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导作用

2024-05-03

教学主导作用(精选十篇)

教学主导作用 篇1

一、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组织者

“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发挥主导的形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教师领导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中, 教师只有通过有效的组织教学, 才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新课程, 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在“问题探究”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既不是知识的传授者, 也不是学生活动的旁观者, 更不是学生活动效果的评判者, 而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转变角色主要的任务是要组织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 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但是农村初中许多学生生性胆怯, 不善言谈, 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 被人讥笑。二怕提出问题过于简单或文不对题, 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 引起师生的嘲笑。三怕老师向自己反问为什么, 自己答不上来给自己造成难堪。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要怎样才能组织起一个轻松的、“问题探究”氛围浓的全新课堂?我认为, 老师一要消除学生的“怕”字心理, 要信任学生,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二要注意激励学生, 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 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有效激励。三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轻易下结论, 不轻易地给予否定, 适时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四要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 敢于对书本知识和老师的论点提出质疑。另外, 老师也要勇于接受学生的质疑, 特别是当学生发现老师犯错误时, 给学生以大张旗鼓的表扬, 要彻底消除“师道尊严”思想, 主动亲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 学生才能有“感”敢“发”, 有问题想问。

二、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积极引导者

问题与疑问是“问题探究”学习的起点,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问题探究”课堂教学, 必须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 要精心创设情境, 引发认识冲突,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展现生活现象、实验现象, 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或幻灯片, 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探索过程, 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空间, 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三、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精心设计者

探究引导, 巧提问题, 是激发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思考的关键, 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好问题, 特别是要把握“问题”的层次和度。首先, 各层次问题要保持恰当的比例, 在设计提问时, 既要有针对性地包括新旧知识的提问, 也要有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且能激发学生强大学习动力, 更能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提问。其次, 在难度设计上,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思维特点, 合理安排思考程序高低的问题出现的节奏和频率。只有这样, 才能使提问面向全体, 调控教学, 促进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

四、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真诚合作者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几乎天天有讨论, 堂堂有讨论, 学生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可见,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普通一员, 应融入到学生之中, 当好“旁观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完成, 提倡小组合作精神。把学生看成是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 了解、欣赏他们, 鼓励他们, 成为深刻理解学生观点、想法和情感特征的知音。进而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 并要不时提醒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和学生一道去探索真理的奥秘。

五、教师是“问题探究”教学的有效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 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的基本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转变为教育促进者的角色。教师作为促进者, 应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指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多元认知能力,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学习提供各种便利, 为学生服务。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都高涨的时期, 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促进者”, 要联系实际精心设计新问题, 继续让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 布置新问题进行探索, 让学生在新问题上持续探索与发展。

课堂教学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篇2

闻义坤

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的特定空间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应当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研究至关重要的前沿问题。”当前,课堂教学存在诸多束缚学生个性、创造性发展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学生主动学习的环节。表现为“三缺”:①缺自习环节。无视学生原认知水平,学滞后于教;②缺讨论环节。无视学生认知规律,未学先导;③缺发现环节。无视学生的直觉思维,学中无创见。在教学方法上揽得太多,统得太死,不重视思维过程、思维品质的培养。表现为“四包”:①滥用电教媒体,替代学生的理解、思维过程;②以部分优生的回答代替其余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③以成人的语言思维形式代替学生的语言思维形式;④以教师的教路代替学生的学路。为此笔者认为,课堂教改仅仅在一个环节、一个点上小敲小打,已难以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必须把课堂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构建一些优化的相对稳定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为课堂教学着眼于人的发展、着力于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架设一座座桥梁。为此,我们优化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了“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上课习惯以讲为主变成以导为主,把学生上课习惯以听为主变成以自己学习探索为主,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导”?“导”什么?本人根据几年来的教学

实践加以浅谈。

1、设置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导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学习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就能把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实际,千方百计创设兴趣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常见的做法有:①在教学过程中设立悬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时,提前要求学生事先进行校园生物调查、社区生物种类调查,做好调查记录,带到课堂进行交流、展示、讨论,教师再引导总结而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目的。这样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从而激起“我要学”的认知内趋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③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学以致用,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时,就可结合学生养花的经历,让学生展开讨论,要创造怎样的条件才能使花越种越好,从而使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④用本学科里尚待研究、解决的科学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基因图谱绘制完成,这一划时代的成果在哪些领域应用,如何应用;生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器官的克隆技术的展望;人们目前攻克癌症研究的新进展;生物的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等等,使学生能够领

