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2024-04-30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精选十篇)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

群众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但是, 在实践中群众舞蹈水平存在大面积贫乏现象。这既不利于群众舞蹈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们欣赏的提高。为此, 笔者拟就自身的实践体会谈谈群众舞蹈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是人类需求的精神生活。我们的祖先, 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以自我娱乐。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娱乐表达方式, 但以歌舞表达方式居多。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 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

十七大以来, 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民以食为天”,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 注意力就逐步转移到文化需求方面。因此,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的浪潮, 给群众舞蹈的原有传统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 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封闭步向开放, 从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是参与, 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 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因此, 人们为增强体质, 消除疲劳,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 常常会自觉地步入自我娱乐的天地, 在舞场中、在家庭里翩翩起舞, 并从舞蹈活动中得到健康、愉悦、合作、友谊、爱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自娱性群众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和提高, 在表现内容上日益丰富, 形式上多姿多样、更多方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 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提高群众舞蹈的创作水平

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首先需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群众舞蹈创作水平。

1. 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的群众舞蹈辅导老师, 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的学习, 不断地吸取各种舞蹈的新知识, 不断学习、积累和把握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舞蹈, 为舞蹈创编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 以适应社会对群众舞蹈不断发展的形势需求。对群众舞蹈辅导老师要进行舞蹈艺术培训, 举办舞蹈创作和舞蹈作品分析等短期培训班, 参与各种文艺汇演, 舞蹈大赛的编创任务,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首先要观察生活, 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 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 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 提炼适合群众舞蹈表达的舞蹈语汇, 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 选择节奏鲜明, 节奏明快节奏感强, 群众熟悉能够反映舞蹈创意的音乐,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中使舞蹈编创者的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时代对舞蹈编创者的要求。

2.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编创水平

舞蹈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活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 从而在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提高, 它是对舞蹈知识的应用, 体验、赏析和再创造。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众舞蹈创作者, 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了解群众的生活, 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熟悉掌握群众的舞蹈表达语汇, 掌握舞蹈表现的方法。在实践中, 通过欣赏、比较, 提高了审美标准, 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激发了他们编创的动力和兴趣, 提高了舞蹈编创者的能力和水平, 达到了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的目的。如何做到将作品内容表现的更加完美就是要舞蹈编创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和完善, 不断的摸索去其糟粕留之精华, 反复的创编排练和表演, 就会不断的从中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 不将舞蹈编创反复在实践运用, 就不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出来, 所以说舞蹈编创决定艺术效果是不足为过的。例如我们看到的张继钢导演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让人非常震惊, 为什么有如此美的视觉和艺术效果呢?这也是张继刚导演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不断修改、创新、升华后的结果。也是人们最后在舞台上欣赏到的《千手观音》为之震撼的一个原因。

三、群众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 富于时代精神

群众舞蹈要避免平庸化, 就必须加以引导,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舞蹈作品的选择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舞蹈的创作要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任何舞蹈作品都要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 跟不上时代的舞蹈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 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 强调舞蹈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 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而群众舞蹈创作者, 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舞蹈作品去教育感染人, 鼓舞激励人, 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有“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 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 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不要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众低级趣味的需要, 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服装暴露、强加一些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 才能吸引观众, 才够刺激, 不论人们怎么样评价, 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 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 应该是我们批评的。

2. 舞蹈作品的应用要贴紧群众生活来源与生活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篇2

舞蹈的特质及与其他艺术的关系

闻一多先生曾在《说舞》一文中描绘了一场具有原始性质的澳洲的科罗波利舞。从那极富节奏和极度热狂、朴实粗犷的原始舞蹈中,我们看到了生命机能的直接表演,看到了舞蹈的真面目。它不仅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 又最充足的表现”,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大综合性的艺术“[1](P317)。原始人的所有 其他艺术――音乐、诗歌、雕塑、绘画等――都在这简单而奇妙的舞蹈中获得了意义。 于是,生命的实在丰富了,艺术的世界诞生了。

自从黑格尔将舞蹈看作是“不完备的艺术”以来,在整个西方现代艺术哲学领域里,似乎只有苏珊・朗格、纳尔逊・古德曼把舞蹈与其他艺术相提并论。其实早在1938年,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就明确指出舞蹈在所有艺术形式中的突出地位。他从表现主义出发,认为艺术的本质既然是表现情感,而任何情感都要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因而每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这里科林伍德同克罗齐一样,把艺术同语言视为一体。进而科林伍德又指出,“言语只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特点在于每个姿势都产生出一种特征性的声音,从而使它既能通过眼睛又能通过耳朵加以领会“[2](P250)。一切种类的语言都与身体姿势具有这种关系。每一种语言或语言体系(言语、手势语言等)都是起源于全身姿势的原始语言的一个分支。在这种原始语言中,身体各部分的每一个动作和每一个固定姿态,都具有发音器官的动作在口头语言中所具有的同样意义。一个使用这类语言的人,说起话来,就将使用他身体的各个部分。科林伍德认为,这种全身性的动作姿态语言是惟一“实际存在”的语言,而我们今天称之为言语及各类的语言只是它的一部分,都是一种特殊化了的身体动作姿势形式。这样,以身体活动为惟一前提的艺术――舞蹈,就不仅是一切语言之母,而且也是一切艺术之母了。

科林伍德的结论并非产生于牵强附会的考古学演绎(虽然他本人也是一个考古学家),而是根植于眼前的事实。他从大量的生活和艺术的事实中,发现了语言和动作之间某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但科林伍德只限于对其发现作现象的描述,而没有科学的论证。这也许就是他的舞蹈艺术理论一直未得到重视的因素之一。因为正如约翰・马丁所说:“对于许多人来说,将生活经验这样变成动作的同义词,或许是个完全陌生的`观点,因为动作是人们完全习以为常的东西了。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它构成日常生活与思考的主要成分。“[3](P19)从这种被忽略的、在一般人看来是“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某种本质性的东西,这是天才必备的素质。科林伍德做到了这点。然而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以人体动作姿态为传达媒介的舞蹈与其他艺术之间的本质联系。因为科林伍德既没有确定动作的实质以及它与语言的深层联系,也没有说明舞蹈的特质,而只是简单地归结为“表现的语言“。

