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积极情感贯穿幼儿的绘画始终

2024-05-01

让积极情感贯穿幼儿的绘画始终(通用7篇)

篇1:让积极情感贯穿幼儿的绘画始终

让积极情感贯穿幼儿的绘画始终

绘画教学习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孩子在绘画中,往往按照老师的范画去模仿,教师和家长也常常以画得和老师象不象作为好的评价标准,而幼儿自身的创造性呢?幼儿在绘画时是不是愉快、自愿的?也就是绘画时幼儿的情感是否积极主动,这常常被成人忽视了,认为只要幼儿能模仿得象就行了。只重视结果,而忽视了在绘画过程中,幼儿自身情感活动的发展和在绘画中的作用,这种情感活动有哪些内容呢?我认为,它包括对事物的正确感受和理解,以及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和表现欲望等,这是幼儿绘画过程中一种潜在的动力。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真的存在这个积极的情感吗?它的作用表现在哪里呢?

一、让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样进行绘画的吧,他们真的愿意放弃玩具,而自愿选择绘画吗?

你瞧,听说自选活动开始了,有的孩子眼里立刻放出了光彩,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男孩子画了一辆辆坦克、一艘艘军航、各种的机器人,而女孩子呢?更多的是画娃娃、公园。有几个孩子一边画,一边叫你来看:“老师,你看,好不好啊。”嘴里问你“好不好”,神情却得意自信。画好后要交给老师了,噢,忽然想起还可以再添点什么,又跑回去画了,看到这种情景,不得不承认,孩子已完全沉浸在创作的兴趣中了,他们知道自己要画什么,并努力试尝最完善的表现方法,这就是孩子在绘画中积极情感的一种外露,这说明幼儿已有了要表现美的愿望及粗浅的鉴赏美的能力,有一种努力表现和希望得到肯定的积极情感,这与那种种不得不按老师的画去模仿的绘画相比,幼儿显然更轻松、更自在、更乐于接受,画起来也更投入、因为从一天始,幼儿就是自愿的,教师在根据教学要求和幼儿的认知水平上稍加启发、引导,幼儿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去大胆地表现,虽然避免不了孩子之间绘画水平所存在的差异,但每一幅画对这个孩子来说,它都是美的,都是宝贵的,因为他的画中表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体验,就如同成人在欣赏画时,除了欣赏美的形象、丰富的色彩变化之外,还常要了解这幅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作画意图等,它是包含在画面中作者内心情感的反映。对孩子来说,绘画活动也许更具有游戏性,更具随意性,但观察幼儿自发的绘画活动时,会发现幼儿在一个时期内,绘画的主题较稳定,经常要经过数次的绘画活动后才会换一个表现主题,主题的选择往往受班级教学活动、同伴的画、日常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如胡玮砾、开学时常画的是“变形金钢”,后一个阶段是各种轮船和飞机,现在这几天则常画“坦克”,不管主题受谁的影响,起码说明幼儿在某个阶段对某种事物有好感,特别感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积极创作的欲望,幼儿在绘画中通过自由地、无拘无束的涂抹,勾线、尽情地联想、创作、表现出他眼中的大千世界,我们可从幼儿的绘画作品中了解到他对事物的情感反映,有利于幼儿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分清美、丑、善、恶,提高自己的审美力。

二、幼儿感兴趣,想表现,对完成一幅画来说已有了一半的保证,另一半则是如何激发幼儿的思维 ,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能力,达到完整的较好的绘画效果 。

