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效应

2024-04-11

标签效应(精选9篇)

篇1:标签效应

心理学效应——“贴标签效应”

李文慧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而战争又的确需要一批军人。于是,美国政府就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了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对他们不过多地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专家们要求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这一心理现象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你想要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你会选择用浆糊?胶水?双面贴?还是透明胶呢?不管你会选择用哪一种方式,有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就是:当你把纸撕下来要换新内容的时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墙上会留下印痕,就是纸上会撕下疤痕!而当你为孩子的性格、行为、处事的态度贴上小标签的时候,会给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为和处事的态度造成不好的影响。

为什么贴上标签会发生如此大的效应?一般认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二是标签的类化作用。一般来说,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三是标签的暗示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四是标签的指向作用。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地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于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副其实的标签人。

这一心理规律无论是在学校中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如果我们老是对着孩子吼“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等,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因此,请你重视语言的力量,重视你对孩子每一个行为的评价,请你一定要学会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去评价我们的孩子;不用消极负面的语言去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做任何的界定。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孩子就会朝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篇2:标签效应

1.来源: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帖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

2.定义: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面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3.案例:

1.心理学家克劳特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一群参加实验者对慈善事业做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分别说成是“慈善的人”和“不慈善的人”。相对应地,还有一些参加实验者则没有被下这样的结论。

过了一段时间后,当再次要求这些人做捐献时,发现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说成是“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钱要多,而那些第一次被说成是“不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被下过结论的人”捐献得要少。

2.教授把一个死囚关在一个屋子里,蒙上死囚的眼睛,对死囚说:我们准备换一种方式让你死,我们将把你的血管割开,让你的血滴尽而死。然后教授打开一个水龙头,让死囚听到滴水声,教授说,这就是你的血在滴。

第二天早上打开房门,死囚死了,脸色惨白,一副血滴尽的模样,其实他的血一滴也没有滴出来,他被吓死了。

4.为什么贴标签会有如此大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在起作用:

1.标签的以点概面作用

一般来说,原来个体的许多特征都散落于整体之中,其某一特征很难为人特别关注,只有当它成为知觉对象时,它才会被人注意,被人认知。

2.标签的类化作用

某一特征被标签后,人们就会按照所贴的标签去理解,去反映这一特征所代表的个体。

3.标签的暗示作用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一标签,即使没有标签所具有的某些特征,由于标签的使用,常常会暗示自己必须与标签内容相一致,否则自我认知就会失调,心理就会不一致,从而产生自我印象管理,产生积极的标签效应。

4.标签的指向作用

一个人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他往往会认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难摆脱这一标签的消极作用,因此就会错误的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念头,放弃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转向标签所定的方向,从而更像标签所具有的特征,成为名符其实的标签人。

5.应用

学习中大多数学生都曾遇到过失败和挫折,这些经历对个人的自信心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几次失败后,有的同学就给自己贴上了消极的标签,认为自己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以后再遇到挫折,他们就会认为失败是理所当然的;即使遇到了成功,他们也很难借此机会来提高自信心。

我们该如何利用“标签效应”来提高自身呢?

1.合理的看待标签,不要人云亦云。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不要只看到别人的一面。成功者有成功者的局限,失败者有失败者的长处。不要认为小人做的事都是坏事,君子所做的事都是好事。客观分析,尊重现实。

2.不要太过于固化标签,要勇于挑战自我。

虽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但别人说的始终是别人口中的你,你还是你。不要只因为别人看法而改变自己,要合理的看待。走自己的道路让别人说去吧。