什么是舞蹈的本质?舞蹈创造了什么?苏珊・朗格说:“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4](P11)朗格从符号学出发,认为舞蹈是一种形象,或称作“幻象“。舞蹈创造的是“动态的形象”。这一动态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的一般事物,它是仅仅为知觉而存在的一种虚的实体。说它是虚的,并不意味着它是非真实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你与它相遇,就能真正的知觉到它,而不是梦见或想像到它。正像由雨雾和光线相互作用而产生出的一条光彩夺目的彩虹,任何一个具有正常视力的人站在适当的位置都能看到它。而它仅仅是一种幻象,是一个虚的实体。同样,我们从一个完美的舞蹈中看到、听到或感觉到的也应该是一些虚的实体(尽管它包含着某些物理实在:地点、重力、人体、肌肉力以及灯光、声响、道具等),是使舞蹈活跃起来的力。是从形象的中心向四周发射的力或从四

[1] [2] [3] [4]

谈群众舞蹈教学的意义与方法 篇3

【关键词】群众舞蹈 舞蹈教师 音乐

舞蹈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群众文化的主要内容。随着人们的健康意识加强,在生活之余进行舞蹈训练似乎成了群众的人生乐趣。对群众进行舞蹈教学能够指引他们更好地进行舞蹈运动,在维护身心健康的同时,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一、群众舞蹈,意义非凡

积极开展群众舞蹈活动,能够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对自身素质进行锻炼,不仅满足了身体健康的需要,也能改善自己的人生心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强身健体。舞蹈作为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在力度、强度上远低于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但在舞蹈过程中,却严格执行着人体运动的客观规律,能够使得人体的各个器官受到锻炼,长期进行将会改善群众的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2.维护心理。舞蹈既是运动,也是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人们在舞蹈过程中更多的感觉来源于舞蹈艺术的魅力,能够把个人的内心情感融合到实际的舞姿上,这样可以不断调整群众的内心世界,净化人体心灵,维护群众的心理健康。

3.改善机能。我国是高龄人口大国,中老年群体数量逐渐增加,这些使得我国人们平均人体素质在渐渐降低。舞蹈能促进人体能量的消耗,刺激神经系统的感觉细胞,完善血液循环功能,最终实现改善人体技能水平及神经系统的目的。

4.培养情感。闻一多认为:“舞是生命最直接、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在舞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不仅是人的舞蹈姿势,还能从人的舞蹈表现感觉出舞蹈着的情感状况,能够不断培养群众自身的情感元素及生活心态。

5.娱乐生活。人民群众是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这就决定了群众舞蹈的主体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的限制,只要是热爱舞蹈的社会群众均可以参加到舞蹈中去,这样就促进男女老少之间的生活交流,让人民的生变得娱乐、丰富、美好。

二、动作与理论——相互结合

鉴于群众舞蹈给人们的生活及健康带来了众多的促进作用,开展针对性的舞蹈教学则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在教授群众学会舞蹈的过程中,舞蹈教师需要注重语言讲解,主要讲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动作。舞蹈是由各种不同的肢体动作相互结合起来,才能展现出的一种艺术美,人体动作则是舞蹈的关键。在进行舞蹈教学时,首先要对群众讲解或模仿相关的肢体动作,群众看了几遍之后随之模仿,这样就会记住各个动作的姿态形式,最终将各个姿势连贯起来则形成了优美舞蹈。

2.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以专业的舞蹈理论来指引群众学习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舞蹈教师可以根据群众的实际爱好,选择合适的教学题材,在理论上不断丰富群众的概念意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书上的知识讲解给群众,使他们更容易领会其中的内容。

3.纠错。群众由于自身文化水平层次的不均衡,彼此之间对舞蹈的接纳吸收程度存在差异,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的错误。这就需要在教授群众的同时,能够对群众的舞蹈错误给予纠正调整,用语言描述群众在姿势上的错误,需要时可采取针对性教学,减少群众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三、针对教学,发展个性

著名舞蹈家肖恩说过:“舞蹈教学工作需要注重个人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习者在舞蹈中得到滋养、熏陶和锻炼”。群众之间的巨大差异性决定了舞蹈教学必须要采取个性化教学,这样才能促进群众舞蹈能力的提高。

1.深入群众。舞蹈老师在向群众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深刻认识到群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提醒舞蹈教学工作不能仅从整体上进行教授,而是要深入到每个群众当中去。例如,在教学时可根据群众的年龄、爱好等制定有针对性的舞蹈教学,让群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

2.总结问题。教学过程应该关注舞蹈教学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群众是否真正学会了舞蹈。在舞蹈训练时,教师应该注意观察群众的学习情况,观察其舞姿正确与否,从这些来总结自身的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善提供更多的帮助,让更多的群众在舞蹈中收到成效。

3.个性发挥。群众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群众,在教授舞蹈知识时不能限制群众思想空间的发挥,应该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让群众自身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舞蹈编排时强调群众的自主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身的舞蹈兴趣及爱好来设置自己的舞蹈安排,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四、音乐元素,辅助教学

音乐在任何舞蹈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舞蹈活动的“指挥者”,能夠为群众创造出优美的旋律,使其跟着音乐节奏走,以保证展现出来的肢体形态更加符合舞蹈的艺术效果。

1.丰富表现。从音乐类别上看可分为很多不同的形式,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在不同音乐的带动下,会让人们的舞蹈姿势呈现得丰富多彩。一个完美的舞蹈不仅需要舞蹈者自身的肢体表现,还需要配合外在的辅助元素,而音乐则是舞蹈的重要辅助,利用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舞蹈情素。

2.融合情感。每一种音乐都是一种风格,每一种音乐都是一种情感。在舞蹈教学时配合优美的音乐,能够对群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刺激,让他们的内心出现起伏波动,感受着音乐旋律带来的美妙,这样就能使得整个舞蹈动作跟着音乐进行,动作变得更加协调。

3.展现意识。为了积极创设良好的舞蹈意境,在舞蹈的同时配备相关的音乐,能够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微妙的、丰富的、感人的音乐既能展现出人们的形象美,还能展现出对生活的意识美,鼓励群众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五、结论

积极开展群众舞蹈教学是增强我国社会群众身体素质的需要,也是满足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群众的自身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春文.社会体育舞蹈教程[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2-23.