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兴趣和好奇,他们的想象力又是很奇特的,在孩子的笔下,天空、太阳、花草、树木等一切都充满了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如在听故事想象画“十个太阳”中,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了十个颜色,形状,光芒不同的太阳来,特别是第十个太阳,故事中说:“它把其他太阳的光都吸过来,变成了今天的太阳。”结果,有的幼儿画的就是常见的圆圆的红太阳,有的幼儿画得象向日葵,每个小格子里涂上一个太阳的颜色,有的幼儿干脆把九种颜色,每一种都涂上一遍,不是每种颜色都有了吗?结果成了一个说不出颜色的太阳,每个幼儿的`想象不同,表现的结果也不同,又如在画“我的老师”时,有的幼儿把烫发的晏老师的头发,画得高高的,一卷一卷的,头发部位被明显地夸大了,朱老师成了个“大胖子”,而我呢,又瘦又长,三人的特征都被夸大了,可幼儿却认为自己画得很象,下课后,兴致勃勃地交流:这是谁,那是谁?还“自作聪明”地在我的画像下画上了钢琴、拐杖、滴水的手绢,表示秦(琴)老师(湿),这种夸张在幼儿的画中是常有的现象,他们往往对自己看得最仔细、印象最深、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画得较大,这也是一种创造,因为没人要求他这样画,而是幼儿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来理解、想象、创作。在这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态度是热情的、情感是积极的,否则,他们不会挖空心思地表现与众不同的“太阳”,不会在遇到困难时,以画代字。由此可以看出,积极的情感是激发丰富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内在因素。

三、幼儿在绘画中,积极情感不仅能引发丰富的想象和创造力,它的影响还体现在对使用色彩的选择上。

我们观察幼儿的图画,常会发现他们不受物体固有色的限制,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些鲜艳色彩去表现,在成人看来不合理,在幼儿看来自然。到了大班,幼儿的色彩更为丰富、细致,逐步接近固有色,同时,他们往往又能不自觉地理解和掌握某种“感情色彩”。幼儿在绘画时,基本上每幅画都喜欢画上白云和太阳,而在画“雨天”,“我生气了”时,大多幼儿用灰色和兰色作底色,画“十个太阳”时,第一次有几个幼儿出现五颜六色的底色,这说明,幼儿对色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它不仅只用来表现物体,在某些时候,还能用来表现幼儿园自己的情感喜好,幼儿在使用色彩中,带有较明显的情感倾向。

综上所述,情感一直就存在于幼儿的绘画过程中,一个好的老师应善于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让它贯穿于幼儿绘画的始终,成为创作的动力。

那么,积极良好的情感如何才能形成呢?

一、教育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和谐的活动环境。

幼儿对情感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方面的学习,往往是自发地对教师的模仿、认同,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的情感必须是积极的、肯定的,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较好地从整体上把握活动过程重点和之间的联系,用自己的情绪去带动、感染幼儿,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师亲切的态度,是诱发幼儿良好情感的纽带,往往教师一句亲切的提示,一个赞许的眼神,都能使幼儿增强自信,幼儿只有在轻松、愉快、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在良好、和谐的环境中,确实感到绘画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绘画中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

二、开旷幼儿眼界,积累创作经验。

绘画这一艺术活动,它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它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一种能力,而是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在这活动中,包含着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由此而产生的多种复杂情感,要让幼儿养成观察的习惯机能,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包括身边的好人好事,自然界的变化,马路上的建筑等,还可以让幼儿欣赏年画、剪纸、雕塑等,丰富和积累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创作提供材料,如在进行“我爱南京”这一大型组画时,让幼儿与家长一起,视察南京的新变化,幼儿很感兴趣,纷纷回家把看到的画下来,教师给予鼓励和肯定,组画时,幼儿因为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和情感的积累,幼儿情绪很高,组画过程中自觉地分工合作,共同创作了一个美丽的南京风光,教师没有为其中任何一个形象作示范,但孩子却通过自己的眼,自己的手表现得准确、形象。

三、正确引导、评价、使积极情感得到鼓励

幼儿的认识水平存在着个体差异,在绘画中的能力也有强有弱,评价时,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除能力强的给予肯定。有进步的也要表扬,对差的更要鼓励,以使每个幼儿对自己有信心,对绘画有兴趣,在这基础上,才有可能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使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善于钻研,用多种的方法调动幼儿积极的情感,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绘画习惯,这远比教会他临摹一百张图画重要的多,因为幼儿只要具备了这些良好的素质,就可以创造出无穷的美丽的画面,不仅在美术上,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上,也会同样受益菲浅。

