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2024-05-09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精选九篇)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1

科技成果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也是激励广大科研人员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措施。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体系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以科技成果鉴定为主的服务模式。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评价指标不明确、专家审查不合理、评价缺乏独立性、评价方式不规范、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已影响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针对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制中存在的问题,科技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其中,“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模式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中被提出。可以说,国家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但是,这些政策法规只是对科技评价工作的原则性问题进行了规定。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就必须细化政策法规的具体条款,并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探索科技成果评价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规范服务流程和评价行为,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服务体系。

2 “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

《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提出“以政府为主导、专业评价机构为主体协同推进的原则”,并于2009年10月14日,首批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的9个单位的12家评价机构名单被公布。这种“政府主管、社会承办”的新型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依据《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评价是指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由评价机构聘请同行专家,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民主、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对被评价科技成果所进行审查与辨别,对其科学性、创造性、先进性、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评价,做出相应结论。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到2010年底建立起科技成果评价新的管理机制和责任机制,培育出一批专业化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基本实现科技成果分类评价;到2015年实现科技成果评价从以满足政府管理需要为主向适应市场经济中多元主体的多种需求转变,形成科技成果多元化评价体系。目前,新型的科技成果评价与传统的科技成果鉴定的主要区别见下表1。

3 新形势下科技成果评价机构服务机制的探索

3.1 设立评价组织机构,保证评价工作有序开展

法国科学管理专家法约尔指出好的计划需要有好的组织。因此,为了保证这种新型的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能有序、健康、深入开展,必须建立适合成果评价工作的组织机构。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要求,评价机构的核心组织应包括评价中心、评价监督小组和学术委会员。如图1所示:

科技成果评价中心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组织机构,由评价主管和若干成员构成。评价主管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妥善解决评价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并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除评价主管外,评价中心还包括评价负责人、评价费用核算员、资料归档员、专家管理员,评价负责人主要负责科技成果评价的具体业务工作;评价费用核算员主要负责每项科技成果评价的成本核算;资料归档员主要负责评价材料的归档与管理;专家管理员主要负责评价专家的征集、信息维护与沟通等。

评价监督小组由评价机构领导人员和评价机构外专家组成,负责监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分析解决评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评价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有序开展。

学术委会员主要由各技术领域的资深专家组成,它是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必不可少的技术专业组织,协助评价负责人受理各项科技成果评价委托,审核评价委托的材料是否达到评价开展要求,保证评价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3.2 制定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保障评价工作公平公正开展

为了科学、规范、富有成效地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提高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评价机构应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以及其他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如,苏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根据科技部以及苏州市科技局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要求制定了《苏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科技成果评价中心规章制度(试行)》。科技成果评价的规章制度是开展评价工作的细则指导,对评价参与者的责任与义务、评价指标与标准、评价程序、评价费用与时间都应给予明确的规定,强调评价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并随时接受公众的监督。科技成果评价规章制度的制定,使成果评价从开始到结束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充分体现评价活动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3.3 加强科技成果专家库建设与维护,提升科技成果评价水平

为了保证成果评价活动的公平、公正、高效开展,使优秀的科技成果能及时进入市场,评价机构应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需要,一方面扩大专家遴选范围,解决由同行评议的不足带来的各种负面作用;另一方面在筹集各技术领域专家信息的基础上,增加经济、财务、管理方面专家的补充,使委托成果能从不同角度被评价,真实地反映成果全貌。同时,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评价机构还需加强扩展学科或交叉学科专家信息的收集,以适应新兴行业或高新技术领域成果的评价需求。

3.4 细化优化评价流程,提高评价工作绩效

科技成果评价有会议评价和通讯评价两种形式。根据会议评价或通讯评价的特点,细化评价工作流程,确定每步流程中各环节的工作目标、实施要点,并通过实践摸索与积累,推进流程优化,提高工作绩效。如,评价材料提交不全或缺乏针对性,不能揭示被评价成果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影响评价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使优秀的科技成果通过评价能如实反应成果水平,评价中心优化评价流程,聘请兼职专家参与到评价材料预审环节中,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第一关——评价材料审核。另外,通过业务实践,评价中心发现评价委托方、受邀咨询专家等对成果评价的流程与具体要求都比较陌生,影响了成果评价的效率与质量。针对该问题,评价中心利用专家培训、业务宣传等方式让专家与科研人员了解成果评价与成果鉴定的区别、成果评价流程与要求以及咨询专家如何进行定性与定量评价。通过专家培训与业务宣传等方式,评价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委托方提交的材料以及专家的评价结论也更具有针对性。

3.5 开发科技成果评价服务平台,优化服务流程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为目标,根据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要求,开发具有科技成果评价学习、咨询与服务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对优秀科技成果进行宣传与推广,促进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在科技成果评价初始阶段,平台首先要强调科技成果评价的咨询与服务功能:通过咨询,让委托方了解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的流程、评价材料提交要求与注意点以及科技成果评价与科技成果鉴定的区别等等;在服务方面,根据评价工作优化服务流程,实现集“科技成果评价申请咨询、受理审查、评价准备(包括邀请评价咨询专家)、成果评价、撰写审核评价报告、资料归档”各流程于一体的服务理念,特别是利用系统功能根据科技成果的技术领域实现对评价咨询专家“快、对、准”的检索功能。

3.6 加强工作人员培训与学习,强化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能力

首先,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是一项试点工作,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评价机构需要根据《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安排专职人员和非专职人员学习科技成果评价规范要求、评价程序等,加强对科技成果评价业务的了解与熟悉。第二,对于工作人员来说,科技成果评价的对象和内容都是多元化的,评价工作具有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特点,涉及面宽而广。评价机构的工作人员只有多方面学习,加强业务培训,积累经验,总结各行各业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提升服务能力。第三,通过培训与学习,强化评价工作人员的材料审核能力。评价材料也是委托方向咨询专家展示成果的一面镜子,评价材料提供不全或不符合要求,必然影响专家对成果新颖性、创新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因此,评价工作人员在工作实践的同时需要加强业务学习与交流,通过积累、分析与总结,提升科技成果评价服务能力与水平。

参考文献

[1]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2009.

[2]科技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2009

[3]九三学社界别.应尽快建立第三方科技成果鉴定制度[J].中国科技奖励,2010(3):34-35.

[4]康初春.科技成果评价现状、主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0(3):24-25.

[5]胡恩燕.成都:成果评价与金融联姻[J].中国科技奖励,2009(11):19-21.

[6]李岱素.广东省科技成果水平评价集成服务体系的构建[J].科技管理研究,2009(6):106-109.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2

(甘肃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730070)

[摘要]文章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及相互作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三角型,并以科技成果产出数量、科技成果推广数量、科技成果转化数量对三边赋值。通过研究发现,理想情况下的等边三角型在现实中很难存在,但如果三边的比例能够达到M1∶M2∶M3=1∶1.2~1.5∶1.1~1.2,则主体间的协同效应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构建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具体包括:宏观调控机制、供求均衡机制、市场需求导向机制、农业科研合作机制、信息传递机制。[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耦合互动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coupl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Teng Ying, Wang Shenglin(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730070)Abstract: The coupl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analysis presented synergies between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iangle between subjects,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outputs, the number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o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number for trilateral assigned.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n equilateral triangle Ideally difficult to exist in reality, but if the proportion of the Trilateral can reach M1: M2:.M3 = 1:1.2 ~ 1.5:1 1 ~ 1.2, the synergy between subjects effect can get a better play.Trans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build an interactive mechanism for coupling the body include: macro-control mechanism, the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mechanism, market demand-oriented mechanism, research and cooperation mechanisms in agriculture, information delivery mechanism.Key words: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body;coupling interaction mechanisms;research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3

