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传统之间

2024-05-02

革命与传统之间(精选十篇)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1

提起校歌,我们回忆起得是在母校学习的美好时光 ;提起校歌 ,我们情不自禁会思念母校的良师益友。 然而校歌在不少学 校遇到尴 尬 ,90后的学生 认为“校歌老套”,对固定模式“不 感冒”;00后的学生把“恶搞校歌当趣事 , 合唱校歌不张口”。这不禁引起人们的思考,到底什么 样的校歌 才能既代 表学校的精神风貌、办 学理念 ,又会受到 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笔者认为,校歌首先应该立足于传统,不能一味地迎合潮流。校歌体现的是学校的精神文化,而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是在 漫长的历 史进程中 逐渐形成的,其中凝结了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的智慧和汗水。比如北京大学校歌《燕园情》作于1952年北大迁入燕园之后,歌词首先对 五四先哲 的夙求和 西南联大的颠沛作了回顾,然后抒写今日学子的读书报国之志,其一直沿用至今。再比如清华大学校歌,歌词中更是融入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但凡能够被人 们所熟知 、所铭记的校歌,必然要经过 历史的积 淀 ,必然或多或 少地融入 一些传统 文化和地 域特征。如果在校歌的创作过程中一味地迎合潮流,过分地去追求一些所谓的热词新句或流行旋律,即使能够在这一代或者是下一代中受到欢迎,那么再过上五代、十代呢? 当最初的流行变成现今的落后,我们的校歌 中还剩下 什么 ,还有什么能被我们所铭记?

但是 ,强调立足 于传统 ,并不代表固守传统; 强调不能一味迎合潮流,并不代表不需要与时俱进。校歌应该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与时俱进 ,体现出一 定时代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破除校歌中固化的、官僚化的词语和句型。有些学校在校歌的创作过程中,走的是“校方”、“学生 ”两条线,将学校与 学生相分 离 ,鼓吹学校的政绩和“光荣历史”,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二是适当融入“现代”元素。为什么有些 流行歌曲 昙花一现 , 而有些成 为“流行金曲”。原因在于歌曲的内容往往还是关于和平、幸福、爱等永恒的价值,但歌曲的形式、旋律则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那些有历史积淀的学校来说,可以对其校歌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或完善,增加其现代元素。对于那些初次编写校歌的学校来说,应该在立足学校实际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时代底蕴、时代气息。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2

读书笔记

寒假期间,在家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是在读书期间老师推荐的,以前在看财经节目的时候也看到过这本书的介绍,这是个央视的财经节目,名字叫对话,节目中间也极力推荐这本书,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这本书是从一个大的角度分析了管理,以及有效地团队建设,书中印象最深是系统模型,它告诉我们,做事的思考方式,要把事务放在一个系统中去理解,系统的调节,系统的反馈,要怎样利用这些反馈的情况去制定新的对策,问题的产生,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要从根源开始,思考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情况,产生这样情况的原因,书中指出了一般常人的思考局限,他们只知道用的一般问题的解决之道是被书称为症状解,从表面上解决问题,缓解现实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问题在后面还是会同样的产生,产生后又是同样的解决之道,同样的症状解,然后缓解现实的危机,这样下来,不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想法会使人麻醉,思考方式固定,陷入僵局,不能自拔,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这本书要求我们要始终保持大脑的清醒,不要让我们的思考陷入僵局,要有能看到系统的眼光,从系统出发,对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以找出解决之道.以下是对这本书的精髓内容的一个简单的概括,是读书笔记.第一项修炼即自我超越。这项修炼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和最高目标,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精熟“自我超越”的人,能够不断实现他们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就如同艺术家对艺术作品一般,全心投入、不断创造和超越,是一种真正的终身“学习”。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基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此项修炼兼容并蓄了东方和西方的精神传统。

第二项修炼即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而难以为我们所察觉,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图象、印象。有的时候,我们难以发现问题所在,也许就是“心智模式”的影响。把镜子转向自己,是心智模式修炼的起步。借此,我们学习发掘内心世界的图象,使这些图象浮上表面,并严加审视。它还包括进行一种有学习效果的、兼顾质疑与表达的交谈能力,能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

第三项修炼:建立并同愿景。所谓共同愿景,就是指一个全体所共有的目标,价值观,使命。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并把他们的智慧凝聚起来。共同愿景的整合,涉及发掘共有“未来景象”的技术,它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汇谈”开始。“深度汇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它还包括学习找出有碍学习的互动模式。只有团体能真正地共同学习,团体的集体智慧就会高于个人智慧,同时能搭配整体,这样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为快。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片段思考常使人们衷心相信愿望终将实现,却无法帮助我们探究隐藏在它背后的系统结构运作的巨大力量。而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防上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因素。只有把这几方面真正看做一个整体,我们认清整个变化形态,并了解应如何有效地掌握变化,开创新局。

读后感

总之,看完这本书后,让我的思维得到了提高,明白了事情解决的程序,该怎样去做,怎样去思考问题,我们得追求问题的根本解而非症状解。

《第五项修炼》指出我们的现状是,由于我们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其所产生的行动,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我们丧失了群己的一体感。而《第五项修炼》正是给我们提供一个在乱中超越混沌、走出杂乱、迎接新时代的指引。它引导人,由看片段,到重新观照整体;由看事件,到看变化背后的结构;以及由静态的分析变因,到看见其间的互动,进而寻得一种动态的平衡。书中所探讨的问题,其实不限于企业组织,小至家庭,大至全球的问题,都具有类似的组织学习智障。这本书只是把焦点放在企业组织上来探讨。因为圣吉老师觉得企业家是当今最有力量改变世界,创造公平正义社会的一群。

