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2024-05-01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精选6篇)

篇1: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目标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大力发展株洲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制定《2011-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株洲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是“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以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纺织、冶炼为主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全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等为支柱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大城市,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

株洲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注入了强劲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一批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落户株洲。50年代,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此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湖南省化工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第一批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条件优越的国家级重点中专相继在株洲产业,成为株洲乃至全省和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约5万人。拥有省级示范性建设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6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技工学校10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经过几十年发展,几次资源整合,株洲市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为2.9万人,中职招生达到1.6万多人,超过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行开放办学,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多人次。服务经济社会成效

显著,为株洲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五十年代开始,为支持株洲城市建设,一批铁道、冶金、化工、机械等中专学校落户株洲,为株洲培养了大量技术产业工人。目前,在全市近40万产业大军中,有近20万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稳定在95%以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建设需求

国家宏观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制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职业教育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株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投入50亿元,建设一座占地5700多亩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全面整合城区职教资源。职教园将以建设“城市名片、两型典型、职教洼地、发展引擎”为目标,立足长株潭,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为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株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株洲东临“长三角”,南近“珠三角”,北靠“武汉经济圈”,西接“西部大开发”,同时株洲又面临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是我国中部重要老工业基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统计,仅株洲市来说,目前全市中级技工比例为%,高级以上技工仅占%,而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大。现在,株洲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每年需增加就业岗位4万多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产、服务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技能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株洲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变株洲市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株洲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衡。株洲职教资源70%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发展前景堪忧。

二是空间狭小,制约了学校发展。株洲工业学校、株洲技术学院校园面积都不足100亩,在校学生分别达到5000多人、4000人。城区有4所院校急需择址新建或整体搬迁,有6所院校一校多址。这种分散建设方式和校园分布格局,加大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三是设施设备简陋落后。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设施不足,设备老化,难以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步伐,加上招生专业不断扩大,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严重落实。

四是投入不足,学校负债运转。据统计,全市职业院校负债已达3亿多元。沉重的偿本还息负担,使院校不敷出,运转困难。

二、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以建设株洲职教科技园为重点,优化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兼顾,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高、中、培训的有机衔接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良好沟通。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与普通教育良好沟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主干体系。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初中生源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从2011到2013年每年扩招10%左右,2013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6.5万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10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基层干部5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到2015年,全市所有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80%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持有“双证”,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新增劳动力预备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每个乡、村都有一个能满足当地农民技术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的设施配套的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技校,100%达到县级合格农技校标准。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学校建设目标:全面建成株洲职教科技园,学历教育规模达到8万人,常年培训达到7-8万人;园区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建设水平达到园区绿化,建筑美化,景观亮化,交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每个县(市)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各县(市)职业中专学校规模均达到2000人以上。重点建设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20个,在校学生均达500人以上。——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十个省级、二十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厨艺烹饪、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等对接当地产业的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城区以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成为长株潭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基地。农村地区重点建设炎陵县职专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茶陵县职专纺织专业实训基地,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实训基地,醴陵市职专陶瓷、烟花专业实训基地,株洲县职专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三)建设任务

根据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应当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1.整体搬迁株洲工业学校、株洲中等职业学校等10所职业院校;入驻株洲职教科技园,校区建设计划投资约40亿元。其中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2.新建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由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服装设计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0多个基地组成,计划投资约10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3.建设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等农村地区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5个,计划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万元。

4.配备各种实习实训设备万台(件),计划总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万元。

三、投资和进度安排

(一)投资安排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资总体需求约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资约亿元。中等职业教育校区建设投资亿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亿元;设备购置费亿元。合计亿元。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度支持的原则,拟我市及各有关院校自筹资金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分投资计划见附件一(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项目汇总表)。

(二)进度安排

详见附件二(2010年-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范分项目方案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实行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进行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的结果纳入有关责任人考核的内容。定期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人事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株洲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着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支持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改委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制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支持建设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投入,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财政部门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财税优惠

