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后备人才

2024-05-01

田径后备人才(精选八篇)

田径后备人才 篇1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辽宁省田径训练中心以及14个城市 (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 的体育运动学校、传统学校、业余体校和俱乐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的需要, 通过期刊网检索、沈阳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 了解有关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方面问题的研究状况;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②专家访谈法

对辽宁省田径运动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田径教练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访问调查。就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广泛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

③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走访专家, 获取符合课题研究的有关指标。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的问卷, 调查对象主要是辽宁省业余田径训练的教练员, 共发放问卷60份, 回收问卷58份, 回收率为96.7%, 有效问卷57份, 有效率为95%。

④数理统计法

对本文所收集的数据, 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近几年来, 辽宁省田径项目整体发展情况分析

建国以来, 辽宁省运动员共获得世界冠军214个, 共破世界纪录196个, 辽宁省运动员获得奥运会金牌13枚, 获得亚运会金牌285个。同时, 辽宁省运动员在第七至第十届全运会上获得金牌180枚, 金牌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辽宁省竞技体育连续1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贡献奖”。辽宁省作为我国的体育大省和体育强省, 田径运动也具有较高水平, 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他们曾经在世界性的比赛中, 为祖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全运会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 也是各省、市最为重视的运动会, 全运会上各项目的比赛水平基本上代表了国内最高水平。通过第七届—第十届全运会辽宁省在田径各项目上获得奖牌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第十届全运会上, 辽宁省共获得8枚奖牌, 其中1金 (男子十项全能) 、5银 (男子:铁饼、20公里竞走;女子:5000米、铅球和七项全能) 、2铜 (男子铅球和女子马拉松) , 奖牌总数由33枚下降到了8枚 (见图1) , 总分也从69分下降到了15分 (见图2) , 辽宁省田径运动的整体水平出现了滑坡现象。

2、“金字塔”塔基, 生源不足

统计表明, 目前, 辽宁省田径一线、二线、三线运动员配置属于“金字塔”式结构, 见图3。

从图3, 我们看到:目前, 辽宁省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的比值约为1:5, 二线运动员与三线运动员的比值近为1:6, 按照国际通用的“一比十原则”, 即要培养一个一线的运动员, 必须要10个二线的运动员, 要培养一个二线的运动员, 必须有10个三线的运动员。依此原则, 辽宁省业余田径训练无论是二线队伍还是一线队伍生源数量都不充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使一些家长的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一些家长望子成龙, 怕孩子吃苦的观念, 使许多家长不愿意让有运动天赋的孩子从事田径训练;二是业余训练方式与体育人才的形成不相适应, 产生矛盾。即田径训练由于会占用运动员的一些学习时间和精力, 使一些具有最佳训练段年龄孩子的家长和学校 (这些家长和学校追求文化学习成绩和升学率) 不支持或忽略运动训练。同时, 业余训练在训练时间安排上, 固守传统方式, 与教育部门配合不协调, 产生矛盾;三是田径业余后备人才培养偏离社会需要, 传统业余训练片面追求运动员成绩, 忽略了运动员文化学习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上造成了负面影响;四是运动员退役后就业难, 尤其是一些部分成绩比较优异的运动员, 由于狭窄的知识面和单一的技能使他们退役后就业十分困难, 加上媒体的片面宣传报道, 使一些苗子对参加业余训练的积极性不高, 选材质量也随之下降, 生源出现严重不足。

3、运动员训练的“早期专业化”问题

“运动员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应遵循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 完成不同阶段的训练任务。同时, 田径运动是属于耐力、最大力量为主的体能类项目, 开始系统训练较晚, 结束也较晚, 系统训练年限相对较长, 运动员出最好成绩的年龄平均在25-28岁左右。而辽宁省在田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有一种现象, 就是运动员在青年比赛上能有好成绩, 但参加成年比赛就出不了成绩。当然, 这里有年龄弄虚作假, 即在比赛中有“以打大小”的问题, 但最主要的还是辽宁省田径业余训练过程中, 无视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 拔苗助长, 忽视长期效益, 使运动员很难长期维持优异成绩, 甚至更进一层, 出现“昙花一现”的现象。具有关统计:目前, 辽宁省三线队伍向二线队伍的人才输送率为25.7%;二线向一线的输送率仅为16.5%。可见, 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的总体输送率并不高, 较低的输送率一方面使得国家的投资浪费, 另一方面也影响广大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信心及热情, 造成后备队伍不稳定。因此, 在实践中合理地根据不同专项特点安排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负荷, 使运动员打下良好的专项技术水平基础且预留相当的提升空间, 避免过早过度“挖潜”。

4、“体”与“教”矛盾仍存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竞技体育训练体制己经不堪重负。即使“金字塔”尖上的运动员退下来以后, 由于文化素质较差和社会经验不足等因素, 导致再就业困难重重, 在我国每年退下的专业运动员中大约有40%无法适时安置。人民网在2003年第15期发表的“冠军下课:谁该对他们的今天负责”一文, 让人震惊之外感到心寒彻骨, 前亚运会冠军、“亚洲第一力士”才力在贫病交加中的去世;游泳世界冠军戴国宏的艰苦生活等等……往往顾此失彼。这些都是计划经济体制培养出来畸形人才。因此, 21世纪“体教结合”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辽宁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亦是如此。