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篇3

一、阅读教学观念的更新:阅读是对话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的多向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第一位的,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与编者、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和与教师的对话实质上是把编者的意见和教师的看法作为一种参考,在参考中把握阅读方向,在质疑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寻找自己在文本中应该获得的独特感悟。

在对话活动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整个阅读对话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在对文本充分的解读中,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再通过参考编者和教师的意见形成自己的见解和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阅读,使对话沿着自己的积累和经历继续下去,增加自己的积累。学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用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调动已有的积累感悟思想、体验情感和品味语言。

在对话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是一个组织者、平等参与者、激励者的角色。换句话说,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是一个主导者,是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的。当学生在解读文本过程中不知从何入手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便是一个组织者,让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去阅读文本;当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遇到疑难,无法深入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为提供参考意见或暗示思考方法,提醒学生换一种角度思考,起到点拨学生的作用;当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有所得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体现在作为激励者肯定学生的优点,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得以更好的延续……

二、解读学生的已有积累,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让学生产生学有所得的成就感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积累,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学有所得,引导不当,学要么在原地踏步,要么对所读不知所云。

通过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字词教学,学生已经能够认识一定量的汉字并且已经能够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如果还是利用大量的时间进行字词教学,既占用了课堂的宝贵时间,学生也会感到乏味之极。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的角度去解读生字生词,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书写、解读规律,学生便能在新的知识面前产生兴趣。如《犟龟》一文中“犟”的认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形(上下结构)上辨认书写,从造字法的角度(形声字,上声表音,下形表义)解读此字的含义,从而引导学生以此字为契机进入课文的解读。

语文课的教学必然要涉及对教材的解读。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以及同外界的接触,对课文已经具备一定的解读能力。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已经能读懂一些简单的课文,并且能将自己的阅读结果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表达出来。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表演等形式进入课文解读,既检查了学生的已有积累,又为课堂教学的下一步展开打下了基础。如《我的老师》一文,可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先复述文中的几则故事,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在概括的基础上分析理解。

三、解读教材与学生能力形成的契合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实践的乐趣

叶老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用好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在例子的感悟实践中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文章情节已经有所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概括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补充故事情节(补出于勒在美洲的所作所为;补出见完于勒后姐姐的遭遇等);引导学生创造故事情节(如果菲利普夫妇见到的是大款于勒,结尾将会怎么样?)。又如《变色龙》一文的学习,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后,针对文中主人公变色的一处,引导学生创造剧本(引导学生给说话者加表情、动作方面的修饰语;引导学生给这一活动场景设计一个天气时令;引导学生给这一活动场景设计远景、中景、近景、特写;引导学生用一句带有表情或者动作的话结束这一场景,或者给这一场景设计一个尾声;引导学生给这一场景设计一个新颖的标题;最后引导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完成这一剧本的写作)。

教材的解读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情感的陶冶,其次要注意对教材的整体流程有一个恰当的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在选取教材这个例子时运用好这个例子,否则不是在一篇文章中涉及太多,就是在整个学段的教学中有所遗漏。

四、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创造过程和创造结果中享受创造的乐趣

教材的利用不应该只局限于教材本身或者教参的理解,教师自己应对教材的利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教材提高能力时,应多从创造性理解的角度去引导,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鼓励学生在教材的理解上质疑教参的观点和教师的理解,保护学生的创造激情。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给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提供了条件。不同的作家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自身的经历不同,在素材的选择和处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同一作家,因为不同时期的经历不同,心情不同,在处理素材上也大有区别。这为作品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依据。不同的读者在经历处境上的差异,阅读能力上差异等等,为作品解读的多义性提供了依据。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时,要认可学生解读作品的差异,要鼓励学生对作品的不同认识,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对作品的观照而形成的认识。教师的责任是鼓励学生谈谈自己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解读过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学生在谈到自己喜欢的地方时,很有可能会谈到对三味书屋的喜欢,教师此时则应该鼓励学生谈出喜欢的理由。

