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大学语文的收获

2022-09-01

第一篇:学习大学语文的收获

学习语文课程论的收获

湖师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0902

万幸

2009301010225

语文课程论是一门非常有实际作用的课程,学习了这门课程以后,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方式和认识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和提高,同时对以后即将成为教师的我们在理论上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以后,我学到了很多的有价值的东西,而我收获最大的则是我学习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即对话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育内涵以及教育方式都较传统的教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也更易于为学生们接受,尤其是对于语文这种包含有语言运用在内的学科。在对话教学中更加有利于老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生更有效的对知识进行接收。

对话教学,顾名思义,其含义大概就是通过对话达到教学的目的或者在对话中进行教学。可是,这样的概括就显得国语简单化了。在学习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以后,对话教学给我留下来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任何一种可以被付诸于实践的方法都有其理论的来源,对话教学也不列外。对话理论的主创者巴赫金是十二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主体,同时,自我和他人都是“人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把他人视为自我存在的前提。巴赫金认为自我只能存在于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之中。

当然,对话的产生并不是为了教学工作的进行。众所周知,在我们的生活中对话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对话是可以让我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对话的方式种类也都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对话,可以通过纸和笔来进行对话,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所拥有的通讯工具来进行对话,方式还有很多。正是在这些对话中,各种文明产生了,各种文化形成了,人类也在对话中发展起来了。

当吧对话运用到教学中去的时候,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产生了,这种通过对话进行教育教学的方式被看做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来把握对整个作品的整体感知等以对话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对话教学的环境中首先要明确对话的主体有三个,即是老师、学生与文本。同时,也只有把这三个教学中的主体放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才能让这三个主体有机会进行对话,也就是说,老师不应该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操纵者,而应该是在通过与学生的对话过程中成为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帮助者,帮助学生并将知识传输给学生。老师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将知识传递到学生那里,学生则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学习知识的情况反映给老师,这种关系就像是一个天平,左边的是老师,右边的是学生,如果不是处在一种平衡的状态下,而是向右倾斜,那么左边老师的地位就显得要高于学生了,而老师那里的知识则会一股脑儿的向学生这边倾泄生硬的倒入学生的“托盘”里,但由于学生的地位要低于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学习的情况就不能反馈到老师那里,这样情况下的教学就出现了问题。老师没有与学生处在同一个位置上,构成了教学主体地位出现不平等的现象,教师单独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而忽视了学生,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式下的教学成果注定是失败的。同样的道理,当天平向左倾斜的时候,学生的地位就高于老师的,结果就是老师一味的接受由学生反映而来的信息,跟随着学生的脚步和要求,这样最终教学任务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也无法达到,这当然也是一个失败的教学。只有地位相等的主体间才能进行对话,当天平的左右两端处在平衡的状态下,才能有一个稳定教与学的往来,即老师主动地输出知识,学生则主动的接收;学生积极地反馈学习的信息,老师积极地进行采纳,所以我相信在这样一种平等的方式下进行的对话教学所取得的结果一定不会是失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教学永远都是值得研究和讨论的,而教育教学也自古至今都是备受社会关心的问题之一。教育教学是一个关乎下一代的大计,无数专家学者都陆续提出许许多多种用以提高促进教学效果的方法,比如情景教学、语感教学、审美教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对话教学。

然而在这么多种教学方法下对话教学有着他自己独特与其他不相同的地方。第一点是在对话教学中教学的主体性很明确,凡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无论是老师、学生还是教学所用文本,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通过一个关于天平的比喻可以清楚老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一种平等的地位,而教学文本这个不太一样的教学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对话教学中也有着同样平等且重要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的言语、交流,将师生的对话指向文本本身。文本是教学主体的参与者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人创造的文本是教学主体的一种存在方式,一个文本是一个主体世界,一个主体灵魂,文本渗透着人的情感理性的特殊世界。教学文本是人创造的第二自然,渗透着人的情感、人的理性,是心灵的表达、生命的展示,面对它就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与另外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一样的,处在同一个地位的。而形成了的教学文本都有着它自己的生命意义,而不是老师或者学生或者其他读者在经过自己的主观理解以后,给文本强加上去的意义、方向等。第二点是对话教学具有多元开放性。多元开放性是具有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以及教学意义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即教学目标是在对话这一动态的过程中生成的,同样教学目标也是通过这一动态的方式完成的。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是对话的方式,而对话的内容则是不一定的,有着广阔可选的范围,因此这个教学内容是具有开放性的,同样教学内容也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对话的过程是对话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前结构出发达成一种视界的融合,主体理解的前结构必然会存在差异和距离,从而导致对话的产生。教学活动是一个群体活动,群体中的每一个主体由于生活经历、层次水平和感受体验的不同而拥有不同的理解前结构,他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多层的,距离是不等的,因而导致的教学对话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样的对话发生在视界的真正融合之中,是的理解对话在更高层次上得以实现。对话教学要求师生双方的视界的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有时甚至会产生冲突,师生应该通过对话,在交流的碰撞中达成新的认识。

