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新编》出版

2024-05-04

《医院管理新编》出版(精选三篇)

《医院管理新编》出版 篇1

凤凰网消息, 《陈毅诗词集》出版座谈会12月20日举行。该诗词集收入陈毅诗词共计355篇, 约700余首, 其中15首作品为首次公开发表。“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 即出自“元帅诗人”陈毅。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外交战线的卓越领导人、一位杰出的诗人, 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 陈毅留下了数百篇诗作, 成为他光辉一生的真实记录和生动写照。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陈毅诗词集》, 分上、下两册, 收入陈毅从1921年11月至1968年7月各个历史时期创作的诗词共计355篇, 约700余首, 其中15首作品为首次公开发表。该诗词集日前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在当天的座谈会上, 学者们一致认为, 陈毅的不朽诗作, 题材广泛, 风格朴实, 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高尚情操的生动教材, 是受益当代、传诸后世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016新编7项管理制度 篇2

2016.03.15

编印

内丘县粒粒香小米加工厂

ZD/NQXM01-2016

一、进货查验记录管理制度

为规范食品原料及包装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行为,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指定经培训合格的专职人员负责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专职人员应当掌握食品安全法律知识、食品安全基本知识以及食品感官鉴别常识。

二、采购食品、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到证照齐全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或批发市场采购,并应当索取、留存有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购物凭证应当包括供货方单位名称、产品名称、产品数量、送货或购买日期等内容。长期定点采购的,与供应商签订包括保证食品安全内容的采购供应合同。

三、从生产加工单位或生产基地直接采购时,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加盖有供货方公章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四、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批量或长期采购时,应当查验并留存加盖有公章的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等复印件;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五、从流通经营单位(商场、超市、批发零售市场等)少量或临时采购时,应当确认其是否有营业执照和食品流通许可证,留存盖有供货方公章(或签字)的每笔购物凭证或每笔送货单。

六、从农贸市场采购的,应当索取并留存市场管理部门或经营户出具的加盖公章(或签字)的购物凭证;从个体工商户采购的,应当查验并留存供应者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或复印件、购物凭证和每笔供应清单。

七、采购其他辅料时,应当查验、索取并留存供货方盖章(或签字)的许可证、营业执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复印件。

八、批量采购进口食品、食品原料的,应当索取口岸进口食品法定检验机构出具的与所购食品、食品添加剂相同批次的食品检验合格证明的复印件。

九、食品、食品原料及食品相关产品采购入库前,应当查验所购产品外包装、包装标识是否符合规定,与购物凭证是否相符,并建立采购记录。采购记录应当如实记录产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应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

十、按产品类别或供应商、进货时间顺序整理、妥善保管索取的相关证照、产品合格证明文件和进货记录,不得涂改、伪造,其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ZD/NQXM02-2016

二、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制度

1目的: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适用于生产系统所属各班组、部门和个人。3职责:

3.1生产主任负责该项工作的制订及研究。3.2车间主任对生产过程控制负责并推广执行,并对车间员工进行监 督。制度: 4.1人员管理 4.1.1生产车间是生产任务的具体完成部门,生产经理必须根据实际产量和质量将生产任务进行分解并下达。4.1.2生产科长负责检查监督车间的整体工作情况。4.1.3生产车间主任负责组织进行作业人员的岗位训练,班组间的协调和出现问题的解决,并确保操作人员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作业。生产班长负责指导作业人员按规定作业。

4.1.4生产车间主任必须定时检查下属操作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以及安全文明生产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对于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由生产经理进行协调解决。4.1.5生产科长定期召开生产分析会议,安排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5方法管理

5.1生产科长、生产车间主任在进行生产作业前应对生产作业所需的 工艺条件、技术文件资料进行确认,确认无误后方可安排生产。

5.2生产车间主任依规定的加工流程安排生产作业,负责指导生产工人按操作规程、工艺文件操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5.3生产车间主任检查工艺文件的贯彻执行情况,发现违反工艺文件者应及时制止,并立即将情况反馈给生产科长处理。

5.4生产科长组织人员审核操作规程、工艺文件的适宜性。6仪器、设备管理 6.1按操作规程使用计量仪器、生产设备,按规定定期进行日常清洗、消毒,对部分需要润滑的部委进行加油润滑保养,保证设备的正常和安全运行。6.2设备发生故障,操作工人不能解决时,应立即按规定通知设备管理人员组织有关人员排除故障。7材料管理

