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2024-05-08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精选九篇)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2010年9月-2011年12月发生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患者16例, 其中男11例, 女5例, 年龄23~76岁;肺癌5例, 肠癌4例, 鼻咽癌2例, 乳腺癌3例, 食道癌1例, 胃癌1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 8例, 颈外静脉置管5例, 股静脉置管3例;部分堵塞13例, 完全堵塞3例。使用材料为德国贝朗公司V330单腔中心静脉导管、德国贝朗公司257 PICC导管、美国BD公司PICC导管。导管堵塞发生在置管后11~96 d, 末次冲管后4~10 d。

1.2 导管堵塞判断标准:

(1) 部分堵塞:能够输入液体, 但不能抽出回血, 导管或导管尖端形成血栓, 发生局部疼痛、流速减慢 (<40滴/min) 、冲洗有阻力、穿刺点渗液等; (2) 完全堵塞:既不能输入液体, 也不能抽出回血[2]。

1.3 方法

(1) 用尿激酶间歇注入溶栓法实现导管再通:将导管末端肝素帽取下,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直接与导管相连, 反复回抽与放松, 松动血栓, 旋上肝素帽, 用20 ml注射器更换7号针头, 消毒后从肝素帽注入5000 U/ml的尿激酶1 ml, 30 min后将肝素帽取下, 用生理盐水注射器直接接导管, 检查回血, 若未通畅, 则抽出导管内尿激酶, 更换注射器, 经肝素帽重新注入尿激酶, 如此反复进行直至管腔通畅后, 抽回血3 ml弃去, 用无菌生理盐水10 ml冲管后, 再用肝素液封管; (2) 严重堵管可采用小剂量注入分段溶栓法:先尽量抽空导管内液体, 首次注入5000 U/ml的尿激酶0.2 ml, 30 min后反复抽吸注射器活塞后, 抽出导管内尿激酶, 更换注射器经肝素帽, 重新注入尿激酶0.3~0.4 ml, 反复数次, 直至导管通畅。

2 结果

16例深静脉导管堵塞经尿激酶间歇注入溶栓法全部再通成功, 成功率100%。30 min再通9例, 60 min再通4例, 90 min再通3例, 即9例1次实现再通, 4例2次实现再通, 3例3次实现再通。16例肿瘤患者均未发生相关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

深静脉导管长期留置过程中, 有1/4的导管会发生堵塞, 导管表面会逐渐形成薄的纤维蛋白层, 如果扩展到导管顶端, 可形成一个单向活瓣, 此时能输入液体, 但不能抽出回血, 发生导管部分堵塞。如此时导管得不到及时冲洗或溶栓, 血栓继续生长入导管腔内, 导致管腔完全堵塞, 致使深静脉导管不能使用。

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肿瘤患者长期卧床导致血流缓慢, 化疗及颅内肿瘤致颅内高压引起恶心呕吐而导致血液浓缩, 颅内肿瘤输入脱水剂引起血液浓缩等;肿瘤化疗患者为完成化疗周期,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 护理不当或不及时导致堵塞;频繁咳嗽导致胸内压增高或频繁腹泻导致腹内压增高引起血液返流导管;输入血制品、高浓度或分子量大的药物导致堵塞。另一重要原因与肿瘤患者自身疾病有关。有研究显示,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比正常人高7倍[3], 其中肺癌和消化道肿瘤常见。肿瘤患者的代谢产物对组织、血管的损伤可激活凝血和血小板系统, 血栓形成会保护肿瘤细胞不被破坏, 并有利于肿瘤细胞转移, 这种病理过程导致肿瘤患者血液均处于高凝状态[4]。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而发生静脉血栓[5]。本组16例深静脉导管堵塞均与以上原因有关。

3.2 尿激酶溶栓的机理

尿激酶具有溶栓作用, 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一起构成人体内两种纤溶酶原激活物, 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 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 也能降解血液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多种凝血因子而发挥溶栓作用。尿激酶是一种高效的血栓溶解剂, 又是人体内存在的蛋白质, 溶栓的特异性强, 全身纤溶作用弱, 出血率低, 临床已广泛应用于溶栓治疗, 用于再通深静脉导管堵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起效快, 对陈旧性血栓效果差[6]。尿激酶溶栓需现配现用, 准确掌握剂量, 尿激酶导致出血的剂量为大于50万U/kg[6]。因此小剂量尿激酶用于深静脉导管堵塞溶栓不会引起出血。本组16例深静脉导管堵塞, 其中部分堵塞13例, 完全堵塞3例。一旦发生导管堵塞, 应尽早实施再通, 避免再次穿刺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也增加了穿刺风险。本组13例部分堵塞的导管通过间歇注入5000 U/ml的尿激酶1 ml 1~2次后, 实现了导管再通, 3例完全堵塞的导管通过5000 U/ml尿激酶小剂量注入分段溶栓法3次后实现了导管再通。通过反复抽吸注射器活塞, 使尿激酶液与血栓充分接触, 通过尿激酶在导管内停留时间的增加逐渐渗透至血栓中, 持续发挥局部溶解作用, 使导管内血栓溶解的概率相应增加[7]。

3.3 尿激酶间歇注入溶栓法疏通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注意事项

3.3.1尿激酶的浓度

国外经验尿激酶使用浓度为3000~5000 U/ml, 封秀琴等[8]报道用2000 U/ml尿激酶与3000 U/ml尿激酶再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狄维鹏等[9]报道用25000 U/ml尿激酶再通率为100%, 苏英等[10]报道用10000 U/2 ml尿激酶再通率为85%, 本组采用5000 U/ml尿激酶再通率为100%。

