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2024-05-24

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通用8篇)

篇1: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当前人口迅速老龄化的现实,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与老龄事业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公民养老保障条件的差异悬殊,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甚远。当前建立普惠化、均等化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

老龄化问题凸现,公民养老保障条件差异悬殊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

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课题。自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989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2%(将近1/8),比提高约0.44个百分点,其中上海、天津、江苏、北京、浙江、重庆、辽宁、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等11个省市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今后,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以年均800万人的规模递增。,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中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的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速加快,高龄老人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幅增加,空巢化趋势日益突出。全国老龄办的调查统计表明,城市“空巢”家庭已达49.7%,农村“空巢”类家庭达到了48.9%。无论城乡,“空巢”家庭中的老年人生活状况十分令人担忧。“十一五”期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持续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78%,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达到2132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25%。与“十五”时期相比,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与此同时,中国的老龄工作仍存在大量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从全国来看,当前的养老保障体系只覆盖了很小的范围,据统计,70%以上公民未在养老保障制度的覆盖之下,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全国与地方养老保险金制度设计中,不同类型人员享有的养老资金标准(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农民基本养老保险金标准以及非就业人员享受的养老资金标准)之间差距悬殊。尤其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因与在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增长直接挂钩,以较高速度持续增长,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却缺乏合理增长机制,导致两者差距日益增大。另外,由于当前国家养老保障制度只考虑各种就业人员,导致非就业人员与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也完全处于不平等状态。

整体上看,当前养老保障制度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的差异悬殊的普遍现象,折射出我国老年人在养老待遇方面因身份不同而出现的严重不平等性,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极不相称。

建立系统的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和谐

养老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建立一个科学的、切实有效的社会系统工程体系,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实现,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

在社会系统中,任何主体(无论是个人、家庭、组织、社会、国家还是人类)客观上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所以,无论是老年人生活还是老龄事业及老龄公共服务,也都具有“安全与发展”双层目标架构。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实力能够承担普惠化与均等化的基本老年保障(老年生存保障)的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在其公民进入人生的老年直至离开这个世界前,还不能公平地享受到普惠化、均等化的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他们的基本人权的享有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基本老年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并使我国不稳定的出口依赖型(外需拉动型)经济系统,向稳定的内需拉动型经济系统转化。

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央应当尽快将普惠化、均等化的基本养老保障措施,作为刚性指标列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绩效指标之一;应当在普惠化、均等化的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体制下,通过建设国家级社会保障系统工程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实现全体公民社会保障信息的共享,使跨地域自由流动的任何公民(包括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都可以方便地使用居民身份证或公民卡实现社会保障(包括养老保障)“一卡通”;应当建立可持续(如定期)进行数据更新的国家老龄系统工程模型,使重大老龄问题的预测、决策、管理做到“胸中有数”。为此,在设计和实施老龄系统工程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工程中,各级决策者应当澄清以下几点认识:

(1)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不是指当前就要实现所有养老保障内容的普惠化、均等化,而是指事关老年人起码的生存安全(“低端安全”)的那部分养老保障。老年人需求的多样性,要求老龄事业与老龄公共服务的多样性。政府与市场在养老产品(包括资金与服务等)供给上,有不同的侧重,应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

(2)认识和解决老龄问题,不但要算货币账(易衡量价值、有限价值),更要算货币不可衡量的超货币帐

(难以衡量价值、不可衡量价值乃至无限价值)。

(3)在老龄系统工程框架下,养老保障包括资金保障与非资金保障。资金保障,是以资金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养老保险金、老年津贴等;非资金保障,是以非资金非货币形式提供给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如老年公共服务设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定期为老年人体检、老年公寓等。非资金保障有

些是直接提供的,有些是从资金保障转化过来的。

(4)彻底扩大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面,不仅覆盖所有就业者,也要覆盖所有非就业者,以及作为雇主的公民。

(5)基本养老保障的普惠化、均等化应当尽快上升为刚性的、强制性的法律规范,而不应当仅仅在政策层面。

(6)基本养老保险是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而不是基本养老保障的全部内容。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普惠化、均等化,首先要求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基本养老资金(包括保险金及其它资金如老年津贴)全国统筹。

(7)我国目前实施的政策,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这是在基本养老保险方面具有城乡差异的逐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的政策,而非基本养老领域的普惠化、均等化政策。

篇2: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随着70年代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和人口控制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农村人口老龄化正逐渐加剧,今天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社会化养老变得愈加迫切.尽快建立完善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养老社会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还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了几种可供我国农村地区选择的养老保障模式.

作 者:赵秋成 杨秀凌 崔晓峰 作者单位:赵秋成(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杨秀凌(大连市财经学校,辽宁,大连,116025)

崔晓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沈阳办事处,辽宁,沈阳,110009)

