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2024-04-17

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精选7篇)

篇1: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摘要】目的 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1类整合子并分析整合子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 方法 用VITEK-AMS 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和药敏试验,用PCR方法扩增I类整合酶基因,经电泳后检测扩增产物。 结果 15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出1类整合子42株,检出率为26.6%。1类整合子阳性菌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携带1类整合子菌株易表现出对至少4种抗菌素的多重耐药性,其多重耐药率为68.6%(33/48),明显高于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28.6%),P<0.05。 结论 1类整合子广泛存在铜绿假单胞菌中,1类整合子对细菌多重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起着重要作用,应加强临床细菌基因水平的耐药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耐药性的传播。

篇2: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整合子是与细菌耐药性传播有关的基因系统,整合子通过捕捉和整合细菌耐药基因,在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和扩散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整合子通过位点特异性的基因重组可整合多种耐药基因对细菌多重耐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职称论文。

本文对158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分析,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其多重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来源

10月~5月从我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158株。标本分别来自老年病房(53株)、呼吸科病房(49株)、普外科病房(28株)、泌尿科病房(16株)和内分泌病房(12株)。菌株分别分离自痰标本(68株)、脓汁(42株)、咽拭子(18株)、尿标本(12株)、伤口分泌物(10株)和血液(8株)。标准质控菌株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携带1型整合子铜绿假单胞菌为本实验室分离株经测序证实,作为PCR实验阳性对照。

1.1.2 鉴定卡片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VITEK-AMS)采用的GNI鉴定卡、GNS药敏卡均购自法国Biomerievx公司,GNS药敏卡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亚胺培南11种抗菌药物职称论文。

1.1.3 PCR试剂

TaqDNA聚合酶,4种dNTP混合液,DNA分子标准参照物购自Takara公司;琼脂糖,溴化乙啶等常用分子生物学试剂购自上海生工公司。

1.1.4 主要仪器

VITEK-AMS自动鉴定系统购自法国Biomerievx公司;PCR扩增仪、DNA/RNA/protein analyzer分析仪和高速低温离心机购自德国eppendorf公司;PCR电泳仪为北京崇文东方仪器厂产品;DGW-99型台式高速微型离心机为宁波新芝科器研究所产品。

1.2实验方法

1.2.1 菌株鉴定

所有菌株都用VITEK AMS 分析仪GNI细菌鉴定卡进行菌种鉴定。体外药物敏感试验:采用GNS检测卡测定13种抗菌药物对15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操作方法按照VITEK AMS规定的方法进行。

1.2.2加热裂解法制备DNA模板

:用Luria-Bertani液体培养基200r/min振荡培养8h获得对数生长期菌株。携带1型整合子铜绿假单胞菌为本实验室分离株经测序证实,作为PCR实验阳性对照。

1.2.3筛选1型整合子阳性菌株

用PCR方法扩增整合子可变区,以整合子上游引物ggcatccaagcagcaagc和整合子可变区下游引物aagcagacttgacctgat,进行PCR扩增。50ulPCR反应体系为:DNA100ng、25mmol/LMgCl2、0.4mmol/LdNTP、0.4pmol/L引物和2.5UTaq酶。PCR反应循环参数设置如下94℃预变性4分钟;94℃45秒,55℃,45秒,72℃3分钟,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分钟。

1.2.4 PCR反应结束后取产物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拍照记录结果。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统计软件为SPSS10.0。

2 结果

2.1 1类整合子基因检测结果

全部15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DNA上有42株检测到I类整合子,占细菌总数的26.6%。1类整合子的大小分别为600bp、1000bp、1600bp、1900bp和2100bp。根据各株细菌质粒DNA上检测到1类整合子的大小和数目,细菌质粒NDA上的整合子可分为5种整合子谱。

2.2 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耐药性的关系

对比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与阴性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并做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1类整合子阴性菌株对11种抗菌药物完全敏感率为54.4%(86/158)。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更易表现出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磺胺类药物的耐药。耐药率最高的是复方新诺明(100%)其次为氨苄青霉素(90.5%)和庆大霉素(85.7%),丁胺卡那也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76.7%)。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对6种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阴性菌株,P<0.05。