3.3.2 尿激酶注入的方法

董和桂[6]、孔红武等[7]报道采用尿激酶三通溶栓法, 本组采用经肝素帽注入法, 此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有效, 减少导管开口端暴露的时间, 减少了感染机会, 且溶栓期间不影响患者活动。

3.3.3 深静脉导管溶栓后的注意事项

此项未见文献有报道。笔者认为, 深静脉导管溶栓后应加强观察, 因用注射器反复冲洗导管, 加之用力掌握不当, 应观察有无血栓脱落栓塞脏器的情况, 包括患者的主诉、有无头痛及意识障碍、重度呼吸困难、胸骨后疼痛、腹痛等。虽未有文献报道溶栓后发生血栓脱落栓塞脏器的情况, 其发生几率极低, 但也存在发生的可能, 所以应充分重视此问题。

总之, 在深静脉导管使用期间应加强护理, 肿瘤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发生导管堵塞的几率更高;导管堵塞发生后及时采用5000 U/ml尿激酶间歇注入溶栓溶栓效果好, 成功率高;完全堵塞的先尽量抽空导管内液体后再用5000 U/ml尿激酶小剂量注入分段溶栓法, 可实现导管再通。有关使用尿激酶疏通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的最佳浓度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6例深静脉导管堵塞的肿瘤患者采用5000U/ml的尿激酶间歇注入溶栓法实现导管再通。结果:16例均成功疏通, 成功率100%, 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 延长了导管使用时间, 且比常规使用的三通法操作简单, 并减少了感染机会,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深静脉导管,堵塞,溶栓,尿激酶

参考文献

[1]王秀荣, 蒋朱明, 马恩凌.640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回顾[J].中国临床营养, 2002, 10 (2) :133-134.

[2]徐义凤.PICC导管堵塞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治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8) :57-59.

[3]王惠杰, 张湘茹.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J].癌症进展杂志, 2006, 4 (1) :39-46.

[4]贾晓燕, 席延荣, 黄鹤鑫.肿瘤患者高凝状态下PICC置管综合护理干预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Med NDFNC) , 2009, 30 (4) :311-312.

[5]张莲芬, 童晓明.癌症与静脉血栓栓塞[J].中国肿瘤临床, 2001, 28 (10) :315-317.

[6]董和桂.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20例疏通的护理体会[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0, 10 (31) :800-801.

[7]孔红武, 冯莺, 俞琦.间歇溶栓通管法用于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再通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08, 7 (3) :211-212.

[8]封秀琴, 金丁萍, 梁皎.应用尿激酶疏通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9) :709-710.

[9]狄维鹏, 任婷.中心静脉导管临床使用中导管堵塞及导管相关感染的处理[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7) :232.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2

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预防化疗过程中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效果。方法 100例采用深静脉置管进行肿瘤化疗的患者, 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1例完全堵塞, 3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8.0%;对照组6例完全堵塞, 7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26.0%。对照组总堵塞率显著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过程中,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理念, 及时发现高凝状态, 及时进行处理, 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深静脉导管;堵塞;化疗

化疗仍然是治疗或者辅助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经浅表静脉给药, 化疗药物外渗容易导致周围组织损伤, 发生静脉炎等, 并且反复穿刺, 造成患者痛苦。因此, 目前经深静脉穿刺置管给药仍然是化疗药物输注的重要方法, 但深静脉穿刺导管容易导致导管堵塞[1]。本科采用预见性护理预防深静脉穿刺导管堵塞情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1~7月在本院化疗的100例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深静脉穿刺置管通路进行化疗。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干预组中男31例, 女19例,平均年龄(63.1±9.6)岁;其中胃癌12例, 肺癌11例, 食管癌6例, 大肠癌7例, 肝癌5例, 前列腺癌5例, 乳腺癌4例;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21例, 股静脉置管14例, 颈内静脉置管15例。对照组中男32例, 女18例,平均年龄(64.2±11.5)岁;其中胃癌10例, 肺癌13例, 食管癌8例, 大肠癌4例, 肝癌4例, 前列腺癌6例, 乳腺癌5例;PICC 19例, 股静脉置管17例, 颈内静脉置管14例。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学会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留置导管常规消毒, 良好固定, 预防感染, 定时观察, 预防空气栓塞、静脉炎、导管堵塞、出血等并发症。干预组给予预见性护理:对所有参与护理干预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成立固定的护理小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综合判断, 找到潜在的护理问题, 并及时给予预防措施, 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密切观察患者血象, 血小板(PLT)>300×109/L时,采用浓肝素封管。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深静脉堵塞情况判断:通畅: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有回血, 生理盐水冲管后, 接输液器, 开至最大滴速, 重力滴速>60滴/min;部分堵塞: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有回血, 生理盐水冲管后, 接输液器, 最大重力滴速21~60滴/min;完全堵塞:接输液器前回抽时无回血, 或者冲管后, 最大重力滴速≤20滴/min。总堵塞率=完全堵塞率+部分堵塞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干预组1例完全堵塞, 3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8.0%;对照组6例完全堵塞, 7例部分堵塞, 总堵塞率26.0%。对照组总堵塞率显著高于干预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癌症患者大多存在高凝状态, 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 纤维蛋白降解物升高, PLT水平升高。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 但是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化疗药物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采用浅表静脉通路输注化疗药物, 容易发生药物外渗, 导致组织损伤, 甚至坏死, 也可导致静脉炎等, 并且一旦发生外渗, 需要反复穿刺, 增加患者的痛苦, 也增加护理负担。因此临床上常用深静脉置管建立通路, 输注化疗药物。但因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容易出现高凝状态, 因此深静脉导管容易发生堵塞的情况。

