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高校

2024-05-08

美术类高校(精选十篇)

美术类高校 篇1

毕业创作是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检验学校四年来教学成果的主要标准之一, 是学校教学质量优劣的直接体现。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毕业创作这一环节的学习, 并通过这个课题形成创造性思维和提升绘画技巧, 为日后的美术创作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

首先, 作为美术类专业的教师, 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毕业创作目的的观念。针对本科美术类专业, 毕业创作按照教学大纲规定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这个时间段学生虽然不像前三年被排满了专业课和文化课, 但却正是毕业生忙于找工作、实习、面试以及参加考研复习的时间, 大多数学生由于时间紧张都将重心放在了找工作等事情上, 对毕业创作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时间和精力, 直接导致了毕业创作作品的水品参差不齐。表面上看, 利用有限的时间完成创作是无奈之举, 但实际上这正是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创作的重要性的结果。因此, 提高学生对创作的重视程度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了解到, 毕业创作这个需要短时期内投入大量情感、精力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指引了学生今后的艺术道路的发展方向。它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一些专业上的不足, 并在以后的日子里加强技巧练习、知识补充, 更重要的是引发其关于创作的思考和探索。

毕业创作并不是完成一项日常的作业, 而是需要实践、思考, 有创意、有激情的一项工作。学生在日常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就要积累经验, 并加以思考, 为最后一年的创作打好基础, 而不是简简单单按照大纲的教学计划进程表学习完每学期的既定课程, 考试达到合格就可以。然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即讲授每一门独立的课程时除了完成教学内容, 还要循序善诱的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绘画技巧的提升之外激发其创作灵感。文化是一个广的概念, 我们的学生既要掌握美术专业的技法、知识, 又要了解其他门类的文化、艺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大师的作品、听讲座、观摩展览、欣赏音乐演奏会以及网络视频等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到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不拘囿于课堂知识, 从而提高其文化修养、思想高度, 刺激思维的活跃性, 激发灵感, 进而运用到创作中去。这样创作的作品将具有更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情怀、创新性。以我校艺术学院的某毕业设计为例, 学生将中国传统音律的特色与江南水乡古建筑、小桥流水的造型相结合, 并进一步抽象化, 创作出一件有着水乡古朴特色且有旋律意味的书籍设计。相反的, 一学生的毕业创作借用中国篆刻造型来设计标志, 作品外轮廓保留了篆刻的刻刀雕凿效果, 但内里的文字部分却使用了平滑的印刷体, 失去了协调感和本想表达的古代文化意蕴。

毕业创作的素材也应当尽量丰富。这素材既可以来源于课堂作业, 也可以是闲暇时间的习作, 或者是在外写生的采风记录, 甚至是来源于网络的内容。并不是一定要到深山写生得来的才是可用的素材。倘若对课堂作业进行深入研究, 把技法磨练好, 把理论学习深刻理解, 同样可以成为日后进行毕业创作时有力的素材。日常的习作也是很好的创作素材来源, 艺术来源于生活, 是生活的提炼与升华。来自生活的最朴素的素材有助于展现学生的内心世界, 以及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与感悟。以我院某一毕业设计为例, 学生在进行多次实地考察之后, 结合翻阅查找历史资料, 把泉城济南的七十二名泉的各种不同形态用刺绣的形式再现到了书籍纸张之上, 给观者带来亲切、熟悉而又新鲜的感受。相反的, 某一学生的毕业创作设计是将摇滚乐明星的造型印制到中国传统民间工艺风筝之上, 文化的格格不入的冲突感带给观者并不太美好的感受, 这则是一例简单拼凑文化元素的反例。大师黄永玉曾评价庞薰琹先生:“他不像许多俗子所表现的穿花衣、扭苗舞、带银饰的浅薄庸俗猎奇角度弄出的作品……他懂苗族人气质和美的所在:淳朴、憩静、温良”。抗战时期, 杭州美院迁徙, 庞薰琹先生曾经长期深入云贵少数民族地区生活, 在收集了丰富的民族装饰材料的同时, 了解人民生活的疾苦, 增进了与乡民的感情, 进而创作出大批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毕业创作虽然没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学生长期在外体验生活, 但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提炼美, 提高学生在平淡中扑捉趣味、然后借由毕业创作来生动的再现美的能力。

毕业创作的选题也要做到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自身的专业所长和爱好进行选题, 指导教师应多和学生进行交流, 最终选定一个适合学生的创作命题。根据美术类专业的特殊性, 其毕业创作是伴随着毕业论文一起呈现的。为了深入对创作的研究, 应尽可能的选定与毕业创作相关的论文方向。随着创作和论文的一步步完善, 指导教师也要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指导与修改意见。这个意见更多的是启发性的, 因为创作的主体还是学生本人, 指导教师要巧妙地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展现自身的艺术特点。

结语

毕业创作浓缩了美术类专业学生四年的学习成果, 是一个过程很艰辛的工作, 希望学生通过毕业创作会收获自信和对艺术的感悟, 为将来的创作之路开创一个起点。

参考文献

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非遗传承;范例;满族剪纸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教学传承范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核心传承人老龄化、技艺失传的困境,需要在保持原生态面貌及艺术高度的层面上探索科学有效地传承模式,这是目前非遗传承研究的重点。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其理论与实践成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剪纸进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得力于近年非遗研究的热潮,是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突破。2002年10月22日至23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机构和国家教育部主办,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会议为高校美术专业非遗学科建设、非遗课程设置开辟了道路。2004年4月,此研究中心策划承办了由中央美术学院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京代表处联合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剪纸国际学术研讨会》及《走进母亲河──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大型展览,同期举办的国际会议与展览,参与人数达四百多人。此活动参与者包括教科文及国家政府官员以及文化遗产地政府官员、文化遗产专家学者、民间传承人代表、基层民间文化工作者以及不同地区的高校教师代表、大学生代表、中小学教师代表等。此活动推动了全国范围内中国民间剪纸的传承事业。2004年9月,历经两年普查、收集、记录、整理后编撰出版了大型申遗画册《中国民间剪纸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图像文本──中国民间剪纸天才传承者的生活和艺术》,此画册作为无形遗产申报图像文本,推动了民间剪纸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2015年3月至4月文化部非遗司与中央美院合作推出“非遗保护与现代生活――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研修交流活动”。2015年7月由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推进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高校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十八所高校结合各自专业优势开展了培训工作,剪纸是其中重要项目之一。此次高校活动意义重大,标志着全国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工作已经拉开序幕。

满族剪纸在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学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一把剪刀、一张纸,材料便捷,使得剪纸在美术类非遗教学传承中具有明显优势。满族剪纸是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类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1月长白山满族剪纸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剪纸成功融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在于它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审美特征。满族剪纸内涵丰富,涉及萨满文化各方面,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及其他细致的民族信仰等知识,几乎所有与萨满教有关的事物都成为满族剪纸表现的题材。满族剪纸地域特征明显,作为东北地区剪纸的代表,与黄河流域剪纸、淮河流域剪纸、长江流域剪纸、江浙及华南地区剪纸齐名。满族剪纸以大气、朴实的风格著称,具有阳剪为主、线条粗犷、以均衡为美的艺术特征。满族剪纸文化底蕴丰富,艺术特征明显,技艺传承完整,因此适于编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通化师范学院较早利用地方资源进行此方面的尝试,取得丰硕的成果,其经验在非遗高校教学传承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00年通化师范学院在全院开设了满族剪纸公选课,授课三十二学时,二学分。在美术系将满族剪纸列入必修课,授课八十学时。2004年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课程,成为彰显吉林省非遗教学特色的精品课程。[1]通化师范学院的成功之处在于做到了两个重点:以传承为主,注重创新。在教学传承中既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又发挥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发展的传承功能。

