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2024-05-05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精选十篇)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篇1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全国中语会教师中心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2]余映潮著.余映潮阅读教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二语文获得教养的途径 篇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认识阅读经典的意义,认识阅读杰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2、技能目标

学习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对比说理的写作方法。

3、情感目标

阅读经典,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要重视阅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1、教养的内涵;

2、阅读经典对一个人获取教养的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立足文本,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的问题探讨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幻灯展示)

南京市第四中学在校园里挂出了这样的标语:

“和声细语展淑女气质,谦恭礼让显绅士风度。”

“出言吐语勿忘语言文明可净化心灵,行为举止切记恶小不为能修身养性。”

一个倡导中学生做绅士淑女的活动在该校推开。

问:同学们想做绅士淑女吗?你们心目中的绅士淑女有何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请几位同学发表观点。

教师:我发现,虽然大家关于绅士淑女的表述各有不同,但都认为,他们注重言谈举止,讲究文明礼仪。我们习惯性称他们“有教养”。

(幻灯展示)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二、对“教养”的理解

1、问:黑塞认为教养是什么?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明确(幻灯展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

2、教师: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即“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这些只是生存的手段,教养是“为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义”,不带有功利色彩,这是生存的境界。

譬如:根据史实改编的电影《泰坦尼克号》有这样两个镜头:泰坦尼克即将沉没之际,乐队仍坚持演奏,男人让妇女孩子先上船;男主人公浑身浸泡在冰冷的海水中,把女主人公放在一块浮木上,紧紧地拉住她的手,直至冻死„„在大灾难来临时,能镇定从容地放弃自己的生命,从而拯救了他人。勇敢的面对生命中的灾难不就是他们生存的境界吗?

你认为还有哪些行为也是有教养的表现?

提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仅仅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吗?

3、幻灯展示: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人类种种优秀的品质,比如忠诚、勇敢、信任、勤勉、互助、舍己救人、临危不惧、吃苦耐劳、坚贞不屈„„充满敬重敬畏敬仰之心。

教养的内涵非常广泛,当然不局限于上面的内容,此外还有:

一个有教养的人,当热爱大自然。

一个有教养的人,对历史有恰如其分的了解,知道身而为人,我们走过了怎样曲折的道路。

一个有教养的人,除了眼前的事物和得失以外,他还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远大的目标。

一个有教养的人知道害怕。明了自己的限制,知道世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

三、我们为什么要阅读经典?

1、作者认为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也就是阅读经典。

2、你读过经典吗?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经典?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观点说明“何谓经典”: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微粒抖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这三个定义基本上把经典的特征说全说透了: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3、A.你觉得我们一定要阅读经典吗?你有怎样的困惑呢?

讨论,交流。

困惑列举:怀疑要不要读;知道应该读,但不知道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畏难,难读,费力,越是认真读,越感到痛苦„„

请一位学生阅读课文第二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边用笔画出重点语句。明确为什么要阅读经典,经典对我们的人生有何意义。

明确:研读世界文学,能让我们“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

流行文化:适口,富有刺激性,但意味不深长。

经典不会像时髦之作那样,总是站在流行文化的风口浪尖,它也不能时时满足读者的尝鲜欲和猎奇心理。但是,经典是大师最美的创造物,也是读者生命中最美的邂逅,因而它们是最最耐读、最最意味深长的。所以,一定要读。

幻灯展示: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怎么读,才能读出经典的意味?

教师:作者认为,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具体的方法去读经典呢?

明确: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这就是作者第五段中写的“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具体方法: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工夫”。

作者在第七段中以自身的阅读经验说,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深入,就能不断地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教师:黑塞倡导的读书观是“爱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这是有价值的阅读。

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走入这样一个误区:学者式阅读。

幻灯展示:周国平:对经典可以有不同的读法。一个学者可以把经典当作学术研究的对象。对某部经典或某位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证和诠释的工夫,从思想史、文化史、学科史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学者的读法。

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读经典?我的经验是,不妨把经典当作闲书来读。也就是说,阅读的心态和方式都应该是轻松的。千万不要端起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著作和章节。这里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

C、如果我们带着得对教养的追求,以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和体会呢?齐读第六段相关部分。

明确:以儿童阅读的不同发展趋向为例,形象地介绍层次不同的两类阅读。一种是“多数缺少天赋的人”,他们把阅读当成无足轻重的事,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种是“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的少数人,始终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们的阅读过程就是心智成长的过程,他们面前的世界越来越宽广,从“幼儿园”变成“城市和国家”,直到变成“全世界”,变成“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

文章运用这样的对比,再次强调为获得教养而学习是愉快的精神之旅。

四、教师以诗化语言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小结:

教养是一些习惯的总和,教养是衡量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一张x片子。教养和遗传几乎是不相关的,是后天和社会的产物。阅读经典,能够让教养在我们的骨髓里繁衍,假以足够的时日,就将自然而然地散发出香气。

同学们,脸面上可以依靠化妆繁花似锦,但只有内心的强健,才经得起冲刷和考验,才是力量的象征。

引导反思:我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吗?

