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性基因

2024-05-02

耐药性基因(精选十篇)

耐药性基因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本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随机选取30例无症状Uu携带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照组 (均为女性) , 年龄3~72岁, 平均年龄 (39.2±10.5) 岁, 均无自觉症状;随机选取同期30例Uu感染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观察组 (均为女性) , 均有自觉症状, 年龄2~70岁, 平均年龄 (38.7±10.3) 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试剂与方法对两组研究对象均进行病史询问, 并且进行Uu筛查试验 (通过液体培养的方式) , 对于阳性标本进行复查, 最后作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测定。

1.2.1主要试剂由法国梅里埃公司提供的Uu选择性液体培养基;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Uu固体培养基;由深圳匹基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DNA定量测定试剂盒;由MBI公司提供的Taq DNA聚合酶;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提供的各种引物。

1.2.2实验方法首先将收集的标本接种, 然后将接种后的标本放置在液体培养基内, 并且保留初筛Uu阳性标本, 之后进行DNA模板提取, 对PCR进行荧光定量, 进行Uu基因分型检测, 并且分析其耐药性。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因型检测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的基因型标本检测出:Uu阳性17例, 占56.67% (17/30) 。17例Uu阳性患者中, 基因型标本为单纯Uu阳性的有14例, 在整个Uu阳性中所占的比例为82.35% (14/17) 。另外, 对这14例单纯Uu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群, 发现:属于生物2群的有2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14.29% (2/14) , 属于混合感染的患者有9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64.29% (9/14) , 属于生物1群的有3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21.43% (3/14) 。

对照组30例携带者的基因型标本检测出:Uu阳性16例, 占53.33% (16/30) 。16例Uu阳性患者中, 基因型标本为单纯Uu阳性的有11例, 在整个Uu阳性中所占的比例为68.75% (11/16) 。另外, 对这11例单纯Uu阳性患者进行基因分群, 发现:属于生物2群的有1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9.09% (1/11) , 属于混合感染的患者有3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27.27% (3/11) , 属于生物1群的有7例, 占整个单纯Uu阳性患者的63.64% (7/11) 。

对照组生物1群基因型感染率高于观察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多重耐药性检测结果对照组30例携带者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携带者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几乎为0, 观察组患者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30例患者的药敏试验结果见表1。

3讨论

Uu是一种常见的支原体 (存在于女性泌尿生殖道中) , 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泌尿生殖道发生炎症, 或者当患者的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受损, 使得各种致病因素侵入患者的泌尿生殖道, 引发一系列的感染[3]。针对该病的发病机制, 有研究认为:在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时 (或者泌尿生殖道黏膜表面受损) , 容易引发Uu的大量繁殖[4,5], Uu经患者的细胞入侵, 与原有的宿主细胞争夺必要的营养物质, 从而导致原有宿主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变异, 最终影响机体蛋白质和DNA合成, 造成细胞凋亡, 病情严重者, 会导致死亡。

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需要利用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检测, 并且进行相应的耐药性检测, 另外, 由于女性生殖道菌群复杂, 容易受到外界危险因素的影响, 引发一系列的感染, 因此, 需要对泌尿生殖道支原体进行培养实验, 鉴定Uu阳性, 并且保证研究对象的科学筛选, 保证Uu阳性检测的准确率。本次调查研究随机选取30例无症状Uu携带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对照组对象, 且随机选取30例Uu感染者作为本次调查研究的观察组对象, 对比性探究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 其结果显示:对照组 (无症状Uu携带者) 基因型主要为:生物1群基因型单感染, 生物1群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Uu感染者) (P<0.05) ;观察组基因型主要为:混合感染 (生物2群、生物1群中各基因型交叉感染) ;观察组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都充分的证明了Uu主要的感染类型为生物1群单型别感染, 而且混合感染的比例较低, 另外, 若滥用抗生素, 则会导致Uu的耐药情况加重, 需要对抗生素的应用加强监管, 同时, 在基因分型检测的过程中, 要保证检测样本的安全有效, 避免研究差错, 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 探讨其多重耐药性, 综合分析、归纳、总结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

总之, 生物2群、生物1群、混合感染等对各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较严重, 存在多重耐药的现象, 需要通过各种方式, 进一步加强抗生素的应用监管力度, 保证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得出科学合理的Uu基因型和多重耐药性的相关性研究结果, 提升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池晓霞, 邓超干, 易庭华, 等.深圳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与耐药初探.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8, 18 (3) :151-155.

[2]曹爱国, 蔡永君.济宁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解脲脲原体基因分型与耐药初探.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3) :69-71.

[3]池晓霞.深圳市解脲脲原体基因分群与分型及耐药研究.广东医学院, 2007.

[4]费成英.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性分析.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0, 31 (4) :327-328.

耐药性基因 篇2

研究大肠杆菌多重耐药外输泵抑制基因AcrR和MarR突变对大肠杆菌多重耐药的调节机制.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氯霉素、四环素、利福平、庆大霉素、大观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阿莫西林等10种药物对临床分离的.33株大肠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的标准菌株ATCC25922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出7株多重耐药菌和2株相对敏感菌,并对这9株菌及标准菌ATCC25922的AcrR和MarR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克隆后测序,分析DNA序列及氨基酸序列的突变情况.耐药菌和敏感菌均发现有部分菌株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点突变.AcrR和MarR同时突变将更大限度的提高细菌的耐药性.