一、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以传承为主

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积极挖掘传统精髓,保证传承正宗。高校非遗传承工作的难点之一是教学传承中要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面貌,保持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高度。为保持满族剪纸传授的技艺高度,在满族剪纸课程设置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聘请满族剪纸传承人口耳相授指导学生。聘请满族著名民间艺术家授课情况以列表的形式具体说明:(见表1)

满族剪纸传承人掌握着名震一方的技艺绝活,每一个传承人既是满族剪纸技艺的精英,又是一座满族剪纸文化的“活”博物馆,他们拥有满族剪纸“原汁原味”的资料,他们是满族剪纸艺术活态存在方式。

为传承正宗,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课程内容包括满族剪纸文化内涵及艺术特征理论讲解、满族剪纸技法传授、满族剪纸创作研究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包括:满族剪纸的艺术特色与满族传统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传统剪纸材料多元化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的传统题材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满族剪纸与其他地区民间剪纸的区别,满族剪纸视觉空间的处理方式,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及剪技变革过程,满族剪纸纹样的寓意。第二部分包括:纸质满族剪纸和非纸质满族剪纸的技法,大体为折叠、打翅、连接、拼接、纹饰、香火烧孔、手撕、染色等技法。非纸剪纸的材料包括苞米窝儿、树叶、树皮、鱼皮、红辣椒皮等。第三部分满族剪纸创作研究是在学生熟练掌握满族剪纸技法及艺术风格基础上,启发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事物为题材进行综合艺术创作。与教学内容相对应,授课方式包括讲解、提问、讲座、示范、写生、视频、创作实践等。聘请满族剪纸艺术家亲自指导学生,使得民间流传的传统技艺传承有人,艺术家的示范、表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通化师范学院满族剪纸教学注重创新 从学情角度分析,高校艺术生思维活跃、造型能力强、有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通化师范学院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的优势,激发学生对本地域文化资源固有的亲切感和传承的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借助原生态的场域,进一步加深对本地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三方面:第一,向学生呈现多元的审美标准,拓展学生的艺术认知与思维方式。譬如,满族祭祀剪纸是满族祭祖活动中祈福纳祥的重要祭祀品,其不但在题材上与一般民间剪纸不同,而且在图形创意、视觉思维的运用方面也与众不同,其以独特的视觉思维形式完成宗教实用功能。挖掘满族祭祀剪纸视觉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象征性、意象性内涵,无疑会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打破规范,寻求创新。第三,组织学生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民间艺人、考察手工作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际讲座、省市研讨会、国内外展览。例如通化师范学院每年与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满族剪纸比赛,成立了“大学生满族剪纸研究会”。通化市中小学擅长剪纸的教师多从这些学生中培养成长起来。(见表2)

满族剪纸课程的重点在于传统技法的掌握和题材的创新。如图所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需要通过掌握传统技法能力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两个方面的相应环节来实现,如要想抓住满族剪纸的精髓,学生不仅要掌握满族剪纸的传统技法,还要具备满族习俗、萨满文化等相关知识,提高对满族剪纸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可见,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呈现动手、动脑的“二维性”。各阶段综合创作能的培养也有明显的层次性,如以传承传统技法为基础,创新才能有坚实的根基。“掌握满族剪纸传统技法、纹饰”是“用满族剪纸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的基础。这种梯度关系决定了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综合创作能力的培养分四个阶段,在模式图中表现为四个阶梯,四个阶梯呈递进关系,上一个阶段能力训练需要建立在下一个阶段能力积累的基础上。如第二个阶梯“用传统技法作为解决创作问题的方法”,这个阶段训练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满族剪纸技法,包括折叠、打毛、连接、纹饰等,并且要理解各种技法和纹饰适用的寓意,然后按照自己创作的需要重新组合传统元素,设计出新的形式。如果创作需要表示吉祥寓意的植物纹样,可以重新组合满族剪纸中柳枝、生命树、鱼尾草等图案纹饰。又如第四个阶梯“传统技法创新”,这个阶段需要学生在掌握满族剪纸“三棱形葫芦”、“成串的龙尾”、“折叠的元宝形”等立体造型样式后,运用粘贴、打孔、折叠等技法创作出视觉层次丰富的组合作品。坚持源于传统,不囿于传统;源于地域,不囿于地域的原则,才能不断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创作能力。

满族剪纸这一精品课程的受到省内及直属高校的关注。2009年至2012年通化师范学院王纪教授在东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主讲满族民间剪纸课程,每次授课学时为九十六学时。此课程在继承满族萨满剪纸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生活感受,引导学生自由创作,为学生打开剪纸的创作之门,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剪纸作品。在授课期间,师生从审美规律的角度对满族剪纸进行研究,从材料与构图上挖掘满族萨满剪纸的意象化。满族剪纸多在平面上表现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在表现萨满祭祀仪式时,把萨满祝辞、击鼓、跳神等场景融为一体,并采用圆满、对称等手法整合物象,让这些重新组合的物象传达着多维文化寓意,这一特点与现代艺术创作的趋势不谋而合。在剪纸课上,学生灵活运用满族剪纸意象构图、意象造型的表现手法,应用于创作实践中,真正传承了满族剪纸的艺术精髓,保证满族剪纸艺术传承的艺术高度。

对新时期高校美术类教材编辑的思考 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材;编辑

【作者单位】冯丽丽,通辽职业学院。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我国美术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美术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每年我国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十几万美术专业人才。美术专业巨大的人才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对高校美术教育的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育一直被当作训练绘画技能的“图画课”,而美术课程的设置也被认为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这种教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材的编辑思路——即教材的设计和编写都是为提升学生具体的绘画技能服务的。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课程如何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新时期高校美术教育的新课题以及美术教材编写的方向。

一、美术教材的选编原则

美术教材是高校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依据,也是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完成的基本目标,是在以教学大纲为参照的前提下,对各种有利于提升学生美术素质的美术知识、技能的综合汇编。在教材内容设计上,美术教材的编辑除了要围绕美术教育为目标,还应以科学性、艺术性、多样性为原则,合理规划和设计教材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学生的美术文化素养。

1.在教材内容选编中应做到科学性,这是首要的原则。所谓科学性,就是指教材设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的精神,在知识结构体系上要做到科学合理,既要符合美术学科发展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现状。同时,高校美术课程不能一成不变,它应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是美术教材编写中应当考虑的科学规律。

2.美术教材的多样性是教材编辑中应当注意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在大数据时代,纸质教材不再是唯一的教学工具,美术教材的内涵和外延也应当适当地拓展,各种电子教材也应当成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美术教材在编辑过程中还应当注重艺术性的体现,应做到文字简练、图片精美、高清印刷等最基本的要求。另外,在传统的美术教材编辑中,我国的美术编辑工作主要遵循 “美术技法论”,而忽视美术应当作为一种高尚的艺术修养来进行强化和培育的现实。因此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编辑应更加注重美术审美、美术文化等人文知识体系的设计。

二、美术教材的编辑原则

1.审美性与思想性结合。美术课程在高校中的设置固然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目标,在以往的教材编写中均贯彻这一原则。但教材的编辑还应当注重编写过程中思想性的体现。这种思想性不只是体现在内容本身,还应以巧妙的、科学的知识结构处理方式,达到让学生主动接受这门学科的目的。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特征,他们对美术的理解和认识也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教材编辑应当从学生的阶段特点出发,不断提升教材思想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度。

2.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美术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美术相关知识的阐述,这势必造成教材整体内容不够丰富,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材编写应当遵循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的原则,在尊重知识严谨性的基础上,将内容以更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外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这本教材,就很好地体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结合的原则。教材针对外国美术史的知识内容,设计了逻辑严谨的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国外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发展概况,其中穿插介绍知名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的作品,并附上他们的生平、艺术观以及职业生涯中的一些趣事。这样一来,教材就不仅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激发学生对相关艺术产生兴趣的重要手段。

3.基础性与研究性结合。这一原则是由学生的成长规律决定的。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应当对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在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对各种现象的本质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是基础内容部分应当解决的问题。这些内容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美术基本功,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培养研究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美术教材编辑的问题和思考

