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的创作

2024-05-03

群众舞蹈的创作(精选十篇)

群众舞蹈的创作 篇1

因此, 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 就群众舞蹈创作这一重要艺术命题, 发表若干浅见, 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一、题材的广泛性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之一, 素有“艺术之母”的称号。它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 塑造具有直观性与动态性的舞蹈形象, 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群众舞蹈, 顾名思义, 指的是由广大的群众表演的舞蹈, 群众性是它的根本属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一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题材的广泛性, 这种广泛性与它的群众性是密切相关的, 或者说, 这种广泛性是受其群众性决定和制约的。

所谓“题材”, 是指文艺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 是作品所描写的, 体现一定创作意图的社会、历史的生活事件或现象, 是作者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 经过选择、提炼、加工、发展而确定的。题材的选择既受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所决定, 又受社会与时代的制约。

题材是文艺作品的基础与前提,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明确指出:“还有什么比题材更重要呢?离开题材还有什么艺术学呢?如果题材不适合, 一切才能都会浪费掉。”

群众舞蹈创作的题材, 十分广泛;既有历史题材, 又有现代题材。既有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商业题材, 又有军旅题材、学校题材……如此等等, 不胜枚举。

二、题材的多样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体裁, 也是多样的, 这是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二个原则与特点, 这种多样性也是受它的群众性决定和制约的。

所谓“体裁”, 是指文艺作品的类别。舞蹈艺术的体裁, 多种多样。总体上分为生活舞蹈与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又分为交际舞 (又叫“交谊舞”、“舞厅舞”) 、习俗舞、宗教舞、体育舞 (如艺术体操、冰舞等) 、教育舞 (如幼儿园或学校中对儿童与青少年进行美育的舞蹈课等) 。艺术舞蹈又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舞剧、组舞、歌舞;并分为情结舞、情感舞;还分为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宫廷舞、民族舞、芭蕾等等。

群众舞蹈的创作, 体裁以生活舞为重点, 因其动作比较简单, 未受过专门训练的人也可以会跳、目的在于自娱和社交, 具有群众性与普及性。但是, 有时也要创作一些艺术舞蹈, 一方面提升群众舞蹈的美学品格, 另一方面也为培养群众舞蹈中的人才提供平台。

三、风格的通俗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三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风格的通俗性。

所谓“风格”, 是“艺术风格”的简称, 它指的是艺术家的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个性。群众舞蹈风格的通俗性, 也是受它的群众性所决定和制约的。

通俗性舞蹈很多, 例如秧歌舞、龙灯舞、高跷舞、跑驴舞、跑旱船舞、迪斯科、街舞、广场舞、交际舞等等。

因此, 群众舞蹈的创作, 应以风格的通俗性为重点。

四、情感的大众性

群众舞蹈创作的第四个原则与特点, 是它情感的大众性, 这种大众性更是受它的群众性所决定和制约的。

舞蹈是情感的艺术, 抒情性是它的最重要的美学特性。舞蹈以无声胜有声的形式与手段, 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后手段和最高手段, 正如我国汉代的《毛诗序》所说:“故情动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 篇2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缔造勾当,因为每个舞蹈家有着分歧的糊口履历、分歧的文化素养、分歧的情趣快乐喜爱、分歧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分歧的舞蹈教育等等,是以就会对所要默示的。

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缔造勾当,因为每个舞蹈家有着分歧的糊口履历、分歧的文化素养、分歧的情趣快乐喜爱、分歧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分歧的舞蹈教育等等,是以就会对所要默示的糊口内容有分歧的理解和感应感染,使用分歧的默示体例和默示手段,缔造出分歧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体例和名目,可以说舞蹈创作对舞蹈家有着很是宽敞宽年夜旷达的空间,任其自由遨游。可是,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缔造勾当,它又必需遵循舞蹈艺术.成长的纪律,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物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阐扬必然影响和效益、给不美观众以审美传染的精神存在物。否则,就不成避免地陷于不能存活,或是短折的失踪败命运。我们研究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其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这种舞蹈审美缔造勾那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纪律,把握斗劲科学的原则和体例,以更好地阐扬小我的怪异的缔造精神,能够顺遂地达到成功和胜利的彼岸。

舞蹈作品,一般都是由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亲密无间地交融在一路所组成的。所以,舞蹈创作的根基原则,就是遵循舞蹈艺术形式的规范,取得把握舞蹈艺术形式的能力,以默示给舞蹈家的心灵以震撼、给舞蹈家命运以影响的熔铸了舞蹈家激情和思惟的糊口内容。年夜舞蹈作品的内容来说,主若是默示人的激情、思惟、感受、潜意识以及环绕着这些所形成的情节、事务、矛盾、冲突等等;而年夜舞蹈作品的形式来说,主若是舞蹈的种类、体裁、样式、舞蹈说话以及各类舞蹈的艺术默示手段和默示手法的缔造和运用。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的内容和舞蹈的形式,年夜总体上看,都是来历于糊口―直接的糊口或借居的糊口,有人把糊口比作艺术创作的土壤,任何艺术创作只有深深扎根在糊口的土壤之中,才能开出艳丽的花朵。所以,让我们先年夜与舞蹈创作有最直接关系的问题的切磋起头。年夜糊口到舞蹈创作

在我国近40年舞蹈成长的历.史中,舞蹈和糊口的关系间题一向是舞蹈界所关注的,曾经进行过多次谈判的问题。年夜年夜都舞蹈家对“社会糊口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液增强同人平易近群众的血肉联系”,观点似乎是斗劲一致的。在一个时代内,良多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糊口的海洋,全力做到与人平易近同呼吸共命运。结不美观是一批年青的舞蹈家成长起来,他们创作出一多量优异的舞蹈作品,有的舞蹈作品在国内外还获得了各类奖励。可是,也有一些人,在深切糊口中思惟收成颇多,可是在舞蹈创作中却建树不多,于是有人自嘲地说:“我被糊口给淹死了!”也有人据此对搞舞蹈创作要“深切糊口”发生了思疑„„同样是投入火热的糊口,有的人在舞蹈创作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而有的人则生效甚微。这种现象,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需要思虑和研究的问题。当然形成这样两种分歧结不美观的原因是复杂的,具有多种身分,每小我有分歧的具体情形,这牵扯到对糊口的熟悉、理解和归纳综合、提炼的能力,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默示手艺水平等等问题,所以,这分歧的原因只能按照自己的具体情形去查找去总结。不外,这个现象也说了然对于一个舞蹈家来说,有了糊口并不等于解决了舞蹈创作的一切问题。糊口只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本,有了源泉、有了基本,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若有了土壤并不就等于能长出庄稼,就能结出不美观实一样。年夜糊口到舞蹈作品的形成和降生,还有一个很长的距离,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是舞蹈家的激情问题。糊口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糊口,既搜罗人们的物质糊口,又搜罗人们的精神糊口。社会更是万花筒般的丰硕多采。社会糊口中有各个阶级、各类职业、各类性格的千姿百态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有美、丑„„糊口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重;而有的人和事,虽然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却给你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只有那些在你的激情上弓!起共震的社会糊口现象,激起了你激情的浪花、引起了你激情共识的人和事,才可能是供给你进行舞蹈艺术创作的根基糊口素材。也就是社会糊口进入舞蹈家小我激情世界的那一部门,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例如,刘英在《海燕》 创作体味》中写道:“我年夜戎几十年中,曾多次深切祖国边海防工作和进修,在海南岛、年夜连港、湛江口工作之余,我老是久酒揭捉望站在礁石上值勤的水兵战士,蓝天白云之中,有几只斑斓的海燕飘动双翅,它们正忠厚地陪同我们的战士日日夜夜捍卫祖国的边陲。当我加入快艇出航,我们的舰艇劈浪飞驰,一群强壮的海燕拍击双翅,上上下下冲询翻卷的白浪,面临这悦耳的气象,我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向着海上的绚丽气象欢呼。有几回我们远航在交邦的海湾上赶上了风暴。在暴风和海啸声中,茫茫的年夜海之夜,确实威严恐怖,然而在闪电中呼啸着穿浪迎战的却是一群小小的海燕,那闪电中的黑色勇士啊,给我留下了宽慰与力量,使我至今不能忘怀„„海燕这不屈的形象在我心中不时与站在礁石之上的水兵战士的身影同时呈现,多年来,我想把这个悦耳的形象展此刻舞台上,献给起飞的时代与人平易近,献给伟年夜的戎行。”刘英在深切糊口中,捍卫在祖国边防的水兵战士的形象,和在晴空中自由遨游、在暴风闪电中冲风穿浪立崖岸遨游的海燕的形象给了他强烈的糊口感应感染,引起了他情思的共震。在他的主体情思中,并进一步把海燕的个性特征与我水兵战士的精神风貌联系起来,年夜而获得了创作的灵感,引起了创作的感动。只有这客不美观进入统一于主不美观的部门,或者说是主不美观拥抱(把握)客不美观的部门,才有可能成为舞蹈创作的根基材料,这时才能起头进入舞蹈创作。

