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中国梦

2024-05-08

社会保障中国梦(精选十篇)

社会保障中国梦 篇1

一、脚踏实地, 真抓实干。

梦想照进现实, 关键在于行动、在于实干。一句“顺口溜”说得好:“说一千, 道一万, 两横一竖是关键”。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就是要求我们随时随刻倾听人民的呼声, 回应人民的期盼,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当前, 我省正迈向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要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全省每年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4.2%以内。至2013年底, 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分别达763万人、1280万人、460万人、545万人和488万人的就业和社会保障目标, 就需要我们顺应形势的新期待, 紧盯目标不放松, 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改善民生, 推动我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这几年, 我们在全国率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体制和机制;率先实施职业培训经费直补企业政策;率先建立紧缺技术工种免费技能培训制度;率先在全省所有县市区建立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率先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和欠薪应急保障金制度;率先建立企业人工成本监测点和各级人社、工会、企联、工商联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同时形成了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为主体, 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事业单位、农村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为了让改革的红利惠及人民群众, 我们正在一步一个脚印, 通过努力不断向实现梦想大踏步迈进。

二、攻坚克难, 开拓进取。

梦想是帆, 帆落而舟止, 帆挂而舟行。当前, 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正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 调结构、转方式步伐不断加快, 我省劳动力需求总量进一步增加, 外省农村劳动力输入持续减少, 技能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解决;随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 社会保障的管理服务对象从单位转向个人、从城镇转向基层社区和农村, 并且具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流动频繁等特点, 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城乡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 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新期待;随着一些企业由于资金紧张、需求放缓、企业刚性成本上升等因素, 难以增加职工工资, 甚至拖欠工资, 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用工环境较差、员工流动性大等问题。面对困难压力, 我们没有退缩, 而是主动作为、开拓创新, 通过出台山海劳务协作政策, 推广政和县与石狮市对口劳务协作经验做法, 帮助山区与沿海市县结对子, 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 增加农民劳务收入;通过努力继医疗保险、新农保全覆盖后, 2012年我省比全国提前半年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今年通过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使月人均养老金达1917元, 增幅16.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有力地推动我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人参与, 共赴梦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 篇2

大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与本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

2.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 3.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4.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总”

二、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1.习近平谈中国梦 2.中国梦的内涵 3.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K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与本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1956年,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6年开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我们的底子比较薄弱,人口比较多,条件比较差,探索也发生了一些失误,特别是犯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大的错误,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3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建设,既有伟大成绩又有深刻教训。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改革的启动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引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的特征,所以我们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讲到改革开放,就要讲到总设计师邓小平。因为只有邓小平在1978年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特别是1982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二大,在十二大开幕词里面,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所以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1978年开始的,到今年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概括,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整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时代要求,根据广大人民新的期待,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所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回答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三个:第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是中国梦;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2.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三个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中国道路特色。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理论体系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制度特色。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结合起来;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制度的统一。中国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总”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常态。总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二、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1.习近平谈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的内涵

一个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三个任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我们怎么实现伟大理想呢?就是要第一步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这两步来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那么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梦实现了没有呢?习近平指出我们还要进一步前进,因为按照邓小平的设计,我们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达到的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发达国家这个目标实现了还不能说中国梦实现了,因为中国梦是要民族复兴,何为民族复兴?因为古代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总值是排在世界第一的,我们的科技是领先世界1400年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但是近代中国衰弱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次次的侵略中国,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表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国人民是能够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所以抗日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抗日战争带来的自信鼓舞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鼓舞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进一步鞭策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讲话都特别强调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不断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民族复兴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我们要恢复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兴盛,要重新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这就是中国梦的雄图大志。三个任务就是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国家层面就是中国梦的追求。这里要注意,中国梦三个任务之一是民族振兴,而中国梦的理想是民族复兴。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民族振兴是一种状态、过程,而民族复兴是一个目标,我们就要通过民族振兴来实现民族复兴。所以中国梦是一种伟大的理想,按照习近平的话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民族也有民族的梦想,把每个人的个人梦想汇聚成民族梦想,在中国梦这个民族梦想的指导下来确立我们的个人梦想,把个人梦想汇聚到民族梦想中,这样民族的梦想和个人的梦想一对接,我们就能实现中国梦,就能够有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3.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

习近平在讲中国梦的时候既提出了一个理想、两个目标和三个任务,又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我们要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实现中国梦;我们还要靠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通过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我们就能实现中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篇3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关系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逐渐形成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基本内涵解读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中国梦以时代性解读,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无疑吹响了新时期奋进的号角,也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的精气神。中国梦不仅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不仅是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还是个人的梦;不但是编织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助推国际社会实现共同发展的“世界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中形成的,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其基本内涵是: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她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在于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方面与其他社会主义有着不同,分别在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实践提供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也包括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二、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载体和依托,是追梦、圆梦的根本路径。

