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生命的本真作文

2024-04-10

坚守生命的本真作文(共7篇)

篇1:坚守生命的本真作文

有些人,有些事,有些东西,像芳华刹那,即使沉鱼落雁,也不过昙花一现。人的一生追求的很多,也拥有许多的理想,但有的人会为一个理想付出一切,甚至是生命。这就是对生命的坚守。

在“”中,有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在初期便自杀了。他的理想隐藏在音乐中,音乐便是她心中最为神圣美好东西。当风暴袭来,心中神圣美好的东西被践踏时,他选择了用死亡来抗争。也许有人对此不解,认为如果她或者抗争更能有效果。可是,他的理想破灭了,再没有支撑她的东西了。这并不是懦弱,而是为了维护理想而以死抗争,这是对生命的坚守啊!人可以没有生命,但不可以没有理想,更不可以没有对生命的坚守。

一代豪杰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可他最后却在敌人的包围中自刎而死。他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渡河到江东。有些人说他傻,他大可以“过江东”卷土重来。可是,他的理想破灭了,他的人格被破坏了,他没有脸面再回去见江东的父老乡亲。他宁愿自刎也不愿违背理想和人格,这是为了维护理想、人格而以死抗争,这是对生命的坚守!这样的人,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敬重他呢?

家喻户晓的诗人陶渊明在官场不得利,他选择全身而退,过着隐居的生活。他并没有像项羽一样以死抗争,但他也在维护着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也同样在做着对生命的坚守!正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官位维护理想,才获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就算再穷再苦,也要做到对生命的坚守,也获得了那珍贵的自由闲适。

对生命的坚守,是生命的灵魂。

尽管他们不在同一时代,但他们都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生命的坚守。也许,这样做就是“飞蛾扑火”,可那又怎样?就算是“飞蛾扑火”,也要在历史的车轮上留下一道印记,即使浅到无人看得见,也算有所值有所获。

篇2:坚守生命的本真作文

我仍记得几年前的地震事件,猛烈的泥石流我们无法抵挡,可是我们却凭借对生命的坚守战胜了它。绿色,生命的颜色,迷彩的颜色,在灾难来临之时,绿色为人们撑起了生命的蓝天。人名子弟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用坚守换来人们脸上灿烂的笑容。白色,天使的颜色,医生被人们成为白衣天使,他们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将每一个站在死亡边缘上的遇难者从恶魔手中夺回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们昼夜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的.就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利益。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绽放了生命的奇迹。每个人都在这次事件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并且发挥到极致。

生命的绽放不仅体现在我们身上,而且还存在于我们身边,周围的不起眼的植株上。

在我小时候,祖母曾给我讲过一个关于普罗提亚的故事。那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就一脸稚气茫然地问祖母:“普罗提亚?那是什么?”祖母和蔼的笑了笑,便向我解释道:“那是一种生长在非洲大草原上瘦弱干枯的植物,但在土里种上它们的根也不会发芽生长,可令人奇怪的是它却会开花结果。”我被普罗提亚这个神秘的故事深深吸引了。祖母将我一把抱在怀里,继续说道:“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证明出普罗提亚种子的发芽是经过大火的催生,在它经历重重烈火之后,完美绽放。”

现在回想,祖母告诉我这个故事不就是想让我像普罗提亚一般么?浴火重生,接受世间大火的洗礼,绽放光辉,崭露头角。

篇3:本色作文,本真生命

一、本色作文, 让生命在春天里蓬勃

生命的话题是现实的, 但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把“生命”这一严肃的主题融于孩子每天都生活着的自然, 让他们亲近自然, 关注自然, 感受自然的美好, 体验生命的美丽。试想,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又怎会不热爱生命呢?

