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2022-05-01

摘要: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服务于专业。高职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教育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核心能力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研究

摘 要: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个阶段院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性课程,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提高高职学生竞争力的关键。文章分析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其教学改革提出建议,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各个岗位以及整体经济的发展都对现代社会人才质量和数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则是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教育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能够有效弥补我国对这部分岗位工作人员的需求,也由此,很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为主,减少公共基础课所占的课时比例,很多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中甚至取消公共基础课程,这样的做法虽然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专业课,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功能,这种教育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不是素质教育所希望的,加快对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提高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一、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作用

1.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基础较弱的情况,而高职院校自身的课程特点是以专业课程技能教学为主,对学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育比较松懈,从而培养的学生只会进行技术工作,而不是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水平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由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而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主要依靠公共基础课程形成。例如,语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语运用能力;数学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英语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能力,辅助专业技能的提高;政治能够帮助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历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认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并能以史为鉴,不断反省自己;等等。这些能力和素质将会在持续不断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中深入学生的思想当中去,成为学生从事工作岗位、实现专业发展所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素质。

2.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取得更高层次教育的必要环节

高职院校在学历水平上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弱,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同他们一样,可以选择继续升学,也可以选择直接就业,这也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对于选择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他们参加升学考试的关键,而对于直接就业的学生来说,公共基础课程是其将来可能选择继续升学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环节,因此,高职院校不能放弃公共基础课程,不应该弱化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反而应该更大力度地进行教学改革,使其成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课程。

3.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工作所需的个体能力,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种独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互动,它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竞争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等,而高职院校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单纯地进行专业课程只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公共基础课程则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基础课程的学习,锻炼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深化对职业技能的认识,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这才能培养出具有高职业能力、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教学观念需要进一步改进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能力,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高职业能力,为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而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绝大部分教师都是经过师范院校的学习,其在讲授过程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或者把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混淆,没有突出高职院校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这种教学观念的存在不利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也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是公共基础课程改革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改进

近年来,虽然高职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的改革,但是其教学内容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教学内容,而这些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甚至思想的发展步伐。同时,由于公共基础课程所占课时数少,而教学任务较重,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教材当中的内容只是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也没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本门学科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不能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通过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是教学内容改革不彻底造成的重要问题,急需解决。

3.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创新

高职院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只对本专业的课程有兴趣,而对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兴趣,主要表现是不重视基础课程,在课堂上意识松懈,不认真完成基础课程作业等。造成这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不当,让学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师单一的教学手段、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现代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一部分。

4.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考核方式需要进一步创新

现代素质教育强调不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条件,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也正在努力实践这一点,对于公共基础课程的评价开始转变考核方式,重视除试卷之外的其他考核内容,如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创新型表现等。然而,现阶段很多政策实施起来依然比较困难,很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评价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没有更公平的考核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批判能力等还没有得到良好的体现,这也是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现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途径

1.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并直接为其服务的教育系统组成部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应该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技能教育,以服务社会为主要目标的特殊教育定位,而不能简单地将其与高等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联系在一起,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应该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从传授某一种教学知识转变为传授某种核心能力为主,将公共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的辅助力量,从而真正发挥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另外,公共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质量人才,打造高质量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育,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2.更新教学内容,把握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丰富课程设置和学生的课业生活方面,而应该成为真正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发展的基础性教学课程,因此,更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更新教学内容,在传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传授更具有实践作用的知识内容,例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写各种应用文的能力等,使这些各行各业发展中普遍需要的基本能力素质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经常能够接触到的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从公共基础课程中收益;其次,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公共基础课程以基础能力培养为主,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能力为主要目标,是与专业课程一样重要的基础课程;最后,高职院校应该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结构,提高课时数量,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3.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