教师(边走动边提示):拿起你的笔,把你头脑中想到的有教养和没教养的行为都写下来,简要扼要即可,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

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的、对师长的、对朋友的、对陌路人的,也可以是对集体的、对国家的、对历史的、对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勇敢地反省,果断地把它写下来!

好了,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行为更多些。如果有教养的行为更多些,说明自己做得还可以,用力地握紧自己的右拳,在心里给自己一个鼓励。如果没教养的行为更多些,也不必气馁、颓丧,你应该庆幸,今天的语文课给你提供了一个自我反省、自我检点的机会,发现得早,你就会更早地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教养可以遗失,也可以重新捡拾起来。

五、结束语:同学们,你的心中是否存在这样一本经典著作,你一直渴望读却总是没有读到?如果事实如我所说,那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学完了《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为了教养,为了精神和心灵的完善,为了更加明确生活的意义,有了一种更强烈的想读书的欲望?那么,别犹豫,拿起书本,读吧!

语文学科如何让学生的心灵获得发展 篇3

一、发展儿童心灵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

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其他方面又在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握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源泉,为根本。”

第二,思想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以朗读来说,如果感情不投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思吗?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恰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才能读好、写好。儿童情思的形成是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的。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心灵,语文应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摇篮。

二、要为儿童创设发展心灵的情境

创设学习语文的情境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她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像、思维和情感。这样,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

三、要做到语言和感情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发感情,这是根本。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语言和情思的统一。课文中有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就要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出景中之情。课文中有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凡是写事的语言,也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就要使事与情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事中之情。课文中凡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会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人与事结合,在明白事理之后,还要归结到人的思想感情上去,以所赞扬、歌颂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激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思想感情,看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例如以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学生揭示自然之奥秘,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而能书写赞赏大自然的美文。对写英雄、伟人的课文,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唤起学生对英雄、伟人的崇敬、仰慕和爱戴之情。由于情感的陶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篇4

一、通过感性体验还原生活,丰富学生情感

美国教育家华特说:让语文学习深入到生活之中,学生才能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事实的确如此,教学时当课文适合和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结合生活的场景,使之再现出来,让学生触景生情,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时教师应做好组织者的工作,为学生还原生活场景创造适当的条件。以教学《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为例,为了体会文中大自然的生机勃勃,可以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让学生去诵读课文,一边欣赏美景一边体会文中大自然的丰富和生机勃勃。这样在生活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二、通过不同活动体验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接受美学的观点认为:文章的主题不是作者一个人确立的,而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进行活动体验时会获得一定的开放性,这样学生在选择体验时就存在着丰富多样性的特征,而且不同的专题也可以采取不一样的体验方式,甚至同一篇文章也可以有多种体验方式供选择,还可以综合多种方式进行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黄果树瀑布》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以视频、音乐等方式为学生感受瀑布的声音进行场景设计,在别样的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到黄果树瀑布所带来的无限魅力,获得学习的动力。比如学习《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领悟并模仿文章中主人公的行为动作,获得更为细腻深刻的体验。在学习《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三、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课堂,促进深度对话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应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特征。以往的阅读教学都是去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一切的分析都是围绕作者的原意来进行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缺乏个性。因此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之后,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从读者自己已经存在的阅读经验和情感出发,考虑学生的阅读感受,建构出具有个性特征的情感教学。以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为例,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从文章所写两件事出发,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情感。但现在很多教师已经更进一步,通过构建个性化的课堂入手,促使学生和文章进行深度对话,构建出新的课堂结构。这样的课堂设计不仅富有个性,而且有新意有深度。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理解了作品,体会出了父子之间的深情,也理解了文中的道理。

四、通过活动体验的开展,获得知识与能力

活动体验的开放性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获得对课文更为全面的理解和消化。活动开展过程本身也就是学生进行体验的过程,为了让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教师应分析研究并掌握教学各环节在开展过程中应引起注意的相关因素。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对问题进行思考,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遇到的困惑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引导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比如在《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究,教师可以进行一个假设:假如父母执意不让法布尔去捉昆虫,法布尔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会立刻增添了几分兴趣,积极投入到问题的思考之中,体验是深刻的,也是真实的。学生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获得了新的认识,与文章中原有的思想观点并不冲突,相反却更是一种升华和飞跃,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阅读经验,获得新的体验,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达到了活动体验的最终目的。

