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2024-05-25

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精选十篇)

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篇1

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阶段, 是教育整体过程中的启蒙和定位阶段, 而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又是决定其未来价值观和人生观取向的中心环节。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导致诸多家长偏向于重视培养孩子的知识、特长等, 而忽视了孩子社会性、道德性发展的培养。因此, 作为幼儿园教师更应率先把幼儿德育教育列为重点中的教育。但幼儿道德教育也要通过家庭、幼儿园、教师自身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更有效地完成。那么如何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呢?以下谈谈我的看法。

二、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塑造儿童心灵的活动。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而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 因此我们每时每刻都应对他们进行教育。

1.结合活动进行渗透。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的、琐碎的, 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日常活动中的德育因素, 对幼儿进行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我们班上有几位小朋友用餐时经常浪费粮食。于是我利用食堂需要帮忙摘菜的机会, 组织全班幼儿去摘豆角, 告诉他们蔬菜粮食来之不易。在活动过程中, 让幼儿懂得了节约的重要性。

2.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 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 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环节。例如教师每天在门口迎接幼儿入园, 见到孩子面带微笑问声早上好, 这时孩子会微笑回敬等小环节,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 使幼儿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逐渐演变成个人习惯行为。

因此, 通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我们深刻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我们应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 弘扬德育渗透育人的特殊作用, 从而促进每位幼儿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在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

游戏是儿童喜欢的形式, 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也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最好方式。设计完整的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智力水平, 也对幼儿社会形为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游戏过程中, 幼儿可以实现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使身心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1.游戏活动能够提高语言的交往能力。幼儿在游戏中不是简单的对话, 而是学习用组合的方式把语言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工具。

2.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体育游戏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 通过跑、跳、举、抓等体育动作来进行游戏活动, 产生一定的游戏结果。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 在这个过程中, 幼儿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小朋友团结合作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很好地培养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以及不怕苦的奋斗精神。

3.德育在智力游戏中的作用。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有趣的智力游戏能激发幼儿的情绪, 促使幼儿有意控制自己的行为, 诚实遵守游戏规则, 提高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持久性, 有利于幼儿意志品质的形成。

因此, 幼儿需要游戏, 同样也需要德育, 在幼儿游戏的同时也要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这是教师的职责和义务。

四、做好家园共育, 强化德育教育

教师应做好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相互联系, 做到一致性。如果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 而家庭则相反, 孩子就会迷失方向, 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教师与家长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把孩子培养好, 因此, 我们要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 及时传递信息, 相互沟通, 从而达到幼儿教育的最终目的。

1.教师要对幼儿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反复实践, 要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成为幼儿的表率,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充分发挥和利用教师自身素质所具有的德育作用, 尤其注重专业理念和师德。教师应努力做到用幼儿的思想、幼儿的语言、幼儿的行为、幼儿的情感来教导幼儿, 及时与孩子的家长沟通孩子的近况, 了解孩子在家里的状况, 反映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这样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

2.家长要督促幼儿, 经常与幼儿沟通交流, 多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 认可幼儿在幼儿园所受的教育, 并要注意帮助其巩固下来。同时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及鼓励, 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3.家园双方应共同分担教育责任, 努力提升合作共育能力, 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的多方面发展, 这是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 是双方合作共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认真仔细观察每个幼儿的情况, 以便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 使双方加强了解, 互相配合, 互相合作。只有这样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才能尽快养成。

家园合作的出发点是获得家长的配合, 充分调动家长资源, 实现双方共育, 更好地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品格是人一生成功的基础, 因此幼儿阶段应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孩子的品行。幼儿的品德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德育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德育的重要性, 多关心幼儿的德育教育, 把孩子培养成勇探究、勇敢自信、有责任感的人, 就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任务。

摘要: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在幼儿时期进行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是对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幼儿以后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德育工作在幼儿时期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的教养观念与教育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幼儿教师, 要利用幼儿模仿性强以及可塑性大的有利时机, 强化德育教育, 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张俊丽.幼儿园如何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2009.

