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教育理念

2024-05-19

本真教育理念(精选十篇)

本真教育理念 篇1

本真教育的追求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这个追求需要教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传承创新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把对本真教育的追求转化为绿色教育理念的确立。绿色教育理念要求教育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潮流,以人为本,回归自然,关注教育多元和可持续发展,尊重学习者生命生成、成长与发展,遵循科学规律。

一、绿色教育理念的内涵

绿色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谐、人本、民主的教育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理想化的教育境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文化。其概念精髓可概括为:一个交融,即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也即绿色教育关注人的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两种生态,即在课程实施中既关注教育主体存在的物理生态,又关注教育主体活动的精神生态,凸显绿色教育的生命意义和道德价值,也即绿色教育指向完整人的培养;三个自然,即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和保护自然。这里的“自然”指的是学习者的天性、资赋和成材的原动力以及遵循学习者身心共育的教育基本规律。自然即让人主动自发地成长。四个回归:即教育要回归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真实、回归本土。回归即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

绿色教育强化课程的生命意义,以学为中心,构建生活化的教育范式,注重自然生态情境下的知识接受、智慧开启、文化传承,使学习者实现文化、智慧、道德、人格和精神等多方面的自主、协调、全面、健康的发展。这生动反映了绿色教育追求融合共生、关注生态发展、尊重自然特性、回归教育本真的四大特质。

二、绿色教育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绿色教育理念不是一个孤立的产物,它继承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世界先进教育思想,是本真教育的现实体现。

1.绿色教育理念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

绿色教育尊重自然,回归本真,融合共生的思想在我国悠久的文化中源远流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教育即是自然的成长。

《老子》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即万物之所以生之总原理,与天地万物之为事物者不同。事物可名曰有;道非事物,只可谓无。然道能生天地万物,故又称为有。故道兼有无而言;无言其体,有言其用。教育本真在于对成长原理的体悟和遵循,绿色教育的精髓是尊重成长的规律,顺木之天,心育良材。

绿色教育关注生态,融合共生的特质也是源自《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2.绿色教育理念兼容世界教育思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们的教育文化传统。随着全球化、数字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滋养绿色教育的必是阴阳大化,风雨博施。兼容并包也是绿色教育的内涵,因此绿色教育理念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汲取世界教育文化。

卢梭的自然教育也给绿色教育带来启发。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尊重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因此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地死啃书本。

绿色教育主张从儿童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强调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获得知识。同时绿色教育也重视对儿童进行系统的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绿色教育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教育,使之学会生存和生活的技能,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

三、绿色教育的实施要求

1.绿色教育注重真性情

从孔子开始的儒家教育文化奠定了我国古代教育的文化走向。《论语·八佾》中的“绘事后素”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是真情实感的教育。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回答子夏说,比如绘画,必须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这就是“绘事后素”。洁白底子在先,绘画的彩色在后,这就是“素以为绚”。“后”于什么呢?就是后于“仁”。人必须有真性情,真情实感才可以行“礼”,即仁先礼后。仁者,即人之性情之真的及合礼的流露,而即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也。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不仁之人,无真性情,虽行礼乐之文,适足增其虚伪耳。

绿色教育是基于真性情的教育,注重个人性情的自由,着力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绿色教育也即素质教育。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成为孔子理想中之“君子”,还要具有现代特质和时代特点。学生为能以真性情行礼者,故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2.绿色教育顺天化育

绿色教育尊重自然,师法自然。绿色教育尊重和保护学习者的天性、资赋,激发成长的原动力,遵循学习者身心共育的教育基本规律,努力让学生主动自发地成长。

《庄子·至乐篇》云: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庄子所讲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尊重天性的重要,顺天则化育,悖道则无存。

后汉王充的《论衡·自然篇》曰: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汲井决陂,灌溉田园,物亦生长。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亥,莫不洽濡。程量澍泽,孰与汲井决陂哉?故无为之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沛然之雨,功名大矣,而天地不为也,气和而雨自集。

王充告诉我们:让学生成长的两个途径,其一汲井决陂,灌溉田园,物亦生长;其二霈然而雨,物之茎叶根亥,莫不洽濡。绿色教育追求的正是春风化雨、润笋成竹的境界。

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苟顺其自然之性,则幸福当下即是,不须外求。

3.绿色教育营造生态环境,促进成长

绿色教育通过营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促进儿童主动自发地学习成长。绿色教育通过建构生态课堂改进教学,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生态课堂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课堂的主体因素,包括教师、学生;另一方面是环境因素,包括客体的物质环境因素和由主体派生出来的人际关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心理因素等精神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的生态课堂因素之间相互储存,相互制约,多向互动,彼此发生着多元作用。生态课堂具有整体相关与动态平衡的统一、多元共存与和谐共生的统一、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差异性与标准性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绿色教育把儿童看作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而是出自儿童本身,要让儿童自发且主动地进行学习。绿色教育在于创造环境,使儿童自己找到和发明他自己的答案。把儿童看成是“独立的变量”,而不是传统所认为的“依赖的变量”。

4.绿色教育通过创新创造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能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做过事情的人。第二个目标是培养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头脑。

绿色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回归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绿色教育循着人的素质出发,充分发掘和调动人作为生命个体应有的人性、灵性,不断开发人的大脑和智力潜能。在这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教育教学就成为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生命质量的过程,学校、课堂就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绿色教育有利于师生提升人生价值,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

