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

2024-05-22

中日文化(精选十篇)

中日文化 篇1

(一) 国内 (中国) 动漫产业的发展

中国属于动画诞生较早的国家之一。1926 年, 以中国首部动画《大闹画室》为开端, 中国动漫产业曾一度辉煌, 先后创作出《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潭》《葫芦兄弟》等广受好评的动画作品。现如今, 国内的动漫产业发展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2010 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是每年一度对全球影像、音乐、游戏、图书、图像、文本等数字内容的发展趋势做出总结的一份权威性刊物。此次中国的动漫《秦时明月》《喜羊羊与灰太郎》有幸作为成功案例被列入白皮书中。可见, 中国动漫发展之路已渐渐在世界动漫领域崭露头角。

(二) 国外 (日本) 动漫产业的发展

日本的动漫产业在初期阶段, 大部分作品均来自于美国、法国等国家。1917 年, 日本以首部动画《芋川椋三玄关一番之卷》为开端, 走上了动画电影之路。此后, 陆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动漫作品, 如《火影忍者》《哆啦A梦》《名侦探柯南》以及宫崎骏系列等。现如今, 日本动漫产业的年营业额高达230 万亿日元, 产值已经达到日本经济发展中的十几个百分点, 动漫产业为支柱性产业的地位已被确立。日本是当之无愧的动漫王国, 拥有“动漫好莱坞”的美誉。

二、中日两国动漫产业发展所受影响及策略

(一)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所受影响及策略

1. 政策方面。动漫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中国政府也加大了政策上的扶持力度。2011 年,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国的经济支柱性产业, 大力发展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由此, 中国动画真正开始走上了动漫产业化之路。

2. 经济方面。近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据国家统计局20 日发布数据显示, 2014 年中国经济增长7.4%, 其中四季度增长7.3%, 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动漫产业的发展也是动漫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撑, 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例如:动漫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宣传、售卖等都需要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来支撑。与此相对, 动漫产业的迅猛发展, 刺激大众消费, 也拉动了动漫相关产业的同步发展, 反作用于经济。

3. 历史文化方面。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承、世世代代人民的结晶。我国有题材丰富的创作土壤, 上至诸子百家的盛况, 下至百花齐放的开明政策。书法、国粹京剧、瓷器、武术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动漫产业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于本国的文化土壤, 也是我们的动画创作曾一度跻身于世界前端的原因之一。

(二) 日本动漫产业发展所受影响及策略

1. 政策方面。日本动漫产业的成功离不开日本政府给予的高度重视, 如采取政策支持、制定产业战略、推动动漫文化产业化的进程。同时, 日本为了促进动漫产业的“走出去”, 积极地向中东、非洲等地免费提供动漫产品, 通过大量的政策性支持和手段, 使日本的动漫作品畅销海外, 几乎占据60% 的国际动漫市场。

2. 经济方面。日本因二战的沉重打击, 经济曾一度滑坡, 动漫产业也随之一蹶不振。二战后, 随着工业化的进步, 经济迅速发展, 国民收入提高, 精神上的消费也随之增加。战后的日本国民精神上饱受战争的摧残, 急需具有安抚作用的动漫影视作品, 这促进了动漫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 动漫产业所带来的巨大收入, 也带动了日本国内其他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3. 历史文化方面。历史文化对影视作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紧抓住如插花、浮世绘、武士道等饱含日本元素的题材, 融入深刻的日本文化内涵。其中, 历史故事更是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原则下, 加以大胆的想像, 将本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 例如:《南总里见八犬传》系列中的《八犬传》。

三、博弈观下的中日动漫产业研究

文章采用博弈的视角, 可以粗略地把中日双方动漫产业看成博弈双方的两个利益团体, 中方简称为A, 日方简称为B。双方采取合作、不合作两种商业运行模式, 也就是A和B将会产生4 种博弈方式。即 (合作, 合作) 、 (合作, 不合作) 、 (不合作, 合作) 、 (不合作, 不合作) 。双方动漫企业, 费用支出为M, 所得效益为C。如表1:

依表1 所述, 如果中日双方都选择合作, 则双方的所得效益都是M-C。如果双方中有一方选择不合作, 则需要另一方承担双倍的费用支出, 而得到的效益也只有M-2C。对于合作的这一方来说, 显然是得不偿失。所以大部分情况下, 双方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 都会选择不合作, 那么双方就会呈现出“囚徒困境”的态势。

同理, 两国在动漫产业带来的影响中, 有正面影响, 即正能量 (简称为Z) ;负面影响, 即负能量两种 (简称为F) 。博弈方式也会有4 种, 即 (Z, Z) 、 (Z, F) 、 (F, Z) 、 (F, F) 。由于正面影响产生正面效应, 即效益+1, 负面影响产生负面效应, 即效益-1。如表2:

由表2 中的分析可见, (+1, +1) 均优于其他博弈方式。所以中日双方应采取正正影响, 即 (+1, +1) , 产生的效果最好, 利于两国动漫产业相互形成正能量影响, 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通过表1、表2, 我们可得出结论:为了避免出现“囚徒困境”, 双方应分担风险、加强合作, 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实现良性发展、合作共赢。

四、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不足及解决方案

(一) 不足之处

1. 题材单一, 缺乏创新。国内的动漫作品大多教育意义过浓, 缺乏创新性和趣味性。长期以来, 中国的动漫产业被定位为公益性产业, 受众群体只限定在青少年群体。故事的选材也主要来自历史、成语、家庭, 以教育为主, 缺乏创新性。例如《火星娃学汉字》《中华德育故事》《孔子》等。

2. 投入资金较少, 国家扶持力度不足。中国国产动漫由于投入资金不足, 每集成本过低, 导致制作水平低下, 而且动画题材毫无新意, 无法吸引观众。同时, 动漫创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好的动画制作从创作题材开始到制作完成, 甚至耗时几年。面对当下的快餐文化, 这种做法使收益显得过于缓慢, 从而造成投资方少、大部分转而从广告上获得效益, 忽略了动画本身的优劣。

3. 市场单一, 动漫产业链较短。动漫产业不仅仅限于动画作品, 漫画、海报、图书、电影、音像制品、舞台剧等所有产品都应该成为动漫产业的一部分。目前, 国内的动漫只限于动画的创作, 对动画周围的衍生产品开发不足。

(二) 解决方案

1. 扩大受众群体, 培养动漫创作人才。现如今, 我国主要的动漫受众群体是青少年, 动漫题材也主要面向青少年, 教育意义过浓, 这种情况导致动漫产业失去了成年人群体的青睐。为了应对这种现状, 应该拓宽受众面, 在创作少儿动漫的同时, 也要创作适合成年人观看的作品, 使动漫全民化。

另外, 在题材上我们也可以从本土的优秀文化中大胆选择, 加以运用, 例如四大名著、经典神话故事等。我们应该立足自身的国情, 不可贸然照抄, 做到本土文化与想像创造相结合, 创作出符合人民大众审美的、利于群众接受的优秀作品, 并利用动漫这一媒介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获称赞的《秦时明月》就是很成功的例子。

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增加资金投入。国家应给予动漫行业充足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致力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很多投资商虽看好这一新兴产业, 但止步于投资风险过大。政府可以拨出一部分资金, 实行宏观调控, 与投资商合作运行, 降低双方投资风险, 也给创作者充足的资金和动力来提高动画制作的质量, 从而提高我国动漫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

3. 拓宽国外市场, 延长产业链。现如今, 我国动漫的出口现状并不理想, 冲出重围的优秀动漫寥寥无几。说到较为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自然会联想到美国的经典动画《猫和老鼠》。面对国内的市场, 树立喜羊羊聪明机智的形象, 抓住青少年的心;面对国外市场, 抓住“狼永远不住羊”的诙谐幽默情节, 与《猫和老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横向上, 拓宽市场;在纵向上, 也要延长产业链。一部受欢迎的动画作品, 会产生很多附加产品。不仅如此, 在服装、玩具、学习用品等方面都涉及到了动画中的角色形象。产业链的延伸, 不仅带来了商业效益, 对于动漫产业化也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文章以博弈的视角, 结合了博弈论的原理, 认识到中日双方只有在不断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加强信任, 才能实现互惠共赢。笔者坚信在中国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壤中, 一定会结出影视文化的成熟之果!

参考文献

[1]木德夏.基于博弈论的动漫产业合作研发模式研究——以杭州动漫产业为例[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0.

[2]日本经济产业省, 日本数字内容协会.2010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暨10周年鉴[M].2010.

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篇2

摘要:

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 ,在世界文明史上 ,各显风彩、引人深思。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打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几乎每一页都可以嗅到茶香。如今,茶夷发展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日本人的饮茶习惯形成于8世纪左右,可以说,日本的茶道文化是沿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来的。茶道是种生活礼仪,是一种精神修养的体现。

关键词: 饮茶,茶道研究,茶道思想,发展历史,精神 引言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文明的茶道国家。虽说茶道都是两国文明的一方面,但是在茶道上也存在着一些的文化差异。以下是本人对于两国茶道方面的看法。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世界的茶道源于中国,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思想影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所以对茶道的解释自古以来也是见仁见智的。大体来说,茶道是以沏茶、品茶为手段,用以联络感情且富有艺术性,礼节性的一种独特活动。与艺术、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相比,茶道艺术有许多特殊性。第一,茶道是通过人的眼、耳、舌、鼻、身来同时感受的,茶道艺术中有色、有声、有香、有味、有触感。比如在茶事进程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色艺术品,可以从风声,雨声,点茶时的水声,主人走动时有节奏的脚步声中体会茶的意境可以闻到花香、茶香和香炉中发出的香气,可以尝到美味的食物,可以把你欣赏的任何一件茶道具拿在手里抚摸。第二,茶道艺术试图包罗万象,并使之艺术化。茶道把山川风月、春夏秋冬、花草虫鸟、历史文学等等都包容进四小时的茶事之中。第三,茶道艺术不是由个人或单方面独自完成的。它要求参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参加表演,客人的举止和对茶道的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茶道是否成功。最后,第四个特殊性是,茶道艺术是无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中国的茶道文化的形成有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很多书籍把茶的发现时间定为公元前2737-2697年,其历史可推到三皇五帝。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西汉以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主要为以下几个时期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出现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周围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活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茶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出现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皇帝笼络大臣、眷怀亲族的重要手段,还赐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茶文化更是生机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到清朝茶叶出口已成一种正式行业,茶书、茶事、茶诗不计其数。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茶叶从1949的年产7500T发展到1998年的60余万T。茶物质财富的大量增加为我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个以宏扬茶文化为宗旨的社会团体--“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1990年“中国茶人联谊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国茶叶博物馆在杭州西湖乡正式开放。1998年中国国际和平茶文化交流馆建成。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各地茶艺馆越办越多。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已开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韩、美、斯及港台地区纷纷参加。各省各市及主产茶县份份主办“茶叶节”,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茶叶节不胜枚举。都以茶为载体,促进全面的经济贸易发展。