篇2:让积极情感贯穿幼儿的绘画始终

让情感贯穿语文阅读课堂的始终

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姚雪莲

【摘要】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过: “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情感体验一直是阅读教学的灵魂与主线。在阅读中有了“情感”的激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阅读教学区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

阅读 情感 审美 体验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已将“情感”写进三个维度目标中,并在实施建议中多次强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等。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一些抒发作者强烈情感的阅读课堂上,老师能否让文本、作者、教师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起来,是阅读教学成败的关键。如何让情感贯穿于语文阅读课堂的始终呢?

一、以情感唤起情感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受知识、阅历等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独立、及时而正确地领悟作者的感情,而教师的入情往往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之弦,架起学生与文本、作者间情感对话的桥梁,获得情感的共鸣。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教学前我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研读,在自己的内心积聚了强烈的情感,当教学到烈火烧身时“我”的内心活动和邱少云的表现时,我分别做了有感情的范读。当我带着情感用低沉的语调朗读,看见了学生的表情变得焦急、悲伤,有的还竖起眉毛;当我读到邱少云被烈火烧身一动不动时,学生的表情立刻随语言变得坚毅。教师这样入境入情的情感带动,学生便情不自禁地进入了作者的情感世界,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的效果。

二、熟读课文,感受情感

文章中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有的要反复阅读才能让学生体味到隐含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如《林海》是情景交融的佳作,文章语言优美、传情自然,其中“亲切、舒服”在文中就出现了三次,但每次出现都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而且一次比一次强烈,一次比一次蕴含的内容丰富。这些若是讲解是很难说清的,我让学生多次朗读课文,特别是含“亲切、舒服”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作者笔下的景美,情美。带着强烈的感情朗读课文,不仅是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情感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是否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可以说理解是情感朗读的基础,朗读是情感的外化。

三、把握关键词、关键句体味情感

古人云“情者文之经,辞者文之纬。”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真挚强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抓住关键词句的推敲,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刻体验作者的情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细读这句话,作者、人们的情感都集中蕴含在“焦急”和“耐心”这两个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统一的词语上。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意思,然后弄清老奶奶为什么“焦急”,又为何有“耐心”,用一对矛盾的词来写一个人的神态和内心,有什么好处,通过这样细致地品词析句后,学生也就自然而然感悟到老奶奶那崇敬、爱戴、怀念周总理的情感。

有人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知、情、能、行统一培养和发展的过程。我想情感应该是阅读教学过程的气与血,课堂拥有了情感,才像拥有阳光与生命,才会生动活泼,魅力无限。

四、用情境激起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语言描述、动作演示、实验或多媒体等创设与渲染情境气氛,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较快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情感十分浓烈的`文章,但现在的小学生不大了解周恩来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情操,难以体会人民群众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为此,我在第一课时教学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黑板的正中挂着一张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彩图,播放着低沉的乐曲,学文前先向学生简介周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逝世前后的一些基本情况,然后在乐曲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较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无限哀思之中,激起学生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

五、在观察、联想、想象中体验情感

篇3:让积极情感贯穿初中化学课堂始终

化学学科的教学, 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想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学科的积极情感, 就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研究、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 优化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

例如, 带领学生参观工人们怎样把黑褐色的石油变成五彩的日常化学用品的过程, 以及把适量的调料香醋与黄酒相混合, 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美味的酯等, 让学生深刻体会, 运用化学知识可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寻找到许多乐趣.再如, 在化学实验课上, 教师可让学生共同参与, 在燃烧各种盐产生五颜六色的焰光中、在二氧化碳能灭火的实验原理中、在两种无色的液体相混合后产生有色的沉淀实验中感受乐趣, 并使其兴趣发扬光大.

