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贯穿法

2024-05-01

情感贯穿法(精选六篇)

情感贯穿法 篇1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歌唱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唱教学也不例外,若能在教学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歌唱兴趣,那学生就会学唱得轻松、学唱得快乐,道德情操与审美能力得到培养。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有积极情感学生课程的学生, 应该比那些缺乏感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迅速。”《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积极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教学一开始就利用外界媒体渲染、教师情感激趣等方法为学生歌唱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氛围, 使学生“触景生情 ”、“听情生趣 ”,点燃学生 的情感火 花 ,打开学生的 心灵之窗 ,激发学生 的歌唱兴 趣 ,实现“转轴 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到浓时自有趣,趣到歌唱自然好”的促学效果。

如教学《渴望春天》时,我在课前就播放《春之歌》这一以春天为主题的抒情、典雅的歌曲,以歌曲充满春天诗意和暖意的优美旋律为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营造出一种闲适、松弛的歌唱氛围,让学生对“春天”产生渴望之情;再如学习《大海啊,故乡》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为歌曲中的主人翁,想象远离家乡的孤寂心情、看到大海想念亲人的思念之情。由于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情感之弦,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学唱过程中,唱出歌中的质朴与深情,唱出曲里的优美与平缓。

二、挖掘作品情感,增强情感体验

歌唱本身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但平常音乐课堂上学生并不爱学歌唱,其中有歌曲不流行的原因,更有传统音乐教学过于保守、过于理性,重在让学生识谱、练声,对于作者的时代背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体会歌曲的情感都是一笔带过,简单的教师说一说、学生看一看,看似体现了音乐教学的学科特色,实质偏离了高效教学的轨道。

不同音乐作品蕴含不同的情感,都包含创作者内心涌动的情感或情绪, 学生若能体会到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就能加强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在情感体验中加深对歌曲的认知、理解与掌握,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歌唱作品中的情感因素,用作品的情感因子唤起学生的情感唤起,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体验作品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歌曲的学习效率。

如学习《青藏高原》时,我告诉学生这是电视剧《天路》的主题曲,我们为西藏山区的同胞修筑了青藏公路,封闭了数千年的山区首次实现交通的四通八达,那种兴奋、那种激情可想而知。在我充满激情的语境渲染下, 在了解到歌曲创作背景后,学生禁不住被藏族同胞澎湃的激动所感染,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地高唱起“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再也不是刚开始那种有气无力的“敷衍了事”,高昂的歌声中有喜悦的欢呼、有幸福的激动、有对祖国无限的热爱。

三、指导情感唱歌,促进学习实效

“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是评价一个人唱歌好坏的标准之一,是音乐教学的预期目标。为什么有些学生歌唱得很标准,音调、音色、音速把握得很准,可为什么就是不耐听,吸引不了观众的心,引不起听众的情感共鸣? 究其原因就是歌唱缺少情感。所以,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学生“有表情地唱歌”、“带感情地歌唱”,并对有感情唱歌进行指导 ,通过歌曲速度、唱歌力度、音色变化、歌曲的音律等表现手段,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风格,让学生唱出歌曲的情,唱出歌曲的味, 真正让学生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体会音乐的情感之美,情感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洗涤。

在学唱《青春舞曲》中,学生一本正经地学习着,无论多么认真都唱不出维吾尔族歌曲的活泼、弹性。我告诉学生一定要带上表情,面带微笑地唱,情绪要激烈、欢畅,唱歌速度要轻快,有跳舞、跑步的感觉,节奏要鲜明,要有抑扬起伏之感,从中体现人们热情奔放的激情欢悦。学生经过一番“表情”演练,终于唱出民族歌曲中积极、乐观、欢快的情绪,并受情绪的感染,喜欢上民族歌曲,课下时常听到学生“太阳下山依旧爬上来”的愉快与欢乐。

此外,情感贯穿法还需要教师把情感激励贯穿教学始终,用激励性评价调动学生学唱积极性, 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幸福、收获自信的“天堂”。

让情感贯穿语文阅读课堂的始终 篇2

让情感贯穿语文阅读课堂的始终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姚雪莲

【摘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 “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情感体验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灵魂与主线。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激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阅读 情感 审美 体验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已将“情感”写进三个维度目标中,并在实施建议中多次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抒发作者强烈情感的阅读课堂上,老师能否让文本、作者、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起来,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让情感贯穿于语文阅读课堂的始终呢?