[2]陈晓.浅谈如何开展幼儿德育教育工作[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2011 (12) .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德育 篇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当代的中学生是跨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他们的道德观如何,关系到他们的本质是否能够得到全面提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大业的兴衰。《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德育大纲的贯彻实施看成是各科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从事初中化学教学工作中,我真切地感到,因地制宜、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它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他们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更需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目前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就学生年龄特征来看,现在的学生普遍早熟;生理心理变化快,对外界刺激反应强烈;对新鲜事物的接纳能力也比较强。这样一来,反而自控力减弱,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过于地模仿,盲目地追求新潮;违反力事物发展规律,就容易走极端,偏离力社会道德轨迹。如:青少年吸烟率激增、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甚至犯法。所以,孩子的德育应该从小做起,让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巨大的,思想教育工作应该同学校工作中最大量、最经常的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也是化学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德育教育的可能性

初中化学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环境保护教育、安全教育、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素材,只要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并积极从其他书报上收集相关材料,适时地插入,就可以使化学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育通过化学研究的对象与具体物质及物质变化的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和形成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观点;在学习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的道理;在分子、原子、离子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层次结构,认识物质的基本性是无限可分的,但就其各个层次来说又是不可分的。这种可分与不可分,组成力千差万别、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

(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及对世界文化产生的深刻影响,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如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中国化工之父侯德榜博士,从小热爱祖国,学习勤奋。留美八年获得博士学位后,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以赤诚的爱国之心回到祖国,建起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永利碱厂。“七·七”事变,天津沦陷,日本鬼子威逼永利合作时,侯德榜态度坚决,断然拒绝,后率众入川,筹建了川厂。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多次的摸索和实验,终于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名震中外,为中华民族争得了荣誉。

丹麦着名物理学家玻尔在二战时期被迫离开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把诺贝尔金质奖章溶于王水隐藏起来。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而那瓶溶有奖章的王水溶液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诺贝尔奖章。重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把自己的艰辛努力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科学家的这些热爱祖国的动人事迹,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优良品质。

(三)环境保护教育

环境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这是涉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世界各国已纷纷建立有权威性的国家环境保护机构,制订环境保护法律和进行庞大的治害投资。我国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环境保护事业已经走向了法律化。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其中就有环保事业的重要内容。因为在众多的环境污染因素中,由化工业、化学品所造成的污染是最为严重的。在全球,臭氧层遭受破坏,温室效应使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使得海面上涨,这一切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在国外,如英国的烟雾事件,美国的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的哮喘并水俣病等,都是由于工业“三废”没有有效处理造成的。在我国,每年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也相当大,而且有增无减。大部分城市出现酸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事故每年多达数千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化学课上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与环境污染知识,观看环保影像资料,把环保意识渗透到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安全教育被提到了相当重要的议事日程,我们应该随时对学生实施安全知识教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化学课是实验安全教育的最佳场所,例如在教学给液体物质的加热时,通过强调学生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旁人、点燃氢气前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使用浓酸浓碱时要十分小心等等,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五)意志品质与理想前途教育

聪明在于积累,天才出自勤奋。通过科学家的事迹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瑞典化学家舍勒原来是一个药店的学徒工,由于他顽强的学习精神,刻苦钻研,结果发现了许多气体合并成了许多有机物。求真理,顽强不屈。如氟单质的制取,从1813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开始对氟进行研究到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单质氟,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前赴后继,毫不退缩。

严肃认真,敢于创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把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全面研究了燃烧现象,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长达百年之久的“燃素说”。而英国化学家瑞利和拉姆基在测量气体的密度时,发现由亚硝酸铵制得的氮气和由空气分离所得的氮气密度不同,但是仅几毫克的差别。别人是容易忽略的,而他们却认真地分析研究,进一步地分离测量,最后发现了稀有气体。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3

语文教学应以形成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铸造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里的课文有的对真善美的讴歌,有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有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赞美,有的是对作者高洁品行、高尚人格的写照,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是语文学科所独有的有利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汲取文中营养,培养“四有”新人,就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语文课堂的教学,完成语文教学中德育教学任务。