二、运用情感疏导, 促进认知内化

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没有人会在郁闷、烦燥、提不起劲来的心情下把知识很好的吸收和消化.因此, 教师应该研究一下学生的学习心理, 不能一味批评学生, 而应根据学生的思想需要逐步引导学生, 找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例如, 在化学实验中, 有的化学试剂对人的身体有害, 部分学生就容易产生恐怖感, 尤其是女生, 缩在一旁冷眼旁观.对此, 教师不能批评他们胆小, 而要对其进行耐心地引导, 正确的演示, 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 参与实验, 通过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观察方法, 在实验中感受成功.

三、加强化学史教学, 树立崇高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 搜集具有教育意义的化学史素材, 选取典型事例, 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 可以树立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当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时, 就会激发自己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五彩缤纷的化学世界展现在他们的眼前时, 他们会把学好化学知识与热爱国家的责任感紧紧地联系起来.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化学发展的规律, 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也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 在讲“盐”这一节内容时, 我讲述了侯德榜博士立志在国内发展化学工业的事迹;在讲“蛋白质”的内容时, 我讲述了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命活力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事例;在学习稀有气体时, 我介绍了英国科学家雷利对氩的发现过程;在介绍硅酸盐的知识时, 我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制作陶器.通过将一个个真实、典型、富有感染力的化学史实整合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激起了学生对探究新知的欲望, 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有利于学生把握化学发展的规律, 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合教材, 增强环保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关注.随处可见的环保横幅以及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宣传等, 无不说明环境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因此, 在环保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具备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 从当前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去引发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例如, 学习“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时, 我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的图片、新闻材料等,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淡水资源有限且水污染严重, 强化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并引导学生探讨水污染的源头和处理方法.在学习“化学与环境”这节内容时, 可以让学生了解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来源及空气污染后对我们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危害.再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对有毒物质的扩散、尾气的吸收、废液的处理等的实践报告.教师正确的处理习惯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使他们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逐步培养其环保意识.

五、培养师生间的友情,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

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当学生喜欢一位教师时, 也很容易对这位教师教的科目而产生兴趣, 甚至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生都会去极力模仿.教师要把学生当成知心的朋友对待, 热情而又真诚地对待他们, 和他们以合作伙伴式的友好而平等地交流.这样, 教师发出的每一个知识指令, 都会在学生的接受中反馈出理解之光, 都能在他们的操作实验中得到完美的体现.因此, 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 教师都应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摆脱“高高在上”的角色,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沟通和交谈, 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摘要:初中化学是学生在初三才接触的一门学科, 学习周期短, 既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又要迎接中考检测.因此, 笔者认为, 学生的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采用多种策略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从心理上唤起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需求.

关键词:初中化学,情感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永升.初中化学与情感教学[J].金色年华, 2010 (4) :197.

[2]李海英.浅论初中化学情感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29:62.

篇4:让作者的情感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关 键 词】 情感;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存在着一种现象,课文解读中注重分析文本中透露出来的“文本情感”,各类教参也大多只是分析到“文本情感”为止,正因为这样程序性的解读,文面上透出的情感,较作者属文时自然渗透在文章背后的情感要单调沉闷得多,久而久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厌倦感,而学生也易容产生厌学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是教者忽略了文本背后深深地渗透着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是潜在文本内容后的情感、意脉,其变化、流动的过程,不但是普通学生容易忽略的,也是教学者每每视而不见的。文本后渗透着的作者情感,是活的情感,是流动的血脉,这样的情感才是打动读者情感的根,也是文章百读不厌的源。刘勰:“情经物迁,辞以情发。”(《知音》)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始终渗透作者的情感因素,并以此牵动学生内在情感,让学生情感跟随着作者的情感而濡染而流淌,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做法是:

一、在导入阅读中触摸作者的情感

要让学生感受到渗透于文本后的作者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的感受情趣,在导入课中,恰当地插入有关作者的背景知识,创设一定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构思动机,从而奠定学生阅读和理解文本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趣。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教育格言就有:“语文教学应当充满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情趣盎然的氛围才能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自由王国。”我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首先声情并茂地讲述:同学们,世上有这么一个人,当他出生后,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于就作为贱人被送给乡下穷妇人,这个穷妇人却不嫌弃他,始终保姆般地给他温暖,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这种种苦难的人生经历,在那幼小的心灵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可是当这个孩子长大后,这个老妇人却离开了人世,坟头早已荒草蓬生,这个孩子因追求进步,不幸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在冰冷的监狱里,当他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睹雪而思人,沧然泪下,挥笔写下了这首赞美这个老妇人的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这样的氛围感染,形成一泻千里的情感气势,把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地调动起来,学生便自然地进入到了课文之中,去感受世界上这份极为珍贵的感动。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

二、在品读文章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要让学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去,课堂中要留下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品读玩味、讨论交流,让他们在品读玩味及讨论交流中去悟、去感受作者自然流露在作品字里行间的真情真感。刘勰在《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导引学生沉浸在作品丰富的情感之中,这样才能被作者的高尚情感所牵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情感感受力和阅读鉴赏水平。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默阅课文,在此基础上,重点提示学生感受这特殊的一群人为何聚会,是什么样的情感把这些人拢在一起,通过对有关文字的叙述,让学生明白:这里写的是一群大作家思想、心灵的交融和碰撞,是一群高贵的灵魂的会面。作者用深情把这些人的高贵情趣、对生活的感受、对工作热爱、对朋友的真诚,活灵灵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置身在这个热烈的场面中,去聆听这些高贵的心灵对话,从中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这特定场景中,感受到世界变美了,天空变高了,人变善良了!在文本阅读中有主动的体验和感受,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通过阅读来提高认识并丰富思想,可以升华思想情感的培养。这比用技术化的分析——语言、人物、心理、性格这些抽象的教条不知要好多少倍。

三、在作品鉴赏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作品鉴赏是品味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在作品的品赏中把握作品中作者的情感,通过作品中的语言运用,表达技巧,修辞选材去体会、触景生情、从而内化并提升自己的情感,使之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奠定文化精神基础。

“情是德之本,情是德之基!”“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儿子,她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阿长与“山海经”》鲁迅)“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一句中“保姆”“长妈妈”“阿长”三个内容相当的词重复使用,表现出作者对一个农妇发自内心深处的深沉的爱,这是多么淳朴的情感啊!而且远隔三十年还记得长妈妈的身世,“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从文中就窥见了“我”对长妈妈的印象之深,情感之挚,这也是“我”在文中自露出的至性真情。

西蒙诺夫在《蜡烛》一文中写到:“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烧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作者正因为有了对苏联士兵献身于南斯拉夫的深深感动,才引领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火焰是闪闪发光的,眼泪是晶莹的,这在光和色上构成了和谐的比喻,把作者对苏联士兵的敬佩之心,捧到了读者面前,无不激起读者的共鸣,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四、在作业练习中融化作者的情感

在以上几个阅读环节中,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般来说,对于作者情感的把握就比较准确了,但要自觉把握感受作者流露在作品中的具有个性化的作者情感,还需在练习中巩固提高,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变成自觉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我在教学《背影》摘出了“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一句,让学生体会理解作者的情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感悟到:此时的别离,承载了作者更深层次的亲情牵挂,作者借助特殊情境下的依依送别,将父子彼此关心、惦念和因分别而产生的难舍之情描摹得淋漓尽致。我在教学《在沙漠的中心》一文时,学生对“作者歌颂不屈的生命,赞美生命在危险和绝望中的挑战超越生命极限的情怀”体会不深,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让学生做。“上路吧,普雷沃!我们的喉咙还没有噎住:我们应该继续走下去。”说说在这句中作者的深意是什么?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丽和绚烂,从而正确认识生命,珍视生命,把握生命,为生命的开放而不懈地进取。

老师应真正读懂课文,正确把握课文中自然流露的作者情感,随教学内容的推进,不时地改变教学方法,用作者的创作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地被激发出来,这样必能使他们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之中,让人性的智慧、人性的理想、人性的情怀、人性的力量去浸润学生干涸的心田,这才是我们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追求理想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殷向东. 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微[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2).