又是一年春到时, 走在春天的暖风里, 看着枝头的新绿, 聆听耳边的鸟语, 真真切切地感受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正欣欣然地成长起来。这种生命的蓬勃, 孩子关注了吗?这些生命的多姿多彩, 孩子感受到了吗?对于春光的美好和悄然流逝, 孩子体验到了几分?也许, 终日面对书本, 面对现代化设备的孩子更多地在春去了会再来, 花开后终究是花谢的循环往复中变得木然和淡漠。生命在他们眼里是自然的, 是天成的, 是习以为常的。因此, 唤起孩子对生命的崇敬和赞美是教师的责任。

初春时节, 校园里万物争春, 百花绽放。在花坛里, 一棵芭蕉枯萎了, 看不到一丝绿意。引导学生仔细考察, 争论:“芭蕉究竟是死了, 还是活着?”突然, 一位学生惊奇地喊道:“活着, 看这里有嫩黄的苞芽。”另一位学生也自言自语感叹道:“真是的呢!看似枯竭, 谁知道里面却流淌着生命的血液呢?”此时, 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 思维已经启动, 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的火花。因为学生想弄清楚芭蕉到底是死还是活, 所以, 与以往的观察相比, 更全身心投入, 从黄色的枯枝败叶中寻找生命的痕迹。当学生剥去枯黄的老皮, 看到其中露出一点白里透青的嫩皮时, 自然是很惊喜, 写出的文章也很耐看。

漫步青枫公园, 徜徉无锡桃园;行走花前, 驻足树下;远望一片花海, 近嗅一阵花香, 一次次, 一回回, 总有新的发现, 新的体验, 新的收获。学生对“春”产生了独特的情感, 那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并感慨:“春光是短暂的, 虽然明年依然有春, 但今年的春将一去不复返。让我们珍惜我们的春天, 好好播种, 孕育秋的希望。”

二、本色作文, 让生命在脆弱中坚强

生命的话题是现实的, 但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她应该融入我们每天进行的教学之中, 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生命的脆弱, 更加珍爱生命, 体验生命的本真。

“星期六的傍晚, 天阴沉沉的, 还不时飘着细雨。几只家燕在无忧无虑地嬉戏着。突然, 一辆大货车呼啸而过, 我的心为之一紧, 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发生了……”这是四年级上册习作7的内容。紧接着文字后面的是一个小学生捕捉到的一组“感悟生命”的照片, 共五幅图。第一幅图是一只家燕垂死于路中央;第二幅图是另一只家燕走到它的身边, 呆望着;第三幅图是活着的家燕用嘴去啄已死去的家燕;第四幅图是活着的家燕振翅欲把死去的家燕带走, 甚至希望它能像以往一样展翅跟自己飞向蓝天;第五幅图是在绝望之下, 它带着孤寂, 拖着颓丧的步履离去……习作的要求是续写, 让文字在打动自己的同时, 也打动别人。我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写作练习:学生得以接触续写作文的练习, 拓展练笔的范围;学生得以体验生活, 感悟生活, 甚至体会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感动”, 能使学生获得很好的教育力量。

首先, 带动学生进入感情的基地。通过课前补充阅读《藏羚羊的跪拜》、《老牛拼死争水》、《蜥蜴的故事》、《蚁国英雄》等故事, 学生心中已有了情感的积淀。在《小燕子》的乐曲中, 欣赏着这些黑色小精灵们可爱的姿态, 这节作文教学课有了童话抒情般的开始。但在看着死去的燕子孤零零地躺在雨中, 听着伤感的音乐和我温婉的叙说, 学生不知不觉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心灵被深深地打动了。一只家燕的死亡并没有怎样的感动力量, 但而后播放的几幅图却震撼了他们的心灵:感觉到另一只家燕在一时遭受变故的情况下, 心理防线崩溃的时候对生命的呼唤, 那只活着的家燕力图以自己的力量带走已死去的家燕, 多么无助和苍凉, 最后留给生命深深的苍白。

