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革命军人优良传统

2022-11-16

第一篇:发扬革命军人优良传统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__正当四有革命军人10.7

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争当四有革命军人

授 课 人: 部 职 别: 授课时间: 2015年10月7日 1

思想政治教育教案

发扬我军优良传统 争当四有革命军人

备课时间: 年 月 日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审 批 人: 目 的:

通过对我军优良传统的学习,引导官兵了解掌握我军优良传统,结合四有军人目标,做新一代革命军人。 内 容:

1. 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2.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3.发扬我军传统,做新时期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方 法:

联系实际讲授,典型事例分析,解答疑难问题,小结讲评。

时 间:2个课时 地 点:学习室

保 障: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

授课提纲

授 课 提 纲

授 课 要 点

一、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诞生那天起,就肩负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重托,以付出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的鲜血,使中华民族在东方这块土地上昂首站立起来,结束了中国人民屈从帝国主义任以宰割的时代。人民解放军的丰功伟绩,永垂革命史册!回顾起人民解放军光荣的战斗历程,无不使全国人民对人民解放军无限的崇敬和钦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历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人民军队的创立(1927)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全国处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1927年8月1日,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斗争的实践中深知“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经缜密筹划,决定于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组织北伐军两万余人,在江西南昌举行“八一”武装起义,从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一枪,它标志着人民军队的诞生,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新时期。

2、坚持十年土地革命战争 ,沉重打击蒋介石的独裁

(1927~1937)

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 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在广州举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进行了又一次英勇反击。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南昌起义军和湘南农军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巩固和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恐慌。

1933年后,正当革命烈火熊熊燃烧之际,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战略战术受到党内“左”倾错误领导的排斥。红军艰苦奋战一年多,未能打破敌人的第五次“围剿”,遭受极大的损失。1934年秋,党中央决定,除留下部分部队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外,各个根据地的主力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进行史无前例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党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危急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成为党和我军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那以后,红军转危为安,四渡赤水,巧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征服雪山草地,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3、八年奋勇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1937~1945)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党的领导下,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革命武装,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战线,成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流砥柱。八路军首战平型关,歼灭日军精锐部队1000多人,取得了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第一次大捷;“百团大战”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革命武装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军52.7万余人,歼灭伪军118.6万余人。解放国土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1.2亿,解放区遍布19个省区。人民军队则由战争开始时的50万余人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达260余万人。

4、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1946~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反革命内战,企图把中国重新引向黑暗。面对武器装备精良,几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我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引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豫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在战略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毅然决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略决战。1948年9月以后的四个多月时间里,我军先后发动了气势磅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

歼敌154万余人,三大战役,基本上摧毁了国民党主力。三大战役规模之博大、战果之辉煌、指挥艺术之高超,在中外战争史上是罕见的。随后,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向全国大进军,用胜利的捷报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现在)

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唆使南朝鲜李承晚傀儡集团进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由于朝鲜军民的英勇反击,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不久,美帝国主义亲自出马,纠集了15个仆从国的军队,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发动侵朝战争。把战火一直烧到鸭绿江边。与此同时,美帝国主义又武装侵略了我军领土台湾。接着,又不顾我国政府的严正警告,大举进逼我国边境,并派空军侵入我东北领空,公然把侵略矛头指向我国,使我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中国人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党中央作出决定,我军奉命组成志愿军,于10月25日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中朝人民军在全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把美伪军打回到三八线以南,并迫使美国侵略者不得不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在三年战争中,共歼敌109万人,其中美军有39万多人,击落击伤敌机1.2万多架。这是美军在近百年出国发动战争400多次中,付出

的代价最多最惨重的一次。正如当时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上将克拉克在停战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

中印边境反击战发生在1962年10月下旬。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由来已久,早在1959年,西藏叛乱后,随着**逃往印度,中印两国边境就开始紧张起来,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边防军挑衅。1959年8月25日,印度军队侵占我朗久,袭击中国马及墩边防哨所,挑起了武装冲突。中国虽经多次外交交涉,要求与印度通过协商和平解决两国边境的划定问题,不要挑起武装冲突,可印度当政者却一意孤行。从1961年起,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境内入侵,在东段已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西段也开始设立新的侵略据点,到中印边界冲突爆发之前,印度在中印边界两段的中国境内竟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事态发展到1962年9月20日午夜起,印度军队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发动武装攻击,并打死、打伤中国边防人员47人。为此,中国政府先后向印度政府提出了7次最严重的抗议,并要求其立即停止进攻。但是,印度当局把中国边防军的克制和忍让当成软弱可欺,尼赫鲁竟扬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把中国军队“扫荡”出去。中国政府在这样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命令我边防军进行自卫反击。我边防军以猛虎下山、锐不可当之势,在短短的一个月内,就将印度军队赶出了中国领土,全歼印军三个旅,基本歼灭

