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制约

2024-05-09

优势、制约(精选五篇)

优势、制约 篇1

押注核威胁失败

俄罗斯军事专家瓦里西·米克留科夫在《美国为什么打不了胜仗》一文中写道:1945年年末, 艾森豪威尔制订“总和”的威慑计划———核轰炸苏联17个大城市。次年6月, 美军参谋长委员会制订了“铁钳”计划, 拟用50枚核弹攻击苏联20个核心地区。

1949年年末, 美国又制订“吊球”计划, 提出向100个苏联城市空投300枚核弹。据美国估计, 这次核打击和随后的常规轰炸, 将杀死近6000万苏联公民, 考虑到未来的作战行动, 超过1亿人将丧命。冷战时实施这项计划的条件, 是美国积累一定数量的核弹和其他武器。

然而, 美国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强自己的核力量, 却无法在发动核战争后逃过核报复。苏联拥有核武器后, 破坏了美国在核战中消灭苏联的一系列计划。现在, 俄罗斯仍拥有强大的现代化战略核力量。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对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我们的导弹足够毁灭你们30次。”赫鲁晓夫回答:“我们的只能毁灭你们一次, 但这就够了。”

高科技背后的隐患

当前, 美国一直在强化一种论点, 即主要使用高精度武器的未来战争, 是网络中心化且非接触性的。其目的, 是让整个世界产生与美国进行军事竞争毫无意义的想法。

美国提出和推广的“网络中心战”概念, 是美国国防部及海军军官所创建的军事指导原则。其理论基础是整合并提高海陆空部队的作战能力, 令各部协同一致, 指挥更灵, 行动更有效。

依赖网络作战,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脑互联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的可靠性。美军似乎陷入这样的悖论:作战越来越需要高科技, 而科技水平越高, 其可靠性越低, 维护其可靠性的成本和风险越高。

由于军事上广泛使用电脑和数据传输系统, 美国国防部在全球88个国家设有700万台 (套) 设备用于电脑交互, 共搭建1.5万个网络平台。每天都有数百万潜在黑客觊觎着这些系统。数据显示, 五角大楼在2008年1O月至2009年4月间共花费超过一亿美元修复遭到攻击的系统。

网络攻击远比防御简单快捷, 成本也更低。美国每年的国防预算约为七千亿美元。而据美国网络安全分析人士估计, 筹备一起破坏美国重要电脑系统并使其瘫痪的网络攻击, 需要约六百人参与两年, 每年开销预计不超过五千万美元。

越安逸越懦弱

美国在南斯拉夫、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说明, 现在的美军更愿意使用飞机、巡航导弹和远程火炮进行非接触性战争。任何真正意义的对峙都令美军感到恐惧。众所周知, 军队的作战能力由两方面组成———物质和精神。拥有世界顶尖武器装备的美军, 士兵的精神状态却不振作。习惯非接触性战争, 并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技术优势上, 腐蚀了美国军人。因为他们在战争中不能直接感受到必要的危险, 使他们产生毫不费力就能取胜的想法, 从而丧失在战场上长期作战的能力。

参加过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美国陆军中将丹尼尔·博格发现, 由于武装分子混杂于民众之中, 拥有装备、训练、情报、后勤优势的美军, 只能依靠传统的徒步巡逻, 逐村逐户地来篦除敌对分子。陷入持久战后, 美军的优势就渐渐被化解。

同时, 美国实行的合同募兵制, 导致美国人失去自愿为祖国效力的道德动机。承担国家防御任务的雇佣兵, 其入伍的主要动机是经济原因, 他们可以在针对弱敌的短时间局部战争中较好地完成任务, 但不能在激烈而持久的大规模战争中经受住考验。早在上世纪80年代, 尼克松就说过:“取消义务兵制是个错误。”

国家政治信用下降

在美国参加的所有战争和局部冲突中, 除军事打击外, 还注重发动政治攻势。一直以来, 美国标榜“保护弱者、行侠仗义”, 但这面所谓的“光荣旗帜”已经黯然失色。

“9·11”事件过去多年, 美国仍继续将其用作出资购买武器和在海外开展军事行动的理由。虽然美国保护自身免受伤害的愿望是正当的, 但是某些政策和措施, 导致美国滑入更加黑暗的道德领域。

