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2024-05-06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精选十篇)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1

1 当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1) 随着学生数不断扩大, 教学质量出现滑坡, 为了加速我国改革的进程,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 必须尽快加大力度提高教学质量。

(2) 为了节约培养成本, 教育行政部门、高等学校在师资队伍培养上一直存在着以本地为主、外地为辅的师资培养观念, 高层次人才尤其是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人才, 没有便利的条件接触和了解学科前沿发展。

(3)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人才、骨干人才、高级人才的评价标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4) 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 拔尖人才严重不足的现实情况下, 人才竞争没有健全的配套制度作保障, 人才竞争呈现出无序和不规范的状态, 一方面人才竞争以高物质条件为前提, 忽略人才的思想品德要求和教育, 加剧了人才受利益的驱动和对待遇、生活条件的更高要求,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教师的神圣职责和对事业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引进的人才也因实验设备条件、配置研究团队等工作不到位, 个人和群体之间合作的优势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人才流失情况较为严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2 加强和改进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2.1 内挖外引

2.1.1 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

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应体现全方位, 一是有计划地学习政治理论, 坚定信念;二是学习法规, 明确方向;三是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水平。

在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力求多途径。鼓励和提倡教师把业务进修与教学教研实践结合进来, 以此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高学历教育和学历补偿教育;加强教师的在职专项培训。在继续教育的目标上做到分层次。即根据职称、年龄、资历分层次提出目标。

为提高师资的科研学术水平多为教师提供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多提供去国内外一流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 让教师最大程度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教学方法和经验。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对高校投入的增加、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增强, 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国际会议的经济条件已经具备。

2.1.2 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改善队伍结构

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可以吸收大学毕业生、硕士生、博士生, 尤其要注意吸收一些企业专业技术人员, 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增加师资数量的同时, 要切实保证新增师资的质量。

2.2 科学管理

严把“进口关”, 提升后备教师的层次和水平。改革开放初始, 面临着人才断层, 教师队伍奇缺, 我国高校通过留校或外校分配等方式、增加了一大批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作师资, 给高校教师队伍带来了活力, 解决了教师严重不足的急需, 但也使高校教师队伍出现了学历不能适应高校教学要求等问题, 给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艰巨的任务。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教育决策部门和高校人事部门应严把教师队伍进校关, 保证高校教师的基本质量。使高校教师在进校时就完成学历教育, 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

国内外的成功经验, 选留和引进掌握一定教育理论, 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毕业研究生, 是提升教师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目前, 我国高校培养的研究生毕业后去向大致有如下方向:一是留高校做教师;二是到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三是到工矿企业。我们在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中, 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其教学技能, 为高校准备优质师源。学历教育, 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和教学学术水平。高校要为研究生们开设一些教育理论选修课, 让他们掌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 同时让他们以助教身份参加教学实践, 增加对教学的感性认识, 为他们将来选择高校教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甚至条件成熟的高校, 可以选择那些有志从事教学工作的博士生修习教育学学位, 为高校教师队伍准备优质师源。

2.3 政策倾斜

师资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应该是青年教师的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采取特殊政策, 进一步解放思想, 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束缚, 创造使中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围绕教学改革, 按专业组成合理梯队, 分级建立骨干教师队伍。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采取有效措施, 实行政策倾斜, 通过多种方式, 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2.4 提高待遇

建立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和深化学校内部改革, 建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的良性机制;要多渠道筹集师资培养培训经费,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共同支持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要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 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合格证书制度, 加强教师聘任后的管理和考核, 实行定期聘任, 择优上岗;要加快养老保险、医疗和待业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 为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2.5 增加投入

高校办学经费紧张, 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同样也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培养。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教师培训经费有限。随着对教师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培养费用会越来越高, 要求培养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经费必将更加捉襟见肘。为此, 教育决策部门和高校领导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师资培养工作, 保证师资培养经费到位, 经费使用上, 力争科学合理, 对不同的培养类别采取不同的经费投入办法。对学科梯队建设或新兴学科急需的教师培养, 由学校全部承担培养经费, 当然, 也要明确培养对象为学校服务的义务。对于那些既符合学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 又属教师个体提高学历或业务水平的进修、培养, 其培养费用可采取学校、所在单位或个人共同承担的办法。

2.6 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 构建客观公正的教师职称评价机制

大学教师既要有学历, 更要有能力;即要能创造出丰硕的科研成果, 更要有优质的教学。重视学历提高, 忽略教学能力的提高, 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了自身提高上而忽视了对教学的投入, 致使教学质量不能很好的提高;重视做科研项目, 对教学的关注少, 导致不少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搞“职称学问”和“职称科研”, 造成科研质量的下降;对教师职称晋升价值不大的教学工作争相回避, 由此带来高校教学质量的不尽人意。鉴于此, 在设置高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时应增加体现教师实际工作能力部分的权重, 设置体现并且强化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相关指标, 从而使评出的教师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而非科研人员。

2.7 师德建设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教师直接面对学生, 对学生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教师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形象是学生学习榜样和人格示范。教师师德的高下, 将对一代甚至几代人才的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师德, 包括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但应具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还要努力拥有新时代所推崇的新思想、新观念及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的道德意识。值得注意的是, 一个时期以来, 师德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环节, 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和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影响, 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 对高等教育事业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事业心、自豪感, 职业情感淡漠;在学术上则表现为急功近利、作风浮躁, 存在着不正学风, 甚至违背职业道德、触犯法律等等。

在师德建设上, 树立“师德兴则教育兴, 教育兴则民族兴”的观念。在具体实施中, 首先要有培养计划和方案, 把师德培养纳入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对全体教师进行培养。对新上岗的教师应举行一定时间的师德培训,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要求和师德规范为切入点进行师德教育, 同时实行导师制, 配备带教教师, 把师德教育寓于教师业务培养之中。其次, 要建立健全师德制度, 为教师指出应尽的师德义务和要求。如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条例、师德建设实施细则、教师道德文明规范、教师育人准则、师德公约等。第三, 建立奖罚机制。对师德优秀的教师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增强其荣誉感, 并与晋级、评聘、职称、评聘、职称评审挂钩。同时, 对违反师德要求的人和事要进行正面的批评教育。第四, 建立学校、社会师德监督机制, 形成督促师德建设的良好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组织由领导、教师、退休教师参加的师德监督检查小组, 设立“师德信箱”, 鼓励学生对教师师德进行评价;建立师德监督网站, 通过社会媒体等各种渠道, 对教师师德起示范和警戒作用, 不断鼓励教师自我加压, 严格自律, 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此外, 高校教师要以超前的思想, 跟随时代发展步伐, 不断更新思想、观念, 用现代的精神充实思想, 完善道德, 修养品质。

总之,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很多, 我们只有坚定信心, 以积极的态度, 开拓进取, 才能把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李刚.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科技信息.2010, (26) :78-79.

[2]李丽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校办学水平[J].新课程 (教育学术版) , 2008, (7) :62-63.

[3]丁振中.高校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8, (4) :40-42.

[4]苏天恩, 连明伟, 陈桂治.新时期高校职改工作的若干思考[J].青海师专学报, 2008, (5) :75-76.

[5]试论高校师资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85-86.

