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2024-05-15

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在参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轮训班,听了两堂党校老师关于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感触颇多。从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发中国梦,到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系统论述实现中国梦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它的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老百姓的梦。老百姓的梦是什么?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清正廉洁,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水净,世界和平……”这些方面就是老百姓的梦。中国梦就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创作者。

我们作为践行中国梦的一名普通党员干部,首先要解决几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就是信,即要自信。我们都知道近年来,中国的整个风气、价值观等都不同程度的显出雾霾之势,诚信危机也很严重,因此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中国最大的挑战不是美国,而是我们自己。如何创造出实现中国梦的良好环境,就需要我们对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一定要信,要自信,只有坚定不移的信,才能找到方向。

第二就是学,要愿学。有了信,有了方向和目标,接着就要学了,而且是自主的学习,要加强对理论知识、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注重向实践、基层、群众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基层发掘成果,从群众中汲取营养。通过向书本、实践、群众学习不断提升文化水平,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执政能力,从而提高实现中国梦的能力,为推动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劲动力。

第三就是用,有了理论就要实践,就要会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现“中国梦”并不是一句口号,它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带着对老百姓那份最朴实的情感,扎根基层,奉献基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和开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干起来,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让百姓看到实现中国梦的决心,进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加快实现“中国梦”的步伐。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真正理解中国梦的内涵,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去认真践行它。

作为一名中层管理人员,我们要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如针对工作岗位本人应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意识,在公司发展推进的要求下,把人力资源工作中的人才培养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扎扎实实抓好今年的全员培训工作,推动部门各项工作的拓展和提升,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佳绩,为“中国梦”某个段落的实现贡献一份微薄力量。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体会和心得,请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篇2: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教学支部

在这次的政治学习中,我们教学党支部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中国梦展开了学习和讨论,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由此,“中国梦”以其清新的理念和亲和的风格迅速为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所追捧,并日益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流政治话语之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始于一段屈辱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的期盼。

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涌起一阵心酸与豪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是啊,回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心中免不了一份沉重。但更是多了一份豪情,一份期盼,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经历了近代以来中华民追问的锤炼,经历了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遭受空前屈辱和磨难的洗礼,经历了无数志士仁人肝脑涂地和舍命抗争的无数次劝谕的启迪,经历了千万次中国向何处去的上下求索和反复。从新中国成立之日起,我们正在为实现“中国梦”经历着第二个一百年。在这第二个一百年,我们经历过近30年的建设、探索与曲折,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在我们的前面,还有几十年的新征程,将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于此,在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3: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一、变化深刻, 方向正确

改革开放30年, 城镇集体经济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变差了, 还是变好了?变弱了, 还是变强了?变错了, 还是变对了?变乱了, 还是变活了?

陈主任的文章明确地回答了城镇集体经济在改革中一系列的基本问题, 科学地概括了城镇集体经济5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客观地描述了城镇集体经济的变化形态, 作出了符合变化实际的基本结论。

这些基本结论是:

第一,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形成了现在70%以上的新型集体企业, 成为资产职工个人所有、企业集体占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无论从资本结构、资产形态, 还是分配制度, 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极大地激发了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

第二, 城镇集体经济实现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共同共有、股份合作、混合所有、集体资本参控股, 以及劳动群众新办的合作企业等等, 这些形式适应了不同层次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的需要。

第三, 在企业管理机制上取得“四变”的新突破, 即:生产经营由上级计划安排变为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用人上由上级委派和分配变为企业自主选择;分配上由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变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企业发展上由依靠上级投资变为企业通过市场筹集资金, 加快了发展。这些变化, 使新型的集体企业充满了活力和发展潜力。

第四, 创新发展的集体经济理论,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 在发展方式上初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轨道, 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做出新的贡献

要全面、准确理解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发生深刻变化的5个标志性特征, 有必要回顾我国改革及其城镇集体经济改革的历史背景。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当时说过三句振聋发聩的话。第一句是:“一个党, 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 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 那它就不能前进, 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就要亡党亡国。”第二句话:“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 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第三句话:“不坚持社会主义, 不改革开放, 不发展经济, 不改善人民生活, 只能是死路一条。”

