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药细胞生物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分子肿瘤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突出学科特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词分子肿瘤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耐药细胞生物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耐药细胞生物学论文 篇1:

细胞也有“互联网”

美国密歇根大学发育生物学家Yukiko Yamashita曾认为自己很了解果蝇睾丸。但5年前,当她在这个器官上做了一系列实验后,结果却让她很困惑。

Yamashita团队一直在研究果蝇如何维持精子的供应,并设计了特定细胞在该过程中以产生特定的蛋白质组。但是,一些蛋白质似乎已经完全转移到另一组细胞中,而不是在人工细胞中出现。

Yamashita和同事Mayu Inaba将这一现象称为“不可思议的交易”。他们相信这种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但却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因此,他们把这个项目束之高阁,直到一年后,Inaba向Yamashita展示了一些纳米小管的照片。这些小管从一个细胞延伸到另一个细胞,它们可能就是“非法交易”的黑手。

一开始,Yamashita对此表示怀疑。但她决定从12年前自己的博士后项目中挖掘图像。果然,细长小管向目标细胞延伸。Yamashita说:“这真让人大开眼界。”

细胞“走私”路线

该团队在2015年发表了这项研究,指出这些小管可以帮助睾丸细胞精确地交流,并向它们的一些“邻居”传递信息。“我们认为这个蛋白质被‘走私’了。”Yamashita说,“但我们不认为这有一个真实轨道。”

Yamashita的管道加入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细胞间神秘通道目录。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更长的管道似乎不仅传输分子信号,而且传输更大的“货物”,例如病毒粒子、朊病毒,甚至是细胞能量“发电机”线粒体。

德国海德堡大学神经生物学家Amin Rustom说,这些观察表明了细胞之间未曾预期的连接水平。他在20年前首次发现了这类管道。他提到,如果正确的话,“它将改变医疗应用和生物学的一切,因为它将改变我们看待组织的方式”。

但北卡罗莱纳大学细胞生物学家Richard Cheney并没有准备好开始修改教科书。Cheney一直在关注这一领域,并与Rustom的博士导师进行了合作。他说,毫无疑问,长而薄的突起在这个地方到处都是。但问题是,它们在做什么——当细胞相互接触发送简单的信息,或打开一个缺口促进大规模运输?

他说:“我可能会赌是基于接触的信号,在那里你不需要大量的分子副本,并且不会像州际高速公路发生的情况那样。”

无论如何,难点在于这些小管很难研究。人们辨识它们的存在就非常困难了,更不用说证明它们确实有功能。Yamashita借助新工具发现,在果蝇中,这些管道是通过直接接触来发送信号的。但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寻找小管的研究人员却没有这些資源,来自哺乳动物组织的相关证据甚至十分稀少。

尽管如此,最近还是有人对这些管子产生了兴趣。其中一个是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公司新兴平台负责人George Okafo。他认为这些小管可以解释为什么阿尔茨海默氏症、帕金森病、疟疾、艾滋病和朊病毒感染这样的疾病很难治疗。“有一种特征并不是很多常规疗法的目标,即疾病从细胞扩散到细胞的方式。”他说。

功能更复杂

科学家已经知道,有些细胞将丝状延长物作为将自己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临时据点。但1999年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细胞生物学家Thomas Kornberg提出,它们可能会参与一些更复杂的事情。

Kornberg在观察苍蝇幼虫翅膀发育时,看到从翅膀上伸出的一大片丝状纤维向对其生长至关重要的信号中心延伸。他创造了“细胞线”这个词用来描述这些细丝。他认为,一些被认为是由扩散而产生的细胞颤振,实际上可能是由细胞线策划的。这一想法令人吃惊,而且进展缓慢,但现在它正在向教科书“迈进”。

2004年,两个研究小组分别发表了一些更激进的观点: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纳米管似乎将诸如细胞器和囊泡之类的“货物”来回移动。Rustom发现了一种细直管连接着培养皿里的老鼠细胞,因为他在实验中忘记了洗涤步骤。

Rustom及其海德堡大学导师Hans-Hermann Gerdes,设计了能制造荧光蛋白的细胞,观察到分子从一个细胞流动到另一个细胞的过程。他们在发表于《科学》的论文中,把这种结构描述为“纳米管高速公路”。

同年,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Daniel Davis小组描述了“膜纳米管”网络:这些细胞的外膜被拉伸到几个细胞长度,以连接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由一个细胞产生的脂质出现在另一个细胞表面。