关键词:会计;科技成果;激励政策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科技成果的转化定义的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所产生出来的有着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相应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和推广直至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材料形成并发展新产业的活动。”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可以进一步理解为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进而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取证,引入科学实验研究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和使用价值的成果或新成就。为了突破现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广义上来讲,科技成果的转化,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规模的客观环境背景下,基于本身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文化知识,进行科学创新实践的主体为了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进行的不断变化的一系列各个阶段与科研技术生产有关的科技成果内容和形式的探索推进的总和。狭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通过实业领域的技术创新,通过不断探索实践,进一步形成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成果或者新的实践方法。将科技与经济相结合,促进技术创新转化现实生产力,从而将科技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新的生产领域,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科学技术走向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进而实现由科技创新带来新的产业革新;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即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或相关的科研机构流入市场,在企业从事批量化的销售中实现其科技价值所带来的产品收益。本文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界定主要则是从狭义上来进行理解和阐述。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人才必不可少。无论处于研究的哪一个环节,人才是第一要素。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科研工作者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科研能力,敬业精神。需要高科技人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其推向市场。因此,这种具备高素质的科技复合型人才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不可或缺,在研究开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策、法律法规。政策法律法规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包括国务院,地方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自身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宏观的政策对于科技研究,科研成果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科技成果的研究,必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下探索。政策制度不仅与微观的科研活动有关,还能影响市场机制与风险机制的建立,因此研究国家政策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金。在进行科技研究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任何一个过程都会耗费大力财力和物力,因此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投入性。而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所发生的成本,是否能够在未来生产的产品中都能够抵消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该科技成果不具备可行性,要允许研究过程中所发生的失败。

科技评估。指有关鉴定机构部门对于科技成果的研究从开发-转化-引用等阶段对于研究的意义,功效,性质等的评定。评定的标准与方式一定程度上会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产生一定的作用。

利益因素。科研工作者对于其从事的研究工作所产生的物质激励和精神荣誉方面的利益将会大大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他们都会通过影响研究过程中某个环节进而影响最终的科技成果。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影响也不同。

二、会计角度国家政策激励科技成果转化

(一)会计政策。会计政策是指“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方法和程序。”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和计量时必须需要遵循相关会计政策。企业选取不同的会计政策则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为了平衡各个利益主体的关系,在遵循国家其他经济法规的前提下,在对会计政策的具体运用中,企业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会计政策。会计信息向企业经营者传递着不同的决策信号,投资决策者与利益相关者根据传递的信号进行决策和利益分配。企业在进行科技成果研发过程中,会计信息始终贯穿着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资产折旧方式的选择,研发费用的扣除标准,无形资产的计量属性等等,这些会计政策的选择都会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无论研发项目的选取,还是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都应该注重会计政策的选择,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关系着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与否。另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高新技术领域建立高效有序的会计政策秩序则势在必行。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离不开会计政策的正确选择。经营管理过程中,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大大激励科技成果的转化。会计政策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协调微观主体间的利益关系,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二)税收优惠政策。为了减少经济主体的负担,政府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适当的降低企业的税率,进而促进社会资金的流通,以此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成功转化。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新产品新工艺新成果的批量化的形成过程。税收优惠的根本目的在于:企业在向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过程中,不断的降低企业研发成本,进一步将税收优惠节约下来的成本投入到新的科技成果研发当中去。扩大企业的经营面,以达到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的目的。税收优惠政策的根本就是政府让渡税收,将利益转移给企业,降低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经营风险,减少企业资金投资回收期,达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大化。

总而言之,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政府为达到扶持高新企业发展的意图,通过税收优惠降低参与的各个创新主体的税收负担。税收政策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政策,也是政府管理职能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调整国家经济的有利杠杆。

加大前期开发投入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条件。我国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鼓励高新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在前期投入阶段,在计算企业的所得税时,采用成本加计扣除的方法,将研发费用的150%进行加计扣除。用于科学的研究,科学实验的进口设备可以免征增值税与关税。这些税收的优惠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参与性与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扩散。为了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应用环节,科研机构、大中院校进行科学技术成果的转让免征企业所得税。这些税收优惠政策使得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更加具有伸缩性,使更多的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大大提升转化的效率。

(三)权益分享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其具有高投入性,高风险以及收益性。收益性又包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所谓私人收益就是在从事科技活动的经济主体,进行投资所带来的有效投资经济回报;而社会收益指的是全体社会,在从事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开发活动中所得到的全部有效收益。由于科技成果属性的存在,在没有被授权或有条件交换的情况下,新研究的科技成果被其他的经济主体无偿占有,这也称为科技成果的“溢出效应”。由于科技成果“溢出效应”,以及公共产品市场失灵的存在,科技成果产生的社会收益会大于私人收益。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转化的权益分享关系到人力资本再次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影响最终收益。因此,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之上,确保所有投资者的收益,正确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收入分配。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的基础是产权明晰。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对其创造的治理成果享有专属权,这是对科技人才的一种保护,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知识产权制度。由于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存在多个创新主体,也就存在诸多形式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有关产权归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功能,使科技成果带来的收益能够达到有效合理的分配。另一方面,企业的研发人员不仅关注收入的分配方式,也关注企业未来实际收益后的利润。在实际的企业经营中,如果权益分享比例太低,会大大削弱企业的科研技术人才的积极性,长期以来还会导致人才的流失。除此之外,如果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科技的研发与转化,最终的利益占有者往往是企业。例如:某一品牌的研发设备,在企业进行批量生产之前是属于某科研机构的科研研发成果。而进行批量生产之后,该设备每年的销售收入可以达到仅几百万。而实际上某科研机构仅仅在研制阶段有几万元报酬。由此可见,这就产生了利益上的分配不公,也体现出我国研发主体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国家的相关政策保护。

三、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改进

(一)完善无形资产相关会计政策的改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不断发展,这种趋势下应当适时放宽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而不应该局限于专利技术,著作权,非专利发明等狭隘的范围之内。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而言,可以适当的引入人力资本和品牌价值纳入企业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是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品牌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重新审视无形资产,能够更好的促进激励成果的转化。逐步放宽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的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更广泛的应用于无形资产。对于无形资产的正确的计量方式能够更好的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有效的防止产权的流失。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能够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知识,这些新成果如果具有可辨认性可识别性,在未来一段时间为企业带来有效收益,就可以作为无形资产来管理。而历史成本的计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无法反映出科技成果的真正价值,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无疑是一种更为准确。

(二)完善科技税收政策,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通过税收政策的引导,促进企业成为创新技术的主体,使企业在竞争和利益的驱使下不断寻求科技的支持。税收支持坚持以科技成果为导向,以高科技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科技成果转化每一个阶段,税收都要有不同的针对性。税收优惠的重点主要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阶段,降低这个阶段的资金风险,促进科技创新。按照创新主体的性质,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税收统筹规划中,有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直接税收优惠包括降低税基和税率,对企业实行免税期,通过直接税收优惠,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可以有效的降低科技成果的转化成本,减轻纳税企业的负担,提高研发效率,从而能够减少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间接税收优惠是一种税基式减免包括创业投资企业的投资的抵免,折旧方式的改变等,通过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来实现税收优惠。虽然间接税收优惠没有减轻企业的总税赋,但是通过税收的实际递延,企业实际上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无息贷款,这样既没有减轻政府的税收收入,同时又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财政支持,这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大大减少了企业风险,更好的激励科技成果的转化。

(三)明确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完善收益分配制度。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应当重视对科技创新主体的收益分享激励。重视收益分享激励,有利益促进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和和主观能动性。收益分享激励,首先为体现合作主体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要明确双方合作主体的合作科研项目,科技成果的最终所有权归属于企业或者高校等科研结构。同时还要区别对待科技工作者利用本单位的科研设施取得科研成果的所有权问题。为体现知识产权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如果科技工作者主要是通过个人自身的努力或者利用个人的物资取得的科技成果,其成果所有权则归属于个人,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进而区分出单位的物质条件还是个人的物质条件;如果单位投入的物质或者财力超过规定的比例,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则归属于单位。其次,对于由企业的技术研发团队一同研制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一旦研发成功,产品进行批量化生产,这样形成的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应当赋予参与研究的每一个人,而应当归属于单位。与此同时,不能忽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应当建立起激励机制,可以适当的将收益分享与产权激励相结合,促进科技人才的积极性。

目前,在我国的科技研发体制中,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归属分配制度,导致在后续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收益问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在收益分配阶段,应当建立适当合理的比例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分配收益制度,制定一个明确的知识产权股权制,对知识产权的出资比例,出资方权利义务的限定,作价方式的选择,将会大大激励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张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比较及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4(13):141 ~ 144.