(一)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实现中国梦的根本政治前提

鸦片战争爆发以来,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封建势力为了极力维护其统治,也日愈变得反动起来,在外受帝国主义欺凌而无民族独立、内受封建主义压迫而无民主制度的社会里,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抗争。其间不乏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们为救亡图存而奔走,也曾掀起农民起义、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希冀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独立,但最后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成功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一条经得起历史证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拥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进而有了实现中国梦的可能。这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

2.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虽然存在着明显的挫折和失误,但也为实现中国梦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在反思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以巨大的政治魄力和勇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关键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我们没有搞清楚或者没有完全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推动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在这期间,始终扭住发展这个中心不放,大刀阔斧地改革,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解放和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从贫穷走向温饱。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到理论的构建,为中国梦的建设和实践开启了新的思路,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实现。

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事件”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经受住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发展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我国经济建设、综合国力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这更加坚定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为中国梦注入了新的前进动力。

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实际,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做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的决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使人民生活过得更加殷实。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阐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新时期,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中国搞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模式可循,只有充分认识我国国情,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和人民的期盼,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迈得更为坚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提出,无疑将国家的希冀、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愿望融为一体,既蕴含着对中国过去历史的深刻洞悉,又表达了全国各族同胞对未来的共同期盼和宏伟愿景,承载着多年的历史夙愿和现实的梦想追求,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价值坚守和对世界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须以中国梦为目标和方向,努力追梦、圆梦。

1.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夙愿和现实追求。多年来,我国人民在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砥砺前行。无论是五六十年代“穷则思变”的岁月还是人们通过建设改革开始共享发展成果的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虽然我国现在处在历史上从未达到的制高点,整体实力已非昔日可比,但与人们所期望的中国梦的目标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同时针对我国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适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不但要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更要保障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目标引领。

2.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正是因为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长期以来,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曾采取多种形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过颠覆和破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过指责和批判,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过干扰和抨击。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航船却拨开迷雾,行驶得愈来愈稳健。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成就的取得,中国梦正一步步地得到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了前进的动力,也极大地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梦,而且还是实现国际社会共同发展的“世界梦”。这既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性,,也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遵循。中国梦有着与世界共和谐共发展的细腻情感,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总之,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梦的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让中国梦不断焕发出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的迷人魅力;中国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指明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增添了不断发展前行的动力。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向前发展,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仍是全体中华儿女面临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

参考文献:

[1]《论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与精神实质——从“五个统一”视角,贾绘泽 郭华,《湖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2]《“中国梦”、中国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辛鸣,学习时报,2013年3月11日

[3]《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白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学 子 论 坛》,2013 年第 10 期

[4]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电),人民日报,2015年4月29日

社会保障中国梦 篇4

关键词: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途径

“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 (China needs its own dream) ”, 《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中国需要自己的梦想》道出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口号, 这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将人民的致富憧憬与更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中国梦”是这两年来最热门的词汇,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 梦想涵盖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仅是个人的梦想, 也代表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是每个中国人都期盼着的梦想。中国梦经历了“兴盛-衰落-复兴”的历史发展, 中国梦基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价值追求、基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 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上的中国梦涵盖了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选择, 突出反映了几代共产党人对中国历史的深刻洞察, 表达了我们党对党和国家今后发展趋势的憧憬和展望。

1 中国梦在各个时期的表现

1.1 近代以来实现民族独立的中国梦

中华民族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疆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从低到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经历过从强盛到衰落再到复兴的过程,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 但是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统治者制度的落后和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华民族渐渐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从16世纪起, 西方列强开始通过侵略和掠夺进行自己的原始资本积累, 当时还处在“天朝上国”的清王朝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掠夺的对象。随着鸦片战争的打响, 中国国门大开, 伴随着鸦片而来的是各种割地赔款、各种主权沦丧, 同时也涌入了无数先进思想, 让我们在心头无数次呼喊着“中国梦”、“强国梦”、“振兴梦”, 于是从太平天国到义和团, 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 社会各阶层都尝试着将中国这只沉睡着的雄狮从泥潭中拖出, 当失败再一次降临后, 当人们开始认识到制度、道路问题的时候, 辛亥革命短暂的甜蜜成果也未曾将近代“中国梦”延续, 继而出现了更加复杂的三股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历史最后选择中国梦的助梦者———共产党, 带领人民构筑起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近代“中国梦”。