一、以情感唤起情感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受知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而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之弦,架起学生与文本、作者间情感对话的桥梁,获得情感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教学前我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研读,在自己的内心积聚了强烈的情感,当教学到烈火烧身时“我”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时,我分别做了有感情的范读。当我带着情感用低沉的语调朗读,看见了学生的表情变得焦急、悲伤,有的还竖起眉毛;当我读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一动不动时,学生的表情立刻随语言变得坚毅。教师这样入境入情的情感带动,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的效果。

二、熟读课文,感受情感

文章中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有的要反复阅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隐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如《林海》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文章语言优美、传情自然,其中“亲切、舒服”在文中就出现了三次,但每次出现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蕴含的内容丰富。这些若是讲解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特别是含“亲切、舒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作者笔下的景美,情美。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不仅是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是否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说理解是情感朗读的基础,朗读是情感的外化。

三、把握关键词、关键句体味情感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真挚强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的推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细读这句话,作者、人们的情感都集中蕴含在“焦急”和“耐心”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统一的词语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弄清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何有“耐心”,用一对矛盾的词来写一个人的神态和内心,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细致地品词析句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感悟到老奶奶那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情感。

有人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情、能、行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我想情感应该是阅读教学过程的气与血,课堂拥有了情感,才像拥有阳光与生命,才会生动活泼,魅力无限。

四、用情境激起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或多媒体等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十分浓烈的`文章,但现在的小学生不大了解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情操,难以体会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为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黑板的正中挂着一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彩图,播放着低沉的乐曲,学文前先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在乐曲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

五、在观察、联想、想象中体验情感

将情感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篇3

1、课外 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多体贴其冷暖,让学生感到在学校和在家里一样,在老师身边和在父母身边一样。不冷淡任何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不放,不把他们看“死”,不以分数取人,主动接近他们,从思想上打消他们的畏惧心理,融洽师生感情,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对每位学生施之以爱。事实上,学生对哪位老师有感情,就会对这位老师所担任的学科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这门学科的成绩将会更好,这是情感教育的良效。

2、课内 课堂提问时,教师要因人制宜。对于学困生提些基础性的问题,对于学优生提些有探究性的问题,对于中等生提些使他们稍作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绩,消除他们的怯学心理和自卑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中学

在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篇4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 我们应做一个有情义的人;阅读中, 我们应善于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在写作中, 我们才能表达真情实感,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因此笔者认为, 在教学《外国小说欣赏》时贯穿情感教育, 其好处主要有二:一是情感积淀, 即全面提升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二是材料积累, 即为学生写作积累情感素材。那么, 外国小说中可以涉及哪些情感教育呢?

一.故乡情怀

课文《桥边的老人》中, 在大战来临之际, 当浮桥的另一头“行人也稀稀落落”“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的时候, 他为什么坐了下来, 不去逃命呢?我们要引导学生透过他想着的“两只山羊”“一只猫”和“四对鸽子”, 以及担心“我那边没有熟人”的表面, 挖掘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那更是一份对故乡的深深的依恋!类似的反映战争中人们对故乡热爱的还有《牲畜林》, 我们在随着作者幽默的笔触, 含泪的笑过之后, 也可以从那个活跃着母牛、小猪、山羊、兔子等动物的牲畜林中, 从那个“村里最蹩脚的猎手”朱阿的最后选择 (当德国兵手中抓的是一只光秃秃的没剩几根毛的母鸡时才开枪) 中, 看到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维系他们生命的动物的爱护。

二.自然情怀

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作家蒲宁的作品, 小说在“安东诺夫卡苹果”的馥郁甜香中, 作者用回忆的口吻, 将我们带入那个已经逝去的田园梦境中。这里描写了金风送爽的初秋图景:有满目金黄的树叶、幽香芬芳的苹果、清新自然的空气、满天星斗的天空, 有寒意料峭而宁静的清晨、寒气袭人而渗透诗意的夜色, 有“新麦的麦秸和麦糠的香气”“樱桃枝冒出的烟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田野丰收的图画中, 更是有深邃的蓝天、绚烂的朝霞、绿色的麦田、亮晶晶的大路、黑色的青鹰停在银色的琴弦上……

在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赏析, 通过色彩、光影、声音、气味等的感知, 抓住语言文字给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图画, 让我们仿佛在观赏一部令人心醉神往的俄罗斯田园风景影片, 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田园风景图画!