按照舞蹈艺术的纪律特点,在无限宽敞宽年夜旷达浩瀚的糊口海洋中,以舞蹈的视角,以舞蹈思维来进行舞蹈默示题材的选择、加工和提炼,是舞蹈创作最关头的第一步行程。有了这个根底后,跟着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想阶段。在这个阶段,编导者首先要睁开舞蹈艺术想象的舞蹈形象在自己的心里视象中遨游起来。顺遂的时辰,可能是心里视象所发生的第一个舞蹈形象就是作者所追求的;而有时作者却要在各类各样的舞蹈形象的方案中经由斗劲和对照才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这一阶段有时很短,有时则要履历很长的时刻。据说,福金的《天鹅之死》舞蹈形象的构想就是在一瞬间完成的;而胡嘉禄的《绳波》酝酿构想阶段就长达两年的时刻。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想阶段,是一个捕捉和追求编导者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所必需经由的过程,也是舞蹈编导睁开舞蹈艺术想象的同党进行缔造的很是艰辛的过程。巴图创作《鹰》的过程,很能声名这个问题。当他有了这个舞蹈创作感动往后,他“在睡前也好,梦中也好,醒来也好,总想编舞,连吃饭、洗脸、上街时也在构想”。当他选择以鹰的形象来作为蒙古族平易近族英雄的象征,默示蒙古族人平易近性格和审美理想往后,在艺术构想若何把它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若何使这个舞蹈形象具有更深刻的内在意蕴,作者经由了一再的思虑,不竭地改削的过程。起头他在设计鹰的舞蹈形象时,“紧紧抓住鹰的特点,凸起它不畏强暴的性格和锐利的眼睛、有.力的同党、钢铁般坚硬的利爪为首要语汇”,但因为舞蹈只是经由过程幽暌闺暴风雨的奋斗来浮现鹰的勇猛气概,他感应这样的艺术构想还凸起不了鹰的真正性格,而且与其他这类作品有类似化的短处,因而显得一般化、概念化。后来他在一本《蛇岛的奥秘》的书的封面上看到了一只强壮的雄鹰的利爪捕抓着一条毒蛇飞向空中。这个画面使他受到了新的启发,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他的艺术缔造想象也随即飞跃起来,捕捉和寻找到塑造鹰这个舞蹈形象的立意。于是他推翻了已有的艺术构想,把本滥暌鼓暌闺暴风雨奋斗的一般化的情节改为与毒蛇奋斗,以打破迷雾、战胜毒蛇、自由遨游在蓝天,塑造出具有个性特征的草原上的雄鹰的舞蹈形象。这种以对比和象征的手法所浮现出的善良战胜邪恶的寄意进一步深化了这个舞蹈的主题,使得鹰的舞蹈形象塑造得加倍光鲜凸起。

面临统一个题材,分歧的舞蹈编导可以有分歧的视点、分歧的默示角度、分歧的艺术构想,年夜而发生出各有自己怪异个性的完全分歧的舞蹈形象来。例如按照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剧,芭蕾舞剧《雷雨》和现代舞剧《繁漪》就各有特点。对照来看,《雷雨》斗劲忠厚于原著,对原著有着怪异的理解,年夜而作了新的艺术构想和新的艺术默示。《雷雨》中四凤是作者着意描绘的首要夸姣的人物形象,周萍是一个既应批判又使人同情的.人物形象他既是害人者,又是必然水平的受害者;而《繁漪》则首要塑造了一个受周家两代人欺侮和损害的-页景M是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繁漪的形象。年夜舞剧的默示中,使不美观众可以看到:在蔡漪的眼中,周家父子(周朴园和周萍)是难兄难弟,都是实足的伪正人。周萍就是周朴园的影子,二十年前的周朴园就是此刻的周萍。这两个舞剧,以分歧的舞蹈形式、分歧的舞蹈默示手法,年夜分歧的角度,以分歧的视点对原著进行了改编和新的缔造,塑造了各不不异的舞蹈形象。这两部作品,可以说都是具有分歧特点的成功的作品。年夜忠厚于原著的.角度,有人斗劲喜欢芭蕾舞剧《雷雨》;而年夜更好地阐扬舞蹈艺术默示力的拿手,深切描绘人物的心里世界,塑造典型的舞蹈形象上、有人则更喜爱《繁漪》。

日本现代舞蹈家芙二三枝子向我们介绍她的代表作《桥》的构想缔造过程,对于我们在塑造舞蹈形象的艺术构想过程中若何更好地运用舞蹈形象思维,进行艺术的想象和缔造很有启发。她说:"1963年我创作过题为《桥》的作品,那是我第一次渡过关户年夜明日桥时,深受打动而创作的。这座桥架于日本本土和九州之间的海峡上,原本遥遥相隔的两地,经由过程一座桥毗连起来,并是以连地名也酿成了‘北九州市’,我的心为之一动,为年夜桥斑斓的线条倾倒了。那么,若何把这种感动的神色用舞蹈来表达呢?显然用‘桥头步来的汉子’,‘凭栏抒情’之类的题材,是不能充实默示这种神色的,我陷入了沉思。于是找来(建桥的)工作人员,在谈话中我知道了在桥梁培植中,有自重和负载两个量,自重就是桥的自身的重量,负载就是经由过程桥梁上的车马人等的重量,在计较这两个量和承受风雪及向两旁的拉力的基本上,方能建成一座桥。机关合理时,便呈现出斑斓的线条。作品《桥》就是经由过程自重、负载、拉力来默示的„„用二百张桥梁设计图贴在年夜画板上,作为布景。这个舞蹈由男女二十多个演员表演,他们身穿深蓝色紧身衣,头罩银色网罩,手戴银色手套„„’,年夜她的介绍中,使我们知道她的《桥》不是一个默示桥的建造过程的舞蹈,它没有劳动排场的模拟和再现,而是用抽象和象征的手法,以二十多名舞蹈演员所组成的舞蹈画面:队形和集体的造型默示各类力,如压力、拉力、承受力等的舞蹈形象来默示作者的艺术构想的。年夜这样的角度来塑造桥的舞蹈形象,就可以唤起不美观众宽敞宽年夜旷达的想象空间,给不美观众开创了一个很年夜的艺术再缔造的余地。可能会比用舞蹈直接再现桥的建造劳动过程自己,更富于艺术的悦耳魅力。

1983年朝鲜平壤万寿台艺术团访华时,表演的女子群舞《荡秋千的姑娘》对我们若何阐扬舞蹈艺术的默示能力,进行舞蹈艺术构想也很有启发。这样的舞蹈问题,按照一般常规,似乎舞蹈中必然要呈现姑呐缦闱荡秋千的形象,可是这个舞蹈却收支意料地没有这样的艺术默示。作者没有让姑呐缦闱去直接模拟再现荡秋千的动作,而是以朝鲜姑呐缦闱在不竭流动转变的舞蹈队形画面中若干好多为几人一组的横排的画面移动),在她们轻盈超脱的舞蹈动作姿态中给不美观众造成一种飘零的意境。它不是荡秋千糊口的真实的复写和再现,但它又经由过程演员们的舞蹈动作形象地默示出姑呐缦闱荡秋千时的激情和精神状况。这是一种不重形似而更重神似的,妙在像与不像之间的艺术构想。

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思路研究 篇3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舞蹈;舞蹈创作;研究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舞蹈因其悠久的历史、迥异的风格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一直对人们的文化娱乐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服务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今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使得人们愈发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群众舞蹈成为人们度过和消遣休闲时光的重要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喜爱群众舞蹈。但当前绝大部分群众舞者舞蹈基础薄弱或者没有任何舞蹈基础,且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舞蹈排练,造成当前群众舞蹈的欣赏性不高、发展步伐较慢。

1 新时期下群众舞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据调查,目前我国群众舞蹈形式逐渐多样化、多元化,群众舞者覆盖范围也不断拓展。例如,当前的群众舞蹈有机械舞、广场舞、体育舞蹈、交谊舞等,群众舞者不但有朝气蓬勃的少年,还有青壮年和老年人,舞蹈练习者既有城市人口,也有很多农村人口,他们都尽情地在舞蹈中展现着自我。并且群众舞蹈往往倾向于自娱自乐,也没有特别严格的约束规则,且融入了很多民族或者地方的风俗与特色。

当前,群众舞蹈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科学性,群众舞蹈不断借助信息科学技术进行自我发展与推广,不断吸取国内外优秀群众舞蹈的精华完善自身;同时也更加趋于专业化,通过给群众舞者以有效指导,训练职业化的群众舞蹈团队进行宣传,不断推动着群众舞蹈的发展。

2 新时期下群众舞蹈的创作思路

2.1 群众舞蹈应注重情感表达的大众性

舞蹈从本质上来讲属于情感表達的艺术形式。从创作和表演方面来看,舞蹈都是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群众舞蹈,无论是表演者还是欣赏着,都是普通的社会大众,这就要求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要特别注重群众舞蹈社会大众化的情感表达。

要使群众舞蹈具有大众性的情感表达,群众舞蹈创作者应积极走入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掌握他们的真实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并结合舞蹈艺术原则进行一定程度的深化,将他们的现实状况融入群众舞蹈中,这样创作的群众舞蹈才能比较贴近社会大众的生活,并能客观表现人民群众的大众情感。因此,群众舞蹈创作者应通过描绘贴近社会大众生活的事件和对相应事件艺术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人们易于接受和认同且能让他们产生共鸣的情感。