[2] 李建成 .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D]. 长沙:湖南大学 ,2008.

[3] 张俊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及政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0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4

1.1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优化创新环境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 风险资本、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条件、创新性人才和创新文化是进行创新活动所需要的四项基本条件。然而, 在实际创新过程中由于创新主体利益上的不平衡与技术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 难以获得如信息和人才等的创新要素和实现创新要素的整合。而科技中介服务业凭借其专业化服务, 能帮助创新主体在更大范围内获取、筛选和加工信息, 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优化创新环境。

1.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渠道

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将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转变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商品, 该过程需要诸多相关主体参与到各环节中。另外, 信息形态的技术转化为应用于市场的商品, 还需要相应的基础设施、人才、资本等, 因此, 能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发展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应运而生。科技中介服务业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知识支撑, 其主要涉及的业务包括技术研发、项目评估、组织谈判、决策咨询、企业孵化等, 它能增强技术交易双方的信息沟通, 促进技术商品的流通, 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中间渠道。

1.3 降低技术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涉及科研机构和企业两个主体, 它们分别从属于技术研发和产品市场两个系统, 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 技术卖方和技术买方在交易中会出现许多不确定的情况和逆向选择的问题。而科技中介服务业从创新主体的实际需求出发, 通过更为全面的信息搜集, 有效地消除技术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减少科技成果的交易风险。通过科技中介机构这样具有专业化分工优势的组织, 能够将技术交易双方有机地联系起来, 促进了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科学技术的流动和技术商品的流通, 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

1.4 快速找准产学研的结合点

通常来讲,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研机构完成一项科技创新, 需要进行项目申报、研究、报奖、鉴定等工作, 而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企业主体涉及的任务只是通过简单再生产扩大规模, 由于这两类创新主体所从属的系统不同且未能打破各自的界线, 在实际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科研机构和企业常常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若是学术目标与市场目标不能协调一致, 就会使得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在合作中, 产生较多矛盾, 从而致使合作失败。这不仅是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存在不足的地方, 也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而具有多种功能的科技中介服务业, 能够充分发挥其专业的中介职能, 快速找准产学研的结合点, 推动产学研各方的合作,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并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增添生机与活力。

2 科技中介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科技中介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 就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而言, 虽然截止到2014年底, 我国科研人员已超100万, 用于科研与技术的经费开支也已达一万亿元, 占GDP的2%左右, 但是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严重不足, 只占到25%, 其中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更是只占5%左右, 这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差甚远。究其原因, 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我国的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尚未发挥出其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关键作用, 信息和技术缺位现象较为普遍。

科技中介服务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作用缺位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一是在服务数量方面严重不足。根据涉及全国六大城市的370多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一项调研可知, 仅有9%的科技中介机构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半数科技中介机构未向企业提供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二是在服务内容方面过于单一。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科技转化服务具体包括信息咨询服务、评估科技价值服务、技术资金支持服务等, 但是目前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提供的科技转化服务仅局限于信息沟通服务, 其他服务严重缺位。服务数量和服务内容的严重不足, 直接限制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 也使得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2.2 科技中介服务业作用缺位现象的原因分析

2.2.1 企业、科研院校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认识水平较低

现阶段, 企业和科研院校仍然习惯于自己闭门造车地进行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 尚未借助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平台来寻求信息和技术支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为认知缺失。企业和科研院校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作用、服务、定位等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科技中介服务业是将科技成果推向生产环节, 实现科技成果市场化的重要渠道, 没有认识到科技中介服务业能够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具体内容。

2.2.2 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自有资金和服务能力不足

在资金方面, 众所周知, 科研需要极大的经费投入, 由于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技投入和技术应用领域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智力, 这导致其在寻求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中介服务时, 往往不愿再投入科研经费, 而是要求科技中介机构进行垫支。但是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资金有限的现状, 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垫支, 这直接限制了科技中介服务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服务能力方面, 科技中介服务业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需要从业者多方面的能力, 如信息咨询能力、市场评估能力、技术支持能力等, 同时还需熟知市场运行规律, 了解相关产业政策。但是科技中介服务业的从业者普遍存在着知识层次单一、服务能力有限、对市场和行业的了解不足等弊端, 这大大降低了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

2.2.3 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主体间合作水平不足

如前所述,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涉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业、企业三大主体, 唯有密切地配合和明确地分工, 才能使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可能。现阶段, 三大主体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 信息传递通道不太畅通, 尚未真正实现信息和技术共享。此外, 单就科技中介服务业而言, 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也不是仅仅依靠一家科技中介机构就能完成的, 唯有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各展所长, 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才能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目前科技中介服务业内部协作还不够畅通, 各自为政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 提高科技中介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多种科技中介服务业的科技创新平台

从现状分析可知, 企业和科研机构还未充分认识到科技中介服务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认为政府应在其中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首先, 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 解决其发展的诸多困境。其次, 各级政府应在各自行政管辖区内建立一批科技研发创新平台, 这些平台不仅能够为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科技研发和应用工作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持, 而且能够和科技中介服务业实行联动, 配合科技中介服务业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 政府可以在当地开展很多科技类的专家研讨会和讲座, 通过诸多形式的知识宣传, 使企业和科研机构充分认识到科技中介服务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推动作用, 并使其了解科技中介服务业提供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3.2 增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融资能力和服务能力

在增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融资能力方面, 最重要的是要拓宽其融资渠道, 建立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融资渠道体系。政府应该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资金投入, 采用政府采购、财政支出、政策倾斜等多种方式帮助科技中介服务业克服融资难困境。其次, 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业的贷款力度, 适当降低科技类企业的贷款门槛, 鼓励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此外, 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也应增加其科研投入力度, 在向科技中介机构寻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时, 合理地分摊服务费用, 减轻科技中介机构的资金垫支额。

在服务能力方面, 最重要的是引进一批高知识、高能力、高水平, 熟知市场运行规律, 了解相关产业政策的高层次人才。政府应通过开展人才引进计划, 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发展配备专业人员和专门人才。此外, 科技中介机构本身也要加快其发展, 通过优秀的业绩和强劲的发展潜力, 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入企业工作, 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3 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服务体系

如前所述, 科技中介服务业自身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服务体系, 各种科技中介机构之间缺乏合作交流, 尚未实现产业联动, 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因此现阶段亟需构建科技中介服务业的服务体系。具体包括:第一, 建立完善合理的服务质量评定体系, 有了统一明确的服务标准, 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才能有章可循, 才能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质量。第二, 建立各种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合作体系。服务合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各展所长, 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Link A.N.Rothaermel F.T.Siegel D.S.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08, 55 (1) .

[2]高丽娜, 高淑洁.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探讨[J].改革与战略, 2012, 5 (28) .

[3]刘庆.科技中介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角色和定位研究[J].科协论坛, 2010 (2) .