7.1车间主任须依据生产指令材料定额开具领料单,厂长批准后,依据仓储管理规定到仓库办理领料手续,领料者核对产品品名、规格、数量是否正确并签章确认。7.2中间制品的检验

7.2.1各工序作业人员按规定的频率,采取样品送化验室进行化验,化验人员根据检测规程对产品外观、包装进行检验,检验合格方可放行下一生产环节。

7.2.2质量管理人员依据相关质量标准,定期抽检产品质量。7.3不合格品处理

7.3.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合格品(包括不慎落地品),生产车间应进行适当标识、隔离,以防不良品流入下道工序或误取误用。7.3.2所有不合格品应按不合格品管理规定进行评审和处理,生产车间不得擅自使用和睦处理不合格品。7.4入库

检验合格的产品才可入库,由生产科长、生产车间主任审核入库单,生产车间主任负责组织作业人员入库,由生产班长与库管人员共同核对清点无误后办理入库手续,并按库管人员的要求存放在指定地点。8例会

每周召开一次,主要内容为:

8.1 进行实际产量与计划产量、生产能力的差异情况及原因分析。8.2 目前存在的质量问题及其解决办法。8.3 通报设备运转状况及维护保养情况。8.4 工艺操作方法改进意见。8.5 进行生产设备和人员的调度。

8.6其他实际遇到的问题、困难及应对措施等。

ZD/NQXM03-2016

三、出厂检验记录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保证产品质量,对客户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特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本厂所有产品均适用本制度。

三.内容:

1、产品检验

(1)检验人员是企业产品质量的最后把关人,必须确保产品质量。检验人员对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独立行使一票否决权,凡经检验人员签发的合格产品,化验员负全部责任。

(2)化验员按照相应的产品标准、检验标准对产品实施检验,做到保证不漏检、不误检、做到批批检验、数据科学、准确。

(3)化验室要把每天检验情况上报质量负责人。

2、出厂检验

(1)化验员要严把质量关,产品达不到标准要求不准出厂。(2)化验员要按照生产许可证验收细则规定的出厂检验项目检验。(3)出厂检验项目中注有“*”号标记的,应制定*号检验项目检验计划,每年检验2次,可自行检验或委托有资质的 检验机构进行委托检验。

(4)产品出厂必须实行批批检验,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格式规范、完整,检验数据准确,填写正确。

(5)产品检验合格后填写出厂检验报告,质量负责人手签后,准予出厂。

(6)对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准出厂,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7)产品标签严格执行《食品标识管理规定》和GB7718的规定。

ZD/NQXM04-2016

四、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保证我厂生产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加强公司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企业主体责任,根据《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制定本制度。

2、范围:

食品生产安全自查范围包括现场检查、管理制度和质量记录。

3、职责:

3.1质管科负责食品安全自查管理制度文件的编制、修改、更新。3.2质管科组织人员每月两次进行食品生产安全现场检查。

3.3生产技术科、质管科分别指派1名以上管理人员组成食品安全自查小组,每半年对我厂的食品安全总体状况检查评价一次,并向厂长提交食品安全自查报告。有必要时向县级食品安全主管部门报送自查报告。

4、内容:

5、4.1我厂自查小组定期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评价。生产经营条件发生变化,不再符合食品 安全要求的,应当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潜在风险的,应当立即停止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并向当地区县食药局报告。

4.2正常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

——原材料发生变化或者改变主要生产工艺,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监督机构提出要求企业进行自查时;

——产品出现异常时(产品质量遭顾客投诉、产品召回后)4.3自查内容:

4.3.1企业资质变化情况:工商营业执照与生产许可证实际生产方式和范围是否一致;

4.3.2采购进货查验落实情况:采购食品原料、包装材料索证、食品相关产品是否从具有合法资格的企业采购,购进时是否索取了企业相关资质证明、合格证明或检验报告。是否有详细的采购验证记录;生产过程中相应记录是否完整无缺;包装物存放、使用专人管理,有单独的进货台账。4.3.3生产过程控制情况:是否安排专人对厂区卫生进行打扫,保持厂区内环境整洁干净;是否定期对生产场所、设备、库房、进行打扫、消毒,保持在加工过程中与产品接触的一切设施、设备、环境的卫生,杜绝一切污染的可能;是否定期养护设备设施,每批产品生产前和生产结束后,是否均对相关设施、设备进行清理、清洗;生产人员的个人卫生、工作服帽是否整洁;工作人员洗刷、更换专用工作服后,是否经专用人流通道进入生产车间,验收合格的原料是否经专用物流通道进入生产区域;从原料到成品及成品库是否有防护措施,是否存在交叉污染。

