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脲支原体耐药性分析

2023-01-08

第一篇:解脲支原体耐药性分析

2016年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报告

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2016年12月

目录

概 述 .................................................... 3 材料与方法 ............................................... 4 2014年监测结果 ......................................... 12 2015年监测结果 .......................................... 4 2016年监测结果 ......................................... 12 2014年、2015年、2016支原体监测情况比较 ................. 15 总 结 ................................................... 18 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平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概 述

感染性疾病尤其耐药菌引起的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可造成死亡,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对控制感染性疾病,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和流行有重要的意义。支原体作为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的特殊病原体,可使用的有效抗生素有限,而能安全用于儿童和孕期哺乳期妇女的药物更少。近年来,支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有上升并出现耐药,可供使用的有效抗菌药物也不断缩减,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抗菌药物的开发已经远远滞后于支原体耐药的产生步伐,如果我们不采取积极的措施,控制支原体耐药的出现和扩散,同时争取时间加大抗菌药物开发力度,我们很有可能进入无抗菌药物可用的时代。解决耐药问题,需要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专业技术、公众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采取积极措施。耐药监测是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根本,能为临床治疗、管理部门制定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政策与指导原则提供数据。

2012年为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和管理,北京市卫生局为监测网的行政领导,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牵头组织开展了北京市细菌耐药监测中支原体耐药监测工作,支原体耐药监测组组长单位严格按照“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的监测方案,监测中心实验室设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集参加支原体耐药监测入网单位的标本,使用国际认可统一方法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测定,做出耐药率分析,同时着手建立网络化支原体耐药实时监测体系。

通过建设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系统,收集支原体耐药监测网参加单位的支原体耐药资料,掌握支原体的流行病学、耐药特点及变迁信息,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耐药支原体奠定基础。通过整理、分析定期获得的监测数据,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药物,与相关管理部门共同分析耐药趋势与抗菌药物应用相关性,提出相应的抗菌药物应用调整建议,为卫生部门制定政策、法规和决策提供依据。建立网络化支原体耐药实时监测系统,做好疾病的防控预警,减少或延缓耐药的发生,保障人民健康。

材料与方法

1、 支原体标本来源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网入网单位的医院。 1.1肺炎支原体标本: ①收集对象:具有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之一的患者,病程在7天之内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以社区获得性肺炎或支原体肺炎为主)。 ②标本收集:咽拭子。

1.2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①收集对象:具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患者,如非淋球菌性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不孕不育等患者。②标本收集:男性患者用无菌拭子采取尿道分泌物或中段尿;女性患者用无菌拭子采取宫颈分泌物或中段尿。

2、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方法

培养鉴定试验方法与判定标准按照美国实验室与标准化研究所(CLSI) 2011年版的规定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微量稀释法或试管法。

3、分析方法与质量控制

所得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

监测工作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案,进行统一技术培训,以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

2014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900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62例,占总标本数的73.56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238例,占总标本数的26.44%。662例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中,目前分离出非重复菌株42例,完成基因及初步药敏鉴定的为20株。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共238例,分离出非重复菌株113例,其中单纯人型支原体3例(2.65%),单纯解脲脲原体79例(69.91%),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31例(27.43%)。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2:

图2 标本来源分布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离株构成图见图1:

图1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3 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3.1 肺炎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3,所有临床分离株中,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且耐药水平较高,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大于64 ug/ml,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莫西沙星均敏感。

表1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

药品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四环素 左氧氟沙星 莫西环素

株数 20 20 20 20 20

R 84.3 84.3 0 0 0

S 15.7 15.7 100 100 100 注:肺炎支原体对四环素仅有敏感的判断标准;S、I、R分别为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下同。

3.2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1,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均未出现耐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均为100%,但对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耐药率为33.3%,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33.3%、66.7%,对加替沙星未出现耐药,中介率为33.3%;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未出现耐药,中介率为100.0%;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未出现耐药。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2,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为1.3%、2.5%;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1%、2.6%、1.3%、1.3%、8.9%;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34.2%、5.1%、3.8%;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34.2%;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59.5%。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3,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为12.9%;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交沙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3.5%、83.9%、74.2%、90.3%、9.7%;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4.2%、38.7%、12.9%;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67.7%;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87.1%。

表3-1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100 100 0 0 100 0 100 0 0 66.7 66.7 66.7

人型支原体

I 0 0 0 0 0 100 0 0 0 0 33.3 33.3

R 0 0 100 100 0 0 0 100 100 33.3 0 0 表3-2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97.4 97.5 44.3 75.9 96.2 12.6 6.3 94.9 32.9 35.4

解脲脲原体

I 1.3 0 50.6 21.5 2.5 53.2 34.2 3.8 58.2 30.4

R 1.3 2.5 5.1 2.6 1.3 34.2 59.5 1.3 8.9 34.2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55.7 89.9

39.2 6.3

5.1 3.8 表3-3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S 美满霉素 多西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83.9 87.1 0 3.2 83.9 0 3.2 6.4 0 9.7 6.5 35.5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

I 3.2 0 6.5 12.9 6.4 32.3 9.7 19.4 9.7 16.1 54.8 51.6

R 12.9 12.9 93.5 83.9 9.7 67.7 87.1 74.2 90.3 74.2 38.7 12.9

2015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984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84例,占总标本数的69.51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300例,占总标本数的30.49%。684例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中,目前分离出非重复菌株78例,完成基因及初步药敏鉴定的为21株。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标本共300例,分离出非重复菌株145例,其中单纯人型支原体6例(4.14%),单纯解脲脲原体118例(81.37%),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21例(14.49%)。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4:

图4 标本来源分布

人型支原体(MH)和解脲脲原体(UU)分离株构成图见图3:

图3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3 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3.1 肺炎支原体体外药敏实验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3,所有临床分离株中,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耐药,且耐药水平较高,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均大于16ug/ml,对左氧氟沙星、四环素、莫西沙星均敏感。

表3-1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 药品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四环素 左氧氟沙星 莫西环素

株数 21 21 21 21 21

R 71.42 71.42 0 0 0

S 28.56 28.56 100 100 100 注:肺炎支原体对四环素仅有敏感的判断标准;S、I、R分别为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下同。

3.2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1,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强力霉素均未出现耐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66.7%、0%、33.3%,但对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16.7%、50%、33.3%,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66.7%、33.3%,对加替沙星和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中介率均为50%;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未出现耐药。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2,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080%、0%、99.20%,强力霉素多耐药率、中介率、敏感率为0.85%、0.85%、98.3%;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0.85%、0.85%、0%、1.70%、5.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4.5%、6.8%、1.7%;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19.5%;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45.8%。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见表4-3,对四环素类药物美满霉素敏感率、中介率、耐药率分对别为95.2%、4.8%、0%,对强力霉素均敏感;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5.2%、95.2%、85.7%、95.2%,交沙霉素均敏感;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1.4%、52.4%,对加替沙星均敏感,对氯霉素类抗生素甲砜霉素耐药率为47.6%;对林可氨类抗生素克林霉素耐药率为66.7%。

表3-2 人型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人型支原体

S 100 100 33.3 33.3 1 50 1 33.3 33.3 33.3 0 50

I 0 0 0 0 0 50 0 0 0 50 66.7 50

R 0 0 66.7 66.7 0 0 0 66.7 66.7 16.7 33.3 0 表3-3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解脲脲原体

I 0 0.85 22.90 2.50 0.80 75.40 48.30 3.40 32.20 60.20 69.50 20.30

S 99.20 98.30 76.30 96.70 99.20 5.10 5.90 94.90 62.70 15.30 23.70 78.00 R 0.80 0.85 0.80 0.80 0 19.50 45.80 1.70 5.10 24.50 6.80 1.70

表3-4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美满霉素 强力霉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交沙霉素 甲砜霉素 克林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司帕沙星 左氧氟沙星 加替沙星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

S 95.20 100 0 4.80 95.20 0 0 14.30 0 0 0 38.10

I

4.80 0 4.80 0 4.80 52.40 33.30

0 4.80 28.60 47.60 61.90 R 0 0 95.20 95.20 0 47.60 66.70 85.70 95.20 71.40 52.40 0

2016年监测结果

1、收集标本数:

收集支原体标本数1083例,其中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620例,占总标本数的57.25%;分离培养出肺炎支原体菌株91例。检测生殖道标本463例,占总标本数的42.75%。支原体共检出154例,检出率为28.0%(154/463)(表1)。其中单纯解脲脲原体检出133例,检出率为28.7 %(134/463),占支原体检出总数的86.4%(133/154)。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检出21例,检出率为4.5%(21/463), 占支原体总检出率为13.6%(21/154)。单纯解脲脲原体检出率高于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能检出单纯人型支原体。

2、支原体标本来源:

肺炎支原体主要来源于咽拭子,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主要来源于宫颈分泌物,统计结果见图6: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分离株构成图见图5:

图5 生殖道来源支原体分离株的分布

图6 标本来源分布

3、肺炎支原体检出率时间变化:

图7 北京市2016年每月肺炎支原体检出率

4、支原体耐药情况 4.1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

肺炎支原体分离株耐药情况见表1,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肺炎支原体比例均为84.6%,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64μg/ml、8μg/ml;未发现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的肺炎支原体。

表4-1 肺炎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耐药率(%)

药品 四环素 红霉素 阿奇霉素 左氧氟沙星

株数 20 91 91 20

R 0 84.6 84.6 0

S 100 15.4 15.4 100 4.2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

解脲脲原体对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耐药率、中介耐药率、敏感率分别为1.5%、1.5%、97%;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1.5%、7.5%、3.0%,中介耐药率分别为1.5%、24.8%、21.8%、4.5%,敏感率为98.5%、73.7%、70.7%、92.5%,对交沙霉素未出现耐药,中介耐药率为1.5%,敏感率为98.5%;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82.7%、56.4%,中介耐药率为12.8%、33.1%,敏感率为4.5%、10.5%。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混合感染标本对四环素类药物多西环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为100%;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3.3%、57.2%、57.2%,中介耐药率为52.4%、23.8%、23.8%,对交沙霉素未出现耐药,敏感率、中介耐药率分别为80.9%、19.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0.2%、90.2%,中介耐药率为0、4.8%,敏感率分别为4.8%、4.8%。

表4-2 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多西环素

交沙霉素 阿奇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解脲脲原体(133株)

S 97.0 98.5 73.7 4.5 10.5 70.7 92.5

I 1.5 1.5 24.8 12.8 33.1 21.8 4.5

R 1.5 0 1.5 82.7 56.4 7.5 3.0

表4-3 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中介、耐药率(%)

抗生素 多西环素 交沙霉素 阿奇霉素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人型支原体+解脲脲原体(21株) S 100 80.9 14.3 4.8 4.8 19.0 19.0

I 0 19.1 52.4 0 4.8 23.8 23.8

R 0 0 33.3 90.2 90.2 57.2 57.2

2014年、2015年、2016年支原体监测情况比较

1、收集菌株数及构成比:

2016年收集标本数与20

14、2015年同期大致相同,肺炎支原体咽拭子标本数与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的比例大致相同;单纯解脲脲原体分离比例呈升高趋势,与2014年相比,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所占比例稍有下降,2014年和2015年单纯人型支原体比例基本相同,2016年未分离出单纯人型支原体。见图8。

图8 20

14、20

15、2016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生殖道标本构成比例图

2、20

14、20

15、2016菌株耐药率的比较: 2.1 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和阿奇霉素耐药率较以往报道的92%有所下降,但耐药率仍在70%-85%之间,仍值得引起临床医师关注。对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仍然为0。比较结果见图9。

图9 20

14、20

15、2016肺炎支原体耐药情况比较

2.2 解脲脲原体

2014年、2015年、2016年解脲脲原体对罗红霉素耐药率最高,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对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也有一定耐药率,需引起临床医师的关注。

比较结果见图10。

图10 20

14、20

15、2016解脲脲原体耐药情况比较

2.3 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菌株

与20

14、2015年相比,2016年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四环素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有明显下降。比较结果见图11。

图11 20

14、20

15、2016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株耐药情况比较

总 结

支原体是能够体外进行自体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目前已发现200多种支原体,但目前已知的仅有部分与人类疾病相关,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肺炎支原体作为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重要病原体,发病率较高。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很多对支原体有效的抗生素的使用受到限制,耐药支原体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扰。解决耐药问题的根本,应予与开展耐药监测,了解耐药现状,为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宏观调控抗菌药物使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指导与政策依据。

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组运行以来,在北京卫生局统一管理下,监测工作按照监测方案实施。随着监测工作的开展,提高了临床医生对耐药监测工作和合理应用抗生素重要性的认识,除了入网单位以外,还得到多家非入网单位的积极参与,监测数量在增加,对于肺炎支原体的耐药监测数据,试验中发现药敏试验的耐药率高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敏感菌的分离培养难度大于耐药菌,故肺炎支原体的临床耐药率低于药敏的耐药率。

北京市作为首都,拥有众多的各级医院和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立足充分发挥优势,利用资源,提高支原体耐药监测水平和自动化管理能力,做好北京市支原体耐药监测工作。根据不同地区支原体耐药发展具体情况,在卫生部门领导和协调下,会同各医疗机构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将指标落实到各家医院,使支原体耐药率有所下降,制定有效控制方案。

第二篇: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 罗运山 万献尧

【摘要】目的 了解ICU中血流感染病原菌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和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对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比较排位前5位细菌耐药特征。结果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检出149株病原菌,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感染菌112株,占75.2%;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引起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33株,29.5%)、表皮葡萄球菌(31株,27.7%)、肺炎克雷伯杆菌(7株,6.3%)和金黄色葡萄球菌(7株,6.3%)、人葡萄球菌(6株,5.4%)和鲍曼不动杆菌(6株,5.4%)、铜绿假单胞菌(5株,4.5%)和溶血葡萄球菌(5株,4.5%),提示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G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 近5年多来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

【关键词】血流感染;细菌培养;细菌耐药;ICU +—

+

—+

-

+——

+

+

血流感染是ICU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死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尽管近年来大量新型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并未减少,且其耐药菌株

[1,2]逐渐增多。据报道,ICU中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1%,粗病死率27%~53%。美国1980~199

4[3]年间因此病而住院的患者每年呈10.5%的速度递增。因此,了解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我科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诊断血流感染且血培养阳性的12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对其中排位前5位的细菌进行耐药特征分析,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标本来源

回顾性调查分析2004年1月~2009年9月间ICU中124例血流感染住院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49株。

2、微生物培养

采用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Bactec 9120血培养仪。

3、药敏试验

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生产的Microscan WalkAway 96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

4、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对血培养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根据病历记录和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ICU内、普通病房获得性血流感染的诊断。 结果

1、ICU内、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124例血流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其中分离出2株者12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在ICU内发生的血流感染89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12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10例,3株者5例,4株者1例。普通病房发生的血流感染35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7株,其中分离出2株者2例。

+—分离出的149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G)菌83株,占55.7%;革兰阴性(G)菌63株,占42.3%;真菌3株,占2.0%。其中,ICU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真菌2株,占1.8%。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占21.6%;真菌1株,占2.7%。发生于ICU内的病原菌共112株,占75.2%;入住ICU前的病原菌37株,占24.8%。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14.3天。

表1 ICU及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构成比

病原菌 G杆菌

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大肠埃希菌 G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人葡萄球菌 溶血葡萄球菌 肠球菌 耳葡萄球菌

真菌 光滑假丝酵母菌 白假丝酵母菌

合计 +—

+

ICU

株数 55 33 7 6 5 4 55 31 7 6 5 4 2 2 1 1 112

构成比 49.1 29.5 6.3 5.4 4.5 3.6 49.1 27.7 6.3 5.4 4.5 3.6 1.8 1.8 0.9 0.9 100.0

普通病房 株数 8 1 2 0 2 3 28 13 2 7 1 5 0 1 1 0 37

构成比 21.6 2.7 5.4 0.0 5.4 8.1 75.7 35.1 5.4 18.9 2.7 13.5 0.0 2.7 2.7 0.0 100.0

ICU+普通病房 株数 63 34 9 6 7 7 83 44 9 13 6 9 2 3 2 1 149

构成比 42.3 22.8 6.0 4.0 4.7 4.7 55.7 29.5 6.0 8.7 4.0 6.0 1.3 2.0 1.3 0.7 100.0

2、ICU、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

发生于ICU内的89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2,且这些患者均有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等危险因素;发生于普通病房的35例血流感染患者,基础疾病情况见表3,部分患者存在误吸、化疗等危险因素。