而相比之下,日本茶道的起步相对晚很多。在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入了日本。在《茶道入门》中记载道,749年,孝谦天皇在奈良东大寺召集五千僧侣在佛前诵经,事毕以茶犒赏,当时的茶是由遣隋使、遣唐使带回来的,非常珍贵。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平安时代,日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1191年,他亲自种茶,还把茶种送给京都高僧明惠上人,明惠把茶种种在栂尾山上,后来这成为日本闻名遐迩的“栂尾茶”。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1 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后来茶道又不断得以完善,并作为一种品茗艺术流传于世。

现在,日本流行的茶道,是在16世纪后期由茶道大师千利休创立的。他继承了前辈创制的苦涩茶,在环境幽雅的地方建筑茶室,讲究茶具的“名器之美”。千利休集茶道之大成,主张茶室的简洁化,庭园的创意化,茶碗小巧,木竹互用,形成独具风格的“千家流”茶法。

1591年,千利休被武将丰臣秀吉逼迫自杀,他的技艺由其孙子继承下来。到江户时代,建立了“家元制度”,使茶道“传宗接代,不出祖流”。这期间产生了不同的派别,其中以里千家最有名,弟子最多,另外还有表千家,宗宋、石川、织部等流派。虽然各派都有自己的规矩和做法,但各派之间互相学习,和谐共处。概括来说日本茶道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首先是受中国唐朝的饼茶煮饮法影响的平安时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冲饮法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最后则是受明朝的叶茶泡饮法的江户时代。其中第二个时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时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则在第三个时期。那时茶道普及到了各个阶层,茶道内部也分出许多流派,形成百花争艳的局面。从茶道的发展历史相比来看,中国茶道的发展比其日本来讲更为久远。但在现在的日本,茶道已经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茶道精神的比较,茶道精神是茶道的根本所在,虽然日本的茶道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民族味。它有自己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特有的内蕴。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日常生活行为与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它不仅仅是物质享受,而且通过茶会,学习茶礼,陶冶性情,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正如桑田中亲说的:“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成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十六世纪末,千利休继承、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而中国茶道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统一,其精神是“廉美清和敬”,即指清廉俭朴、平和快乐、清澄寂静、真诚处世、敬爱待人。

儒家对中国茶道的影响最大。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认为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要求中庸处世。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乐格调是中国茶道的主调,儒家的道德和礼仪为茶道提供了茶礼。

佛教对中国茶道的影响也很大。它历来推祟饮茶。首先,因茶有“三德”:提神;助消化;清心定神、去除杂念。所以喝茶既满足坐禅需要又不破坏佛教清规。其次,佛教的苦、集、灭、道四谛中的第一谛苦谛,苦谛视人间为无边的苦难,当参破苦谛,达到大彻大悟,便是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清苦,品茶之苦味,苦后回甘,这与苦谛一致。所以茶一直以来深受禅僧们的喜爱。同时,随着佛教的发达,唐代僧人煮饮天下,世人争相仿效,于是饮茶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廉美清和敬”的茶道精神也正是佛教弘扬的精神。

除佛、儒二家之外,中国茶道还受道家影响。道家为求长生不老,苦炼金丹,但始终都未能如愿。因茶有强身健体,延长寿命之功效,于是逐渐被视为仙药。道家倡导通过饮茶,以求得道成仙。同时,道家认为自然本性才是真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国茶人喜欢空灵虚静的饮茶环境,将自己融于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的美学意境,这与道家天人合一的理念是统一的。

将饮茶习俗和优良茶种传入日本的是遣唐僧人, 茶文化在日本的主要传播者也是一些高僧,并且从日本茶道产生到完成,起关键作用的村田珠光、武野绍鸥、千利休三人也是禅宗的信奉者。因此,从日本茶文化的开始直至茶道的完成都与佛有着不解之缘,日本茶道主要受禅宗的影响。

“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正是佛教禅宗精神之所在。“和”既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也指讲究本来面目,不造作,与茶事的自然融合。“和”源于禅宗“慈悲善良,温和之心”的精神和《金刚般若经》的“如如不动”教义。“敬”指敬爱之心,这与禅宗教义“二部四众、平等互重”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互重的精神是一致的。“清”指清净,它源于禅宗“六根清净”。“寂”即“无”,强调“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这正是源于佛教“空无”观。

日本茶道还讲究“一期一会”的心境。它源自于佛教的无常观,是指世事无常。既然没有一样事物是保持不变的,那么人与人的每一次交会也是绝无仅有的,茶事活动亦如此。只要还原自我,怀着只此一次的信念,无造作、无杂念地投入,就能从紧促短暂的茶事中获得无限的自由。茶道中还有数寄屋、石缸、茶碗等许多不规则物体,这是因为茶道界以“不对称、不重复、绝无仅有、变化等”为美,如事物太过于正规匀称,则会变得索然无味,只有不完整、富有变化(无常)才更有情趣。这种审美意识源自以“无常”为美的禅宗美学观,禅宗强调追求完美的过程超过完美本身,让每个人充分地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完善那些不完美的事物,才能得到美的极致,因此有意地避免用完整来表达完美。日本茶道的主流派有〞千利休〞与〞三千家〞

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是茶禅一味。禅门认为,喝茶、坐禅都是平凡事,如能在平凡事中找到真实,则表示心已被启发。例如:日本茶道有单饮和轮饮两种饮茶形式。单饮是指宾客每人单独一碗茶,轮饮是指客人轮流品尝一碗茶。不管哪种形式,日语都称之为“お茶を一杯 む”。“竹田默雷禅师说:„若一碗茶让众人轮流喝,可有说不尽的禅味。‟他认为一碗茶轮流喝与„经行‟(诵经行走)具有同样的情趣,茶道的奥妙是无法之法,妙在乱中有序”可见,日本茶道已经脱离了饮茶概念,成为了一种无茶亦可的禅宗修行的新形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不难看出两国的茶道虽然有一定的继承,但各有不通。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有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它将儒、道、佛三家思想有机地融入,从各个方面都突出儒教的“礼”、道教的“清”、佛教的“悟”等精神实质,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和一、和谐统一的特色,中国茶道是无愧于世界文明的一朵亮丽的奇葩。与之相比,日本茶道一开始就是重禅宗精神,已经升华到宗教哲学高度,成为了一种生活禅。所以它有一套严密复杂的仪式;茶人也都是修禅之人;其目的已不在于饮茶,而在于道,它是“禅的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禅的活动”。在中日文化的不断交流过程中,在弘扬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有必要对日本茶道认真探究,彼此不断地互相学习,使中日茶道向更深远、更广泛的方面发展。分别在发展史及精神方面做了一定的介绍,自己也从此对中日茶道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中日两国继续将古人的茶道文化发扬。

从中日拒绝表现看中日文化差异 篇3

关键词:请求中日文化差异中日拒绝表现

为了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了解和掌握正确的拒绝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因为受到传统的“面子文化”的影响,在拒绝时都尽量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而日本人则受“以心传心”这种心理文化的影响,在拒绝时都表现得很照顾对方。

文化和心里意识的不同在日常交流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我们在跟外国人交际时,必须注意拒绝对方请求的措辞。如果不能理解日本人的言语心理,在日语的学习中就不能理解其表达方式,也不能顺利地跟日本人交往。所以,我们要对日语的“拒绝表现”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先行研究

文钟莲把84名日语母语者和77名汉语母语者作为考察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文氏的研究,日文有14个语义公式,而中文则有16个语义公式。具体内容如下(表1)。

二、拒绝表现差异的社会文化要因

语言表达因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国的语言是由各国特定的文化形成的,所以也会受到那些特定文化的影响。因此,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时,不同的语言里也会体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综上所述,因为中国和日本的文化存在差异,所以在拒绝的时候,中国人和日本人的语言表达也会有差异。

众所周知,中国人是很重视“面子”的一个民族。这个“面子文化”是从中国儒学中称为“礼”的一种美德而形成的。中国从古代开始就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的规范和伦理道德的规范。“礼”作为维持一切关系的基本纽带,决定着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根据这个“礼文化”,个人的言行若与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相一致,就会被认为有面子。相反则被认为是没有面子。与此同时,个人的社会价值若受到认同,则认为他人给与面子;相反则认为他人不给与面子。简而言之,和他人交际时的面子是由他人来决定的。维护他人的面子就等于维护自己的面子。在交际中,要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法不外乎是使用礼貌的言语。因此,中国人在拒绝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使用“替代方案”等积极的表达方式来结束对话,得以不伤害双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日本也有“面子”之说。因此,在拒绝时也会使用“替代方案”等积极的表达方式来结束对话。但是,日本人的对话心理却被认为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特别是日本人的拒绝表现中渗透着“以心传心”的这种心理文化。“以心传心”这个词原本是佛教用语,有着“在禅宗里,把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佛法精髓于无言中传授给弟子”的意思。根据三省堂《大辞林》的解释,“以心传心“是指心中所想的事情,哪怕不通过语言也能互相明白的意思。日本是一个岛国,过去并没有受到不同文化的外来民族所统治,人们长期生活在国籍、人种、宗教、语言和生活方式等都非常相似的社会里。他们对于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都是相似的。正因为对于这些事情都能互相理解,所以大家的道德标准、传统规则也是比较容易一致的。在这么一个单一民族所构成的社会团体中,单纯的交流是绝对不会存在很大的困难的。以言语作为媒介,不强调自我,通过”以心传心“,用含糊而谦虚的表达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这正是日本人在相互交往中所追求的效果。在这个”以心传心“的文化之下,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会顾虑到他人,比起用“替代方案”,会更多地使用“说明理由”和“先行致歉”等消极的表达方式。

三、结论

本文把文钟莲的语义公式作为先行研究,对中日的拒绝表现进行对比和分析。

中国人因为受到传统的面子文化影响,所以在拒绝的时候,很多时候会使用“替代方案”等积极的表达方式来结束对话,得以不伤害双方的面子,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日本人的生活和言语中则渗透着“以心传心”的文化。日本是一个由单一民族而构成的社会,在这个社会团体里,日本人以言语作为媒介,不强调自我,通过“以心传心”,以含糊而谦虚的表达方式来维持人际关系。所以日本人在拒绝的时候,会顾虑到他人,比起用“替代方案”,会更多地使用“说明理由”和“先行致歉”等消极的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 文钟莲.断り表現における中日両言語の対照研究[J].人間文化論叢,2004,7:123-132.