[2] 张东兴,孙玉芬.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0(9).

篇5:让情感渗透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要充满新鲜、活泼的以人为本的气息。这种“新”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课堂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宗旨,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智慧展示的舞台,心灵互动的空间,探求知识的海洋,在多元的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情感体验。

一、融情入境,以情促悟

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融入自身的感情,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出学生乐于接受并能伴随积极而强烈的兴趣,才能为其感情体验打好基础。基于此,创设情景可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来唤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各种辅助手段,根据“兴趣激发动机”的原理,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自然的把学生提升到作者或教者的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和质疑,从而达到激趣入境的目的。

如教学《画杨桃》一课,我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新鲜的杨桃,学生的眼中的杨桃像齿轮,像五角星,像子弹头……想像力极其丰富,并使学生产生了画杨桃冲动,通过绘画他们眼中的杨桃跃然纸上,并且也有画成“五角星的”。学生融情入境、轻松、自如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

围绕教学目标挖掘教学中的情境,以特殊的思维形式,动化教材,趣化教程,为学生创造生活实践和语言实践机会,使其随时随地的充当角色,参与实践,以良好的心态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设身处地的感受语境,感悟语意,领悟语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境界,又完善了学生的个性情感。

二、倡导个性化阅读,独立感悟

感悟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以及智慧的启蒙,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情感和精神需要,便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其中的感情,就是把学习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的学,情要自己在读中悟,理要在读中悟,法也要在读中悟。”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不懂的知识。

“课标”反复强调“诵读”,实际上,多读就能自悟。首先,多读数多,反复读。可以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示范读、听音乐朗读、尝试读、小组读、表演读。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对音值的正误,音调的流畅,词义的内涵,表达的确切,语势的磅礴,语法的运用,条理的连贯,意境的优美,以及课文的弦外之音都会不断感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方法,使学生读得自由,读得愉快,才能产生阅读化的体验。其次,激情朗读,促思善感。在知觉的感受语言表面意义之时,要努力感受语言的内涵,想想它在特定语境中的弦外之音。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使学生展开了绵长的畅想。在诵读时往往激情蹦跃,古韵悠然,体会了古诗的字面意思之后,我相机引导“此时李白可能是什么心情?”生答:“忧伤,孤独……”“我猜他那么爱喝酒,一定是借酒消愁。”我追问:“他那么有才华,人人都羡慕,他怎么会不高兴?”学生沉思了片刻,答:“我通过课前预习,了解到他此时此刻在政治上很不如意,心情不好,就独自来到敬亭山。”了解了诗的背影,学生们朗读的更激昂了,语气中还带着点忧愁。

三、合作探索,进行情感实践

《课标》积极倡导“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因为合作能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彼此达到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式和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在合作式的民主互动的和谐氛围中进行学习,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

合作意味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彼此欣赏,意味着风雨中的同舟共济,困境中的鼎立支持,伤痛之中的关心、抚慰,成功时的相拥而庆。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最无功利心,完全是出自本身自然的,教师适当的引导,可使他们懂得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展开竞争,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既可以在合作中探讨知识,又可以增进情感交流,使班集体更有凝聚力。

四、情感打造活动最靓点

要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必须处理好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语言学习背景,拓展语言学习空间,重视学科整合,引导广泛参与。教师应充分组织活动,精心选择,以丰富多样,确保活动效果。可以组织智能竞赛,像“绕口令”、“普通话擂台赛”、“朗读比赛”;可以组织语文游戏,“词语找朋友”、“成语接龙”、“猜字谜”;可以组织设计制作“广告宣传画”;还可以组织“访问考察,社會实践活动”及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像等语文能力,使学生受到道德情感的熏陶。

总之,教师、学生、教材应充满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感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就会形成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呈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事半功倍。情感是一个生命的实体,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为其生命的引路人,用满腔的热情去浇灌一颗颗求知焦渴的心田,让情感之花绽放于语文新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篇6:让“兴趣”贯穿教学的始终

