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效应

2024-05-08

边际效应(精选四篇)

边际效应 篇1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非常饥饿的人, 第一碗饭对他的价值很高, 他的快乐值是100个单位;第二碗饭后他已经饱了, 他的快乐值是0个单位;到了第三碗、第四碗时候他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了, 快乐值就是负数, 这是一个递减的效应。我们当前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体系中, 小学、初中、高中课本教学内容重复, 我们的学生在10年的时间里学习的知识大同小异, 因而有相当一部分基础较好的高中学生会产生一些厌学的情绪, 这里就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边际效应”。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老师怎样解决这样的“边际效应”呢?首先, 国家的课程标准就是这样制定的, 我们不可能去改变。小学和初中注重的是操作技能的培养, 而高中学生注重的是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高中信息技术老师转变旧的观念, 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关注全体学生, 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创新实践、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克服以往的“学科本位”的思想, 培养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比如, 利用FRONTPAGE制作一些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专题学习网站, 在制作网站时既掌握了FRONTPAGE方面的知识点, 又复习了其他学科。其次, 信息技术学科特征决定了我们的课堂不提倡坐而论道, 而应敞开胸怀, 与时俱进, 关注热点。我们的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去关注这些热点。通过关注热点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方法来解决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边际效应”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破窗效应”

何为“破窗效应”?这是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来的, 是关于环境对人们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的一种认识。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相关实验:他找来两辆相同的汽车, 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 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 他把车牌摘掉, 把顶棚打开, 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 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 他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 仅仅过了几个小时, 它就不见了。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破窗效应”。我们常常听老师说, 某某孩子没法管教, 屡教不会, 上课不认真听还打游戏, 发展到最后就不再管他。其实, 我们老师在无形当中打碎了一扇窗子的“玻璃”。我们信息技术学科有它的特殊性, 一方面, 由于有的初中学校设备配备不全和课时不足等问题, 导致了学生之间有所差异;另一方面, 学生个体的刻苦程度不同, 也导致学生之间的差异。如果我们一味漠视这种差异, 基础薄弱的学生就陷入了“破窗效应”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 浅其浅, 益其益, 尊其尊”, 即主张“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在同一个班中,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 统一步调的授课不仅会挫伤具有较好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也会使基础薄弱且学得慢的学生雪上加霜。因此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分层教学”, 在学生学习中, 教师加强个别指导、分层辅导、异步释疑, 达到各有侧重、各有所得、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样保证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生接受教育机会均等的权力, 从而消除基础较好学生“饥饿”, 基础薄弱学生“陪读”的状况。其次, 在机房座位的编排上实行“异质分组”, 将基础较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一对一搭配开来, 通过这样的分组, 无形当中给我们信息技术的课堂增加了许多的“小老师”, 减轻了老师的压力且能够体现一种合作学习的精神, 从而能下, 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 同时采取动态评价体系, 以鼓励为主, 对有进步、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这样的“分层教学”, 让“基础薄弱”的学生达到起码的合格水平, 基础较好的学生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可以使学生逐渐达到“爱学”“乐学”的境界, 从而抑制“破窗效应”。

改革的边际效应 篇2

消息很快频见报端。调查可能因各方和解而搁浅;发改委声称已掌握核心证据;上海电信用户带宽一夜之间徒增十倍;而后电信和联通以非常相似的口吻发布了声明,提交整改方案和终止调查申请。北京联通随之公告了优惠接入测试服务……

事情还在进展当中。按照中国式思维逻辑,很难说清楚此事的起因和真实背景。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相关的博弈正在紧张进行。目前看,主要是这三方,拥有垄断权的发改委,对中国电信、联通、移动、铁通业务指导的工信部,有独立运营系统的广电部。其中万千利益纠葛,盘根错节,外人很难明晰。但是,一直纠结不清的电信、网络、电视三方格局,很可能会因此有新的调整。

消费者不觉间成了得利者。这件事情的最终结果还很难估计。但是,仅仅发改委对两大国有企业进行垄断调查一事本身,就有着非常的意义。

与此同时,发生了另外一个新闻事件,就是校车事故。其直接的结果是,几个部委开始联合制订有关校车的标准。

两件事情都是民生大事。电信部门垄断,带宽不够,资费够高,一直为消费者所诟病,多年来无人关心料理。校车的事情,更是不可忍。一方面是成千上万亿的公车消费,另一方面是破烂不堪的校车和无辜的生命。如此重要和紧要、涉及到千家的事情,在这次事故之前,似乎很少有人关心。

