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2024-05-24

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共6篇)

篇1: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诗意语文”是目前语文教育界比较关注的一种教育主张,因其倡导者精彩的课堂教学艺术而备受推崇,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引起了一定争论。“诗意语文”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教育主张,其内涵是具有生成性和发展性的,有待语文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探索、研究和论证。

结合当前对“诗意语文”的各种不同解读,笔者梳理出以下三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中国古典美学出发,将诗意与美、美感、意境等联系在一起。他们认为,“诗意语文”要引导学生在诗教文化中汲取养分,改变语文教学中过于注重字词句训练而缺乏审美教育的现状,要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第二种观点认为,诗意语文应关注语文中生命个体的存在。它要求语文教学由原本的“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化,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生命的“诗意的栖居地”。他们认为,诗意语文首先应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对自由和信仰的追寻,课堂关注的不应是语文教学中具体的教学技巧,而应是教育中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

第三种观点认为,诗意语文本身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模糊概念,应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解读。王崧舟作为诗意语文的领军人物,对其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他认为,诗意语文应包括八个方面的内涵:

一、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

二、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

三、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

四、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

五、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

六、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

七、诗意的神韵:智慧光照;

八、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这一观点融合了诗意语文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功能,吸收了前两种观点中的合理成分,力图唤醒生命在语文世界中的诗意存在。这一观点是目前理论界呼声最高的观点。

当然,对诗意语文的解读远不止以上三种,从认识论、文学、社会学等角度都已有一些阐释。以上三种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也有其合理之?。但问题是,“诗意”这一概念本身的模糊性会使得一线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必须追问:

一、真正的诗意语文到底是怎样的?为何要倡导诗意语文?

二、诗意语文是否会与现实格格不入?现实具体的教育怎么能呈现为一种抽象诗意的存在呢?

三、诗意语文中的生命个体到底是现实具体的存在还是抽象理念的存在呢?

四、诗意是指向语文本身还是教育中的人?这些问题困扰着许多怀揣着诗意理想的语文教师们。

针对当前各种解读错综复杂的局面,笔者试图结合前文中提到的三种观点,对它们做进一步梳理和剖析,力图探寻一条通往“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第一种观点从中国古典美学出发来理解“诗意语文”,将其解读为一种审美教育,强调了语文教育中的诗教文化和审美熏陶。笔者以为,这种观点从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性质出发来探讨诗意语文,将诗意的渗透看作是教学内容的恰当选择和教学艺术的有效生成,实际上是将其局限在语文教育更应注重“人文性”还是“工具性”的探讨上。一方面,它批判现实的语文教育将工具性置于人文性之上的偏激做法,但另一方面,它又探讨使语文课堂更富诗意的具体教学技巧,将“诗意语文”进行工具化、理性化,从而陷入了一种自相矛盾的悖论之中。

第二种观点不再关注语文教学中具体的教学内容或技巧的选择,而是站在哲学高度来探讨诗意语文,关注的是语文课堂上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该观点虽同样批判工具理性,同样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但对“诗意”的解读却存在一定偏差。此处的“诗意”仅仅是为人服务的,人成为了语文课堂上至高无上的主宰,诗意只是一个附属品,而语文课堂也只是人作为最高生命存在获得诗意的一个场所、一种手段。

第三种观点融合了学术界对“诗意语文”的多种解读,对其内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读。这种观点既关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也注重语文教育的价值引领;既实践语文的文化传承功能,也追求教育中个体生命的唤醒。然而,这种“海纳百川”的诗意语文能否真的“有容乃大”呢?笔者认为,“诗意语文”不是简单地在语文前加个定语,也不是对其他各式语文的简单拼凑。“诗意语文”不是万能膏药,它无法解决语文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技术问题。它只是一种教育理念,是一种精神关照。因此,对“诗意语文”的内涵挖掘不能只停留在用诗意的语言对其进行概念表述或方法探寻,我们需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追问其本真意义。

“诗意语文”是基于语文本质的一种命题,它不是另一种语文,自然离不开语文的基本性质和共性。因此,有些学者将诗意语文理解为“语文共性中的个性”。笔者以为,这一观点有待商榷。一方面,就诗意语文而言,“诗意”不是外加物与修饰品,不是刻意的审美追求,它是与语文的本质融为一体的。换言之,诗意是语文的本体。如果一种本体之物被视为个性,实属不妥。另一方面,诗意是语文得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抛开诗意的语文只能是一种“伪语文”。因此,诗意语文不是语文的一种个性,而是真正的语文,一切优秀的语文课堂都应该是诗意盎然的。