当世界更息息相关、复杂多变时,学习能力也更要增强,才能适应变局。企业仅仅依靠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是不够的,而是要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即企业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伟大的团体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成功,而是透过学习如何创造惊人成果所致。而精熟这五项“修炼”,正是创造学习型组织、挥别传统威权控制型组织的先决要件。

看完第五项修炼后,我看了一部分的《必要的革命》,这是继《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写的另一本关于管理和团队建设的书籍,这本书可以说是对第五项修炼的一次实践,讲的是当今全球性的一个问题,环境问题。书中有说到环境问题就和经济泡沫一样,各国政府用表面的一些非实质性的解决之道来麻痹大众,告诉我们政府做了什么什么,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未来的计划,书中说明了现实的解决之道在不断改进和突破,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迫在眉睫和系统思考的思考方式,书中也提到了系统思考后的解决之道,我们要团结起来,不仅仅是依靠一国政府和人民,所有的人都必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大家要真诚合作而非应付式的开会和提出什么执行力不强的方案,对执行要严格监管,要实事求是的去评价反馈效果,而不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说明来掩饰,总之,在系统的循环里面要看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革命与婚姻之间 篇3

马步升总是以个性化的方式,表达他对现实与历史的解释,表达他对于人性的深刻感悟和体察,表达他对文学应该关心的问题的深刻思索。

《一九五○年的婚事》的叙述地在“子午县”,富有浓郁的陇东地域特色。子午县县长马赶山15岁参加红军,在血与火的斗争中,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名老资历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子午县第一任县长。马赶山走到哪里都不缺女人,因为他有赫赫战功,又是位高权重的县长。地委书记祁如山更是一位老革命者,他将投奔革命而来的美貌知识女性当晚就占有了,演绎了所谓“英雄美人”精彩一幕。可是,那些没有职权的老兵却依然打着光棍,忍受着孤独与寂寞的煎熬。两种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马赶山、祁如山如果单从表面看,是两位具有铮铮铁骨的英雄人物。但是,透过这些表象,从深层去看问题的本质,我们才能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马步升是用反讽的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马赶山、祁如山们越是豪爽、越是权倾一方,反而显示出他们的狭隘与恣肆,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只是代表了极少数人的利益。马赶山、祁如山的英雄壮举和感情发展到了极点,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他们的这种行为恰恰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在这样的叙述中,作者完成了对英雄人物的解构,他们由革命英雄和革命功臣,一步步蜕变为谋求私利的利益集团。

零售革命下传统百货的创新与转型 篇4

零售革命下如何实现传统百货的创新与转型?作为社区商业中心的甘家口百货必须形成独特的、具有差异化的特色商品或者服务项目以吸引客流,必须为顾客打造高品质的商品、制定合理的价格空间以吸引顾客的购买,必须营造安全舒适的购物环境,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以吸引顾客回头,必须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完善顾客体验以吸引顾客分享,通过调整转型全力提升甘家口百货经营创效能力。主要的做法是探索自营模式、培养专业买手,形成独特的、具有差异化的特色经营。

商业模式的创新是商家在制定战略方向、调整时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百货自营模式的探索。甘家口百货也在积极探索经营模式的转变,重点放在围绕社区定位、从满足社区三口之家的家庭需求入手,找准服务对象,在横向发展的同时重点向纵向深入发展为主,在维护现有客户的基础上吸引社区更多家庭消费。

为适应人们对一站式休闲体验化社区生活模式的向往,甘家口百货也将由社区商业百货逐渐向社区生活中心模式转型。除了要承担社区商业百货满足人们日常购物和部分服务功能的需求外,未来还将打造成为社区的文化、休闲和人际交往中心。企业的整体运营将围绕社区经营的休闲品质、生活方式展开,为社区定制最贴近休闲品质生活的商业模式,为社区居民量身定制需求品质的生活空间。围绕社区休闲品质生活中心的需求特点,公司将在面积有限的条件下,逐步从本店功能结构、品牌结构、环境氛围、空间格局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提升,准确地把握核心顾客群的时尚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超前时尚引领式商品,体现鲜明的个性价值,逐渐将本店打造成为生活中心新模式示范店。

渠道的变革也是传统百货应该重点探索的问题,面对新业态、新渠道的冲击,最好的办法是融合线上线下渠道,共存是未来的趋势。甘家口百货在2012年建立微博营销的基础上于20013年1月正式上线微店项目。作为京城百货业首家使用微店的企业,微店已将顾客消费融入甘家口价值链当中,通过手机实现顾客、商家与厂家的链接和融合,为顾客带来一对一、点对点的个性化服务。公司将继续强化三维营销线上线下融合,完善顾客体验。将方便快捷的商品和服务带进社区,打开线上线下购物通道,为社区居民提供二十四小时内下单免费送货上门的服务,拓宽一对一的服务范围。搭载超越门店规模的商品服务功能,通过无形服务拓展直接跨越有形店铺,将商品与服务直接延伸到居民家中,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所想一站式解决方案。

甘家口百货仍将以联营为主,尝试部分品类的自营,实施自有品牌的商品战略。自有品牌可以让企业的商品构成和经营更富有特色,以此为基础向消费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形成企业自身对消费者独特的诉求。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百货商场在发展自营和自有品牌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困扰,需要信息资本大量投入,存在高利润高风险的问题,也缺乏专业的人才。只有建立适合买手的考核制度和人才机制,外部引进人才和内部培养人才相结合,才能打造自营需要的产品团队,才能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013年底,公司选派了十五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参加高端时尚管理、时尚买手、EMBA系列培训,此次专业培训特别邀请了法国巴黎国际时尚艺术学院的教授专家前来授课,使管理人员进一步了解到国外知名品牌的先进运营、服务和管理理念,对于中国未来零售业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深入的思考,并且努力将学到的新的管理理念、商品知识运用到工作当中,为专业买手团队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5