政策,引导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建设农民科技书屋。规划、国土等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做好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工作。

(二)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加强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确保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学生救助和逐步免除学杂费政策。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市本级设立2000万元,各县(市、区)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力职业学校,鼓励民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设立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全面落实

市县两级政府成立由主管职业教育领导为组长,纪检监察、教育、质检、建设等部门组成的组织领导机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程监管和定期检查。不断完善规划执行、资金使用、项目管理、评估验收等相关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确保工程质量。

篇2: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临政发[2009]5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沂临港产业区管委会,各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培养更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现就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鲜明临沂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为重点,以创建国家级示范学校、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院校、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和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大投入,创新机制,突出特色,全面提升我市职业院校的基础能力,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基础保障,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发展目标:市级以扶持发展高职院校和市属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主;县、区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每个县区集中力量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县级职教中心。争取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能力达到5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50%以上。每年培训在职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12万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万人次;2020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以上。

二、实施四项工程,完善一个机制,全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和办学水平

(一)实施四项工程

3、实施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各县区要根据高中段教育协调发展的目标,尽快制定完善包括发展定位、办学条件、实训基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经费保障等在内的职教中心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按照占地10万平方米以上,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实训设备价值1000万元以上,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标准规划建设县级职教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创建国家级发展改革示范学校,力争有4-5所学校列入国家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5年内争创3-5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示范校;市直重点办好3-4所高等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并争取列入国家10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4、实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及实训设备配备工程。(1)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实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全市职业院校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使用效益,避免重复建设。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职业院校利用技术、土地和人力资源优势引企入校,共建共享,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教师与技师(师傅)的零距离对接。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重点支持机械制造、机电技术应用、数控加工技术、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及应用、汽车维修技术、建筑技术、服装设计与制作、护理、财经等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市一级独立建设或依托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1处装备标准较高、资源共享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各县区重点建设1处满足本县区职业学校学生实训需要的资源共享、综合性、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都必须结合骨干专业建设1—2个能满足本校师生实训需要的实训基地。(2)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工程。从2010年起,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围绕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对中等职业学校实训设备配备进行扶持,县区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拨付配套资金。

5、实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1)建立职业院校师资补充机制。允许职业院校从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以及企业、行业组织和社会符合条件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队伍中,通过公开考聘进入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同时,要根据省里的有关政策规定,加强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管理,逐步实现编制的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不断优化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配置,使教师配备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2)调整职业院校教师结构。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进入职业院校,积极调整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将富余的文化课教师调至其他学校。(3)推行“特岗、特聘和特邀”制度。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聘请特聘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力度,市财政每年列出专项经费用于支付特聘教师、兼职教师的工资,各学校根据紧缺专业师资需求提出特聘计划,经市人事、教育、财政等部门审核后,根据批准的特聘专业和人数下拨经费。(4)认真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成长机制,加大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对重点骨干专业在职教师的培训,每个骨干示范专业每年至少培训2人以上,用3年时间,将专业教师培训一遍。职业院校要制定鼓励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提高培训以及国外培训的措施。全市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70%。(5)落实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每年至少有一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锻炼。

6、实施骨干专业和名牌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各级要引导和推动职业院校围绕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积极增设新专业,强化骨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重点发展加工制造类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焊接、建筑工程、服装制作与营销专业,交通技术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及应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医药卫生类护理专业,财经类会计专业,农林类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专业,积极开发文化产业、现代物流、特色家政、物业管理等新兴专业。加大职业院校专业统筹力度,对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专业进行评估、认定和调整。职业院校要依托产业发展开设专业,把创建骨干特色专业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办好2-3个特色、优势专业。市、县区相关部门今后在师资、设备配备时对骨干专业重点倾斜。从2010年起,市财政设立专项经费,鼓励职业院校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名牌重点专业,对成功创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骨干示范专业的学校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10万元的扶持经费。

