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伴随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与城镇建设的共同成长,作为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建立符合城镇及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本文分析了城镇规划专业面临的形势与机遇,阐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并务实地提出了根植于内蒙古地域背景下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 篇1:

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分析了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建设的途径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中医药高职高专;中医药文化建设;主要任务;有效途径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立校之本,决定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的竞争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其树立品牌的基础。因此,积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结合办学实践,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了中医药的本体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思维方式等。[1]其中,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是“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体现在人际文化层面是“医为仁术”的道德观,体现在物质文化层面的是存世古籍、相关器物、诊疗实践等各种物化的形式和过程。[2]只有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才能充分认识、准确掌握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实质,从而更好地培育突出、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所以,学习继承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根本。

2.立足办学目标,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

一要弘扬历史。即大力弘扬优秀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将中医药悠久的历史及其丰厚的文化蕴藏予以开发、宣传。二要传播理念。即梳理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及辨证施治等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并加以发扬广大。三要崇尚医德。即学习历代医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人格精神和中医医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并将之作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四要推广普及。即推广普及中医药基本理论知识,使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认可中医。只有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才能使中医药文化深入人心,扩大中医药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科学内涵和人文精神等,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重点。

3.发挥学校优势,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

一方面要开展理论研究。即,开展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等为对象,以中医药学发展史、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价值理念、文化功能、人文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研究,探讨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等。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研究。即,开展中医药诊治方法研究。既加强中医药四诊方法、辨证论治等独到的诊治方法的研究,探讨其临证特点和辨证施治规律等,又加强民间中医绝技和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等,并进行提高和推广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研究。即,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自身研究,探索建立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中医药文化建设体系等。只有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探讨,才能将中医药文化创新发展。所以,开展中医药文化研究探讨,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途径

1.建立中医药文化环境形象体系

环境形象体系是中医药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展示与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途径。建立环境形象体系,要注意做到两点:

一要对校园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即在校园的整体布局上,依据学校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科研、医疗、生活等需要,建设独具特色的建筑群或单体建筑,并依据各建筑功能与风格的不同,加以命名和标识。从而以表征建筑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精神,彰显中医药文化精髓,突出中医药文化的底蕴,使校园成为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教科书。

二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规划。即对校园的道路、广场、园林绿化等进行中医药文化宣传内容的布置,丰富和拓展各空间的中医药文化功能。包括实施中医药文化“上墙”,比如在走廊悬挂名医画像名言,中医药名篇、名著简介,中医药主题字画等;“下地”,比如在道路镌刻或书写中医药名篇、格言等;“矗立”,比如在广场设立中医药励志石、历代名医雕塑等。从而寓教于景,使之成为培育和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场所。

2.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

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彰显中医药文化特征的重要渠道。策划中医药文化活动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开展中医药校园文化活动。其中,一方面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包括成立学生推拿协会、针灸协会、刮痧协会等学生社团,举办“杏林之春医学节”、“药膳美食节”、“中药标本展”等艺术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开展中医药文化学术活动,包括开展名老中医学术讲座、“杏林讲坛”等学术活动,举办“中医药经典著作读书班”、“传统中医教学班”等教学活动。此外,还要组织开展太极拳、气功等中医药保健体育活动,让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领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二要开展中医药服务群众活动。其中,或者利用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师生走进农村、社区,进行中医专家健康咨询服务、举办中医药知识讲座、开展中医健身方法演示等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或者利用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开展医疗义诊、养生保健知识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或者发挥专业优势,建立并发挥学校附属医院专科专病的优势和特色,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等等。

3.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

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宣传、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基础。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要重点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教学改革。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着眼点,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要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传统文化教育地位,加大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课程的教学,使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渗透,培养既精通中医学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中医药文化修养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

二是加强理论培训。即,以提高师生的中医药文化修养为立足点,定期举办中医药文化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讲座,组织学习文史书籍和中医药典籍等,引导师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精髓,掌握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等,提高其宣传中医药文化的本领。

三是建立宣讲队伍。即,以有效地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为出发点,组织成立以专家为主、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中医药文化宣讲队伍,并通过举办中医药书画展、摄影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开展群众性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扩大中医药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4.构建中医药文化建设组织和管理体系