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篇2

——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起建凌(通信作者)

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020

1摘要: 加强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 高校学生工作干部队伍的现状存在着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人心不安等问题。高校各级领导应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从选拔任用、培养锻炼、管理考核等方面入手, 加强学生工作干部队伍建设, 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关键词: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Affairs Team building upresearch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031,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i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to build up an effective team for student affairs.A t p resent, the problem s existing in student affairs are lack of sufficient people, unbalanced structure, unstable members and so on.University leaders should change ideas and attitudes, reinforce the selecting, training, and assessing student affair team , so as to provide an organizational guarantee for thework.Key words: YunnanAgricultural university,student affairs, Team Development

前言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历来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校发展和稳定所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的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支队伍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完成这项使命,要靠人,要靠一支热爱这项事业、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家对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非常重视,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意见》)。对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给予了明确指示,为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持。

一、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现状基本概况。

截止2008年12月,云南农业大学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2041人,硕士研究生1371人,博士研究生93人,留学生81人,成人教育学生7931人。云南农业大学从事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中, 大致可分为专职和兼职两种类型。专职(不从事专业教学工作,单纯从事学生管理)包括学校(院)党委分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 学生处、团委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 院(系)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领导, 团总支书记和专职学生高校学

生工作者等;兼职包括从教师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和从品学兼优的硕士生学生党员、学生骨干中选拔配备的班主任助理等。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316人(不含硕士生班主任助理),其中专职学生工作人员44人,兼职人员272人,在校生生师比为42:1(不含博士生、函授生),全校生师比为68:1。此比例大大高于国家相关部门对学生工作人员与学生比例的要求,从数据上说明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从人数上是非常充裕的。

二、存在的问题

1.工作队伍不稳定。

通过调查,从事学生工作是对云南农业大学的大多数学生工作者一个来说,是一个没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既不能使现有人员安心长期干下去, 也不能吸引相关专业管理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事业。现有的一线学生工作者大多是兼职, 大多数人认为从事学生工作不利于个人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很多人都抱着临时干一下的态度, 使命感不强。这种情况也决定了难以吸引具有专业和管理高水平人才投身于学生工作。学生工作的非职业性制约了队伍专业化的提高,非专业性又影响到队伍的稳定, 使之更不具有职业吸引力。同时,由于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特点和许多具体问题,如职称、工资、学历等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平时多半沉溺于繁琐事务,缺乏成就感,愿意做学生工作的人越来越少。现有人员中,短期行为明显, 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工作的少。在云南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在未获得职位提拔的前提下,没有人愿意终生从事该项工作;至少有近九成的学生工作者并没把学生工作当成一种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来对待。学生工作的特点和队伍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如缺乏成就感、个人发展空间有限,导致很大一部分能力强、思想活跃,经验丰富的学生工作者,渐渐离开这支队伍,影响了学生工作的质量。

2.工作内容职责不明确 机制不健全,影响学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的职责目前一般限于定性规定,比较笼统,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职责不分、职责不清。长期以来,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工作一直处于“全凭自觉” 的尴尬工作局面,那些负责任、素质高的学生工作者总是忙忙碌碌、鞠躬尽瘁,而那些不负责或者不安心的学生工作者却乐得清闲。虽说有工作职责等东西在进行规范和约束,但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不可能绝对量化,也不可能预先做好一切计划和准备。部分领导对高校学生工作者重视不够,教职工中也有人错误地认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务虚”,学校未将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正常的人才培养轨道,缺乏规划和得力措施,学生工作者队伍素质提高的政策不到位。在日趋复杂的学生管理环境中,高校学生管理体制与工作方式不能较好适应学生情况的变化,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3.学生管理相关知识结构欠缺。

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队伍由于长期忙于事务性工作,用于提高工作能力的时间少,虽然不少人具有高学历,但其专业背景和学生工作内容基本不相关,对于从事学生工作显得知识面狭窄,尤其在管理学、心理学知识方面欠缺最为突出,大多凭经验工作。在当今信息社会,学生获得的信息在某些方面明显的超越高校学生工作者,高校学生工作者在某些知识领域内可能会成为知识弱势。由此, 专业背景、文化背景、价值观方面的冲突可能引起师生之间可供交流的语言越来越少。

4.个人发展的目标和未来前途不明确。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对学生工作队伍未来发展的系统考虑,导致这支队伍的发展普遍不畅。长期的繁杂工作,致使有的云南农业大学学生工作者的外语水平下降,专业知识淡化,对于将来的分流相对困难。由于缺少政策上的足够支持,待遇又不高,就很难稳定这支队伍。同时,学生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是实际工作多,理论研究少,学术成果更少。因此和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相比,同样在高校工作,同样是曾经的优秀学生,但几年以后,从事教学、科研的同学学术成果累累,而学生工作者自己仍然在原地踏步。还有的老师长期献身于学生工作事

业中,但在职务、职称方面总是上不去, 让许多高校学生工作者心理失衡。年轻人看到这一现状后,也感到心灰意冷,转而为自己的前途担忧。

5.“专职”与“兼职”效率的非等效性。

作为专职学生工作队伍,无论在思想素质与理论修养,还是在实际工作要求等方面,基本上做到岗位职责明确,日常管理到位,注重效率效果等,而作为兼职学生工作队伍,其主要职责基本上以教学为主。按规定和要求,教师将来评职必须有从事学生工作的经历,很多人是身在岗位心在外,根本无心考虑学生工作的事宜。因此,从现象上看,班有班主任,学院有分管人员,事实上真正用心去做这一工作的人屈指可数。因为学生工作责任大,千头万绪,但学生中的偶发事情或突发事件就会使得你的工作前功尽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任何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同时专职学生工作者的出路和前程,不是提拔就是转岗从事教学,个人提拔受岗位职数限制,能达此目标的人很少,若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将来转岗,不如及早准备,以免提职、评职称没希望。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各种酬金的发放都与职称、授课时数、科研状况相联系,学生管理这部分人的工作没有相对应的参评标准,其所获经济利益也有很大差距。

三、完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对策

1.首先要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定位。

始于2O世纪5O年代的高校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迄今已经5O年,期间名称虽有变动,但“专职政工干部”的性质和角色定位始终未变。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重新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岗位职责,对于改变因职责泛化等因素引起的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得不到正确公正评价等问题,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稳定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学生工作者角色的明确定位,改变了过去认为高校学生工作者是除了教学工作以外,工作范围无所不及、无所不能的全能岗的偏激观点,从而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在职能上由“被动防御,管理至上”转向“主动引导,服务至上”。提升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职业归属感和工作绩效。因此,应该依据教育部的相关规定,明确高校学生工作者的本职工作,同时将这些工作作为考核高校学生工作者业绩的主要内容,作为提拔晋升的主要依据。

2. 是要像重视学术骨干一样重视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提高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要积极实践和探索从高等学校硕士毕业生中选拔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或从本校优秀本科毕业生中免试推荐研究生保留学籍担任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有些学校称之为“流动高校学生工作者”制度)。坚持多渠道引进人才,并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形成既继承本校学生教育管理优良传统又融合其他高校的管理育人理念的工作格局。同时,建立高标准的职业准入标准和岗位准入条件,注重培养高校学生工作者的科学决策能力、准确把握方向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群众工作能力、预防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需要经常性地接受专业辅导与培训。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者普遍缺乏必要的岗前、岗后专业培训,队伍状况还处于以老带新、自行摸索、经验总结的初级工作阶段,工作管理缺乏计划性、系统性,超前性,加之许多年轻工作者人生阅历浅、工作经验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现阶段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队伍建设中,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培训工作要坚持日常培训和专题培训相结合,中长期学习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培训格局。培训内容应主要包括: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依法开展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学生党建、心理健康教育、职业发展与学习指导、校园危机处理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合格,颁发高校学生工作者上岗证书,准予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其次是专业化培训。对取得任职资格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与辅导、学生工作事务等项

目的培训,不断提高学生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学生工作规程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第三是职业化培训。对于已经适应工作的学生工作者,可根据其日常工作内容、个人意向选择,经选拔之后提供不同的专题培训机会,如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心理咨询培训等,并鼓励他们获得相关的社会职业资格认证,全面打造职业化的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

