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学习的变化

2023-01-15

第一篇:六年级语文学习的变化

六年级科学《_蜡烛的变化》

六年级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1)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蜡烛发生变化呢? (2)生互动,写出方法:

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1)提问:在切割蜡烛的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谈话):横着切,蜡烛长短的变化,斜着切蜡烛大小的变化,竖着切粗细的变化。谁来概括一下切割蜡烛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结:蜡烛在切割后只是形状的变化。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受热使蜡烛发生了那些变化?

追问:那么现在我们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蜡烛又会怎样呢?

小结:蜡烛受热由固态变成液体,受冷又由液体变成固态,是形态发生变化。 提问:蜡烛燃烧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提问:蜡烛的长短有没有发生变化呢?

追问:这个变短和切割后的变短一样么?哪儿不一样?那少的那部分到哪去了?真的消失了吗?还是变成我们看不到的物质了? 3.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

提问:猜测一下可能是哪种情况?想不想知道它变成什么?我们需要怎样实验?怎样才能收集到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呢? (2)教师演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罩什么?怎么罩? (3)提示:用抹布包住烧杯,火焰要距离烧杯一定距离,不能集中加热烧杯的一个地方,转动烧杯,使之均匀受热,以免烧杯爆裂,有现象产生时及时取进行记录。)

(4)教师提问:什么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呢?

(5)教师小结:蜡烛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其实蜡烛燃烧不光能产生二氧化碳,还能产生别的新物质。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来做下面的实验,参照书30页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6)学生自主实验. 实验一: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实验二:瓷碗(片)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碗(片),观察它的底部。

(7)教师提问:实验结束,请大家整理好实验材料,小组补充交流实验记录。请各组选一位发言人汇报实验情况。 (8)教师提问:雾气和黑色物质是什么? 4.区别蜡烛的变化是否产生新物质

(1)教师提问:三个实验都使蜡烛发生了变化,你能发现这些变化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么?变化后还是不是蜡烛?2)教师小结:切割和受热,都仅仅是形态上的变化,而燃烧不但有形态上的变化还产生了新物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蜡烛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其实其他物质变化也可以分为这两大类,看看科学家是怎么说的。

(出示):科学家们不但给这两种变化分了类,还给这两种变化都取了名字把只是物质形态上的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把形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产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问:这些现象又属于哪一类变化呢?依据是什么?(出示)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3分钟)问: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收获和不理解的地方?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通过蜡烛发生的变化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其实大千世界还有很多很多的变化,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体验科学的快乐。大家课后收集资料并进行观察实验,发现更多的物质变化。【设计意图:对教材内容有效的删减,可以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体现分层式教学,课后的延伸练习,可以让学生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更多的学习的快乐。】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5分钟)1.观察切割、加热、点燃蜡烛后有现象发生? 2.辨析下列现象哪些产生和新物质?并说明理由压扁的饮料罐 生鸡蛋变成熟鸡蛋 融化的糖块 树叶颜色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火柴燃烧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产生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时采用了魔术表演的形式,展示了化学变化的神奇,让学生们感受到神奇的同时产生质疑,激发了学生们进行学习的主动性。

(二)课程结构的合理安排,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把课程的结构作了一个简单的调整,把重点放在实验现象的交流上,而对第一层实验活动的前期指导用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方法,高效的完成了对实验工具组装和正确的使用、实验过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的指导。

(三)恰当的组织教学活动,及时有效的发挥教师指导,。 验证蜡烛燃烧产生的新物质的实验活动属于本课第二层试验活动,在第一层实验之后作为一个补充实验出现,但是这个补充实验的分量很重。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难度比第一层实验的操作难度还要大,所以说实验工具发放,工具的正确使用,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实验现象的分析都不能忽略。

(四)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突破这节课重点难点的关键,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以后生活经验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使用建议:

在使用时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了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学会用语言归纳发现变化的主要特点。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