2.3 1类整合子与多重耐药率的相关性

多重耐药率(耐4种以上抗生素)为62.0%(98/158),其中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占85.7%(36/42),阴性菌株多重耐药率为20.7%(24/116)。1类整合子阳性菌株多重耐药率明显高于阴性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3,P<0.01)。

3 讨论

篇3: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1 材料

1.1 菌株

来源于聊城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09年5月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PA540株。

1.2 MH培养基

采用英国Oxoid公司生产的MH培养基。

1.3 质控菌株

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均购自卫生部药品生物鉴定所。

1.4 抗生素、药敏纸片

抗生素、药敏纸片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

1.5 微生物鉴定系统

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32购自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

2 方法

2.1 细菌培养与鉴定

根据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 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鉴定结果。

2.2 抗生素敏感试验

采用纸片扩散法 (K-B法) , 结果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 (NCCLS) 2004年版标准进行判断。

2.3 耐药性分析

根据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计算PA的耐药率并比较其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性。

3 结果 (见表1)

PA对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高达64.8%~74.1%;在头孢类抗生素中PA对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的耐药率较高, 分别为63.9%、70.0%、73.7%;对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 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3.7%、32.4%、46.5%, 头孢哌酮添加舒巴坦后耐药性下降明显。

4 讨论

近年来, 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情况日趋严重, 已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不断升级, 致使耐药菌株不断产生, 细菌耐药已成为临床治疗的一大难题[3]。

本实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曲松天然耐药, 对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耐药严重, 这可能与上述药物在临床上长期且广泛应用有关。对部分药物如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相对较高, 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氨曲南、环丙沙星以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保持较高的敏感性, 这与其他国内研究者的报道基本一致。

总之, 目前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仍然严重, 临床工作者应及时了解病原菌的耐药趋势变化, 有效控制感染并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1]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 2008-7-1.

[2]林红燕, 叶晓光.医院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变化规律研究[N].中国中医药报, 2003-9-11.

篇4: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摘要】目的:調查本院ICU 19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防治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本院ICU病房的铜绿假单胞菌院内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本组铜绿假单胞菌院内获得性肺炎死亡率达到42.1%,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耐药严重,对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高达31.6%。结论:19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获得性肺炎单一及多种耐药情况均较严重,且死亡率高,需要高度重视,且要加强预防措施,合理谨慎使用抗生素仍是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株快速升高的最好办法。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

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19例,铜绿假单胞菌院内获得性肺炎均来自ICU,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47-89岁,平均年龄为76岁,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1999年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

1. 2 药敏试验:使用美国德林公司的Micro scn auto SCAN-4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药敏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2009年版标准判断。

结果

1、感染相关易感因素:19例患者17例(89%)均存在基础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10例,恶性肿瘤2例,糖尿病7例,合并有一种基础疾病的2例,2种的3例,3种以上的12例。长期卧床长期使用抗生素(>10天)者15例;使用激素者(>5天)6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13例。

2、混合细菌感染,两种以上混合细菌感染者16例,合84.2%,依次为合并肺炎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粪肠球菌等感染。

3、抗菌药物应用 :多采用2-3种联合用药,平均涉及20多个品种。广谱抗生素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或者头孢哌酮/舒巴坦),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氨曲南。

4、药敏结果见附表

5、治疗结果 治愈率1例(5.3%),改善率6例(31.6%),病死率12例(63.1%)。

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PA)在医院内广泛分布,常见于医务人员的手,病室空气中,还分布于医疗器械,特别是气管插管,呼吸机活瓣和管道,湿化器,吸氧管,当患者吸入菌量大,细菌毒力强时,病菌逾越局部和全身防御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引起院内感染。ICU患者多有基础疾病,其特殊的诊疗手段,如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深静脉置管等侵袭 性操作等是引发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究其原因可能为:1、ICU患者多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且较严重,尤其是伴有糖尿病、肿瘤、应用激素等使患者免疫功能更加低下;2、机械通气、各种导管的置入等多种侵入性操作,均使感染的机会增加3、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4、交叉感染也是院内感染不可忽略的原因。