3.是要做到使用和培养相结合。

选拔优秀高校学生工作者进行在职进修、攻读博、硕士学位,改变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学历层次偏低的状况,培养学生工作队伍的业务骨干和教育管理专家,提升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独特的职业化道路。

4.要有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合理安排,为学生工作者的发展搭建平台。

目前很多刚刚工作的年轻人都将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其过渡的平台,而不愿在此岗位上继续发展。进行客观的评判,我们会发现对于年轻人的发展缺少具体职业规划,这是高校学生工作者最关心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者职业发展规划是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建设构建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理顺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发展出路是消除高校学生工作者后顾之忧的根本,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学生工作者既然是一种工作,就允许适当的流动(无论是到其他机关还是转岗担任教师),而且适当的流动对于这支队伍来说使其保持长久活力的根本。所以首先要鼓励一部分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确保高校学生工作者骨干力量的相对稳定,逐步构建一支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者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其次是要坚持相对稳定与合理流动相结合,畅通出口,鼓励合理流动。要把专职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作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及主要来源,也可向教学、科研工作岗位和社会党政机关推荐、输送。

4.建设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必然趋势。

学生工作是集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时代性、时效性为一体的工作,是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种专门的职业。高校学生工作者只有既是完成学生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多面手,又是学生就业指导、生活学习指导、成才指导、心理咨询、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才能满足学生工作的客观需要,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能仅应付日常事务,还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问题。要像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和科研工作者那样,把学生工作当作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去经营,掌握现代学生工作的规律,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赢得自身的发展。因此,走专家化、学者化道路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学生工作者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处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高校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要依靠他们去落实。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素质,决定了大学生的素质。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发展,是符合当今高校改革与发展以及学生成才的需要。其次,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是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高校的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与其他学科的专业教师一样,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高校学生工作者应该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与水平。如果没有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责任心,是不能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的。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实现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以至专家化,使这支队伍工作有成效、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这不但是工作的需要,也是这支队伍自身发展的需要。当然,建设高校学生工作“三化”队伍,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国的战略思想,把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作为我国重要的人才资源来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淼等,切实抓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六期

2.孙少峰,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问题探析,《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3.林 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10月第四期

4.孙立军,学生工作队伍长效机制构建探新,中国青年研究.2009(6).-106-107

5.陈静,试论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标准,江苏高教.2009(2).-121-123

6.郑晓明等,关于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4(5).-78-79

7.王虹柏等,关于高校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5(11).-34-35

8.时长江,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职业化的新路子,红旗文稿.2007(5).-18-19

高校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3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师资队伍建设

[作者简介]王瑜(1980-),男,浙江杭州人,中国计量学院人事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310018)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高校学习型组织有效建立的机制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101886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3-0068-01

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和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习型组织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五项修炼的概念,他认为要建设和形成学习型组织,需要进行五项修炼:第一、组织成员通过终身学习,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第二、善于容纳别人,改善心智模式;第三、建立共同愿景,努力追求卓越;第四、开展深度会谈,发挥团体智慧;第五、学会系统思考,敏锐洞察渐变。该理论后来发展为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通过五项修炼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新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新型组织理论。本文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研究高校如何建设学习型师资队伍并作一些探讨分析。

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师自身知识学习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知识更新速度慢。信息化时代几乎改变了所有人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个人的持续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持续学习能力是个人知识不断更新的重要保证。目前教师的知识更新周期还很长,一套教案往往能用很久,知识更新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

第二,师资队伍的建设不够全面。高等学校受教育部教学评估、高校排名、高校等次升级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教师的职称条件等硬性指标,而淡化了对教师的知识更新能力、师德师风等软件指标的要求。

第三,知识学习和工作生活之间矛盾突出,学习文化亟待完善。高校教师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作生活压力大,教学科研任务重,每天忙于应付日常工作生活,从而导致教师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低,学习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第四,缺少培训经费和有效的培训途径。高校培训经费有限,按学科发展的轻重缓慢,只有少部分优势学科教师可以获得有限的资助.大部分普通教师得不到经费支持。高校教师培训途径有限,渠道不畅,培训质量普遍不高。

二、高校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

第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知识学习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进行科学研究的统一,终身学习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就是要把学校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看成是连续的学习过程,尤其是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能力尤为迫切。

第二,坚持把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相互融合,使两者之间具有共同的愿景。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归根到底和学校发展规划目标以及个人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第三,形成具体健全的学习机制,坚持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的统一。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强调团队建设,使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改善心智模式,善于容纳别人,发挥团队智慧。

第四,具有持续不断的创新精神,注重在推动工作的同时结合理论学习。高校是知识创新发展的主要载体,提升创新精神是高校发展的内部需求。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抓好源头建设,使教师学会思考,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

三、高校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方法

第一,倡导大学文化建设是基础。大学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崇尚科学、求是务实、鼓励创新的文化。重视教师知识学习能力、师德师风建设,在整个学校中形成鼓励学习、崇尚学习、尊重学术的良好文化氛围,把文化感染、道德熏陶潜化作用于师资队伍建设的各个环节。

第二,要更新观念观念。按学习型组织理论,组织竞争是学习力的竞争。对高校而言就是师资队伍能否终身学习、超越自我的竞争。据调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所学知识不到十年就老化了。缺乏学习力是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终身学习对教师队伍建设很重要。

第三,要建立合作学习、协同发展的团队制度。制度建设是保证,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团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在于将个人的思考和团队的思考结合起来,把简单的单线性思考模式转化为互动的多线型思考模式。为此,应充分强调团队中成员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合作,运用“聆听”“分享”“交流”等方式,学习如何萃取高于个人智慧的团体智慧,不断提升“知识量”和“学习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学术合作,拟定共同的研究计划,攻克课题难关,积极组织团队研讨活动,不断提升团队的专业水准和创造能力。

第四,要培养创新理念。知识创新是高校的神圣使命,教师是知识创新的主要承担者。培养教师的创新理念是高校不断发展的持续动力。高校非常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工作,注重教师在多学科之间的培养,业务上鼓励教师将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作为学科建设的新增长点。在“学习型组织”中,师资队伍要学会运用创新理念来指导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创新兴学科,提高工作质量。

四、高校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建立一个重知识、重人才、重学习的学校文化氛围,一所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师教学、科研及日常其他工作都离不开这种氛围,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更加离不开这种氛围。

第二,拓展学习方法。开展岗位继续教育、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前沿的学术讲座、承办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会议来开拓教师学术视野。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访问学者和学术团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学术进修或合作研究。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立学术论坛专区,实现知识共享。

第三,制定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制定针对教师个人且贯穿个人工作生涯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本人职业生涯规划中仔细分析个人主观和客观条件情况、个人远期和近期职业发展目标及实现职业发展目标所要采用的一些方式、方法和措施,从而让教师能自觉地、主动地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与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规划提炼教师的个人愿景,形成准确的个人定位,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在付出努力后能分阶段实现目标,逐步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

第四,加强团队建设,构建团队学习动力机制。在高校各种类型的组织中,由于学院、学科、教师之间共同开展学科活动、课题研究、教学活动或是科研活动的特性,教师们的团队学习具备相当的群众组织基础,但作为教师的团队学习仍需要一定的动力机制作为保障。在建设这两种团队的同时要构建团队学习机制,团队学习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能使教师之间教学水平研究、教育改革研究、科技活动研究、社会服务活动、教学技能培训等一系列活动日常化,进而能加强加深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从而在教师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团队学习氛围。

第五,表彰先进,奖励创新。对于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团队,学校应该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奖励,要树立典型,积极开展教学名师、优秀科研工作者、优秀团队等的评比活动,表彰先进。 第六,经费上给予保证,专款专用。学校投入一定比例经费用于学习型师资队伍建设,用于教师专业学习、学历进修、讲座会议、学习软硬件设施建设等,尽最大可能拓宽教师的学习渠道,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练[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冯奎.“学习型组织”理论评析[J].经济管理,1999(12)

[3]吴樟兴学习型组织与师资培训[J]擞育发展研究,2001(8).