[4]万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J].求是, 2011 (13) .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5

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分析

1.1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研究

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是科技成果从理论证明到实践应用的跳跃, 这个过程是决定科技成果价值的重要环节。而科技成果的转化制度与机制的效率决定了科技成果能否迅速被应用主题接受并产生效益[3]。目前, 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正处于转型期, 正在逐步摆脱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但尚未建立起科学效率的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与机制。因此, 对于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确定。基于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正处于转型期, 本文尝试按照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对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现状进行分析:

(1) 政府主导型科技成果转化

从政府各部门到各学会都有相应的科研管理机构, 每年发布各种科研课题项目, 通过申请评审机制确定科研成果的研究团队, 通过两到三年 (长者可达五年以上) 的研究形成科研成果, 通过课题评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确定科研成果级别以彰显成果价值。其被鉴定的科研成果由课题发布部门送交各相关部门 (或者国有企业) 应用。部分国际研究课题也往往通过政府间职能部门沟通后进行分工委托本国研究机构研究, 研究成果进行按照政府间协议进行转化。

(2) 企业招标型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科研项目招标的企业往往是国有大中型企业, 也有一些具有实力的三资企业也逐渐采用研究项目招标方式。企业通过自身的技术部门获得本企业未来发展项目的技术成果需求, 或者对企业运营中出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形成招标项目。企业向所收集的项目问题的社会研究机构提供相关信息, 提供科研资金, 通过对参与竞标的科研单位进行评标确定科研项目的研究单位并限定成果产出时间。科研成果产出以后企业对项目研究成果进行验收, 在项目研究成果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后立即完成科研成果的转化。

(3) 供给型研究主体科技成果转化

这类科研成果的形成主要由科研单位根据科学发展的前沿理论以及技术手段的创新利用自身的科研能力及优势通过研究研究团队共同形成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通过对科研成果专利化或者科研成果产权化以后进行市场化推广[4]。这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较低, 供给型的科研成果寻找需求对象的难度比较大, 往往需要科研成果需求者有足够的超前意识及科研对接能力才能够进行科研成果的供需双方的对接, 科研成果认识及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而这个过程的不确定性导致较大的市场化风险。

(4) 跨国资金资助的成果转化

该成果的研发往往是基于跨国企业投资需求或者国际型研究机构的跨国合作需求。通过某些研究基金组织对外发布课题项目信息, 各国研究部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合的研究项目后进行课题申请。由于这类科研成果是需方投资的, 确定科研项目研究部门上也往往由他们长期合作的单位委托相关研究机构完成。课题研究主题的选择相对简单直接。我国的很多研究院所和高校都承担了很多这样的科研项目。当然, 项目科研成果的所有权归委托单位所有。因此转化过程并不会由于跨国合作而增加转化难度, 反而容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原因就在于国际科研组织或者跨国企业往往有比较成熟的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

(5) 企业自主研发型成果转化

各企业依靠自身的研究研究能力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研究项目进行研究。研究成果能够很快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比如我国的海尔集团在企业运营中发明的家电防电墙技术, 绿色节能技术上科研成果等。

除了以上我国科研成果的转化模式外, 我国的政府科研部门也经常通过发挥中介职能收集企业科研成果需求信息为企业和科研部门建立政府支撑的转化渠道。但是, 由于企业的需求多样性以及科研机构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类科研成果的转化往往并不如意。

1.2 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

(1) 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载体

西方发达国家跟企业关联密切的企业型科研机构数量多、规模大, 发展比较成熟, 有些企业本身就有自己独立的研发机构。对市场科技成果的需求信息掌握到位, 能够根据市场上的科技需求及时提供相应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型企业不仅有非常强大的科研实力, 关键是对社会和市场的科技成果需求了如指掌, 因此能够很快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市场化。比如, 德国1000多个研究机构中, 工业企业自办的研究机构多大80%, 他们完成科研课题中的86%。在全德47万科技人员中在企业型研究机构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能达到30多万人。国外企业型科研机构之所以这么多主要的原因在于企业对产品创新的压力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时的管理水平, 技术水平都很高, 需要及时创新才能够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西方企业发展的历史上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科技成果转化分工:集团级中央研究院致力于生产上游阶段, 关键技术的研发;厂商级研究部门主要是进行成果转化的研究使研究成果市场化。

(2) 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与市场机制结合

国外科技成果的转化已经市场化, 而市场化的基础是科技成果信息的公开, 这需要有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提供支撑。比如, 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筹资800亿美元建成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信息网络, 其覆盖范围达到了全国五十多个州, 使科技成果信息能够通过现代互联网迅速传播。德国也在更新了自己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的数据库系统, 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信息平台的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是建立在完善高效的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的。市场化转化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个是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机构的成熟发展, 另一个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风险投资基金对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的推动力量, 根据统计, 美国有90%以上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得到了风险投资的支持。美国每年投入的科技风险基金多达400亿美元, 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有300多家。美国的企业基本上是通过风险投资——银行——证券市场的模式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融资。

(3) “官产学研”联合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

科技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理论研究的先导, 依托理论到技术的实用化, 实现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因此, 国外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具有高效转化的特点。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在利用这种形式完成理论到科技成果的推广, 形成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生命链条。比如, 德国的弗朗霍夫协会就是在政府机构, 科研组织和企业群体整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官产学研”一体化组织。该协会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州政府和企业界, 各自承担1/3。其主要任务事从事理论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其承担的工业研究课题中的60%是由中小企业委托的。该协会的研究成果已经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此之外, 澳大利亚的;美国的“官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更有自己的特色, 由于美国是一个提倡市场主导的国家, 美国政府一般不直接通过政府的部门组织介入完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干预, 而是利用制定政策的权利, 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 推动企业, 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的联合。如, 美国政府规定, 凡研究开发投资超过基准期 (前三个争税年) 平均开发研究投资量的部分可享受25%的税收减免;高新技术开发投资可连续三年享受30%的减免;凡购置高新技术的极其身被一律减税, 关税额一般为极其设备总额的10%左右。

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我国和西方发到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对比, 我们会发现, 我国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模式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 缺乏系统的体制与政策支撑, 信息共享平台的缺失;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链接不紧密, 缺乏资本与市场化运行机制等[5]。

2.1 缺乏系统的体制与政策支撑

从我国科研课题项目的发布、科研过程、成果应用这几个环节来看, 它们尚未形成体系。科研课题发布单位和科研单位以及科研成果的应用单位 (企业) 相对独立。科研成果获得签订之后的程序缺乏完善的推动与监督机制, 尤其是软科学课题的应用方面问题更加严重。随着对外开放, 国内企业在对科技成果的态度上明显倾向于引进而不是开发, 当然, 对于企业来说引进有助于快速提高企业科技竞争力, 在很短的时间缩短技术差距, 但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证明, 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并没有成果, 比如, 我国的汽车产业, 引进技术的结果是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企业无法获得核心技术, 长远的竞争优势无法形成。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缺失

信息平台的缺失导致了, 科技成果的供方和需方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机制无法建立, 当然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组织发展也就缓慢, 一个平台的缺失导致了整个科技成果转化链条的缺失。风险投资在信息平台缺失的情况下只能个别运作, 无法形成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当然, 由于科技成果信息平台的缺失也导致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无法适时的根据供求制定引导性的政策, 因此, 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官产学研”一体化链条的无法建立的恶性循环。

2.3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型组织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有综合性的科技成果的研发、应用、推广的联合体。“官产学研”依托于此, 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体化组织。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绿色通道型”的链条式转化机制。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成功经验印证了我们缺乏这样机制的弊端。造成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成本高, 时间长。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与机制设计

3.1 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制度

科技成功的产权交易制度是一系列制度的组合, 是基于产权经济学理论而形成的一整套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体系[1]。产权经济学理论要求产权边界的清晰界定, 这是达到怕累托最优的基础, 也是使资源得到最大效率利用的理论基础。现实中, 产权边界界定清楚之后才能够确定交易成本, 进而降低交易成本。

上述理论基础决定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建立在科技成果产权边界清晰的基础上, 科技成果的产权边界清晰将有助于科技成功产权所有者获得合理的回报, 增加科技项目研发的投入, 也更有助于风险资金的进入。

科技成果产权边界清晰也有助于科技成果中介组织的形成, 科技成果中介组织通过为科技成果的产权所有者 (供给者) 和企业 (需求者) 提供中介服务, 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功能。中介组织的存在是科技成果产权交易的交易费用, 但绝对低于产权所有者个体的交易费用。因为中介组织具有高效的交易促成能力和促成机制。

在科技成果的产权界限明晰以后可以通过科技成果的产权登记程序, 完成科技成果的产权信息公布, 这必然有助于科技成果信息平台的形成, 使科技成果信息平台成为有源之水。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 社会组织可以承担平台的建设, 通过制定科技成果交易规则完成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

3.2 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估机制建立

科技成果是知识产权, 但是科技成果的价值是需要评估的, 这一方面依靠社会经济环境确定的其价值程度, 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其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绩效确定其价值。因此, 要想形成科技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必须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确立的基础上完成科技成果的价值评估机制。科技成果的评估机制包含如下两个方面。