“关键不是我们看到了它们,而是决定你要挖掘和调查的东西。”Davis说。该团队接着描述了不同种类的纳米管,其中一些里面有小泡和线粒体,另一些有细菌“冲浪”。

与此同时,其他实验室也报告了神经元细胞、上皮细胞、间质干细胞、几种免疫细胞和多种癌症的细胞连接管。此外,科学家还发现了更多形状的细管。

2010年,Gerdes和同事报告说,一些管道在缝隙连接中结束:这些通道可以通过肽和RNA分子。Yamashita推测,这种联系可能比神经元突触更具有概念上的联系。“首先,薄膜突出物可能已经进化了,而更高级的生物体可能已经开始升级它们,以便有更复杂的功能。”她说。

大多数研究人员更关心的是这些细胞管道在人类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2015年,由癌症专家Frank Winkler领导的海德堡大学团队得出了最有力的证据。和其他人一样,Winkler团队一开始没有计划研究细胞突起,他们想测试一个检测人类神经胶质瘤生长的系统。研究人员将从肿瘤细胞中提取的细胞注入老鼠大脑中,以便观察这些细胞。

癌细胞入侵后,它们会在其前部出现管状突起,许多管子通过缝隙连接细胞。结果相互连接的细胞成功地在辐射下存活,但孤立的细胞被杀死,原因可能是缝隙连接帮助细胞将有毒离子扩散给“邻居”。

而当辐射杀死了相连的肿瘤细胞时,这些细胞的细胞核有时会沿着管道向下移动,然后管子就会扩张到“干净”区域,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新癌细胞。这些“肿瘤微管”也被发现于病人的活检中,而密度更长的导管与更耐药的癌症及较差的预后相关。

怀疑主义强大

当细胞的传统定义处于“险境”时,毫无疑问怀疑主义依然强大。明尼苏达大学癌症研究人员Emil Lou表示,他提议的对人类癌症纳米管研究提供拨款被嗤之以鼻,因为评审者不相信这种结构的存在。

另一些人则认为它们确实存在,但只藏身在培养皿世界里。英国牛津大学免疫学家Michael Dustin说,他有过培养皿中的细胞结构不会发生在生物体致密的组织中的经历。例如,准备产生抗体的白血球能在培养皿中产生一个“漂亮对称”的眼睛图案,但它们在体内却是混乱和不对称的。

然后,还有一些机械学问题: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管子两端都是开着的,以便货物进出。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Jennifer lippincott-schwartz认为,这将导致细胞质混合,并使细胞融合。“认为这样的联系存在的人需要和一些生物物理学家谈谈。”她说。相反,她认为膜管可能进行了最小接触,只足够让受体细胞接触并吞噬管内货物。

这些分歧可能导致该领域缺乏严格性。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细胞生物学家Chiara Zurzolo发现朊病毒和其他神经退行性蛋白质能穿越纳米管,并提到很多论文不应只试图评估管是否关闭或开放,甚至是否允许囊泡或类似物质运动。而且,管子类型的增殖,以及它们的不同名称,使连贯讨论变得困难。“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对这些结构的称呼,而现在很混乱。”她说。

但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细胞生物学家Ian Smith说,获取活细胞的清晰图像胜过语义统一。“这个领域真正需要的是细管运输的直接可视化。”他说。即使是在培养的细胞中,大多数显微镜技术也无法清楚地看到这些结构的作用。

Lou回忆说,起初人们告诉他,这些管子是人工制品或视觉错觉。“之后人们又说,‘嗯,仅仅因为它们生长在一个盘子里,并不意味着它与生物学有任何关系’,或者‘好吧,你可能是错认了这些或歪曲了它们’。”

不过,Lou喜欢这个研究方向。“我认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它并作为治疗靶点。5年前我不可能这么说。”

耐药细胞生物学论文 篇2:

生物技术专业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分子肿瘤学是一门新型交叉学科。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分子肿瘤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突出学科特色,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分子肿瘤学;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近年来,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癌症患者约1000多万,死亡700多万。我国每年新发病例也逐步提升,如何有效防治恶性肿瘤已成为医学界面临的时代难题[1]。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大力投入,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使肿瘤学研究得到飞速发展。

分子肿瘤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是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肿瘤相关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研究中,进而阐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本质,为肿瘤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措施。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以抗肿瘤药物的研发为学科发展方向,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有的一些肿瘤学基础知识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科研的发展需求。为适应生物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有力地推动生物技术向多专业渗透,促进边缘交叉学科领域的发展,学院首次为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主要从分子水平上深入阐述肿瘤学研究的新进展,并结合学院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的要求,对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尝试与探索。这一举措必将促进学院在生物领域和医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