表2 ICU内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冠心病、心衰 多发性外伤 消化道疾患 脑血管疾病

其他疾病(中毒、手术等)

合计

例数 19 13 12 11 8 8 18 89

构成比(%)

21.3 14.6 13.5 12.4 9.0 9.0 20.2 100.0

表3 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 基础疾病 肺部感染、ARDS

肿瘤

例数 6 6

构成比(%)

17.1 17.1

冠心病、心衰 脑血管疾病 消化道疾患 多发性外伤

其它疾病(足坏疽、手术等)

合计

6 4 2 2 9 35

17.1 11.4 5.7 5.7 25.7 100.0

3、药物敏感试验 +—G球菌、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分别见表

4、表5;多重耐药率高。

表4 主要G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头孢呋辛 阿莫西林/棒酸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头孢唑啉 克林霉素 呋喃妥因 苯唑西林 青霉素 四环素 复方新诺明 万古霉素 氧氟沙星 阿奇霉素 氯霉素 左氧氟沙星 替考拉宁 奎奴普丁/达福普丁

利奈唑胺 亚胺培南 红霉素 利福平 氨苄西林 链霉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n 4 9 9 9 9 9 6 9 9 9 9 9 4 4 8 8 4 4 4 5 5 5 5 耐药株数

3 6 7 7 6 7 0 6 9 5 2 0 3 4 0 6 0 0 0 3 5 0 5

—+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n 31 64 64 65 65 65 32 64 65 65 65 65 31 31 61 63 30 32 32 34 34 34 32

耐药株数 26 58 54 38 58 42 0 59 64 21 41 0 24 28 25 41 2 1 0 33 34 4 31

耐药率 83.9 90.6 84.4 58.5 89.2 64.6 0.0 92.2 98.5 32.3 63.1 0.0 77.4 90.3 41.0 65.1 6.7 3.1 0.0 90.1 100.0 11.8 96.9

n

9 9

3 9 9 9

8 6 2 6 6 7 7 9 9

肠球菌 耐药株数

8 6

1 6 4 0

2 5 0 2 0 6 4 6 5

耐药率

88.9 66.7

66.7 44.4 0.0

25.0 83.3 33.3 0.0 85.7 57.1 66.7 55.6

耐药率 75.0 66.7 77.8 77.8 66.7 77.8 0.0 66.7 100.0 55.6 22.2 0.0 75.0 100.0 0.0 75.0

60.0 100.0 0.0 100.0

表5 主要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

抗菌药物

n 7 3 7 7 7 耐药株数 1 2 0 4 3

耐药率 n 14.3 0.0 57.1 42.9

8 4 9 9 8

肺炎克雷伯菌 耐药株数 5 3 6 7 8

耐药率 62.5 75.0 66.7 77.8 100.0

n 6 2 6 6 6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株数 2 1 2 3 1

耐药率 33.3 33.3 50.0 16.7

n 35 22 41 37 41

假单胞菌属 耐药株数 33 13 31 24 20

耐药率 94.3 59.1 75.6 64.9 48.8 替卡西林/棒酸 左氧氟沙星 阿米卡星 氨曲南 头孢吡肟 头孢噻肟 头孢他啶 头孢曲松 环丙沙星 庆大霉素 亚胺培南 哌拉西林 妥布霉素 复方新诺明 头孢哌酮/舒巴坦

美罗培南 头孢呋辛 头孢西丁 氯霉素 氨苄西林/舒巴坦

氨苄西林 头孢唑啉 阿莫西林/棒酸 加替沙星 6 7 7 7 7 7 7 4 7 6 7 3 7 3 4 4 4 4 4 3 3 4 6 4 0 1 6 3 6 2 1 2 2 2 3 4 2 0 3

50.0 42.9 57.1 85.7 57.1 0.0 14.3 85.7 75.0 85.7 28.6 14.3 28.6 75.0 50.0 75.0

9 9 9 9 9 9 9 9 5 9 6 5 5 9 4 5 5 4 4

8 8 8 8 6 0 5 9 2 2 1 0 5 8 1 4 5 4 0 3

88.9 88.9 88.9 88.9 66.7 0.0 55.6 100.0 40.0 22.2 16.7 0.0 100.0 88.9 25.0 80.0 100.0 80.0 75.0

6 6 6 6 6 6 4 6 2 6 5 5 4 4 4 2

1 2 1 1 5 1 0 2 2 2 1 1 1 4 3 2

16.7 33.3 16.7 16.7 85.3 16.7 0.0 33.3 0.0 33.3 20.0 20.0 25.0 100.0 75.0

40 37 41 41 41 41 40 38 24 37 32 31 16 17 17

27 5 21 31 36 11 3 21 23 4 3 4 12 16 3

67.5 13.5 51.2 75.6 87.8 26.8 7.5 55.3 95.8 10.8 9.4 12.9 75.0 94.1 17.6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7

100.0 5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介入性诊疗方法和微创技术的广泛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放化疗以及长期广谱﹑强效抗菌药物的应用等均为血流感染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及时掌握本地域、本科室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指导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作用。[4]Lepper等研究表明,实行全院监测药物消耗量与细菌耐药率,对及早发现耐药菌株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发生的原因,并及时针对原因予以控制。

血流感染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血培养又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亦可及时反映治疗效果,临床应重视对疑为血流感染的患者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最好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如果已经应用了抗菌药物,最好在下一次应用抗菌药物前采集血液,并使用含有能中和抗菌药物的树脂血液培养瓶采集。为提高培养阳性率,最好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采集2~3份血液送检。同时根据培养结果早期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可明显降低严重感染

