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提升

2024-05-06

学习力提升(精选十篇)

学习力提升 篇1

1.1 学习力是所有能力的源泉

人从一无所知的状态逐渐提升, 逐渐完善, 成长为一个具有各种能力的人, 依靠的是学习, 教师从一个新手慢慢地成长为具有较好的教材理解能力, 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的优秀教师, 依靠的也是学习。学习力是其它各种能力的源泉。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 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1.2 时代要求教师与时俱进

中国教育发展到了今天, 教育观念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就小学数学课堂来说, 我们已经由教师为主体变为了以学生为主体;已经由单纯的重知识的传授变为既重知识的传授也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 理论水平的发展, 还会产生。如果教师还抱着老观念进行教学, 那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1.3 教育理论博大精深, 需要教师不断学习

从教师自身的情况来说。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学校学的东西只限于理论水平, 而且就从理论方面来说也是很不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 实际教学情况千变万化, 新教师进入工作岗位后明显感到能力不足, 需要学习。

从以上三点我们就能得出结论:教师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这样说: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提高的希望在学习。

2 教师的学习现状及原因分析

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学习状况并不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阻碍教师学习的客观因素多

(1) 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 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论坛上, 有一篇“老师, 你觉得累吗?”的贴子, 回贴的教师有2931人, 进去一看, 整篇内容都是老师喊累的情况, 认为“累并快乐着”的不足十分之一, 而认为不累的就更为稀少, 可见, 教师工作任务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样, 教师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进行学习。

(2) 教师的学习机会少。在我国, 教师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 而相应的, 我国对教育的投入却很少, 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也少。所以, 每个教师外出进行学习的机会是不多的。

(3) 上级部门的规定形式化, 让教师习惯于应付。现在让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呼声也高, 不少的规定都已经出台, 而有的规定显得形式化。如很多地方规定小学教师要具备大专甚至本科学历, 至于什么专业的学历一概不问。这就使得很多数学教师跑去拿一个汉语言文学的文凭。而我们最需要的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没地方学, 因为没有这样的专业。我们只能进行零碎的自学, 可这样的自学是不发文凭的, 做了事却得不到上级的认可。

2.2 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够

其原因具体有:

(1) 教师职业倦怠严重, 丧失学习热情。上面已经说到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 而教师要面对的还不止这些。他们还要面对各方面的压力。现在虽说是要淡化分数, 但我们仍是以分数定升学, 平时也经常进行统考, 这种情况下, 领导必然向教师要分数。而社会舆论又经常报道教师的一些劣迹, 以偏概全, 使社会上对教师这一职业形成了偏见, 生活中社会对教师言行的要求很高。家长在舆论的引导下开始经常找教师麻烦, 稍不如意便对教师进行指责。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受到溺爱情况较重, 教育很困难, 教师必须小心翼翼, 否则出了事故后果极为严重。教师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经常生气、久坐, 还有粉尘等问题, 使教师的职业病普遍, 教师健康状况不佳……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各方面的调查都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极为严重, 特别是语文数学老师。在严重的职业倦怠下, 教师怎么还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行学习。

(2) 教师队伍缺乏激励机制, 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在各行各业中, 如果努力工作, 工作出成绩就会有奖励, 人们努力地工作, 物质和精神回报都很丰富, 付出与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而教育行业长期以来提倡的就是奉献。教师努力提高, 教出成绩得到的奖励难以体现在物质上。教师容易产生一种认识:教好教坏一个样, 那又何必努力提高, 认真学习。

(3) 教育质量难以评定, 教师容易安于现状。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进行标准的量化评定。人是复杂的, 变化着的, 学生的质量极难评价。就有很多教师不知道自己的教书水平怎么样, 不进行统一的考试就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就是进行了统一的考试, 这样的排名反映出的信息也是片面的。那么教师完全可以认为自己的水平还可以, 教小学而已, 认为自己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了, 反正小学的知识简单。这就没有了学习的紧迫感, 自然认为自己不需要学习。

3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学习力的一些建议

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 我从自身感受出发, 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希望能有所帮助。

3.1 建立竞争机制

大多数小学教师的价值观总是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现在中国的大多数人是重物质的, 在这种情况下, 加大奖励力度, 拉大收入差距,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让小学教师勇于参与竞争, 在竞争中感受到不足, 自然产生想要提高、需要学习的愿望。可是又很不好实施, 具体问题很多:

(1) 教师的工作质量不好评价, 那么怎样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价值?工作价值不好评定, 又怎么定待遇?