对诗意语文的解读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意”这一概念本身的丰富性赋予诗意语文多样的理解,要真正实现诗意语文的教学主张,还有待教育工作者做进一步的理论探索和课堂实践。

★作者通联:浙江温州第二高级中学。

篇2: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陇中曾经苦甲天下,而今教育名噪一方,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定西市安定区近年来打破了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率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高效课堂建设项目,以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金秋时节,记者深入定西市安定区就该区开展高效课堂建设这一活动进行了采访。充满高效课堂文化的校园,处处呈现着崭新的风貌;沐浴着高效课堂春风的师生,个个活力四射,幸福洋溢。这是记者对安定区教育的初印象。

这一切都是源于该区的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高效课堂为安定区教育带来了生机,也给安定区教育人注入了活力。

基于对长期以来困扰着师生的教育现状的思考,为了消除因教育观念、办学条件、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因素的差异而导致的不均衡,改变学生厌学、教师职业倦怠、城区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微型班”等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通过规避差异创出县域优质教育,安定区教体局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审时度势,高效课堂建设应运而生。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安定区打造高效课堂的活动亮点无处不在,感动无时不有。

“组合拳”打破课改瓶颈

如何让中小学教师在短时间内进入状态,实现课堂教学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是区域课改的最大瓶颈之一。安定区通过一套“组合拳”智慧地打破了这个瓶颈。

据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雪保安介绍,在建设高效课堂伊始,安定区教体局迅速烧起了“三把火”。据了解,2012年2月,安定区教体局邀请资深教育专家高万祥、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实战派课改专家张四保等专家学者进行了题为“建设高效课堂途径与方法”的专题讲座,全区近千名校长、教师、教育局机关干部参加了这次培训。这是一次思想的巅峰对话和观念的前沿交锋,是新型教育思想的大集合、大贯通,这次培训给他们的收获,不仅仅在于理论的提升和技能的进步,更在于带给安定教育人启迪与滋养、思考与碰撞、激情与理想,是一次“给力”的精神盛宴,也正是这次大规模、高规格的培训,拉开了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大幕。

确立了目标,拉开了帷幕,安定区建设高校课堂的步伐并未就此停止。2012年4月、5月、9月,安定区教体局先后3次组织114名校长、骨干教师到山东实验中学、德州一中、河北衡水中学、山西省太谷县中小学、山东杜郎口中学等课改名校进行学习交流,亲身体会和感受高效课堂。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校长和教师们的思想通了,观念变了,高效课堂建设活动也开展得热火朝天。

为了对前一阶段全区高效课堂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同时为以后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鼓劲加油,2012年7月,定西市安定区召开了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暨观摩研讨推进会,分别观摩了交通路中学等6个区级实验基地和中华路中学、新集坪塬初中等高效课堂示范学校81名教师全面开放的课堂教学,参加观摩交流的校长和教师达860人。7月4日,在定西市政府礼堂隆重召开的全区高效课堂建设阶段性总结研讨交流大会上,参会的局机关干部、学区校长、教研员、中小学校长、教学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近1000人。这场“千人大会”以课堂教学展示、现场互动交流、专家精彩点评的方式,诠释了高效课堂理念,展示了高效课堂模式,也展现了高效课堂建设成果。

与此同时,定西市安定区积极树立课改 “红旗手”,带动高效课堂建设。安定区教体局按照 “先行试点、由点到面、骨干带动、有效辐射、城乡互动,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交通路中学、公园路中学、大城小学、东关小学、内官中心小学、西巩驿中心小学6个高效课堂实验基地示范引领。教体局及时对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并把高效课堂建设成果作为教师各类评优的重要条件之一,推荐上报省、市级课题168项,确立区级重点课题106项、规划课题364项,省市区三级课题达到638项,以此营造了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全区中小学掀起了校长、教师共读高效课堂理论,争鸣论道的热潮。

新集学区张耀明就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校长中的一员。他白天忙课堂实践,晚上忙理论学习,痴迷于高效课堂的探究,仅半年时间就让自己的学校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中华路中学水巧明、大城小学邢燕、东关小学张月军、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等,都是高效课堂建设中涌现出的众多骨干教师中的杰出代表,在她们的课堂上,学生们化茧为蝶,一个个敢说善讲、勇于质疑、敢于展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如果说“三把火”拉开了高效课堂的大幕,“红旗手”带动了高效课堂,那么“推广站”则把高效课堂的建设推向了新境界。今年,教体局编辑出刊《安定教育》高效课堂建设专刊,教研室定期编印《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简报》,在安定教育信息网开通“高效课堂论坛”,为全区广大教师搭建起高效课堂背景下沟通对话、互动交流的教研平台,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活动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制”保障高效课堂建设