印军三个旅,另歼灭印军5个旅各一部,总计8900余人。中印边界之战,中国政府不仅在军事上打退了印度的蚕食侵略,而且在政治上获得了全胜。

解放以来,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自然灾害威胁时,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我军指战员的铮铮铁骨,闪闪红星;哪里有呼唤,哪里就有子弟兵气壮山河的回答和奋不顾身的举动。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我军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工作队、生产队的优良传统,服从国家的大局,肩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担。在屯垦新疆、开发大庆、胜利油田,治理淮河、黄河、海河,建设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建成昆、京九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到处撒下了子弟兵的辛勤汗水。 目前中国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其中陆军机动作战部队共有18个集团军;海军下辖北海、东海、南海3个舰队,舰队下辖舰艇支队和航空兵师等;空军下辖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广州、成都7个军区空军,军区空军下辖航空兵师、地空导弹师(旅、团),高炮旅(团)、雷达旅(团)以及其他保障部队,在重要方向和重点目标区设有军级或师级指挥所。全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员额现为66万人。

二、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外,还由于在几十年

的战争岁月里和半个多世纪的和平建设时期,形成和发展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它是区别于任何军队的主要表现,也是我军的传家宝。这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听党指挥。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培育出来的人民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南昌起义时,党就在起义军中成立了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的领导核心。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行之有效的基本制度。例如:(1)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集中于党中央、中央军委。(2)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部队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党委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后按照分工,由军政指挥员分别组织实施。(3)支部建在连上。军队党支部是党在军队中的基层组织,是军队统一领导,团结战斗的核心和堡垒。(4)在团以上部队和相当于团以上单位设政治委员和政治机关,营设教导员,连队设指导员。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进步的政治精神贯穿于部队之中,保证党的绝对领导。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军队“为什么人”的宗旨,是一面公开打出来的旗帜。不同的旗帜下,聚集着不同阶级的军队。历史上,一切反动军队,都是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工具,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对立的。我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

和领导的新型革命军队,官兵绝大多数来自工农大众,是人民的子弟,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建军之初,部队命名为工农革命军,后来称为工农红军,就是强调这支军队是为工农求解放的队伍。现在叫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是把人民的利益与军队的使命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表明我军是为人民利益而结合、而战斗的,除了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毛泽东同志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

长征过草地时,红军战士谢益先遇见一位妇女领着两个哭着喊饿的孩子,他毫不犹豫地把仅有的一袋“救命粮”全部送给了他们,自己却长眠在草地里。1943年3月,新四军三师十九团四连82名官兵,为了掩护乡亲们转移,与3000多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人民群众转移脱险了,而四连82位勇士却全部壮烈牺牲在淮阴县刘老庄。一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史诗。

3、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1936年,美国著名作家斯诺到延安进行采访,他看到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坑,彭德怀穿着用缴获来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从这些细小事情上,斯诺发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一种独特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叫做“东方魔力”,并

断言这是古老中国的“兴国之光”。

我们这支军队,是在艰苦奋斗中诞生,在流血牺牲中成长的。在漫长的峥嵘岁月中,斗争环境的艰难残酷以及物质条件的严重匮乏,时刻在威胁着我们的生存、考验着我们的前进。靠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解放军从偏僻的山沟里,从千难万险的长征途中,从荒凉贫瘠的陕北高原上发展壮大起来。红军时期,战士们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深山野洞是我的房,青山绿叶是我的床,红薯葛根是我的粮,我一心跟着共产党,哪怕敌人再围剿,头断血流不投降,只要坚持干到底,总有一天见太阳”。全军将士凭着这种执著的革命追求和不畏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在长期的艰苦革命斗争中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上甘岭精神”,就是人民军队艰苦奋斗风貌的生动写照。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军仍一如既往,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涌现出如象“南京路上的好八连”式的一大批典型,他们拒腐蚀,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4、严格的组织纪律

中外历史上的军队无不重视“师出以律”,强调“条令条令,条条是令”。可不同的是,我军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严格纪律。1928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对红军讲话时说,革命的道理很多,一下子讲不了那么多。现在只讲“