(2) 激励机制中, 差距的大小不好确定。太大容易引起行业的波动, 影响教育行业的稳定;太小又没什么激励作用。

(3) 教育行业是一个特殊产业, 他基本上没有盈利性, 自身没有收入, 只能靠国家的投入。要拉大差距是在本来的工资总额中进行调整还是国家再投入。前者因为小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本来就不高, 再减少一部分移给另处的老师, 必然会出现大的问题。后者又会加大国家的负担, 而且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以来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多年努力都未能赶上, 再投入谈何容易。因此, 对于这个问题, 具体如何实施有待有关部门解决。

3.2 为小学数学教师减负

小学数学教师的隐性工作太多, 数学的主科地位和区县统考决定了他们必须狠抓质量。所以, 他们依然要布置不少的作业, 把学生和自己陷在题海里。还有培优补差的问题, 特别是补差, 那是事倍功半的事情。要想真正让小学数学教师减负, 应该取消统一考试, 统一排名。在这种排名的竞争下, 不是看教师做合格没有, 而是看教师做到极致没有。当然, 并不是说就不管教师的教学质量。上级部门可以制订合理的, 在现有的课时、合理作业量, 教材难度, 教师的普遍教学水平的现状下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而不是那种城市到农村, 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都相同的及格率、优生率。这样, 会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减负起到很大的作用。

3.3 取消形式化的学习规定, 给予教师或教研组更大的学习自主权

现在上级教育部门还是很重视教师学习的, 定下了不少具体的学习任务。在这些学习任务中, 有不少是普遍的, 专业性不强的, 甚至是我们不太需要的。这种情况下, 可以弹性的只规定学习时间和学习量, 而具体时间和内容完全可以让教师或教研组自主决定。这样容易引起教师的学习兴趣, 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3.4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 多开展高层次的专业培训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市级的数学教师专业培训, 收获很大, 亲身的经历让我感到, 如果更多的教师都能参加这样的培训, 那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学习力会有很大的提升。

3.5 构建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

教师所面临的大环境一时之间是很难改变的, 但事实证明, 即使有各种不利于教师学习的因素, 有的学校教师的学习能力依然很强, 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教师接触得最多的也是学校, 像学校这样的小环境比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更能影响教师的学习能力。通过学校环境的营造, 可以在哪些方面提升小学数学教师的学习力呢?

(1) 人性化的管理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好的领导, 关心下属、处事公平, 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 压力较小, 比较放松, 能以更好的状态进行学习。

(2) 合理安排工作, 减轻教师负担。好的学校, 管理是比较科学的, 教师的工作安排也很合理, 让教师既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又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

学习型班组提升学习力 篇2

一、提高认识,自我超越,增强职工学习动力。

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开拓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景,学习型班组创建开展后,我们始终把工作的压力作为我们学习的动力,把学习的效能发挥到工作中去。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全部门中开展“为什么要学习、学习为了什么”大讨论。通过学习讨论,重点解决“要我学”与“我要学”的问题。使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要适应市场需要学习;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方法的采用,需要学习。同时,纵观企业的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企业学习力的提高。

二、确立愿景,落实措施,促进员工学习毅力。

开展学习型班组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持久深入,必须解决员工的学习毅力问题,也就是如何坚持学习、学有成效。为此,我们从明确目标、确立学习愿景、落实措施、层层制定考核办法入手,建立奖惩约束机制,调动职工学习的积极性,确保学习的持久性。在学习愿景的确立上,我们首先建立学习型企业创建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基本要求,然后进行宣传发动。根据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要求和企业实际,设计出专门的表格,围绕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个人愿景、学习进度等内容,组织职工人人制定个人学习愿景。

三、设计载体,学以致用,提升职工学习能力。

设疑导思 提升学生学习力 篇3

语文课堂首先应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嘴,扩展其思维的长度与广度。孔子也早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据此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粗略探究,尝试用“激疑,启问,导思,引辩”的方式盘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思考的快乐。

一、激疑

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需教无疑。”用公式表示:无疑——有疑——无疑。《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初读很简单,学生不难领悟百合花的外在风貌及精神品质,但如此浅尝辄止是无法进入作者林清玄的精神世界的,因此我用“小故事中蕴含的大智慧”的评价作引子,激发同学去想“为什么说它有大智慧”、“大智慧是什么”。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究“百合花生长的环境哪一种更可怕”、“百合花有哪些花语花行”、“这株百合明明盛开在山谷,可为什么说在心田上”等问题,激发学生深入品味文章的字句,乃至标点,由与文本的交流最后上升到与作者的精神交流。

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可他也有婉约的一面。其《记承天寺夜游》可谓“言既简而意深微”,但这些仅凭初二同学的文言基础很难领会。尤其是作者隐藏在 “闲”字背后的五味杂陈,更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作基础。“有疑时需教无疑”,所以笔者找了一个简单的支点让学生讨论,即 “苏轼的知己”。学生一下就找到张怀民与月亮,然后启发学生去分别探究两者的共同点,也就明白了苏轼的精神世界及志趣情操。

实践证明: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可以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疑是思考的开始,疑是创造思维的表现,疑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善于激疑,是老师的职责。我明白: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他们钻研得越深。

二、启问

《论语》云:“疑思问。”俗话说:“疑问疑问,有疑则问。”古今中外的学者都重视提问题。李政道说:“学生最主要的是学会提问题,否者,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爱因斯坦也说:“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由此可见:通过启问,可以让学生有“悟”有“得”。启问是在激疑的前提下完成的。上面所讲的苏轼的例子就可让学生结合资料、时代提出问题。例如这篇文章苏轼写于何时?当时他的心境、处境如何?这篇短文除了记游外,是否还有其他内涵?而《故乡》则可以引导学生从改写课题入手,例如将课题改成“闰土的变化”;改成“希望与路”;改成“变”等进行比较。在启问中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在提问中探求作者的创作意图,走进文学大家的心灵。