本组试验药敏结果显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舒巴坦等耐药严重,阿米卡星,哌拉西林/舒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环丙沙星保持较高敏感性,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可做一线用药,其中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高,不宜作为经验用药的首选,抗菌药的长期重复使用及不合理使用是使几类长用药易致细菌耐药的原因,临床使用范围越广,使用频率越高,使用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耐药用。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高敏感性可能与我院较少应用有关,但有一定耳,肾毒性,故多在短期内应用,宜保留使耐药菌感染者联合用药。

PA天然有染色体介导的多重耐药特性,而且在使用抗菌药后发生获得性耐药,该菌存在多种耐药机制:1、PA具有较低的外膜通透性,是药物不易进入菌体,致对多种不同结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2、外膜蛋白D2缺失,其被认为是亚氨培南扩散的通道[1]。3、外膜存在独特的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可以排出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在PA多重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2]。4、PA可产生质粒介导的和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还可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其是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机制[3]。5、PA产生氨基糖苷类纯化酶,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原因。6、细菌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从而逃避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比如,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DNA旋转酶,二氢叶酸合成酶等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耐药[4]。7、细菌生物被膜形成[5]。综上所述,PA耐药机制极为复杂,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机制也有所不同,往往是几种耐药机制共同作用,使其对许多抗生素产生耐药。

总之,PA感染是临床治疗的难症,在预防措施方面:1、加强病区管理,做好地面、空气和每一个物件的消毒,对治疗器械特别是呼吸治疗器械要严格消毒;

2、严格遵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则,医务人员洗手是减少和预防交叉感染最简单有效措施之一;

3、加强规范治疗和物理操作每一个环节,严格无菌操作;

4、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防止二重感染,对于临床控制感染提高疗效,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起到关键性作用。

5、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忌滥用抗生素[6]。有文献报道称约20%的铜绿假单胞菌在单药治疗时,发展为多重耐药,亚胺培南单一用药时一周后甚至有50%的患者有耐药菌的出现。因此,认为早期经验治疗时以联合用药更可靠,根据铜绿假单胞菌的不同特性,针对细菌的增殖周期联合用药,选用2种或以上有效抗菌药。通过破坏细菌的胞壁,菌体蛋白,DNA合成等多个环节杀灭细菌,医院药剂部门及感控部门应加强临床细菌耐药监测,指示临床合理错峰用药,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和减少耐药性。

6、还可使用雾化吸入抗生素治疗,有效提高感染局部抗生素浓度或者采用支气管下治疗,注入阿米卡星等可以提高疗效[7]

参考文献

[1] OchsMM,McCusker MP.BainsM,et al.Negaive regulation of the Pseudomnas aeruginosa outer membrane ponin OprD seleetive for imipen em and basic amino acids[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1993,43:1085—1090.

[2] 王玉峰,左联,姚天爵,绿脓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与耐药性[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99,26:282-287。

[3] 许宏涛,陈东科,俞云松等.多重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耐药机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20-22。

[4] 陈军,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微生物分册,2001,24(4):31-33。

[5] Costerton JW, Lewandonski2,Cald nell DE,et all Miorobial biofilm[J].Ann Rev Microbioc,1995,49,711-745.

[6] 徐延模、杨薇、赵和平、6543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7-28

篇5: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具有广谱耐药性的菌株日益增, 其对妥布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羧苄青霉素和氧哌嗪青霉素的耐药率在30%~60%之间, 且不断上升。1994年报道对氨曲南和泰能的耐药率分别为43.7%和35%。目前对其耐药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目前认为耐药机制包括β——内酰胺酶的水解、外膜通透性降低、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 使细菌产生了高度耐药。

1 β-内酰胺酶的水解

铜绿假单胞菌通过酶对抗生素的水解作用, 可以使产酶菌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下仍能够生存[1]。由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机制主要有: (1) 铜绿假单胞菌产碳青霉烯酶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2) 所有的铜绿假单胞菌都能够表达由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 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诱导剂可增加表达水平。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AmpC酶微弱水解碳青霉烯, 合并铜绿假单胞菌膜通透性下降而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产生低水平耐药的主要机制。