自2006年8月教育部实施国家级教材评选活动以来,在最终敲定的近万种选题当中,451种美术教材位列其中。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美术学科教育的发展高度重视。当前美术教材编写水平仍有待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编写形式相对滞后。当下,美术教材的编写还存在一些问题,最为明显的就是教材编写形式相对滞后。几十年来都是由传统的章、节构成美术教材的基本框架,这虽然符合知识体系设计的逻辑规律,但是却不太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随着学生个性化特征的不断显现,以及获取知识渠道的多元化,在学习中他们表现出的主动性更加明显。例如《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教材,虽然有十几种版本,但是内容框架千篇一律,大都是以时间为顺序,从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形态介绍到清代的工艺美术形态。而朱和平先生编著的《中国工艺美术史》则标新立异,他从横向角度,将工艺美术分门别类进行描述,如陶瓷工艺、青铜器工艺、玉器工艺、家具工艺等。这种编辑思路,不仅体现出作者的史学观,而且覆盖了工艺美术学科本身,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把握知识脉络。因此,教材编辑应当注重形式的创新要以学生的具体需求为出发点。

2.当前我国美术教材编辑中不乏各种自由制教材,这些自由制教材大多是个人作者编写完成的,质量不高、内容缺少新意,甚至存在大量的抄袭现象。这些作者编写这些教材不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而是出于职称晋升或科研考核的需要。这种美术专著出版泛滥对我国美术教材的出版和美术教学都造成恶劣的影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相关部门必须严把美术教材出版关。

3.螺旋式教材编排方式与直线式教材编排方式的结合应用。螺旋式教材编排主要是针对某一理论或实践知识而设计的,使其在整本教材中重复出现的编排方式。有些知识点难度较大,学生想要理解并掌握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材中可将这一些知识点分解开来——在最初的章节中只对其做简单介绍,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之后再继续丰富和拓展相关知识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这种螺旋式教材编排方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编排方式。直线式教材编排则是对各种问题逐一进行系统、详细的讲解,之后不再重复。这种编排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某些重要知识点集中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这两种编排方式各有利弊,应当结合使用,以提升美术教材的质量。

[1]韦静涛. 注重高校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消费导刊,2007(8) .

[2]陈晓琴,刘利霞. 高校美术教育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分析[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20) .

[3]张慧. 浅淡高校美术教育的突出问题及策略分析[J]. 青春岁月,2011(14) .

[4]蒋英. 守正与创新:论美术史教材编写中的几个关系[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 .

美术类高校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教学资源

高校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多元文化背景下对本土性和民族性的强化, 是民间美术现状的迫切需要, 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现状的期待和增强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的精神需要。加强其理论研究和学习, 在更高的高度, 认识教育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 努力为设计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

我国早于20世纪初, 以鲁迅、郑振铎等为代表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关注和研究民间文化, 20世纪8O年代, 又掀起了一股回归乡土意识的思潮。1986年, 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民间美术系, 将乡土艺术的研究与教学首次引进我国最高的美术学府, 其后,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以及其他几所地方美术院校相继开设了“民间美术”课程, 大力开展将民间美术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系统中的改革与探索。

以下仅谈一下个人对高校美术类专业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一些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尝试:

一、课程教学研究

高校美术类专业大致分为纯艺术类和设计类两个大方向, 纯艺术类包括国、油、版、雕等专业方向, 而设计类包括视觉传达、新媒体、动画、环境艺术、工业造型等专业方向, 目前为止高校美术类专业大部分开设有民间美术课程, 但较多存在以选修课形式居多, 学时短, 理论教学比重较大, 考察调研较少, 进行作品的临摹、创作较少等问题, 因此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在一定条件下加长课时, 增长学习周期, 同时加强课内考察和调研实践, 增强民间美术课程中学生从理论学习到作品临摹、结合本专业特点进行艺术创作。将现代审美趋向和社会趋势, 在汲取民间美术传统经典元素的基础上, 进行设计再创造。还可结合设计比赛, 社会需求等, 使设计转化为生产力。

与此同时, 在民间美术课程教学基本理论讲授上主要是通过介绍、讲解、评价民族民间美术的起源、发展和沿革, 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使学生了解民族民间美术产生的文化背景、时代特征、材料和制作工艺。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中, 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民族民间美术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概貌, 精选民族民间美术中数百幅代表作进行鉴赏, 因此在同一年代,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风貌与风格的作品。创作者的选择, 已是艺术形成的一环, 而民间美术, 正是由这许许多多不同的选择而积累成型。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课堂讨论是教学互动的体现。通过提问、讨论、答疑, 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让学生主动完成课题, 同时还能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 起到教学相长的积极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利用

教学使用多媒体现代技术, 采用个案及专题研究为例, 将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历史发展脉络、不同类型的造型特点、不同时期的典型代表等器完整地以图像、文字、声音、动画、等进行教学展现和研究。在文本上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勾勒出在政治、社会与文化交织影响下的民族民间美术发展的概貌。在图像上以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为主线,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发展演变, 进行艺术作品赏析和介绍。利用学生经常关注的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如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和空间、豆瓣网、人人网、堆糖网、肉丁网等, 建立设计自己的“民间艺术”交流平台, 这些资源的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展示, 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操作技术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

三、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化为具有代表性的具象“点”的深化研究过程。聘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讲学、授艺, 针对民间美术的某个专题或个案做深入地讲解。使学生可以直接从民间艺术家身上学习精湛的技能和优秀的人文精神。

四、社会调查研究

在校外建立民间美术实习基地,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与传统艺人面对面对话学习, 体验民间工艺的制作方法和流程、取材、工艺、造型方法等, 加深学生的理解认识和亲身感受。民间美术大都与特定的民俗节日、风俗礼仪和宗教信仰有关, 结合民俗节日和风俗礼仪活动, 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参观、采访进行人文内涵的考察, 了解那些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 感受环境、观察民情、体验生活, 引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采风、发掘和录像以编写教材, 并积累教学素材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对这些民间美术的存在方式及其文化意蕴进行深入地考察, 使之能够作为传承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研究机构

在校内创办民间美术工作室, 同时成立民间艺术大学生社团, 将一些喜欢传统民间艺术, 爱好思考、动手、创作设计的同学集合起来, 使之成为校园民间艺术的弘扬者。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以本地区文化遗产普查、研究作为切入点, 将地方民间艺术的特点、特色与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开发相结合, 利用自身在地域上的优势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建立信息和技术合作, 必将有助于科研和学术的深入和提升, 同时科研的深入不仅能带动教学方式和内容的进一步改革, 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弘扬地方文化特色, 打造具有地域民间特色的设计产品。通过对地方民间艺术的普查、研究, 可借助其资源来丰富和完善民间美术课程教学。

美术类高校 篇5

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实行全省统一考试(以下简称“美术类专业省统考”), 专业考试科目为:素描、速写、色彩三门。

需报考美术类专业校考,且考试科目中含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中两个及以上科目专业的考生,必须先参加专业省统考且成绩合格;专业校考考试科目中不含素描、速写、色彩三科中至少两个科目的考生,可以直接参加有关学校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

一、招生院校(专业)

纳入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的本省高校和认可浙江省美术类专业省统考成绩的省外院校。

美术类专业培养目标、主要专业课程设置等具体介绍及专业校考信息请查阅各院校招生简章。

二、报考条件

符合本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具有一定美术专长的考生均可报名。

三、报考程序

考生须按规定办理今年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手续,同时进行美术类专业省统考报名,再按浙江省普通高校报名工作规定进行高考文化考试报名。

(一)网上报名: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实行网上报名。网上报名分为“网上信息输入”与“现场信息确认”两个阶段。