(二)完善一个机制

7、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长效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建设。完善学校、县、市三级大赛的比赛机制,在举办学生技能比赛的基础上,举办职业学校教师技能大赛,促进学校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估机制,促进学校上管理、添设备、增师资,促进教师钻业务、学技能,提高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切实把大赛办成教育教学成果的检阅场,办成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推进器和品牌,真正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将大赛的经费支出列入今后每年的财政预算,保证大赛各项工作公正、公平、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在国家、省、市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校、教师给予经费奖励,并颁发相应的优秀教学成绩奖励证书。

三、切实落实职业教育投入政策,确保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需要

8、落实有关投入政策。切实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经费,确保“城市教育附加费不低于30%,地方教育附加费不低于20%用于职业教育”和“城市职业学校每年每班5000元、农村职业学校每年每班4000元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拨付。

9、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市、县区财政设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年增加。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实训基地建设与设备配备工程、创建国家级、省级重点职业学校、国家级示范校、省市级骨干示范专业以及技能大赛的补助等。积极扶持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和提高民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实训条件。

10、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和改革。职业院校按规定收取的学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将其全部用于学校的办学支出,任何部门不得截留、挪用。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采用奖励、直接补助等方式进行。

11、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发展经费机制,做好学生资助工作。要通过政府或非赢利组织积极吸收企业或社会团体对职业教育的捐款、捐助。鼓励社会各界及公民个人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和捐赠,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向职业教育提供的资助和捐赠,按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在落实上级资助政策的基础上,支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按照国家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资助成绩优秀和经济困难的学生。职业院校也要从学校收入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并把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半工半读作为助学的重要途径。通过国家帮助和本人勤工俭学等形式,使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2、加强资金拨付与使用的监管,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对各项经费的拨付及使用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对经费拨付不足或使用不当、挤占挪用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在今后经费和项目安排时不予考虑。

四、优化发展环境,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13、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都要以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快捷的服务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要严格执行教育规划,确保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扩大。国土资源部门在安排土地征用计划时,要优先保障职业院校建设用地,其非营利性教育设施用地实行政府划拨。在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及资源整合过程中涉及的有关规费,有关部门要按照“能免就免、能减就减、能缓就缓、不得不收的按最低限收取”的原则办理,为促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14、统筹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每一所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整个高中段教育的健康、协调发展。市、县区要加强统筹,加强高中段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合理制定普 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比例,严格控制普通高中招生规模,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生“三限”政策,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支持职业院校与西部省市学校合作办学,开拓市外生源。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尽快实现职普比例大体相当。

15、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按照“扩大规模、增创优势、提升档次、发展特色”的规划布局,扩大办学规模,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

16、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做大做强。积极鼓励、引导行业和企业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形成“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职业教育办学格局。充分发挥职业培训机构在就业竞争能力培训、职业转换能力培训、转移就业和技能提升培训中的作用,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一定扶持。鼓励民办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做大做强,民办高、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

17、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职业教育总体布局,建立“党政统筹、成教牵头,部门联动、一体化运行”的乡镇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盘活和整合乡镇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按照面向农民、服务农民、方便农民的原则,采取长短班结合、学历教育与文化技术培训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集中办班、现场教学、送教下乡、典型示范等方式,广泛开展农村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

18、加强县级职业教育管理与教科研队伍建设。各县区要加强职业、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加强工作人员配备,改善办公条件,提高管理水平,认真开展职业成人教育行政管理及教科研工作,积极为基层、为学校服务。

19、加强市级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每个重点学科和骨干专业至少配备1名教科研人员,尽快解决我市职业教育教科研工作薄弱和教科研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提高职业教育教科研队伍的指导水平。