2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

耐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主要机制是产生纯化酶, 催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氨基或羧基的共价修饰, 导致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与核糖体结合减少, 促进药物摄取的EDP-lI阻断而产生耐药性[2]。国内从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4种AAC基因和2种ANT基因以及1种APH基因, 一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可修饰多种氨基糖苷类药物使之失活[3]。

3 改变抗生素作用靶位

细菌在抗生素作用下产生诱导酶对菌体成分进行化学修饰, 使其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变异, 使药物不敏感而细菌本身的生物功能正常。对作用于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PBP5的β-内酰胺酶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PBP5缺失的铜绿假单胞菌可显示高敏特性[4]。

4 膜通透性降低

现已证明微孔蛋白OprC、D、E可形成小孔通道, OprF为形成大通道的微孔蛋白, 由于大通道的拷贝数较低, 或仅存在小孔道, 也导致铜绿假单胞菌外膜通透性很低。单独因膜通透性降低并不能产生临床显著耐药性, 它总是和其他因素一起作用才对碳青霉烯产生明显耐药性。OprD丢失时可引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6]。

5 主动外排系统的排出

主动外排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铜绿假单胞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推测铜绿假单胞菌至少有12种主动外排系统, 至今已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7种。在已发现的7种主动外排系统中, 以MexAB—OprM等六类主动外排系统在介导多种耐药机制中最为重要, 研究也最为深入。这6类主动外排系统均属于铜绿假单胞菌 (RND) 型外排泵。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是MexAB-OprM系统,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外膜孔蛋白进入膜间隙, 结合在内膜外侧, 可被MexB捕获, 借助MexA辅助蛋白的桥联作用, 经OprM排出细胞。大部分编码外排泵的基因组存在于细菌染色体中, 当泵出操纵子过度表达时则可提高药物泵出水平, 并产生多药耐药。故外排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形成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6 生物被膜机制

近年来研究表明, 65%以上的人类细菌感染与生物膜有关, 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11]。其基本结构由蘑菇样或柱样亚单位组成, 亚单位可分为根部、茎部、头部3部分。每个亚单位的结构骨架为胞外多糖纤维或多糖蛋白质复合体纠缠在一起形成的实心细条, 交错成网状。生物被膜的这种特殊结构坚实稳定, 不易破坏, 因而大大提高了其存活能力。生物被膜表型-基因学说认为, 生物被膜内细菌细胞采用了一种与悬浮菌细胞不同的表型, 这种表型是细菌附着在机体表面的一种生物学反应, 具有保护作用。细菌吸附后, 一些新基因的表达产物对生物被膜的耐药性起着关键性作用。

综上所述,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复杂的, 通常是多种机制综合作用产生多重耐药性。目前耐药性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外膜蛋白的改变导致的孔道变化或主动排出机制所致的对多种结构无关的药物的耐药。随着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分子遗传基础的阐明, 那些对形成多细胞菌落结构必需的基因产物都将成为有前途的化疗药物靶标。

参考文献

[1]蒋小飞, 洪秀华, 孙景勇, 等.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2, 22:443~446.

[2]李学如, 孟涛, 王艳.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理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 (抗生素分册) , 2004, 25:105~107.

[3]徐黔宁, 王伟平, 张仙森.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分布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5, 15 (2) :213~214.

篇6:铜绿假单胞菌的分布和耐药分析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院内感染 耐药性

资料与方法

2004年1月~2009年1月临床标本分离鉴定130例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为痰、伤口分泌物、脓液等。标本采集、分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1]完成。

测定方法: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扩散法,结果判读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NCCLS)各年出版指南,所用M-H琼脂购自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药敏纸片购自天坛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质控菌株:大肠杆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菌27853。

结 果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部位构成比:銅绿假单胞菌以呼吸道、伤口分泌物、脓液居多,其构成比,见表1。

药敏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天然耐药,对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其次是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等;对氨苄西林、SMZ、氨曲南耐药率最高,见表2。