高水平的教学方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促使公共基础课程发挥其作用的关键。传统的公共基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新時代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方式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首先,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体、引导者,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通过这种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辅助设备,通过生动有趣的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学校也应该及时更新多媒体教学资料,对损坏的多媒体设备进行及时维修,让学生能够及时享受到多媒体带来的学习乐趣;最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基础课程虽然没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但必要的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因此,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的活动,指导学生参加社团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4.实行多维度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

多维度的考核方式是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为了发现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实行多维度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方式。多维度的考核方式首先要从“知识考核”到“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在公共基础课学习和考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能力,从而发现学生的长处,有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将日常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加入考核所考虑的范围中去,在试卷上提倡案例式、项目完成式的教学考核,在考核中挖掘学生更多的能力;最后,可采用师生互评和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真实的信息反馈才能为将来教学计划的确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公共基础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当下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才能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向平.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瓶颈与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2]梁 杰.终身学习视域下的五年制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0).

作者:杨军强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2:

浅析如何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摘 要: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服务于专业。高职公共基础课对于高职教育培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和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高职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公共基础课应当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运用科学定位,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认真思考和探究当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出路,实现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应有的价值。

关键词:高职;公共基础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

Analysis on How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in The Public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LiHua

(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Guang’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Guang’an City, 63830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公共基础课程成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一些学者和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关注,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推进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实效和职业教育实践的发展。

1.职业核心能力

高职学生的能力本位培养是高职教育改革关键。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在职业能力中居于关键作用是职业核心能力。正如美国心理学家麦可利兰在著名的职业能力结构的冰山理论模型理论中阐述到:每个人的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分为表面“冰山以上部分”和 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即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是容易被人了解也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的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是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的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等。而真正决定人员是否优秀能力往往正是“冰山以下部分”即职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与其他层次职业能力不同的是[1]它带有非技术性或非职业的特性,更体现出一种为完成工作任务而必须具备的过程执行能力。在经济大发展背景之下的现代社会,企业和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其重要性日益显现。如何获取优质人力资源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已然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有利地位的关键。社会各界和职教专家们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和理解层出不穷。[2]2007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了包括8个模块的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即信息收集与处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数字运算技能、自我提高与自我管理技能、沟通技能、言语表达技能、协作技能、外语应用。从这八大模块中不难看出,每个模块无一不涉及到高职基础课程的作用。

2、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及其现状

2.1 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公共基础课内容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主要包括思政类(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健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科学文化类(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口才与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身体素质类(大学体育)组成。综合来看,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所体现出“三支持”的主要职能:1、支持专业学习:知识结构导向;2、支持职业培训:能力目标导向;3、支持品德养成:思想意识导向;作用有以下几点:[3]1、在高职人才培养中起到奠基作用。为专业知识和形成职业技能奠定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准备,可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智力,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有促进作用。2、为高职学生品德形成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人文类的公共基础课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良好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是素质教育、学好基础课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需要。4、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公共基础课可以为学生接受继续教育、转岗、适应发展的自我提升提供必要的基础,也可直接为高职学生继续深造和终身学习服务。

2.2高职公共基础课现状

基于对高职公共基础课的调研发现,公共基础课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师认可,但是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普遍现状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2.2.1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课时普遍被缩减

教育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加强和改进公共基础课教学,高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然而,很多职业院校课程管理部门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人才培养中作用显然认识不足。课程规划者在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时普遍过度重视专业技能强调实践,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增加专业课课时,为了解决学时有限的问题,普遍采用压缩公共基础课程课时的途径来实现。公共基础课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2.2.2课程内容与高职人才培养需求的结合度不够

调查发现,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内容上仍以学科体系为主偏重、以“知识本位”目的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与逻辑性,课程内容与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有机有机联系。公共基础课教师在对于高职课程改革方向与探索的思考还很少,在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意识还不够强、力度不够。如何在高职教育中实现课程改革、实现专业培训与通识教育的融合、达成教学内容的整合与重组...这些都是摆在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前等待落实的问题。因此,公共基础课应当和专业课程之间实现有效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2.3公共基础课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不利于人才培养