三、导思

思,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开动机器”。思,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及作用。古近中外学者也无不重视“思”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达尔文也说:“我养成了一种耐性,能够成年累月思索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导思,是我一贯重视的,贯穿于我的教学全过程。我的体会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包办代替逐一进行解答,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寻求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采用“设疑导思”的方法,通过层层递进式的问题的提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我从作者描写的月亮(知己)入手要求学生分析景物特点,继而引导他们思考两处月亮特点的差异,然后请同学探究景物中蕴含的不同情感,从而让学生领悟到不请自来的“入户月色”虽为殷勤探问,但里面却包含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无奈与“明月解我怀”的欣慰,明了那一轮空明皎洁的明月恰是作者安宁平静、悠然自得的心境写照。正所谓“欲见空明之月,须有空明之心”。通过导思指导学生探求新知识,通过导思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形成好的思维品质。

四、引辩

辩,就是争辩、辩论。辩是发展智力的激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真理是从各种意见的冲突中得来的。语文应该是“学无定法”的,如果定要遵循某种定理,反而是画地为牢。所以我在教学时有意识调动大家多方思维,积极辩论。在作文辅导时,尽可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立论,并展开辩论,从中辩出最佳立意,在争鸣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引导学生以“菲利普夫妇对与错”为话题展开辩论,在激烈的课堂争辩中完成个性阅读,深入了解人物性格的成因,同时理解作者在小人物身上寄予的深切关怀。

构建“双快”课堂提升学习力 篇4

一、双快课堂的内涵

我校的双快课堂是以全脑原理为科学依据, 以启发潜能教育为理论基础, 体现“两主一本一线”的课改思路。两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一本:以学生的学为本; 一线:以学习力训练为主线。所谓双快课堂是指快乐、快速。在课堂上, 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思维训练, 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会了, 才会由衷的喜欢, 才会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快速, 就是把效率问题作为教学改革的主攻目标, 以科学理论为先导, 在“快”字上搞改革, 以效率上寻规律, 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快节奏、高效率为主要特征的训练程序。

二、具体措施

1.优化团队建设, 激发教师潜能。

首先, 确立目标。我们每年都对学校的办学目标进行重新解读, 和教师一同对学校进行SWOT分析, 查找优势与不足, 确立了下一个阶段的办学目标。其次, 调整心态。我们带领教师观看李践老师的《心态管理》《成功人士的五项管理》等讲座, 帮助教师调整心态。为了提高全体教师沟通的艺术性, 学校聘请教育专家——铁岭市教师进修学院党委书记郑重, 为全体教师做《教师的沟通艺术》的讲座。第三, 赏识教师。在工作中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教师, 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市区骨干教师活动, 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最后, 提升教师。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各级教师培训, 以及省市区教研室组织的各学科培训、教师大比武等活动。带领教师做同心杆游戏, 每学期开展一次野外拓展训练等活动, 让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尊重。

2.引领教师研究, 做学者型教师。

带领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改革课堂教学,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为优秀教师往往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科研成果, 并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中的教师。2010年初, 我校开展了国家级重点课题——学习力课题研究。所谓学习力, 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造力和学习转化力的总和。这项课题研究关注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并以脑科学为依据、以启发潜能教育为理论基础。

3.引领教师实践, 做幸福的成功者。

学习、研究的目的是将书本上学到的理念和我们的科学成果落实到工作实践中, 转变成教师的教学行为, 并做到学以致用。我校的课改首先以低年级语文教学为突破口, 删除了繁琐的分析文章, 把语文分析改为语文实践, 分解难度, 以读代讲, 先读后写。把节省下来的时间还给学生,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实现海量阅读。为了实现全方位的课改, 我校在辽宁省率先把大脑思维导图这一思维工具广泛运用到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等各学科教学中,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学习、工作效率。目前, 我校1~6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利用思维导图, 阅读文章复述和背诵文章内容, 运用思维导图预习各学科、进行知识整理、归纳复习知识点。为了推进课改, 我们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我校每学期都坚持开展以“双快课堂”为主题的评优课活动, 让老师走出自己的课堂。学校还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赛 (朗读、计算、书法、制作课件等) 和教学大比武活动。教师在交流、碰撞、沟通中, 实现了教学与教研的共赢。

三、取得的成果

学习力提升 篇5

——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王庄小学观摩研讨总结

郑州市二七区王庄小学

2014年5月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促进学生学习力提升

——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王庄小学观摩研讨总结

随着二七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活动的开展,我们王庄小学经历了先在学校学习理论,观察教师课堂,推荐教师参加共同体内的评选活动,又派出任课教师参加区域层面文化节的课堂观摩活动,紧接着有利用学校校本教研的时间,也利用课堂观察的方法,举行骨干教师汇报课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整个活动的研讨交流活动。

第一、观摩区域层面的课堂展示活动,教师体会深刻。

本届课堂文化节最大的亮点就是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主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到人和路小学、春晖小学、陇西小学、淮河东路小学参加不同学科的课堂展示活动,观摩着一节节高质量的课堂,我们学校业务领导和参与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要促进学生学习提升,必须处处为学生考虑,做学生的助手,努力做一个看风景的人,及时为学生提供服务。