其次, 促使学生的感情得以生发。学生受到打动, 可以从他们严肃的表情看出来, 但这种打动往往是暂时的, 不确切的, 不稳定的。接着我告诉学生:图中虽然没有文字, 但我们能从中“读”出很多东西。拍照片是一种形式, 我们还可以换一种形式, 可以将这段真情写下来, 用我们的感动再去打动别人。我让学生用心感受照片, 说说最打动心灵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在描述过程中, 学生都抓住燕子是怎么呼唤的这个情感的激发点。我还让孩子来扮演燕子的亲人或朋友, 呼唤它……从语言、动作、神态, 学生走进燕子的内心世界, 感受到燕子的伤心、气愤、绝望, 凄惨的场面让人难忘。可能是为家燕之间纯真的友谊或挚爱亲情, 也有可能是至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 从而明白动物也有催人泪下的感情, 要尊重一切生命。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 不就是由那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自然生命组成的吗?当那些自然生命遭受威胁、遭受冲击时, 你的生活还会那样坦然吗?你的心灵还会无动于衷吗?在生命的边缘, 我们常感到悲凉、无助、忧愤, 甚至痛苦、绝望。生命是这样脆弱, 不经意间常遭受伤害。为了让学生能深入感受, 我提起了悲惨的一幕幕:汶川那场突如其来的地震, 让中国顷刻间消失了数以万计条生命, 令我们痛心之至。他们的眼中噙满了泪水, 他们的心灵受到了记忆的震动, 他们的感情也得以生发。

三、本色作文, 让生命在温馨中永驻

生命的话题是现实的, 但生命的教育应该是无痕的。生命的体验和教育应该始终相伴其成长, 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感恩父母, 让孩子在生命的历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

跟往常一样, 学生的周记本又交上来了, 我照例一本又一本地改下去。可是, 其中的一位学生的作文却让我心头一颤:这位学生写了爸爸妈妈打得不可开交, 家里的椅子坏了, 妈妈的手指骨折了, 孩子只好威胁大人要离家出走, 这才制止了这场家庭暴力。家是最温馨的地方, 孩子如果感受不到家的温暖, 不是太可悲了吗?为了感悟亲情, 我开展了“我爱我家”的综合实践活动, 两个星期来, 从介绍“全家福”到“小鬼当家”、“探寻家庭快乐源”, 孩子对家的感受更深了。之后大家选择了感受最深的、适合自己表达的素材写了一篇作文。

第二天学生的日记交上来后, 我作了认真的批阅, 并在当天的课上作了评述。特别是对那些平凡而质朴的话, 和学生一起进行品味, 享受其中的感动。其中最让人感动的当数嘉仪同学的:晚饭时, 爸爸夹了一块排骨给奶奶, 可奶奶却将排骨塞进了我的饭中, 并用筷子摁了几下。接着又夹起一块红烧冬瓜放入自己的碗中。我奇怪地问奶奶:“奶奶, 你怎么不吃排骨?”“我牙齿不好了, 吃肉不消化, 还是冬瓜比较软。”可我昨天明明看见奶奶还在嚼年糕丝吃呢。这几句话让我和学生都感动不已。这时, 又有一位学生补充道:“去年寒假一天, 我洗完脚和妈妈一起看电视。我无意中说了一句:‘我的脚有点冷。’妈妈听了二话没说, 撩起自己的衣服, 将我的脚放入了她的怀中……”看着学生那闪亮的眼睛, 我知道他们已经动情了。孩子们爱的语言在课堂流淌, 每个人都沉浸在暖暖的气氛中。

活动结束了, 那位学生的周记中快乐的故事越来越多, 但我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瞧, 学生的日记又交上来了:

“今天, 我给老爸打来了洗脸水, 可老爸却用傻乎乎的目光看着我……

今天, 放学回家, 我肚子饿了, 买了一串臭豆腐干, 忽然想到家中的老妈, 又买了一串。谁知到了家里, 老妈硬是不肯吃, 还一个劲地问我是不是干了什么不好的事……”

篇4:人生在世请坚守本真作文

人生之路漫漫其修远兮,许多人不断在路上上下而求索,只为寻找自己的理想,奔向属于自己成功的顶峰,而前方路上注定坎坷难行,又有多少人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呢?又有多少人面对诱惑,面对利益却能不为所动,坚持本心呢?