[2] 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DB/OL]

http://www.ilib.cn,2004/2008

[3] ユーアンドユー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 飲茶的时间:爱面子[DB/OL]http://www2.ocn.ne.jp/~euandyu/top.html,2000/2008

[4]川俁晶.以心伝心の必然[DB/OL]

http://www.autumn.org/nihon/isindensin.html.2002/2008.

中日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篇4

(一) 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近年来,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0年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产业单位已经达到20多万个, 娱乐行业、音像行业以及文化艺术行业等年纳税20多亿元, 创收100多亿元, 加上媒体、出版、培训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市场规模达1000多亿元, 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2009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 同比增长10%, 约占GDP 比重2.5%;201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1052 亿元, 同比增长18%, 约占GDP比重2.75%;2011 年, 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479亿元, 2012年有望达16000亿元, 维持18%~20%的年均增速, 预计未来五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 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 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但是我国电影和音像以及图书版权等文化产品的出口仍然小于进口, 文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详见表1和表2。

数据来源:《中国服务贸易统计》 (2011)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整理得出

(二) 日本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日本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业、休闲娱乐业以及旅游观光业, 其中漫画和动画的制作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动漫产业每年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已经占日本GDP超过10%, 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 日本动漫产业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并以超过9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2002—2009年日本动漫贸易出口额逐年增加, 为日本缩小贸易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日本动漫贸易出口额17.41亿美元, 进口额14.7亿美元;到2007年, 日本的动漫贸易出口额增至32.9亿美元, 进口额增至30.82亿美元, 进、出口额都几乎翻了一番。2010 年动漫产品出口额占到日本出口总额的10% (参见表3) 。目前, 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60%以上来自日本, 在欧洲则高达80%以上。日本的戏剧、文艺演出、电影、美术展览等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 日本每年观看戏剧的观众约为1130万人次, 市场规模为1230亿日元;音乐会和演唱会的观众约为2210万人次, 市场规模为1890亿日元;观看其他演出的观众约为590万人次, 市场规模为280亿日元。此外, 旅游业也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1年到日本旅游的海外游客创下了529万人次的历史最高记录, 而到本国旅游的日本人更是数以亿人次计。

二、中日文化产业出口战略的比较分析

(一) 中国文化产业出口战略

1.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及规划

2000 年10 月,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 并被正式纳入“十五”规划纲要;在200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文化产业”概念正式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 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于2003 年开始试点工作。2006年, 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年10月,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同年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2012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2013年3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2—2013) 》。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 以及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地方政策及规划

在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下, 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文化产业, 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深圳实行了“文化立市”战略, 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 打造世界品牌文化产品, 加快实现“文化走出去”;河南省出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案》提倡要根据河南自身的文化资源大力打造有特色的享誉中外的“中原文化”;安徽省文化龙头企业采取“借船出海”战略, 即通过独资、合资、控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 开展落地经营和整建制“走出去”;湖南省率先携手原音网共同签署了“中国湖南民族民间文化国际传播活动”的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设立中国湖南民族民间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委员会, 进一步整合了湖南省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内容, 内容统一由原音进行制作开发, 从而实现以多种形式向世界传播湖南文化。此外, 山东、唐山、乐山等省市都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和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规划。

(二) 日本文化产业出口战略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就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1995 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 确立了日本21 世纪文化立国的新战略;2001 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 明确提出10 年内把日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 日本政府还召开各种会议, 研讨具体对策,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日本政府具体负责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是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省。经济产业省是从经济的角度管理文化产业, 其商务情报、政策局专设文化产业政策关联课, 负责政策制定和研究等工作。2001 年日本内阁对中央省厅进行改组时, 在文化厅设立了文化审议会, 以加强政府对文化的管理。2003 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2004 年6 月4 日, 日本正式公布了《内容产业促进法》, 同时内阁会议决定将内容产业划入《创造新产业战略》。而在2006年11月, 日本政府又成立“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 讨论日本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政策, 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心。至2007年5月, 委员会正式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下称《战略》) , 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

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一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 能够享有研究投资和科学技术投资。二是作为对国民投资, 政府享有文化投资的经费。为了扩大动漫国际市场并扩大日本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日本政府将动漫片作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同时又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 从政策、资金、组织和人才上都给予极大支持。三是政府通过信贷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出口, 设立了日本进出口银行和日本开发银行, 为文化出口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四是政府还出台低汇率政策来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外汇分配制度, 外汇供给向一些重点文化产业倾斜。五是实行进口保护政策, 对进口的文化产品实行限额或限制数量。六是政府协助文化企业争夺出口市场, 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 简化出口手续。

(三) 中日文化产业出口战略比较

中国和日本提出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战略都是为了适应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都是在认识到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时间上来看, 中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比日本要晚。日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而我国在200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文化产业”概念才正式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 文化产业发展也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后两国所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中, 2004年日本的《内容产业促进法》和2009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是两国比较重要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也都是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新的国际发展形势而产生的, 都是两国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体现。但是通过具体的比较, 日本的《内容产业促进法》重视从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 以保障政策的实施, 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侧重于对整个产业问题的宏观把握, 把构架完整的目标体系放在首位, 缺少具体性和实施性。

两国地方政府都是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对文化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战略, 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的主导作用较强, 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提供了较完善的配套组织和机构, 而中国在这一点上还不够完善, 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仍不健全。为了促进文化出口, 2002年日本的经产省与文部省支持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 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 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 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 代表日本文化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 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与日本相比, 中国则缺少这种专门组织机构来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基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 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二)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促进文化产业以及贸易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 政府应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并给予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非常高, 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文化产业及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也应从法制和政策上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 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要建立一套包括文化贸易外汇管制、项目审批、商品结构调整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内的完善的法律法规, 其对内可以维护市场秩序, 提升从业者的信心, 对外可以加快我国与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融合, 吸引国际投资。此外, 政府应鼓励文化企业在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中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

(三) 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

要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就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关部门应对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 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快培养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 做大做强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 将我国优秀的艺术团体和高品质的艺术展览, 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风貌的现代文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扩大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集团的交流与合作, 加大对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推介力度, 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出口份额。

摘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需要政府的扶持和主导, 日本政府把发展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 在日本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阐述中日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的现状, 从战略角度来比较分析中日两国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差异, 进而参考和借鉴日本的经验提出我国应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扩大我国文化产品出口。

关键词:文化产业,出口略战,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赵广有, 盛蓓蓓.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国际贸易, 2008 (10) .

[3]商务部服务贸易司课题组.加快文化贸易发展, 推动中国文化出口[J].国际贸易, 2009 (10) .

[4]魏婷.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研究, 2006 (4) .

[5]李薇, 于子涵.中日动漫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 2011 (6)

[6]赵政原.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8 (5) .

[7]张剑, 贺正楚, 张蜜.日本文化产业贸易出口预测及其启示[J].文化产业研究, 2012 (7) .

[8]Bernard C.Beaudreau Identity[J].Entropy andculture, 2006 (2) .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篇5

李雪

浅谈中日数字文化

一、中日之间与文化

对于中国来讲,日本是最近的邻邦。“一衣带水”这个词几乎成了中国人形容日本时必不可少的词汇。不仅是从地理位置上的亲近,更从古代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上有亲密的联系,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趋频繁无论是在外经、外贸、外交方面从事对日工作,或者就于日本独资、中日合资企业,随时要跟日本人打交道,所以,在学日语之外了解日本的文化并且进行中日文化的比较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越来越关注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学习、了解日本这个经济大国的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再者,作为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大的重任,在这样的社会下,要对各个国家有所了解,特别是文化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明显地,文化具有很大的魅力。其中语言是文化得以传播的载体,同时文化对语言有着深刻的影响。然而,在语言中,数字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从了解对数字的禁忌,喜好可以了解到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与人民的处世态度。数字不仅可以用于计算方面,而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还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

二、有异国风情的数字

在中国有一个特殊的“250”,相信大家都熟悉不过了,它代表着“傻子”的意思。关于它的典故,由来,解释有多种多样的,有一种来历传说是:在战国时期,齐王为引出杀死苏秦的杀人凶手,巧施妙计,拿出一千黄金来悬赏杀人凶手,后来还真有四个人前来领赏,当被问该如何分这一千黄金时,有人高兴并自以为聪明地说:这简单,1000÷4=250,每人二百五。最后,这四人被齐王处死,“250”就因此得名。这虽然是一种传说,但“250”现在确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并且引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由此可以看出数字的魅力是多么大。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在日本,也有这样一句成语:“谣言不过75天”。意思是说,凡事只要过了75天大体上都会平息,比如酒井法子涉毒事件,估计最多也就是75天的事儿,很快就会从公众舆论中消失。有的语言学家指出,日本人喜欢75这个数字一是因为它是奇数,二是因为两个半月正好可以跨越一个季节,所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大体上说的就是这个感觉!数字的影响潜移默化,不仅是日本人记数所用,有更多的引申义,有更多的意义。