[4]周宏弟.论教师的行动研究与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5]曹永菊.试论学习型高校及其创建途径[J]l江苏高教,2005(6).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4

1.研究背景

在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发展和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资本。“教师是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和有文化的劳动者的关键所在。”因此, 地方高校对师资队伍进行及时的改进和管理迫在眉睫。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最宝贵的资源, 更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地方高校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从而影响了地方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

2.研究意义

“一所一流的大学, 必要有一流的学科;而一流的学科, 就要有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少不了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合理的科研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应符合学校的发展目标, 并与其紧密联系。只有这样, 才会激励有能力的人才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服务, 加快学校快速高水平发展的步伐。

二、师资队伍基本情况

1.师资队伍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国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学生数量显著增加, 各高校教师数量也随之增加。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得到初步改善, 地位提高不少, 薪酬待遇相比以往也有所增加, 工作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教师队伍基本稳定。

2.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比有学生数量明显偏少: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 在生师比高于20∶1的时候, 即可以对相关高校实施黄牌警示。地方高校在教师数量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师资队伍年龄断层现象严重:目前, 我国某些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存在相当大的隐患。有关数据显示, 不少高校35岁以下的师资比例达到45%, 上海某高校甚至达到58%以上, 而40~55岁的师资比例还不到25%, 出现了明显的两头大中间小、年龄断层现象严重的状况。

教师流失现象严重:虽然地方高校近年来在师资队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培养的优秀教师或者科研骨干往往还未发挥带头作用就被政府机关或者更高水平的学校挖了墙角。

三、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与原则

1.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建设适应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按照学校总体定位学科发展方向及专业建设要求。盲目建设传统意义上的“一流”师资队伍并不可行。而应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建设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2.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原则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需要一定时间, 并非一朝一夕。短时期内大量引进师资势必会影响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这对学校教学管理、薪酬待遇、教学效果等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地方院校人才流动异常频繁, 本校教师离岗后急需补充新进教师。但是, 地方高校在教师引进过程中, 切不可盲目追求高职称、高学历、海外留学经历等传统标准, 而应从本校定位、专业需求出发, 合理均衡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的比例, 从而确定引进师资的数量。

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长期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尽量避免人才缺失或是短时期内引进大量师资, 同时加强本校人才培养的建设步伐, 做好师资储备工作。

四、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与优化对策

1.制定并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是指导地方高校进行师资引进、培训和进修等的重要依据, 能够使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序、可控、科学的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应该要有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契合性。首先需要进行师资需求分析, 掌握本校师资队伍现状和近期需要完成的教学科研任务, 据此调节师资引进和需要培养的人数并且及时更新信息, 方便查找和进一步规划。

2.合理引进师资, 切实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水平

引进师资是师资队伍建设最便捷的手段, 但其具有一定难度。克服这个困难就需要高校结合自身需求, 合理地引进师资。地方高校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福利待遇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也是体现个人价值的主要指标。这就需要地方高校换位思考, 从教师角度出发, 科学规划设计, 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政策, 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及福利水平。

3.持续优化教学科研软硬件环境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在有限的财务投入上, 应该更高效的培养出顶尖的人才。高校应尽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实验环境条件和科研设施设备。科研与教学兼顾, 培养人才的同时, 也为自身发展升级提供了条件。

4.完善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机制

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是提升教师教学科研素质, 促进教师自身提升, 凝聚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应完善教师在岗培训和进修机制, 重视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 并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不同院系互助培训的功能, 充分调动教师自学自修积极性, 以立体化、多角度、全方位的教师在岗培训及进修为抓手, 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彭国甫.推进高校发展的思考与探索[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 2007.

[2]吕东伟.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需要辩证思维[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01)

[3]黄娉婷.协同创新背景下高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困境及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4 (09)

[4]杜丽丽, 方平.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定位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5)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篇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高等教育的发展也随之日新月异,不断革新。辅导员是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和护航者,他们只有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的学习,与时俱进,才能以广博、多元的专业技能培养大学生获取必要的生存技能,以正确、先进的政治思想引导大学生走上光明的人生之路。因此,学习型辅导员队伍亟待建立。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习型组织;辅导员队伍建设

一、引言

(一)背景

在高等教育中,辅导员这一职业一岗多能,同时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任。大学生初进象牙塔,急需辅导员提供思想政治引导和日常生活的关心帮助,因此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就决定了大学生这一年轻而又先进的社会团体的整体素质。近年来,辅导员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大学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毕业后走上了错误的道路,造成了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国家应继续推出相关扶植政策,尽快打造一支完备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概念界定

所谓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是指一支由具备不断学习和持续创新能力,把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中心任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学习和工作融合起来,不断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性,全面提升自我素质和学生素质,以开阔系统的思维全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新型辅导员构成的辅导员队伍。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及建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辅导员的职责是为大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心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保障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安排大学生的工作就业等等,是大学生的“贴身管家”,工作范围可谓面面俱到。辅导员是一种基层岗位,需要切身落实学校的各项政策和制度,时时刻刻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十分的“接地气”。可见,辅导员工作千丝万缕,沉冗繁杂,工作强度高、压力大,干好辅导员工作实属不易。现实中辅导员多由年轻人组成,他们职称低、课题少,薪金待遇远远不及奋斗在实体企业和讲师岗位上的同龄人,可又不得不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生活质量底下。来自家庭的压力拖了辅导员工作的后腿,他们不得不在繁杂工作和赡养老小之间苦苦周旋,两头为难,实无精力充电学习。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层出不穷,高校辅导员便渐渐地落伍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政治思想已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二)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在以往“学习型”理论盛行的时代,高等教育在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方面下足了功夫,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却采取了视而不见的政策。结果有目共睹,思想政治教育的匮乏造成了大批大学生的“畸形”成长。反思过后,我们幡然领悟,原来教育与学习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与实际活动我们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教育,既注重外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注重内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达到内外兼修,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要摒弃片面的“旧教育”,将现实生活和情感思想融入进来,打造更加完善的教育体制。在这种情况下,学习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便应运而生。新式教育需要培养更多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辅导员,在辅导员队伍中注入全新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政治思想、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以服务大学生为工作宗旨,以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坚持学习,不断进步。

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岗位界定模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岗位界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前提。目前高校中辅导员的岗位界定较为模糊,他们或被定义为教师,或被定义为行政人员,甚至其它,岗位的模糊造成了工作性质的模糊,辅导员因此看不清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此外,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定义不全面,很多高校只注重面子工程,做足了表面文章,却没有充分挖掘和发挥出辅导员的真正价值,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二)辅导员管理体制急需健全。时下的中国高等教育,辅导员岗位不受重视,岗位界定模糊,更为严峻的是辅导员的岗位缺口大。究其原因,首先辅导员不像教师和行政岗位那样有健全的体制,也就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道路,无法与教师和行政人员公平竞争;其次辅导员的保障和激励制度匮乏,他们在工资待遇、工作福利和社会地位等方面无法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健全辅导员体制迫在眉睫。