世事变迁,我们在慢慢长大,社会也在不断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会迷失自我,迷失方向呢?古往今来,多少伟人用他们的事迹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做出了榜样。当诗人吟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慷慨陈词,当诗人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正直之言时,我们仿佛明白了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坚守本心。

面对同学,我们应学会谦虚待人,真诚相处。

集体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们便是我们的亲人,面对他们,我们应真诚以待,不欺骗,不做作。而当今社会,有些学生虽还未踏出校门,却早已谙熟为人处事的潜规则,虚假卖弄,左右逢源。为了不让别人超过自己做出了太多违背良心的事,甚至也早早学会了巴结,这些,都不是纯洁的中学生应该有的。青春是美丽而单纯的,我们不应让它蒙上太多污垢,真诚更是交流中必不可少的,坦诚待人,别人也会回报一份真诚。

面对老师,我们应实事求是,而不应虚假卖弄。

现在的许多学生,迫于家长、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为了能取得更好的分数,学会了抄袭,甚至不惜一切手段获得答案。这样的行为,不得不令我们质疑:不劳而获的结果,真的是他们所想要的吗?没有努力奋斗的过程,又怎么会有收获的喜悦呢?那样的结果只让人有无尽的`虚荣和空虚。正如著名书画家傅山《作字示儿孙》小序中写到,写字要注意:“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无安排。”我们学习也应如此,宁考差也不应弄虚作假。至少你努力过,无愧于老师,更无愧于自己。

面对社会,我们应正直坦荡,无愧于心。

踏出社会,我们便开始为自己的梦想奋斗,那时的我们,难免为诱惑所动,或许会利益熏心,变的阿谀奉承,那时的我们更应坚守本心,及时将自己从利益的深渊中拉出来,我们的是祖国的希望,又怎样能被社会的污浊所染,正直坦荡是我们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我们要时刻保护自己心灵的那片净土,做最真的自我,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篇5:坚守本真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 隔窗看雀 》说课稿

一、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鄂教版第十册第17课《隔窗看雀》是一篇语言生动、平实,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其中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态度能引起我们长久的思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周围的人与物。

所有五年级的老师们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选得好,但教学的难度却很大。首先是散文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方式对学生来说难以把握。更重要的是文章从小小麻雀身上所折射出一种讲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为了达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的目的,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朗读全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通过与文本、与作者交流,理解麻雀“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可贵,感受作者对麻雀这个小生命的欣赏,从而引起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思考。

3、通过学习文中优美细腻的语言文字,想像画面,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

二、谈难点的突破

1、这篇文章的内涵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是有一定的困难,麻雀仅仅是一个他们并不陌生的事物,但是要感受和领悟麻雀“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的生活,并不容易。如何让学生理解文章要表达的意义,领略到文章深处的东西呢?我采用读悟结合的方法,抓住文章最主要的枝干,紧紧扣住文中能够让学生的心灵产生摩擦和振动的语句,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展开自主学习,感知、理解、回味,读出文中情感,从文章的表层读向深层,逐步领悟到作者的用意并感受到优美文字中所传达出的情趣。

2、“忙碌而不羞愧,平庸而不自卑”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第六自然段的行为之中,很显然,它是文章的文眼,是麻雀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将这句话作为这堂课的阅读切入点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但这句话高度概括很空很泛,即使学生在课文中一眼就发现了它,也只能代表作者的个人感悟,学生没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无法与作者实现精神的沟通,无法真正领悟这句话并丰富它的内涵。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我在教学中没有硬性揪着不放,而是暂时把它放在一边,集中精力品味课文六至十一自然段,从作者对麻雀生活带有浓厚感情的描述中体会这小生命活出快乐与坚忍,自信与乐观,充实与幸福,学生通过读书体会、想象补白等阅读方法不断丰富麻雀在其头脑中的形象。在这之后,我水到渠成地将学生读书体会归纳到文眼之下,告诉他们用心感悟到的正是“忙碌而不羞愧,普通而不自卑”的真正内涵。

此外在第九自然段,作者把麻雀比作点缀在人类生活中的活标点,语言优美风趣、比喻排比运用巧妙,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我把这段教学重点放在语言文字积累上,从“活标点”这一形象比喻出发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生趣,再利用将暗喻词改成好像、犹如等,不露痕迹的提示暗喻写法,最好后激发学生背诵下来。几个环节体现语文课的本色,又避免机械训练,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