5.绿色教育重视活动与社会交往,培养完整的人

维果茨基的心理研究认为,心理学是有关心理生活科学的概念。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形式的生活一个接着一个地更换着。在发展的一定阶段,生活形成了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生活性质的特殊形式。生活的这种特殊形式与人对现实的最复杂的反映形式有关,对现实的这种反映形式是以人的交往、劳动及词为中介的。绿色教育基于维果茨基关于心理生活发展的观念与他关于儿童对现实的各种基本关系形成的观念是相联系的认识,把儿童的对象活动、儿童与成人的交往列为发展的组成成分及动力,强调活动与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生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

学习中的交往重点应放在儿童之间的合作之上,而不是竞争之上。绿色教育把社会相互作用和合作看作推动儿童个性总体发展的一部分,即智力和道德发展的一种手段,强调“同伴教学”。

绿色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是先于发展的教学,它善于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儿童的心理生活。它促进学生总结全人类经验,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篇2

探寻教育本真 回归教育主业

——綦江区课堂教学五步督导法案例

根据督导工作的整体布署,督导组一行人将对綦江区陵园小学的课堂教学进行督导。通过历年上报信息、区教委相关科室提供的资料,督导组了解到綦江区陵园小学是一所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学校有合理的办学理念。目前学校形成了一校两区的格局,陵园校区在职教职工88人(其中交流入8人,交流出3人),沙溪校区在职教师47人(其中交流出1人)。陵园校区33个教学班(含3个学前班),语文教师33人(占教职工人数的35.2%),数学教师16人(占教职工人数的19.3%)。语、数教师学历全部在专科以上,其中本科27人。具有小高职称的有26人,有小一职称的23人。4人年龄过50岁,平均年龄约38.1岁。学校注重坚持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出了符合校情的“梳途同归”教学法,各学科教师能围绕“梳途同归”教学法的要求,在自己的课堂上运用新理念、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并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学校注重教师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目前学校拥有区级名师1人,学区首席教师5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12人,市级骨干教师3人。

来到陵园小学,督导组现场了解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并随机抽取了四年级二班,准备对该班当天的第二节语文课进行现场观摩。督导组人员分工对四年组二班的学情和涉及的教材进行了解。

该校的四年级二班是一个团结、活泼的班级,学生自主意识强,能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班级的学习氛围浓厚,爱好阅读,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学生爱好广泛,篮球、足球、钢琴、书法、绘画、英语等方面均发展不错。学生的课业负担适度,在完成常规课程的前提下,该班还开设了电影课程,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欢。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

即将呈现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古诗教学,该单元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而第一课就是《古诗两首》之《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结合新课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角,领悟诗文大意”的要求,督导组对小学语文中段古诗的教学有了清晰认识。在随后的随堂观课中督导组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并进行了录音、报像,获取了课堂的第一手资料。

在临近下课前的五分钟,督导组组长让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离开教室,自己走上讲台,与学生进行了温馨和谐的短暂互动交流。结合天气和窗外的景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展。即兴用“翠绿树上铺了一层金黄,像冬天女子头上的薄纱,阳光扑入树杈,斑驳地落在地上,证见了七彩校园的美丽,令人神往!”这一段话告诉孩子们学习古诗要学以致用。在恰当的时分用上恰当的诗文。随后,就学生对学校情况的熟悉度、对教师的喜欢度、教学的满意度进行了现场调研,掌握了真实可靠的原始资料。鼓励小朋友们要爱学习、会思考,同学们响亮地回应“行!行!行!”,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课后督导组全体成员与任课教师及学校领导团队进行了交流,并反馈课堂教学意见和学校管理意见。在与任课教师吴芳的交流中,督导组了解到吴老师是一位具有中文本科学历的教师,1994年参加工作,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是一位本学期初才调入陵园小学的新近教师。督导组根据所定课堂的情况肯定了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教学中做到了学思结合,拓展环节学生的思维与表达得到了训练。指出课堂中没有真正放手,要以激励、启发、指引、交流为主;并共同探讨教学中对学生学情的充分把握,对预习过与未预习过的课文的教学方法。同时,在与教师的交流中也了解到注重对新进教师的培养,方式方法多样。学校教研工作的形式和实效还有待改善。勉励教师不断深入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技巧,做老百姓满意、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在与学校领导的交流环节中,学校主要负责人就学校工作进行了汇报,针对学校的工作汇报,督导组结合现场观察和听取的报告,督导组对学校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进行反馈:督导组对陵园小学的工作进行了充分肯定。学校在开拓敬业、意气风发、思想业务一流的干部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办学特色鲜明,六载陵小、七彩未来的办学理念处处有体现;文化底蕴深厚,校园精致、优雅、富有特色;校本教材开发富有成果,少儿版画硕果累累,家长学校工作走在全区前列;教风好、学风正,老百姓心中的名校称号当之无愧。同时也指出要着力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一是抓“长” “常”,谋发展。学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

好常规管理,谋划未来发展。陵园小学作为綦江小学的第一战舰、示范学校,面对联合发展、集团化办学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新问题要做好准备、勇于亮剑、敢于迎战。学校常规管理成功的地方要坚持,需要改进的要进一步优化。