(1) 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预评估:预测评估

科技成果的应用环境决定了科技成果的社会价值[6]。比如, 汽车这类产品, 在发达国家是一般消费品, 在发展中国家是高档奢侈品。因此, 同样技术含量的汽车生产技术形成汽车产品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其需求是完全不同的。这决定了汽车生产技术成果转化过程的社会价值。因为其社会价值往往是跟其交易收益相对应, 科技成果的价值在 (如汽车生产技术) 低购买力消费环境是无法获得价值投入回报的, 因此就不存在科技成果的转化价值。在高购买力环境下, 当一个国家消费者的购买力达到了某科技成果的消费水平, 很容易使科技成果的价值投入得到回报。因此, 必须通过评估某个消费环境下的某项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能力, 预测其价值投入的回报率。这是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宏观环境的分析。

(2) 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评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成果能否被其应用的对象所接受, 必须根据其应用后的绩效来确定。因此, 科技成果的应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变得尤为重要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产业链的价值增值部分, 科学的绩效评级指标体系有助于需求者能够衡量其投入产出值。我们认为应该通过行业性组织完成某科技成果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这也是风险投资进入该领域的决策基础, 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微观测度职能的体现。目前已有的科技成果的转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于宁博士 (2005) 提出的“双层评价法”但是还不很完善需要进一步改进。

3.3 科技成果交易市场的建立

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是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的基础上, 在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建立以后的前提下, 以企业为需方, 以科技成果提供者 (研究者) 为供方, 以政府政策指导为导向, 通过市场化运作完成的科技成果转移的交易过程[7]。这个过程中, 企业应该成为主体, 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寻求资金、技术成果、应用多种组合, 始终在科技成果产权流转与整合中保证获得最大收益。比如, 可以通过买卖的方式完成产权交易, 也可以通过合资, 合作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产权股份化运作。所有这些都是在市场规则清晰, 不存在科技成果流转的市场障碍的基础上进行的。

3.4 科技成果转化的国家激励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的, 当然, 不同国家科技成果的激励机制的作用相差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激励机制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优化现有国家激励机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完成科技成果激励机制的科学化、高效化。比如, 我国政府科技成果奖励政策日趋完善。科技项目的招标, 申请等程序的规范化将更加有助于科技成果转化高效通道的形成[8]。

摘要: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系统的制度安排和优化的转化机制。目前,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和转换机制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通过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与机制比较寻找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根源, 并提出了解决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安排的措施与机制优化的方式。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机制,优化

参考文献

[1]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32.

[2]陈志华.高效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优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5:49-50.

[3]马扬.科技成果转化的阻滞分析及政策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0, 4:19-22.

[4]邓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位选项方法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2:110-112.

[5]戴健生.技术成果评价的社会学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1, 3:70-77.

[6]石善冲.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 6:31-33.

[7]马松尧.试论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J].兰州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9:122-126.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6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指的是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 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发展成新产业等活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十分明确, 即是为了提高生产力的水平。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一方面要求拥有大量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科技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又能够把科技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即将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成果从科研单位转移到生产部门, 使新产品增加, 工艺改进, 效益提高, 最终经济得到进步。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多项因素主体相互配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政府、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部门、中介服务机构等, 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缺一不可的重要因素。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完成, 既需要适应市场需求要求的应用技术成果, 也需要市场对科技成果的接纳, 更需要强有力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面向市场的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基本形成, 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奠定了基础。但目前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还大量存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支撑科技成果转化的各种动力有待于进一步强化。这些问题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效率, 减缓了自主创新发展的步伐, 需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一) 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不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各级政府改革科技体制机制的着力点。国家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由政府作为行为主体逐渐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 科技成果市场交易日趋频繁。由此, 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生了诸环节之间的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成果转化所得净收益分配限制, 国有资产管理中将技术类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采用统一标准对待等。这些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研发人员和转化主体的积极性。虽然近期国家和各级政府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积极探索出台了的一些规定, 但有些方面仍然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 法规和政策体系仍需建立健全。法无可循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诸多制度盲区, 已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明显障碍。

(二) 缺乏科学的科技评价机制, 导致科技成果供给不足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已经成为我国科技成果研发的主要力量, 承担起了供给主体的责任。但现行的对科研人员科技评价机制注重的是数量的指标, 对成果质量缺乏有效评判, 尤其是缺乏对成果转化的相应要求, 导致科研活动游离于市场需求之外。我国现有的各层级的科技立项, 获得了大量的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支持, 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来源。但是, 在科技立项中应用研究项目还存在忽视市场导向的现象, 与生产实际、企业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导致应用技术成果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已成为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的重要原因。而且, 有些科技成果属于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实验型成果, 许多技术还不具备系统配套条件, 造成原始科学创新能力不足, 转化率不高。

(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科技成果转化动力

比较突出的表现是, 很多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很低, 基本上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基础研发费用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缺乏接纳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基础, 导致企业一直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对于企业来说,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风险性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所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在缺乏政府风险基金和市场风投基金支持的条件下, 也使得一些企业丧失转化科技成果的动力。另外,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中试”基地普遍缺乏, 企业引进处于实验室阶段的科技成果, 尚需投入大量资金, 进行二次或三次开发, 在技术风险面前造成一些企业望而却步。

(四) 缺乏健全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是科技成果的供方和需方之间重要桥梁。其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活动多元化和功能整体化。近年来, 各类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等中介机构纷纷成立, 但是缺乏必要的服务功能和支撑体系。而且, 技术交易保险目前还是空白, 中介机构的地位及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从目前情况看, 现有的多数中介服务机构普遍规模较小, 资金缺乏, 服务能力不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还比较淡薄。由此导致科研机构的很多成果找不到需求者而无法实现转化, 企业需要的技术成果找不到合适的供应者, 企业产品开发中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科技人才来研究。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和畅通的知识产权流转机制亟待形成。

(五) 科技成果转化缺乏产业化支撑

科技成果转化效果的最大化和技术转移成本的最小化, 源自产业的集聚, 进而形成持续升级换代优势。目前, 很大程度上缺乏与科技成果相关的适度规模产业基础, 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果。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只关注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顺利转到企业, 而没有关心企业所在地区是否有配套的产业体系, 导致技术的扩散性不足, 尤其是公共技术的扩散性不足, 难以有效发挥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点思考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关键是要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转化的体制机制, 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打通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转化转移通道, 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更加充分地发挥其职能作用, 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统筹协调, 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治环境, 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 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各级政府要大力引领、倾力资助、强力推动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复杂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巨大, 不容忽视。从宏观上来讲, 政府一方面应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产业发展路线图、明确科技需求的前提下, 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力度, 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的政策、制度和法治环境;另一方面, 应将政府介入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 统筹科研、成果转化、企业、金融等各项创新要素, 积极搭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多种平台, 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为顺利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开辟创新的路径。具体来看, 一是要随着市场机制的健全完善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着力打破各种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制度桎梏, 与时俱进梳理各种规章, 创新体制机制。二是要加快转变职能, 变管理为协调服务, 更深层次地适应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 不断改革创新扶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方法。三是要着力培育创造主体, 推动建立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产业创新联盟。

(二) 培育技术交易市场, 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目前, 技术市场发育不健全, 缺少技术成果交易平台, 科技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十分薄弱的环节, 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提高。应以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导向, 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要制定全面规范的中介组织基本法规和具体细则, 放宽中介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 规范执业标准, 完善法制建设和依法监管。二是要推动建立科技中介行业组织, 整体提高服务功能和市场信用, 引导中介机构向功能社会化、服务专业化方向发展。三是要拓宽融资渠道, 完善收费政策, 增加市场保险项目, 在保障交易双方权益的基础上维护中介机构的自身利益。四是要加强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制度建设, 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科技基础公共平台。五是要在政府主动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的基础上, 培育大量独立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高校的专门服务公司。

(三) 强化市场导向, 改革科技立项及评价机制

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立项和评价机制的改革, 强化市场导向, 适应市场需求, 满足企业所需, 逐步建立完善以发明专利、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与扶持体系。一是要针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究、软科学研究等不同类型的科技项目的特点, 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 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与指标;要注重研究和探索应用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性评价模式。二是各级政府要在高度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 有针对性地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的部署, 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 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 重点支持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应用技术研究相关项目。三是要重视产业链与科研应用技术研究项目链条的有效链接, 以技术链促进产业链延长, 实现产业与技术融合创新发展。

