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学生

2024-04-30

艺术院校学生(精选十篇)

艺术院校学生 篇1

一、端正入党动机, 是争取入党的首要条件

动机, 属思想范畴, 指“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现代汉语词典》) 这种念头会为实现行为目标形成一种意识和动力。入党动机, 指一名共产党员为什么要入党, 入了党要干什么?这是入党人入党前和入党后一生都要不断思考的话题。正确的入党动机, “指争取入党的内在原因是忠诚的信仰共产主义, 把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决心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生,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张荣臣, 《入党培训教材》) 简言之, 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多奉献、多贡献, 比群众多做牺牲。正确的入党动机有它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要求入党人的入党目的同党的奋斗目标、党的性质、党的宗旨相一致, 具体为与党员的条件标准相一致。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新的党章第一章第一条、第二条对共产党员的条件、标准已作了明确规定, 并明析化为第三条的共产党员的八条义务。我们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论者。理想, 是世界观的反映, 是奋斗目标;信念, 是政治立场的表现, 是诚信确立并为之力行的看法。这一切都要通过具体的标准和实在的义务去体现, 去完成。

二、端正入党动机, 以实际行动积极争取入党

艺术院校大学生朝气蓬勃, 思维活跃, 政治热情高涨。面对新时期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因素的干扰, 要把这个群体培养成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每个要求入党的学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 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党, 正确回答为什么要入党的问题, 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入学动机。目前, 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校党组织要利用课堂教学及宣传栏、多媒体等舆论工具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学说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模范事迹, 使要求入党的学生心中有理想, 学习有榜样。

2.牢记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学校就是要全力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申请入党的学生要具备豪迈的民族精神, 爱国家, 爱集体, 爱人民;要树立群众观点, 团结同学, 尊敬老师, 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政治活动和集体活动, 踊跃参加社会实践;要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政治理论学习的关系, 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为争取早日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而努力。

3.勤奋好学, 树立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知识经济时代,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仅要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 埋头苦干, 而且要靠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专业技能, 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艺术院校的大学生, 不仅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和目的, 针对自身弱项更要努力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专业上要出作品出成绩, 高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 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者;还要树立艰苦奋斗精神, 对待生活消费量入微出不攀比, 学习、工作高标准严要求。

列宁指出:“我们是未来的党, 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我们是革新者的党, 总是青年更乐于跟着革新者走。我们是跟腐朽的旧事物进行忘我斗争的党, 而总是青年投身到忘我斗争中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令世人震撼。现在, 艺术院校愈来愈多的大学生经过认真学习和理性思考, 自觉磨炼意志, 砥砺品格, 端正入党动机, 把在大学阶段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政治选择和前进目标, 使自己年轻的生命征程有了旗帜和明灯, 给自己平凡的生活带来庄严和神圣, 这无疑是正确而崇高的。现实的关键是行动和实践, 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应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应碌碌而为而羞愧;临终之际, 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 即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摘要:端正入党动机, 是入党的首要问题。本文就什么是正确的入党动机, 树立正确入党动机的要求, 提出艺术院校大学生申请入党, 要使他们成长为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 必须做到三点:承认党的纲领章程, 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勤奋好学, 树立艰苦奋斗的作风。并特别强调, 实行保先教育的长效机制, 是每个共产党员一生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院校大学生,入党动机,实际行动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部分修改, 2007年10月21日通过) .

[2]张荣臣.入党培训教材.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8.1.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5.4.

艺术留学之美国院校录取学生标准 篇2

创艺典艺术留学作品集指导Ariel指出,美国的艺术教育比价注重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跟国内的艺术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的艺术专业比较齐全,学校会在学习中提供很多实习的机会,使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

艺术留学:美国院校录取学生的标准

1、专业的基本功:美国的艺术院校一般要求学生申请时是要有美术基础的,有的院校还需要学生提供学习成绩单。专业基础良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录取机会。

2、英语基础良好:申请美国艺术留学是需要提供托福成绩的,对于英语的学习大家也不要放松。有的院校还对GRE有要求,可见语言在申请美国院校时还占用一定的地位。

3、优秀的作品集: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艺术留学还需要提供作品集,美国艺术院校看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创新精神,同学们的作品集一定要独具创意、构思新颖,这样的作品才能够赢得名校的青睐。

传媒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篇3

【关键词】传媒艺术学院 学生管理 特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61-01

一、传媒艺术学院学生的特点

(一)艺术学院学生个性开朗活泼,个性独立,敢于竞争

一般来说,传媒艺术学院学生的专业方向一般是演艺、舞蹈、歌唱等方面,长期进行这方面的锻炼会使得学生的个性鲜明,性格外向,开朗活泼。艺术专业的学生要求其在专业创作方面具有十足的想象的空间,艺术类专业学习与社会互动性比较强,他们勇于面对挑战,能够主动出击,敢于为理想事业的成功积极拼搏、竞争。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艺术生猛增,直接导致传媒艺术这一方面竞争十分激烈。因此,传媒艺术学院的学生都是敢于挑战的学生,同时还附有强烈的竞争能力,不惧竞争。

(二)艺术学院学生重视专业学习,忽视基础理论的学习

就目前我国传媒艺术学院的现状就是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较为薄弱,艺术生普遍不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认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对其就业等各方面的帮助并不大。除此之外,艺术是一种激烈的、动态的、活跃的文化,艺术生往往都对这方面接触的时间较晚,因此,他们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练习,比如舞蹈、演技、歌唱技巧等。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艺术生就无法像普通的学生一样花充足的时间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上,这就使直接导致在大学阶段艺术生的文化基础的薄弱。

(三)艺术学院学生自我认识不足

艺术生常常沉迷在自己的艺术领域内,一般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关注较多,而很少重视基础知识,也十分容易忽视和外界的联系。同时,由于艺术生掌握着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才艺,因此在学校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容易崭露头角,也就更容易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们的爱护。在这种环境下,艺术生容易产生自己比其他学生更加优秀的心理,往往会对自我认识不足,对自己的评价过高,进而产生自我陶醉、自我欣赏的心态,这是极不利于其自我发展的。

二、促进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方法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

由于艺术生普遍个性鲜明,同时还十分的独立自主,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进行强压式的管理,势必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的作用。因此,教师在管理艺术生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管理。具体来说,就是和学生做朋友,在管理他们的时候恩威并重,既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管理,这样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只有用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管理好学生,尤其是对于这些个性比较强烈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只有用人格魅力去感染他们,才能塑造他们崇高的品质。

(二)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艺术生普遍都个性很强,非常具有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艺术,这是他们普遍的个性心理,因此,他们并不愿教师过多的去干涉他们,管理他们。然而,如果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不但可以适应上述心理,还可以给他们找到自我表现的舞台,让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主。这也是社会主义好青年的新标准,那就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当学生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好处和重要性的时候,将会比教师对他们进行管理的效果好得多。