篇3: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一、中国老龄社会状况和老龄社会的特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地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我国1999年10月就已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是1.2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0% (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8687万,占7%) ,今后我国每年将以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占总人口的15%以上,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达到4亿人,占总人口的25%。另外,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角度来说,自从有人类以来的整个人口发展历史呈现为三种形态,即分别是青年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种人口年龄结构形态。因此,当我们说老龄社会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是指对应于老年型人口年龄结构的社会,老龄社会不同于青年型社会和成年型社会,有其独特的特点:第一,在人口方面,老龄社会少儿人口减少 (30%以下) ,老年人口增加 (7%以上) ,老少比在30%以上,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第二,在经济方面,劳动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青年劳动力相对缺乏;老年扶养比重高;劳动力短缺;产业和产品的年龄指向鲜明,而向老年人的产业和产品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老年消费群体崛起成为主体之一;财富流向分流并向老年人移转;第三,在社会方面,老龄社会家庭表现为核心家庭、空巢家庭、“四二一”结构;养老方式为家庭和社会养老的结合;公共基础设施表现为亲老年人的无障碍环境形成;老年人是公共卫生的消费主体;实行现代终身教育、老年教育;而向老年人的社会服务发展前景广阔;生活方式方面重视生活质量;第四,在政治方面,老年选民成为压力群体,会得到更多关注;第五,在文化方面,年龄文化表现为年龄平等文化;价值观念强调代际公平等。

二、中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现状

养老产业是以年龄以及由年龄决定的消费特征为标志而划分的产业,它包括传统老年产业,如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保健、老年福利设施,以及现代老年产业如娱乐、旅游、住宅、保险、医疗护理、社区服务业、老年教育、咨询服务、老年人再就业等多种行业。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目前在产品市场上, 老年人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品种较单一, 有的甚至短缺, 比如适合老人穿的轻便布鞋、粗线袜、适合老人体型的服装等, 一般商场极少能够见到, 房屋设计和装饰装修也没有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房门偏小, 有的甚至连轮椅都不能通过;在服务市场上, 我国老年人最关心的养老服务行业也严重供给不足, 比如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存在着养老床位的巨大缺口。截至2009年末, 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 养老床位266.2万张, 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9%, 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 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 无法应对养老的需求。我国养老产业在医药、医疗、保健品方面有所发展, 但在其它很多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几乎还没有一个细分产品和服务分离出来。因此目前养老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一方面, 老年人的需求十分庞大, 也十分迫切;另一方面, 老年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整个产业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

三、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

养老产品与其他产品一样,也可以分为“公共品”、“私人品”和“准公共品”三大类,但是,提供“私人品”的养老企业才是养老产业化投资的机会所在。我国目前占主导地位的“四二一”家庭结构模式,加上生活节奏加快,竟争激烈,无法直接照料长辈,即使是与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照料,因为即使子女有孝心,也会由于工作生活担子重,照料老人往往力不从心,使得原有的家庭养老模式无法持续依存,养老方式悄然发生变化,由家庭单一养老的局面开始被打破,社会化养老逐渐发展,并已开始从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向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投资机会。

(一)养老产业投资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对养老产业的投资。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促进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事业目标。例如:2006年9月,全国老龄委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指出,要逐步加大老龄事业投入,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和国外资金投入老龄事业,逐步形成多元化的老龄事业投入机制;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强老龄工作”,表明了对养老产业的重视;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推动健康保险发展,支持相关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和养老实体”,表明了保险资金对于投资于养老产业的推动;2009年新《保险法》对保险资金在不动产领域投资的放开,给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老年人口数量巨大,今后我国每年将以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而到2060年老年人口才会呈下降趋势;第三,老年人收入不断提高,据估计,仅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就为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第四,目前养老产业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产品和服务需求远远未得到满足。因此投资养老产业势在必行,它将为企业提供巨大的商机,使养老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二)养老产业投资机会分析

第一,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是供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居住到生活不能自理时,将改为提供全护理老年病院,临终可得到医院的关怀和照料,从退休到生活不能自理,是个很长的过程,称为“人生第二春”,它是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是我国传统家庭养老的新发展,又与国际新型养老服务业相接轨,因此老年公寓发展前景广阔。

第二,医疗保健服务。老年人是各种疾病的多发人群,年龄与其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程度显著相关,据统计,27.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开支为“看病吃药”,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注重日常保健护理,因此,医疗保健服务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机会。

第三,家政服务。家政服务的需求主要取决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经济收入的多少,总体而言,健康状况差或经济收入高的老年人更希望得到家政服务,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需要家政服务。

第四,文化与教育服务。大多数老年人娱乐方式缺乏,只有看电视、听广播、打麻将、打牌、下棋、逛公园等娱乐活动;在教育方面,老年人爱好很多,如打太极、书画、乐器等,目前市场上能够提供给老年人的学习渠道非常有限;因此,应大力发展符合老年人需求特点的文化娱乐服务,增加他们参与社会的机会,让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第五,老年旅游服务。每年旅游的老年人将越来越多,来自国家计生委的数字表明,60岁以上旅游的老年人将从“十一五”期间每年增长480万提高到“十二五”期间每年增长800万,到2015年旅游的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2亿,到2025年将超过3亿。

第六,老年食品产业。老年人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膳食结构也相应发生改变,因此老年人相对其他年龄的人来说,对食品的要求更高、更科学,因此专门针对老年人生产的食品将获得巨大商机。

第七,老年用品产业。老年用品专指供老年人使用的物品,包括服饰、家具、家用电器、保健用品、娱乐用品、装饰品等,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日常用品的需求不仅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加快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加快老年用品产业发展,不仅能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而且能推动我国养老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4: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家庭发展

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民政部印发《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7%。

国务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中国老年人平均每年递增0.54个百分点,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到2050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总人口的1/3,老龄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是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所有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以及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管制度。”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