二是抓改革,提素质。教育改革应该追求教育本质,办学理念应该体现办学总体的方向。区教委“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要醒目地告诉社会,要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行为中得到全面、具体的体现,让学生、家长、社会切实感受到教育改革带来的变化,不要给社会无病呻吟、闭门造车、自娱自乐的错觉。要通过切实加强教科研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校长、教师都要懂得如何开展教科研工作。如学校的课业负担到底是轻是重,就要通过教科研来认真研究后想办法解决,不能人云亦云。在课程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融合德育、人文、情感的因素,以此来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校本课程要进一步实行优化整合。要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小学应该尊重孩子们的选择,更多启迪孩子未来的爱好,播下兴趣特长的种子,即使吹树叶也是一种兴趣爱好,不一定统一要求学习一种乐器。

三是抓师资,作表率。第一,做求学的表率,勤学习、勤反思,不断提高学历、能力、素质。第二,做优雅的表率,优雅的人让人感觉魅力无穷,内涵散发的活力气息是无法取代的,这来自平时的养成。第三,做品德的表率,优雅更多来自外在的感觉,品德是铸成优雅的潜在因素。学校要不断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师们追求职业成就感,教师的最大收获是心香一瓣,应是来自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学生的爱

戴和感恩。

本真理念视阈下高中班级管理的对策 篇3

一、确立学生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质,促进个体自我管理的形成

高尔顿说过:“惟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套自制功夫,使他能够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个人的行为。”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做为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最终形成学生对班级的自我管理。

笔者作为一名资深的老班主任挑选班级干部时也曾担心,学生精选时产生“小团体”。第二天的班会课上,我郑重地在黑板上写下“班干部竞选”五个大字,再请我校的一名教师架好摄像机,一场有模有样的班干部竞选就开始了!据课前统计,本次竞选共有12名同学参加,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依次上台演讲。第一个上来的就是郝明(化名),她大方得体的表现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整个过程,她没有低头看稿,演讲得非常流利,她说:“我不敢说我是最优秀的班干部,但我一定是最用心的班干部……如果我当上了班长,我一定会……让我们班的流动红旗不再流动!”一句句铿锵有力、激人上进的话语不断湿润着我的眼眶。演讲完了,有4位同学竞选班长,一位同学竞选学习委员,两位同学竞选纪律委员,一位同学竞选劳动委员,一位同学竞选文艺委员,还有三位同学竞选体育委员。为了让学生们都能得到锻炼,同时也满足他们想为班级服务的心,我在班级定了“值日班长”制,每位竞选同学当班长一天,全面负责同学们在班级的各种事情。两位纪律委员分周一至周三、周四周五两个时间段当班。劳动委员和文艺委员及学习委员各尽其责,三位体育委员一人负责体育课。

在本真理念指导下,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始终坚持让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尊重其管理自主权,让学生认识到班级的事是自己的事,學生本人就是班级的管理者。令人欣慰的是,班干部竞选至今,其表现还不错,有的班干部能在老师不在的时候,很负责地解决同学之间的矛盾,有的班干部能主动帮助其他同学的忙。

二、注重情感投资,促进学困生转化,以“情”促学,增强班级的学习凝聚力

所谓学困生俗称“差生”。 而“90后”高中学困生又是独生子女—嫉妒与反叛意识强;做事只考虑自己却不考虑别人—自私性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意志力不强。这一系列特点造成这部分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低下,同时也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造成了困扰。例如,班里有一个学困生叫曲艺(化名),上课总是懒洋洋的,不是哈欠不断,就是趴在桌子上,坐直的时候很少。字写得也没有劲,一天到晚脸上也没个笑。说实在的,对于这个孩子的这身毛病,我对他是没大有好感的。

直到一天的早晨,让我彻底改变了对他的看法。曲艺本来是负责拖把下面的接水盒,孔老师安排任务的第二天,曲艺和其他同学一样,从家里拿来一个白色毛巾,不管盒子里有没有脏水,他都坚持天天去冲洗自己的盒子,卫生工作做的很称职。那天早晨,我背着包刚到办公室,他便随我走进来,问:“老师,垃圾送不送?”“垃圾不是杜昕(化名)送吗?”“嗯!”“杜昕没来吗?”“是呀!”

看到曲艺这么关心班级,这么帮助同学,我不忍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就对他说:“行,你去倒吧!”他高兴地拿着垃圾桶走了。以后的这段时间,我经常在楼梯上与拿着垃圾桶的曲艺相遇。之后,我便以此为契机,经常在班级里面表扬该同学,他的学习成绩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整个班级的学习凝聚力得到增强。

其实,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优点、长处,当然学困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优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并千方百计让学生的闪光点有用武之地,使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得到强化,将他们融于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使他们感受到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以激起其学习的斗志,鼓足其前进的勇气,从而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高中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有一颗爱心、诚心、真心。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追求 “本真”,让整个班级充满“爱、诚、真”,使整个班级成为全体学生快乐与健康成长的乐园。

本真教育理念 篇4

本真教育理念下“多支点探究教学模式”是以探究为主旨,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有帮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运用, 并能根据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如讲授、讨论等, 使学生在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众多有效支点的支撑。这种学习模式真正还原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重新解读了教学过程的实质, 即学习者在教师的帮助下, 在原有知识经验、动机及感情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主动建构知识, 其过程中心在于学习者自身的“学”, 并注意学习者之间的协作。让教学回归到它的本真状态。