(三)加强艺术生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此基础上促进其专业知识的发展

由于艺术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基础较弱,因此,加强艺术生基础知识的学习显得十分的必要。虽然对于艺术生来说,专业知识似乎是更为重要,但是没有基础理论知识的铺垫,其艺术之路也不会走的很远。基础理论知识是艺术专业知识灵感的来源,是促进传媒艺术发展的不可少的因素。因此,学校要加强艺术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要经常向学生灌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三、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在对艺术生进行管理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第一,要积极引导艺术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般来说,传媒艺术生普遍家庭条件都较好,同时家长较为忙碌,因此容易忽视对他们的管理,这就容易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拜金主义等。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不良习惯形成。因为众多传媒艺术学院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加上艺术性的特质,所以容易滋生一些不良习惯,例如自制、自理能力弱、随意性强等。因此,教师在管理学生的时候,要经常向学生灌输这些不良习惯的坏处,尽量杜绝这类不良习惯的产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媒学院的艺术生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就显得十分的重要。本文首先简要的分析了传媒艺术学生学生的特点,再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最后,提出了两项老师在日常管理时所要注意的事项。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对艺术生进行引导,才能促进学生的常足发展,提高我国传媒艺术学院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郑俊, 马树邦. 学校与教师关系视阈下促进青年教师科学发展的路径探析——四川教育学院传媒艺术学院的实践探索[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S1)

[2]邹天韵, 邹天兵. 舞动的青春——记吉林艺术学院青年舞蹈教师刘洋[J]. 戏剧文学, 2007,(01)

[3]邢宏亮.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特征及对传统艺术设计的影响[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1,(03)

[4]Chen Ling. Outline of New Media .Beijing: Q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07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探究 篇4

自我归因是指个人对自己所感知的行为后果成败的解释[1]581。自Heider[2]提出归因论以来,归因研究引起了社会认知领域的广泛关注。Weiner[3]的自我归因论扩大了归因论的观念,是对归因论的突出贡献。在既往研究和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他第一次系统地探索了归因对人们的成就动机和情绪行为的影响[4]90。他认为人们主要将学业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和别人反应等因素,这些因素可归纳为三个维度——内外源、稳定性和可控性。其中,能力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因素,努力属于内在、不稳定、可控因素,运气属于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任务属于外在、稳定、不可控因素,身心状况属于内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别人反应属于外在、不稳定、可控因素。同时他还指出不同情境下人们对成败的归因有所不同,人们的成就归因及其维度将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巨大的动机作用[5]。

在国外,归因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逐渐受到二/外语教学领域的重视。Skehan[6]52和Dörnyei[7]指出归因在外语学习环境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外语学习动机的重要方面。Williams和Burden[8]用访谈考察了36名英国少年法语学习成功的自我判断标准以及成败归因倾向的发展情况,并认为外语教学领域的对归因研究的关注仍然较少。Ushioda[9]访谈了14名爱尔兰大学生,发现能力、努力、兴趣以及个人经历和环境是大学生解释法语学习成功的主要原因。

近十年来,国内有关外语学习归因的研究开始越来越多。张庆宗[10]和潘华凌等[11]问卷考查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归因倾向以及与性别、年级、家乡和英语水平的关系。而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非艺术院校中的非英语专业学生上。如秦晓晴[12]运用访谈法和日记法对不同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归因倾向及不同归因倾向的成因进行了个案研究。Peacock[13]用问卷和访谈分别对香港大学生归因倾向及其成因、归因倾向与性别、专业和英语水平关系进行了考察。李昌真[14,15]用问卷研究了不同学习水平和性别的数学系学生的归因倾向并进行了跟踪调查。江晓红[16]和张昭苑[17]还分别问卷考查了归因倾向与学习策略和自我概念等其他学习者因素的关系。尽管如此,迄今尚缺乏针对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的研究。

艺术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他们与非艺术院校学生相比,在英语学习的基础和风格[18],以及动机[19]、策略、观念[20]等方面都有着显著地不同。而且,归因倾向在学习者之间会有很大差别[21]123。因此,有必要了解艺术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归因特点,因材施教。鉴于此,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分析了南京某一综合艺术学院284名学生的英语学习归因情况,试图为促进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提供帮助。

研究问题包括:

(1)艺术院校学生总体的英语学习自我归因倾向如何?

(2)艺术院校学生的性别、专业、年级、家乡等因素对他们英语学习自我归因倾向的影响如何?

一、研究方法

研究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访谈为辅。

1.被试

参加问卷调查的被试为南京某一综合艺术高校大一和大二共6个班284名本科学生(被试不包括当天缺席的学生;同时,大二下半学期后将不再有英语课程,所以只涉及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专业性质划分是参照各专业入学考试科目类型而定,其中美术类学生来自绘画、雕塑、美术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美术艺术管理、摄影、动画、数字媒体艺术、广告学和文物鉴赏与修复等专业;音乐类学生来自音乐表演、作曲、音乐学、音乐教育、录音、音乐艺术管理和音乐剧等专业),平均年龄19.75周岁;大一学生154人,大二学生130人;男生61人,女生223人;来自城市的123人,来自县镇的95人,来自乡村的66人;美术类学生共207名,音乐类学生77名。被试平均每周课外学习时间为4.22小时。访谈的12名被试是在综合考量了被试的性别、年龄、专业、年级和家乡后从问卷调查的被试中选出。

2.研究工具

研究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旨在了解被试的个人情况,包括年龄、专业、性别、年级、家乡以及平均每周课外的英语学习时间和联系电话等。

第二部分为英语学习自我归因量表。此量表是以《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22]的学业成就部分为依据,经译成中文后,略作修改而成,共24个条目,涉及四类可能的归因,即:能力、努力、运气和情境。其中情境涉及课程难易程度和教师教学与评价,有关成功和失败两种情形的归因条目各12个。量表采用Likert五级量表记分,被试被要求从“完全同意”(4分)、“比较同意”(3分)、“不确定”(2分)、“比较不同意”(1分)、“完全不同意”(0分)中做出唯一选择。分数越高表示对该原因的取向性越大。

量表经过内部一致性检测,各种归因的初测Alpha均在0.69~0.83之间,正式测试Alpha为0.76~0.88。正式测试的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后,显示KMO值为0.811,Bartlett球体检验显著水平值为0.000,说明研究数据适合用因子分析。用Varimax旋转法抽取8因子分析后发现,各因子分别代表8种成败归因,因子负荷在0.70~0.90之间,累计方差解释量为74.63%。这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结构效度。

3.数据收集与分析

首先,对31名学生进行预测并分析结果,问卷内部一致性均达到统计要求。随后,对另外296名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在课上进行正式集体施测,并告知被试如实根据自身情况按要求作答,答案无所谓对错,不会对学期成绩有任何影响,并承诺对被试的相关个人信息予以保密。问卷要求在20分钟内填完,并根据自愿原则填写电话以备联系访谈。一个星期内收回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达到96.0%。问卷编码后,运用统计软件(SPSS 17.0)对所有收集数据进行了分析。

访谈是在全部问卷调查结束后单独在办公室进行。访谈时间为0.5~2个小时之间,所有面谈内容都争得被试同意进行了录音。

二、结果分析与讨论

1.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的总体倾向

通过Friedman秩次检验对被试的各个成功归因和各个失败归因比较分析后发现,显著性差异既存在于被试者的各种成功归因之间(x2=474.506,p<.01),也存在于各种失败归因之间(x2=446.679,p<.01)(见表1)。