3、会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所属类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探究,感知物质的两大变化类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从蜡烛的熔化和燃烧的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教学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教学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生活中常见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教师:蜡烛、烧杯2个、澄清石灰水、蒸发皿、火柴,A4纸。

学生分组实验:蜡烛、火柴、三脚架、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PPT图片——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图。(师生交流)这些事物的变化,隐藏着深奥的科学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究。引出蜡烛并揭示课题:这是一支蜡烛,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蜡烛,探究它的秘密。(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

二、新授:

1、观察蜡烛的特征。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蜡烛,说说它有什么特征?(可以点燃、切割、易碎、硬的、光滑的……)

(过渡)刚才同学们做得真不错,真棒!如果要让蜡烛发生变化,你有什么方法?

(切割、加热、点燃……),引入实验探究。

2、实验探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环节: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加热蜡烛。(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蜡烛时,要注意安全,避免灼伤自己和他人。)

步骤:(1)把蒸发皿安放在三脚架上;(2)把蜡块放在蒸发皿内,点燃酒精灯对蒸发皿进行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3)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观察并记录现象。

小组汇报实验现象,并试着进行归纳、总结。

小结:同学们做得真好!蜡烛在加热后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板书:加热蜡烛——没有产生新物质)

(过渡)如果老师把蜡烛点燃,会有哪些现象发生呢?(交流)。光说不做假把式。那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其中的奥秘吧!

第二环节: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1)点燃蜡烛,将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水蒸气)

(2)把另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产生二氧化碳)

(3)将白瓷碗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观察它的底部。(产生炭黑) 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蜡烛燃烧后产生了哪些新物质?生成了黑色物质,这叫做炭黑,另外还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如此可见,点燃蜡烛生成了新物质。(板书:点燃蜡烛——产生新物质>)

3、讨论:以上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师生交流讨论)

小结: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板书: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设问:怎样判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呢?可以从以下现象中进行判断: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讲解并板书)

4、交流辨析判断书本上变化图的类型:第31页第一自然段。(时间1-2分钟。)

5、下面这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呈现方式:课本第31页,或者播放课件。)

形态的变化: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性质) 面粉做成馒头(性质) 树叶颜色变化(颜色) 火柴燃烧(发光发热)

盐酸滴在石灰石上(气泡)

6、选做:说说它属于哪一类变化?为什么? (1)、在装有白醋的玻璃杯中放入一个生鸡蛋 (2)、压扁饮料罐 (3)、在碱中倒入少量白醋 (4)、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5)、将白糖加热至熔化 (6)、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成果展示。

三、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观察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变化。

板书设计:

蜡烛的变化 物质变化类型 判断条件

蜡块(固)—加热—→蜡油(液) 没有产生新物质(物理变化) ——形态或形状

←冷却——

蜡烛——燃烧——→水、CO

2、炭黑 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颜色、沉淀、气泡、

发光发热

教学反思: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下册课文笔记重点内容(物质的变化)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 世界时由物质构成的。

2. 易拉罐压扁——改变形状;水结冰——改变形态;火柴燃烧——发光发热;铁生锈——改变颜色……

3.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4. 木条燃烧和折断所发生的变化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 沙子和豆子的特点及混合、分离后的状态。

2. 白糖加热前后的状态。

3. 物质的变换有快有慢。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 淀粉遇到碘酒会发生颜色的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新的物质。

2. 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米饭是甜的吗小资料。

3. 含淀粉和不含淀粉的食物分类。

4. 用淀粉书写的语句涂上碘酒后的效果展示。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 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2. 混合后的现象描述。

3.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五、铁生锈了

1. 铁片与铁锈的比较记录表。

2. 铁生锈的原因实验设计。

3. 结论:铁生锈与水和空气有关,是一种化学变化。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 硫酸铜溶液与铁钉反应的观察记录。

2.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七、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1. 铁钉在不同地方生锈情况的记录。

2. 铁钉生锈快慢的观察记录。

3.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如有图片,可以用图片再加以解释)

八、物质变化与我们

1. 物质变化的图表。(详细如作业本上的表格)