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不同学科的知识去解读教材。如小说中人物的教学:引导学生画人物;引导学生用数理化公式去解读人物;引导学生引用流行歌曲中的句子解说人物;引导学生引用古诗解说人物;引导学生自创诗歌解读人物等等。

五、注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艺术的课堂设计中享受互动的乐趣

教师阅读课文后形成的课堂设计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培养能力的基础,课堂设计的好坏决定了一堂课质量的优劣。艺术化的教学设计不但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奠基石,同时也是学生走进教材、融入课堂、走进生活的前提。

笔者在教学《有的人》一文时,以读为线索进行课堂设计:第一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第二步,说后变读,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见到的不同的人,哪些与文中的“有的人”有共同点?然后联系本文写作的背景,想想文中的“有的人”可以替换成生活中的哪种类型的人?如“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人”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第三步,替换读(受宁鸿彬老师处理本课方法的启发)。第四步,二重读,模仿音乐上的二重唱的处理办法,男生(女生)读原文,女生(男生)替换后变读,男女生齐读诗节中没有“有的人”的部分。

通过这种艺术化的处理,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语文,既学习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学的方法千万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但不管教师在课堂上怎样主导,都必须遵循“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发挥“主导”作用 激活课堂教学 篇4

一、兴趣诱导, 使学生乐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 是对材料的兴趣。”教师善导, 就是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环境中学习,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乐学, 而且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激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动力,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主要靠教师挖掘课程内隐的魅力来实现, 因此, 教师要根据学生爱美的心理特征, 以生动形象、优美活泼的语言去展示课文提供的素材中蕴含的自然景观广袤无限的自然美, 人文景观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人文美, 古今中外众多杰出人物“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心灵美, 科学理论逻辑缜密、思维创新的理性美……以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 使之产生强烈而执着的求知欲望, 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既乐于学、又急于学, 在兴趣盎然的心境中跟着老师一起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历程。

二、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真正含义是变“学会”为“会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是掌握一定知识的人, 而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学法指导,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把教会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总结方法和探索规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要努力把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 把学法指导和知识讲授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意会中感知, 在感知中积累, 在积累中提高, 学习能力在广阔的认知背景下自然动机发生质变。在教学中, 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的问题教师不代办、包办, 并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疑难问题。为此, 我们必须反复研究学法, 对学生学习中常见的思维偏差了然于胸, 真正实现导之以术、授之以法, 使之形成会学的良好局面。

三、适时引导, 使学生能学

每个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当你把精心设计的一个问题拿来向学生提问时, 学生的回答往往不尽如人意, 不是回答得不够全面就是回答得不够正确或不够深刻, 甚至有的学生一无所知, 面对这种局面, 有经验的教师当然不会马上把正确的抛给学生, 他会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来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下去, 直到让学生回答正确为止。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只浮于文字的表面, 不够深刻时, 教师就应该通过深拓思路的方法加以指导, 经过教师深拓学生的思路, 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就会达到应有的深度。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初探 篇5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的重要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科学地调节学生的学习与其需要之间的关系,既能充分体现教学的目的,又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情感需要实现和谐的统一,获得乐学的体验。因此师生关系应该定位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一问题。

一、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路人

我这儿所说的引路人,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再引导他们如何去学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至于迷失方向或者走入歧途。这种指导指的是学生学习思路的指导,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各种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这种指导要求教师能抓住学生思想的火花,输送氧气,让火把能燃烧起来,而且变成熊熊大火;这种指导还包括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培养学生选择,运用知识的能力,发现并激发学生的潜能,指导学生在实践,合作中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所以,我希望通过课堂,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让学生明白语文的博大精深,语文的引人入胜,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寻找“真善美”。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体会春天的山水、花鸟等自然美和作者热爱春天的人情美。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主动的去发现去欣赏一切的“真善美”。而这一切都需要你去有意识的指导和牵引。

二、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策划者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所以,教师又成了整堂课的策划者。他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促成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进行教学设计。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活动的,流动的,而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主张教师在备课时,主要设计大的教学步骤和问题,这样的教学设计就会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留有空间,教师、学生在课堂上就有自主探究、自由发挥的机会。相反就会按部就班,没有机动性和灵活性。例如教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一课,我就皇帝的新装