2.2 群众舞蹈应具有时代性

群众舞蹈在艺术风格表现上应该体现时代性特点,所谓艺术风格是指舞蹈作品能够表现出的精神和审美内涵。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独自存在,对于舞蹈创作者来说,也应该让舞蹈动作内容体现时代性,以适应当下群众的文化娱乐需要。群众舞蹈的创作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群众舞蹈队伍中,在其中享受到心灵的愉悦,享受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成果,当然,只有舞蹈作品符合新时期群众的审美爱好,才能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才能得到广泛普及。例如,街舞、肚皮舞或者霹雳舞等过于现代化风格的舞蹈作品是无法在群众中普及的,也就是说这类作品只能被少数人接受不能作为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内容。为此,群众舞蹈的创作者应该深入当下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了解人民群众喜爱的故事,借助舞蹈形式进行表达,让人们对群众舞蹈产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并使群众舞蹈真正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充分发挥群众舞蹈的社会价值。

2.3 群众舞蹈应具有生活性

从舞蹈艺术视角而言,舞蹈的题材是舞蹈的根本,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舞蹈思想感情,从群众文化视角而言,普通社会民众的舞蹈也就等同于群众舞蹈。在社会人们群众文化和舞蹈艺术二者的根本特点相互融合的条件下,群众舞蹈在艺术题材上就有了生活性。

群众舞蹈具有生活性的艺术题材特点,也就是将社会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作为群众舞蹈题材的选择基础,将他们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出现的人物作为主要表现因素,并结合舞蹈的形式对其进行表现。通过确定艺术题材并以舞蹈形式进行表现,才能使群众舞蹈融入社会大众的现实生活,进而提升社会人民群众学习和参与群众舞蹈的热情。因此,想要群众舞蹈具有生活性,群众舞蹈创作者必须具有洞察现实生活的敏锐性,注重对现实生活事件和人物的观察,将生活素材累积作为创作群众舞蹈的基础,并将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素材作为表现舞蹈的对象,即艺术题材的创作。将人民群众、艺术和生活充分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但有助于提升群众舞蹈的质量,让舞蹈贴近群众,来源于群众,还易于获得舞蹈表演者和欣赏着的接受和认可。

2.4 群众舞蹈应注重普及性与艺术性的相互结合

虽然群众舞蹈是一类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缺乏艺术性,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创作者只有充分将普及性和艺术性相互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群众舞蹈的艺术质量。

当前,在舞蹈创作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两个问题是:一方面很多群众舞蹈在整体上过于艺术性。大部分的群众舞蹈创作都将专业性的创作标准作为创作的指导,虽然此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表现舞蹈的艺术性特点,但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和他们表演水平的匹配性;另一方面是很多群众舞蹈在整体上过于普及性。大部分的群众舞蹈在题材选择和动作设计上比较随意,有的甚至是为了普及而普及,导致大多数的群众舞蹈质量不高,很难被归类于舞蹈作品,完全失去了舞蹈的艺术性。这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群众舞蹈对人民群众娱乐和生活的实效性,降低了群众舞蹈本应发挥的服务功能。

2.5 群众舞蹈应注重亲和性

舞蹈形象将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是通过将所塑造的体现主客体情思特点的体态与典雅体态相互结合,形成的一种动态形象。由于大多数群众舞蹈表演者都没有专业的舞蹈学习过程,因此群众舞蹈创作者在塑造舞蹈形象方面要特别注重其亲和性。

群众舞蹈的舞蹈形象具有亲和性,即舞蹈形象应是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和喜欢的形象,此类人物形象往往更易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心情感。舞蹈表演以人们的情感为基础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舞蹈形象的亲和性特点在很多优秀作品里都具有鲜明的体现。

在进行群众舞蹈创作时。创作者要有贴近现实形象的主观意识进行舞蹈形象创作,一旦群众舞蹈具有新艺术形象的需求时,创作者要以人民群众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范围为基础,注重群众舞蹈形象的刻画,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充足的舞蹈亲和力。

3 结语

现阶段随着社会大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群众舞蹈成为社会大众娱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群众舞蹈形式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为此,新时期的群众舞蹈创作应该充分结合群众的文化需要,创新群众舞蹈的形式和内容,创作出让广大群众喜爱和认可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何永琳.新时期群众舞蹈创作[J].大众文艺,2014(14).

[2] 苏草.浅谈群众舞蹈的社会影响及作用[J].大众文艺,2010(19).

群众舞蹈创作的提高与引导 篇4

关键词:群众,舞蹈,创作

群众舞蹈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但是, 在实践中群众舞蹈水平存在大面积贫乏现象。这既不利于群众舞蹈自身的发展, 也不利于人们欣赏的提高。为此, 笔者拟就自身的实践体会谈谈群众舞蹈创作的相关问题。

一、群众舞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群众舞蹈和其他群众文化一样起源于劳动是人类需求的精神生活。我们的祖先, 为表达捕鱼、狩猎和采集收获物的欢乐心情, 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以自我娱乐。各民族都有各自的娱乐表达方式, 但以歌舞表达方式居多。倘若群众舞蹈没有了“自娱性”, 也就不能成为群众舞蹈了。

十七大以来, 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较快发展, 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民以食为天”, 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 注意力就逐步转移到文化需求方面。因此, 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要求也随之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改革的浪潮, 给群众舞蹈的原有传统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再也不能满足于四、五十年代的“秧歌腰鼓”等一类民间舞蹈了, 观念发生了由单一走向多元, 从封闭步向开放, 从外界转入自身的深刻变化。重要的是参与, 从自身的投入中展示生命的韵律, 从中获得自我审美价值和生活情趣。因此, 人们为增强体质, 消除疲劳, 陶冶情操, 焕发精神, 常常会自觉地步入自我娱乐的天地, 在舞场中、在家庭里翩翩起舞, 并从舞蹈活动中得到健康、愉悦、合作、友谊、爱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自娱性群众舞蹈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在群众中自发地普及和提高, 在表现内容上日益丰富, 形式上多姿多样、更多方面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感及审美需求。因此, 群众性的舞蹈活动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提高群众舞蹈的创作水平

为了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 首先需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群众舞蹈创作水平。

1. 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的群众舞蹈辅导老师, 首先要加强自己的业务技能的学习, 不断地吸取各种舞蹈的新知识, 不断学习、积累和把握各种风格、各种类型的舞蹈, 为舞蹈创编积累丰富的舞蹈语汇, 以适应社会对群众舞蹈不断发展的形势需求。对群众舞蹈辅导老师要进行舞蹈艺术培训, 举办舞蹈创作和舞蹈作品分析等短期培训班, 参与各种文艺汇演, 舞蹈大赛的编创任务, 在实践中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群众舞蹈创作者首先要观察生活, 要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 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 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 提炼适合群众舞蹈表达的舞蹈语汇, 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形像, 选择节奏鲜明, 节奏明快节奏感强, 群众熟悉能够反映舞蹈创意的音乐, 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在学习积累和实践中使舞蹈编创者的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时代对舞蹈编创者的要求。

2.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编创水平

舞蹈创作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活动。一个好的舞蹈作品都是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这正如马克思所说“认识的目的是实践, 实践帮助我们在认识, 从而在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和提高, 它是对舞蹈知识的应用, 体验、赏析和再创造。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群众舞蹈创作者, 要深入到群众当中去, 了解群众的生活, 到生活中去寻找素材, 熟悉掌握群众的舞蹈表达语汇, 掌握舞蹈表现的方法。在实践中, 通过欣赏、比较, 提高了审美标准, 找到了自己的差距, 激发了他们编创的动力和兴趣, 提高了舞蹈编创者的能力和水平, 达到了在实践中积累升华的目的。如何做到将作品内容表现的更加完美就是要舞蹈编创不断在实践中运用和完善, 不断的摸索去其糟粕留之精华, 反复的创编排练和表演, 就会不断的从中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 不将舞蹈编创反复在实践运用, 就不会有好的作品涌现出来, 所以说舞蹈编创决定艺术效果是不足为过的。例如我们看到的张继钢导演编创的舞蹈《千手观音》让人非常震惊, 为什么有如此美的视觉和艺术效果呢?这也是张继刚导演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不断修改、创新、升华后的结果。也是人们最后在舞台上欣赏到的《千手观音》为之震撼的一个原因。

三、群众舞蹈作品要歌颂崇高品格, 富于时代精神

群众舞蹈要避免平庸化, 就必须加以引导,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 舞蹈作品的选择要符合社会的需求

舞蹈的创作要来源于生活, 并高于生活。任何舞蹈作品都要服务于它所处于的那个时代, 跟不上时代的舞蹈作品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就失去了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们能顺应人民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追求, 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 不断完善自身才得以生存。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常盛不衰, 也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现在我们提倡弘扬民族文化, 强调舞蹈作品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 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作敢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而群众舞蹈创作者, 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舞蹈作品去教育感染人, 鼓舞激励人, 去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有“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 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能使人深切的感受生命自然的美好, 从而对生活充满着希望。不要为了迎合市场中一些观众低级趣味的需要, 和经济利益的追求。对一些优秀的、能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 服装暴露、强加一些弹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 才能吸引观众, 才够刺激, 不论人们怎么样评价, 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 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美的创作思想, 应该是我们批评的。

2. 舞蹈作品的应用要贴紧群众生活来源与生活

第五章 舞蹈编导的创作与排练 篇5

第一节继承民族舞蹈传统是发展新舞蹈的基础

我国的文艺工作者必须遵循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艺术观,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艺术创作的实践中,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无疑也是舞踢编导要遵循的根本道路。