伊拉克和阿富汗留下两个烂摊子, 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 也让美国政府颜面无光。美军占领伊拉克的11年中, 为打造伊拉克安全部队, 让其在美国受训并援以武器装备的费用超过200亿美元。可是, 2014年夏天, 大批“伊斯兰国”组织好战分子越过叙利亚东部边境, 涌入伊拉克西部地区时, 伊拉克安全部队很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对此, 丹尼尔·博格评价:美国的入侵毁掉了伊拉克, 唯一赢家是恐怖主义组织和暴力极端分子。

还有频频曝光的无人机杀害平民和美军海外虐囚事件, 都引发相关国家政府和民众对美国的普遍批评。美国《国家利益》月刊撰文称:如此丧失国际信誉和信任不只是令人尴尬, 也会造成实实在在的后果。美国外交官的影响力从来不像今天这么低;内阁部长被盟友们公开嘲笑, 甚至被公开冒犯。更糟糕的是, 美国的治国理政之术正在失去决定或有效影响亚洲、中东和拉美事件的能力。

没有几个盟友靠得住

美国的政客们十分推崇这样一个观点:与盟友和伙伴国为共同安全目标展开的合作, 会增强某一国家和美国的安全。美国正在与全世界148个国家展开安全合作, 然而, 美国及其伙伴国往往难以让安全合作行动与政治目标同步。危机一旦爆发, 美国就把安全合作当作万能药或速效办法, 而不是解决危机背后的制度或政治问题。举例而言, 美国在2011至2014财年向也门注入了3.43亿美元的安全补助, 但由于当地政府脆弱, 也门政府仍然垮台。

而且, 即使是最好的盟友, 也会时不时让美国政府难堪。世界公认, 美国没有比以色列再好的朋友。然而, 以色列常常在美国官员认为非常不合时宜的时候, 宣布扩建定居点。法国是美国的老盟友, 却带头反对入侵伊拉克。同样, 美日同盟可能是美国在亚洲同盟体系的基础, 但日本政客曲解二战历史和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常让美国政府感到头痛。

有意思的是, 美国专家道格·班多认为, 美国有六个盟友必须甩掉:

一是沙特阿拉伯:除石油贸易以及偶尔共同的敌人如本·拉登之外, 沙特阿拉伯与美国就没有多少共同价值观。二是韩国:美国臆想首尔加入遏制中国的大联盟, 但要让韩国把隔壁的大国变成自己永久的敌人, 韩国人肯定是疯了。三是伊拉克:美伊两国根本不可能有共同的价值观。四是波罗的海三国:它们都是没有什么军事能力的弱国, 但可能会跟俄罗斯爆发冲突。五是菲律宾:美国没必要介入中菲南海争端, 因为菲律宾不愿意为美国动真格, 而崛起的中国要维护自身利益。六是乌克兰:乌克兰对于美国安全意义不大。

相反, 美国《国家利益》杂志总编辑扎卡里·凯克认为, 能够找到一条理由, 证明苏联实际上是迄今为止美国最好的盟友之一。在二战期间, 当美国努力让其北约盟友作出最微不足道的军事贡献时, 苏联牵制了大约70%的纳粹兵力, 而且德军伤亡的人数, 约有75%是苏联造成的。

研究美国近30年参与的战争可以发现, 美国都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获胜的:具备全方位超越对手的碾轧式优势;战争中对手没有顽强抵抗;攻打的是相当孱弱的对手;在战前进行了长期充分的准备;在系统性摧毁敌人军事和民用基础设施及战略指挥系统后, 进行作战行动;作战不会威胁本土安全、不会伤及战略机动指挥系统等等。

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瓶颈 篇2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

(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

(二)资源环境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

势。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

2)。


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民间投资额(亿元)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占全社会投资比重(%)62.0 56.9 52.6 58.2 46.6
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

(四)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
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提供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就有机会提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就有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
浙江是“资源小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

头在外”(即资源和市场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产的产品有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商业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地办起了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场的领先发育,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出外经商,或创办外地市场),如今浙江省内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1978年以来,各类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347个,总成交额3606亿元,连续9年列全国第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拥有摊位24350个,成交额已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市”;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领带、诸暨珍珠均占全国交易量的80%。
到1999年底为止,浙江专业市场已在外地开办分市场30个,在国外开办市场3个。漂洋过海办市场,成为浙江农民“赚洋钱”的又一条捷径。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匈牙利、喀麦隆、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已创办或即将创办自己的市场。

