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2024-05-10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精选十篇)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1

随着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方面, 国内对物流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 物流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 进入企业后仍需要3-6个月的再培训才可工作, 形成了毕业生数量巨大但和企业需求脱节的局面。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人”, 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了物流人才培养的一大硬伤。

二、当前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难题

事实上, 大多数院校都意识到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学生对于实践项目的学习兴趣远远高于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物流行业的特殊性, 实训基地的建设总是绕不开两个问题:场地与资金。

(一) 场地

物流实训基地不仅要有设备, 还得留有足够学生动手操作的空间, 同时某些重要的现代物流设备比如高层货架、立体式仓库等还对空间的高度有要求, 就仓储中心或者配送中心而言, 能体现物流企业工作流程的实训基地, 场地面积至少需要200-300平方米, 空间高度在5米以上, 学生操作的空间可能比物流设施设备摆放的面积还要大。对于许多院校而言, 场地将是难以满足的一大难题。

(二) 资金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所需的资金相对于机械类、电气类等一些专业而言, 所需投入少, 但是相对于经管类的其他专业而言, 所需投入就多了。目前物流企业常用的设备, 如内燃式或电动式叉车, 1-1.8吨的报价就在6-10万/台, 一些优秀的物流软件, 报价要几十万, 更别提某些先进的物流设备, 如自动化立体仓库, AGV导引车等, 绝大部分院校都承担不起这些高额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费用, 因而只能购置一些基本的、应急的实训设备。

三、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校企合作

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 如何解决场地和资金这两个问题, 建立高水准的物流实训基地, 做到和社会的需求对接, 唯一的途径便是开展校企合作共建。

(一) 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学校培养人才的利益诉求与企业持续发展的利益诉求是能够相对接的, 主要方式便是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目前国内外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有以下两种。

1. 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

这种模式以学校财政投入为主, 利用学校设备和技术优势, 建立和管理实训基地, 在生产产品、经营业务和技术研发的同时, 完成实训任务。

(1) 学校自主建设, 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投入场地、设备, 构建真实的职业场所, 为企业提供服务。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校和圆通速递等物流公司合作, 建立物流工作室, 为校内及周边区域的包裹配送提供便利, 企业提出工作要求, 学校自主管理, 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学会物流的相关技能, 培养职业道德。

(2) 建立科研平台, 为企业提供服务。学校利用自身优势, 积极构建科研平台,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 以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学生全程参与, 工作和实训相结合。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国家重点课题为支撑点, 建立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为企业提供可视化管理。

2. 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

即以企业为主组织和管理实训, 学校提供服务, 这种模式下, 场地、设备等都可以由企业提供, 学校按照企业需求进行教学衔接。

(1) “订单式”模式。企业根据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学校开设“订单班”, 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 根据实际需求, 提出教学要求, 同时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 通过企业实训, 使得学生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 掌握岗位技能, 实现“工学交替”。如湖南电气职业技能学院“风能订单班”将学生的实训和工作统一起来, 实训基地便是企业工作场地, 学生实训便是工作。

(2) 生产经营模式。企业无偿赞助或以半赠送的形式向学校提供实训设备, 以企业投入为主建立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 并且为企业的员工培训, 企业有部分业务可以在实训基地完成。学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 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同时, 参与企业实际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企业和学校紧密联系, 学生在实训环节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并努力提高自身的相关能力。

(二) 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选择

目前, 开设物流专业的院校, 大部分物流实训基地建设是以第一种模式为主, 这种模式下实训基地建设能够满足企业的部分需求, 但是功能较为单一, 而且学生参与度不是特别高。对于物流实训室的构建, 笔者根据调研, 发现采取订单式的培养模式最为合适, 对于所有的院校都可行, 该种模式有以下的一些优势。

1.通用性强, 解决物流场地问题

物流实训室, 特别是需要空间进行操作的实训室, 场地面积不够是困扰实训室建设的核心问题, 通过校企合作, 采取“订单式”建设模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根据专业定位, 选择适当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如果学校场地面积不够, 校内可建设软件仿真模拟类型的实训室, 而将物流常用设施设备的使用放到合作企业的工作现场进行, 边实习边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所需的物流技能;如果学校场地面积足够, 校内可建设软件仿真实训室和基本设施设备操作实训室, 一些必须在工作场所进行的项目, 则可在企业现场完成, 如叉车证的培训等。

2.导入企业文化, 在实训中培养职业道德

在该种实训模式下可以实现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对接, 每个企业都有自已的企业文化, 若没有特定的载体去感受体会, 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的培养难度会很大。校企合作, “订单式”共建实训基地, 文化的对接将不再是空对空, 职业道德的培养也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 从而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3. 针对性强, 提高对口就业率

“订单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将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 解决目前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将企业对毕业生的技能和职业道德需求引入到实训环节, 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重视的技能和素质培养, 使得毕业生减短在企业的适应期, 更有甚者, 在物流企业的实训可以看成企业的试用期, 进一步加快学生融入企业的步伐。

(三) “订单式”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需解决的问题

1.物流合作企业的选定

根据专业定位, 选择适当的物流合作企业是建立“订单式”实训基地的前提, 物流企业的选定有如下一些条件。

(1) 区域范围内选定。物流企业最好位于区域范围内, 以便于学生管理和校企沟通交流为佳。

(2) 物流设施设备齐全。合作的物流企业一定要具备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 在行业内具有某些方面的优势, 能体现现代物流的基本理念。

(3) 物流人才需求量大。“订单式”实训基地的建立主要优势在于将毕业生融入企业的时间缩短, 物流人才需求量是确保这一优势充分实现的基础。

2.管理模式的创新

“订单式”实训基地建设, 是校企合作办学的一大体现, 必须将企业对物流人才技能和素质的需求导入到人才培养的方案当中, 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有效衔接, 确定哪些技能和素质在校内培养, 哪些技能和素质在企业实训基地培养, 学生身份的转变, 必然要进行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校期间,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在企业实习实训期间, 遵守企业管理制度, 融入企业文化。学生是学校的学生, 也是企业的后备人才, 校企双方应充分沟通协调, 实现“校企共赢”,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订单式”实训基地建设的成功。

参考文献

[1]舒旭丽.物流运输实训基地建设与运作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 2008 (3) .

[2]杜学森.谈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创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 (8) .

[3]刘冶陶.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浅析[J].教育与职业, 2008 (3) .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2

吴伟 熊彤

(南昌工程学院 经济系)

摘要:

以“政府导向、多元筹资、集中财力、择优扶植、资源共享”为原则,构建区域性实训中心,使其具有鲜明区域性特征同时,兼具“开放性、先进性、扩展性、通用性”等特征。改革传统的实验、实习、实训模式与实训基地建设,使实训中心真正成为对外交流与对外服务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助手,人才成长的基地。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Abstract】Under the principles of government orientation, raising many-faceted funds, preferential foster and natural resources share, the regional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provided with the distinctive region feature, and also with the open,advanced, extended and general characteristics.For the reform of the traditional experimentati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odel and base, the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becomes the window of external exchange and service, the aid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he base of persons of ability, which will bring up a quantity of persons of ability as quickly for the socialism economy construction.关键词:实训中心 功能拓展 模式创新