三、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面临的挑战

1.服务体系建设目标需细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主要发展目标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全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发展是一项长期事业,对于发展中如何丰富服务内容、健全服务标准、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仍需要不断探索、细化。

2.体系内部缺乏统筹、协调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养老设施建设、宜居环境创造及建成之后如何运营的问题,都是需要今后探索的;在给广大老年人提高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服务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医疗人员、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志愿者等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需要探索如何有效协调他们在一个目标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

3.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服务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者的统一。国家鼓励老年人及其家庭优先选择“居家养老”方式,对于身体原因或老年人自身意愿或家庭无力承担“居家养老”任务的老年人可考虑“社区养老”,以上两者都不能解决的才考虑“机构养老”。这三者如何衔接,具体标准如何界定,例如一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如何判定某老人已经不适合“社区养老”方式,需转为“机构养老”,且能够比较畅通的为该老人及其家庭建议适合的养老机构并顺利转让,任需要探究。

4.缺乏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有效激励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结合,在开展这三种形式的老龄服务中,国家在大致方针上都是倡导要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目前看来,市场力量、民间资本只是初步参与到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中,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主要是公办性质的机构和服务居多,社会的力量并未激发出来。

5.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动态监测

不同老年人对于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为老服务的需求、需求层次、具体需求项目等会因为他们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要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监测,才能更好服务于他们。比如说目前来看,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绝大多数生活都是能自理的,所以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对于生活照料方面的需求不大,诸如做饭、洗衣、打扫等方面的家务他们都能自己完成,他们的需求更多的是对于健康的需求和精神慰藉需求。

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方向

1.建立配套制度和法律体系

黨的十七大确立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又提出的“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等相关内容,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于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战略目标明确,有了根本法律保证。但是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宜居环境的创造、社区照料中心的建设和运营、社会力量的参与、养老机构的建立运营和退出等等都需要有政策引导、政府监督管理。所以在国家的大致方针明确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包括民政部分、社保部门、老龄办等)要集思广益,领会中央精神,出台各项配套制度和法规,因地制宜顺利推进本地区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2.明确规范和监督机制

首先要划清主管部门部分的责权。主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部门涉及民政部门、社保部门、老龄办等,各部门的具体权责要划清才能有条不紊开展工作,出现问题时候不会出现扯皮,导致谁都管结果谁都不管的局面,损害老年人权益。

其次要细化对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则。相关部门要对为老服务机构的环境质量、服务质量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和监督。对质量不达标的服务机构限期整改,甚至取消其经营资格。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有尊严的生活环境,严惩歧视老人、虐待老人行为。

3.建立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制度

篇5: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

按照这个预测比例,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

之多,到时绝对数量可能还会更多。

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需要关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将步入60岁以上的“5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网络上,记者看到有一些专门由“50后”建设起来的讨论问题的论坛,有很多“50后”就在论坛热议自己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持有同一种观点:担心以后儿女分身乏术,无法同时照顾4个老人。就算儿女再孝顺,双方4个老人的压力压在2个人身上太重了,孩子就算有孝心,也做不了太多。为此,他们都认为去养老院或者是托老所等地方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并希望政府可以考虑这种特殊情况,多发展一些有公益

性质的养老机构。

中国自古就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说法,网上议论的大多是如何减轻子女的负担。有一位叫做“只求开心就好”的网友就这样说道,我就是50后生人,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办法养老,就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吃住在一起,相互照顾,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小病小疼,这样就给儿女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孩子们已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累了,不要再累他们。

实在不行,也要根据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发帖人的想法让人不禁感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国人喜欢团圆,曾经的“春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湿了多少老母亲的眼角。尤其是对“50后”的这代即将步入60岁门槛的人来说,他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开始执行。大多数人膝下只有1-2个孩子。他们现在不仅自己即将步入60岁,而且还处在社会老龄化的拐点上。再加上各种政策和福利的不完善,他们的养老日后或多或少会带来一

些问题。老龄化加速发展

我国目前不仅老龄化人口多,而且发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并快速步入“少生、少

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仅在2000年2007年7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预计,2053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开始进入缓慢减少阶段,但到2100

年时仍将有3.5亿以上的老年人口。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

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但是,目前的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床位。

造成这样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生育率急剧和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这也是学界所公认的原因。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从而使老龄化速度

不断加快。

第一个原因不可否认的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同时,死亡率的下降也得益于

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

计划生育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急剧下降了生育率,控制了中青年人口数量的按比例增长。因此从2009年开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还将增长。

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有些人就担心政策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的产生,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多于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事实

证明,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实行一胎后,性别比例很快就失衡了;中国在1999年就出现老年化现象;养老金出现短缺现象;2004年时出现用工荒的问题;还有就业问题,事实并没有像当时实施计划生育时那

样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增加了就业压力。

目前的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养老金缺口仍很大;过30年,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为3∶1;2050年

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1。

这样不断增大的比例意味着劳动力将逐步的减少,而劳动力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力,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高度老龄化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劳动力是增加的,有了辉煌,当时日本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都能在发展中解决,日本经济朝气蓬勃,很多社会问题在发展中被稀释了,经济也很稳定。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总劳动力减少,很多问题出来了,由于老年化的原因,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日本新首相菅直人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和联系弱化了。事实上,日本有

不少上百岁的“空巢”老人失踪或者死亡是没有人知道的。

有学者针对上半年广东的“民工荒”表示,未来20年内,应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据预测,未来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