北宋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中写仲永先天聪慧过人,五岁就能作诗,但由于他父亲只顾眼前利益,不让他接受后天教育,导致仲永最终成为一个很平常的人。相反,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中,吕蒙原先才能平平,孙权劝他学习,他以军中事务多而推辞,孙权就现身说法劝他学习,吕蒙听了孙权的劝说,努力学习,过了几年,吕蒙的才干谋略让孙权都不得不刮目相看,这两个实例都说明不管你先天如何,要想有所作为,后天的学习教育太重要了。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两篇课文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最好的教育材料,教育他们充分利用好这黄金时间,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今后的理想人生奠定好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方面。

外国也有不少优秀的作品。美国的海伦凯勒写的《再塑生命的人》写自己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还不会说话的情况下,对一切都失去信心,由于有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细致的科学教育,开启了她的智慧之门,再加上她本人的坚持不懈顽强拼搏,克服了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和挫折,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作家、社会活动家,成为了世界著名的人物,还获得了“总统勋章”的称号。英国首相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写了他小时候其它学科很差,在学校里是倒数第一,但他对母语很喜欢,凭着自己对母语的坚持不懈的学习,能一字不漏地背诵麦考利的1200行史诗,获得全校的优胜奖,这些告诉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不学母语,因此必须学好用好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汉语,热爱自己的祖国。法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教会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再一个一个的解决,终将能解决困难,走向胜利,这些课文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学习主人翁的品质,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写祖国大地一片冰天雪地的景象,“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写出了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我国有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界名著,有李白、杜甫、李清照、苏轼等伟大的诗人、词人,他们的诗词或奔放,或忧民,或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我们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

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其特点是能够使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所以我们教师在准备教学时,都应有目的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把德育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可以说,德育的渗透,是老师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良机。重视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也就是重视了他们自身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使学生自觉地反向思考,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教师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相信经过我们语文教师的锦上添花的教育,一定会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教育 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素质教育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基本形式,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必须以育人这一根本任务寓于教学之中, 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 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 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增强体质, 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同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体育教学是一个包括体力、脑力、思想、情感等在内的全面教育。体育教学具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殊形式, 它主要通过开展具体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要求学生亲身实践参与其中,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 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体育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 这恰恰是学生思想品德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例如:通过队列、队形练习, 进行组织纪律、集体观念教育;通过球类、接力跑练习, 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合作、胜不骄败不馁的思想教育;通过中长跑练习, 培养学生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教育;通过跨栏及体操项目的练习, 培养学生勇敢、机敏、果断等优良品质;通过民族传统项目如武术、太极拳等,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由此可见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最好的载体, 体育教学中处处可见德育的内涵, 两者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通过寓教于乐的体育教学形式, 让学生自觉自愿而又积极地接受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一、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使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与祖国的建设远大目标统一起来, 启发学生明确认识身体好对学习好、工作好的重要意义, 帮助学生形成长远的、持久的学习动机, 以指引学生的学习方面, 激励他们去努力学习, 提高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是在不同的时间及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 更容易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素质, 而这些问题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加以克服。从这点来说, 体育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德育教育极为有利的条件。现在学生中, 独生子女多,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表现为怕脏、怕累和意志薄弱等缺点, 教师一旦发现学生这些问题, 应及时进行思想教育, 及时纠正, 这样就能有力地促进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就应及时抓紧德育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并付诸行动。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1、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表率作用

在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 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二是在特定教学中, 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用语言教学外, 行为教学更多、更直接。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 对体育教师优美的动作, 高尚的品德心领神会。

2、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个性

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结合教材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一, 在体育教学诸项目中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材能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机智、灵活、果断等品质。但由于各项教材的练习形式不同, 因而在培养学生品德方面, 也有所侧重, 如在田径项目中, 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刻苦耐劳、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艺术体操和健美操等项目中进行美育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认真备课, 定出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任务, 提出相应的措施, 保证教学中高度的政治水平和科学水平。

第二, 根据体育教学多在室外进行的特点, 教师可以利用气候、场地器材对学生的影响,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同的条件下,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 因势利导,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这种教育最易见效。它可以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严格组织纪律性、顽强的意志品质及爱护公共财物的良好品质, 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 培养学生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