在舞蹈创作中,舞蹈编导怎样对待古、今、中、外的一切舞蹈形式,继承什么?借鉴什么?怎样创新?这也是具体贯彻党的文艺方针策的问题。毛泽东同志说:“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一交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有着五十六个民族各自不同风格、特三色的舞蹈,这构成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遗产的二一部分。继承这些珍贵的遗产是发展新中国舞蹈一艺术的基贻:

早在一九四,一二年,党中央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以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深入民间,向传统的民间歌舞艺术学习,掀起了其育深远历史意义的“新秧歌运动”,他们挖掘、整理、加工、创作了很多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如:“秧歌”、“腰鼓”、“龙灯”、“一早船”、“霸王鞭”,以及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洪字》答,热火朝天的推动了革命一与生产的发展。这些继承了民族传统的新秧歌、腰鼓,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足迹,传遍了全中国,被人们无限一喜爱的称为“解放秧歌,胜利腰鼓”,成了人民翻身解放的象征。

建国后,舞蹈工作者继续深入民间采风学习,又整理创作出大批的民间舞蹈,顿时风靡全国,当时有“南京到北京,《跑驴》、,《荷花灯》”之说。再看一看我国在国际上赢得极高荣誉的舞蹈节目,哪一个不是在继承民族民间(包括戏曲)传统舞蹈的基础.七革新、,创造出来的呢? 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也是表达本民族思想感情最有力的“形象语言”。舞蹈越是具有本民族的浓郁风格、特色,就越为全国人民所理解和喜爱,也越为世界各国人民祈欢迎。

恨据实践的经验,舞蹈编导对民族传统舞蹈的学习和继承,需要全面而深.入:

‘,一)不要单学艺术形式。传统舞蹈的形成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地理特点;它反映社会生活、民间习俗和民族性格。因此,要同时调查舞蹈的源、流、演变;

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以及该民族的风土人情、审美爱好等。只有这样全面的继承,才能为舞蹈编导的二作-一一即整理、改编、创作富有民族风格的舞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取拿来主义。对遗产中优秀的舞蹈要学习、继承;对其中反面的、丑的(包括色情、迷信的’)也要.拿来保存.。要剔除的糟粕是传统节目中封建、反动的内容;对于舞蹈的形式、行当、动作等材料却不能轻易否定,这对舞蹈编导来说,尤为重要。各种民间舞蹈在源远流长的长河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形象角色),那些刻画丑恶、凶残、贪恋等性格的舞蹈;某些酒鬼、谋婆、土财主、二流子等的形象,用来丑化劳动人民是错误的,但用来揭露、讽刺反面人物时则有借鉴价值。如:冀东地区的秧歌艺人,曾在《跑驴》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个地秧歌舞蹈《智过敌哨卡》。描写解放军侦察员一男一女,化装成农民夫妻“骑驴回娘家”,机智地通过了敌军哨卡,到敌后去侦察的故事。舞中哨卡的蒋军军官,充分运用了地秧歌传统丑“行当”中有特色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又,贪婪又愚蠢的反动军官形象,备受群众赞赏。实践证明:对民间舞蹈中健康、正派的要学习.、继承;对丑—一文丑.、武丑、老人丑。、娃娃丑、丑婆(老抓)、丑,官等的舞蹈也要学过来并善于运用‘。因此,我们对舞蹈遗产的继承,应该采取鲁迅.所提倡的“拿来主义”。只有扎扎实实的先拿过来,才能辨别真、伪,一去一芜取精使它发扬光大。

(三)要付出“挖掘”的劳动。舞蹈编导不但要发现地面.上闪闪发光的遗产,还要去挖掘地下的宝藏。我国有许多有珍贵历史价

值的民族民间舞蹈遗产,至今只保存在某些年老的民间艺人或寺,庙僧职.人员当中,有的只残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或传说中,有的只在历史文献、艺术史料中有点滴描述,有的是在古老壁画和出上文物中有所反映,这就需要舞蹈编导付出艰巨的劳动,以极大的热情去“循踪追迹”把它挖掘出来,继承一.下来。如:舞剧《丝路花雨》.。舞蹈《飞天》等就是把存在于敦煌壁画中的部分唐代舞蹈恢复、继承一!;来,创作出的优秀剧目;广西舞蹈一工作者把“花山崖画”中的舞蹈形象恢复起来,创作了壮族舞蹈《花山战鼓》;辽宁舞蹈工作者从老人的记忆中并参考史书记载恢复了满族舞蹈《莽势空齐》。他们在继承舞蹈遗产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创造性的劳动。

新中国的舞蹈编导绝不能做民族虚一无主义者,让民族遗产一一悠久的舞蹈文

化传统,在我们手中割断:当然,我们也不是’“民粹派”或复古主义者,我们继承传统是为了“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发展新中国的舞蹈艺术。

第二节继承传统舞蹈的三种创作方式

一九四二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一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从那时的新秧歌运动以来,在继承优秀的舞蹈遗产方面,大体形成了三种创作方式:

(一)加工整理;

(二)改编、革新;

(三)借鉴、创新。所谓整理就是把仍在民间流传的舞蹈收集起来;把已失传的古代舞“循踪追迹”复原起来,经过去芜取精的整理,搬上舞台。改编是指在原有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使其内容、形式焕然一新。创新则是以民族民间舞蹈作为创作素材,表现新内容,塑造新人物的作品。

(一)加工、整理飞

是在保持原样民间舞的基础上加工,是一种由粗到细;由杂到精;由广场到舞台的艺术精炼过程。在历次全国民间歌舞会演中,出现了大量加工整理的民间舞蹈,.如:汉族的“龙舞”、“狮子舞”、“花鼓灯”(安徽)、“花灯”(云南)、“鼓子秧歌”(山东)、“拉花(河北)、“大鼓凉伞”(福建)、“英歌,’(广东》„..;少数民族的安代舞》(蒙古族)、《踢踏舞》(藏族)、《农乐舞》(朝鲜族)、《盘子舞》(维吾尔族)、《团圆鼓》(苗族)、《阿细跳月》(彝族)、《采茶》(壮族).,’’二等,它们都保持了各民族生活中原有喜闻乐见的形式,但内容已去芜存精;结构更严谨有序;动作、技巧已精炼而规范化;因此,民族(或地区)的风格、特色就更加浓郁而鲜明了。

整理古代舞蹈将是更加艰巨的任务,首先要“循踪追迹”进行多万面两发掘。而整理的同时又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壮族舞蹈《花山战鼓》(全国少数民族会演获创作奖),复活了远在我国奴隶时代的遗物—“花山崖画”,几、为恢复整理这一古老的舞蹈文化,编导曾研究了大量壮族古代史料,并从现实生活中的壮族风俗民情、性格特征中找到依据,把这些和“花山崖画”所描绘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把仍流传民间的“师公舞”和崖画中记录的舞姿对照、琢磨,从而恢复并整理加工出二组组儿千年前壮族人民在渔猎生产、自卫战斗中的古代舞蹈。把将要失传或已失传的各民族传统舞蹈恢复并加工、整理搬上舞台,这将是新中国一代舞蹈编导为祖国、为人民作出的宝贵贡献。

(二)改编、革新一,即在尊重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原有风格和形式特点的前提下,从内容到形式给以推陈出新,以便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满足人民新的精神文明的需要。建国以来,这种改编成功的作品很多,如:冀东地秧歌《跑驴》就是从地秧歌传统舞蹈《傻柱子接媳妇》改编而 成的。

《傻柱子接媳妇》是原地秧歌三人“小场”(注),角色有傻柱子(丑行)、柱子妻(妞行)、阔大爷(即财主、丑行);内容表现:因

柱子家贫,媳妇进城给财主家当了“小老妈”(女仆),阔大爷品行恶劣,霸占了小老妈;年关已到,柱子接媳妇回家过年,阔大爷对柱子妻仍百般纠缠,暗中拉扯,而柱子却被欺骗,蒙在鼓中。在这种矛盾的背景下,三个人的舞蹈交错进行,并穿插有不少滑传统的《傻柱子接媳妇》,很明显是一出被封建阶级篡改了的剧目,歪曲用来为地主阶级戏耍的节目。它之所以流传下来,是因为它原本是表现北方农村“赶驴接媳妇”或“送媳妇回娘家”的乡土风俗,这种习俗向来在北方农村被视为极其美好的生活乐趣;加以历代民间艺人在刻画傻柱子等人物有不少生动的舞蹈语汇,能够引人入胜。

改编后的《跑驴》,首先是从内容上革新,它保留了“送媳妇回娘家”的民间习俗—这是原民间舞真正的主题;剔除了阔大爷调情的情节—这是被封建阶级篡改后“伪”的部分。新内容描写妻子抱着孩子骑驴回娘家,’丈夫赶驴相送,上岭下坡,相扶相爱。途中驴过小溪时陷进泥塘,田间农夫跑来热情相助,使毛驴涉过泥塘,夫妻又欢欢喜喜重新上路。