[2]张海莉.体育舞蹈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复旦大学学报,2006,19(7):5-6.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提高与引导 篇4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提高,引导

群众舞蹈, 顾名思义是应该能够在基层群众中间得到广泛流传的舞蹈形式。而现实却是, 群众舞蹈并没有在广大基层群众中得到广泛的普及, 直接导致基层群众舞蹈创作难以得到良性发展和有效提高。鉴于此种的现象, 笔者就群众舞蹈当前的状况提出一些有针对性地措施, 来有效提高与引导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

一、基层群众舞蹈当前的发展现状

在当前人们的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条件下, 广大基层群众对精神生活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群众舞蹈隶属于群众文化的范畴, 为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很久以前的时候, 当人们为了生计捉到一条鱼、打到一只野兔, 他们就会因为高兴而手舞足蹈。到了现代, 不同的国家也有多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 其中, 唱歌或跳舞是应用较多的表达方式。因此, 如果群众舞蹈失去“自娱性”这一特点, 自然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伴随着我国快速发展的生产力, 广大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满足, 人们不再需要为自己的温饱问题担心, 精神生活逐渐成为广大基层群众的迫切需求, 随之而来的, 广大基层群众的审美眼光和审美需求也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广大群众审美观念的开放和多元化, 以前的打腰鼓和扭秧歌等传统的群众舞蹈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群众的精神要求逐渐的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群众更愿意亲身参加到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 并从中收获情趣和乐趣。群众舞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还能增强他们的体质。亲身参加到群众舞蹈活动中, 不断获得乐趣和健康, 使得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的多姿多彩, 因此, 创作出形式更加多样的群众舞蹈, 有益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促进群众舞蹈创作提高的措施

伴随着广大群众越来越高的精神生活需求, 要促进群众舞蹈创作水平的提高, 可以从下面的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来具体实现。

1、群众舞蹈创作者本身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群众舞蹈的创新和提高,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专业素养, 因此, 为了保证群众舞蹈形式的多样性和娱乐性, 群众舞蹈的创作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并且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逐渐了解和掌握多种类型的舞蹈, 为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提供有利条件, 以求让其适应社会的发展潮流和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舞蹈创作者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和方式来实现, 比如参加各种舞蹈艺术的培训、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编创各种舞蹈大赛等活动, 通过亲身参与到各种活动中, 逐渐的掌握多种类型的舞蹈, 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不断让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基层群众舞蹈来源于基层群众的生活, 因此,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者要善于观察基层群众的生活, 要善于从中汲取营养, 并将其提升到艺术的高度, 进行提炼、综合和转化, 用基层群众喜爱的并且容易接受的舞蹈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让观众感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伴随着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者专业水平的逐步提高, 群众舞蹈的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2、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实践, 不断提高作品的质量和品质

群众舞蹈实际上也是一种活动, 由创作者创作出来以后, 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品质, 需要在活动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来进行检验,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中就明确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群众舞蹈创作者创作出作品后, 最终目的还是要将其传递给群众, 在群众中流传和实践, 作品的质量和品质如何, 只有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者深入到群众中去, 深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过程中, 才能切身的感受到作品的缺点和不足, 才有可能去想办法去解决这些缺点和不足, 才能实现作品的再创造, 才能让作品变得更加完善和完美。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由于群众舞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群众舞蹈创作者创作出的作品可以同其他形式的群众舞蹈进行对比和比较, 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 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进而在提升了群众舞蹈创作者的积极性的同时, 也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积累, 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作品在实践中被一遍又一遍的进行使用, 作品的质量和水平就会越来越高,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艺术效果是由舞蹈编创来决定的原因所在。举个例子, 早已名声在外的舞蹈《千手观音》是由张继刚导演编创的, 给人以美的艺术效果和享受, 最终能够形成这样的效果, 就是因为张继刚导演在舞蹈多次表演的过程中, 对作品进行了多次的创新和修改, 这是《千手观音》能产生如此巨大影响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群众舞蹈创作者创作的作品要赶得上时代的潮流, 要注重对高尚品格的歌颂

对群众舞蹈加以必要的引导, 是避免群众舞蹈平庸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笔者认为, 对群众舞蹈的引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

1、根据社会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群众舞蹈作品

群众舞蹈作品的创作是取材于生活, 又不同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无论什么样的舞蹈作品都要符合其所处的时代的要求, 换言之, 如果赶不上时代的需求, 这种艺术形式就没有立足的根本, 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任何的价值。如此多的民间舞蹈经过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的选择生存了下来, 主要就是因为它们的存在能够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 能够赶得上时代的潮流,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完善, 最终能够生存下来。也有很多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能够长期的生存于世, 关键就在于它们能够用非常理想的形式和方法来满足人们对精神食粮的需求。当前, 到处都在宣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 包含了多种优秀的精神和品质, 比如无私奉献和勇于创新等, 舞蹈作品要能够赶得上时代的步伐, 必须将这些具有强烈教育意义的精神和品质蕴含其中,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起到鼓励和教育的作用, 在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的基础上, 促进全民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群众舞蹈作品, 作品要能够让人奋进和努力向上, 不能为了满足小部分人的需要和自己的经济利益, 去创作一些具有低级趣味的作品, 在形式上扭曲了我国的一些优秀的民间舞蹈形式, 过分追求“性感”和“刺激”, 不管其造成任何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此应该坚决对决。

2、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作品应该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提高, 物质生活不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他们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包括舞蹈在内的各种文化活动恰恰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而且这些文化活动也在群众中间兴盛起来, 伴随着这些, 广大基层群众的审美眼光也越来越高, 社会对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的满足呢, 这就需要舞蹈创作者的作品逐渐的趋向大众化, 贴近群众的生活, 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他们的现实生活。群众舞蹈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往往都来源于生活, 通过在生活中的实践不断的进行自我修改和创新, 创作出的作品最终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 让人体会到高尚的精神和品格, 受到广大群众的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1]高洁.浅谈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J].戏剧之家, 2009, (01) .