1.2 建国后实现建立工业化国家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者毛泽东, 将党集体智慧浓缩成毛泽东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指导“中国梦”的指南, 进行了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 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 这一时期的“中国梦”大胆探索, 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引领党和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迈入社会主义的门槛。这时, 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成为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人民及中华民族的迫切需求, 也是“中国梦”不同时期的另一方面。为了这个梦想, 中华民族在不断的尝试, 不断探索。有“大跃进”的苦痛, “人民公社化”的悲伤, 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中国梦”虽然被误读, 但其真理始终没被误解, 这一时期对“中国梦”的理解, 随着一次次探索的失败而加深。南海边画圈的老人被历史定格为这个时代“中国梦”的助梦者, 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梦想再次被唤起, “中国梦”随着中国的经济总量、科技水平、世界影响力不断地提升而越来越近。

1.3 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科技水平长足发展, 外交实力愈加强大, 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中华民族无限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富国强军利民,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为实现中国梦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而优秀的共产党领导集体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动力来源。同时这一时期“中国梦”进一步要求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科技文化体制建设融会贯通, 将发展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 同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体系体现在发展中, 让中华民族追梦的步伐更加的矫健, 更加平稳。在“中国梦”的支撑下, 我们不断实现了“奥运梦、五环梦”、“航天梦”、“海洋梦”, 同时在西方的舞台上首次出现了中国的“诺贝尔之梦”。纵观历史, 坚定地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保障。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唯一正确的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通向梦想的路径, 点燃了亿万人民团结奋进的激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系到中国的体制问题、制度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 不断解决各时期前进道路上的时代课题, 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 又总结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而形成的道路, 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 其内在机理决定它可以形成强大的统一意志和组织力量, 产生深厚的群众基础。

恩格斯有句名言: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中国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实践, 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又以中国梦为发展方向, 代表着社会主义的未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共产党人首先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融汇, 首先为“中国梦”的成形铺平了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正是这决定性的选择, 将“中国梦”推向了社会主义, 通过不断的社会主义探索将“中国梦”的旗帜传递给了第二代领导人, 正是由于邓小平等再次形成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成为新时期梦想扬帆的标志。走进21世纪, 中国的梦想愈发变大, 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及“中国梦”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从“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党”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形成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跟随着时代的步伐, 人民的生活愈加富足, 中国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人民的梦想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一步步实现。十八大后, 习总书记终于将人民内心的口号喊起:“中国梦”, 给曾经埋藏在人民心中的那个声音真实地呼喊出, 让全国甚至全球人民知道, 泱泱中华有个“中国梦”, 在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之际, 在外来势力不断入侵, 经济发展受阻, 生态破坏严重等等情况下, 恰合时宜的“中国梦”让中国人再次清醒下来, 如何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伐,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社会主义和中国梦 篇5

应有关要求,最近在追看“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这部电视系列片。看之前,先了解了下这部系列片的背景,据新闻所言,该系列片以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思想为核心内容,全面展示了社会主义500年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历经高潮与低潮,成功与挫折,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意在通过历史的讲述,表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现在看了前3集,有一定的感触和想法,在此向组织报告并和同志们交流。

看了“乌托邦”、“太阳岛”感到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社会,是多么让人向往的一个世界,虽然,理智和现实都告诉我们,现在这样的世界仍然只存在于人们幻想之中。但是从500年前开始,无数有识之士和仁人志士都在向这个方面努力,他们提出设想,他们完善理论,他们进行实践,他们抛洒热血,终于社会主义理论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虽然,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在“乌托邦”和“太阳岛”中所描述的那种理想国,但是,我们依靠马克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取得了民族解放,振兴了国家,人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无数的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可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可以发展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最大的心愿。虽然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还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离我们“中国梦”的实现还有不小的距离,从梦想到现实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我们都坚信“中国梦”一定能实现,一定会实现,但这条路要怎么走,怎么走才能最近,怎么走才能减少曲折,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历史实践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都还有自身的梦想,我们期待着一个没有“十面霾伏”的城市,没有“房叔”、“表哥”的不公,期待着能够住进更舒适的房子,期待着孩子能够更好的成长。但是这些梦想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依托在我们的“中国梦”这个基石之上的,只有“国强”才能“民富”,只有民族、国家全面科学发展,个人才能实现梦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一定要在中国共产的带领下,坚定信心,坚定信仰,坚定道路,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扎实做好自身的每一项工作,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颗螺丝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完成自身的梦想,也在完成自身梦想的努力中,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社会保障中国梦 篇6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中国梦” 社会动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14-03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它的社会动员过程就是彰显“中国梦”在人民群众中的传播力、在社会建设中的引导力、在深化改革中的影响力、在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公信力的过程,它的社会动员过程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中国梦”能否为老百姓所接受、所践行。