《跑驴》从新的内容出发,对传统舞蹈形式作了革新。它剔除了《傻柱子接媳妇》中色情和哗众取宠的低级表演,保留了地秧歌中特有的风趣和健康的舞蹈。如:柱子的舞蹈改掉了传统“丑行”中撅屁股、伸脖子和“比人矮三分”的形象,‘用地秧歌中所独具风格的“自由步”(风流步)、“碎步”等动作,去表现丈夫为妻子“赶脚”时的欢快心情,用“走矮子”等舞步风趣地反映了上岭下坡的意境。柱子妻的舞蹈则完全采用了地秧歌中的“跑竹马”的形式(替代了原来走秧歌步或骑真驴的作法)。“跑竹马”中的“走马”、“跑马”、“惊马”等技巧,在《跑驴》中都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得“骑驴走娘家”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对地秧歌中善长以手绢、肩子传达爱情的手段,给予了充分的发挥。此外,《跑驴》也成功地继承了地秧歌传统的喜剧特色,如:表现犟驴拉它不走,打它就踢”的性格和

由此而造成的驴陷泥塘的幽默情节;以及“哄孩子,和拉驴出泥塘,等紧张而有趣的情景,都运用了地秧歌固有的艺术夸张手法,看了令人喜笑不止。舞蹈音乐一唤呐的;伴奏,则充分发挥了冀东“吹歌”中传统的对奏、“学舌气模拟人俞哭笑等手法,使大们在有声有色的气氛中感受到,地秧歌传统喜剧的浓郁风格。二建国以来,类似《跑驴》这样改编成功的作品很多,如、《采茶扑蝶》、《荷花舞》、《龙舞》(金龙盘玉柱)等;还有傣族的《孔雀舞》蒙古族的《鄂尔多斯》、朝鲜族的《扇舞》、黎族的《草笠舞》”„等,它们通过对原民间舞蹈形象的进一步提炼,加强了诗

情画意的构思,在结构上起伏、高潮的巧妙处理等,使人感到它们仍是原民族的民间舞蹈,但反映的再也不是原来在阶级和民族双重压迫下的沉重生活气息了,而是充满了人民热情洋溢的生活理想和乐趣。这些革新的民间舞蹈达到的共同效果是:

1.使原有民间舞蹈的形式、风格、色彩、韵律更加突出、浓郁了;

2.使原舞的民族或地区性格、气质更加明朗、典型了,而不是削弱了;

3.赋予了一种新的时代感。

另一种对传统舞蹈改编的常见作法,是以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去表现本民族喜庆节日的传统风俗、民情,如:辽宁的《秧歌赛会》、海南的《三月三》、云南的《火把节》、新疆的《姑娘追》„„,以及各地的《婚礼舞》、《伴嫁舞》、《坐堂舞》等。这种改编使传统的民间舞蹈以新的形式保留下来,也受到了人民广泛的喜爱。鲁迅在谈到对旧形式的采用时说:“旧形式的采取,必有所删除,既有删 除,‘必有所增益,这结果是新形式的出现,也就是变革。”《且介亭杂文》 从而使其形象具有了新的时代感。最明显的例证是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它和原民间舞《荷花灯》比较,能鲜明地看出吸收了芭蕾舞的典雅、标致、娴静的风采,使荷花亭亭玉立的形象纯洁、高雅的性格达到了理想的境界,但却看不出借鉴芭蕾的凿痕斧迹。这个节目是恰当地借鉴芭蕾舞的长处,发展我国民间舞蹈的典范。

此外,还有表现张志新烈士的舞蹈《割不断的琴弦》、《无声的歌》等,它们立足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的需要,不仅运用了古典舞、民间舞和芭蕾的大跳、旋转等,而且还吸收了现代舞的“地滚”动作和表现手法,来塑造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它博采古、今、中、外的舞蹈素材,但以我为主;运用了外来手法,却能为我所用;所以,他们“笔”下的张志新同样富有民族的气质。借鉴更多的舞蹈

表现手段为我所用,而仍不失为中华民族风格的作品中,大型民族舞剧《奔月》也是一例。关键问题在于“化”,在于同所要反映的生活,表现的对象相结合;要“融化”而不要搞“焊接”。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因此,借鉴必须要有以我为主的创新。

第三节舞蹈编导创作、排练的全过程

一个舞蹈作品的诞生,一般要经过以下的过程:确定主题和题材;构思脚本(舞蹈、音乐的文字结构);创作舞曲;编舞;排练;合乐;舞台合成。这就是舞蹈编导工作的全部技术过程。实质上就是舞蹈创作的方法和步骤。

文学艺术作品都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舞蹈编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生活的基础—直接的生活体验和间接的生活积累(从文学作品、史书、史料和形象材料中获得的生活),这些以上各章都已阐明,本节不再重复。

(一)主题和题材的选择

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或称“主题思想”)。譬如,反帝反封建,为国争光,舍己救人,艰苦奋斗等;或者是表达丰收的喜悦,战斗的团结,崇高的爱情,同志的友爱;以至于文明、礼貌、正直、善良的美德等。总之,要交给观众一个鲜明的主导思想—这就称为作品的“主题”。

用什么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呢?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譬如:确定了一个运动健儿为国争光的主题,是通过乒乓球?羽毛球?还是女子排球争夺世界冠军的事例去表现呢?还是通过女花剑运动员忍着巨痛去拼搏,从而震惊国际体坛的事迹去表现呢?这就叫做题材的选择。

在舞蹈创作中可以先确定主题,再去选择题材;也可以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再进一步去明确主题思想。譬如:你参加“三夏”劳动,被抢收小麦中的种种激动人心的生活所感动,要以此作为创作题材,那么,你要深思一步,你最受感动的是哪方面—是团结互助的冲天干劲?是抢收集体财富的忘我品德?还是劳动中鱼水情深的干、群(军、民)关系?你必须从中明确一个主题。总之,创作时把握不住明确的主题思想,在集中、提炼“题材”成为作品的艺术结构时,就失掉了“主心骨”和“指南针”,使作品松散杂乱,甚至不知所云。就象一个演讲者没抓住中心议题,东拉西扯,使听者惜懂厌倦

总之,“主题”就是作品的主体、核心;“题材”就是具体描主题的材料。确定

主题要鲜明,选择题材可广泛。胡耀邦同志说:“上下几千年,纵横千万里,题材无禁区,作家有立场。”只要有益于社会,鼓舞人民前进,给人以真、善、美享受的都可以。题材可以直接从生活中提取,也可以间接从历史记载、神话传说中选材;还可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花、鸟、鱼、虫,山川大地为,题材;此外,还可以从传统的民间舞蹈中得到创作题材的启发。譬如:冀东民间的“跑竹马”,就帮助编导构思了《跑驴》;民间的《猪八戒背媳归》、《老背少》启发编导创作了一个盲童背一个下肢残废的同学,每天互相帮助涉水上学去的题材;浙江民间的“伞舞”启发编导构思了《走雨》的题材。这种取材的方法,对创作中运用民间舞蹈的传统形式更为有利。

选择舞蹈题材的关键问题是要符合舞蹈艺术的特殊规律—即“舞蹈作品是以人体动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必须通过舞蹈的形象思维去考虑,这种题材是否能以动作、队形、节奏、画面表现出来。选材时应该注意:

1.动作性:即通常所说“能舞起来的材料”。舞蹈题材要包含着连绵不断的动作行为。初学编舞者多选择劳动、游戏或战斗的题材,就因为它的动作性强。相反的缺乏动作性的题材—如:科学家在实验室中的科研过程,老师在教室中上课的情形,以及开会、辩论、谈心等,如直接用舞蹈表现就较为困难,也不会生动;当然,不是绝对的,天才的舞蹈编导总会有所“创新”而寻找到恰当的表现手法。

从“意识流”手法在舞蹈中应用以后,也有的编导把缺乏动作性的材料转变为能舞的情节,例如:西德演出的舞剧《奥涅金》中,达己亚那给奥涅金“写信”的场面。编导处理达己亚那正在写信凝思时—顺应她的“意识流动”,奥涅金悄悄从穿衣镜中走出康,达己亚那跑上去倾诉了自己的爱情(双人舞);而这正是她写信的内容。总之,无论什么手法,前提必须是包含有明确的动作行为,才能舞起来。

2.抒情性:题材中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情动于衷而形于外才是舞蹈。舞蹈动作和诗情画意的“意.境”都离不开深厚的感情做基础,《红绸舞》中有了人民翻身解放的高度激情,才产生了火龙翻腾般的欢庆意境。《丰收歌》中有了丰收的无限喜悦,才发挥了镰刀、汗巾交织飞舞的热情场面。所以,题材中包含有强烈的抒情性,对编舞和创作深邃的意境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3.直观性:舞蹈不能象话剧那样由当场的人物去叙述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事情,它只能表现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舞蹈要告诉观众的事物,必须是能出现在

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的。选择题材时如果忽视了这种直观性,作品就易失败。如果作品中必须要讲述过去和未来的事情,或需要交待幕后的事和人时,也必须运用直观的手法。譬如:

(1)通过暗转增加倒叙的场面,倒叙完再通过暗转回到原来场面;

(Z)用回忆手法出现过去发生的事情或用虚幻手法出现内心想要做的事情;

(3)再现前面已表演过的舞蹈场面或动作组合,勾起观众对先前发生事件的印象;

群众舞蹈的创作 篇6

文本:作品的接地气以及对现实的关照

我们知道春节晚会的所有节目,因为是为特定的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创作的,所以它们都应该具有积极健康的内容、欢乐祥和的气氛。春晚的舞蹈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

