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颅脑外伤

2024-05-12

危重颅脑外伤(精选九篇)

危重颅脑外伤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58例,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29例。对照组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为17~63岁, 平均年龄 (33.8±5.7) 岁。治疗组中男性17例、女性12例;年龄为16~64岁, 平均年龄 (34.1±6.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 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止血、抗感染等。高压氧治疗方法:空气加压舱, 调整压力0.2~0.25 MPa, 总时间110 min, 采用面罩吸氧措施, 吸氧浓度100%, 1次/d, 2 h/次, 治疗1个疗程, 每个疗程30 d。治疗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内行高压氧治疗, 对照组患者在发病1个月后行高压氧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意识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意识状态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评定, 满分15分, 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意识障碍越严重, 昏迷越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 满分100分, 分数越低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3 讨论

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 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头部受到外界暴力创伤是导致颅脑外伤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几年, 随着交通事故的不断增加,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已经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危重颅脑外伤会对脑组织造成极大破坏力, 如果治疗不及时, 患者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死亡, 所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危重颅脑外伤能降低患者死亡率。目前临床一般采用常规对症治疗+高压氧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常规对症治疗包括脱水、止血、抗感染扩张血管、营养支持等方法。高压氧治疗是指在高气压环境下吸入高浓度氧气, 能有效提高患者体内血氧含量, 改善脑部缺氧情况, 同时高压氧能降低颅内压, 减轻血管内皮损伤, 不断纠正酸中毒状况, 降低炎症反应发生率, 从而保护脑组织。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得到临床医生及患者的认可, 已经成为临床治疗危重颅脑外伤的首选方法。目前有学者对高压氧的使用时机提出疑问, 有报告认为, 在发病1个月内行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能有效提高预后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5]。本研究主要探讨对危重颅脑外伤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1个月内进行高压氧共同治疗的临床疗效。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相比无明显差异;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说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均有明显效果。主要由于采用高压氧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血清脑抗体浓度, 缓解患者继发性脑损伤情况。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有关报告一致。可见, 对危重颅脑外伤在发病1个月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更明显, 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快速恢复, 改善预后情况, 提高生活质量。由于脑外伤会引发大脑短期内形成水肿, 水肿导致脑细胞缺氧, 而长时间缺氧会损害脑细胞, 提高植物状态的发生率。通过高压氧治疗能有效改善局部缺氧情况, 减少脑细胞的损害, 从而减少植物状态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如果在发病1个月后再进行高压氧治疗, 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导致致残率增加。所以对于危重颅脑外伤患者, 除非有高压氧治疗的禁忌症, 如严重肺部感染、损伤、急性中耳炎、血压过高、有氧中毒史等外, 越早采用高压氧治疗, 效果越明显。一般在发病后7~15 d就应该采用高压氧治疗, 效果更明显, 能更有效地降低致残率。

综上所述, 对危重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明显, 能有效提高康复效果, 缓解患者继发性脑损伤情况。相对而言, 对危重颅脑外伤患者越早采用高压氧治疗, 效果越明显, 其能减少脑细胞的损伤, 从而减少致残率,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促进意识状态恢复, 临床医生应该尽早让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使用高压氧治疗, 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 为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危重颅脑外伤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 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29例。治疗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发病1个月内行高压氧治疗,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发病1个月后行高压氧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的ADL、意识状态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危重颅脑外伤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明显, 且治疗时间越早,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意识状态恢复情况越好, 临床医师应该尽早让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使用高压氧治疗, 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危重颅脑外伤,神经外科,高压氧

参考文献

[1]王魁先.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7) :164-165.

[2]陈宝满.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 2015, 8 (12) :10.

[3]罗国全.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32 (34) :60, 62.

[4]翟中文, 张晶, 唐克诚, 等.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433.