构建中医药文化组织管理体系,是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有效开展中医药文化建设的保证。构建组织和管理体系,要抓好如下几点:

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管理、组织与协调,实现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整体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推进科学化。

二要适当增加投入。确保中医药文化建设必需的场地、设备等资源和人才培训、科学研究等,满足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需要。

三要做好统筹规划。将中医药文化建设规划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使之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近期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

四要制定评价机制。建立必要的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确保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全校教学、管理、服务业绩等评定工作之中。

三、中医药高职高专学校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做到“两个坚持”。坚持统筹规划:使中医药文化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实现计划、措施等相互协调,使中医药文化建设成为促进提高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工作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因地制宜:从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中医药文化建设充分体现学校的个性特征和区域文化特征。

二要做到“两个并重。[3]”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既注重建筑风格、内部装饰等硬件建设,又注重教育、管理和服务理念的更新,道德修养的提高等软件建设。专业与科普并重:既强化专业教育,教育师生提高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坚定从事中医药工作的信念,又强化科普宣传,创新建设载体,充分利用校报、网站、校园广播等进行传递文化内涵。

三要做到“两个把握”。把握中医药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中医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精髓实质和独特价值,注意建设的侧重点和具体方法,从而增强其凝聚力和创造力。把握中医药文化建设的规律:对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构成要素进行科学分解、合理设计,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系统中的各要素、各项目间的时空顺序、主次地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整体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周晓菲.认识中医药文化的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09-07-16.

[2] 于铁成.关于中医药文化建设[EB/OL].www.enorth.com.cn.2009-07-01.

[3] 杨卓欣,吴志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N].中国中医药报,2007-10-23.

作者:万金淼

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 篇2:

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伴随着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与城镇建设的共同成长,作为地方性高职高专院校,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建立符合城镇及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本文分析了城镇规划专业面临的形势与机遇,阐述了人才培养的理念,并务实地提出了根植于内蒙古地域背景下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城镇规划 人才培养 教学体系

2012年3月,笔者有幸参加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赴香港理工大学研修班的学习。几天的学习,收获很大,特别是通过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人才培养计划的学习了解,结合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发展,引发了自己对于城镇规划专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机遇与挑战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目前,国家已经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之一。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将面临很多的新问题,尤其是东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内蒙古地区城市化水平还比较低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大批从事城市规划行业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应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形势向城镇规划专业教育提出了挑战,为规划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也为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带来了更为理智的思考。

二、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1.面向市场,明确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高职高专教育融入社会并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今天,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所院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参数。作为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照搬本科院校已有的模式,我们必须立足实际,面向市场,走出特色化的专业办学之路。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明确提出: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坚持以“突出应用、提高能力、优化素质”为指导思想,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面向基层和地方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新体系的基本框架为:一条主线:围绕“教育与实践结合,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主线。两个面向:面向中小城市,面向基层。三个维度:以“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践”为维度。根据上述思路,结合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团队和社会专家不断讨论,设计了如下的城镇规划专业课教学方案:

该教学体系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结构合理,注重课程内容的整合,压缩理论教学课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最少为1:1。与此同时,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城镇规划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要求。

(2)结合地方建设需求,拓展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团队结合城镇规划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和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指导学生学习《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书籍文献,在相关课程中补充相关知识和调研案例,如在城市总体规划课程中补充一周的城市总体规划现状调研,教学生认识城市。在详细规划原理课程中补充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介绍老师做过的实践案例等等。这样,在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实践工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经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素质和应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就业率逐年上升,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就业率见下表:

2.建立教学体系实施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教学体系在专业教学中的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教学型+工程师型”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很关键,还要建立与之配套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可采取如下措施:

(1)外引内培相结合,打造师资强队

为了提升城镇规划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首先,选派教师去对口单位参加工程实践。教师在参加工程实践期间,通过参与规划设计来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定期汇报自己从事的实践工程进展。工程实践结束后,要开设工程实践讲座,介绍实践收获。