“理性地审视我们的教育实践后,我们发现,学生的厌学情绪、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成为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究其根源,是学生没有体验到在学习中成长的乐趣,学习没有成为其发展的内在需要,于是,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和参与越来越少,最终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旁观者。对教师而言,单调、重复的机械付出与应试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课堂来改变我们的教育现状”。教体局局长南俊武感慨的说:“教育只有真正‘以人为本’,即‘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和教师才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会到成长和发展的快乐。唤醒师生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解决厌学、厌教的根本途径,也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

为此,安定区教体局从制度上对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予以大力支持。建立了观摩巡查制,局长、副局长、教研室主任、教研员每周对6所实验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学校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观摩巡查;教研员包校制,教研员一人包一校,负责对实验学校进行全程跟踪指导;全员学习制,教体局组织编写了校本培训教材《走进高效课堂——和高效课堂建设者对话》,局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人手一册,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广大校长、教师走出无意识的朦胧状态,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撑、经验分享和实践智慧;跟踪问责制,对观念不转变,行动不积极的校长采取“不换脑子换位子”的办法进行强力问责。经过短短一个多学期的实践探索,安定区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的课堂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高效课堂因“创新”而更显精彩

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的永恒主题,安定区在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中,独出心裁地借鉴了学习书法的方法。一是模仿“临帖”,依靠模式,实现教学方式转型,将“教”的课堂转向“学”的课堂,实现角色转型,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教师与学生同步,学会智慧导学。二是研习“入帖”,依靠模式,规范教与学的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是比较“破帖”,超越模式,达到“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无定模,贵在得模;无模之模,乃为至模”的境界,升华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为探索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教体局教研室在学习借鉴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以及全国教育发达地区学校教学模式和总结全区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研发了“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

“六模块‘3+X’建构式”课堂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能学不教”的基本原则,以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为宗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展示欲,努力创设活动的课堂,开放的课堂,让学生从被动听讲走向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力争实现“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把快乐和健康带给学生”的目标。

安定区的“六模块‘3+X’”建构式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行动上突出如何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在教师行动上突出如何引导、指导学生学习,为高效课堂建设的区域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效课堂因“目标”而具有方向

“我们的导学案包含三大元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目标告诉学生‘学什么’,过程告诉学生‘怎么学’,评价则告诉学生‘学得怎样’。在导学案中,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促进者、引导者,从而实现‘先学后教,以学评教’的目标。”安定区教体局副局长董志越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内官营中心小学冯玉红老师的语文课《落花生》导学案。在这个导学案中,有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案、导学流程等环节,把知识迁移融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更具体地呈现了开放的教育理念、坚实的课堂文化、真实的导学过程。

小组建设是安定区高效课堂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力量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小组的组建按照男女生比例、学生的性格、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的结合、座位安排等因素进行。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组名、组训,制定阶段目标和长期奋斗目标,包括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习成绩等方面预期达到的目标,以及在团队中预期要达到的水平。

记者走进大城小学二年级(5)班的教室,黑板上面贴着每个小组的名称,有乘风破浪组、超越梦想组、惜时如金组、谁与争锋组等,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如团队奋斗目标、团队成绩目标、课堂表现目标、学习习惯目标、课堂纪律目标、文明礼仪目标、校园纪律目标、团队誓言等。

大城小学副校长张志军告诉记者:“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高效课堂因“文化”而更有生命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它的无尽魅力。”

坪塬初级中学是安定区高效课堂建设的“高地”,记者走进该校的课堂,每位教师都有拿得出手的精品课,与以往相比,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课堂氛围更加融洽活跃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发言的多了,互动的多了;课堂由过去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现在师生的“群言堂”,由教师的一人讲变为师生的共同探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堂训练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把读书权、思考权、发言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一种生生不息的生命性,在这里传承!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 “你真不简单!” “你真是好样的!” “大胆的猜测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很高兴你做到了这一点!” “说得好,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关系!” 等等对学生及时的鼓励语,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感觉正在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坪塬初级中学校长石军章说,“开展高效课堂建设之后,我比原来更加忙碌,但学生们在我眼里,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自己也得到了成长!”