首先是学生方面,无论从学生学习态度的端正,学习习惯的培养,还是学习方法的优化,学习毅力的磨练等方面,我们王庄小学都需要再重新出发。作为老师,对这些概念和内涵不明晰的,要利用网络和教育书籍重新学习;对于把握学生学情、年龄特点、学习状态不明了的,要走近学生,多了解情况,认真分析;对于班风不正的班级,配合班主任,再构建班级文化,用文化来建设班级。

同时教师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亟待转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不多。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甚至出现少部分学生厌学、游离课堂现象,课堂上常常不在状态,玩小东西,做小动作,走神,睡觉。教师教学方式方法,评价方案的设计,课堂流程的顺成,学生学生动力的激发功夫都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二、反观我们自己,与区域层面要求相差还甚远。

起初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理论时,对什么是学习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清楚和误解。当时,学习的仓促,大家印象还很深,集体学习完后,也很少有老师进行深入学习。结果在推荐教师参加共同体活动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大胆亮相。最终张奎老师勇敢地抓住这次机会,用心准备,学习课标,观看名师视频,请教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导处帮助选课例,现在学校试讲,最终执教了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获得第五名的成绩。看着张奎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我们稍感有了自信,看见了我们农村学校要走的漫长的道路。

回顾我们参加共同体课堂观察活动的时候,我们与兄弟学校课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教师的素质,学生的差距,研究团队的水平,都使学校压力很大。我们虽然调动了50%的老师参加了共同体的课堂观察,但我们课堂观察的能力和水平却跟不上共同体的步伐,特别是观察量表中的分析和建议,我们能够进行科学分析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老师寥寥无几。研究团队中,学科骨干和名师稀缺,研究肤浅,粗枝大叶,很多细节问题不会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剖析。教导处的指导能力不高,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有效指导。我们执教的教师虽然参与积极性高,可是研究深度不够,功夫下得小。

再看本周二下午的课例研讨,我们仍然请张奎老师为我们提供一节课例。我们把学校教师分成三个小组,每小组2-3名观察教师,用区第三届课堂文化节的量表,分别从教师理答和学生学习有效性两个维度进行观察。看到张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长了,朗读的深度加大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师的导学导教作用凸显了。课堂上听说读写的落实不再是空中楼阁了,观察教师对表格的研究热情更高了。这些变化,真心感谢区教研室。

根据以上的研究交流,我们唯有脚踏实地地多学习,多研究,才会缩小与共同体的差距。

第三,活动后集体反思,我们如何重新重发?

只有学习和反思,这才是想进步的前提。我们今后该怎样迈向更专业的教学工作呢?

1.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规定,下午集中在周二、周四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周二,课例研讨;周四,理论学习。

2.加大对学习力的研究,特别是理论的学习。3.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每周一观察一交流。

坚持底线思维提升教师自身学习力 篇6

【关键词】教师;底线思维;学习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底线思维是最深入、最彻底、最清醒睿智的“预”,它要求的是“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准备”、“以‘一万的努力严防‘万一的发生”。底线思维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是对意识形态领域规律的整体性把握,要求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觉顺应规律,客观分析宣传思想阵地管理中每个细节、每个可能出现的问题,妥善解决各种问题。

底线思维的实质是一种后顾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在关注矛盾的转化中把握决策过程,在着眼于负面后果中建立防范体系,在防范的同时努力向好处积极转化,在最坏的打算中实现最好的结局,也就是“守乎其低而得乎其高”。从古至今,人们对教师的职业看得很高,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很多教师对自身要求也很高,在个人修养和实际工作中都努力去达到这些要求,但因为主客观原因很难达到,于是部分教师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觉不到教师职业的幸福,而大家对教师群体也就颇有微词。在巨大反差面前,教师要有底线思维,要守住底线,也要向更高层次努力。

试想,如果自身的学习力不高,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水平都很浅,对当前教育变革看不清方向时,我们如何利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如果自身对历史一无所知,我们又怎能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如果自身不能及时地了解和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甚至对新技术、新实物采取抵触情绪,我们又怎能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如果自身对教育的最低目标,处事的最低原则都不清楚,我们有如何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呢?因此要深入领会习总书记的五种重要思维方式,就需要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很广的人生阅历和很高的知识水平,说到底就是要我们具有很高的学习力!

学习力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总和;是人们获取知识、分享知识、使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是动态衡量一个组织和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强弱的真正尺度。那我们怎样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呢?我想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我们的学习力:

一、改进我们的学风,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重视学风建设是对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继承弘扬,是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本质要求,是党应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有效途径。当前,很多学校的学风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学习目的不明。很多教师没有把学习当作一种工作追求,当作一种境界,当作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缺乏终身学习、自觉学习的理念,学习是被动的、短期的。二是学习态度不正。有的教师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差不多了,不用学习也能教好学生;有的认为干比学重要,学不学习无所谓,在各种会议上肆无忌惮地讲话聊天,批改作业,玩手机,做自己的事;有的认为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顾得上学习,对学习不热心甚至有抵触。三是学习动力不足。有的教师认为学习新技术不是提高效率,而是一种负担,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有的心浮气躁,追求享乐,静不下心,特别是八小时以外的时间,真正长期坚持买书读书的少、调查研究的少、思考问题的少。这些都是严重的学风问题。

