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服务调查

2024-05-03

卫生服务调查(精选十篇)

卫生服务调查 篇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重要的基础平台是全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为了解我国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的实施进展,本研究对全国36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了三年连续性监测,为进一步完善相应政策制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2,3,4]。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调查方法

根据地域、人口和社会经济水平综合选取调查城市,在2007~2009年由卫生部组织开展连续性调查监测,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城市(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普查。所调查36个城市(区)分布均匀,其中东部14个、中部8个、西部14个,覆盖到除港澳台地区以外的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城市在均等化起步阶段属于开展情况较好的城市。共调查827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2408个中心和5870个站。公共卫生服务利用者知晓与利用调查采取机构拦截调查的方式,各城市每个区随机抽取2个中心和2个站,每个中心和站分别调查30名和20名利用者,共抽样478个中心和420个站,有效调查22711人,有效调查率99.87%。

1.2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

本研究制定了严格、细致的全程质量控制方案并规范执行,主要质量控制步骤包括德尔菲法专家咨询,预调查与反馈、调查员动员与培训、监督员的质量监督、数据双盲录入与核查、统计学逻辑检验与核对、随访核查等,保证了调查数据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利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AS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使用的分析方法为描述性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社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条件

2.1.1 机构标准化建设

截至2009年底,36城市(区)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859个(中心2523个,站6336个),按规划设计总体建成率已由2007年的74.10%提升至90.45%。机构的举办主体以政府为主,有76.75%的中心和64.73%的站是以政府直接或所属医疗机构举办。中心和站平均服务人口为3.69万人和0.81万人。

在公共卫生设备配置方面,中心的心电图机(98.40%)、血糖仪(97.68%)、B超(90.29%)、康复理疗设备(82.62%)配置情况较好,站的血糖仪(79.02%)、心电图机(67.77%)、健康教育影像设备(63.74%)和康复理疗设备(52.30%)配置比例相对较高。

2.1.2 公共卫生人才队伍

社区每万服务居民平均拥有6.5名医生和3.3名护士。机构在岗人员以卫生技术人员为主(占机构总人数的83.17%),其中临时聘用人员占31.18%。中心和站平均拥有38名和6名卫技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师(占40.91%),中医师(8.74%),预防保健人员(14.50%)和护士(35.85%);在预防保健人员中有49.88%为兼职,且公共卫生医师的仅占20.63%。医生学历构成:本科30.59%,专科38.05%,中专及以下29.95%,研究生1.41%;职称以初级(46.80%)为主,中、高级职称者分别占38.86%和14.34%。

2.1.3 制度建设

2009年36城市(区)中已有78.79%的辖区制定了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明确了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服务流程;有63.64%的辖区在九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适宜的本地服务项目;有88.52%的辖区制定并实施社区公共卫生考核补助办法,按单位服务综合成本核定补助。

2.1.4 经费投入

三年来各级财政对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呈稳步增长趋势,按照辖区常住的服务人口核定,2009年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已达20.1元,各级投入(比例)分别为中央财政8.7元(32.46%)、省级3.3元(12.31 %)、市级5.6元(20.90%)、区级9.2元(34.33%),有82.86%的城市达到卫生部要求的15元标准。

2.2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进展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人群和疾病特征可划分为针对全体人群、重点人群和疾病预防控制三大类。三年来36城市(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量增长迅速:

(1)健康档案是居民享有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体现。三年来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数大幅提升,2009年中心和站的服务人口建档率已达到68.00%和59.70%,明显高于卫生部提出的30%要求。同时,社区健康教育服务也稳步提高,中心和站平均每周和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健教服务。

(2)重点人群保健服务工作推进显著。2009年中心孕产妇、儿童及老年人保健平均系统管理人数分别达到312.0人、822.7人和1936.2人;站相应管理人数为35.2人、88.0人和573.9人;中心平均开展孕产妇保健1180.5人次(其中产前检查696.2人次,产后访视484.3人次),儿童保健2061.7人次,计划生育服务1334.3人次,站平均孕产妇保健127.2人次(其中产前检查67.2人次,产后访视60.0人次),儿童保健198.9人次,计生服务272.2人次。