20、严格落实就业准入制度,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用人单位招录职工要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等规定,从取得职业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劳动保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依法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监察,定期开展用工专项检查,严禁非法用工,对违规用人的单位依法给予处罚,并责令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时必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劳动保障、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受理用工登记等备案手续以及企业年检时,要查验相关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21、加强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各学校要成立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五、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2、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领导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依法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市、县区政府要成立由分管市长、县区长任组长,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中的重要问题。

23、实行职业教育专项督导。加大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考核力度,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对县区考核指标体系和督导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表彰奖励或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大力表彰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广泛宣传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篇3: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这是高职院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下,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量”的快速发展阶段, 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愈加显现,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小且渠道单一, 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基础仍旧比较薄弱, 高职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又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无法打造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 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 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 面向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 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一、领导决策能力建设

领导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是确保基础能力建设的方向, 也是前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做到领导能力领先, 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 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借鉴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理念, 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 把发展理念作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根本。

二、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打造“王牌”的因素之一, 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可忽略的要素。全员参与、项目众多、内涵丰富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千名学生下社区”的志愿服务社会, 定期开展的“文化讲堂”等都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只是在今天各色丰富的活动中建造特有的文化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的要与专业结合, 例如中文专业的朗诵、书法活动;学前专业的合唱、基本功大赛; 旅游专业的会展等都可以形成其专业的特色文化,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魅力才是硬道理。

三、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要以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得利的核心, 当今院校在招生不均衡的前提下, 使得求学之子变为可用之才是各专业在课程建设之初思考的问题。某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提出“六个一”工程, 即写100篇以上文章;发表1篇 (首) 以上作品;背诵100篇以上诗文 (其中诗歌80首, 散文20篇) ;讲1节优质课;参加过1次以上以年级为组织的诸如朗诵、复述、演讲、讲故事、三笔字、说课等语言文字活动;制作一组精美的课件。

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树立一种专业意识, 同时重视高职人文精神的研究。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高职院校特别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职业院校要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摸索实践教学的经验, 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 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实训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现在职业院校在三年的学制中均增加了为期四到六个月的社会实践, 指派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厂区进行一线的操作。当今大学生缺少的恰恰是动手能力, 这也是我国大学生落后国外同龄学生的一劣根性因素。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 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必须大胆革新, 开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的教育制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教师的“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师德, 一个好的德行的老师才能言传身教, 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其次是严谨教学, 不断钻研。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 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要到企业实践,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掌握技术进步情况, 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3年3月7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 表明了他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要“修更宽的路, 多样的路。”今天, “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属名称, 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样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子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市场的需要。

中国不缺少职业教育, 但我们缺少有特色的、有生机的职业教育, 我们的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高级蓝领。他们不单单是单纯的一线工人, 更是科技得以进步的推动者、接班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 同时吸收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艾昌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朱世强, 闫金奎.密切校企合作, 做好工学结合[J].中华职业教育社, 2008 (26) .

篇4: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下:

一、在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支持1000所縣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底已支持近2000所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教学实训设施980万平方米,增加教学实训设备16.5万余台套件。项目总投资约131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5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约81亿元。在《规划》实施推动下,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

各地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等措施,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突破口,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成了一批办学功能相对完善,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明显改善了教学实训设施和设备条件,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规划》支持的项目学校校舍面积达到约600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41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约181万人。这批项目学校数量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13%,在校生规模却占到全国的26%,对同期全国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贡献达到40%,效益显著。

(二)提高办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为项目学校的技能培养、科研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实训次数明显增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趋好,据统计,在已支持的2000余所项目学校中,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有近1500所,占76%;90—95%之间的占18%。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青海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基础能力建设带动了部分地区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现状,提高了职业学校辐射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疆兵团突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一整合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每个师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格局。重庆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调整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47所整合到302所,缩减了45%,同时从无到有建设了32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在全省的44个县和10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郊区建设了54所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9.5万人。

(四)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增强了职业教育多渠道筹资能力

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各级政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河南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推动《规划》实施。重庆市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实行政策优惠,调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投资办学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开展银教合作,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建设经费。