四、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业有的是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品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小型产业。
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全国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浙江的服装、纺织业可说是一支独秀。如今浙江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近40%,浙江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装业三巨头“茉织华”、“杉杉”、“雅戈尔”同样也是全国服装业三巨头。一省有2个城市(宁波和温州)都一年一度举办“国际服装节”,争创服装名城,全国也唯有浙江。
温州和台州地区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区。温州目前已建有30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如龙港的包装印刷、平阳的皮鞋、温州的服装、乐清的低压电器、瓯海的眼镜、永嘉的桥头纽扣等,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


五、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
历史上,浙江企业具有“轻、小、集、加”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小企业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的增加,特色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的特点。
浙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属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密。浙江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62.8%,重工业只占37.2%,而且相当部分重工业属于轻小型的机电、金属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轻型工业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业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9.8%,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
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如今,浙江的小企业已经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加强了专业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
浙江工业的特点还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比重大,个私经济发展基础好。在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占89%,其中个私工业占45.6%(表3)。浙江个私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全国最大私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有数量也列第一。温台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甚

至超过90%。民营经济大多决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我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从而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表3:浙江与全国工业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例比较(%)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城乡集体工业 个体私营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浙江 10.2 31.9 45.6 12.3
全国 28.2 35.4 18.2 26.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浙江年鉴2000》
1999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更高达7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
1979-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新增量的78%来自乡镇工业。1999年浙江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6%。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实缴税金的绝对额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
近20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市场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轻型工业的基础较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制约瓶劲

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钱、正在投资的项目没有地、正在生产的项目没有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濒临东海之滨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贯穿市区,为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事实上,宁波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如今宁波、舟山地区年缺水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边地区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库建成,但因经济一直飞速发展,这一缺口仍将维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情况相当严峻。

宁波市的缺水形势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对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宁波市的沉降区域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宁波整个市区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国家动能经济研发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的电力短缺最为严重。据统计,从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电损失电量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城区就涌出了12家自备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存货也一销而空。” 诸暨市机电设备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短缺,去年浙江几乎每家企业,连理发店都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浙江十强县(市)的诸暨,全市共有自备发电机约11655台,发电容量26.05万千瓦。

电力短缺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和浙江企调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问题作了调查。

根据调查,这次调查的浙江省596家企业中,已迁往省外的企业196家、有意向迁往省外的企业74家、省内迁移的企业128家、省内意向性迁移的企业48家、外省迁入浙江的企业150家。总体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外迁企业最为关注的前三位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力供应,认同率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应,认同率为4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百姓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历次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看,浙江工业往往显现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点”。浙江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浙江以中小企业为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和特大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这导致浙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一遇到宏观调控等形势,经济发展速度就明显下滑。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临土地紧缺、电力短缺、水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时,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可能优先保证大企业。”浙江温州一位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并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要找出新的推进工业化方式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急需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当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

优势、制约 篇3

新中囯成立起来, 特别是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起来, 农业机械化发展非常快, 大大減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缩短了农作物种收时间, 为农业节本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 分户单机经营存在信息不通, 作业效益不高, 对外影响力小, 高性能机具买不起, 用不好等问题。因此, 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近几年来, 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 层出不尽。农机合专社的发展, 有力地推进了农机作业和服务效益的提高。

在国家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存在二个不可匆视的问题:一是个体农民合作农机具作业具有自主性强, 收入、支出自我作主, 灵活性大的特点。加入农机专业合作杜后要服从组织, 听从安排, 收入不能由入会农民自主支配, 显得不直接, 使农民觉得农机专业合作社不能给入会社员带来明显的收益, 农民的入社积极性不高, 甚至还会认为入合作社社还不如单干划算。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作业收入利润空间小, 合作社的服务收费不可能高于个体农机户的服务收费, 而费用开支成本合作社却要高于个体户, 所以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利润更小。如不能发挥专业合作社的规模优势, 为社员创造更好的效益, 农民就不会入社, 合作社也会因资金紧缺, 难于运转。

因此, 农机专业合作社要健康发展, 必须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发挥规模优势, 努力承担单台农机具难以完成的作业任务, 如承担大面积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等, 这些既受广大农民欢迎, 而个体农机户却难以承担的服务项目, 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可以大做文章。二是集中资金购置高性能农业机械。高性能机械具有作业质量好、效益高、投资大、使用维护技术要求高等特点, 个体农机户往往买不起、用不好。合作社却可以买得起、用得好。三是发挥技术优势, 提供优质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众多, 不乏具有操作技术熟练, 维修技术过硬, 能解决机具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技术难题的农机使用维护人才, 能及时维修保养农机具, 保障农机具高效运行。只要能够把握机遇, 发挥优势, 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定大有可为。