** p<.01

在成功时,被试按强度由大到小依次归因于努力(MR=3.64)、能力(MR=2.73)、运气(MR=2.23)和情境(MR=1.41),倾向归结于足够的努力(M=3.2160)和能力(M=2.5047),而较少归结于运气(M=1.9249)和情境(M=1.2406)上的不利;被试的各失败归因的按强度由大到小为努力(MR=3.79)、情境(MR=2.36)、能力(MR=2.16)和运气(MR=1.70),倾向于归结于努力不足(M=3.1995),较少归结于能力不足(M=1.3897)或情境(M=1.4859)和运气(M=1.0387)不好。

艺术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归因倾向与有关非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倾向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4,17]。张昭苑认为学生将是否努力看成成败的主要原因符合英语学习的学科特点和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17]。访谈中,笔者也发现被试的这种自我归因倾向同对他们考试的认识关系密切。被试大都以考试的好坏来衡量英语学习的成败,而且他们认为“考试是大都以课本中识记性内容为主,因而投入努力的多就能考好,考不好是自己能力不够”。同时,被试认为曾经在英语上有过的成功经历、专业学习所培养的协调能力以及维护自我价值也使他们看重自身努力和相信自己能力。

根据归因论的观点,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和能力等内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等内部可控因素,有助于保持自豪感和自我形象,维持和增进他们的成就体验和效能感,使归因者在后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努力[5]。但另一方面,当归因者把学业上的成功都归因于能力、努力这些内部或不可控因素时,也容易产生不良的自负骄傲的情绪,进而妨碍归因者的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

2.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的在专业、性别、年级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2、表3),除成功情境归因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别外,其他归因在各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p>.05)。

** p<.01(双侧)

** p<.01(双侧)

与女学生相比,男学生更认为自己英语学习的成功是因情境因素,即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或老师评判比较宽松(M男=1.4918>M女=1.1719,p<.01)。而被试的英语学习失败自我归因在专业、性别和年级各因素上均无显著差异(p>.05),说明被试者的失败归因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以往研究发现归因者的归因因性别有显著差异,但在影响的具体方式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李昌真[14]和潘华凌等[11]发现男女学生对成功的归因倾向基本相同,而在失败的归因上,有显著性别差异。Peacock[13]发现女学生较男学生更倾向于内在、不稳定、可控的归因,而失败归因上没有显著性别差异。

本次研究结果可能是由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所致。访谈中,笔者发现相对女同学来说,更多男同学表示 “学习英语就想考试过了就行了”,较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更多是“只靠上课听听”,“考试前那几天的努力,再就是老师给的范围上”,课外较少复习。这使他们更看重学习、考试内容的难易和教师的影响,在成功时更容易归因于情境因素。而女同学主动性更强,更多认为“英语学习为提高能力的一部分”,“光靠课上学的不够,还要课外多学学”,因而会看重内在因素的作用。

情景属于外在、稳定因素,将成功归因于情境等外在稳定因素,容易让归因者对未来的成功充满希望,但有可能会降低他们的自信和自豪感,不利于他们形成对成功的情感体验,不利于激发归因者在后继活动中投入更大的热情[5]。

3. 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在家乡上的差异

单因素方差和LSD分析发现(见表4),被试的家乡对他们的成功努力和运气归因有显著影响,而对他们的成功能力和情境归因没有显著影响(p>.05)。来自于县镇和乡村的被试较来自于城市的被试更倾向于将成功的原因解释为自己的勤奋努力(M(城市-县镇)=-0.17581<0,p<.05;M(城市-乡村)=-0.20978<0,p<.05),而来自于县镇和乡村的被试间没有显著差异(p>.05)。同时,来自三类不同家乡的被试,在用运气解释英语学习成功的原因时,有显著不同的倾向性,由大到小依次是来自城市的,来自县镇的和来自乡村的(M(城市-县镇)=0.25591>0,p<.05;M(县镇-乡村)=0.57292>0,p<.01)。

*p<.05,** p<.01.

另一方面,单因素方差和LSD分析结果显示(见表5),失败能力、情境和运气归因受被试的家乡影响显著,而失败努力归因不受家乡的影响(p>.05)。

在解释失败原因时,来自城市的被试较来自县镇的更倾向选择能力不足(M(城市-县镇)=0.44453>0,p<.01),而来自乡村的被试在失败能力归因的倾向程度上,处于来自城市和县镇两个被试群体之间(M(城市-乡村)=0.26053>0,M(县镇-乡村)=-0.18400<0),并与后两个群体没有显著差别(p>.05)。此外,来自城市的被试较来自县镇和乡村的更倾向认为英语学习失败是情境不利(M(城市-县镇)=0.34449>0,p<.01;M(城市-乡村)=0.37522>0,p<.01)和运气不佳(M(城市-县镇)=0.33910>0,p<.01; M(城市-乡村)=0.59300>0,p<.01)造成,而来自县镇和乡村的被试在两种归因上没有显著差异(p>.05)。

*p<.05,** p<.01。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相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自农村和乡镇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条件有限,更要靠自己的努力以跳出龙门、取得成功。从激烈竞争中胜出考入大学的经历让他们相信“努力就有回报”。因而他们将成败更多的归结为努力。而城市学生,有更多外界环境条件(如辅导班、英语活动等)的支持,有较大的自由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城市生活的复杂也让他们感到 “成功除了努力还需要被运气点名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当他们选择艺术道路后,就容易把英语上的成功看为运气好使然,把失败看为由能力、运气和情景差等造成。潘华凌、陈志杰认为县镇处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因而来自县镇的学生在归因问题上具有较中立客观的立场[11]。

运气属于外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情境、能力属于稳定因素,将成功归因于外在不可控因素或将失败归因于稳定都会减低他们的自信和自豪感,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弱化进一步活动的动机[5]。因此在归因方式的积极性上,来自城市的被试较来自县镇和乡村的差,有必要加以引导。

结论

本次研究以问卷为主结合访谈的方法对艺术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归因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学生大都能对自己英语学习成败做出积极归因,成功时强调自身的努力勤奋和良好的能力,失败时强调自身的努力不足。他们的归因倾向会因他们的性别和家乡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此研究结果给艺术院校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首先,艺术院校英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习者经常地进行积极归因,并因材施教地给予指导。既要学习者保持和提高效能感和对成功的期望,又要努力使他们在自信中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超越自己;其次,教师应及时为学习者提供成功体验的反馈,让学生的努力得到回报,以维持积极归因对学习动机的激励作用;再次,教师应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差异性、个性化的活动任务,以增加学生成功体验和学以致用的机会;教师还应为学习者努力提供策略上的必要指导,提高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认知水平、能力和效率。

艺术学生毕业赠言 篇5

艺术学生毕业赠言范文

不同的学生毕业赠言总是不一样的,那么艺术学生毕业赠言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本站为您提供参考!欢迎您的浏览!