第三, 是在教育方法上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生一定要有诚心、热心和耐心, 主要是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 实事求是, 以理服人, 要多表扬、少批评, 要真诚和恳切地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在指出学生的缺点时, 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主动、热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然后, 在运动场上对学生进行体育道德教育, 教育运动员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关系;尊敬对手, 尊重观众, 尊重裁判;公正、诚实、谦虚、有礼貌等, 这些教育应渗透到底。

第四, 在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结合体育基本知识教材, 生动地讲述国际体育大赛中的某一个片断, 展现我国运动员“为国争光”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来教育和感染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在奋起, 在奔向更为光辉的前程, 使学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刻苦锻炼, 使自己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体魄健全的合格人才”。

三、结束语

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5

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区白石中学 梁国强

【摘要】美术课程立足于解决审美问题,其注重对受教育者情感的培养,其焦点集中在个体的审美发展上。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它又是一门集思想性、教育性、艺术性于一体,突出审美目标的综合性课程。

【关键词】美术;教学;德育教育

引言

美术教学可以通过美好的艺术形象,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一定的社会思想,社会道德人生价值与追求、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果说德育重在晓之以理,那么美育则重在动之以情,有情达理,导之以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正是由于德育与美育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效果,才能使学生得到和谐、完善、全面的发展。

一、改变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美术教学把传授技能作为教育目的,忽视了把德育教育作为教育根基的这一理念。教师在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时,忽略了德育的渗透和孩子对美好事物感知的启发,致使学生在呆板的复制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不利于德育教育。因而教师应在教学形式上转变观念,还学生一个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思考,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如在讲到第14册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化腐朽为神奇”一课时,和学生一起欣赏学生作品,如用易拉罐制作的蝙蝠侠,彩色吸管制作的五彩孔雀和废旧电线制作的环保笔插等。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和同学们互相合作制作工艺品,并借此举办工艺品制作展览。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接受到低碳环保理念教育,也体验到自己动手制作的快乐,而且获得了“我能行”、“我最棒”的自信。

二、抓住教学契机,培养学生的审美热情

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若在这一过程中缺乏了审美热情和对美的感知,那么美术教学就失去了它内在的意义。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而如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确立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和价值。这个过程是有挑战性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情发生。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还要求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敏感的洞察力,这样才能进行很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美术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位美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美术教学资源,根据美术教学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通过美术教学中欣赏课和技法课两个主要教学过程,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1.爱国主义教育和欣赏课 欣赏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通过中国历代美术作品简介和欣赏,让学生基本了解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如讲到第18册第一单元永恒的雕塑艺术---虎门销烟(浮雕)时,给学生讲解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当时国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材中,大量的内容都蕴含着爱国思想情感因素,可谓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素材。教学中,应首先围绕作品的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向学生作简要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作品有关的爱国主义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进行分析,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为东方文化而骄傲。还要通过教学,培养和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美术的热爱,从而加深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的爱国行为,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3.2.爱国主义教育和技法课 技法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则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临摹写生与创作等课业实践,使学生基本了解和初步掌握我国传统美术形式的主要特征和技能技法。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对美术作品物象的理解、感受和想象进而来临摹塑造形象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传统民族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培养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情感,以此来激发其爱国之情。

四、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

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我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在教学中搞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

结语

在美术课上进行德育是素质教育赋予每位美术教师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阶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教育内容。就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来说,美术素养和能力也是必要的素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我们实践的新课程、新理念,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就是培养新时期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美术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其中育人是最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工作质量。【参考文献】

[1]初中美术《第13册至第18册》[z]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2年12月

[2] 胡晓瑛.在美术教学中深化审美教育的德育功效[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1)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渗透;成人;成才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44-01

教育,教育学生使之成人而后成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做贡献。一个人首先有为社会服务的志愿,然后才能谈他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一个人的能力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优秀的品质,一个有优秀品质的人才能以天下为己任,才能真正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否则一切都是徒劳的。美德是教育的最高证明,所以我们应该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的始末。

学校教育包括智慧教育和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每位教师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我们应本着全面负责的态度,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帮助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关系每个家庭,也关系国家命运,只看重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当今社会需要有才能的人,但更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司马迁在《资治通鉴》中说“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一个有才无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文道合一,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教书育人统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可能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当前学生课业负担很重,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很大。语文课实施思想教育不能以教案上写了多少,课堂上说了多少为标准。语文课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在于实事求是,不搞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自然、巧妙、有效地实施思想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语文教学中,这样自然巧妙渗透思想教育的例子俯拾即是。