(3)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取得实效。三年来社区法定传染病报告基本稳定,开展免疫接种(尤其是计划内免疫)及康复服务量增长明显,中心和站0-6岁儿童预防接种管理人数达到2708.0人和281.0人。对于社区慢性病管理,一方面规范管理人数稳步增长,2009年中心平均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774.3人,糖尿病患者261.2人,站相应规范管理人数为253.3人和88.2人;另一方面,慢性病有效控制率稳中有升,中心高血压和糖尿病平均有效控制率已达72.22%和70.95%,站这一比例为高血压71.15%、糖尿病68.36%。社区精神疾患管理工作也已逐步启动,中心和站重性精神疾患者平均管理人数达47.8人和8.6人。

2.3 社区居民服务知晓与利用

所调查的居民对于社区各项基本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的平均知晓率达到80.24%;各类人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际利用率也较高: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78.87%),3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检查(68.80%),孕产妇孕产期保健(64.67%),高血压、糖尿病定期防治指导(77.67%)。

3 讨论与建议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是体现公共卫生的公益性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民生举措[5,6]。均等化工作虽然是从2009年深化医改开始全面推行,但实际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一直是维护社区卫生公益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这一点从本研究结果也可以得到印证:三年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高覆盖率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政府主导的举办主体性质确保了社区卫生的公益性,随着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提高,机构硬件配置逐步改善,特别是对社区基本公共卫生的政策倾斜和投入力度的加大,各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切实、全面的推进,服务量增长迅速,社区居民接受和利用程度较高,成为促进均等化的有力保障。但均等化不应仅体现在服务数量的增长,而应更加注重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同时,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3.1 存在的问题

(1)社区促进均等化的支撑体系构建尚需完善。

虽然三年来各级政府对于基本公共卫生的投入增长较快,但社区居民实际需求较大、利用率逐步提高是导致公共卫生服务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总体服务成本来看投入力度仍需大力加强;另一方面,虽然服务体制已基本构建,但相应补偿机制尚未完备,有效的监管机制尚未建立,尤其是缺乏针对社区的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考核体系,这都成为了制约均等化发展的制度性瓶颈。

(2)维护均等化的可持续性亟需加强社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支充足、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全面推进均等化的主力军,但目前社区人才配置亟待改善:一是社区预防保健人员(尤其是专业公共卫生人员)配置不足,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水平也亟需提高;二是配置结构不合理,不但兼职人员比例较高,而且有一定比例的临聘人员,影响了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服务提供的实效。

(3)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尚不均衡。

从发展水平来看,各

城市公共卫生服务开展呈现较大的差异性,尤其是在妇幼保健与慢病管理方面,有部分城市的机构尚未开展或实际未进行这些服务(中位数为0),服务项目有待全面拓展;从服务能力来看,中心和站的服务能力差距明显:中心的人财物配置基本稳定,公共卫生服务总体发展较好,而站的公共卫生服务起点低,人财物配置均有待改善,虽然整体发展较快,但在提升服务内涵上仍有较大空间。

3.2 对策建议

(1)在制度建设与经费投入上,应注重政策的综合配套和衔接支撑。首先应明确政府责任,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和公益性质[7,8];同时,应大力加强均等化支撑体系的构建,在稳步加大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配套的补偿机制,理顺经费保障和运行机制;再者,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公共卫生服务资源,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9,10]。

(2)在机构内涵建设上,应使加强人才队伍与强化绩效考核齐头并进,着力建立长效发展机制。首先,应大力加强高素质的社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应以服务的质与量为核心,积极构建以专业评价、监管评价和民主监督相结合的、适宜社区的绩效考核体系,提高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在此基础上,应强化激励和问责机制,深化和细化服务内涵,着力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居民的信任度。

总之,我国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也已全面铺开,当前的发展重点应逐步从体系构建转向内涵建设上来,以公益性为原则,坚持“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着力提升均等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积极建立长效发展机制,让广大居民切实享受到改善健康状况、提高健康水平的福祉。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Z].北京,2009.

[2]刘宝,胡善联,徐海霞,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6):13-17.

[3]卢祖洵,李永斌,王芳,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试点工作进展、成效及值得关注的问题——基于基线调查和常规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9,26(6):321-325.

[4]Jing Xu,Wenxin Wang,Yongbin Li,et.al.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out-patient workload at Chinese health centres.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010;10:151.

[5]冯显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政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9,22(7):9-11,17.

[6]刘琼莲.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及其判断标准[J].学习论坛,2009(9):54-57.

[7]荆丽梅,徐海霞,刘宝,等.国内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及研究现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6):8-12.

[8]张全,曹敏洁.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中政府角色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8):4-6.