1 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确立课程教学内容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全球性卫生重点的转移,肿瘤的防治研究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是临床肿瘤诊断治疗,都取得长足进步[1]。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探究肿瘤发生发展机制、抗肿瘤药物开发以及基因治疗等为主要研究方向,与医学肿瘤专业相比,在定位和针对性方面都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学院研究生大多数具有生物学等工科背景,掌握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病毒学等丰富的理论知识,在基础研究方面具有优势,但缺少一定的临床肿瘤学知识。因此,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的开设不同于医学院传统的临床肿瘤学课程,而是着重以肿瘤基础研究为背景,拓宽研究领域,深化研究层次。授课内容涉及肿瘤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其基因治疗、分子药靶、肿瘤表观遗传学等相关领域,以及肿瘤干细胞、miRNA、RNA干扰、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前沿领域,从基因层面探讨肿瘤发生机制和有效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肿瘤的早期预测与防治。

2 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确立课程教学方法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处于从本科时期的知识学习型阶段向课题研究型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因此,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应仅仅只是本科式的知识传授的延续,而应是知识传授与科研能力培养并重。但当前高校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主,师生交流与互动少,只适于简单的传授知识,不利于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创新能力。

2.1 转变观念意识,优化课程设置

为了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开设分子肿瘤学课程之初就积极转换教学观念,以研究型教学为主导,结合课程的基础性与前沿性,优化课程设置,确立新的教学模式[2]。根据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制定出一套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大纲,既满足研究生的知识需求,又能反应出学科水平和发展趋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根据课程具体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课程设置中,没有采用固定的教材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差异,结合当前生物前沿技术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趋势,采用启发式、讲座研讨式的教学方式,有目的性地开展授课。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一些肿瘤学相关基本知识,包括细胞生物学如细胞结构与功能、分子生物学如肿瘤的分子标志物等基础知识,既照顾了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同时给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了复习;

第二部分重点从细胞周期与凋亡、细胞信号转导、血管生成、侵袭转移、耐药性等方面阐述肿瘤的癌变机制和肿瘤恶性演进机制;

第三部分介绍肿瘤的分子诊断、预防与治疗等内容与研究进展。

在授课中,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目的出发,鼓励研究生参与课堂讨论,并结合学院一些学术前沿讲座,通过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使学生更广泛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综合科研水平。

2.2 研究型教学在课堂中的实践

研究型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内容、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或学科前沿问题为研究内容,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使不同的学术观点相互碰撞、交流与补充[3]。

分子肿瘤学属于肿瘤学领域的前沿学科,知识更新快,教材不能涵盖最新的研究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以单一的教材作为参考资料。在教学之前提前做好研究性学习,从同行认可度高的期刊中查阅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文献,不断更新知识,在课堂上根据授课内容适时引入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科研兴趣。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是肿瘤研究的基础,教学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出现日新月异。如在给学生介绍细胞信号转导这章内容时,课前根据学生研究兴趣与方向设定一些知识点与问题,让学生课后分组查阅相关文献,准备PPT在课堂交流学习。如选择一个信号通路,查阅该通路包括的知识点,如蛋白种类、特点及调控功能,思考该通路在肿瘤生成中发挥怎样的机制?是否有其他小分子如miRNA的参与等?学生课后准备充分,结合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积极探索与发现问题,在课堂交流中活跃,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促进了对新知识的学习。

此外,还注重将本学院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过程中,如在介绍病毒与肿瘤这章内容时,为学生介绍学院科研小组对艾滋病、宫颈癌、食管癌等肿瘤病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在讲细胞生物学时,结合本实验室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进展,为学生介绍干细胞包括肿瘤干细胞、IPS细胞的特征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前景。这样让学生更全面了解本学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为今后进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3 完善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课程质量的重要内容,以多种形式考核指标来完善考核方式。在分子肿瘤学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从课堂出勤、论文撰写、专题讨论三方面加以评估。其中专题讨论和论文撰写分别占总成绩的70%。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文献查阅是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在查阅、积累、梳理资料中消化、理解知识,并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撰写某一个感兴趣领域的研究进展论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论文统一按照期刊发表的格式来撰写,考评内容包括论文格式的规范性、选题的新颖性、文献的代表性等。

专题讨论部分的考评主要通过学生对文献的理解程度,包括能否把握文献的核心内容,能否提出自己对文献研究内容的完善建议。同时,学生学术交流水平也纳入成绩考核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学术表述的流畅性和学术交流过程的应对能力。这样既可以考核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可以锻炼撰写论文的能力。

4 结束语

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尤其是癌基因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RNA技术、表观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分析方法逐渐成为肿瘤研究的一种高效手段,使研究者更深入地了解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掌握癌基因特异性的分布规律,揭示基因信号内在的生物学意义,有力地促进肿瘤学的发展,为肿瘤的临床治疗奠定基础。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门为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开设分子肿瘤学这门课程,旨在为工科院校培养侧重于肿瘤学基础研究的复合专业型人才。在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把研究的意识、思维、观点与方法融入教学中,强调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研究生的实践与体验[4]。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有利于全面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正堂,等.肿瘤学专业现状与发展设想[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1,36(4):315-318.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8-24.