对于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这一话题开展研究,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中国梦”的特殊时代内涵,其次是基于西南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梦”作为一个民族的共同理想,是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内涵的。从近3年全国上下对“中国梦”的宣传动员过程来看,“中国梦”已经成为国人心目中的生态政治能量,以其清晰的发展思路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中国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动员,是指在西南民族地区通过集合与组织人员与物资等手段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对该地区人民开展“中国梦”的价值引导,使之能够为该地区人民所接受和内化,从而产生对“中国梦”的一致认同,最终达成动员该地区人民与社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积极行动。广泛动员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认同“中国梦”、共筑“中国梦”,这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梦”与“社会动员”的内在逻辑

(一)“社会动员”是西南民族地区实现“中国梦”的助推手段

社会动员一词,最早来源于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其涵义被界定为:“与国家现代化相互发生作用的过程,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成员思想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认同等方面转变的过程”。国外的诸多学者对这一话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包括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我国,郑永廷、吴忠民、骆郁廷等学者也均在较早就涉足此话题的研究,并有大量的成果佐证。社会动员在我国的运用实践中,最先出现在军事领域,无论是在大革命阶段、中央苏区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阶段、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其强大的动员力,赢取了革命的节节胜利,社会动员成为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名副其实的制胜法宝。

当前,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离不开社会动员这一有效载体。西南民族地区地处我国西南一隅,相对东中部地区而言其信息接收的及时有效性及传播速度均相对落后,发展的观念迫切需要及时跟上时代的节奏和要求,有效的社会动员能及时地帮助西南民族地区化解这一发展难题,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的助推手段。

(二)“中国梦”是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动员”的精神支撑

社会动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思想上对社会主流意识的拥护程度,以及在行动上对社会主流倡导事件的支持程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文化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主流的意识形态面临挑战。只有通过社会共识的构建,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发展背景下,“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是及时的、是符合民意的,它成为当代中国普遍的社会大众意识聚合的新载体,引领这一个思想多元且多变的社会发展,以及承载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的新变化。实践证明,“中国梦”进一步激活了我们深化改革的动力,增进了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公民认同,惠及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一个地区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必然离不开一个共同支持、认同的思想核心,而在西南民资地区开展社会动员,这一思想核心的重任必然坚定地落在“中国梦”的价值引导上。所以,“中国梦”是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动员”的精神支撑。

二、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现状

(一)动员主体过于单一

“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主体,即为在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也就是“中国梦”发起者、动员者。“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全体人民应该有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到“中国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在大多数人看来,“中国梦”是一个官方的政治词汇,它的发起和动员自然只能是政府、是政党。所以,从目前对“中国梦”的宣传动员效果来看,动员主体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层面,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党内,而普遍的社会民众还未进入主动传播的状态。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特殊的地位以及自身拥有的强大的组织资源,使其在“中国梦”的社会动员中起着“领头羊”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他的不同社会群体亦应同时承担起“中国梦”的动员主体的角色,因为不同动员主体对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有不同的影响效果。

(二)动员对象不够广泛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体制内人员的动员上,比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作人员。而事实上体制外群体更加需要加强社会动员,让“中国梦”的观念与意识入脑入心。比如体制外的知识分子、社会精英以及普通的人民大众,都可以成为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主要对象,让其也成为传播、贯彻、践行“中国梦”的主张要求的主要成员。一旦自国家政权机构到社会底层民众都能成为“中国梦”强有力的发起者与参与者,这将对“中国梦”的动员活动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动员效果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由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可以推测,不同地区、不同个体对于同一事物的传播、动员效果都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梦”的动员效果也同样如此。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受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各方面的影响,其参与“中国梦”的社会动员的条件、能力均不如东中部地区,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参与度亦明显不如东中部地区,由此也导致西南民族地区对“中国梦”的动员效果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较大。

三、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路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已经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的手段,而应将价值动员、文化动员以及关系到百姓实惠的民生动员结合起来,才能确保西南民族地区各个阶层自觉认同与践行“中国梦”,才能有助于“中国梦”的全面实现。

(一)加强价值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认同“中国梦”

在利益格局分化和意识形态发展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增强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认识,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大众认同,这是“中国梦”的动员与实现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推进“中国梦”大众认同必须同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与现实条件相接轨才能提高它的实效性。在西南民族地区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思路应逐渐由“物质动员”向“精神动员”、“价值动员”层面依次推进,引导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对“中国梦”的高度认同,激起其共筑“中国梦”的热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要加强理论引导,在西南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中国梦”的理论研究及宣讲活动。“中国梦”的理论研究不能泛泛而谈,亦不能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框架,它应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特殊的历史环境与现实条件而有不同的研究结论。同时,要积极开展理论宣传。“中国梦”的实现是一个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长期过程,我们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各级党校、各地市县级讲师团的骨干作用,在学校教育体系、干部教育体系、公民教育体系中不同程度地融入“中国梦”的宣讲,将“中国梦”的相关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让“中国梦”日益深入人心。