采访中,南俊武局长不止一次地对记者说:“在全区中小学大力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搞花架子、搞形式,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全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需要,我们是在用行动捍卫教育的本真。”

安定区教体局教研室主任杨天明给记者诠释了他们的追求和理想。他说:“什么是教育的本真?这里的‘本’,是回归教育的本源,皈依教育的本质,把解放学生的智慧,提升学生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能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惟一目标,‘本’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最终归宿。这里的‘真’,我们认为既是真实客观的‘真’,更是真理的‘真’,又是真诚的‘真’。‘本真’就是遵循教育规律,引导学生把探究知识、体验过程、培养自信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真诚待人,诚实守信,尊重自我作为立身的基础„„”听了杨主任的介绍,同样作为教育人的记者,心里顿觉释然。

行走是一种态度。纪伯伦说,我愿意同走路的人一同行走,我不愿意站住看着队伍走过。安定区教育人正在改变着自己的行走方式,在高效课堂建设的道路上,他们带着问题一边行走,一边探索。

篇3:尊重语文本真追求诗意阅读

一.破解阅读教学难题, 呼唤人文回归。

不管是语文课本选入的篇目, 还是推荐阅读的古今名著, 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精美文本, 应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由于一些引导方法的偏失, 牛不喝水强按头, 导致了学生对这些精美文本的漠然, 失去了阅读的兴趣, 即使阅读也是为了考试的勉强之举。我们曾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缺少目标意识, 硬性规定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语文新课标》中关于初中阅读教学的目标有着明确的规定, 由于教师对它学习研究的不够, 导致目标不明确, 对怎样完成目标, 想的较少。学生预习和上课时教师给规定的题目太死, 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2. 忽视阅读主体, 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由解读。

阅读教学中教师是主导, 学生才是主体, 只有学生自己阅读, 并认真体会, 仔细揣摩, 内心真正有所感悟, 真正提高了认知能力, 这才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老师讲得太多太远太散, 把学生牵得太紧, 又放的太松。很忙碌却无作为。

3. 缺少主动的参与, 缺少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缺少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成了任务, 成为备考的附属形式。

4. 重智力因素, 轻非智力因素。

阅读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体验, 学生只是被培养成了做题高手, 忽视了阅读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养成。只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美好的情感, 顽强的意志, 坚强的性格。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意义。

5. 重点篇目精读没读精, 课外阅读重要没重视。

重点篇目只有读透读熟, 反复涵咏, 仔细玩味, 才能深入灵魂。课外阅读, 做到有时间有布置有检查, 才能做到有效。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受时间限制, 课堂阅读抓的太多, 掌握的太少。课外阅读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尊重语文的本真, 追求阅读的诗意。

阅读原本是一件很简单、很轻松、很快乐的事, 但是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却常常因为功利, 让诗意远离了课堂。没有了诗意, 阅读也就没有了生命。

1. 诗意的阅读是开放的阅读。

以往的阅读教学, 把文本看作一个由字、词、句、篇以及观点、材料、语言、结构、表现方法等组成的封闭系统, 阅读就是研究字、词、观点、材料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阅读的结论又是固定的和单一的。诗意的阅读不仅关注字、词、观点、材料等, 更关注文本所连接的生活世界和作者的精神世界。“阅读解文如果仅仅停留在探究词义和文意上, 还不能透解, 只有越过词义和文意这道屏障, 找到原始的生活底蕴, 才能揭开言语的面纱, 看清它的本相, 达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新课标上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阅读的结果就不仅仅是由文本决定的, 而同时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在阅读中, 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读者, 都要与文本背后的作者对话, 那是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心灵交流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 在对话中, 会不断撞击出智慧的火花, 产生新的思想。所以, 对文本的阐释和理解, 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 并且是永无止境的, 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人们常说经典常读常新, 道理就在这里。

2. 诗意的阅读是生命的阅读。

阅读是读者将别人的言语转化为意义并内化为自己收获的心理过程。阅读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途径, 更是获取生命营养的手段。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文本和作者三个生命之间的对接、对话和碰撞。这种碰撞必然是生命的奇观!

3. 诗意的阅读是体验的阅读。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阅读是一种认识活动, 是一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其实, 阅读更是一种体验, 一种领悟, 一种精神历险。如前所述, 阅读是生命之间的对话, 是生命之间的认同、交流和碰撞。在阅读中, 我们体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和生命信息。我们生命中拥有的, 我们会予以认同;我们生命中没有的, 那些我们能赞同的, 就会欣然接受, 并内化到我们的生命中去;那些为我们反对的, 就会毫不犹豫地予以舍弃, 甚至给予批判。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切身体验。没有体验, 心灵被放逐, 生命因而缺席, 这样的阅读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并且也必定是乏味的。