对话教学的方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师生间的对话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则是可以达到合作探究的效果,就犹如以前听过的一个哲理故事:有两个人一人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之后还是一人有一个苹果,但是当一人拥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每个人都拥有了两种思想。学生或者老师与文本进行对话则是视界的融合;而最后老师或者是学生都应该学会与自我进行对话,从而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起到对自己进行反思和重构的作用。

我的指导老师以前给我们放过一段优秀的教学视频,叫做《给予树》。观看过这部短片之后我对关于对话教学有了更为客观的认识,虽然这个短片并不是对话教学的典型,但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课堂上老师一步步的、不停地与学生做着对话和交流,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与学生们展开对话,并通过以作品中的一段话一个词对学生不断的进行提问,在问答过程中引导着学生自己认识并感知到文章的深远意义,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个教学短片,我也发现,对话教学是在师生间的对话、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中对文本进行整体上的感知,在老师的带领下与学生们进行对话并已对话的形式对具体语言进行品析,当学生们通过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对教学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品析,在思想和认识上都有了升华后老师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使学生接受老师拓展延伸而来的知识。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老师理解尊重学生,尽可能的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对话教学因此最能体现师生双方互为主体的关系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师生通过对话达成了各自的完善和满足。时至今日,人们对对话教学的认识逐渐成熟,教学中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对话,我们都必须回归文本的阅读,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对话。

第二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收获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应用理论学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从课程论、评价论、教学论、学习论等多个方面对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做了具体的阐述。它是遵循新课改的基本观点,、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这学期,老师给我们重点讲了以下几大板块:语文教师论|语文课程论、语文教材论、语文教学论、师生关系论以及语文研究论。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些知识都将对我以后的教学工作或是人生之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下面还是谈谈我对这门课的几点收获吧!

一、关于语文教师论的几点看法

首先,从语文教师这一方面来说,要想成为优秀教师是不容易的。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做教师,先在对教师的门槛提高了,不光有学历要求,还有能力、现代理念与技术、教学方法与效果、教学质量等各方面的要求。所以才会有做老师难,做一名好老师更难的说法。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方式一:学习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很多先进的教育理论可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如果只一味关注教学实践而无理论指导,往往是事倍功半,如盲人摸象,也容易使我们在教学中产生厌倦情绪。方式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现在,内地很多地方以将会不会使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个合格教师的标准之一。每个教师都要具备制作课件的能力,如果我们不加快补上这一课,那就会越来越落后。另外,新教材的特点是难度降低,但知识面加宽了,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面同样加宽,而我们这一代受教育是文理泾渭分明,知识面狭窄,如果我们不及时增加更新知识,以后就无法面对学生。方式三: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以学校为本,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已是很多专家和教师认为是最利于推进新课改的有效方式。教师处在教学第一线,新课改是否成功,直接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相联系。

作为一名现代教育科学型的语文教师,仅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其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最基本的有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理念。在当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人才成为国家的重要资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应该提倡素质教育理念,摒弃应试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

2、教育科学知识,现代语文教师,既要以自身品德来教育学生,给学生树立模范作用,又要教授学生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当然,教给学生的人知识一定要是正确的,经过论证后的权威的科学知识,不能抱着一种敷衍的态度,自己不懂的地方还要多向别人学习、请教、去查阅一些正确解答。

3、语文专业素养。

4、特别的语言感受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很丰富的感情,要通过特别的语言感受能力,将所要表达的感情用自己的声音读出来。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丰富的感情和语言表达能力。