[5]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

2004~2009年5年多血流感染患者血液标本共分离出149株病原菌。发生于ICU内血流

+—感染的病原菌112株,其中G球菌55株,占49.1%;G杆菌55株,占49.1%。说明ICU内

+—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G菌与G菌基本持平。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原菌依次为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鲍曼不

—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溶血葡萄球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洋葱伯克霍尔德杆菌为主,—+共33株,占G菌的60.0%;在G菌中以血浆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31株,占G菌的56.4%。

+—发生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的病原菌37株,其中G球菌28株,占75.7%;G杆菌8株,

+占21.6%,说明普通病房血流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以G球菌为主。分离到的血流感染常见病

—原菌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在分离到的G菌中以大

—+肠埃希菌为主,共3株,占G菌的37.5%;G菌中仍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共13+株,占G菌的46.4%。 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由上世纪60、70年代的G菌为主到目前的G菌逐渐增加[6][7]—,而Lakshmik等报道院内血流感染病原菌仍以G菌为主,达53.3%,然而Wisplinghoff[8]+等报道则以G菌为主,可达65%,这可能是不同地区之间引起血流感染的病原菌构成比例

[1]有所不同之故。病原菌的检出时间为2~100天,平均为14.3天。这与Warren等报道的平均检出时间为15天接近。

+G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中又以CNS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本组研究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说明万古霉素仍是目前治疗葡萄球感染的最有效药物之一,但国外已发

[9]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奎奴普丁/达福普丁、利奈唑胺等药物敏感性均在90.0%以上,而对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耐药率均高于90.0%,提示这些药物目前已不适合作为葡萄球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CNS既往认为系与人体皮肤、黏膜共栖的非致病菌,且因不产生血浆凝固酶,毒性较弱,曾被误认为极少致病,但近年来由于侵袭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气管插管术、导尿、纤支镜治疗等)的应用增多,尤其是ICU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由此类细菌导致的感染明显增多。本研究亦表明此类细菌为医院感染的重要菌株,感染途径主要为静脉置管、气管插管及皮肤接触等。研究证明CNS可产生黏质物,后者在致病和耐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黏质物有助于CNS的黏附定植,还可作为一种物理屏障阻止抗菌药物向细菌细胞渗透,同时CNS具有抗吞噬作用,比其他细菌更易生存并繁殖。且黏质物也是一种毒力因子,有异物存在或创伤时CNS在其黏

[10]+质物的作用下极易引起感染。但也有文献报道,在G菌中,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11]的产生主要是由DNA旋转酶的GyrA亚单位和拓扑异构酶Ⅳ的ParC亚单位突变引起。本研究中肠球菌属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此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常栖居在人、动物的肠道和女性生殖道,为常见条件致病菌。本资料统计的肠球菌未见耐万古霉素菌株,其敏感性达100.0%,对四环素、氯霉素、奎奴普丁/达福普丁的敏感性为55.6%~75.0%,而对氟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庆大霉素、红霉素等的耐药率均达66.7%以上。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肠球菌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66.7%,说明肠球菌的耐药率并不低,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肠球菌感染患者,用药时应慎重,以免给治疗带来不利。

—G杆菌中假单胞菌属分离率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杆菌,而大肠埃希菌也占相当的比——例。在G杆菌中,除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为16.7%外,其余G杆菌对氟喹诺酮类均呈现出59.1%以上的耐药趋势,这可能与近些年来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量应用有直接关系。假单胞菌属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包括外膜孔蛋白的缺损、碳青酶烯酶的产生和药物外排泵出系统的表达等,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最敏感,耐药率为7.5%;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头孢他啶、氯霉素、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耐药率为9.4%~26.8%;其余耐药率均达51.2%以上,尤其是头孢西丁、替卡西林/棒酸、妥布霉素,耐药率达94.1%以上。由表5可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以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美罗培南、替卡西林/棒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14.3%,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西丁,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在28.6%~42.9%,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50.0%以上。而肺炎克雷伯菌以碳青酶烯类为最敏感,耐药率为0.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妥布霉素,耐药率在16.7%~40.0%;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55.6%,其中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曲松、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避免应用不敏感的抗菌药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均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ESBL大多是由质粒介导的,除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外,产ESBL菌往往同时携带其他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12]磺胺类的耐药基因。同时大肠埃希菌作为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随着抗菌药物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继产ESBL之后,又出现质粒介导的AmpC酶,其水解底物范围更广,耐药菌株往往同时携带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氯霉素、磺胺类等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常呈现多重耐药的特点。本研究发现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加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较不加酶的耐药率低,这是由于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有相当数量的菌株能产ESBL。对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头孢吡肟、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均为83.3%,而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分别达75.0%、83.3%和100.0%,本研究尽管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数较少,但有报道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呈平稳上升趋势,该菌常对多种药

[13]物耐药而使治疗更为困难。

由于目前真菌培养技术的滞后,使真菌血流感染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从而导致血流感染患者不能得到早期治疗,最终导致了高病死率,由于此研究的真菌株数较少故在此不做讨论。

总之,对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的监测,是临床了解血培养病原菌和耐药动态的重要途径,临床需及时掌握血流感染的细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现象和动态,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根据血培养药敏结果选择合适抗菌药物治疗,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这样既可迅速控制感染,又可预防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扩散。

参考文献

1、Warren DK,Zack JE,Elward AM,et al.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ntensive care unit patients in a nonteaching community medical center: a 21-month prospectiv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1,33:1329-1335.