倾听岁月唱歌,不知岁月是否真如歌,幻灭在西天的永生,怎么不见你听一听岁月的歌声,难道你还没能释怀那个曾经羁绊着你一世沙漏吗? 梦里花落,细雨纷纷,往事斟酌,如履薄冰,回首却痛不思量。流年似水,往事如烟,留不住的是昨日的伤痕累累,带不走的是你我的山盟海誓。流年沉积着昔日的情缘,执迷于繁华沧桑,忘却于红尘喧嚣。芳华缱绻,绕指柔肠,独奏了宿命的哀曲,绝唱了红尘的悲歌。泪水刺痛着我的伤口,浸透你忘却红尘干枯的华发,斩不断的相思情泪,湮没了一季季岁末的风华。江山易老,岁月易醉,一世容颜,用三生把你破碎,云舒了又散,多少个轮回,多少只琉璃碎,我倚身长啸。

艺术院校学生 篇6

关键词:学生工作;信息化;艺术院校;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1-0079-03

一、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进一步指明了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1]。

高校学生工作围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创新人才培养两个主题开展工作,是高校建设的核心[2]。学生工作的信息化,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工作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目前高校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较低,迫切需要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对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进行研究,加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增强信息化应用和服务能力[3]。

二、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现状

在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严重紧缺,师生比进一步增大。跨校区选修、异地实训等形式的教学方式成为常态,这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艺术院校中,这种情况尤为突出,艺术院校的学生专业性较强,小班化甚至一对一教学普遍存在,学生工作中的通知公告、考核奖励等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剧[4]。

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在学生评优、考勤、奖惩、党团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规范了学生工作的流程,但是还存在如下问题:

(1)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数据共享不够。艺术院校的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都是从普通高校学生工作系统演变而来,大部分管理系统是直接借鉴现有成熟的系统,没有针对艺术院校的学生特点和管理流程进行定制修改,同时各类学生工作管理系统之间,由于采购时间、主管部门、功能侧重点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系统之间技术差异化较大,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共享难,特别是与其他业务系统如教务、教学、图书、一卡通、门禁等,数据不能共享,给学生各类信息统计和辅助决策增加难度。学生工作各类系统数据孤立,给二级学院的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覆盖面还不够,大部分学生工作还要通过单机电子文档进行管理,在数据一致性、共享和安全等方面存在不足。

(2)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管理能力较弱,艺术院校在学工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学生工作管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了内部工作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问题,对于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的管理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去维护,系统稳定和安全无法保障,与信息化建设思路相违背。

三、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意义

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下列简称学工平台)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提高教育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成效的关键平台[5]。针对目前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的现状,通过大力推进学工平台建设,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保障学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学生入学报到后,利用学生基本信息,形成学工平台中的学生基础数据库,为校园信息化建设中其他相关业务平台,如身份认证、教务、图书、一卡通等,提供权威的学生基础数据服务,实现学工平台数据的共享,保障了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基础数据在信息化系统中的唯一性和准确性。

(2)累计历史数据,辅助决策。学工平台可以提供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学工相关的历史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考勤、奖学金、助学金、违纪、评优、学费减免、党团等学工相关的数据。上述统计数据可以为学校学生工作的改革和决策,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撑。

(3)管理科学化,工作规范化。学工平台的建设还有利于学生工作管理的科学化,以学工平台为载体,辅导员和学生可以在线完成各类申请、请假和审批流程,实现学工工作的信息化和无纸化,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辅导员的工作强度,提高学生服务的满意度。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学生可以通过学工平台实时查阅学工相关的基本情况,积极参与各类奖学金助学金的在线申请,发表评优的个人意见,做到评优、奖励工作的全体参与、全程透明,提高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学生可以与辅导员在线进行沟通,便于辅导员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动态,以及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将学生工作做到未雨绸缪。

(4)管理方式网络化。学工平台作为开展学生工作的载体,可以将学生工作中常用的通讯管理方式,如短信、邮件、微信、微博、飞信、QQ群等集成到学工平台中,辅导员和学生可以依托学工平台,集中统一地进行信息推送和多种交互方式作为补充,将学生管理工作在学工平台中常态化,可以提供有效的工作过程查询,实现历史资料的自动归档和统计功能,为学生工作相关的各类评优奖励,提供数据统计报表功能。

(5)立体服务精细化。学工平台可以对学生的各类信息进行精准的统计分析,针对统计结果,辅导员可以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学生行为发展趋势监控,如连续三次旷课,重点关注学生的健康状况、突发事故、心理等情况。连续一个月一卡通的消费额低于平均值,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经济状况、校内活动情况。通过对学工平台中学生各类信息的综合分析,对行为偏好进行取舍,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服务的精细化。

四、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的举措

艺术院校的学工平台建设,是一项系统综合、结构复杂的基础性项目,为了保障学工平台的建设质量和时间周期,以及后续学工平台正常稳定的运行,需要以下几方面的保障举措:

(1)顶层设计和规划。学工平台在业务流程上,基本覆盖教务教学、财务、图书等各个职能部门,在功能上贯穿学生在校的整个学习周期,需要从行政的角度,对学工平台进行顶层设计,理顺学工平台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业务关系,实现业务互通和数据资源共享。同时规划学工平台功能,确定现有学生工作融入学工平台的方案,确定学工平台试运行和正式运行时,学生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2)人才培养与引进。学工平台投入运行后,需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平台管理人员,其职能覆盖平台业务流程咨询、系统运维管理、数据的整理和归档等工作。在做好学工平台维护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学工平台的整体优势,实现平台建设的预定目标,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

(3)资源整合与利用。学工平台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数字化校园的软硬件资源。用户资源的管理可以依据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工作流程的管理可以整合现有的工作流系统,统计分析数据源可以整合基础数据交换平台。历史数据和文件归档,可以整合到数据库管理系统。学工平台硬件的运维,可以纳入数字化校园的统一运维体系,提高平台的安全性。

(4)过程监管与评估。学工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组织结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系统实现、系统测试上线整个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委托专业的机构进行软件项目的过程监管,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要进行合理评估,形成项目文档。通过对项目过程的监管和各阶段的评估,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

五、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系统的实现

在对艺术院校学生工作的业务功能和流程进行系统需求分析之后,归纳总结了艺术院校学工平台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功能结构图中包括基本功能、业务流程、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四个大的模块。

学工平台中基本功能包含了艺术院校学生管理业务中的主要功能,如学生综合信息管理、奖学金管理、违纪信息管理、勤工俭学管理、资助管理、评优奖励管理、社团管理等。其中学生综合信息管理是包含学生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健康状况、兴趣爱好等。奖学金管理是记录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具体细节和奖学金数量,作为学生评优和就业的重要档案资料。违纪信息管理是记录各班级学生的违纪情况,如迟到、旷课、作弊、夜不归宿等教学违纪情况。勤工俭学管理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和家庭情况,由本人提出申请,学工平台选择合适的岗位,进行安排。社团管理是针对艺术院校社团较多,管理混乱的情况,以班级和二级院系为管理单位,对学生社团进行登记、社团活动等进行记录。