城镇集体经济与我国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一样, 实际上是被当时的困境和压力逼出来的。改革之初的根本目的至少有这么三条:一是要通过拨乱反正,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二是要通过改革开放, 摆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摆脱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 增强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三是要抓住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机遇, 摆脱落后, 赶上时代。

检验改革开放成果关键有两条标准:一是是否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人民富裕, 国家日益强盛;二是是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赋予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生机活力。陈主任正是用这样的观点检视我国城镇集体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效果, 可以说, 城镇集体经济的改革开放, 既满足市场经济的一般要求, 更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

我国城镇集体经济的深刻变化, 同样证明, 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 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改革开放是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关键抉择,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城镇集体经济, 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天下大势, 浩浩荡荡;乘势而为, 顺之者兴。

文章令人信服地做出结论:30年来, 经过拨乱反正、推进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合作制、明晰产权, 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 不断深化改革, 城镇集体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组织形式、发展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城镇集体经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 改革使城镇集体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集体经济得到了新的发展, 总量不断增加,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二、强基固本, 坚定信心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观念曾认为, 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容不得半点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此, 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 在相当一个时期, 都普遍实行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在国家恢复和建设中, 也发挥过积极巨大的作用。

然而, “左”的思想形成了以“一大二公”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先进与否的标准, 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越大越好, 公有化程度越公越好。城镇集体经济同样经历了盲目追求从小集体到大集体、大集体到全民的“穷过渡”, 在“大跃进”、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集体经济不能按集体经济特点办集体企业, 严重影响和阻滞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问题上, 总结历史教训, 逐步提出在保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思想, 并在改革实践中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实践中, 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长期压抑的非公经济, 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 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这时, 作为另一种极端, 又出现了否定公有制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的声音, 认为集体经济“过时”了, 产生了集体经济“消亡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似是而非, 实践中摇摆不定, 一阵风过来, 要么以为企业改制的就是私有化, 别无选择;要么觉得公有制经济的消减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性质, 茫然困惑;其二, 对各种所有制之间产权的流动和重组, 以及对以财产新结构为特征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认识不够, 研究不深, 处在要么“公有”、要么“非公”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

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因此, 陈士能主任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期过程中, 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城镇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城镇集体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巩固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基础;二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三是满足城乡市场需求的主力军;四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民主政治的有效形式;五是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面。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正确认识城镇集体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做到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城镇集体经济, 是一个重大问题。关乎信念, 关乎决心, 关乎政策取向, 关乎工作力度。

改革开放, 使得城镇集体企业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 组织形式、发展方式实现了重大转变。为什么有人否定集体经济的作用?除外部原因不讲, 恐怕与从事城镇集体经济工作的同志自己看不到城镇集体经济的变化, 自己本身同样存在认识上的重大误区有关。最基本的一个问题, 就是到底如何认识城镇集体经济的现实表现形态。

城镇集体经济按时段划分, 改革开放之前的称之为传统集体经济和传统集体企业, 此后在改革中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多种企业组织形式, 称之为新型集体经济和新型集体企业。实际上, 我们往往习惯以传统管理体制的老的统计口径划分, 将体制内的称之为传统集体企业, 体制外的称之为新型集体企业。因而, 传统集体企业改制一个, 基本走掉一个, 造成萎缩、甚至“消亡”的错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多种形式”、“新的”集体企业, 却一直未能纳入传统管理的范畴。集体经济在新时期的变化与作用、生机与活力, 感觉得到, 统计不出。2007年广西传统二轻集体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仅为25亿元, 而法定渠道反映全区规模以上的集体工业企业工业产值为230亿元, 全区集体工业产值达到870亿元, 传统二轻集体工业企业占全区集体工业企业产值仅为2.87%。95%以上的多种形式的集体工业企业, 进入不了集体工业联社的视线和服务范围。