冲突・融合・超越-文化的传统与现代之间

钱穆先生曾经指出,“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中国百年来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正是这一判断的真实写照。本文试图对文化作广义的.超历史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文化的传统与现代”问题的思路。 现代化本身到底有没有含义?这是我们切入问题时首先碰到的不容回避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对任何时代的人来说,其所生活的时代就是现代,又怎么能使其现代化呢?……

作 者:佘俊臣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法学院刊 名: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CHINA年,卷(期):“”(12)分类号:G04关键词:

在传统与先锋之间 篇6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由年逾八旬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Lessing,1919—)荣膺盛誉。这已是诺氏文学奖设立以来第101位文学巨匠的精工妙笔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声扬。但作为一个有数千年光辉灿烂文明史的中国来说,至今仍没有出现一位获得此项殊荣的文学家,的确值得使人反思。虽然不能排除其中某些偶然因素,但从当下中国文坛的现状与创作模式来看,要想与世界流行的创作思路和接受观念相吻合,那么中国文界的改革层面将是异常复杂或难以实践的。即便成功,那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也是值得商榷的。这样说并不是在否认中国文学创作思路要与世界接受群体接轨,而是,中国文学创作要反思的是两个元素:传统与先锋。

之所以拿出这两个熟悉的概念,是因为当下的文学创作似乎还没有在这两端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尤其在对先锋的尝试中,当代创作者往往在东西方之间无特色地游离。一方面是心中想说的话,一方面是对采用形式的过度不自信,这两点就使创作模式或思路的构架失去了稳固的根基,使创作方法论在整个理论体系的海洋中处于“失语”的状态。而讲到传统,似乎又难以应对现代主义以来所兴起的无边广阔的新体裁、新形式、新批评。生怕在东西方文艺乃至文化思潮的碰撞中失去属于自身的本真状态。因此,这一对概念中反映着既守成又不甘的矛盾心态,成为几代文学创作中亟待引人注视的痼疾之所在。

在当下,我们所关注的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加强内容与本体上的重建。这对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来说是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和现实色彩的大工程。

在理论上,处理好传统与先鋒的关系,要本着“综合创新”的辩证思想,在二者之间寻找平衡、和谐的最佳状态。具体说来,作为文学创作者要意识到自己建设者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探索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话语模式,赋予“中国文学”的历史起点、逻辑起点以科学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完成创新的要求。通过对世界文学整体潮流的多维剖析、批判,在制衡与超越中构建以“人本”为取向的平等对话,完成文学文本自身价值的不断增值,从而为中国文学创作走出传统与先锋的双重困境争取更充分的新鲜气息。

以上是从理论的角度在宏观方面大体的反思中国文学创作的当下生产环境,而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则为我们提出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在微观方面,仅从历次(尤其最近几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我们便可以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什么样的作品才是世界性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为什么能吸引整个世界范围内有心人的共鸣?通过分析历次获奖作家作品的获奖理由,我们似乎可以看得出当今世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第一,以理性的热情观照人生与世界,反映当下生存群体的理想情结的作品。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理性反思,这里的反思务须强调是在理性的层面,浪漫主义所强调的滥情在创作中是趋于回避的。如意大利女作家格拉齐亚·黛莱达的获奖理由:“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另一方面是强调对理想生活的尝试性建构,这并不是“乌托邦”式的空想,更不是高悬于真实生活之上的空中楼阁。它是以当下为基点,结合历史的辉煌,而对未来产生自然的“主观精神的外化”。如智利作家列拉·米斯特拉尔,她“那由强烈感情孕育而成的抒情诗,已经使得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世界渴求理想的象征”。又如德国哲学家鲁道尔夫·欧肯,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即成为创作的重要特色。

第二,反映某一地域独特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的作品。诺氏文学奖的获得者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本所展示世界的“独特性”。即能够在文学作品中建构一个充满地域色彩的独特世界,反映这个世界中的人情物理,生活方式。使读者不自觉地为其中所氤氲的文化气息所深深感染,进而体会到其中生存着的生存体验,上升到人性的课题。如挪威作家西格里德·温塞特,她对中世纪的北国生活做出了精细的描绘,展示了异域的独特风情。又如更为大家所熟知的美国作家赛珍珠,她对于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气概的描述,以及她自传性的杰作形成了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学创作理念。在这一点上,其实中国也不乏优秀的创作者,如沈从文、汪曾祺等展示特定区域或民族的特定生存环境的作品,也能反映出浓郁的生命气息。

第三,呼唤某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或对其有创造性的成功实践的作品。这一点边涉及到了方才宏观方面所谈到的传统体裁问题。对传统的守成并不意味着对新思潮的抹杀,相反,如果处理得当也会是一种深刻的创新。它可以打破人们对传统形式视域上的局限,在把握传统之“神”的基础上,赋予旧形式以新的美学思考,使它成为负载新格局的全新艺术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新的“创造”。如西班牙戏剧家、诗人何塞·埃切加赖,1904年作品《伟大的牵线人》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又如西班牙作家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1922年作品《不吉利的姑娘》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由于他以适当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

综上可知,优秀文学的最重要特质是“独特性”。它一方面有赖于大环境、大氛围的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继续深入这个世界,以独到的眼光捕捉到一闪即逝的出其不意的美。