三、两国对数字“情有独钟”

数字对于中国、日本这两个东方大国来说来说就有特殊意义,人们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从中国的简单一到十,百,千,万这几个数位中其内容就丰富无比。中国人喜欢用很多俗语,成语来赋予它不同的特殊的含义,而文化传统受中国影响的日本也有很多的俗语或成语来表现数字的特殊魅力。同一数字,在同一国家不同的文化领域有吉凶之分,在不同国家可能有相同的忌讳或者钟爱。不同的数字在中国与日本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含义,有的代表吉祥,幸运,有的确是两国的禁忌,特别地,往往同一个数字在中国是吉祥的数字,在日本却成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禁忌数字。

中国的数字从一开始就有:一团和气,一路平安,一帆风顺,一登龙门,双双对对,一双两好,二姓之好,二人同心,三星高照,花封三祝,喜报三多,岁寒三友,四海一家,四远流名,四喜同乐,四艺雅聚,五路财神,五风十雨,五谷丰登,五世齐昌,六合同春,六畜兴旺,六马仰秣,六趣众生,七子团圆,七步之才,七擒七纵,七星宝剑,七具陈,八仙过海,八仙庆寿,八斗之才,八方呼应,九九归真,天保九如,山河九鼎,九鼎大吕,十步芳草,十全其美,寿天百禄,百事大吉,百战百胜,长命百岁,千战一合,千里之足,日行千里,千秋万岁,万里河山,万福来朝,万象更新,万事亨通等等,统统代表了吉祥的祝福语,不仅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一听就让人赏心悦目,心情舒畅。还有不管三七二十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八九不离十、十有八九、九牛二虎之力、十拿九稳、十万八千里的俗语,更是浅俗易懂,表达明了。由这些可以看出中国人之于数字,不仅是记数,其中往往包含着更深的意义,分析其中不难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得出中国自古以来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和人民的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更是当今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有力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经常会听到“买车牌号”、“买电话号”这些话,中国人往往愿意花很多钱来买一个“幸运号码”,中国人往往认为号码“靓”的话,会给他们带来运气,中国人花几十万元买下一个幸运数字最多的电话号码或车牌号,已不是新闻。这种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迷信的缘故了,更多的是,对数位的一种信仰,一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信仰。当然,中国人最钟爱的数字莫过于“六”“八”了,所谓“六六大顺”,“要得发,不离八”,就道出了其中原委。另一方面,中国人禁忌的数字比起幸运数字多得多,总体上说,比较忌讳单数,正所谓“好事成双”。例如,数字“三”,汉语读音接近于“散”,因此在一些做寿,结婚等喜庆的日子里忌讳这些数字,包括送贺礼,贺金的人也要注意不可以是有“三”的数量,这样会被认为故意找茬,不真心祝福他们;数字“四”,被我们视为大凶,因为同音于“死”,因此在一些车牌号,门牌号等不易出现这样的数字,给人很不好的感觉,但“四”也有品“买卖通四海”、“四通八达”等等之说,对于“四”我们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意义;还有忌讳“九”,特别对于年龄,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人们会认为这一年行凶,一些迷信的父母会去求神拜佛,采取“添油”(既是捐钱建造神庙或者买东西求拜神灵,祈求保佑平安)这种方法来保佑这一年的平安,特别是老年人,每当到了以“九”为结尾的岁数时,那一年都特别当心,其一是身体比较虚弱,其二是对这个岁数的害怕,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够挨过这一年就能获得更长久些,但在中国古代“九”又有把天子说为“九五之尊”之说,“九”有时也代表权利的至高无上,“九五之尊”“九九归一”就证明了这一点;还有号码“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类的数字也忌讳,因为他与“七零八落”、与“吾散、吾死”谐音。

对于日本没有像中国一样这么多的俗语或者成语来表示数字的应用之广泛,但是日本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把数字应用到姓氏上,例如“一丹”、“二井”、“三木”、“四岛一味川”、“六角”、“七条”、“八馬”、“九鬼”、“十石”“百元”、“千家”等等,这些尤其可以看出日本人对数字的敏感和应用的重视,更可以看出日本是一个对数字有着很深信仰的国家。数字被日本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从侧面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心理。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日本人比较喜欢奇数,他们认为单数为阳,象征吉祥。平时送礼,捆礼品的绳子一定是单数,家里的摆设喜欢用挂一幅字,一幅画,插一枝花等,而双数的数字一般只用在供佛,祭拜死人时才会使用。日本人特别喜欢“三”,他们认为三是吉祥数字,在婚礼仪式上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时各用三只一组的酒杯饮酒,但又忌讳“三”人一起拍照,他们认为中间的人被左右的人夹着,是不幸的预兆。“七”在日本也倍受青睐,日本把“七”用在很多商品的命名上,日本人喜欢这样的商品,他们认为这样的商品会给他们带来信心和好运。日本人对“4”和“9”非常忌讳,因为在日本“4”的发音是“し”与“死”同音,如在日本的医院就没有4号、14、42号病房,由于 “42”的发音是死的动词形,因为医院里的病人最忌讳的就是“死”,出门旅行,日本人对于与“死”发音相同的4号座位也很忌讳。“九”的发音与“苦”相同为“く”,日本人过新年时要在门前立“门松”,也都避免在29日那天,就是因为忌讳“9”即“苦”,这两个数字的忌讳与中国尤为相似。但日本人还对“六”忌讳,在日本,“六”与“无赖”“碌”谐音,“碌”下接否定即为“不正经,不像样”的意思,这个与中国完全相反。“13”也是忌讳的数字,许多宾馆没有“13”楼层和“13”号房间,羽田机场也没有“13”号停机坪。

四、数字文化

数字不仅在中国和日本应用广泛,在世界上各个国家也是一样,它的有趣应用,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使生活更加有趣,并且渐渐形成一种文化,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为人们研究这个国家的重要部分。要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就要了解它的文化,了解它的文化,就少不了要了解数字在这个国家的应用,才可以“投其所好”,更好地与他们相处,与他们互相交流,从而达到文化更好地交流的目的。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李雪

参考文献:

[1].冯富荣,杜英起.邻家之眼——中日文化比较学习读本.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4号.南开大学出版社

中日住宅文化比较 篇6

关键词:住宅文化;中日;对比研究

建筑群体是人们居住的处所,所反映的是人们的居住心理,住宅文化由来已久,不仅仅包括住宅的建造的构架形式、施工所用的材料、装修房屋等,还包括了居民在建筑中的所有行为活动,主要表现有居民的传统家族习俗亦或者主要的生活习惯等等。要说中日住宅文化的相通性,远在古代,中国与日本国家就有友好往来,在历史的记载中,曾有郑和下西洋、大师东渡等故事,因此两国之间的居住环境有着互通之处,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中日建筑文化的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群,分析居民的居住心理,在中日文化进行碰撞与冲突的瞬间,分析两国交流与和演变的过程与规律。

一、中国与日本国家传统住宅的历史与特点

以中国传统住宅来看,具有千年悠久历史著称的四合院具有中国古代大方与气派的特质。住在四合院的人们通常是阶级权贵或者地主商人,他们个别可能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能资产雄厚。相比而言,封闭式的四合院住宅带有对称的平面式设计,四合院大大小小的院子都由悠远的长条回廊连接,房屋与回廊相映成趣,互相照应,以此同时,地面的青石板砖的井然有序使得整个房屋具有了古风古韵的气质,此外还有各具特色的门窗、墙壁、摒柱相交点缀,视野的开阔与环境的大方气派使得四合院成为了那会许多平民百姓追求极致房屋的典范,成为了中国的典型代表建筑群。

早在古代时期,中国唐代的大唐盛世造就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吸引着许多外来国家的友好往来,而日本这个国家可以算是受我国隋唐时期影响最深的国家,具有典型代表的影响变化是日本国家的服饰变化,现如今日本的和服都是基于中国唐代汉服的影响上改良过来的。当然抛开服饰变化不说,日本国家的住宅文化也多多少少受到了中国隋唐时期建筑风格的影响。日本人民吸收和容纳了外来国家文化并对此加以兼并,建造出了具有自己国家风格特性的和式房屋。传统的和式房屋普遍的具有被称之为“玄关”的门口,被称作“奥”的屋内相同的门,而将两房间隔开的屏障门窗叫做“障子”等等。室内普遍装饰简洁,多采用木质色调,注重营造传统氛围的日本人会按照环境条件、气候变化或者传统习俗来对房屋加以修改,表现出一种优雅洗练的感觉,大多采取了田式结构的房屋走向,更早一些的日式和式建筑通常被列分为茶室、庭院等好几个类别,和中国建筑一样,对于采光、风向等相关条件都需要被予以考虑,与日本建筑文化相比,中国的建筑更加的落落大方与气派得当。

二、中日住宅的内部环境、施工材料的对比研究

日本的建筑群与中国相比,用于隔开房间的属于推拉式的门窗,也就是被称之为“障子”的门窗,日式房屋的“障子”将房屋的内部空间一个个隔开了,既将房屋分成每个隔间,起到了很好的密闭效果,同时也反映了日本居民趋于向外部求助的心里状态,通常日本传统住宅只有几根梁柱来支撑,早时候采取用半透明纸糊住窗户或者墙壁来骑到一种贴隔的效果,日式房屋被隔间既具有相对大的、开放的空间,又给予了居民足够隐蔽的自由空间进行思考。通过“障子”就能够进行每天日常的交流。而对于中国来说,四合院的构造通常反映了我国古代的落落大方与优雅气派,房屋之间采用回廊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再加以精美的雕花与勾栏,不失为一种刚阳结合的做法。房屋内框架的隔间,与日本采取的“障子”不同的是,中国四合院的隔间并不属于推拉式的,而是不完全封闭状态的框架面板,给人一种深远幽静的感觉,院里院外并没有完全隔开,作为中国建筑物种具有代表性的窗结构,四合院房间内的窗户不仅能够采光,能够起到一种间隔的作用。总体来说不完全封閉,但却相对封闭,此外,中国的四合院通常用砖与石或者土为施工材料,以青石板砖作为地板铺筑的主要特点,房屋内的窗、门、回廊或者房屋的支撑结构梁柱等都是以木材作为施工材料的。