讨 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人类正常菌群之一,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130例铜绿假单胞菌是从病人下呼吸道、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分离得到,表现为不同程度感染,与临床符合,这表明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该菌从呼吸道检出率最高(71%),其次是伤口分泌物、皮肤分泌物等。

130例铜绿假单胞菌除4例来自门诊外,其余126例均为住院病人,查阅60份病历,看到这些病例在菌株检出前多曾应用广谱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长期卧床病人;使免疫功能下降,引起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应引起足够重视。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呈现上升趋势,由表2看出铜绿假单胞菌对SMZ、头孢呋新、诺氟沙星、哌拉西林等耐药严重,仅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耐药性在21%以下,其耐药性与资料[2]相似。部分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少数细菌可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耐药,给治疗带来困难,应考虑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联用。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是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呈现了多重耐药,临床在应用抗生素时,要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者要加强防护,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452-531.

2 江洁华,廖伟娇,徐军,等.多重耐药革兰氏阴性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的表型及基因型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5):493-495.

表1 130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部位构成比

篇7: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与多重耐药性研究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属革兰阴性杆菌,假单胞菌属,常定植入呼吸道等表面,是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为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引起多种感染。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给临床治疗造成极大困难。

近年来,随着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在临床上大量使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灵敏度不断下降,尤其是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逐渐上升,严重威胁临床的抗感染治疗。为此笔者调查了近一年来我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各科室送来的痰液、灌洗液、脓液、尿液、伤口分泌物、血液等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

1.2 药敏纸片

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头孢哌酮、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替卡西林、磷霉素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

1.3 培养基

Mueller Hinton琼脂为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厂产品。

1.4 药敏方法

采用Kirby-Bauer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并按CLSI2009年规定判读结果。

1.5 质控菌

用标准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药敏试验质控菌。

2 结果

14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见表1。

3讨论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其是水和潮湿地带,该菌对抗菌药物有自然抵抗力,因此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特别是较虚弱的患者,长期卧床,各种医疗器械受检者,呼吸机使用,气管切开,尿道插管,血管内导管更为易感。其他如烧伤、压疮、溃疡继发感染、神经外科术后、肺部感染和败血症。分离自无菌部位的铜绿假单胞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病原菌。来自有正常菌丛部位的分离菌株,若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毛囊炎、外耳炎,则有临床意义。呼吸道分离的黏液性铜绿假单胞菌,提示肺囊性纤维化。来自血液、无菌体液的假单胞菌,大多有临床意义。我院近一年来的细菌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约20%来自呼吸道,其他依次是伤口、泌尿道和血液等。

铜绿假单胞菌对抗假单胞菌青霉素类(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较敏感。但近年来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有更高的耐药性,常常显示多重耐药。耐药也可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发生。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条件有天然、突变和获得性,表现在抗生素灭活酶的产生;膜通透性的改变;激活外排泵;青霉素结合靶位的改变。临床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呈现固有的耐药性,长期以来将这种耐药性归结为该菌具有异常低通透性外膜。现在已认识到这种耐药性是由于能量依赖的主动外排系统(MexAB-OprM)和低通透性外膜协同作用的结果,最近有资料显示,MexAB-OprM系统通过外排可直接介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则是该类抗生素进于细菌的特定膜蛋白通道OprD缺失。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越来越强,使治疗变得十分困难。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以及加酶抑制剂的抗生素一直认为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可靠药物,现在耐药性也在逐步上升。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与自身的耐药机制有关,膜孔蛋白的缺失、结合靶位的改变、外排泵的激活及外膜通透性的降低是铜绿假单胞菌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

总之,我院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所以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必须根据实验室的药敏结果选用,对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缓细菌耐药率产生及流行、采取和制定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凤翔, 杨玉.临床实用药物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10.

[2]侯连兵, 杨莉.简明临床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8.

[3]孙淑娟, 袭燕.抗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

[4]倪语星, 洪秀华.细菌耐药性监测与抗感染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4.

[5]彭六保.临床抗菌药物实用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1.

上一篇:糖葫芦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下一篇:新纪元小学校园安全事故处理办法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