(三)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如上所述,辅导员工作存在工作压力大、待遇低、岗位界定模糊、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重压之下,辅导员队伍开始动摇,心理失衡,军心不稳。在这种形式下,辅导员只能勉为其难的接受组织分配的任务,日常工作中经常心猿意马,在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职业观念和敬业精神日渐淡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逐渐减退。

四、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症下药,提出了以下对策。

(一)加强学习型辅导员制度建设。在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制度体系建设首当其冲。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课程培训制度,明确规定必须要完成的学习科目,使辅导员具备基本的工作素质。为配合这一体系的建设,高校还应建立公平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异者进行奖励,对表现不良者进行处罚,优胜劣汰,择优选拔,充分调动起辅导员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在不断的良性竞争中实现辅导员队伍的快速成长。

(二)加强学习型团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团结就是力量,辅导员是一个团体,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应定期为辅导员组织集体活动,如跳绳、拔河等团队协作性的比赛项目,增强辅导员队伍的凝聚力和情感交流。此外,辅导员也应像大学生一样,成立自己的协会和团体组织以便相互交流和学习,在相互交流中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到共同进步。

(三)树立新的学习理念。建立学习奖惩制度是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若想持续提升,就必须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适应新环境、新形势。不仅如此,辅导员还要主动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发掘知识的价值,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更为重要的是,辅导员在学习上要广泛涉猎,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历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都要进行相关研究和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学习、生活问题。最后,辅导员还要积极向老教师学习,吸取更多的工作经验,少走弯路;向大学生学习,深层次了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现状,知己知彼,对症下药,及时、准确地对大学生进行帮助和关怀,为大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学习型建设迫在眉睫,我们应该把握当下高校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提高辅导的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标准的教师队伍。(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邹慧.高校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建设[J].高校辅社员学刊,2011(1): 15

[2]苗晓辉.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路径初探[J].长舂教育学院学报,2012(12): 13

[3]王冬梅.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9

[4]陈旭华,黄章文.高校建设学型辅员队伍的思考[J].古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139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6

关键词 青年教师 教学水平 社会实践 科学研究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豍要求各高等学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把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对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来讲,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吸引更多的学生喜欢听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与现实状况

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与其他学科的青年教师不同,除了共同传播科学知识以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教师还肩负着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责任。

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自身的素质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正面传播,但是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师资队伍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多数青年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应届毕业,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实践缺乏,政治使命意识不强。尤其是全球化浪潮与市场经济的影响,网路信息通畅等外部环境,影响了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判断。豎在教学方面,有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教学感染力不强。这样的教师群体既不能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青年学生, 也不能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阐述、解释现实问题。

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与教学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播的主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目前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课堂教学、学科研究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提升,需要我们的青年教师真心投入,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水平与教学水平。豏

因此,高校师资部门应积极构建带教导师制度,让新教师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增强职业道德感,争取在最初几年内掌握各种教学技巧,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青年教师初到教学岗位,指导教师应让其迅速掌握提升教育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在集体备课中积极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尽量使开设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同时,适当指导其推进教学方法改革,综合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社会实践活动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要求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教师的社会实践和学习考察活动,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丰富教学素材。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内容应体现科学性与现实性。高校师资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与引导青年教师以调研、考察、蹲点等方式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切实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的显著成效,从而用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吸引和说服大学生。在评论某一社会事件时,用身边生动形象的案例去解释一个抽象的概念,比用纯粹的理论解释让学生更满意,他们也能真正體会到马克思主义在今天仍然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四、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工作中,教学是主要的、重要的部分,但是也需要年富力强的青年教师花时间与精力投入到纯学术研究中,推动学科建设与发展。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则应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增强教学有效性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在学科建设上有所建树。

因此,培养一支具有坚定政治立场、扎实理论知识、精湛教学业务、较强研究能力的高校师资队伍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通过他们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引领其他青年教师自觉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今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青年师资队伍的发展方向。

注释:

豍《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2008年9月23日发文.

豎王忠. 困境与出路: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9).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2014 年12 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创业工作的通知》, 明确规定, 高校可以建立弹性学制, 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1]在武汉高校中, 武汉大学早在2002 年, 就成为教育部选定的9 所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之一, 率先在全国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十三年过去了, 武汉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情况究竟如何? 本课题组对于武汉高校的创业课程开设情况和师资队伍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选取湖北大学作为重点调研对象, 对于湖北大学开设的? 《创业基础》课程作为调查对象, 在全校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中随机发放1000 份问卷, 对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调查显示, 目前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最不满意的两大问题就是: 课程单一和缺乏创业成功人士担任课程的授课教师。

在前期对于武汉高校的创业课程开设情况的调研中, 我们发现, 目前武汉高校只有19 所高校专门开设了相关的创业教育课程。而且这19 所高校的创业课程大多数为一到两门, 开设学期多为大一和大二。目前高校的院系专业课程的建设都是自成体系, 创业教育单独用一到两门课程来承担显然是非常薄弱的。事实上, 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它包含对于行业的理解、人员的管理、经济金融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了解, 很显然, 试图用几门单一的课程完成对于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现实也不理想的。

所以, 高校创业教育建设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先要构建理想的课程体系。由于按照现有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 创业教育课程大多作为公选课存在, 课时大大少于专业课, 所以必须构建合理的关于创业教育课程的课程体系。

一、可以考虑把创业教育开设成全校性公选课, 实行滚动式授课

因为, 很多大学生进校之初并无创业的打算, 等到大三大四快毕业了的时候可能会萌发创业的念头, 而大一大二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内容早已经忘光了, 或者说那时候并无创业打算, 对于课程的内容压根也不关心。而等到想创业的时候, 却没有机会再去听创业课程, 接受创业方面的教育。如果高校能够在大学四年采取全校公选滚动式讲授创业课程, 让学生不分年级自由选择, 这样那些有创业意愿的学生, 就能够更及时的获得创业方面的教育,

二、设置多门和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 丰富创业课程的内容

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 目前高校的创业课程大都为《创业基础》一门, 实际上,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丰富内容远远不是一门课程所能承担的。比如创业模式的选择、合伙人的选择、国家相关的政策等等, 创业教育实际上需要多门课程互相交叉才能完善。一门单一的课程只能让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形式教育。

在对于湖北大学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的调查中, 54% 的学生认为课程的的形式和内容非常一般, 26% 的学生对于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和形式非常不满意, 只有20%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形式和内容满意。

对于该课程, 61% 的学生是因为学校硬性安排开设 ( 湖北大学的《创业基础》是必修课) , 为了学分不得不去听, 21% 的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对于今后的创业有帮助听听也可以, 18% 的学生对于课程的内容非常感兴趣, 上课的热情和主动性很好。课后有4% 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和老师讨论创业相关问题, 23% 的学生偶尔会和老师商讨一些关于创业的话题, 73% 的学生课后完全不和老师探讨和交流有关创业的任何问题。

学生整体而言对于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不满意的。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创业教育单一的课程不能够实际上满足学生们对于创业知识渴望了解的意愿。

从这个角度来说, 武汉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如果不从根本上去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建设, 那么创业教育不过就是一种形式, 学生不能从中真正受益。一方面是国家大力提倡大学生创业, 进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推动, 一方面是学生高涨的创业热情, 在湖北大学的调查中, 有64% 的学生毕业之后有独立创业的打算, 36% 的学生没有创业的打算。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调查中, 71% 的学生对于自主创业表示出强烈的兴趣, 对于创业课程和创业知识非常感兴趣, 25% 的学生非常愿意学习创业方面的知识, 并明确表示会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 只有4% 的学生对于创业完全不敢兴趣。然而作为大学生创业衔接的中间桥梁, 高校本应该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就目前课题组的调研显示, 高校的创业教育显然是没有实现它应用的职责, 处于一种缺位状态。