业务流程管理模块是学工平台根据艺术院校的管理特色,通过流程自定义功能,定义与业务管理流程配套的在线审核流程。其中包括学生管理中常用功能,请假申请、办理走读申请、奖学金申请、评优申请等各种需要涉及业务办理流程的学工业务,其中学生奖学金申请的业务流程定义如图2所示,在奖学金申请流程中,由学工处统一制定奖学金评定规则,然后通过学工平台发布奖学金评选办法,学生查看通知公告,填写奖学金的申请表,二级学院参照申请学生的成绩,选择成绩优秀的学生审核通过。学工处根据各院系的审核结果,合理分配名额和比例,并进行二次审核,并对审核结果进行公示,接收广大学生的监督。通过学工平台的工作流程自定义功能,可以满足大部门学生管理相关的业务流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效率。

数据分析模块针对学工管理处、二级各院系、辅导员各种角色,统计分析各类学生管理中相关的统计数据服务。主要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综合查询统计、考勤统计、学分绩点统计、评优奖励统计和学生活动统计。其中考勤统计可以针对宿舍、班级、专业、院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通过考勤数据,可以进一步挖掘学生成绩、思想状况与考勤之间的联系,做到学生服务精细化。

数据共享模块是学工系统与其他数据化校园子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接口,提供学生基本信息、评优奖励、资助信息、考勤信息的数据共享接口。其他业务子系统经过学工平台授权后,通过API接口,可以调用学工平台中的基础数据,为其他业务子系统服务。如就业子系统中优秀学生的推荐工作,可以通过调用奖学金和评优数据共享接口,优先推选专业对口、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也做到学生管理工作透明化。

六、总结

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艺术院校管理中承担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艺术院校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了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建设五个方面的意义,及平台建设的相关举措。通过对信息化平台系统中基本功能、业务流程、数据分析、数据共享四个功能模块的分析,阐述了学生工作信息化平台系统实现的核心功能和学工业务流程,为学生工作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军.高校学生工作信息化管理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55-58.

[2]盛云,杨连生,段志锦.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理论研究[J].教育科学,2014(1):62-68.

[3]谭群英,王琳.浅谈高校学生工作精细化管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S4):105-108.

[4]刘永,杨明顺,尚大军.面向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7):19-21.

[5]邹向荣,王爱清,孙志胜,彭宇.首都师范大学一体化学生工作平台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3):27-29.

[6]卢玲.论高校学生工作方法发展的新趋势[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4-108.

[7]叶远帆.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创新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1):258-259.

艺术院校学生 篇7

备受人们关注的“90后”, 作为在新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人群, 曾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 追求物质享受, 缺乏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一代。或许这样的评估过于负面, 但是, “90后”大学生与在校的“80后”相比, 思想和心理呈现出一些新特性。由于“90后”大多是在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优越的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因此, 他们大多都有思维上的独立和自信, 自我意识更强, 尤其是艺术院校的学生, 他们喜欢张扬个性, 表现自我, 早熟而又叛逆, 追求时尚的生活。并且, 他们的生活环境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 “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明显呈现出多元化。

针对“90后”的这种特点, 在思想教育方面, 应该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 而且一定要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通过一系列的入学教育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一定的不同程度的转变。同时, 可以将各种艺术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和喜爱。作为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辅导员老师, 更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理解、接纳和支持他们, 用我们的爱心和责任心, 将他们推向美好的未来。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90后”的心理健康。在目前这个竞争如此激烈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中, “90后”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内心的冲突也更激烈。据调查,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深受抑郁症的折磨, 然而面对心理问题, 多数“90后”碍于面子都选择逃避。艺术院校中的“90后”的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 喜欢挑战、追求新鲜感和刺激, 而一旦面对挫折和困境, 立刻显示出心理的脆弱, 因此, 让学生去正视心理问题, 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

如今,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作为德育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补充。广泛开展心理教育, 健全学生人格,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握他们的个体特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举措。作为高校工作者, 首先要加强对教育者自身心理知识的培训, 要加强相关心理知识的学习, 形成与学生真诚沟通的良好氛围。各个院系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心理咨询, 同时在每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 这样更能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者与新一代大学生应该增进彼此的理解, 相互尊重, 更好地发挥双方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 一定要重视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健全人格的塑造。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个人的成功已经不完全取决于知识的多寡, 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全校规模的联欢和交流活动, 增强各个院系之间学生间相互的沟通和联系, 让他们在良性的人际关系交流中建立健康的人格。

此外,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 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模式发生了改变, “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 而网络本身的混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都造成一些不良影响, 并且有不少学生甚至长期陷入网络的诱惑中, 无法自拔。“90后”大学生大多是第一次独立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生活与学习, 自我管理经验非常缺乏, 常常表现为学习的漫无目的, 他们不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或喜欢从事什么样的职业等等, 因而很容易出现盲目从众、没有远大抱负、玩物丧志等现象。

大学教育管理不同中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一个以高校教师为主导, 教育管理活动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协调和双向统一的过程。高校应创造条件给大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空间和机会, 挖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潜能, 让学生进入学校后, 借学生组织及社团活动等重要平台, 通过班集体活动加强自我管理, 并充分发挥日常学习与日常生活管理的主阵地作用。以学生为主体,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是大学生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大好平台。

同时, 高校还可采取建立完善班级学长导师制, 在高年级中选择一些有责任心、乐于奉献, 专业素质好, 综合能力强的学长导师。加大对学生干部的教育培训, 在工作方向、意义和手段上给予指导, 让其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 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引导同学互相帮助, 互相监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众所周知, 大学生社会实践有着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独特功能, 是他们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重要联系纽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走入社会的重要形式, 更是有效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学校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90后”大学生自主优化、整合及有效利能力和水平。辅导员老师还可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 鼓励家长在假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达到独立地学习、独立地工作、独立地生活。

当然, 在所有的管理方法中, 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事物的总体特征里总是包含着共性与差异。对于“90后”这个群体, 教育者应该研究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以往的学校教育环境, 认真调查分析他们思想上的差异、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心理发展情况。采取问卷调查、集体交流、个别谈心等多种方式, 根据受教育者的群体特性、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者还要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 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被信任, 使其潜能得到鼓励、发展、发挥, 让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成长, 即现代的“人文管理”。教育者应该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 “90后”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针对由于地域、文化、环境差异所导致的“90后”不同的特点,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帮助学生。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符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在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的同时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记者戴长澜, 全国首份“90后”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 中国青年报, 11-12: (3) 。

[2]唐点劝, 当代大学生业余时间行为倾向分析——对全国25所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调查报告[J], 青年探索。

艺术院校学生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什么是人文素质?简单来说, 指的是一个人道德水准、知识水平以及生活阅历、修养等方面综合起来体现出来的一种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实行, 高等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研究表明, 在艺校生人文素质的形成过程中, 音乐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在具体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 音乐是如何发挥其人文素质培养作用的呢?