【Keyword】 experimental and training center function extended model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进行,面向市场,为社会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尤其是培养出能迅速走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专才。这是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现实而又迫切的要求,更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长远任务与战略目标。构建我省高校“区域性专业实训中心”,强化以专业实训为核心内容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学校建设,则是践行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与现实选择。所谓区域实训中心是指在过去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上,要按照统筹规划和“开放、联合、共享、协作”的原则,它在服务范围、建设方式、运行机制、管理体制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构建有所创新和突破,成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为一体,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多功能教育培训中心。

1、目前高校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长期以来在专业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上缺少专项资金或者资金投入不够,以及缺乏有效的政府政策引导。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对经费投入的需求较大,尤其是我省工科院校的财力缺口更大。

1.2许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仍然不很明确,学科型教育倾向明显,重学历、轻技能。在已经建立的各类实验室中,大部分的设施、设备已经过时、落后;品种、数量也不齐全。严重面临着升级换代的问题。

1.3缺少综合性实训中心。实训教学设施、设备分散在各校区,不利于资源共享和有效管理。同时,由于经费投入不够,缺乏工程环境等原因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理想,远不能满足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总之,实训与实训基地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普适性等不足,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教师水平不高等原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甚至出现“在黑板上开机床,在练习本上编工艺”,以切蜡代替加工真实的金属零件,严重脱离生产实际,实训效果很差。

2.区域实训中心的特点:

2.1考虑地缘和行业特征, 建设多功能的区域性实训中心。实训中心建设是从我省地缘特色和地缘条件出发,立足我省社会经济资源,为我省区域经济和特色行业服务为主。同时区域性实训中心的构建还体现出整合本区域内多个学校的实训教学资源,提供出一个全方面、多层次、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的实训教学与培训平台。

2.2实训内容安排的综合性与可操作性。

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在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的仿真性,使学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为培养创新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3.先进性与实用性,建设高标准的实训中心。

实训中心建设除职业性、仿真性要求外,还要注意它的先进性、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实训中心的设施设备应达到环保和安全的要求。在建设中要紧紧跟住时代的发展,将最新的思想、技术和经验引入的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基地建设不仅凝聚了大量的资金,而且凝聚了最新的技术。实践教学基地要有相对集中的、较高的技术会含量,它包括设备和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技术含量。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费投入是否可持续发展,中心功能是否能够保持,它的先进性如何保持等等。

2.4.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

不仅承担高校内专业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承担面向社会开放,承接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使实训中心紧密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具备实践教学与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研发、生产及新技术推广等多项功能。成为紧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充满活力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

3.区域实训中心的功能拓展

3.1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与职业技能的培训基地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人的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实训中心不仅拓宽与丰富学生专业知识面,还可通过与产业结构、岗位结构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实训中心真刀实枪地干,课堂就是工作岗位,生产线上需要做什么,就得在课堂上学会做什么,将实训中心建成验证基础理论、巩固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方法的实践基地。通过对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实训中心建设起点高,装备先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先进水平,有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基地及职工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基地。通过对外开放,还可以根据职工文化教育终身化、技能培训市场化、岗位培训企业化、再就业培训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对员工的岗位培训或再就业培训,使他们及时掌握先进生产技术及技能,提高技术创新与实践应用能力,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调整、更新,以及生产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

3.2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与接触、学习高新技术 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和操作,熟悉并掌握本行业的主要仪器设备和基本工具,以及 生产工艺、基本技能、专业技术等。改革实训教学,要尽可能做到使实训教学“真”与“实。以场景模拟、项目模拟、信息虚拟来仿“真”,以实际动手、实际操作、担任实际岗位角色、经历生产或项目全过程训练为“实”的实训模式。让学生获得真实的综合训练。

同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使学生可以涉猎高新技术领域,接触和学习高新技术,还可通过构思创新型实训项目,提高实训科技含量,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努力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的电工类实验室重新构建,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训,较好地实现了应用性和工艺规范性,以此先后改建、新建了电工技训、电工设备检测与维修、可编程控制、电工布线、电气控制中心等。

3.3培养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实训基地的技能操作、产品制作、项目实施和科技开发等一系列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 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并使创造的欲望转化为能力。

在实训中心开展的实训环节,还可在爱岗敬业的情操、团结协作的精神、遵纪守法的习惯和工程素质等方面对学生职业素质进行“养成教育”。通过科技开发、产品研制和工程项目等实训课题,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已学专业知识和经训练所获得的经验及掌握的技术、技能,通过群体协作来完成训练项目,使学生不仅能取得实际工作经验,并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群体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才能等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实践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为他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及其发展奠定基础。

3.4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

在科技应用研究和成果孵化的过程中,区域实训中心可成为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开发基地。它可充分利用高校多学科、多专业的各级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成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的发源地。

实训中心的良好条件,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等活动,承接与工艺技术和成果转化有关的应用项目。通过应用课题研究、科技成果孵化、技术开发和产品中试等途径,实现技术创新教育转化为技术创新实践并检验其效果。

4、区域实训中心的模式创新

4.1区域实训中心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实训基地建设要开辟政府、学校、企业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的优势,多种渠道、多种方式筹集资金,资源共享,共同投资和建设实训基地。通过政府投入、学校自筹、实训基地自筹、校企共建、学校与科研单位或行业联合等多渠道筹集经费,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

创新建设理念,改革以往由政府拨款的单一模式,探索学校自筹和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同投资的方式。既可由学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建设,也可以由地方政府统筹建设和管理;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在实训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上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参股、合资、合作等;实训基地要实行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在管理和运行上要相对独立,以使其增强活力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实训基地要探索建立资源共享、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对于适合建在学校中的实训基地,继续加强建设。对于行业、专业性比较强的的实训基地,可利用企业在职工培训方面的现有条件,根据学生培养和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进行建设,成为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高校加大对实训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努力争取社会及企业赞助。学校可通过企业形象宣传、培训权益共享,以及其他合作形式等予以回报。如:同济大学与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和国内外大企业、跨国集团公司等协作共建上海市城市建设与管理实训中心,总投资近3000万元,其中社会及企业赞助逾千万元;同济大学高等技术学院就与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同济大学高职实训基地与美国希比公司共建“SIEBE"楼宇自控系统培训中心,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4.2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与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

建立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教学与生产、科研的联系,以生产和科研促进教学,将教学融入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技术社会高校教学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校应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协作共建培训基地和专项实验室,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先进技术与设备,为高校学生实训和行业、企业员工培训以及科研单位产品试验等创造有利条件。要积极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和开发等科技工作及社会服务活动,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如同济大学高职实训基地与瑞士希利得公司共建“HILTI”紧固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探索产学研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及教学、培训模式。

开拓实训、培训、咨询全方位的服务功能,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科技与社会服务为一体,实现教学、培训、服务一条龙,是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发挥高校教学实践基地规模效益的新举措。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及其技术的竞争,随着企业对职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的需求量大幅增长,也迫切需要高校为其技术革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科学管理等提供咨询和服务。以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工艺的智能成分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员工素质和技术水平,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与市场适应力。所以,区域实训中心可充分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职业技术培训和科学技术咨询等,为经济、科技及企业发展提供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

总之,改革传统实训模式与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区域性实训中心,使其真正成为应用型本科建设时期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成长的基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多出人才、早出人才。

[参考文献] [1] 建设特色专业 推进高职发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秦同瞬 《职教论坛》2004年10期

[2] 改革高职教育中的实训教学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陈超 《机械职业教育》2003年第3期

[3] stw:世纪之交美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策略的抉择 石伟平《全球教育展望》2001.6 [4] 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作者简介:

吴伟(1966生 男 南昌)南昌工程学院经济系,副教授。本人先后在江西社会科学、企业经济、南昌大学学报、华东交大学报、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等发表多篇文章,本文是服务于由本人主持的2004年省级教改已立项课题《区域性实训中心运作机理研究》的系列文章之一。

熊彤,女 南昌市培英学校。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3

[关键词]价值哲学 护理实训基地 建设模式

[作者简介]潘施文(1956-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价值哲学在医学职业教育中的运用。(江苏 盐城 224006)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63-02

一、价值哲学的含义与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关系

(一)对哲学使命的理解

在价值哲学看来,哲学为人类生活提供安身立命之所,为解决人类生活的根本难题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描述生活,不仅仅是揭示外部世界与人的思维之间的规律,不仅仅是为了使思维清晰、使思维方式更经济有效,而是要为它所在的时代创造出具有根本性的、能引导好生活的价值理念。因此,价值哲学可以为指导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奠定基础,以期使护理实训基地能产生最大的价值效应。

目前,医院护理部的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过分投资现象,并日益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形成了医院中的一股攀比风。这种攀比风所产生的需求,也影响医学职业院校建立护理实训基地时,求“大”求“强”,这是常见的价值的“过”之现象。因此,建立护理实训基地要以“够用”和“实用”为原则。但如果投资过少,又易造成护理资源不能满足护理人员提高护理素质的需求,也不能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服务的需求,这是价值的“欠”之现象。因此,建立护理实训基地要把握好“适度”和获得最佳价值效应的原则。

(二)对哲学研究对象的阐述

从价值哲学角度,哲学对象是随着人类生活和人类知识体系的演变而变化的。在自然科学已经独立且得到长足发展的境况下,人类生活就成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

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治方式方法的不断进步,使护理技术也不断改进;同时,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患者的需求也不断变化。这样,医护的发展与患者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价值关系,两者之间是否平衡为价值哲学研究提出新的要求,也充实了其研究的范畴。

在这一层面上,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应有“发展变化”的眼光,一方面应该随着人类生活和人类知识体系的演变而变化,从而得到不断的改进和改良,而不能仅根据对现有社区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的调查而建立,更不能一蹴而就,就目前的现状建立一个满足现状的基地。另一方面也不能为过于追求“发展”,而建立一个过于“贪大求洋”的护理实训基地,既不实用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三)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本质特征的诠释

价值问题是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的核心问题,以人类活动的价值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哲学的本质特征。在价值哲学看来,人类活动的根本特点是为了享用价值而创造价值。人类的价值追求成为人与人所在世界存在的最大变量。我们的情感与体验都源于我们所期待的价值的实现与毁灭。

从这一层面上,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应该以人类生活和人类活动为核心,以人类活动的必要价值为中心,以患者的需求为目的。因此,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应充分了解目前患者的需求,包括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不同患者的需求,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名副其实的满足患者需求的护理实训基地。

二、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探索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

(一)以医护人员的实践活动为本位建立护理实训基地

价值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位的价值论。这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原则的必要前提。所谓“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把人作为出发点,是人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把具体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前提,即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

因此,建立护理实训基地,必须以现实的人即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实践活动为前提,也就是以医护人员的实践活动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为根本,以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所以,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应保证满足护理人员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不断学习的需求,使其掌握其中必须掌握的临床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又由于临床护理分为内、外、妇、儿、五官、传染、精神等各科,并且各科又有更细的分支,如内科就分为消化、呼吸、神经、心血管、泌尿等,所以,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应根据临床各科室的实际,在基地中建立各级分支基地,如建立基础护理实训基地、内科护理实训基地、外科护理实训基地、妇产科护理实训基地、儿科护理实训基地、心理精神护理实训基地、五官科护理实训基地等,从而满足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需求和患者的健康需求,使基地的价值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二)以患者的主体地位为原则建立护理实训基地

从价值体系的构成来看,在护理实训基地中,医护人员是主体,基地是客体,基地的建立是为了满足医护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在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患者是主体,医护人员运用诊疗设备为患者提供的服务,转化为客体,这就形成了一个价值链。在这个价值链中,最终的主体是患者,所以,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为患者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就是为了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医护人员通过基地的培养,在提高能力的同时,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所形成的价值链中,通过医护人员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地进行实践活动,使之不断适应患者的需求,使价值链的价值效应得到充分体现。在价值链的两端,即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与患者的需求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这就要求基地的建设必须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即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这成为护理实训基地建立的一个重要尺度。

(三)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建立护理实训基地

人的需要和利益追求是确立人的自我意识的基础。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物。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与人的自我利益的追求同步产生,错综交织于一体,在对立统一中不断发展。人作为独立性的精神存在体,在功利追求与满足的矛盾中,一步步地得以发展,展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力量和超越力量,从而带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而在实践中,主体的满足必须按照客体的尺度——客体的属性、本质和运动规律办事。

在这个层面上,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医护人员的培养必须以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作为尺度。其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患者从生理、心理角度与正常人群的不同,决定了患者这个主体属性的特殊性。其次是本质。从社会属性来看,患者是社会人群中健康的弱势群体,由于其健康的缺陷就会产生许多特殊需求,从而成为医患之间价值尺度的依据。再次从运动规律的角度看,患者的健康随着医护人员的服务而逐渐恢复,或者即使经过诊疗后病情仍然恶化,这种生理的变化就导致患者心理的变动。这三个方面也是基地、医护与患者之间价值效应的体现。

(四)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建立护理实训基地

坚持“以人为本”,其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思想方法的层面上来看,能否坚持以人为本,能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能否摆脱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两极对立的思维框架。集体主义是既非个人本位、亦非社会本位的价值哲学,而是以个人与社会辩证统一为本位的价值哲学。因此,集体主义要求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对立中来把握二者的统一,同时从二者的统一中来把握它们的对立。

在这个层面上,整个价值链是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最终目标的,所以护理实训基地的建立,既要考虑个人的特殊性和社会的统一性的特点,又要考虑利益追求的功利性和社会需求的公益性相统一的原则。就整个社会而言,患者人群中存在收入不均衡的特点,因此医护人员并不能以利益追求为唯一目标,要充分考虑患者人群的经济特点,不仅要考虑经济收入的中产阶层,还要考虑经济收入中的两极群体,包括收入的弱势群体和收入的强势群体。

由于护理实训基地处于整个价值链的起端,所以其与价值链的终端即患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为了使价值链的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应坚持集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基地的建立模式,充分考虑患者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冯平.重建价值哲学[J].哲学研究,2002(5).

[2]王玉 ,李连科,李德顺,等.价值哲学笔谈[J].人文杂志,1998(1):4-6.