篇3:标签效应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无论政府组织还是商业组织,均面临着与气候相关的成本、风险、收益和机会[1]。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已经将低碳管理纳入其发展战略之中,碳标签与低碳产品的产生和推广就是这一趋势的显著表征。欧美的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和泰国都相继启动了碳标签方案来推广低碳产品[2]。然而,中国对于碳标签与低碳产品的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明显落后于世界低碳管理发展的步伐。因此,开展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基于实证的方法来探索碳标签引领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作用机理,进而提出碳标签在中国推广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向度。一是碳标签的效用研究。Gibbon,P.(2009)通过电话随机选取欧洲15岁及以上的26500位消费者进行调查,其中47%的欧洲居民指出环境标签在其购买决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有26%的受访者表示其从未阅读过标签内容[3];Kimura,A.等(2010)基于对日本151名硕士研究生的实验研究指出,碳标签所激发的环境友好感知对增加食品价值有正效应[4];Kasterine,A.等(2010)研究英国Tesco的实践表明,消费者对于每克碳并没有概念,因而难以引致消费者做出明智的决策,需要在碳标签上提供额外的信息,以帮助消费者理解相关概念[5];Wheeler,M.J.等(2011)对澳大利亚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不会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找寻相关信息对产品的碳排量进行比较,碳标签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区分高碳产品与低碳产品[6];Gade-ma,Z.等(2011)基于对英国超市里428 名消费者调研数据指出,72%的消费者对加注碳标签的产品有表述层面的偏好,但由于不良的沟通和市场推广,高达89%的消费者在解释和理解碳标签方面存在困惑[7];张斌等(2013)关于碳标签食品消费行为的研究表明,碳标签能否实现其预期功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是否关注环境的恶化以及是否愿意为碳标签食品支付额外的费用[8]。二是低碳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Ponting,C.(2009)对英果消费者的研究表明,消费者对于碳相关术语的认知度相对较低,如果能够让消费者对碳足迹能源标签有更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则可成为推广低碳的很好驱动力。同时,如果能够辅之以经济、管理和社会的工具,就可以驱动利益相关者的态度、行为乃至价值的转变,进而增加低碳产品的消费[9];Aoki,K.(2009)研究日本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是否会考虑二氧化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环境意识较弱的消费者对于食品降低1克二氧化碳排量愿意多支付的意愿小于环境意识较强的消费者[10];张红明等(2011)对绿色消费行为的夏献综述表明,众多研究支持消费者的人口统计因素,如年龄、性别、收入、社会阶层、家庭结构、教育水平、居民居住地等与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有高度相关关系;国外大多数研究支持消费者的态度与其是否会采取负责任的消费行为有正相关关系[11];贺爱忠等(2011)对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进行的研究表明,信贷消费、低碳认知与政策对农村居民的低碳消费意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低碳消费行为未产生显著影响;环境关注度对低碳消费意向与行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是影响消费行为的关键变量[12];Mark,A.C.等(2012)研究指出,如果更多的信息能够发布给消费者,生命周期分析能够揭示更多减少碳排放的方式,而又不增加甚至减少消费者的花费,则关注减少碳排放的消费者群体可能会增加[13];周应恒等(2012)通过对南京市消费者的调查,发现低碳猪肉价格、消费者低碳农产品认知度、家庭收入、家庭人口、受教育程度等对消费者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14]。

综上,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多为定性分析或者基于问卷的描述统计分析,鲜有对中国消费者的低碳产品消费行为进行相对客观的情境实验与行为观察。那么,碳标签通过何种路径或机制影响消费者对低碳农产品的购买决策?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差异存在,政府和企业又应采取何种措施来应对?本文致力于基于调查问卷和情境实验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与中介效应分析方法来探析上述问题。

2 模型与数据

回顾行为改变的经典理论,可以发现,价值-信念-规范与态度-行为-情境理论表明,探析碳标签引领低碳消费行为的路径,需要重点考虑消费者的个体内因对于其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如消费者利他价值(价值)、消费者对于碳标签的认知(信念)、消费者的环境意识(规范)等;而在重点考虑消费者的个体内因(如环境意识、低碳认知)影响其亲环境行为的同时,也要兼顾外因(如宣传教育)对于其亲环境行为的潜在影响[15,16]。而合理行为、人际行为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核心要义不仅支持消费者向亲环境行为转变是个体内因与社会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凸显出行为意向对实际行为的重要乃至决定性作用[17,18,19]。也就是说,探析碳标签引领低碳消费行为的路径,也需要充分发掘消费者的行为意向,即消费者偏好,对于消费者实际行为的直接显著作用。因此,本文将环境意识与低碳认知作为个体内因的表征,将宣传教育作为社会外因的表征,同时考虑行为意向,即消费者偏好,对于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影响,来构建碳标签对于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理论模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整理所得。

本文设计了6个识别性问题和16个研究性问题来测度中国消费者低碳农产品购买行为变量及行为决定因子变量。其中,6个识别性问题分别询问消费者的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月收入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13个研究性问题分别根据影响消费者行为的要素设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由受访者自行填写;另外3个旨在反映消费者实际购买行为的研究性问题,以情境实验的方式由观测者填写。问题参照已有研究成果改编而来,以保证量表问题的效度。

样本数据来源于深圳、武汉、大庆、襄阳、许昌与谷城的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本文在上述地区共计发放问卷950份,实际回收876份,回收率为92.21%.返回问卷的876位受访者参加情境实验,其中873位受访者的问卷与实验结果均有效,有效率为99.66%.