颅脑外伤后遗症的护理方法 篇2

解除疑虑大多数病人认为自己病情非常严重,对今后的生活及工作顾虑重重,怀疑自己能否正常工作与生活。对脑外伤此从医学角度向病人讲解,诚恳地告诉他们各项检查都正常,只要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很快便能痊愈,而且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

耐心倾听脑外伤后综合征病人中女性较多,情绪多变,针对这一特点,北京黎明医院专家提示:应认真倾听其主诉,耐心解释其提出的问题,引导其阅读一些娱乐方面的书籍,观看一些令人快乐的电视节目,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使他们感觉到温暖,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给予鼓励因此类病人大多无器质性病变,在情绪稳定时,都能做一些很细致的工作,所以,及时地给予引导,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有一个客观的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生活护理

1.脑外伤后遗症病人注意居室的安静、光线宜较暗、减少对病人的一切干扰。

2.病人记忆和智能受损时,使其表述症状困难,因此症状具有隐蔽,不典型和多病共存的特点。需要全面仔细观察病情变化。

3.对慢性期病人不要改变原有生活习惯。例如早起、洗漱、进食、物品放置等均可顺其自然。尽量鼓励个人生活自理和做自己喜欢的事。增强病人的责任心,如负责自己居室的门窗开关、清洁床头桌、扫地等,使其对生活保持信心。

4.保持生活起居、饮食、睡眠的规律性。逐渐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5.对有精神症状的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发精神症状的各种因素。

6.按病情需要给予充足营养和水份,必要时鼻饲或静脉高营养。

危重颅脑外伤 篇3

【摘要】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危重颅脑损伤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情况和患者清醒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平均清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加速患者清醒。

【关键词】危重颅脑损伤;高压氧;神经外科

【中图分类号】R651.1+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090-02

颅脑损伤是临床中常见神经外科创伤,可单独存在,或伴有其他损伤[1],危重颅脑损伤的发病率占颅脑外伤患者的19%左右,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高。为进一步研究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治疗方法,我院选取96例患者进行分组试验,结果证明采用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治疗总有效率和GCS评分高,临床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导致颅脑受损陷入昏迷,其中颅内血肿52例,脑挫裂伤25例,脑干部损伤12例,其他颅脑外伤7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男35例,女13例,年龄23~65岁,患者昏迷病程8~32d,平均病程(15.45±2.59)d;观察组男34例,女14例,年龄22~64岁,患者昏迷病程9~31d,平均病程(16.02±2.97)d;排除濒临死亡患者和脑脊液漏出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单纯神经外科常规治疗:随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对创伤部位进行消毒,给予患者20%的甘露醇注射液(H20033664,福建强生制药有限公司)250ml静脉滴注,以降低患者颅内压,待患者体征平稳后进行手术治疗;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切开气管并给予患者抗感染、护脑、营养支持、平稳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对患者给予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于常压下供氧。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将患者推入高压氧舱(NG双人型高压氧舱,浙江医疗器械公司),根据实际温度调节舱内温度,保持在18~26℃之间,空气加压为0.2MPa,保持1/2h,控制氧浓度≤80%;待患者稍事休息后,降低空气压力并保持1/2h;若患者病情严重或气管切开,不能自行呼吸,医疗人员可进入舱内帮助患者处理呼吸道分泌液,保证患者呼吸通畅;维持1次/d高压氧治疗。

1.3观察指标治疗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GCS评分情况[1]和患者清醒时间。

1.4疗效判定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清醒,意识恢复,GCS评分≥15分;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患者清醒,但意识稍有模糊,10分≤GCS评分<15分;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患者未清醒,脑组织仍处于缺氧状态,GCS评分<10分;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08%;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GCS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为(15.24±2.68)分,对照组患者GCS评分为(7.12±1.45)分,两组患者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清醒时间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58.62±9.33)h,观察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23.57±6.82)h,观察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颅脑损伤根据颅脑解剖部位分为头皮损伤、颅骨损伤与脑损伤,三者可合并存在;头皮损伤包括头皮血肿、头皮裂伤、头皮撕脱伤;颅骨损伤包括颅盖骨线状骨折、颅底骨折以及凹陷性骨折;脑损伤包括脑震荡、弥漫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以及脑干损伤等[2]。患者颅脑损伤常见原因为意外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施工事故以及摔跌伤等;患者临床表现为意识不清、神经功能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瞳孔和生命体征异常等,危重颅脑损伤患者常表现为水、盐代谢紊乱,高渗高血糖非酮性昏迷,脑性肺水肿和脑死亡等,若治療不及时或治疗不当,患者可致残或死亡。临床治疗危重颅脑损伤多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主要包括颅内压监护、亚低温治疗、脱水治疗、营养支持疗法、呼吸道护理、脑血管痉挛防治以及脑神经保护药物等,其中临床中应用最广的治疗方法为高压氧治疗,其主要是指患者在一个高于大气压的环境里吸入100%纯氧治疗疾病的过程,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脑外伤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主要作用在于:①提高氧分压、增加血氧和组织氧含量;②提高氧的弥散率和有效弥散距离;③促进患者脑血管收缩,减少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④由于脑组织血管丰富,高压氧不仅可以促进侧枝循环形成保护“缺血半影区”内的神经细胞,而且大量微血管的形成能够修复某些病变的脑血管;⑤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吸收;⑥改善脑代谢,恢复患者正常脑功能,提高颅脑外伤治愈率。研究结果证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平均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总而言之,采用高压氧治疗神经外科危重颅脑损伤,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血液循环,缩短患者昏迷时间,提高治疗有效率,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王忠诚,赵元立.加强颅脑外伤临床基础研究提倡规范化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17(03):133-134.