(四) 完善创新整体框架, 切实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科技对经济的支撑能力主要体现在拥有创新的科技成果和创新的科技成果能够实现顺畅的转化, 进而形成巨大的生产力。其中, 创新的科技成果是基础, 依赖于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因此, 各级政府要根据发展的要求, 研究探索鼓励创新科技成果和促进成果转化的各种激励机制和政策, 在研发税收抵免、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创业、催生创新集群等方面创新制度措施。一是要切实落实针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发动机的作用。二是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政府股权投资引导和股权激励措施。三是从政府层面探索科学合理的无形资产处置办法, 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无形资产价值发挥的管理处置办法和处置收入分配等规章制度。四是加大对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研发人员的奖酬力度, 最大限度地提高项目完成人员的奖励比例;改革项目经费管理办法, 解除对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的种种限制。五是创新科技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建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才合理流动、创办企业的激励帮扶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才的潜力和活力。

(五)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7

1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效应分析

1.1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特征

众所周知, 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投资风险, 有其固有的特殊性, 这些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

(1) 风险出现的高机率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 风险是一种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业中是必然存在的, 而且比一般的投资项目具有较高的风险机率。据统计, 美国高新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只有15%—20%, 60%受挫, 20%破产, 即使成功的高新技术项目能维持五年以上不衰的也只有5%左右。美国生物技术项目的失败率更高达90%。

(2) 风险出现的不确定性。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因为无经验可循, 风险发生的时间、形式和大小难以事先确定, 这给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的风险控制计划应该更多地体现动态性、及时性和灵活性。

(3) 风险出现的规律性。

风险在投资活动中虽然有不确定性, 但并不是不可捉摸的, 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首先风险的出现有明显的阶段性。投资项目的阶段不同, 风险出现的概率也不相同。在风险投资项目的种子期, 投资额所占比例虽小, 但风险出现的概率极大。随着技术和产品的成熟, 进入市场化阶段, 则风险出现的概率随之减小。其次, 风险出现的概率与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程度呈负相关;即风险的概率越大, 风险的损失程度越小;反之亦然。另外, 风险的出现与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的不同特点也有密切关系。新兴行业如生物医药等, 风险则较大;而传统行业风险则相对较小。

(4) 风险具有可控制性。

由于风险出现的规律性,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 可以发现、识别和控制风险, 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 或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程度, 把风险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5) 风险与收益的辩证统一性。

风险的一端是损失, 另一端是收益。但是, 风险不等于危险, 危险是只产生损失不产生收益的风险, 是纯粹风险, 这里所指的风险是投资风险, 风险与收益呈现正相关。风险越大, 收益越大。风险与收益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5,6]。

1.2 风险效应机制及其模型

风险效应是风险事件本身的特征和内在机制所产生的效果, 认识这种效应是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条件。过去理论研究没有在认识风险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效应。前面部分对风险类型及其特征的全面分析为认识和描述风险效应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由于风险效应除了与风险投资项目自身的客观风险状态直接相关外, 还与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状况密切相连。

(1) 风险诱惑效应

风险的不确定性、可控制、规律性, 尤其是风险与收益的辩证统一性给许多决策者带来诱惑力。巨大的风险往往会伴随着高额的潜在利润, 如果没有这种因潜在利益而产生的诱惑力, 很难想像会有管理决策者甘愿去接受纯损失的风险。

风险诱惑效应:风险利益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使投资者萌发了某种动机, 进而作出某种选择并导致投资行为的发生。当然风险利益是一种潜在性的利益, 是一种可能的利益, 是一种未来的利益, 而不是确定的利益, 它只有在风险结果出现后才能知道是否真正获得这种利益, 这种似乎看得见而又未到手的巨大利益对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诱惑力。

风险诱惑效应程度的大小, 简称为风险诱惑度, 用X表示, 主要决定于下列诱惑因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带来的潜在利益大小 (x1)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由潜在利益转化为现实赢利的概率大小 (x2)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大小 (x3)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被发现、识别的难度和程度大小 (x4)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转移、控制的成本和难度大小 (x5) 。

上述几种因素都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的具体风险紧密相关, 因为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具有不同的风险组合以及不同的风险大小, 并且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诱惑因子。因此风险诱惑效应程度 (X) 的大小, 并不单纯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利益这一因素, 而是上述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函数, 可用下式表示:

X=f (x1, x2, x3, x4, x5)

这些诱惑因素的强弱程度和不同的组合方式, 决定了风险诱惑度的性质和大小。如:x1↑, x2↑, x3↓, x4↓, x5↓则x就趋向于↑;x1↓, x2↓, x3↑, x4↑, x5↑则X就趋向于↓。即有:

Max (X) =f (maxx1, maxx2, minx3, minx4, minx5)

Min (X) =f (minx1, minx2, maxx3, maxx4, maxx5)

风险诱惑度不仅会影响人们对风险的选择和选择后行为动力的强弱, 同时也会产生社会效应, 例如对某一科技成果转化, 其产品的市场开发, 如果这种产品市场的风险诱惑度大, 该市场一定会吸引许多竞争对手。一般说来, 风险诱惑越大, 在与之有关的市场中, 风险的选择竞争和经营竞争的程度就越激烈;反之则比较平缓。

(2) 风险约束效应

风险约束效应:当人们受到风险投资项目可能的损失或危险信号的刺激后, 所作出的为了回避或抵抗损失和危险的选择以及进而采取的回避行为。一般地说, 风险因素所产生的威慑、抑制和阻碍作用就是风险的约束效应。同风险诱惑效应一样, 构成风险约束效应的因素一般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的、多层次的, 并具有集合性与系统性的特点。这些因素与风险投资项目自身的风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它们可能来自主体的外部, 即外部约束, 如对于项目管理者来说, 自然灾害的发生、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内社会经济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等;而有些则可能来自于主体内部, 即内部约束, 如管理失误、决策失误、职工情绪波动等。

风险约束效应程度的大小 (可简称为风险约束度, 用Y表示) , 主要取决于下列约束因素: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带来的潜在损失大小 (y1)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由潜在损失转化为现实损失的概率大小 (y2)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投资回收期的长短大小 (y3)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被发现、识别的难度和程度大小 (y4)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风险转移、控制的成本和难度大小 (y5) 。

上述几种因素都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的具体风险紧密相关, 因为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风险组合以及不同的风险大小, 并且不同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约束因子。因此风险约束效应程度 (Y) 的大小并不单纯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风险损失这一因素, 也是一系列因素的复合函数, 可用下式表示:

Y=g (y1, y2, y3, y4, y5)

这些约束因素的强弱程度和不同的组合方式, 决定了风险约束度的性质和大小, 如:y1↑, y2↑, y3↑, y4↑, y5↑则Y就趋向于↑;y1↓, y2↓, y3↓, y4↓, y5↓则Y就趋向于↓。即有:

Max (Y) =f (maxy1, maxy2, maxy3, maxy4, maxy5)

Min (Y) =f (miny1, miny2, miny3, miny4, miny5)

正确认识风险约束效应, 可以避免在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管理决策活动中的盲目性, 促使投资者在制定战略、计划、目标和进行活动时, 要充分考虑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和负面结果, 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去冒险和蛮干, 而应审时度势, 量力而行, 注意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 强调风险的约束效应不应产生对风险的恐惧心理, 只看到风险的损失一面, 会使投资者只注重风险的负面效应而被动避免, 从而失掉某些机会与利益, 抑制资本的能量释放。

(3) 风险效应平衡模型

上面的分析指出,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一方面具有诱惑效应, 驱使风险投资者为了获取潜在的风险利益而作出某种投资选择;另一方面,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又具有约束效应, 对投资者的选择和行为产生某种威慑和抑制作用。这两种效应同时存在, 同时发生作用, 且具有相逆性及相互矛盾。每一种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事件必然存在这种效应上相互冲突、相互抵消的作用, 其结果是在两种效应之间会出现一交叉点, 风险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相等, 称为风险效应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是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同一科技成果转化风险事件对于不同决策者的诱惑效应和约束效应不同, 因此,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效应平衡点对于不同的决策者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 形成平衡点的过程, 实质上是人们对诱惑与约束两种效应进行认识、比较、权衡的过程, 即是一个观念过程、思想过程、判断过程和选择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根据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的客观性, 对风险损失和收益进行的一种“动态平衡” (如图1所示) 。