经调查发现:目前, 虽然辽宁省大部分业余田径训练都在实行“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但在实际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与“教”矛盾仍为得到彻底解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育、教育部门对“体教结合”目标的理解和认识尚不统一, 体育与教育在体制上脱节, 学习与运动在目标上冲突, 互相扯皮, 互相制约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运动员“学”、“训”时间和精力安排不合理, 根据调查得知:田径业训运动员平均每天的文化学习时间和训练时间分别为3.3小时和3.7小时 (见表1) , 而同年龄段普通中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为8.04小时, 同时, 由于高强度、大运动量的训练方式, 使运动员的大部分精力花在了训练上, 而花在学习上的精力少之又少。三是教练员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田径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大多来自退役运动员, 有一定的专向技术和训练水平, 但大多没有经过高等教育或专门的专业学习, 知识结构单一, 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科学化运动训练的需要;四是经费不充足, 由于目前, 田径项目社会化的市场条件不成熟, 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有95%以上的经费来自国家拨款。同时, 由于一些体校为了达到短期的“夺标”目的, 将大量的经费投入到运动训练中, 而忽略了对教学方面的投入。

5、田径人才流失问题

辽宁省田径人才流失大多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经济利益驱动和管理上的原因,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一是外省市在辽宁省内投资设点选材;二是外省市直接到基层买运动员;三是经济相对较发达地区给予优惠条件, 如许诺解决运动员上大学和住房问题等;四是升大学, 此现象较突出鞍山、锦州;五是据不完全统计, 辽宁省近有30名优秀田径教练员外流。田径人才流失也是造成辽宁省田径成绩出现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①辽宁省田径业余训练无论是二线队伍还是一线队伍生源数量都不充足, 同时, 选材质量也有下降趋势。

②辽宁省田径业余训练过程中, 无视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 拔苗助长, 存在运动员早期“专业化”训练现象, 成绩昙花一现。

③虽然, 辽宁省大部分业余田径训练都在实行“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但在实际的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体”与“教”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影响着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④辽宁省田径人才, 有流失现象, 主要出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这也是造成辽宁省田径成绩出现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

2、建议

①建议辽宁省田径业余训练建立多种形式、多元化、多种成分并存的业训体系, 搞好“体教结合”, 恢复和发展网点、传统学校。

②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政策倾向, 加大投入, 积极引进高素质教练员;提高田径业余训练的科学化程度。

③要尽快制定规范的运动员、教练员交流机制和原则, 确保留住人才, 用好人才, 以促进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靳厚忠, 陈广, 陈石龙.我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2005 (6) :50-51

[2]李翠琴, 张正.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浅析[J].科教文汇.2007 (4) :118

[3]马永红, 郭书贤.我国高水平田补后备人才“学院化”培养模式的必然性[J].哈尔滨体育学院.2006 (1) :101-102

田径后备人才 篇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综合分析法、访谈法. 对吉林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教练员、运动员等几方面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要想摆脱现在落后的局面,必须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好训练体制、训练经费、训练管理、领导决策能力、教练员队伍建设,在不影响后代健康成长的前提下,尽快建立田径后备人才科学完整的训练目标体系,量化一条龙系统性的`训练内容与方法,利用多元化形式培养后备人才.

作 者:郭金荣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长春,13002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35) 分类号:G82 关键词:吉林省   田径   后备人才   现状  

少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探讨 篇3

一、少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状况

1.训练费和比赛费不够。通过福建省各地市的相关资料, 以及我国田径项目中少体人才基地的综合调查, 对6所少体学校的训练费用和比赛费用进行了研究, 这两项费用一共花114万元/年, 其中企业的帮助承担1万元 (0.87%) ;运动员自行支付1万元 (0.87%) ;学校自己负担8万元 (7.01%) ;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拨款104万元 (91.2%) 。从各培训基地提供的资料来看, 少体运动员所需要的花费人数为630人, 每个运动员比赛中的花费约为2300元, 这完全达不到少体运动员训练和比赛的基本要求。从费用上看, 训练和比赛的主要费用来自于国家政策, 因而, 我国的后备人才培养地基训练的经费不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尤其是地方上的体校就更别说了[1]。

2.教练文化水平偏低。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 因此, 在体育文化中也可以恰当地运用这一方法。说到底, 在新世纪运动会的田径项目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不仅要尊重人才, 还要重视教练员在科学知识和文化道德方面的能力, 这些都会对体育创新有一定的影响。由此产生的运动员水平和素质也会相应地受到一定的影响。据调查, “冠军等于教练”的模式在体育中普遍存在, 专业理论较低、学历不高、训练方法古板无趣这些问题的存在, 阻碍了运动员的发展, 尤其是少体中的运动员, 同时他们与国际上的同仁也甚少交流[2]。

马俊仁曾经对当前的中国田径形势分析:当一个教练在执教时, 几乎都会遇到一两名有潜质的运动员, 但国家要想有一个专业能力强的教练和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只是纯粹地依靠潜质运动员, 还想要让他一直优秀下去, 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科学的训练方法, 想成绩一直保持着, 这也不现实。说到底, 体育这项工作全面、科学而又复杂。因此, 体育要从少儿抓起, 逐步发展。

3.运动员文化水平不高。田径运动员的成绩要想提高, 就要重视运动员的智力、理论文化等方面, 而其中少体的文化课知识不仅能提高竞技水平, 还能在运动员将来退役后再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福建省的随机调查中, 在8所少体校中, 开设文化课程教学计划的学校有3所, 其中的3所体校的办校质量和社会评价力在社会群体中还是占有一定的比率, 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不怎么进行中学文化课程教学计划的学校有5所, 除此之外, 在8所体校中, 仅有1所学校能够参加普通学校的统考或中考。