两件事情,短短时间,就能有明显效果,并且似乎已经能够看到好的结果,这很叫人称奇。当代中国,本是以改革开放为起家资本。但是,近些年来,经济风生水起,体制波澜不惊。尤其是改革一事,无论行动,还是讨论,总是说“难”。于是大家于改革,不愿,不敢,乃至恐惧。

如果只是躺在邓小平同志的改革大床上吃老本,纵然很厚,也有不行的一刻。面对问题,就只有请未来担当。然而,现在都不管,未来可靠吗?

两件事情的起因,一是发改委主动作为,但实在是晚了点。一是事故引发,被动应对。如果没有十几条幼小的生命呼唤,校车的衣衫褴褛,恐怕还是没人看见。

但是,中国的改革,依然是在一个好的时期。要改啥,清楚明白;如何改,早有酝酿,方案一堆;改革有基础,社会很支持,大家有能力。需要的是行动。需要的是改变那颗已经开始变得迟钝、有点麻木的心。

此时的改革,边际效应很大很大。

也许有人不喜欢改革,不管他。或许,你改了,他就变了。

小平二十年前南巡时讲: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困难再大,再多,能够多过、大过三十三年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时吗?

边际效应 篇3

“边际递减效应”又称“收益递减规律”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由赫尔曼·戈森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人类行为的规范》中首次提出, “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 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 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1]。通俗地说, 就是当消费者消费或拥有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 之后再增加的该物品的效用会越来越低, 其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也越来越少。也就是说, 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 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低。日常生活中常说的“饥香饱臭”也是这个道理。“边际递减效应”提示我们:我们对物品价值的认识不单是来源于物品本身, 更是依赖于该物品能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程度。同一物品或同等物品在不同的条件下给我们带来的满足感和效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人们在思考一个物品带给我们的满意感时, 考虑的不是总量, 而是增量。

心理学家也用实验巧妙地证实了这一点。心理物理学中的韦伯—费希纳定律就涉及到这个问题。1834年韦伯对人们能够感觉出来的最小变化 (即最小可觉差) 进行了测量, 实验中, 他让被试判断所给的小棒是否和10毫米的标准小棒相同, 结果发现人们的判断规律, 不是与刺激强度直接关联, 而是与刺激变化的增量密切相关。[2]例如, 人们如何才能察觉出房间里的烛光亮了一些?这依赖于之前房间中的蜡烛数量、之前房间里的明亮程度。人们在安静的环境中能听到针掉的声音, 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 却甚至可能连火车开过的声音都听不到。

经济学中关于水和钻石的经典论述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一生当中是更需要水还是钻石?毋庸置疑, 水是生命之源, 作为生活的必需品, 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但是, 由于水每天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 随着其出现的次数的增多, 我们便对它的价值逐渐熟视无睹, 结果水的效用递减。而钻石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得到, 对我们来说, 即便是获得一枚小得可怜的钻石也会带给我们无限的惊喜, 并且这种惊喜是日常生活中得到一杯水的惊喜无法比拟的。

可见, 如果某项工作随着投入的增大, 效果却在递减, 这就是出现了“边际递减效应”。在教育教学中, 批评与表扬使用不当也可能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现象, 我们应有意识地加以预防和改正。

二、由“边际递减效应”反思现有的批评表扬模式及其效果

众所周知,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用心表扬优等生, 而毫不吝啬地一次又一次痛心批评后进生。但是, 诲人不倦的教师们是否意识到了这样的良苦用心是否能够达到所预想的结果?表扬优等生, 批评后进生, 让优等生更好, 让后进生进步, 这样做本身无可厚非, 但是, 当我们看到了“边际递减效应”时, 我们还会这样理直气壮地坚持以往泛泛的表扬与批评吗?