4. 诗意的阅读是个性的阅读。

人的个性不同, 成长经历不同, 成长的方式途径各异, 阅读作为一种独特的成长方式和途径, 当然也会因人而异。这种因人而异既包括对读物的选择, 也包括各人读书的方法, 更包括对同一读物的理解、感悟。新课标上说:“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一个具有强烈生活意识, 生命意识, 善于体验、感悟的学生,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 他必然会建构属于自己的文本意义,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5. 诗意的阅读是自由的阅读。

林语堂说过:“读书不可勉强, 因为学问思想是慢慢胚胎滋长出来。其滋长自有滋长的道理, 如草木之荣枯, 河流之转向, 各有其自然之势。”读书是关乎生命成长的事, 成长有成长的规律, 所以要顺其自然。

6. 诗意的阅读是快乐的阅读。

阅读即碰撞, 是心与心的碰撞。所有智慧的火花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人的思想、灵性、性格和精神成长的机缘也都是在碰撞中产生的。身体的碰撞给我们的是痛感, 心灵的碰撞却给我们以快乐。阅读不仅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而且拓宽了我们的生活。是阅读使我们的生活超越了衣食住行的局限, 而拥有了诸如想象、深思等等许多常人无法体验的快乐。更为奇特的是, 一打开书本, 就会有一位古圣先贤, 从书本里跳出来, 坐在你的对面, 与你侃侃而谈, 那是一件多么让人着迷的事啊!阅读给人的快乐, 如果说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至少也是最大的快乐之一。

7. 诗意的阅读是创造的阅读。

最伟大的书也不可能为我们提供终极真理, 它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激励。阅读的过程其实就是读者和作者灵魂的冲撞。在这种冲撞中, 不仅会建构新的意义, 还会撞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人格甚至一个崭新的世界。

总之, 诗意的阅读是本真的阅读, 它既是最高的阅读, 又是最基本的阅读。

三.营造读书的氛围, 提升生命的质量。

语文主题实验是个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的过程。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围绕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把营造书香氛围当作主题阅读的保障, 把主题阅读当作营造书香校园的核心内容, 引导师生阅读经典, 享受人生, 走近大师, 提升生命。

1. 规范办学行为, 为阅读创造空间。

不改变落后的办学行为, 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就永远不能把师生从应试教育的笼子里领出来, 阅读也就成了空谈。只有, 把时间放给学生, 把学习的权利坏给学生, 才能把读书的自由教给学生。只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学生才有心情阅读。心灵越轻松, 触角越伸展。

2. 改革课堂教学, 为阅读搭建舞台。

阅读是师生走进文本, 与经典碰撞、与大师对话的过程。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师占领课堂、以讲代读的授课模式, 师生以平等地位参与阅读和交流, 才能真正实现人文的回归,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 丰富读书活动, 为阅读点燃激情。

如果没有相应的措施, 学生阅读就会完全成为走过场, 所以读书笔记、小组活动, 阅读总结等措施, 要在阅读中受到关注。只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 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也才能保证读本的阅读使用效果。

4. 完善评价机制, 为阅读解除羁绊。

既要明确评价目的, 又要改变评价方式, 让评价成为一种动力、一种鼓励, 一种引领。既要提高评价水平, 又要注重评价效果, 让评价成为一种交流, 一种对话, 一种赞美。

“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都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一个书香充盈的校园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学校”。在这些闪烁着哲理的话语指引下, 我们学校坚持用文化和书籍打造着自己的书香校园。倡导全体师生热爱阅读、广泛阅读、深入阅读。在阅读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阅读中拓展生命的宽度。

“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 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正是我们鄌郚中学读书的座右铭。用阅读传承百年文化, 用阅读培养人文素养。

“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是书香能致远”。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阅读问题。语文教学必须从抓学生的阅读开始。

篇4:寻归本真语文,铺筑作业回归之路

[关键词]语文作业 本真 回归之路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55

作业是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的方式之一。但在语文教学中,作业的设计却存在着缺失。教师应多角度地分析语文作业的现状,寻找到作业设计的回归之路,从而使语文教学回归本真。

一、苦行师生的作业之路

“救救老师!救救孩子!”背着“怕苦怕累”的罪名,语文教师喊出了久埋心底的声音。放眼小学基础教育,就语文学科而言,“作业多多,时间满满,任务重重,要求高高”。学生厌烦,教师精疲力竭,师生已不堪重负。