一、阅读中的德育教育

和学生一起做《让情感的森林永远青葱》的现代文阅读时,文章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在欣赏自己的情感风格时,你无妨容纳甚至欣赏他人那与己不同的情感风格”,我对学生们说:“中国有句古话‘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意思是说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容易相聚成群,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和自己相似的人接近,而对于那些和我们性格品性相差较远的人难以亲近。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也同样,我们应该学会接受欣赏别人,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才能像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样摇曳多姿。这篇文章中作者还提出人应该具有伟大的情感,即具有对祖国对同胞对世界对人类等大爱,在这个前提下人还应使自己的情感丰富细腻,由此我联想到曾在课本中学习的两首诗歌:郭沫若的《炉中煤》,和舒婷的《致橡树》,这两首诗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爱国主义是人类一种最古老的感情,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情感,是对祖国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也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一首表述的是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观点,高中学生具备正确的爱情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作文中的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优势。因为一篇作文练习的全过程包括立意构思、写作和修改,都有一个立场、观点和方法问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其实也是依次德育教育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从立意命题、指导,到批改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思想品德教育。例如一次作文训练以“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为话题,有这样一则材料:在美国波士顿犹太大屠杀纪念碑上,一个叫马丁的德国新教神父留下了沉痛的忏悔之语:“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后来他们追杀工会会员,我不是工会会员,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这段材料给学生很大的触动,使学生更贴切的体会到了关心别人与珍爱自己的情感。平时为了积累作文素材,经常让学生阅读一些蕴涵哲理的文章,或者积累一些名人名言。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如在积累有关责任的材料时,学生们积累了顾炎武“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的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在构思中品悟,在写作中深刻,在生活中切身体悟,作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自觉把教书和育人当做自己的高尚职责,把握时代跳动的脉博,深钻教材,找准德育渗透的突破口,恰到好处地进行渗透。让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点滴小事中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不仅提高能力,思想上也能得到长进,品德受到良好的熏陶。

中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探析 篇7

1 注重对学生热爱本专业与热爱祖国的教育

我国中国医药学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全国人民在实践中和疾病进行斗争的实践总结。例如,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与疾病相关的一些文字记载。而在《黄帝内经》中也有一些与食管和肠长度比例相关的记载,这些资料和现代科学的证明结果十分相似。并且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一些和血液循环相关的常识,例如血液在脉管内环周不休、流行不止。该理论知识的提出比公园1628年英国哈维氏对于血液循环的发现至少早了1000多年。又如,在汉代的时候我国著名的外科医师华佗就已经可以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而为其进行剖腹手术了,这是目前世界中有记载的最早的全身麻醉手术。再如,王惟一在公元1027年所铸成的针灸铜人是当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医学教具和模型。同时,宋慈所著的《洗冤录》是当前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法医学的专著,这比欧洲菲德里所著的同类医学专著要早350多年,并且先后被译成了许多国家的文字在世界各地不断流传,这位世界法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1]。而且,在古代我国的传统医学就一直在世界中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为学生介绍中医的发展史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中医是长时间以来我国人民共同劳动的智慧结晶,凝聚了前辈的无数汗水与心血,帮助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坚定报效祖国的信心。

2 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责任心

医学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中间稍有差错就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例如,我国古代的著名医家孙思邈就该方面问题就曾经说过,“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凡有太医治病,先发大悲恻隐之心。”一个高尚的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懂得,为患者服务不能怕辛劳,不能粗心大意。例如,在古代的时候神农就尝百草,帮助人们区别药物;而扁鹊行医六国也是随俗而变。明代的李时珍以自己毕生的精力来拯救苍生,行医多年,在各种地方进行考察,采集各种标本,并历时27年最终写成了世界著名的《本草纲目》,并且还被翻译成了英、法、俄、日、拉丁、德、西班牙等许其他国家的文字,在海外广泛流传[2]。通过向学生介绍古代先辈的一些先进事迹,使其懂得一个好医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甚至在必要时候还要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医师。