追寻教育的本真 篇5

转变理念,凝聚改革共识

生本教育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保康县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新理念培训,促进教师观念更新。

送出去。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教育管理干部、校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200人,到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江苏洋思中学、河南永威中学等课改名校学习取经,累计派出2800余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学习培训,组织29名管理干部到武汉、深圳两地挂职锻炼,选派35位名校长及50位名师培养对象连续三届到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进行高级研修。

请进来。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张学政、上海著名校长郑杰、深圳市高级中学校长黄显甫、襄阳市荆州街小学校长张德兰等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全县教师作“理念先行”专题报告;邀请襄阳市课改先进学校31中管理干部到县作《导学案编写与使用》专题讲座;从深圳、襄阳等地聘请教育专家担任保康县教育顾问,指导全县教育改革工作。

勤修炼。制定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施意见》,组织外出参加培训的教师,以学校、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讲学习汇报课,办培训讲座,交流心得体会,对全体教师进行再培训,并将校本研修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及教师学分登记、评先表模等,促进新理念学习的全覆盖。

促交流。修订完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通过政策激励措施,先后有600余名理念先进、业务精干的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和名师培养对象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与交流所在地教师“结对子”,实行“传、帮、带”,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渗透到支教学校和结对教师中,逐步凝聚和形成改革的理念认同和行动共识。

实践研究,夯实改革基础

确立了“由试点学校向其它学校推进,由部分学科向全部学科推进,逐步达到学科全覆盖、年级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的改革构想,由点及面,在全县推开。

试点先行。选择县实验小学、马桥镇小学、马良镇中心学校、寺坪镇中心学校、熊绎中学、县一中等6所不同学段学校为改革试点学校,四年级、七年级和高一年级各两个班为试点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开展课改实验,形成初步研究成果和经验,为全县铺开打下基础。

逐步推进。2012年春,在马良镇中心学校召开全县生本课堂推进现场会,组织各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观摩学习,切身感受学生独立自学、合作互学、展示竞学、精讲导学、小结固学、检测评学等各环节流程,领略“人人参与课堂,个个都是主角”的生本课堂教学氛围,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改革的热情,到2012年底,已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马良镇云旗小学地处高山,离县城90余公里,学校20名教师平均年龄达到53岁,但课堂改革毫不含糊,颇具特色的学生小组活动吸引了县内外累计1000余名教师到校参观学习。

搭建平台。在全县成立四大教育协作区,建立协作区校长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协作区学科大教研组,开展“大教学、大教研、大活动”和“联研、联管、联评”活动。在各学校设立生本课堂“打磨室”,锤炼教师课堂改革基本功。目前,共开展“三大”和“三联”协作区活动100余场次,举行中小学17个学科的生本课堂研讨会37场次,开展“订单式”送课50余节,每次活动都根据教学实际确立研讨主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编辑出版《走向生本》季刊9期,为教师交流展示、学习借鉴提供了便利平台。

通过积极实践,全县形成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生本课堂研究模式,马良镇“‘三自六学’课堂模式”,马桥镇小学“农村领袖儿童教育”,实验小学“四清五步尝试教学法”,熊绎中学“先学后教,问题导学策略”等都各具特色,为改革的深层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探索推进,完善改革体系

构筑整体框架。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在生本课堂研究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德育工作、学生体育艺术活动、后勤服务、教育评价等五个方面有机整合起来,形成了完备的生本教育“1+5”体系,即以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一个中心”和生本课堂、生本德育、生本活动、生本服务、生本管理“五大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对独立,又互为促进,共同为学生的快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确立核心载体。召开全县生本教育研讨会,集大家的实践、经验、智慧,优化确立了统一的“三学小组”生本课堂模式,突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中心,强化“预学、互学、评学”三个基本环节, 并编写出《保康县生本课堂“三学小组”模式辅导读本》和《且行且思》研究文集,为深化改革提供了理念指导和实践依据。生本德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推进体验式德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汉字听写、晒家风家训、讲家庭美德故事、祭扫烈士墓等系列德育活动600余场次。生本活动以特色大课间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艺术活动。生本管理以学生会、共青团、少先队、学生社团组织等为平台,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自主管理”。生本服务以“家庭化服务管理模式”为核心,提升精细化管理和亲情化服务水平,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让校园温暖如家。

建立核心团队。出台《保康县生本教育五个模块分项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县生本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挑选管理干部、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组建了五大模块共计40个核心研究团队,对198个分解微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同时组织3个名师工作室和1个名校长工作室定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完善评价机制。坚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导向,制定出台了《保康县学校和教师生本教育研究评估量化基本标准》,实行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育目标综合评估和教师个人考核,促进了生本教育改革向制度化、科学化、高效化方向迈进。

深层发展,激活改革能量

随着理念革新、实践研究、改革锤炼、完善推进等各个阶段的有序有效推进,保康县生本教育改革逐步向更深、更细、更实、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改革效果初显、教师能力提升、学生全面发展多方共赢的生动局面。