除此之外, 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偏小, 其中的文化教育体制制约了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组织形式和开展方法, 因此, 它也会相应地对少体人才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人才浪费, 办学举步维艰。在调查显示, 2013年我国优秀的运动队运动员、体校在校人数、少儿体校在校人数的比率约为1∶3∶11。因为优秀的运动员大多数从小就进运动队, 在队的时间均比较长, 而特别优秀的运动队运动员的更新度就显得更加少, 于是在我国的竞技体育人才中的淘汰率也相对来说要高一些。对于一些没有机会或者能力进入优秀运动员行列的人来说, 在体校中, 文化课的低效率、技能的单一, 将直接成为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绊脚石。在此年龄段, 升学和就业在将来的市场中对于他们而言, 压力是相当大的, 同时, 体校运动员的出路窄, 社会形象不佳, 也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将孩子送到体校的原因。因此, 也就造成了许多有天赋的孩子不能在体校进行训练, 妨碍了少体校的招生, 使得少体校在办学方面形成一种恶性竞争与循环。

二、少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1.体制改革, 完善比赛。田径竞赛除了在教体局组织之外, 还可以依靠社会各团体对田径竞赛进行支持, 要想使田径竞赛的作用发挥到淋漓尽致, 就要不断对竞赛制度做行之有效的完善和措施。竞赛制度是对田径后备人才发展的一种鼓励和促进, 但如果竞赛体制不合理, 也与之相反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要想使得一种制度对优秀人才的成长、发展有用, 那么就要看这种制度是否与青少年竞赛制度相合理。在少体竞赛中, 不能过早地给他们专项化, 金牌观念和冠军意识都要逐渐淡化, 要着重少年儿童的身体全面发展, 做好思想基础, 要把任务重心放在选拔有前途、训练效果要强、比赛经验要丰富的工作上, 不要盲目地只为训练, 毫不考虑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

2.体教结合, 合理评价。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两个行政管理部门要相互结合, 共同为田径体育培养高效的优秀人才, 两个部门要学会资源共享、分工合作、协同努力, 一起为体育教育事业奋斗。这是一种新型的训练体制, 一是它在结构上合理, 分工明确, 效率较高;二是通过体教联合, 能达到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和人性化。因此, 要将二者的关系正确处理, 将竞技体育和文化教育共同发展, 才有利于少体校从根本上选拔后备人才。

除此之外, 制定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相当重要的。根据福建省的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目标, 对运动员思想、文化、训练、竞赛等情况, 要制定合理、有效的体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这样根据评价的内容和结果, 以及实际需要, 及时修订或改变其方案, 以便完善少体校的培养模式。

3.提高教练和运动员整体素质。体育竞技要想获得长久, 教练员起着一定的作用。在少体校中, 教练员可谓是整个运动训练的管理人员, 运动员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的制定都跟教练员分不开, 因此, 教练员素质的高低将对运动员的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上更是深远[3]。要想使我国田径一线教练员的执教水平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要不断加强教练员知识体系的更新, 学习国际上先进的训练理念、训练方法, 使教练员的整体素质、执教水平提高。学习文化的黄金时期是青少年时期, 运动员在加紧训练中, 学习文化课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练在一定程度上, 要对运动员的自主学习力进行潜移默化的作用, 这样做不但能让运动员在训练的乐趣中得到学习的快乐, 还能在学习中正确对待自己的比赛成绩。

就教练和运动员的关系, 马俊仁曾经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教练与运动员就好比建楼一样, 不是一块块砖头积在一起就能变成一栋楼, 它是要经过许多工匠用自身的工艺将这些砖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才能使这栋楼结实、稳固。而作为少年田径教练员必须把握少年运动员各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 随时捕捉人体生长发育和机能增长的突破点, 融入田径各项目技术发展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使少年运动员的技术和生理机能可以提高, 全面发展运动员的体能, 为其专项成绩的突破打好有力、坚实的基础[4]。

4.健全运动员保障制度。高投入、高风险、时间长和不确定性是运动员职业的特点, 因此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群体。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力求解决和少年儿童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 积极追求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比赛奖励和运动员分配机制, 将少年儿童的文化课、德育教育, 和将来的工资待遇、退役后安置、医疗等保险进行未雨绸缪。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纳入一个体系, 这样才能保障少体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 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要考虑各个方面因素, 努力获得运动员家长的支持, 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的理解, 充分调动起少体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 贮备足够的田径后备资源, 促进其地方田径项目的持续、有效发展。

5.科学选才, 加强田径普及。科学选材力度要加大, 一个健全的科学选材机构, 要为训练配备良好的设备和提供足够的经费[5]。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个相对完善、符合田径项目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并对少年儿童的特点和生理情况制定选拔人才的方法, 选拔真正有潜质的运动员, 为福建省的田径项目培养合格的少年儿童。要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等进行宣传, 从强身健体、增加趣味等方面鼓励少年儿童加入到田径运动的行列中来, 以保证田径运动员的资源充足。

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 只有不断提高训练方法, 创新将训练和文化学习相互结合, 才能在国际田径比赛中觅得一席之地。同时, 重视少年儿童的体育工作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善于总结历史发展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体育理念, 抓住重大的战略机会, 做好少体工作。在少体工作中, 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素质和道德素养也是不容小觑的, 有时它在一些重要环节中也发挥着重大作用。因此, 要多方面地对少体运动员的身心和思想做正确引导。

摘要:本文采用资料法和其他统计法, 针对我国目前少体校田径队后备人才的现状, 提出了后备人才要想获得长期的发展, 就要有符合自身特点的一些相对应的建议。只有恰当的措施, 我国的田径后备人才才能得以持续、稳定地发展, 为我国田径运动项目创造辉煌成绩。

关键词:田径,后备,现状,建议

参考文献

[1]马永红, 孙延昭, 韩志勇, 张兵兵.我国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01) .

[2]朱芸亿.淮安市田径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研究与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0) .

[3]张勇, 危开平.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现状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06) .

[4]周欣, 施文忠.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4) .