护理是临床医疗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护理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缓解患者痛苦, 促进患者恢复。预见性护理是护理人员采用护理程序, 对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预知护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从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避免可能风险的发生[2, 3]。预见性护理的原则是先预防, 后治疗, 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 减少护理纠纷[4]。在本次研究中, 所有参与预见性护理研究的护理人员均经过的专门的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导致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 癌症患者高凝状态的机制, 高凝状态的判断方法, 出现高凝状态时的处理方法等。培训使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的综合情况进行评估, 分析是否容易发生深静脉导管堵塞情况, 并及时给予处理。在本次研究中, 密切观察患者血象, 当PLT>300×109/L时,采用浓肝素封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组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 在临床工作中, 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常规, 掌握PLT水平, 根据结果及时与医生进行沟通, 采取必要的措施, 预防导管堵塞。

综上所述, 在采用深静脉导管通路输注化疗药物的护理过程中,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的理念, 及时发现高凝状态, 及时进行处理, 能够显著降低深静脉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郑敏, 詹丹丹, 陈亭.尿激酶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深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体会.西南军医, , 17(1):90-92.

[2] 姜慧萍, 赵国凤.预见性护理在颅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压疮预防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7):132-133.

[3] 樊雪芹.预见性护理对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6):59-61.

深静脉置管并发症护理及导管维护 篇3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深静脉置管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因其具有保留时间长、减少反复穿刺痛苦、输液速度与量随机可控、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刺激、便于患者活动,并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安全、迅速、可靠的血管通路和可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长期静脉输液、静脉营养、肿瘤化疗、血液透析等方面。但是,由于置管本身的创伤性和置管部位的特殊性,置管后易出现感染、导管漂移、导管断裂或破损、堵管、拔管困难等并发症,尤以感染和堵管最为常见,严重影响置管效果。因此,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减少感染、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本组通过对7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的持续护理,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11年8月~2013年8月,我科共有70例患者因病情需要行深静脉置管术,其中男30例,女40例,年龄65-92岁,平均75岁,导管留置时间15~35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52例,PICC置管5例,股静脉置管13例。

二、 护理

2.1 操作流程标准化,严格无菌操作:在深静脉置管过程中,必须严格制定统一的技术操作常规,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尽量避免和减少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工作是减少感染的重要途径。

2.2 导管的选择和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 术前和主管医生充分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手术后需输液的天数、有无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尽量选择单腔或双腔留置管。根据患者颈部、腹股沟处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尽量不采用股静脉穿刺,因股静脉临近会阴部容易受排泄物污染,使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35.8 )[1]。如穿刺部位毛发很多则用备皮刀剃除。

2.3 穿刺部位护理:保持置管部位局部清洁干燥,置管部位用安尔碘以穿刺口为中心消毒,直径大于10 cm,待干后覆盖3M 透明薄膜。留置管处采用高举平台法固定,覆盖时以穿刺点为中心,从穿刺点逐渐往四周压平,使3M 透明膜包裹留置管并且与皮肤紧密粘连,不留气泡。3M 透明膜一般三天更换一次,更换透明膜时,应自下向上拆除贴膜,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出汗多时、薄膜卷边时应及时更换。严密观察穿刺口部位有无红、肿、渗液、渗血现象。

2.4 肝素帽护理: 每次输液前均用安尔碘棉签消毒肝素帽2次,每次15秒,然后直接连接输液器针头进行输液、治疗。常规肝素帽每周更换一次,在肝素帽可能发生损坏、经由肝素帽取血、不管什么原因取下肝素帽或肝索帽里面有血时应及时更换。

2.5 合理安排输液顺序:避免将刺激性强的药物、粘稠度大的药物如脂肪乳等放到最后输注,因此类药物容易刺激静脉引起静脉炎,而且容易粘连在管壁上,造成阻塞。每次输注脂肪乳、成分血后都用生理盐水或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管,然后才输注其他液体。

2.6 导管的冲洗、封管:如果距下次输液在6小时以内,采用BD公司的10 ml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封管。如果距下次输液在6小时以上,患者病情允许,则采用10 ml一次性导管冲洗器脉冲式冲管,然后用肝素钠盐水3~5 ml正压封管。研究表明,肝素盐水能显著降低细菌群落聚集[2]。配制好的肝素盐水稀释液,可以保存24h,为避免感染,超过24h应弃去重新配制。一旦发生堵塞可抽取少量生理盐水冲管,同时尽可能往外吸,以免将血凝块冲入血管内形成血管内血栓。

2.7 严格床头交接班:对深静脉置管的患者,床头要有明显的置管标识,严格床头交接班,包括置管的深度,置管的位置,管道有无打折、扭曲、受压、脱出、折疊、牵拉等现象的发生,防止因患者体位变化而引起移位。

三、 小结

深静脉置管的使用对于建立快速血管通路,及时准确快速给药提供了方便,为重症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保障,而且大大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在深静脉穿刺成功后,科学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置管时间,不同程度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管道堵塞、穿刺口红肿,余均未发现异常。由此可见,持续科学有效的护理在深静脉置管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肿瘤护理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4例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实施静脉输液新生儿的临床资料。84例患儿中, 男54例, 女30例;胎龄为28~34周, 平均胎龄 (32.4±2.8) 周;出生体重910~1 600 g, 平均体重 (1 305.4±446.4) g;住院时间6~140 d, 平均住院时间 (84.2±25.1) d。

1.2 材料

使用美国BD公司提供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规格为1.9 Fr。

1.3 操作方法

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 根据医院相关规定, 由取得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资格认证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收集到的数据通过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 用χ2检验, 用±s表示计量资料, 以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84例患儿中, 出现导管堵塞的有16例, 总发生率为19.0%。且导管堵塞原因存在差异, 其中以血栓形成发生率为最高 (P<0.05, 表1) 。