总之,完美的人生需要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感悟,成为语文学习的生命活力。语文学习更应不断扩大,在书本之外,在生活中找寻体验和感悟,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彭爱平.体验活动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J].黄金时代(学生族),2012(09).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篇5

新时代,拥有这种能力的孩子更吃香

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常说:“我从小打好了语文的基础,这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方便。”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所以,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发表“就职宣言”时曾说:“如果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我的意见是第一堂先考语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行,别的是学不通的。”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孩子总是做错题或者做题慢,如果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训练仍然没有提高,其实很可能根本不是数学计算的问题,而是压根题都没读懂,或者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白题目在问什么。

越到高年级,其实纯粹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已经相对比较少了,语文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显。

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

王文湛表示,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上课9522节课,小学一年级到高三毕业一共上课13000节课,语文是第一大科,占总课时的21%以上。中小学一共上了20门课,语文占1/5的课时还要多,语文是工具科,是母语,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基础前提。

“今后高考主要考语文,因为要考两次,数学降低难度,今后高考的区分度主要在语文,语文主要在作文。”

在语文学习中最注重的能力就是写作

而写作的能力将贯穿你的一生

21世纪的教育目标里,

已经把写作(writing)作为所有学科的重要学习目标,

原因是未来你在任何方面要取得成就,

你都要通过写作的方式把你的观点表达出来。

逻辑思维罗胖曾经说过: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因为,在未来最重要的资产是影响力。影响力怎么构成?两个能力,第一写作,第二演讲!

(美国一家私人网络应用公司)的创始人贾森·弗里德是开发人员出身,又是一位成功的创业者。他曾在畅销书《重来》中开设专门篇幅,强调写作的意义。

他说“如果你面试了几个候选人,他们都非常不错,但最终你只能留一个入职,那么选哪个? 答案是“ 雇那个写作最厉害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无论你要招的是营销人员、推销员、设计师还是程序员,无论是谁,他们的写作技巧都会对工作有所助益。

写好作文,学好语文,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着重培养孩子这两种能力。成功没有捷径,但学习有方法,只要用对方法,没有学不好的孩子。

多看书、多说、多写

中国孩子写作文的方法,几乎都是错的

下面就先带你一一拆解,中国孩子最常见三种写作文的误区。

1.孩子不会写作文,多看书就好啦?

台湾童书出版人郝广才老师长期教小孩写作,他让小朋友模仿《静夜思》写文章:

床前明月光, ——我看到了什么

疑是地上霜。 ——感觉它像什么

举头望明月, ——我又做了什么

低头思故乡。 ——产生了什么心理活动和后果

有很多家长恨不得每本书都是经典,每本书都很精彩。首先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别人看起来是经典,你读了却没有共鸣,也很正常。即使都读经典,也属于偏食。让小孩读一些不那么好的文字,对他的警醒作用会更大,这相当于在提醒他:我不能写得像他那样烂。

从自己的心里走出来,走入到对方的心坎里。这是比较好的写作,也是生活中,我们与人交往,不管与什么身份的人交往,一种最好的结局。

在培养孩子写作能力的时候,不要想当然的觉得,只要多读就可以自然写出好文章。完全不是这回事。多读,多背,可以为写好东西打下一个基础,但这个基础转化为写作能力,需要复杂的思维,更加广博的知识面。

再说说小孩的写作。小孩开始写的时候,困难是写不出多少字。等这个阶段过去之后,下一个苦恼就是写太多,收不住。因为孩子缺乏一种控制能力,不知道怎么写是可以让读者满意的。不知道哪些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不知道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去掉次要的。等这种能力获得了,写出来的东西就像模像样了。

2.我的孩子挺能说的啊,为什么写文章写不好呢?

“孩子不会写文章啊”不是不会写,是孩子们不懂得思考。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写作》一文中说:“语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人是不是善于说话,与文章写得好不好是有很大关联的。爸爸妈妈可能会说:“我的孩子挺能说的啊,为什么写文章写不好呢?”或者“我的孩子就不爱说话,怎么办呢?”

这都需要我们训练孩子的语言,让他养成规范说话的习惯。

写作在落笔前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思考,而不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3.写作文让孩子一直坚持写就好了?