1.“网上信息输入”由考生自行上网完成。考生在2012年12月1日9:00时-12月3日22:00时登陆浙江省教育考试网(http://),真实准确输入各项报名信息,正确选择报考科类(“3”艺术文、“7”艺术理),并根据自身情况选定“现场信息确认点”和“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地点”。

“现场信息确认点”原则上应选择考生户籍所在地市、县(区),且必须与准备参加的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考文化考试报名地一致。

“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地点”为考生现场信息确认点所在的设区市政府所在地(现场信息确认点为义乌市的考生,考试地点在义乌市政府所在地),且必须与普通高考文化考试报考点所属的设区市一致。具体考点安排由各设区市和义乌市招考机构于现场信息确认后统一排定,并于考前三天发放《准考证》时明确。考生网上信息输入成功后获得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号(以下简称“艺术报考号”)。

2.“现场信息确认”在考生网上信息输入时选定的现场信息确认点进行。已办理过网上报名手续的考生,凭本人身份证和艺术报考号,于12月5日-12月6日到本人选定的市、县(区)招考机构指定的信息确认点,办理报名信息确认手续,拍摄(确认)考生照片,并缴纳报考费;现场信息确认后,考生取得《2013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考试报考证》(以下简称“艺术报考证”)和各市招考机构印发的《美术类专业省统考考生注意事项》(内容有:本地考点设置、《准考证》核发时间、地点、有关事项等)。

艺术类专业考试网上报名、现场信息确认、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地点选定手续均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逾期不再办理。

(二)高考文化考试报名: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合格的考生于2013年3月高考文化考试报名时,在办理美术类专业省统考现场信息确认的市、县(区)招考机构办理艺术类考生全国普通高校文化课统一考试报名手续;美术类专业省统考未通过的考生仍可作为文理科类考生参加高考文化考试的报名。

四、考点设置

2013年浙江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由全省11个设区市和义乌市招生考试机构(以下简称“各市招考机构”)组织实施,并在市政府所在地设立考点。

各市招考机构地址与联系电话:

招生考试机构

地址

联系电话

杭州市教育考试院

杭州市华浙广场9号

0571-85866677

宁波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宁波市海曙区开明街89号

0574-8736198

1温州市教育考试院

温州市龙方路(二十一中校内)

0577-8863807

20577-88638086

嘉兴市教育考试院

嘉兴市勤俭路975号

0573-82087270

湖州市教育考试中心

湖州市吉山北路6号

0572-2025306

绍兴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绍兴市渔化桥河沿209号

0575-85200229

金华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金华市政府主楼3楼

0579-82469642

衢州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衢州市荷花中路129号

0570-3089841

舟山市教育局考试中心

舟山市临城翁山路299号

0580-2025456

台州市教育考试院

台州市经济开发区康平路188号

0576-88501930

丽水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

丽水市囿山路12号

0578-2131812

义乌市高校招生办公室

义乌市学院路9号

0579-8541090

5五、考试科目和时间

(一)考试科目:专业考试设素描、速写、色彩三门,总分为100分。各科目占分比例:素描40%、速写20%、色彩40%。

(二)考试范围及要求:

1.素描:石膏像写生(限于伏尔泰、阿格里巴、海盗、小卫)、静物写生或默写、人像写生或默写。要求:(1)造型准确;(2)表现技法与技巧运用恰当;(3)画面构图完整;(4)铅笔、炭笔类工具表现。

2.速写:采用写生、默写、临写图片等形式。要求:(1)结构、比例、动态准确;(2)表现技法与技巧运用恰当;(3)画面构图合理;(4)绘画工具限铅笔、炭笔;(5)画纸:8开铅画纸,限30分钟内完成。

3.色彩:静物写生或默写、风景默写。要求:(1)造型准确;(2)色彩关系准确;(3)空间关系准确;(4)限水粉、水彩形式表现。

(三)《准考证》领取时间:考生须在2012年12月13日-15日持《艺术报考证》、身份证到各市招考机构指定地点领取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准考证》,并于考试前一天下午到考点熟悉考点、考场环境以及应急疏散通道和安全区域,了解有关考场规则。

(四)考试时间:

日期

时间

科目

2012年12月16日

上午 8:30—11:30

素描

2012年12月16日

下午13:00—13:30

速写

2012年12月16日

下午14:00—17:00

色彩

六、成绩公布

触觉艺术之美术工艺类 篇6

关键词:人性本能;民族艺术属性;触觉艺术;华夏民族艺术的共性之一

0 引言

2016年在联合国会展后,闲暇之余和jonathan wang律师逛了“MOMA”艺术馆,笔者陶醉在西方鼎盛之巅的艺术氛围之中。jonathan wang问了笔者一个问题:“哪些艺术的核心是中国独有的,或者说是东方独有的?”当时笔者轻率地回答:“太多了,书法、国画、和田玉、京剧、相声、武术、曲艺、服装、建筑……”

当看到jonathan wang一脸的茫然,还以为他不是特别了解。但晚上一想,不对了。他一年来中国至少三次,20多年,他身边那么多知名艺术家,不可能不知道笔者说的这些形态上的艺术。

那什么是答案呢?

于是,在参访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纽约大学以及留恋于大都会博物馆之时,笔者都在深深地思索这个问题。这期间是一个迷失,也是一种探索,更是在东方艺术氛围之外审视自己的民族历程。

它应该属于民族文化属性而流淌在艺术之中。

对和田玉玉雕有过设计和鉴赏多年经验,在用视觉艺术模块来做鉴赏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多重艺术品都有同样的特征。温文尔雅、爱不释手,都渗透着触觉艺术的精华。

触觉是人类的本能之一,而流淌在艺术品之中的触觉艺术——美术工艺类,仅仅是中华艺术瑰宝独有的核心之一。

1 触觉

1.1 人类的天性与本能

谈到本能,就触及新生,新生儿一般人都不陌生。他们的触觉很灵敏,眼睛、口嘴、手掌、足底等部位尤其明显,微微碰触立刻就有反应。所有新生儿出生时就具有一些先天性反射,而很多方面是触觉反射。

1.2 艺术的起源

针对艺术的起源,在很多艺术史上都有所探讨和分析,大致为六种学说。

暂且不论各种学说,都不否认祭天拜地,是远古时代部落最隆重、最庄严也是最鼎盛的活动之一。他们载歌载舞、食物丰盛、火把旺盛,同时也需要山川的精华与日月相连。

古人认为,万物皆有灵性,而美石则是上天恩赐的宝物,具有宇宙山川的精华,它可以与天地鬼神相通。华夏民族有着8000多年的玉文化的沉积,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

2 艺术品的赏析

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发现远古艺术品有很多奇妙的表达,经历了从神化、权贵、民间再到艺术家的创作。但有一个规律却让人不得不思索,越是符合国人内敛与谦和的材料越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同时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向人的内心欲望靠拢,这或许是中国特定的寓意,或许仅仅是觉得像少女肌肤般的碰触感,或许是灵魂的沟通,也或许是人性最基础层面的共识。

3 触觉艺术的理论依据

从人类的本能、华夏民族的生活状态,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寻找到触觉艺术的源头;从艺术材质上对中华民族不同时代,混合中国道家文化、佛教发展、儒家思想分解和梳理出来属于民族精神和思想范畴;从现在把玩艺术的源头和世界独有的文人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人文和自然的关系中,找到民族艺术作品中留存的血液之一——触觉艺术。

3.1 上古文化的起始与祭天

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祭天的祭祀仪式,起源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古代的器物除了棍棒、支架以外,更多的是使用石器和泥土,坚硬的矿物质需要用沙子或者其他工具盘磨。这样的磨损是碰触的结果,古人更认为盘磨的更精细越是对神灵的敬重。

触摸,不是古老的人类最初做这些艺术品刻意的目的,但却是从作品中透析出来人类行为的本能和艺术附带的价值之一。

玉璧是中华传统文献《礼记》里第一礼,祭天所用。古玉璧,源于人们对日月神崇拜的宇宙观而演绎形成的。《说文解字》解释是“璧圆像天”,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仿天而作璧。它从古代的祭天礼器慢慢成为皇家佩戴把玩的赏品,也慢慢地变成现代很多人所佩戴的玉佩。