本文分别从地域、性别、年龄、学历、月收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六个维度识别受访对象的基本特征(如表1所示)。地域维度,样本在所调研的六个城市总分布大体均衡,频率分布在13%(武汉)~20%(深圳);性别维度,女性样本频率(58.10%)高于男性样本频率(41.90%),符合国内农产品采购以女性为主的家庭传统。年龄维度,样本集中于农产品的现有消费群体与潜在消费群体,年龄为20~49岁的样本累计频率达到81.30%.学历维度,样本主要分布在高职高专(24.90%)与本科(33.10%),基本符合当前国内的学历结构特点,即青年人以本科学历为主,中年人以高职高专学历为主。收入维度,月收入在5000元人民币以下的样本累计频率达到86.40%,与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统计结果大体相符;农产品消费额维度,月农产品消费额在1000~1999元人民币的消费群体频率为34.70%,这一分布符合对国内农产品消费现状的相关统计描述。综上,本文样本在不同消费者类型中的分布,可以表征目前国内农产品消费者的不同特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运用SPSS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分析过程采用主成分方法提取公因子以及正交旋转法旋转因子载荷矩阵。结果显示,剔除自成1个公因子的干扰变量后,其余15个显变量可提取出5个公因子,分别为宣传教育、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者行为。继而运用AMOS对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利用最大似然法对一阶斜交模型中的各参数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绝对适配指标、增值适配指标与简约适配指标统计量中均达到模型的可接受标准;在自由度为73时,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等于86.633,显著性概率值p=0.132>0.05,显示模型收敛效度良好;模型中未见显变量横跨两个潜变量因子的情形,原先建构的显变量均落在预期的潜变量因子构架上,且因子负荷均大于0.50,显示模型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综上,本文构建出“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1)。

3 样本总体模型拟合结果与分析

对测量模型的信度与效度进行检验显示,各个潜变量的克隆巴赫系数(Cronbach’s alpha)均在0.7以上,呈现出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说明测量模型信度达到检验标准的要求;全部显变量的因子载荷都达到了大于0.5的标准,表明这些显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从属关系在统计学上是显著性;此外,模型的C.R.全部大于0.7,AVE也均大于0.4,说明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通过检验(见表2)。

同时,对结构模型的检验显示,模型的基本适配指标都达到检验标准要求,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合格,没有违反模型辨认规则;绝对适配指标、增值适配指标与简约适配指标的统计量全部达到模型的可接受标准,在自由度为73时,模型适配度的卡方值等于85.573,显著性概率值p=0.149>0.05,表明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情况良好(见表3)。

注:χ2:卡方值;df:自由度;χ2/df:卡方自由度比;RMR: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GFI:适配度指数;AGFI:调整后适配度指数;NFI:规准适配指数;RFI:相对适配指数;IFI:增值适配指数;TLI:非规准适配指数;CFI:比较适配指数;PGFI:简约适配指数;PNFI:简约调整后适配指数;CN:临界样本数;PCFI:简约比较适配指标。资料来源:作者根据AMO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本文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对结构模型变量间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见表4)。结果显示,宣传教育对环境意识产生显著影响;宣传教育和环境意识分别对消费者认知和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又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宣传教育、环境意识和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不产生显著影响。

注:***P<0.001,**0.001≤P<0.01,*0.01≤P<0.05,ns 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AMO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由上述分析可知,消费者认知、环境意识和宣传教育三者均对消费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三个潜变量是否通过影响消费者偏好,进而影响消费者行为呢?即消费者偏好是否是这三个潜变量作用于消费者行为的中介变量呢?本文进一步对这一中介效应的存在与否进行了检验。

首先,分别对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宣传教育、环境意识以及消费者行为五个潜变量所涉及的显变量分别进行中心化处理。然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因变量对自变量的、中介变量对自变量的、因变量对中介变量和自变量的回归分析。最后根据回归系数显著性与否对是否存在中介效用以及中介效用的类型进行判断[20]。结果如表5所示。

据表4可知,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即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间接影响。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3.8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9.16%.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与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6.5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5.88%.