2、Wisplinghoff H,Bischoff T,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US hospitals: analysis of 24 179 cases from a prospective nationwide surveillance study. Clin Infect Dis,2004,39:309-317.

3、Mylotte JM,Tayara A,Goodnough S. Epidemiology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nursing home residents: evaluation in a large cohort from multiple homes. Clin Infect Dis,2002,35:1484-1490.

4、Lepper PM,Grusa E,Reichl H,et al. Consumption of imipenem correlates with bete-lactam resistance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2920-2925.

5、万献尧. Sepsis诊治进展. 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5,28(8A):51-54.

6、Diekema DJ,Pfaller MA,Jones RN,et al. Age-related trends in pathogen frequency and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bloodstream isolates in North America. SENTRY Antimicrobial Surveillance Program,1997-2000. 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02,20:412-418.

7、Lakshmi KS,Jayashree M,Singhi S,et al. Study of nosocomial primary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a pediatric intensive care unit. J Trop Pediatr,2007,53:87-92.

8、Wisplinghoff H,Seifert H,Tallent SM,et al. Nosocomia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ediatric patients in United States hospitals: epidemiology,clinical features and susceptibilities. Pediatr Infect Dis J,2003,22:686-691.

9、Moubareck C,Meziane-Cherif D,Courvalin P,et al. VanA-type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 VRSA-7 is partially dependent on vancomycin for growth.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9,53:3657-3663.

10、黄翠雯,周晓光,黄嘉言. 新生儿败血症病原菌及其药物敏感试验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071-1073.

11、黄伟,教鸣,王晶,等. 重症监护病房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细菌致院内感染的临床调查.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3,2:291-293.

12、Grik K,Dierich MP,Pfaller K,et al. In vitro activity of fosfomycin in combination with various antistaphylococcal substances.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1,48:209-217.

13、Iskandar SB,Guha B,Krishnaswamy G,et al.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pneumoni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enn Med,2003,96:419-422.

第三篇:下呼吸道标本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作者:沈有期 苏丹 丘耿娴 (广东省英德市英城教育东路2号英德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513000) 关键词:下呼吸道,病原菌,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时提供合理选用抗生素的信息。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9月12月到我院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者合格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鉴定及抗生素敏感试验。 结果: 分离获得298株细菌,G-杆菌占55.4%,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稀氏菌占前3位;G+球菌占26.3%,其中以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占前3位;真菌占18.3% ,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药敏结果提示亚安培南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作用最强,革兰氏阳性球菌对万古酶素高度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占优势,白色念珠菌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并出现多重耐药,临床医生在抗感染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specime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athogens and drug resistance/Shen youqi,Su dan,Qui gengxian. //Yingde City People’s Hospital, Yingde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ity, YingCheng Education East Road No. 2, Yingde,513000 Guangdong. [Abstract] Objective:Sputu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to understand the main pathogens and their drug resistance, Doctors for clinical anti-infective treatment information to provide reasonable use of antibiotics. Methods:From January 2006 to 2009, 12 months to our hospital f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in patients with bacteriological culture of 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identification and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 Results:Isolated from 298 bacteria, G-bacilli accounted for 55.4%, of which Pseudomonas aeruginosa, Klebsiella pneumoniae, colon bacteria accounted for Egypt’s pre-diluted 3; G + cocci accounted for 26.3%, of which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 Staphylococcus aureus, fecal Enterococci account for the former three; fungi accounted for 18.3%, of which Candida albicans based; Susceptibility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role of imipenem against most gram-negative bacteria, Gram-positive cocci to vancomycin enzyme a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Other antimicrobial agent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resistance. Conclusion:Sputum in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to infections caused by gram-negative bacilli predominated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 rates rise, and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ce, clinicians in the anti-infective therapy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results are reasonable treatment. [Keywords] :Sputum; pathogen; resistanc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下呼吸道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呼吸道正常菌群发生变化,感染菌株耐药率不断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因此,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主要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生素耐药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和疗效观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6年01月至2009月12月我院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的痰液标本中分离到的298株细菌的分布状况及其耐药性进行调查,了解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菌群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患者来源 选择我院2006年01月-2009月12月入院的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

者。

1.2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细菌鉴定采用美国德灵公司的MicroScan Walkaway 40 SI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及其配套药敏测定板测定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参考CLSI执行标准[1]。

1.3 试验的质量控制 以大肠埃希氏菌 ATCC25922 ,肺炎克雷伯氏菌GY2000、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9213作质控菌,结果均在质控范围内。

1.4 统计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别统计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并计算出主要G-杆菌及G+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2 结果

2.1 痰液中病原菌的分布 患者痰液中共分离到病原菌298株,其中G-杆菌156株占52.4%;G+球菌83株占27.9%;真菌59株占19.8%。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居前几位的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大肠埃稀氏菌,鲍曼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假单胞菌等;其次为G+球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居前三位的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再次是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的真菌。各种病原菌的构成比见表1。