三.悲悯情怀

孟子说:“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悲悯情怀是人类最高尚的一种胸怀, 它宽广有容、平和慈悲, 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一己之身, 而是与全人类同呼吸共命运。《山羊兹拉特》中, 阿隆受父亲之命准备去城里卖掉老了的山羊兹拉特, 尽管它“那么温顺那么可亲”那么“对主人充满信任”, 但生活的窘迫使得一家人只能含泪和它送别。是途中忽然出现的暴雪给山羊带来了转机!迷路后, 阿隆和山羊藏进了草堆, 你看, 是山羊嚼过干草后用奶水养活了阿隆!是山羊让阿隆赢得了又一次生命!因而山羊也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与友爱, 赢得了与人平等相处的生命权利!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当我们倡导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 往往有些抽象说教的苍白感;而这里山羊不仅用甘甜的乳汁维持了处于饥渴之中的阿隆, 让他走出困境, 更用简单的“咩———咩———”声慰藉了孤独中渴望交流与关爱的阿隆, 这是多么具体而又生动的一课!

读着泰戈尔的《素芭》, 想象着那个只能与大自然和动物交流的孤独的美丽女孩, 在父母“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踌躇满志, 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面前, 是多么悲哀和无助!《礼拜二午睡时刻》里, 母亲的镇定坦然与神父的关切之语, 显示出的宽容和慈悲, 超越了世俗与道德的樊篱。

四.伟大母爱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礼拜二午睡时刻》中,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那个被打死的男子是否真是小偷, 而母亲认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他很听我的话”, 因而她“不动声色”地说出自己是“小偷”的母亲, 无所畏惧、镇定勇敢地面对他人的议论, “固执”“执拗”地坚持在众人的目光下为死去的“小偷”献上亲人的关爱……这一切都是伟大母爱的神奇力量!“小偷”被世人唾弃, 而在母亲那里, 却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 只有无边无际的母爱!

《山羊兹拉特》则超越了同类之间的母爱, 当我们抒情地说大自然是我们母亲的时候, 这种母爱似乎是抽象的;当我们喝着牛奶、吃着苹果的时候, 这种母爱又是具体的。《山羊兹拉特》给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份浓厚的具体可感的母爱!

五.理想信念

《炼金术士》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 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迷惑于自己寻宝的梦境, 在吉卜赛老妇人和撒冷之王麦基洗德的引导下, 长途跋涉、九死一生克服种种困难来到梦境所在的地方, 却遭到一伙劫财难民的殴打, 但从难民口中也得知了财宝的真正埋藏地———圣地亚哥自己的出生国度。通过学习小说, 要引导学生懂得: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 并为之历尽九死一生的追寻, 才会发现身边的财富, 才能领略人生的真谛。

而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 主人公清兵卫对葫芦有着特别的爱好和天才的眼光, 但被父亲和老师粗暴地扼杀了。小说的结局让我们反思和反省, 是教育方式还是教育环境让孩子的爱好和理想破灭了呢?

高尔基浪漫主义小说《丹柯》中的主人公丹柯则是一个有着坚定信念和牺牲精神的悲剧英雄。在外族围攻、族群危亡的关键时刻, 丹柯挺身而出, 心怀“林子是有尽头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尽头的”的坚定信心, 背负着族人长途跋涉而带有的猜疑、误解甚至咒骂, 带领族人穿越森林。当族人最后为走出森林而欢呼时, 却不知道照亮他们穿越黑暗走向新生的是丹柯那颗燃烧的心———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的心甚至被人用脚踏灭……这时, 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如果你是丹柯, 你会这么做吗?

六.爱情观念

课文《半张纸》以一张记录电话的小纸片作为“容器”, 贯穿了主人公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 也承载着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年轻房客的妻子因为难产而死去, 面对空空的房间, 人去楼空的悲哀无法排解, 徘徊寻觅中的“半张纸”引出了无数回忆:恋爱、订婚、结婚、怀孕, 鲜花、歌剧、牛奶、埋葬……最后他“高高地抬起了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作者说“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学生能不能理解这种对待爱情的态度, 能不能理解这种奋然前行的人生态度, 是我们情感教育的责任。

《在桥边》中的“我”因为战争负伤得到“一个可以坐着的差使”, 每天在桥边数着过桥的车辆, 给这种单调乏味的工作带来快乐的是“我”暗恋的姑娘。这里, 爱情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来对抗这个忽视人的精神存在的社会氛围。