一些小朋友的问题在于,写和说是分开的。生活中他表达得很好,伶牙俐齿,一旦要写,马上换频道,手足无措,茫然局促。如果老师布置了作文,大部分同学都很茫然:我怎么写啊?或者写完后自己不满意。我们跟这些学生说,你就当饭桌上和朋友们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怎么介绍这件事,你把它写下来就好。

帮助小孩克服写作恐惧一个很有效的办法,就是让他像说话一样写作。生活中的大事小情,让孩子用文字写出来。平时的积累多了,各种组件都有了,真到写作文的时候,可能就水到渠成了。

有一个命题作文,写一写你最喜欢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如果你问孩子这个问题,他一定会滔滔不绝地讲起,最后让孩子把说过的话整理写成作文吧!

我们用这个方法

帮不会写作文的孩子,会写作文、拿到高分

过去一段时间,我们走访了28名一线特级作文教师,试图找到一种真正能快速提升孩子们写作能力的方法。

最后我们发现这些厉害的老师教作文的秘笈和一般传统教学方法完全不同,为了把这套写作秘笈让更多的孩子们收益,我们便一起打造了这套作文课程。经过数月打磨,这套课程终于要跟大家跟见面啦!

学习一定要用巧劲。写作文,最关键的,就是让孩子“开窍”。

那怎么才能让孩子对写作文“开窍”呢?

我们发现:

1. 5—8分钟动画视频作文讲解孩子更快吸收

比起传统的教育,老师在教室给孩子们讲四五十分钟,孩子最后回到家还是不会写。动画的授课方式更具有吸引力,每一个动画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小故事组成,孩子看着有趣不累还能从中学得知识。

很多父母,除了从小给孩子念诵古诗词,还喜欢给孩子买各种作文书、课外阅读书,让孩子看。

可现实却是......有的孩子不爱读,读了也不会写,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真的太可惜了!

其实,现在作文课堂,完全可以用更有意思、更现代的方式去演绎。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并且爱上作文。

在视频中,作文课不仅仅在教室上,还可以在操场、在海边、在足场, 甚至在游乐场,在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都可以学作文。

孩子对动画的记忆更深刻,学习再也不是老爸老妈催促着去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2.听故事写作文,一点都不累

写人物是这么讲得:写外貌不是比美,写出特点才能写出新意。亲人事例也一样,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对话(语言描写),他们的想法(心理描写)来突出亲人的特点

比如说:有一次,我妈生病了,她看着那碗黑漆漆的中药,目视前方,双手举杯,说了一句:壮士,让我们一起干了这碗药。我爸听见了,在旁边慢悠悠地说了一句:你不是壮士,你只是壮。但是事后,又会事无巨细地为我妈煮好各种药,为他做各种她想吃的饭,这才是我们日常生活出现的情景。

传统的教育,都喜欢直接告诉孩子理论,给孩子讲大道理。给孩子一个话题,就让写。教孩子写作文但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要教孩子去感受去讲内心真实想讲的内容,而不是背作文里的老梗。

写风景,和孩子一起走到海边,看海水的颜色变化,听浪破的声音,上“宁静”的功课;教他们用裸手触摸树皮的纹路,用眼睛记住叶子的厚薄,用呼吸测出花香的分寸,用闭眼的心看见风徐徐吹。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刚开始可能会弄脏小手、会走弯路,但他最终自己会体悟这种感受,在作文中真实地表达自己。

3.将经典作品和写作连通

我们查阅了众多文学典籍,从浩如烟海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精挑细选了很多个适合孩子们看得经典文学作品。每一个作文话题都选取了适合这个话题的经典片段进行重点解读,一起帮助孩子们更深层次理解作文话题。

小语趣作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独特讲授。

什么样的作文,用什么样的经典作品讲述。根据故事的难易程度对语言做一定的“翻译”,但不是完全转换成大白话,仍然保留着经典文学的韵味。

“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听的过程中,跟着经典作品一起学习写作文,内心真正受到文学作品的滋养。”

短期来看,能提升学习成绩,长远来看,还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阅读思维。

4.答疑互动,让学习效果落实到实处

听完小语趣作文课后,小朋友们记得将你的习作发到社群里,每周我们都将从课程下方的疑问里抽取问题,为你定期答疑解惑,让小语老师带你从此写作文不再烦恼。

不管你是看了很多书仍然不会写作文,还是你想通过这套方法提升并改进你的写作技巧,现在努力还是来得及。

作文,就是思想,就是生活,就是态度。我知道,对孩子,你认为他能走多远,他就能走多远。

不论你平时有多忙,但孩子的学习不容耽搁,将这套有趣并且有料的经典作文课送给孩子,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作者:小学写作