一、音乐中学生的审美体验能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就音乐这门艺术本身而言就具有十分丰富的人文精神, 它有着其他科目无法取代的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的世界, 体会其中魅力无限的人文精神。但是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较强的差异性, 并不是每一位艺校学生都能很轻易的领会到音乐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人文精神, 因此, 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作品欣赏之前, 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艺校生审美体验的强化主要是指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学生鉴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艺校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但是面临压力的同时, 他们较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又有着较为张扬和自由的个性, 因此对于精神食粮的苛求上, 他们更为迫切一些, 如果在生活中找不到释放压力的途径, 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危害, 而音乐在一过程中, 充当的即是宣泄的途径, 在音乐的世界中他们可以让心态归于平静, 并且在优美的旋律中, 他们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比如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爱国歌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 或者是一些充满力量和信仰的励志歌曲, 让学生鼓起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

二、音乐中的历史典故让学生感受人文意义

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首壮美的音乐史诗, 从古至今, 音乐作品都是作为历史发展的映射载体之一, 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艺校生不仅可以让浮躁的心暂时归航, 同时在历史发展背景的烘托下, 学生还可以看到音乐作品背后的人文意义, 进而沉淀, 转化自身人文素质的一部分。虽然时代发展的巨轮已经驶入新的发展时期, 但是历史的火炬还在音乐的世界里依然不灭, 如《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特殊历史时期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哪怕是放到现在来听, 依然会给人以一种无限振奋的力量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 艺校生不仅可以再现那段红色岁月, 感受到在那个年代里人们的信仰以及信念, 还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中传递出来的人文意义, 激发学生在现实世界里的斗志。

如经典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 这是一首很多学生从小唱到大的歌曲, 但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却有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年少时体会不够深刻是因为无法理解音乐背后的人文意义, 看不到那段革命烈士用鲜血铺出来的革命道路。而艺校生不一样, 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相应的鉴赏鉴别能力已经日趋成熟, 当他们再回过头去听那些闪烁着战斗精神的音乐作品, 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感悟, 这就是音乐作品中人文意义的对艺校生人文素质形成的积极作用。

三、音乐作品对艺校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

音乐作品对艺校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用又称为音乐德育, 所谓音乐德育即是指与音乐作品内容密切相关的对于学生产生的道德教育。它具体体现出来就是艺校生在欣赏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或者过程后, 自觉的去形成自身一些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发展的过程中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品质, 如爱国主义精神等。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然是建立在情感基础上的, 说教永远是行不通的办法, 而音乐熏陶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化无形为力量的德育方法, 在音乐中, 学生可以放下所有的逆反心理, 真正融入到音乐的世界中, 感受音乐所传递出来的情怀。

从哲学的角度看, 音乐艺术其实就是人文艺术的一部分, 因此, 艺术类院校应利用音乐的特殊教化功能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从而提升整个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水平, 与此同时, 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学校应提高对于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完善相关的多媒体设备设施, 为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创造良好的条件。除此之外, 音乐教化功能的最大化还离不开艺术类院校教师的努力, 教师在加强自身音乐修养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中去熟悉特殊的音乐语言, 感受无限的音乐魅力。

参考文献

[1]席向阳.人文素质培养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歌海, 2009.01:94-95.

[2]李博澜.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J].科技信息, 2009.06:233-234.

[3]蔡宇.论音乐对艺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文史杂志, 2009.06:13-16.

艺术院校学生 篇9

一、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困境

1. 文化基础

艺术院校学生是一特殊的群体, 他们通常具有特殊的专业优势, 一般从小开始专业学习, 为此, 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考虑到艺术考生这一特点, 我国艺术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文化成绩要比非艺术类专业同层次学生低很多, 如按照高考文化成绩750分计算, 表演类专业文化成绩录取资格线一般为到200—300分之间, 考生按专业成绩排名, 文化成绩不计入录取总分;音乐学等专业文化成绩录取资格线划到250—390分之间, 文化成绩按照低于50%的比例 (一般不超过30%) 计入录取总分。最低文化成绩要求可低至各省市划定相应科类二批本科分数线的65%。另外, 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还可以自主划线, 甚至低于此限制。

此外, 较低的文化分数线促成一种不良导向出现。学生在决定报考艺术院校前, 知道一些文化录取分数要求较低, 便在早期就开始轻视或放松文化课学习。另一方面, 一些中学为追求升学率, 鼓励文化成绩不好的学生“半路出家”, 加入艺术考生行列。而一些文化成绩好, 又有艺术天分的学生 (包括其家长) , 受这种社会导向, 即“学习成绩不好的学艺术”的影响, 反而放弃报考艺术院校。这样的恶性循环, 使艺术院校似乎变成了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的归宿。

2. 人文素质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我国艺术教育基本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系, 沿用其课程结构模式, 表现出学科环境单一, 专业性过窄、过强, 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等特征。之后, 虽曾经历多次教学改革, 但在实用主义和技术主义的影响下, 部分艺术院校的教育理念仍存在迷失方向的倾向。从课程设置方面看, 专业技术性课程多且被强调, 人文社科课程少且不受重视。当前, 各艺术院校除了开设国家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等思政课之外, 对人文社科类课程没有学分上的具体要求, 选修课程偶有一些艺术知识扩展和深入的课程, 但收效甚微。此外, 从教育者的导向方面看, 学校管理者、专业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学习持主观疏忽与客观放任的态度。如学生人文素质课程考试不及格, 学校给予无限制补考, 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有的专业教师认为除了专业主科的技术训练之外, 其他课程都无足轻重。以上方式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先天性欠缺, 对哲学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语言文学、教育心理、伦理审美等涉猎很少, 相关人文知识非常匮乏, 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作品, 其艺术技能也就无法提升到更高层次。

3. 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主要包括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艺术素质。它不仅包括本专业的知识技能, 还应包括了解与该专业相关联的其他艺术门类的知识, 以及包括对该专业知识技能的灵活运用与发展创新。目前, 大部分艺术院校的学生很难兼具上述的能力要求, 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现象, 分别以显性、隐性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来。显性的专业素质缺失即对该艺术专业领域中所应具备的纵深知识和能力的缺失。表现为:学生常对本专业浅显的艺术原理存在理解和运用上的困难;对艺术理论教学中所涉及的基本美学原理难以领悟;对优秀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无动于衷。更有甚者, 连自己所学专业应具备哪些知识结构和核心能力都没弄清楚。另一种专业素质缺失则以隐形形式存在。主要隐含在学生日常的行为举止、爱好, 以及参与的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等方面。如:学生一看京剧或一听世界名曲就想睡觉;听到二胡曲便高呼“一定是《二泉映月》”;分不清何为交响曲与协奏曲;观看艺术展时面对艺术精品形同陌路。参加画展所投送的美术作品大都色彩紊乱、技法低劣;参赛作品的创意说明毫无奇思妙想;活动海报的设计令观者乏善可陈。

4. 思想道德素质

教育旨在教人做人, 其核心是思想道德教育。它不仅能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 还能使人的知识与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院校由于受生源的多样性、独特性以及独立的录取方式等因素影响, 在校学生表现出思维广、个性强、多才多艺等特点, 思想道德素质与其他类型高校大学生相比也存在差异, 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第一, 理想与道德信念淡漠。艺术院校部分学生价值观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 重利轻业。第二, 集体观念淡薄。由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教学的授课方式、学习方式及学习效果的个性化, 造成部分学生个体意识较强, 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过分强调个性自由, 忽视集体荣誉, 缺乏使命感。第三, 个人约束力不强。艺术院校学生普遍是在空间小的琴房、排练房或者自由度较大的画室中接受教学, 容易造成纪律松散的错觉, 不少学生生活作风懒散, 纪律性欠缺, 学风、班风及校风均较差, 其行为规范经常处在一种不成熟和不稳定的状态。