[3]谢军,彭自成.在唯物史观基础上重建价值哲学[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4]万光侠.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30-31.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 篇4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本特点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位于学校管辖范围之内、能够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真实产品、以人才培养为主体功能、承担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任务的实践性训练场所。它与普通的经营性经济实体不同, 其生产或服务过程必须与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应, 所产生的利润能为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生产性实训基地具备以下特点。

1. 生产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技能训练场所, 而且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 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 使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产品或服务真正成为市场需要的商品, 从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企业订单的零配件加工、成品或半成品生产、直接提供汽车维修保养服务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其真实的工作环境, 训练学生专业的基本技能, 激发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 学生以生产者的身份直接参与产品的设计、制造与开发, 严格执行职业规范。通过接受生产性实训, 有利于学生学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培养爱岗敬业的精神, 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增强产品质量意识、管理协作意识、市场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2. 真实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对内是训练场所, 对外是生产企业。基地负责人具有双重角色, 对内以学校教学科研组织者的身份遵守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规则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外则以企业法人的身份遵循企业规则、市场法则和其他法律法规。学生在基地学习期间同样具有双重身份, 既是一名学生, 也是企业的一员, 既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又要遵循企业的各种规程和准则, 一切都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维护企业的形象, 同时企业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报酬, 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必须是真实的和有价值的、为社会所认可和接受的商品。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环境、文化、实训项目、管理模式等必须具有企业的真实氛围, 可以是一个企业的车间, 或是整个生产流程的某一环节, 或是服务机构中的一个连锁点等。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性质必须是培养同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 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以一个“准员工”身份在进行工作, 并在真实的生产或服务过程中获得职业经验, 提高职业技能, 强化职业道德。

3. 持续性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优势,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能够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研发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 高素质的实习生能为企业提供智力和劳动力支持, 现成的硬件设施 (包括土地、房产、设备等) 可减少基础投入, 利用国家对校办企业特殊的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可减低生产成本。企业所具备的雄厚资金可以弥补学校实训基地投入的不足, 管理经验丰富、操作技能闲熟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改善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运行机制, 通过产品销售、对外服务和技术转让等途径, 创造经济效益, 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实训基地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人员培训等项目, 不断改善生产环境和教学条件, 提升课题研究和技术研发实力, 为实训基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 目前高职院校中所设置的专业并非都具备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条件, 应当根据相关专业的性质, 科学地安排、合理地选择校内实训方式。通常情况下, 如数控加工、机电产品生产、汽车维修、模具制造等专业比较适合开展生产性实训, 而象金融、司法、医学等专业则以仿真模拟实训为宜。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种既有生产经营功能、又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实训场所, 是把教学、生产、科研以及社会服务融为一体的复合性实训场所, 是将课堂设在生产现场、又把生产现场搬进课堂的创新型实训场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注意拓展多元投资渠道, 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契机,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同时要注意利用自身的优势, 主动寻求行业企业的合资合作以及社会各界的捐资助学, 扩大投资力度, 全面推动基地建设, 根据投资主体不同, 形成多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1. 学校为主型

学校作为投资主体, 通过自筹资金或部分融资的方式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主要依托学校的专业师资, 实行自我管理经营, 生产过程和形式完全由学校控制, 条件成熟时可发展成校办企业, 使生产实体与实训场所融为一体。这种类型是以往高职院校内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较为常见的一种模式。

该模式由于经营管理人员大多为学校职工, 其优点是学校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便利性, 便于安排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通过发展校办企业形成生产性实训基地, 既解决了资金重复投入的问题, 又起到了生产性实训或顶岗实习的效果。其缺点是学校集经营与管理于一身, 责权不明晰, 管理成本较高;学校一次性投资较大, 容易造成资金压力;校办企业往往市场反应能力较差, 产品销售渠道相对狭窄, 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2. 校企合作型

学校与企业按照互利互惠、互助互补的原则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提供土地、房产和部分设备, 企业投入主要设备、技术和管理, 双方签订共建协议, 共同制定建设规划, 共同开发生产和实训项目, 积极营造职业氛围, 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实践教学的各项规章制度, 确保工学结合的实训过程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另一种合作方式是由学校提供场地, 企业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双方签订合作协议, 在进行正常生产的同时, 保证学生和专业教师完成生产性实训。这种类型应该成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主要模式, 同时也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方向。

该模式的优点为责、权、利明晰, 资金、设备、技术和实践师资投入有保障, 企业化管理水平较高, 产品作为企业订单的一部分, 销售渠道通畅, 可以取得经济效益, 有利于提升实训基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缺点是校企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在教学安排上要适当兼顾企业需求, 生产性实训安排的主动性、灵活性相对较小, 可能会造成合作中断或不稳定。

3. 校企合资型

学校与一家或多家企业分别出资成立股份制公司, 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集团。学校作为投资主体, 主要是以场地和设备的形式投资入股, 也是学校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保证发言权的重要条件。行业企业则主要以资本的形式投资入股, 保证基地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流动资金。管理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和营销型人才也占有一定比例的智力股份。股份制公司的经营行为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 而承担生产性实训的任务必需在公司章程中加以明确。这种股份制建设类型严格地说也属于校企合作型, 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一种特殊模式。

该模式的优点为产权明晰、权责明确, 基地的生产和经营比较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是通过法律文书的形式规定下来的, 合作相对有保障;缺点是要考虑到各方股东的利益, 确保投资方的收益, 在实训安排上会受到一定影响。

4. 引企入校型

学校有偿提供土地、厂房及生产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吸引企业来学校创办生产性经济实体。双方签订长期协作合同, 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适当数量的场地租金, 协助企业营造合适的生产环境;企业在校内创办工厂或车间等, 开展生产、加工、经营、服务等项目, 享受国家对校办企业的财政税收优惠政策, 并承担一定数量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生产性实训的任务。企业完全实行自我经营、自行管理、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

该模式的优点是校企双方同时受益, 对企业来说节省了大量的基础投入, 同时又可以减免税收、降低成本;对于学校来说既获得了生产性实训场所, 又有经济收益, 可用于改善其它实训条件。缺点是企业偏重于产品生产和经营, 对学生的实训质量难以保证。

5. 区域共享型

学校与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提供场地、技术人员和基地的日常管理, 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财政款项或土地等, 行业协会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专项资金, 用于购买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所必需的费用开支。基地的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内相关行业和单位提供产品生产、功能检测、技术鉴定、技能考核、短期培训等技术服务, 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作为基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同时为校内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的场所。

该模式的优点是政府政策、资金投入到位, 有利于提升基地建设水平, 有利于推动基地产业化, 有利于解决学院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等。缺点是责权不明晰, 可能造成效益低下和浪费现象, 管理和运营成本偏高等问题。

6. 校际共建型

联合同一区域内的学校共同出资、合作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不同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和需要, 集中资金共同建设某一专业的实训基地, 避免小而全的基地建设格局。相关学校统一调配, 有计划地加以充分利用, 实现资源共享、互补互助, 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促进实训基地的发展, 打造自己的品牌, 面向社会开放, 吸引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实训, 进一步提高实训基地的利用率, 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

该模式的优点是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集中财力、物力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 实训能够得到保证, 使用率较高。缺点是学校之间的协调会出现问题, 实训基地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

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校院的道路上, 各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着力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各种问题, 不断完善基地建设模式, 做到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特点, 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几种模式, 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丁金昌, 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2]王应海, 史小波, 金曦.关于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07, (26) .

[3]贺星岳.产学结合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20) .