或许小白鼠跑迷津的实验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吃优质麦芽糖的小白鼠因为得到了更好的奖励 (完成任务可以得到吃优质麦芽糖的奖励) , 会比完成任务奖励其吃劣质葵花籽的小白鼠跑得快。时间一长, 随着奖励的效果递减, 它们都比刚开始时跑得慢了。可是情况一调换, 突然吃上麦芽糖的小白鼠 (之前只奖励其吃葵花籽) 毫无悬念地跑得更快了;而降级为奖励葵花籽的小白鼠 (之前奖励其吃麦芽糖) 却跑得更慢了。有了以前的表扬作铺垫, 只有当给学生的奖励升值时, 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 只有经常变换刺激、寻找新的闪光点, 才是保鲜的重要手段, 如果只是死守以往所谓的管用的招数, 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由于惯有的定势, 几乎每位教师都会表扬优等生, 批评后进生。长此以往, 优等生就变成了精神上的富翁, 而后进生则沦落为精神上的乞丐。试想, 在这样的现存情况下, 教师再继续表扬优等生, 对这些学生来说, 只不过是九牛之一毛, 微不足道。而对后进生来说, 之前已经有了无数次的批评与否定, 不差你这一次, 你想怎样批评就怎样批评吧, 我无所谓。这样的话, 无论是你的表扬还是批评, 效果都会大打折扣甚至几乎为零。“边际递减效应”告诉我们, 如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 就必须使表扬或批评“增值”, 但是, 对“富翁”与“乞丐”来说, 想要增值实属不易!如果教师涛声依旧, 一如既往地让表扬满天飞、让批评肆意蔓延, 那么教师只能让自己的煞费苦心付诸东流。

三、巧妙运用“边际递减效应”, 有效开展批评与表扬

(一) 适当批评优等生, 促其锦上添花

对于优等生, 由于经常受到表扬和肯定, 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认可, 有着比较高的自信心, 这样的学生本来就容易骄傲自满, 如果教师在这个时候不加以阻拦, 反而推波助澜继续给其成就感, 这样会更容易把学生推向自负的边缘。诚然, 这样的学生有许多优点, 但是, 人无完人, 他们身上一定有着不可忽视的缺点。此时, 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将其优点无限制地夸大, 以至于掩盖其身上的缺点, 让其优点一直发光, 缺点一直“逍遥自在”地生存滋长, 而是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缺点, 及时地给予批评指正。对于优等生来说, 批评是比较新鲜的, 也正是由于新鲜, 所以效果才会明显, 因为此时的边际效用非常大。此时的批评不但会起到批评本身所应有的作用, 而且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只有指出优等生身上的缺点, 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 (毕竟当局者迷, 学生自己往往不易发现自身的缺点) 时, 他们才有可能改正。这样, 学生就能在不断地发现缺点、改正缺点中完善自己, 在不断地表扬与批评中形成健全的人格。许多小时候是优等生的人, 长大后回忆往事时, 最感激的人往往是在学校中批评过他们的老师, 而不是那些整天表扬他们的老师,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二) 善于表扬后进生, 为其雪中送炭

同样, 对于后进生, 由于经常受到批评和否定, 他们无形中会不自觉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 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自卑和自闭。如果此时教师不及时给予有效的帮助, 反而雪上加霜, 在原有的伤口上继续撒盐, 继续批评这些学生, 那么这些学生可能会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或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虽然不能说教师是促成他们“误入歧途”的“凶手”, 但至少可以说教师没有在关键的时候伸出本该伸出的那难能可贵的援手拉他们一把。诚然, 后进生是有许多缺点, 但教师不应该牢牢盯住他们的缺点不放。其实每个人都不是一无是处的, 只要你善于发掘用心留意, 一定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 也要牢牢攥住, 给予及时表扬和肯定, 给其自信, 助其成长。更何况此时的表扬含有绝对不可低估的分量, 对一个整天被批评得一无是处的人来说, 此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表扬都无疑是雪中送炭, 其功效往往令人难以预料。因为此时的边际效用最大。这些学生会在表扬中发现自己的优点, 在别人给予肯定的同时不断地建立自信, 在有了一定的自我认可后, 会对生活充满希望, 此时, 再批评他的缺点, 他会重视, 更会改正以求更好。同样, 许多小时候是后进生的成功人士, 他们最感激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在他们极度自卑的时候, 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的老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许纯祯, 吴宇晖, 张东辉.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9.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 篇4

【关键词】边际递减效应;物理课堂教学

一、何谓“边际递减效应”

这是经济学中的一种现象,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简单来讲就是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这种效应,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中同样有效,在经济学中叫‘边际效益递减率,在社会学中叫‘剥夺与满足命题,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用标准的学术语言说就是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二、物理课堂教学的边际递减效应现象