陈士能主任指出: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形成了现在70%以上的新型集体企业, 成为资产职工个人所有、企业集体占有、产权明晰的市场主体;2004年底, 集体资本已有41%分布在各类混合所有制中。据此, 划分“传统”与“新型”集体企业, 关键要看企业产权是否明晰, 管理机制上是否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 组织形式上是否适应市场经济实现多样化, 发展方式上是否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模式而初步走向科学发展的轨道。如果用这样的观点来看, “传统”的改制后, 当然也具有“新型”集体经济的特质;同样, 具有集体经济特质的各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当然也属于集体经济范畴。

这样认识城镇集体经济, 既符合客观实际, 也才能理直气壮地肯定集体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多种企业组织形式, 对增强公有制的控制力,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才能理直气壮地确定集体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至于现在统计不到, 那是需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 创新工作方式来适应新变化的问题。现在首要的问题, 是解决认识问题。惟有如此, 我们才能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产权明晰、机制灵活, 更加贴近市场的多种形式的新型集体经济”所取得的新的发展, 才能看到城镇集体经济在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做出的贡献。

三、与时俱进, 创新发展

集体经济变化深刻, 作用重大。题中应有之意, 就应当与时俱进, 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提供了发展集体经济的新机遇, 同时也对集体经济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陈士能主任要求, 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首先, 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 坚定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方向。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深化集体企业改革, 继续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 拓宽集体、合作经济范围和空间。三是按照科学发展观, 引导企业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走节约型、环保型、循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四是努力营造城镇集体经济发展的法制化的社会环境。五是加强对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明确城镇集体经济的管理和指导部门, 要积极发挥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和各级联社的作用, 建立顺畅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对照这些要求检查我们的工作, 突出的问题是信心不足, 视野不宽, 责任心不强, 加之工业服务体系正处在重构的探索之中, 对集体企业的服务手段缺失, 行业内弥散着迷茫、困惑的消沉情绪。

陈士能主任在文章中殷切寄望:正确把握集体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前景和在经济社会总体布局中的位置, 把握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求真务实, 锐意进取, 完成时代赋予集体经济的崇高使命。此刻读来, 令人感到切合实际而深受鞭策、激励。

不辱使命, 就要做到由“五个不够”转变到“五个加强”:

一要由认识、宣传城镇集体经济不够, 转变为主动提高认识、加强宣传力度,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要由主动争取支持不够, 转变为加强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的研究, 积极收集、归纳促进行业中小企业的政策建议;近期要把落实好集体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这件工作, 作为“事关大局, 经过努力又可以做到的大事”, 扎实抓紧、抓好;

三要由发挥主观能动性不够, 转变为加强特色区域经济的培育和条件成熟的行业协会组建与指导工作, 做好工艺美术人才培养, 抓好系列高级职称的宣传与评审工作;

四要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转变为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为契机, 加强与市县联社的联系, 深化自身改革, 提升自身素质, 转变工作方式, 承担起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的指导和服务职能, 建立起顺畅的集体经济管理体制;

五要由促进手段不够, 转变为加强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为重点的工作, 深入研究, 结合广西实际, 分别提出落实财政支持、信贷支持、金融政策支持的具体建议, 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 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篇4: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一、现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四种社会思潮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

从根本上说,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民主社会党人企图通过改良主义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我国出现主张用这种理论来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他们故意夸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某些失误,甚至不惜用马克思主义做幌子,用欺骗的手段以争取群众,他们丧失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心,否定并攻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政治上主张多元化。

(二)新自由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是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的。它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多次到我国进行宣传,并拥有一大批的拥趸者。它不仅是一种经济学观点,同时是一种政治主张,新自由主义传播的泛滥对苏东社会主义国家、部分发生金融危机的亚洲国家以及盲目推行“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拉美国家造成了很大危害。其作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现实的政治经济政策,仍然广泛影响着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五四运动以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开始在我国生根发芽。社会上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否定我们过去取得的伟大成就,指责近代史上伟大的革命运动对历史无任何贡献,都是破坏运动。他们强调,用改良代替革命,否定近代史上的武装革命,攻击新民主主义革命,攻击中华民族不屈抗争的伟大成就,这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相违背的。我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应该批判地继承,目的是更好地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四)普世价值观