所以, 创业教育的完善, 首先是要改革课程体系, 高校需要真正去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时、课程性质上都给予足够的重视, 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 这样高校的创业教育才能真正对学生毕业后的创业行为有指导作用。

在调研中还发现, 学生们意见比较大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关于目前高校创业课程的授课教师。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的授课教师大部分为高校专任教师, 还有部分学校让班主任或者辅导员担任这门课的授课教师。学生对于这些完全没有创业经验的人来担任授课教师是非常不满意的。

61% 的学生认为应该由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人士来担任这门课程的主讲教师, 28% 的学生认为应该由企业里面有相关职场经验的人士来担任主讲教师, 6% 认为由学校提供专职教师主讲, 5% 认为由已经参加工作的各行业的有经验的人担任主讲教师。其中对于创业成功的有经验的人士的理解, 58% 的学生认为最好选择高年级中或者已经毕业的校友自己创业成功的人士来“现身说法”, 42%的学生认为需要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担任教师, 5% 的学生建议可以请专门的职业培训的相关人员, 1% 的学生认为可以是面在企业中有过实际工作经验的高校教师担任。[2]

创业教育课程实际上是一门实践性和经验性非常强化的课程。高校专任教师, 目前成长的轨迹大部分为从高校到高校, 即从小学———中学———大学 ( 本科、硕士、博士) 再直接进入高校进行教学活动, 某些高校教师甚至缺乏社会或者行业的工作经验。让这样教师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 显然学生是不信服的。对于这些老师而言, 创业课程也成为了照本宣科或者放放视频的应付性课程。所以, 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一是因为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一是因为师资队伍的不合理。

高校各院系在自身专业课程的建设中, 是非常强调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有主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等相关课程进行辅助, 师资队伍也是根据教师的专业按照老中青合理搭配。而对于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 很多学校是非常随意的选择教师。试想, 完全没有创业经验的教师去教授这门课程, 授课效果能理想吗? 学生从这样的教师哪里能获得多少实际有意义的知识呢?

高校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进行大胆的改革, 积极引进校外人才或者校内有创业经验、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担任课程的教师, 现身说法, 授课教师本身的创业经历和经验就是学生在课堂上最大的收获。

所以, 对于创业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考虑有以下几点:

( 一) 引进校外的创业成功人士现身说法, 将他们的创业过程、经验教训直接讲述给学生听

可以请校外的创业成功的企业家来学校开展关于创业教育方面的讲座, 创业是一个实际的可操作的行为。没有既定的模式, 他们直接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教训面对面的讲述给学生们, 这样会比教材上枯燥的案例更为生动。

( 二) 本学校毕业后创业成功的优秀学生请回来现身说法, 讲自己的亲身经历经验教训传授给自己的师弟师妹

本校毕业生中创业成功人士, 则能够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讲授他们在创业过程中经验和教训, 由于同样为大学生, 很多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可以从这些创业成功的师兄师姐身上直接或者经验教训, 并且有很强的的可操作性, 因为大家创业的基点存在很多相似性。

( 三) 请政府部门的相应官员对于国家的创业政策和国家组织的大学生相应的创业活动进行宣传

由于近几年国家不断持续性的出台关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新政策和活动, 作为高校教师对于这一块信息的了解未必及时和全面, 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定期进行讲座则有利于学生们能够时刻把握住创业形式发展的最新动态。

( 四) 培养本校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

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教师多为各个专业的教师兼任, 甚至还有大批的辅导员班主任等, 这些老师本身对于创业教育的知识了解有限, 不够专业, 在课程讲解上也缺乏深度。高校应该有意识的对于担任创业教育的老师进行培训, 使他们能够有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更好地担任课程的讲授。

除此之外,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它需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还掌握一些实践性的能力。所以, 高校的创业教育除了开设相应课程之外, 还需要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机会。

比如,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就曾经在校外开设学生创业一条街, 允许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训练, 还积极组织学生去参加大学生创业大赛, 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配合课程去锻炼学生的创业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际上, 创业教育在国外高校是作为学生的一种普遍能力进行培养的, 也就是不管今后是否需要创业, 但是必须掌握创业的相关技能。因为在实际生活中, 有些人是在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开始创业, 也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一毕业之后就开始创业。有些人是在某一个行业干了一段时间积累了经验之后才开始创业, 所以创业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进行基本的训练和认知, 这样毕业之后的创业活动和行为就会减少很多障碍。

从调研中发现, 虽然创业教育进入高校已经十几个年头, 但是创业教育的现状去不是很理想。关键的问题是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 并没有真正重视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某种程度上只是高校对于国家提倡创业行为的一种应付而已, 象征性的开几门课程, 让一些非专业老师照本宣科讲一讲应付一下而已, 这对于大学生创业行为来说真的是没有太大的帮助。而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学生们离开学校之后, 很难再有机会系统地接受创业方面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几乎成为大学生们唯一接受创业教育的机会。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对于这样的机会是很珍惜的, 所以也希望高校能够真正重视创业教育。从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入手, 积极整改目前的高校创业教育, 让其能够在学生的创业行为中真正发挥功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www.jyb.cn, 2014-12-10.

民族地区成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8

然而, 由于西部山区、民族地区自然条件差,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教师, 尤其是成人高校的教师流失严重, 极大地制约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的落后, 反过来又严重制约地区经济的发展, 形成恶性循环。这个问题如不及时加以解决, 势必继续拉大地区间的发展差距, 影响社会的和谐, 制约小康建设进程。

因而, 建构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体系, 其评定标准和培养途径应结合产业结构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为此, 我们可从以下方面探索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认定标准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状况, 以是否依据所学服务当地产业, 尤其是否为当地产业发展起到了良性作用为标杆。根据调查报告可看出, 三农问题一直制约当地经济提升的瓶颈。产业组织分散, 布局很不合理, 而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科技服务等新兴第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交通通讯、科研教育不发达, 已经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 其标准可认为:

(一) 要做一名成人高校好老师, 首先要热爱民族地区成人教育事业

“名师出高徒”, 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学生素质的高低, 只有造就一支适应当地民族产业升级改造的教师队伍, 才能造就高质量的学生。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古人云:“学高为人师, 身正为人范。”

(二) 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

首先, 要有了解民族地区学生的能力。成教学员有比普高学生特异之处, 在学习的年龄、时间、地点等方面迥异。在学习的内容、方式上更有灵活性。

其次, 处理民族产业教材的能力。教材只是“点”, 产业才是“面”, 如何将当地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教材“衔接”, 从此可折射出教师的“底蕴”。

再次, 课堂教学能力。是否真能诠释学员心中之疑, 带来学员产业升级价值观, 在此可得以彰显。

最后, 服务当地经济的能力。为此, 要深入农村, 了解农村;深入学员, 了解学员。在深入中排解当前农村发展的困境, 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在了解中消释学员产业调整之惑, 提高学员农业转型的能力。

(三) 创新民族教师认定标准

为了更好地引导民族教师的有序发展, 在我国尚无标准的情况下, 学校可以自行制定民族教师的认定条件和培养管理条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民族地区教师宜承担当地产业技术开发科研工作情况; (2) 教师参与民族产业项目实践活动情况及认定; (3) 教师带教学生从事民族产业科技活动或实践活动的情况。

二、以发展农业产学研为主, 创新成人高校教师体制机制

我国民族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大, 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这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大因素。同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经营规模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农业社会效益高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这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牧区生产力, 解放农村牧区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将带来结构创新的问题。要解决此问题, 课题调查组认为可这样实施:

(一)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机制

推进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体制与课程体系改革, 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相衔接的培养体系。加强成教与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对口部门之间的联系, 实行教师与农村产业教学实践“衔接”制度, 从源头上提升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素质。

(二)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选拔机制

完善教师公开招聘办法, 建立符合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规律与民族产业尤其是农业改造升级相联系的公开招聘新教师制度, 改进考试的科目、内容和方法。完善成人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成人教师准入制度, 探索建立民族地区成人教师资格再认证制度, 逐步推行民族地区成人校 (院) 长公开招聘选拔制度。

(三)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配置机制

创新编制管理办法, 制定民族地区成人教育教师编制标准, 建立健全成人高校教师编制定期调整机制, 严格落实成人教育与普高教育一致政策, 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合理确定教师、管理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比例结构。对到农村地区和两翼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成人教师, 在职务职称晋升和工资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完善民族地区成人教师转岗、退出制度。

(四)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评价机制

积极探索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的评价方法, 构建以农村产学研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 符合成人教育教学和教师成长规律、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学校和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职称评审办法, 完善各类人员职务职级体系, 加大学校绩效考核权重, 扩大民族地区成人高校评价自主权。

(五) 创新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分类指导民族地区教师发展, 鼓励教师个性化发展,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完善农村科研成果知识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 鼓励成人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对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实行倾斜政策, 鼓励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探索高层次人才协议工资制和农村项目工资制等。

提高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年度考核的评估权重和分值。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的信息化支持系统, 推进教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特别是在双语教学方面加强考评, 这是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少数民族双语师资队伍, 使之适应当前民族地区正大力开展的农业产业升级改造。为此, 要建立“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队伍双语教学”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

三、注重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培养途径———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

(一) 改进认知, 注重实践

根据国务院关于西部发展战略之计, 充分发挥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有效利用成人高校辐射作用, 促进教师服务产业, 服务当地, 在有效转型中更新教师的知识观、价值观, 促使教师在劳动付出价值体验中形成有效技能。通过“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的反复实践, 让教师对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而认知民族产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 注重互补性的研究与实践

在创新成人高校体制机制的外因与教师本身的内在需求下, 让教师主动追求自身的成长, 即注重产业结构改造与谋求自身幸福指数相伴。尤其宜强化自身对于民族地区文化习俗、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前瞻性、互补性的研究与实践。诚然, 此研究必将引起民族地区成人高校教育课程整合向纵深层次发展, 也必将促使科教学特色, 更好地服务当地的民族产业发展。

(三) 以民族产业科技项目为载体锻炼教师

学校应积极鼓励引导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 从事一定的科研项目, 锻炼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 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民族产业科研项目的鉴定、论证以及科研项目规划、申报等工作。如此, 既促进民族科技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又能使教师了解民族科技的发展状况, 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补充和提高。

(四) 适应契约合作为民族教师提供实践平台

契约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当地民族产业部门以协议的形式界定的合作方式, 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教师了解生产实际, 直接参与民族产业调整实践, 参加产业转型调研、分析、处理, 参加企业技术咨询和培训、科研等工作。产业调整是民族教师服务产业的最好课堂。

参考文献

[1]周德金, 张静, 萧海生.民族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湖北财税 (理论版) , 2003 (07) .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9

一、经济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的必要性

(一)民办本科转型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

当前,“新常态”成为了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代名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民办本科高校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征则决定了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必然面临着调整办学方式甚至转型问题,民办本科原有的吸引力可能被市场无情地抛弃。应用技术型高校是指以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和专科院校,具有市场洞悉力强、实践性高等特点,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市场及企业或用人单位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出现则恰当地弥补了现有职业教育体系中缺乏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组成部分。这既能恰到好处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能以此打通职业教育从初等到高等的学历制度通道。

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来看,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随之不断优化和完善。低技术技能型劳动和操作不断地被机器所取代,同时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和产生。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服务社会。而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层次还比较低,升学空间不足,无法满足社会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而民办本科转型后其发展和培养的人才恰好能够弥补市场对于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面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民办本科院校要想保证自身的生存并真正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必须完成其自身的转型发展。

(二)民办本科转型顺应自身发展需求

民办本科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类型,已经在我国发展了数十年。然而,随着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的升级及就业压力的不断增长,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众多竞争者的压力。从国内角度看,面临着公办本科院校争抢生源和公办院校名声响亮等压力;从国际角度看,民办本科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国内公办院校及世界名校争抢生源的巨大压力。在经济新常态的经济发展方式下,民办本科院校原有的性质是本科类院校,追求的是追随和效仿研究综合性大学等高校和学校的升格。但是即使这些原有的民办本科通过不断地评定升格达到公办本科以及同类院校的办学水平,但还是面临着与公办院校和著名高校争抢生源以及声誉不够等问题。所以,对于民办本科来说转型是必要的,而且是一次非常有利的契机。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其针对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高考的学生,还可以是有学习一项技能意愿的任何求学者或职业院校的毕业生。而且培养目标也与公办院校和著名大学等不同,转型后的民办本科主要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且是社会大量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不再需要与其他公办高校等本科院校争抢生源,只要抓住了转型的这样一个契机,就能解决生源问题。

此外,本科就业情况的低迷状态使得本科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甚至找不到工作的严重就业问题。而转型后的民办本科办学目标也与公办院校或科研型综合类大学不同,其定位更符合社会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转型后的民办本科毕业生就业将会更加乐观。

(三)民办本科转型促进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

近年来,高等教育变得大众化。本科院校的增多使得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方面的院校类型缺乏。对于高职或中职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传统的升学路径为专升本或参加高考,而本科院校的招生对象不仅包括职业院校毕业生,还包括普通高中参加高考的学生,且后者为重点的招收对象。由此可以看出,职业院校的学生升学的压力和难度大且机会少。而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既能够解决职业院校受教育者的升学路径问题,又能优化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层次的结构和发展。

此外,社会对于民办本科院校的认知观念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对民办本科和公办本科的学历认可度的心理衡量也成为民办本科院校的生存关键。而今,引导部分民办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的策略显然是十分明智的,既能使民办本科院校在新的路径下持续不断地创新发展,也将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引导一部分民办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后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诉求

(一)建设符合民办本科转型要求的师资队伍

民办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后,其学校的定位不再与传统的本科院校相同,主要表现在办学目标和定位不再是以往的研究型和学术型,而是更加偏向于培养实践应用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必然有相对的调整和变化,对于擅长科研和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动手能力的科研型教师,学校应该控制好一定的比例并鼓励他们自身转型发展,同时增加技术技能型教师的比例,使得转型后的应用技术本科能够在师资建设方面实现和办学目标以及定位相一致的方向。当然,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由于民办本科转型前的定位为本科院校,所以学校最初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主要是以科研为主,希望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能够提升民办本科的身价,使得本校的办学能力和学校声誉能在科研的带动下逐渐赶上普通公办本科等科研型综合类大学,更有一些高校为了学校的升级工作而要求和强迫教师提升科研能力,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兴趣和积极性。而转型后,在办学目标定位转变的情况下,教师团队作为办学目标的主要引领者,转型的定位和成败将会直接影响转型后的民办本科的生存情况。因此,教师能力的发展方向必然需要发生转变,并且将成为民办本科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后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现有技术技能型教师的实践能力

在转型前,民办本科院校所拥有的实践类技术技能教师的数量虽然十分有限,但是实际上还是真正存在的。比如一些化学生物类的教师可能都在多年前具有一些工作经验,而后才进入到学校内成为专职的教师,他们将多年的工作经验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提供一些实践的借鉴。