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阅读能力;学习主动权

第一,语文是工具,掌握工具必须具备能力,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在学懂语文知识的前提下,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只看见卷面成绩,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我感到:语文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工具”;语文课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车间”;语言文字是车间加工产品的“零件”。为了确保“产品”的合格,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上每节课前一定根据教材特点和单元重点明确:给学生为什么知识,训练什么能力及怎样训练。我培养、提高学生能力的路子是:教师引导,提示规律、辅导探索,放手实践、抓住不放,反复训练。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呢?简略归纳为两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明白。②在记叙过程时,要把重要的场面、中心话语写具体生动。教学时,揭示以上规律,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按以上两点自学,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只用了一堂课,使学生既清楚、明白、深刻懂得这篇文章,受到了教育,学到了知识,又初步培养了学生阅读和写作这类记叙文的能力。

教学的实践,使我尝到了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甜头,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从一堂课中增长知识: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的能力。慢慢“入了门”、“上了路”有了自己皖,独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了学习的主人。

第二,语文是工具,亲自使用工具,才能掌握好工具。所以,语文教学要提高效果,必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能力从何而来:不是当“观众”看来的,也不是当“听众”听来的。同任何事件一样,能力是从实践中来的。勤于实践,能力必强。我常想:几个月能培养出一名熟练的汽车司机,二、三年能培养出一我优秀的飞行员,就在于他们学了知识后天天实践。小学生学好语文必须勤于实践,这个“实践”就是“自学”。所以,我们语文老师不要总是“抱”着学生走,生怕学生摔倒了;也不要把课文“嚼”得太烂,尽让学生吃米糊,久而久之消化能力就会逐步退化民。我给自己定了一个教学原则:给自学让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决不独霸课堂教学时间,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学习惯。具体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的路子是:

第一步:读文、点字、查字、识字、写字;

第二步:读文、思考、分层分段、写大意;

第三步:读文、划重点的字、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写出文章中心;

第四步:读文、背好词好句好段至全文,抄写好的句、节、段、创造性讲述课文内容:最后运用課文中所学的写作方法,写自己生活中可写的事情。自学的四个步骤,二十字的自学方法,开学初步教给学生,以便学生按法自学。

由于开展了自学,不仅提高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逐步形成民:“主动学、动脑思、学踏实、学方法、勤实践、好又精”的良好学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必须抓好作文教学,突破这一难关,培养写作能力。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教师感到难,学生更感到难,只有突破这一难关,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了突破这一难关,我给自己的作文教学定了“两紧”、“两多”、“一改”的教学原则。“两紧”是:紧密联系阅读联系阅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两多”是多读、写写。“一改”是改革指导和批改和方法。

第三,紧密联系阅读联系教材,紧密联系实际生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每篇课文都有是学生的范文,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用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但这只是纸上谈兵,要把知识化为能力非多写不可。我教完一篇有特色的课文,就要求同学们进行一次小练笔,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方法进行练习。

(1)多读、多写。要提高写作能力,必须多读多写。这是有效的经验。在教学中我为同学创造多读多写的条件,促进其能力提高。多读:①在班级办了个“小图书馆”有多种儿童读物,供大家课余时间阅读,并鼓励大家摘抄好的词、句、节:充分利用每周五班去图书馆阅览时间,帮助他们找好书:节假除了要求他们多注意在大街、小巷、家里耳闻目睹的新鲜事,还要求用一小时时间读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天文、地理到花草、鸟禽;从历史人物到现代英雄等等。使用权他们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增长了知识。②每星期抽一、二节语文课,由老师或同学介绍一两篇好文章,师生共同细细欣赏。从而达到:学写作方法,品好词好句,练写作能力目的。

(2)多写:笔勤出好文。我们班坚持每周两篇小作,两周一篇大作,有的同学还坚持写日记。这样,每周动三次笔进行写作练习,思路会开、笔头会活、文章会精。

第四,改革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写作量一大,指导和批改作文的方法一定要改革。我的方法是:一是亲自“下水”二是认真记录;三是面批面改;四是加强评讲。亲自“下水”:教师跟学生一起作文,是无声的战鼓,最能激励、启发学生。同时能发现写作时,可运用哪些学生学过的知识技能加以指导:能发现写作时的重、难点加以帮助。认真记录:为了初稿我都认真记录下优缺点,便于面批。评讲时用。当面批改:为了使批改更有效,我见缝插针,挤出每堂下课十分钟,面批一、二人,中午上课前面批五、六人,两天就可面批二分之一,且批改效果好。加强评讲:(1)读好的例文:(2)找出病句、病节抄在小黑板上,全班同学当“小医生”为其“治病”。(3)学生互相评阅。