如果我们相信人类永远不会放弃人性、社会全面发展的理想,不会放弃为了理想而改造现实的努力,那么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文学作为人类理解和影响世界的重要方式,具有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中国文学创作的反思与探索也必然会为自身走出困境带来更为实际的意义。这种意义就在我们因为理想而不断反思现实的过程之中,就在文学的传统与先锋双重维度之间,就在我们的理想与现实之间!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7

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

1.1 传播形态的新定位

近年来新媒体不断发展进步, 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体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传统媒体的内容最开始是在报纸上以图像形式出现的, 逐渐演变成为了电视和广播等形式。由此可见, 不同的媒体有着不同的信息载体功能, 所传递的信息形式也有所不同, 因此不一样的媒体成就了不同的受众和提供者。

1.2 传播模式双向化

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环境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媒体的不断繁荣发展已经促使大量的信息融入人们的生活。同时, 大众媒体的传播也不再是单一的受众形式, 网民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等发布在网络上, 形成自媒体形式。这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导致传统媒体的处境不太乐观。

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

新媒体的发展无疑给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甚至有人预言说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将逐渐被淘汰。罗杰·费德勒指出, 传统媒体是不会消失的, 而是以一种竞争的形态在社会中与新媒体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并不是独立存在的, 是一种在过去、现在和新媒体形式之间所存在的媒体传播系统。近年来随着网络传媒的快速发展, 传统媒体反而开始呈现出了与新媒体之间竞争的局势。相对于新媒体, 传统媒体一方面有着较大的信息源, 另一方面也有着方便快捷的优点[1]。同时, 在信息的采集能力上, 传统媒体也有着一定的经验和优势, 仍然是现代社会中的主流媒体。并且网络媒体信息采集不仅需要有专业的采编能力, 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网络技能, 这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途径

3.1 产品融合路径

所谓产品融合路径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作, 通过新旧媒体之间的联系促使二者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 从而实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新局面。传统媒体产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支柱, 对此可以将传统媒体产业与现代电子化产业之间进行结合, 从而促使二者之间能达到有效的协调[2]。例如:在网店上销售书籍, 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媒体结合。这种媒体传播方式有效地结合了新旧媒体, 对于推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2 文化融合路径

以书刊杂志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的重要代名词, 是集合信息服务和文化服务为一体的聚合体。在现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环境下, 当前阶段应当重视起文化融合。虽然新媒体在当前具有科学优势, 但同时也严重缺少信息资源和社会资源, 因此需要通过文化资源共享的方式来实现媒体融合。信息文化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展中的重要灵魂所在, 只有保证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应用, 才能促使新旧媒体之间实现文化上的相互影响, 为现代化的媒体发展提供保障。

4 媒体融合带来的改变

在媒体行业的融合背景下, 人们在信息接收方式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同时对于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下的媒介信息也能实现碎片化, 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传播经营模式。因此, 可以说现阶段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结合能够满足人民对于高品质信息的需求[3]。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优势互补。传统媒体有着固态优势, 能够促进新媒体的发展和健全。二者结合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市场竞争力。此外, 通过媒体间的融合, 能够打破传统的文化产业结构, 形成交叉产品和交叉收益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新兴产业结构的发展据有重要意义。并且能够不断地拓展两大媒体的发展规模, 实现资源最优化组合,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5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历史比较短, 要想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一定要与传统媒体之间进行深入融合。现阶段两大媒体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融合规模, 但仍然缺少稳定的体系。因此, 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 找到二者之间融合的最佳方式, 促使现代媒体发展中能够形成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严晨, 杨智坤.简谈网络媒体发展的两点技术性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 2010 (3) :47.

[2]李晓东, 马东顺.浅谈网络媒体发展存在的问题[J].青年记者, 2009 (20) :66.

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产之间需要沟通 篇8

不说产业而单说生产方式,手工业就是耍手艺。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往往凝结了人间智慧、巧妙合理地利用了本土自然资材;正因为有这两条后盾,试看现代社会的生产格局,全世界哪个国家都没能完全排除掉手工艺。细审以传统手工艺方式生产的制品,可发现它的社会价值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能满足小尺度社会里有限规模的市场经济需求,二是同时适合着小尺度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意交流。2009年初在陕西汉中,84岁的刘德福师傅一家解说他们仍在生产的老式杆秤时提到一个细节,在为秤杆钉“秤星”即确定重量刻度标志的时候,一般会稍微让一点点,因为小百姓的农贸集市上,秤高秤低之间存在买卖双方你诚我义的心理沟通空隙。它不冰冷绝对,而是预计到社会活态——这种民间市俗里的智慧,这在“先进”、“科学”教养中成长的人那里,可能不曾想过、闻之会愕然一愣。

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完全以过去成熟的材料、工艺技术和劳动组织完整配合的生产方式继续存活的还不少,陕南的竹藤器具制作及陕北的柳条编织等皆属此类;这里提出汉中杆秤生产,是因为自2003年起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先后在渭北韩城市和陕南汉中市两处实地考察了杆秤的手工业史,而我本人自1970年代以来抵近目睹过轻工战线与市场管理部门以“先进”、“科学”的威权对传统杆秤“分进合击”的打击围剿,因而颇有感触。现在人们认识到了,像传统杆秤这样一种既巧妙又轻便、两千多年里支撑了中国社会经济文明的衡器,之所以遭遇当代厄运,根子是意识形态上“唯(西方)科学论”(在不短年代里曾是一种流行病,或曰一种“官俗”)作祟;转而体现到经济领域中,又演为两种生产方式(“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与“小生产者”)之间的市场利益之争。结果导致如今绝大多数城市连蹬板车的小贩也自觉守法地带着又笨重又娇贵、怕雨水更怕摔碰的电子台秤,有的锈迹斑驳,有的甚至丢失了指针外的表壳。当初禁止市场使用杆秤最“过硬”的口实就是会有假秤现在事实证明,市场里看似精密复杂的电子秤作弊绝不比传统杆秤更少更难。而今,杆秤的生产与使用还在陕南继续着,社会需求与社会公信的健在是其根本原因。说到底,这类凭借“市俗”就能完身进入现代生产的传统手工艺,所需的保护其实只是“官俗”的宽容而已。