[2]刘彦青.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J].健康之路,2013,12(01):73-74.

危重颅脑外伤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6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 使用抽签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研究组患者23例, 男14例, 女9例, 年龄18~61岁, 平均 (41.2±2.7) 岁;参照组患者23例, 男15例, 女8例, 年龄18~63岁, 平均 (41.7±3.1) 岁。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进行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 对其进行止血、脱水、抗感染、营养支持以及维持体内循环等治疗。其中, 研究组患者在其发病的30 d内进行高压氧治疗, 参照组患者在其发病的30 d后对其进行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方法为:使用空气加压舱, 选取压力为0.2~0.25 MPa, 持续加压20 min, 保持压力持续85 min, 对其进行减压的时间是15 min, 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时, 需要进行面罩吸氧, 每次治疗时间为2 h, 1次/d, 患者连续接受1个月的治疗效果最佳[2]。在一年后对患者进行随访, 对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 (6.01±1.98) 分, 治疗后的评分为 (11.21±2.03) 分;参照组患者治疗前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 (6.19±1.86) 分, 治疗后 (7.28±1.93) 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3%, 明显优于参照组的5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例 (%)

*与参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神经外科属于外科的分支, 以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治疗[3]。颅脑外伤是神经外科中的一种常见疾病,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颅脑外伤的发病率占全身外伤性总发病率的20%。颅脑外伤一般是因为患者的头部受到外界暴力所致, 比如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以及重物砸伤等[4]。高压氧治疗主要是指患者在一个超大气压的环境中进行纯氧气的呼吸, 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清抗体的浓度, 有效的改善外伤患者的预后效果, 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并降低其致残率。此外, 根据临床资料表明, 在患者发病后尽早对其进行高压氧治疗,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本研究在不同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发现, 研究组治疗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由此可知及时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不同时间使用高压氧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于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46例危重颅脑外伤患者, 使用抽签法将其分成研究组和参照组, 研究组在患者发病的30 d内进行高压氧治疗, 参照组患者在发病的30 d后进行高压氧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对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治疗,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为91.3%, 明显高于参照组的56.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研究组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研究发现, 及时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颅脑外伤,治疗方法,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彦青.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J].健康之路, 2013, 12 (1) :73-74.

[2]石凤才.神经外科危重颅脑外伤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8 (31) :50-52.

[3]王魁先.探讨危重颅脑外伤患者神经外科临床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7) :164-165.

危重颅脑疾病68例临床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危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 其中男43例, 女25例, 年龄31~59 (平均53.2) 岁。术前意识状态:浅昏迷14例, 中度昏迷33例, 重度昏迷21例。

1.2 方法

68例患者均行手术方式治疗, 患者从发病到手术时间6h~7d, 平均31.3h。其中, 43例患者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25例患者行经钻孔扩大骨窗开颅术;13例患者经颞顶枕叶皮质下入路, 21例经大脑外侧裂入路, 34例经颞中回入路。

1.3 疗效判定

ADL为依据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分五个等级:Ⅰ级: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彻底恢复;Ⅱ级:患者恢复独立生活能力, 同时恢复部分社会生活能力;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恢复, 但仍稍需人帮助;Ⅳ级:患者意识清醒, 但仍卧床不起, 日常生活需要他人帮助;Ⅴ级:患者仍处于植物生存状态。其中Ⅰ~Ⅲ级为效果良好。