语文课堂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思考 篇7

一、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读得愉悦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学泰斗级的人物。就其先生语文教学的课堂看,可以说是毫无多少华丽之处。2世纪90年代,我们就已经欣赏到先生的课,在没有现代教育媒体的情形下,先生能够让一个个学生获取那样令人惊诧不已的审美愉悦,堪称典范。其实,先生所能够给人以启迪意义的是,其最为精彩的课堂是先生在建立一个个学生那硬读的功夫,让一个个学生从不成功走向着成功性的阅读。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在阅读感悟上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首先去读得愉悦,因为阅读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生命,但如果把课堂学生的读分割得那样的零碎,学生就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了。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都让学生能够整体性地介入教材文本,让学生在比较整体介入文本的基础上去读得愉悦起来。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姥姥的剪纸》,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让学生通过读,读出作品之具体语言材料的载体作用。学生通过读文本,读得那样的愉悦,也感悟得比较深刻。如学生从“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中感悟到姥姥是那样的心灵手巧。如学生从“一头老牛定定地站着,出神地望着一只欢蹦着远去的小兔子,联结它们的是一片开阔的草地”的读中感悟到:姥姥的剪纸不仅仅拴了“我”的童年,把我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拴住,更为重要的还拴住了“我”一生,让我一生的生活,让我一生的心境与梦境永远是那样的有声有色。

二、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游得愉悦

小学语文教材的篇篇目目,称得上是姹紫嫣红的园圃,说得上是美甲胜天的富矿。应当说是历经几十年最为符合时代精神,也最为适应学生发展之教材。小学生学习语文,小学生的阅读也应当是个性化行为的体现。作为教材已经是符合学生去阅读,可学生个性化阅读还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要想获取姹紫嫣红的审美愉悦,必须让学生能够进入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神游,而且就是获取着神游的愉悦。要想让学生去获取着神游的愉悦,必须确立学生个性化阅读之主体地位能够得以比较充分的体现。现在的阅读教学,人们在思考着学习课堂延伸的问题,让学生去进行前置性的学习,让学生去做拓展延伸性的学习。窃以为无论是怎样的学习,都应当将以学生为主体贯穿于一切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尤其是那些前置性和拓展延伸性的学习,人们往往都用之于进行阅读知识和技能的比较机械的重复训练。如前置性学习,都喜欢用一些阅读文本的填空题,那学生也就比较机械地从文本中选择一些相应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填空。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也根本没有进入神游于文本字里行间的境界,这对学生的学习是很不利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学习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作为追求。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需要为学生设计比较理想的前置性学习的预案。如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充分的前置性学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读文、看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情感。从所提出的阅读要求看,没有丝毫的内容感悟要求,利于学生去个性化阅读。

三、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悟得愉悦

平时的阅读教学,我们只要做个细心人,都不难发现,就是小学生也往往不大情愿接受我们比较机械的灌输,学生对自己所获得的阅读感悟是那样的愉悦不已。从这样的情形看,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审美愉悦需学生去自主性的悟得愉悦。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我们需要遵循语文课程的学习规律,多让学生获取着自主阅读感悟的愉悦,既不由自己的讲授去替代学生的阅读感悟,也不让学生的多合作讨论去替代一个个学生的阅读感悟。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达成这样的目的,处处注意尊重学生,对学生的阅读感悟多是比较模糊地进行认可,而不是去轻易地进行否定;也处处注意让学生去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悟见解。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本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感的叙事性作品,但小学生却不能比较快速地进入阅读感悟的角色,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对肖邦的爱国行为不以为然。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原因?是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所致,是小学生对爱国行为不能比较正确理解所致,如学生多以为爱国一定都是在沙场上捐躯。如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学时,自己多准备了可促使学生阅读感悟的教学资源,如介绍肖邦及课文背景的文字、图片材料:如《即使你远在他乡》《革命练习曲》磁带;尤其注意搜集到与爱国有关的名人名言等。学生在读着诸如“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此类的名言后,对肖邦离开祖国时,他的老师和同学们为他送行时送给他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对他勉励“自己要工作、工作、再工作。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幽暗的房间里,点上一支蜡烛,彻夜地作曲、弹琴。”产生正确的感悟,不少学生也因之而感到由衷的欣喜。

参考文献

[1]成向阳.送语文回自然[J].语文教学通讯,2015(2D).

[2]孙红果.朝花即拾[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如何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学习方法 篇8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方法,指导

对于英语教学的研究, 已不仅是教育家们研究的项目, 所有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都在或多或少地思考着如何进行英语教学这一问题。这些年来, 英语教学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可是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教好学生, 让学生学好英语, 依然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更新的话题。

长期以来, 英语教师出力不少, 可是收效甚微,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我们生活的环境正在以比我们的课堂教学快许多倍的速度变化着, 而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却不能很快地满足不断变化的需要。“授人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呢?