3.2 皇家的推崇

它存在于皇宫贵族之中,特别是乾隆时代对艺术品和儒家思想的升华达到了巅峰与极致。艺术品的最高境界不仅仅需要思想的共鸣、视觉的享受,还需要在精神和欲望的领域引导人文的碰触和心灵的互动。比如其对和田玉、寿山石和瓷器的艺术贡献,把大众化的艺术特质推进了手里碰触的触觉感受。这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人类本能的提炼。

3.3 材质的属性

材质的属性是很多中国人文材质里的一种属性,比如说和田玉。按照中华传承下来的文化脉络和艺术特质,现在人的审美和爱好就完全有了这层要求。如果现代的和田玉籽料原石或者玉雕作品达不到想触摸的欲望,就极少有人会赞美它(极特殊或者国外玉雕作品除外)。这里的触觉艺术,可能就包含很多和田玉特点,如色泽、皮色、密度、温润、洁净等,这就是国人独有的触觉艺术的特殊性。

3.4 文化的归属

国人有家国情怀,有睹物思人的情感寫照。尽管没有人提及触觉的内容,但它确实是存在的。

3.5 材质属性和人文浅层次的交集

海南黄花梨的一个小雕件,如果有人说摸起来就像婴儿的皮肤,柔滑顺畅。你可能就会产生联想并且也不会觉得这形容有点过分,这就是国有独特木材——海南黄花梨的属性,这种属性深入民众之中。它的高价值不是偶然的,这种文人时代步履蹒跚留下来的一丝丝喜好,已经深深扎根于民族的血脉当中。

3.6 文人墨客的特殊阶层

文人墨客是中国特定的文化阶层,他们留下来的瑰宝是集儒、道、释的精华,也是人性和自然的一种融合。他们把玩的文房四宝,是今日文玩的鼻祖,也是今人文化延伸的源泉。从远古的玉璧到文人的风雅文房;从更古的敬天,到乾隆的雅赏;从皇亲贵族的尊贵到民间享乐的把玩。

4 结语

触觉艺术的根基——华夏民族艺术的共性之一。

上海高校工艺美术类学科调查分析 篇7

我国工艺美术学科教学可以追溯到民国之初,几经更迭,学科从图案科发展到工艺美术学,在发展中不断分化、并拓展到设计艺术学领域,置换为艺术学下的二级学科。培养层次也从中专到大专、本科、硕士、博士。

二、上海工艺美术类学科调研

英国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把所有知识荟萃在一个名字之下,才称为大学。因此只有建好一流学科才能成就一流大学。学科是按照知识体系来分类的,学科是一种组织,有特定的研究对象、理论体系、范式和方法,学术使命、学术信息平台、学术生产资料构成,在优良的组织和高水平队伍下追求知识创新;专业设置是对应社会生产行业分类的,一般最后一级学科下有若干专业方向。课程的组合、定位、体系和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目标、训练条件、教工队伍形成了专业,主要为社会培养劳动人才,专业不是组织而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方式。这也是研究性和职业型大学的不同之处。上海市的高校工艺美术类学科设置总体与国家学科设置类同并标准不高。专业设置大同小异,注重就业导向,设置随意性大,不重视自身特点和文脉的融入(表1)。应建设一流学科,提升专业水准。

三、结论与建议

调查显示上海普通高校普遍有不同形式的工艺美术(设计艺术)学科和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但建议学科发展应结合上海实际建一流学科支撑一流大学:如组建一流学科使命和一流学术架构;一流的学者和资源设备;一流的传统和学科文化。以及不可替代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可持续的知识产出和标杆性成果;稳定的资源和严密的组织制度;规范的学科制度和优良的学科文化;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氛围。以服务上海世界设计之都需要。

摘要:本文经过对上海工艺美术类学科的设置调查分析,认为工艺美术类学科的专业在上海的设置特色不明,建议专业发展中应当符合上海设计之都的地位而设置。

美术类高校 篇8

一、问卷中所反映的代表性问题

本次问卷调查选择了武汉地区开设美术类专业的5所不同类型的高校, 覆盖了包括国画、油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动画等7个美术类专业 (方向) , 调查对象涵盖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在校生。发出问卷1000份, 收回835份。综合分析问卷的回答结果, 我们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关注。

1. 学生有着端正的专业理想, 但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晰。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出于自身的喜爱和特长选择了此类专业, 因此, 他们对所学专业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较强的追求, 希望毕业后能一直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从学生对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就可以看出, 98%的学生明确表示将来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职业。面对目前出现的就业困难, 有71%的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 “可以考虑暂时从事其他行业”, 但仍表示“不放弃自身所学专业, 最终还要从事本专业”。这样的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追求。

对“是否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回答“了解”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别占44%、49%、52%和60%, 平均仅占51%, 另有49%的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或不了解”。如此多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反映出了高校在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过程中, 缺乏应有的专业介绍和学科教育, 致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了解, 与学生的专业理想形成较大落差。

2. 学生有着较强的创业期望, 但相应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

美术类毕业生将来主要从事的是创作、设计类工作, 他们比较活跃, 喜欢自由自在, 所以选择传统的签约就业的较少。另外, 可能与美术类职业需要不断创新的特点有关,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有着创新的冲动, 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创业欲望。调查显示, 学生对“你希望的就业形式”的选择情况如下表统计:

从统计情况看, 除四年级外, 其他三个年级的选择基本一致, 总体的选择是灵活就业的比例较高, 达到了56%, 这一比例与每年的实际就业情况基本一致。对“你毕业时是否有自主创业的意愿”, 四个年级中选择“有”的学生比例分别是:50%、53%、62%、59%, 合计占56%。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 在美术类专业的学生中, 不仅希望灵活就业的学生较多, 而且有自主创业期望的学生比例也比较高。

与学生自主创业期望形成较大反差的是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调查发现, 仅有50%的被访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 在学生中却有高达83%的明确认为高校应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对“高校应加强哪方面创业教育”, 学生的选择集中在“创业知识、心理知识、公司管理与运作、团队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对“自身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回答, 则集中在“相关法律及政策、专业知识与能力、公司管理能力、沟通能力”。这些回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的创业意愿并非简单的冲动, 而是经过认真思考之后的选择, 也对高校的创业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 学生有理性的择业观, 但对就业前景存在忧虑。

在各方面的共同教育和引导下, 毕业生的择业观逐渐趋于理性。在暂时“无法实现专业对口就业”时, 只有25%的学生坚持要专业对口就业;有71%的学生虽然表示今后还是要从事专业工作, 但表示若暂时有困难可选择先就业后择业, 表现出理性的择业观;另有4%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实现就业, 就可以放弃所学专业。但是, 调查显示, 在理性择业的背后也隐含着学生对就业前景的担忧, 只有39%的学生肯定地认为自己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61%的学生“不了解或不太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学生出现就业忧虑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 但与高校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有一定的关系。学生对“现有课程是否适应社会需要”的答案选择中, 回答适应、一般、不适应的比例分别是13%、71%、16%。普遍认为在高校目前的专业课程中主要缺乏专业前沿知识、社会应用的发展现状、与行业需求的相关内容、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这一现象应引起高校的高度关注。

二、对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必要性的认识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与其他专业相比,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形式选择、对专业的执著程度、自主创业的期望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如何针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实际开展有效的专业教育、就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 应该是高校教育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大学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之后, 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 成为社会就业岗位的创造者, 促进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 是社会和学生的要求, 也是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必然选择。