[4]陈玉华.在校企合作中建设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0) .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5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傅永强

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通过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实践教学不只是对书本知识的演示和验证,而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创新才能和职业道德,因而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和作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功能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笔者结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需寻求一种规范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运行机制,调动企业介入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方互惠互利,使基地进入最佳运行状态,发挥教学、生产、培训、职业资格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1.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模式是指实训基地的土地房产和主要设备由校方投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即校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学校单独设立具有企业性质的实训基地管理机构,或者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学校作为出资主体享有选择管理者、资产受益和作出重大决策等主要权利,保证投资目的得以实现;学校不再直接干预基地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积极引导其走向社会、服务大众,激励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参与社会竞争,协助其挖掘潜力、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基地作为独立经济实体拥有学校出

资所形成的法人财产权,逐步发展成为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基地内部形成责权分明、管理科学、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激发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对外合作等活动,同时按照学校要求做好生产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协调工作,完成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任务。基地经理人员由学校聘任,享有企业法人的所有权利和义务,履行相应的职责,在用工、薪酬等方面与校内教师完全分离。学校采用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形式,以产生经济效益和完成实训任务为依据,用以考核和评价基地管理部门的实绩;根据其所提供准确的财务报表,用以考核和评价经理人员的经营业绩和管理水平。

2.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模式是强调企业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校方提供生产场地,企业通常为基地的投资主体,由于其生产规模不大,加上地方中小企业所处的特定环境,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的管理体制比较多见,凭借其自身的设备、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保证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发挥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功能。企业把整条生产线或一个车间设在学校,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借助高等职业院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极大地提高企业的品牌效应;同时利用学校的科技研发能力和特殊的优惠政策,以及优质价廉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必需形成书面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

利益分配,相互约束,共创双赢,协议内容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①企业投入的设备在一定期限内享有使用、经营和管理的权利,到期后产权归学校所有;②学校有偿提供生产所需的水、电等必备资源,在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提供方便,协助企业办理相关营业许可手续,③学校每年向企业收取一定的场地使用费或管理费,用于基地建设;④企业必需明确校内基地的生产项目和产品名称,依法经营,自负盈亏;⑤企业在进行生产的同时,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工位和规定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⑥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安排能够胜任生产活动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并给予适当的劳务津贴;⑦其它事项如确保安全生产、符合环保要求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

3.校企共管

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模式是指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共同出资、协作管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一种形式,实行股份制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该模式综合了以上两种模式的优缺点,是目前校企合作管理实训基地的主要途径。校企双方通过契约形式,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可以设立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选派代表参与重大经营问题的决策。学校方面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产品更新等工作,协助企业开展科学化管理和运作,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在提供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教学,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基地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

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基地长官负责制”管理体制,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其特点是:①产权独立,可以使基地脱离对学校或企业的依附,进行独立经营;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经营者专心从事经营,避免发生短期行为;③管理过程更加民主、科学。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学校与企业合一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不是两个并列的机构,而是体现双重功能的同一个实体;通过实训基地这个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融合体。

1)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形成动力机制。企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往往体现为人才和技术的竞争,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是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企业单位通过与高职院校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基地,一方面有利于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另一方面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保证工人质量,避免出现技工慌、招工难的状况,同时节省人力资源的培训费用,产生经济效益。

高职院校所从事的是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职业教育,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引进先进完整的设备、产品生产、实训指导师傅、企业管理模式、职业文化氛围等软硬件设施,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活力,使学生在产品生产中进行真枪实战,提高职业能力。

2)以基地为中心,形成共建共管机制。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必需充分调动校企双方的积极性,在制定基地建设规划之初,学校要主动邀请企业人员参与讨论,广泛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充分体现企业方面的意愿,明确基地建设目标。对于某一个基地建设,可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方案,共同参与方案论证,共同承担建设费用,共同分担运行成本。在基地运行过程中,成立由校企双方人员组成的独立机构,共同参与管理,例如共同制定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流程,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写实训教材,共同承担训练任务等等。

2.实训与生产同步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模式突出实训与生产同步进行的特点,在实训的同时进行着生产,在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着实训,两者不分时空,有效地避免了教学与实习脱节、实训与生产脱节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1)健全规章制度,保证基地顺利运行。根据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特点和定位,必需建立健全一整套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类制度,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条例和细则》《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目标考核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工作常规》等;二是行政工作管理制度,如《会议制度》《行政值班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采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如《学生学籍管理办法》《教学工作规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学生学分制实施办法》等;四是实训管理制度,如

《生产性实训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安全文明管理制度》《生产性实训考核制度》《生产性实训教学检查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管理制度》《校内生产性实训工、量具使用管理制度》等。五是其它相关制度,如《仓库管理制度》《易耗品领用制度》等等。

2)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保证基地实训教学。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点与规律,应把开展目标管理与实施ISO9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起来,以ISO9000系列标准为框架和基础,全面渗透目标管理的思想,在涉及到生产和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尽可能制定出切实可操作的总目标、层级目标以及子目标,把一切影响到生产性实训质量的因素,全部处于受控状态。校内生产性基地质量保障体系应由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政府质量监控、行业企业质量评价三方面共同组成,其中基地内部质量管理是核心,通过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性实训的管理,确保实训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政府质量监控是导向,政府通过各类评估以及对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等的审核发放,达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间接掌控;行业企业的质量评价是主要依据,因为行业企业评价完全根据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达到的技能要求进行严格把关,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需求,说明实训教学质量达到要求。

3.育人与盈利双赢

企业需转变观念,由关注用人转变为关注育人,从订单培养向全程参与延伸,学校需强化市场意识,挖掘身边资源,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积极寻求企业合作。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方面是一个教学场

所,通过科学有序地指导学生实训,达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育人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企业,通过生产产品盈利和培训社会员工盈利,达到创收的目的,运行的结果既使学生学到了技能,又使基地获得了经济效益,真正实现了育人与盈利共赢。

1)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全方位管理。校内生产性型实训基地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教学环境和训练方法的改变,最终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符合时代要求,为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因此基地运行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激发学习动机。校企双方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从“监督管理”转变为“自主管理”,从“纪律约束”转变为“措施激励”,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个性发展要求的人才。

2)以效益为先导,体现互惠互利原则。学校与企业长期顺利合作的关键是能否真正体现双方的利益。学校要为企业提供合适的生产环境、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减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输送合格的员工,使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生产设备不断更新,生产工艺日趋先进,从而促使学校采用更加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为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校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一大批具有高素质、强能力、技术娴熟、适应快的优秀毕业生充入企业,改变了企业职工的结构,提高企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增强了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也直接为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效益,实现双赢。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6

摘 要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在高职教育中发挥摘要作用,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必须加快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步伐。本文结合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实际情况,就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和管理模式做了一定的探讨剖析,并对我院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一些经验进行分享介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校外实训教学基地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现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职业院系学生与职业技能岗位无缝连接,工学结合,巩固理论知识,强化职业技能的重要实训平台。展现了高职院校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1]。但是现在高职院校普遍缺乏资金,没有足够资金建设好实训基地。如何建立好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是摆在我职业院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是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的一个瓶颈,本论文就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模式做一些探索。

一、校外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构建校外优质实训基地,一是要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同参与;二是要求资源共享,学校、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要实现软硬共享,资源开放;三是要学校科学管理、企业合理运作,政府部门鼎力支持。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很难这样实行,存在诸多问题,难于践行[2]。

(1)、企业参与不积极、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高职教育围绕人才培养模式,过程实施具有稳定性,企业经营生产围绕市场,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企业市场势必随之变化,学生在企业不能按照企业的作息时间参与实践,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势必导致企业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发生矛盾。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很好的引导企业,给企业政策优惠扶持。

(2)、实训内容和过程单一、综合技能得不到提高

目前大部分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不够深入,功能单一。一方面,在企业只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而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缺乏培养,另一方面,很多校外实训基地只能承担简单基础性的实训任务,没有岗位的迁延性,学生很难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无法正在实现与实际工作岗位无缝对接。

(3)、实训教师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力差

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理论水平可以,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差;企业一线师傅实际操作能力强,但是理论水平不够,很难让学生提供综合素养。