一、教师要针对不同的知识要求给予学生不同的方法指导

1. 听读能力的培养

从简单的听力开始, 边听边跟读, 不要按暂停键, 就是一直跟着说下去, 不要管能不能跟全, 只要尽力就好, 每天坚持1—2小时, 能力就会在短时间内提高。同时进行的还要有:背一定量的文章, 找个partner对练 (每天1—2小时) , 把所有的思维习惯都改为英语, 也就是说思考问题或者自己对自己说话时都要养成用英语的思维方法。一定要每天都坚持, 这样就能够培养语感和思维能力。

2. 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 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 是掌握语言知识、获取信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 是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记得我在上高三时, 那时的阅读题还不为老师和学生们所重视。我买了一本英语阅读方面的资料, 里面都是小短文, 坚持每天读几篇, 在高考之前读完了厚厚的一本书, 里面的短文都熟记于心。在高考的时候竟然遇到了一篇读过的文章, 结果不费力, 我轻松拿下阅读题分。那段时间阅读的练习使我终身受益。阅读大量的材料使我有底气, 不惧怕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习英语也是如此, 英语文章读多了, 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因此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至关重要。

(1) 阅读文章练习题

每篇材料都配有相应的阅读理解题。这些阅读理解题既可以作为理解检查题, 也可以作为阅读的提纲, 同时可以判明哪些题型可以依靠通读来解决。比如概括文章主题, 给无标题文章选标题, 指出作者思想观点、意图等。学生一般都是先阅读短文, 再看问题, 回头再看短文, 然后选择答案。而我根据多年经验指导学生的做法是先看问题, 后读短文, 再选择答案, 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速度。

(2) 学会略读和查读

略读就是快读, 目的是通过快速通读和浏览全文的方法, 对文章的内容有个总的概念和印象, 把握五个“W”, 即Who, When, Where, What, Why。对故事性的文章来说, 它们就是脉搏, 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同时我们要略去细节部分, 不要花时间琢磨难句和生词, 重点阅读开头段、结尾句以及每段的首句和尾句。因为这些部分往往概括了文章的写作意图和主题思想及结论。

3. 写的方法指导

书面表达是英语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求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要抓住提示, 然后运用所学词汇、语法及句型, 避繁就简, 简要表达内容。注意时态和人称与数的变化, 千万不要生造句子。注意开头和结尾的润色, 誊写完后, 还应仔细校阅1—2遍。校阅要逐词逐句进行, 注意检查语法、拼写、标点、大小写等方面的错误。校阅是自检的最后一关, 应严肃认真地进行, 尽可能地消灭错误。经过以上工作, 最后呈现在评卷老师面前的应该是一份干干净净、整整齐齐、主题突出、语言流畅、用词恰当的作文。

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记错题集

有的学生也坚持记错题集, 可是结果却一错再错。这种现象说明了这些学生只是把错题集当作一个形式, 要想避免这些现象, 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1) 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错题集, 若有错误现象则采取面批。这样的话, 学生就不会应付了事了。

(2) 让学生对于错题集上的知识进行汇总, 并针对自己的错项出试题, 同桌互考互批改。学生都是聪明的, 既然是聪明人, 要让他们明白“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体验、实践, 参与学习, 还能形成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

2. 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常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我认为,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 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出空间, 培养学生形成多问的好习惯。例如:我们在开始教学Reading时, 板书完题目后, 不要急于往下讲, 而是停一下, 问学生:“读完课题, 你会对课文内容有什么疑问呢?”让学生各抒己见。把这些问题分类, 并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完课文后, 又问大家对课文有何疑问?这样, 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在学习中会提出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形成多问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能力的获得 篇9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因很多。学习动机中成就动机是普遍而有效的一种。成就动机是一种追求成就、希望获得成功的心理反应。在现实生活中, 各个学生的外部条件和自身的内部条件存在种种差异, 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是不均等的。我们在喜欢那些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同时, 有必要更多的关注那些在学习上, 存在各种困难、成绩落后的学生, 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 保护儿童自尊心是保护儿童前进的潜在力量。”我班的陈樱同学, 她的语文成绩还可以, 但是数学成绩相当差。每次检测都不理想, 每逢上数学课就产生害怕心理或打瞌睡。长此以往他的成绩越糟糕, 以至于对学数学完全失去了信心。我看在眼里, 急在心上, 想了很多办法, 但成效不大。后来, 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他采取鼓励性评价, 即适应该生起点, 鼓励其进步的评价方式, 关注该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同时为他指出下一步前进的目标, 使他发现自己的潜在力量, 看到努力前进的美好前景,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 总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大大改善其学习心态。如能如此反复就能产生良性循环, 学生将会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探索、主动去获取知识, 变成学习的主人。如我在教学“几倍多几的求和”问题中, 让问题不变, 条件由几倍逐渐变为“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时,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讨论, 步步深入, 不断学习新知, 列出不同算式, 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而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一个个饶有兴趣, 积极投入。