改进我们的学风,首先必须要更新学习理念,我们的学习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必须在学习理念上体现科学性、时代性。当今时代,伴随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知识总量的翻番周期愈来愈短,从过去的100年、50年、20年缩短到5年、3年。据统计,人类已有知识到20世纪末只占当时知识总量的5%。这表明,历史绵延很久的“一次性学习时代”已告终结。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管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读十几年的书,才能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坚持不懈地终身学习,才能够使用一辈子。因此,终身学习应当成为每一个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第一需要。所以,提升学习力的首要切入点,是要改进我们的学风,树立先进的学习理念,包括:“终身学习”,“处处学习、时时学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团队学习”,“学习的资源意识”,“研究式学习”,“反思式学习”等理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场学习观念革命越彻底,提升学习力就更优越。

二、养成不断读书的习惯,树立随时学习的理念

成功取决于习惯,而非智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教师要善于学习,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利用好时间,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万事皆学问,事事皆学问。从古到今,每一个成功者都善于学习,注意养成随时学习的好习惯。鲁迅说:“世界上哪有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李瑞环讲:“不要忽视零碎时间,理发、洗澡、散步、坐车等头脑空闲的时候,都可以用来思索。”毛泽东提出“让读书学习占领工作以外的时间”。

对于教师而言,读书不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一条捷径。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虽然学校会组织一些校内外培训,安排教师短期学习,但是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都不够,对提升教师的能力很有限。只有读书,可以不断地给予自己精神食量,总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没有捷径,只有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

三、注重跨领域学习,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

作为一位教师,其实除了自己学科专业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既要重视教学内容的学习,更要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既要重视学习的专用性,更要重视学习的广博性。我们更需要跨领域学习,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全面学习理念就是学习者应以浓厚且广泛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学习,积极拓展知识面、丰富知识结构,促使自己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强调在学好、学精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做到专精与广博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学生学科知识外,还要教学生立德做人,还要管理学生如何高效学习,还要善于疏通学生的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等等,因此,教师们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包括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管理和科技信息网络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经济管理和互联网思维方面的书籍,我们更应该主动去学习,你可从中学到很多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新规则,可以使自己真正成为行家里手、学习高手、教育专家。

底线思维是安全阀,是稳压器,也是保险杠。坚持底线思维、用好底线思维,不仅能反映出教师的智慧,更是其具有忧患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的集中体现。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底线意识”,即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要体现国家意志,教国家认同的历史与国情,符合社会主流思想真正反映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时刻告诫自己:在没有找到更为科学的指导理论和价值观之前,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追求真、善、美!

参考文献:

[1] 刘小玲,改革呼唤五种思维[EB/OL].

http://jx.people.com.cn/n/2014/0623/c190259-21485698.html.

[2] 张丽新,坚持和培育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底线思维[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2).

构建学习型组织提升发展内生力 篇7

温家宝总理在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上的发言深刻地指出了读书的意义:“要战胜这场金融危机, 从根本上还是要靠人, 靠知识的力量和科技的革命。我们提倡读书, 因为通过读书可以温暖人心、提振信心、寄托希望, 通过读书可以掌握知识、增强本领、勇于创新。”

无论是对于一个人、一个组织, 还是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读书学习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当前身处危机之中, 正因为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是过去没有经历过的, 所以更需要通过读书学习来开启智慧、指引前进方向。

令人欣喜的是, “一种全社会的读书风气”的倡导已经率先从中央层面开始了。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开学典礼上, 校长习近平指出:“要深刻认识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 要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自觉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那么什么是学习型组织呢?对个体而言, 仅仅是喜爱学习就够了吗?非也。首先, 班子的团结, 组织上下协调以及群体环境的民主、和谐是建构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也就是说, 我们必须营造一种最容易产生学习氛围的外部环境。其次, 在组织内部需要建立完善“自我学习”的机制, 组织成员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 使学习成为工作的一种新的形式。

“善于不断学习”是学习型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本质特征。这里包含了四层含义:一是“终身学习”。学习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 学习最可贵的是坚持, 只有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才能形成组织内良好的学习气氛。二是“全员学习”。即在组织中上至决策层、管理层, 下到操作层, 都要全心投入学习, 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 他们是决定组织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 因而更需要学习。三是“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 换句话说, 学习型组织不是先学习然后再进行准备、计划、推行, 不要把学习和工作人为分割开来, 而是应该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团队学习”。即在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的同时, 也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在学习型组织中, 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 通过团队学习, 能够得出比个人思考更正确、更客观的结论, 同时更能培养成员们系统思考的能力。

由此可见, 从简单的个体的读书学习到一个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它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而对每个个体来说, 当我们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读书学习活动时, 便能更深刻地了解其与组织、社会的内在意义了。

提升学生学习力的尝试与思考 篇8

多年来,我校一直积极践行以“问题导学”“合作探究”“反馈运用”为主要特质的旨在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教学模式,强调以生为本,注重生态化推进。结合我校的具体实践,笔者认为,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培养孵化问题的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显得重要。”因为“问题”的发现,往往就是学生学会探究知识的起点和激发创新思维的基础,所以,学生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史宁中教授也曾说过,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孵化问题的意识呢?