我们看舞蹈《俏夕阳》,它的开场就妙趣横生。二十多个戴着虎头帽、穿着紫红色棉袄、活泼可爱的儿童每人带着一只板凳,欢蹦乱跳地出场了。随后,十二位身着花衣服、身体硬朗的老奶奶,迈着整齐的步伐出场了。她们那漂亮的身姿,在柔和的灯光映衬下,恰如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一般。

而到了作品的结尾处:十二位老奶奶们越跳越欢,速度越来越快,跳得越来越高。在欢快喜庆的音乐中,领舞的老奶奶跳到台前,一个漂亮的造型和亮相,立即赢得了孩子们的掌声。其他十一位老奶奶也做出了漂亮的造型,与领舞的老奶奶形成了对比。她们整齐地一步一步逐渐向舞台右侧移动,而领舞的老奶奶则老当益壮地与孩子们做出你争我赶的的动作。

我们从这个当年获得中央电视台“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一等奖的作品中,看到了编导的匠心所在。舞蹈的编导和作曲在充分运用河北唐山地区的民间文化和音乐元素(如剪纸、唢呐和皮影)的基础上,充分丰富和发展了舞蹈语汇,表现了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题,为广大观众呈现了一个活泼生动、妙趣横生的作品。舞蹈在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和老当益壮的老奶奶们的对比中,表现了老年朋友夕阳无限好,老有所养的晚年文化生活以及孩子们快乐、积极向上的童年生活。老年朋友的文化生活,在与孩子们天真的童趣的映照下,越发显现了它的无穷活力。

在《俏夕阳》成功之后的2007年的春晚上,就有了舞蹈《进城》和《小城雨巷》两个颇受好评的作品。《进城》表现的是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艰辛和他们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个作品没有华丽的舞蹈服饰,没有高难度的舞蹈技巧,编导将质朴的生活气息融入到了巧妙的舞蹈编排中。那生动的肢体语言以及演员们土得掉渣的表演,就在春晚的舞台上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打工者的生活与情感。而舞蹈《小城雨巷》的诗情画意则令观众怦然心动,20位灵秀的江南姑娘,撑着20把纤细的油纸伞,在悠扬的丝竹声中,在水幕制造的烟雨效果里翩翩起舞,曼妙轻柔、唯美诗意的舞蹈,把江南三月悠悠雨巷的诗情画意和江南文化中婉约典丽之美演绎得委婉动人。这两个作品带给了观众舞蹈的审美享受,尤其是《进城》第一次把农民工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它的突破意义,必然会引发舞蹈创作者们对于现实题材的更多关注和回归传统创作美学的思考。

传播:告别单一模式 融入广阔世界

在分析了几个春晚舞蹈作品的文本特征后,我们从舞蹈的传播角度看看从舞蹈《千手观音》之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蹈类节目在传播形态上的变化。

我们知道,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往都是以绚丽的歌舞场面开始,也大多以载歌载舞的舞蹈场面结束。可以说,以往的舞蹈节目大多是作为春节欢乐祥和节日气氛的点缀,而独立于节日气氛之外的舞蹈作品能够以它独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在以往的年份并不多见。春节晚会二十多年,我们记得的是几个舞蹈界的杰出人物:如杨丽萍、黄豆豆等舞蹈家的作品《雀之灵》《两颗树》《醉鼓》等。因此,春晚舞蹈作品的创作和传播给人以过于精英化的印象。但是,自从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演出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打破了这种格局。

当然,当我们回看那些年春晚舞台上的舞蹈作品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表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的朴实无华的作品还是有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山西歌舞剧院就是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舞蹈宠儿。1988年他们编导演出了舞蹈《看秧歌》、1990年演出了两个舞蹈《背起那小妹妹》和《瞧这些婆姨们》。1992年又演出了舞蹈《踩鼓点》。

进入到21世纪以来,特别是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一夜间感动了亿万的观众。借助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特殊的媒介和传播平台,以及互联网巨大的传播和点击效应,舞蹈《千手观音》顷刻间风靡于神州大地。它让一个特殊的表演艺术团体——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以及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编导的这个优秀作品,迅速地在中华大地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它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的舞蹈作品,其神奇的鼓舞作用和巨大的传播效应。而且这一次,作品的演出者并不是功成名就的舞蹈艺术家,而是普通并且特殊的残疾艺术家。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作品和演出者居然成了人民群众街谈巷议的时髦话题,这是多么惊人和巨大的传播效应。

发掘互动:舞蹈创作和传播探索新方向

我们知道,在传送图像上,电视有其优长亦有其明显的局限。这种优长表现为电视图像适于刻画细节,对体积较小、运动速度较慢的物体有着卓越的表现力,例如人的面部表情(因此电视上常用特写镜头)、杨丽萍手的局部动作、舞姿的舒缓柔美运动等。而电视的缺点亦是明显和难以克服的,其中包括难于刻画体积较大或者运动速度较快的物体。

所以,与舞蹈相比,相声、小品、歌曲等艺术品种的表演速度慢,镜头切换的速度与频率低,所以适合使用电视的记录手段。而舞蹈则不同,电视上的舞蹈是纯“视觉型”艺术,没有语言可以帮忙,完全依赖于摄像机来传达。同时舞蹈动作又不像小品动作那样富有逻辑性、长于叙事,而是以表现非逻辑非叙事性的情感为主,以上几个方面都对舞蹈的电视传播产生负面影响,使其存在着一对不可克服的悖论:一方面,舞蹈艺术的魅力呈现为频繁变换的动作细节,这必须通过近景和特写镜头表达,并需使用慢镜头配合,使人们能够对快速变换过去的动作“看”清楚;另一方面,拉近的镜头在竭力捕捉与放大细部动作的同时,将舞者的人体也相应放大了,这样,为了让观众看清动作细节是如何变化的、体会舞者高妙的舞姿舞技就牺牲了人体动作的整体感。

但是,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多多少少是可以减弱电视舞蹈作品在时实播出上的缺陷的。我们知道春晚之后,舞蹈《千手观音》、《俏夕阳》在网络视频上有着惊人的点击量和下载量。不仅如此,前面提到的舞蹈《千手观音》播出后,央视的访谈节目《艺术人生》、《讲述》等栏目还把该作品的主创和演员们请进了演播室,进行了与现场观众的深度交流和互动,这些节目播出后对该作品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于是,这就形成了舞蹈传播的一个新的方式:发掘互动。

我们知道,电视舞蹈在人们面前树起了一道媒介屏障,人们对舞蹈的观赏只是一种不发生实际性介入的“内摹仿”,所体验的审美感受也只能是虚拟的。真正的舞蹈创作和表演是用整个身心全方位投入的,没有这种身心的投入便不会有对于舞蹈的精彩体验,所以,应当把电视机前的观众调动起来,使他们从冷漠淡然的内摹仿中走出来,用真诚的情感全身心地参与到舞蹈之中,发现和发掘舞蹈的互动潜能。而访谈类、情感类节目对舞蹈创作的访谈,似乎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这种被春节联欢晚会的研究者耿文婷博士命名的:发掘互动的方式,它就非常有机地把舞蹈创作者和欣赏舞蹈作品的电视观众联系起来了。这类节目成功地把舞蹈的动作魔力发掘出了语言和文字都难以达成的情感疏通,缓解和消除了人们平日的情感紧张状况,创造性地沟通了人们的伦理和亲情。这样的“发掘互动”,难道不是创作者和欣赏者都愿意看到的理想状态吗?

群众舞蹈创作浅析 篇7

一、群艺舞蹈的特征

群艺舞蹈最显著的特征是它来自生活当中, 是在老百姓中产生的, 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是广大的业余舞蹈爱好者根据切身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而提炼而出来的。有许多的舞蹈都是从秧歌、社火聚会、少数民族节庆等。它具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 喜闻乐见老百姓非常喜欢, 如在群众舞蹈大赛获奖的舞蹈《元宵夜》。他表现了一对夫妻元宵节观灯的情形, 我们很多人都有元宵节观灯的经历。所以就能产生共鸣, 舞蹈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同样, 舞蹈《担鲜藕》也是把江南少女采藕提担、为藕浇水等等一系列的劳动场面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了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 这个作品数年后许多人还在争相学习演出。所以说从生活劳动中提炼的舞蹈是群艺舞蹈非常重要的特征。

二、群艺舞蹈的普及性

群众舞蹈来自民间它就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普及性, 因为他是从老百姓中来, 对老百姓来说非常亲切, 具有较高的普遍性。一个好的群艺舞蹈编导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 只有广大的群众喜欢, 经过广大群众的检验了, 才是一个好的群艺舞蹈作品。群艺舞蹈虽然是提炼了群众生活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特征, 但他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群众, 因为他是反映的广大群众的生活, 具有普遍意义、和广泛的社会意义。舞台上呈现的是广大群众的一个缩影, 是他们的代表, 舞蹈所反映的情感、思想也是和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 也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写照。我为某武警部队的战士们编排了一个舞蹈《训练场上》舞蹈反映了武警战士一个训练时的场景。紧张的训练场上战士们各个生龙活虎、喊声一片, 在训练休息的间隙战士们放松了紧张的神经, 尽显天真活泼的个性。有看信的、玩闹的, 训练场似乎变成了欢乐的海洋。随着集合号的响起, 战士们整理戎装又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 训练场又是一片虎虎声威的呐喊声。这个舞蹈在演出时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他们看了之后都认为这是一个真实反映他们自己的舞蹈, 每个人都觉得台上的人就是他们自己。后来这个舞蹈被许多的连队学习表演, 战士们都说“自己演自己很真实, 同时, 自己也当了一回舞蹈演员, 真过隐”。我认为, 一个群艺舞蹈的成功必须要经过群众的检验, 只有广大群众喜欢了, 只有广大群众接受了才算是个成功的舞蹈, 如果舞蹈被广大群众传播、演出那么他就具有了广泛的普及价值。