四、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创造条件, 使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动手操作、亲手实践中掌握新知并获得成功。教师要创造条件, 积极营造一种提供质疑、探讨交流、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尽可能运用直观教学, 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数学规律, 培养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能力。如在讲授平均分时, 将12根小棒交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尽可能多的找出不同的分法, 感受平均分的方法, 从而领悟成功的快乐。

总之, 只有当学生有了需要, 有了动机, 有了兴趣, 有了情感, 再加上教师给予适当地引导, 学生的思维、智力活动才会有积极性。值得指出的是:成就动机的形成, 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还会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社会需要有良好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人, 学生应以“成功者”的姿态从学校走向社会。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获得美感 篇10

其实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他们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是相通的, 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 文质兼美, 含有极为丰富的美育内容, 教学中要通过美育,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做到寓教于美, 寓教于乐。只有这样, 语文教学才有情趣, 才有吸引力。在语文教学中, 怎样让学生获得美感呢?

一、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现今的语文教学, 更加注重人文精神。从教材所选课文上看, 许多文章不管从思想到形式都堪称美文, 通过学习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而且能熏陶其情操, 发展其个性, 培养其审美能力, 最终实现人格的完善与道德修养的提升。一篇好的文章是流动的, 优美的语言文字, 学生对它的感受具有连贯性, 教学程式化无疑是对这种美的破坏。朗读是把书面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 它是学生学习语文、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 由于操作上的简单, 容易被学生接受, 尤其是思维能力不强的学生。通过朗读, 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瑰丽多姿、言简意丰, 感悟作家情感的奔放热烈、细腻含蓄等等。这一切都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多年来,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然而重视朗读, 包括对朗读技巧的指导和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语文教学逐渐丰富起来, 活跃起来, 是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 让文章内容的美与朗读的美交相呼应, 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积极地完成语文及其他知识的学习任务。

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与想象, 营造课堂良性互动的和谐美

语文学科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审美内容, 它涉及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形式美等内容。语文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联系各自的生活情感经历去感受文章中的艺术形象, 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 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得到不一般的高级的美的感受, 为自己的生活增添美的色彩。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课文的审美因素与学生的审美经验“接轨”。这种“接轨”要求教师在分析课文、阐释问题以及提问时, 恰当地融入学生社会生活和课余生活的内容中, 启发学生进行“勾联”“嫁接”和“回忆”“联想”等。奥地利心理分析学家马赫曾对联想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两种突然同时迸发的意识内容A和B中, 一种内容在出现时, 也唤起另一种内容。”这种联想使学生产生愉悦的美感, 联想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吟诵杜甫的不朽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的何止是长江呢?当然, 想象在人们头脑中也会呈现出许多波澜壮阔的画面, 使审美的感受更丰富了。诚然, 一篇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很多, 教学中宜抓住课文中最能反映中心主题的、反复出现或突出表现的主要人、景, 抓住凝聚作者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焦点的“情结”, 诱导学生阐发、品味。所以, 要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思考练习”设置想象、联想。如:《荷塘月色》一题:“作者是抓住荷塘月色的哪些特点来写的?……并联系写作实际说说如果不这样写, 还可以有怎样的写法, 效果会怎样?”这是指导和提示学生作想象和联想的, 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联想的训练台阶, 使学生得到发挥想象和扩展联想的实践锻炼。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美感不仅表现在对美的欣赏、感受以及理解认识上,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美、创造美, 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写作训练为学生创造美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当今许多学校的作文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习作的过分干预, 作文不是学生自愿的, 而是被硬逼着去写。带着这种心情写作, 怎么能写好文章?抄袭、无病呻吟、拼凑文字等等也只能属于正常现象。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有意识地去帮助学生形成写作冲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一篇文章分析完毕后, 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 把语文教学与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 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 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 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 有感而发, 有法可效。在老舍的《我的母亲》一文教学结束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浓浓的母爱, 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 写一篇题为《我心目中的母亲》的文章。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 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 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 并激发起了他们创造美的愿望,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上一篇:任务型阅读方法下一篇:德育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