日式传统和式住宅的墙壁和门窗一体化现象严重,有时候门窗会被人们误认为是墙壁,因为日式的推拉式门窗都是可以拆卸的,相对于中国的四合院来说,灵活度较高,自由度较大。而中国的四合院门窗是直接与房屋融为一体的,不可拆卸,只能进行关和开两种功能,灵活度较低。众所周知的是,日本人通常采用的是跪坐形式,由此可见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所说的“坐”是不一样的。而在日本传统和式住宅中,地板的材料通常不采取石头、混凝土这类硬性水泥物质,而一般是更加接近于大自然的绿色植物,普遍是篙和蔺草编织成的铺筑在地上的“草席”,而中国人相对日本来说,对于大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小,对于地板的要求也不甚高,空间开放性弱,在中国四合院住宅里的标准设置通常是一套桌椅或者火炕。这也是与日本人“坐”文化的不同之处。

三、中日住宅外部环境的对比探究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日两国传统住宅都拥有,体现得是住宅与大自然的衔接程度,二者各有各的特点,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就拿中国的四合院来说,普遍大规模的四合院建筑群当中都有一个核心,所有建筑群的建造点都围绕着这一个核心单元来相对建立,这就是所称为的“天井”,譬如一座普通的四合院住宅当中,就至少存在着一个核心以便其他建筑群围绕着它一起建立共同的建筑群。而稍微高级一点的四合院普遍就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天井”,每个群落的所有轴线都会落在这一个“天井”之上,有专家曾经说过:“各个房间的门窗全都朝向天井并镶有玻璃,除去宅院的单门以外完全被宅第的墙壁所包围起来,密封非常严密。”这种构造模式各种蕴含的科学内涵,已经被广泛地采纳应用。

中国四合院采取的“天井”式建筑模式从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中国家庭在原本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对于自然环境的热爱依旧热衷毫无消减,“天井”位置一般是种植一些能够起到陶冶情操作用的花花草草,绿色植物,因而原本以农业这类生产样式为起源的中国人民喜欢亲近大自然,现如今许多传统四合院家庭中都种植着花花草草,房屋的主人能够与之相对,是一种内心宁静祥和的心理状态,这是中国式四合院房屋构造所体现的开放性,而封闭性体现在在整个房屋的整体是通过砖石封砌起来的,属于一个比较大的封闭体系,只有一扇大门可以通向房屋外面,这也普遍反映了家庭的封建自主,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在自身房屋内寻求安宁和祥和的一面。而日本的和式房屋与其地理位置条件与气候条件有着一定的联系,相对于中国四合院来说,日本是有许多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其主要的气候特征是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因而当地的景色包括森林、沿海、平原等地形相映成趣,日本最著名的植物便是樱花,各个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美景,日本国家的住宅风格也与大自然有着无比亲近的关系,日本地处多地震多火山的地带,他们认为自然是不可侵犯的、需要友好相待的,对于自然有着一种敬畏的心理。这也是日本人民当地的风土人情,表现出一种热爱自然的民俗观。

通过房屋整体结构的布局,与房屋内部环境的构造可以看出日本人民对于大自然的重视,现今日本的许多和式房屋住宅中都有着“茶室”与“枯山瘦水”等悠然怡人的环境融入,在很多日本人心中的观念里,房屋可以大体是具有躲雨避暑、具有基本的生活功能的住宅,但是与自然的关系通常是开放性的,像把大自然接近家住来的感觉,亦或者将自己原本就属于大自然中的一体类似,日本人热爱自然的理性自然观由此可见。

而日式的住宅大体上采用平淡的色调,房屋的对称协调与优雅是日本和式住宅的主流,地板采取与大自然接近的木质地板或者植物编织铺筑的地板,在日本住宅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效果,这也正是日本民族的热爱自然的心理反应。

四、空间的配置反映中日人民居住心理的差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传统形式的四合院与日本的传统和式住宅通常能够反映出两国人民的居住的心里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节尊卑,无论是住宅的构造还是人事处理方面,中国人民都比较讲究礼节,在中轴线上,房屋里被认作“大厅”的房间被称为“堂”,堂通常是用來接待重要的贵宾,而在堂中核心位置上,一般按照远近亲疏、尊卑长幼来对家庭成员进行排布,而在整体房屋中除了“堂”以外的房屋都按照离“堂”的远近来比论重要性,俗话说得好,“中正无邪气,乃礼仪之本质”,这种房屋建造的礼仪尊卑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方面。作为一个集哲学文化、宗教信仰制度为一体的建筑群体,中国的四合院从明清时代以来就能够显著分别尊卑轻重的重要特点:一般采取中轴对称、向心凝聚的构造;“堂”这类特别重要的房屋通常是处于中轴线上的,而位于主房两侧的房屋处于次位的卧室与其他房屋并列对称地排列着,井然有序,排列规则。

而日本的传统合适住宅体现的是一种团体生活的集体性,强调内部的和谐,没有所谓的等级关系,并且与大自然一起,处于一种暖和、和谐、宁静、慈祥的结构地位,这就是与中国房屋的不同之处,中国房屋的严肃与礼节的尊卑与日本的开放与和谐构成了对比。

中日两国的传统房屋都有着共同之处体现在二者都具有一定封闭性,不过就拿中国的传统四合院来说,对于空间结构设置的布局,中国人民房间的隔间里的各自的空间相对自由,灵活度较低,而日本居民的采用“障子”类似的隔间通常会有一定的开放性,相对中国人民更加大些,日本人具有更多的团结性,而中国居民喜欢追求相对自由的空间范围。

五、讨论与结论

中日两国的住宅文化同时也属于二者传统文化之一,中日住宅的不同,反映了两国人民不同的心理状态,同时也反映了二者在大自然方面的理想追求,空间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情趣的变化同时也集合了两国的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各种相对影响的联系。建筑结构这种集民族风俗、哲学文化、生活习惯为一体的结构群体在中日两国文化方面的体现非常的深远。

中日住宅文化的异同点:①普遍的来说,中国人通常以内院为主要活动区域,但随着时代的改变,该特点也渐渐不够显著了,而日本人通常以室内空间为主要活动区域,因此相对应的隔间文化由此产生。②从日本人的传统住宅可以看出,日本人追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并且他们的房屋譬如和式住宅都有着随意性和开放性,而中国人普遍追求空间的相对封闭性与个人自由,这也是二者住宅文化的主要差异之一。③中日两国都有天人合一的划分体现,日本人通常让庭院作为是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一块地方,而中国人只是把庭院当做自己的私人空间,当然,同为理想的生活环境。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具有代表性文化之一的住宅文化也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时代的改变不仅包括新的地理环境、还包括新的气候条件等等,人们的原有住宅文化的也随之而改变。

从上文可以了解到,日本人的“坐”是我们普遍看来的跪坐,并且地板的铺筑也是采用的也是与大自然接近的蒲等植物,所以地板对于日本人来说是比较核心的,一座日式房屋的构造在地板方面可是下足了功夫,这也是日本人的居住文化的核心,而其他部分则会围绕着核心来共同建造。

能够被中国人民做认可、接受的是日式住宅集中紧凑的空间设置,住宅文化不仅要引进现今的家具技术,譬如较为先进的取暖方式体现得是当地寒冷气候的适应性表达,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也一样,现今的技术与文化齐驱并进。

【参考文献】

[1]王爱军.从传统住宅风格的异同比较中日文化——中国的“四合院”和日本的“和式住宅”[J].现代交际,2009(05):93-95.

[2]罗玲玲,包慕萍,冬利.中日居住文化特质的探求──中国沈阳日式住宅延用状况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7(04):365-370.

[3]周轶男,华晨.内外、上下与刚柔——中日城市用地分类比较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0(01):82-87.

[4]杨芳,叶喜,袁哲.中国传统四合院与日本传统和式民居之比较——从民族文化对住宅空间设计的影响角度分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56-59.

[5]张天宇.从日本老年住宅的发展看如何建立我国老年居住体系[J].工业建筑,2011(S1):58-61.

[6]田中重好,李国庆.现代化进程中城市问题的比较研究-中日城市问题国际讨论会纪要[J].社会学研究,1989(01):56-62.