三、群艺舞蹈的实用性

群艺舞蹈主要功能就是它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那么它应该具有实用价值, 有人认为舞蹈是用来表演和观赏, 它能有什么用处那。专业舞蹈是大多是在舞台表演的, 似乎离人们较远, 它所反映的大多是更高境界的情感, 演员的表演是出神入化的, 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的。群艺舞蹈因为是从群众中来, 反映的群众身边的事情和情感, 它和群众很近, 邻里间的一件小事也能变成一个舞蹈、人人都会扭的秧歌也能变成舞蹈。国标舞就是个例证, 国标舞最开始是表演项目, 它和交谊舞相比较起来就很难学, 但随着近年舞蹈比赛中国标舞被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 人们不在只看到国标舞那充满技巧性的旋转, 人们被它所反映的内容而感动。由于对国标舞的新的认识, 国标舞走入大众当中就顺理成章了, 你看在广场上老式的交谊在逐步被标准的国标舞所取代, 普通群众也搭起了架势旋转着、陶醉着。街舞最早是来自街头, 是最有群众基础的, 但在我国恐怕还是电视的传播才使这个新的舞蹈形式在大街小巷舞动了起来。

四、群艺舞蹈的艺术性。

舞蹈都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群艺舞蹈也不例外。随着时代的进步, 文化事业的大繁荣, 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也增强了。作为艺术的一份子——舞蹈也有了新的发展, 尤其近年来, 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 其中群艺舞蹈作品也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在高手林立的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舞台上的《俏夕阳》、CCTV电视舞蹈大赛上的《牵手》等许多的优秀作品。它们是群艺舞蹈作品的最好代表, 这些作品都来自基层群众, 都是普通的群众演员, 这些作品不但保持了群艺舞蹈的特点, 同时, 这些作品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群艺舞蹈的创作越来越繁荣, 群艺舞蹈的作品越来越多元, 新的时期就会有新的事物出现, 新的舞蹈形式也层出不穷的涌现, 但做为群艺舞蹈创作始终是不能离开群众的, 它来自群众, 同时也回馈大众, 只有广大的群众喜欢才能算是一个好的群艺舞蹈作品。它只有具备了实用性、普遍性和艺术性等特征, 才能算是好的群艺舞蹈作品, 才能经得住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

很庆幸我们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 一个经济大腾飞, 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文化艺术正朝着一个新的目标飞跃, 群众文化事业也生机勃勃, 舞蹈艺术也蓬勃发展, 群艺舞蹈在艺术舞台上也充分显示着自己的力量。群艺舞蹈的根在民间, 在社会生活当中, 作为一个群艺舞蹈的编导始终不能离开这片肥沃的创作土壤。走进生活你就会发现新的创作之源, 走近人群你就会找到新的灵感。所以, 群艺舞蹈作品一定会佳作叠出, 群艺舞蹈之花一定芬芳宜人。

摘要:群众舞蹈是舞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专业舞蹈的重要基础。群众舞蹈的创作要区别于专业舞蹈的创作, 研究群众舞蹈的特征, 认识它的普及性、实用性、艺术性有利于群众舞蹈的创造和发展。

论群众舞蹈创作的基本原则 篇8

作为一个群众舞蹈工作者, 怎样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 雅俗共赏的舞蹈作品, 笔者就此谈一点自己的意见。

一、舞蹈的个性之美

记得, 山西的《黄河儿女情》出现在舞台时, 立刻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不同文化层次的一大批观众也都反响热烈。上至专业舞蹈艺术家、下至平民百姓, 都在这特色鲜明的舞蹈前如痴如醉。于是, 舞台上相继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山西味”的舞蹈, 着实刮了好大一阵“西北风”。而当张继刚的《一个扭秧歌的人》、《英雄》等一批舞蹈作品问世之后, 又出现了一大批“学院派”的追逐者。“西北风”、“学院派”刮了一起又一起, 模仿、照搬的热浪也卷了一层又一层。而当我们沉静下来, 才发现留给自己的, 除了激动、振奋, 还有失落、茫然与深深的思索。什么样的舞蹈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为什么山西、张继刚等的一些舞蹈作品能卷起“风”, 形成“派”, 而我们不能呢, 我们自己的“那一方热土”又在哪里呢?

纵观这些曾刮起“风”、形成“派”的舞蹈作品, 都是公认的成功之作, 无论在文化品位、艺术特色, 或者思想内涵、情感穿透力方面都独具风格, 这正是所谓“个性”。

山西的舞蹈, 无论是《黄河儿女情》还是《黄河一方土》, 生活气息都是那样浓烈, 沁人的乡土气息令人沉醉。鲜明的地方特色, 特别是舞蹈语言, 突破了舞蹈语汇的单一模式, 创造了符合人物性格的鲜活语言, 既有山西民舞以及木偶、皮影等艺术的韵味, 又有现代舞、芭蕾舞等外来艺术的律动。艺术手法上广泛借鉴、融合, 发展创造的抬头、蹋腰、撅臀、出胯的“四道弯”的体态, 高度夸张、变形, 土中见美, 独具山西民舞的神韵。那看秧歌的“傻妞”, 推磨、做针线的婆姨等一个个山乡女性, 仿佛是土得掉渣的“山药蛋”。然而细细咀嚼, 即可品味出浓郁的黄土气息, 热辣辣、香喷喷, 土得可亲, 土得可爱。你不得不在心里说, 这是“山西”的, 也只能是山西的。山西的黄土、高原给了山西人特有的粗旷与质朴, 也给了山西人特有的细腻与柔情。山西的民俗、民风形成了舞蹈特有的风味。而当类似这种风格的舞蹈作品再出现时, 你在心里又说, 这还是人家山西的, 无论怎样改头换面。也就是说, 舞蹈上单纯的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是不会成功的。

张继刚的舞蹈作品, 表现出独特的、富有创见的、深邃的、乃至强有力的思想内涵, 呈现出艺术家沉重的使命感和的地步。他的舞蹈语言没有为技巧而技巧感, 每一个动作, 每一个音符都是随着感情从作者的心底流出来的, 欣赏他的舞蹈, 你会情不自禁, 感到自己每一根神经都已溶化于作品之中, 激动不已, 回味无穷。张继刚的舞蹈对文化层次低的观众实现赏心悦目之功能, 而文化层次高的观众则可以品出作品所蕴含的无穷深意。如《一个扭秧歌的人》, 从一个濒临死亡的扭秧歌的人的苦乐人生和艺术执著中, 省悟忍辱负重、鞠躬尽瘁却生生不息、永不泯灭的民族之魂……正是这些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上都独具创作个性的舞蹈作品才形成了“风”, 形成了“派”。

综上所述, 舞蹈创作贵在“个性”。我们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的优秀舞蹈作品时, 不能简单地模仿、照搬几个动作、几个画面, 或者去一味地追“风”、模“派”, 而要系统学习、借鉴他们的创作方法, 慢慢摸索自己的创作风格。要仔细琢磨他们独具匠心在哪里?为什么人家能从生活中、民间艺术中抓住闪光的东西, 而我们却视而不见?自己以前创作的舞蹈之所以“热”不起来, 就是缺乏那种特有的个性。往往是追“风”、模“派”, 似曾相识, 俗话说:吃人家嚼过的馍不香。我们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热土”, 就要加深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舞蹈的文化背景, 要在传统文化中为自己的舞蹈寻找一个根, 寻找一个立足点。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挖掘, 发现蕴藏在本地区、本民族文化、生活中的闪光点。舞蹈是在这个民族的整体民俗、风情、信仰、崇拜和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增强民族意识决不是说要排斥吸纳外来艺术的精华, 要借鉴、要吸收, 而且要在“化”字上下功夫, 再提炼、再创造, 使自己的舞蹈更具“这方热土”的特色和个性。

二、舞蹈创作的独创性

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 在群众舞蹈创作中, 也还存在一些不良现象, 有的人不愿系统研究, 总想走捷径、碰机遇。有的编导离开民族文化的根基, 对外来文化采取功利性的直接照搬盲从;有的偷袭他人作品, 把某个舞蹈改头换面, 或断章取义, 换个名字, 标榜为自己的作品;有的则盲目赶时髦, 靠这些, 梦想一鸣惊人, 其实是非常不现实的。这种从观念认识到创作方法上的混乱,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舞蹈界在接受新事物的过程中, 存在着消化不良, 急功近利的心态, 而恰恰在这种急功近利之中, 失掉了自己独立的艺术风格最终也落伍于时代。

浅谈群众舞蹈创作 篇9

所谓舞蹈创作, 是指受自觉创作思维所支配的一种积极主动的综合性艺术思维活动。舞蹈的创作要突出一个“新”字, 打破陈旧的东西。它需要创作者的不断挖掘和创新。创作并不难, 难得是创作出新的、美的舞蹈。舞蹈创作行为、创作规律、创作技法都是在舞蹈创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一、舞蹈的写实性、感人性