(五)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增强了“合作办学”能力

《规划》对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项目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跨部门、跨地域、跨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有84所中职学校实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涉及多类专业6万多名学生。辽宁省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畅通。

(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项目学校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广泛开展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将相关培训安排在项目学校,累计培训职工53.2万人次,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培训200多万人次。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在实施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几年教学和实训设施持续改善,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因资金紧张无法同步实施,学生住宿、就餐条件较为落后。二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无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还相对落后。三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山西省生师比为27∶1,远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学历合格率仅为66.5%,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仅占专任教师的20%,师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中央专项覆盖面有限。如云南全省还有213个学校未能进入《规划》,占全部学校的69%。部分省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还未得到支持。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约456万人,年平均增速达29%,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改善,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4年下降,2007年比2004年减少了3.4平方米,仅为12.5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相关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也低于2004年水平。目前中职学校资源总量不足,校舍拥挤、实训和后勤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数量较多,历史上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虽然2004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额逐步增加,但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也从3.7%下降到2006年3%,投入增长跟不上事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办学体制较单一,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篇5: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项目”赴美教育考察报告

黄俭等

一、前言

2010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培训团一行22人,在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黄俭的带领下,对美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为期21天的培训和考察。教育部、交流协会及美方接待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了此次出访的成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美中校际交流组织于2004年10月合作发起,主要目的是四个方面:一是了解和学习对方国家的基础教育体制和改革发展动态;二是学习伙伴学校(学区)成功的办学理念、管理实践和经验;三是建立长期互利的校际(学区)间的交流关系;四是促进文化间的理解。项目启动6年多来,已有约300名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局长(学区学监)成功参与了项目,部分学校签署了中美校际合作与交流协议,双方建立了友好互利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中小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加快了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

此次赴美培训是在中美两国省州友好交流的框架下,应美中校际交流组织的邀请展开的。培训团由北京、天津、辽宁、安徽、湖北等五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及中小学校长组成。培训团按照“中美基础教育管理者领导能力建设项目”的总体要求,采取“互访交流、深入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的方式,开展教育考察与培训活动。所到之处,受到了相关组织与学校的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中美双方的相关人员不仅增进了了解,加深了理解,并且结下了深情厚谊。此次培训大致可划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参观考察阶段,时间从11月26日至11月30上午,团组在纽约先后参观考察了芝麻街英语、哥伦比亚大学、联合国总部等。第二阶段是学习培训阶段,时间从11月30日至12月9日,团组分成两个分团分别接受培训。来自北京、天津、安徽、辽宁的8人前往位于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接受为期一周的培训。湖北团员则按省州交流框架协议奔赴俄亥俄州接受培训。在此期间,即12月4日至9日,全团人员分别赴各搭对学区、学校,并入住接待家庭,学习考察该学区、学校的教育管理与学校管理工作,展开为期一周的微观观察和深度体验活动。第三阶段是全团集中培训总结阶段,时间从12月11日至16日。全团先后在美国联邦教育部、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梅森大学等组织机构接受培训。12月16日全体团员乘机安全返回北京。

三、学习与收获

通过深入“学习考察、交流研讨、搭对实践、深度体验”,全体成员对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观念与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美基础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与研讨、对学习和借鉴美国基础教育管理、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更好地推进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索。培训团成员还联系自身实际,相互交流,比较研讨,相互借鉴学习彼此在基

础教育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等方面的经验,还分享了相互间的学习成果。全体团员非常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视作神圣使命的履行,每天克服生活、语言以及时间上的不适应,认真思考、讨论和记笔记,有时争得很激烈,有时为弄清一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去了解,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美方也总是尽可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多方的共同努力保证了项目的成功实施。