公共基础课教学普遍是大班授课制,很多高职学院在课程安排时让位于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堂常常被压缩成合班大班形式教学,比如有2-3个班合班,人数达到百余人的规模,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学生对公共基础课普遍存在错误认识,认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关系不大,不认真对待公共基础课。大班教学也给教师开展课堂活动进行师生互动带来了难度,教学方法难以革新;这种大班的教学模式也给公共基础课考核与评价方式带来难度,面大、人数多,因此,教师的课程评价方式仍旧用终结性书面评价为主。

3、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转变教学理念,以实现公共基础课的育人价值为准绳

转变必须从观念做起,公共基础课教师应该尽快实现职业化转型,在思想意识上能够从服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理念出发,探索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要根据国外经验结合我国高职学生实际情况,打破传统观念,树立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要善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要认识到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4]公共基础课转变可遵循的原则是:从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向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质量观,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质量观转变。

3.2根据学生实际和岗位要求实现学科内容的重组和优化

职业核心能力包含的八个方面在公共基础课程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课程,这是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切入点。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加强文化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当把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的。教师们的具体做法可包括:深入调研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了解当前职业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要求;基于专业分析的基础上整合贯穿相关“必需”、“够用”的知识来达到为专业“量身定做”;内容上围绕专业和岗位需要重组和优化知识结构,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实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融合。以大学英语为例,鉴于高职教学门类齐全,专业庞杂,采用和编写一套所有专业都可以用的通用教材不太可能,因此,考虑专业需求的前提下选择教学内容显得至关重要。笔者以英语课程为例,认为对于英语课程可将英语课程依据行业分为服务人文类和理工技术两大类:服务行业类可以由办公室英语、旅游英语、酒店英语、商务英语的基本行业运用需求为主整合内容重组知识结构;理工技术行业类知识层面可以向建筑英语、会计英语、汽车英语等专业英语知识进行相应深化和拓展。让英语真正实现为专业服务: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了解人文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和掌握行业英语知识,并具备初步运用能力,培养职业英语素养。

3.3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高职学生往往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基础课,要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应该积极地创新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地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研讨为主线的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尝试从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向多种学习模块结合;例如运用信息、处理信息、数字应用、与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自我学习等独立模块或者是组合模块对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5]运用项目驱动、行动导向、案例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通过情景设置激励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搭建研究型学习活动平台。以英语为例,基于和旅游专业的对接,可先深入专业分析,根据专业需求,设定学习模块以及项目,比如会议服务项目,可先设计一个目标项目,如筹备一行10人的美国团队来成都进行为期10天的关于熊猫养殖专业研讨会为例,设计整个行程计划。学生最先可进行头脑风暴,基于解决问题的前提下以项目驱动的形式,收集信息并运用并处理信息,最终由团队合作的形式设计出日程安排计划,计划需包括:服务准备、接待服务、会议期服务、送团服务四个次等主题项目以及更为细节的实施计划。如在服务准备阶段:教师先让学生讨论:为该团应做到哪些准备工作以及涉及到哪些英语词汇和专业术语即物质准备和语言知识准备。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走访旅行社,小组讨论等方式拟定详实的报告。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在班级分组报告。小组之间相互取长补短,结合教师的评议并根据每组的最后汇报鉴别合理性,提出改进意见。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促进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专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通过一些列的课堂学习过程来强化学习行为、习惯和养成职业核心能力,最终实现将知识把握、能力锻炼、思想素质提升融为一体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在评价体系上尝试多种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减少知识性记忆类的考试比重增加应用类方式以便更好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全面发展。