作 者:佟海山 李乾学 邓彦宏 孙智勇 邓旭明 TONG Hai-shan LI Qian-xue DENG Yan-hong SUN Zhi-yong DENG Xu-ming 作者单位:佟海山,邓彦宏,孙智勇,邓旭明,TONG Hai-shan,DENG Yan-hong,SUN Zhi-yong,DENG Xu-ming(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李乾学,LI Qian-xue(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62)

肿瘤耐药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篇3

关键词耐药基因 临床应用 半定量表达法 药物适配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5年7月~2006年8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患者,患方同意该项检测的,术前未使用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例的术后标本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10~79岁,平均53岁。样本包括:腺癌41例,鳞癌1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1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5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滑膜肉瘤2例,大细胞间变型淋巴瘤、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肝细胞癌、上皮样平滑肌肉瘤、胃间质肿瘤、粒层细胞瘤、无性细胞瘤、恶纤组和恶性神经鞘瘤各1例。

标本处理和免疫组化染色:标本均用4%中性甲醛固定,组织处理温度≤60℃,石蜡包埋,每例选择1个典型肿瘤蜡块,连续切片厚4μm。玻片用2%APES的纯丙酮溶液涂布。应用标记的葡聚糖-聚合物免疫组化染色法(LDP两步法),采用3%H2O2孵育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柠檬酸缓冲液高压锅抗原修复。

定性分析:①阳性:TS和GST-Pi胞浆/胞核胞浆均染成棕黄色,TOPOⅡ和Kl-67胞核染成棕黄色则判为阳性细胞[2]。②阴性:TS和GST-Pi胞浆无着色,TOPOⅡ和Ki-67胞核无着色,或与背景颜色一致,或阳性细胞<5%则判为阴性。

半定量分析:①分级表达法(DAKO 基因公司推荐的常用标准): 阳性细胞数5-25%(+),25-75%(+[KG-*2]+),>75%(+[KG-*2]+[KG-*2]+)。②百分比表达法(我们摸索的标准,理论根据见讨论部分):阳性细胞数精确到10%。

结 果

切片染色背景清晰,阴性与阳性细胞对比鲜明。

统计分析:①定性分析结果见表。②半定量分析结果:a.分级表达结果:TS:(+)21例,(+[KG-*2]+)22例;GST-Pi:(+)11例,(+[KG-*2]+)48例,(+[KG-*2]+[KG-*2]+)3例;TOPOⅡ:(+)23例,(+[KG-*2]+)65例,(+[KG-*2]+[KG-*2]+)1例;Ki-67:(+)9例,(+[KG-*2]+)72例,(+[KG-*2]+[KG-*2]+)8例。b.百分比表达结果:TS:32%(10~60);GST-Pi: 49%(10~80);TOPOⅡ:36%(10~80);Ki-67:53%(10~90)。

讨 论

结果分析:①两种半定量表达法比较在定性分析中,三种耐药基因的阳性表达率均较高,而同一耐药基因表达产物在不同类型肿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亦有差异,表明相同类型肿瘤个体间和不同类型肿瘤间均存在耐药差异,故耐药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半定量分析中,三种耐药基因阳性定量在各个体间变异较大(10%~90%),分级表达法中25%与75%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划分在同一级中,其差异太大,不能精确反映出个体间的变异,从分级表达统计结果中可见(+[KG-*2]+)均占阳性病例的大部分,表明直接影响总体精确度的反映;而百分比表达法精确到10%时,即使误差也不会导致如此大的表达值差异,从而较精确地反映出个体化的具体变异值,而且有助于选择药物与耐药基因表达结果间达到最佳适配(见后文),也可根据个体对各类药物敏感细胞的比例作为相应药物用量比例的参考;配合Ki-67的表达结果,有助于周期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抗癌药物的较好搭配与选择。由于Topo II也作为细胞增殖指数[1],基本上可替代Ki-67表达的意义,但我们的结果中Topo II半定量(36%)低于Ki-67(53%),并不能完全替代Ki-67表达的意义。②根据耐药机制将耐药基因检测阳性结果与不同的半定量表达法结合直接影响化疗选药与检测结果间的适配;三种适配分析方案中,如果仅以定性结果指导选药,达到两大类以上药物适配,即两类以上药物敏感细胞百分比之和达到110%~200%的病例只有66%;如以定性结合分级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达到上述标准的病例可达到80%;若以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达到同样标准的病例则上升到 99% (仅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为一类药物适配,但GST-Pi与ER、PR的表达呈负相关[3],本例ER、PR亦阳性);结果表明三种方案中以定性联合百分比定量结果指导选药能达到二者间的最佳适配,更精确地反映“个体化”特点,且在同等检测条件下获得优于其他方法的效果,则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源。如果增加目前进入临床的耐药基因抗体的检测种类,因其耐药谱与上述重叠,不能扩大耐药谱,故只宜与耐药谱相近的耐药基因抗体互换应用;如果减少检测种类,耐药谱过窄,可能出现无效检测,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药物选择数据,也不能满足绝大多数类型恶性肿瘤的耐药检测需要,最终将使耐药基因检测无法推广应用。

结论:应用TS、GST-Pi、TOPOⅡ三项耐药基因和Ki-67组合检测,基本上满足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化疗选药需要,采用定性加百分比定量表达结果指导选药能获得二者间的最佳适配,用以指导化疗是有效解决肿瘤耐药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廖海涛,韦义萍,覃洪. 乳腺癌组织中耐药基因和抑癌基因表达与化疗耐药的关系.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5,19(1):62~63

2 李甘地,刘卫平,张尚福,等. 现代组织病理技术.第四版.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2001,37

耐药性基因 篇4

1 材料和方法

1.1 菌株来源

69株鸡白痢沙门杆菌, 于2005年7月份至2011年7月份从珠三角地区鸡群分离、纯化、鉴定并保存;大肠杆菌 (菌株编号为ATCC25922) , 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

1.2 药品与主要试剂

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羧苄青霉素, 购自AM-RESCO公司;DL-2 000 Marker、p MD18-T载体、Premix Ex Taq酶, 购自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琼脂粉和San Prep柱式DNA胶回收试剂盒, 购自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LB肉汤粉和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 (XLD) 琼脂粉, 购自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3 引物的合成与测序