3 讨论

3.1 导管堵塞发生的原因

(1) 血栓形成。患儿因活动不易受控制或导管固定不当等, 极易导致导管出现打折、扭曲等现象, 导管体外段为常见堵塞部位。部分患儿因长期保持穿刺侧肢蜷缩或俯卧位, 导致对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压迫时间过长, 致使静脉血液出现反流, 造成血栓堵管[4]。此外, 新生儿通常血管较细, 红细胞比例高, 若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较长, 会影响正常血液流动, 造成涡流, 出现微血栓。再加上, 输液速度过慢, 也会因血液返流, 与药物结合而形成血栓。本研究出现导管堵塞的患儿中有10例均为血栓形成, 其中6例因输液速度过慢, 4例因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较长。

(2) 导管型号及材质。易出现堵塞的有无带瓣膜式导管及小于3 Fr型号的导管。本研究所用导管为美国BD公司提供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规格为1.9 Fr。该导管以硅胶为主要材料, 有着较好的柔软弹性, 不会对血管造成刺激。但是该导管内径较小, 液体流速在75 m L以下, 所以在进行粘稠性液体输注时, 极易出现导管堵塞[5]。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均因输入液体中血栓或细小微粒形成导致导管堵塞。

(3) 置管操作不当。护理人员在置管过程中未使用生理盐水对手套上的滑石粉进行清洗, 导致操作过程中微粒进入患儿体内;护理人员置管时动作用力粗暴, 对患儿血管内膜造成损伤, 致使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产生导管堵塞[6]。临床上常见穿刺部位有贵要静脉、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及腋静脉等。且各个静脉穿刺特点不一, 护理人员在为患儿置管前应认真检查其血管状况, 正确选择穿刺血管。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均因置管操作不当形成导管堵塞。

(4) 药物结晶或沉淀形成。护理人员在为患儿输注过程中, 将脂肪乳剂、造影剂、甘露醇等药物直接进行滴注, 未与其他营养液进行配伍。而导致配伍微粒形成的关键便是药物p H不同, 微粒容易堵塞导管尖端。此外, 药物中产生微粒的原因还包括湿度、温度、光强等。而且, 钙剂、碳酸氢钠、氟康唑等药物极易与其他药物发生化学反应, 改变药物性状, 致使其出现结晶或沉淀, 堵塞管腔。本研究中有2例患儿均因药物结晶或沉淀而造成导管堵塞。

3.2 导管堵塞护理措施

(1) 导管日常维护。确保导管外露部分呈“S”型摆放, 以3 M透明敷贴进行固定, 以避免出现导管打折、受压及脱出现象。及时观察敷贴固定是否牢固, 更换敷贴时需要对管道刻度进行观察, 确保无菌操作。避免在穿刺侧肢体检测血压、扎压脉带, 采血。加强对患儿的巡视, 及时观察患儿输液是否通畅, 一旦发现异常, 应立即查明原因, 并积极处理。

(2) 正确使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药物。1.9 F的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不可进行血制品输注, 也不能经导管实施采血化验等。针对出现导管堵塞的患儿, 切不可强行对液体进行推注, 以免出现栓塞或导管破裂的后果。合理安排药物输注顺序, 全面掌握药物之间的不相容性, 以免因不合理应用, 形成沉淀物, 引发导管堵塞。药物推注时, 针对不同药物, 必须以生理盐水进行冲管, 以免因药物配伍禁忌, 导致形成沉淀物, 引发导管堵塞。

(3) 溶栓与再通。针对因血栓而出现导管堵塞的患儿, 应在6 h内进行积极处理, 以提升复通效果。针对导管尚未完全堵塞的患儿, 可先以10 m L注射器进行回抽, 若出血,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判断是否抽出血凝块, 随后以肝素稀释液进行封管。若未出血, 则将2~3 m L肝素稀释剂轻轻注入, 保留20 min后, 实施溶栓, 将血凝块抽出, 随后以肝素封管。

(4) 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成立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专业护理小组, 加强小组成员的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 降低导管堵塞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 新生儿应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后出现导管堵塞的原因包括血栓形成、导管型号及材质、置管操作不当、药物结晶或沉淀形成等, 应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 以降低导管堵塞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林黎黎.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的临床应用研究[D].广州:广州医学院, 2010.

[2]徐芮, 钟丽晖, 顾红.新生儿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的堵管原因分析及护理[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 (2) :317-318.

[3]倪灵敏.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因素与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 2014, 14 (6) :68-71.

[4]刘艳.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 2015 (1) :1261-1262.

[5]彭昕, 闻曲, 徐文洁.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并发症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2, 10 (12C) :3436-3438.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该院接受留置导管进行深静脉长期透析治疗的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4例, 年龄16~63, 平均 (32.3±10.2) 岁。其中22例为糖尿病引发的肾病患者, 18例为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 10例为高血压引发的肾病患者, 4例为多囊肾患者, 2例为其他类型肾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深静脉留置导管。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肾衰竭病的临床症状, 且遵医嘱适合使用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进行治疗。

排除标准:对穿刺失败的患者, 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 患有其他影响治疗效果指标观察疾病的患者, 以及没有遵照研究规则进行的患者, 均给予剔除。

1.2 方法

1.2.1 留置导管

在患者局麻的状态下, 经深部静脉使用Seldinger术进行扩张置管。留置完毕后, 导管内要给予灌注生理肝素盐水, 并用无菌纱布或医用胶带对皮肤处的导管出口进行覆盖封闭。该研究的患者具体导管留置位置, 见表1。