设计几个大问题,并在课堂上围绕它展开讨论。在《变色龙》的教学上,我就紧紧抓住“变”这个字来结构整堂课。当然,设计的简单并不等于准备的粗糙,相反,对文本本身的理解更加重要了。因为,只有理解透彻了,才能很好的应变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和状况。语文学科教学中,策划必不可少,在语文主题活动课中,策划更是必要。所以,教师事先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策划主题确定、地点选择、物质准备、组织建设、分工落实、过程设计等。

三、教师是课堂这出戏的导演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上《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习,在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础上,老师请学生把课文编成适合演的小剧本,让学生表演小话剧。并允许学生适当地加入想象的成分,加强戏剧效果。

老师只是偶尔指导一下学生的表演细节和道具运用。再如《陈毅市长》一课,课文就是现成的剧本,更加适合于发挥师生之间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共同学好、演好这场戏。这样一来,语文课就活跃起来了。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当好演员必须认真地研读好课文。所以,“戏”演完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教师应该为学生学习语文做示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老师,如果不能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那么还谈什么教育?谈什么教学?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传授的是我们的母语,吕叔湘先生曾经感慨:“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他说的主要是指国民们语言文字运用很不规范。所以,作为老师,首先就应该是身先士卒,担当起民族语文的示范者这一角色。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生活中说好普通话,用好规范字,深入钻研,强化语文功底,提高文学修养,注重自我形象等。设想一下,一个语文老师,却满口方言,一手烂字,下笔不成文,出口不成章,那么,语文的魅力哪里去寻?教师的风采又何在?

英语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之谈 篇6

1发挥文本解读作用,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资源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对文本资源的优化,帮助学生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英语学习思维和语言感知。

教师发挥文本解读作用,帮助学生优化学习资源,首先应该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作用,要求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性认识;其次是注重文本中的核心词汇和关键短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言信息筛选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还应该在自我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为学生的学习理解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思维模式。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Unit4 Wild animals的“Readinz Giant oandas”教学中,笔者就文本的阅读教学做了如下的尝试:(1)建议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词汇来概括“The story of Xi'Wang”的大意;(2)要求学生能够理解bamboo shoots、survive、protect、reserves、encourage等单词所表示的意思:(3)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学习提示引导下能够了解“The growth ofXi'Wang”,并建议学生能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方法。

2发挥活动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新课程英语教学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要求学生能够围绕任务型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地合作探究,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过程。这种教学思维模式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一方面,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信心和积极性。

笔者以为,教师发挥活动引导作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应该在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基础上,让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各自最近发展区域内得到发展提高: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并对此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此来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能力。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口语或者书面表达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样,教师以此来与学生建立更为和谐的教学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英语的畏难心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为构建“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A Unit6 Naturaldisasters的“Reading An earthquake survivor's homepage”教学中,笔者就该教学内容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安排:(1)要求学生在同桌互相朗读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分别概括文章的大意;(2)教师依据文章内容设计如下思考探究题目:①Where did theearthquake happen?②How to protect yourself?③When you meet the earthquake,what will you sayto yourself?(3)建议学生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能够进行表达,并且以“How to protect ourselves”为题,进行自由交流表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表达情况予以必要的指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科综合素养。

3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功效,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教师学会使用现代教育设备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素养。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以为,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功效,一方面,能够很好地展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拓宽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帮助学生构建更为丰富的语言知识体系。

笔者以为,发挥现代教育设备功效,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该熟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使用,以此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还可利用这些现代化教育设备,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

教师在运用这些现代化教育设备时,应该依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学习实情予以综合开展运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现代化教育设备的共同作用之下,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体味其中的知识内容,促进他们知识和技能有效内化生成和发展。

对话教学中的教师主导作用刍议 篇7

对话教学模式, 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一种现代教学模式, 是指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以师生平等为基础,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 以问题为核心, 在教师引导下, 通过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对话教学的学习活动过程。对话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意识、教学导向、教学手段, 即教师的主导作用, 直接关系到对话教学的实施和效果。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意识