1.从课堂的缺失看作业

新课改的春风,提高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活跃了教师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但不能掩盖语文课堂追求表面活跃,学生“轻舞飞扬”的现实。为了课堂的热闹,教师不敢去落实语言训练,不敢去抠词语,不敢去咬文嚼字,不去讲标点,不引导学生查字典、辨字形,怕别人说没有新意。特别是在某些公开课上,教师怕听课的人感到枯燥和压抑,于是课堂上没有书面作业,也很少用课本,教师只是围着课件转,学生也是瞪着课件看。为了追求新奇,教师常常选用课外内容作为教材。公开课上的作业布置和语文基础能力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相去甚远,表面新奇,内则虚空。考试前,教师为了弥补课堂的缺失,用大量的练习来应试,学生埋头苦干、奋笔疾书,每每眉头紧皱、哈欠连天。

2.从教师的缺失看作业

教师代表着情操、学识、能力。在旧私塾里,先生只要一把戒尺就能管住学生。作业也单纯得多:读、背、写。很少有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这多少得归功于戒尺的威力。严厉、方正、不苟言笑的私塾先生也能赢得学生的深切怀念。而如今,种类繁多的阅读、作文、作业批改、评讲、订正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在城乡结合部,为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督作业、补作业成了语文教师的又一负担。再加上名目繁多的各级统考,相互之间攀比考分、排名的巨大压力,增加了教师心理的焦虑。教师因为不轻松而不愉快,因为焦虑而变本加厉地看待学生的作业。教师把目光紧紧地盯在学生试卷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标点上,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也给自己布置了作业。无尽的疲倦和心理压力在无形中削弱了教师的教育激情。

3.从学生的缺失看作业

以考分论英雄的现实,使得学生“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叶澜语)。教师不敢让学生雀跃,害怕他们因一时的忘乎所以而漏做了试卷上的一道题。家长也不敢让孩子放松,生怕因一道题而输掉了此生唯一的希望。面对如山的作业,学生正襟危坐,成了看书、写字、做题的机器。他们隔绝了花香鸟语,隔绝了金色童年,隔绝了飘飞的纸鸢。学生没有了朋友、没有了刻骨铭心的体验、没有了美好的回忆,陪伴他们的是作业、孤独和疲倦。

二、寻找作业的回归之路

1.立足课堂,减轻作业负担

语文课堂呼唤简朴、扎实的教学流程。只有将语文课上成常态的精品课才是真正有效的课堂。常态的精品课应在课堂上践行“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背”这十字真经,该写的当场写,该读的当场读,该背的当堂背,该理解的理解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去除卑劣的题海战术,还语文以生命的色彩。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识记生字、初读课文、听写词语,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背负特级教师的美名,也就背负了无数双对其百般挑剔和满怀期待的眼睛。特级教师的课堂,标新立异、美轮美奂是一种境界,而坚持简朴、扎实的教风,让课堂彰显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也是一种特色。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幸福的,也是富足的。

2.尊重差异,分层设计作业

教师们几乎每天布置的作业都是清一色的。优等生吃不饱,没有吸取到足够的阳光雨露来展现生命的张力;中等生很木然,每天机械重复、卑躬屈膝地劳作着,缺乏新奇和创意;学困生很困顿,他们面对能力训练无能为力,面对基础知识又缺乏必要的耐心和勤奋。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合于他们的发展,分层布置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第12册《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我设计了如下作业。

(1)代表家乡的孩子给巴金爷爷回一封信,用上“多么……多么……”“不是……而是……”的句式;补充阅读冰心的《再寄小读者》。

(2)用上“多么……多么……”“不是……而是……”各写两句话;完成一封书信:给(  )的一封信。(也可选做上一题)

(3)把课堂上默写错的词语正确地写两遍;用上“多么……多么……”“不是……而是……”各写一句话;完成书信格式的填空。

这样的作业设计,让优等生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中等生有了自主选择的快乐,向着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奋力一搏,跻身优等生行列的几率将大大提高;学困生一颗不安的心得到了抚慰,作业也不会变得面目狰狞。循序渐进的作业形式以亲和的姿态和风细雨般融入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3.着手阅读,美丽作业“容颜”

作业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只有在你不经意的时候,孩子自己拿起了书,津津有味地阅读,他才真正懂得了学习。”

书,是散发着幽香的花丛,提着小花篮的小蜜蜂们理所当然应是我们的学生。他们渴望着花丛的美好,渴求着花蜜的甜美。教师应给学生一张适合的阅读地图,制订出学期班级必读书目,与学生一起同步阅读,写读书笔记;学生则讨论教师适时提出的问题,发表个性化见解,然后开展主题阅读交流活动。如师生从共读《西游记》到观看动画片《西游记》,再到创作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微作文《我们班的“西游人物”》,一路经典一路歌。从中,学生读出了经典的历久弥香,链接生活的微创作也焕发出时代的气息。