1.2.2 护理措施

(1) 局部渗血护理对策:护理人员给予患者血管穿刺时针头要按规定进行一定角度的倾斜;穿刺完毕进行至少持续1 d的沙袋按压;另对患者自身:穿刺前给患者讲解具体流程和原理, 消除其因过度紧张导致肌肉收缩严重的情况, 对于凝血功能不好的患者, 给予凝血酶外敷固定在穿刺点的上方。 (2) 血栓以及心血管疾病护理对策:在患者治疗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及时持续的对患者的血液状态进行检测, 遵医嘱取血查血液的粘稠度, 并根据情况给予抗凝剂的使用。 (3) 相关导管的感染护理对策:从导管留置完毕第2天开始, 护理人员应定期给予更换敷药, 更换时动作要轻且小心, 以防导管发生移位, 从而增加感染的几率。在透析之前, 用2.5%碘伏从置管处由内向外消毒皮肤2~3遍, 消毒范围直径>10 cm, 要彻底清除局部血垢[3]。在透析结束后, 向导管内灌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换用新的肝素帽, 最后使用无菌敷料贴或者无菌纱布对皮下导管出口进行覆盖密封。并叮嘱患者要保持开口处的清洁和干燥。若发现有感染情况, 应及时停用, 并根据感染部位的菌种给予相应的抗生素。 (4) 导管堵塞护理对策:对于早期的导管堵塞, 给予导管小幅度角的扭曲一般可见血流通畅现象。对于晚期的导管堵塞, 要做好预防工作。护理人员定期在透析结束时使用纯肝素或者尿激酶对血栓进行溶解, 在每次透析结束切记不能忘记使用肝素盐水进行封管。 (5) 导管位置不佳或脱离护理对策:在对导管进行固定时一定要确保牢固, 给患者换药或需要触碰导管时动作一定要轻缓, 以防用力过猛牵拉导管挪位甚至脱出, 另护理人员在换药物敷料之前应精确记录导管出口的刻度, 以防体外的导管进入体内, 引发感染。

1.2.3 评定标准

观察记录患者透析过程出现并发症情况。另透析前后对患者进行采血, 计算URR (尿素下降率) 和Kt/v (尿素清除率) , 作为透析效果客观评价指标[3]。

2 结果

2.1 导管使用期限

56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 导管平均使用期限 (13.8±8.9)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70个月4例, >48个月22例, >36个月42例, ≤36个月的14例。

2.2 患者并发症情况

所有患者中出现2例导管感染共发生4例次, 6例皮肤感染共发生7例次, 8例导管堵塞共发生14例次。见表2。并发导管感染和皮肤感染的患者取标本进行血培养结果见表3, 感染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6种菌类。

2.3 患者的透析效果情况

28例患者透析程度中其中URR (%) 为 (70.1±2.4) , Kt/v为 (1.3±0.2) , 表明透析性良好, 见表3。

3 讨论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4]。而透析治疗往往是长期慢性的治疗方法, 所以为免去患者遭受反复穿刺的痛苦, 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导管留置成为进行深静脉长期透析的有效便捷的途径, 但由于医护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或者患者本身体质原因, 常会引发局部渗血、血栓以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导管的感染、导管堵塞、导管位置不佳或脱离等各种并发现象, 严重影响着治疗质量[5]。其中局部渗血危险因素为:在血管穿刺过程中, 对血管壁垂直刺入和穿刺针眼压迫时间较短, 或者由于患者自身因素, 在接受穿刺时过度紧张使肌肉收缩严重, 或自身存在凝血功能低下, 及穿刺部位进行剧烈的活动等均可引发穿刺部位局部渗血的出现。血栓以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表述为: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血液, 处于容易形成血栓的高凝血状态, 加上患者的肢体活动会使血栓不经意脱离, 很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6]。相关导管的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无菌消毒的规定, 或者换药不及时等不规范的行为, 很容易引发患者导管性感染类的并发症。并且由于被感染的患者体内细菌释放的内毒素会对人体的温度调制, 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可通过测试患者的体温来判定患者是否发生导管感染[7]。导管堵塞危险因素则可能为:导管堵塞现象按照发生的时间早晚分成早期和晚期, 一般在导管使用早期的发生是由于穿刺技术不精, 常常会导致导管头端贴附在血管壁表面或者导管形变造成导管堵塞。晚期导管堵塞主要是由于长期的透析会在导管内壁形成沉淀物或血栓, 时间久了就会凝成血块阻碍导管的通透性, 而产生堵塞[8]。导管位置不佳或脱离则与置管结束后, 护理人员对导管的固定不当, 会因为轻微的外力产生偏移导致血流不畅, 甚至出现导管脱出情况。基于以上认知, 笔者就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并发症危险因素进行了对应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 出现2例导管感染患者发病次数共4次, 6例皮肤感染患者发病次数共7次, 8例导管堵塞患者发病次数共14次。56例患者透析程度中其中尿素下降率 (URR) 为 (70.1±2.4) , 尿素清除率 (Kt/v) 为 (1.3±0.2) 。表明通过针对性危险因素的分析以及相应护理措施的实施能够使较少的的患者出现并发症, 且通过Kt/v, URR可以看出透析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 针对性分析影响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并采取精细的护理措施, 可以明显提高治疗质量, 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为临床上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的护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具有推广意义。

摘要: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并发症的主要表现及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为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管的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响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患者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并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 58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 导管平均使用期限 (13.8±8.9) 个月, 使用留置导管时间分别为>70个月4例, >48个月22例, >36个月42例, ≤36个月的14例。出现2例导管感染患者发病次数共4次, 6例皮肤感染患者发病次数共7次, 8例导管堵塞患者发病次数共14次;并发导管感染和皮肤感染的患者取标本进行血培养, 感染细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6种菌类。56例患者透析程度中其中尿素下降率 (URR) 为 (70.1±2.4) , 尿素清除率 (Kt/v) 为 (1.3±0.2) , 表明透析性良好。结论 为临床上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感染和导管堵塞, 护理过程中因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降低感染及导管堵塞情况的发生,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深静脉,长期透析,留置导管,危险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余永武, 李明旭, 周春华, 等.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 (8) :433-436.