2. 生活中物质变化的实例。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知识点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4、比如豆子和沙子的实验,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我们称为(物理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产生了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就称为(化学变化)。

如蜡烛燃烧时会熔蜡流下来这是物理变化,燃烧时产生二氧化碳、水和炭黑,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白糖加热时熔化为糖浆,这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糖炭化变成了炭这种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

5、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7、(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会产生(麦芽糖,所以有甜味)发生(化学变化)。

8、(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9、(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10、(二氧化碳)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它比空气重)、(不支持燃烧),所以可灭火。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1、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12、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13、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关系很大。

14、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15、(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如:

1、改变颜色(如淀粉与碘酒、硫酸铜与铁钉)

2、发光发热(如蜡烛燃烧、放焰火)、

3、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醋)、

4、产生沉淀物(如硫酸铜和铁钉、将明矾放入浑水中,使水净化)

16、(硫酸铜溶液)和(铁钉)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注:铜被置换出来附着在铁钉上,同时,一部分铁钉中的铁进入了硫酸铜溶液,好像铜与铁进行了交换】

17、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18、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第二单元 每课知识点

1我们身边的物质

①世界是( 物质)构成的,物质是( 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②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而(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

2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 物理变化)和( 化学变化)两类,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②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 化学变化)又发生( 物理变化 ),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③在变化过程中,(不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如豆子和沙子在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我们称为( 物理变化)。④在变化过程中,( 能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像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黑色的炭一样生产了新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①( 米饭 )在口腔里与( 唾液 )作用会发生( 化学变化)。②(淀粉 )与( 碘酒 )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 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 淀粉 )。③唾液能使淀粉变甜,不甜的糖类是(淀粉)。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①( 小苏打 )和( 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这样的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②( 二氧化碳 )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5铁生锈了

①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 铁锈 )是一种不同于( 铁)的新物质。②铁生锈的原因与( 水)和(空气 )有关。6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①( 化学变化 )会伴随各种现象,如:( 改变颜色 )、( 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 )、(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②(硫酸铜溶液)和( 铁钉 )会发生( 化学反应),产生( 新的物质 )。7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①( 水 )和( 空气)的共同作用,使铁生锈。②在平常生活中,铁生锈的快慢与(水的多少 )关系很大。③把铁与( 水 )、(空气 )隔绝开是防止( 铁生锈 )的好方法,如刷油漆、电镀等。

8物质变化与我们

①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②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 物质)组成的,物质是( 变化)的。物质变化有两类:( 物理变化 )和(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③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 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④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然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不断增加 ),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 )、( 土壤沙漠化 )、大陆和两极( 冰川融化 ),给全球( 环境 )造成巨大的压力。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月相变化》教案

一、教材

《月相变化》是小学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二。我对这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它与其他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理解的(ppt展示)。

对《月相变化》这一,教材的编排是让学生通过画月相的活动,了解月相的变化,在对月相进行排列的过程中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所认识,并通过模拟活动试着解释月相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观察白天的月相,对月相变化的情况进行实践检验。

二、学生

学生对于月球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能获得很多关于月球的信息。在本单元的第一节中,更是系统的了解了月球的运动、月球的一些重要数据,可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甚至对于月相,学生也不陌生,都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但是很少有学生有指向性地、系统地观察过月球和月相的变化,因此学生其实对于月相的了解还是很少的。

此外,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过《运动中的地球》这个单元,对于利用模型帮助他们了解天体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也有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教材的设计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概念目标:

1、月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一半,因此正确的月相明暗交接的线始终处于圆的直径两端。

2、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它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3、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过程目标: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的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并做出合理的解释。

2、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3、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会有效的提问。

4、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情感目标:

1、问题意识得到提高。

2、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3、意识到持续观察的重要性。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我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我认为本的重点是模拟月相变化,并对月相有规律变化的成因作出合理解释。难点是学生能解释月相有规律的变化的原因。