后备人才选拔 篇4

为了顺应公司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各类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司现在人才需求已内培为主,外招为辅,特进行公开内部的后备人才选拔。

一、后备人才简介

我司实行专业型和管理型后备人才双序列建库。其中专业序列后备人才库分为基层、中层、中高级,培养目标分别专业2级的骨干专业人才、专业3、4级的中级专业人才,专业5级的中高级专业人才;管理后备人才库分为基层、中层、中高层,培养目标分别为业务主管、部门副经理/部门经理层级的中层管理人才、部门经理以上层级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其中初级专业库和基层管理库统称C级后备人才库,中级专业库和中层管理库统称B级后备人才库,中高级专业库和中高层管理库统称A级后备人才库。

二、选拔对象

对不在已有后备人才库内的人员进行选拔入库,对已在后备人才库内的人员进行梳理出 库。

三、选拔标准

通用标准:

1、品格要求:忠诚正直、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认同公司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2、身心健康,精力充沛,足以承受拟任岗位的劳动强度。

3、性格特质和职业兴趣匹配岗位要求。

4、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大。

硬性标准:

1、年龄:45岁以下

2、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

3、公司内司龄:1年以上、在现任职级半年以上

4、职称资质:C级库不限、B级库专业性岗位有相关资质或职称证书优先、A级库专业性岗位必须有中级或以上资质或职称证书

四、后备人才选拔方式、培养流程

1、选拔以提名和自荐方式相结合。

项目行政人事部组织开展后备人才选拔宣贯会,部门内部员工可填写《后备人才申请表》进行自荐,最终由部门领导评审提名。行政人事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进行会务评审,结合后备人才选拔标准对提名人进行匹配选拔。

五、其他说明

1、本次后备人才选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无论个人自荐还是领导推荐,均需从实际出发,不搞平均主义,不做好好先生,宁缺毋滥。

田径后备人才 篇5

黑龙江省体育局自1998年集中力量进行了省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2001年起实施了“绿茵工程”, 成立了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 使青少年体育人才的培养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除此, 全省69个市县体育管理部门投入人力、物力实施了“一县一品”体育项目, 千方百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并取得初步成效。目前, 在田径项目上, 有齐齐哈尔市重点业余体校、绥化地区重点业余体校、省农垦总局重点业余体校和佳木斯市重点业余体校4个国家级田径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占全国高水平田径后备人才基地总数的9%;还拥有省级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基地17个。虽然近几年黑龙江省体育局进行了诸项改革, 加大了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涌现出不少优秀田径后备人才, 但运动员的选材方式上还不够科学, 本文从田径运动员选材上谈一下个人看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黑龙江省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资料室、黑龙江省体育局档案室、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全国各体育学院学报和期刊网上的中英文资料, 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问卷并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后进行发放, 问卷调查的对象是黑龙江省13个城市体校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单位的教练员60名为问卷调查对象。

1.2.3 访谈法

针对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中存在的问题, 与教练员和相关领导进行访谈, 了解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龙江省田径运动员选材现状分析

科学选材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 客观地测定人体的某些数据和指标, 以此来预测其未来的竞技能力。田径运动科学选材是提高青少年田径后备人才竞技训练成材率的基础, 也是培养后备人才竞技能力和潜力的重要保障。从当今田径运动训练的整个实施过程来看, 选材是运动训练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而且直接影响到训练的成效。不同的田径项目有不同的选材方法, 但是共同点主要都是通过测评 (运用现代技术和方法将适龄者形态、生理、生化、心理以及遗传等诸方面的特征测量出来) 和定向 (根据测量结果与专项特点预测未来的竞技能力) 两个方面来选材。

从调查结果分析 (表1) 我们可以看出, 我省田径教练员选材时凭经验和观察身体形态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最高, 分别为69.23%和57.69%;其次是测量身体各种指标、通过竞赛成绩和遗传因素, 比例分别为38.46%、34.62%和28.85%;最后是通过熟人推荐或采用其它的方法选材比例分别为13.46%和7.69%。

大量事实证明, 许多外观形态并不优越的运动员却成为该项目的佼佼者, 特别是有些发育偏迟但具有运动天赋的青少年极易在经验选材中被淘汰, 然而恰恰可能是这一类型的运动员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潜力。[2]黑龙江省田径教练员在后备人才的选材上有待于改善和提高, 不能主要凭主观的经验和观察来评价, 这样势必会造成选材上的盲目性。

通过对黑龙江省体育局训练管理中心的有关专家和田径高级教练员的访谈了解到, 目前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不科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选材水平不高, 缺乏先进的、科学的选材理论和方法做指导;二是缺少选材所需的先进仪器和设备, 无法进行科学的指标检测和综合分析。因此, 解决基层选材人员选材水平低、选材仪器设备欠缺, 是提高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科学化水平的工作重点。

2.2 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对策

黑龙江省教练员在田径运动后备人才的选材工作上仍存在着凭主观经验及以观察为主的方式, 尚不能满足科学化训练对选材的要求, 各级训练单位应该采取措施以减少淘汰率, 提高运动员的成才率, 其具体措施如下:

2.2.1 黑龙江省各级训练单位应充分认识到科学选材的重要性, 省体育局相关部门应成立负责选材的领导小组或科学选材中心, 人员从体育、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中选拔。加强与各地市体育局的协调与沟通, 并负责指导各级训练单位的科学选材工作。

2.2.2 各级田径后备人才培养单位应结合本单位、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购置必要的选材仪器、设备, 建立教练员、医务人员、科研人员三者相结合的选材小组, 并适时聘请省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指导, 定期进行学习与交流。