[2]杜远华.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探究[J].大众文艺 (理论) , 2009, (10) .

浅谈音乐与舞蹈的关系论文 篇5

一、音乐在舞蹈中的存在性

舞蹈需要音乐的情感激发和动作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是一种无声的艺术,它是声音的艺术,是以音响为表现的物化形态。其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与和声;而舞蹈主要是以肢体动作为其表现的物化形态,主要表现手段是舞情、舞律和造型。音乐是时间、空间、听觉的艺术。

舞蹈是空间、视觉的艺术。它们虽然有着不同却也有相同的地方,一直以来舞蹈与音乐被作为姐妹花艺术来看待。从舞蹈与音乐的结合来看,节奏是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节奏是舞蹈动作构成的基本因素,也是构成音乐旋律的基本因素。从产生之初,两者就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这是他们结合的基础。

从上古时代,舞蹈、音乐就伴随着人类声场劳动而产生。动作和节奏是密切相关的。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中,而行与言,是言之不足,故叹之,足之蹈之也。人们用手拍打,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了有规律的节奏,既是音乐的也是舞蹈的节奏。舞蹈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音乐也需要舞蹈来诠释节奏。在节奏相同的情形下,产生多种多样的动作变化和队形的更改,从而形成群舞或独舞。

只有有了一个共同的节奏源,才能创作出一个协调而具有观赏性的舞蹈作品。而在群舞的创作当中,由于表演者是由多个人组成,而每个人的心理节奏却又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没有音乐节奏的规范,舞蹈创作者将无法按照自我心中的节奏来进行编排每个人的动作,那将导致群舞作品创作失败。在独舞的舞蹈作品创作中,舞蹈编导也必须按照自己的心理节奏,或者是根据自己对于音乐的理解,自行安排与音乐相对应的舞蹈动作完成作品创作。

抒情也是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两者都长于抒情而拙于叙事。舞蹈借助形态动作,便于表现情感的外部形态,音乐长于抒发复杂而强烈的内心情感,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二、音乐是舞蹈的灵魂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成为音乐之行,音乐成为舞蹈之声,自古以来就难舍难分。从音乐中的音素、动机、主题旋律与环境氛围,其一致性达到了近似同步的境地。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舞蹈属于视觉范畴,有形而无声,而音乐则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有声而无形,两者可以有机结合。在舞蹈表演艺术中,优美的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蹈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从而塑造完美的舞蹈形象。舞蹈中的音乐是完成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揭示其主题思想的组成部分。

舞蹈表现的情绪变化,是通过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来体现的。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就来说说舞剧当中的《乌纱魂》的编导情况为例。在该剧的编导过程中,他没有单纯地去设计舞蹈动作,而是先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用在倾听音乐上。

所谓听,就是用心灵去感知音乐,就是入境,在旋律中体味,去寻觅动作的源头。一旦捕捉住情感的最佳宣泄点时,剧情中设计的动作和音乐融为了一体,自然流淌而出。在排演场上,剧情不靠回忆动作,更不靠场记,而是先和演员一起反复听音乐,交代对音乐的准确感觉,待音乐唤起灵感冲动后,他便在凝固的音乐气氛中如痴如狂的教起动作来。这时舞蹈随音乐驰骋,动作从胸中流出。

因此,《乌纱魂》剧的动作不是硬编出来的,而是自然流出来的,如同行云流水,相映成趣。这正是源于舞蹈与音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乐舞之称。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中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做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觉和理解。这种感觉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

三、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与异同

(一)舞蹈与音乐的内在联系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为主体的,那么音乐究竟给予舞蹈一些什么呢本人看来,音乐shi少在以下六个方面,给舞蹈增添了魅力。

(1)节奏、节拍等,给舞蹈以鲜明的律动;

(2)音调、调式、音色等,给舞蹈以主题形象和风格的预示;

(3)背景音乐、音量、速度等,给舞蹈以情绪的渲染和烘托增加戏剧性;

(4)转调、变和铉、变节奏等,给舞蹈的内容以花容点睛,立增加戏剧性;

(5)和声、复调等多声部,给舞蹈形象表现以丰富感,立体感和层次感;

(6)不同的曲式结构连接,使舞蹈作品的情节发展更具逻辑性、完整性。

(二)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共同点

1.舞蹈和音乐都是时间性流动的艺术,它们都是表现一个连续的、进行的过程,音乐是靠音符的连续,舞蹈是靠动作的连续,二者都是以节拍和节奏组织起来、连贯起来的。如果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那末节奏就是它的基础,同样地说,动作是舞蹈的灵魂,那么它的基础也是节奏。因之节奏是音乐与舞蹈同步进行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连续两种艺术的桥梁。

2.舞蹈和音乐在表现特点上都是不擅长表现抽象的概念。二者都是长于抒情,拙于叙述,更拙于理论。舞蹈与音乐都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们审美的一种方式,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志趣,并表现着他们的传统习俗,道德观念以及理想和愿望。它们都来自于生活,并都用自身的表现规律去揭示生活,因此,它们是具体的,形象的,并不是理论性的。

3.舞蹈和音乐都是表演艺术。它们必须经过二度创作表演,才能完成整个创作的过程。当一个舞蹈作品在舞台上演出时,舞蹈和音乐同时经过视觉的途径到听觉的途径殊途同归于欣赏者的感官,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质。

(三)舞蹈与音乐存在的差异

1.音乐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进一步说,一个是有声而无动作,一个是有动作而无声,这两者的结合既有声又有动作,就可能产生更鲜明、更准确的形象和更深刻、更细致的感情。

2.音乐善长于表现人的内心情感,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抽象性,并且是靠听着来联想,发挥其最好的效益,而舞蹈是通过具体的动作来表达要表达的对象。

3.音乐是可以不依靠其他艺术而独立存在的,而舞蹈必须依赖音乐而存在,人类感情最直接的表示就是语言,当语言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就用欢唱来表达,当欢唱还不足的时候,才用手舞足蹈来表达它。