其次,积极开展合作和对外服务。与当地多家规划建筑设计院签订协议,将城镇规划教研室作为他们的一个设计室,参与规划设计。在对外技术服务过程中,既加强了与生产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也为老师创造了参加实践的机会;使其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市场,并能及时将新理念、新方法融入到教学中。与此同时,还积极引进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实师资队伍。

(2)资源共享,建立校内校外双向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如模型制作、效果图制作、CAD实验室等。利用实训室、模型、电脑模拟、校内测绘等多种形式就地开展实践教学,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的相互脱节,是城镇规划专业教育易患的毛病,我们探索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践这三者有机结合和相互穿插、渗透,构建了设计能力、管理协调能力“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计划上提高质量和效益,变单一规划的人才培养形式为多层次、多目标的培养形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课堂之外,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去设计单位实习并指派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参与工程项目的实践开展实训,将专业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紧密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和管理协调能力。

(3)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

在实施“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时,必须建立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强调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因此质量监督与评价也应是多元互补的,从不同的角度考察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情况。

评价方法上,采取传统的考试与应用操作相结合;尤其针对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套较为科学的管理、运行与评价机制;从重于知识掌握到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培养,成绩考核由考知识掌握到考知识掌握加能力;使考、教协调互动的体系,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聘请当地规划建筑园林设计院、施工单位的专家与学院教师联合指导和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撰写实习日志,指导教师除了日常的例行检查外,还必须进行严格的中期检查来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展状况。

在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督导组,对教学体系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与反馈,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督导组根据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采取日常检查与阶段检查相结合,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评价,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进度的检查,教师考勤、学生到课率的抽查,校内实训、毕业设计以及顶岗实践等校外实践环节的督查,及时了解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确保全方位实现“理论教学、实习实训、顶岗实践”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三、结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务实地提出了以上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及观点。既着力于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又不盲目照搬,在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国情,探索具有高职高专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之路。同时,突出地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专业教育特色,探索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吴晓,覃永晖.构建地方高校城市规划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湖南文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2010

[2] 陈岚,周波.探索城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信息网,2006

作者:张旭

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论文 篇3:

高职生对专业认知、就业意向情况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了解、认知、就业意向三方面的调查研究,客观反映了高职生对专业了解、认知的渐变过程及就业意向存在的主客观因素,为学生入学后专业教育、引导和就业指导提供了客观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生 专业认知 就业意向 调查 研究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毕业人数逐年上升,就业从统一安排转为市场调节,出现了岗位需求的不平衡及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导致部分岗位的缺失,企业的转型、关闭,与之相反的是逐年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就业面,是目前各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高职生处于本科与中专之间,学生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强,深造上升空间大的优势,如何在就业难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需从社会需求对应的专业能力入手,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基于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为什么学,怎么学,学了为什么,逐步加强对专业知识的积累、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岗位的确定,明确就业方向,主动融于社会需求,从而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3所高职高专职业院校的1000名在校学生,分别是云南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名学生、大理林业职业技术学院200名学生和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600名学生。

1.2 调查方法

随机抽样法:对各学校调查对象随机抽取。

问卷调查法:对研究探讨的问题设计为问卷调查,向随机抽查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问卷发放与回收:因涉及到不同地域的三所学校,在问卷发放和收回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2014年6月5日按人数比例向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5个系部共发放了问卷600份,于2014年6月22日收回有效问卷590份,回收率为95.5%;2014年6月8日向云南省農业职业技术学院寄出问卷200份,2014年7月16日收回问卷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2014年6月8日向大理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寄出问卷200份,2014年6月22日收回有效问卷200份,问卷回收率为100%。三所学校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9%。

2.1 最初选择专业的途径和原因

从表1结果表明:学生了解专业的途径单一, 34%的学生来自各高职高专院校网站招生宣传的专业介绍,47%从家长、老师和朋友的间接介绍;在调查中了解到主动到学校考查或者咨询有关的专业人士的学生没有,对专业的初次认知均来自间接性的。说明高职院校对自身的宣传面窄,渠道单一,需加强专业的宣传力度。