3 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中医治病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问诊。这关系到对患者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折磨,都十分痛苦,有的甚至不想说话。面对这样的患者,我们医师一定要有耐心,要保持语言温和,态度和蔼,不能对患者随意训斥,而要理解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例如,大部分女患者在问到关于产、胎、带和经的下有关情况的时候,都会感觉害羞,有的甚至会因为一些其他原因而不想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或实际情况,此时我们则要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更要保持耐心。如果医师此时只顾着一味的训斥患者,患者则会更加生气或痛苦,那么就会对治疗的效果产生负面影响[3]。同时,医师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帮助患者保守秘密,这样患者才愿意和医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找到患者的真正病因。因此,老师在对医学生进行授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训,这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谐医患关系。

4 培养学生的勇敢心与同情心

在传统的中医当中,切诊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脉搏的切诊;另一方面则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按触。由于患者的病变部位通常都会出现麻木、疼痛等不适感觉,因此医师在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检查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柔、熟练、细心,要尽量地缩短对患者病变部位按触的时间。同时为了进一步争取患者的积极合作,必须要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对患者充满同情心,当成自己的亲人。

此外,医师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面对一些传染性疾病一定要勇敢面对,不惧危险。例如,在面对具有传染性的疾病,例如肺结核、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心,敢于直接面对[4]。

综上可知,当前中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还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老师必须对其进行因势利导,把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到教学当中的所有环节中,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为中医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医护工作者,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谐医患关系。

摘要:随着现代患者权利意识的不断增强, 医患之间的关系不断紧张。为了缓和医患之间的关系, 要加强医学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本文对中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进行了探析, 认为在进行中医教学时要加强地学生爱国主义和热爱本专业的相关教育, 借助一些具体的实例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在进行问诊的时候要向学生讲述职业道德教育, 在切诊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勇敢心与爱心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患者当前医患之间的矛盾,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关键词:中医教学,德育教育,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斌.新时期德育教育在中医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36) :19.

[2]于莉英.中医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 11 (7) :175-176.

[3]李隽, 董正华.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 2011, 30 (2) :29-31.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8

一、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进入21世纪以来, 新一代的青少年呈现出与他们的父辈迥然不同的精神面貌。他们思维活跃, 接受信息能力强, 拥有更加优越的生存发展条件。但是与此同时, 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继续滑坡, 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具体来说,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自我中心的意识太强。

一些青少年缺乏关爱意识, 不理解别人的付出, 在习以为常中变得麻木,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对家人、班级、学校、社会, 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在家庭、学校生活中, 在社会交往中过多地看重个人的得失, 把自我欲望的满足放在第一位。

2. 民族意识薄弱, 对民族英雄缺少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 偶像明星成为青少年的精神食粮, 网络是他们的业余爱好。据调查, 72%的青少年认为网络、报纸、影视等大众媒体对他们的发展有影响。有一部分青少年极度缺乏理想和信念, 对社会以及人生持有不正确的认识, 表现为缺失爱国主义精神, 民族情感淡薄。

3. 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

青少年信仰失落, 成为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

4. 心理承受能力差。

经问卷调查得出, 20%的青少年认为“面对失败, 我不能保持冷静不气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他们经受不住考验, 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能让他们心灰意懒, 他们常常感到生活没有意义, 对人生没有信心, 感到前途渺茫, 很容易悲观失望。在这种思想状态下, 他们往往不重视社会道德规范, 甚至出现严重的过激行为, 有时甚至会自杀, 或伤害其他人, 或损坏国家和他人的财产;懒惰、任性、自私, 在生活中随心所欲, 稍不顺心, 就会出现各种极端行为, 抵制反抗学校和家长的正常教育, 或者离家出走, 逃避现实;无法与别人交往, 无法和社会沟通。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提

出了中学历史教学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要求:“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6. 历史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历史事实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熏陶作用, 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1. 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 培养他们的国家观念,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培育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深挚感情及其理性升华,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习中国历史, 能使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与民族意识, 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好的教材。

2. 可以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国际经济高速发展, 学生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他们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3. 可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让他们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兴趣, 鼓励他们积极发现身边的事物, 并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解决, 通过创新提升自己的能力, 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德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重要方法!!