其次,要不断拓展“中国梦”的主导传播路径,这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的是要借助新兴媒体,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宣传“中国梦”。传统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在宣传动员“中国梦”的过程中固然可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可以进一步拓宽“中国梦”的动员范围、增强“中国梦”的动员效力、提高“中国梦”的认同程度,从而凝聚“中国梦”的筑梦力量。

最后,要突出典型示范效应,拓展“中国梦”的引领传播路径。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大众认同,有必要通过树立各行各业的先进典型来展开。比如在2016年获得“感动中国人物”的广西化缘校长莫振高,在教育领域树立了一个具有强大正能量的典型,在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通过这样的典型案例,让“中国梦”在传播动员过程中逐步变得可亲、可信、可行,从而发挥出巨大的辐射和引领效应。

(二)加强文化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聚力“中国梦”

我国的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是充满特色与个性的。如何尊重其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包容思想文化的多样性,调适西南民族文化、引领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良性转型和健康发展,让西南民族地区人民成为助推“中国梦”实现的积极力量,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重点话题。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应根据西南民族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结合西南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中国梦”的文化认同,最大程度地形成对“中国梦”所涵括的文化共性的理解和支持,向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发出同心共建“中国梦”的号召。

安德森曾经在《想象的共同体》这本民族理论研究经典中指出:“为何民族竟会在人们心中激发如此强烈的依恋之情,促使他们前赴后继为之献身呢?这是因为民族的想象能在人们心中召唤出一种强烈的历史宿命感所致。”“中国梦”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文化形态。通过探索研究,挖掘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国梦”这一文化形态的一致性所在,拓展西南民族地区文化与“中国梦”相融合的大众文化传播途径,潜移默化地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观念和行为习惯,使西南民族地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能够理解和领会“中国梦”,并且焕发出其潜在的历史使命感,从而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齐心协力、聚力“中国梦”。

(三)加强民生动员,促进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共享“中国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关注民生、凝聚民心,是为西南民族地区“中国梦”的实践凝聚共识、激发力量的有效之举。“中国梦”是否能获得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认同,关键看它是否代表了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在对“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不关注、不反映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那么社会成员也一定不会对“中国梦”产生共鸣。在西南民族地区推进“中国梦”的社会动员,不能仅在意识形态方面下工夫,同时还应运用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加强民生建设、塑造经济利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本目标,凝聚不同(下转第36页)(上接第15页)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真正做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红利”,让西南民族地区人民共同享有“中国梦”带来的喜悦与实惠。

进入21世纪以来,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改革开放的深入等多方面举措下,人民群众的“小康梦、富裕梦”等梦想实现的进程在加快。但是,我国的东西部地区的差距继续在扩大却仍然是不争的事实,西南民族地区依然有相当数量的低收入人群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同时,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矛盾和问题依然有所存在,这些都成为阻碍“中国梦”的社会动员推进的因素,使得“中国梦”在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动员面临较大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把基于社会共同理想的“中国梦”与西南民族地区人民的民生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当前精准扶贫的号角下,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善民生,逐步解决贫富差距大、社会发展不公等问题,在开展“中国梦”的社会动员过程中,既彰显社会共同发展愿景,又符合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宣传、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力量加入到“筑梦”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2]卡尔·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Z].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55号

浅谈社会矛盾与“中国梦”的实现 篇7

一、社会矛盾与中国梦的关系

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中存在的矛盾。我们要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来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社会矛盾,就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既可以推动社会发展也可以阻碍的社会进步。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只有解决好现有的问题、处理好存在的矛盾,我们的国家才能取得更好地发展,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及其产生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文化、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迅速,取得的骄人成绩世界有目共睹。而发展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新时期我国的社会矛盾呈现矛盾易激化,类型、主体、内容等多元多样的特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第二,收入差距依然突出,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资纠纷逐渐增多。我国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脱离了原来的“均贫”状态,但却没有达到“均富”,现阶段我国的收入差距仍然突出,贫富差距日益扩大。而且,由于人口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争议逐渐增多。

当前社会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现有的制度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这是导致社会矛盾产生的首要因素。如今我国制度的进步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其中的漏洞百出,因此产生的社会矛盾逐渐增多。第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对于无论是物质上还是思想上的要求大大高于之前的要求。而且,我国的人口众多,加之现在老龄化人口也逐渐增多,对于社会的服务要求比较高,如医疗、社会保障、养老、教育等方面。然而,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比较落后,用现有的力量去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另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因素也影响着社会矛盾的产生。社会矛盾的产生是必然的,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分清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找出根本原因,从而更好的解决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和谐稳定,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