表1 下呼吸道感染菌分布(n=298) 病原菌 株数 构成比(%) 病原菌 株数 构成比(% G-菌 156 52.4 抗坏血酸克吕沃尔氏菌 1 0.3 铜绿假单胞菌 42 13.8 拉氏普罗威登斯菌 1 0.3 肺炎克雷伯氏菌 26 8.7 莫拉氏菌属某些种 1 0.3 大肠埃稀氏菌 25 8.4 奈氏西地西菌 1 0.3 鲍曼氏不动杆菌 21 7.1 脑膜浓毒性金黄杆菌 1 0.3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15 5.0 皮氏拉斯通氏菌 1 0.3 阴沟肠杆菌 12 4.0 西地西菌EF4a群 1 0.3 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 10 3.4 西地西菌IVC2群 1 0.3 恶臭假单胞菌 6 2.0 血格鲁比卡菌 1 0.3 鲍曼氏不动杆菌 4 1.3 G+ 菌 83 27.9 产酸克雷伯氏菌 4 1.3 溶血葡萄球菌 25 8.4 无色杆菌某些 2 0.7 金黄色葡萄球菌 20 6.7 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2 0.7 粪肠球菌 18 5.4 产吲哚金黄杆菌 2 0.7 屎肠球菌: 7 2.4 布氏枸橼酸杆菌 2 0.7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0 3.4 粪产碱杆菌 2 0.7 其他G+菌 3 1.08 腐败希瓦氏菌 2 0.7 真菌 59 19.8 革兰阴性杆菌 2 0.7 白色念珠菌 36 11.1 鸡白痢沙门氏菌 1 0.3 其他念珠菌 23 7.7 2.2 G-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居首位的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亚安培南有1株耐药菌株,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磺胺类 ,四环素 ,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中表现出了多重耐药性,耐药率近50%,甚至超过了50%,其中对安苄西林的耐药率更达到了100%。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安培南的耐药率达到了100.0%,居第三位的大肠埃稀氏菌未发现对亚安培南耐药的菌株。同时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埃稀氏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奎诺酮类、磺胺类 、四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也大部分表现出耐药。主要G-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2。

表2 主要G-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铜绿假单胞菌(42株) 肺炎克雷伯氏菌(26株) 大肠稀氏菌(25株) 抗菌药物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阿莫西林/棒酸 15 57.7 22 88.0 安苄西林 42 100.0 26 100.0 安苄西林/舒巴坦 18 42.9 12 46.2 氨曲南 16 38.1 18 69.2 21 84.0 头孢唑林 15 35.7 15 57.7 22 88.0 头孢吡肟 20 47.6 16 61.5 22 88.0 头孢噻肟 22 52.4 19 73.1 20 80.0 头孢他啶 19 45.2 20 76.9 21 84.0 氯霉素 16 38.1 18 69.2 16 64.0 环丙沙星 21 50.0 14 53.9 22 88.0 庆大霉素 13 28.6 8 30.8 14 56.0 亚安培南 42 100.0 19 73.1 四环素 20 47.6 11 42.3 19 76.0 复方新诺明 23 54.8 17 65.4 18 72 2.3 G+球菌 本次的分析数据中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的菌株。而耐苯唑西林的溶血葡萄球菌达到了100.0%,金黄色葡萄球菌达到85.0%。溶血葡萄球菌除对呋喃妥因耐药率4.0%,利福平耐药率12.0%,四环素耐药率24.0%外,对其他的几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 68.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万古霉素,呋喃妥因表现为全部敏感。对利福平的耐药率10.0%外,对其他的几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都 48.5%。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主要G+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3。

表3 主要G+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 抗菌药物

溶血葡萄球菌(25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20株) 粪肠球菌(18株)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耐药株数 耐药率

阿莫西林/棒酸 头孢唑林 头孢呋辛 环丙沙星 克林霉素 庆大霉素 亚安培南 呋喃妥因 氧氟沙星

苯唑西林 青霉素

派拉西林/他唑巴坦 利福平 四环素 万古霉素 25 25 25 25 17 23 25 1 25 25 21 25 3 6 1 100.0 100.0 100.0 100.0 68.0 92.0 100.0 4.0 100.0 100.0 84.0 100.0 12.0 24.0 4.0 17 17 17 11 16 17 18 16

17 20 18 2 17 0 85.0 85.0 85.0 55.0 48.5 85.0 90.0 80.0 85.0 100.0 90.0 10.0 85.0 0 10 9 4 12 11 3 55.6 50.0 22.2 66.8 61.1 15.0 1 讨论

本文显示,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中的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占52.4%,低于陈泽慧等[2]报道的65.0%,G+ 菌占27.9%比陈泽慧等[2]的高但是比楚世尊[3]报道的30.4%低。真菌占19.8%比张庆文等[4]的15.6%高。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分离的前几位的顺序,本组资料以铜绿假单胞菌占的比例最大,与部分文献的报道不一致[3], 这可能存在地区的差异。在革兰阳性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深部真菌的检出率居首位为白色念珠菌,这与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5]报道相一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有关文献不断报道不动杆菌有明显上升势头,王妍报道占11.1%[6],Olsen JE报道的则高达31.4%[7],本组资料不动杆菌列阴性杆菌的第4位。这应该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

药敏结果显示G-杆菌对常用抗生素表现出多重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类的耐药率均超过35.7%,但却明显低于叶伙梅等报道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8]。肺炎克雷伯氏菌和大肠埃稀氏菌是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ESBLs)的主要细菌,在这次的检测中检出率相当高,

分别占到了所有检出菌株的8.7%和8.4%,超广谱 -内酰胺酶是由质粒介导能赋于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如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曲松、头孢泊肟)和单酰胺类(氨曲南)以及青霉素类抗生素耐药的一类酶,此酶不仅对某些抗生素的作用和地位带来威胁,还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人类健康产生重的影响,由于许多产ESBLs菌株在常规体外药试验中对部分抗生素现为中敏、部分敏感、甚至全部敏感,而在感染患者体内却表达为临床意义的耐药,由此常常造成治疗的失败。产ESBLs的细菌不仅对三代、四代头孢类抗生素耐药,而且由于细菌携带ESBLs质粒外,同时还带有对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9],所以极易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