[2]王蕴若, 王惠新, 陈茂杰.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与动脉管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3, 13 (7) :308-311.

[3]崔岩, 魏丽丽, 王祥花, 等.实用血液净化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48.

[4]杨定平, 杨一菲.长期静脉留置导管的临床应用[J].临床肾脏病杂志, 2012 (9) :390-392.

[5]高萍, 刘永梅.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0, 19 (2) :344-345.

[6]叶朝阳.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术与临床应用[M].2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42-62, 258-259.

[7]梁艳萍.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护理与常见并发症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5) :64-65.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行深静脉双腔导管建立临时血管通路的HD患者124 例, 其中男69例, 女55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48岁。选用舒贝康双腔导管, 颈内静脉110例, 锁骨下静脉3例, 股静脉11例。留置时间2~24 周。导致血流不畅的原因为导管贴壁 (96例) 和血栓形成 ( 28例) 。

1.2 使用方法

每次血液净化治疗前予局部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 血液净化治疗结束后, 用10~20 mL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管腔中残血后, 用纯肝素钠 (12 500 U) 注射液各1 mL, 分别注入动、静脉管腔, 一般在血管内瘘成熟后、病情缓解不需进行HD治疗或有感染、堵塞而不能进行血液透析时, 拔除导管。

2 原因分析及对策

2.1 透析前应先抽出管腔内上次注入的肝素盐水, 确定无血栓后方可接管透析。每次治疗结束后, 用生理盐水快速推注10~20 mL分别冲洗导管动、静脉管腔中的残血后, 用纯肝素2 mL进行封管, 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导管血栓形成的发生。我院采用纯肝素一次封管, 发现与肝素液封管方法相比, 血栓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纯肝素未对患者的凝血功能产生影响。原因可能为: (1) 肝素用量在安全范围。有资料显示, 控制肝素用量在10 000~20 000 U/d, 一般不会引起出血[1]。 (2) 我们采用的双腔导管, 死腔总容量2.5 mL, 采用2 mL纯肝素封管后, 肝素全部存留于导管内;而股静脉置管, 因体位和重力因素, 导管里存留的肝素不易进入血液循环。所以, 纯肝素封管是安全的。如果两次血液净化治疗间隔时间较长 (超过3 d) , 我们建议重复封管1次, 否则易于形成血栓。

2.2 若抽吸时负压大无回血, 首先了解导管是否打折, 适当调整导管位置, 防止导管贴壁。导管贴壁导致血流不足是可逆的并发症, 它的发生与患者头颈部移动、咳嗽、吞咽等牵拉导管有关;处理方法是在固定导管两翼的同时, 轻轻转动导管, 以改变导管尖端的位置, 使其不再“贴壁”而达到满意的血流量, 不可强行抽吸, 以免造成血管痉挛、内膜损伤, 更不可将管腔内液体推注入中心静脉中, 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透析中血流量不足时, 可变换“动”、“静”脉导管位置, 消除导管侧孔吸壁现象。

2.3 对血液黏度大、调整体位无效或出现血流量不足的患者, 可怀疑附壁血栓形成。用4 mL生理盐水溶解10万U尿激酶、另用10 mL注射器抽取已溶解的尿激酶溶液2 mL接深静脉导管、回抽后将尿激酶溶液注入静脉导管内 (力度适中、以药液保留在管内即可, 切不可加压推注) , 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成功14例, 4例溶栓失败, 溶栓过程未发生明显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 在导管血栓形成病例中以导管动脉端为主, 可能与导管动脉端为侧面开口设计有关。透析结束后, 用碘伏分别涂导管动、静脉端, 动、静脉导管各注射生理盐水20 mL, 将导管内血液完全冲干净。血流量低于200 mL/min每次透析结束后, 用肝素钠1.25 万U溶解尿激酶2 万U加生理盐水至3 mL, 按照导管管腔容量分别注入导管的动、静脉端, 速关闭导管夹, 使导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 以防止血逆流到导管内发生凝血, 迅速盖紧肝素帽, 保留到下次透析时使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较肝素液封管效果好, 尿激酶可发挥溶栓作用, 同时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而肝素主要为抗凝, 两者同时使用存在协同作用。使用过程中, 未发生局部或全身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说明小剂量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是安全的。有研究报道, 每2周~1月进行1次定期尿激酶封管治疗可以改善导管功能, 提高透析充分性,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

3 讨论

导管栓塞是深静脉双腔导管血流不畅最常见的因素, 发生率占59 %[3], 原因多为封管方法不当或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用中应注意透析血流量, 使用后应使用适当浓度的肝素封管, 妥善固定导管, 防止扭曲脱出。保持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清洁干燥, 防止感染。整个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原则, 以提高导管的使用期限, 提高治疗效果。血液透析患者的深静脉留置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宜另做它用, 如抽血、输液等, 以防堵塞。

总之良好的护理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的必要条件, 其中封管液的选择和正确使用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静脉留置双腔导管是建立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它具有安全、方便、实用而创伤小的特点, 在护理中要细心观察, 严守操作规程, 做好深静脉置管的护理, 维持导管的良好功能。

参考文献

[1]邓凤英, 唐静.预防性应用尿激酶封管对长期颈内静脉导管功能的影响[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2011, 39 (3) :356-357.