三、正确认识处理社会矛盾,全面推进“中国梦”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我国现阶段是社会转型的与社会变革的攻坚期,理性认识并正确处理现存的社会矛盾,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当前的社会矛盾种类多元、数量多样、内容复杂,想要妥善的解决处理社会矛盾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理性认识社会矛盾,只有用理性的方法我们才能正确的认识社会矛盾。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社会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旧的社会矛盾消除,又产生了新的社会矛盾,所以我们应该正视它。而且,现有的社会矛盾种类多元、数量多样、内容复杂,我们应了解妥善处理社会矛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

第二,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必须紧紧依靠改革予以解决。对于矛盾的解决要从源头开始,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能对人民的生活起保障作用,而且是人民关心的问题,与人民有直接联系的问题,特别是利益问题。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唯有积极的面对它,改善它,只要我们一起共同努力,我相信任何困难都是迎刃而解的,光是在一个方面努力是不可以的,我们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落实到位,争取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所以,妥善的解决处理社会矛盾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实现“中国梦”需要全国人民共同的努力,团结才是推进我国进步发展的强大动力。

摘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政治、制度以及国际地位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矛盾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改革发展的攻坚期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把握新时期主要的社会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并且正确处理社会矛盾。

关键词:社会矛盾,“中国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李君如.中国梦的意义,内涵及辩证逻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3]张志红.转型期社会矛盾化解路径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

社会保障中国梦 篇8

一、实现中国梦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

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同“苏联模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泽东就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 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2]尽管后来苏联国内对斯大林的批判以及中苏两国之间爆发的矛盾, 促使我们党对“苏联模式”产生了诸多反思, 但总的来说,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建立起来的发展模式与苏联并没有重大的差别。这种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曾在短时期内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效巩固和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 但其诸多的显著的弊端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枷锁。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实现工业化道路上形成的, 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探索道路。“苏联模式”在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与稳定、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作用, 对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有着十足深远的意义。这一传统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 党政不分, 民主、法制严重滞后;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认市场机制, 国家所有制占绝对统治地位, 排斥非公有制经济;文化上强调一元化, 杜绝多样性, 领袖思想被过分神圣化。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这近三十年间, 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模式”的经验, 并充分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 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独立而完备的工业体系、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足增长。在这近三十年的时间里, 我国的建设成就十分显著, 不容否定。但长期拘泥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背离了实事求是的要求, 也使得这一时期内, 特别是在1956至1976年间,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屡遭挫折与失败。毛泽东对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也曾有许多反思与警惕, 他对斯大林和“苏联模式”的认识坚持了唯物辩证的科学态度, 也提出过“以苏为鉴”等著名观点, 但由于现实的原因, 在实践中并没有贯彻下去。与此相反, 我国在某种程度上犯了与“苏联模式”相似的错误。

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 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当时的东欧, 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国家试图冲破苏联模式, 但都无果而终, 甚至付出了沉重的社会代价。苏共也曾力图实施一些改革, 以走出僵化模式带来的困境, 但这些改革既没有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也没有具体实践中的持之以恒, 并未取得明显的效果。到20世纪80年代, 苏东等社会主义国家仍未走出传统模式的束缚, 一方面既没有摆脱封闭僵化的老路, 另一方面更没有走好改革开放的新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模式越来越僵化, 发展越来越艰难, 最后以发生剧变、改旗易帜而告终。

权力集中、体制僵化、效率不高、活力不够的传统社会主义发展老路, 显然不会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继续前进的希望, 更不会将中华民族的复兴推向更高的起点, 中国人民的梦想依旧渺茫, 改革势在必行。要全面突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绝非易事, 如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松绑, 激活社会活力, 成为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 十分清楚“苏联模式”的长处和弊端, 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他明确指出:思想僵化, 就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3]可以说, 没有这种反思和批判, 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抛弃了封闭僵化的传统老路, 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征程, 中国人民的梦想从这里继续起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系列探索与试验, 使我国逐步找准了这条正确的新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 只能在不懈的实践中不断总结, 始终与时俱进, 坚持求真务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益健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安定有序, 这一切靠的绝不是某一种具体的模式, 而是靠实践, 靠实事求是。事实充分证明,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走出的这条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符合我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实现中国梦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中国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客观的事实。从1840年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进入了漫长的近代屈辱史。在国外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农民阶级带着平均主义的梦想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 深刻表达着农民改造中国的方案与理想, 但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使得农民阶级自身无法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胜利的重任, 太平天国运动的艰辛探索终在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的联合绞杀中失败。面对江河日下的国家政权, 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开启了“自强”、“求富”的新政梦想, 他们以“中体西用”为指导, 建企业、创新军、办学堂、重科学, 但终因封建统治者始终恪守封建观念、不敢进行体制变革而宣告破产, 错失了一次自救的机会。随着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 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要求完成其变法维新的梦想, 维新派推动的戊戌变法主张不触动封建根本的温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但这场爱国救亡、思想启蒙的政治变革运动终在封建守旧势力的摧残下“无力回天”。面对日益加剧的亡国危机, 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启了革命救国的“民主共和”梦想, 于是“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三民主义”的理念激励人心,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但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其无法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政治纲领,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道路最终没有走通。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让中国的先进分子学会了用科学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来体察国家命运, “俄国人的路”让正在漫漫长夜里探索中国梦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光明前景。1921年7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诞生, 从此肩负起领导人民迈向中国梦的希望之路。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这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最终赢到了全国人民的诚挚拥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中国共产党不仅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 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 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更是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带领中国人民迈向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越来越现实, 中华民族正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最正确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上。在当今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相呼应的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趋势。不同于近代社会, 在当代世界以文化为焦点的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前提下, 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开始了着力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扩张, 将西方文化通过网络、媒体、教育等介质对我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过分渲染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和新困境, 继续鼓吹所谓的西方式民主, 企图左右中国人对当前社会的客观认识, 动摇人们对于我们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妄想着颠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权。面对资本主义国家日益加紧的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与颠覆, 我们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中国精神, 吸取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沉痛教训, 客观认真地对待现阶段发展中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问题, 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民族自信, 坚决抵制改旗易帜的邪路。