二、

三、四”三个字的道理。“二”是两种战争,一

种是正义的,一种是非正义的。“三”是三大纪律。“四”是红军除了打仗以外,到了每个地方还要做好打土豪分田地,组织赤卫队,建立苏维埃政府,建立共产党组织等四件事。讲了三大纪律后,毛泽东同志解释说,我们是革命的队伍,没有纪律是不行的,红军应自觉遵守纪律。我军历来以纪律严明著称于世,严守纪律,执行上级的命令是每一个军人的天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亲手为我军制定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完善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三大纪律是:

(一)一切行动听指挥;

(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三)一切缴获要归公。八项注意是:

(一)说话和气;

(二)买卖公平;

(三)借东西要还;

(四)损坏东西要赔;

(五)不打人骂人;

(六)不损坏庄稼;

(七)不调戏妇女;

(八)不虐待俘虏。中央军委又陆续颁发了一系列条令条列。如《内务条令》、《纪律条令》和《队列条令》

5、尊干爱兵、官兵一致

6、实行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

7、革命英雄主义

8、爱国奉献。

三、发扬我军传统,做新时期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公安消防部队是一支英雄辈出的部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模范和一大批催人奋进的先进典型。仅1983年以来,全国消防部队有3900多个集体、74000

余人次荣获三等功以上奖励。其中,3个集体、4名个人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荣誉称号或记一等功,28人被公安部授予荣誉称号。

自古军营多豪杰。翻开史册,最具色彩的是军事活动,最给人以深刻印象的是军事人物,最震撼人心的是军人舍生忘死的战斗;纵观历史,有多少英雄曾是在军营这座熔炉里锻炼成长起来,无数灿若星辰的英才,在军中汇成辉煌壮观的银河。军队培养和造就过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在我国历史上,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不在马背上叱咤风云。军队使大批青年成长为名声显赫的军事家。古人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从普通士兵中成长为著名战将者何止成千上万。岳飞原是一介百姓,为报国雪耻,20岁投军,后在战争中逐步锻炼出了卓越的武艺和胆识,成为宋朝最著名的抗金将领;郑成功本是国子监的大学生,后披甲上阵,一举收复为荷兰殖民者强占的台湾,成长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

毛泽东、周恩来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一大批领导干部,都是在军旅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外国许多著名的首脑人物,如前苏联的斯大林、美国的罗斯福、英国的邱吉尔、法国的戴高乐、南斯拉夫的铁托等等,都莫不如此。

第二篇:感受革命精神 发扬优良传统

——学校组织党员干部赴刘少奇、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

为进一步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我校在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的基础上, 7月5日,在校长关林柏、党委书记赵世平的带领下,组织学校近50名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赴河南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与开封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逝世处)参观学习。

焦裕禄纪念园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城北关原黄河故堤沙丘上,始建于1966年2月,占地面积91.7亩,由革命烈士纪念碑、焦裕禄烈士墓、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和焦桐林组成。焦裕禄纪念园自兴建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习近平、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李长春、贺国强、李源潮等中央领导曾亲临纪念园视察,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进一步弘扬焦裕禄精神。

在焦裕禄烈士纪念园里,大家面对焦裕禄同志的陵墓鞠躬致敬,深切缅怀为破解兰考“三害”而奉献毕生心血的焦裕禄烈士。接着大家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观看了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和生活图片,缅怀焦裕禄同志光辉的一生。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的重现了焦裕禄同志当年访贫问苦、带领群众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场面,真实反映了焦裕禄同志艰苦奋斗、勤政为民的感人事迹,再现了“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的高大形象。短短几十分钟的参观,大家的思路跨越了焦裕禄同志平凡而伟大的风雨历程,重温了焦裕禄同志的感人事迹,都被焦裕禄同志忠心耿耿地为党为人民工作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理论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逝世处)位于开封市北土街10号院,这里原来是开封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陈列馆座西朝东,大门上方馆名《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为薄一波题写。前院南北两侧培上有大型碑刻,分别镌刻有刘少奇同志《记共产党员的修养》手稿局部和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等领导人的题词。前厅门上悬挂着邓小平题写的的《缅怀刘少奇》匾额。“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制造伪证,罗织罪名,残酷迫害刘少奇同志。1969年10月17日,重病中的刘少奇同志被秘密送到开封“监护”,在开封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后27天,1969年11月12日凌晨6时45分蒙冤致死,造成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然而,正如刘少奇同志在处境最艰险时所说“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刘少奇同志,他为中国人民建立的功勋将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为了世代缅怀这位历史伟人,现在他逝世旧址建立了刘少奇在开封陈列馆,并将此处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小学德育基地。

跟随着讲解员,广大党员干部看到了刘少奇同志生前的照片,瞻仰了他的遗物,聆听了他的故事。在一个个有关他感人至深的故事里,感受着他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艰苦奋斗、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对人民对党的无比忠诚的赤子情怀。