二、建设稳定优质的校外实训基地

(1)、政府+学校模式。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推动,其中重要的一个力量就是地方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政府即要投入大量经费支持职业教育,更应该积极投资兴建公共实训基地,比如东莞市投资兴建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基建投资规模1.64亿,设备总投资2亿元[3]。向市职业院校开放实训,结合学校实训教学计划,提供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资源,有效提升实训设备利用率,实现公益资源共享。其中烹饪、物流、网络、多媒体实训室已率先实现向职业院校开放实训,与东莞市技师学院、东莞信息技术学校、广东创新职业技术学院、东莞电子商贸学校、广东科技学院、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东莞联合技工学校、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东莞理工学校等职业技术院校签订实训协议。

(2)、校企合作模式。当前,高职院校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在实训基地建设中作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是资金和设备投入方面,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东莞松庆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和拓荒牛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等合作建立“校中厂”,构建学院围墙内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北京精雕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厂中校“,把课堂搬到企业,解决了学校设备资金投入的困难,也为企业解决工业用地,实现了互利双赢[4]。

因此,职业院校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应该努力争取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和支持,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三、创新校外实训基地管理模式

校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建成后要保证稳定正常的运行,必须依据合作企业规模、教学中具体工作任务,制定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双方主要采用如下几种模式。

(1)、企业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订单式培养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以企业管理为主,这种模式参与的企业一般是较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参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其所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2)、以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参与的企业一般是国有大型企业,这种企业主要是借助校企合作这块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社会效益获得地方政府或者是行业企业的支持。企业将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或者是一个独立的下属企业交给学校运作,学生在这个部门怎么进行技能训练,如何从事企业生产由学校自行决定。但是实际产品的运作和销售还是要企业参与监督和管理。

(3)、校企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这是最为普遍采纳的实训基地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大部分被定义为“校中厂“或者叫做”厂中校“,企业为学校提供设备和企业师傅,学校提供场地和学生,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所有,学校派驻专业老师协调企业师傅一起管理和组织学生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管理。

四、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经济相对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莞,毗邻广州和深圳,周边各类国有企业、港台资企业。学院自成立来非常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切合东莞地区及周边产业结构,与相关行业、企业和政府部门,开展多元,多层次的互利稳定的合作关系,联合政校行企四方,建立符合东莞企业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职教联盟,力求解决东莞市政校行企的人才质量培养问题,建立了数百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有利的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了保障。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方面,我们主要体会是:

(1)、在建设和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互利双赢、积极互动的原则,努力寻求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的切合点。为此,作为校方,我们应该要在技术服务,智力支持等方面尋找校企合作的契机,如派遣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参与企业科技攻关,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优先提供毕业生给合作企业。而作为企业方,主动提供设备和企业师傅等各种资源给学校,如积极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合作开发教材、企业师傅参与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为学校优先提供就业岗位。

(2)、切实做好校外实训基地管理运作。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时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面很多,学校、企业和学生等各方利益。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要使各方利益得到保障,就必须发挥各个环节的作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良性循环,就必须契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采用灵活多变的合作模式,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在这方面我们学院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第一,建立了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四方职业教育联盟和监督管理规章制度,第二、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由各系、教务处和校企合作办对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进行质量监督与评价。第三,学院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建立的几百家校外实训基地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师傅和企业环境为学院的各项教学任务实施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云景乾,吴家礼,许芳奎.依托行业的高职教育办学机制析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2] 宋建军.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与管理的创新[J].教育探索,2008(8)

[3] 东莞市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简介 .东莞市人力资源政务网 .2012-04-15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7

建设思路

汽车专业实训基地承担着为汽车行业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职业学校培养汽车专业师资的任务,是学校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的重要场所。因此,应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建设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工程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职业岗位情境、实用技术强化、循序渐进教学、能力迁移适应、行业及地域经济发展、基本平台共用、产教结合、体现能力本位等特征。要使实训基地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平台,同时成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交流的平台以及企业高新技术孵化器和技术培训服务站,并创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我院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彰显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主要用于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具备完成特定任务所需的完整流程和真实的职业环境。要充分考虑在实训基地创造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如场地布置、设备配置、训练操作的规范性、技术标准的严格性、场地的安全标识等都要尽量和实际企业的运行环境一致,使学生在整个实践环节的训练中如同置身于真实的岗位环境。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体系。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要达到的目的:一是要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要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三是要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一)按照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建立汽车校内实训基地

汽车校内实训基地应作为一个系统来建设,将实训室与教室、仿真装置与实际装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教、学、做一体化,建立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专项技能实训平台和具有真实工厂氛围的综合技能平台,形成完整的汽车专业职业技能培养链。

我院的汽车基础技能实训平台主要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中各项基础技能,供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设有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液压与气动实训室、金工实训室和钳工实训室等实训室。通过相应项目的学习及训练,使学生掌握各基础环节的技术特点和操作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训练打下基础。

专项技能实训平台主要以汽车各大系统为重点进行设置,以拆装、操作、检测等要素为技能培训平台,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实训室、汽车车身钣喷实训室、仿真模拟实训室等实训室。要求学生通过这个平台的训练,掌握汽车的基本构造和各部分常见故障的检测、诊断、排除技能,提高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

综合技能训练平台是在专项技能平台的基础上,集操作、检测、维修和考评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训练平台,具有真实的工厂生产氛围,设有汽车整车实训室、汽车钣金涂装实训室、汽车综合性能检测实训室。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进行汽车整车的调整维护、事故汽车的估损与修复、汽车整车综合性能分析、检测和维修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二)按照建设主体、资金来源的不同,采取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我院汽车实训基地的建设主体是多元的,建设资金来源有学校自筹、财政拨款、企业资助等渠道。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

我们与经营国际品牌汽车维修、钣金、涂装及美容设备及产品的珠海市龙神有限公司共建了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培训中心。培训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龙神公司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配备了欧美先进的汽车钣喷设备,价值达70多万元。这种合作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实训中心的建设以企业为主导,即实训中心的规划、布局、设备由企业做主,而实训中心的使用由双方共同主导,既用于学生的校内实训,也用于企业员工的培训。

珠海市地方政府扶持我院建设“珠海市汽车整容工艺及装备技术公共实验室”,开展事故汽车修复的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该公共实验室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主要任务是利用自身的人才、技术及先进的实验设施等条件为当地的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包括促进本行业产品开发、对外承接“订单式”技术项目、对外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对外提供实验设施的有偿使用服务、推动汽车钣喷行业标准和工艺流程的制定等。

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学校提供场地、设备, 引入校外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共同建设合作教育基地,营造高水平的汽车维修工程训练环境。这种模式可以规避学校的经营风险, 使学校的设备得以充分利用, 人才优势得以发挥, 学生能够就近参加生产实习,并为本专业“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

校企联合建设工程型校外顶岗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是学校实训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实训基地既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也是对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处于正常运转的企业,学生所处的工作环境都是真实的,执行的规范也都是职业标准。在真实职业环境下的岗位实践,不仅能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能使学生经过规范化训练,完成关键能力的培养。美国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结合”,德国的“双元制”和英国的“工读交替”,都是校企联合的典范。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能停留在低层次、表面化, 学校应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我院汽车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了三个实践教学环节,即专业认识实习、专业技能综合实习和预就业工程型顶岗实习,探索和实践“4+2”和“5+1”模式。在学生预就业顶岗实习的一个学期中,学院通过与企业签订协议,明确供需关系和条件,引入了现代学徒制。目前,我院与珠海市珠光汽车有限公司、珠海市达田汽车有限公司、深圳市深业集团、深圳市鹏峰集团等“珠三角”二十多家知名汽车技术服务企业签订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协议,建立了广泛、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在校企合作中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