[2]石宏斌, 徐航, 梁冰茕, 等.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失功原因与处理[J].中国血液净化, 2009, 8 (6) :305-308.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100 例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研究, 选取自2013 年1 月—2015 年1 月。 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后经彩超证实其下肢形成深静脉血栓。 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将这100 例患者纳入此次研究的病例中。

采取数字抽签法进行分组, 分为各有50 例患者的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中, 男性患者25 例, 女性患者25 例, 年龄分布于45~81 岁之间, 平均为 (63.67±16.37) 岁;观察组中, 男26 例, 女24 例, 年龄分布于44~82 岁之间, 平均为 (63.71±16.41) 岁。 两组患者就临床资料作比较, 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可进行对比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 先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 对血栓位置进行定位;在定位点进行局部麻醉, 经股静脉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在24 h后, 在超声引导下, 对患肢腘静脉进行穿刺, 并将6F血管鞘置入;在X线透视下, 将溶栓导管经血管鞘插入, 至血栓处即可;经导管注入适量肝素钠和尿激酶, 以促进血栓的溶解, 并抑制凝血反应。

1.2.2 护理方法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对患者的下肢情况进行观察,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常规健康教育, 并积极配合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指导、运动指导、生活护理、并发症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腿、 小腿周径差值改善情况, 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GQOL-74 生活质量量表[1]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等4 个项目, 每个项目评分为0~100 分, 总分为0~100 分, 分值越高, 表示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在SPSS 17.0 软件中录入数据, 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n (%) ], 进行 χ2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 (±s) , 进行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变化情况对比

与治疗前相比, 两组患者的大腿、小腿周径差值均明显缩小 (P<0.05) , 但观察组的缩小幅度更加显著 (P<0.05) 。 具体如表1 所示:

注:与治疗前相比, ▲P<0.05;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评分为 (80.24±6.71) 分,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7.82±6.03) 分 (P<0.05) 。 见表2。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共有7 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包括4 例尿路出血、3 例穿刺局部渗血; 观察组仅有1 例患者发生尿路出血。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 (χ2=4.891, P=0.027) 。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发生部位主要为下肢, 好发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 约有40%~70%的骨科手术患者在手术后会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2], 如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效果欠佳, 一旦血栓脱落, 很可能会引发肺部栓塞, 进而导致死亡的发生[3,4]。 因此, 给予深静脉血栓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 而在治疗过程中配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巩固临床治疗效果[5,6]。

该研究中的患者均进行了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 通过植入下腔静脉滤器, 能够捕获发生脱落的栓子, 避免肺栓塞的发生[7];再置入导管, 经导管注入尿素酶和肝素钠, 能够有效促进血栓的溶解,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8]。 该研究中, 在治疗过程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了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综合护理干预, 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的大腿和小腿周径差值的改善幅度均较对照组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也更高 (P<0.05) , 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 , 说明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对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导管溶栓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治疗, 并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综合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缓解下肢肿胀症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敏, 应莲琴, 包晓英, 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83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5, 14 (2) :143-145.

[2]Glueck C J, Richa rdson-Royer C, Schultz R, et al.Testosterone therapy, thrombophilia-hypofibrinolysis, and hospitalization for deep venous thrombosis-pulmonary embolus:An exploratory, hypothesis-generating study[J].Clinical and applied thrombosis/hemostasis, 2014, 20 (3) :244-249.

[3]Wilson T J, Stetler Jr W R, Fletcher J J, et al.Comparison of catheter-related large vein thrombosis in centrally inserted versus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lines in the 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2013, 115 (7) :879-882.

[4]龚来弟.下肢深静脉血栓导管溶栓术联合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法治疗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1) :365-367.

[5]陈景侠, 焦旸, 孙友芳, 等.滤器植入加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2) :311-313.

[6]钟薇, 杨燕妮, 方强, 等.影响滤器置入联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术后的研究[J].中外医疗, 2012, 31 (15) :38, 40.

[7]尹万双.深静脉血栓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4 (8中旬刊) :377-378.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2年至今, 对内瘘难以建立或心脏情况不适合等而采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共32例, 其中发生涤纶环脱出4例, 男3例, 女1例;年龄65~78岁, 平均72岁;糖尿病肾病3例, 高血压病慢性肾衰1例;透析时间最短6个月, 最长已2年。4例涤纶环脱出透析患者中有2例自费, 2例公费 (社保) 。

1.2 置管方法

4例患者全部应用美国Tyco带涤纶环单针双腔深静脉血液透析导管, 长36cm、40 cm, 从右侧颈外静脉插入, 采用Seldinger技术, 根据颈外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在体表投影确定皮下通道位置, 将留置导管置入静脉至涤纶环, 结扎远端血管和固定导管, 涤纶环距离皮肤出口位置约2~3 cm。

1.3 涤纶环脱出时间与感染情况

在4例涤纶环脱出患者中, 有3例在术后1年半左右完全脱出, 都是在透析时发现, 报告医生后, 予以拔管;1例在术后6个月涤纶环部分脱出, 8个月左右完全脱出。涤纶环脱出期间, 2例发生过出口感染 (红肿) , 经外用百多邦软膏、增加换药次数后好转。4例均

(1)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浙江温州325027未见出口渗血现象, 也未导致在家里发生导管脱出乃至出血等不良后果。

1.4 导致涤纶环脱出的原因

有2例患者由于是自费, 心理上存在绝望、悲观和抑郁等消极情绪, 加上经济困难、疾病的长期折磨、缺乏家庭的关爱等原因导致治疗依从性差。4例患者中有2例脾气较固执, 平时不大听从家属及医护人员的意见, 情绪不稳;有2例患者身体都很瘦弱, 皮下脂肪较少。4例患者都因年老, 在认知和接受能力上比较差。据家属和患者自己反映, 平时穿脱衣服时都有反复牵拉导管等现象。