普世价值观是近年来才开始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这些人固执地认为,资产阶级长久以来所坚持的自由、民主、人权观念是任何一个历史阶段、任何民族都应该奉行的普世价值,进而提出主张用这些观念来代替我们今天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在公然挑衅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義,是完全错误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是代表我们全中国人民群众共同利益的历史选择。

二、研究学习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意义

(一)有利于应对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改革发展以来日益增强,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和普通大众争相从制度层面、意识形态层面对改革开放出现的问题进行不同解读。这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多数社会大众的心理和行为意识,同时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必须主动回应挑战,努力避免主流意识形态被边缘化。我们必须提升交流对话能力,总结与知识分子和普通大众的对话经验,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尊严和地位。

(二)有利于澄清模糊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社会思潮由于其鲜明的政治性,要求我们在研究学习时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其实质和真相,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我们的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被各种社会思潮包围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思想疑惑和摇摆,更加迫切需要我们党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学习和自我完善,保持自身先进性。

(三)有利于了解社情民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践行三十多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有目共睹,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巨大的实际利益,在人民群众中赢得了广泛认同。当代社会思潮追根究底是各阶层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反映,通过研究社会思潮,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广大群众的真实想法和利益诉求。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我们目前一切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一些成绩和问题并存,更加要求我们清醒头脑,坚定思想和认识。

(一)中国国情需要统一的指导理论

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摆在广大群众面前的城乡差距问题、中西部发展滞后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缺陷、腐败与社会不公平等问题都迫切需要解决。当今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的根本原因就是,面对机遇和挑战,不同的主体会根据自身立场提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对于建设大业而言,这些思潮有助于我们认清改革发展的不足,但是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统一的毫不动摇的理论指导。

(二)改革大业期盼科学的指导理论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程度、风险之大均前所未有,应该抓住机遇使我国迈入绿色发展的新周期,而现代化社会建设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纵观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往往局限在各自关注的领域,提出的现实可行方案较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给予我们全方位的指导。

(三)历史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指导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选择,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完善和实践验证,证明是最符合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我们必须坚信在这一伟大理论的指导下,终将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显著的现实针对性,呈现了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根本不同。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维护人民尊严方面,在理念和行动上都比西方国家更彻底、更坚决。大力倡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人民将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实际行动,逐步树立起爱业乐业、勤业奉献的精神,养成诚信的习惯和品质,坚持与人为善的理念,以平和的心态对人。

我们允许学术界在不违背社会主义立场的情况下,充分讨论一切理论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优秀的理论成果吸收进我们的理论体系中。但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允许丝毫动摇,我们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在理论和道路问题上寸步不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伟大创新,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实践和建设,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篇5: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题目: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学生姓名: 陈思良

层次: 专科

所学专业:

电算化

班级:函电大1301班

指导老师: 丁宝东

职称:

副教授

2013年 12 月27日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心得体会

这一年,我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中集中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参加了多项专题辅导,既丰富了党建知识,又提高了自己的认知水平,受益匪浅、感受颇深。同时也更加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学习知识的同时,既要肯定它,又要不断的对其进行创新。也深刻体会到,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和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需要。下面将学习中的几点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思想理论建设是我们党的根本性建设。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同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统一的。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第一位的任务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要求我们要自觉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提高运用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日常的学习工作,提高自身贯彻落实这一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毫不动摇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在工作中,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不断提高理论素质、党性修养、实际能力,更好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当前,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潮,中心支行也积极组织各处开展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活动,这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加深入理解党的领导,各项政策的出台,国家机构的变化所具有的深层次的意义,让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和无限憧憬。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又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这都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现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阶段,我们在前进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新矛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也还面临着攻坚克难的繁重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强大动力。

二、使我清楚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的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也了解了其大致内容,明确了其历史地位