中日姓氏文化内涵比较 篇7

中国姓氏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最早的姓氏都带有女字旁, 如姚、姬、姜等, 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最初, 姓代表母系血统, 有区别血统的作用, 氏代表氏族分支, 有区别子孙的作用。进入夏商之后, 姓氏开始带上阶级色彩, 进入秦汉后, 姓和氏已经合为一体, 基本没有什么区别意义了。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以姓为氏、以国邑为氏、以先人的名或字为氏、以官职为氏、以次第为氏、以地名为氏、以职业或技能为氏、由古代少数民族的姓或称呼演变而来以及因赐姓、因避讳而改姓等。根据《中华姓氏大辞典》的统计,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姓氏一共有11969个, 其中单字姓氏5327个, 双字姓氏4329个, 其他姓氏2313个, 其中到现在还在使用的常用姓氏只有200个左右。

日本现有的姓氏并不是都来自于古代, 大部分是在平安时代后期到室町时代这一时期内迅速增加的, 和中国一样, 日本的早期姓氏非常有限, 来源大致分为皇族赐姓、古代贵族的姓氏、外来人姓氏、神官的姓氏几种。现在, 日本已经是世界上姓氏最多的国家。日本人的姓氏主要有以下八种分类:第一, 以地名为姓;第二, 贵族和功臣被授予的姓氏;第三, 随着家族发展分出的姓;第四, 以地形为姓;第五, 以职业为姓;第六, 来源于宗教的姓;第七, 根据事物状态为姓;第八, 以传说为姓。

二、中日姓氏的文化意义比较

(一)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

中日姓氏的共同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是追寻先祖的意识。中日两国的姓氏中, 以出生地名、居住地名以及祖先的土地名作为姓氏的情况是最常见的。在日本姓氏中, 属于地名型的有238个, 占总数的79.33%, 在中国的姓氏中, 属于地名、国名和居住地型的有90个, 占总数的60%。由于中国人和日本人强烈的祖先意识, 让他们认为家族的根源是在祖先居住的地方, 以地名为姓反映了祖先在这个地方生活的事实。在日本的青森县, 工藤、三浦、小笠原这几个姓氏数量要比其他数量多, 福岛县的安部、菊池、星这几个姓氏要比其他姓氏数量多, 在山西省, 王、赵、张这个几个姓氏占了大部分。

其次, 是反映了儒家思想。在日本, 氏的产生早于姓, 氏最初是受赐于天皇的, 之后, 代表着身份和地位的姓出现了, 早期的氏和姓只存在于贵族社会, 这点与中国姓产生于氏之前略有不同。在封建社会, 贵族和平民不仅在职业、婚姻方面天差地别, 就连姓名上也存在的巨大的不用, 这正是儒家思想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

(二) 中日两国姓氏的不同点

首先, 中国姓氏的延续性和日本姓氏的随意性。中国姓氏到了夏商周时代, 已经成了一个统一的概念, 与此同时, 姓氏制度与父系社会的关系也进一步深化。对于男性来说, 家族的姓氏是代代相传的, 父亲将姓氏传给儿子, 儿子再将它传给孙子。研究表明, 现在最常使用的100个姓氏占了全国人口总数的87%, 在这其中有19个占到了全国人口的1%, 分别是李、王、刘、陈、痒、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 这些姓氏全部产生于秦汉时代, 这就是中国姓氏具有连续性的体现。日本的姓氏产生于4世纪, 在当时只有贵族能够拥有并使用。此后, 随着大化改新的展开, 姓的尊严性开始淡化, 逐渐变成了家族的名字, 氏和姓的区别也开始混淆。明治维新之后, 为了征兵征税的开展户籍制开始实施, 姓氏开始普及。明治八年 (1875) , 政府颁布了《苗子必称义务令》, 日本举国上下兴起一股取姓氏的热潮, 使得姓氏数量大量增加, 其中大部分就是以自己的居住地以及根据实物名称来命名的。

其次, 是先祖观念的不同。中国人对姓氏非常重视, 姓氏代表了一个人的血统。中国自古有“姓者生也, 以此为祖, 令之相生, 虽不及百世, 而此姓不改。”的说法, 就是说姓是一个人生来既有, 代表着血缘关系的东西。正是因为姓氏代表了自己的血缘关系, 反映了对祖先的尊敬, 改姓就成了对祖先的否定, 所以改姓的情况在中国是非常少见的, 对先祖的尊敬意识是中国姓氏能够稳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日本, 到明治维新为止, 名字都只是代表家族的存在, 只有继承家业的人能够继承姓氏, 除此之外的次男、三男及女性成员是不能使用家名的。另一方面, 日本的女性结婚后就会改用丈夫的姓氏, 这一传统至今仍然在延续。

第三, 是宗教观念的不同。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在中国起源于宗教的姓氏并不多见。反观日本, 很多人有着强烈的宗教意识, 生活各个方面都受到宗教的影响, 当然也包括了他们的姓氏, 日本的姓氏中三轮和新谷就是两个宗教型的姓氏。这一点我们可以理解为宗教观所派生出的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文化上的不同。

最后, 是民族种类不同造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民族的融合, 姓氏也随之融合, 在中国的姓氏中的双字姓宇文、慕容、长孙、贺兰等就是少数民族的姓氏。康、石、和、安等则是隋唐时期少数民族的县名。日本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受少数民族影响产生的姓氏在日本姓氏中是没有的。

中日两国的文化虽然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 日本文化在很多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却也存在着不同。姓氏文化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通过对比我们能发现两国文化交流的渊源也以发现两国文化各自的精髓, 这就是跨文化比较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叶渭渠.日本文化史[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张联芳.中国人的姓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3]刘元满.汉字在日本的文化意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4]邵加陵.日本人的姓名知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中日对比语言文化研究 篇8

一、中日语言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

1. 国情民族因素

国情民族的差异性, 对于语言的影响是直接性的, 也是最为根本性的因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 在语言表达的时候倾向于内容的清楚性, 表达的明确性;而日本作为单一性民族, 其在语言表达方面倾向于单一性。我们以中日两国早中晚寒暄的语言为例, 日本无论是什么时刻的寒暄, 都有着比较统一的表述方式, 而中国在进行类似于这样寒暄的时候, 从来没有统一性的说法。另外一个方面, 日本语言表述的过程中往往很少将自己的情感, 心态融合进去, 很多情况下还需要从日本人的说话表情和态度中去进行判断。相对这种日语文化中特有的暧昧性, 中国语言表达讲究的是一语道破, 从根本上来讲这都是由于两个国家国情民族的不同造成的。

2. 地理区位因素

从地理区位的角度来讲, 日本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天气变化率比较高, 再加上岛国的特殊地理区位, 使得气候处于变幻莫测的状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 日本居民常常会去谈论天气, 这也成为日本语言文化的中特殊之处。相对于这样的地理区位, 中国地大物博, 国土辽阔, 气候的变化性往往不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对于中国来讲, 地理环境对于语言文化的影响程度不是很明显。

3. 语言习惯因素

语言是社会发展过程中进行信息传播的基础, 而长期以某种文化为引导, 慢慢形成特定的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语言表达的时候, 对于自己不同意的事情, 会以直接或者不直接的方式进行意见的阐释, 但是无论多么委婉, 但是最终还是将自己的反对意见表述出来。而日本人在遇到自己不是很同意的事情的时候, 往往会以含糊的方式去表达, 比如可能你是对的, 但是我觉得。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总是以怯生生的方式去表达, 这不仅仅与日本人学习精神有关, 还与日本语言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关联。

二、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

1. 汉语的文化特点

汉语的字形结构与表意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是其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古代, 还是近现代, 汉语都能够以这样的特点去满足信息交流的需求, 因此可以成为现阶段唯一存留的表意文字。汉语中的象形字能够以近似图画的方式来展现, 有着比较强的视觉感, 无论出于何种语境, 都可以很好的表达字意, 偏旁部首的存在就集中体现了汉语象形字的魅力。古时候养蚕兴起的产业, 都与丝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 比如纺织, 绘绣, 绳等汉字都与原始的产业存在着关联性, 甚至在很多字形分析的过程中。因此, 在阅读很多古典作品的时候, 如果对于语言背后的典故不是很了解, 往往难以真正的去理解其含义。汉语语言的另外一个特点是, 没有复杂的变格和形态变化, 不会受到形态成分的影响。一般只要词汇语义搭配合适, 就可以进行遣词造句。功能, 内容, 韵律, 意会达到了高度的一致, 就可以传递出语言的神韵, 在意的是神似。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 这是我国悠久文化对于语言造成的直接影响。由此, 我们可以将汉语界定为文化代码, 其积淀着深厚的人文意识。

2. 日语的文化特点

日本使用表意文字汉字的同时, 还没有放弃使用表音文字的使用, 这样的混杂使用状态在世界范围内还是比较少见的。要想深刻的理解日语的文化特点, 首先要从日本文字的渊源来看, 汉字最早是在公元5世纪的时候传入的,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汉字的不断传播, 日本的很多文化作品都是以表音汉字为基础而创作的。随着后期假名的出现, 使得汉字的草书慢慢融入到日本语言中去, 并且慢慢形成了表意汉字、假名组合使用的语言表述状态, 也由此一直延续下去。其次, 从汉语对于日语词汇影响的角度来看, 日本语言词汇分为和语, 汉语, 外来语和混合语四种。以汉语为例, 是从中国直接引入的, 或者在汉语的基础上进行模仿创造出来的词汇, 其也成为日本语言文化的重要内容。最后, 从日本人对于语言的界定来看, 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将汉语视为外来语, 而是将从欧美语言引入的词汇界定岗位外来语, 在这样良好的语言基础上, 汉语的语音, 词性改造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此使得汉语成为日本语言中越来越重要的元素。因此使得日语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据统计, 要想理解日常会话的内容, 法语需要掌握5000个词汇, 而日语需要掌握22000个词汇。另外一方面, 日本语言还存在文体多样性的特点, 并且将其划分为敬体和简体两种, 两者在不同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语差异。从这些角度去理解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行为习惯,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束语

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其根因在于民族思想, 社会文化的差异性。因此, 在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过程中, 应该将民族特殊性考虑进去, 从语言发展历史去探析, 并且积极实现与类似语言之间的对比, 在这样的对比中更好的去理清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从而更好的引导实际的语言理论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玉芝.日语学习与日本文化[J].社会科学论坛, 2004, (4) .

[2]中村元.中村元選集3日本人の思惟方法[M].春秋社, 94.4.

[3]祝大鸣.日语语言文化特点四探[J].外语学刊, 1997. (1) .