要真正实现对话教学,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师应有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意识。对话教学实质上就是交往教学, 它尊重人的存在, 尤其是对学生主体存在的尊重。它不再将学生视作一个被动接受教育、接受知识, 以服从、顺应为存在方式的客体、对象, 而是与教师平等的, 有自己思想、情感与观点、态度的独立个体。所以, 教学过程就不再是以往那种只是单向传递、被动接受的先行运动, 而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平等交流;话语权不再是教师的特权和专利, 而是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能享用的。因此, 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的“学生主体观”,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要应学而教, 教以促学, 教学相长, 要树立教师教学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主体的学习和发展的理念。

在全部的教学环节中, 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对话教学是平等对话, 教学活动是师生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性的, 教学就意味着参与对话:提问、聆听、应答、表态等。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话过程, 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因为教学是一种思想活动, 它既传播思想, 又产生思想, 更要进行思想。作为知识产物的思想, 它并非是一种主观个人的产物固定在大脑之中, 而始终是在与外界的交流中, 在与他人意识之间对话中的活动, 可以说思想产生于交往。所以, 教学的对话性是教学活动的特征标志, 也是实现教学交往的基本形式。教学交往中的对话是基于不同认识或者是不同层次认识之间的交流, 这就意味着个体学习上认识的差异性。而正是由于差异的存在, 才产生了对话, 需要对话。对话的过程是敞开自己, 沟通别人, 相互理解, 相互提升。所以, 教学交往中的对话是平等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对话的魅力, 让学生享受对话主体的愉悦。有了这种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才不会被动接受, 才会把自己的参与当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不同类型的对话, 产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生成有趣变幻的问题情境

对话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教师必须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是与一定情感相联系的。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就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这种情境需要教师热爱生活、善于思考和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适时应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自主探究的水平。例如, 学生知识的增加、能力的培养, 应在对话过程中完成。无论是学习教材, 还是辅助试验、列举案例或是游戏活动, 都必须具有吸引学生的趣味性, 具有贴近学生内心世界的感悟性。唯有如此, 学生的内心才能为之震撼, 情感、态度、价值观才能得到丰富和提升。

同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要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所要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的总体框架有清醒的认识, 并对总体框架与具体学习情境及材料之间的丰富多样的联系有创造性的、敏锐的洞察力、拓展力。引导学生通过对话, 在知识的理性思维与素材的丰富多样的平台上徜徉、拓展、延伸、创新。

对话教学模式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更适合于随机性的学习, 也符合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 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 创设有趣、变幻、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通过开展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水平相贴近的对话活动, 不但能开发学生的智力, 延展学生的情智, 创新学生的思维,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实用价值。

三、组织实施多元形态下的有效对话

组织、实施有效对话是对话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 教师在其中的组织、驾驭作用如何发挥直接关系到对话效果。首先, 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 从知识结构和整体课程出发, 拟定对话议题, 还可以整合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 使问题结构化, 形成“问题群”, 以利学生认知形成体系, 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打下基础。其次, 教师有计划安排学生先做对话准备, 包括:自学、探究、收集相关新知识、新素材和新信息。在此基础上, 发现和梳理存疑, 以备在以后的对话中获得教师同伴的释疑和帮助。最后,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科学、有序地布置对话活动。一般的形式有:每小组6人左右, 这是一种基础对话, 对话组合自由、对话内容充分, 信息量大, 能相互补充, 共同实验、验证、争辩, 同组成员达成共识。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作为一名合作者、参与者、组织者, 不能凡事包办过多, 要充分相信学生, 让他们自己设问、释疑,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案、策略。这样通过小组对话合作, 互动交流, 发挥团队精神, 努力共同完成任务, 为在组际对话交流中精彩取胜做好充分准备。

在小组讨论后, 教师要进一步组织组际交流, 实现“全面对话”, 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 这时教师的参与作用往往显得非常重要。教师要在对话的关键时刻, 善于发现问题、做好调控, 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中心话题, 突出关键问题。同时, 捕捉学生思想的闪光点或学生知识、观点的误区或盲点, 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偏差, 教师应敏锐察觉并通过及时精辟的点拨引导纠偏, 引导学生在新的层次上再加工、再思考。这样通过几轮的对话形成生与生、组与组、师与生对话、互动。这样的对话互动, 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外或课堂中自由、主动、大胆地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交换自己的看法, 而且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创新等多种思维能力。同时, 在不知不觉中科学语言表达能力、对话的技巧、策略、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 也得到了发展。同时, 还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使其克服自我中心、人云亦云、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四、建立反馈评价升华的对话评价机制