让我清楚地明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的总称,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形成和发展正是经历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这三个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最新成果,更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让我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特历史地位等等。总而言之,学习了这些内容让我懂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三、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现阶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回顾历史50年代的“冒进”、60年代的“文革”我党曾经走过的弯路,以及我党今天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党经历了艰辛曲折和复杂的历史过程探索得来的;放眼全球东欧的剧变以及国际上社会主义阵营发展滞后的现实,同样告诉我们我党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方针的正确性;着眼现实我国在短短的改革开放30年里,GDP跃居世界第二,人们精神物质生活得到极大地改善,事实向我们诠释了中国经济建设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这一真理;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还存在着“左”的思想即否定改革开放、“右”的思想即主张全盘西化,这些思潮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我们的队伍,告诉我们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重要性。所以,我们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要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我们对该体系的认知和理解,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

四、体会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恩格斯曾经把从事实出发作为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他还指出“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区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中,古为今用,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实事求是”作了全新的解释。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这样写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以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邓小平则明确地把“实事求是”中的“实事”即事实与实践联系起来。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邓小平把“实践”与“实事求是”对应了起来,即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也就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求是的过程。同时邓小平还进一步把事实与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联系起来,用事实证明来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一切标准,从而进一步突出了事实的实践特征。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思想作风和品格。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是党员必须遵守的政治纪律,是党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前提,这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并不排斥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前提下大胆探索,锐意创新。“不争论”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条重要方针,“不争论”主要是为了避免纠缠于一些“姓社姓资”之类的问题,而贻误了我们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争论”不是不辨是非、不讲原则,而是让一些一时人们有争议的问题留待实践的检验。“不争论”正是有利于人们解放思想。例如,在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要加强研究和讨论。又比如,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包括老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要加强理论研究和探讨。如果我们不在这些方面下功夫,我们就很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一步讲,如果我们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争论中国社会发展方向问题上,我们就会贻误发展战机,很难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历史使命。所以我们要始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与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一致。

篇6: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得体会

唐兴德

近期通过系统学习,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加深了认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小平同志于一九八四年提出的,他详尽地阐述了中国为什么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重大问题。当时,我们国家刚刚经过拨乱反正和经过开展什么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百废待兴,人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大解放,同时社会上也出现了种种疑惑,诸如: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什么是社会主义?下一步中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国家、人民都期待着回答。小平同志真知灼见地告诉全国人民,“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历史的经验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指出,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并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他还制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同时为我们国家制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通过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文,本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一个是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一个是不断地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两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点。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因此,中国人民只有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才能在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的历史大潮中使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生产力,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就会实现。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基础上,力求为改善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这是我们现阶段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和分水岭。社会主义国家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的,虽然在社会的初级阶段提出了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起来的少数人有带动后富起来的多数人共同富裕的任务。国家在发展生产力,解决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困难问题时会不断地制定出鼓励和扶持的政策。我们相信,用不了多长的时间,我国的贫困人口数就会越来越少,而达到和超过小康生活水平的人口就会越来越多,我国的贫困和落后的状况就会不断地彻底地得到解决。到一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目标的理想就会明确地由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光荣地承担起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模式,是人类最进步、最文明、最高级的理想境界,但是,它必须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的集体的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素质极大地高尚的基础之上。我们现在所进行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始终不渝地坚定而有效地以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要快出多少倍地去发展社会生产力。相信再过五十年、一百年,我们的国家一定会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我国今后一百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制定了发展的步骤,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都纳入了正轨,是我们今后前进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要有点闯的精神,要勇于探索,走出有中国特色的道路。邓小平南巡后,我国人民的思想再次得到了巨大解放,经济建设再次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当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我们党没有照搬照套资本主义解决通货膨胀的那一套理论,而是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制定了利用财政手段,紧缩银根,发展经济等多项政策,成功地遏制了通货膨胀,实现了软着陆。当亚洲金融危机肆虐而起时,我们党再次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另一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增加投入,不仅摆脱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而且使国内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在经过一次次的洗礼后,更加显现出它的真理性、正确性、指导性,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昌盛。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高度, 进一步提出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组织党员,干部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学习,我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意义,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要完整、准确地理解,作为我们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学习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重点,增强针对性,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我们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堡垒,把党员队伍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骨干力量。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辨证思维能力。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强调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强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总揽全局、统筹谋划。科学发展观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篇7: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中国如发展资本主义,不可能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靠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只能采取加重剥削工人、农民和促使小生产者分化破产的办法。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采取这种办法必然要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不会答应,人民就不会选择共产党。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不管你承认与否,人类社会最终是朝着共产主义迈进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具有不同于以往社会经济形态更替的特殊性,它不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取代奴隶社会那样,只是以一种私有制形式取代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社会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是以崭新的公有制取代与否定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全新的实践。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就没有前途。