分别由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合成部和上海测序部完成。

1.4 菌种的复苏

取-40℃保存的菌种划线接种于XLD固体培养基上, 于37℃培养16 h;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 于37℃振荡培养过夜。

1.5 耐药性的检测

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制定的试验方法和判断标准进行操作, 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作为药敏质控菌株, 测定69株鸡白痢沙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1.6 菌株DNA模板的制备

参照《分子克隆实验指南》, 采用煮沸法提取细菌DNA模板, -20℃保存, 备用。

1.7 耐药基因的检测

根据参考文献[1]中的方法分别设计合成耐药基因bla Te M-1和bla CMY-2的引物 (见表1) , 并扩增2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PCR反应体系 (总体积为25μL) :Premix Ex Taq 11.5μL, 双蒸水9.5μL, DNA模板3μL, 上、下游引物各0.5μL。PCR反应参数:热盖5 min;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0 s, 55℃退火45 s, 72℃延伸45 s, 共35个循环;最后72℃再延伸10 min, 16℃保温;-20℃保存, 备用。PCR扩增产物用1.2%琼脂糖凝胶电泳, 在凝胶成像分析仪上观察电泳结果。

1.8 产物的回收、克隆及测序

回收纯化PCR产物, 与p MD18-T载体于16℃连接2 h, 然后转化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 在氨苄西林抗性平板上筛选出可疑阳性克隆株, 并进行序列测定。

2 结果

2.1 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性的检测结果

69株鸡白痢沙门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药敏结果表明, 鸡白痢沙门杆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羧苄青霉素均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 耐药率分别为97.1%、92.8%、94.2%, 三者的MIC50值均为512μg/m L, MIC90值均为512μg/m L。

2.2 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经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69株鸡白痢沙门杆菌仅扩增出耐药基因bla Te M-1, 检出率为87.0% (60/69) , 未能检测到耐药基因bla CMY-2。在64株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鸡白痢沙门杆菌中, 有56株携带bla Te M-1耐药基因, 符合率为87.5%。BLAST比对测序结果表明, 所扩增出的blaTe M-1耐药基因与Gen Bank数据库中目的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大于98%。检测结果见表2和图1。

1.DL-2 000 Marker;2~11.样品;12.阴性对照。

3 讨论

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 导致鸡白痢沙门杆菌的耐药菌株迅速增加, 多重耐药及交叉耐药的现象频繁出现[2]。刘业兵等[3]研究发现, 仅有14.9%沙门杆菌对氨苄西林产生耐药性;潘志明等[4]于1999年研究发现, 鸡白痢沙门杆菌的耐药率逐年增加;严晓玲等[5]研究发现, 沙门杆菌对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3.85%、65.38%。本研究结果也表明, 鸡白痢沙门杆菌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羧苄青霉素均表现出很高的耐药性, 耐药率分别为97.1%、92.8%、94.2%。以上数据表明,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 鸡白痢沙门杆菌的耐药性有所差异, 但总体上来看, 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β-内酰胺酶是沙门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本研究仅检测到耐药基因bla Te M-1, 检出率为87.0%。阿莫西林是β-内酰胺类药物中治疗沙门杆菌属感染的首选药物,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药物在临床上的滥用, 导致菌株产生Amp C耐药机制。在本研究中, 没检测到耐药基因bla CMY-2, 但在日本、韩国均从菌株中分离到产CMY-2型β-内酰胺酶的耐药沙门杆菌[6]。研究发现, 携带bla CMY-2基因的转座子可引起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在沙门杆菌间传播[7], 这种差异可能是不同地区、不同时期, 各类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同, 造成菌株所含有的耐药基因也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NG L K, MARTIN I, ALFA M, et al.Multiplex PCR for the detection of tetracycline resistant genes[J].Mol Cell Probes, 2001, 15 (4) :209-215.

[2]杨永刚, 孙齐田.鸡白痢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 (3) :69-70.

[3]刘业兵, 张文龙, 潘志明, 等.陕西关中地区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药敏试验[J].畜牧兽医杂志, 1999 (4) :9-11.

[4]潘志明, 焦新安, 刘学贤, 等.鸡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的变化趋势[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1999, 21 (4) :66-68.

[5]严晓玲, 邵红.鸡白痢沙门氏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 24 (2) :23-26.

[6]ALEKSHUN M N, LEVY S B.Themar regulon:multiple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and other toxic chemicals[J].Trends Microbiol, 1999, 7 (10) :410-413.

耐药性基因 篇5

中药复方制剂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对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基因AcrA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深入探讨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抑制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性的作用机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定量分析了中药复方制剂连黄(精提、粗提)作用前后的大肠埃希菌耐药基因AcrA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表明,精提和粗提的中药复方制剂均能降低Ac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且精提制剂较粗提制剂对AcrA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更大.

作 者:任玲玲 鞠玉琳平家奇 张宇 REN Ling-ling JU Yu-lin PING Jia-qi ZHANG Yu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龙井,133400刊 名:湖北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年,卷(期):49(2)分类号:Q503 S853.7 S852.61~+2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 中药复方制剂连黄 大肠埃希菌 AcrA-mRNA real-time PCR Chine traditional compound medicine Escherichia coli AcrA-mRNA

耐药性基因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细胞株和试剂

人肝癌耐药细胞株HepG2/R由本实验人员通过转基因方法将mdr1全长c DNA转染给HepG2细胞,通过G418筛选建立,对阿霉素(adriamycin,ADM)和丝裂霉素的耐药性分别增加了35.7倍和125.0倍,稳定生长于ADM浓度为0.5μg/m L的培养基中。携带有反义mdr1基因片段的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由本实验小组利用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脂质体法转染人胚肾细胞(293细胞)细胞构建成功,病毒滴度为2.5×109 efu/mL。携带的目的片段为5'端转录起始密码子ATG附近长为609 bp的mdr1基因c DNA片段[2,3]。质粒DNA提取试剂盒购自Sigma公司,兔抗人多克隆抗体P-gp蛋白(sc8313)购自Santa Cruz公司,FITC标记的羊抗兔二抗购自中山公司。