三、说课后反思。

1、一直以为,文字是语文课堂得以飞翔的着陆点。脱离语言文字的着陆点,其感悟难以扎根。怎样才能使学生“言语的耳朵”更加灵敏,“言语的眼睛”更加明亮?我觉得,一定要贴紧文本潜进字词里去。《隔窗看雀》中不少文字句段,赋予了诗人特别的眼光与想象,平实而奇特,生动而鲜活,可以称得上神来之笔。然而如何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神来之笔,让学生感悟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一直是我设计这堂课和执教这堂课最大的困惑。

篇6:坚守语文本真 追求教学质效

-------我对新课标下,追求自然、真实语文教学的思考

桃舟棠棣小学 张克佑 张文感

11月23日,我来到泉州聚龙外国语学校,参加了“新课标、新思维、新探索------十四省市32校小学语文联合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在这短暂的一天学习时间里,使我有机会认识了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还有贾志敏、戴建荣、梁艳等好几位小语界的名师,聆听了他们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解读:我们的语文课,要姓“语”更要姓“文”,因此呼吁少用ppt和其它光电设备,这些东西破坏了学生对语文的感受,使本来完整而美妙的语文变得支离破碎,所以与会的代表专家呼唤要真语文课、真语文人,真学语文,真爱语文,回归真实的语文教学。这使我受益匪浅。

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话,揭示了教育的职务:教做真人,学求真知。

真实,真而不假,实而不虚。做人需要真实,因为,真实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理由;课堂需要真实,因为,只有真实,才有生命。真实,是“真诚、真爱、朴实、扎实”;真实,是“真情实况”、“真情实感”、“真心诚意”。

一、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自然、朴实、扎实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课堂本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地方。真实地上了一节课,遗憾的地方必然一大堆。面对这自己的缺陷,我们需要的是反思:究竟是哪儿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是认识上的不足?还是对学生准备不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一次次的打拼中成长起来。其实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老师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可是谁又能在课前把所有的都想得面面俱到呢?所以面对上课的老师的缺陷,听课的老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宽容别人,也是告诫自己。其实,假如自己去上,未必能比上课老师做得更好。

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不得不说到贾志敏上老师,听了贾老师《普罗米修斯》一课后,我有这样的感受:“课就应该这样上”“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说“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者,似乎有一种失落感,来听贾老师上课前,把贾老师的课想象得多么精彩,听了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正是从“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中,我们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气魄,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非凡,看到了贾志敏老师的“课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贾志敏老师的课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它什么,贾志敏老师上得都是那么自然、实在,毫无牵强、斧凿的痕迹。看他上课,就像看厨师做菜,不是“全席”,不是“珍馐”,但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在教学《普罗米修斯》时他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学生就开始集体读和拿腔拿调读。贾老师立刻止住,说“不要拿腔拿调,就要按照正常人说话那样读。”他又点了几个学生来读。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发出的不是假声,而是真声,是活生生真人真生活中的样子,真好。“关注教师”是说贾志敏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就考虑课堂教学不能大动干戈,个性成份不能太多,要上家常课,要上老师们能够借鉴、能够模仿、能够迁移的课,上老师们拿回去就能上的课。

在今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实践“精致的家常课”,真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本色,朴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特征,扎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目标,丰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境界。要知道,最平凡的往往愈是最美的。

二、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标使我们认识到“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让我们记住贾老师以及他的语文教学观:老师上课,就是借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写话训练。课堂上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泛语文“活动以及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等,都或多或少地减损了语文学习的功能。

时下的一些教学观摩活动正趋向于商业化操作,而且规模越来越大。课堂变成舞台,执教者由于在意听课者的反应而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与策略。这样,恰恰忽略了对学生的关注。于是,“课堂教学“演变成”课堂表演“。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不同:前者,追求”真“,后者,追求”美“前者表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后者展示演员排练的结果。教学不是表演,不能变味,更不能异化。课堂上,要关注的始终是学生。

三、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一种对学生的真实真诚的爱。

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只有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得到真的收获。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的、欢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习并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变“要他们学“为”为他们自己要学“。