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

经济社会下的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本身可能并不能被称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抚养下一代的成本增加,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少生孩子。人口年龄自然会趋向于高龄化。再加上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很容易变为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像曾经的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是迟早会出现在正在发展的中国。可

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却问题不断。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由于他们中相当一些人生育时正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晚年时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老年福利机构来养老。数据统计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1万人。但是,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机构养老的经验,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缺口达540万张,是现有床位数的200%。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怕的缺口。农村的问题更为严峻。步入老龄化的人劳动力自然会受影响,由于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在往城市聚集,农村的老年人由

谁来照顾,这个问题社会似乎都缺乏准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亲情的慰藉方面。就像日本孤独老人死了都没有人知道,中国虽说情况不至如此,但是防患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发生至关重要。在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范围广的前提下,父母子女间的情感需求经常难以得到满足。老龄化问题,有了资金保障,有了服务照料,前两者都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来解决,但是情感的慰藉,却只能由子女来完成。这种情感需求无可替代。但是在我国,家庭养老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子女就业谋生往往不在本地,照顾老人有诸多不便。

养老更多的要靠社会,但是社会养老负担的加重,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是老年人口退出生产领域,不再直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他们的经济消费活动并未停止,而且诸如医疗护理保健等费用可能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尽管有人说有国

家财政兜底,但巨大的养老金空账,也将使国家财政解决乏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还将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老龄化表明中国劳动力人口供给呈绝对减少趋势,将使得依靠增加劳动者数量实现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另外,老龄人口增多必将动用更多的储蓄,导致储蓄水平下降,投资减少,单纯消费增加,从而影响到经

济增长的潜力。

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曾表示:过去对待老年人认为只要做到端吃端喝就是孝,积累的都是“人活七十古来稀”的经验。现在平均寿命已经是70岁了,全国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就有1800万。还用以前的老办法对付老人,是害了他们。因为80来岁的老年人恰恰需要运动,不运动身体素质很快就会下降。国家经验也是如此,我们原来有一套很丰富的经验,但是现在要搞公共服务,特别是老年服务,诸如残疾人的无障碍设施等。我确实感到国家公共管理要转型,挑战很大,整体上没有经验,是现在养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养老还需多条腿走路

城乡养老有差别;家庭赡养、自我赡养、社会赡养有差别。要想解决所有的问题,恐怕还得分别解决问题,各个击破。王振耀认为,城市绝大部分老人都有退休金,工人一般是1000元左右,干部更高。退休金覆盖意味着有三险,特别是有医疗保险。城市在资金保障和体系覆盖上强于农村。农村是8000-9000万60岁以上农民,除了新农合覆盖一些外,养老金方面还是差,新农保推进试点周期过长,难以全面覆盖,一些农村地区80岁以上老人生活相当困

难。

传统理念是养儿防老、家庭赡养,缺乏很多公共设施(包括公共福利制度)。目前情况是一方面很多年轻人到外面打工,在城市又没有受到正规城市人的基本福利,比如住房、医疗等。另一方面,5000万留守儿童还得留给老年人照顾。老年人承担了照料孙辈的责任,负担比城市老人要重。现实制度安排无形中转嫁了负担。“城市繁荣是由70、80岁农村老人肩

上扛着的”。

如何改变家庭赡养、自我赡养的格局?已经有了新农保,但试点进度太慢,10年时间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当务之急,社会福利政策实行重大调整。两大方面的格局需要形成。一方面基本取得共识的是福利津贴制度,高龄津贴。1800万80岁以上老人除了得到新农保和其

他照料,还能享受高龄津贴,金额参照低保标准。

另一方面抓紧开展照料型服务,保健、医疗、日常生活、应急等,大量兴办托老所和养老院。最保守统计,全国900多万老人失能,不能自理生活。加上2000多万老人生活半自理,行为不方便,一共是3000多万人需要照料。

如此看来,养老问题应当主要通过社会化服务解决。从根本上讲,养老应当靠国家,靠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子女起辅助作用。比如养老金,应当由国家负责提供。现在这个问题事实上已经开始得到解决了。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在更大范围内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力

争在3-5年普及。

养老金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最需要去发展,那就是养老设施、养老社会化、专业化服务问题。不仅要依靠政府的力量,也要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公益化和市场化并行应该是比较有效的途径。日本的专家就曾表示,无论是多发达、多富有的国家,都是靠公益性机构和私营收益性的企业共同来做这个养老产业的。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每个人的消费能力、消费需求差异很大。对于富人来说,他可能希望硬件设施像酒店一样好,低端的养老院就无法满足他的需求,这个群体有能力也愿意用购买的方式享受高品质的养老生活,这就是客观市场的存在,而私立的养老院通过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获得正常收益,这就形成良性循环从

而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

篇6: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未富先老。由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殊性决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面临一系列困难。应对挑战的出路在于巩固和加强家庭在养老保障中的地位,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会养老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特征是两头小中间大。但是从趋势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向人口倒金字塔形发展。形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于年龄金字塔底部少儿人口规模增长持续减慢;二是由于年龄金字塔顶部的老年人口规模大速度增长,即出现了人口学所谓的由底部老龄化到顶部老龄化的演变。发达国家的这一演变过程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和人口预期寿命延长的双重影响,底部老龄化与顶部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形成“夹击”之势,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越发严峻。早在1999年2月,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就已经超过10%,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7%。这标志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压力是极为严重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当代中国老龄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老龄人口的结构特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人力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但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影响,也是极为严重的。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