学生毕业前夕,我在班里开展了师生共读《城南旧事》活动。书中,老北京城的旧生活图景、斑驳迷离的童年回忆、那个特定年代各色各样的悲剧人物,都像一首凄婉的歌谣从老北京城的鸽哨声中向我们飘来。当我们透过主人公英子的双眼,感受到文中淡淡的忧伤、丝丝的温暖、深深的思念时,语言文字散发的馨香、激发的想象、流淌的情感就更加沉静、更加丰盈,成为我们心灵中挥散不去的心香。以至于有学生毕业很多年后仍然津津乐道地谈起:“回首老师同我们走过的那条文学路,就会想起那位居住在呼兰河畔的小萧红,想起那位住在北京城南的林英子,想起那位执著于生物的法布尔……是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文学,是老师通过语文的水分养育了一片已步入初中的郁金香……”

阅读作业,给学生的岂止是作业,还是一生的精神滋养和文学积淀。

这样的情感,这样的品味,学生们怎么会不捧起书本,去寻找别样的馨香?

寻归本真语文,走进作业的青色家园,让学生在作业之路上走出束缚,走向阳光,走向鲜花盛开,走向畅快地呼吸,让童心、童趣、童真在阳光下绽放,那么教师的笑脸就会和学生们一样灿烂。

篇5:诗意语文的本真之路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现状,本真教学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 学校基本情况

和桥中等专业学校是一所省级三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机电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服装工艺与制作、动漫、电子商务、机械环保等7个专业。目前在籍学生数1629人, 在校班级21个 (其中高一9个班, 高二10个班, 高三2个班) , 班容量达50人左右。专任教师92名, 其中语文教师11名, 人均授课班级约2个。该校语文教学质量在宜兴市名列前茅, 多次在期末抽统考和对口单招高考中获校均分第一名, 对口单招本科过线率也一直是该校办学质量中一张亮丽的名片, 多次夺魁。优异的教学质量带来良好的生源, 在宜兴地区同类学校中, 该校的生源素质相对较高。

(二) 问卷设计内容

本调查问卷由五个部分29题组成。第一部分共2题, 主要调查的是学生对目前所用教材的评价, 主要是编排体例和选文内容两方面;第二部分共15题, 主要调查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印象与感受, 侧重点在课堂教学方式、写作教学、课堂评价、考核手段、实践活动等方面;第三部分共4题, 主要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第四部分共3题, 主要调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看法;第五部分共3题, 主要是调查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经历, 从中分析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问卷题目包括单项选择、多项选择、量表程度选择等封闭型问题和若干问答式开放型问题。

(三) 问卷调查范围

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 发出问卷673份, 回收有效问卷662, 回收率为98.4%, 调查范围涵盖学校已有的机电、计算机、服装、动漫等专业, 数据翔实, 可靠, 参考性强。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初步分析

(一) 调查结果统计

1. 学生对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评价不高

首先, 学生对语文课的喜爱程度不高:43%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 而47%的学生则认为一般。 (见图表一)

其次, 26%的学生满意教材的选文, 40%的学生表示大致满意, 32%的学生认为为一一般般。

从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对目前教材的看法并不理想, 对选文的满意度也不像我们认为的那样高, 可见, 在教材的编排和文本的选择方面, 我们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见图表二)

2. 学生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不甚满意

对课堂教学方面调查后发现,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仍然偏重于课文分析和知识讲解, 66%的学生在课堂上仍然是以听老师讲解为主。只有17%的学生能够与老师同学讨论或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见图表三)

(2) 学生对课堂的要求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则是矛盾的。40.4%的学生希望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老师共同探讨问题。但只有11%的师生做到这一点。35%的学生认为,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将来的工作实践有帮助。 (见图表四) 所以他们希望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自主性:33%的学生喜欢以学生为主的讨论交流形式, 40%则倾向于在老师指导下自主学习。 (见图表五) 然而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却不容乐观:35.8%的班级一学期仅开展一次活动, 35%的班级从来没有开展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3) 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 48%的学生认为最迫切需要提升的语文能力是“说”, 有49%的学生认为口语交际在对今后的实践工作更有帮助, 这批学生中又有53%的学生认为应侧重“交谈”方面的口语训练。认为需要提高写作能力的学生占调查总数的24%, 只有13%的学生认为需要提高阅读能力。

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的调查, 我们了解到54%的学生对写作教学的现状是“一般”;61%的学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才开始作文写作, 他们更希望老师多推荐好作品, 多讲评, 做指导, 学生自己修改。

在学生不重视的阅读方面:绝大多数学生阅读的随意性较大, 阅读的内容以课外名著、社科文学类以及网络小说, 言情武侠类为主。其中青春、人生、理想为主题的文章占前三位。 (见图表六) 阅读的手段方式中网络媒体为主, 其次是传统书籍。