1. 根据历史教学内容的目的性, 科学地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历史的教学大纲精心设计德育目标, 针对不同的章节有效地安排德育计划, 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选择有效、恰当的方法进行德育渗透。

2.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加强德育教育的效

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通过表短剧演、进行演讲、举行演唱红色歌曲大型歌会等各种各样的形式, 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 课堂上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养成不仅可以促使学生在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形成和完善, 最终达到育人立人的目标, 还可以使学生在对国家和民族的情感上, 形成对民族的认同, 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4. 树立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 深化思想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人物的榜样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这正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5. 人格教育、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核心。

“一个对自己的祖国和民族缺乏热爱的人, 会成为无根的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 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是让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前提。教师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建立完善人格的重要的手段与方法。自信心态的培养, 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故事和历史材料, 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 从思想、情感、意志、毅力等多个方面,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综上所述, 历史学科有着鲜活而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如何把握教材, 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每一位历史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完善。德育教育途经很多, 方法各异。我们必须不断加理论修养, 更新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教育的育人功能, 为培育新时代青少年不断创新教育, 勇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魏其武.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J].吉林教育:网络财富, 2010-8-22.

[3]韩瑞玲.略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J].成才之路, 2009 (21)

[4]曹善凤.论历史教育在中学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J].

[5]李巧玲.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 2008 (4) .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篇9

一、吃透教材, 将德育科学地渗透于第一课堂

新课标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 既重视了语文的基本技能培养, 又强调了人文素养的培养, 即倡导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标是从包涵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整体推进的, 充分揭示了文道统一的辩证关系。从目前新教材的编选上, 许多课文既有着非常优美的文学语言、精巧的作品构思, 也包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体验, 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的情感贯穿于作品中, 这些教材的结合点为我们科学地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文以载道, 道在其中”。中学语文教材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思想和哲理。学生对一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明确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意图的过程, 实际也就是接受语文德育的过程。而教师进行教学是从教材开始的, 所以正确而深刻理解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经验是充分发挥育人作用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将二者巧妙融合, 以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 一) 巧用作者简介, 进行德育教育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着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 每次上新课之前, 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 把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融于作者简介之中。

如在《藤野先生》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者鲁迅的简介, 感悟作者在艰难环境中所立下的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情怀。

( 二) 妙用背景介绍, 实施德育教育

中学课本中, 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有必要介绍作者情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教师要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有德育教育价值的资源, 实施德育教育。

如《百合花》是茹志娟的成名作, 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 面对冷酷的现实, 她不由得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 于是, 这象征着人性美和人情美得“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中灿烂绽放, 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

( 三) 利用课文具体内容, 渗透德育教育。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同样, 德育感知也只有建立在让学生充分感受作品深邃主题的基础上, 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加强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 要允许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 进行稍许独到的自我阐释、自我解读, 做出自我的、合理的多元解读。

如在讲授《百合花》一课, 在揭示“百合花”的象征意义时, 学生可能只是就主人公———新媳妇、小通讯员的表现总结出:百合花象征人物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会深入的领会: 百合花还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美。同时, 可以深入引导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处理我们同学之间的关系。

( 四) 利用作文教学, 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作文教学中, 渗透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引导学生认识作文与做人的道理, 开展专题作文训练。指导写作首先在于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 在学生感受生活和发现生活的过程中, 适当地点拨, 渗透德育, 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 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有效利用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教育作用, 语文实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实践活动中学语文, 可以帮助学生增加生活阅历和德育体验。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 成语股市比赛, 收集简报, 做手抄报, 开讨论会、讲演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 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 语文活动的比赛, 既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古典诗歌朗诵、讲成语故事, 让学生们能掌握朗读、讲演的技巧, 又让学生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 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 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没有语文, 德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 没有德育, 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中有德育, 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德育, 语文只是渗透了德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 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德育,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 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 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 养成独立的学科性质, 而不是德育的附庸。我愿化作润物的春雨, 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有意识地引导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理想前途观、生死观、荣辱观等多方面的思想教育, 让他们逐渐完善、成熟起来, 为提高学生素质尽一份绵薄之力, 是每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 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 即“传道”。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既要传授语文知识, 又要在授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举例论证在初中语文教学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德育体验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育教学艺术.漓江出版社.