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3年3月2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我们称之为‘中国梦’, 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5无论是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还是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都不符合历史的和现实的具体国情, 是不可行的, 均不能帮助中国人民完成梦想。中国梦的实现是一项系统的伟大工程, 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支撑, 本着科学发展的基本理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激发释放各种市场主体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促进了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成我国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 也促进了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政治保障。我国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 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引领正确的方向, 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4]这表明人民当家做主是实现中国梦的本质属性。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的一系列政治制度, 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将人民当家做主规范化和程序化, 为人民幸福保驾护航,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

第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托举起“文化强国”梦, 是促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首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致力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提升中华文化的竞争力、软实力、创造力、凝聚力, 坚定信仰, 凝聚力量, 为中国梦的实现培育共有的精神家园, 有利于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其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有利于人民幸福。另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 造就人才高地, 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社会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关民生, 意义重大, 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领域。人民幸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 但人民幸福的关键却在于人民是否能共享改革发展的全部成果, 这就需要发挥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息息相关, 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着眼于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住房和社会体制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领域, 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健全社会矛盾预防化解体制, 有利于激发社会活力, 有利于维护公平正义。

第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基本前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必须有可持续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自然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环境建设努力通过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超越传统的工业文明, 走一条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改变我们的环境, 营造美丽的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实现美丽中国梦, 是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诉求的热切回应,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中走出来的, 有其深厚的必然性与现实性。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 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在中国闭塞不通, 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在当代没有前途,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正确道路。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2]毛泽东文选: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48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 (1975—1997) :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377-379.

社会保障中国梦 篇9

一、发展的方法论

发展的方法论是关于如何进行发展以及如何达到发展的目的的方法的理论。习近平同志关于实现中国梦的方法论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全面地发展观,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全面地分析。这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角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其次是协调的发展观,任何事物都有主次之分,既要抓重点又要协调其他各方面的发展。这是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的角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然后创新的发展观,创新发展有利于民族进步,有创新才会有发展,这是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性角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最后是共同的发展观,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国家取长补短,才能共同发展。这是从发展空间实现路径的角度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党的发展思想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丰富的方法论,以科学的发展方法实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人民幸福。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民幸福,三者是相互统一的。通过全面发展,能够着力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社会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着力解决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些党员干部党纪不严、党风不正的问题,这一举措改善了党风,加强了党纪,确保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党建等问题也深入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握主次,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让经济带动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还要使经济增长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新发展,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生产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共同发展,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要使中国发展起来,而且要使世界各国都得到发展。总之,全面地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创新的发展观,共同的发展观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指导生产发展、生态文明、人民的幸福生活,促使中国梦的实现。

二、发展的目的论

发展的目的论是是关于人们对发展的目标、效果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实践主体对于客体认识和改造成果的理论概括。目的论是一种战略型思维,它告诉我们目的永远高于一切,其他都是服从、服务于目的的途径和手段。目的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相互连接的过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实现人民幸福。这就是客体通过被主体认识和改造所直接形成的结果,这个结果是从国家、民族、人民三个角度分析。所谓国家富强不仅指国家的经济发达,还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建设。民族复兴是与国家富强相联系的,要在历史的基础上复兴起来,屹立于世界各个民族。人民幸福是前两者最终要落在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上,换言之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中国梦最终是要实现人民的梦。