五、教法、学法

为了较好的完成本节教学目标并顺利解决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对于学生不能直观感受的客观事物,采用模拟实验法,让学生能亲眼见到、亲身体验到。对于学生较难操作的模拟实验,采用演示法,这样能使学生看到更科学的现象。大量采用研讨法,让学生在教师提问、学生提问、交流、争论、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六、教学流程

我在上《月相变化》这时,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导入。第二部分是认识正确的月相。第三部分是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及成因。第四部分是拓展和后续研究。

第一部分复习导入,主要是回顾上节所学知识,使学生再次清晰明确月球是不发光的球体,太阳只能照射到它的一半。为后面环节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

在第二部分“认识正确的月相”中,先引导学生说月相,然后是自己画月相,审视大家画的月相是否符合实际,再用借助黑白小球用简单的模拟实验验证所画月相是否正确,最后去伪存真,去掉不符合实际的月相,留下正确的月相,从而掌握判断正确的月相的技能。

原教材在这个环节中,对于“怎样的月相是正确的”并没有让学生开展探究,而是教师以教授的方法告诉了学生。而我在这里将这个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设置,并且以浓笔墨渲染,是有一定深意的。首先是为了让学生会判断正确的月相,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是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学生在自主探究正确的月相时,用各种方法转动黑白球都能看到不同的月相,如:月球自转、月球公转、公转同时又自转等。但是究竟哪种是符合实际的,就需要进一步探究了。并且这是学生自己产生的问题,学生探究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在第三部分“探究月相变化规律及成因”中,先请学生给上个环节留下的月相进行粗略的排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发现、明确月相变化的规律,再引发学生思考月相有规律变化的原因,继而推测月相变化的成因,设计实验验证,之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一系列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演示验证。

原教材中,给月相排序是一个单独的环节,请学生分别排出初一到十五的月相,并贴在黑板上,最后进行交流分析,得出上半月月相变化规律。而我在处理教材时,弱化了的探究月相变化规律这个环节,没有花很多时间让学生排序、探究,而是改让学生大致排序,以教师呈现正确顺序来解决。这样做的原因是我觉得这样的排序比较花时间,学生也很难精确的对月相进行排序。弱化这个环节,这样就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解决本节的重难点,也就是进行月相变化成因的探究。

对于月相成因的解释,由于学生在第二环节“认识正确月相”的简单实验中已经有了基础,因此很容易提出他们自己的解释。教师对于这些解释都不予否定,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学生在自己设计实验、进行模拟实验中会逐步发下,有很多解释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会自动予以否决。教师在学生发现的基础上,再帮助整理,并且采用全班演示实验的方法再次加强对月相变化成因正确解释的理解。

在第四部分中,教师呈现了更多实际生活中拍到的照片,目的是让学生产生问题,了解我们对于月相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堂上,实际月相和我们今天研究的还存在很多不同。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际观察进行。由此引导学生进行月相的长期观察。白天观察月相最好的时段是傍晚和清晨,上半月,傍晚放学时候观察西边天空;下半月,清晨观察东面月相。

七、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比较简洁,但是从中可以体现我这节主要的流程和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ppt展示)

八、小结本

总体来说,我对本节的思考和处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处理教材方面,关注效率,注重详略得当。适当改动教学环节,弱化探究月相规律这样益处不大的的环节,强化对后续研究有益的环节。

2、在教具学具和实验教学改进方面,关注细节,注重材料的结构性。改“剪”月相为在黑纸上“画”月相,节省时间。改贴月相在黑板上为黑纸上,节省空间。改给每天的月相排序为以几天为一时段排序,降低难度。改部分学生模拟实验为教师演示实验,提高实验效率。

3、在重难点突破方面,采用学生自己先模拟实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这样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又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培养,也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

4、此外是我最近有点思考,也专门做了一个题,题目是《依托科学探究过程关键节点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研究》。因此我把我最近的这一点想法也渗透到了本堂中,在堂教学中比较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家在有些地方或许会听到我这点思考的火花。

上一篇:六年级音乐教案湘教版下一篇:六年级学雷锋事迹材料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