改革特色初步显现。生本课堂被列为湖北省重点课题,形成了城关镇小学“三韵阳光”大课间、实验小学“阳光大课间”、歇马腰鼓、马桥童心舞、寺坪武术操等一批特色大课间活动,城关镇小学的《山乡鼓韵》活动作品被《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关注和转载,涌现出“墨香”文化、“根雕”文化、“梅”文化、“竹”文化等一批特色校园文化代表,营造了良好文化育人氛围。全县市级以上“放心食堂”“放心超市”“文明宿舍”和“绿色生态校园”达到81个,新建“希望厨房”15个。争取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惠及82所学校17024名学生,开展“每日食谱”公示和“最佳食谱”评选,学生在校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保康县“寄宿制学校家庭化服务管理”模式获得省、市“教育发展创新奖”。2014年,全市学校后勤保障工作现场会在保康召开,生本服务工作得到一致好评。

师资力量整体提升。2014年,有17个学科400多名教师通过了第一轮县级生本课堂达标晋级验收,有5名教师获得湖北省优质课竞赛一、二等奖,28名教师获襄阳市优质课竞赛一、二、三等奖,获奖人数比2013年增加14人,获一等奖比例高于省、市平均水平。目前,县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已由2011年的3名增加到32名,骨干教师达381名,有2名教师被评为湖北省特级教师,结束了保康本土无特级教师的历史。莫家垭教学点教师乔永斌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寺坪镇走教教师阮班琼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全县受县级以上表彰奖励的教师达到214人次。

本真教育理念 篇6

为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探寻教学艺术本真, 2014年7月20日-7爿26日, 第三届“教育艺术杯’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费在河南宵商丘市睢县成功举办, 来A丨6个省市A治区的71名教师凭借对“少教多学”理念的深刻理解, 枳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 分高屮组、初巾组和小学组, 展小了自己的教学风采, 给与会教师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启迪, 让与会教师对“少教多学”的策略与方法有T更直舰认识-专家评委和参会教师一致认为, 本届年会上的课堂教学整体水平与往年相比有较大提高.体现到了..少教多学”的精神经过专家评委的认真评选, 现将获芡教师名单公布如下:第三W“教#2:术杯”语文课堂教学尺接高中组获奖名单壹等奖姓名张春妍管霞高岩娄帝涂照华詹鑫张霞黄莹莹董玉叶黄海燕贺志高贰等奖姓名蔡汝晓郭黔胡永晖毛启智欧阳琴田宇王吉才张昱郑一周世敏左慧学校新璐乌鲁木齐市第101中学山东青岛市39中 (中国海洋大学附中) 北京市首师大大兴附中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丨x:东联现代巾学湖北宵黄冈浠水县复读中心浙江省青田中学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中新璐乌鲁木齐市第丨·九巾学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厲中学江叫杵南昌师范学院附域屮学河南省睢县回族高级屮学学校四川省双流县双流艺体屮学江四省南昌市湾里一中甘肃省张掖市二中陕叫省洛南中学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吉林省长春东北师大附中新魈兵闭四师第一中学陕西省西安高新一中屯庆市四川夕[、国语大学附如外同语学校云尚省文山州第一中学贵州省都匀市第三中学授课题目将进酒相信未来探究古诗词中虚同之妙半张纸西洲曲沂水春风林黛玉进贾府李清照词两首保护我们的观点一个偏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授课题目囚衝己定风波梦游天姥吟沼別望海潮曲径通幽——谈诗軟比喻指炻丨走, 行必, 小狗包弟长恨歌懂得关爱学习论证十八岁出丨'j远行'1_色欢迎订阅2014年《教育艺术》 (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各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82-461国外发行代号:M6216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 (北京399信箱) 国内统一刊号:CN11-2632/G4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2821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0103号定价:6.00元ISSN 1002-282108:771002 2822061

本真教育理念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本真教育,教育改革

引言

数学主要是通过数字与各种符号诠释的, 这些数字与符号都能通过简单的方式快捷与真实地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新课改背景下, 高中数学课堂应该充分回归本真, 把教学目标、教学环境及教学语言等充分简化, 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一、重拾教育本真, 简明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与思考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 就会发现其存在很多弊端:现在的教育制度逐渐异化,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断简化, 取而代之的只是对知识的机械传授, 过于重视追求高分和高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严重违背教育本质,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原有的本真, 失去原本应有的幸福成长过程。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考, 教师应该不断思考教育的真谛, 如何通过教育提高师生的幸福感, 实现学生天性的解放, 真正尊重学生, 使学生发展个性, 回归教育的本真[1]。

高中数学在高中整个阶段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 要使数学课堂回归本身, 高中数学教师就要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切实安排好教学环节,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组织, 引导学生沿着教学的主线与结构, 逐渐掌握高中数学的知识点。例如教师在讲解排列组合的内容时, 不能仅仅把教学目标定在让学生掌握两个排列组合的公式上, 而要通过多种多样的实际事例, 让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排列组合的方法, 清楚在每种解题情况下如何选择解题方法。以插空法为例, 教师可以让七位学生排成一排, 通过不变的变换位置, 解决问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排列组合问题, 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解题技能, 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解题方法, 使教学目标更明确。