当X>Y, 风险诱惑效应呈主流, 为可接受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X

事实上,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效应平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不同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会有不同的平衡点, 不同的决策应对同一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项目其平衡点也是不相同的。另外, 决策者也可采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 改变需承担的风险环境, 使其诱惑效应与约束效应达到平衡, 在这平衡状态下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环境是决策者可接受的, 而劣于这样的科技成果转化风险环境则是不可接受的, 这种现象可称为“风险诱惑——约束调节”机制。例如, 我国当前为了加快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步伐,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如减免或减低该类企业的所得税、提供无息贷款等, 这些措施改善了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环境, 从而降低了风险投资的风险约束效应, 增加了风险投资者对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风险项目的风险诱惑效应。因此说, 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效应平衡点实际上是决策者所能接受的最大风险状态, 在此状态基础上, 任何可以减小或控制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因素的措施都可以增加风险诱惑度, 减小风险约束度, 从而提高决策者理性接受该状态下风险的信心[6]。

2 科技成果转化利益机制的数理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突出地体现在科技成果供给系统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系统之间的利益关系上, 具体来说主要是经济利益与知识产权。由于两个系统分属不同的组织, 而组织利益又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在转化过程中, 导致利益冲突的主要原因:一是成果的定价和产权归属;二是科技成果二次开发的技术与资金的投入和产权归属;三是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后的利益分配。基于科学的发展观, 为了保障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人们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 即科技成果转化后合作伙伴收益分配有效机制的建立及分配比例——“β”的确定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伙伴来说,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众所周知, 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高风险、高收益性, 对于每一个合作伙伴来说, 投资、收益和风险不可分割, 而合作伙伴间能否合理实现投资、收益/风险的分配/分担, 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一个决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成败的关键问题。其中, 如何建立和设计有效分配机制及投资、收益/风险分配比例的确定, 是合作伙伴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基于“投资、风险分担, 收益共享”的原则和多元函数微分学原理, 建立了合作伙伴收益有效分配机制的数理模型, 综合考虑合作伙伴的投资与所承担的风险,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了一种收益分配比例——“β”的科学计算方法。

2.1 收益分配比例确定的数理模型

假设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有n个合作伙伴, 其中Vi, βi, Ii, Ri分别为合作伙伴i的收益、收益分配比例、投资额和风险系数。基于“投资、风险分担, 收益共享”的原则, 由于投资的不可逆性及机会成本, 综合分析可得, 合作伙伴i的收益分配比例应是自身的Ri和Ii的函数βi (Ri, Ii) , 即βi由Ri、Ii共同决定, i=1, 2, …, n;另外, 在确定收益分配比例—— “β”时, 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多赢原则

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 获得某种经济利益和市场利益是合作伙伴参与合作的主要目的, 也是合作伙伴们的共同目的。因此, 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应该保证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合作的各个合作者均“有利可图”, 这样才有可能形成伙伴间的合作——信任关系。

(2) 促进合作伙伴公平分配的激励机制

由于合作伙伴所负责工作不同, 投资额不同, 所以收益的多少也应该有所不同, 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合作伙伴的工作和投资热情。另外, 动态收益分配机制, 不仅要保证伙伴“有利可图”, 且还应保证合作伙伴能够“多劳多得”, 当然这里的“劳”是指合作伙伴所承担的风险和所付出的投资。

由此可得收益分配的数理模型:

1) 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应全部由合作伙伴分享, 即undefined

2) 合作伙伴得到的收益应随伙伴i所承担风险Ri和投资Ii的增大而递增, 即βi (Ri, Ii) 是关于Ri和Ii的增函数:undefined;undefined;

3) 基于多赢原则:对∀伙伴i, 若Vi=0, 则Vj=0, i≠j, (i, j=1, 2, …, n) ;对∀伙伴i, 若Vi>0, 则Vj>0, i≠j (i, j=1, 2, …, n) 。

2.2 合作收益分配比例——“β”的科学计算方法

设有n个合作伙伴参与某项科技成果转化, 其最终收益v, 则合作伙伴i的收益为:

undefined

其中Ri为风险系数, Ri∈ (0, 1) , 即合作伙伴i所承担风险 (技术风险RT、市场风险RM、合作冲突风险RC等) 的评价;Ii为投资额 (启动资金、人力成本及融资成本等) 。所以, 合作收益分配比例模型 (DM模型) 为:

undefined

显然, βi满足以上所述的分配比例原则。

3 结论

在科技成果转让过程中, 合理公正的收益分配机制是决定成果转化及其合作成败的关键。基于“投资、风险分担, 收益共享”的原则, 提出了收益有效分配的数理模型及原则;综合考虑合作伙伴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的多少, 运用层次分析法 (β) 和模糊综合评判法, 给出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伙伴收益分配比例——“β”的科学计算方法。具有如下创新结论:通过数理与数量分析, 将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合作伙伴的投资、风险与收益联系起来, 所以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即合作伙伴得到的收益与其所承担的风险和投资成正比。这有助于提高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因而较好地体现了合作伙伴间“投资、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徐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灰色计量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5) :190-192.

[2]徐辉, 费忠华.科技成果转化及其对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3]徐辉, 黄国建.科技成果转化受限因素的动力机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成长上限”系统基模原理[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08 (4) :54-58.//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创新政策与管理, 》2009 (3) :53-56.

[4]陈又星.浅议技术革命进程中的企业管理变革[J].科技信息, 2006 (2) :27-28.

[5]徐辉, 蔡国华, 丁木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识别及其定量测度[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2) :82-84.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8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许多因素影响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中政策法规起到关键性的的作用, 对其加以分析, 可更好地发挥现有政策的导向性作用并对新的政策法规的制定有借鉴意义。

1 国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0条明确地规定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 1985年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中国科技进步的进程, 1987年颁布的《技术合同法》使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拥有了法律依据。2008年新修订后的《科学技术进步法》在为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者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也为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一系列法律及政策上的优惠措施。201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 (草案) 》规定高等院校所取得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职务科技成果, 本单位未能适时地实施转化的, 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 可以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的转化, 并享有协议规定的权益。此外还有《专利法》、《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若干意见》、《关于国家科研计划项目研究成果知识产权管理的若干规定》、《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关于进一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等。另外, 为加速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 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还设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专利补助政策”, 设立了各种成果转化平台, 并成立成果转化中介机构, 基本形成了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框架。

发达国家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转化, 通常在大学设置“技术转移办公室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来完成该项工作, 该机构一般具有以下职能: (1) 对大学的研究者进行培训, 增强他们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营意识; (2) 协助研究者保护其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 (3) 评估大学研究成果的市场潜力; (4) 寻求潜在的产业伙伴和合作者; (5) 与使用者进行技术许可谈判; (6) 创立新技术公司并寻找投资者和产业合作伙伴。1980年后, “专利许可办公室OTL” (Office Of Technology Liscencing) 逐步成为国外大学技术转移的主要机构。“技术转移办公室 (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和“专利许可办公室OTL” (Office Of Technology Liscencing) 是国外大学科研成果的基本机构和载体。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成果非常显著, 这得益于美国1980年颁布的代拜杜专利和商标修正案 (Bayh-Dole act) , 该法案确定了大学对科研成果专利的拥有权, 并明确了大学有向社会转化科研成果的义务, 激发研究人员申请专利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 导致美国成为世界上农业科研成果推广最好的国家之一。英国科研机构同产业界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 通过“产业界人士到学校讲座、授课, 科研人员为产业提供咨询服务, 设立由产业支付薪金和提供研究资金的科研岗位, 接受产业委托的科研任务, 申请英国政府和欧盟旨在加强科研与产业联系的各种计划和实施项目, 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向产业的有效转移。日本政府于1998年颁布法令, 批准大学建立技术转移办公室。新法令不仅授权大学将研究成果申请专利并实施技术转移, 还给予技术转移办公室开办资助, 以鼓励日本大学和企业开展更好的合作。然而, 日本大学的技术转移活动不如美国大学开展得有效, 其专利数量和转让数量远少于美国大学。