综上,通过结构方程模型与中介效用检验的“碳标签对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如图2所示。

注:IV,自变量;M,中介变量;DV,因变量。***P<0.001,**0.001≤P<0.01,*0.01≤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4 基于消费者特征的多组比较分析

已有研究表明,消费者的个体特征,如收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消费额等,可能对其消费者行为有显著影响[21,22]。本文分别从学历、收入、消费额、性别与年龄五个维度出发,开展维度内的结构方程模型多组比较分析,以揭示不同类型消费者碳标签行为响应模式差异的内在规律(见表6)。同时,为明确部分被拒绝假设的原因,本文运用中介效应的分析方法展开进一步验证(见表7)。

①学历维度:宣传教育对高学历层次(本科及以上)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明显高于对低学历层次(专科及以下)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两个学历层次的消费者而言,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则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

②收入维度:宣传教育对高收入层次(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高于对低收入层次(月收入3000元以下)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低收入层次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高于对高收入层次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低收入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而对高收入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9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8.48%;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34%,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4.96%.

③消费额维度:宣传教育对高消费额层次(月农产品消费额大于等于1000元)消费者的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低消费额层次(月农产品消费额低于1000元)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低消费额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9.6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9.25%.而对于高消费额层次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4.7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8.82%;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3.57%,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6.86%.

④性别维度:宣传教育对男性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女性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男性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男性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9.61%,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2.29%;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73.45%,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9.71%.对女性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0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6.48%;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19%,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1.56%.

⑤年龄维度:宣传教育对中老年(年龄大于等于30岁)消费者环境意识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青年(年龄小于等于29岁)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中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者认知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青年消费者的影响;环境意识对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所产生的影响,显著于对中老年消费者的影响。同时,对青年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49.22%,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7.01%;从环境意识到消费者行为,消费者偏好没有中介作用;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1.09%,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57.71%.而对于中老年消费者而言,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0.06%,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60.75%;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完全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部分通过中介变量消费者偏好来实现,消费者偏好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65.94%,中介效应解释了因变量方差变异的70.14%.

注:PE———宣传教育;EC———环境意识;CA———消费者认知;CP———消费者偏好;CB———消费者行为。***P<0.001,**0.001≤P<0.01,*0.01≤P<0.05。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采用AMOS 17.0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注:PE———宣传教育;EC———环境意识;CA———消费者认知;CP———消费者偏好;CB———消费者行为。资料来源:作者根据样本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运行结果整理所得。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

①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影响消费者行为。研究表明,无论是总体样本模型,还是收入、农产品消费额、性别、年龄维度的多组比较分析模型,最显著的路径均为: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且消费者偏好是消费者认知和消费者行为的中介变量。例如,样本总体模型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为:宣传教育(0.344)→消费者认知(0.537)→消费者偏好(0.710)→消费者行为。

②对高学历、高收入以及高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相对显著;对低学历、低收入以及低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研究表明,对于受教育程度在本科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月收入3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1000元及以上的消费者群体,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均为:宣传教育→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相反,对于受教育程度在专科及以下的消费者群体、月收入低于3000元的消费者群体以及月农产品消费额低于1000元的消费者群体,最为显著的影响路径则为:环境意识→消费者认知→消费者偏好→消费者行为。

③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男性消费者,对青年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中老年消费者。研究表明,对男性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没有显著影响;而对女性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具有显著影响。对中老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不显著;而对青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偏好的影响具有显著性。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帮助消费者形成对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正确的认知,以激发其对碳标签产品的偏好,进而产生低碳消费行为。由于消费者认知始终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并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显著影响消费者行为。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电视公益广告、宣传单页),以及公益宣传员、卖场促销员等,向广大消费者传递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的内涵及意义,使其能够正确理解碳标签信息,明确低碳消费行为的环境贡献与经济效益。