传统手工业中也有不少是保留着产品的外观特质及服务对象目标,借机械加工降低了技术操作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产量的;它进入了现代生产格局,代价是失去了部分手艺的“含金量”。削减或丢弃部分手艺对于铸铜、锻铁以至木器家具这些耗体力行业或许利大于弊,但如妇女儿童佩戴的金银首饰类的手艺削减便损害了它的社会人文价值。这里也有事例:过去百姓人家为宝宝贺满月、百天戴银锁、银镯、银项圈,虎头帽上缀罗汉、八宝、铃铛等许多银花,这种风俗在内地已于20世纪60年代销匿,文化学者只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搜集到一些样品。近些年这种银饰风俗在西北一些乡村复苏,城市里也有露头。大商店里的香港或上海金饰是机器模轧制品,虽然金光灿灿却不如银匠手工錾成的温馨可心。西安市一名金银饰手艺人告诉我,她很烦——现在每接受一件订货就得跑到乡下亲戚家去借地方加工,敲敲打打、吹火冒烟,这些在现代城市里为楼上楼下的民居环境所不容。农村的银匠如何呢?去市郊一位农民银匠家看,他是临衔时窝在厨房黑黜黜的一角,像样的台案也没一张——你很难想象,20世纪40年代西安市还有一百多家银匠,一条南大街上就有七八十家呢。还有一种传统旋木器,这是靠最简单的车床将硬杂木紧顶在大轴上,用脚踏带动大轴旋转,手持车刀进行旋削;旧时产品主要有洗衣用的棒槌、捣蒜的杵臼和拂尘把儿等。坐书斋里推想它似乎处境不妙该当“濒危”了,但到现场一看就觉得世界真奇妙,今日它被用作别墅室内木楼梯扶手、城市足浴房里的浴盆,生意出人意外地红火。近三两年里它从西安最热闹的街区消失不是因为现代生活不需要天然材料与传统工艺制品,只因城市在“变脸”。所以中国要让手工艺恢复生机,不光市场管理政策要起正面导向作用,宏观发展计划上也需思考,正是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大搞“格式化”,越建设越把传统手工艺从人家本来占有的城市街面清洗掉。有人会辩说郊外旅游点不是安排有工艺品区吗,但这种设计压根没把传统手工艺当成本地居民内需的一部分。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真想恢复传统手工艺生产,就要弄明白它与生活之根的天然关系,相信现代中国民众对传统民俗手工业制品的消费需求,尊重人民自身的内需,而非把人民硬拉动到官家设定的内需轨道上。

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当代生产还有外贸承接“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的方式,即以中国人的手工施于外来的材料,或以中国的人工和材料按照外方的图样进行生产,产品最终验收权在外商。这是传统手工艺经部分剪裁后进入现代国际生产的典型路子,以前提到的纳纱绣和服腰带加工就是例子。现代工业运动的本质是为满足大众消费的平档、廉价、普及而“大干快上”;这种涨势趋平时,个性化、特需化的订货生产就该抬头了。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出现对传统手工艺高档制品的需求热,从而掀起一股向境外觅求“代加工”之风,中国手工艺因与国外需求沟通而推动了生产。韩国到90年代也出现了这种情况。按照中国经济崛起的,这种对民族传统手工艺制品的需求势头已到该涌起的时侯了;如果说迟迟还不能出现,倒真该好好检查一下自已毛病出在哪儿。

事实显示我们的手工艺传统与现代市场需求之间、沿海城市大生产组织者与广大乡村手工艺生产力之间缺少沟通,我们需要这两方面的沟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身就是这种沟通的一部分,2009年春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现场气氖热烈、观众踊跃争购,成交也很活跃。当年5月陕西省也举办了一次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大展,现场气氖之热烈出人意料,展场(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上下四层)内人流熙熙攘攘,手工艺制品大受欢迎,陕南带来的竹藤编家具早早被认购一空,许多原先很胆怯准备来坐冷板凳、赔老本的艺人,连蓑衣、草鞋、包袱皮这些项目在内,带来的和展演期间生产的作品全卖光了。展演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舆论宣传的同时,让手工艺人从经济上着实感受到了融融春意、增加了自信心;也让我们明白了,政府在帮助传统手工业与现代社会沟通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这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一部分。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9