2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策法规制约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法规体系, 而且这些政策法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对比, 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还非常低, 远不能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方面设计的政策法规仍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是缺乏调动科研人员进行应用技术研究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国内许多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受到评价指标的约束, 在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奖励过程中, 过分强调论文、论著的重要性, 导致科研人员重论文, 轻成果。同时, 由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不健全, 导致科研成果质量参差不齐。再者, 许多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对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工作在其全盘工作中所占的地位认识不请、不够重视, 也加剧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

另外, 尽管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了包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专利法》和《合同法》等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法律体系, 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技术合同管理比较落后, 缺乏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 权属不明晰, 利益分配不合理、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规定模糊等问题,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

3 我国农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完善

鉴于我国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法规存在的缺陷, 首先应当转变对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评价机制, 建立以服务社会经济能力和实效为重要内容的评价体系 (尤其对于地方性院校和科研机构) , 形成自上而下重视实用成果及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加速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保障。同时要强化政策法规的宣讲和落实, 在社会上形成尊重科研创新、重视成果转化的良性科研氛围。

参考文献

[1]周俊青, 许益波.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法律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27 (1) .

成果转化机制下科技 篇9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缺乏建设发展规划,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的制度要求、考核指标和体系不健全。

2)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分配缺乏市场导向机制。现行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的相关制度和规定过于形式化,执行难度大,直接影响了一线科研人员分享成果转化红利,极大地抑制了科研人员参与研发和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导致技术创新源头缺乏动力。

3)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平台、体系、行业组织建设滞后,要素市场缺失;科研成果从研发产出到市场交易没有行业规范,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商用化和市场化与金融结合松散,大量科技成果交易缺乏公开的市场交易环境,不能对接金融资本,产业开发存在困难;中介机构对科技成果产品化、商业化应用服务能力弱;科技成果公开上市难,市场发现价值难,交易转化难。导致科研成果无法通过快速有效转化,让产业升级转型和企业创新获得技术支撑,让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收益,发挥对技术创新源头的反向促进作用。

4)科技成果的交易转化缺乏引导和支持。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服务机构的能力培养、科技成果交易转化的引导与激励政策缺失,专项用于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及行业组织建设,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运营和服务等财政引导资金缺乏或规模太小,严重影响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市场的形成。重庆市内各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市场常设交易所一直没有专项的资金支持,长期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通过其他渠道反哺技术服务机构的运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极大地限制了技术市场发展。

5)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管理机构不健全。目前,在全国各地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省市成立了技术市场协会的大背景下,重庆没有专门的市级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和人员。随着全市技术市场的不断发展与繁荣,相关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管理、技术交易体系管理等各类围绕技术市场管理和服务为中心的工作量不断增大。此状况对于我市技术市场壮大和繁荣,推动和落实许多具体实施工作需要极为不利。

6)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服务机构能力弱。长期以来形成的科技资源分散,科技服务机构单兵作战、各自为政、服务种类单一、服务水平和效率低下。目前,重庆全市从事技术交易的中介服务机构面向产业推送技术产业化服务能力不强,尚需市级层面的指导、孵化,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需要尽快培育和建立。

7)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培育。技术交易的市场环境、技术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依托技术市场开展的技术交易活动频度不高。与技术交易密切相关的技术评估、技术交易价格指导服务体系急需建立。

2 策略与建议

1)完善政策法规和资金支持,统筹推进成果转化。首先,出台专项政策支持技术市场建设。修订完善《重庆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重庆市技术市场条例》。完善对外合作、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权益保障、重大科技成果报告与发布、技术交易专业人才培养、政府采购、财政资助等实施办法和协调机制。一是开展技术交易市场(机构)的资质认定,加强重庆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建设和管理;二是完善技术交易规范,技术实行进场登记及交易,建立技术交易前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机制,通过技术成果价值评估,发布技术成果交易指导价格;三是优化落实技术交易减免税政策的措施和规章。其次,指导高校、科研机构建立完善职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内部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机构的职务科技成果,除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外,要求其在可自主决定采用科技成果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开展转移转化活动基础上,建立可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决策程序和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落实科研团队转化科技成果的程序和激励办法。再次,创新科研计划形成的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的转移转化报告制度,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科技成果项目库、评估情况、转移转化情况、收益分配情况等,加强对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情况的跟踪和监督。最后,设立“重庆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作为统筹科技资源、技术市场运行专项经费,对技术市场举办技术转移、交易、咨询、对接、服务等活动给予资金支持;对技术交易买卖双方进行交易补贴;对技术中介按服务业绩进行排名奖励。

2)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夯实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服务基础。加强指导,以政策为牵引,推进技术交易,加速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构建技术市场网络。引导、鼓励和支持市、区(县)两级技术市场机构的建设,加强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组织的联系互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技术市场网络。通过建立市、区县(部分园区)两级技术市场,整合科技资源和服务机构、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把技术交易、知识产权、设备共享、政策服务、投融资服务、交流合作、人才创业等一切能够积聚的科技资源都聚集起来,打造“政策、机构、平台、人才”的“立体技术服务体系”,从计划项目前端到成果转化、技术交易末端,科技始终都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二是构建技术交易服务联盟网络。整合技术交易服务机构和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资源,包括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站、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科技咨询机构、科技评估机构、情报信息中心、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等,组建重庆市技术交易服务联盟网络。三是建立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加强规范化专业评价机构建设,推动形成市场评价、专业机构评价和政府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评价方式。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操作规范和科技成果评价责任机制。建设科技成果评价咨询专家库。依托专业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推动建立科学规范、客观公正、形式多样、监管有力、运行良好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四是推进现有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成立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协会,实现行业自律,构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平台,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协调及纽带作用,助推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推进和鼓励现有的生产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科技咨询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转型为市场化服务公司,不断壮大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队伍,提升其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能力。五是加快市场服务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和支持成立从事技术交易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开展技术经纪人、技术评估师培训,提高我市技术交易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壮大我市技术交易人才队伍。

3)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标准服务体系,推进市场化服务。在推动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中,指导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服务内容。一是线下交易服务,打造综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市场,提供包括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科技金融、科技政策、人才创业、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在线服务,打造供需资源集聚的在线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络集市和移动门户终端开展在线服务,包括信息发布、创新社区、智能检索、资源信息下载、特色视频、科技资源数据查询、在线咨询、在线业务办理、网络金融超市、虚拟大集市。三是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打造市场化的重庆科技成果转化特色服务品牌,包括科技成果转化交易网络集市、企业总工沙龙、金融超市、会员单位专场、视频直播发布、远程视频会议、咨询中心、专业服务合作等特色品牌服务。

4)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载体作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既要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也要推动其建立现代企业成果转化机制。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建立以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二是逐年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经费投入,重点支持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项目,加大对企业技术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的扶持力度。三是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以鼓励创新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内部实行多种分配形式,如技术入股、管理入股等,并明确把科技成果转化的数量与质量作为评价依据。

3 结束语

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是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必然选择,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配置资源,能够有效保障创新“源头”活力足、企业“载体”需求旺、服务“中介”素质高和资源链接状态佳,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与服务全流程整合、市场化良性运作。

参考文献

[1]2015重庆科技统计年鉴[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709.

[2]2014重庆科技统计年鉴[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700.

[3]2013重庆科技统计年鉴[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685.

[4]2014重庆科技进步报告[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699.

[5]2103重庆科技进步报告[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687.

[6]2012重庆科技进步报告[OL].重庆科技统计网,http://cqsts.cstc.gov.cn/View.aspx?id=10670.

[7]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发〔2005〕第044号)[Z].

[8]林耕,傅正华.北京市技术市场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9]冯晓青,乔文鑫.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与知识产权取向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01).

[10]张胜,郭英远.简政放权:健全国有科研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导向机制[J].科学管理研究,2014(5).

上一篇:防水及排水下一篇:Free 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