1.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1) 对于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也有明确要求:“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 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 (2) 相关的讲话和文件精神, 既为高校的培养提出了具体的改革要求, 又为大学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就业问题将是一个长远的话题,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就在于社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 关系着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 大学不仅要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建设者, 而且要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创业者。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是高等教育的责任。如果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毕业生, 他们的成功创业就不仅能够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极大地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 直接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2.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振兴民族文化 (艺术) 产业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时代, 新兴的文化 (艺术) 产业如:媒体广告、动漫、网络游戏、网页美工、影视艺术等朝阳产业, 以其特有的影响力和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文化 (艺术) 产业的开发, 不断加大对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服务业、会展业等产业项目的扶持力度, 为创办文化 (艺术) 产业, 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创业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机会。美术类专业的学生是我国文化 (艺术) 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振兴民族文化 (艺术) 产业, 需要美术类专业毕业生的积极参与。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就是为文化 (艺术) 产业的未来培育人才、积蓄力量。创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 又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毕业生, 符合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以高校特有的功能促进我国的文化 (艺术) 产业创建、发展和壮大, 提高国家的文化 (艺术) 产业实力,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也是提高培养质量, 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有效之举。

3.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学生对高等教育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从某种角度上说, 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 既为社会的需求提供人才培养服务, 又为学生对知识的渴求提供教育服务。高校的职能是永恒不变的, 是高校价值的体现。但高校职能的实现形式和内容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和创新。当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教育对象对培养形式、内容提出新的要求时, 高校不能熟视无睹, 而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为社会和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否则, 高校就没有尽到自身应尽的职能。

当前, 美术类专业的就业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 从教育需求的角度对高校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以我校为例, 2009年美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443人, 截止到2009年6月底, 实际就业率为93%, 但其中的签约就业仅有28% (含考研、出国留学、服务基层、参军等形式) , 另有65%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 有2名毕业生成功实现了个人自主创业。从前面调查数据统计可以看出, 96%的学生在就业时希望能够实现专业对口, 56%的学生选择了“灵活就业”, 57%的学生明确表示有“自主创业”的意愿。学生具有自主创业的意愿, 是一个美好的理想, 但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要实现创业的理想, 实际创业的难度很大, 还有许多事情要做。除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以外, 还要学习和掌握诸如创业知识、相关法律及政策、公司管理与运作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团队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与人沟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训练、实践和提高, 这些都需要在实施创业前做好精心准备。这就要求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必须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不断拓展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相关的实践能力, 为毕业后的创业做好准备。但是, 创业前的准备工作单靠学生自己无法有效完成, 需要高校针对学生的创业需求, 利用学校智力资源、设备资源、成功创业的校友资源等有利条件, 对学生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 使学生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学校的帮助下得到有效提高, 增加学生实现创业理想的可能性。

4.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美术类专业包括设计、动画等专业, 大多是应用型专业, 与社会需求、时尚关系密切, 即使是绘画之类的纯艺术专业也开始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影视媒体等新技术相结合, 其应用性不断增强。本科阶段的教育虽然要为后续的研究生教育做准备, 但更多的学生将进入社会就业, 专业教育应该考虑到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需要。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社会的需要就是美术类专业培养的导向, 美术类专业的教育观念不能停留在培养艺术家上, 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变化, 转变教育观念。建设创新性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文化 (艺术) 产业的振兴、毕业生就业形式的转变等, 都是变化了的或正在变化的社会现实, 这些新的变化和现实需要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 跟上社会的需要。创新是美术类专业的根本特点, 无论是美术创作还是艺术设计, 离开了创新就都变成了简单的重复, 没有了生命力。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美术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工程, 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和工作, 但创业教育应该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满足国家、社会、学生等多方面的需求, 为学生提高更多的学习、就业选择, 使高校的美术类专业的培养更贴近社会需求和学生对素质、能力的需求渴望, 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社会培育出更多的创业者。

5.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是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有效就业的需要。

美术类专业的学生创业基本上是依托自己的所学专业而行的, 从已有的成功事例看, 大多是创办画廊、广告设计公司、策划工作室、装饰装潢公司、摄影工作室、形象设计工作室、个性化服装 (饰品) 店等之类的实体。还有像陶艺、漆艺、少数民族织锦和服饰等民族传统美术、手工艺品, 个性强, 深受大众的喜爱, 同样是学生创业的优选项目。与其他行业相比, 他们不仅在专业上都比较熟悉、容易上手, 而且此类创业具有规模小、投资少、专业性强、见效快等特点, 甚至一个人都能够完成创业, 创业的风险系数较小却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创业效果。但他们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和实际经验的不足, 缺乏创办和管理公司所需的知识及能力。针对这样的情况, 通过在校时的创业教育, 帮助学生的创业理想变成现实, 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 而且会因创业学生的成功带动同学、校友就业, 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应该说是一项有益的改革。

三、对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建议

1. 进一步提高对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认识决定态度, 决定工作的方向和投入的程度。从前面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 加强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 不是一项简单的教育教学改革, 而是建设创新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 (艺术) 产业振兴对高校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是美术类专业毕业生因就业形式的转变引起的对素质和能力拓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关系到美术类专业如何实现与社会需要接轨, 为社会培养什么样毕业生的大问题。无论从形式上, 还是内容上, 都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转变思想, 才能认识到创业教育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作用, 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系统地思考、科学地规划创业教育, 使创业教育不会流于形式, 真正落到实处, 在对大学生的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成为提高培养质量、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之举。

2.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国家教育部1998年12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 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3) 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专业教育应该是立足于专业的素质和能力的拓展教育, 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力、创造力的培养和提高, 也包含对学生与创业相关的综合知识和素质的培养。离开了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将会失去大学生的自身专业优势和应有的技术支撑。要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 就必须将创业教育纳入整个的培养方案之中, 制订相关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内容;在进行创业通识教育的同时, 要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 实施有差异的创业教育和个性化辅导。两者的有机结合, 能够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创新、专业的发展趋势、社会应用的变化、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等结合起来, 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创业积蓄能量, 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 为学生提供更具实效的创业教育。

3. 有一支能胜任创业教育要求的师资力量。

从毕业生的创业愿望到愿望的实现, 这中间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也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需要学生自己不断拓展和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但离不开学校的相关培养和帮助。在校大学生, 普遍存在综合素质和实际经验的不足, 缺乏人事、资金、财务、物资、生产、市场营销等管理知识和经验, 以及相关的公司企业法、合同法、经济法、税务、知识产权法等法律知识, 缺少风险投资的知识和心理准备, 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等也有待提高。这一切若由学生自我摸索, 盲目性太大, 创业效果则不甚理想。从大学生创业的失败事例看, 主要在于创业者只懂技术不懂管理和市场或者虽有一些管理知识和对市场的了解, 但终究是书本知识, 缺少实战经验, 创业时过于乐观, 一旦遇到挫折就无法承受和克服, 最终导致创业失败。

综合现实的各种情况看, 大学创业教育任务十分艰巨, 其中师资问题是关键。创业教育不同于其他教学, 既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创业知识, 还要能提供实践指导。之所以只有50%的被访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 就是因为目前高校普遍缺乏师资力量, 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要在大学中开展创业教育, 尽快建立起一支能承担创业教学任务师资队伍当务之急。创业教育的师资可以由专兼职的形式来解决, 聘请美术类相关行业的成功人士、特别是成功创业的校友, 做兼职的创业教育指导老师, 为学生提供全程的、系统的、有专业针对性的、可行的创业教育和指导, 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 为学生今后的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平台。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相关的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因此, 高校在加强创业教育的同时, 应利用学校实验室、工作室、设备等有利条件, 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机会, 搭建创业实践的平台, 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通过制定相关奖 (激) 励规定、设立创新创业学分等措施, 为学生提供导向,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形式, 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所需的条件;吸引学生进入教师工作室, 参加教师的项目团队, 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实际锻炼。结合美术类专业的实际, 积极组织和开展不同形式的创业计划大赛, 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扩大活动辐射面。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学生创业基金或专项经费, 施行“创业指导师”制度, 对创业大赛中的优秀计划书或学生的一些优秀创业项目, 经过可行性评估之后, 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给他们配备创业指导师, 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跟踪指导。还可以参照市场法则和公司的运作, 对一些学生的创业实施“种子期”的培育和扶持性融资, 帮助他们将创业计划变为现实的创业尝试。