优势、制约 篇4

( 一) 政策优势

1. 民族区域自治, 充分享受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自实施以来, 在尊重和维护少数民族利益与价值方面, 对于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 使少数民族地区行使自治权, 不但可以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自己管理本民族本自治地区的内部事务,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2. 经济政策推动, 优化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的持续有效推动, 为发展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提供了重大机遇。十多年来, 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效实施下,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经济增长步伐明显加快且实现了平稳较快的增长, 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薄弱局面也得到了不断完善。此外, 这种跨越式发展还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产品的产业化、基地化方面。各地区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产业, 有些省份甚至成为我国重要工业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可以说, 基地化的生产模式促进了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

( 二) 资源优势

1. 自然资源丰富。相比于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地广人稀、自然资源丰富的显著特征。这是一片资源广博、物产丰饶的土地, 其水能、矿产、森林、草原等资源十分丰富, 许多地区更是被冠以美丽富饶的名称。因此, 倘若能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来发展当地的工业和轻工业, 必将有利地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2.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这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族特色鲜明。各民族在经历漫长的发展变化中早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俗, 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都极富民族风格。而且少数民族地区的异域风情在其他地区也是不常见的, 一些少数民族特色节日对于外地游客而言更是极富吸引性, 比如凉山彝族火把节、云南大理白族的三月街、广西壮族的歌墟节等都具有极大的旅游价值。

其次是区域差异显著。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受地理环境影响, 其自然风光均有所不同。如西北地区以浩瀚沙漠和粗犷的戈壁风光为主要特色; 内蒙古地区以茫茫大草原和牧区风光著称等。除了自然风光, 民族风俗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大特色之一。各种极具特色的人文建筑堪称当地旅游业的重要支柱, 如傣族竹楼、苗族寨楼、蒙古族的蒙古包等, 都是本民族建筑风格的独特象征。

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 一) 自然因素

1. 地理环境恶劣。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状态, 很大程度上和其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态环境的脆弱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可耕土地资源贫乏, 自然灾害严重, 不适宜开展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则是地势较高和交通的相对闭塞, 也给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造成很大影响, 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难以实现城镇化。

2. 地理位置偏僻。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处于西部边疆地带, 远离国家政治核心区和经济繁荣区, 在信息交流方面难免处于滞后状态, 加上交通设施贫乏, 很容易造成区域交往成本的大幅度增加, 生产部门和市场之间难以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

( 二) 社会因素

1. 思想观念落后。由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交流方面相对匮乏, 教育条件和质量普遍落后, 导致该地区的观念依然处于陈旧、保守的状态。类似于小农经济“重农抑商”的思想依然束缚着广大农民, 使他们长期维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而忽视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其次, 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保持的大量陈规旧习, 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产业结构单一。不可否认, 在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 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升级, 但依然过于单一。从当前的就业情况来看, 农牧民在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偏大, 从事种植业或养殖业的人数往往多于第二、第三产业。从农业产业的品种结构来看, 仍存在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普遍较低, 优质产品量少, 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

3. 生态补偿机制缺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我们曾过度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 甚至还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不可兼得”的关系。显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初期, 就遭遇了这样的尴尬境地。这是由于政府在制定生态补偿机制方面仍做得不够完善造成的。而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后没有得到及时修复, 就会导致自然景观原生态的缺失, 再也无法吸引游客, 从而严重影响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应“扬长避短”

( 一) 转变消极悲观的思想, 充分认识本民族地区的优势

由于地势偏远、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难免存在消极悲观的思想。一方面对本地区落后的经济指标十分敏感, 另一方面对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抱有悲观埋怨的心态, 这些思想意识都源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然而, 有其弊亦有其利。虽然自然环境不利于本地传统农业发展, 但其中潜藏的旅游资源却是该地区发展经济的巨大优势。

( 二) 整合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新兴产业, 吸收技术、引进外资

针对生产结构单一和生态补偿机制缺乏的问题, 政府在战略布局上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 应该根据本地区的条件和优势优先发展“朝阳工业”, 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 提高新兴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例。此外,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信息交流方面, 也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好本地区的独特优势, 在吸引东部地区先进技术、引进外来投资的基础上, 避免将主要利益和发展机遇让位于他人。

摘要:近年来,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充分运用了其独特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 使本地区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优势的背后还存在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诸如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通过讨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进一步分析该地区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扬长避短。

关键词:西部开发,少数民族经济,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葛忠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与思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173) .