通过此次参观,党员干部对刘少奇、焦裕禄同志的生平、故事有了更加丰富的认识,对他们的无私奉献、立场坚定、高尚的道德情操等留下了深刻印象,极大加深了对党性的认识,增强了全体党员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激发了发扬先烈革命精神的决心和信心。

参观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要以刘少奇、焦裕禄同志为榜样,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要把这次参观学习作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把学校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继承优良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记建党90周年

肖硕 继承优良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高山仰首,大海扬波,大地溢满了新世纪的朝晖。在这百花争艳,风景怡人的季节,踏着时代节拍,穿越岁月时空,我们已经迫不及待地迎来火红的七月,迎来中国共产党的90岁诞辰。它是这样令人心潮激荡,它是这样令人信心倍增,它是这样令人充满希望。我热血沸腾,浮想联翩„„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回首这90年来,我们的党走过的是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1921年7月,李大钊等中共创始人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发出的呐喊,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拔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于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亮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旗帜,点燃了神洲大地上的星星之火。从此,炎黄子孙们的理想有了皈依,有了值得托付的领航人—— 中国共产党。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勃然相会,悠悠长夜下终于熬出了一盏灿烂的明灯,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指引着前进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在中国的大地上卷起改天换地般的红色浪潮。

八月南昌的一声枪响,给在迷惘、痛苦、彷徨中沉沦的国人带来了希望的曙光,遵义会议上那划时代的抉择更为苦苦寻觅救国道路的仁人志士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国共产党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一支人民的武装开始走到了时代的前方,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做一名共产党员不是为了索取,而是为了崇高的理想随时准备牺牲。白色恐怖吞噬了多少党员的生命,血雨腥风中倒下了无数的英雄。都说“从容赴死易,慷慨就义难”,在敌人的屠刀下,夏明翰发出了“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那宁死不屈的呐喊;在反动派的刑场上,瞿秋白大声疾呼:“为革命牺牲,是人生最大的光荣”,毅然为信仰而献身。他们以五千年长夜中亘古未有的荣光使历代风流人物黯然失色,他们为了心中那永不褪色的红色信仰而捐躯赴国难,万古永流芳。二十二年的风雨征程,二十二年的浴血拼杀,皑皑雪山不会忘记,茫茫草地不会忘记,红色延安的孩子不会忘记,西柏坡的苍松翠柏不会忘记,那个在血火洗礼中诞生,始终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宗旨的政党。在那灾难深重,血雨腥风的漫漫长夜,是“七一”的晨曦拨开华夏大地重重迷雾,激励着华夏儿女,为了民族的自由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用血与火熔铸的铁锤、镰刀砸碎旧世界的枷锁,铲平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张思德、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一个个革命先烈的名字在共和国的星空中闪耀,无数共产党人用自己的生命和对党的忠诚托起了祖国母亲那宁折不弯的脊梁。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那一声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可以骄傲的挺起胸膛。

和平年代,可曾记得雷锋同志“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铮铮誓言,他的名字与为人民服务的事业连在一起,他的笑脸同五星红旗下的晴朗连在一起,他二十二岁的年龄同中国共产党永恒的青春连在一起。他的精神教育了几代人,鼓舞了几代人,激励了几代人。无论是从激情燃烧的岁月到改革开放的春潮,还是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到四季如春的南疆,在每一寸被镰刀斧头覆盖的土壤里,处处充满着生机,时时洋溢着希望!为铺就强国之路,华夏儿女聚集在鲜红的旗帜下,几代中华儿女挥舞着铁锤、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虽然强国之路有过曲折,但探索的脚步从未停下,面对艰难险阻,共产党人绝不后退半步,面对坎坷曲折,共产党人永不动摇信念,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不朽的名字:他们是铁人王进喜,投身治理沙患事业的谷文昌,献身边疆的“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抗洪勇士李向群;人民的好公仆郑培民,铁草鞋书记杨善州„„正是因为有了像他们这样的共产党人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有大庆油田的灯火辉煌,才有长江大桥的飞架南北,才有两弹一星的直冲云霄,才有载人航天飞船的月球之行,才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才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才能在北京奥运会上让世界凝听中国的声音,才能在上海世博会上让世界感受龙的力量,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强国之路在探索的脚步声中不断延伸,富强的梦想一天天实现。 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深深地为我们欣欣向荣的国家而感到荣耀、为我们不断求索、不断前进的政党而感到骄傲,更为能够投身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现代化建设而感到自豪。作为湖南军信环保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长沙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的普通一员,我将继承先辈优良传统,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坚持“立足本职,扎根基层,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原则,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确保办公室各项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为公司场部的生产经营的有序运转作出自己的贡献,力求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在湖南军信环保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长沙市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办公室这个舞台上演绎出精彩的人生,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将在今后的工作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加强自身党性修改,严于律己,不断提升作为预备党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永葆党员先进性,将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机融合,渗透和体现在行政管理、文秘写作的各项工作任务中,并以这些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来衡量和检验效果,把办公室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困难和挑战考验着我们,责任和使命激励着我们。我将在公司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势而上,不断提升公文写作水平,为促进企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长沙城管》刊物编辑部文化版编辑、湖南军信环保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秘书)