第二,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升其宣传教育或者环境意识水平。本文结论表明,对于高端消费者、男性消费者以及中老年消费者而言,宣传教育的强化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而对于低端消费者、女性消费者以及青年消费者而言,环境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因此,为引导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产生低碳消费行为,需要采取差异化的策略。例如,可选择高等院校、高档商场以及高级社区,开展碳标签与低碳农产品的主题宣传活动,邀请高端消费群体加入碳标签宣传教育活动,以便发挥高端消费者的引领示范作用,树立起以低碳消费为时尚的社会氛围。

摘要:碳标签已在越来越多的欧美和亚洲国家开始推行和应用,包括农产品在内的消费产品碳标签认证已是大势所趋,探索碳标签对低碳农产品消费行为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深圳、武汉、大庆、襄阳、许昌和谷城六个城市的问卷调查和情境实验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分别对总体样本、不同学历层次、不同月收入水平、不同月农产品消费水平、不同性别组以及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消费者认知对消费者偏好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偏好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显著影响,消费者认知通过消费者偏好的中介作用影响消费者行为;对高学历、高收入以及高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宣传教育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对低学历、低收入以及低农产品消费水平的消费者群体而言,环境意识对消费者认知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意识对女性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男性消费者,对青年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影响高于中老年消费者。

篇4:巧用“标签效应”

“我家孩子就是内向、害羞,不爱说话。”“脑子笨!天生不是学习的料!”虽然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出众,但当孩子没做到家长预期的成绩时,就会恨铁不成钢地顺嘴说出打击孩子的话,本意只是想用激将法让他们做得更好,其实事与愿违。如果家长经常用“负标签”限定孩子,就会很容易使他们朝着“负面”发展。

在我们自由绘画乐园有个叫米米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米米妈妈就当着孩子的面对乐园老师说:“我家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差,在家教她简单的折纸、画画都学不好!”听到家长对孩子进行负面评价,老师立刻支走了米米。

“当米米不会折纸的时候,您有没有用过打压她的词语或失落的语气?”米米妈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说过孩子“笨”、“不灵巧”、“比其他孩子差”等这样的话,还经常对她失望地叹气。了解情况后,乐园老师劝诫米米妈不要用消极的语言打击孩子,平时交谈以夸奖为主,在睡觉前给她讲些励志的小故事,不时对她进行赞美。在乐园中老师也对米米进行了针对性的引导,经常将她在乐园里创作的优秀绘画作品、创意作品贴在展览墙上,并引导其他同学对她的作品进行赞赏,现在米米比初来时变得自信多了,和来时胆小不自信的米米完全不一样了。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表明,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人的影响。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他们最亲密、最信任的人,同时也对他们的价值观、自信心、人格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我习惯把孩子比作一面镜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完全能从孩子这面镜子上反映出来。经常以赞美、鼓励的语言与孩子沟通,孩子必定积极向上、乐观开朗,因为他们从最在乎的父母那里找到了自尊、自信,并且这种积极态度会随着父母的肯定逐渐加深,父母经常为孩子贴上“孩子你很棒”“真聪明”“爸爸妈妈信任你”的正面标签,“期待效应”就会开始起作用,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孩子就会努力朝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前进。

但如果父母总是以消极的方式定位孩子,将“脑子笨”、“不优秀”等标签贴在孩子身上,孩子首先会怀疑“妈妈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为什么别的家长都夸自己的孩子,而我总是被数落不是?”我明白家长急迫想让孩子成长的心理,但量变才能达到质变。古语有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看似不起眼的话语,会刺痛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不但会恶化亲子关系,甚至对他们今后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重大影响。

用放大镜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看到他们细微的进步,用“正面标签”鼓励、帮助他们,这时你会意外地发现孩子会像你希望的那样越做越好!