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回顾历史,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由于长期封闭自守,与西方国家有了较大差距,受到外国列强的欺侮和侵略,国家领土不再完整,人民生活穷苦不堪。由此可见,一个国家不富强,民族复兴就没有保障和基础,中国梦也就无从谈起;一个国家的军队不强大,就会受到别国的欺凌,民族复兴就无法实现,人民的幸福也无从谈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独立的主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在其它各方面都有了辉煌的成就,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当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领导人提出筹建亚投行的倡议得到了许多国家的积极反响和广泛支持。提出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也得到了其他国家的支持和赞同。因此,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终极目的之所在,又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人民有追求幸福的权利,中国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最终目的。

三、发展的价值论

人们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现象或者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点就是发展的价值论,具体就是揭示发展为了谁的问题的理论,就是一切工作以谁为本位,这是原则问题,更是根本问题,这一问题决定着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社会主义社会,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终极价值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的终极关怀的理念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一生致力于追求的也是如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中国梦的实现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也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优美的生活环境,更美好的生活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所要奋斗的终极目标。不仅代表了习近平同志一生的革命信念,也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终极价值追求,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发展和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党的一系列发展思想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位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中国梦视域下社会发展思想的灵魂,这一灵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社会的发展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让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的物质财富才会创造的越多,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就会越丰富,国家的综合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因此,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复兴,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生活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因此实现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实现人民幸福。只有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才能幸福,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国梦视域下的社会发展思想不仅是在继承马克思社会发展思想基础上的一个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而且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2]张勇.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最高价值尺度[N].南方日报,2012-11-16.

[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8.

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保障 篇10

一、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和谐稳定的社 会环境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迫切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稳定发展需要用依法治国来确保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务。当前,中国社会矛盾纠纷触点很多、燃点较低、处理不易。一些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能力和责任感不强,容易导致处理失当、矛盾激化,甚至演化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重要基础。只有把法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基石,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保护每个公民的每一项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法律作为普遍的社会行为规范,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评价、预测和教育功能。法治包含自由、平等、公平、正义、民主、秩序、人权、尊严、和谐、文明等基本价值,包含人民主权、宪法法律至上、依法执政、民主立法、依法行政、 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制约权力等基本原则,包含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基本要求。融汇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中的上述价值、原则和要求,通过依法治国和法治的全面实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人们中国改革的性质、方向、原则、目标、底线、边界、方式等等,提示人们在改革过程中哪些合法权益应当去依法争取,哪些法定义务和责任应当自觉去承担,哪些非法行为和方式应当避免,进而为凝聚改革共识提供指引、提出要求。尤其是,平等、公正、财产、利益、权利等概念,在法律上大都有明确的含义和具体的内容,在重大利益调整的改革过程中,人们表达或主张这些概念的相关诉求时,可以也应当遵从法治的指引,符合法律的规定,作出法律上的预测和评估,在法治的框架下求大同、 存小异,努力达成改革共识,依法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求我们党领导立法、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切实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努力培养并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执政能力,努力掌握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的执政本领,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治是国家富强的制度基石。实现中国梦,前提是国家富强。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有坚实基础,人民幸福才有根本指望。今天,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日益展现出光明前景。法治贯穿改革发展稳定全过程,覆盖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各领域,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石。要实现国家富强的中国梦,必须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让法治中国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相伴而行。其次,法治是民族振兴的制度保障。实现民族振兴,主要是指中华民族开启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方位演进的新征程,追赶上走过几百年历程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现代化中国的国力和形象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要如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必须继承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与精华,积极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法治建设。只有真正实现法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获得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法治是人民幸福的根本要求。实现中国梦,目的就是人民幸福。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社会公正、民心稳定、人民幸福的关键还是法治。法治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方式,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集中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只有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法治建设的最高目标,才能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使亿万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成长进步的机会,从而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依法治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保障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 需要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法治是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从法治原理来讲,恪守法治与深化改革总体上是统一的、一致的,但在某些方面也会有不统一、不一致的现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搞的“先行先试”的试验性改革,一些敢闯法律和政策“禁区”的探索性改革,一些涉及合法性的改革尝试,必然会挑战既有的法治秩序和法治权威, 出现所谓“良性违法”等改革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凝聚改革共识。一方面,全社会应当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尽可能达成为什么要改革、改革什么和怎样改革的共识, 从而为深化改革、突破改革难关提供充分的民意支持和合理性前提;另一方面,全社会与立法机关以及立法机关内部应当努力达成改革共识,减少改革“个识”和反对意见,及时通过法定程序推进相关法律的立改废,从而为深化改革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与合法性保障。

法治增进社会共识,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动力,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动力保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法治不仅是衡量社会行为的基本价值尺度,也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法治有助于凝聚改革的思想共识、价值共识、制度共识和行为共识,还可以通过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法定程序来汇聚民意、反映民情、集中民智,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不同利益主体求同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筑牢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根基。始终沿着法治轨道推进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 生态文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最终变为现实。

上一篇:微创新下一篇:雷达信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