第一,大幅度减少经济活动人口,供养率提高。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1990年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对老人赡养比为13.7%,2000年上升为15.6%,预计到2025年将上升到29.46%,2050年将上升到48.49%。如果再加上对幼年子女的抚养,经济活动人口的总抚养比将上升更快,2025年可达到59.5%,2050年可达到76.8%。人口老龄化将使经济活动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沉重,甚至会使未来经济活动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创造能力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

第二,影响投资、消费、储蓄和税收等主要生产活动。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从来都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非经济活动人口无力储蓄,人口老龄化使经济活动人口急剧减少,使未成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成为单纯消费人口,成 1

为经济活动人口即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其结果是缩小了税基,减少了税收,储蓄率下降,投资率比例降低,纯消费增加。这种情况虽然可以在近期内促进消费增长,扩大内需,进而促进生产,但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决定了必须不断扩大积累,增加生产资金投入,否则就难以供养日益庞大的非经济活动人口。

第三,加大财政支出,加重政府负担。国内外经验表明,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建设至关重要。由于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加深,财政中用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服务的支出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的增加,无疑会使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公共支出减少,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成员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第四,改变家庭结构和家庭的赡养功能,使居家养老这一能够有效减轻社会养老负担的养老组织形式受到破坏。随着生活的改善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提高,高龄老人日益增多,三世同堂的家庭比例很大,家庭“少子化”标志着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而弥补家庭养老功能不足的前提条件,即实行社会化养老,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目前我们还不具备充分的条件。

第五,影响脱贫计划的顺利完成。毫无疑问,老年人口是收入少、疾病多、社会资源贫乏的弱势群体。而未富先老加重了养老负担,扩大了财政支出,因而影响了有效脱贫。

第六,造成大批高危家庭,影响社会和谐。“一胎化”的长期实行早就了成千上万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现代社会,各种社会风险极为普遍,一旦独生子女出现不测,当事家庭将无法承受打击,影响社会和谐和稳定,进而对社会协调构成一定负面效应。

二、当代中国老年社会问题

老年社会问题的状态和趋势是老年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解决好老年管理问题,必须弄清楚老年社会问题,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

1、老年贫困问题

(1)问题描述及社会后果

我国老年贫困的基本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种:环境恶化造成的环境型贫困、经济转型形成的贫困、因病因残形成的生理型贫困,这三种贫困大多具有不可逆转

性,解决起来难度相当大。

无论是发生在城市里的老年贫困,还是发生在农村中的老年贫困,都会影响社会稳定,也影响社会稳定和老人的生活质量。其后果主要有二:第一,家庭养老功能减弱,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导致敬老爱老意识淡化,家庭养老功能丧失,影响代际关系和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解决对策

第一,努力发展经济,为贫困老人拜托困境提供积极支撑;第二,弥补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充分发挥家庭在社会养老保障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必要的养老机构;第四,减少分配不公,缩小贫富差距。

2、老年犯罪问题

(1)问题描述

由于社会的、个人的、环境的原因,老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城乡比较严重的社会现象。老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法制观念淡薄;受西方腐朽思想影响严重;思想空虚,心理比那台,需求畸形发展而引起犯罪。

(2)预防对策

第一,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制度,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二,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制观念;第三,采取多种形式教育青少年尊老爱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第四,努力缔造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第五,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3、老年心理障碍问题

(1)问题描述

老年人随着生理上的衰老,生活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不断下降,心理危机也就越来越明显。老年人若产生了不良心理,对家庭、对社会、对自身的健康都将产生消极影响。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及其成因较为复杂,总结起来主要有:忧郁心态;孤寂心理;狂躁心态;悲观心态;多疑心态和牵挂心态。

(2)解决对策

克服老年心理障碍必须处理好一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第二,处理好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第三,处理好安度晚年

与意外刺激的矛盾;第四,正确处理社会保障条件不充分与老有所养的矛盾。

三、社会养老保障政策的回应度与制度设计

老年人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成效信息的直接感受者,老龄群体对社会养老政策的满意度和支持率应该成为衡量社会养老制度运行质量的主要标准,作为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根据我国国情,应届人口老龄化高峰,实现社会养老制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利用有限的社会养老资源,保持适度的社会养老待遇水平。因此,提高社会养老的政策回应度、减少养老资源浪费、保证养老待遇的适度性和有效性,对于我国安全度过人口老龄化高峰,保持社会的协调与稳定无疑是一种明智选择。

针对提高我国社会养老政策回应度,可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进一步健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不尽如人意,医疗保险市场化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挑战。

其次,进一步挖掘养老资源,建立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建议政府采取强制和吸引相结合的政策,扩大社会养老参保覆盖面,积极向非公企事业单位征缴社会养老保障金,通过实施代际养老解决问题,创造代际公平和代内平衡的实现条件,协调代际关系。

再次,以社区服务体系为依托,满足老龄人口各方面的生活需要。在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照料为辅的养老制度,努力实现居家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的有机结合。

篇7: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2017宁夏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老龄社会及养老问题

通过宁夏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宁夏中公教育整理了宁夏公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热点事件】