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图1)结果表明:49%的学生对选择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因此,目标性、主动性都强,其中29%学生是因为自身兴趣选择;20%是看中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另51%的学生一是因家长及他人建议;二是因专业调剂;三是其他因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存有被动或是无奈的选择,对专业培养目标及发展情况处于模糊或者根本不了解的状态,入学后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学习被动、抵触的情况,也会有部分同学选择退学复读或是更换专业,在学生入学后应加强这部分学生的专业认知教育,引导其客观了解和认知专业的发展方向。

2.2 对专业深入认知情况

从表2的结果分析知:一是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接受过程是发展变化的,在发展过程中主观因素往往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整体的校园文化氛围,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课程逐渐地体现,学习方法的转变等等都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深入了解和认识,不断地左右着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和肯定。因此,出现17%的学生由喜欢转为讨厌;13%的学生由讨厌转为喜欢;二是35%学生至始至终都肯定专业的培养方向及自己的选择,对于这部分学生要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其创新、创造能力,不断地加深其对专业的深入了解、融入和肯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三是35%学生从一开始了解专业、接受专业都处于被动或者模糊中,对专业学习过程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对这部分学生,在教学过程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挖掘学生兴趣点,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和接受专业,从而树立符合其自身发展的职业方向。

2.3 认知专业情况下,就业意向确定情况

从毕业去向选择(图2)结果表明:82%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能与市场接轨,其中57%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或兴趣找一份工作,实现自身社会价值;15%的学生会通过专升本来拓展自己的学业空间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历,增强就业竞争能力;遗憾的是仅有10%的学生响应相关的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需加强相应就业扶持政策在学生中解读和宣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还有18%的学生对毕业去向处于迷茫中,进一步了解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至始至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合理的规划,只是简单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导致毕业时,没有自身特长和过硬的某项专业技能,失去就业选择的信心;二是不清晰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而在各个岗位中举棋不定,存有选择的迷茫性。研究表明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就对就业走向是模糊的。因此,针对这部分学生在入学时就应加强引导,通过各种教学或活动,逐渐树立合理的就业导向的学习观和目标培养。

从学生毕业选择的实习就业单位性质(图3)的研究结果看:

一是择业观念没有改变,依然存有体制热,41%的学生加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大潮中;仅有14%的学生会选择私企就业。

二是虽有34%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深入了解后,部分创业的学生存有盲目和跟风现象,认为创业很简单,只要有项目、合作伙伴或家里的支持,就能把项目实施下去,多停留在理想状态下的创业。

3 提高专业认知及就业意向的对策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高专学生在了解认知专业时,一是途径单一,缺乏主动性;二是对专业认知过程深度广度不够,停留在简单的完成学业的过程,从而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三是对就业意向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目标性。因此,针对这三方面,提出如下的建议。

3.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强化专业宣传

3.1.1 做好专业名称及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专业名称的规范性和培养目标的准确性的表述是向外宣传的基础因素,也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时最直接的了解和认知,准确、专业的表述,有利于专业的宣传和选择者的选择。因此,应做好:

一是专业名称的规范性,要严格遵守“全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名称。若专业中还设有方向时,一定要对方向进行界定,这样有利于学生选择,不要造成字面的误解,经了解10%的学生在选择园林技术(城市方向)和园艺技术(都市方向)时,仅从字面理解为都市要比城市大,就选择都市方向就读,但实质二者是有明显的区别。

二是在明确专业名称后,要结合岗位能力要求对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就业岗位、课程设置及综合能力和工作可拓展的区域进行清楚的表述,让学生能清楚地了解专业涉及的内容和方向,并结合自身优势,有目的地选择专业。

3.1.2 多渠道宣传,提高对高职教育的认识

在调查中了解到,社会普遍存在:一是虽然整体就业难,但很多企业严重缺乏技工;二是多数家长认为读三本,不如选择职业发展相对好的专业和职业院校,学一技之长,但在选择专业时苦于对目前的高职教育、发展及专业情况了解很少,很多时候报考是依赖网络资料或者是亲戚朋友的推荐,存有盲目性。鉴于此,在进行专业宣传时:一是要从源头开始,即由政府牵头在初中及高中,分时段地给学生介绍各高职院校的设置、发展及专业特点,引导学生理性认识高职教育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高职院校要结合学院专业技能特点,相关的惠农活动,开展多项技能服务,宣传学院办学理念及特色;三是借助网络、微信宣传学校各项活动和专业特色,扩大影响面;四是借助合作企业,联合开展各项科研或学生活动,由企业向社会宣传,提升学校知名度。