1.2 MMT法检测反义RNA对He pG2/R细胞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效应

取生长状态良好的HepG2/R细胞,按5×104个细胞/孔,接种于96孔板上,用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MOI=100)感染细胞,48 h后更换新鲜培养基并加入浓度依次倍增的化疗药物,分别为ADM 0.032~500.000μg/m L,每组设3个复孔。连续培养48 h,加入MMT 50μL/孔,于二氧化碳孵箱内孵育4 h,弃液后加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100μL/孔,酶标仪上测定各孔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值(单波长570 nm),计算肿瘤细胞的存活率,作图法确定半效抑制浓度(half-max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和耐药倍数(resistant index,RI),肿瘤细胞的存活率=实验孔A490÷对照孔A490,RI=耐药细胞IC50÷亲代细胞IC50。

1.3 RT-P CR检测He pG2/R细胞mdr1 mRNA的表达

HepG2/R细胞分组,每组1×107个细胞,用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MOI=100)感染72h,提取其总RNA,溶于50μL双蒸水。以HepG2/R细胞总RNA为模板合成c DNA,β-actin的引物上游为5'-ATGGATGATGATATCGCCGCG-3',下游为5'-TGAAGGTAGTTTCGTGGATGC-3',分别扩增出609 bp和800 bp的片段。RT-PCR反应条件:50℃预变性30 min,扩增30个循环,每一循环包括94℃变性1 min,55℃退火1 min,72℃延伸1 min,最后72℃补平5 min。PCR扩增产物在1%琼脂糖凝胶检查和照相。

1.4 流式细胞仪检测P-gp的表达和对柔红霉素的摄取率

用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MOI=100)感染Hep G2/R细胞,72 h后收集细胞分成两组,一组PBS缓冲液洗两次后调整其细胞密度为1×107个/m L。取100μL细胞悬液PBS缓冲液重悬,加入mdr兔多克隆抗体sc8313,再加入FITC标记的羊抗兔二抗,用FCM测定P-gp的表达强度。另一组于培养基中加入浓度为0.2μg/m L的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培养45 min,收集细胞PBS缓冲液重悬,用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检测细胞内荧光强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或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反义RNA对He pG2/R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MTT法检测表明感染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的HepG2/R细胞对ADM的IC50下降至3μg/m L,耐药倍数(resistance factor,RF)分别下降了32.3倍,表明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得到恢复,见表1。

注:覮与HepG2组比较,P<0.01

2.2 反义RNA对He pG2/R细胞mdr1 mRNA表达的影响

HepG2/R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 72 h后用β-actin为内对照的半定量PCR分析表明,感染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的HepG2/R细胞mdr1 m R-NA的表达水平略高于HepG2细胞组,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23,P>0.05,见图1),说明反义RNA可以抑制HepG2/R细胞mdr1 m RNA的表达。

2.3 反义RNA对He pG2/R细胞P-gp表达和DNA蓄积的影响

FCM检测感染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的HepG2/R细胞培养72 h后,与未感染腺病毒耐药株HepG2/R细胞相比较,荧光强度明显下降(F=5.40,P<0.05),较HepG2细胞荧光强度略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说明pAdEasy-GFP-ASmdr1几乎可以完全逆转导入mdr1引起的P-gp高表达,见表2和图2。感染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的Hep G2/R细胞培养72 h后,与未感染腺病毒耐药株HepG2/R细胞相比较,DNR荧光强度明显增强(F=3.73,P<0.05),与HepG2细胞相近(P>0.05),说明pAdEasy-GFP-ASmdr1能够使HepG2/R细胞内的DNR蓄积增加,几乎恢复其对药物的敏感性,见表2和图3。

注:覮与Hep G2组比较,P<0.05

3 讨论

化疗是晚期肝癌和术后复发肝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是多药耐药性的产生一直是影响其疗效的首要因素。即使对化疗敏感的肝癌,在初始化疗后,也常常出现MDR,导致化疗失败[4]。MDR是肿瘤细胞对一种化疗药物产生的耐药性,常常会发展成对其他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的现象。研究表明肝癌细胞MDR与mdr1、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谷胱甘肽S转移酶、环氧合酶2等基因的过度表达密切相关,肝癌组织活检和人工培养的肝癌都发现MDR与P-gp的表达有关[5]。总之,肝癌的MDR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但是mdr基因及其表达产物P-gp是导致肝癌具有MDR的主要机制。因此,抑制mdr1 m RNA和P-gp表达是逆转MDR现象的重点。