浅谈舞蹈服装与舞蹈之间的关系 篇6

关键词:舞蹈服装;舞蹈表演;表演特征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它的表演效果的好坏除了取决于表演者的舞技、舞台的灯光效果,同时,也取决于舞蹈服装的选择与搭配。好的舞蹈服装搭配,不仅可以体现表演者的所要表演的形象,同时,也可以配合舞蹈所要表达出来的意境,从而增加舞台效果,使舞蹈表演的效果更加丰富,结果更加完美。

一、舞蹈服装的设计特征

(一)符合舞蹈场景

舞蹈服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所适用的场景,这点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舞蹈服装的设计过程中,如果是为山水情景所设计的服装,那么,服装的颜色一定要清新、淡雅,绝不可以过于沉闷;如果舞蹈服装是为传统的音乐所设计,那么服装一定要端庄,嘻哈风的感觉是万万不可的。因此,舞蹈服装的设计一定要符合舞蹈场景,这样所设计出来的服装才能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舞台效果。

(二)穿戴服饰舒适

舞蹈服装的设计除了要符合舞台效果之外,穿戴也应当舒适。舞蹈演员在进行舞蹈表演的时候,如果服装不舒适,在进行表演抬腿、下腰等动作时,就无法很好的进行,甚至可能由于服装过于紧绷,导致衣服破裂等情况,这些情况的发生,都不利于舞蹈演员顺利的完成舞蹈。表演,因此,舒适的服装对于完美的舞蹈表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应用材料多样

在进行舞蹈服装的设计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多种材料来进行设计与应用,不仅限于棉料一种,可以使用麻料、纱料、金银亮片、报纸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服装设计和制作中所使用的材料,并且,采用多种材料设计出来的服装更加新颖、靓丽,更加别致,从而更好的增加舞台效果,提高舞蹈表演的观众喜爱率。

二、舞蹈服装在舞蹈中的作用

(一)舞蹈服装对于表现作品风格、刻画人物性格起到重要作用

舞蹈服装,作为舞蹈表演的一部分,除了对于舞者起到装饰作用以外,它还起到了表现作品风格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作用。

在欣赏舞蹈表演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服装来判断该舞蹈是要表达哪个地区、哪个民族、甚至哪个年龄段的人。例如,朝鲜少女跳舞时所穿的服装颜色通常为红裙黄袄,且袄短裙长,衣服颜色较为鲜艳,胸前带有领巾。这是典型的朝鲜舞蹈服饰。

与此同时,舞蹈服饰还可以展现人物的特点,是朴素,或是华贵,或是清纯,或是老练,都可以从服装的搭配上显现出来。因此,服装对于舞蹈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二)舞蹈服装是提高舞蹈作品整体表现力的需要

舞蹈的整体表现力是舞蹈的精华所在。不同的舞蹈表演,穿着不同的舞蹈服装,舞蹈服装对于提高舞蹈作品的整体表现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从舞蹈的情绪上来看,在活泼开朗的舞蹈表演中,舞蹈服装的颜色一定要鲜艳、靓丽,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的活力所在。但是,对于一些情感忧伤的舞蹈来说,服装的选择就应该避免靓丽的颜色,而选用一些相对来说较为昏暗的颜色,从而表现出舞蹈的情感。

再如,从舞蹈的时代背景来说,对于一些古代的舞蹈表演,舞蹈服装的样式应该是古朴的风格,这样才能体现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意境。而对于现代风格的舞蹈来说,舞蹈的服装选择应该更加时尚、流行,符合当代人的风格。

(三)舞蹈服装要对人体起到“不妨碍” 与“可利用”的作用

舞蹈服装首先要体现出的是舞者的体态美,由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根据不同舞者身姿设计出不同的舞蹈服装。例如,对于平肩的舞者来说,服装的肩部就应该设计成连袖式样或者套肩式样的服装,以掩盖舞者身形的不足。

舞蹈服装在保证舞者的体态美之外,也应该保证舞者的动态美。舞蹈服装在表现舞蹈的动态美的过程中,就到做到对舞蹈者起到不妨碍和可利用的作用。所谓的不妨碍,就是指舞蹈服装对于舞者的大幅度表演不会产生阻碍的作用,在服装制作的过程中,采用一些高弹力的面料,以便舞者在表演劈跨、翻跟头等动作时不会将衣服拉坏。而所谓的可利用则是,充分利用服装的现有特点来实现舞蹈整体效果的提升,使舞蹈的表现力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三、服装如何使舞台效果更佳的思考

在舞蹈表演中,舞蹈的作用就是通过曼妙的舞步将整个舞台的氛围活跃起来,让整个舞台都随之动起来。一个好的舞蹈的表演,是集合了灯光、音响、舞台、服装和舞蹈表演者所有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实现的。灯光的影射对于舞蹈服装的展示起到了一定的呼应效果,从而体现出舞蹈服装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服装,是一个时代文明进步的标志,舞蹈服装的展现,也是对于每一个类型舞蹈的展示。若想使一个舞台的表现效果更佳,服装的样式也应当更加的别致。在服装布料的选择上,应当更加丰富多彩一些,做到多样化。与此同时,服装的设计要符合舞者的身姿和舞蹈表演的动作要求,服装在看上去轻盈的同时,可以更加吸引观赏者的眼球,舞蹈表演的舞台效果达到最佳。

四、结语

舞蹈服装,舞蹈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舞蹈表演效果的好坏。因此,在对舞蹈服装进行设计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各方面进行考虑,制作出舞者穿着以及舞台效果的服装,以此来提升舞台效果,达到表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彬.试论舞蹈服装与道具在舞蹈创意中的作用[J].中国学术,2014,10.

[2]李炎璐.服装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10).