2 结果

68例中, 9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死亡, 患者生存率为86.8%, 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 56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等级为I~III级, 占76.5%。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导致老年患者死亡的常见因素之一。因此, 合理把握手术适应症、手术时机, 同时选择合理入路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 血肿清除术主要包含成形骨瓣术及小骨窗开颅术。其中小骨窗开颅术的切口通常是颞部横或斜形切口, 咬除颅骨骨窗30~50mm, 对患者影响较小, 通常经大脑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 对于伴有皮质损伤现象的患者则通常经颞中回入路。对于伴有较高颅内压且伴有明显脑膨隆症状的患者, 则通常给予其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操作应小心谨慎, 禁止粗暴操作, 尽可能避免过度牵拉周围脑组织, 从而有效减少对手术质量的影响。血肿吸除过程中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 缓慢将血肿吸除。同时避免吸引器活动范围过大, 防止将正常或水肿脑组织吸出。另外给予患者彻底有效的血肿止血, 对于静脉出血患者, 可给予其明胶海绵或棉片止血。同时关颅前利用生理盐水冲洗血肿腔。对于血肿破入脑室的患者, 给予其脑室外引流治疗, 防止患者出现术后脑积水。

摘要:选取我院收治的危重颅脑疾病患者68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8例中, 9例患者在治疗期间死亡, 患者生存率为86.8%, 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 56例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等级为IIII级, 占76.5%。给予危重颅脑疾病患者相应的手术治疗,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危重颅脑,脑出血,血肿清除术

参考文献

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邢台市第一医院2004~2007年, 共收颅脑外伤患者200余例, 致精神障碍者23例, 男18例, 女5例, 年龄18~53岁, 中位年龄33岁。

1.2 临床症状

颅脑外伤致精神障碍一般发生在神志清醒后的恢复期, 神经系统检查并无客观体征, 23例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病阳性特征。轻者出现烦躁, 没耐心、责任心下降;重者出现典型的反社会人格障碍或冲动人格障碍。颅脑外伤后综合征如:头昏、头痛、恶心、烦躁、近记忆力减退是有器质性基础的, 脑外伤导致微小的脑组织挫伤、破坏了脑组织的微结构, 影响了脑脊液的循环和代谢, 甚至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导致上述症状的产生[1,2]。

1.3 治疗方法

在治疗方面尚无特效药物, 病情危重、神志不清时, 有手术指征及时手术治疗, 然后给予降颅压、利尿、止血、供能、护脑、增加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2 护 理

2.1 病情严重时的护理

(1) 病情严重、神志不清时, 立即给予吸氧, 头偏向一侧, 以便呼吸道畅通, 配合医师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导尿等, 同时做好陪护亲属的工作; (2) 躁动不安时, 床边加床栏有专人监护, 找出躁动的原因并对症处理后用约束带将其四肢系于床栏上, 并注明时间, 及时放松,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如苯巴比妥等; (3) 保持各管通畅, 及时记录出入量, 控制输入速度, 脑外伤患者输液速度宜慢, 每班更换氧气管, 每天更换头部引流袋和集尿袋1次, 同时用络合碘棉球消毒尿道口周围, 倾倒尿液时先用络和碘消毒集尿袋出口再夹闭导尿管倾倒以防感染, 更换头部引流袋时用止血钳夹住头部引流管以防空气进入, 并记录各流液的性状和量, 为医师提供参考; (4) 生活护理:每天用生理盐水等清洁口腔2~3次, 每1~2小时翻身、拍背1次, 每天床上擦洗2次, 保持床单清洁、平整、干燥; (5) 有心电监护时, 注意各导联安放部位是否正确, 心电图波形、节律是否正常, T、P、R、BP、SpO2是否正常; (6) 气管插管行气管切开者, 每6~8小时更换气管切开护理盘1次。