二、回归教育本真, 简化教学情境

要使教学回归本真, 就要让教育、学校和教师都回归本位, 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使师生都收获幸福。首先, 数学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改进教育方法, 树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 争取把每位学生都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 体现学生的个性, 培养出不拘一格的人才。其次, 数学教师应该树立“卓越发展, 和而不同”的教学观念, 创设主题鲜明的教学情境,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把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 更好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师要追求教育特色, 使学生更快融入数学的教学情境中。

通过新课程改革发现, 教材中几乎每一道题都图文并茂, 新添了数学名师的精品展示区, 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大量的教学案例与实践研究表明, 每一节课学习数学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如果数学教师在这段时间中所做的都是进行花哨的情境探究或者是时髦的模仿形式, 学生就会在这些情境中迷茫, 不仅起不到引领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作用, 反而干扰学生的学习,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考虑教育的本真, 从旧知识入手, 更好地切入新知识。例如, 在讲集合之间的关系时, 数学教师可以先从以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入手, 让学生区分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基本关系, 由此学习子集、交集、并集等概念, 不仅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集合的概念, 而且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引入, 学生能够明白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课后能够更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坚守教育本真, 简练教学环节

由于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学习, 要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就要从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及其他外部因素着手,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探究的新鲜感与成功的喜悦感等。教师要由教学环节入手, 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不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课堂教学环节更简练, 协调每一个教学环节, 增强教学效果[2]。例如在讲解立体几何的内容时, 可以在教学中增添一个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的环节, 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使学生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在大脑中更真实地浮现立体图形, 简化解题步骤。教师对教学环节的设计, 不仅能够使教学变得轻松, 而且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愉悦。

结语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教师要做好本真教育, 培养学生的思维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删繁就简, 返璞归真, 真正尽显数学知识的魅力, 使数学课堂变得更本真与实在,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杜甫.反思与改进:追寻数学教学本真[J].四川教育, 2013 (12) :25-26.

走出“加分”迷途回归教育本真 篇8

对此现象, 有人归咎于学生、家长太功利, 惟分是图;有人则怪怨这全是“加分打折”惹的祸。笔者以为, 在“应试教育”高速列车的巨大惯性尚未消退之时, 学生、家长对政策变化作出的反应是情有可原的。问题不在家长的功利性, 也不在政策的反复, 教育自身的迷茫和社会众生相互传染的功利取向, 才是造成此类乱象的根本原因。

前些时候, 山东省“见义勇为的应届毕业生在大学录取时享受加分待遇”的政策, 一出台就引来议论纷纷。有力挺的, 认为这是鼓励弘扬正气;有质疑的, 觉得不应把见义勇为功利化。其实, 类似的政策, 2002年福建就已试行, 褒贬之争, 十年也未消停。同样的争论, 还纠结在“评三好”、“学雷锋”、“志愿服务”等与思想品德相关的教育活动中, 许多教育者也陷入激励方式如何选择的两难中。

选择的困惑, 源于价值判断的错位。社会上日益膨胀的实用主义价值观和功利化取向不断蔓延, 曾经圣洁的教育领域早就不再是一方净土。君不见, 某些主管教育的地方官员, 热衷于搞指标工程, 要高升学率;某些主办教育的行政部门, 醉心于办名校、出状元, 抓统计、写总结;某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者, 迷恋于争优、晋级、出成果, 把校园、课堂视为名利场。更不用说, 那些校外的办学机构、利益团体, 早把教育当成一块“唐僧肉”, 变着法儿都想狠咬一口。在这种相互传染的集体功利心态的影响下, 大家的视线都过多地关注于道德、艺术以外的附加值, 而忽略甚至丢弃了那些充满阳光的善行及艺术的自身价值和本质意义。原本高尚的事情, 一以名利为饵, 就不可避免地沦落为投机取巧, 抑或弄虚作假。所以, 我们不必对“加分打折, 学生学艺兴趣也打折”的现象感到惊奇。当初那些争先恐后送孩子去学艺赶考的家长, 多数本不是因为热爱艺术, 而更直接的是冲着“加分”的诱惑而去, 现在“加分打折”, 热情自然减退。同样的道理, 我们要在青少年的心里留下道德的种子, 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真正懂得这样做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 而不宜过分强化“加分”之类的激励效应。

回归音乐教育的本真 篇9

一、回归音乐本真, 音乐课应以唱歌教学为主

重视唱歌教学, 首先要培养学生静心聆听的习惯。静心聆听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状态, 四周一片静谧, 唯有音乐慢慢地流淌进学生们的心间, 浸润进他们的骨髓里, 最终到达他们的灵魂。

重视唱歌教学, 其次要善于在对比中聆听。没有对比就没有发言权, 学生歌唱方法的正确与否、音准与节奏的准确与否需要在对比中去感悟。比如:学生唱不准附点节奏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演唱有附点的和没有附点的两种唱法, 让学生从中感受正确的唱法, 体会附点节奏对于表达歌曲情绪的重要作用。