在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创建工作室或其他形式进行创业尝试的同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那些与所学专业有关、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自己比较熟悉的项目, 诸如广告设计、装饰装潢、形象设计、个性化服装 (饰品) , 以及像陶艺、漆艺、少数民族织锦和服饰等之类的项目。这样的选择既有利于学生自己的学业, 又能够在创业尝试中锻炼自己, 最大限度地规避创业尝试的风险, 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 无论是国家的战略发展、社会需求的新变化, 还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就业形式的转变, 从不同的方面都要求美术类专业转变教育观念, 在具体的培育过程中, 改革传统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 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建立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个性化发展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美术类应用人才, 以高等教育的特有功能推进创新性国家的建设。

摘要:作者通过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 针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追求执著、个性化较强、灵活就业比例较高、自主创业期望较高等特点, 提出了高校应重视对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振兴民族文化 (艺术) 产业的需要、学生对创业知识和能力的渴求、美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选择、促进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等方面论述了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并就如何加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美术类专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黄林楠.大学生创业模式的探讨.江苏高教, 2010, (2) .

[2]谢薇薇.浙江传媒学院艺术类学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 (2) .

[3]徐婵.试论在设计艺术院校大学生中进行创业教育的构想.台州学院学报, 2009, (4) .

[4]许中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分析与对策研究.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5, (13) .

[5]李强.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0, (2) .

美术类高校 篇9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作为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生在心理上是如何对待的, 以及他们为此做了怎样的准备工作, 带着这些疑问, 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的形式进行, 对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和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11级美术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走访, 共发放问卷112份, 收回有效问卷112份。

一、赣州市高校美术师范类毕业生突出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就业准备——缺乏合理的大学职业发展规划

“在基础年级时, 你是否做过职业规划?”58%的学生做过, 但没认真对待, 16%的学生没做过, 感觉没必要, 14%的学生做过, 而且认真付诸实践, 12%的学生没想过。从答案中可以看出, 仅仅只有少数的学生从大学入校时认真规划实施过自己的大学职业发展规划。合理的大学职业发展规划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没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就没有美好的人生, 机会只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对于部分美术生而言, 因为没有合理的大学职业规划, 缺乏学习动力, 整天无所事事, 更有甚者, 沉溺于网络游戏之中不能自拔。这就造成了许多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没有目标, 眉毛胡子一把抓, 不能清晰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 找到什么样的工作都去做, 或者简单地为了工作而工作。

(二) 就业倾向——期望值过高

“你期望的月薪是多少?”选项中, 5000元以上的占40%, 4000-5000元的占25%, 3000-4000元的占31%, 2000-3000元的占2%, 1000-2000元的占2%。从上面的调查中可见, 美术师范生在薪金待遇方面期望值整体偏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美术专业的学习成本较高, 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费、学习用品等方面的开销远远大于其它学院的学生, 比如师范文科专业每年学费约4500元, 美术专业学生生却需要9300元到12000元, 这势必造成美术生高付出也需要高回报的心态。

“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你认为以下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41%的学生选择工作环境, 18%的学生选择薪水和福利, 14%的学生选择个人发展前景, 12%的学生选择个人兴趣, 9%的学生选择单位发展前景, 6%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美术师范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 以前只要有份工作就满足的观念早已远去, 现在更多看重的是好的工作环境和高薪水, 而单位发展前景, 个人发展前景及个人兴趣这些重要因素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这暴露了当下的美术师范毕业生只注重眼前缺乏远见的问题, 这也必然会导就业难的现象。

“择业时你的首选地区是?”36%的学生选回家乡就业, 33%的学生选择中小城市, 28%的学生选择大城市, 3%的学生选择回基层就业。通过此项数据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在择业地点方面已回归理性, 但仍然有部分学生想到大城市去打拼, 相比之下, 只有仅仅3%的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 这反映出部分学生怕吃苦的心态。

(三) 自我认知——自我认知不清, 存依附心理

“你认为你的竞争优势在于?”29%的学生选择不清楚, 28%的学生选择社会关系, 19%的学生选择专业能力, 24%的学生选择工作能力。此项结果显示部分学生对自己认知不清, 茫然地混日子, 抱着“到时再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消极心理。另有不少学生有很重的依附心理, 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 不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而把希望寄于托关系走后门上面。

(四) 就业意识——就业意识不强, 缺乏就业危机感

“你是否经常上学校的招生就业网, 了解最新招聘信息?”43%的选择偶尔, 42%的学生选择没有上过, 11%的学生选择根本不知道, 5%的学生选择经常。

“你是否会参加在学校举办的大型、专场招聘会?”61%的学生选择看情况, 22%的学生选择会, 17%的学生选择不会。

高校就业网站是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就业信息发布、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发布等毕业生就业工作实现的重要平台, 但是在上面两项调查中, 我们却发现只有少数的学生经常关注学校的就业网站和就业信息, 而大部分毕业生却对这一重要信息资源视而不见, 这说明当下的美术师范生就业意识不强, 缺乏就业危机感。

二、解决美术师范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途径

(一) 制定合理的大学职业规划

大学职业规划的有无,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 更直接影响到求职就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二) 树立轻薪酬重提高能力的就业观

美术师范毕业生在求职时应对薪酬有理性的预期, 不要期望过高, 影响正常就业。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 应该认识到提高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应更多地考虑选择能学到知识、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 不要过分看重薪酬, 同时也要明白随着自身实际工作能力和绩效的提高, 薪酬自然会达到合理的预期。

(三) 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

应届的大学毕业生因社会和工作经验不足, 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因此, 必须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择业观, 要树立不断进取的职业流动观念, 毕业后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 不妨降低起点, 只要条件基本认可的用人单位接纳, 就先找一个暂时工作, 实现就业, 走进社会。这样既缓解了家庭的经济压力, 又可以在流动中发现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求得发展。

(四) 树立到基层到边远地区的就业观

近年来, 东南沿海城市及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所需普通人才已渐趋饱和, 而基层、边远地区、贫困地区, 特别是农村地区, 对人才的需求比较大。对毕业生而言, 如果只是想留在城市、发达地区就业, 那么就业的路子会越走越窄, 只有不怕吃苦, 勇于到基层、边远地区、农村贫困地区, 才更可能多的寻求到理想的就业。

(五) 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

美术师范生能不能顺利就业, 不能只归咎于外部因素, 更不能依附托关系走后门, 而更多的应该从自身做起, 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美术师范生应改变重专业轻实践的观念, 多参加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例如学校举办的素质拓展活动、各种级别展览、社会实践等。此外, 美术师范生如果想在不见硝烟的就业大市场上成功“销售自己”,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之外, 还要有良好的表达沟通能力, 接收、处理就业信息的能力, 及求职技巧, 思想品德, 人际关系资源等综合素质, 事实证明这些专业外因素对美术师范生求职择业的影响越来越大。

(六) 加强完善院系的就业指导

目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大都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负责, 但美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美术院系成立自己的就业指导办公室, 根据自己专业特点, 针对性的进行实际有效的就业指导,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全面收集就业信息, 为美术类毕业生就业提供各种就业咨询服务。另外, 应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大学四年应分阶段、有侧重、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进行就业指导, 使美术师范类毕业生了解社会形势和就业情况, 关注就业前景, 明确就业方向, 增强就业意识。通过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 从而实现高校、美术类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相互贯通, 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 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 并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其中得到提高, 这些将对促进美术人才就业有着较为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刚.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