P-gp系mdr基因的编码产生的跨膜蛋白,通过ATP依赖方式对广泛用于肿瘤化疗的各种结构不同的细胞毒性药物,如蒽环类抗生素、紫杉类、长春花碱等产生交叉耐药性。整个P-gp分子由几乎完全相同的两个单体(同源二聚体)构成,每一个单体包含一个疏水跨膜区和一个与核苷酸结合的位点,同时能与ATP结合,P-gp具有泵的功能,导致细胞内抗肿瘤药物出胞。一系列药物,包括维拉帕米、三苯氧胺、环胞素A和几种其他钙通道阻滞剂,是P-gp的作用底物,可以与抗肿瘤药物竞争性结合P-gp,从而逆转肿瘤的MDR。近年,研究发现黄嘌呤类药物己酮可可碱(PTX)可以逆转对长春新碱耐药的细胞株L1210/VCR的MDR表型,但是这些药物在体内的活性十分有限,为了维持其活性必须增加剂量而导致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运用。最近几年,利用反义技术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DNs)和反义RNA抑制特定蛋白质合成得到关注。许多研究表明AS-ODNs通过与mdr1基因形成RNA-DNA杂交链,激活Rnase H裂解杂交链,从而逆转肿瘤的MDR。但是,AS-ODNs进入细胞存在相对困难,易被核内或血液中的DNase降解,高浓度时对细胞毒性大等副作用限制了其应用。此外,有报道在人类细胞mdr1基因的转录活性是P-gp表达主要机制,在人类MDR细胞mdr1 m RNA表达活性高于mdr1基因的拷贝数。众所周知,m RNA是单链分子,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但是,一条与信使RNA单链的碱基互补配对的第二条RNA单链,可以如同DNA一样形成双螺旋,第二条RNA就称为反义RNA。反义RNA可以结合与信使RNA,形成A型反平行双螺旋,抑制m RNA的翻译,而且核糖体不能靠近m R-NA或双螺旋RNA的核酸。因此,反义RNA在逆转HCC细胞的MDR表型是很有发展价值。研究很清楚表明的mdr1基因的28个外显子中没有一个是特异形成P-gp结构域的外显子,RNA的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都可能是反义RNA的作用靶区域,反义RNA也可以激活RNase H。因此,ATG编码区域经常被选择作为反义RNA的靶区域[2,3]。

建立HCC的MDR细胞株研究逆转MDR的基础,主要是用抗癌药物逐渐诱导HCC化疗敏感株而建立的,能很好地模拟HCC化疗过程中发生的MDR现象,但是存在诱导时间长,诱导后细胞的生物特性和敏感性发生差异,当处于无化疗药物培养时,稳定性较差,耐药性往往发生丢失等不足。另外,由该方法建立的细胞株产生MDR的机制复杂,涉及多种与耐药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质表达,这不利于对MDR现象中单一机制和逆转的研究。利用载体将外源性基因导入目的细胞包括生殖细胞获得相应性状的表达,或者修正错误基因达到基因治疗的目的已经得到深入研究[6]。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mdr1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转导入肿瘤细胞,发现重组mdr1 c DNA能够产生有功能的P-gp,分别建立的MDR表型的结肠癌、膀胱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其MDR的机制单一,当处于无化疗药物培养时,稳定性较好,不会发生耐药性丢失[7,8,9]。本研究利用真核表达载体PCI-neo将mdr1基因c DNA全长序列克隆到HepG2细胞,建立的耐药细胞HepG2/R可以单一高效稳定地表达mdr1基因和P-gp蛋白。

在本实验中利用表达反义RNA的重组腺病毒pAdEasy-GFP-ASmdr1感染表达mdr1/P-gp的工程细胞HepG2/R,发现与其亲代细胞HepG2细胞相比,HepG2/R的MDR几乎得到逆转。由此可以推断,本实验设计的针对mdr1cNDA转录起始位点附近的基因片段为反义RNA的靶区域是最佳的位点之一,反义RNA是阻抑基因表达的有效方法。实际上,无论是HCC组织和抗癌药物诱导建立的细胞株均表达多种转运蛋白,导致MDR机制较为复杂,针对主要转运蛋白的反义RNA技术可望增加HCC抗癌药物的敏感性。

摘要:目的通过重组腺病毒表达出mdr1基因的反义RNA,观察反义RNA对人肝癌基因工程细胞株HepG2/R多药耐药性的逆转效应。方法利用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可以稳定表达mdr1基因和P糖蛋白的肝癌基因工程细胞株HepG2/R,通过腺病毒载体AdEasy系统生成重组腺病毒pAd Easy-GFP-ASmdr1,将此病毒感染HepG2/R,用RT-PCR检测mdr1 mRNA的表达强度,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膜P-糖蛋白的表达和柔红霉素的蓄积率,HepG2/R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用MTT法检测。结果HepG2/R细胞感染重组腺病毒后,RT-PCR检测表明mdr1 mRNA表达下降,流式细胞仪检测证实P-gp表达下降和柔红霉素的蓄积率增加,MTT法表明HepG2/R细胞对阿霉素的IC50从25μg/mL下降到3μg/mL。结论反义RNA通过抑制mdr1mRNA和P-gp的表达。

关键词:多药耐药性,多药耐药基因,肝癌细胞株,工程细胞株

参考文献

[1]SERENA B,LORELLA P,LORY S,et al.Gene expression of ABC protei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erineoplastic tissue,and liver diseases[J].Molecular Medicine,2002,8(6):318-325.

[2]LI B,GOU XH,CHEN L,et al.Construction of the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 carrying antisense multidrug resistance(mdr1)gene[J].HBPD Int,2006,5(1):80-84.

[3]LI B,YE T,ZHAO L,et al.Effect of MDR,antisense RNA on the chemosensitivity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J].HBPDInt,2006,5(4):552-559.

[4]BONIN S,PASCOLO L,CROCE LS,et al.Gene expression of ABC protein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perineoplastic tissue,and liver diseases[J].Mol Med,2002,8(6):318-325.

[5]RIUS M,NIES AT,HUMMEL-EISENBEISS J,et al.Cotransport of reduced glutathione with bile salts by MRP4(ABCC4)local-ized to the basolateral hepatocyte membrane[J].Hepatology,2003,38(2):374-384.

[6]FOLKMAN J,HAHNFELDT P,HLATKY L.Cancer:looking outside the genome[J].Nat Rev Mol Cell Biol,2000,1:76-79.

[7]UEDA K,CARDARELLI C,GOTTESMAN MM,et al.Expres-sion of a full-length cDNA for the human"MDR1"gene confersresistance to colchicine,doxorubicin,and vinblastine[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87,84:3004-3008.