1.美国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1)地方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与它的国体一致,属于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联邦教育部对各州的教育没有统一的规定,教育行政权主要在各州,各州主要通过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管理本学区的教育事务,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不受统一的模式束缚。虽然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是分权管理,但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和配合的整体。联邦政府对教育的介入和干预主要通过立法来明晰教育的发展战略,如2001 年制定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有译作《有教无类法》)。其次是通过经费调拨来干预教育。各州教育厅负责本州的教育行政事务,主要包括教育立法、教育准入(学校设立、教师资格制度等),制定教学大纲和高中生毕业标准,对公立教育机构进行资格认证、评估,主要突出其对教育质量的管理与综合评价职能以及制订教育预算等。各州对教育事业发展有较大的统筹权,但不介入学校的行政管理。州以下的教育行政机构是学区,学区设教育委员会,由学区所有居民通过选举产生,一般由5至7人组成,任期3年。学区最高行政长官是学监,学监对教育委员会负责。学区直接管理本辖区内的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对学校有较强的影响和干预能力。校长定期向学监报告工作,学监向校长提出工作方面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建议。美国学校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学区教育委员会负责,执行学区教委的有关决议及管理学校日常行政事务,学校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可见,美国教育采用联邦教育部、州教育厅、学区教育委员会、学校校长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

此外,各州还设立中学校长委员会、中职校长委员会、小学校长委员会,负责校长交流、学习、培训等活动,类似我国教育领域的社团组织。学监委员会、校长委员会都有专职人员办公,工作经费由州教育委员会提供。

各州还设立学监委员会(成员由学区推荐),学监委员会负责对学区各学监的岗位培训以及其他业务活动,有专职人员办公。

厅长、学监、校长、教师均是合同制,一般签协议1~5年,学区教委委员任期为4年。

(2)权责分明的教育运行机制

美国的学校是根据法律规定依法设立的。美国宪法规定,必须建立高效的学校系统。根据经济和社会状况,每一个行政区划,都设立若干学区。如俄亥俄州,一共有614个学区。与此相对应,实施经费责任分担机制,义务教育由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学区委员会大体按1∶6∶3的比例来分担教育经费。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州政府,联邦政府主要是引导与激励,学区发挥主体作用。这种经费分担机制,既突出了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基础教育的主体责任,又明晰了中央与地方(学区)的责任,明确了各自的职责与任务,形成了全民兴办义务教育的局面,让教育与每一位社区居民密切相关。

这种基础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保证了联邦政府的宏观调控主权,同时又能充分调动各州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基础教育的发展与地方、学区居民密切相关,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辖区居民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

利于各项教育计划落到实处。

与此同时,美国形成了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局面。美国的社会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政府、社区和企业都建有大量的博物馆、图书馆,并对学生和公众免费开放。学校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校教育向社会延伸,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在波士顿期间,我们曾专程参观考察了当地的一家工业博物馆。参观过程中,我们分别看到一批初中生、一批小学生先后来到博物馆接受技能培训教育。其中,初中生还必须亲自动手,体验纺织工人工作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感受竞争的残酷和被淘汰、失业的滋味。美国的一些重要部门对学生也是开放的,如州政厅、白宫、国会山庄等,学校只要提前预约,均可以免费参观,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及政府运作情况,了解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我们在参观俄亥俄州政府期间,正巧碰上几名老师带领小学生们参观州政府大楼,为的就是帮助他们了解政府的运作情况,增强公民意识。除此以外,社区也十分支持学校工作,不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供各种机会,而且在关爱帮教学生、支持学校工作等方面给予了关怀。我们离开结对的学校时,当地学校都特地举行中美教育交流座谈会,来自各方面的代表,包括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家长代表都纷纷到会,给予了特别的支持,也启迪并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2.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概览

美国的基础教育实施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主要呈现以下四大特点。第一,全部免费。对所有适龄儿童,学区安排免费入学,并安排统一的校车接送学生上下学。对家庭困难的学生,还由学校提供免费午餐。第二,保障机制健全。经费完全由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按比例投入。第三,小班化教学。一般每班25人左右,很少有超过30人的班级。第四,依法治教。学校严格依法办学,并依照法律处理办学过程中的矛盾和纠纷。接下来分别从学生在校时间、课程设置、学生管理、班级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分别加以阐述。