2.2 恢复期的护理

恢复期的护理主要以心理护理为主。病情稳定, 神志转清后, 除一般的护理外, 还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护理对这类患者的康复起促进作用, 那就是心理护理[3]。 (1) 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情绪多变, 针对这一特点, 认真倾听其主诉, 耐心解释其提出的问题, 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要求, 使其感觉温暖, 情绪逐渐趋于稳定。 (2) 解除疑虑:要耐心地劝导、解释, 对患者关心体贴入微, 使他们走出误区, 告诉他们只要心情愉快, 配合治疗, 很快便可痊愈, 而且能与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 (3) 鼓励:在情绪稳定时做一些细致的工作, 及时给予引导, 使其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 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多说些赞许的话和做些激励的工作, 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 (4) 建立良好的医、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同情关心患者, 取得患者的信赖, 使其愉快的接受医护人员的劝告和医疗护理, 同时让患者相信只要认真配合治疗, 病情很快就可痊愈。 (5) 患者康复出院时, 嘱患者在家按时服药, 巩固治疗, 注意营养和休息, 保持愉快的心情, 进行定期复查并且进入社区跟踪调查, 不适随诊等健康教育。

3 结 果

经过我们全院医护人员的大力协作和患者的积极配合, 23例精神障碍患者经过3~6个月的治疗和护理, 大部分患者已痊愈, 有20例已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其余患者生活均能自理。

4 讨 论

综上所述, 颅脑外伤患者抢救及时, 治疗满意, 神志大部分转清, 但大部分患者易产生精神障碍, 病情较长, 在治疗无特效药的情况下, 我们的护理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 尤其是在康复期的心理护理更加重要。因为发病年龄平均为33岁, 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 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这项整体的护理工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湖.轻微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0, 7 (1) :24-26.

[2]唐宏宇.头部创伤后精神障碍的司法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 2001, 5 (1) :10-14.

手术治疗颅脑外伤临床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0例患者为我院2010年7月-2012年8月收治, 均经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 确诊为颅脑外伤。男84例, 女66例;年龄18-72岁, 平均年龄54.6岁;入院时GCS评分:78例患者3-6分, 72例患者7-8分;发病原因:72例患者为交通意外, 15例患者为酒后伤, 15例患者为击打伤, 18例患者为高空坠落伤, 30例患者为其他原因受伤;150例患者经过颅脑MRI或CT检查确诊:33例脑震荡, 33例颅脑损伤, 33例脑干损伤, 21例脑挫伤, 63例其他损伤;78例患者为闭合性脑外伤, 72例患者为开放性颅脑外伤。

1.2 治疗方法

75例保守组患者主要接受保守治疗:应用Ca2+拮抗剂, 防止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创伤性脑水肿及脑血管痉挛, 视患者具体情况应用纳洛酮, 控制患者颅内压, 避免患者循环及呼吸系统发生病理性变化。75例手术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采取标准的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 清除脑部血肿, 避免颅内压过高造成继发性脑组织损伤。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显效:

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患者病情平稳良好;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 但未消失;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不明显, 甚至患者病情加重。

2.2 治疗效果

2.2.1 治疗后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情况比较

由表1可以清楚的看出, 手术组患者在心电图、呼吸、意识及颅内压降低等方面明显优于保守组,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2可看出, 手术组总有效率高于保守组, 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 手术组治疗效果好于保守组。

3 讨论

颅脑外伤在日常生活中较常见, 多由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作用导致患者头皮撕脱、头皮裂伤、颅内及皮下血肿、颅骨骨折、脑震荡和脑部挫裂伤等。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颅脑外伤大多在发病早期即可明确诊断, 从而能指导临床医师及时治疗, 避免致死致残现象的发生[3]。而临床中对于颅脑外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 部分患者可以视具体情况给予内科保守治疗, 本文对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进行了临床分析。

由本文可明显看出, 手术组在治疗效果及生命体征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 两组患者均未见治疗不当导致严重并发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证明两种方法治疗颅脑外伤均安全有效。手术组患者通过开颅进行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 避免颅脑内血肿持续存在压迫脑组织带来的各种临床症状, 也避免颅内压过高继发脑组织缺血缺氧损害, 可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 促进患者康复[4]。手术组患者治疗时间及药物用量远小于保守组, 有利于减轻患者精神及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通过本文研究我们发现, 对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 只要符合手术指征,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对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敬业, 只达石, 靳永恒, 等.急性重型脑损伤453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 3:141-143.

[2]杨小明, 董朝晖, 郑文平, 等.特重型颅脑损伤相关问题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22) :56-57.

[3]张晓璐, 李坤正, 卢甾平.迟发型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J].医师进修杂志, 2003, 26 (6) :53.