但是,随着这些教师脱离原本工作岗位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经验已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今的社会。所以针对这些教师,学校应该定期为他们提供到企业或实践地点实习的机会,为他们本身提供对口企业或行业的充足的实践时间,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才能更好地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合格教师。当然,在挑选培养实践性技术技能教师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积极性高的青年教师,以他们为基础,起到带头实践的作用,带动所有教师的实践动手积极性并提升师资水平。

(三)建立专业的辅导员团队

民办本科在转型之前,其定位为本科院校,且招生的主要来源为参加高考的学生或高中毕业生。而转型后的民办本科成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其生源的类型也会发生变化,在原有高考生中会加入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对于管理这两类学生,将会存在着相对的差异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高校应把辅导员队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可见,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辅导员对学生的管理不该仅仅是学习上的,更应该是在生活上的,以人本理论为根本理论和出发点,对于学生的人格、品德等方面做出表率和引导。此外,学校应该拿出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辅导员培训和继续学习的经费,定期对转型后的民办本科辅导员开展拓展训练等培训教育活动,并要求和鼓励他们考取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辅导员之间彼此也要相互交流教学思想和心得,并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召开座谈会,对于个别特殊的学生应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并得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为之后的辅导员工作提供参考价值。

三、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后师资队伍转型的路径

(一)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2014年6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引导一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转型”,鼓励地方院校参与举办职业教育。“规划”中指出“到2020年,大中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到80%以上”。不难看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成为民办本科转向应用技术型高校后的重要的办学模式。对于转型后的民办本科来说,校企合作不仅能够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实践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还能使学校及时准确地获取社会、市场等方面的一手信息,并根据社会及市场的需求来调整教学等方面的目标和定位,准确的把握市场并对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做出较准确的估计和预测,使得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能够另辟蹊径,创新发展。

如今提到校企合作,大部分的学校甚至相关者首先想到的是企业与学校一起培养人才,如学生顶岗实习、引企入校等方式。其实,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也能为转型后的民办本科教师队伍带来新气象。首先,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应该积极地将企业中优秀的员工聘请到学校中来指导学生的技术技能方面的学习,而现如今所有的院校在合作企业聘请教师的比例都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此外,对于学校来说雇佣企业人员的难度相对高且所需费用昂贵,是一般院校所无法承担的。但是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采取的是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因此必然要与企业合作办学。借此机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的深度合作,将企业中的员工聘请作为院校的技术指导教师,聘请企业教师的“宏伟目标”将会变得相对容易且可以得到实现。此外,应将原本的“理论型”教师送到合作的企业中定期接受培训,打造理论型教师的“双师”化,培养教师的理论实践相统一的能力,逐渐建立完善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聘任兼职教师

转型后的民办本科其定位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其自身应该在充分适应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教育事业。因此,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本区域内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类型来设定专业及发展方向。在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应该将当地著名的或发展顺利的企业作为办学背景,并针对这一因素实施相应的学院或专业培养方案,聘任当地的工厂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提供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

考虑到实际状况,在将当地工厂技术人员聘请为技术教师之前,应对这些备选人员进行短期培训,对他们施以师范教育,并在培训结束后对他们进行考核、考试上岗。并应设置试用期,由教师试用期的综合表现来决定最终是否录用。通过严格的聘用机制来保障将更好的知识、技术技能授予转型后的民办本科的学生。

(三)体制机制协同的师资建设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建设是一个漫长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同样对于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也需要长期规划和多方参与,需要国家、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的参与和谋划。通过当地政府或合作企业书面或政策方面的鼓励,对于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价值并依需求和发展来制定转型后教师的培养计划。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教师本身的利益保障,这就需要政府等组织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等方面进行保障,使得转型后的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体制机制的协同作用下顺利开展。

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民办本科院校面临着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发展,教师队伍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出现了新的诉求,亟需通过校企合作、聘任兼职教师和体制机制协同发展等路径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转型,经济新常态,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莉莉.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0-63.

[2](美)罗伯特·欧文斯.教育组织行为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鲁小兰,吕丹.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9):33-34.

[4]刘萌,薛兵旺.应用型本科院校牵头组建职教集团的优势分析与反思——以武汉商学院组建湖北省酒店管理职业教育集团为例[J].武汉商学院学报,2015(2):83-86.

[5]袁其玲.论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谋个性之发展”[A].黄炎培与中国职业教育——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成果集萃[C].2013年.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篇10

一、创业教育的困境

当前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包括对创业教育的意识不足、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教育资源匮乏等, 创业教育之路任重道远。

过去, 创业教育未受到重视, 高校创业教育停留在对政策、技巧、心理等方面的指导, 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 没有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校学生普遍认为毕业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就可以了, 创业仅作为第二选择, 或认为创业教育只适合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 因此, 他们在大学生涯中不重视创业知识的积累, 也不具备创新精神。家长对创业没有太多期望, 尤其是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 并不支持孩子毕业后创业。

不同于国外,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在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较为薄弱。且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脱离, 没有很好地衔接专业教育, 导致创业教育的内容停留在就业指导层面, 无法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高校创业师资的数量占比小, 师资匮乏导致创业教育的质量难以保证。创业教育的成功与教师的创业经历有很大的相关性。优秀的创业教育教师, 应该要有丰富的创业经历, 且曾经创业成功, 这样能够与学生分享经验,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但多数教师直接从学校毕业, 缺乏相关经历。

二、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现状

虽然高校师资质量在创新创业方面有提升, 但仍不能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张宏军认为, 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三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创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学者的素质, 也要具备企业家素质, 传统教育体制使教师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 创业教育只能是经验之谈。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后续的师资队伍建设通常重学历、重科研、轻实践, 较少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 导致增量与存量师资均缺乏实践经验。

朱晓芸等认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在于创业师资数量奇缺, 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知识衔接与创业经验, 创业教育师资培训不够专业性、系统性、全面性。我国高校教师知识结构较为单一, 大多数教师精通本专业的知识, 但对其他专业的知识掌握较少, 这就导致教师的创新视野较小, 影响教师成为创业型教师。

近年来, 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衔接越来越紧密, 但很多高校的教育依然比较封闭, 只是某个专业、某门课程、某个环节与当地企业有所合作, 而大多数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很少做到校企融合发展, 导致教师的创新思维受限。在办学条件方面, 也存在硬件设施不足, 使高校教师的创新活动难以得到满足。

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创业教育需要全能型、创新型的师资, 因此,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 促进创业教育师资的发展。

(一) 构建多元化的创业教育师资结构

借鉴美国等国家的创业教育成功经验, 创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应当校企合作、政企合作, 师资可以为经济管理专家、工程技术专家、政府部门专家、企业家、创业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一方面可以让创业师资走出去,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外部专家, 定期更新, 滚动合作。

(二) 鼓励不同专业教师的合作, 拓宽创业创新思路

可通过校内、校外多途径的交流合作, 搭建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平台, 推动教师之间跨校、跨专业的交流。通过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 激发师资队伍创新意识的养成。

(三) 创新管理机制, 促进过程控制与目标实现

形成完善的创业教育师资评价机制, 奖励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创业师资。制定创业师资的聘用、培养、激励、考核、奖惩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形成科学的管理制度。

摘要: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地, 在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承担重任。当前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在数量与质量上不足, 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要求。从师资结构、跨专业合作、师资管理机制等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晶晶, 何云峰.创业教育如何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8) :51-53.

[2]刘忠艳.精细化管理视阀下“双创”师资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 (5) :85-90.

[3]张宏军.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教育探索, 2010 (4) :65-68.

[4]朱晓芸, 梅伟惠, 杨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9) :82-85.

上一篇:仿生思维下一篇:负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