校外实训基地要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主要教学任务包括:进行各种岗位技术能力训练;关键能力培养,职业道德及职业规范养成;建立模拟就业系统,实行预就业制。我院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为学院在校企合作中推行工学结合、项目驱动、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创造了条件。同时,学校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优秀毕业生,双方实现了互惠双赢。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建设“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随生产实践而发展,教学时空跨度大;教学对象在求学目标、知识基础方面具有极大差异性。这些特点客观上决定了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成为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双师型”教师。实训基地要有一支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建立“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鼓励性的政策措施,使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合作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去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业务,使专业教师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教师直接从企业获得的信息反馈,还可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从行业和合作企业中引进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关职业能力强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结构,使理论型与技术型教师相互融合,推动“双师”结构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总之,我院积极探索汽车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按照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以合作伙伴关系的自主联合、订单关系的联合、政府介入的校企结合等多种形式,构建校企联合的工程型校外顶岗实训基地,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通过校企合作平台推动“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系列措施加强了我院实训基地的水平,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关晓吉, 薛华, 刘艳梅.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5 (Z1) .

[2]丁金昌, 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2) .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8

一、加强校内培训基地的建设

1. 有效利用学校的资源, 在“实训基地网络”的大环境中发展

为实现学生高质量的“做”, 大连市构建了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网络”。近几年来, 大连市共投入2.6亿元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建立了数控与模具、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等9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2个市级实训基地, 全市115所职业学校的主要专业都建设有专业实训室或实训车间。

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以机械加工专业为品牌专业。近年来, 为更好地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毕业生的需求, 发展、壮大学校的办学规模, 学校集思广益, 多方筹集资金。2007年4月, “瓦房店市中小企业培训基地”、“瓦房店市中小企业实训基地”、“瓦房店轴承工业培训基地”正式在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挂牌。这是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在大连市及瓦房店市两级政府的支持下, 与瓦房店市经济发展局联合成立的培训基地品牌工程。基地现拥有价值200余万元机械设备 (机床30余台, 钳工操作台48个, 各种型号焊机30余台) , 还拥有价值26.1万元的电工电子实训操作设备和价值25.1万元的数控软件。

学校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主打专业, 现有专业教师10人。近几年, 教学设备在计算机专业的投资达100万元, 新增180台计算机以及交换机、应用软件等其他教学资源设备。除校内的正常教育教学使用外, 每年都承担瓦房店市各局机关的计算机人才的相关培训任务。

2. 政府的关怀和期望

瓦房店市各级领导对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轴承工业培训基地建设十分重视, 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工作调研。希望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的培训基地继续努力做强、做大培训项目, 真正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为把瓦房店市打造成全国的“轴承之城”作出新贡献。市委市政府领导对学校职业教育工作给予极大关心和鼎力支持, 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给予高度评价, 使学校办学得以大发展和大跨越。

学校连续多年就业安置率达到96%以上, 形成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企业满意和社会满意的良好局面。

二、探索培训服务新模式

1. 职业学校要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发展职业教育, 要面向市场,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同时要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开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近年来, 学校秉承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举的原则, 开办阳光培训、普惠制培训等短期培训项目, 采取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脱产和半脱产相结合、全日制教学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独立办学和联合办学相结合的办学原则, 采用“多条腿走路”的办学方式, 确定了以中专为基础、以大专为龙头, 向两头延伸, 向上开办本科班、向下开办短期培训班的办学思路,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所需人才。

学校主动适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形势, 致力品牌延伸, 谋求更大发展。特色专业是职业学校旺盛生命力的源泉, 示范品牌是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基于这一认识,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 始终支持以就业导向来推动专业建设。特别是近年来, 学校主动融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大连“一个中心, 四个基地”建设大潮, 瞄准人才市场变化, 依托自身专业优势, 将专业建设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需求紧密结合, 集中优势打造品牌专业, 将机械加工与数控技术专业做大做强, 突出专业特色办学, 凸显了学校发展的优势, 提升了学校在大连职业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2.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实践教学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职业教育加强实践教学, 一方面加强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成果, 给学生以启迪;另一方面就是加强实训环节和实习。

自“十五”以来, 学校为大连及瓦房店市多家大型知名企业输送行业蓝领人才。我校的2007级、2008级学生, 都参与了红沿河核电站3号机组的机械安装建造工程, 到2014年核电站投入商业运营后, 我们培养的核电学生将继续执行机械维护的工作或是到新的核电基地参与建设和发展。

自2006年以来, 接受学校阳光培训的人次达3000人。近两年, 学校在普惠的培养方面也发挥了基地作用, 在车工、焊工、电工、仪器仪表装配工、工具钳工、计算机操作员、计算机 (微机) 维修工等初中级工种方面, 为转岗和待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

3. 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模式

开展订单培养, 实现校企合作。近几年, 学校与大连 (韩国) STX有限公司, 瓦轴集团等许多企业开展机电专业、机械加工、电焊专业等人才订单培养。

2007年4月, 瓦房店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与四川核工业学校合作。根据核电安装专业的需要,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全程合作实施人才培养, 对学生实施“量体订做”, 有力保证和提升了订单培养的人才质量。

推行工学结合, 试行半工半读。近几年来, 学校利用寒暑假的时间, 组织有勤工俭学意向的学生到日本电产大连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一个假期下来, 学生可以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有了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和经验, 企业更愿意预订这些学生。

学校试行半工半读, 不仅提高了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减轻了学生的家庭经济负担, 而且为企业提供了现实劳动力, 充实了企业的生产力量, 缩短了人才培养过渡期,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零距离”对接和学校、企业、学生的多赢。

广泛携手合作, 助推“借水行舟”。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学校依托行业支持, 寻求广泛合作, 借助外力推进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 丰富多元化办学模式。

2008年10月建成的近三千平方米的培训基地大楼, 就是学校利用瓦房店市经济发展局的资金建成的项目。实践中, 有许多企业以合作方式向基地投入资金或数控设备, 与基地联办共建, 既为企业提供了产品展示和技术服务, 学校又无偿获得了具有最新技术的实训条件, 一举两得。

校校联合对接, 国内交流拓展。学校充分利用大连职业教育地域、政策优势和自身的品牌优势, 通过示范辐射、嫁接高校等途径, 拓宽开放办学道路。学校与大连电子学校、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培训中心、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民族职业中专等多所中专学校实行了“1+2”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了“3+2”的中专大专对接模式。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9

“4T”理论是根据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 经过不断地改进和总结的结晶和成果。“4T”理论即“Teaching, Trading, Translating, Training”.“Teaching”是指对学生进行从事教师行业的训练;“Trading”意指学生在毕业之后可以从事贸易活动, 比如在公司工作或者自主创业;“Translating”的培养主要是针对毕业后从事翻译工作的学生而设置的课程。这个Translating包含两个方面, 一个是口译, 一个是笔译。而这三个工作方向都是在Training中不断深化的。学生在实训基地进行6到12周的Training, 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 加强英语技能, 增加英语运用的信心, 为将来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T”理论是一个立体化的理论, 如图所示, teaching, trading和translating几个过程都是以training过程为依托, 这个培训主要是指在实训中集中的, 或者是在每个学期固定几周的培训, 其目的是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掌握商务英语实践的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为了实现这个“4T”理论, 学校和教师要保证以下几点:

一、学校方面

1. 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民办高校积极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寻找校外实习基地, 但始终无果, 所以学校要建设稳定的实训基地, 为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性的技能培训。

2. 建设经费保障。

英语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经费, 尤其是口译训练需要的设备,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商务英语设备的建立都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所以更应该与其他单位或行业进行合作, 筹集资金, 共同发展。

3. 组织管理要规范、科学。

由于没有国家的统一文件, 各个高校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实训基地建设, 所以学校要严格遵循相关部门的法规、条例, 完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对于人员管理, 要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以及分工细则。

4. 实训项目要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置。

部分高校定制的实训内容枯燥单一, 也没有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训内容。所以, 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来制定实训课程, 真正地实现为学生就业打好基础的目的。

二、师资方面

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训课的教师主要是在校任职的教师, 这些教师一方面要承担正常的英语教学, 还要兼顾实训课的教学, 可谓是“时间紧, 任务重”, 这样会有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1. 保证实训师资力量“数量”和“质量”。

由于高校实训基地目前发展条件不完善, 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导致师资力量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 影响了实训教学的发展。多数教师更习惯于专业理论性教学, 而不愿意从事实训教学工作。所以, 学校要根据实训计划的要求, 制定实训教学人员的标准, 以此控制教学人员的“数量”, 并在此基础上, 选定有符合学历和专业标准的技术型人才, 不断完善教学人员的“质量”, 同时还要制定各项考核标准, 不断检测实训教育人员的水平。

2. 保证中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目前高校实训基地的中青年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训实践教学能力, 这样会直接影响实训的教育水平, 这就要求中青年教师要积极向专业人士和管理人员学习, 从学校角度来讲, 也要积极组织教学, 或者安排教师到相应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 不断提高实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面

1. 制定与实训教学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目前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针对实训教学课程的专业性教材, 多数教材都是与各个学科相结合的实训教材, 这样从根本上就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2. 建立并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目前高校的实训教学任务, 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课程标准。也就是说, 很多高校没有单独设定“综合实训”这一课程, 没有形成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这样一来, 大大缩短了实训教学课程的时间, 不利于培养学生实训的专业性。所以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培训人才的规格和社会需要, 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 规定实训课程的教学大纲, 并仔细研究, 撰写实用的教学周历, 并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周历进行教学。

3. 明确实训效果评价标准。

各个高校的培训教学评价要以行业标准为参照, 制定明确的实训评价标准, 切实评价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在实训过程中, 给出学生中肯的点评与指导, 这样有利于学生贴近工作岗位的实际, 帮助学生找出实训过程中的不足, 不断完善自己。

4. 施展个人个性、特长及满足个人就业需求。

各个高校实训教学任务应该做到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力, 不断激励学生实践创新, 发挥学生特长, 从而达到使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 同时便于满足学生今后个人的就业需求, 使学生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社会, 毕业后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摘要: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毕业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练兵场, 如何建设实训基地, 如何让民办高校英语实训基地建设得更加完善, 本文将会做出简要阐述。

关键词:民办高校,实训基地,完善

参考文献

[1]钱芳.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的构建[J].中国承认教育, 2005, (4)

[2]曲学勇.我国高职教育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建设[J].教育与职业, 200315

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篇10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传统的职业教育面临新的问题, 那就是经过职业教育的学生能否经受社会的考验。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其核心理念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实训实习过程中, 所训练的技能必须和社会接轨, 并通过实践培养行业企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实训基地作为学校实践教学的物质基础, 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实训实习基地必须有效运行, 强化训练各方面的素质, 才能使学生满足社会要求。

1 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1.1 提高设备利用率, 变纯教育投入为产出化投入。

充分利用基地的检验检测设备, 开展对行业和社会的技术服务, 使基地的材料检验检测中心成为行业区域性材料检测中心;其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趋势, 投入相对超前的高、新、精、尖设备, 既服务于教学, 又通过对外开展技术服务、产品生产加工, 把纯教育的投入为产出化投入。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取得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1.2 校企协作, 以科研促教学。

以校办工厂为桥梁纽带。加强与企业的协作, 发挥设备优势、人才优势, 优先为挂牌实习企业作好服务。将企业在生产实际中所遇到的工艺性、技术性、管理性和经营性难题及案例, 作为专题, 通过课余兴趣小组形成, 由师生共同研究开发, 以此来带动教学, 使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同时接受由企业委托的项目开发、产品研制课题, 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 使学校和企业科研人才相互渗透。通过联合开发, 即可推动企业发展, 增强企业经济活力, 同时也给学校注入了科研动力, 使学校逐渐形成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的氛围, 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1.3 将实践性教学内容直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根据学生学习阶段, 将一些实践性教学内容直接融入到生产实际中去, 与生产过程相结合。一是通过如建筑材料检验检测、房屋小型构配件加工、装饰小品的制作加工等业务, 利用课题兴趣小组形式和教学要求, 把基地的实践性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尽早接触到生产实际, 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二是通过承接一些诸如工程测量、房屋分部项工程施工, 电气暖通设备调试与安装等小型业务,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操作, 在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 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 在有偿服务中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训, 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 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 畅通就业通道, 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最显著的办学特色在于技能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训基地是中等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 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实训基地能够使学生得到系统的、规范的专业技能训练, 它是办好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保证实习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可以实现:

2.1“车间与教室合一”:

把课桌搬进车间, 教师在带学生实习时, 边讲边做, 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现场示范, 做到了现学现用, 增强教学的真实性、直观性, 减少了教学的中间环节, 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真刀真枪动起来, 确保技能训练质量。

2.2“学生与学徒合一”:

通过引进校办工厂, 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 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活动, 培养团结协作、吃苦勤奋、遵章守纪、言行规范的职业素养, 感受未来的职业要求, 实现学校与工厂、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2.3“教师与师傅合一”:

充分发挥校办工厂对外生产服务的优势, 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 鼓励教师参与生产实践活动。将生产任务随同教学工作量捆绑安排,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承担生产任务, 在生产活动中, 教师就是学生的师傅, 产品质量与产量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 不仅提高了教师参与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双师素质。

2.4“理论与实践合一”:

要求教师既懂理论, 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并且在工艺上有所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2.5“作品与产品合一”:

学生实习时的作品又是企业的产品, 通过由实习作品的“及格”到产品“合格”的升华, 不仅改变了传统以分数定学生水平的传统观念,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质量意识,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 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的学习情况直接接受生产的检验。

2.6“实训与生产合一”:

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节省了学校的开支, 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实训基地从企业聘请技师和技术人员, 把企业的产品引进实训基地来生产, 学生的课件就是企业的产品。参加过生产实训的学生, 毕业时格外受用人单位欢迎。

3 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训, 受到良好的技能训练, 掌握当前一线所需要具备关键技术和职业技能, 畅通就业通道, 就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应该利用一切力量建设紧跟现代社会科技、生产、服务、管理发展前沿的实训基地, 使学生能够在特定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其应该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的关键, 本文就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及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等职业,校内实训基地,运行模式

参考文献

[1]孙连栋, 李晓敏.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6 (07) .

[2]丁志平, 许宁.校内化工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30) .

上一篇:钻孔压浆桩下一篇:高职高专校园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