而《娜塔莎》中主人公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生性活泼、热情天真的性格使娜塔莎和安德来一见钟情, 爱慕虚荣、经不起诱惑的特性又使得她爱上了花花公子阿那托尔, 当得知受骗后她气得要服毒自杀。

教学时可以针对学生青春时期对爱情的朦胧心理, 结合上述课文组织讨论, 从而明辨是非, 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念。

情感贯穿法 篇5

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感教育

教师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 应体现在平时对学生的热爱、尊重、关心、帮助等方面, 特别是教师要真诚平等地对待他们。对学习好的学生, 教师要适时表扬、从严要求, 鼓励他们刻苦钻研, 争取更大的进步。同时, 要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帮助身边的同学。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耐心引导, 经常找他们谈心,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还要积极地鼓励, 让他们在艰苦的学习中尝到甜头。

对学生施行情感教育, 教师一方面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要融洽师生间的感情。比如, 帮助家境有困难的学生, 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等。

二、英语课堂上的情感教育

教学中, 如果教师和颜悦色、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会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 消除紧张情绪和戒备心理。

1.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 引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反响与共鸣, 让他们感到身心愉快, 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教师只有用真实的情感来表演, 才会产生这样的理想境界。

2. 重视心理素质训练

学生在课堂上交际时使用英语, 往往带有紧张、畏惧的心理。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进行心理素质训练, 以极大的耐心、真诚的态度、风趣幽默的语言去感化他们的心灵, 帮助他们克服怕出错而羞于开口的毛病。避免学生产生过度焦虑的情绪, 使每个学生都能保持积极的情感, 拥有良好的心态。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生龙活虎、充满活力, 达到预期的效果。

3. 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

一个被教师喜欢的学生, 常常是信心十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 杜绝嘲弄、惩罚和过多的责备, 以防止学生被动、消极的情绪产生。

三、用情感教育感化后进生

面对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 教师要有信心和耐心。平时, 要多了解他们, 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助他们分析英语成绩落后的原因。首先, 在学习上, 教师要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并且要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作业试卷当面批改, 课堂上有意多提问他们。其次, 教师在生活上要给予他们热情的关心, 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如, 我班有个叫蒋婷的学生, 初一入学时英语成绩只有45分。我仔细查找原因, 主动和她谈心, 帮她树立起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在我的帮助下, 她的英语成绩不断进步, 初三参加全国中学生英语知识竞赛时, 蒋婷获得了国家级三等奖。

情感贯穿法 篇6

1 情感教育的特点

1.1 利用护生学习动机的迁移, 提高学习兴趣

当护生没有学习目的, 缺乏学习动力, 消极情感严重的时候, 语文教师可利用学习动机的迁移, 把简单的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变成病房里护士服务患者的过程。同时, 充分发挥教师的爱心、耐心、同情心, 发挥楷模和榜样的力量, 告诉护生只有认真学习才能实现在医院工作的愿望,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而教师要以此来感染护生, 因势利导的把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 从而激发护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

1.2 培养护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开启创造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过, 思维的起点是疑问和惊奇。当学生有了疑惑才会问问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思考, 思考之后才会有答案、有创新。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 同时也要奠定一定的情感基础, 否则青春叛逆期的护生是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的。另外, 教学时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已经牢固, 教师进入了母亲、朋友、姐姐的角色, 护生也会扮演女儿、朋友、妹妹的角色, 教师逐步将护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 有意制造“不协调”使教学内容与护生的求知心理发生矛盾。因为, 只有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的问题, 可以牵动护生的心理, 激发学习欲望和创新精神。

1.3 利用多媒体教学, 感受“美”的熏陶

教学设计时设制一定的情感目标, 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 充分发挥声音、视频、图文并茂的优势, 把教学内容形象、直观、逼真的呈现在课堂上, 让“美”的感受把学生带进另一个世界。并且, 教师时刻要向护生传递自身对本职工作的热爱, 把积极饱满的情感融于教学中, 激发学习兴趣, 使护生获得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这样对培养护生强烈的工作责任感、人文修养及良好的职业态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1.4 运用“融错教育”,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孔子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鼓励和鞭策并用。通过鼓励,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情绪过于高涨时, 容易滋生骄傲的情绪, 这时孔子就予以鞭策。这样鼓励、鞭策, 一张一弛, 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1]这与华应龙和他的“融错教育”理念有很多相似之处, 所谓“融错教育”也是情感教育的一种, 就是允许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有错误, 并有效地运用表扬和批评, 激励学生进步, 值得提倡。