3. 对语文学科的看法要求双元化, 但更重视工具性

63%的学生认为语文学习对自己的健康成长很重要, 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对自己认识人生社会有帮助, 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素养, 陶冶自己的情感。对于语文学科的作用, 51%的学生更倾向于能力培养, 32.6%的学生倾向文化熏陶, 剩下16%的学生倾向于知识传授。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期待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期待教材生动, 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二是课堂教学能生动、互动;三是期待多一些实践活动。

4. 受访学生的动机水平较高, 但倾向于功利化

一是考入对口的大学, 占调查学生中的45%, 二是想要找份较好的工作, 占47%。

(二) 回归本真之路多障碍———调查初步分析

中职学生的来源大多是“分流生”, 初中时候的学习状态决定了他们身上有着这种或那种的不同问题。如学习态度不端正———根据思想调查, 认为读书是混日子的占6.4%, 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浓, 自控能力又较差, 这就直接导致了基础较差, 成绩不理想, 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较为困难。因而多数这类学生表现为书写能力差, 理解能力低, 也就制约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从而影响专业课程的学习。

当然, 他们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个性鲜明, 思维活跃, 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更喜欢通过交流学习新事物, 善于迁移联想。因此, 他们更喜欢在活动中学习, 也不畏惧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

但是, 中职语文脱胎于“普教”, 在很大程度上沿用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 所使用的教材与普高也无实质区别, 都是建立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之上的语文学习模式, 因此,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 加之多数文化课老师对专业缺乏了解, 使得语文学习与专业学习无法沟通联系, 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无法发挥, 也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

篇6:探寻诗意的语文教学之路

关键词情感熏陶想象驰骋生活化教学

语文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动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的教育,进行感受美、欣赏美、评价美与创造美的审美教育、情感训练。语文学科的这一特征,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情感训练的重要性,探求其内在的联系,寻找一条使两者能统一、和谐、融合的途径,克服教学中单调传授知识和技巧的弊端。

一、情感熏陶的重要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感知的主要对象是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其思想内容讲,既有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英雄的赞颂、对祖国的爱恋,也有对谬误的批判、对现实的针砭、对邪恶的斥责。师生共同浸润其中,心灵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并相应地作出或爱或憎、或喜或忧、或褒或贬的情感反映。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总是沉浸在一片深情的海洋中。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心理的催化剂和主动学习的原动力。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平情,莫始平言,莫切平声,莫深乎义。”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首先要通过“言”“声”的分析来激情感人,教师要把学生领进作者创设的角色中,以激动人心的情感魅力,把学生的激情“煽动”起来,使他们投入到忘我的学习之境,在美的情感陶冶中激发主体意识,使学习始终保持自主能动的积极状态。

赞科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入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这种特定的情感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升华,内心涌动的是欲罢不能的情感激流,脑海里闪现的是智慧的火花。这样的教学,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新鲜、生动、活泼的知识,而且将拥有一个健康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想象驰骋的必须性

新课标告诉我们,教学中学生是关键。在语文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重点和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使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

在教学《蒲公英》(苏教版第五册)一文中,我问学生:两颗小蒲公英心里会怎么想?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它会想我马上有很多的钱了。”有的说:“我才不要去黑黝黝的泥土中呢,我要寻找我的快乐。”有的说:“这儿多美啊,我要把家安在这里。”……学生的发言热情很高,我就因势利导,进一步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想象“它们是这样想的,那么想想看,它们飞的过程中会怎样做”?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感受到不能像这两个小蒲公英一样被事物的外表所迷惑,使得整个语文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少些,那么生活就为同学们创造了语言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的延伸拓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文学习的广阔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意识,能够从学生的周围生活中发现学生关注、感兴趣的事物,组织课程资源,为学生创造学习语文的机会,增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教学《学会查“无字词典”》(苏教片反第五册)一文中,我并非仅仅学习这一课,而是要求学生学会这一课中小作者的学习方法,即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学习是宽广的,只有多方面的学,才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学生一开始并不能理解,我让学生回想看过的影片,一个军人什么时候会摘下军帽。学生告诉我:当战友牺牲、升国旗等。我继续引导:同学们,现在,彭德怀面对着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说明了什么。学生争着说:彭德怀把大黑骡子当成了亲密的战友,他不舍得,彭德怀深爱着大黑骡子。接着,不需要我过多的言语,学生的体会就非常到位了。

上一篇:第八套模拟试题下一篇:2024年度汤池中学安康杯竞赛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