3.4 以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实践途径,创建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要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公共基础课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课件、视频、课堂知识延伸的相关链接等信息和资源有序集成学习共享和交流平台,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除了有限的上课时间,公共基础课教师可以课堂和课余结合的形式,将项目研讨延伸到课余。比如开展通识课领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指导学生社团活动;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目标确定实训项目主题,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图书馆和企业一线调研等渠道广泛搜集素材与有效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归纳、预测、分析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开阔视野。这种形式可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互动等方面的限制,创建更开放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提供了可能的渠道。

参考文献

[1] 李怀康;养成职业素养能力五个关键步骤的推理及实施[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1):4-14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鉴定中心组编;与人交流能力训练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8(10)

[3]韩茂源;试论公共基础课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10第23期(74-75)

[4] 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6期(118-120)

[5]吴丽萍,解仁美,席光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视域下的高职基础课程改革初探[J].成人教育,2012,8( 43-44 )

作者简介:

李莉华,(1977-)女,四川广安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二系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高职英语教育。

作者:李莉华

公共基础课与职业核心能力论文 篇3:

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首要教学方式是实践教学。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实践教学效用、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及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等,从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教材重构及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养成 公共基础课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戴炯(1982-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陕西 西安 710077)

目前,社会普遍对公共基础课顺应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取得共识。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上,也存在着过度夸大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功能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强调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引入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效用

1.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宝贵财富,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教育部在《意见》中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界定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同时兼顾专业课教学需要和服务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岗位需要,其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也就十分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就体现在“优、实、能”:“优”即优化课程设置,使公共基础课适应且服务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即课程内容实用,突出基础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即职业能力与创新,公共基础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效用,不仅包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更是涵盖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及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须具有适应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职业素养。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分别是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就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这八项核心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素质养成有别于理论系统知识的习得,两者教学方式不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知识理论系统所指向的能力而不是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所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为过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变宗旨。

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英语”等与职业素质养成所包括的八项核心能力都是能够相适应的,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渗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外语应用的能力。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因此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意识、考核办法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往往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2.实用性原则。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依据专业的教学规律及特点,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紧密关联专业岗位群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组建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社团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较专业课而言,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质性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即关注“怎么教”。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及教材重构等方面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意识。

1.优化课程。优化课程指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建设和设计。教师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不必过多地满足课程的完整性,重点要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例如,英语模块化教学是以英语实践应用为理念的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在模块化的整体中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如英语基础知识模块、行业英语模块、求職英语模块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再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以能力为主旨的模块设计,以模块链接与组织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教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将教学内容情境模块化,把学生所需的实践项目分为竞聘演讲稿、活动策划方案和海报等情境模块;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优化为项目计划书、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的撰写等。

2.课堂实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课本身寻找出包含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结合任教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构建项目,然后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

教师通过加入案例讲解对基础知识分析的教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案例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预设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陷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让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引导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不同的是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观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成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案例教学的提示;教师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分步骤告知学生,适时地进行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任务链,将课外实践的内容穿插在任务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课外实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并在其中融入行业企业的实用要求,专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需的、有用的题材,挖掘、整理教学内容并重组成为一个个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链中主动获取主要信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在器重、包容和激励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合作探讨交流中提升素质。

课外实践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辅导学生社团。教师通过辅导学生社团,展开具有趣味性、计划性、常规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应用。

4.教材重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公共基础教学的教材重构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根本,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取舍,跳出教材过多单独阐述理论的怪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追求课程的生成性而避免课程的僵化。另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应尽可能为课程增加各式各样有用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资源。

5.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考试)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可选择的方式包括主题演讲、模拟场景或构想推介、主题活动、调查报告、资料综述等;也可借鉴清华大学的考试方法,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复习题纸来考试;或采用实践表演类考核,如大学语文的“话剧表演”、英语的“商务接待表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拟招聘”等。语言类的课程不应统一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调整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也不应只用一个分数来反映,而是以分数、级别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另外,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状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合作探究、独立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建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3]叶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陳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5]石磊.试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必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3(20).

作者:戴炯

上一篇:公路护坡绿化植物繁殖技术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政治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