浅谈群众舞蹈的社会作用与发展对策 篇7

一、群众舞蹈的社会作用

群众舞蹈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裕, 人民群众精神文明需要的日益增加, 为了满足人们陶冶情操、消除疲劳而自觉形成的一种娱乐方式。最初, 群众舞蹈的形式比较单一, 如东北的秧歌、陕北的腰鼓等, 改革开放以后, 人们的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家庭舞会、舞厅舞会、校园集体舞、儿童舞及交谊舞、国际标准交谊舞等越来越多的舞蹈形式被纳入到群众舞蹈的范畴之内。群众舞蹈的发展过程和其强烈的群众性、娱乐性, 加之可选择性强、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消费水平低的特点, 决定了群众舞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普及, 同时, 也决定了群众舞蹈的社会作用。

一是群众舞蹈的健身作用和娱乐功能。舞蹈能改善人体心脏、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 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提高人体灵敏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群众在舞蹈活动中, 不仅能够享受到艺术的美感, 又能使生理和心理机能得到调节, 使人放松心情, 缓解工作压力, 对维护人体的身体心理健康非常有好处。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受到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 人们都渴望能够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和娱乐。群众舞蹈为人们锻炼身体、舒缓压力、联络感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实现了自娱自乐、与他人同乐的娱乐目的。

二是群众舞蹈的教育作用。虽然大部分群众舞蹈形式和动作比较简单, 但还有一部分群众舞蹈属于具有丰富艺术内涵、鲜明舞蹈形象的作用,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现实生活的美好, 更与时代发展步伐紧密衔接, 体现着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可以说, 这些群众舞蹈作品在实现健身作用的同时, 对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艺术水平、情感升华都具有促进作用, 并对人们的思想进行着陶冶和涤荡。

三是群众舞蹈能联络感情、增进团结。群众舞蹈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 更需要大家的配合和互相帮助, 才能够整体提高对舞蹈动作的掌握, 提高舞蹈动作的整齐度。在这个过程中, 参与者通过交流不断增强了解, 也不断提高对对方的包容与理解, 从而融洽了感情, 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此外, 舞蹈始终都是一种增强团结、振奋集体斗志的一种重要手段。群众舞蹈可以形成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使社会各阶层人群融入其中, 为了共同的目的而努力配合,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总的来说, 从某些方面来讲, 群众舞蹈对群众身心健康、文化生活的发展均具有重要作用, 值得相关研究人员的重视。

二、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对策

虽然近年来群众舞蹈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地区群众舞蹈出现扰民现象, 舞蹈艺术内涵欠缺, 活动开展缺少农村地区的参与等。这就需要文化部门、舞蹈工作者、舞蹈爱好者和群众舞蹈参与者共同努力, 把这项社会事业发展得更好。

一是需要对群众舞蹈给予大力扶植和引导。相关部门、舞蹈工作者应举办各种类型的舞蹈培训班、文艺汇演、舞蹈比赛外, 还应鼓励社会各界增强对群众舞蹈的认识, 普及舞蹈的基础知识, 培养群众的舞蹈意识, 提高参与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加强对学校舞蹈教育的扶持力度, 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修养, 为促进全社会范围的舞蹈活动打好基础。需要注意的是, 还要加强对群众舞蹈活动的引导, 不仅要引导参与者以适当的形式开展活动, 更要树立群众舞蹈在人民群众心中的正确形象和地位, 争取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二是促进群众舞蹈与生活实际的结合。群众舞蹈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加强对群众舞蹈的创作力度, 多生产反映群众生活、群众精神文明成果的好作品, 从而实现群众舞蹈的娱乐、陶冶情操、感悟生活的作用。同时, 舞蹈作为一门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 群众舞蹈创作应集艺术性、观赏性和思想性于一体, 立足于现代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 最大限度地激活参与者的主观能力性和对美好的追求, 最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是群众舞蹈的创作要不断创新。目前, 群众舞蹈在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形式, 今后, 要不断增添群众舞蹈的表现方式, 让群众舞蹈成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现实民风民情的艺术形式, 使群众舞蹈能够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体现人的个性, 使人们在多元化的艺术生活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 曹振春.论舞蹈对全民健身的促进作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03) .

[2]阎志英.谈群众舞蹈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集体经济 (下半月) , 2007 (07) .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篇8

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了马家窑文化 (距今5100~4700年) 遗物——舞蹈纹彩陶盆, 盆身上描绘了距今约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先民们进行舞蹈活动的原始舞蹈形象。这便是舞蹈作为人类最早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极有价值的佐证文物。

由于舞蹈特有的表现力、演绎方式等, 相比其他艺术形式更易于普及与被接纳, 随着舞蹈艺术的不断发展, 便出现了群众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柱——群众舞蹈。群众舞蹈, 顾名思议, 就是以群众为主体的, 在群众中进行的、并以群众自我娱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自己掌握和应用舞蹈的手段, 通过舞蹈艺术的创造和传播来表现群众自己的思想、情感和生活。

群众舞蹈的兴起, 体现了人民群众对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响往, 他们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观赏者, 而且是群众舞蹈的积极参与者、表演者和创造者, 事实已经证明, 群众舞蹈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赏心悦目的直观形体美, 而且使人们从中获得极大的审美情趣和美感享受;它不仅陶冶性情、振奋精神, 而且能培养集体性、纪律性、增进友谊;它不仅不拘形式、不拘场地、自发组织、不带政治色彩, 而且能纯粹地为了自娱自乐、为了强身健体而开展。

二、群众舞蹈的传承

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事业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就群众舞蹈的现状来看, 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 群众舞蹈的比重日益加强, 它逐渐从类似“歌伴舞”的配角身份转变为主角性的表演。其次, 在各级群众文化比赛, 优异的作品层出不穷, 呈现百花争妍的势头。

群众舞蹈的发展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推手。广义上来讲, 群众舞蹈发展是舞蹈艺术的魅力、价值与社会、群众的接受紧密联系, 从而实现现实意义的特有表现。狭义上说, 群众舞蹈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充分显现出其独特的社会意义。

苏州市文化馆的江南舞蹈《担鲜藕》是群众舞蹈作品的经典和代表。作品通过描绘农家妹子肩挑鲜藕走在赶集路上的欢喜场景, 表现了江南人民快乐幸福的生活和他们靠勤劳致富的新的精神风貌。该作品基调明快, 情绪热烈, 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这个作品成功的原因, 不啻是群众舞蹈创作基础原理在实践中成功运用的最好佐证。