第四篇:发扬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世界历史研究所 于沛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灵魂,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使命。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统一和持续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我们党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将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历史科学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使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标志。文化发展水平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程度。任何文化都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和具体的社会经济形态相联系,它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先进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抵制假恶丑,不断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先进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且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是否拥有先进文化,是否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决定着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能力和兴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国家综合国力之间的竞争,一个国家只有具有强势的综合国力,才能增强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和民族的利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使文化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中做出积极的贡献,从而真正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制约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创新就成为建设先进文化的重中之重。

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正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文化又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才提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要就是指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也主要是指充分发挥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中,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振奋民族精神、铸造民族魂魄、升华民族品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作用。

重视文化的力量,充分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面前,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作为生产力的构成要求,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了对文化的要求。就劳动者而言,用什么样的观念来指导劳动,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劳动能力等都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而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在多大程度上体现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问题。劳动对象的改变,从其实质的意义上来讲,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文化问题。我们谈文化,主要就是要研究文化在什么样的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的条件下,文化形态的先进与否决定了生产力发展与变化的方向。文化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一种特殊形态,既有其独立性,又作为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

重视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重要作用,必须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和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科学论断,把文化建设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来考虑,放到整个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局中来考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科学品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不是孤悬于历史进程之外的,它自身也面临一个现代性的转换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成功地实现现代转型,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才能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成为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才能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文化创新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来发展先进文化。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决定了文化创新必须在已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这种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深厚基础。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是文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任务。

同时,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问题。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克服狭隘民族主义,切忌抱残守缺。我们要有世界历史的眼光和"拿来主义"的勇气,对西方文化有选择地批判地加以吸收;也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自觉摒弃"全盘西化"的错误思潮;要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主体意识,要有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理性自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这个主流方向。 先进文化应该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植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包含了当代科学和文化的最新成就,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而不是颓废的、消极的、愚昧落后的、阻碍社会前进的文化。先进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组成部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不仅在其拥有先进的思想道德,还在其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思想道德文化决定着整个文化的社会性质,统帅整个文化发展,推动社会经济政治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面对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化、多样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趋势,中国文化怎样才能以其独特魅力,立于世界文化之林?面对全球化,应坚持全球化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们自由进行对话交流,实现对全球文化资源和文化财富的共享。面对文化发展的这种全球化走势,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密切关注域外文化,既要努力学习其优长、吸收其积极成果,又要警惕消极、颓废文化的侵袭;既要反对文化壁垒和盲目排外,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和全盘西化,进而弘扬民族精神,不断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突显民族文化的特色。

就文化而言,经济全球化最终会影响到各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会在某些问题上取得共识,但这种共识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根本改变。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同时也就失去了自己民族的独立性。民族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规、习俗乃至各种习惯。文化的民族性,实质上就是一定民族与别的民族在文化特质方面最本质、最深刻的区别。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性,只要该民族存在,就不可能消失。经济全球化并不能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越是弘扬民族精神,越是保持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发展先进文化定位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上,这是当代中国人民历史性的选择。迎接挑战,就要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身固本可御百病不侵,真正有效地抵御西方的文化渗透。 只有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继承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当代中国文化才能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明沃土、面向世界和未来的现代新型文化 。当前,我们必须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创建当代中国新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个过程中,应重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特别应该强调,坚持文化的民族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二、

我们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民族精神的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离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就失去生存的基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使广大人民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上,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在当前世界和中国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强调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的文化结晶。我们要培育和弘扬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现为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弘扬民族精神的根本目的,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聚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上来,为国家统