自早期白话诗以来, 新诗的“现代性”追求主要体现在学习西方的诗歌, 这一论断早在朱自清先生的文集中就有明确的表示, 虽有胡适等人提出的以中国的民谣入诗, 然而最直接的方法和渠道还是师从外国诗人。我们在研究现代乃至当代的诗人,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大一部分诗人在早期阅读过程中都接触到西方的诗歌, 比如艾略特、波德莱尔、史蒂文斯、雪莱、惠特曼等诗人的诗, 以及中国新诗的创作历程, 使得包括张枣在内的80年代诗人既兴奋又迷惘, 无疑, 汉语诗的“现代性”问题是他们的关注点。在张枣, 这个来自“人杰地灵”的湖南, 活动于四川成都的青年诗人眼中, 显然他的诗歌追求是有自己的观点的, 也就是将中国的传统与诗歌的现代性结合。这个诗学观念早已不新鲜, 早在白话诗开始, 就有一批一批的诗人践行着这个理念, 比如说朱自清、戴望舒、卞之琳等。然而当诗歌发展至当代, 张枣却将其应用的更加纯熟, 这种风格已经变成诗人的血液, 同时也演变成了他的诗歌的血脉。在最初一接触张枣的诗歌时, 有一种非常模糊却又很舒服的感觉, 他的诗歌有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东西在里面。这种感觉很微妙, 但是你是可以感受的到它的存在的。他的传统是一些意象的运用, 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存在, 但是他的表达却是很现代的, 很前卫的, 有断裂的地方。张枣的这种诗歌风格曾被以创作口语诗的韩东高度认可, 他称张枣的诗歌根植传统文化的土壤, 却会带你领略到异国文化的风情, 他的“化欧化古”的诗风堪称卞之琳再世, 其好友柏桦也如此评价他的这位天才诗人朋友, “但在颓废唯美及古典汉语的‘锐感’向现代敏感性的转换上又完全超过了卞先生”, 可见, 在融汇传统与现代于诗歌一体的造诣上, 我想张枣还是略高一筹的。在他的一首意境唯美的诗《镜中》里: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了下来

比如看她游泳到河的另一岸

比如登上一株松木梯子

危险的事固然美丽

不如看她骑马归来

面颊温暖

羞惭。低下头, 回答着皇帝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

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

望着窗外,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首诗歌重构了我对于好诗的定义, 在这首诗中, 好诗的标准抛却了寻求终极意义这一层面, 无关现实与理想的指涉, 也无关写作者的姿态或者他们是什么目的, 对于我, 好诗就是无论时间怎么变迁, 人们都会一如既往的喜欢阅读它, 品味它, 至于品味出个什么结果, 那并不重要。我个人认为诗歌能保持这样恒久的魅力的典范就是张枣的这首《镜中》,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对于这首诗的解读, 其中的一个版本是:此诗“讲述一个匿名者的故事”, “一个女子的越界行动”, 诗中女子“她的感应力大到可以叫梅花应念而落, 与其让巨大的悔意埋葬一生, 不如在惩罚临前做点什么”, 于是催生了女子的勇气。也许是, 诗中“皇帝”的字样代表一种规训或者是一种约束力, 所以有回答问题时的羞惭与低头, 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看似女子勇敢越界的论断;版本之二是诗人刘春在他的论著《一个人的诗歌史》中张枣一章对《镜中》的理解, 按刘春的原话说:“当然, 如果一定要说出个子丑寅卯, 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对美的膜拜与思考或者对理想生活的描绘与憧憬, 而我更倾向于另一种解释:一个过去年代的书生对着镜子回想起往事时的怅惘与懊悔, 他‘望着窗外,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对《镜中》这首诗的解读就更丰富了。

我个人也很喜欢刘春版本的解读, 但是我更倾向于对这首诗整体流露出一种很微妙的感觉和情绪的关注。首先, 诗中的人物, 是“匿名者”也好, “书生”也罢, 总之他/她看似实际存在其实是很模糊的, 也就是说他/她可以是一个人, 也可以是两个人, 三个人;可以是女人, 同样也可以是男人;可以是照镜子之人, 也可以是旁观者。其次, 这种很微妙的真切而又模糊的感觉和情绪, 来源于诗中开头和结尾对时间的分辨率的描写。这是很抽象的, 但是诗人却让时间具体到了梅花飘落的物象上。一个人, 不管他/她是谁,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此时此刻, 能恰好感觉到梅花的飘落, 而梅花飘落的姿态应该是轻盈曼妙的, 而这个飘落的很缓慢、很唯美的过程正是回忆一生中后悔的事所用的时间, 时间在这一刻能够被清晰的分辨出来;到了诗的结尾, 当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了。每一瓣梅花的飘落, 他/她都能清楚的感觉到, 因为他/她在追忆, 直至时间久的后知后觉梅花已经落满山头。而我把这种微妙的感觉和情绪归因于诗人张枣一直强调的传统精神与诗的现代性的融合的诗学观念,

张枣诗歌“化欧化古”的风格, 使他的诗歌书写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对于传统坚持, 除了对诗歌意境的追求, 另一方面是在语言上对“母语”的关注, 他肯定一种“寻找母语”即对汉语现实的关注。从另一角度上, 诗人对诗歌长久以来的“现代性”的探索也作出了尝试, 自新诗发轫以来, 首先是对语言的一个“现代性”的诉求, 这是向西方诗歌开放, 与西方接轨的必然性。从创作主体来看, 这也可称之为诗人张枣的“写作的焦虑”:诗歌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 西方与本土之间的关系?如何使诗歌写作获得“有效性”?我想通过张枣的诗歌, 我们可以获得一种解答。

参考文献

[1]洪子诚, 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2]颜炼军.张枣随笔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3]宋琳、柏桦.亲爱的张枣[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4]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 (二) [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革命与传统之间 篇10

本文所选取的实践对象是山西省武乡县, 该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奇水秀, 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及革命遗址十分丰富, 是全国红色旅游重点县, 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卫生县城”等称号。抗日战争时期, 武乡是华北抗日的指挥中枢, 八路军总司令部、一二九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抗日军政大学总校等首脑机关曾在这里长期驻扎。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长期生活和战斗, 可以说“山山埋忠骨, 岭岭皆丰碑, 村村住过八路军, 户户出过子弟兵”, 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人民军队在这块红色热土上不断壮大, 由进入太行时的三万余人发展到打响解放战争时的百万雄师出太行, 抗战胜利的号角从这里吹响, 中国革命从这里走向了胜利。武乡人民所孕育的伟大太行精神已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二、武乡县媒介化的现状