群众舞蹈作品《中国妈妈》它的舞蹈创意来源于一篇关于日本遗孤的报告文学。作者就是根据这篇感人的文章, 创作出了这最能波动人心弦的现实题材作品。整个舞蹈没有专业舞蹈演员, 没有高难度的技术技巧, 没有华丽的舞美, 但他却以最最纯朴的人物形象, 最真挚的情感, 最简单的舞蹈语汇, 最震撼的舞蹈音乐, 结合在一起深深的触动了我们。

这个舞蹈的创作, 采用了现实的舞蹈题材。由于题材感人, 舞蹈作品演绎完美, 使得观众也产生了共鸣, 收到了很好的舞台效果。舞蹈还采取了舞剧的形式。这个舞蹈是写实性的, 他的结构形式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的, 从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尾。编导就是用了舞剧这种戏剧性的结构形式来编创出真实性的舞蹈。

二、舞蹈的自然、纯净

舞蹈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作为编导自身就应该对其作品感之动之, 形之舞之。将这种情感以舞蹈的形式演绎给观众。这一

市民通过回帖方式对文章发表评论, 以此达到群众参与的目的。市民也可以通过投票系统对当前社会及群文热点问题进行投票, 让文化主管部门在制定决策时能够得到第一手资料, 以此作为参考, 形成良性互动。

针对群文工作的特点, 再加入其他一些推广效果好却不经常被人们注意到的推广方法, 比如利用网站这个特殊平台, 广泛开展摄影、美术、文学等征稿活动, 有关本地区文化人物的专访、专项的在线调查等。可以积极引导网络文学, 发表本地区作者有责任感且格调高雅, 乐观向上的文章。这样既可以活跃网站, 也同时可以发现文艺新人。

群文网站走社区路线有以下几个好处:

(1) 有明确的定位和用户群体;

(2) 网站能形成某种特定的氛围, 氛围 (社区文化) 吸引人;

(3) 使用户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得到加强, 形成各个文艺爱好的小圈子。

4.加强与一些媒介的联系, 有利对外推广宣传

网站除了不断的创新去吸引更多的用户, 还有一个方法可以提升自己网站的价值。那就是跟更多的网站合作, 当然不是单一交换友情链接的简单合作, 而是更加深入的合作。由于群文网站在财力上的投入有限, 所以我们必须尽可能的利用一切免费资源来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和关注度。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持, 就可以考虑自己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来推广网站。我们可以考虑和别份“感”与“动”正是作者情感自然的流露, 是触情而染, 染之动情。所以那份“真”是多么的可贵, 多么的望尘莫及。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自然”。有了“真”便有了“自然”、“纯净”。舞蹈的创作也是一样, 不需要太多的技术技法。群众文化的主旨是反映群众的真实生活, 这个真实生活就是要表现自然和真实, 表达群众的需求, 这样才是群众舞蹈。

全国少儿舞蹈近几年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作品, 少儿舞蹈《姥姥与小狗》将童真童趣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对人物形象的捕捉也是很到位的, 以模仿小狗的动作形象为主题, 表现人与动物的和谐场面。这个作品就是通过对孩子真实童心的捕捉, 没有太多技法的运用, 让孩子们体会到了小动物们的可爱之处, 同时作品让孩子们了解到了要爱护动物, 保护动物。

三、舞蹈针对的群体

所谓群众舞蹈, 核心必然是群众。不管是舞台类的舞蹈还是广场舞, 都要适合群众的需求, 适合群众的眼光, 围绕群众的劳动生活。区别于专业团体的舞蹈舞剧风格, 代表群众的舞蹈。群众并没有专业演员的技术技巧, 也没有专业演员的外在条件, 所以其编舞技巧尽量脱离技术难度, 把握群众的生活状态。近年来的优秀舞蹈作品, 大多以简单的舞蹈语汇表达当代的生活, 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群众舞蹈以它独特的魅力成熟壮大起来。

真正的舞蹈不是演员舞的有多好, 而是舞蹈编创者背后所要表达的内涵, 最后将内涵再以舞蹈的形式以及舞者的技术表现给广大观众。用庄子的话就是“有形者象”为“无形者而定矣”。所以群众舞蹈在实实反映百姓需要的精神之余, 在作品中把“神”的意境表现出来。群众舞蹈艺术不仅只停留在表面上, 更传颂于“神”的深远之精神境界。

的网站或者进行合作, 这些推广方式包括以下几种:

(1) 网站链接 (互换链接) ;

(2) 在别的网站提供的产品中加入自己网站的链接或者介绍;

(3) 报纸、网站上的新闻稿、公关稿;

(4) 免费的广告;

(5) 其它可以帮助推广的方式。

文化馆建了自己的WEB站点, 就要培养时时刻刻为这个网站进行公关宣传的意识, 而且一切可能的宣传机会都不应放弃。比如可以利用一些传统的宣传工具, 在职工名片、单位信笺、简历、等材料中印上网址;同时, 单位在每次搞文艺活动的时候打出网址。再比如, 在开展活动的宣传单上印上网址, 让想要了解活动更多详细情况人直接去网站查询等等。那么关心群众文化的这类群体就会养成一种习惯, 经常会去网站看看, 看有什么事值得自己关注。

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思路研究 篇10

一、群众舞蹈现状与发展趋势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群众舞蹈逐步走向多元化,形式丰富多样,比如体育舞蹈、广场舞、交谊舞、机械舞等等。参加这些舞蹈的人群既有老年人、青壮年,还有活泼朝气的少年,都在舞蹈中尽情地表现自己。而且群众舞蹈重在没有严格的规则约束,重在自娱自乐,且加入了许多地方或者民族地区的特色和风俗。

目前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趋向于专业化的态势,训练专业的舞蹈团队进行宣传,指导群众进行舞蹈的发展;同时更具科学性,借助信息科技技术来发展和推广群众舞蹈,吸收引进国外优秀的群众舞蹈,不断完善自身。

二、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思路

(一)舞蹈选材紧扣时事热点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时刻在发生着变革,舞蹈也要与时俱进进行适时革新,抓住时代的热点事件或者现象,透过社会热点来捕捉内心创作群众舞蹈的灵感和信心,展现时代的新风貌。舞蹈与热点紧扣,要求通过编排的舞蹈动作和舞者的神情,来诉说一件件平凡人且的故事,从微小之中感受强大的力量震慑,激起内心平静的波澜。

(二)横向结合,大胆吸收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想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需要别出心裁,从生活中的细小角度出发来观察世间百态,找寻舞蹈的源泉。群众舞蹈的创作不能完全照搬现实生活情境,而要通过艺术的手段和技巧进行深度的加工和创新。作为群众舞蹈工作人员不仅要了解舞蹈本身的理论知识,还要多关注戏曲、歌曲等方面的内容,知晓各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和技艺,毕竟艺术之间是相通的。此外,还应虚心学习国外的舞蹈例如西方的芭蕾、现代舞种等,汲取其中的精华,促进自身的创作。

(三)坚持群众的审美文化价值取向

群众舞蹈为了娱乐大众,丰富大众的生活方式,需要秉持大众的审美原则,体现人类社会文化思想发展的变化过程。人民群众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由主体创造的舞蹈更需要包罗万象,展现生活中的多方面场景,反映真实的生活时光和人生态度。只有坚持群众的审美文化价值取向,才能更好地团结人民大众,把人民群众的情感融入到舞蹈作品中,让群众舞蹈拥有了跃动、活现的灵魂。

(四)舞蹈服装道具盘活日用品

群众舞蹈的服装和道具不一定要特别精致漂亮、复杂,只要根据舞蹈的主题来选择这些配饰和工具,哪怕是盘活最常见的日用品,也能演绎出别样的精彩。在舞蹈《龙舟鼓》中,聪明的舞者就巧妙地将最普通的锣和圆圆的鼓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就构成了新的龙舟鼓。这样的舞蹈道具既节省成本,又满载着地方的风土人情,包含着艺术的气息。所以,道具不在于其造价与工艺,但是其本身具有的艺术表现力,足以给人深刻的印象。

(五)舞蹈形象上应具有亲和性

由于群众舞蹈的主体是舞蹈基础几乎为零的人民大众,因而尽量在舞蹈形象上保持亲和力是符合舞者身份、引起广大民众注意的重要手段。在塑造舞蹈形象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且受人民喜爱的对象,这类人物形象能够激发出民众内心的情感,在自己能够认知和理解的范围内,尽量表达自己对形象的感知和阐释,舞出自己心中最美的姿态。或者可以进行现实模拟,尽量使群众舞蹈演出的形象贴近生活和现实,使人民大众乐见、喜爱,这样舞者与形象之间的距离缩小,能够在近似情感的基础上表演出优秀的舞蹈。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群众舞蹈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大众娱乐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喜爱和追捧。面临着当前的形势,相关从业人员需要对群众舞蹈进行创新性发展,探讨在新时期的背景下群众舞蹈创作的新思路。

摘要:目前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娱乐生活的追求日益显著,群众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人民大众新娱乐方式的新焦点。在群众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的情况下,才渐渐开展群众舞蹈的创作和编排、演练,群众文化的水平和层次与群众舞蹈的质量和水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在群众舞蹈工作方面的经历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在本文主要论述了群众舞蹈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探究新时期下群众舞蹈创作的新思路。

上一篇:生长式教学下一篇:环境影响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