4.3.4食品出厂检验落实情况:检验仪器、设备,计量检验仪器、设备是否检定并在检定有效期内;检验辅助设备和化学试剂是否齐备,实验室测量比对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规定(一年不少于两次);检验人员是否经过培训,具有检验资格和能力;是否按照国家标准,对生产出的每个单元的每批产品进行检验,是否将检验的原始记录和产品出厂检验报告留存备查,是否对出厂的每批产品留样,并进行登记。

4.3.5不合格品的管理情况和不安全食品召回记录情况:是否有采购不合格食品原料、不合格食品包装、不合格食品相关产品和生产不合格产品的情况,对不合格品是否按相关规定进行召回、退(换)货或销毁,并有记录。

4.3.6食品标识标注情况:生产的各个单元产品的包装上是否按照相关规定印有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产品标准代号,以及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SC编号和SC标识以及产品的贮藏方式和保质期等相关信息。

4.3.7食品销售台账记录情况:是否建立了食品的销售台账,记录了产品名称、数量、生产日期、销售日期、检验合格证号、生产批号以及购货者的相关信息,包括购货者的名字,地址、销货场所等。

4.3.8产品标准执行情况:企业是否积极并严格执行各个产品的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执行的标准是否有效。5.自查结果

自查小组依据现场自查情况填写自查记录表,真实反映情况,不得隐瞒,对自查发现的问题,要责成责任部门立即整改。并将自查情况书面报告厂长。质管科负责对自查不符合项整改情况复查确认。

ZD/NQXM05-2016

五、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

一、目的:

加强对员工身体健康、个人卫生的教育与控制,以防止因人员因素对产品质量造成的危害。

二、范围:

食品直接加工人员、间接加工人员、配送人员及其他与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人员。

1、我厂办公室负责全厂人员健康体检安排、健康证办理与年检以及健康证保管工作。

2、我厂办公室依据《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建立人员健康档案,记录员工、健康证号、有效期等信息。并定期对人员健康档案进行核查与更新,确保档案真实有效。若遇人员调动时应立即更新人员健康档案。

3、办公室负责食品生产经营人员入职前健康检查,符合食品从业人员要求者可从事相关工作。严禁未体检先上岗。

4、健康证有效期为一年,办公室负责组织年检工作,应提前组织并通知员工进行体检,并向卫生监督机构提交受检人员名单,确保健康证合格有效。

5、根据《食品安全法》相关规定,患有碍于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我厂应根据年检情况合理安排人员岗位。

6、在体检过程中,若发现弄虚作假导致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人员进入直接加工区域,将追究组织部门与生产部门责任。

7、对新入厂的员工进行人员健康培训,要特别强调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如果生病或受伤、或是与传染病患者(如肠道疾病、肝炎疾病等)有接触,都必须立即通知生产主管人员(尤其是他们尚无症状时,更应注意向主管人员汇报)。员工患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等),轻微者可戴口罩操作,但不得参加直接接触食品工作;病情严重者,主管或领班安排其休息,痊愈后方可返岗。员工手部有伤口时,伤口轻微者,包扎后戴上一次性手套可安排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若伤口较深或感染较重,主管或领班安排其休息,痊愈后方可返岗。

8、办公室不仅要进行员工的健康卫生培训课程,在现场监控时也要有较高的执行力及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合度。

9、质管科对健康证年审情况进行抽查与监督管理。重点检查从事直接入口食品工作的人员是否都纳入了健康证的管理,健康证年检不合格人员是否进行妥善安排。若发现不合格的情况,应立即指出并要求人力资源部及相关部门作出正确处理。

ZD/NQXM06-2016

六、不安全食品召回管理制度

一、目的:使进入流通领域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及时、快速、完全的召回,避免或减少不安全食品的危害,保护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厂进入流通领域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

三、职责:厂长负责产品召回的启动及审批。

2、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产品召回的总体策划与监督。

3、质管科负责食品安全危害的评估;仓库负责召回的具体实施;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四、食品安全危害的调查和评估