重视唱歌教学, 要重视教师的引领。教师的引领应贯穿歌唱教学的始终, 比如:在选择范唱的形式时, 聆听音像制品里的范唱固然十分完美, 但那只是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 缺乏一定的生命力;倘若教师能声情并茂地范唱, 既可以鲜明生动地表达出歌曲完整的艺术形象, 而且还可以直接感染教育学生, 使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思想感情、风格等有个初步的印象。对于学生来说, 充分调动了他们的感官体验, 激起了学习新歌的兴趣和欲望, 就能更好地去体验和表现音乐。又比如, 在处理一些音乐的情绪时, 教师如果只是在语言上强调要优美地演唱, 对于学生来说仍是空洞的。如果教师用优美的声音进行演唱示范, 学生感同身受, 就会情不自禁地学着用优美的声音去演唱了, 可见教师的引领对于规范学生的演唱是何等重要。

二、回归音乐本真, 音乐课应重视节奏教学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歌唱教学离开了节奏教学那就是无本之木, 失去了骨骼和支撑。回想原来的节奏教学, 总是把歌曲中的一些节奏点拎出来重点练习, 这未尝不是一种训练的方式, 在训练的最初可以用之。但是不要以为经常进行节奏训练, 学生的节奏感就会提高很快, 因为音乐节奏感是一种内心的体验, 贯穿在音乐教学的始终, 学生体验深刻了, 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样的音乐感觉。

节奏感是流淌在情感与肢体语言中的。在节奏教学时, 不要忽视歌曲的情感因素, 教师要身临其境地去表达和表现节奏, 使得学生对音乐的感觉形象具体。比如:在指导连音节奏的连贯唱法时, 教师用手势引导学生连贯演唱, 学生能体会到连音唱法就像蚕宝宝吐丝又细又长, 连绵不断。

节奏教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所以必须重复训练, 只有一种节奏型深入其心了, 再换一种来进行训练才会更有效, 不过即使是同一种节奏型, 每一次训练时都要有不同的要求, 否则学生会渐渐失去兴趣, 讨厌这样的训练方式。比如:听某位老师执教的《时间的歌》一课时, 在教学中她特别注重节奏教学, 从最初模仿小闹钟的声音、大钟的声音、布谷鸟的声音入手进行练习, 并巧妙进行多声部的配合练习, 效果较好;在音乐游戏中, 她也是有节奏读词, 但这次加入了强弱对比, 把节奏练习进一步深入;在新歌教学中也采用有节奏朗读歌词的方法, 并注重了读法的引导。她还善于运用手势进行引导, 强弱对比、轻重缓急, 一招一式特别有效。节奏是音乐的骨骼, 良好的节奏感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先决条件。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训练, 学生们的节奏感渐渐增强, 加深了内心的体验, 在歌曲的演唱中就不会再出现节奏上的问题了。

节奏教学不应是一个独立的教学范畴, 而应贯穿融合在音乐教学的始终。比如:在执教《滑稽歌》一课时, 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有节奏的对话, 师:她把袜子穿在哪里 了?生:她把袜子穿在XX了。接着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这样就为感受一首歌曲的节奏支架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休止处的难点, 可以采用在休止处拍手的方式, 这是一种用动作增强节奏感的一种较好的训练方式, 如果能长期进行这样的节奏训练, 相信内心的节奏感势必会增强。在表现的环节, 提问:除了拍手外, 我们还可以利用我们的身体做哪些动作?学生经过讨论后用跺脚、拍屁股、拍小凳子等体态方法加以表现, 这样继续巩固对歌曲的节奏感觉, 也深化着内心的节奏体验。而最后可以为歌曲进行简单的二部节奏训练, 先单独再合成, 加上教师的引领作用, 表现效果非常好。在这样的课例中, 节奏教学贯穿始终, 节奏真正成为了音乐的骨骼, 又不乏生动有趣, 让学生主动融入。

三、回归音乐的本真, 音乐课要重视发声练习

现在的音乐课堂很少进行发声练习, 导致学生一开口声音紧绷, 全班的演唱很难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所以歌唱前的练声是必须的, 但是发声练习忌枯燥乏味, 只有生动有趣, 才能让学生接受。例如, 在低年级的发声练习, 可以采用师生问答式的发声练习。如, 师:小花猫在屋里——生:喵喵喵;师:小花狗在屋外——生:汪汪汪;师:小青蛙在水里——生:呱呱呱;师:小鸟在天空——生:喳喳喳。练习时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动物形象做一做相应的动作, 这样就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 发声练习不要和歌曲教学割裂开来, 只有结合歌曲内容有机渗透, 才能使得发声练习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执教《铃儿响叮当》一课时, 老师可以拿出一盆腊梅花, 走到学生们中间, 让学生闻一闻腊梅花的香味, 在闻花的同时有机地指导闻花的方法和气息的运用, 这就为歌曲最后一句中第一个“好”字的准确切入打下基础。事实证明, 这种训练发声的方法贴近了歌曲的意境,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是非常有效的。

四、回归音乐本真, 音乐课要重视音乐知识传授

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非常重要, 但因为音乐知识的枯燥性, 教师们在教学时不知该如何切入, 有时干脆避而不教, 这其实是不合理的。我们应该把音乐知识的教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上, 在音乐实践中创设富有趣味的语境和情境, 合理有机地渗透乐理知识, 给每一个乐理知识赋予生命力, 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 提高音乐学习的课堂效率。