2.2.3 优化选材指标。由于田径运动项目较多, 选材指标和要求比较复杂, 所以必须突出重点, 分清层次, 只要运动员先天性强、在与专项关系密切的条件上突出或达标就可取, 而不必苛求“全才”。做到选材指标的优化工作, 不要把适合专项需要而又有缺点的好苗子漏掉。建立与完善适合黑龙江省田径后备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选材评价系统, 逐步统一选材测试内容、指标、方法、时间等, 并对其发展潜力进行科学预测。测试结果登记归档, 并逐年进行追踪观察。

2.2.4 科学预测, 即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将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及遗传等诸方面的特征测量出来, 根据测量结果来预测未来的竞技潜力, 为运动员今后的发展提供依据。通过预测, 一是可以防止选材中的滥宇充数和短期行为;二是可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使发展潜力大的运动员充满信息去努力训练。而科学预测也会有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 因此既要重视预测结果, 又要看实际表现的才能和进展的速度。

2.2.5 体育局系统在每届省运会结束后定期进行选材人员的科学培训及考核, 选材人员的确定由各单位选派, 使各级单位在对后备人才的选拔上由主观选材逐步过渡到科学化选材, 提高选材的效益。

3 结论

3.1 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中主要以经验选材为主, 选材不科学的原因一是教练员和相关人员的选材水平不高, 缺乏先进的、科学的选材理论和方法做指导;二是缺少选材所需的先进仪器和设备, 无法进行科学的指标检测和综合分析。

3.2 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选材对策要突出重点选“天才”, 分清主次不求“全才”。

科学选材与经验选材统一,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 综合评价优选人才, 同时建立与优化田径后备人才选材与评价系统。

摘要:选材是整个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竞技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材, 对促进本省田径事业的发展, 将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田径,选材,分析

参考文献

[1]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112.

[2]靳厚忠等.我国田径竞技后备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剖析[J].天津体育学院报, 2005 (6) :51.

田径后备人才 篇6

田径运动是竞技体育的第一大运动项目,被称为“运动之母”。要实现田径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大量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因此在田径运动发展的道路上,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目前,山西省在田径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为探究其原因,本文将对山西省的田径后备人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山西省11个市业余体校、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和有田径训练队的市中学以及山西省29所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的田径教练员和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通过中国知网、体育核心期刊,查阅并整理有关田径后备人才方面的相关文献和与本课题相关的专著,浏览中国田径网、中国教育网、万方数据库等多家相关网站,收集大量有关田径后备人才方面的资料并整理有关的信息。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关于田径教练员和学生的调查问卷,力求全面、准确的反应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共发放教练员问卷150份,收回144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为14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学生问卷1540份,收回1378份,回收率为89.48%,有效问卷1240份,有效回收率为89.98%。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2010软件对收回的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并分析,获得真实有效的数据,并制定研究所需要的相应数据表,保证了研究成果的科学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

3.1.1 田径后备人才参加田径训练动机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1)良好的动机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动力。要想提高训练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参训动机,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将会使训练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表1中可看出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上大学”,选择比例达到41.29%,说明大部分的人参加训练目的明确。另外有17.17%的人是出于个人兴趣爱好,14.19%的人想成为优秀运动员,说明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够在田径运动方面有所成就,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参加训练是遵循家长的意见或其他动机,所占比例分别为7.41%和6.69%。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爱好者和特长生选择通过田径进入高校,从而能够有机会进入高校进一步深造。

(2)调查表明,普通高校成为山西省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的主要发展方向。有36.85%的学生选择进入高校继续学习,从而实现自己上大学的理想;有25.32%的学生选择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只有18.7%的人选择进入专业运动队。这反映了家长对子女成才的期望及中学生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虽然目前没想法以及其他理由的后备人才占有12.58%和6.53%的比例,但山西省大多数学生训练目标直接指向了普通高校,这对提高体育人才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1.2 运动员的选材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选材要力求使用科学的测试和预测方法[2]。从表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练员选材是以多年的经验为主,只有少数教练根据生理指标测试来选材。通过对以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省各院校的田径教练员在田径后备人才的选拔方式上稍微有些欠缺,只有一小部分教练员是经验和生理指标相结合的进行选材的。通过了解,近几年以来山西省各校的田径教练员已经不是依靠单一的方式进行后备人才的选拔,但是选材的方法还有待提高。目前,科学选材在选材方式上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各学校的设施仪器的缺乏和经费的限制,给科学选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不便。

3.1.3 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的训练现状

1.训练次数和训练时间

训练次数和时间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环节。调查显示(见表3),在训练时间方面,每周训练2至2.5小时所占的比例较大,为36.78%,其次为1.5到2小时之间,占到22.01%。训练次数和时间能够从侧面反映山西省在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做到了系统化的训练,以便顺利的实现训练目标。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田径后备人才训练的持续性。从训练安排来看,山西省各校制定的每周训练次数和每周训练时间都是很合理的,而高质量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合理的训练强度,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有些学生在训练中由于持续的高强度、大力量的训练,每天身体得不到有效的恢复,使身体疲惫达不到训练的效果。因此,教练员安排好训练计划、训练量和强度,并因人而异则尤为重要。

2.训练与学习之间的矛盾

学训矛盾一直是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4中可以看出,山西省各学校田径后备人才的文化学习情况非常糟糕。学习成绩差的占到总数的70%多,学习成绩较好的却为数不多,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这恰恰说明了山西省各学校仅仅重视了学生的田径训练成绩,而忽视了他们文化知识的学习,形成了一种畸形的教育方式。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老师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够,使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造成学习成绩较差;另一方面形成这种学训矛盾的原因也在于学生在大运动量的训练中体能消耗过多,运动后疲劳没有完全恢复就要投入到学习中去,导致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不起来,加上训练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多余的精力关注文化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恶性循环,使学生学习差。因此,必须处理好田径后备人才学习与训练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后备人才受教育及训练的时间,调整教学形式,通过教育让学生明白学习文化课的重要性。政府和学校也要出台相关的政策,要求教练员要控制训练负荷,加强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全面推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3.1.4 各学校田径后备人才每年参加比赛情况