[8]樊爱琳,王执民,刘国鹏,等.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建立耐药性大鼠CRBH-7919细胞系[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2,23(5):555-558.[8]FAN AL,WANG ZM,LIU GP,et al.Establishment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rat CRBH7919cells line wlth retrovirus infection[J].Acad J Sec Mil Med Univ,2002,23(5):555-558.Chinese

乳腺癌耐药基因研究进展 篇7

1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

1.1 多药耐药基因1 (MDR1)

1976年, Juliano等揭示了MDR与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有关, 并进一步证实MDR细胞中存在一种分子量为170kDa的细胞膜糖蛋白 (P-gp) 与耐药有关。MDR1基因位于7q21.1, 含有28个外显子, 全长4.5kb, 仅有一个开放阅读框, 属于ATP结合盒 (ABC) 型膜载体蛋白家族, 由1280个氨基酸组成, 是一种跨膜蛋白质, 可分为氨基酸序列几乎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含6个疏水跨膜区和1个ATP结合位点, 其编码的P-gp分子的N侧ATP酶具有药物结合的特殊功能, C侧ATP酶与药物泵出有关, 两侧ATP结合位点只有按照正确顺序排列才能发生耐药。

临床上对MDR1的研究较早, 也较为深入, 其表达对肿瘤患者化疗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的P-gp高表达是产生MDR的主要原因之一, 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深入且在临床实践中唯一得到证实的耐药机制, 因此成为研究逆转MDR的主要靶点。P-gp是多药耐药基因产物, 作为“药泵”功能引起癌细胞产生耐药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多药耐药机制。研究表明, P-gp可能与乳腺癌的获得性耐药有关[2]。菜红光等[3]研究发现, P-gp在化疗前乳腺癌组织中有一定的表达, 说明其在乳腺癌的原发耐药中亦有重要作用。目前倾向认为P-gp表达是不依赖于肿瘤细胞增殖的独立指标。P-gp表达与化疗敏感性有密切关系。Verrelle等[4]检测原发性乳腺癌化疗前P-gp水平, 并随访其化疗疗效, 发现两者明显负相关, 说明P-gp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化疗疗效的分子生物学指标。刘新兰等[5]研究表明, P-gp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对判断预后有参考价值。

1.2 肺耐药蛋白 (LRP)

LRP由荷兰学者于1993年首次报道。LRP基因定位于16p11.2, 编码由89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LRP, cDNA全长2688bp, 相对分子质量为110000, 又称110蛋白, 主要分布于肾、肾上腺、心脏、肺、肌肉、甲状腺、胰腺、骨髓及睾丸。LRP在肿瘤中也广泛存在, 己发现LRP在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卵巢癌、恶性黑色素瘤中有较高表达。其与P-gp相似, 分布具有组织特异性, 尤其在慢性接触外部毒物或微生物的组织细胞, 如支气管上皮、肾小管上皮、肠道上皮等, 但与P-gp不同的是LRP在肝脏的胆小管上皮未见表达。

LRP虽然与P-gp一样也是一种具有药物流出泵功能的蛋白, 但不属于ABC转运蛋白家族成员, 而且其介导的MDR与P-gp介导的MDR作用机制也不同。LRP主要介导顺铂和烷化剂等药物耐药, 可表达于许多肿瘤组织中, 其表达程度的强弱反映不同癌组织的化疗敏感性[6]。有文献报道, 单一LRP基因的导入并不产生MDR基因表型, LRP完成耐药机制可能与其他成分有关。研究表明[7], LRP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有关, 提示LRP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LRP可能与双侧乳腺癌的发病有关, 并可成为乳腺癌的预后指标。

1.3 乳腺癌耐药蛋白 (BCRP)

1998年Doyle等分离出一种新的ABC转运蛋白, 该蛋白含有633个氨基酸残基, 是分子量为72.6kDa的跨膜转运蛋白, BCRP基因定位于4q22.23, 全长66kb, 由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组成, 外显子长60~332bp。序列分析表明, 其肽链与P-gp分子有一半相同, 与典型的ABC转运蛋白不同的是CRP只含有一个ATP结合结构域和一个疏水性的跨膜结构, 称其为半转运蛋白。因该蛋白首先从乳腺细胞中被发现, 故又被称为乳腺癌耐药蛋白。

BCRP广泛存在于正常组织中[8], 其耐药机制与P-gp相似, 通过将药物转运出胞外, 降低胞内药物浓度导致细胞耐药。有研究表明[9], BCRP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BCRP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及ERα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Her-2) 强度呈正相关, 其过表达可能在乳腺癌的多药耐药中起较重要的作用。有淋巴结转移者BCRP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石晶等[10]研究表明, BCRP表达阳性是接受以蒽环类化疗药为主的辅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指标, 与无病生存期有负相关趋势。BCRP的表达可以指导乳腺癌的化疗[11]。

1.4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亚型 (GST-π)

GST-π是GST超基因家族中的一种亚基, 是同工酶中表达最高的一种, 可催化亲电物质 (如抗癌药物) 与谷胱甘肽 (GSH) 结合, 将抗癌药物排出细胞, 使肿瘤细胞对抗癌药物的代谢和运输能力增强, 从而产生耐药;GST-π本身还可以与亲脂性细胞毒性药物结合增加其水溶性, 促进药物代谢, 降低抗癌药物的细胞毒性作用, 导致耐药。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几乎检测不到GST-π蛋白表达, 乳腺癌组织GST-π蛋白表达较乳腺正常组织显著增高, 这种高表达可能是一种诱导表达的结果, 可能是抗药性的标志之一。Huang等[12]发现, GST-π与任何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 但GST-π阳性肿瘤更具侵袭性, 患者无瘤生存期短、预后差, 提示GST-π表达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指征。GST-π所介导的抗癌药物主要是顺铂、5-FU等。GST-π被认为是典型的癌前病变标志酶, 与肿瘤的诊断、预后和肿瘤耐药等密切相关。