(1)在校时间

美国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因学段不同,在校时间不一。大体上年级越低,在校时间越短。反之,年级越高,在校时间越长。一般来说,幼儿园在校时间三个半小时左右,小学因年级不同在校时间3至7小时不等,高中8个小时左右。

(2)课程设置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指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大体上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开设有电脑课、音乐课、艺术课、体育课、图书馆课等,小学高年级则开设语文、阅读、数学、社会科学、体育、电脑、图书馆、艺术、音乐等,初中课程有英语阅读、文学、英语写作、数学、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综合)、社会(相当于思品、历史、地理)、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还有少数选修课。高中实行学分制,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取得毕业资格,获得毕业证书。必修课有五门:语言写作,阅读,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考试合格后,还需要参加由州政府组织的ACT或SAT考试,取得报考大学的资格。选修课有21个学分,其中英语4个学分,数学4个学分,科技3个学分,艺术2个学分,外语1个学分,还有体育、健康和社会实践等。选修课的设置,各校均不一致,都是当地学区根据各校实际确定。

(3)学生管理

在学生管理上,美国中小学实行导师制。学校设有辅导教师的岗位编制。辅导老师既可以是该学生的任课教师,也可以是非任课教师,主要提供学生思想教育、行为习惯与人生规划等方面的引导与帮助。

(4)班级设置

美国的小学实行教师包班制,一名老师要教授所包班级的全部课程。老师没有单独的办公室,课堂即是其办公室。老师既是班主任,又是生活及行为导师,既教学又批改作业,既教书又育人。学校提供教材及教学条件,老师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和顺序授课。

中学不设行政班级,全部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实际,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按照学校开设的课程,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5)教室布置

美国的教室布置也很有特点,没有类似中国的讲台,没有黑板,只有白板。学生桌椅的摆放成“堆”不成“排”,常常是几个学生的课桌围在一起,方便相互讨论学习。教室的窗户很大,很明亮,一般不能开启。窗台上放置有盆景、绿树鲜花等。另有书柜、学习栏、玩具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不同于我们的设备,是触摸式的,要什么图案,用手点击拉出;要强调投影中的重点,只要用手在投影上画个圈,强调的部分就会放大并显得更加明亮,而其他部位就会黯淡下来。若做题,学生把答案输入遥控器,屏幕上就会有显示,还能显示出对错比例以及做错学生的名单。屏幕上还有可以上网的菜单,老师上课都喜欢点击上网,让学生随时接触网络资源。教师的办公桌上有电脑、打印机、打孔机,学生课堂资料、作业都由老师打印,并在边上打孔,方便学生收放到讲义夹中。对于学生作业,老师写的评语很长,也很富有激励性。学生订正错误都用有粘性的小纸条,贴在讲义上,以方便日后复习。

(6)课堂教学

篇6:教育公共基础和职业能力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要素、教育的形态、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规律

(二)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育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的类型、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教育功能的限制

(二)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

三、教育的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的定义、教师的角色、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

(二)学生的定义、学生的本质特点、学生发展的规律

(三)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五、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管理

(二)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课程标准及其地位、作用和特点

(三)新课程带来的变革

六、课堂教学

(一)教学的含义、教学理论及教学理论流派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含义、基本程序、主要模式、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策略的含义、常用的课堂教学策略

七、学校德育

(一)德育的含义、功能及地位

(二)德育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德育过程的理论、德育过程的规律

(三)德育的任务、目标、内容与课程

(四)德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

八、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一)班级的含义与特点、班级的历史发展、班级的结构与功能、班级的发育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三)班主任的角色、任务、职责与素质

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

一、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准备状态与心理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心理的发展