在田径运动中,检验平常训练效果的最好手段就是去多参加比赛,在实践中验证自己。只有在比赛中,运动员才能更加用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比赛时的现场气氛、节奏都和平常训练有所差别。所以,多去参加一些比赛,既能积累实战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竞技水平,而且学习一些新颖的东西,为自己日后训练做好准备。集百家之长,弥自家之短。

从表5中可看出,11.77%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是为了完成学校任务,52.74%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是为了达运动等级,21.85%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是为了当做一次锻炼机会,11.21%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是为了当成一次训练,只有2.41%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的目的不确定。从参与比赛的情况来看,54.35的人一年参加1-2次比赛,28.71%的人一年参加3-4次比赛,14.19%的人一年参加5-6次比赛,2.74%的人一年参加7次以上比赛。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三分之二的后备人才参加比赛是为了达运动等级和当做一次锻炼的机会,这说明后备人才参加比赛目的很明确,积极性高,也想通过比赛来证明自己的训练水平。大部分后备人才一年参加1-2次比赛,很少一部分一年参加3-4次比赛,一年参加5次以上比赛的少之又少。这样就减少了与外界的比赛交流,渐渐地就降低了后备人才的水平。

3.2 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现状的分析

3.2.1 教练员学历、职称结构现状

教练员的教学及训练水平,直接关系到运动成绩的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3]。所以教练员队伍情况的好坏,对培养田径后备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学历是一名体育教师是否接受过正规体系教育的标志之一,从一方面它可以反应教练员在从事教育行业之前曾接受正规培养的文化教学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田径教练员科研、训练等多方面的综合实力。教练员的职称是其专业知识的综合体现,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能够反映教练员的训练和执教水平。现阶段山西省每个学校田径教练员的学历以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较低。这说明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综合实力较差,整体执教水平较低,各学校对体育人才的引进不是很重视。针对这个问题,山西省各学校应多引进高水平、高专业素质的优秀教练员,同时应该加强教练员的培训和学习工作,使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为山西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奠定基础。从教练员的技术职称看山西省各校田径教练员中级所占比例较大,而高级和初级所占比例相对较低,这说明山西省田径教练员的训练水平不高,训练能力有限,对田径理论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科学研究意识不强。针对此现象,要鼓励教练员进一步全面、深入、系统的对田径知识进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3.2.2 教练员对待训练的态度分析

教练员的态度是取得优秀成绩、促进训练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消极的态度会则会阻碍发展[4]。调查表明,教练员对待训练的态度很认真和较认真的分别占29%和57%,这说明大部分教练员是很认真的,能够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并且他们的敬业精神应该得到充分的鼓励和尊重。但同时,还应该看到仍有14%的教练工作一般。教练员在工作中懈怠的态度定会影响到田径训练的效果,会阻碍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引起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3.2.3 教练员的科研情况分析

在田径训练中,教练员是参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平时训练会有许多新问题产生,这就需要教练员对新产生的问题去探索和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训练中,解决训练中产生的问题,这样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调查中了解到,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发表1-2篇与田径训练有关的文章的有98人,占68.06%;发表3-4篇文章的有25人,占17.36%;发表5篇以上文章的有13人,占9.03%;没有发表过与田径训练有关文章的有8人,占5.56%。可以看出山西省田径教练员整体科研水平不高,从而对后备人才的训练产生一些影响,未来还需要多做科研,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水平,剔除“重训轻研”的思想。

3.3 田径训练条件现状分析

3.3.1 训练经费

充足的训练经费才能保障田径训练的顺利开展。调查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学校的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本学校的支持,但是学校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在文化课的教学上,对田径训练的投入较少,使得训练经费不能满足训练的需求。因此,训练经费的短缺在无形中限制了学校田径场地设施及训练器材的更新和维护,参加比赛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田径后备人才的发展。通过调查了解到,运城市每年都举办中学生运动会,已经连续三年在运动会上的资金投入都在150万左右。一个地区在体育方面的投资可以看出该地区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山西省各个地区都应该把运城市当作很好的榜样,加大在体育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3.3.2 场地设施

田径运动训练工作的开展需要有良好的场地、硬件设施做基础。田径训练场地、器材质量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田径训练的规模和质量,训练场地质量和数量的情况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地区田径运动开展的情况[5]。调查表明,目前山西省各个市中大多数学校场地和器材基本能满足训练需求,但是有一些学校由于设备维修和更新不及时,使得训练场地及设施质量较差,专项练习的一些小型辅助器械较少,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要引起学校的注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参加训练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上大学”,普通高校成为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的主要发展方向。

4.1.2中学生每周训练次数和时间比较充分。每年参加比赛次数少,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1.3山西省中学生田径后备培养过程中文化学习与训练之间的问题较突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4.1.4山西省田径教练员具有较好的敬业精神,但是教练员的科研意识不强,对田径训练的前沿知识了解较少,发表与田径训练有关的文章较少。

4.1.5训练经费短缺,学校场地器材设施的维修或更新跟不上训练要求使训练质量较差,限制了后备人才的培养。

4.2 建议

4.2.1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训练

山西省各校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动机比较明确,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都希望能够进入高校继续深造,实现自己的理想。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田径训练,使他们从中受益。中学生田径后备人才的这种理念与当今社会体育人才流向是相吻合的,对今后体育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促进作用。