根据11月26日山东省财政厅网站的消息,省财政近日提前下达2016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支付资金78.8亿元,支持各市县为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城乡参保居民按时足额发放基础养老金,保障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据统计,截至10月底,全省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4518万人,其中领取养老金人数为1405万人,累计发放养老金147亿元。

【相关背景】

[入口红利期结束,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一)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现有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且每年以近800万的速度增加。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规划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高龄化、空巢化趋势,目前,我国城乡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约3300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9%。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和生活节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护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从心,迫切需要通过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来解决。据推算,2015年我国老年人护理服务和生活照料的潜在市场规模将超过4500亿元,养老服务就业岗位潜在需求将超过500万个。

(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达49.7%,接近一半,探索多种模式的养老服务呵护“银发族”安享晚年迫在眉睫。另外,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我国农村老年人“空巢家庭”比例也达到38.3%,上升速度比城市更快。老龄化来得如此猛烈,宣告了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经终结。从现在开始,政府和社会都要为长达三十余年的人口红利期支付本金和利息。在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同时,仍然要突出政府责任,要不断提高养老公共服务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大力兴建公共养老服务机构及配套设施,提高公共养老服务能力,最终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三)养老保险转轨成本高。历史欠账形成沉重的转轨成本,已退休“老人”和1997年养老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的“中人”,需要靠改革后“新人”的缴费供养,形成个人账户空转。2008年养老基金“空账”达1.4万亿,2016年将扩大为3万多亿。

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中公名师解析申论范文大全

现行制度要求养老保险金余额除满足两个月的支付费用外,80%左右要用于购买政府债券或存入银行,由于近期银行存款利息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导致养老保险金的结余不断贬值,这势必加重未来时期养老保险的负担,也会增加国家在养老保险方面的支出负担。

全国23%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率明显高于世界10%的水平,也超过国际20%的警戒线水平;养老保障标准低,城市基本养老保险月均1000元,而农村不到100元。

(四)中国城镇养老金存在亏空。2012年12月17日,“社会保障国际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召开。报告统计,2011年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到767亿元。此外,在报告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指数排名中,北京位列第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的这份报告也显示,中国城镇基础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额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2010年为1.76万亿元,2011年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2.22万亿元(2.2156万亿元)。

[政府积极应对老龄化现象]

(一)北京将下力气解决养老设施布局不合理、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以应对城区养老床位的“一床难求”和郊区的“床位闲置”。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原则,通过政策扶持、制度规范、资金引导、奖励督导等手段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制定出台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资金补贴、信贷支持、市场准入等综合配套优惠政策、措施,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培育一批养老服务行业组织和龙头企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养老床位达到12万张,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8张。

(二)全国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实现“老有所养”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间养老与公办养老存在差距]

(一)公办养老院属于事业单位性质,主要用于解决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等困难群体的养老难题。但根据媒体的报道,公办养老院正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眼下,找关系“插队”入住公办养老院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据悉,公办养老院接收自费老人的收费标准在每月一两千元左右,而民办养老院收费标准每月至少要三四千元。

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老有所养”正成为越来越迫切的时代课题。在一些城市,原本承担“托底”作用的公办养老院,正在自主经营中慢慢变味儿:条件优越的养老资源被“特权”老人争相占用,而普通老人却因挤不进大门晚景凄凉。一些退休干部每月养老金

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中公名师解析申论范文大全

和补贴高达七八千元,却通过走后门、靠关系等手段,抢占了公办养老院的名额,每月只需支付一千多元的费用。

(二)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企业职工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金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这使得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达到3倍之多。

【发布政府预算的影响分析】

第一,作为政府行动的纲领,政府预算可以反映政府养老保险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意图。中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正在向着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方向迈进。养老保障问题跨度长、范围广,解决难度很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预算管理表现出的政策导向作用和宏观调控意图,不仅使政府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职能有着更为具体、更为清晰的规划展现,而且使政府的财政责任有着更为明确、更为精细的落实举措。因而,预算管理推进的一小步将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一大步,更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大步。

第二,作为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政府预算用法律形式表现养老保险预期收支与财政的平衡关系。许多养老保险政策法规以“通知”、“办法”等形式出现,约束性不强、执行力差。而预算的法律效力将有利于把整体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同时,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安排合理解决历史债务、转轨成本和未来支付需求等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制化有了坚实的财力基础。

第三,作为法定程序的产物,政府预算为人民群众平等享受养老金权益提供了公平正义保障。政府预算作为法定程序的产物,其本质就是追求公平正义。长期来看,养老保险待遇的双轨制、制度结构的碎片化,以及不同类别人群的巨大差距,都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正义的目标追求相背离。因而,加强并促进政府预算制度建设也就是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在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养老金权益。

【解决对策】

为了更好应对老龄社会的到来,中公教育专家认为:

一、构筑国民养老金制度、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商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模式。构筑国民养老金制度普惠底线,采用政府强制性的收费或社会保障税等形式筹集,保障所有老年人最低收入水平;将现行个人帐户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分离,由中央政府对资金运作制定专门制度进行管理运作,并规定最低收益率,逐步做大个人帐户;将商业保险制度作为个人、商业养老的补充,由国家制定相应的税收、金融优惠政策,鼓励建立相应的多形式商业养老保险制度。