1.5 其他

目前研究发现的乳腺癌耐药相关基因还包括DNA拓扑异构酶Ⅱ (TopoⅡ) 、细胞周期素D1 (Cyclin D1) 、Her-2、切除修复交叉互补群1 (ERCC1) 、乳腺癌扩增1 (AIB-1) 等。TopoⅡ是许多化疗药物 (如阿霉素、米托蒽醌、VP-16、氟脲嘧啶等) 的重要靶酶, TopoⅡ活性降低、表达缺失或基因突变, 都会使抗癌药的靶点减少或丧失, 从而产生耐药, 而TopoⅡ高水平表达则认为肿瘤TopoⅡ抑制剂敏感[13]。Cyclin D1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和ER呈正相关, 在约30%的乳腺癌中过表达[14]。Musgrove等研究发现[15], 在TD47D乳腺癌细胞株中, Cyclin D1过度表达会降低黄体酮的作用。CyclinE-CDK2活性降低, 而细胞继续增生, 这提示了Cyclin D1过度表达会降低乳腺癌患者对孕激素治疗的反应。还有大量研究证实了Her-2、ERCC1、AIB-1等基因在乳腺癌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重要意义。

2展望

耐药性基因 篇8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院士表示, 这项科学发现, 不仅是细菌耐药性研究领域的原创性新认识, 也是纳米材料生物安全研究领域的最新突破。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尺度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量级 (1~100纳米) 的材料。而氧化铝纳米材料因能吸附水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而被不断应用于水源的净化处理。该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李君文研究员带领课题组长年从事医学微生物安全评价与检测研究, 并一直关注着纳米材料对环境中微生物的影响。经过5年潜心研究, 通过大量实验发现, 水中的纳米氧化铝可以使耐药基因从大肠杆菌转入沙门氏菌的效率提高200倍, 而大肠杆菌到粪肠球菌的效率能提高50多倍。他们还发现, 即使以往很难发生耐药基因转移的不同种类细菌, 在氧化铝纳米粒子的作用下耐药基因也发生了转移。氧化铝纳米粒子大大加快了细菌获取耐药基因的速度。

科学家发现“终极”抗生素耐药基因 篇9

粘菌素是在上世纪50 年代研发的, 是多粘菌素类化合物的一种。它有着“终极”药物的称号, 医生会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种药物, 因为它会损伤患者的肾脏, 华盛顿大学流行病学家Lance Price说。

因此, 和其他抗生素相比, 细菌很难对粘菌素产生耐药性。

事实上, 此前已经出现了有关粘菌素耐药性突变的报道。很多土壤细菌都会对其产生耐药性, 因为这种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农业, 让猪长膘, 并阻止农场动物患病。在中国, 粘菌素用量尤其高, 每年农业领域应用量达到1.2 万吨。

最新发现表明, 粘菌素耐药基因存在于一种叫作质粒的DNA回路中, 而且细菌之间已经在“分享”这种耐药基因。中国研究人员在多个省的大肠杆菌样本中发现一种叫作mcr-1 的基因, 表明该基因能够轻而易举地传播;同样的耐药基因在亚洲、欧洲均有发现。丹麦研究人员已经发现, 大肠杆菌能够将其耐药性传递给其他不相关的细菌。

耐药性基因 篇10

国内相关学者已经研究证实, Ex PEC在猪热综合征中的分离比例极高, 毒力比传统大肠杆菌更强, 且耐药性也明显高于其他细菌[2], 但由于未对猪进行攻毒试验, 因此Ex PEC对猪的致病性及在高热综合征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明确。鉴于此, 本研究在对Ex PEC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 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 并对其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进行分析, 以期为Ex PEC毒力和耐药性的研究奠定一定的试验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

吉林省某猪场患呼吸系统疾病病猪1头, 分别进行临床观察和死后病理剖检, 并无菌采集病猪的肺脏、心血等病料。

1.2 试验动物

小白鼠25只, 体重为20~25 g, 购自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健康断奶仔猪6头, 购自1年内未发生过呼吸系统疾病的吉林省某猪场。

1.3 主要试剂

Taq酶、d NTPs、DL-2 000 Marker, 购自Ta KaRa公司;细菌基因组DNA快速抽提试剂盒, 购自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 股份有限公司。

1.4 受检药物

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8种抗菌药物, 均购自北京海洋医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 病原菌的分离

无菌采集死亡猪肺脏、脑、心脏等组织划线接种EMB平板, 37℃温箱培养过夜, 挑取深紫黑色、边缘光滑、带有金属光泽的圆形菌落进行革兰染色。同时, 应用血琼脂和PPLO琼脂对巴氏杆菌、支原体等肺炎病原菌进行分离。

1.6 PCR鉴定

根据Gen Bank中登录的细菌16S r DNA序列, 设计鉴定用通用引物, 引物序列:P1 5'-AGAGTT-GATCCTGGCTCAG-3', P2 5'-AAGGAGGTGATC CTCCAACCGCA-3', 预期扩增的目的片段大小为1 500 bp左右。回收目的片段, 与p MD18-T连接后转化至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 选取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 Bank中已发布的序列进行BLAST比对。

1.7 小鼠致死性试验

挑取纯化的单个菌落接种于5 m L LB培养液中, 37℃摇床培养过夜并进行菌落计数。用LB培养液将菌液稀释至1.2×106cfu/m L、1.2×107cfu/m L、1.2×108cfu/m L、1.2×109cfu/m L, 腹腔注射小鼠, 0.5 m L/只[3];对照组腹腔注射无菌的LB培养液, 0.5 m L/只。两组隔离饲养, 定时观察小鼠发病情况, 对死亡小鼠立即剖检, 观察病理变化。

1.8 动物回归试验

将健康仔猪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 3头/组。试验组滴鼻接种1.7中计数后的菌液, 1.0×1010cfu/只;对照组滴鼻接种相同剂量的LB培养液。两组隔离饲养, 每6 h观察发病情况1次, 对病死猪立即剖检, 观察病理变化, 无菌采集肺脏、心脏、脑等病料进行病原重分离。