一、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使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和前提。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一样,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综合国力是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统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的精神。一个民族无论遇到多少灾难和坎坷,但只要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就一定能百折不挠,成就民族伟业,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人类社会历史进程证明:没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一个民族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同样也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民族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成果,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而且使物质力量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一定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往往后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更加重要。例如,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一定物质基础上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以一种观念形态蕴藏在每一个民族成员之中,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一个民族只要朝气蓬勃,始终保持浩然正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就一定充满希望,有光明的未来。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群体意识,反映了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它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内容。有无民族精神,有怎么样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重要条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坚定的民族志向,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千百年来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无数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先是民族精神。它可以加强民族文化的血脉认同和归属意识,加快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发民族的进取意识和奋斗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发展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切实保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民族灵魂,其作用和影响从不仅仅限于精神领域,而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激励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自强不息;始终使中华民族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为民族振兴不懈奋斗。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锻造和培育起来的,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是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因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不断适应时代的进步,从本质上反映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使民族精神不仅体现出时代精神,并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今天的爱国主义,是传统爱国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已同爱社会主义、爱中华人民共和国、爱中华民族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民族精神也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增强自己的时代品格。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着民族精神的内容,使"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新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八十多年来,民族精神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丰富和发展,使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统一。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始终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基本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的党性党风是和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热爱和平等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种文化形态持续向前发展的持久动力,在于体现该文化的内在精神及其个性。同时,也正是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使该文化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而表现出独特的魅力。而这种“内在精神及其个性”,主要是通过民族精神体现出来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民族精神,已成为增强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文化建设的成败,也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人们清醒地看到,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的优势地位,极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企图建立由西方文化主宰的一统天下。民族精神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对于捍卫民族的独立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文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借用龚自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这一名言,完全可以说,欲坚持先进文化,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先为史,首先是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历史学历来被称为“文化中的文化”,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通过历史研究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是当代中国广大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的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始终没有中断,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不曾中断,有密切的联系。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长期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是自远古以来中华文明精华的凝聚和沉淀。中国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它在传达丰富的历史信息的同时,还深含着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中国史学对于开展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发掘中国史学资源,赋予其崭新的社会内容和时代精神,史学将会以其特有的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发挥其孕育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中国历代十分重视本朝和前朝历史的编纂。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遥远的夏代,已设有史官。此后,一直延续到清代,史官在为前朝、当朝修史的工作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视总结,并吸取历史经验的伟大民族。中国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强调"述往事"而"思来者",也就是中华民族在走向未来时,重视从历史中汲取治国安邦的经验教训。中国历史发展绵延不断,同样,中国史学的发展也绵延不断,无论世事多么艰难,历史矛盾运动多么曲折,但中国历史学和中国历史,都同样表现出不断进步的历史的连续性。正是这种连续性,才使中华民族今天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厚的史学遗产。

一部中国历史,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培育和弘扬的历史。这种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为了生存和发展,在同艰苦的自然环境作斗争中,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抵御外来侵略,保卫自己的家园中培育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历尽艰辛,饱经磨难,但始终能够长盛不衰,这是由血脉相传的中华民族精神决定的。

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心内容之一是爱国主义。丰富的中国史学遗产,是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生动的范例。从史学遗产中吸取爱国主义营养,是新时期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史学著述中, 歌颂统

一、反对分裂,歌颂民族英雄、鄙视投降叛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不仅仅是史家历史观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具体内容,是褒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实践。这些历史文化的浸润和积淀,使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历史学家的作品,而深深烙印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心理追求,是独具魅力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中华儿女培养孕育了爱好和平的传统,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各族人民爱好和平和热爱祖国、团结统一是一致的,爱好和平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之一,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和世界上其他文明一样,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力地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联系越来越紧密,影响越来越深刻。在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碰撞和交融中,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求同存异,和谐共存。通过吸取了各民族优秀的文明成果,使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同时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在维护国家统一的同时,坚决打击外国侵略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英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们不愧是民族的脊梁,正是这些高尚的民族品格和振奋的民族精神,才使西方列强永远无法灭亡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

回顾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那就是 每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刻,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都会成为时代的主题,与此同时,历史学将发挥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历史研究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历史学家要从书斋中走出,积极投身于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去,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使其研究回答现实生活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例如,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和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实际危险。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特别是八国联军的入侵,表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中国的步伐,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彻底改变中国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成为当时先进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刻,林则徐、魏源、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志士仁人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民气为之一振。这时,梁启超以进化论、进化史观为理论基础,发起了“为史界辟一新天地”的“史界革命” ,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序幕。他认为“史界革命”的意义远超出学术本身,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史学是社会的折射,“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中华民族则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梁启超说:“数千年之历史,进化之历史,数万里之世界,进化之世界也”, 而且“天下进化之理,无有穷也,进一级更有一级”。1 因此,他强调历史学的性质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迹”,而历史学的精神则是“叙述数千年来各种种族盛衰兴亡之故”。2这些认识和“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弘扬民族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为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历史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我们党的领导历来重视学习历史,包括学习外国的历史。毛泽东同志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革命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3邓小平同志也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4江泽民同志给白寿彝教授的贺信中写道:"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不断传承和光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人懂得从总结历史经验中不断开拓前进。我国的历史,浩淼博大,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也记取了先人们在追求社会进步中遭遇的种种曲折和痛苦。对这个历史宝库,我们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加以发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做出新的总结。这对我们推进今天祖国的建设事业,更好地迈向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5 只有坚持文化的创新,才能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样,只有坚持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才能充分地实现史学的功能。将历史研究融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将使当代中国历史科学获得强劲的发展动因,而永葆青春活力。当前,我们应通过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使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一代,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品格,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中国各族人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003/6