我们在听课中经常见某些老师在上课前说“老师爱你们,老师喜欢你们,你们喜欢不喜欢老师啊“之类的问答,矫情做作又让人想笑。贾老师没有这些废话,直接讲课、直接入题。伴以在学生中间走动,不时抚摸下孩子头,纠正坐姿。当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时,他会走过来倾听,“嗯,不对,这里应该是......”好,很好,这句特别妙......“学生每念一句,贾老师都及时指出其字句的优点和不足,一字、一词、一句地指导修改。在听学生回答时,他经常用手按男学生的肩膀,嗔怪着,”你刚才没听好,你要听啊。“遇到好句子,他不吝赞词,抬高声调的夸。正是在这表扬与批评、宽与严之间渗透出一种真挚的爱。我一向以为,赏识教育不是对学生一味说言不由衷的好话,甜得发腻的夸奖,真正的爱应该是严格加赏识,表扬与批评,而贾老师的课堂上充满了这种严格教学和慈悲关爱相结合的真爱之氛围。

课改的路还很漫长,课改的路还很艰辛,课改的路也很幸福,我们要在实践中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语文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丰实“的最高教学境界,追寻像贾老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因为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本文获2012年安溪县小学语文科教学论文评选三等奖)

关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9989 有奖投稿关于激发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文章

来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 m 5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一旦学生“乐知”,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要: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课堂上始终处在最佳状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应当努力达到的。

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高低,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腔热情,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艺术上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有效探索,全方位、多角度、更深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总之,就是教师要有良好的素质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乐此不疲”。笔者在近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对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归纳为以下五点,希望通过对本文的研究和探讨,对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方面能有一定的帮助。

一、教学主体上,教师要有张扬个性,激情教学的素质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教师起主导作用。”①而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教师个性的张扬。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对他人产生着影响,在语文教学上,教师的个性对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实践证明,教师个性的张扬,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个性的张扬包括静态的个性张扬和动态的个性张扬。静态的个性张扬是指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浓厚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等在教师身上内在体现的外化。动态的个性张扬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和行为发挥。学生都是十分关注自己的老师,每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对老师都有一种期待,因此,教师无论是静态个性张扬还是动态的个性张扬,都对学生的视觉和思维产生强烈的震撼,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欲望。

那么,如何促使语文教师个性得到张扬呢?

首先,教师要自己努力,自我完善,增强自我修养意识,这是最根本、最关键的。教师要主动地自我教育,健全良好个性;要努力地完善自己,积极展示良好个性;要注意发扬民主,充分发挥个性影响力。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重视和尊重教师个性,给语文教师创造健康、和谐、宽松的环境。

再次,积极开展语文教师的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有条件的话还要对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心理测量,使语文教师能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便于有目的地调节心态,扬长抑短。

二、教学理念上,教师要有融入情感,赏识学生的素质

梁启超说过:“用情感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份量磁便引多大份量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另一类是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实践证明,学生对惩罚往往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逆反心理),而对赏识却欣然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要融入情感,赏识学生,实施情感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激情。情感和赏识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理解和热爱学生,对教师来说,大而言之是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小而言之则是教师的修养,是师德。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和赏识,这种出于真挚的“赏识”,一旦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就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这种“赏识”的对象包括各类学生学习语文的各个方面。比如说朗诵、写作、阅读等,在表达形式上,可以在接触、交谈(交谈环境要适宜,气氛要和谐)中,对他们表示一种信任和赏识,以产生情感上的促进作用,激发学生形成兴奋中心,产生自信。随之要给予具体的、有效的指导或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教师要及时地表示肯定或赞同,以便为下一次新的进步作好心理准备。

其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应实施“倾斜政策”。当然分寸要得当,要使全班同学理解教师的用意和诚心。如果在尊重这部分掉队学生自尊心方面处理得慎重、科学,不但能激发他们迎头赶上的信心,而且能自然地融洽师生之间、差生与其他同学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当然,决不能因此而对他们有所迁就和放松,相反的更应该从严从实要求。而这个“严”“实”又是植根于教师对学生纯真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之中,使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达到动之以情的效果。