颅脑外伤的手术时机探讨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性41例,女性25例,年龄13~75岁,平均30.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8例,打击伤及砸伤15例,跌伤、坠落伤13例。

1.2 血肿类型

硬膜外血肿20例,硬膜下血肿26例,脑内血肿4例,混合性血肿16例。硬膜外血肿血肿量均>30mL,后三者均有不同程度脑挫裂伤,血肿量15~120mL。

1.3 主要临床表现

Ⅰ组:由神清转为躁动,嗜睡,模糊共35例,17例出现患侧瞳孔稍大或缩小,但瞳孔对光反射仍灵敏,余无瞳孔无改变,9例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阳性体征,GCS评分由14~15分下降到9~12分不等。Ⅱ组:由神清、嗜睡进展至昏迷或昏迷进一步加深者共31例,仅2例瞳孔无异常,余均伴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GCS由13~15分下降到3~8分不等,其中有9例是符合Ⅰ组条件但继续行保守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所致。

1.4 CT检查情况

Ⅰ组CT检查血肿量均>30mL,中线移位<0.5cm,脑干周围池(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消失2例,受压变窄31例,正常2例,均无脑干受压变形。Ⅱ组CT检查均见血肿量>15mL,伴较明显脑挫裂伤;伴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17例,脑干周围池消失及脑干受压变形14例;脑中线结构偏移<0.5cm 15例,0.5~1cm 3例,>1cm 13例。

2 治疗方法与结果

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及破碎坏死脑组织,颅压高者去骨瓣减压。结果:患者出院时按GOS判定标准:Ⅰ组35例:良好34例(97.1%),中残1例(2.9%)。Ⅱ组31例:良好8例(25.8%),中残7例(22.6%),重残5例(16.1%),死亡11例(35.5%)。19例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者,良好18例(94.7%),中残1例(5.3%),21例脑干周围池消失者,良好4例(19%),中残2例(9.5%),重残4例(19%),死亡11例(52.4%)。66例中,死亡11例(16.7%),重残5例(8.2%),中残8例(13.1%),良好45例(73.8%),详见表1。

注:两组良好率和病死率比较,P<0.01

3 讨论

颅脑外伤致脑疝时,多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但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很高,主要原因与原发伤严重,继发颅内血肿或各种原因的延误时机,未能得到及时有效抢救等有关[1]。目前多主张争取在患者清醒时或脑疝早期手术[2,3],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国内近期文献报道脑疝早期病死率仍高达37.6%[1]。由于目前尚无颅内血肿早期手术的统一标准,有时对手术指征理解不一样,往往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而增加其病死率及致残率,手术时机选择适当与否关系到患者性命。我们认为应根据患者意识状态、颅脑损伤部位、脑挫裂伤程度、出血量大小、脑干周围池及脑干受压程度、中线结构移位程度等综合分析,尤其是以能体现有无危及生命的脑干周围池及脑干形态改变为主要参考依据,在清醒时或脑疝早期前把握手术时机最为理想。

我们认为,只要严密观察,往往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救治。如意识进行性加重,结合GCS评分下降≥2分时[4],应及时复查CT,如发现血肿增大,幕上>30mL,幕下>10mL者,及时手术,而不应过分强调其中线、脑室、脑池是否明显受压偏移,是否昏迷及瞳孔散大才考虑手术与否,对血肿量稍低于前者经加强脱水治疗,意识加重无改善或继续恶化者,应积极手术。任何等待观望将是不明智之举。Ⅰ组35例均是在患者昏迷前、瞳孔无明显散大时手术,结果良好34例(97.1%),中残1例(2.9%),无1例死亡,预后甚佳。Ⅱ组31例均是待其进展至昏迷或昏迷进一步加深,或伴瞳孔散大后手术,除外2例瞳孔无散大者预后为良好,其余29例瞳孔散大者预后为良好6例,中残7例,重残5例,死亡11例。Ⅱ组良好率22.6%、病死率35.5%。与Ⅰ组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其预后明显变差,经济负担明显加重,值得吸取教训。