第五篇:感受红色文化 发扬优良传统

里庄小学 祖晓莹

生在沂蒙山,长在沂蒙山,从小,沂蒙精神便在父辈们的叙述中萦绕我的耳畔,让我铭记于心。沂蒙的精神在我的内心占据着极大的位置,激励着我开拓创新、奋勇直前。

沂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历史上,诞生了无数圣贤奇才,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他们灿若星辰,光照千秋。同样,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诞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儿女,为后人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如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共同创造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的沂蒙精神。

一、沂蒙精神之涵

“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 这就是当时伟大的沂蒙人民为支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的巨大牺牲的真实写照!沂蒙精神可谓感天动地。面对这片红色故土,陈毅元帅曾深情地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一)、爱党爱军。

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中心任务就是推翻旧政权、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沂蒙人民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全区420万人中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120多万人参加支前,当时的兵源人次与当地人口之比为8:1,即一个老百姓要养活8名士兵!沂蒙人民面对这些具有生命危险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没有屈服,而是用昂扬奋进的精神一如既往地参军拥前,更何况是当前面对沂蒙经济社会的发展,沂蒙人民更不会后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勇于向恶劣的自

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正是这构成了沂蒙精神的闪光点。

(二)、开拓奋进

开拓奋进,是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这是沂蒙人的重要特点和秉性。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儿女在翻身求解放、求自由中不停地求索,勇于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敢于冒极大的风险支持革命、参与革命。也正是这种秉性,使沂蒙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敢于革故鼎新,敢为人先,勇于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沂蒙人民勇于向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穷落后宣战,顽强拼搏地整山治水、修筑梯田,涌现出了被毛泽东批示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莒南县厉家寨,“两个肩膀一双手,龙顶山上写春秋”的平邑县九间棚村等一大批自力更生、顽强拼搏改变贫穷面貌的先进典型,展现了沂蒙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一一即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的坚定信心和信念;从生产力欠发达的实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开拓创新精神。

(三)、艰苦创业

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贫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长期的文化积淀,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人民含辛茹苦、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品格。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沂蒙山区自然条件较差,在历史上曾是“四塞之崮,舟车

不通;土货不出,外货不入”。特别是受封建剥削和外来势力的压迫,再加上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事业而献出了几乎全部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经济基础因而极端薄弱,发展经济遇到了特殊的困难。正是这种艰难困苦磨砺了沂蒙人民,锻炼了沂蒙人民,培育了沂蒙精神。沂蒙人民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失望,不坐等国家援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改造自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涌现出了厉家寨、高家柳沟、王家坊前等一批先进集体,使临沂成为当时的农业先进地区;进入八十年代,又涌现出了宁家沟、九间棚等一批顽强创业的先进集体;九十年代刘家团林村、郭圪墩村等一大批小康村脱颖而出,成为共同富裕路上的领头雁。这一切都表明,艰苦创业是沂蒙精神的基调,也是沂蒙精神与时俱进的基石。没有沂蒙人民的艰苦创业,就没有沂蒙精神的创新发展。

(四)、无私奉献

无私奉献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坚守道义,耿直忠贞,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造就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为了建立新中国,不怕牺牲,留下了彪炳千秋的英雄事迹。和平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人民在任何情况下,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总是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挺身而出,满腔热情地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宁愿牺牲小家,也要顾全大家,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仅解放战争时期,临沂全区460万人口中就有120万人支前参战,有31000多名沂蒙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涌现出了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和抚养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不顾生死抢救解放军战士的“沂蒙六姐妹”等;三年困难时期,沂蒙人民节衣缩食,吃糠咽菜向国家交粮3.6亿公斤,油820万公斤,并接收了由政府统一组织来的6万余名灾民;为顾全大局,根治淮河,沂蒙山区有527个村、27万间房屋被拆迁,28万亩良田、5万亩山林被淹没,40多万库区农民舍了家园,生活跌到了贫困线以下;