(李凌云绘画心理专家,色彩专家)

篇5:标签效应

第一步、如图,先打开我的收藏。

第二步、如图,收藏列表中以第一个为例说明,长按第一个。

第三步、弹出菜单如图,解释一下,编辑标签是对单条收藏的标签进行编辑,更多可以对多条收藏标签编辑,先看更多吧,点击更多。

第四步、看每条收藏右侧都多了个选框,底部多了几个图标(从左往右依次是转发给朋友、标签、删除),我点击选框选择同一类的收藏,之后点击底部的标签按钮,

第五步、如图打开标签添加,在添加标签那里点击一下可以直接输入名字,如图我已经加了个标签了,填写好标签,点击右上角完成。

第六步、如图添加标签完成自动回到界面,可以看到收藏下面的标签,点手机返回键。

第七步、如图回到我的收藏界面,这时候看不到标签了,其实是隐藏了。

后记:

篇6:标签效应

之前,卫生部网站对《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标准》公开征求意见,目前,两个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进入报批前的最后调整阶段。7月份,中国疾控中心分别在北京、宁夏召集了由行业协会、企业代表参与的标准定稿研讨会。

以下就我所知道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坚持将该标准定为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

会中再次论证了将《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修订为《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安全标准》的可行性、必要性;尽管行业协会、企业代表们从多方面提出质疑,但会议主持方坚持了该标准作为强制性食安标准的定位。

•如何规避监管与企业执行的矛盾?

对于将该标准修订为强制标准,食品企业方最担心的是监管部门直接以营养成分的标示量来执法抽查,并按不符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执法。对此,会议主持方表示理解,并认为标准本意并非要达到此效果。为此,初步拟将标示值规定部分改为资料性附录,试图规避监管与企业执行的矛盾点;此修改方式是否可行仍需确认。

•营养标签标准与特殊膳食标准的衔接与区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不涉及食品营养标签的规定;标示营养标签要符合《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规定;《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仅适用于特殊膳食用食品。•明确添加剂“通用名称”所指

会议讨论结果:添加剂通用名称,包括GB2760中添加剂的具体名称、功能及代码。•推动添加剂标注方式向国际规范看齐

国际规范CODEX对标签中添加剂的标注方式,要求同时标注具体名称和在产品中的功能类别。会议主持方也认为,单纯标注具体名称并不利于消费者对添加剂的理解,希望能借此次标准修订能直接向国际看齐。对此,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们列举了中国标准体系和企业现实仍存在的难度,会议主持方最后初步认同,在标准中写入添加剂三种标注方式:①添加剂具体名称;

②添加剂具体名称+功能类别;

③添加剂功能类别+添加剂代码。

•将过敏源标示列为推荐性条款。

•生产者、经销者标注原则:实际生产的企业方要标出来,承担法律责任的企业也要标出来。

•标准公布与过渡期:依卫生部任务安排,该标准须于年底公布;对过渡期将视修订内容对各方的影响程度而定,会给企业留有足够长过渡期,如两年。

篇7:工程标签规范

一、光纤标签:

1、设备侧――ODF架

命名规则:

设备侧:机柜号―子框(A:上子框,B:下子框)―第几板位-光板名称-

光口号-收/发

ODF侧:业务源目的地-业务宿目的地

局间中继10G-ODF-架号-子架号-几号光纤芯

2、设备侧――设备侧

命名规则:

机架号-子框(A:上子框,B:下子框)-第几板位-光板名称-光口号-收/发

二、2M标签:

1、设备侧支路板标签(一根电缆表示一个标签): 命名规则:(粘贴标签时一定要注意正反面)

2、DDF侧标签

命名规则:(粘贴标签时一定要注意正反面)

三、设备架顶标签

篇8:标签效应

案例一:罗杰·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 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 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 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保罗。1961年, 校长皮尔·保罗对调皮的罗尔斯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 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 罗尔斯大吃一惊, 因为长这么大, 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 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 皮尔·保罗先生竟然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 着实出乎他的预料。他记下了这句话, 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 “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 使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 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 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 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五十一岁这年, 他终于成了州长。校长的一句鼓励的话, 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黑人政治家。

案例二:有一个老校长去坐出租车, 一上车那个出租司机就斜着眼看他, 这个老校长被看得心里发毛!然后那个司机就开着车说您是干什么的?那个校长说:“我是老师啊, 怎么了?”他说:“我现在之所以只能开车, 就是当年教我那个老师骂我的结果, 他说我笨, 说我傻, 不仅说我, 还把我的家人都牵扯在里面, 我永远忘不了他对我的侮辱。”这个校长说, “这是多少年的事了, 我看你快40岁了吧, 是不是?老师肯定没有恶意, 他是好心, 可能早忘了批评过你。”这个司机说, “我可忘不了。”教师的一句贬损的话, 镌刻在司机一生的记忆里。