二、提高对老龄化问题的认识,并将其到发展的长期规划中。

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强调老龄化趋势加快的严峻性以及紧迫性,以及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的重要性,提高政府和领导的思想认识,增强全社会的老龄意识。政府高度重视,中公教育·汇总>>>宁夏公务员历年真题

>>>中公名师解析申论范文大全

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地区老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合理规划社区蓝图,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各种服务,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三、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发展社会养老。

对困难老人,由政府公办养老院直接供养;政府也可以从民办养老机构购买养老服务,再低价提供给社会公众。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老人情况,继续增加投入,努力改善设施条件,逐步提高居养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经营性的养老机构布局遵循市场化原则,但政府可利用产业规划进行调节,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扎实推进养老服务规划化,科学制定养老服务行业规范、管理制度和指标体系的等,实施第三方督导评估。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业培训体系,培养专业化的护理队伍。

四、加大有关老年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

法律部门要坚决制裁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依法合理调整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加强民事调解工作,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完善城镇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正常增长机制,完善相对独立的养老金经办机构,负责养老金的征收、给付、营运和管理。农村要逐步推行自我储蓄和家庭保障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并积极推进城乡养老、医疗方面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五、构建健康发展的老龄社会。

一方面,树立健康发展理念,明确以健康为主导的发展思路才是持续富裕的动力;健康人群学习能力强、储蓄率高、投资水平高,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健康促进行动,倡导年轻时进行“健康储蓄”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老年健康服务系统,实现老年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完好状态。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宁夏公务员考试课程是如何设置教学的!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中公申论批改服务可以系统的提高学员写作水平。中公教育宁夏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篇8:中国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障问题研究

根据联合国确定的评价指标, 一个国家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 , 或60 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 , 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进入21 世纪以后, 我国已成为老年型国家, 截止2012 年, 全国60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9390 万人, 占总人口的14. 30%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大,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不容小视,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 使政府在农村老年保障方面的支出不断加大。进入21 世纪,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 随着人口政策的影响和跨地域人口流动的加剧, 农村大部分青年劳动力选择去城市务工, 农村出现“三八六一九九”的趋势, “三八”、“六一”、“九九”分别指妇女节、儿童节、重阳节, 代指妇女、儿童、老人。农村家庭结构趋于老龄化、小型化, 农村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空巢老人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 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如何能实现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居”的生活境界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

2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空巢老人是指没有子女照顾、单居或夫妇双居的老人, 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无儿无女无老伴的孤寡老人, 另一种是有子女但与其分开单住的老人, 最后一种就是儿女远在外地, 不得已寂守空巢的老人。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10 年中国城乡老年人追踪调查报告》显示, 我国空巢、独居老年人显著增加, 城乡合计空巢老年人占49. 3% , 城镇空巢老年人占54. 0% , 农村空巢老年人占45. 6% ( 其中独居占10. 6% , 夫妻同住占35% ) 。空巢老人的不断增加, 对社会养老保障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大部分农村在经济上相比城镇要落后一些, 在城乡差距不断加大以及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 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面临许多问题。

2. 1 家庭养老供给不足, 老年人生活负担大

当今我国养老仍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和个人自己养老, 由于国家经济发展需要, 农村青壮年人数不断减少。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我国家庭趋向于“四、二、一”结构, 农村的出生率有所下降, 随着上一代的衰老, 青壮年人口明显下降。

这种情形下, 空巢老人的生活保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不能及时的接受子女的赡养。一部分老人还需照顾孙辈以及从事务农、料理家务等体力活动, 空巢老人自身的劳动能力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较大, 一旦劳动能力下降, 其生活困境将进一步加剧。

2. 2 农村经济基础差, 老年人生活不稳定

农村老年人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子女供给、社会保险以及自己劳动收入。对于农村空巢老人来说, 子女的收入状况和道德水准直接影响到老人的物质生活保障, 对于无子女的空巢老人来说, 其生活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 年统计公报显示, 2012 年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为7917 元。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 家庭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国老人自我养老能力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 特别是农村空巢老人自我养老能力更弱, 其主要原因: 一是农村老年人对自我养老的概念还不明确, 没有形成自我养老积蓄和自我养老意识; 二是缺乏养老问题的长期规划, 希望通过“养儿防老”解决自我年老后的生活状况; 三是受传统观念影响, 农村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的财产收入绝大多数都用于家庭生计、子女教育和婚嫁, 没有留有自己养老的储蓄, 这就造成了农村老年人老时特别依赖子女, 缺乏自我养老能力。

2. 3 农村养老资源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农村医疗设施、养老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均不足, 而且存在着现有养老资源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比如农村敬老院的集中供养率低, 当前的入住率只在50% 左右有限。最关键的还是“人”的稀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 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照顾自己, 尤其是患病的老人, 其日常生活起居更需要他人的照料。农村社区服务体系本身就在建设当中, 从事农村养老事业的队伍并不壮大, 并且在人员素质和能力上参差不齐, 优秀养老看护人员供需矛盾突出。

2. 4 老年人精神健康令人堪忧

根据调查显示, “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达到60% 。而达到疾病程度, 需要医学关注、心理干预的空巢老人, 比例占到10% ~ 20% 。”。社会针对老年人的电视节目少、健身娱乐设施不足等, 也导致老人的精神生活贫乏。随着空巢老人社会活动减少、子女关怀不够, 极易引发精神疾病。家庭空巢综合症常常表现出的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 食欲减低, 睡眠失调, 平时愁容不展, 长吁短叹, 流泪哭泣。因为有些人会有自责倾向, 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 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有人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 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 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最终都想用自杀的方式得到解脱。