中国本来是个穷国,可近年来,为什么在解决国际争端问题上,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呢,正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就是因为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否则,只能是看着美国人的脸色行事,看着发达国家的脸色行事。天上会掉下馅饼来吗?不,绝不可能。美国等西方列强是不会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富强起来的,哪怕作过的承诺也是不算数的。90年代东欧剧变不是很能说明问题吗,我们还得靠自己。退一万步说,既便有人愿意帮助我们,象中国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谁能帮得起。没有人能帮助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坚定地走自己的路,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篇8:学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得体会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概论”课的兴趣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 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概论”课

学生感觉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 认为讲的是空洞的大道理, 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需要不相干, 没有实际用处, 上政治理论课是浪费时间, 因而不感兴趣、不愿学。有的学生甚至对政治理论课反感, 想方设法逃课, 即使迫于无奈来到教室, 也是心不在焉,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的情感障碍, 使他们对政治理论课产生抵触和排斥心理。若不纠正这些认知偏差, 消除其影响, “概论”课便不会得到学生的真正重视。因而, 有必要在课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分析说明:从根本上看, 这些认识偏差来源于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 (理论而理论的教法和死记硬背的学法当然是枯燥乏味的) , 而非政治理论本身的属性, 尽管政治理论的政治性和理论性比较强, 内容比较抽象, 但它都是从实际中总结概括而来, 与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 并非是空洞的大道理, 并非与实际生活无关, 大道理寓于小道理之中, 政治理论来源于实际生活。只要我们改进教学方法, 政治理论课同样也会生动、有趣。对学习政治理论的作用, 除了向学生说明在应对考试拿学分、提升学历、考研、就业等这些短期利益方面的需要外, 还应从其能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上讲清楚。提高政治理论修养, 对于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但这一作用的显现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因而, 不能因为短期内未见效果就否认学习政治理论的这一根本作用。经过以上说理后, 再列举一些案例材料来说明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和学习政治理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便能一定程度地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使学生真正重视对“概论”课的学习。

二、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 是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也是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概论”课教学必须始终贯彻这一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客观现实, 从分析客观事物中理解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原理。因而, “概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得照本宣科、理论而理论地讲解, 应在充分了解和把握社会各方面 (包括国际、国内和学校) 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的基础上, 发挥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选一些案例, 将“高深”的政治理论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把知识讲活讲透, 使抽象原理具体化, 这样学生才会确信政治理论的正确与实在, 才能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的“认知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特别是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进行分析, 注重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反面现象,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辨别是非、运用政治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采用案例是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有效途径, 但其效用受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制约, 因而不得滥用, 切忌生搬硬套。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学生在“概论”课的学习中开动脑筋, 勤于思考, 进行探究式学习, 把政治理论与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比较、分析, 进行“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地钻研, 做到既坚信政治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又能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现象。因而, 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都应摒弃, 学校的考试方法和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要相应改进。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才能较好地实现“概论”课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与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改进教学方法, 增强“概论”课吸引力

传统的单向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概论”课教学, 这已被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所证实。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概论”课教师可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 灵活多样地采用教学方法, 使教学生动有趣, 从而增强“概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效果。