中日文化创意产业整体比较研究 篇9

一、中日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规模比较

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比中国发展历史长、发达程度高, 整体而言, 中国与之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从总的市场规模上进行比较, 中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规模只有日本的1/4到1/3。

如图1所示, 根据日本2006数字内容白皮书提供的统计数据, 2005年全世界内容产业的整体市场规模为146兆日元 (约14, 314亿美元, 93, 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 世界第一的美国内容产业的产值为60兆日元, 占世界市场的41.1%。日本文化创意产业 (即日本的内容产业, 以下同) 的国内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 产值为13.7兆日元 (约9, 130亿元人民币) , 占世界的9.4%, 在亚太地区则首屈一指, 占到整个亚洲南太平洋地区市场规模的45.4%。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2006提供的数据整理制作。

中国方面, 由于没有更新的权威统计结果, 使用了我国2006年官方首次公布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统计数据。中国与日本的统计口径不一致, 把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2004年, 这三个层次增加值之和为2, 464亿元人民币。按平均GDP增速10%计算, 2005年约为2, 710亿元。由于相关层主要是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 难以体现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进一步考察的话, 只计算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增加值, 可以得到第二种口径, 分别为1, 837亿元 (2004年) 和2, 020亿元 (2005年) 。

根据前面的介绍, 日本所定义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偏创意内容, 在游戏产业的统计范围里面也包含游戏设备硬件的制造。因此把中国两种口径的统计数据算数平均, 可得到与日本口径较有可比性的数据, 分别为:2, 150亿元 (2004年) 和2, 365亿元 (2005年) 。在这三种计算方法下, 中国的文化创意市场规模约为日本的1/4到1/3, 如图2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和日本总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推算制作。

在世界范围内比较, 2004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为4.6兆美元, 创意内容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2%;中国的这个数字为1.8%, 如表1所示。可见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都不高, 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美国的水平相差不少。

资料来源:日本、美国、世界的数据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内容产业课提供资料整理。中国数据据国家统计局。

二、中日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

如表2、图3和图4所示, 中日两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内部结构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 同时也存在不小的差异。

资料来源:出版业、动漫业数据来源于2006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社会统计资料;电影业数据来源于2007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统计资料;游戏业数据来源于2007年iResearch艾瑞咨询公布的统计资料。产业总规模使用的是300亿美元的约数。

表2考察了中国目前几个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创意行业。出版业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 将近占到产业整体的一半, 可见传统业界形式依然是我国消费者接触文化创意内容的主要途径。这一点在日本也是相同的, 如图3所示, 2001年到2005年, 日本印刷类产业的总体占比几乎一直稳定在43%左右, 跟中国的数字非常接近。

日本排名第二的行业是影像类, 包括电影、电视剧、动漫等, 占到产业总体的35%左右, 且近年有上升的趋势。中国则没有相应的专门分类统计。据报道, 2007年中国电影产业、动漫产业的整体规模约200亿元, 占全体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到10%;2004年电视剧交易金额约为43亿元, 即使加入这个数值, 此类产业也只刚过总量的10%, 其地位远不能跟日本的同行业相比。另外我国对音乐类产业的统计几乎缺失, 如果用音像制品的数据来代替, 那么只约占全产业的1.5%, 而日本对应的数值为15%, 反映出本质上的差异。

此外, 中国游戏产业在全产业的占比约5%, 而且目前发展迅猛, 不可小觑, 估计未来几年会成长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的游戏产业一直饮誉全球, 总量上也不过占总体的10%弱, 说明经过这种形式传播的创意内容含量仍然有限。

另外, 如图4所示,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相关层”、即文化相关设备制造等行业的增加值很大, 甚至超过了文化创意产业中间层、外围层的产值;相应的, 上述影像类、音乐类行业占比低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产业内部结构, 反映出我国创意内容的制作能力比日本差, 仍然以简单的制造、复制为主的现状。

三、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比较

(一) 市场需求。

如表3所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 可以简要估计一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规模:2005年城镇居民在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的消费支出占比为13.82%, 农村居民的支出比例为11.6%;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7, 943元, 农村居民的该数据为2, 555元。按2005年城镇人口56, 212万人、农村人口74, 544万人计算, 2005年中国居民在文教娱乐服务方面的实际消费需求为8377.7亿元人民币, 这是个相当可观的数字。如果文化创意产品能够占到其中一半的份额, 也可以达到4, 000亿人民币之巨。另外,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正在稳步下降, 2005年, 这一系数降到了36.7%。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 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 可以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潜力巨大,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市场会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之下。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制作。

反观日本, 虽然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产值和市场规模远远大于中国, 人均消费更是几十倍, 然而近年来市场规模扩张不大, 仅算得上持平或微增而已。

如图5所示, 2001年至2005年的内容产业的国内市场增长率为年均0.7%。数字内容产业市场上, 以DVD、互联网下载等影像为中心大幅伸展。然而, 这仅占内容产业市场全体的18%, 还达不到引领整个市场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 电视放送、电影发行、杂志、报纸等大宗的传统型市场正处于向电子型内容产业转变的过程中, 大致不增不减的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数字内容白皮书2006整理制作。单位:兆日元。

分析其原因, 日本的基本国情-所谓“高龄少子化”, 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增长的客观因素。随着日本生育率的逐年下降, 老年人口增多, 年轻人的群体逐渐缩小;而文化创意是个求新求变、追逐时尚的产业, 目标受众是年轻人, 即使他们的人均购买力上升, 而基数的下降也会抵消增长的作用。

这说明日本国内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已经到达一个瓶颈期。除非有新的、大型的消费热点, 或者新的客户群体 (中老年人群) 的成功开拓, 再或是技术上的突破, 指望内需来提高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作用, 已经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日本转变了发展思路, 成立了“内容产业国际战略研究会” (コンテンツグローバル戦略研究会) , 专门对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海外推广研究、制定战略, 期望用日益增长的外需拉动日本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迅速扩大的中国市场, 是他们盯住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 生产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这里的生产能力, 既指市场供给水平, 也指产业的技术实力、创新能力和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对比。

在创意内容的市场供给方面, 在质和量上, 中国都要逊于日本一筹。如前所述, 在总量上, 提供到市场上供消费的文化创意产品, 中国的规模约是日本的1/4~1/3;质量上而言, 中国提供的产品中, 很多是“产业相关层”里面的文化用品和设备, 与从业者的创造力有关的创意内容的比重, 大大低于日本的水平。

在文化资源方面,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 在两千多年的时间内都扮演着文化输出的角色, 影响着包括日本在内的周边诸国, 形成了独特的东亚文化。而日本一直以来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 在文化底蕴上丝毫无法与中国比肩。但是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心理特性, 使他们消化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化和欧美流行元素后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 在现代社会中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消费品, 能够有一定的消费带动能力。虽然这种文化是更接近于“快餐”式的, 可能不够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 但是在快速生产、快速消费的现代大规模生产方式下, 比起一般的无差异商品来, 还是有着更高的附加价值。

在产业的资金支持、技术实力、科技水平方面, 与中国相比, 日本的优势显然更明显。日本是亚洲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最发达的国家, 在文化创意产业上亦体现出其有利之处。拿日本动漫制作举例, 日本是CG技术的最早使用者之一, 1996年的《咯咯鬼太郞》是日本最早的数字动画作品, 除了原画、动画以外, 所有的制作步骤全部数字化。从技术上来讲, 多幅赛璐珞重叠之后, 会降低透明度, 导致背景变暗, 甚至变色, 但数字技术能够容纳1, 670万色, 可以完全解决这一难题。这些技术进步、技术创新, 是维持日本在动漫产业中领导地步的重要保证。

但是放眼未来,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前景广阔, 增速大大超过日本。根据加速度原理, 即, 现代生产中资本变动大于产量变动或投资的变化速度大于产量变化, 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投资热点。目前, 有越来越多的实业家把投资目光投向文化产业, 各地产业园区纷纷落成;人才培养也加紧了步伐, 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不少富有创意和活力的年轻人追逐的梦想。日本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一直不缺乏投资,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增长平台期以及高龄少子化等经济发展瓶颈的制约, 未来发展并不像中国那么乐观。根据普华永道公司预测, 到2015年, 世界文化传媒将以年均7.3%的速度增长, 而中国将以年均14.2%的速度增长, 并有望在近两三年内取代日本成本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的文化传媒市场。

参考文献

[1].日本经济产业省コンテンツ课的统计报告

[2].日本2006数字内容白皮书

[3].日本总务省公布的《媒体.内容的制作及流通的现状》2006

[4].内容产业国际战略报告书2007, 日本经济产业省

[5].支菲娜.产业巨轮的文化历程:日本动画产业现状分析.视听界, 2006, 2

论中日语言文化的“拿来”现象 篇10

关键词:中日外来语,拿来主义,反哺汉语,语言互借

几乎任何一种语言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语言的影响, 而日语可以说是吸收外来语文化最为突出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外来语词汇的数量之大, 涉及面之全, 来源语之广, 已成为现代日语的显著特色。中日两国自古交流频繁, 日本深受中国的影响, 日语的形成更是得益于古代汉字传入日本, 在长期的交流中两国互通有无, 并创造出了许多新的文化。汉语在被日语“拿去”的同时也“拿来”了不少大和文化, 时下许多流行的词语, 如:败犬女、草食男等都是来自于日语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进入大大丰富了汉语词汇, 为汉语增添了活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以日、汉两种语言互相吸收外来语的异同为切入点分析中日外来语各自的特点, 并探讨这种语言互借带来的影响, 以利于日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中日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日、汉外来语发展概述