(1)物理知识,信息的边际递减效应现象。学生通过听课获得物理知识信息的“消费”。当走进物理课堂,求知获得精神享受及今后生存的知识资本也就是获得了正效用。教师的授课水平越高,学生对知识的效用评价越高,学习的劲头也就越足。然而现实中尽管教师的教学态度认真,尽职尽责,但教师在课堂上的无效劳动太多,提供的心理刺激太少,很多课程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学生反映教师不会讲,水平低。另一方面教师反映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接受能力差,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等。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消费”教师提供的知识信息的边际效用递减。单调枯燥的教学内容及僵化的教学方式,常常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与学双方均事与愿违。

(2)表扬的边际递减效应现象。有的物理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取表扬的手段,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受表扬信息的学生,能从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其效用是正效用,而且表扬的首次获得,其边际效用值都比较高,动力比较大。但是,如果其连续或多次地受到同类的表扬,他所产生的满足感将呈现递减现象,这种表扬对其刺激或激发效果将会下降,被表扬者甚至会陷入对表扬的盲目状态,且未受表扬者向先进看齐、向先进学习的劲头也有可能锐减,直至反感。

(3)批评的边际递减效应现象。批评的信息给学生带来的是负效用,受到批评的学生心理上将有一种痛苦感。当学生在课堂上从未受到批评时,教师的第一次批评学生的印象最深,痛苦感最大,第二次批评带来的痛苦感似乎不如第一次深刻。如果该生多次受到批评,那么批评的边际效用就将呈现出递减现象,痛苦感会越来越轻,最后学生对批评几乎毫无感觉。

(4)情境的边际递减效应现象。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会“消费”各种行为和活动,也包括对情境自身的“消费”,即情境自身也使成员产生满足感或效用。教学情境由“硬件”和“软件”构成。“硬件”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软件”包括教学的相关规定、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人格魅力、学生的学习氛围与道德规范等。学生对格调低下、缺乏活力的情境的“消费”也会产生边际效用递减现象。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边际递减效应的解决方案

实践证明:趣味性教学、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都是解决物理课堂教学的边际效应的重要途径。

(1)讲究授课艺术。合理有效地安排课堂教学可起到不可低估的“润滑剂”和“催化剂”作用。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和业务素质。针对教材内容,适时地更替不同授课方式,设计不同教学方案,自读法,自讲法,障碍法,调查法,辩论法。使学生“消费”不同的授课方式,体验不同的教学方案,不仅可以缓解课堂教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现象,而且还能使课堂教学中的边际效用呈递增态势。

(2)巧用表扬。表扬的使用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注意表扬时机及适当的表扬角度,使表扬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鞭策力。使表扬的边际效用值呈现递增态势。要善于表扬。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加以表扬。要及时表扬。对学生应该表扬地行为,教师应及时地表扬,以强化刺激。若时过境迁才表扬,学生会莫名其妙,表扬也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用。乐于表扬。对学生的表扬应是教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缺陷,应乐于表扬学生。注意表扬要有针对性,不能盲目和随意。

(3)慎用批评。由于学生对第一次批评反应强烈,因此教师应该谨慎地使用第一次批评,以免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意四个方面的忌语,一忌侮辱他人人格,不能只根据学生的某一行为就给他下一个消极的断语。二忌宣泄消极情绪,不能把他人带给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到学生身上。三忌借众人之势去压学生,即使该学生的行为影响了许多人。四忌不恰当地强调连锁反应,过分地强调连锁性的后果,会给人小题大做之感。另一方面,批评使学生产生的痛苦是一种负效用,因此教师还必须讲究批评的语言艺术和方式方法。

(4)改善物理教学情境,多让学生设计,动手实验。学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现象及主观感受,会直接导致边际效用值的增减变化。一方面,要求教师废除千篇一律的我讲你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参与、表现的机会,激活课堂气氛。另一方面,教师应善于给枯燥的课堂增添乐趣,善于从平常的生活现象出发,将教学内容融入其中,把干巴巴的理论讲活,打消学生对获知的厌烦心理和畏难情绪。

总之,要克服物理教学中边际递减效应,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控制好刺激变化的增量。要想使新的刺激有较高的效果,要么控制好新的刺激量与原有刺激的比例关系。另外,物理教学过程也可以反向运用边际递减效应,当我们想让一个教学要求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事先给予一定的反向刺激,这样当全新的教学要求作用于学生时,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大学生课桌文化研究下一篇:中职电工电子实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