1.专题讲座授课法。

在传统按章节授课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现实问题, 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体系限制,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用专题的形式贯串起来, 选取与现实社会、学生生活, 尤其是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相连的专题作深入分析讲授。这一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能够克服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案例分析法。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精心选择案例, 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音像兼备, 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 有助于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使学生听讲更有条理, 思路更加清晰,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教学过程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有助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辩论式教学法、主题演讲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工作法、互问互答法、原著导读法、形势报告、座谈交流、热点争论、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和形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活力、提高教学效果上具有一定作用, 教师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

总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概论”课教师要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 引领学生形成互动模式, 实现教师教的主导性与学生学的能动性的有机结合,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学生对“概论”课学习兴趣低下, 通过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偏差,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概论”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概论”课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源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导读课教学初探

[2]中国矿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工作经验总结

[3]阮晓莺.专题式教学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及思考

[4]李蓉.高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探析

[5]邓卫东.努力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性

篇9:中国梦和中国的未来(下)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途径,就是要坚持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国家之梦,是民族之梦。滴水映月,中国梦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希冀和理想。

中国未来在富民强国方面要优先做好几件大事,这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几个大的趋势:

一是内需大开发。2008年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一个全球范围、长期积累形成的全球大泡沫破灭了。泡沫的破灭,意味着一个在泡沫长期形成过程中不断拉大的“虚需求”被“打回原形”,全球需求急剧萎缩。就经济理论而言,这个全球性长期泡沫的形成与破灭,折射的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的巨大失衡,泡沫破灭之后,也就需要一个长期结构的调整。因此,中国将不会像过去30年一样,面对一个巨大的外需市场,中国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就必须进行前所未有的“内需大开发”。在内需大开发上,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有能力,我国储蓄率高,金融体系资金充裕;二是有空间,我们的资金主要进入经济实体,促进新农村建设、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既能扩大当前就业,又能形成支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三是有意愿,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居民希望有投资机会。

二是“民营化”。民营企业对国家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无论工业产值、贸易、就业乃至于创汇,民营企业的贡献均日增月涨。然而,意识形态的包袱显然尚未完全抛掉,整个社会包括政府的政策对民营企业仍存在着一定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经济正常的发展,以及内需的大力开发。

中国内需拉动,就是把钱花在国内市场,现在,钱基本上不是问题,问题是老百姓没钱。准确地说,是收入及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中国有13亿人口,本来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内需市场,但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购买力高度集中在一个极小比例的群体上,所以整体消费能力不强。

虽然改革开放已经30余年,但关于民营企业在意识形态上的“负面”包袱仍未完全解放,“非公”一词即道尽其中奥妙。在政策上,除了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较之国有企业有更多的困难,最大的限制,应该算是在投资领域与范围上的制约。在一般市场经济国家完全对民营企业开放的一些领域如能源、电信、军工、水力、电力、交通(铁路、公路、航空、港口、机场等)等行业,在中国仍处于国企高度垄断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既不利于国家整体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导致了民营资本投资无门,使内需无法有效拉动。

三是城镇化。中国有一个令全世界都欣羡不已的13亿人口规模的庞大市场,但实际上,这13亿人口中有60%,约8亿人口,平均消费购买力都不是太高。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大批农村户籍的劳动力支撑了工业化进程,却又不能完全进入相应的城市型消费群之中,消费增长相对缓慢。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够释放出大量的社会化需求,包括大量服务消费需求,对城市建设、房地产的需求,对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需求等。这是一个长期巨量的需求空间,也是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和促进社会公平的根本性改革。

中国“城镇化率”(即全国总人口在城镇中的比列)在1978年时,只有9%。改革开放后的30年,中国“城镇化率”每年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截至2012年达到了51%,离全球各国平均的城镇化率55%尚有距离,与发达国家平均85%及美国90%的差距更远。这一数据也说明了今后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极大。

“城镇化”引申出来的需求是多元的,绝不仅限于农民入城后的收入及购买力的增加,还包括城镇建设所拉动的投资与消费。“城镇化”的意义甚至还超越了经济,通过收入分配的改善,它将有助于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再者放宽了农民的迁徙限制,也保障了人民的基本人权。