在临床工作中,部分临床医师在阅CT片时,往往只注重血肿量大小、中线移位程度、脑挫裂伤程度、脑干周围池的消失与否,而忽视脑干周围池在脑疝早期的表现,往往错失手术时机。鞍上池的消失与否是下行性小脑幕裂孔疝的敏感指标[5],因鞍上池受扫描技术的影响,所以脑干周围池的受压或消失,可反映颅内压的状态及脑干受损程度,对脑疝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临床意义[6]。Ⅰ组35例患者均处于脑疝前期或脑疝早期表现,其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或消失者占31例,亦证实这一点。我们认为,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或消失可作为脑疝早期手术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Ⅱ组有9例病变前CT检查,血肿量15~25mL,伴颞叶或额颞顶叶不同程度脑挫裂伤,均有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因其血肿量<30mL,中线移位<0.5cm,神志清醒或模糊,无瞳孔异常,加上对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认识不足,而行保守治疗,待其病情恶化(过半数为急剧恶化)后急查CT提示血肿增大,脑干周围池消失伴脑干受压变形,脑中线结构偏移>1cm,虽予紧急手术,9例患者7死2重残,教训深刻。Ⅱ组CT检查示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11例例血肿量均>30mL,即使无意识障碍,也行手术治疗,另有6例CT检查血肿量<30mL,在意识转差早期予加强脱水治疗病情无改善,立即转手术治疗,结果术中证实血肿均>30mL,伴脑水肿进一步加重。17例中,良好8例,中残7例,重残2例,预后较佳。脑干周围池消失者14例则11死3重残,病死率78.6%,重残率21.4%。文献报道其病死率达80%[7]。本组病死率与其相接近。故应争取患者在脑干周围池消失前或伴脑干受压变形前手术。

我们认为,在对颅脑外伤并颅内血肿的治疗过程中,如意识进行性加重,GCS评分下降≥2分时,应及时复查CT。对手术时机的选择,以以下几点较适宜:(1)应争取患者在清醒时或在昏迷前,瞳孔散大前手术。(2)病情进展至昏迷或昏迷进一步加深,瞳孔散大者应紧急手术。(3)对于脑干周围池受压变窄者,血肿量幕上>30mL,幕下>10mL,即使无意识改变,或意识进行性加重,血肿量虽较少而脑挫裂伤较严重,予加强脱水治疗无改善,应积极手术;如无上述情况,应在ICU监护CT动态观察,做好术前准备前提下,行保守治疗,严密观察,一旦发现意识进行性加重或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变化或CT异常,积极手术。(4)脑干周围池消失或伴脑干受压变形者,紧急手术。

参考文献

[1]刘敬业,只达石,靳永恒,等.急性重型脑损伤453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3:141-143.

[2]段国升,朱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79.

[3]张荣勋,白宝忠,焦保华,等.外伤性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适应证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3:161-163.

[4]谭宝麟,梁金荣.迟发性外伤性颞叶脑内血肿的早期诊治[J].创伤外科杂志,2001,3(增刊):1-2.

[5]滕良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CT表现与预后[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89,3:149-152.

[6]张爱军,姜勇,胡爱华,等.脑挫裂伤时中脑及周围池的CT变化与预后的关系[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256.

小儿颅脑外伤救治护理体会 篇9

2007年2月-2012年1月, 本科室共收住76例颅脑外伤患儿, 其中男41例, 女35例, 年龄6个月~14岁, 其中坠落20例, 车祸25例, 跌倒18例, 打击伤5例, 打扑伤8例。其中诊断有头皮下血肿15例, 帽状腱膜下血肿3例, 头皮裂伤10例, 颅底骨折15例, 脑震荡8例, 硬膜外血肿10例, 硬膜下血肿15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周围环境的改变、各种诊疗操作以及周围他人的言行都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导致患儿对治疗措施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术后康复[1]。在心理护理上, 护理人员的态度很重要, 亲切、和蔼的态度, 最容易消除患儿及其家属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重型颅脑外伤患儿在神志, 体力逐渐好转时, 常有言语不清、头痛、记忆力减退, 失眠等症状, 同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甚至出现癫痫症状, 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家属沟通, 针对患儿病情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且满足家属在健康教育方面需求, 建立感情。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及静脉穿刺技能, 使他们能够信任护士, 愿意接受并配合护士所做的每项护理工作, 以产生最佳效果。