1、需要召回的不安全食品包括:

(1)已经诱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2)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食品;

(3)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标识不全、不明。

(4)一般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如外包装不合格、外观不合格、感官质量不合格等。

2、召回,是指我厂对确认的已进入流通领域的不安全食品,通过换货、退货、补充或修正消费说明等方式,及时消除或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活动。

3、当获知我厂产品可能存在安全危害或接到当地食药部门的食品安全危害调查书面通知时,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食品安全危害评估,如有必要可委托国家认可的产品检验机构,实施相关的技术检测。

(1)食品安全危害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A、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或标准的安全要求;

B、是否含有非食品用原辅料、添加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C、食品的主要消费人群的构成及比例;

D、可能存在安全危害的食品数量、批次或类别及其流通区域和范围。(2)食品安全危害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

A、该食品引发的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或引发上述危害的可能性; B、不安全食品对主要消费人群的危害影响; C、危害的严重和紧急程度; D、危害发生的短期和长期后果。

4、食品安全危害调查和评估结果应汇报厂长,确认属于不安全食品的,应实施召回。

五、食品召回的实施

1、食品召回由厂长启动,由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总体实施。

2、根据评估结果确认需要实施召回时,经厂长宣布实施召回后,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组织相关部门人员查找原料仓库、车间、成品仓库、运输过程等各种环节的相关记录,确定受影响的产品数量、批号和去向。

3、确定受影响产品的范围后,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立即通知生产部门停止生产,有关销售者停止销售,通知消费者停止消费。

4、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危害产生的原因,确定召回方式,由厂长批准后,通知仓库、销售公司实施召回。召回方式有:

(1)对已经诱发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公司应将受影响产品全部收回。

(2)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的,通过加贴说明、发布告示等方式进行补救。

(3)一般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做出换货或退货处理。

5、销售科根据产品召回原因、受影响产品批次填写《产品召回通知单》,用书面或邮件形式通知各相关方在规定日期内实施召回。

6、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食品召回的实施进行监督与跟踪。

7、当启动食品召回后,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向当地食药部门报告。

六、食品回收后的评估与处置

1、食品安全领导小组根据各相关方反馈回来的反馈单,确认所需召回的产品是否全部处于隔离状态。

2、如未全部收回需召回产品,则根据危害风险程度通过媒介如报告、布告、新闻等形式通知消费者,详细说明危害类型,迅速收回产品,并明确召回数量。

3、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应对已进行隔离的产品组织再次评估,根据危害等级、运输成本和货物价值等确定处置方案。(1)对于一般不合格产品,如外观质量不合格、感官质量、理化指标不合格采取补救措施。(2)对已经诱发或可能引发食品污染、食源性疾病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甚至死亡的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

(3)含有对特定人群可能引发健康危害的成份而在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上未予以标识,或标识不全、不明的,通过加贴说明、发布告示等方式进行补救

4、处置方案经厂长批准后实施,开具《召回/隔离产品处理通知单》,下达至各相关方,由各相关方对召回/隔离的产品进行处理。

5、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召回产品的处置进行监督与跟踪。

6、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对不安全食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及预防方案,有关部门进行整改,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发生。

7、对召回食品的后处理应当有详细的记录并向当地食药监部门报告。

ZD/NQXM07-2016

七、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管理制度

1.目的:

当突然发生严重影响食品安全的紧急情况时,及时做出准备和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危害,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整个过程中突发的食品安全事故做出准备和响应。3.职责:

食品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总体负责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急准备和响应;各职能部门及生产车间负责应急准备和响应的具体实施。

4.监测、预警及报告

4.1应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强对原辅材料的检测分析,加强对生产设备的维护管理,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测,加强对员工的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4.2定期检查各项食品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

4.3当突发事件已经危害或潜在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时,厂长应当立即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厂长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4.4在后续的事故处置过程中应及时将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等向当地相关行政部门报告。

4.5必要时,对消费者做好信息发布工作,并对可能产生的危害加以解释、说明。5 全面落实应急处置措施

《医院管理新编》出版 篇3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主体比较研究

现阶段的出版管理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共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全国出版业的宏观管理;二是政府不设专门机构,全国出版的宏观调控任务由出版业的各种行业组织担负;三是由执政党的有关机构和政府专门机构共同对出版业实施宏观管理;四是政府专门机构与出版业行业协会共同担负出版业的宏观调控任务。