5、语文教学能力。现在的教学基本上是要求老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投影仪的方式演示给同学看。这就要求老师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

6、语文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师既要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又要对新知识加以探索和总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研究适应学生学习和提高运用技巧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水平。

另外,作为教师,应具备四大专业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和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能力。我认为其中课堂教学能力至关重要。仅仅做到专业知识很牢固,专业能力很强是不够的,更应该会“点金术”。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改变了教学理念,对于课堂教学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要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课堂上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要适当加以点拨,作为一名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实践,并且持之以恒,始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二、关于语文课程论的几点心得。

其次,从语文课程方面来说。自从2001年实行新课改之后,对课程标准和课程理念有了新的界定。语文新课程重新树立了合理的、全面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整个目标结构中的基础元素,既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础,又是通过两维目标要实现的预期性目标。“过程与方法”是课程目标中最具动态性的元素,是滋长、生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土壤,是实现“知识与能力”预期目标的载体,是学会形成能力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预期性目标你的实现,对程序性目标的设计与实施,对三维目标的整合与发展,起着促进优化调控作用。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整合发展的结构整体你,强调通过三维目标的整合发展养成素质。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综合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情感和体现去学习掌握新的学习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以生成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的体现性目标产生内动力,促进优化调控,学习通过新的过程与方法去获取新知识等多项学习能力及其品质。

新课程改革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

一、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树立角色转化意识,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必须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观念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树立以下角色意识,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观念观念的转变。

(一)由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首先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它首先表现在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其次,教师还是学生学习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的向导。

(二)由旁观者转化为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应是共同学习、共同探求知识的伙伴、教学相长、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另外,教师要到学生中去,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师生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创造真诚、和谐、互动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由表达中逐步实现自身价值。

(三)由教书匠转化为科研者。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生成、创造、不做教书匠,而应做一名科研型教师。

二、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人的发展,以人为本应该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三、 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课程”观念。课程所涵盖的内容是丰富而又不确定的,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主要体现以下几种理念、;

(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将来的可能生活是课程编制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也在创造着课程。

(二)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和课程对象的中介,是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影响着课程对象对课程的接受程度,特别是教师的学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素质状况决定着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三)自主、合作、探究是课程倡导的基本学习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比较关注学生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实施的角度,注重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创造等基本的学习方式。

四、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品味新“教材”。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应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五、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我们学习新课程,与学生平等交流。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共同参与,意味着平等交流,教师应有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功的一堂课,或者说成功的一次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间的有效的、和谐的交流与沟通。作为教师应懂得理解、接受、同情和公平对待学生的重要性。

三.关于语文教学论的几点收获

再次,从语文教学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流程模式,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肢解美女式的教学。老师讲授到底的填鸭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有霸权地位,掌握着课堂的主动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收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现代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建构主义教学。采用现代教学思想和主体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理论。它的教学流程模式是导入——整体感知——品味语言——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这一模式。另外,新的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还有如下变化:(1)从重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发展。(2)从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化。(3)从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化。(4)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5)从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换。(6)从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化。(7)从教学的模式化向教学的个性化转化。教师要转变角色,提高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一切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

四.关于语文研究论的几点看法:

最后,从语文研究这一方面来说,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课例研究或是教学研究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研究能力。另外,教师要多学习一些教学经验,多观摩一些优秀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做好教学研究笔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要求,促进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之间的共同发展。

总之,通过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从各方面提升和改变自己,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自己永远不落后于时代。

第三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收获

在这几周的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中,让我觉得收获不少,心理健康课程就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身处迷惘的我们指引前进方向,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各项活动的根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首要条件。

第一、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1]。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提高生活的独立性。 第

三、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 第

四、学习大学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

我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往往出错的问题,那就是完善自我意识。在大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自我意识也许会与很多的社会青年不同。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个人独立意识强,关注个人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及自我体验强烈而复杂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在学习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后,我对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时自己的一点见解和思考: 第一,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第二,大学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第三,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第四,在遇到困难时,求助心理老师的帮助,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我认为当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问题时,每个人的心理都要承受严峻的考验。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规划问题等[4]。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自我的提高。通过掌握心理知识和对各类心理现象的解释分析,有效地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完善,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一定程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矫正,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