这些都是“标签理论”在现实教育中真实的故事, 但结局却有天壤之别。

二、教育工作者要恰当运用“标签理论”

(一) 标签不是不能贴, 关键要看贴上什么标签

教育工作者要经常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 如果不假思索地给学生贴上“违纪者”的标签, 并将自己的主观判断公之于众, 极易给学生造成被孤立的处境, 导致学生逆反, 结局就是我们常说的“破罐子破摔”。《读者》杂志曾讲述著名作家三毛的真实故事:数学老师在全班面前数落语文学得特好而数学特差的三毛同学, 甚至还在三毛的脸上“涂鸦”, 极尽奚落, 并贴上“笨蛋”的标签。面对困境, 好强好胜的三毛无法排解, 于是形成了更严重的自卑心理, 不敢走出房门, 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严重自闭, 被迫辍学。后来她得到心理援助走出困境, 融于社会, 但最终结束生命的方式是否与此有关, 我们不得而知。

相反运用表扬和鼓励, 淡化违纪行为的影响, 赋予学生正能量, 则极容易使学生获得自信和勇气, 愿意体现自己的价值。有时贴上一个好的标签是件大好事, 有一位心理学家从一个班级的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欢的姑娘, 要求她的同学改变对她的看法。于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向这位姑娘献殷勤, 假定她就是一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不到一年, 这位姑娘气质变得很好, 同以前判若两人。她对人们说, 她获得了新生, 这种积极变化的原因就在于她的内心获得了信心。我们要使某个人变好, 只能影响其内心世界, 外因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贴上好的标签就能够影响人的内心世界。教师的鼓励、表扬、赞赏的言语和行动是学生的动力源泉, 教师有意或无意地给学生一句鼓励或赞赏的话语, 学生可能会终身铭记。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这是一种关注和关怀, 它给学生以强大的信念支持, 使学生在困境中仍然坚信自己的力量, 无所畏惧, 不轻易放弃。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真实的案例。

(二) 标签不可乱贴, 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这里的标签, 其实是指根据学生一时的表现而武断地给学生一种不好的预测。在教育中, 我们有多少学生是被我们贴上标签后而成为教育的失败者的, 没有人做过统计, 但是,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有些学生由于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 结果他们果真就成了我们所预想的那样的人。有时, 我们会发现, 一些学生开始是偶尔一两次犯错误, 可是后来却越来越严重了, 为什么呢?对于学生而言, 教师属于他的“重要他人”。根据标签理论, 要成为一名违纪者的过程分为三个主要步骤: (1) 重要他人 (如校长、教师、朋友、法官等) 对违纪行为的察觉; (2) 给违纪者贴标签; (3) 加入违纪群体。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被重要他人公开标签是成为违纪者最重要的步骤。被标记为违纪者的学生获得了不为学校和社会所接受的污名, 被学校和社会归入另类, 被大家拒斥和疏远。许多初级违纪者最后可能会加入一个由其他违纪者组成的群体, 他们会在这个群体中获得情感和社会的支持, 最终成为一名违法者。按照标签理论的观点, 教师给偶尔发生轻微违纪行为的学生随意贴上“违纪者”的标签, 可能是导致学生最终走向职业违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群体的各种行为时, 都会有主观的判断, 但不能盲目下结论, 要淡化贴标签的行为, 要深入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 要考虑我们的判断和教育行为的后果。爱因斯坦小时不被同学和教师认可, 但他有充盈教育智慧的父母, 他们极力淡化他人贴“标签”的行为后果, 表扬孩子的探索精神, 激励孩子的自信, 激发孩子的兴趣, 最终成就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陶行知先生“四个糖果”转化了一名后进学生的经典教育故事, 也诠释了标签不能乱贴。

当然, 学生的发展偏差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不能把责任全归结在教育工作者的身上, 但是, 我们至少不能助纣为虐, 推波助澜, 把学生往歧途上推。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切忌给学生乱贴标签。给学生贴上好的标签, 或许就会成就学生, 反之很可能会断送学生的未来。

摘要:本文通过正反事例反映“标签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和重要影响。教育工作者在工作实践中会有意或无意地用到“标签理论”。恰当运用标签理论, 贴什么样的标签, 怎样贴标签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着力思考的问题。