一、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枯燥无味”为“津津有味”

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基本工具,课堂上教师的启发、引导都离不开语言。如何把枯燥的数字、符号变成学生乐学、愿听的东西,这要求教师能用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自觉投入其中。如,在教学“负数”时,我说:“数”的家族中又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并且在它的前面总是托着一根面条,你想认识它吗?这时,同学们兴奋地说:“想。”再如,学“乘法分配率”a×(b+c)=a×b+a×c时,我说:两位好朋友(b、c)到我(a)家来做客,我们要一一和他们握手啊,可不能落下一个,否则他会很尴尬的。”然后又让学生表演了一番。这样,乘法分配率记熟了,学生在有滋有味的学习中就不再感觉数学枯燥了。

二、让学生从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中寻找突破口,变“一窍不通”为“触类旁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学生一脸茫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我们要及时点拨,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圆柱的体积”时,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我说:“学圆面积时,我们把圆变成了学过的长方形,现在的圆柱,它和圆有什么关系呢?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它可以变成什么?”学生顿时高兴了,连学困生也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他们就探究出来了,并且在今后的探究中,常常还能想起类似的方法。

三、从充满情趣的练习中,变“学而无用”为“学有所用”

一堂课新内容讲授完后,无论是课上练习还是课下练习,都可以安排一些情趣题,让学生永远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如,学完“比例尺”后,让学生按一定的比例绘制一幅学校操场的平面图;学完“复式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制作我校六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学完“圆柱的体积”后,计算自己水杯的容积等等。学生从所学到所用中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

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不拘内容,不拘形式。只要我们多用心,相信学生一定会爱上数学的。

篇7:让师德贯穿教育工作的始终

教师在教育培养中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教育好学生,那就需要有一个德育教育的基本技能。一是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灵。积极鼓励学生怎样做人,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杰出人物、身边的先进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在班级经常开展学英雄、学先进活动,用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荣传统和先进事迹教育学生。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如果让学生在心中树立几个“典范”,让每个学生像“典范”那样生活、学习和做人,那么良好的品德就会形成。二是在学生中起一个有效的教育手段,正像电视科教片陈恒先生所说的那样不可偏爱、偏恶,不可讥笑学生,对学生要平易近人。态度和蔼可亲,不能把学生视为敌人。否则失掉了教育意义、丧失学生的自尊心。三是教育学生时,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用好人好事去教育学生。对表现不好的学生、淘气的学生、学习不好的学生要尽力找出它们的闪光点加以表扬,对一贯表现顽皮或较差的学生不要发脾气,要耐心说服教育,和他们讲道理,真正使他们从内心受到教育。如:河北省王春牛老师在教育学生时做到的案例,很适应教育学生的方法。有一次一个学生的铅笔丢了,这个老师经过周密细致考虑,想出一个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采用一种有趣而有意义的游戏活动来找丢失的铅笔。这个教师在讲桌上放一个盒子,老师讲清了丢铅笔的原因和让铅笔自己飞回来的游戏,他把全班学生叫到操场上做这个游戏,然后一个个地进教室,让拿铅笔的这个学生主动自觉地把铅笔放在盒子里。其他学生和老师在外边操场上做游戏。最后这支铅笔终于飞到了盒子里。游戏结束了,铅笔找到了。这位老师既没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给这个学生一个改错的机会。这充分说明这位老师既有高尚的师德观念,又有良好的教育方法。暗中又教育了拿铅笔这个学生,使这个学生从内心受到教育。假如说他大发脾气,信口开河,这个学生的心灵就会被伤害。就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以后事情鬧得更大,然而这位老师却没有这样做。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师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每个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在学生中树立为人师表的光辉形象,起到表率作用。要时刻加强对学生在德育思想上的培养和管理,不断教育学生树立人生观、道德观,使他们受到教育和养成良好的德育习惯。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乌兰花小学)

上一篇:十本书管理学必读书籍下一篇:交竣工验收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