[3]才华,等.研究性教学在生物技术专业研究生课程中的实践[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4):78-80.

[4]田也壮.博士研究生学术研究方法教学模式探析:基于美国大学教学方法的启示[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35-40.

作者:张芳 周志祥 沈思嗣 盛望 李泽琳

耐药细胞生物学论文 篇3:

百科生活

 【超长时间工作得不偿失】韩国一项横断面研究首次表明,工作时间过久是甲状腺功能障碍的风险因素。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选取了2160名成年人,参试者每周工作时间在36小时~83小时不等。结果发现,每周工作53小时~83小时的人中,甲减概率增加到2.5倍,达到3.5%。周工作时间每增加10小时,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风险会增加1.5%。研究人员表示,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影响代谢能力、认知功能和精神状态,降低工作效率,因此超长时间工作得不偿失。

  【每天睡7小时最能保护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最新研究显示,睡眠时间与慢性肾病或蛋白尿呈“U”形曲线关系。睡得过长、过短,均会增加慢性肾病和蛋白尿风险,而每晚睡7小时风险最低。这项研究共对11项观察性研究共521242位参与者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每晚睡眠≤6小时和≥8小时,分别会增加13%和14%的慢性肾病风险,增加24%和15%的蛋白尿风险。

【阿司匹林能降低消化道癌风险】意大利一项新研究发现,定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使消化道癌症的风险降低22%~38%,其中包括胰腺癌和肝癌等一些致命癌症。意大利米兰大学医学院的流行病学家考察了113项观察性研究数据,分析发现,定期(定义为每周至少服用1片~2片)服用阿司匹林,肠癌风险降低27%,食管癌风险降低33%,贲门癌风险降低39%,胃癌风险降低36%,肝癌风险降低38%,胰腺癌风险降低22%。

  【爱钱的人更容易孤独】美国心理学家近日研究指出,孤独是抑郁和焦虑的主要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中以金钱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更易令人产生孤独感。研究团队针对5项心理学研究展开梳理,涉及2500多人。研究人员对金钱、自我价值、与他人相处的时间及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将金钱排在自我价值评估标准中的位置越靠前,心理社会脱节程度和孤独感越强。相较之下,“视金钱如粪土”的人可能更容易获得健康和安全感。

  【屏幕暴露不会损害孩子社交技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接触屏幕时间长会影响孩子社交技能的发展。研究人员比较了1998年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和2010年入园的孩子后发现: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两组孩子入学后社交技能并不差,而且2010年组社交技能得分更高。即使是两组中接触屏幕最多的孩子,与未接触屏幕的孩子相比,社交技能也有相似的发展。

【阿霉素有望克服白血病耐药性】可治疗多种癌症的化疗药物阿霉素,最近被发现有新用途。《自然·细胞生物学》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低剂量的阿霉素或能克服白血病耐药性,对白血病干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还能将它们暴露于激活的免疫反应中。

  【肠道益生菌有抗流感作用】华中农业大学的最新研究称,特定肠道益生菌能显著提升抗流感作用。研究人员发现,将流感感染后存活小鼠的粪肠菌群移植给健康小鼠,可以显著提升后者对流感病毒的抵抗能力,这表明流感感染后存活小鼠的某些肠道细菌能够增加宿主对流感感染的耐受性。

  【喝咖啡可能改变基因活动】荷兰一项新研究表明,一个人每天喝的咖啡杯数越多,他们體内11种特定脱氧核糖核酸中的甲基水平变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考虑到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和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后,这一情况还是如此。也就是说,喝咖啡可能会改变我们一些基因的表达,这有助于解释喝咖啡对健康的好处。

  【视频共餐能提升父母幸福感】近期,日本东京电机大学一项远程共餐试验发现,共同进餐能改善老人身心状况,延年益寿。独自用餐时老人表情匮乏,通过视频远程共餐时,父母和子女互相展示饮食内容,在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方面,父母的“心情”“自我存在意义”“明天的动力”均有所改善。      编辑/王 培

上一篇:本土化图书馆学论文下一篇:增值税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