我们还应该大胆地分析和运用,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奠定基础。比如:在聆听《忆江南》一课时, 老师注重了对歌曲音乐要素的分析和渗透, 而这些知识的获得, 完全可以从引导学生观察乐句入手, 让学生自己发现:鱼咬尾的作曲特点是前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乐句的第一个音, 只有五个音的调式是五声调式, 一个字上有几个音叫一字多音。由于是自己的发现, 学生非常有成就感, 在演绎歌曲时就显得如鱼得水, 歌声非常美妙动听, 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进行专业的总结。这些音乐知识的教学让课堂上的音乐味更浓, 也让学生的音乐能力日渐丰厚, 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也为今后开展一些小型的创编活动打下了基础。

爱是教育的本真 篇10

[关键词]班主任爱的教育本真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60112

陶行知先生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作为班主任,笔者始终牢记这句话,并真诚地去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践行“爱的教育”。

一、走近学生,砥砺自己爱的能力

作为教育工作者,良好的素养是做好工作的先决条件。陶行知先生说“教人者先育己”。如果在学生心目中的教师是一个喜怒无常,简单粗暴的人,即使他对学生有爱心,学生也未必接受。笔者初任班主任时,中途接手了一个后进班。为了掩饰自己的“稚嫩”,开始时总是板着脸,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总是通过写检讨等简单的方式处理,对没有起色的学生总是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说自己是为他们好。但学生似乎并不买账,笔者一度为此感到彷徨。直到一件小事,改变了笔者的教育方式。有一位叫吴飞(化名)的学生,平时习惯很差,在学生中却颇有人缘。一次晚上回宿舍时,该生在宿舍区不慎摔倒,下巴开了一条大口子。笔者半夜从家赶去学校送他就医。看到老师跑上跑下忙碌的身影,吴飞真诚地说了声:“谢谢。”在以后的学习中他的态度明显有了好转,和教师们也亲近多了。自此,笔者觉得这些所谓的后进生其实是值得爱,也能为爱所触动的,对他们的偏见也逐渐消失了。学生也偷偷和笔者说:“老师,你现在有笑容了,比原来可爱多了。”

教育不是简单的“大棒”与“爱心”所造就的,我们的一举一动其实学生都看在眼里,并且心里会有一个判断。只有懂得爱并真心付出的教师,才会被学生真心地接受。

二、走近学生,让学生内心泛起爱的涟漪

1.从生活的点滴开始,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有教师和笔者交流时很苦恼,不知道怎样去显示自己对学生的关心,认为不断找学生谈心、谈学习才是关心,但往往适得其反。由于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很多学生其实对总谈学习已经十分厌倦,他们有时候更需要的是简单亲切的关怀。体育课后,看到穿得比较单薄的学生,略带责备地要求他们把外套穿好;学生看书凑得太近,轻拍他们肩膀,提醒他们把头抬起来……类似这样的生活细节,看似琐碎,但学生感受到的是真正温暖的爱。

2.真心地关爱每一位学生,待学生如亲子弟。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某些简单的目的而去关心学生,往往就成了学生口中常说的“虚伪”。只有当我们视学生如亲人时,“爱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一次圣诞节,晚上十点有位学生把手弄伤了,笔者将她送往医院并陪着她度过了一个最难忘的圣诞夜。同学们事后和她开玩笑,说她此生最难忘的圣诞夜是和班主任一起度过的。从此之后,笔者与学生的感情更加深厚了。而且,这种爱还被逐年传递,以前的学生总是会对现在的学生说教师如何如何好。在欣慰之余,笔者深切地明白:教师爱的行为其力量是巨大的,它的教育意义远远高于我们的付出。

三、用爱召唤爱,激发每位学生爱的愿景

作为教育工作者,爱自己的学生是本分。用爱去教育学生,并将这种博爱传向每一个角落,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现在很多学生提到“爱”,往往只朝一个方向去想,就是男女之爱,因此在校园里出现了越来越多早恋的学生。更有甚者,觉得表达越激烈就表示爱得越深,在一些校园里总是不断上演激烈的示爱举动。其实爱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表达,我们身边的很多大爱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对此,笔者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悟。

一个阴天的下午,笔者问学生:“在这样的天气,你们的感受如何?”学生的回答完全在笔者的意料之中,如“心烦”“阴暗”等。笔者追问:“还有呢?”教室内一片寂静,这让笔者感到惆怅,为我们的教育惆怅。短暂的沉默过后,笔者说道:“请大家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做一次心灵的飞翔,飞到乌云之上,你们看到了什么?”短暂的沉寂后,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能看到灿烂的太阳。”“很好!是的,阳光还在,只是我们被阴暗的环境蒙蔽了双眼,甚至蒙住了心灵。”接下来,笔者与他们一起感悟看不见的父爱、友情等。学生在后来的感悟中写道:“通过这次活动,我懂得了用心去感悟爱和生活,我将把这份感悟传递给身边的人。”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情况也在变化。但笔者坚信,爱是教育的本真。班主任应该坚持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教育学生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爱,并用爱去关怀身边的每一个人,让爱走出班级,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润洲. 教育本质研究的反思与重构[J]. 教育研究,2010(5) .

[2]韩震. 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 哲学研究,2008(12).

[3]吴成亮. 回归教育的原点[J]. 青年教师,2013(8).

[4]王红,张竞昳,张勤. 教育需要回到本原回到生活回到最初[N]. 郑州日报,201477.

上一篇:股骨干骨折手术前护理下一篇:鲁艺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