首先, 编导采用了拟人手法。在舞蹈当中, 两位女演员扮演鲜藕, 用人和物的结合把两筐藕人格化来表现植物形象, 流露轻松欢快的情绪, 展现可爱活泼的神态, 用富有弹性的舞步逼真地展示动态画面, 有效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 同时也使作品欢快幽默, 情感炽热。其次, 编导选取了普通的农家姑娘形象和最熟悉的劳动生活场面, 贴近生活的选材拉近了作品和观众的距离。

除了在创作表演上极高的艺术价值, 《担鲜藕》的产生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当时正值改革开放政策出台, 勤劳致富, 建设新农村是当时广大农民的心声。主创人员选取了平常不过的赶集来表现农村巨变的深刻主题, 让观众从心底感到欢欣鼓舞。

三、群众舞蹈的革新

从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史来看, 舞蹈创作从来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继承过程, 还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 它需要赋予传统形式以时代的特征。当前, 参与群众舞蹈编演人群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参与者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较强的社会服务理念, 为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注入思想活力。

近年来, 苏州市年轻群众舞蹈编导创作的作品层出不穷, 拿2009年苏州市文化馆的舞蹈《并蒂莲开》举例, 它便是将传承与创新巧妙结合的一个作品。舞蹈选择了新旧社会女性不同命运遭遇对比的艺术演绎, 紧抓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这一契机, 以厚重而悲凉的前半部分进行渲染从而达到反衬后半部分女性飒爽英姿的效果。

群众舞蹈还需在自发性、想象力、道具和布景运用、意境的创造等方面进行继承和革新。《并蒂莲开》受限于简单的群众文艺舞台, 运用简单、灵活的舞美就成了唯一选择。创作者将六道鲜红的绸布遮挡配舞演员的身体仅露出她们上下跃动的双脚, 寓意众多女性虽然想要挣脱但始终被旧社会的枷锁禁锢。女主角的命运坎坷则由两条缠住双脚的白色绸布表现, 一段旧社会女子的血泪缠足史靠这几段绸带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

四、群众舞蹈的进一步发展

群众舞蹈用活力四射的生命力创造精彩的作品感染人, 用深入人心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热爱艺术的大众。群众舞蹈能够让人民真正参与进来体现在加入舞蹈基础普及以夯实群众舞蹈发展基石的队伍中来。

群众舞蹈的前途在当下往往通过舞蹈基础教育来实现。现在, 舞蹈基础教育的主体主要为幼儿园与中小学的少年儿童。针对学龄前儿童开展舞蹈基础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模仿能力、想象能力和舞蹈表现力, 使身体匀称发展。中小学时期正是青少年身心开始发育成长的重要阶段, 接受舞蹈基础教育能锻炼青少年灵活、敏捷的肢体, 静与动, 劳与逸相结合, 才能使他们均匀地成长。除此以外, 大学生选修舞蹈课程, 中老年人自娱自乐的广场舞蹈都是加深舞蹈基础、拓展群众舞蹈影响的手段之一。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篇9

一、舞蹈基本的姿态

表演者基本的姿态对舞蹈表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舞蹈者具有直立感。直立感是舞者后天进行练习所练成的, 不是天生就有。直立感也与舞者后天的基本姿态和先天的骨骼体型有很大的关系。一些舞者由于经常性的含胸驼背, 身躯发生的改变, 是导致直立感不好的直接原因。一旦养成这种含胸驼背的习惯是很难在纠正过来的。而一些少数舞者的身躯中段解决不好的原因则是由于日常的一些不好的坐姿导致了只驼背不驼腰的问题。如不尽快进行解决的话就会导致舞者胃囊突出以及翘臀的现象发生, 并且舞者在挺胸的时候会使肋骨暴露出来。将身躯中段进行收紧的训练话, 可以使胃囊处收起来, 身躯中段就自然而然的挺直。身躯中段得以解决, 会使舞者能够更好的对腿部控制进行掌握, 针对一些舞蹈动作难度系数较高的舞蹈表演, 舞者也更够将自己的身体运用的灵活自如, 从而将美好的审美体验带给观众。

二、舞蹈表演与动作

(一) 对于动作细节的处理。多数情况下舞者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一些小的动作不容易掌握, 例如处理小三节, 反而将一些大舞姿的动作模仿的淋漓尽致。在舞蹈表演中结尾的动作处理非常容易被舞者忽略掉, 导致舞者在跳舞过程中手腕脚腕伸到一半就结束了, 出现舞感的延伸不够深入。犹如一幅画尚未作完就收笔一样, 毫无美感和观赏性。

(二) 舞蹈表演中沉肩和腮的运用。在芭蕾舞蹈中沉肩时将手臂的延伸感拉长最具明显性。能体现身躯的提拔感是做上拔动作时的沉肩。腮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也特别重要, 腮的运用可以将舞者的情绪完美的表现出来, 在秧歌类的舞蹈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 舞蹈动作中预留的腋下空间。舞蹈是以三维空间的形式进行表演的, 对于舞蹈表演中舞者的存在感要求特别高。体现空间存在感最好的方式是腋下的预留以及舞姿延展和舞蹈来回的流动。蒙古舞是腋下预留表现最为明显的舞种, 这种腋下预留不是针对某一个民族进行运用的, 在很多舞种当中都会进行腋下预留的运用。

(四) 处理舞蹈的气息。据相关心理学家认证, 人类内心具有模仿心理特征, 舞者在进行舞蹈表演时, 气息如果不流畅, 观众会将这种气息的不流畅进行模仿, 导致呼吸不顺畅。如果舞者在应该需要吐气的时候不能进行吐气, 观众则会有憋着的感觉存在。如观众精神提不起来则是舞者在表演时太过于放松的原因。

三、舞蹈表演的内心传达

舞者掌握的重点是怎样有效的将内心世界进行传达。舞者不仅要将舞蹈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 还要将舞蹈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情感路线以及动作的结构进行了解。将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进行把握及传达的条件是, 舞者要针对舞蹈要表现什么以及突出什么进行了解。例如《三岔口》中有一段黑漆漆的表演, 这种黑漆漆的环境舞台无法给予, 熄灯也不是一种好的举措, 息完灯后, 观众也无法观看表演。