优势、制约 篇5

阿拉山口口岸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窗口,如何根据自身特点与需求,挖掘潜力、发挥后发优势;如何突出外向型经济发展极点、合作区、综保区等功能建设,加强口岸辐射区域的协作;如何直接选择和采用处于发展生命周期成熟前阶段性的成果,以高新技术和前瞻性为起点,在特定领域、特定产业实现后发赶超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新疆阿拉山口发展的现实意义

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中西部重要枢纽建设,推进沿边重要口岸枢纽建设,提升枢纽内外辐射能力……加大门户城市开放力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新疆加快推动对外开放,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加快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重点平台建设。新疆也提出推动对外开放,重点要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加快“五大中心”建设,重点加快乌鲁木齐、喀什、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重点平台建设,以点代面推动开放……不断挖掘潜力,拓展阿拉山口口岸作用。阿拉山口口岸已发展成为新疆乃至我国进口资源、能源和出口中亚的重要“桥头堡”和“前沿门户”。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增加,我国出口形势日益严峻。自2011年开始,受俄、白、哈关税同盟政策影响,中国西部地区口岸发展遭遇瓶颈,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口岸经济已经进入到全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阿拉山口口岸在全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凸显,阿拉山口口岸是亚欧第二大陆桥的交通咽喉,贸易规则的改变和贸易质量标准的提高倒逼口岸进行改革。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我国与中亚各国双边互补性贸易不断增加,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提升口岸的交通运输能力、完善通关和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显得日益迫切。因此,认识和研究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发展情况,对构筑新疆陆路口岸成为“一带一路”中的前沿阵地,实现新疆的安全发展与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疆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发挥的制约因素

阿拉山口口岸自身的地缘优势、所处的发展阶段,外部条件和环境等,使其具有强劲的潜在后发优势,但同时存在的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其后发优势向实际发展动力的转化。

(一)铁路运力不足,查验设施滞后

阿拉山口口岸铁路站场规划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和布局。铁路运能不足,车皮紧张,难以满足进出口货运量逐年增长的需求。随着国内对资源进口需求以及出口商品的不断增加,铁路口岸的进出口货运量也随之增长。2016年1—4月份,阿拉山口公路口岸累计过货8万吨,同比增长45.6%,其中,4月份过货2.6万吨,同比增长134.8%。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口岸和我国实施东联西出战略的桥头堡,阿拉山口口岸国际货物联运计划与实际需求的矛盾,进出口货物起运与集中到达困难,已成为铁路口岸快速发展的阻碍因素。另外,铁路站场查验设施滞后,导致铁路的换装和通货能力受阻,货物压站和滞留情况时有发生。

(二)哈阿公路对接口岸设施建设滞后,双方对接能力不对称

从哈萨克斯坦阿克斗卡至阿拉山口口岸为单线铁路(约318公里),没有相应的国际铁路复线,双方对接能力差距大,致使新亚欧大陆桥的整体效益大打折扣,影响阿拉山口口岸出口能力的提升,减缓了我国东联西出战略的实施和新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哈萨克斯坦多斯特克口岸至乌恰拉尔公路(约175公里)是苏联时期修建的边防巡逻道路,年久失修,路况极差,大幅增加了公路运输成本,制约了双方公路口岸客运和货运的发展,特别是在阿拉山口边民互市已经开通的背景下,上述问题日益凸显。

(三)口岸联检工作不同步,通关效率较低

联检单位与铁路车站工作不同步,导致通关时间延长。阿拉山口口岸海关、检验检疫部门内勤实行8小时工作制,出口货物查验只能在白天进行,审单环节须由乌鲁木齐海关审核,并办理电子数据交换;外勤对进口货物查验是24小时倒班作业,夜间到达的列车须等到次日才能办理通关手续,这种不同步的作业程序导致夜间到达的列车滞留,降低了铁路通关效率。

(四)劳动力不足,人力资源严重匮乏

劳动力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阻碍阿拉山口口岸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阿拉山口市人才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由于就业岗位的编制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加之自身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劣势,难以吸引到人才。辖区内常住人口合计1万余人,主要为驻口岸单位工作人员及个体工商户、铁路员工、部队、少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等,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口岸对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

(五)产业层次偏低,经济集聚能力较弱

口岸自身边贸同质化的程度较高,结构单一,在向西开放中只是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交通运输仓储为其主要行业,缺乏自身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没有特色主营商品,易受双方政策、市场变化的影响,贸易风险大;另外,由于缺乏营造阿拉山口的品牌口岸形象和创造高含金量的特色产业,其发挥经济集聚能力的诸如人力、财力等经济发展要素如何实现持续稳定增长能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促进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发挥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因素,要将阿拉山口口岸建设成为集约型、开放型、全方位的现代化口岸,亟须借助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拓展潜在的后发优势,积极创新和改造发展模式,力争在以下方面快速发展和完善:

(一)修建精—阿铁路复线,扩展和延伸阿拉山口的窗口效能

对站区进行“二次”规划,扩能改造查验场地,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能及贸易发展需求:加快修建精—阿铁路复线,以实现铁路、公路交通运输业和工业、服务业的相互结合,互相促进,形成阿拉山口口岸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四位一体化,这必将大幅度提高进出口物资的通关速度,提高自治区能源、资源陆上安全通道的运行效率,进一步促进阿拉山口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西桥头堡”的发展水平,实现新疆出口加工以“乌(乌鲁木齐)—阿(阿拉山口)”型发展模式递进为更高层次的“乌(乌鲁木齐)—昌(昌吉)—米(米东区)—博(博乐)—阿(阿拉山口)—精(精河)”的向西开放的“双核发展”模式。

(二)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规划,加大人才队伍储备

制定人才培养、引进和蓄积长远规划,注重解决阿拉山口定岗定编问题以及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为留住人才提供坚实的后勤保障;并依据口岸发展需要,加强与疆内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联络与合作,吸纳更多的人才,亟须培养及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口岸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撑,构建业务精通的口岸管理干部队伍和口岸专业人才。

(三)提高换装能力,实现双方口岸运输的通达性

发挥双方口岸具有显著外延功能的边界效应和交通干线的轴向效应(即能动的传递运输功能),从而进一步实现双方口岸能级、运输的通达性和优势互补。同时,协调哈方政府修建阿克斗卡至阿拉山口国防铁路复线(约318公里),提升新亚欧大陆桥的整体效益;另外,在多斯特克口岸增设装卸机械、人力、设备货物作业线,实现装卸搬运过程的全面机械化,进一步提高设备货物作业能力和换装能力。

(四)制定新的联检制度,提高口岸通道运行效率

协调阿拉山口海关、国检内勤人员及乌鲁木齐审单中心工作人员实行24小时轮班制,使夜间到达的列车能够避免在车站积压、滞留,保证及时放关通行。对当日报关、报检具备结关条件的货物组织放行;对出口集装箱班列、整列或成组转关的货物,建立跟踪、集中优先办理机制,从而缩短放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提高口岸通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与质量。

(五)为边贸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担保

金三角产业园区是发展阿拉山口口岸经济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口岸中小企业自身条件并不优越,难以寻找为其贷款提供担保的机构。因此,口岸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很少,银行资金支持也十分困难。鉴于哈国缺乏中资银行设立的办事机构,外资企业面临资金运作方面的实际困难,亟须建立专门的双边信贷机构并设立专项基金,为边贸企业提供出口信贷的银行担保。同时,应鼓励金融机构对管理和资信较好的边贸企业提供利率较低的出口信贷,增加政府补贴。

我们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发展机遇,对于跨越式发展的新疆而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条件。从当前国际形势和新疆地区战略发展看,通过重点边境口岸建设,构建以对外贸易为基础、对外经济合作为支撑、边境贸易为补充的开放格局,是促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提高边疆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维护中国西北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向纵深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未来一段时间里,外向型发展战略必然会带动整个新疆的发展,新疆口岸的发展也将会成为向西开放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因此,认识和研究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发展现状及未来态势,对构筑新疆陆路口岸在“一带一路”中的前沿阵地,实现新疆的安全发展与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在国家向西开放进程中的前沿阵地和桥头堡地位凸显。目前,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发挥还存在以下制约因素:铁路运力不足,查验设施滞后,哈阿公路对接口岸设施建设滞后,双方对接能力不对称,口岸联检工作不同步,通关效率较低,劳动力不足,人力资源严重匮乏,产业层次偏低,经济集聚能力较弱。为了促进阿拉山口口岸优势发挥,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修建精—阿铁路复线,扩展和延伸阿拉山口的窗口效能,科学制定人才引进和培养战略,加大人才队伍储备,提高换装能力,实现双方口岸运输的通达性,制定新的联检制度,提高口岸通道运行效率,为边贸企业提供出口信贷担保。

关键词:区域经济,新疆,一带一路,阿拉山口口岸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A/OL].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51103/14054325_0.shtml.

上一篇:精彩生活从这里开始下一篇:网络营销的现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