对话教学中的教学反馈、评价是对话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对对话中的反馈、评价可以采用多元立体的开放形式。

首先, 摆脱过去在评价机制上的教师绝对权威评价机制束缚, 将对话中民主、平等、融通精神贯穿在评价体系中, 提升学生自我评价作用, 学生自我反馈。学生可进行小组内成员互评、互议、互批、互改, 又获得解决有代表性、典型性问题的机会。评价体系中也包括对学生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作出的评价, 可以让组长评价, 生生互评。这里的反馈包括了反思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到位、交际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以及每位学生的参与是否积极等。通过“立体互动”的研究性合作学习并自我反馈, 可以消除教师的包办行为, 让学生在自主、独立、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主宰学习的整个过程, 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增强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

其次, 教师作为对话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监控者、资源提供者与咨询者, 要保证对话科学有效实施和长期开展, 就要对对话教学的最后环节给予认真的把握, 要对参与对话的每位学生做出适当的评价和反馈。教师要以学生为本, 做好学生的评价激励工作, 给学生平等、公正的评价。教师评价必须以客观公正为基础, 不能敷衍、欺骗学生。对比较好的学生, 教师评价其课堂发言或作业对话文本、效果时, 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 使其他学生懂得欣赏别人, 从中得到启发。对学习出现偏差的学生评价时, 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学生出现思维问题的症结所在, 帮助其分析修正, 更能够警醒其他学生避免犯类似错误。同时, 应该抓住其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 引导学生用准确的思维和知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普遍地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 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同时, 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因为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靠在活动中获得体验, 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一个主动的内化过程, 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和批评达成的。因此, 教师运用恰如其分的评价, 可以使学生的良好行为和思维习惯得到强化, 逐步形成积极、开放、探究的学习习惯和活跃、创新、敢于挑战权威的思维品质。

教学主导作用 篇8

一、指导应有计划、有方向, 应有效指向教学目标

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以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教学中, 制订计划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 科学课学生发挥主动性强, 而学生的差异性大,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 在以往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课堂上意想不到的情况和问题都可能发生, 故需要教师课前进行精心计划, 充分地酝酿和思考教学中要安排和注意的每个环节, 课程的开展和进度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不至于使整个教学过程迷失方向。

教师的指导应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学生自行探究的主要对象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要成功地进行自行探究必须要明确探究目的, 明确要认识和解决的问题, 而学生往往在课堂中对自己要研究的目标不够清晰, 所提出的问题和探究的方法都可能出乎我们的预料, 容易迷失方向, 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让学生明确自行探究的目的和方向, 当学生的探究与目标出现偏离时,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一些观点或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及时引导他们回到与教学目标一致的方向上来。

二、教师的课堂指导要适时、适度

教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 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质疑、猜想、探究、归纳, 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与需要探究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小组探究前或刚开始进行探究活动时, 教师就忙于过细地进行指导, 往往使学生产生跟随心理, 从而限制学生自主性的发挥, 教师的引导也变成了代替。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很好把握“度”, 有些指导过度强势, 无视学生有价值的想法, 强行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步骤进行。此类教师同样会给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想法的机会, 但是如果学生的观点与教材指定的一致, 教师则会给予鼓励;如学生的观点和教材有所偏差时, 教师往往会有意识地忽略, 不予理睬, 甚至呵斥, 这种指导虽然可以很顺利地完成教材上的教学, 但是学生智慧的火花也不经意地被教师掐灭了。另一类则是相对弱势的指导, 过分地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性, 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课堂提出问题为例, 针对不同的探究主题, 学生的问题往往千奇百怪, 对此教师应加强指导, 要鉴别哪些、哪类问题是有价值的, 适合学生层次和本次教学目标的, 针对不合适的问题和疑问, 教师可以在肯定学生行为的情况下, 引导其再行探究。