四、结束语

人类的情感世界是舞蹈表演的来源, 舞蹈表演是人们对情感的看法、生活的感悟、人生的思考等的承载者。观众在鉴赏每一段舞蹈表演时, 舞者都会将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通过富有情感的舞蹈动作、多彩的舞蹈效果以及精湛的舞蹈技术进行表达, 从而与观众取得内心深处的共鸣, 将视觉感观以及情感精神的艺术享受带给观众。一个完美的舞者不仅要在充分理解舞蹈作品的基础上, 使自己的情感世界融入到舞蹈中去, 还要将自己彻底融入到整个舞蹈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去, 使人与舞蹈达到人舞合一的超高境界。为了让观众在舞蹈表演中体验舞蹈带来的丰富的情感以及非一般的艺术享受, 则需要舞者通过细腻优美的舞蹈动作来进行舞蹈表演, 并且将舞蹈最动人、最富有激情、最美好的时刻展现给观众, 将自身的情感与动作进行融合, 让观众的内心能够进入到整个舞蹈表演中。

参考文献

[1]刘环.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 2011, (6) :249-249.

舞蹈与群众的关系 篇10

一、舞蹈的基本姿态及风格

表演者基本的姿态要求舞者的肢体动作要协调, 能够运用身体进行收放自如、活灵活现地表演。因此, 对于舞者而言形体的美观、协调尤为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成为舞者的先决条件。舞者的基本姿态首先要具有直立感, 通过对身躯中段进行收紧训练, 将胃囊处收起, 促使身躯中段就自然挺直。同时, 舞者在平时的饮食方面也加以控制, 将身材保持在完美的状态, 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2]。舞蹈的风格具有多样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西班牙舞蹈较为狂野、意大利舞蹈较为滑稽, 汉族舞蹈动作较为柔和、傣族舞蹈灵动……不同的舞蹈风格造就了舞蹈艺术的丰富多彩, 无论哪种文化的舞蹈、哪种风格的舞蹈都同样具有艺术价值。

二、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

(一) 表情的处理。舞蹈是对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再现, 舞者的表情变化能够直观、较快地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 是舞者与观众进行交流的重要枢纽[3]。舞者的表情要根据舞蹈的内容对面部表情的进行调整, 对舞蹈中人物的喜悲进行演绎, 从表情变化上也能看出事件的起落。如在舞蹈中蹙眉, 表现着忧愁;眉毛挑动, 表现着轻松愉悦。这是观众能从表面上看见的, 能随着舞者的表情感受到悲伤或喜悦, 考验着舞者的表现能力。

(二) 舞蹈的气息处理。舞者在表演舞蹈时, 舞者就是被台下观众关注的焦点。舞者气匀则动作行云流水, 台下观众也心情舒畅。气息的吸进呼出, 也要有韵律, 身体的动作也才有韵律, 这才能形成收放自如的舞蹈动作[4]。同时, 舞者对自身气息与背景音乐进行较好的调节, 才能更好地把握节奏。

(三) 身体各部位的运用。舞蹈是一门具有审美意义的行为艺术, 需要舞者运用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表演。在舞蹈表演中, 引颈、抖胸、沉肩等动作较为常见。其中, 在芭蕾舞蹈中沉肩能将手臂的延伸感明显拉长;对腮的运用在秧歌类的舞蹈中较为常见, 可将舞者的情绪饱满的表现出来。舞者的一举手一投足皆是有特定意义的行为, 在无言的舞蹈中, 肢体是舞者向观众传递信息的手段。如舞者做抚琴状、做拍手动作等, 都是对现实生活中动作的进一步美化, 在一个空间中, 向观众展示另一个国度、另一个时代的生活场景。

(四) 情感的投入。舞蹈的表演具有主观能动性, 观众通过对舞蹈的观赏不仅能从中看到舞者的舞蹈技艺水平, 也能领略到舞蹈本身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舞蹈表演属于二次创作, 对动作编排不能照搬前人, 要根据自己对舞蹈的的理解进行再次创作。舞者在掌握舞蹈的技巧上, 要对舞蹈内容进行诠释, 投入感情, 与舞中的人与物同喜同悲, 这才是艺术的表演。相同的舞蹈,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被不同的人进行表演, 所要投入的情感也不相同。如起源于中国古代北齐《兰陵王入阵曲》歌颂的是北齐将士的英勇及兰陵王的忠义, 要表现出激昂、豪迈的气势;如今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时代不同, 文化底蕴也不同, 演绎内容也有所不同, 喜悦、豪迈成为舞者在表演中所要变现的感情基调。由军队舞蹈变成娱乐性的舞蹈, 表演者要对其进行理解与掌握, 在表演中演绎的思想要符合时代的主旋律。不同于舞者对面部表情的特意刻画, 对舞蹈情感的把握及投入的难度更大, 挑战着舞者的领悟能力。

三、结语

艺术无国界, 但是人们对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舞蹈的美, 通过舞蹈动作表演着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理解。对于舞蹈而言, 动作即为声音, 通过动作传递感情, 从而与观众产生共鸣。舞者通过或轻柔、或明快、或粗狂的动作, 演绎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史, 在具有美学价值的同时也包含着历史价值。通过舞蹈动作中的表演, 古老的民族的生活场景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观众的面前。在舞蹈表演中, 舞蹈动作是舞者的表演形式。台上一分钟的表现时间, 意味着舞者在台下需要花上许多倍的时间去练习, 舞蹈凝聚着舞者努力的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完美的舞蹈需要舞者在掌握表演技巧的同时, 运用身体语言配以饱满的请感, 才能舞出成功的、打动人心的舞蹈。

摘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动作编排, 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带来了情感的传递与交流。舞蹈中每一个动作都是感情的媒介, 通过动作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 通过动作演绎人类、世界的发展史。本文就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舞蹈,动作,表演,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凯.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分析[J].戏剧之家, 2014, (11) :152.

[2]王丽娟, 刘敬东.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探讨[J].才智, 2014, (19) :292.

[3]黄涛.浅谈舞蹈表演中舞蹈动作与表演的关系[J].华人时刊, 2014, (08) :290.

上一篇:对待调皮的学生下一篇:艺术院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