严格说来, 日本外来语的历史始于古代日本与中国的接触和交流, 因为最初日语的形成是得益于古代汉字的传入。从这个意义上看, 日语中的汉字、汉语词汇也属于外来语的范畴, 但由于经过漫长历史的融合, 汉字已经完全渗透到日语中, 因此汉语词汇一般不被归为外来语。但即使是到今天, 汉语在日语中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据历史资料记载,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 我国汉字开始传入日本。随着两国间交流的不断深入日本人开始系统的学习汉字、汉文化。到7世纪, 汉字正式作为文字来记录日语, 但那时的汉字并没有表意的成分, 仅仅用来记录日语的发音。如那个时期的古代文学作品《日本书纪》《万叶集》全部是以汉字写成, 但这些汉字仅表日语读音而无实际意义[1]。经过漫长的演变, 在以汉语为原形的前提下日语形成了完整的语言表达体系。16世纪以后, 以葡萄牙踏上日本列岛为开端, 日语结束了与汉语对译的历史, 日语开始向欧美语系靠近。尤其在明治维新以后, 日语外来语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迅速增加, 外来语的来源越来越广泛, 涵盖了以英语为主的德、意、葡、荷兰、法、俄等多国语言。因此, 现代日语中的外来语通常指的是16世纪以后由西方传入的外来语, 即欧美语系的词汇。现在, 外来语已成为日语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语外来语的历史虽然并不悠久, 可外来语的数量却要比汉语外来语庞大得多。根据学者们的调查, 现在外来语在日语词汇中的比例已占到10%左右。另有统计显示, 在1989年日本出版的《言海》中, 外来语词汇仅410个;1931年日本学者荒川物兵卫的《变成日语的英语》一书中, 外来语共5, 132个。1973年我国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语外来语新词典》中, 共搜集了近40, 000个外来语[2]。由于无节制地引进外来语, 使得日语中的外来语已有喧宾夺主之势, 近年来已经引起了日本国内和国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汉语借用外来语言自古以来就有, 而且汉语外来语的历史比日语外来语的历史更为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那时, 主要是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过程中开始引进外来语, 如女真、蒙古、契丹语等;后来随着人们活动范围逐渐扩大, 中亚许多国家的语言, 如波斯语、阿拉伯语等也被引进和使用[3];近代以后, 由于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西方科技及其思想文化大举进入中国, 汉语开始大量吸收外来语, 汉语语言词汇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现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 来自各国外来词汇通过大众媒体、报刊、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各种方式, 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否认, 外来语已经成为汉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与日语外来语不同的是汉语中的外来语并不那么明显。换句话说, 中国人对于外来语这个概念还比较模糊。这是由汉语本身的特点造成的, 汉语是表意文字, 决定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需要经过消化并且要力求体现原词的“形”和“声”, 而多采用意译或音译加意译的方法。一般汉语引进外来语时都要对其进行再加工和创造, 以汉语里固有的词汇表示, 使之具有汉语特色、符合汉语习惯, 从而逐渐与汉语相互渗透, 使人很难找到外来语的真面目, 不像日语直接模仿外来语读音并以片假名表示, 所以给我们一种汉语中没有外来语的错觉。例如“air conditioner”被意译成“空调”, 而在日语里则被音译为“エアコン”。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利于普及是汉语外来语最大特点。其次, 相对于日语而言, 汉语中的外来语要少很多。由于汉语本身的特点在吸收外来语方面相对比较保守, 从而影响了吸收的速度和效率。此外, 采取意译为主的吸收方法使得吸收的外来语多为名词, 词性比较单一, 收词范围也相对狭窄,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汉语外来语的数量。

二、“拿来”主义的产物——日语中的汉语外来语

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主要在早期, 日语通过对汉语实行“拿来”主义,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这种“拿来”主义并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 直接照搬过去据为己有, 而是充分发挥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将汉语变为自己的民族文化。现在, 日语中汉字、汉语词汇所占的比例仍相当可观, 可以说汉语在日语中处于一个十分特别的地位。一方面, 汉语是自古传入日本的, 并在日本文字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而获得了日本人的高度“认同感”——虽然是来自异国的文字却不被作为外来语看待。另一方面, 汉语词汇在形式上也不同于用片假名表示的欧美语系外来语, 这也是汉语一般不被归为外来语的客观原因之一。

如图所示, 现代日语主要分为和语词汇、汉语词汇、外来语词汇三大类。三种词汇相互交叉结合又形成了“外来语+和语”“外来语+汉语”“汉语+和语”等几种混合词汇。相较于汉语而言, 日语的成分显得较为复杂, 这是日语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日语属于表音文字, 因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强的可塑性, 这为日语吸收外来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 日语吸收汉语与后来吸收其他的外来语不论是从吸收的形式上还是吸收的内容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稍做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日语吸收汉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取古汉语字意创造新和语词汇。“古汉字+平假名”是这类词汇最主要的形式。例如“走る”和“步く”, “走”在古汉语中是“跑”的意思, “步”是走路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这两个字的意思已经完全改变, “走”就表其字面意思——走路, 而“步”已经变为名词。而在日语中“走”是“跑”的意思, “步”才是“走”的意思。这种具有时代烙印的变化体现了古代汉语对日语的影响之深。

(二) 以汉字表示和语的读音。“見本”“見事”“林檎”“我慢”“怪我”“勉強”这些词看起来全是汉字, 但如没有学过日语, 很难见得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因为这些汉字只表示日语的读音, 并不表示汉字字面原来的意义。日本人在确定了汉字读音规律之后, 把日语中一些原有的词汇以汉字表示, 从而把原来的和语词汇改造成了本国特有的汉语词汇。

(三) 以汉字规律创造汉语词汇。“哲学”“主义”“文学”“经济”“自由”“博士”“演说”“讽刺”“艺术”“具体”[4]等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 可是让许多人倍感意外的是这些词汇全部都不是“中国制造”, 而是土生土长的“日本词”。汉语中这一类词还有很多, 是日本人利用汉字造词规律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这类词汇后来大多流回至中国, 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四) 音译汉语词汇。在近代之后, 日语对西方外来语的引进几乎是全部采取音译的方法, 而日语中音译的汉语词汇并不多, 例如“ラーメン (拉面) ”“メンツ (面子) ”“ギョウザ (饺子) ”“チャーハン (炒饭) ”, 这些虽然都有相应汉字, 但进入日语后一般多不用汉字而用片假名表示。

三、日语对汉语的反哺——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如果说早期中日间语言的借用是单向的——即由中国流向日本;那么在近代以后, 这种单向的借用已逐渐变为双向的交流。据相关资料显示, 自中国五四运动以来流入汉语的日语外来语数量相当可观, 日语对汉语的反哺趋势日渐显著。稍作分析, 我们可以归纳出通常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 音译。是指用发音近似的汉字将日语词汇翻译过来, 用相应的汉字将其表示出来, 而不考虑所用汉字本身的实际意义。例如下列词汇, 词义上完全是日语的, 但在读音上不受外来影响、完全采用汉字原有的读音, 并且仅根据其汉字字面很难想象其意义, 义、形分离是这类音译词汇最大的特点。例如日语的“たたみ”被译为“榻榻米”, “てんぷら”被译为“天妇罗”, “おばあさん”被译为“欧巴桑”等等。

(二) 意译。意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的主要方式, 但吸收日语外来语采取意译的并不多见。一般是由于先音译过来的外来语过于拗口、不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进而根据日语所表达的意义, 用适当的汉字改译为接近原词意义的汉语词汇。例如将“刺身”译为“生鱼片”, “味噌汁”译为“酱汤”等等。

(三) 音译兼意译。这种方式能较好地表达原词的“音”和“义”, 可以说是一种语言上的创新。由于中日两种语言有许多相似之处, 目前这类兼有音译和意译性质的日语外来词数量不多, 但总体正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如“卡拉OK”翻译自“カラオケ”。

(四) 借形。日语中大量的汉语词汇为汉语吸收外来语提供了极大地便利。这类词汇基本按其原形进入汉语, 且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一部分词汇在字形上稍有变动, 比如繁体改为现代汉语简体等, 读音则以现代汉语为标准, 即借日语原有的字形表示新的汉语词汇, 这是由日语、汉语都有汉字的特点决定的。通过这种方法吸收的外来语也是日语来源外来语中数量最多、最为核心的部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许多词汇都是来自日语的借形词, 如:寿司、料理、人气、写真、宅男、过劳死等, 如前所述, 这类词汇大部分是日本人利用汉字造词规律创造出来流回至中国的汉语词汇。

四、互借外来语的影响

外来语是本国语言接受外来文化的产物, 这必然会对原来的本国文字甚至文化带来一些影响。至于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在一定程度上与该国原有的语言特征和对待外来语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学习先进文化的民族, 大量吸收外来语便是这一点最好的证明。最初, 日语通过模仿和学习汉语而形成了自己的语言。无需赘言, 这无论是对日本民族还是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极大历史意义的。在这之后, 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 创造日本人学习先进文化、思想和技术的有利条件, 日本转而向西方大量引进外来语。的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与西方的交流、有力地推进了日本的迅速发展, 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本国文化、增强了日语的表达能力。可是, 近几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外来语数量激增。现在, 外来语正在冲击着日本人的生活和学习等许多领域, 有泛滥的趋势。不少人担心因外来语的大量使用导致日语原有词汇被渐渐淡忘, 这也已经引起日本政府以及诸多学者的注意和重视。

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主要是在近现代时期。正如前面所述, 外来语在汉语中并不那么明显, 对于同样有着许多汉字的日语外来语更是如此。但是日语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 日语外来语的进入极大的增加了汉语的词汇量。例如“急宅送”“天妇罗”“积极”“消极”“草食男”“败犬女”等原来汉语中没有的日语外来语的加入, 大大增加了汉语的表达方式。其次, 日语外来语的进入, 使汉语中原来的同义词词汇发生了变化, 填补了汉语中许多语言的空白。此外, 由于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总会对外来词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使其汉语化、规范化, 从而产生了大量与日语相似的同义词。例如:“料理”和“菜肴”、“刺身”和“生鱼片”、“人气”与“受欢迎”、“写真”与“照片”等。这种同义词更好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细微差别, 能更加准确地描述事物, 同时也丰富了汉语的表达能力。 再者, 日语外来语的进入改变了一些汉语词汇的结构和语义。如“族、准、超、化、中”等词缀的进入, 使汉语创造出了更多的新词汇。如“月光族”表达生动而形象;“准妈妈”比起孕妇更具优雅感;“全球化”“营业中”等则使原来作为名词的词语具有了一种动作的表达效果。

五、结语

汉语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可谓源远流长, 是我们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汉语的日益完善也是得益于与异文化的交流和摩擦。纵观中日互借语言的历史, 汉语可以说是日语的“启蒙文化”, 而日语对汉语“现代文明”的推进有着功不可没的影响。尤其对我们日语学习者来说, 了解中日语言文化间互借的历史、正确看待中日语言互借的现象, 不仅有助于我们对日语的学习, 更利于加强我们对中日文化之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靳卫卫.日语汉字的演变[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8, 5

[2].魏育芳.日语外来语的发展及其原因分析[J].陕西教育 (高教) , 2009, 12

[3].安萍.日语与汉语的外来语比较[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7, 6

上一篇:农机试验鉴定业务培训下一篇:小资产阶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