[2]语文教学实施指南 (初中卷)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彪.语文教学:本体与方法.浙江社会科学, 1999, (01) .

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 篇10

一、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研究美术史的过程中, 欣赏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欣赏活动首先是一种情感与认识互相统一的精神活动。 学生需要有正确的审美观, 这是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形成的内容。 因此, 学习艺术欣赏的过程, 是人类艺术能力的积累, 更是人的一种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 这种美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使用正确审美意识来艺术欣赏的过程。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敦煌壁画时, 让他们先了解历史, 了解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而敦煌莫高窟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画廊, 以及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在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审美观, 欣赏无数的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时, 让学生体会古代无数能工巧匠的杰出创造。 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学习初中美术欣赏课时, 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国家著名画家的爱国故事和古今中外历史名画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教育, 如在介绍画家故事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他们不为功名利禄而改变心志的精神。

二、在美术造型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优秀的作品需要作者用心灵去创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 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 最可贵的地方是画家纯美和高尚的思想精髓, 而在学校的美术教学里, 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创造作品, 让学生一边创作, 一边感悟自己的心灵, 在这整个过程中, 学生们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使自己的绘画水平不断升高, 直到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他们的绘画水平就能产生质的飞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 最重要的是, 学生们在这些基本的培训过程中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只有付出才能得到收获, 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 同时也教育了学生做所有的事情都要坚持不懈, 不能半途而废的道理。 当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后, 开始着手临摹一些优秀的作品, 起初只要求追求外形相似, 有一定程度的积累后, 可以要求学生通过临摹的过程去得到一种思想上的升华。 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由于前面的几个过程的积累, 学生们渐渐明白了优秀作品的思想精髓, 而不是外在美丽的线条, 这样学生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 这对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以及内在品质的提升不失为一个绝好途径。

三、在美术手工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手工课教学中, 由于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 动手能力差, 对废旧物资再利用更是困难, 学习兴趣不强。 在此, 加入德育的内容, 从培养学生的艰苦朴素、勇于克服困难、耐心细致的思想出发, 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础之上, 激发学生对于手工制作学习的兴趣。 工艺、设计、制作是美术课的实践课程之中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事情。 往往几块碎布、一些彩纸、旧的挂历、塑料瓶等等, 在通过精心的设计、灵巧的制作, 就能变成一件件较为精美的艺术品。 通过具体的实践训练, 就能使学生明白如何变废为宝、变废为美;同时还能有效利用废物;也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一举数得。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 尽可能地发挥他们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也巧妙地将环境教育渗透其中。

四、在美术课的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的实质还是在于实践, 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美术课外教学活动, 把审美教育和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 受到启发和教育, 真正将道德教育与实践相融合, 做到寓教于乐, 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美术课程中的课外活动是形式多样的, 比如:组织学生们外出参观各种展览, 去大自然中写生, 野外实地考察等等。 在学校组织春游时, 可以布置学生们观察自然, 在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踪迹, 这样学生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 也能发现大自然的美景, 体验自然之美。 通过活动,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热情, 增强学生们保护大自然、治理山河的意识, 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作画, 借以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纯真的喜爱。 还有就是通过让学生们每周参加学校升旗活动, 观察学校升旗仪式, 再结合图片、视频中升旗的场景,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 畅所欲言:当我们国家的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获奖时, 体育赛场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当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登上南极的最高峰之后, 山顶上升起的五星红旗;当我们国家的宇航员登上外星后, 插上的五星红旗……通过对这些讨论的画面的创作, 学生们表达出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并将自己与祖国连成一个整体, 立志成才, 为祖国的荣耀而努力。

在学校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加强德育的渗透, 进一步地培养学生们高水平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进一步地推进素质教育, 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施教者, 也需要新的受教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德育渗透, 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这一点, 只有在日常的教学中加以潜移默化的渗透, 学生才能提高道德修养, 真正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德育课程观念的变化更新,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拓宽学校德育课程范围成为众多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和关注的焦点。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包含着德育, 在每一门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样, 初中美术学科也责无旁贷的承载着学校德育的重任。

上一篇:考核方式改革交通工程下一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