2 讨论

长期带涤纶环留置静脉导管的诞生, 为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长期血透的血管通路[2]。它质地柔软, 易固定, 栓塞少, 患者感觉舒适, 活动影响少, 透析效果好。特别是近年来, 导管本身技术不断改进, 穿刺技术和置入部位的改良, 这种导管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技术, 只要严密观察使用情况,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并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及正确的指导, 相信导管涤纶环脱出及相关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并使患者处于最佳治疗和康复状态。

3 预防措施

3.1 心理护理

4例患者心理上大都存在着明显的焦虑、悲观、抑郁、绝望和固执等不配合的情绪, 加上疾病、社会家庭和经济等原因导致治疗依从性差, 所以在再次置管术前, 应重视患者的心理变化, 勤于沟通, 言语要亲切、温和, 能够关心和爱护患者。在置管术后, 在透析间歇期, 经常电话问候并提醒患者注意导管的自我保护;同时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 能够在患者遇到困难或情绪不稳时, 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 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3]。

3.2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教

在置管前, 要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这种长期带涤纶环留置静脉导管的名称和作用, 使他们充分理解各种保护措施的重要性。

3.3 教会患者和家属如何保护导管

每次透析后护士局部碘伏消毒后贴上无菌敷贴, 然后在导管出口用胶布交叉固定。留置静脉导管置入后的2周内涤纶环与组织未精密相连, 导管容易滑脱、移位, 叮嘱患者置管后应尽量减少置管部位的活动。洗脸、洗澡时勿浸湿敷料, 尽量穿开衫, 穿脱衣服、洗澡时动作应轻柔, 幅度不要太大, 以防摩擦、牵拉造成置管的脱出。呕吐或咳嗽剧烈时, 尽量用手按压导管出口处, 保护导管不被牵拉, 告知患者和家属一旦发生脱管, 立即压迫止血, 及时联系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在透析间歇期, 经常与患者电话联系, 以了解留置导管的相关情况, 对于不慎部分或完全脱出的患者, 不要指责患者, 要认真分析原因, 配合医生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由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认知和接受能力比较差, 所以要用通俗的语言, 耐心、细致、反复地对其进行宣教, 取得家属的配合, 建立完善的互动模式, 尽量降低导管脱出的危险性。

3.4 强调长期留置导管涤纶环脱出的危害

涤纶环起着固定和保护隧道不被细菌侵入的作用, 如果涤纶环脱出, 则易引起感染和出血, 甚至导致危险或最终的拔管, 不仅增加医疗费用, 而且也增加患者的痛苦。若发生涤纶环部分脱出, 要密切观察导管出口处有无红肿、渗血和分泌物等, 按早期导管出口处护理, 增加换药次数, 外用抗生素软膏, 通知医生,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

关键词:血液透析,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涤纶环,护理

参考文献

[1]童宗武, 高秀芳.血液透析患者长期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探讨[J].中国血液净化, 2003, 2 (6) :238-239.

[2]Scott O, Trerotola.Hemodialysis catheter placement and management[J].Radiology, 2000, 215:651-658.

深静脉导管堵塞护理 篇9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临床试验选择2012-01~2014-01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56例, 女44例, 年龄23~64岁, 平均 (53.3±6.8) 岁。通过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50例, 且两组观察对象临床治疗前情况对比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深静脉导管置管常规护理, 实验组观察对象接受规范化流程护理, 具体措施:第一, 规范化护理管理小组的成立。以技术水平较强的护理人员为基础, 建立一支深静脉导管护理管理小组, 对深静脉导管护理的有关知识进行收集和整理。加强深静脉导管相关护理人员的学习培训和技能考核工作, 关注护理会诊工作和常见问题的分析与讨论[3]。第二, 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流程的制定。首先, 加强封管和冲管管理。液体、蛋白质、血液和营养液日常输注后, 使用20m L生理盐水对管道进行脉冲式冲洗。后利用250U/m 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其次, 导管接口的管理。每周定期更换输液接头, 如果接头内存在冲洗不尽的残留脂肪乳及或是血液等, 则应立即更换接头[4]。接头更换过程中, 使用和横截面进行消毒处理, 也可使用75%的乙醇对环状螺旋处进行消毒, 待其完全变干后方可与输液头相互连接。其次, 穿刺置管1d后需要及时更换敷贴, 其后可每72h更换一次。冬春季患者出汗较少, 则可应用透明敷贴, 夏季可选择棉质敷贴或是3M舒适透气的敷贴[5]。最后, 加强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处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 每天3次使用2%氯已定进行消毒, 中心点确定为穿刺点, 进行环状由内向外的消毒处理, 特别需要注意导管固定翼部位消毒过程中, 需要将导管提起, 保证完全清除汗渍和血渍[6]。第三, 质量控制与考核。深静脉导管规范化护理小组应全面负责护理安全工作, 对各个护理流程的实施效果进行反馈, 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提高临床护理管理工作的规范性[7]。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观察对象导管内相关血流感染 (CRBSI) 发病率、非计划性拔管、导管阻塞以及外周血培养阳性率等护理指标, CRBSI评定依据:有深静脉导管置管史, 合并寒战发热, 体温在38℃以上, 存在合并感染症状, 导管培养阳性, 经对症处理体温达到正常水平[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 (±s) 表示计量资料, 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使用χ2检验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若P<0.05, 则表示数据之间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50例观察对象发生非计划性拔管1例, 无导管阻塞、CRBSI、外周血培养阳性个例, 临床护理指标方面比较, 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统计学比较 (χ2=7.375,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上一篇:屌丝下一篇: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