三、引导学生动脑, 发展其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的三维教学目标是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了解与掌握科学概念, 了解与运用科学方法, 最终形成自己的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 我们的科学课堂还是由低水平认识活动占据着统治地位。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或认识往往是些零星、分散的科学现象, 大多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 并未深入思考这些现象的本质。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动脑, 使其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发展其科学思维能力。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一般是先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再进行实验验证, 经过分析、归纳等抽象思维形成概念和规律, 然后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 其中分析、归纳过程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 也是提升科学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与培养。

课堂提问是引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通过提问设计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科学课堂还是个薄弱环节。通过精心地设计问题, 如:你从哪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将……与……进行对照?你能够将……图示或概要地说出来吗?类似这些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其观察、发现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和判断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讨论也是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 通过交流与讨论, 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的思考, 使每个学有所得的感性认识更加丰富和完整, 在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中, 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 从现象到本质, 把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形成对科学知识的自我建构。

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搞好课堂教学 篇9

一、教师要课前备好课

备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课堂,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本堂课的学习目标、活动内容、重点难点、组织形式等有细致的考虑, 而且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可能遇到的困难等要有充分的了解和预见。这样上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 提高效率。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三点:

1. 备教参

“学高为师”。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 开拓知识领域, 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教师知识丰富了, 上课方能得心应手, 讲解自如。

2. 备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深入钻研, 既要尊重教材, 又不局限于教材, 要灵活用教材, 并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理解, 深入浅出、主次分明地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去。

3. 备学生

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 指导学生会什么、该学什么、教师应点拨什么。教师要始终从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顾及他们的阅读心理和学习水平, 激发兴趣点, 设计可行的教学方案。

二、要让学生做好课前作业

课前作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二是信息搜集。

课前预习是教学当中的一个关键关节、基础环节, 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 就很难跟上课堂的知识讲授。在讲授新课前引导学生做好预习, 并根据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特点, 让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搜寻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信息, 让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 感受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创造性, 促使学生进行理解和思考。授课前,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 尤其应重视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上课时, 引导学生一起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用课前几分钟进行小复习和导入

复习是为了新旧知识的衔接, 是为了能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外拉回课堂来, 让学生结合自己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 采用多种形式把上节课的内容与本节内容贯穿起来。导入是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提高课堂效率。可安排简短的课堂剧、诗歌朗诵、名人名言等形式导入新课, 以便让学生尽快地进入状态, 产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四、有效实现教师为主导, 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 教学时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 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这样的教学, 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 也得不到有效地发挥。在新教改的实施下, 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让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成为主体, 给学生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 要“让我学”变为“我要学”。

1. 让教师成为主导

在教改模式下, 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提供教学资源, 成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促进者、鼓励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度有效地掌控课堂, 进行恰当的点拨和指导, 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情感, 端正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师生间要建立好默契合作关系

教与学是一种统一的认识活动, 教学应在充分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师生从心理到情感不断交流, 角色互动, 既有相对独立性, 又要密切联系合作。如果不能有效配合, 纵然教师再激情四射地讲, 而学生只是盲目地听, 不能去充分展示、亲身实践, 那也无法实现基本的效果, 更别说构建高效课堂了。

五、要及时进行课堂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不断输出信息, 吸收信息, 其间不停地进行反馈。教师从反馈信息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整教学思路, 学生从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情况, 发现并改正错误。如果教师能充分重视课堂教学反馈, 正确处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就会提高教学效率, 优化课堂教学。

对教学一线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

1. 要会观察

课堂上, 教师要留心观察学生的情绪。“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笔者认为在讲课过程中, 教师经常注意学生的目光, 是最能把握学生的情绪的。在课堂上学生各种不同的情绪 (特别是眼神) 或知识的反映, 不论是由衷的折服或是极度的反感, 都会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一个不会体察学生的“目中无人”的教师, 无论他的知识多么渊博, 都不可能取得教好学生的预期效果, 教师要想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课堂气氛, 必须认真观察学生, 做到“心中有书, 目中有人”。

2. 要会调控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合理调控学生的情绪,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调控, 让学生在反馈中了解自己, 树立信心, 获得成就感。