1.出版业宏观管理中政府专门机构的职能不同

出版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大多不设专门的政府管理机构,而由出版行业协会等组织负责宏观管理的任务。如美国、英国、德国。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出版管理体制属于政府和政党双重管理,代表政府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代表党的宣传部门是出版业管理活动的主体,其主要职能包括制定出版政策和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监管新闻出版活动和市场主体、审批出版发行单位、组织出版物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著作权管理队伍建设等活动。我国的国情和政体决定了党委宣传部门是出版业管理领导的核心,但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其视为唯一主体的做法是欠妥当的。以英美等发达国家为例,英国在出版管理方面并未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但政府的很多部门可以对出版活动进行指导,主要组织管理工作由行业协会负责实施,这种管理方法更显专业化,专业的协会组织人员可以根据市场动态、公众需求制定专门的出版发行模式,完成出版业的宏观管理工作。针对出版业管理的重要性,美国除了在行业组织内部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外,还设立了专门的法律对出版业的发展进行监督。由于我国的具体职能是由政府部门进行实施,而人民作为最直接的利害关系者,对出版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应在提高政府职能的同时加强对行业组织机构专门技能的培训。

2.行业协会的地位不同

我国与西方国家出版行业组织的性质不同,主要表现在职能行使及组织机构等层面,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性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出版协会多集中于非营利性机构的法人组织,不依赖于政府,具有独立行使自身的权利;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受章程的限制更多的依赖于政府,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附属机构,行业协会自身的作用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第二,组织机构不同。国外的出版行业组织机构为企业式的管理;而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被赋予了浓厚的行政主义色彩,管理人员的任命多由政府机关作出,职权的形式也不能完全代表本组织利益。第三,职能的行使不同。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组织在出版业管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维权、服务、监督职能在出版业的运营过程中切实代表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我国的出版行业协会代言功能较弱,工作不规范,但在行业培训、传达政策信息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第四,协会内的会员关系不同。西方国家的行业协会代表本组织的利益,其会员准入较为宽松,多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而我国的行业协会受行政职能的驱使,成员缺乏代表性。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客体比较

受政治体制及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的出版单位除了要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外,还要符合各项审批规划。因此,在性质、数量等层面与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别。美国对出版单位的管理较为松散,在数量上居全球首位,共有注册出版单位4.5万家,但1997年后商业出版社经营正常的仅有3200家,其中有150家年度出书超过100种的大型出版社,950余家年度出书超过50种的中型出版社。根据1995和1996年版的《德国书业企业名录》统计,德国出版机构已达14114家,其中正规的出版社有3000多家,期刊社725家,报社333家。俄罗斯1995年12月颁布并于1998年10月修改的《俄联邦国家扶持大众传媒和图书出版联邦法》,对出版社和印刷企业实行股份制、私有化作出了明确规定,其基本思路是垄断地位的国有出版、印刷企业不能私有化,可以实行股份制,非垄断地位的可以进行私有化。经过近十年的改革,现在俄联邦的国有出版社只有63家。俄罗斯图书业越来越集中于非国家出版机构。在俄罗斯众多的出版单位中,中小型出版社占有绝大多数。俄罗斯的出版社和出书量并没有准确的数字,据估计,出版社数目在15000~17000家,每年出书100种以上的有26家,出书量在200~1000种的只有5家。而在英国,图书出版并不受这些限制,任何个体都可以出资注册图书出版公司,因此其出版印刷大多为私人所有。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英国的出版业集中化趋势更加明显,多数交易由20家最大的公司完成,全球范围内的集约化出版集团都在英国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法国目前有4000多家出版社,以家族经营的小型出版社为主,有50余家的大型出版社年度出书在100种以上,40余家的中型出版社年度出书在50种以上,而巴黎作为法国的商业中心,集中了全国大多数的出版社。由此可见,虽然不同类型的国家在出版单位设立层面的条件不同,但大多数国家的出版机构都具有基数庞大、增长较快、私有化运营的特点。