二、艺术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

素质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 必须引起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思考。笔者认为, 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 融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培养于一体, 统一、有机地抓好以下方面, 作为艺术院校培养新时期艺术人才的基本向度和操作面, 是必要可行的。

1. 把好入学关, 树立专业素质与文化素养兼备的艺术人才选拔观

艺术专业文化录取分数线较低, 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降低文化分标准录取艺术类考生,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是有效的,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 而非长久之策。实践和历史经验证明, 许多专业成绩较好但综合素质偏低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 开始居上, 终于落荒。而大多专业有合格的培养基础和条件、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 则常常能后来居上, 协调发展, 事业有成。因此,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 改变长久以来认为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欠缺的观念, 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即采用综合素质分作为录取依据的办法, 分别将考生的专业分和文化分转化为一定比例的百分制, 如:取专业分的70%和文化分的30% (此比例可研讨而定) 合而为一就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分。此举可以使艺术专业的学生的文化分必须守住起码的底线。同时, 这种计分方法, 还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导向, 即不使过低的分数线成为人们盲目选择艺术专业的诱饵, 不让“艺术专业文化素质差”形成一种长期性社会痼疾。

另外, 艺术院校的招生, 可以在自主出题考试或艺术院校联考时, 强化专业文化内容, 突出专业素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如加大面试的评分比例, 对有独立见解、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生动、文化知识面较宽的考生打高分。还可健全考生的考试档案, 考试时老师能看到考生在中学的各项表现及每年级各门课程的结业成绩, 以使老师对考生有更全面的了解。

近两年来, 上海戏剧学院出台了一系列招生新举措:如按照专业不同进行区别招生定位的理念, 将艺术管理与剧场管理专业跳出艺术类提前录取批次, 按照普通类高校一本分数线进行录取, 跻身于一本院校之列。另, 导演、舞台美术、编导、艺术教育等专业采用“一本优先”奖励政策录取文化成绩优秀, 但专业基础略差的学生。充分体现了艺术院校已开始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 也对未来提升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2.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合理设置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比例

艺术与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构成了人文学科体系, 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艺术, 还是从事艺术工作, 都应具备浓厚的人文素质。因此, 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不能只限于或过分偏重于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 而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建立健全的人文课程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方面, 应结合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充实和完善人文课程体系, 增加文史哲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和懂得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的渊源;人类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应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责任, 等等。以此促进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审美兴趣的提高和作品感情倾向的表现与把握。

另一方面, 应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人文课程的课时和学分, 合理设置课程的授课形式和层次。由于艺术院校的专业课任务很重, 用很多时间学习人文课程不太现实。化解这一矛盾的办法是减少必修课、增大选修课的比重, 给学生自由选课学习的空间, 增强课程计划的弹性。除了合理开设一定的必修和选修课外, 还可以以讲座、专题报告等其他方式出现。如一些学校通过实施“读书工程”来弥补人文课程缺失的不足。其具体操作为:每学期规定几本必读的名著, 由一位导读老师负责并对所导书籍做两个课时的介绍、说明, 最后负责成绩考查。经过这些尝试, 可以看出对学生是有益的, 收效较好。同时, 此方式对未来精致人文课程的出台也迈出了新的一步。

3. 拓展各类实践平台, 重视专业素质的全面培养

当前, 学生毕业就业采用“双向选择”, 不再由国家统一分配。因而对于人才专业素质要求更高。艺术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艺术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 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主要载体。其具备以下意义:一能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积累舞台经验或实际操作经验;二能拓展知识面, 使课堂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并得到提高;三能增强社会责任感, 使学生能明确自己所学专业应该回报社会和服务大众。

因此, 判断一个学校的专业素质教育水平如何, 看专业教育中是否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重要指标之一。学校应鼓励并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艺术实践, 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实践活动, 并为学生提供参加科研活动的条件。近年来, 已有艺术院校逐渐探索出一系列新的实践模式: (1) 院校与相关剧团、剧院合作, 共建“大学生教育实习基地”。 (2) 推广“社会文化活动”。培育一支志愿者队伍, 鼓励他们主动走出校门从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中学习。 (3) 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参与课题研究, 吸纳学生参与学校工作室学习、实践。以教委、学校的课题项目为抓手, 在专业教师的帮助辅导下, 学生自主申请课题或基金项目, 通过选题、收集查阅资料、设计研究方案、运用多种科研方法与手段解决关键问题, 到最终的成果展示等环节, 完成一整套科学实践活动。此举既能让学生逐步掌握艺术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 又能学会运用逻辑思维来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

此外, 由于艺术教育从本质和最高层次来说是一种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 故创建丰富多彩、健康高雅、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也能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作用体现为两方面:一是指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学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增强审美需求, 提高审美趣味。如艺术馆、博物馆、校园美化、建筑、雕塑、贴画, 以及各种音乐会、舞蹈演出等文艺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二是重视跨专业合作、演出。通过创建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为学生提供舞台, 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社团活动。重视学科交叉、提倡博学。即学美术的也要学学形体和表演;学戏剧的也要懂一点音乐。给学院各系的学生创造一起合作演出的机会, 大家在实践中共同摸索怎样通过合作沟通以构建综合艺术。

4. 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探索合理的学生管理模式

德艺双馨是艺术院校学生毕生追求的目标。因此, 在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整个过程中, 要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紧密结合艺术院校的特点,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为艺术观的塑造奠定坚定的思想基础, 使其人格修养与专业素养同步发展。

在思想教育过程中, 一味地进行纯粹的说教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强制性命令及处罚方式也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因此, 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应该着眼于探索品德形成的规律性, 探索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如考虑到艺术院校的学生都是专业老师手把手带出来的, 专业教师在他们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可以采用“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即在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 让专业教师除了从事正常的教学活动以外, 还对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和指导, 包括学生了解所在专业的总体状况、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环节, 有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等, 尽量帮助他们确立符合自身个性发展的价值和目标。教师的这项工作应列入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先进评比的内容, 使“教书育人”的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

另外, 还可结合学校的学科特点与优势, 建立新型的思政教育模式。如上海戏剧学院学工部曾尝试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育戏剧相结合, 对各院系辅导员进行理论学习与培训, 用论坛剧等形式开展形势政策课、党训班等, 旨在强调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体验过程, 提高参与性和创造性, 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内涵, 从互动交流中发现潜能, 营造开发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教育环境, 实现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努力开创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取得了新的收获。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很长一段时间, 但在实施过程中推进进度比较缓慢。艺术院校有自己的特点, 应根据实情推出自己的教育战略, 并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过程。因此, 艺术院校应在加强改革力度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探索、创新的教育思想和办学方针, 从把好录取学生关做起, 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努力培养出具有较高艺术修养、专业技能和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将综合素质教育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高洁.浅析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湘潮 (下半月) , 2008.8.

[2]周岭, 刘干.高等音乐院校招生专业考试问题与对策探究.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6.

[3]法红旗.对艺术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5.