(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二、学习与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含义、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学生学习的特点

(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三、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学习迁移的种类、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学习迁移的促进

(二)记忆的含义、记忆的三种存储模式

(三)遗忘的含义、主要规律、产生原因及克服遗忘的策略

四、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特点、学习策略的发展、一般的学习策略及其培养

(二)知识的含义、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三)技能的含义与种类、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四)解决问题的历程、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心理因素、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品德与道德的界定、品德的心理结构、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的理论、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五、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二)归因与归因方式、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引导合理归因

(三)注意的含义、学生注意的组织与培养

六、个别差异与教育

(一)人格差异的含义、人格差异与教育

(二)认知风格差异的含义、场依存与场独立、整体性策略与系列性策略、内倾与外倾

(三)学困生的含义、学困生与优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学困生的教育措施

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具体方法

第三部分 教育法学

一、法与教育法

(一)法的含义、法的特征、法的渊源

(二)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法规的含义

二、教育法律关系

(一)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特征、类型;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二)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含义、教育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四)教育法律关系内容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含义、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权利和义务的类型、教育权利和教育义务

三、教育法律规范

(一)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类型

(二)教育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

(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教育道德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道德的比较、教育道德的作用

(四)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规与教育政策的关系

四、教育法制过程

(一)教育立法的含义、原则;教育立法体制与立法主体权限;教育立法的程序

(二)教育法规实施的含义、教育法规实施的方式、教育法规的效力与解释

(三)教育行政执法的含义、特征、地位、原则、内容与方式

(四)法律制裁的含义、违法的含义与种类、法律制裁的方式

五、教育法律责任

(一)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归责要件、归责原则

(二)教育法律责任的分类

(三)学校(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侵权责任、学校对教师的侵权责任、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学校和教师的侵权责任、社会其他主体对学校和教师或学生的侵权责任

六、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

(一)学生权利的含义、主要内容

(二)学生受教育权的维护、学生财产权的维护、学生人身权利的维护

(三)学生伤害事故的定义、学生伤害事故案例分析、学生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七、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

(一)教师权利的含义、教师权利的性质

(二)教师权利的内容:教师的职业权利、教师的一般权利

(三)教师权利的维护:教师教育权利的维护、教师人身权利的维护

八、教育法律救济

(一)法律救济的含义、特征、渠道、基本原则;法律救济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育行政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

第四部分 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和结构

(二)职业道德在教师素养中的地位、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二、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一)教师职业道德养成的含义

(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自我养成

(四)教师职业道德管理

第五部分 职业能力

一、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题目一般有: 数字推理。给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仔细观察这个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答案中选出最合适、合理的一个,来填补空缺项,使之符合原数列的排列规律。

数学运算。主要考察解决四则运算问题的能力。在这种题型中,每道试题中呈现一道算术式子,或者是表述数量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考生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二、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着重考察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能力。涉及到词语运用、句子表达、阅读理解与运用等文字方面。其题型一般有:

选词填空。这种题型先呈现一个句子,在某些关键词的地方留出空位,要求从题后所给的四个词中选出一个词填入句中,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连贯、最完整。

语句表达。主要考察考生对语气、语序、语法结构等在言语表达中所起作用的理解程度。

阅读理解。主要考察考生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言语材料的语法、语义、修辞所提供的线索进行一定的分析、综合和推理。

三、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是考察考生逻辑推理判断能力的一种测验形式,其题型一般有: 事件排序。每道题给出五个事件,每个事件是以简短语句表述的,接着给出表示事件的四种假定发生顺序的四个数字序列,请选择其中最合乎逻辑的一种事件顺序。

图形推理。要求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最符合规律的一个,替代题干中的问号,使该组图形呈现出与前一组图形一定的规律性。

演绎推理。这种题型考察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题目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考生根据这段陈述,回答后面的若干问题。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应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四、资料分析

上一篇:报刘一丈书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下一篇:民间借贷代理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