由于媒体对公众具有舆论引导功能,因此我国的出版单位被定性为要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主管机关,这一国有单位的定性决定了我国出版行业的性质与外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从规模上来看,我国的出版行业集中度不高,与外国出版社的差距较大;从数量上看,我国的出版社一直维持在500多家,并无大的变动,外国出版社数量层面变化较大。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出版社的性质也发生了转变,部分單位企业化运营模式开始出现,但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行政化方向仍为主流趋势,与发达国家的市场化进程依旧存在很大差距。

中外出版业宏观管理的手段比较

由于各国的国情及出版业的发展存在差异,出版业在宏观管理手段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较为发达的国家,政府侧重于简介性的指导功能,更多的运用市场经济调控手段进行管理;而在我国的出版管理中,主要运用行政手段,政治性更加明显。

1.行政手段管理的地位不同

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其出版企业与政府之间不构成行政隶属关系,行政手段在管理方法中处于从属地位。如美国的版权局其主要职责有:建立版权信息库为公众提供信息、作为服务性机构为版权政策提出制定或者修改建议、版权登记等服务性功能。我国的出版业管理中,行政机关扮演了审查和决断的角色,占据管理的主导地位,其直接管理过程中行政手段运用较多,有待进一步弱化。

2.经济手段管理的力度不同

市场经济手段调控是国外出版业管理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国家通过基金项目、财政补贴、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出版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其形成健全的结构。而在我国,由于政府行政干预能力过强,市场化进程力度不够,经济手段的运用和导向功能尚不明显。在税收层面我国也借鉴了其他国家的做法,如制定优惠的税收策略和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等,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税收调控整体水平偏低,仍不能适应出版业的发展要求。

3.法律手段层面的差异

首先,针对出版管理现状,有些国家有专门的法律,而有些国家没有。早在1881年英国就颁布了象征出版商和印刷商权利与义务的《新闻出版自由法》,而我国暂时没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以《出版管理条例》扮演着出版法的角色;其次,法律限定的内容不同。俄罗斯的新闻出版法中创办舆论工具的人才多样化,不过分集中,而我国的出版单位应当符合国务院出版行政部门的认定,要有出版单位名称和章程,有确定的业务范围等条件,行政管理趋向过于明显;最后,法律的执行情况不同。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基础上,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但我国目前的法制管理仍不健全,各种民营出版商、淫秽出版物仍充斥着图书市场,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挑战。

我国出版业品牌差异及创新

与发达国家出版行业相比,我国的整体水平较低,各种资本、市场等管理要素限制了其企业化发展的进程,而这些也是我国出版业区别于发达国家的最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制度是由法律法规等正式规范性条框与社会习俗、道德等非正式性制度所共同组成。这种正式与非正式兼具的模式创造了人们生活与交往的社会标准,为人们的活动与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制度性规范标准,并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出版业的发展与完善离不开市场机制下的制度规范,而这些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规则一定程度上也保障了市场活动的有序进行。良好的制度规范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会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种低成本的构成要素同时也能促进市场经济更健全的发展。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一文中就指出,在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能够使得交易成本最低的法律就是最佳的法律。对于出版管理来说,在可控的制度层面,应当以最低的成本保证交易活动的顺利进行,规范市场秩序。总的来看,改革出版业市场的现存机制是出版业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

第一,应当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实行管办分离、政企分开的模式,保证政府监督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利用;加强对大型出版集团的构建工作,有效整合利用资源,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严格按照现代市场化标准机制运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品牌效应作为判断事物价值的重要手段,其作用不容忽视。目前来看,我国对出版业的品牌构建力度不够,品牌型的企业数量较少,因此要提高品牌形象的构建。以新华书店为例,其品牌效应已经扩散到各个省份的大小城市,对人们的图书需求产生着重大影响。

第二,改革用人制度,实行责任制。要从实际出发,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整,明确业务范围及责任分工。如在政府行政功能的引导下,实行双向择优选择的聘任制,革新出版制度,加强人才培训,规范人才行为,提高改革实效。出版社领导作为负责人,掌握各项权利,要严格选拔,避开以往行政机关的任命式选调。如可以采取由出版社内部员工公开选举、征集社会公众意见等途径。

第三,要建立严格有序且可操作性强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从出版内容的选题、编輯校对、版面的设计、插图与信息的插入到出书后的回馈反映机制等,都要形成严密的管理体系与保障制度。同时还要建立最终的评审制,由专业人士对出版内容的优劣进行判定,将各项检查落到实处,保证市场发行中的图书质量。

|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

上一篇:景观体验下一篇:电信运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