艺术院校学生 篇10

一、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般意义上来讲, 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教师、课程是三个最基本的要素。他们各自的特征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都不可避免地会互相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教学活动主体学生、教师和教学活动客体课程出发, 探寻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评教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以期从原因出发探寻其解决策略。

(一)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

高职艺术生不同于普招生, 他们情感丰富, 好恶分明, 易受外界环境的刺激与影响, 充满了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的色彩;他们个性开放, 向往绝对的自由, 组织纪律性不强, 对纪律教育常充满逆反心理, 他们文化基础薄弱, 考虑问题较为感性, 理解问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鉴别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艺术生这种心理特征, 直接导致在学生评教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

1. 部分学生不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

艺术生对教师进行评教常常理性不足, 感性有余, 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热情诚恳, 与学生相处较好, 这样的老师即使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稍差, 但也会得到较高的评价;有的老师可能平时对学生要求严格, 教学活动中纪律教育强调的较多, 学生就认为这个教师“不尽人情”, 对该教师评价相对较低;或者师生之间的一点小误会, 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打击报复的手段。因而在评教过程中有失客观公正。

2. 评教目的不明确, 随意性较大

艺术生向往自由, 性格随意, 不喜欢受到限制, 但是学生评教却是一项学校相关部门有组织、有计划的工作, 多数院校为了保证评教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常会对学生评教做出一些限制性的规定, 例如利用系统软件对不参加评教的学生限制选课或者不能查询分数。这种评教方法的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对所有学生评教做出硬性规定, 评教成了限制学生自由选课或查询成绩的工具, 而对评教的真正目的, 学生对此还认识不清, 有的艺术生认为这种评价没有多大价值, 学校只是走过程、搞形式, 因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进行评价, 认为只要随便打上分就算完成任务, 达到自己自由选课或查询成绩的目的。至于评教对于主体权利的释放以及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 其目的与意义学生并不清楚。

3、学生对评价内容和方法的认识与管理者的期望有偏差

在学生评教的实践操作过程中, 笔者发现, 按照教学管理者的思路, 教学效果由很多因素构成, 根据这些因素管理者设计了评价标准, 并根据每一个评价项目的打分进行统计处理得出评价分数, 为此, 学生应根据每个项目逐条对教师进行评价, 但事实并非如此, 笔者通过与不少艺术生的交谈了解到, 学生的评价过程刚好反过来, 即学生先对教师有一个总体判断, 然后据此进行打分, 因此出现了不少学生给某位老师各个项目的打分完全一样的现象。

(二)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

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突出特点, 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对于这样的课程, 高职艺术院校通常采用两种教学方式, 一种是每门课都由两位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 实施“双轨教学”, 即“形式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基础理论部分的教学, “技术教师”主要负责学生技术操作, 动手实践等内容, 另一种则是教师既要承担同一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 又要承担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然而目前多数学校在评教过程中往往采用“一刀切”的办法, 即所有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如此, 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待商榷。

(三) 作为教学活动客体的课程

从课程类型来看, 艺术类各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有与文科、理科课程相同的共性, 例如都设置了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但也存在着个性, 例如有些课程是专业技能课, 需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有些课程是建立在多门课程基础之上而进行的独立实践教学环节活动。从课程设置比例来看, 高职艺术院校实践课程较多。高等职业教育坚持“理论够用, 突出实践”的教学原则, 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的比例约占课程总学时的40%以上 (三年制) , 具体到艺术类专业其实践比例远远超出这一数字。然而, 目前一些高职艺术院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 没有根据不同的课程类型设计评价体系,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热情和学生评教的积极性。因为课程类型不同, 知识的内涵和知识结构不同, 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不同, 对学生的要求、教学方法等也就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二、建议和对策

(一) 针对学生特点, 做好学生评教的组织工作

1、提高学生评价的客观性

评价虽然是一个主观行为, 但是要符合客观事实, 不能因为个人情感等非教学的因素主导评价结果, 而出现有意拔高或降低评价对象的现象。在评价前可以先向学生讲明问卷有效性的问题, 如评价最高与最低的一人或数人的评价结果不做计算, 问卷各项评价结果全部一致的不做计算等。

2、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评价意义的理解, 调动学生评价的积极性

对行为意义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行为本身, 因此, 做好评教的组织工作, 提高学生对评教意义的理解非常重要, 要让学生认识到评教是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权利的体现, 是改进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 评教的最终目的是督促、激励、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评教的最终结果会影响到自己所享受的教学质量, 认真客观地对教师进行评价, 其真正的受益者是学生自己。

3、教给学生正确的评价方法, 保证参评学生理解各项评价指标

参评学生尤其是刚入校的新生, 组织者一定要向学生讲解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的内涵, 防止学生由于对评价指标理解有误或有偏差导致做出不适当的评价, 引导学生逐条评价。

(二) 倡导多元的评价方法, 合理构建多元化的学评教指标体系和评价内容, 提高评价活动的科学性

1、根据艺术生的心理特点, 确立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目前许多评价指标设计者, 为了获得“全面”的结果, 将评价指标分为一级二级指标, 每级下面又对应许多项目, 让每一个艺术生给每个任课教师的十几个甚至更多项目打分,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根据艺术类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他们未必有如此好的耐心对所任教的全体教师完成这份细致的工作。项目越多越细, 学生参评的积极性就越受影响, 评价的可信度就越低, 因此, 笔者认为, 确立多元的评价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可以先对一级和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然后再根据评价结果考虑进一步的评价工作, 二次评价时可以采取随机抽样的模式, 也可以抽取班级成绩较好或较差的学生作为评价主体, 可以采取质性评价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 综合各方面收集来的信息对教师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使评价更客观、真实。当然, 这样做无疑会给学校教育管理者增加一定的工作量, 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做好学生评教应该教务处、督导处、人事处、各系部等相关部门协调工作。

2、根据教师教学活动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

准确把握并清楚地表述评价内容是做好学生评价教师方面的重要工作。因此在设计学评教的评价指标以及确定评价内容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高职艺术院校教师教学活动的特点来设计评价指标, 即对既承担理论教学又承担实践教学的老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实施“双轨教学”的老师在评价前要注意区分其授课内容属于理论部分还是实践部分, 然后确定评价内容。

3、根据高职艺术类各专业课程的特点, 科学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和内容的设定我们应该考虑不同的课程类型, 将课程进行归类, 同类课程采用相同的评价标准。例如公共基础课我们可以设计统一的评价标准, 对于理论性相对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理论和实践并存的专业技能课和专门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分别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内容, 将学生评教工作尽可能地做到客观、公正。

摘要:高职艺术院校由于其招收学生和教师教学活动的特殊性、课程设置突出的实践性导致学生评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问题, 笔者从高职艺术院校学生、教师和课程特点出发探寻解决策略, 拟为高职艺术院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点建设性意见和参考。

关键词:高职艺术院校,学生评教,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魏振波, 冯淑慧, 学生评教研究综述[J]。教学与管理, 2006 (22) 。

[2]陈玉琨, 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陈兴东, 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问题与对策[J]。陕西教育, 2009 (11) 。

[4]刘杭玲, 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障措施研究[J]。教学研究2002 (6) 。

上一篇:舞蹈与群众的关系下一篇:大连市和谐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