1.以导学案为 抓手。

教师不仅要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的角度设计导学案,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等因素。导学案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层次性,唯有这样,才能使绝大多数学生有可能“孵化”出问题,进而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同时,这也能保证教师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真正存在的“问题”,而不是课前教师主观想象的所谓的“问题”。时间一长,学生就不仅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的意识也会不断得到增强。

2.优化 教学 方 法 。

首先,教师的教学观要真正地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活动中,教师既不能将预先设计好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也不能以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分析,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变换思维角度,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取知识。

其次,教师要善于指导和帮助学生经常性地探究、总结一题多“解”的方法、多题一“解”的规律等,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厘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体会智慧生成的快乐。

3.构建 合 理 的 评 价体系 。

评价方式有多种,但科学合理是关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高低,不能仅看他解决了导学案中的多少题目,在课堂上回答教师的提问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能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能否敢于大胆质疑、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注重有效的合作探究

1.科学分组。

分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小组的规模、组员间的搭配等。通常,小组结构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的安排能促使每一名组员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并能使小组成员彼此协作、相互支持。

2.合理 分 工 。

教师要明确由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小组内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设置不同的主讲人,轮流主讲,让每一名组员都有锻炼的机会。

3.明确 目 标 。

每次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都要明确本次合作探究的任务和目标,否则,合作探究就会显得盲目、没有方向、效率低下,最终达不到提高小组成员个人学习能力和团体学习成效的要求。

4.适时 组 织 。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避免盲目地、随意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而应当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确定是否需要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此外,还要防止合作探究学习时出现蜻蜓点水或变相灌输等不良现象。

三、强化反馈,注重运用

反馈是一种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的的回归性检测,它针对预设的学习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当堂训练,要求学生定时、独立完成。

反馈的题目要体现基础性和层次性,可以是一些带有探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强化对规律性技能方法的掌握,又能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些语言学科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口语练习方面的反馈题目。

反馈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是要密切关注反馈结果,对于不达标或达标不理想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后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补标。

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只有学会运用,他们才能体会到知识的价值,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有效训练,我们可以使学生拓宽思路、巩固知识、提升能力,并为后续的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技能与方法。为此,教师首先要多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其次,要利用分层教学和多样化的作业,着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使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再次,教师还应当经常创设一些情境,指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搜集信息、自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熟练运用。

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密切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并让这样的学习力不断提升。

摘要:引入学习力理论,打造生本课堂,是新课改进入深水区后的创新。它着力于研究学生的学习提升策略,倾力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机制的建构,通过问题孵化、合作探究与反馈运用,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全面发展与主动发展。同时,通过问题导学、活动探究、拓展思维等环节,关注学生发展,打造生态课堂,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基于学习力提升的实践,从学生成长的过程来说,是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独特性的彰显与主体性的弘扬;从师生共同活动的角度来说,是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

童声合唱与学生音乐学习力的提升 篇9

一、童声合唱对注意力的提升作用

(一) 合唱的音准听辨对注意力的提升作用

多声部音乐进行是童声合唱所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 童声合唱至少为二声部合唱, 一般为三声部合唱, 亦常有多达四个声部以上的合唱。在唱单声部歌曲时, 学生只需注意自己的音准是否正确即可。而在唱多声部歌曲时, 各声部之间的音程关系是需要进行相互配合的, 学生不仅要注意自己的音准是否正确, 还须注意辨听与其它各声部的音程关系。

在合唱进行中, 既有各声部线性横向的旋律进行, 又有各声部整体纵向的和声进行, 歌者既要唱准本声部的旋律音准, 又要在错综复杂的和声进行中与其它各声部的旋律进行有机合作, 以形成准确的和声音响。因此, 在合唱中必须全神贯注, 保持高度的音准听辨注意力, 不允许稍有疏失。

在童声合唱中, 通过这种多声部音乐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音准听辨注意力培养的功效, 是任何其他音乐表现形式所无法企及的。

(二) 合唱的发声状态对注意力的提升作用

歌唱气息为歌声的发出和延续提供了必须的动力, 如果歌唱气息不稳定, 当歌唱气息过冲时, 音准就容易冒高, 而当歌唱气息力量不足时, 音准又容易偏低。另一方面, 歌唱的发声位置对合唱音准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歌声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气息与声带的相互作用, 这一发生相互作用的部位就是“发声点”。

在歌唱中不但气息运动要控制好, 声带的工作状态也要正确。只有在低喉器位置的情况下, 声带才能保持其正常的振动发声状态。而在高喉器位置的情况下, 声带运动就会受到挤压, 不能正常发声, 歌声就容易飘忽不定。因此, 在合唱训练中必须要求合唱队统一采用低喉器位置歌唱, 低喉器位置的歌唱能够从发声基础上保证合唱音准的一致性。

合唱强调声音的共性, 要求将个人的嗓音特点和歌唱习惯加以掩饰, 使其符合合唱的音色规范, 形成所谓的“合唱音色”。同时, 也必须注意保护和发展合唱队员个人的嗓音特点, 使他们原有的嗓音优势在合唱中得到正常的发挥。合唱中的发声训练比单纯的声乐学习更具挑战性, 通过合唱的发声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歌唱技能得到更为全面的发展。