4.2.2 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及内容

从训练的次数和时间安排来看,田径后备人才的训练是科学合理的。但是在训练过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单位时间内训练的质量和效益。由于训练量和强度安排不合理,身体每天得不到充分的恢复,带着疲劳的身体去训练,使训练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出现,教练员还应制定更详细、具体的计划,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和量。

4.2.3 不断完善竞赛体制

山西省很多地方对体育运动不重视,尤其是学生每年参加比赛次数少,训练效果得不到检验。对此,山西省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每个市改革田径竞赛体制,多举办一些比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把比赛与训练融为一体。以赛代练、以赛促练,这是当今田径运动发展的趋势。

4.2.4 处理好中学生学习与训练之间的问题

针对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综合全面发展的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动员和教育工作,要求文化课教师努力提高工作积极性,让其明白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必须共同努力,灵活安排教学时间,保证后备人才的学习时间。加大田径后备人才的文化教育力度,正确处理好体育与教育的关系,这对培养高素质田径后备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4.2.5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

一般情况下,运动员的能力和素质与教练员的能力和素质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对教练员的选择和培养上也需要认真对待,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运动训练对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鼓励教练员进行科学研究,建立完整的训练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在提高运动训练水平中的作用,使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田径后备人才。

4.2.6 拓宽训练经费来源渠道

通过调查得知山西省每个市学校的训练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学校的支持,大部分学校对训练的经费投入较少,使得资金短缺。学校要加强训练经费的投入,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与一些俱乐部合作,拓宽经费来源。同时当地政府也要给予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改变训练经费短缺的局面,不断完善训练条件为山西省田径运动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摘要:采取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山西省现有的培养田径后备人才的三类院校(业余体校、省级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市中学)的田径教练员、田径后备人才为研究对象,对现今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学生的训练目的很明确,但训练过程中的“学训矛盾”突出,存在人才资源匮乏、人才数量不断在下降,参加比赛次数少、实战经验不足,训练经费来源单一,田径教练员学历、科研水平低且后期的岗位培训少等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为山西省田径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山西省,田径后备人才,现状

参考文献

[1]姜传根,谢守玲.上海市田径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9,34(1).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盖国富,戚鹏宇,李海波.黑龙江省田径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报,2008,4,26(2).

[4]卢春根.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影响因素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8(1).

[5]李梁华.江西省田径后备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1):61-64.

[6]蔡永茂.广州市业余体校击剑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J].体育学刊,2014,21(1):65-68.

[7]张予.高留红.张予云等.对我国转型期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9):110-112.

田径后备人才 篇7

从2003年起,省级重点我校在田坛上异军突起,连续几年保持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的好成绩,并在近几年的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几乎每年都能够在前八名占有一席之位。目前在校从事田径训练的运动员从高一至高三达100人之多,现已成为市级田径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已培养田径一级、二级运动员几十名,每年输送几十名学生至高等院校。对于田径后备人才的培养,我校有一套自己的结构体系。

二、我校体育后备人才选材优势

(一)自身优势

学校体育班知名度高,体育成绩在全省优秀, 每年有许多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吸引了全县及至周边市区县的优秀运动员,前来我校体育班学习训练。

(二)制度优势

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制度,吸引优秀运动员到学校训练。如《运动员生活补贴制度》、《运动员奖励制度》、《运动员集训、比赛生活补贴办法》等保障了所招收的优秀运动员来校后能安心学习训练,确保了训练质量的提高。

(三)教练员优势

教练员班子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教练员们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于运动员。他们平时积极学习,钻研业务,自身素质高。10名教练员全部本科毕业,学校每年安排1~2名教练员到江西师大和省体委培训学习,确保教练员们的训练水平处于市县领先地位。从而不断提高训练质量。

(四)硬件优势

学校的训练硬件环境是全县乃至全市最好的, 现有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一处,训练器械齐全,学校每年用于购置器械的费用达2万元左右,确保训练比赛时的使用。现在正在筹建室内体育馆,以确保气候变化也能正常训练。

(五)广泛优势

田径运动在我县中小学已相当普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校主要立足于本县及周边的近百所中学选拔体育苗子,选材范围大而广。

三、选材的途径和方法

(一)推荐选材

由周边学校的体育教师或家长推荐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然后通过专项测试和素质测试,教练员认为有培养前途的将在学校的初中体育班代训。

(二)比赛选材

教练员们经常走出去,通过基层学校的运动会,及县、市田径运动会的比赛,从中选拔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加以综合评价,确定人选。

(三)原始选材

每年教练员们都不定期深入周边的市县基层初中,有目的地观察了解情况,对有发展前途的苗子及时发现,及时选入自己队中训练。

(四)采用代训制

对初中二、三年级有发展前途的苗子,教练员们从周边学校选入自己的队伍,在我校初中体育班学习并为其代训。当代训运动员的原班级或学校需参加上一级田径比赛时,代训运动员就再代表原班或学校参加上一级比赛。这种代训制有力地激发了基层学校体育教师们把好苗子及时送入我校的初中体育班为其代训。

(五)定期测试

每年6月份学校组织统一测试,经过严格选拔,对每一名升入高中的体育生进行张榜,公示其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专项成绩达到二级田径运动员标准的将直接升入高中部体育班学习,将进行三年系统的有计划的科学训练,高三毕业时参加全省高水平运动员测试。

四、选材需考虑的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田径选材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选材时要把那些先天条件好的“苗子”挑选出来,先天条件是受遗传影响所形成的条件。遗传对身体形态、生理机制、运动素质等方面影响较大, 因此,选材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遗传因素。

(二)年龄因素

选材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因素,包括日历年龄、 生长年龄和运动年龄。重点考虑学生的生长年龄和运动年龄。