老年空巢问题是个社会问题, 主要是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健全完善。这包括物质层面的, 比如年老体弱、无人赡养、就医困难。尤其是精神层面, 孤独寂寞、对儿女的思念让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国外有义工制度, 定期看望老人, 陪老人聊天, 值得借鉴。

3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形成的原因

3. 1 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资源供给不足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由农村基本养老制度、五保供养制度、商业保险、个人储蓄、家庭保障等组成。农村基本养老制度覆盖全体农村居民, 与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和转化正在完善之中; 五保供养制度和商业保险属于补充性养老保险; 个人储蓄、家庭保障仍发挥基础保障作用。由于受到现实我国经济实力的限制, 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仍没有保障, 这些老人尚未被真正纳入农村的养老保障体系之内。同时, 由于社会提供的有限的照料资源在分配上侧重于青少年, 老年人得到的社会化照料资源就更少了。

3. 2 人口出生率下降, 青壮年负担大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表明, 截至2010 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4. 83 岁, 比2000 年时提高了3. 43 岁。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的变化, 空巢老人的数量越来越多, 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逐渐凸显。

出生率的下降, 死亡率也下降, 我国家庭趋向于“四、二、一”结构, 造成代际不均衡, 社会养老金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 加重年轻一代人的负担。

3. 3 城乡经济差异大, 农村人涌向城市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 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使得农村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

3. 4 社会道德体系弱化, 空巢老人子女不孝顺

子女的养老意识淡薄, 有些子女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居住。北京大学《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显示, 全国有75. 2% 的已婚成年子女不与父母同住, 空巢家庭比例迅速上升, 这会带来老年人养老和情感关怀等问题, 使空巢老人老年生活得不到保障。

3. 5 养老体系法律不完善, 农村空巢老人无保障

各层次法律法规和规章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如地方政府规章和国务院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 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之间的冲突, 相同法律位阶中新的一般法与旧的特别法之间的冲突。法律冲突削弱了法律的效力, 造成法律适用的混乱, 不利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4 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对策建议

4. 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要有效地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就必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 提高社会养老、社会医疗保障等关键环节。首先, 国家应该尽快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强制性, 保障农村空巢老人能够享受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其次, 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 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救助工作遵循法律规章的规定,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规定的救助规定, 保障社会救助的公平正义; 最重要的是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 只有完善医疗体系的建设, 才能打造出宜居的农村养老社区。

4. 2 完善养老体系的相关法律

解决法律冲突首先应根据“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来确定各法律间的效力层次; 其次要加强立法工作, 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制定法律, 避免法律冲突; 再次, 有关部门要及时解决相冲突的法律。当国务院职能部门的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相冲突时, 应及时上报国务院, 国务院应及时作出裁决, 不能久拖不决。总之, 为理顺各层次有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之间的关系, 构建完善的、有机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体系, 有立法权的机关不仅应在立法时努力避免法律之间的冲突, 而且还要及时解决已发生的法律冲突。

4. 3 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

政府应该开展文化活动, 将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诚实守信的道理融入一份份文化大餐中, 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 宣传教育效果明显; 做好高龄老人、五保老人、空巢老人、低保家庭相关补助。

4. 4 提升老年人自我养老能力

因为老年人已经退出社会生产的主角地位, 生活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小, 心理上逐渐产生失落感、空虚感和孤独感。因此, 必须对老年人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与开解。首先, 当子女到了“离巢”年龄, 自己就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逐步减少对子女的依赖; 其次, 农村空巢家庭的老人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年人应调整好心态, 自强自立, 广泛地参与农村的各种活动, 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 最后, 参加老年教育, 提升生命的意义。克服孤独感的有效途径就是寻找精神寄托, 学习是丰富老年生活最佳的方案。

4. 5 加强社区福利和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是居民直接接触的组织, 也是未来老年人养老的平台。农村社区有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密切、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的特点, 有利于动员社区成员实行养老互助, 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所以, 社区关照应成为未来农村空巢老人关照的重要方式。

5 总结

只有政府和村集体要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大力支持, 进一步加强老年社区服务工作, 建立农村社区居民间的互助机制, 政府和村委会要做好动员组织工作, 鼓励、支持村民与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组织社区人员定期进入空巢家庭, 为老人们进行检查, 建立健康档案, 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从法律保障、道德构建与资源供给三个方面, 落实农村养老社区的建设, 才能让空巢老人们感到“小家虽已空巢, 大家依旧温暖”。

摘要:中国已迈入老龄化的社会,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空巢家庭。思想观念与家庭规模的改变使越来越多的老人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空巢”, 而经济上的短缺和精神上的匮乏是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工作的重点难点。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主要是由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的, 而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锋清.老龄化趋势下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 2009, 2.

[2]刘高宾, 郑锦阳.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商品与质量, 2010, 5.

[3]武霞.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2, 10.

[4]许智超.老龄化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3.

[5]张哲飞.关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5.

[6]王博.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的困境及出路[J].剑南文学, 2012, 4.

[7]洪业应.浅析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社会工作的视角[J].社会工作, 2008, 7.

[8]杨翠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9]殷允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上一篇:精选给女友的七夕经典告白语下一篇:耗材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