我们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通过学习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这也为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去达到自我心理调整,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发挥和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篇:语文学习收获

五(2)班 刘润璇

一学期转眼间就要过去了,在这一学期的语文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知识。现在我来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这学期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是第五组和第七组。

第五组主要是让我们前去感受古典文学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理解了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了人物形象,体验了阅读名著的乐趣。在我的脑海中增添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勇有谋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嫉妒心重的周瑜,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超群的武松,机智勇敢的石猴……

第七组课文重点体现在人物的外貌、语言、心理活动、正面、侧面、动作、神态和细节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一组让我认识了争强好胜的小嘎子;吝啬、爱财如命的严监生;口齿伶俐、不拘小节、美丽刁钻的王熙凤,技艺高超的刷子李;唯利是图、世故圆滑、献媚讨好的老板;以衣取人、见钱眼开的托德。

这些鲜活的人物是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精练的语言才描写出来的。我一定要向作者学习,平时认真观察身边点滴的小事,处处留心皆学问。其实我时时刻刻都在学习、在收获,收获着一些不经意发现的价值,只要我能把自己收获到的记录下来,相信收获的果实将是丰硕的,收获的知识将是多姿多彩的。

我收获了许多丰富多彩的知识,我一定做到学以致用,把日积月累的知识,变成运用自如的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6月15日

第五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收获与思考

摘要:心理学是科博大精深的学科,也是门与我们当今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为解决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将更有利于我们大学生对心理学的更进一层的认识,也有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所以,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启示将会为我们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习收获 个人思考 自我意识

在这几周的学习心理健康课程中,让我觉得收获不少,心理健康课程就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身处迷惘的我们指引前进方向,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发展各项活动的根基,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首要条件。 第

一、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1]。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第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提高生活的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仙境一般,美妙无比。但上大学后,由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第三、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第四、学习大学心理健康有利于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2]。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5]。 我认为心理健康课程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却往往出错的问题,那就是完善自我意识。在大学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的自我意识也许会与很多的社会青年不同。主要不同之处体现在:个人独立意识强,关注个人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及自我体验强烈而复杂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

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喜怒哀乐不仅仅是我们人类的面部表情,更是我们的感情的一种流露。我们正值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情绪是多变且复杂的。老师通过种种案例分析学生的情绪特点,让我们了解这个时期将如何实现自我的调节。的确,情绪对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在我们郁闷时,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连我们自己都没有像过的事情,正如课上老师讲的“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因贫困走上犯罪的道路,最终难以自拔,致使后悔莫及。所以,管理不良情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而心理健康欲教育就告诉我们该如何去认知并管理。 朋友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大的宝藏。我们从出生那时,谁也不知道自己的交际能力该如何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交际圈越来越大。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心理健康欲教育我们要正确的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或许他们是我们以后人生道路上“良医”。 心理健康教育,看似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其实是最重要的。在这门课程里我学到了如何调节自我心态,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健康教育这门课程后,我对处理各种心理问题时自己的一点见解和思考:

第一,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二,大学生应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 第三,大学生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以及家庭的种种问题都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3]。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第五,在遇到困难时,求助心理老师的帮助,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老师,老师会为我们心理疏导,帮助我们调节心里的压力,实现大学生心里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当面对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问题时,每个人的心理都要承受严峻的考验。然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认识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规划问题等[4]。加强对我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自我的提高。通过掌握心理知识和对各类心理现象的解释分析,有效地加深自我认识,促进自我完善,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能够一定程度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矫正,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有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懂得了要深刻地体验自我,准确地评价自我性格;有意识地调整自我,积极塑造良好个性;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通过学习心理健康这门课程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这也为我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方法去达到自我心理调整,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发挥和心理和身体的全面发展。

我对大学生心里健康的认识

前面自己补充些 下面就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简谈一下本人的理解:

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第四,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音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所以大学生要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没有意志,没有不屈不挠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积极进取、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以天下为己任”,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推动大学生努力完成学业,自觉攀登科学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如果离开良好心理的培养,就培养不出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合格大学生。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证和基础。

以上是本人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3、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上一篇:学校党支部先进材料下一篇:学校德育目标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