1. 媒介传播现状:积极开发红色文化产业资源

近年来,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武乡, 面临着脱贫攻坚步伐减缓, 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对此, 武乡县选择了转型发展。根据我们的调研, 近年来, 武乡县倾全县之力投资近6亿元实施了八路军文化园、游击战体验园、《太行山》大型实景剧“两园一剧”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预计到2015年, 全县年接待游客将达到500万人次以上。同时在宣传上, 武乡县更是做足了功力。

就武乡而言, 其整体是被媒介化的。如八路军文化园中的“太行山实景演出”。演员阵容多达714个演员, 投入资金多达75 000元。可谓高投入、大制作。正是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资本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功能就是一种媒介功能、优化功能、组合功能和保障功能。而本质上, 则是一种行为和产业上的创新和自身媒介化的一种理念。据红星杨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表示, 他们还要将八路军文化园体验拍摄成微电影, 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 打造红色文化媒介的平台。作为媒介功能, 它反映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利益趋同性, 将武乡这种红色资源的开发与游客对旅游需要和旅游动机的满足连接起来, 通过对武乡旅游资源的筛选、主题的挖掘、产品的设计、景点的开发, 如“当一天八路军, 打一场游击战”等通过媒介化手段来实现其资源对于市场的吸引力。

武乡虽然被媒介化, 但其在整体上仍缺乏主动宣传和传播。这是由其本身的政治地位决定的。在王家裕做采访时, 有关领导表示, 这里本身并无专业宣传活动, 但却会经常接待一些省级以上的电视台与报社, 诸如党报、晚报等的采访。如何扩大其媒介传播途径变成为另外一大问题。

武乡在媒介化过程中不断被商业化和娱乐化。商业化不是产业化, 它指的是以生产某种产品为手段, 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所谓的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 艺术可以是非常有个性的非常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而商业是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在武乡我们看到了许多现代化的设施和场景, 如“cs”体验园等。商业化和娱乐化给武乡带来了一定的收益, 但另一面, 历史的严肃性和真实性是否受到侵犯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

2. 传统文化作为媒介传播的内容开始走向社会

(1) 资本文化在武乡媒介传播中的作用。国内学者陈浩文曾经提出, 把资本融合作为媒介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形态, 因为资本文化是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使有实力的媒介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完成其他媒介或组织之间的合并。在八路军文化园, 我们对山西红星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王总进行了采访, 八路军游击战纪念园是武乡打造八路军文化主题公园的重点工程之一。该项目位于“百团大战”总指挥部旧址砖壁村, 据最新数据统计该项目概算总投资9 866万元。每年接待游客达125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9亿元, 直接解决周边农村近2 000人的就业问题。不得不承认, 资本文化的确为武乡县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作为媒介研究人员,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思考有关不同产业在社会上所起作用的种种观点, 但正如在其他产业一样。利润动机极大地决定了文化产业为什么会作出某些特定决策。大多数针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不像学术研究, 并不以知识的增长为目标, 搜集信息也并不是为了深化任何理论, 绝大多数针对媒介和文化产业的研究是经营性的。正如王总所说, 利润是他们首先考虑的问题。

(2) 现代文化在武乡媒介传播中的作用。八路军文化园内的项目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新媒体平台。文化园内由数字体验休闲区、多功能大厅和互动展览区三大部分组成, 通过高科技的数字互动技术, 展示八路军在根据地开展文艺宣传的结果, 同时互动展览区通过新闻、文学、音乐、美术、戏剧、印刷等六大空间来展示, 在听音室还可以进行查询。此外多功能大厅每天准时上演影视蒙太奇剧《太行游击队》将影视艺术和舞台艺术叙事转换。据采访了解到, 来到这里的游客从结构上看多以单位组团出游为主, 个人家庭, 自驾较少。因而传播者在宣传上主要倾向晚报、民生的报纸, 也有党报日报的宣传。并且宣传分为两条线, 一条是有一定倾向的政治背景的宣传, 如新闻的前后。另外则是具有广大群众背景的宣传, 如各大LED的显示屏, 高速公路上的跨线桥上的广告, 的士的后视LED以及火车站、机场、地铁、也已在山西、北京、河南、河北、山东、陕西进行宣传。诚然广告的宣传效应需走在实践的前列, 走一步恰到好处, 而过多过早的宣传更是其发展的巨大威胁。

(3) 社会文化在武乡媒介传播中的作用。社会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 媒介组织是处于社会文化包围之中的, 其改革和变动会引发社会文化的感应。特别传媒行业是一个自律性强的行业, 具有规范的行业组织和行业守则, 而社会公众对传媒业也抱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期待, 因此社会文化对于媒介融合的反映值得关注。而社会文化又包含经济、政治等多层文化。就武乡而言, 经济发展成为媒介融合产生的一个毋庸置疑的动因。有了武乡红色旅游资源带来的经济发展, 才有了电视台、党报、日报的采访, 加大了宣传与推广, 才会有更大的经济效益。据了解, 政府投资7000余万元兴建的红星杨物流中心龙头商贸物流项目, 达产后可承担年交易量10万吨, 实现年交易额3亿元。规模经济是竞争的起点也是竞争的结果, 对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 规模经济的重要性逐渐现实出来, 媒介融合市场的诱因, 其中就有规模化需求的产生。

从政治与社会文化关系的角度来说, 是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推行的媒介与资源的融合。实际上, 这种融合也是中国媒介产业的大势所趋, 出于增强国力的表现, 政府在推行媒介产业和经济产业的改革中会表现出积极性。武乡更是极具政治意义的代表, 所以它是被政治媒介化的, 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政治地位, 使其无需过多的主动宣传, 政府便会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