1.9 药物敏感性试验

以试管双倍稀释法对分离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 并以大肠杆菌ATCC25922为质控菌株。受试药物的质控范围及敏感折点值判断标准主要参考CLSI动物源细菌药敏试验标准。

1.1 0 耐药基因型分析

提取菌株基因组构建Paired-End测序文库, 并运用Illumina公司Hiseq2000高通量测序系统进行测序, 将测序结果与NCBI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 并分析耐药基因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观察及病理剖检

发病仔猪精神萎靡, 有明显的呼吸道疾病症状, 无腹泻等肠道疾病症状。剖检后可见左、右肺尖叶出现明显肉变, 胸前有积液, 肠道及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2.2 病原菌的分离

病原菌经革兰染色均为革兰阴性杆菌, 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为紫黑色、圆形、稍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且有金属光泽, 将此菌株命名为SLPE。巴氏杆菌及支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结果为阴性。

2.3 16S r DNA序列分析

经PCR扩增得到的16S r DNA片段大小为1 500 bp左右, 见图1, 与预期大小相符。运用BLAST搜索比对, 结果与Gen Bank中Escherichia coli ATCC8739的同源性高达100%。

2.4 小鼠致死性试验

经计算, SLPE菌株对小鼠的LD50为6.7×107cfu/kg, LD100为1.2×109cfu/kg。

2.5 动物回归试验

攻毒后24 h内试验组仔猪全部死亡,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 可见典型的病理变化, 左、右肺尖叶出现明显肉变, 见259页彩图2A, 肠道及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对照组仔猪无明显症状。肺脏经4%中性甲醛液固定, 常规脱色, 石蜡包埋, 切片 (厚度为4μm) , H.E.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见259页彩图2B。

2.6 药物敏感性试验 (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 SLPE菌株对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环丙沙星、阿米卡星等7种抗菌药均具有很高的耐药性, 仅对头孢噻肟敏感。

μg·m L-1

2.7 耐药基因型分析

全基因组测序及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 SLPE基因组具有外排调控基因Mar C、SoxR, 外排泵基因MATE和ABC, 耐药基因移动原件IS, 四环素耐药基因tet, 氟苯尼考耐药基因FloR,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基因及多重耐药基因共35个[4]。

3 讨论

近年来, Ex PEC已成为引起肠外组织感染的人畜共患病病原[5,6]。研究表明, Ex PEC能够合成独特的毒力因子使其定植于尿路上皮引发炎症反应, 如α-溶血素可与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受体蛋白形成稳定结构, 并触发炎症信号传导级联反应[7,8]。此外, Ex PEC在猪热综合征中的分离率极高, 毒力比传统E.coli更强。本试验结果显示, SLPE单独回归动物可引起宿主肺部感染并致死, 但其较强的毒力是由毒力基因的差异表达, 还是由外源毒力基因的整合作用所致,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 相关研究表明Ex PEC的耐药性显著高于传统E.coli。T.N.D.Dang等[9]对人源的Ex PEC菌株进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 其对β-内酰胺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A.Mora等[10]研究证实, 禽Ex PEC菌株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药物和萘啶酮酸耐药。由表1结果可知, SLPE也具有多重耐药性, 仅对β-内酰胺类药物敏感。同时, 本试验对SLPE菌株耐药基因型的分析结果显示, 其耐药基因型与肠内大肠杆菌并无显著差异。侯敏[11]研究证实, 携带3种及3种以上毒力基因的人源Ex PEC均表现为多重耐药, 但是否与毒力基因、耐药性的改变相关,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总之, 猪源Ex PEC的耐药性已经明显高于其他菌群, 今后应加强对猪源Ex PEC耐药性的监测, 并对其耐药机制进行研究, 以减缓其抗药性产生的速度。

参考文献

[1]TAN C, TANG X, ZHANG X, et al.Serotypes and virulence genes of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from diseased pigs in China[J].Vet J, 2012, 192 (3) :483-488.

[2]徐引弟, 王治方, 朱文豪, 等.猪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 2011, 40 (1) :150-153.

[3]HUR J, LEE J H.Protection against neonatal Escherichia coli diarrhea by vaccination of sows with a novel multivalent vaccine candidate Expressing E.coli adhesins associated with neonatal pig colibacillosis[J].Res Vet Sci, 2012, 94 (2) :1-7.

[4]WU G, EHRICHT R, MAFURA M, et al.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from extraintestinal organs of livestock animals harbour diverse virulence genes and belong to multiple genetic lineages[J].Vet Microbiol, 2012, 160 (1/2) :197-206.

[5]LI G, CAI W, HUSSEIN A, et al.Proteome response of an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strain with zoonotic potentil to human and chichen sera[J].J Proteomics, 2012, 75 (15) :4853-4862.

[6]RUSSO T A, BEANAN J M, OLSON R, et al.A killed, genetically engineered derivative of a wild-type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coli strain is a vaccine candidate[J].Vaccine, 2007, 25 (19) :3859-3870.

[7]张玉梅.致肾盂肾炎大肠杆菌132菌株消减文库的构建及筛选[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7.

[8]DHAKAL B K, MULVEY M A.The UPEC pore-forming toxinα-hemolysin triggers proteolysis of host proteins to disrupt cell adhesion, inflammatory, and survival pathways[J].Cell Host Microbe, 2012, 11 (1) :58-69.

[9]DANG T N D, ZHANG L, ZLLNER S, et al.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re less likely than paired fecal E.coli to have CRISPR loci[J].Infect Genet Evoln, 2013, 19:212-218.

[10]MORA A, VISO S, LPEZ C, et al.Poultry as reservoir for extraintestinal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O45∶K1∶H7-B2-ST95 in humans[J].Vet Microbiol, 2013, 167 (3/4) :506-512.

上一篇:铁道下一篇:企业税务筹划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