(三)身体形态因素

初中生选材要考虑的身体形态因素是身高、体重、胸围、四肢长度和围度。如投掷运动员要求身材高大,臂长,四肢、躯干围度大、体重等。

(四)运动素质因素

即身体素质因素,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协调等。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运动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选材时会有所侧重,也要考虑到肌纤维类型等因素。

(五)心理素质因素

一名运动员如果没有稳定、良好的心理素质, 是难以在紧张、激烈的重大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运动成绩的,而良好的思想品质在选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把心理素质作为选材中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

(六)社会与个人因素

考虑家庭、社会因素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家长是否支持子女参加训练、家庭经济条件是否能保证子女正常参加训练等,在选材时必须予以充分考虑。

五、结论

田径后备人才 篇8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 究对象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样式。

1.2、研 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从知网收集了15篇相关文献, 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确定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2)实地考察法。

调查南宁市的天桃实验小学、五一路小学、逸夫小学、三美中学这几所学校的足球队及其相应的足球场地。观察记录了大拇指足球俱乐部、小太阳足球俱乐部的教学情况。

(3)比较分析法。

对培养模式和培养样式进行分析比较, 为研究的开展做理论铺垫。

2、培养样式的概述

2.1、培养样式的概念

培养样式指在原有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 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者(包括学校、足球俱乐部、足球教练)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措施或方法使少年的足球技能和身体素质合乎目的变化的活动。

2.2、培养模式和培养样式的区别

培养的标准样式是由培养者所具备的培养思想或理论去指导培养的;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标准样式,是培育者为构建被培育者的知识、能力、觉悟等方面的素质而建立的结构。两者的相同点:一、都是以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目标;二、都是在一定的培养思想或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三、既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化的。两者的不同点:一、培养模式是相对稳定的,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二、培养模式突出的特点决定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三、培养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或过程,要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和相应的培养理念做指导;其中因素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作相应的调整;四、培养样式是多元化的(但它的稳定性需要其操控者进行调控);可直接从培养内容和培养手段去观察。

3、南宁市足球现状发展的分析

3.1、南宁市业余足球队及足球俱乐部的发展情况

据2011年有关部门对南宁市足球相关信息的查询与调查,南宁市的草根足球队大概有230支业余球队。这230支队伍每年的参赛情况如下图1:

这230支业余足球队在一年当中有150支经常参加五人制比赛,有30支队伍参加其它的一些比赛,其中大部分队员是流动的。广西目前为止没有一支专业的足球队,但足球俱乐部发展蓬勃,在调查的15个俱乐部中只有大拇指足球俱乐部和小太阳足球俱乐部是专门培养和发掘足球人才的训练班。说明南宁市能提供给足球后备人才历练的机会或平台过于匮乏。

3.2、南宁市足球队员情况

由图2调查数据可知, 南宁的足球队员的年龄分布中30-40岁的占比例最大。说明南宁市足球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情况并不乐观。

3.3、南宁市足球场地与赛事情况

据对南宁市足球场地的调查如下:

五人制足球场共有24个;十一人制足球场仅有一个;一年里南宁市组织的足球赛共计11场比赛,仅有“2014年加油中国梦幻世界杯”和“耀眼世界杯”属于广西最大规模的业余足球赛事。由此可知南宁市足球运动的目前的发展重在娱乐, 疏于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

4、南宁市少年足球主要的培养样式

校园足球对青少年成才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目前南宁市在校园足球培养领域处于较空白现状;对足球后备人才采用“依托式”的培养,即把足球运动员们依托在传统学校、体校或是足球培养基地等联合培养、定期训练,让足球运动员达到学校与训练有效结合。

4.1、南宁市足球教练员情况

下面是对足球教练运动经历和出身背景的调查情况:

教练员是足球教学的核心, 年龄越小的足球运动员对教练的依赖性和信任性越强, 因而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对教练员的要求更高。从实践的调查情况可知,南宁市足球教练员经验丰富的程度由高到低呈下坡趋势。说明南宁市足球教练员的运动经历整体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4.2、南宁中小学足球赛事及球队建立情况

足球竞赛是足球运动发展的杠杆, 是检验训练效果的主要途径和直接手段。下表2是2006年以来南宁市举办的中小学足球赛的次数统计:

据统计可知南宁市每年举行的青少年足球运动比赛平均不到两次。说明南宁市少年足球运动发展水平较低;反映上级对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发展不够重视、重文轻武。

4.3、南宁市足球训练内容及教学方式

在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教学中各足球队的具体训练内容基本定为颠球、运球、发球、运球躲闪这四个基本功练习。以青少年运动员难集中注意力的特点, 每教授一项足球技术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成本。在教学方面足球教练员主要运用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讲解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示范法;以团队适当对抗为主的竞赛法等教学方法。实际上在足球教学中最高效,且最科学的是直观法。直观教学法如多媒体教学法可结合视频、PPT课件进行教学, 让足球运动员更明晰技术动作的难点,更易于学会并掌握。

5、发展南宁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样式的对策

5.1、多部门联合搭建足球基础平台 ,增加青少年足球竞赛

以“注重培养,重在基础”为指导调整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方针;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足球竞赛体系;增加竞赛次数与培养经费;强化训练,加强足球学校建设,规范培养样式标准和制度建设。

5.2、增 加资金投入 ,建设足球教练员队伍

加大力度去建设和培养足球教练员队伍, 增加青少年教练员的培训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全面开展多元化培养样式。

5.3、发 展校园足球 ,建立多元化培养样式

把“以业余培养为主,俱乐部培养为辅”的现状转为以学校培养为主。把足球运动项目划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部分;创造足球教学及训练条件,建立多元化培养样式,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足球运动人才梯队的建设。

6、结 论

上一篇:情感贯穿法下一篇:雷达测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