再次,应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事实证明:不断获得成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直至完全丧失。由此必须充分运用表扬的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心理,从而重视语文学习。同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消除语文难学的偏见,尽快摆脱学习语文束手无策的困境。

三、教学形式上,教师要有实现互动教学,活跃课堂的素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特别是年轻人,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根据这一特征,要想在整个活动中保持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要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单项施教的方式,实施教学过程的互动,活跃课堂,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碰撞出思维火花,激起和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互动教学的实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互动教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互动方式。实现师生互动,首先,教师的备课要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而目前教师的备课大多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当然,帮助学生学会知识是需要的,但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而且任何方法的运用要取得好的效果,都必须将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者的一种习惯和技能。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善于提出问题和善于分析问题是一个人思维独立的表现,而独立性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础,课堂上学生提问是极为可贵的,教师应更多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再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二)生生互动

生生互动,意即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生生互动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互动。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设计比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互动。好胜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点。把竞赛穿插于教学之中,对学生来说,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享受。在比赛中,同学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竞争,组内同学相互激励,从而在竞争与激励中得到共同提高和进步。有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比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起不同见解的争论。(3)组织生生学习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互动。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三)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生本互动体现在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中,其中的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学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四、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有充分展示语文独特魅力的素质

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王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②走进语文,可以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雨点落进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觉。雨点落进小溪里,在小溪里散步。雨点落进江河里,在江河里奔跑。雨点落进海洋里,在海洋里跳跃。”人们对语文的魅力已经描绘得惟妙惟肖,语文的独特魅力无与伦比。

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语文既然有这么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审美”:(1)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学生感受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2)善用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语言对学生的感知活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都起着主导与调节支配的作用,学生心中的琴弦,往往是美的语言拨动的。在教学中具有美感的教学语言,往往是再现了语文描写的情境。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要么让学生感受到美;要么让学生联想到美;要么引导学生去追求美;要么启发学生领悟到美,从而展示了语文的魅力。

五、教学艺术上,教师要创设情境,快乐教学的素质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如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可先通过语言描述,接着,用《雨霖铃》的教学磁带,先读后唱,民乐伴奏,在悠扬悦耳的萧笛声中,学生倾听着凄楚婉转的女高音歌唱,眼看着课文注释,很自然地进入词的境界。创设情境,将把强制学生有意接受知识变为无意而轻松地获得,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包含创设观察情境和创设想象情境两个方面。(1)创设观察情境,培养观察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能力,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并启迪学生创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多“看一看”,多“闻一闻”,多“摸一摸”,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观察情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2)创设想象情境,激发想象。英国诗人雪莱曾说过:“想象是创造力。”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文教学是发展学生想象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想象情境,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想象,积累学生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世界里快乐地学习。例如:

在学完朱自清的散文《春》一文后,我问学生:“课文里描绘的春景美不美?在你的心目中春天又是什么样的呢?”让学生们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于是学生们踊跃发言了。“浅浅的绿意渲染出浓浓的生气,淡淡的花香装点出烈烈的诗情。” “刚刚抖落冷酷的冰雪,刚刚穿越逼人的寒风,春天的微笑还很矜持。”“春天似乎突然给久久郁闷在冬天里的人们一个明朗的心情,并给肃祥的世界一个暖暖的美景。”„„更有一位同学细致地描绘了“春雨图”——“几许轻微的水滴声,清晰、动听,仿佛一首有着轻快旋律的歌曲,又像一位满腹心事的少女诉,说着自己的心事„„”说得多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说出来了,把积蓄在心中的感想说出来了,把学习发言的积极性、生动性调动起来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随即被激发出来了。

虽然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并非朝夕之间便可达到的,但只要教师的素质到位,能从以上几个方面落实个人的技能与教学技巧,而且能正视学生的实际,积极探索教学捷径,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这个老师的带领下,自觉主动地走上学习语文的康庄大道。

篇7:坚守生命的本真作文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中, “预设”与“生成”几乎已升格为“敌我矛盾”, 因为“预设”是指“预先的设计和筹划”, 而“生成”则是事物“即时的发生和形成”。一个是“预先”, 一个是“即时”, 如此“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真是“针尖对麦芒”, 难道真要来个“点球决胜负”?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一语道出了“预设”的重要性。但是,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 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 如果教师为“圆满”完成“预设”教程而一味抢时间、赶教案, 生硬施教而少有“花絮”, 则学生必然只能跟着教师亦步亦趋, 何谈主体地位和愉快发展呢?