三、对武乡媒介化发展的建议

1. 政府:主导作用应进一步强化

中国媒介产业由于具有喉舌功能, 因此在其产业化运作的过程当中, 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加明显。可以说我国媒介集团在发展过程中, 碰到的往往是政策性问题, 遇到的障碍也大多是体制性障碍。从区域结构来看, 不同地区的市场封锁是目前我国传媒业发展壮大的严重障碍, 也是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武乡县自身问题, 不难发现, 武乡县缺乏主动宣传与传播, 通过采访与调查, 许多人表示知道红军、解放军、新四军的发源地。却不知道八路军的发源地武乡。因此, 政府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进一步扫除影响其发展的体制性及执行障碍, 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 省市多方跨域协调, 跨区合作。正如红星扬公司王总所说, 应当立足山西, 辐射周边, 影响全国。第二,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修建高速公路等。据调查, 自2012年冬季以来, 由于气候、平榆高速施工、重型大货车故障等原因, 加之省道东长线损毁严重, 208国道武乡权店至祁县来远路段有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 该路段2008年10月改造完成恢复通车以来, 车流量与日俱增, 日均流量达7000余辆, 其中六轴重型货车占到70%以上, 是该路段设计通行能力的两倍多。第三, 政府应给予扶持, 加大投资进行宣传。让八路军总部王家裕旧址通过电视、互联网和户外广告等方式积极宣传, 推广自身, 加大其知名度。对这些景区和景点, 应当按照规划加快建设。精心打造成一个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一张张旅游名片, 在省内外都产生宣传效应。如在烈士陵园附近或城中心修建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广场, 每年清明节期间在此组织红歌演唱会等专题文艺活动, 日常组织激情广场大家唱等活动, 利用广场的视屏和雕塑、宣传栏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此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对革命老区的慰问活动。送欢乐、下基层慰问活动, 紧紧围绕繁荣先进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 以努力丰富和活跃基层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营造欢乐、祥和、文明的社会氛围为重点, 通过表演、展示、慰问等各种方式, 集中为节日期间的广大基层群众送去美好的精神食粮。

2. 传播者:提升素质进而提升传播水平

首先从传播者的角度, 认同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和影响。王总表示他即将推出微电影的体验产品, 即采用4个摄像机位, 追拍1~2个人, 参加完演出后, 提供给消费者一份自己参演完的影像资料, 届时可自行发布到网上。但是同样的, 在观看实景演出《反扫荡》时, 我们发现了其中日本军官脸谱化和丑化的问题。诚然从传播者的角度考虑, 首要目的是盈利, 他们认为观众来到这里的目的是体验和轻松, 而不是受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媒介素养的议题中, 传播者不是例外者, 也不应因其工作是从事传播而不需要新时代的媒介素养, 相反, 传播者在进行传播的时候媒介素养的高低, 往往成为这个时代判别其称职与否的尺度之一。而这种媒介素养与其他群体的媒介素养相比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媒介素养应包括对传播者和受众两方面的教育, 传播人才和媒介从业人员的素养最终会影响受众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取向, 因此, 加强传者的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此外, 应组织新闻记者和文艺工作者到革命老区进行采访和采风, 许多典型事迹和突出成就应深入宣传、大力弘扬。对革命老区的史实进行了认真征集和整理, 撰写成书稿。同时, 还应组织区内的作家、摄影家、画家、音乐家到老区采风, 创作一批展示老区风采、激励人民斗志、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 从而达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另外应大力宣传党史人物。组织文艺工作者创作一批宣传地方党史人物的红色文化精品, 通过文学、音乐、舞蹈、摄影、绘画、雕塑、影视等艺术形式, 展示这些党史人物的光辉形象, 鼓舞当今人民的革命斗志。还可公开评选10~20名最有影响力的武乡党史人物, 开辟雕塑园, 把他们塑为栩栩如生的雕像供人们瞻仰。

3. 受众:提升媒介素质进而培强接受能力

观众在娱乐的同时更要理性的辨别, 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本次实践中我们发现, 一些商业性质的节目是符合历史本真的。比如在山西省拍摄的《亮剑》。调研时, 我们曾有幸采访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八路军, 他说当年在八路军出征打仗的场景与《亮剑》是如出一辙, 符合历史原型的。此外, 有一些其他娱乐性质的节目却越来越脱离了故事的真实性。为了满足艺术展现, 适当的夸张是有情可原的, 毕竟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但是把握尺度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大众面对媒体也并非全然被动, 他们也有理性和判断力, 因此受众在接受大量信息的同时必然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何种信息是对自己有效的?何种是无用的垃圾。如武乡《反扫荡》的实景剧, 该剧将日本军官进行了丑化, 针对脸谱化问题, 诚然, 观众在观赏时会认为大快人心。但在另一方面, 这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性。那么这样的夸张是否合适呢?战争戏是指取材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戏剧。顾名思义, 战争戏所叙述的主要事件、描写的主要人物要求历史上有其人其事。这就意味着战争戏不等同于古装戏, 历史戏是古装戏之一种, 与一般古装戏不同的是它的讲述不可任意为之。因此观众在务必理性的有选择性的辨别。笔者认为, 目前我国开展媒介教育可以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进行一种结构调整, 具体的说我们可以创办一种以媒介教育为内容的公共选修课, 面向全校大学生将有关大众媒介的基本知识, 作为现代人所备的一些基本技能。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的高度普及, 在电视上开设一些媒介教育的入门课程, 直接把大众媒介模式转换为媒介教育的工具。

参考文献

[1]蔡骐.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2]单晓红.媒介素养引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黄金.媒介融合的动因模式[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园艺实践教学下一篇:中低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