篇9:“标签效应”说明书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成功案例

帆帆1岁多时,妈妈经常带他出去玩,遇到生入,帆帆不肯打招呼,也不愿说话。妈妈总是尴尬地为他打圆场说:“这孩子比较害羞。”妈妈以为孩子小,听不懂,就没当一回事。谁知这话像种子一样洒播在了帆帆的心里,生根发芽,并逐渐成为他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不知不觉中真的成为了一个害羞的孩子。帆帆4岁了,人多时,依旧很害羞,而且常向别人解释:“妈妈说我是一个很害羞的孩子。”当年妈妈无意识的诊断,就这样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打上了烙印。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帆帆被妈妈无意中贴上了“害羞”这个标签,并成为他自我判断的标准。每当帆帆在与人交往时,他都会想起这个“标签”,认为“标签”描述的是真实的自己,于是从心理到行为都渐渐地向“标签”靠拢。

最易贴“标签”的时刻

孩子的表现让父母觉得尴尬时

孩子的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时

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无可奈何时

孩子的行为让父母感到不满时

与更“优秀”孩子的父母交谈时

使用说明

1、为什么“标签”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孩子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的辨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无论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对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他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2、贴“标签”的形式有哪些?

直接对话

这种形式是父母与孩子面对面的交流,直接对孩子说:“你是的孩子。”在孩子的心目中,大人是了不起的,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由于年幼的孩子还没有自我评价、分辨是非好差的能力,因此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父母对他的评价,而不能分析、判断这些评价的正确性。当父母对孩子说:“你是个害羞的孩子”时,孩子会以为自己真的不善于与人打交道,并因此产生退避的行为;如果父母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也会信以为真,认为自己真的很笨,父母因此对自己不满意,于是感到非常紧张,往往表现得更笨。

与他人谈论

除了“你是……”这类直接对话,孩子还可能在无意问听到父母在与他人交谈吋对自己的评价。这种无意间得到的債息,也会和有意识获得的信息一样被储存在大脑里,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年纪小,听不懂大人讲的话,因此在人前人后评价孩子的时候不太注意。而事实上,一岁多的孩子其实能够很清楚地听懂大人复杂的谈话内容。

3、乱贴“标签”有什么坏处?

给孩子任意地贴上“标签”,会导致孩子产生各种心理情结。父母的负面评价不仅在当吋会令孩子不快,而且会在他的潜意识里留下很深的痕迹。轻则会损害亲子关系,严重的还可能促使孩子向消极方面发展。

父母应该这样做

1、不轻易对孩子下好或坏的结论

孩子顽皮、好动甚至做出“出格”的举动,大多为天性使然,无所谓好、坏。即使有 些不良行为,往往也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或是对成人的简单摹仿。所以,不要动不动就给孩子的行为贴上“好”、“坏”的“标签”,人为地划分“好孩子”、“坏孩子”之类的类别。否则,很容易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趋同于划定的类别,限制了他们的心理自然地成长。

2、不要贬低孩子的品质和能力

孩子有什么不良行为或不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时,只批评行为即可,而不要贬低孩子齣品质和能力,如“你这个捣蛋鬼”“你真是条大懒虫”“你怎么这么笨”。这些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实际上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造成很深的伤害。当孩子做错事或做不到时,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应该要怎样做才能成功;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向孩子提出希望,告诉他爸爸妈妈希望他怎么样。这样,不仅批评的效果会好得多,而且也给孩子的行为指明了方向。

3、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

“标签”也有好、坏之分,主要是积极、正面与消极、负面的区别。合理地运用积极的“标签”,能让孩子向好的方向成长。

在与他人交谈时,父母要把身边的小不点儿当成大人来看待,用亲切、充满爱意的口气谈论孩子,表扬、称赞孩子。不妨多提提他好的表现,还有父母对他的期望和赞美。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记忆中。在孩子的生长过程和成年生活中,这种潜意识会不断地支配他们的行为。当然,积极的表扬,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夸奖孩子:“你真聪明。”“你真能干。”它应该是真实可信的,没有明显的功利目的,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地被孩子吸收,成为孩子成长的营养。

上一篇:解连环,解连环刘克庄,解连环的意思,解连环赏析下一篇: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