2 贯穿情感教育开展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 是指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为了完成同一任务, 共同分享劳动成果而明确进行责任划分的一种互助性学习形式。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孔子的“基本不教”、“师问生答”或学生质疑, 老师、学生共同解答的形式。[2]我们可以效仿古人, 利用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合作, 进一步增进师生感情、学生感情, 提高学生专业兴趣和工作热情。现从三方面开展情感式合作学习。

2.1 师生合作

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地位, 又是平等合作关系。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 要求教师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 努力为学生提供自由讨论的学习机会;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合作”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种合作教学使教师融入学生群体中拉近师生关系, 并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由不愿意变成愿意, 故而师生互相启发, 愉快的把“教的过程”演变成“导的过程”。

2.2 生生合作

生生合作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民主平等的方式, 依据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进行指导, 科学合理的划分学习小组, 成员一般控制在5-7人的合作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共同查找资料、互相影响、协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合作过程减小了个人竞争力, 增强了小组之间的竞争和各小组内部合作的凝聚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3]

2.3 生社合作

生社合作, 通俗的讲是指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疑问或者是自己设计的问题同社会人员即家长、同学、朋友等通过协作的方式, 共同完成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把教学课堂搬进“社会”,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诗、礼的内容。[4]在大语文学习环境中, 学生将语文知识充分运用于实践的活动, 如:办黑板报、参加社会劳动、知识竞赛等, 可以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以下多媒体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教学方法。

教学案例:

由《一个玩忽职守的医生》想到的……

授课班级:XX卫校2010级护理班

观看内容:《一个玩忽职守的医生》短片, 时间17分钟。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课时:45分钟

教学方法:合作式情感教育

影片内容概述: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医生下午值班, 当她看到李护士脖子上戴有一挂黄金项链时, 马上决定要买一挂同样款式的项链, 当她得知商场里还有最后一条项链时, 不听护士劝阻毫不犹豫的丢下前来就诊的病人, 跑到商场去购物。因为病人说, 肚子疼。她离开医院前, 没有经过认真检查, 慌忙中给病人打了杜冷丁止疼, 当护士提醒她说, 不能打, 这样会掩盖真相, 延误病情, 但是女医生执意给患者打了杜冷丁。当她买过项链返回医院时, 病人已死亡。后经调查, 病人患有胆道蛔虫病, 如果及时治疗对症下药, 可以转危为安, 但延迟治疗重者可以丧命。那位年轻漂亮的女医生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教学过程:观看短片之后, 同学们唏嘘不已, 并以寝室为单位分为五个小组展开10分钟的讨论, 中间还不时有同学邀请教师参与讨论。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位代表, 发表讨论后的结论, 最终各组达成共识, 历时13分钟。还有5分钟时, 同学们都安静了, 这是观看、讨论、反思式的沉默, 最后教师总结。

教学反思:本短片内容囊括了医德、医术、法律、人文关怀等几方面的内容, 远远超过了狭义的职业语文教学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 很好的做到了将医护知识与语文知识揉合在一起, 表面上看, 脱离教材、架空文本, 实质上, 立足于现实生活, 反映社会现实, 短短17分钟时间, 女医生玩忽职守的行为震撼人心, 由于医生的不负责任直接导致一条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 多么可怕, 这是情感教育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从教学方法上看, 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合作学习的方式, 学生自由观看、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得出结论。因为数年之后, 同学们均已成为一名真正的护士, 他们要到最基层的乡、镇、村工作, 基层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他们身上责任重大, 面对此情此景, 大家心中自然生出许多想法, 很多学生都有话要说、有行动要表现。

因此, 这种语文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效果, 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 这种教学效果还是深入人心的, 45分钟的时间, 学生们懂得了要做一名好医生, 不仅需要高超的医术, 还要有爱心、耐心、同情心、感恩之心等人文修养, 并且还要具备一定的卫生法律知识。

参考文献

[1]张正君.先秦语文教育和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156.

[2]张正君.先秦语文教育和教育理念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5, 221.

[3]耿红卫.语文教育新论[M].武汉:长江出版社, 2007:162.

上一篇:数学教学中差生的转化下一篇:田径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