3.2 做好专业认知教育,明确发展方向

專业认知教育是指建立在让学生了解并具备本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明确专业学习目的和内容的基础之上,感受职业特点、工作内容、过程及能力需求,让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整体认知,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从岗位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1]。做好高职新生入学专业认知教育:一是保持学生最初选择专业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认可和接受专业和学校,主动学习和实践;二是学生最终完成事业有成的原动力是来源于清晰明确的专业认知。因此,在学生专业认知教育中要把握好一点两时机。

一点即把学生从对专业的感性认知转向理性认知的切入点要把握好,即充分把专业特点、面临的社会情况及岗位能力真实性告之学生,客观解答学生对专业认知前后的区别及疑问。

两个时机:一是新生入学的专业认知教育时机。从调查结果表明,学生选择专业原因:29%是个人兴趣,22%是家长、朋友及他人的建议,22%是其他原因。说明学生对专业的认知至少有44%的学生是处于模糊和不确定的情况,也是学生出现频繁更换专业或者退学的原因。因此,这个时机的专业认知教育不宜作大众化的教育,一层不变地跟学生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而是应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方向、能力要求及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中涉及到的困难,解决方法或应取得的相应的证书和达到的能力等,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专业特点及专业在社会发展中前景,稳定学生的思想,引导其树立就业的学习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在学习本专业一段时间或者处于见习时机。学生在学习中会逐渐形成自己对专业、自身发展方向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会出现有的学生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从而影响,肯定专业,不断发展自身;有的学生会因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有所出入,而否定自己对专业的认识或放弃了对专业的深入学习,从而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职业走向。因此,这个时机的专业认知教育,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的强化外,教育不要盲目的要求一致性,而应注重52%的学生的思想变化,结合社会需求,依托目前所学专业,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尝试的把开展各种教学实践活动模拟成未来工作场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在教学活动传递专业培养理念,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认知专业,从而接受和肯定专业。

3.3 做好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就业意向说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肯定和实现社会价值的初步表现,一般学生会从对专业前景留意程度、就业方向、单位选择及价值体现等方面来表现。调查结果表明:50%的学生会主动留意专业就业前景;57%的学生想尽快找到一份工作,慢慢再考虑自己的发展情况;41%的学生选择的就业单位还是看好国有企业,相对稳定,工作轻松的岗位,到私企的仅有14%的学生会考虑。

一是在学生对专业最初认知情况下,指导学生做好自身职业规划,明确职业定位和目标,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完善相应知识的积累、自身职业能力提升,为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和单位奠定基础。

二是在学生对专业深度认知后,引导学生了解国家相应的就业政策,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增加竞争实力。就业竞争的实质是就业者能力与素质的竞争,如就业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合理的知识结构,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忠于企业,看重企业的发展是目前很多企业对实习生和员工的首要要求,也是目前企业跟毕业生之间难于达成共识的地方,所以造成了单位难找到合适的员工,毕业生难以找到称心的单位。因此,应引导学生在良好的就业政策下,更新就业观念,响应国家政策,深入基层工作;参与私企发展。理性对待体制热、不盲目选择,而是要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和发展方向,有目的地选择实习就业单位,通过岗位实现自身的事业成就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蔡笑,常婧莹.基于高职生专业认知教育的重要性及其起步最佳时机的再认识[J].职教论坛,2009,5(10).

[2]章志敏,王雪梅.大学生的专业认知对个人就业倾向的影响[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3]毛兴永.高师生的专业认同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

玉溪市社科联2014年度立项课题“高职学会对专业认知与就业能力的调查、分析与研究”(课题编号:Yxsk90)。主持人:王远丽。

作者简介:

王远丽(1974-),女,云南宾川人,副教授,硕士,长期从事园林、园艺教学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作者:王远丽 魏琼 高新华 张俊宇

上一篇:教学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论文下一篇:融资租赁业的税收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