(三) 合唱的整体协调对注意力的提升作用

合唱音量的协调必须根据音乐表现的需要将各声部的音量调控为错落有致、互相协调的合唱总体音量, 不同声部在合唱中分担着不同的角色, 有的唱主旋律, 有的唱副旋律, 也有的唱基础和声。要唱好合唱, 必须弄清楚各声部所担任角色的声音性质。

合唱音高的协调需在音乐中广为应用的“十二平均律”与“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等不同的音律加以调和。“十二平均律”的最大优点是便于自由转调, 但从主观的听觉感受来说, “十二平均律”并不是最悦耳的。因此, 合唱应将“十二平均律”与“五度相生律”、“纯律”加以结合运用。

合唱色调的协调是通过合唱色调的对比来实现的, 其主要手段为主、辅声部的对比。主、辅声部的对比主要通过音色对比和音量对比来表现。一般地讲, 主旋律声部的色调应相对先突出一些, 而其余各辅助声部则应根据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作出恰当的色调处理。在合唱中应始终强调主、辅声部色调的明暗对比。

综上所述, 合唱的协调关系错综复杂, 合唱整体协调相关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协调力。

二、童声合唱对理解力的提升作用

(一) 合唱基础训练对理解力的提升作用

合唱的基础训练涉及多种歌唱的技能技巧, 能否顺利理解其中的要领, 是能否唱好合唱的关键所在。而歌唱的技能技巧通常又十分抽象, 不易理解, 理解力往往成为发声训练的教学瓶颈。

通过童声合唱训练则可对乐理知识进行活学活用, 将原本从实践中总结出的音乐理论回归应用到音乐实践之中, 极大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的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

(二) 合唱作品演绎对理解力的提升作用

在童声合唱作品的排练中, 通过对不同风格音乐作品的分析演绎, 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绚丽多姿的音乐魅力, 培养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合唱作品的风格应根据作者所属的时代、乐派、民族等方面因素来理解。对合唱作品进行艺术处理时应首先把握准作品的风格特点, 要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二度创作。尊重原作风格, 主要应了解作者在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特点, 并应严格遵守乐谱中所有的音乐记号, 包括音符和速度、力度等表情记号等等。

上述分析表明, 通过合唱基础训练引导学生正确掌握歌唱发声的技能技巧, 以及对合唱作品进行合理的演绎均有助于学生音乐理解力的培养。

三、童声合唱对记忆力的提升作用

合唱的记忆十分庞杂, 包含歌唱技术的记忆、旋律乐音的记忆、歌曲唱词的记忆、音乐情感的记忆等多项内容。一名训练有素的合唱队员可以在学会演唱一首新歌的同时, 即能背唱该曲, 其通过合唱所练就的强记功能明显优于常人。强记背唱大量的合唱作品对学生记音乐忆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四、童声合唱对想象力的提升作用

童声合唱训练中的想象力养成在顺利完成童声合唱基础训练的前提下, 必须及时排练演出优秀的童声合唱作品, 积极进行童声合唱艺术实践。在对童声合唱作品的排练演出过程中, 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大量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中外优秀合唱作品, 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 引导他们在合唱作品的演唱中展开大胆的艺术想象, 并进行合理的艺术二度创作。

在合唱中, 不同的和声结构可以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 而合唱中的和声进行变幻无穷, 其音乐情感的表现也异彩纷呈, 通过合唱的和声体验,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和音乐想象。

五、童声合唱对意志力的提升作用

与普通的歌唱教学形式相比, 童声合唱训练更为严谨细致, 在合唱训练中必须对歌唱的音准气息、咬字吐字及歌唱的声音状态等基础技能进行严格反复的训练, 往往一个音符就要练上几十遍, 一个乐句反复唱十几遍那是家常便饭。

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力的思考 篇10

学习力和通常所说的学历, 有着本质的区别。学历仅仅是一个人学识水平的基本标志, 而学习力是反映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根本要件。“学习力是最可贵的生命力、最活跃的创造力、最本质的竞争力。”[1] 大学生学习力是一个既强调过程, 又注重结果的“宏变量”, 是衡量大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运用学习的主要标准, 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鉴别力和学习转化力等五方面的要素。

学习动力。学习动力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分为内在动力和外部压力。内在动力是主导, 起支配作用, 由主体要实现的目的和对社会的认知程度所决定, 所定目标越科学, 对社会的认知程度越高, 学习动力就越大。外部压力主要来自客体, 尤其指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事实。大学生希望通过学习, 完善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价值, 适应社会的发展。

学习毅力。学习毅力是大学生顽强的斗志、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勇气, 主要指学习意志、学习态度。终身学习强调学习要不怕苦、不怕累, 提倡钉子精神、骆驼风格。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的思想, 缺乏韧劲, 自控能力差, 这是五项修炼中之“心智模式”存在缺陷的重要体现, 是十分危险的。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大学生实际介入学习活动过程中, 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能力, 主要指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 对知识的吸收、消化, 对技能的获取、运用, 都因能力的不同, 而有明显差别。大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判断力好坏是学习能力大小的直接体现。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接受或处理信息的技能、技巧, 方式、途径, 计策、谋略都和学习能力有关。学习能力通常被误认为就是学习力。