怎么才能实现“双赢”?笔者认为, 从“治标”的角度看, 教师在进行“预设”时, 可多一些并联式的弹性步骤, 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 少一些粗放随意的“临阵磨枪”, 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 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而如果从“治本”的角度看, 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 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 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有此功底, 不管什么的课堂, 什么样的情况, 教师都能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都可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 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展现精彩!

二、专题探究与多点解读

常有惊人之语的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曾说:“‘带着问题读’这一曾立过功劳的方法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先天不足’, 因为问题是教师提的, 所以这样做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置于从属的被动地位, 给他们阅读、思考套上了‘框架’。”为了例证“不提问题也能上课”, 我曾听过支老师在教《再见了, 亲人》一课时就不提一个问题, 只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反映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之间血肉深情的语句后, 再加上自己的感受来说服老师动情甚至流泪。为了说动老师, 学生阅读泳文本时欲罢不能, 发言陈述时则声情并茂, 真正实现了多点解读和畅所欲言。浙江名师屠素凤最近执教的《燕子专列》一课也没问什么, 但学生的话匣子全打开了!

“不提问题、照样上课”的思考和实践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实际上, “带着问题读”虽然可以“集中火力”地“引导”学生“读懂”课文 (支老师本人的《月光曲》等经典课例就提了问题) , 但也会限制学生生动活泼的思维、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富于创造的表达, 最终造成学生阅读能力的缺陷, 妨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铁的课例表明, 语文课上, 教师不提问, 学生的“探究”常因“自选”而显得更显自如、更有创意、更加精彩, 这种“多点开花”式的导读策略常让课堂显得“满庭芳华耀眼明”!那么, 多年来一直“为‘问’痴狂”的语文教师们是否可以自问一下, 以“零提问”的身姿潇洒走进课堂, 到底敢不敢呢?

三、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

翻开《语文课程标准》, 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我们的阅读课堂的一个误区就是曲解了阅读的本质和内涵,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只注重朗读而忽略默读, 都在不知不觉之中犯下了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的毛病!所谓“阅”, 简言之就是用眼看, 用心想, 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其实, 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读书更多的是默读而非朗读。现在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了不少, 会让你听得很满意, 但日后一旦离开校园, 真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用“阅”这一“快捷方式”从书中汲取营养。真若如此, 学生可不就是“长大未成人”了吗?

怎么培养学生“阅”的能力?最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静静思索、细细品味的“场”。可惜现在即使在带有示范性质的名师观摩活动中, 也少见学生默读这一环节, 大概是教者担心课堂“气氛不够热烈”, 有负“观众”的缘故吧。这方面, 有“对话教学的开拓者”美誉的孙建锋老师的“默读——批注——对话”式教学值得我们关注和钦敬。在他所执教的《最大的麦穗》《只拣儿童多处行》等一系列堪称经典的课上, 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发言主要都是依靠平时的默读批阅、潜心阅读而得来的, 有“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气势!我想, 语文课堂应该世世代代追求那种准确而丰赡、全面而完整的“阅读”!

四、随机点拨与快捷导航

现在不少地方都要求语文老师的普通话水平为“二级甲等”以上, 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口语能力对语文教师的重要性。但是, 即使能在这一点上“达标”的老师, 他们也会有烦恼!当前, 语文课堂最不“感冒”的就是教师的“讲”, 似乎一“讲”便是个人作秀, 一“讲”便是越俎代庖, 一“讲”便是不懂规律。与此同时, “随机点拨”则成了“万能O型血”。新课标“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指示”更是“变本加利”地对教师的“话语权”都设下了限制, 以前教师“说不好话”, 现在则是“不能多说话”了, 真让人感到“上一堂课好难”!

上一篇:战国策·东周·昭翥与东周恶原文和翻译下一篇:七年级数学整式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