下一个30年是“城镇化”的中国大趋势,如果平均每年仍以1到2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那么二三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85%),其所辐射出来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将极为深远。

四是节能减排环保产业。节能减排环保产业不仅是下一个30年中国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全球大趋势,不过,它对中国而言,却有着不同的意义。按照现行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还不列入要求强制减排的名单,虽然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这个新生的排碳大国已经颇有微词,但即便如此,中国还是提出了一份以“碳强度”为标准的减排目标,并强调此目标对自己而言是有强制性的。以目前及未来的形势看来,有理由判断,中国的减排积极性将会持续强化。原因在于:首先,中国已跃升为全球首个碳排放大国,目标大压力也大;其次,中国的暖化危机,除了与一般国家类似,有南、北两极的暖化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个第三极(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问题。第三极地雪融,除了雪融期会有洪涝,雪融后更会面临旱灾,问题比南、北两极更复杂。再次,中国一旦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更容易达成进一步决策共识,一旦达成决策,通过庞大的国企部门及有效的政策调动民营企业部门,推动起来将会极具效率。最后,中国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巨大的商机,况且中国本身就有一个亟待满足的巨大市场。

五是人民币国际化。19世纪的世界大国是英国,19世纪的国际货币是英镑;20世纪的世界大国是美国,20世纪的国际货币是美元。“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几十年,根本就不太可能实现”。然而随着全球与中国发展形势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竟然让这个比较遥远的可能,突如其来地拉近,变得有点现实起来。对中国而言,明知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高难度的考验,但已别无选择。再者,中国在21世纪真正要能和平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能坦然勇敢地面对。

总之,我们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必须找准中国发展战略中永远不变的基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充满着很多变数。不同时期或许会有不同的施政方针,但有些根本性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这个永远不变的“恒”因,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基点。怎样确立这样的基点?肯定是要有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长远意识,超越意识形态和短期政治的行为。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通俗话语的背后,其實蕴涵着富民富国强兵的深刻道理,值得深长回味。

有了这样的战略基点,中国在和平发展走向未来的漫漫征程中,才可以打破总是倒回历史原点的怪圈,即使受到暂时的干扰而停滞,也可以在高起点上继续前进。在从基点出发后,还须防止外力的突然撞击导致国家航船偏向。面对外部压力时,中国可以随时势的变化不断作战术的调整,但既定的国家战略方针绝不能改变。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篇10: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会

第二单元,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基础上,再一次重温了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党校老师结合国情、市情深入浅出的分析,并通过实例讲解中央、市委的举措,使我们在以往的理解认识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深了领会。正如开班时政法委副书记指出的那样要常温常新,以此达到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能力素质的学习目的。

1、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实践和理论的主题。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实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段话是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准确定位。为新形势下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提供了科学依据,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没有丢掉马克思主义,而且以一系列新的独创性的重要理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深刻理解这个论断,联系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的道路,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管用的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制度,是生命力旺盛的制度。我们学习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是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2、把握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探索”不能用后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前一个历史时期,也不能用前一个历史时期否定后一个历史时期。习总书记关于“两个历史时期”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特别是新中国历史,正源清本,凝聚共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虽然然有着重大差别,但归根到底是一脉相承的,统一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确认识这两个历史时期,不只是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要牢牢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键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真理。方法是要学习认识历史,尤其是要学习好党史。了

解掌握尊重历史,防止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坚持既不能否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也要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动摇。

3、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

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路线和基本原则。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可能性就会越多。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就要积累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我们对待理论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端正学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要真学,要力求甚解,要学懂学通,并加以消化吸收。

4、坚定信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忠实践行者

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革命理想信念高于天,没有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思想,是有客观标准的,那就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风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一切迷茫迟疑的观点,一切及时行乐思想,一切贪图私立的行为,一切无所作为的作风,都是与此格格不入的。

上一篇:大学生择偶标准调查下一篇:幼儿园禽流感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