分离的G+ 球菌中,以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为主,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属人体正常菌群,但随着介入治疗、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及肿瘤、糖尿病等复杂的疾病基础,使其成为重要的机会致病菌,并出现了多重耐药菌株。表3显示G+ 球菌对万古霉素、高度敏感,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达84.0以上。这可能以临床的用药有关。

此外,本次试验从痰液中共分离出59株的真菌感染,占19.8%,主要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由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慢性病或长期大量使用三代头孢和喹诺酮类等广谱抗生素,致使体内菌群失调,导致真菌感染。此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也是造成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10]。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Nineteenth Informational Supplement[S].CLSI,2009,M100-S19 Volume 29Number 3:34-55. [2] 陈泽慧,李开伦,蒋火刚,等。下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贵州医学,2005,29(2):171-173。

[3] 楚世尊,李玉华,孙俊,等,下呼吸道感染细菌及耐药监测[J].临床荟萃,2004,19(8):464-465。

[4] 张庆文,张益辉,王泽球。肺部感染的病原菌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5):582-584。

[5]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1-403。

[6]王妍,顾勤.人工气道患者肺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8):1430-14315. [7] Olsen J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tic mechanisms and mobility [J]. Acta Vet Scand,1999,92(1):15-22. [8] 叶伙梅,黄金霞,袁炜华,等.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9):79-82. [9] 滕琳,苏芬,甄永强,等。产超广谱 -内酰胺酶细菌肺部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948-949。

[10] 张秀珍,宣天芝,陶凤容,等。老年人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耐药机制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94-96。 文章来源:bogounvlang.com 20801865

第四篇: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范文

常州市XX医院多重耐药菌监测总结分析

2012年1----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195例次,其中多重耐药菌感染72例次,占比为37%。医院感染为134例次,属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为21例次,占比为15.7 %。

医院病原菌情况

多重耐药菌感染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分析 2012年1月-6月住院患者中发生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195例次。其中多药耐药菌感染72例次。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或耐第

三、第四代头孢类)肠杆菌科细菌38株,占比52.8%。其次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6株,占比为36.1%。检出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3例,其中1例耐碳青酶烯类,检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4例。未检出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和泛耐药鲍曼、铜绿假单胞菌。1---6月共发生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21例次。分布在外科、内科、肿瘤科等。

多重耐药菌感染科室:以五病区(外科)最高为33.3%,其次内科为22.2%。肿瘤内科15.3%,放疗科等科室。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最高,这与我国医院感染构成主要部位一致。其次为手术部位,这些部位的标本主要来自引流液、伤口分泌物,这与外科近半年收治患者大多为晚期肿瘤病人,均曾经或正在接受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为其采取了姑息性手术方案,以延缓生命的方法有关。尚有数例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在手术过程中留取脓性分泌物培养等 。鉴于此在平时工作中,这些病房的环境卫生、手卫生、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菌药物预警机制、对多药耐药菌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等是我们必须多加关注。

院感科 2012--07-10

第五篇:2014年1月多重耐药菌感染调查汇总分析整改

为了解我院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特征和相关因素,及时掌握细菌耐药动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在医院内的传播,保障患者的安全,现对我院2014年1月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例23例进行统计分析。

一、根据2014年1月份院内感染病例数统计结果: 图

1、 临床多重耐药菌菌株构成比分布饼形图 2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及科室的分布情况,见表2

2、 临床科室多重耐药菌分布柱状图 图

3、 多重耐药菌感染部位分布饼形图

二、分析:

由上表可见:

1、各科室发生感染的病例数,排序依次为:急诊ICU,神经内科,心内科。

2、感染部位的排序依次为呼吸道,泌尿道。

三、多重耐药菌的感染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患者自身的易感因素:

(1)急诊ICU内的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处于深昏迷,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且年老体弱,身体各项机能衰退;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下,住院时间长。 (2)神经内科患者,多数年龄较大并伴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等。

2、诊疗活动相关的因素:

⑴ 接触传播: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前后、陪人接触患者前后不注意洗手,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⑵ 患者接受了手术及侵入性的操作,如:气管切开,留置各种引流管、导尿管、动静脉插管等。 ⑶ 患者接受了放疗或化疗,以及使用了免疫抑制剂。

⑷ 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若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容易引起菌群失调,引发多重耐药菌的生长 ⑸ 病房的病人数量多,陪人多,空气污染。 ⑹ 消毒隔离措施有时做的不到位。

四、改进措施:

⑴ 加大对多重耐药菌的目标性监测力度,充分发挥预警及指导工作。当细菌耐药率超过30%时,应通知医务人员;超过40%时,应慎经验用药;超过50%时,应

75%时,应暂停使用。

⑵ 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多重耐药菌感染与传播的意识。 ⑶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⑷ 医务科、临床药事管理办公室、感染管理科督导临床医师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⑸ 加强病房及组织管理:减少陪人数量,限制人员探视,减少人员流动;增加病房通风次数,保持空气洁净。

⑹ 定时对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⑺对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人及时实施隔离措施:①单间或同种病原体同室隔离,无条件时可采取床边隔离;②按要求对病房内的环境及物体表面进行消毒;③各项物品应专人专用,且用后及时消毒灭菌;④进入病房前后、接触患者前后,接触病人周围环境后要认真洗手;⑤限制探视人员,减少人员流动,最好做到专医专护。⑥患者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防止感染;⑦患者用后的平车或轮椅应进行严格的消毒。⑧患者转科时应有医务人员陪同,向接收科室说明应对患者采取预防接触传播的措施⑨医疗废物单独存放,按要求分类管理。

⑻ 加强保洁工人培训,做好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上一篇:建筑装饰实习工作总结下一篇:建筑扬尘污染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