2.2 细致的病情观察

对重型颅脑外伤患儿, 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外, 还要对其思维、行为、言语、记忆、定向力、感知等情况进行细心观察,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并做好生命体征变化记录。用GCS分级[2], 判断意识情况。如伤后即出现一侧瞳孔散大, 若神志清, 病情稳定则应考虑以下3种情况:外伤性散瞳、视神经损伤和动眼神经损伤[3]。患儿意识障碍加深、Cushing三联征的出现, 常常为颅内压增高脑疝发生的先兆, 应及时报告医生, 行对症处理。小儿颅骨骨折以颅缝分离、线形骨折或凹陷性骨折较多, 伤后多发生呕吐、抽搐后高热, 因此, 生命体征变化快, 病情十分凶险, 护士要细心观察病情, 同时备齐各种急救药品及仪器。对颅脑损伤较重的患儿迅速做好开颅手术的各项准备工作, 然后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计划、形成书面材料放入病历中。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外伤后无禁忌证患儿一般应给予10°~30°斜坡位, 有利于脑部静脉回流, 减轻脑肿胀, 以降低颅内压, 且能减少呼吸用功, 改善血气交换, 改善脑缺氧状态, 进一步降低颅内压。由于小儿气管较细, 咳嗽反射差, 患儿往往无力将痰咳出, 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因分泌物堵塞呼吸道而窒息甚至死亡。因此应多听诊双侧肺部呼吸音, 如出现哨鸣音、笛音, 提示痰液粘稠。评估患儿的咳嗽及排痰能力, 及时雾化湿化、应翻身叩背后[4]按需吸痰, 直至肺部呼吸音清晰为止。对短时间内不清醒的患儿应尽早开放气道, 行气管切开。

2.4 头部引流管护理

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早期禁忌引流过快, 因患儿处于高颅内压状态, 骤然降压可引起颅内出血或脑疝形成。严密观察记录引流液量、颜色、性质,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防止逆行性感染。注意做好有效的肢体约束, 防止非计划性拔管。

2.5 补液及脱水治疗的护理

由于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 颅脑外伤后引起脑水肿面积和程度均较成人广泛且严重。而术后3~7 d是脑水肿发生的高峰期, 所以术后3~7 d应严格控制补液速度、总量, 予甘露醇脱水治疗是防治脑水肿的重要措施。使用脱水药物如甘露醇时要保证快速按时顺利输入, 设专人看护, 以防患儿躁动而使针尖滑出血管引起局部软组织肿胀坏死。另外, 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及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并进行调控, 防止脱水所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维持患儿内环境的稳定。

2.6 防治并发症

早期应全方位关顾患儿的全身情况, 并采用家属陪伴、舒适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注意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积极防治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尿路感染、褥疮、脑外伤后脑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2.7 康复期护理

应用营养神经药物, 辅予高压氧, 注重康复期综合治疗,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及早进行功能的锻炼, 从简单的发音或被动的肢体活动开始, 由简单到复杂, 由被动到主动, 循序渐进, 有步骤有计划实施, 要多鼓励患儿, 增强康复意识, 提高信心,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快速康复的基础。

3 结果

本组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其中住院时间最短2 d, 最长40 d。

4 讨论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加上儿童神经系统稳定性差, 对损伤的应激性反应高, 机体抵抗力差, 耐受性差, 所以较之成人更需要爱心, 耐心和精湛的护理技术。除了有效的护理措施外, 还要求护士能熟练运用护理技能, 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的精神[5], 切实体会“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的真正意义。

摘要: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 各种致伤因素的增加, 小儿颅脑外伤发生率有逐年增加趋势, 严重影响小儿身体健康甚至造成死亡。据报道, 小儿重型颅脑外伤病死率为15%~20%,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由于小儿有其独特的解剖、生理特点, 本科室自2007-2012年共收治7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儿, 总结护理经验, 认为细心的观察及精心护理这两方面至关重要, 实施有效细致的护理及观察才能促进患儿康复, 大大减少护理并发症, 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小儿,颅脑外伤,护理

参考文献

[1]韩新令, 傅廷亮, 张文同.快速康复理念在小儿外科的应用进展[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0 (3) :220-222.

[2]缭建平, 菇工芳.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体会[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35-437.

[3]陆以佳.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325-325.

[4]刘嫦莉, 李宏伟, 袁丽敏,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32例[J].中国使用护理杂志, 2007, 23 (8) :21-22.

上一篇:个体标准下一篇:债务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