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球囊成形术后高灌注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022-11-12

有资料指出,近20年的糖尿病患病人数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其中90%以上为II型糖尿病[1]。糖尿病能引起许多严重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血管病变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均造成不良影响。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残截肢的重要因素,其常见治疗手段为介入球囊成形术,但术后也存在诸多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血栓高灌注综合征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可能引起皮肤溃破、湿性坏疽等重症,危及患者生命。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2012年6月—2014年4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球囊成形术后高灌注并发症患者, 根据护理手段的不同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经下肢血管数字坚硬血管造影证实,均为下肢动脉多发狭窄或闭塞性病变,7例行膝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其余行下肢球囊扩张治疗。患者术后体温正常,患肢血液循坏得到有效改善,动脉搏动增强,但术后6~24 h并发血栓高灌注并发症。此外,两组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 理方法

两组均行围手术期护理,具体包括:1术前进行一般护理和心理护理,提醒患者术前6 h禁食、术前4 h禁饮,告知患者手术的注意事项、临床疗效、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等,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促使患者配合治疗,必要时给予肌肉注射镇静剂;另外,做好术前准 备,包括行肝功 检查、血常规 检查、血脂血糖检查、出凝血时间测算、测踝/肱动脉压比值测算、磁共振血管造影、触摸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及会阴部备皮等,对患者进行床上大小便训练,部分患者留置导尿管。2术中实时监护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处理。3术后均给予抗血凝、抗感染、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要求患者绝对静卧24 h,穿刺下肢制动24 h并伸直,股动脉穿刺部位行加压包扎后用沙袋压迫6 h,并密切注意穿刺下肢的颜色、温度、动脉搏动情况以及穿刺部位渗血、血肿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大小便排泄困难情况和其他不适,另外,严密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血糖、血氧饱和度变化,必要时给予吸氧治疗。

此外,观察组给予人性化的对症护理,具体为:抬高患肢30~45°并予以冷敷 ,3次/d,温度控制在10~15℃之间 ;穿刺下肢制动结束后即进行屈伸运动,运动量为5~8次/d,15 min/次;另暴露创口,促进和保持干燥。

1.3 观 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平均高灌注症状评分。高灌注综合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肤瘀点等,对3个症状的轻重程度进行评分分级,无症状、轻度、中度、重度分别对应0分、1分、2分、3分[2]。3个症状得分之和即为高灌注症状评分。

1.4 统 计方法

数据统一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两组治疗前的平均高灌注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周后,两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见病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可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在临床分型上,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临床常见血管并发症,可引起患者足部溃疡、下肢坏疽,治疗不及时或不当具有可能致使患者残疾截肢。有学者指出,下肢血管病变关键在预防,一旦发生病变,积极的治疗和护理是降低病变风险的关键和有效手段[3]。该研究通过采取围手术期护理和人性化对症护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痛苦,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球囊成形术后高灌注并发症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50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球囊成形术后高灌注并发症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围手术期护理,但观察组另行术后人性化的对症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平均高灌注症状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平均高灌注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周后,两组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给予高灌注并发症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和人性化对症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痛苦,护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球囊成形术,高灌注并发症,观察,护理

上一篇:也谈初中物理教学下一篇:叶经文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