改革开放年代,王廷江放着“百万富翁”不当,甘愿将自己600多万的合法收入无偿献给集体……他们以自觉奉献为荣,以长期奉献为贵,以竭力奉献为乐。正是这一切,孕育了沂蒙精神,孕育了沂蒙精神不息的生命力,也推动着沂蒙精神与时俱进。

二、沂蒙精神之践

(一)、进一步增强理想信念。

巍巍沂蒙山耸立起无私奉献的丰碑,滔滔沂河水诉不尽沂蒙儿女对党的限无忠诚。蒙山沂水孕育了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 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这里还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里还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灵甫、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在沂蒙这块土地上,发生的那一幕幕催人奋进、荡气回肠的革命故事,至今让人无比动容!

沂蒙精神虽然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但它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升,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有20万人参军,百万儿女拥军支前,10万将士埋下忠骨,村村有烈士,乡乡有“红嫂”。在党的培养下,沂蒙精神在血与火的熔炼中形成。这一时期,沂蒙精神内化为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无比坚定的思想品格和为祖国解放事业勇于牺牲的奉献情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坚持艰苦创业,奋力开拓,建起了江北最大的批发市场临沂批发城,率先在全国老区中实现了乡乡通公路、村村通电通电话,率先实现整体脱贫,创造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奇迹,开创了沂蒙老区崭新的发展局面,充分体现了既继承艰苦奋斗、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又不因循守旧、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毫无疑问,沂蒙精

神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它又不仅仅属于临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这个意义上,沂蒙精神也是山东的、中国的、世界的。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沂蒙精神的力量,归根结底是信念的力量。坚定的信念是团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这种为人民所选择的信念,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反映人民诉求,引导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它是引领人民前进的火炬,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在革命战争年代,山东人民从对比中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翻身得解放,这种信念引领人民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形成璀璨的沂蒙精神之花,形成取得革命胜利的强大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山东人民信念如一,认准了只有跟着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富强,人民才能幸福。党的方向成为人民的方向,党的道路成为人民选择的道路,党的事业成为人民为之奋斗的事业。山东人民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山东发展一举跨入全国前列。回顾走过的道路可以发现,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事业发展的凝聚力;没有坚定的信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一切。沂蒙精神的重大时代价值,在于昭示我们,只有信念坚定,才能激发干事创业的强大力量。信念坚定,是沂蒙精神的核心,是沂蒙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源所在。

(二)、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爱党爱军”是沂蒙精神的灵魂,展示了沂蒙人民所具有的立场坚定、方向明确、追求执着的崇高政治信仰。“开拓奋进”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进步、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先进思想意识,是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艰苦创业”是沂蒙人民的特

殊品格,它体现了沂蒙人民不管在什么困难条件下,都能自力更生、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无私奉献”概括了沂蒙人民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我牺牲、勇于奉献的价值取向,这是沂蒙精神的核心。

作为沂蒙儿女,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该要学习前辈们的大义凛然慷慨赴难的英雄气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破除唯书唯上、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的思维惯性,树立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敢冒的创新精神,灵活运用政策,为我所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以大无畏的精神,做好一切工作。

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宏人。”曾子说:“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然而,在这所谓的道义背后,在一桩桩英雄事迹之中,始终有一个千年不变的精神内容存在,这便是—一沂蒙精神。作为新时代接班人的我们更应该来弘扬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髓。沂蒙精神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弘扬沂蒙精神。弘扬沂蒙精神,最根本、最主要的是将沂蒙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不继地发展沂蒙精神,不断赋予沂蒙精神以新的时代内容。

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沂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1992年7月28日,江泽民同志来临沂视察,欣然写下了“弘扬沂蒙精神,振兴临沂经济”的题词。孟良崮战役,沂蒙儿女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倾尽全力,不惜破家支前,支援革命。“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无私博大的胸怀,感天动地,成就了沂蒙精神的灵魂。沂蒙儿女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沂蒙精神”,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永远牢记在心,结合工作实际,永远发扬下去。

《管子》中曾有过“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作为地地道道的沂蒙人,生长在沂蒙这片热土上,我深深的感

受到沂蒙革命区的“红色精神”。 一首《沂蒙山小调》响彻天地,那优美的旋律,朴素真切的歌词深深的打动着每一个人,也让“沂蒙精神”如歌曲一样氤氲我们的心,让“沂蒙精神”站在时代的前面,引导着我们开拓创新,去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巅峰

上一篇:法院执行法官先进事迹下一篇:法学专业实习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