学习鉴别力。学习鉴别力是指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检查和评价的能力。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是不断总结、逐步提高的过程, 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懂得鉴别自身知识内容、结构、层次, 及时改造或去掉“粗”的部分, 才能加快知识的更新, 掌握更多的“新信息”。另外,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地判断自己的学习水平, 鞭策自己加快学习节奏,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转化力。学习转化力是指将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 主要体现在更新自我、推进创新、服务和变革社会的效果上。大学生的学习, 最终体现在转化力的大小上, 许多在校大学生热衷于社会实践、科学研究, 并在其中取得不俗的成绩, 就说明他们在其中感受到学习转化力的快感。

通过上述分析, 我们深切地感觉到, 今天的学习, 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习, 而是被赋予了新时代丰富内涵的学习, 这种学习更加强调其本质特征——学习力!

二、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

1.就客体而言, 尊重主体, 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这里所说的客体, 是相对于学习主体——学生而言的, 包括高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相关组织。

树立“大学习”意识。今天的学习, 是重新创造自我的学习, 是重新认知世界的学习, 是扩充未来能量的学习, 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全面提升学习力是“真正的学习”的核心任务。全社会要树立“大学习”意识, 让人人关心学习、参与学习、善于学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出发, 给予高校足够的育人自主权, 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高校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使学生形成“学习生活化”和“生活学习化”的观念, 教育学生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教育对象学习, 同行之间互相学习, 在生活中感悟学习的价值, 在学习中体现生活的乐趣, 重视学生班组、寝室、社团的团体学习作用, 实施启发性、交互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今天, 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就是“大学习”意识得以实践的最好例证。

开设《学习学》课程。开设《学习学》的主要目的, 是使学生掌握更加科学的学习方法, 更加先进的学习手段, 不断激活大学生的学习动力, 坚定大学生的学习毅力,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 厘清大学生的学习鉴别力, 增强大学生的学习转化力, 从而最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学》和《教育学》关系密切, 是姐妹学科。《教育学》学科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学科, 在高等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相对《教育学》来说, 《学习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然而, 《学习学》至今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其实, 在大学生的学习力看来, 《学习学》的作用是其它任何学科所无法代替的。

建立合作学习机制。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彼得·圣吉教授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特别强调团体学习的重要性, 在“五项修炼”中, 几乎每一项都和合作有关, 例如“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就算“自我超越”, 也十分看重“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之间的关系、个人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承诺, 以及由一群‘学习者’组成的企业所特有的精神”[2] 。因此, “团体合作”成为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最主要特征。在高校, 重要的是要建立合作学习的机制。要强化学习小组的基本地位, 把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要突出兴趣小组的重要地位, 尤其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特殊作用。要特别提倡探究式的学习模式, 任课教师应采用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力。

2.就主体而言, 超越自我, 锻炼系统思考的品质, 不断改善心智模式

学习是生命的源泉, 是人的天性, 是大学生的天职。建设全民学习、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 要求我们必须做一个学习型的人, 努力地持续不断地提高自我学习力。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全面发展”, 才能更好地活出生命的精彩, 活出生命的意义。自我超越就是提高大学生个人学习力所首先要做到的。

自我超越是指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精熟。它以磨练个人才能为基础, 却又超乎此项目标;以精神的成长为发展方向, 却又超乎精神层面。其意义在于以创造的现实来面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 并在此创造的基础上, 将自己融入整个世界。自我超越是个人成长的学习修炼, 是对一个人真正心之所向的“愿景”, 不断重新聚焦、自我增强的过程。在强调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今天,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素质的核心。实践贵在创造, 创新来自超越。因此, 提倡自我超越和强调素质教育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学生要做到自我超越, 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胸襟更开阔一些, 心态更积极一些, 脑子更灵活一些, 处事更主动一些, 学习更扎实一些, 必须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把竞争对手看成合作盟友, 要永不停止地学习。

锻炼系统思考的品质。系统思考是一种科学思维, 是学习型组织的关键所在。学习型组织把追求乘法效应放在突出位置, 目的就是要追求组织效益的最大化。在“五项修炼”中, 系统思考就是完成乘法效应的最核心的一项修炼。系统思考要求大学生“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 “既有分析, 又有综合”, “既有分解, 又有协调”, 要“看长期处理近期, 看全局掌握局部, 看动态把握静态”, 从而实现乘法效应。

除了实现自我超越, 锻炼系统思考的品质外, 大学生还要不断改善心智模式。大学生必须摆正自己的心态, 要为自己而学, 为将来而学, 进而促进所在组织的发展。要善于和同学一道设立美好的共同愿景, 因为这个共同愿景才能为组织提供焦点和能量, 使“创造性学习”得到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共同愿景的引领下, 根据学校制定的合作学习机制,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达到“使团体智商大于个人智商, 使个人成长速度更快, 并使学习力迅速转化为生产力”[3] 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校编辑部.第二部分——学习力[J].领导决策信息, 2002, (28) .

[2][美]彼得.圣吉 (郭进隆, 译) .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1.

上一篇: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下一篇:比较会计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