物理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篇10

一、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自由”、“心理安全”是各种学习活动的一般条件, 只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才能消除学生的不安心理, 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应体现在如何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上。

1. 把课堂变成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为了营造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 建立一个师生能平等交流与对话的空间。既要求学生虚心听从教师指导, 又允许和鼓励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发表见解, 允许学生与自己争论, 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张扬个性, 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让课堂不仅成为教学活动的场所, 而且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

2. 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进步的乐园。

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既注重教学的结果, 又注重教学的过程, 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提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这样的教学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 而是师生间智慧与智慧的启迪, 思维与思维的碰撞, 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的历程。

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 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 总会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学习、探究。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

1. 注重学生“意外”发现, 创造动手实验的机会。

只要课堂上有实验, 学生们就会很兴奋, 如果能亲自参与到实验中来, 那更是终身难忘。教师应尽可能多做实验, 用实验引入, 用实验探究, 用实验验证。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外”发现、独特的学习体验, 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验的机会。

例如, 在学习“声音的产生”时, 我向学生介绍气体也能发声时, 举了冲开水时瓶中空气振动会发声的例子。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把耳朵靠在空水瓶瓶口, 也能听到声音, 这是什么物体振动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在学生中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我及时向学生介绍:当气体通过管状的物体时, 会在管中振动而发声, 并立即带领学生到活动室进行了验证。

再如, 在学习“摩擦的利和弊”时, 我在讲水是一种润滑剂, 可以减小摩擦时, 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农民在使用铁锹劳动, 当感到手有点打滑时, 往往是向手心吐一口唾沫, 这样手与铁锹柄间的摩擦会变大, 手就更容易抓紧铁锹了。那么, 到底水是增大物体间的摩擦, 还是减小物体间的摩擦呢?我组织学生们进行讨论, 并与加润滑油相比较, 提出了猜想:水到底是增大摩擦还是减小摩擦, 可能与物体是否吸水, 形成一层水膜有关, 进而带领学生在活动室中利用相关器材弄清楚了问题。

通过这样的动手实验, 学生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知识, 而且培养了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形成了自觉学习的强大内驱力。

2.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仔细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尽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中与之相关的部分, 让学生感到物理就是生活, 学习物理就是“体验”生活, 从而扩大物理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 使学生更感兴趣, 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

三、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使你的学生看出和感到有不理解的东西, 使他们面临问题。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 就是成功了一半。”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串”, 引导学生思考, 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思维, 激起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驱力, 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如: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活动中,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 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 猜测动能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研究动能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时, 应注意什么? (3) 怎样控制质量不等、速度相等? (4) 需要哪些器材, 具体怎么去做?在实验结束得出结论后提出问题: (5) 实验中的木块起的作用是什么?你还能在以往的学习中举一个类似的例子吗?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不仅经历和理解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 得出了实验结论, 而且深入地理解了控制变量法, 实现了知识与方法的有效迁移。

教师在设计“问题串”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 所设计的问题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 有讨论的余地。三言两语就能说清的问题, 不足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深入的思考,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所设计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过于简单的问题, 容易使学生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难度太大的问题, 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甚至挫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四、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方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 包括课前的预习、课堂上听课与课后的复习等。

课前预习应要求学生潜心研读课本, 包括课本中的插图、阅读材料、信息库甚至注释, 更重要的是阅读教材时要边读边思考, 将不懂的问题记下作为课堂上听讲的重点;课堂上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讲解, 听同学的发言, 而且要边听边思考, 把重点和关键之处记下来, 力求能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课后要求学生及时进行复习, 避免遗忘, 学完一单元后要进行单元总结, 画出知识结构图, 弄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此外, 教师要强调应从理解物理意义的角度掌握物理公式与原理的记忆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种方案的思维习惯, 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和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由原来的“主演”转向“导演”, 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正如肖川老师所言:教师要“围绕学生转”, 教学方式要“围绕学习方式转”。只有优化物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 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物理知识, 提高科学素质, 物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摘要:文章作者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了分析, 并立足课堂教学, 结合教学实践, 从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 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习方法,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对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了细致的分析。

关键词:物理探究教学,教师,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廖伯琴, 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004.

[3]李伟胜.开放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美声唱法的独特性下一篇:谣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