美术类高校 篇10

1.1 学生就业基础较好, 但各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略有不同

美术类高校学科的专业性较强, 适应我国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号召, 近几年来, 此类大学生普遍都能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 尤其是设计类相关专业学生, 设计学科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 适应用人市场近年来对设计类“能工巧匠”的招聘需求, 此类学生正逐渐成为人才市场上用人单位急需聘用的对象。造型艺术类学生虽然与市场联系不如设计类学科紧密, 但由于专业性水平较高, 且社会上高层次人才紧缺以及近些年来社会上对艺术类作品需求持续旺盛, 这类学生有的虽不能在第一时间求职于心仪单位, 但一般都能通过自主创业经营画室、合作经营工作室, 或灵活就业、自由择业等形式获得不错的收入。美术教育及美术史论类学生由于受美术类高校整体氛围的影响, 一方面表现出考研率较高, 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工作选择的差异性较大, 既有从事教师岗位的, 也有从事艺术设计、自主创业、自由择业或灵活就业的。综合以上观点, 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整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工作岗位流动性较大。不少大学生毕业离校后, 换工作的频率较高; (2) 灵活就业或自由择业意愿较强。美术类大学生在实际工作状态中,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习惯于受用人单位约束, 而宁愿选择灵活度较高的工作, 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1.2 学生就业心态过于平稳, 对应聘求职存有过高的期望

美术类高校由于学校教学安排和学习氛围的特点, 学生进入大学四年级 (或五年级) 仍有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 一般都要忙于准备毕业设计 (毕业创作) 和毕业论文, 而不同于有的高校学生在大学本科最后半年或一年能全身心投入于求职择业, 另外, 美术类学生由于受同类专业师兄师姐的影响, 即使临近大学毕业的最后一年, 相当部分学生仍不急于与单位签订稳定的工作合同, 有的学生则对工作单位抱有过高的期待, 片面追求少干多得的工作, 有的学生则疏于对自身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凭一时喜好盲目选择, 学生频繁跳槽的情况屡有发生。

1.3 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不够突出, 学生对课程的专注度有待提高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在校大学生校园学习期间的必修课程, 目前授课教师多数是院系辅导员, 一方面辅导员能较好地认知和了解学生情况, 能有针对性地更好开展就业帮扶和个别指导, 同时也能更好地监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 进行职业生涯督导。但院系辅导员一般都承担了较为繁重的日常工作任务, 自身业务拓展和学习的时间与精力都会比较有限, 授课时难免会感觉捉襟见肘或有心无力, 有的时候在课堂上没有办法较好地吸引和调动学生听课的热情, 使就业指导课程的实际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1.4 学生创业的意愿较强, 但缺乏有针对性的创业辅导和专业培训

美术类高校由于学科本身具备一定的市场附加值, 能较快的获得预期市场回报, 不少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主创业愿望, 在校期间通过合作创业、参加社会兼职的大学生比例较高, 如合作经营画室教学、自主经营工作室、微型创业等, 虽一段时间内能获得较好的市场回报, 但创业形式仍显得比较单一, 且缺乏针对性、系统的创业辅导和专业培训, 有的微型企业仍属于小本经营, 不管从企业经营方式和融资模式来看, 都缺乏长远的推广价值。

2 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不断丰富就业指导工作层次, 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

针对美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应丰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层次, 发挥校、系 (二级学院) 两级就业指导联动机制, 在系 (二级学院) 层面:增设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员, 及时发布就业资讯和掌握本系 (二级学院) 就业动态, 协助系 (二级学院) 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学校层面:不断建立健全和定期维护学校就业网、开通并及时更新就业指导中心官方微博、运用学校就业指导QQ群在线交流, 不断建立完善用人单位QQ群和校友QQ群, 并定期跟进联络交流。每年结合实际情况, 定期举办3~4场大型用人单位供需见面洽谈会和几十场名企专场宣讲会, 以及在学校就业网上每天不定时发布单位招聘资讯, 并及时通过校园学工QQ群和各学生QQ群告知学生, 丰富拓展网络新兴媒体信息传播的作用, 使外界就业信息和院系就业动态及时对接传播, 建立健全立体、多维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网络。

2.2 开展“个性化、全天候”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服务, 探索案例教学和职业生涯跟踪调研

美术类大学生受专业学习追求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总希望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或总是乐于展现自身特立独行的一面, 多数学生表现为重视专业课程学习、忽视文化课程和其他方面学习的一面, 或者可将他们理解为重视专业学习进步, 不太重视其他方面的学习和领悟, 具体到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相关业务, 有相当部分大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用心去学习和领会, 比如:尽管老师在课堂上或会议上多次强调, 总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一知半解的状态。大学生就业指导个性化服务的目的一方面是及时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困难, 另一方面则是适应美术类高校学生的实际而进行的应对策略。在日常就业指导工作中, 努力探索案例教学, 积累学生的相关咨询辅导案例, 并对前来咨询的学生定期进行回访和生涯跟踪调研, 不断积累相关素材。

2.3 健全系 (二级学院) 就业派遣与跟踪服务工作, 及时跟踪反馈毕业生就业动态

美术类高校应努力探索建立健全系 (二级学院) 就业派遣和跟踪服务, 使系 (二级学院) 就业工作人员在毕业生就业派遣过程中不断熟悉就业系统的操作环节, 既提高业务水平, 又能顺利解答学生相关类似问题, 避免出现只有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熟悉相关业务工作, 而系 (二级学院) 就业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不熟悉、不知情, 导致降低大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 影响学校整体的就业工作效率。定期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就业跟踪服务, 掌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动态, 开展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的形式,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跟踪调研, 既是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及时跟进和掌握, 同时信息反馈至教学部门更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进步。

2.4 调动多方力量和发挥校友资源, 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以笔者观感, 一定要善于调动多方力量, 包括:专业教师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专业教师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宝贵的顾问资源, 专业教师长期耕耘在学校教学第一线, 优势在于能充分了解、认识学生的学习情况, 美术类高校专业教师既是课堂授课的教师, 同时多数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能力, 对学生具有较深的影响力, 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尽可能地发挥专业教师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单位推荐、实习介绍和物料宣传辅导等方面的作用, 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学生干部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 他们是学生当中的旗手和生力军, 是有效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纽带, 能够协助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收集、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 能协助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发布就业资讯和用人单位招聘公告, 其作用十分重要。管理干部队伍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 是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备资源和后勤保障。美术类高校校友资源中, 不乏知名的艺术家和设计师, 发挥校友的作用, 聘请他们来学校开展相关专业的讲座、专题报告或参加学生代表座谈, 丰富学生们的专业学养, 提高学生们的专业认知水平。

2.5 遴选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 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 并使其与院系相应学科的教学情况对接, 尤其对于设计类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而言, 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能够参与到用人单位的实践锻炼, 并合理将实习分数列入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成绩, 这样一方面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又能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 使得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锻炼紧密结合,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在二、三年级寒暑假期间的实习锻炼, 使用人单位能够了解并认知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更为熟悉, 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在用人单位实习期间的突出表现得到单位的认可, 从而顺利在相应的单位就业。

2.6 邀约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授课环节, 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实践课程, 既要立足课程理论, 又要结合学习实际。在一些教学环节, 应邀约专业教师参与到授课的环节中来, 开设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授课形式可以考虑去工作室参观、企业学习交流、专业教师访谈、学习沙龙、对话访谈等多种形式, 发挥专业教师传帮带和对学生人格引领的作用。针对美术类大学生自主创业意向较浓厚的特点, 高校可合理引用创业指导课程, 如SYB、KAB培训等, 对学生进行创业辅导, 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由省市组织的各类创业培训。

摘要: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 本文在分析其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从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网络、探索案例教学和生涯跟踪调研、健全二级学院就业派遣与跟踪服务、调动多方力量和发挥校友资源、遴选拓展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以及邀约专业教师参与到就业指导课授课环节等方面, 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美术类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应聘

参考文献

上一篇:软岩矿井下一篇:素质教育+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