[9]于风华,孙经杰,刘瑾.公共财政框架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9(3):101-102.

卫生服务调查报告 篇2

(一)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得到落实。近年来,xxxx区认真抓了落实社区卫生服务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工作。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宣传预防接种和保健知识,对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进行认真筛查和统一管理,积极开展康复护理,入户产后访视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六位一体服务功能基本得到落实。

(二)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优惠政策普及到百姓。自xxxx年1月起,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均实行政府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做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采购、百分之百使用、百分之百零差率销售。群众普遍认为,药品零差率销售是政府为群众解决看病贵所做的最直接的好事。

(三)卫生服务方式有所创新。社区卫生医务人员的服务由传统的坐堂行医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推行上门服务健康管理模式,免费为社区居民健康体检,使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关口前移到家庭;对社区卫生医务人员全面实行绩效考核,强化了激励机制,提升了服务水平。

(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新农合参合居民信息的录入和校验、病人门诊报销、住院报销等工作,在降低救治费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方面成效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到位。群众对公共卫生服务相关政策和制度知晓率还较低,有时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上门体检或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较为困难,有的上门医生还被拒之门外。无论是居民还是医务工作者,传统思维定式还相当浓厚,导致协调配合不力。街道、居委会对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之间的牵线搭桥作用发挥不够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协作和交流较少,卫生资源共享不够充分。

二是硬件建设滞后,人员配置不尽合理。xxxx区大部分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用房狭小,诊疗设备较为落后,基本辅检设备不齐,环境设施较差。服务人员素质不太高、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分布不达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工作量大、待遇相对偏低,付出和收入的矛盾较为突出。

三是经费投入不足。区财政在预算卫生经费时,未完全将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和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分项单列,存在打捆使用的情况,且未考虑公共卫生成本费用。

三、建议和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要以社区干部为纽带,加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沟通联系,大力宣传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积极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扎实开展上门服务和引导居民到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进一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二)完善网络体系建设。要加快xxxx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尽快将白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整体搬迁;对龙门、青莲、青松3个街道办(中心)卫生院更名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积极落实青莲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小龙、都京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提请市政府将六合职工医院整体纳入xxxx管理,将其符合社区卫生服务资格人员并入财政管理。从而完善辖区内街道办事处卫生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大财政投入。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人员工资、办公经费应按时、足额拨付;要加强建设用地协调,促使新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要全额预算购买基本诊疗设备的费用,深入开展基本辅检服务,形成常见病不出社区就可以完成诊断和治疗的格局;要逐步提高职工待遇,强化职工生活保障。

(四)加强协调配合。要对街道(社区)干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知识培训,充分发挥其纽带作用,配合做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同时其他医疗机构要做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完善双向转诊;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信息交流,达到资源共享。

(五)加强管理,提升素质。要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运行的监管力度,加强专业指导,保证惠民政策的落实,让社区居民切实享受到实惠;要加强人员管理,加大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争取实现所有从事社区工作的医务人员都具备资质;要建立高水平人员留得住,不合格人员流得出的用人机制,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整体素质。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研究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反映并探讨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存问题。方法:采用问卷式调查、走访交谈,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不完全;药物价格偏高;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结论: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宣传;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切实提高群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

【关键词】流源乡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提供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的重要载体[1]。据调查,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远远差于城市居民[2]。由此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未达到国家要求,农村居民的健康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保障。我们通过长沙医学院组织的暑期“三下乡”活动对湖南省桂东县流源乡的基层医疗服务现况展开调查,以期对基层医疗现况有切实的了解,让身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加清楚自身责任。同时,引起社会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关注,投放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一、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以桂东县流源乡村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走访问卷调查和定点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发出问卷90份,收回90份。研究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制了《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调查问卷》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问卷》,内容涵盖:村民个人基本信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情况及满意度、药价情况、村民对当地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满意程度。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取得同意后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用统计学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二、结果

(一)基础医疗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

流源乡地处桂东县西南部,辖5个村、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000多人[3]。该乡只有一个医院,即流源乡卫生院。据本调研小组实地调查,该院有核定床位8个,职工总人数6人,包括:医生4名,护理人员1人,工勤人员1人。其中,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3人。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普及

受访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受访者的58.13%。从年龄分布上看,50岁以上所占比例最高,占受访者的65.11%。

受访者中参加新农合的人数占96.51%,其中,非自愿参加的占3.61%;参加者对新农合的了解比率中,非常了解的为13.58%,较了解的为39.51%,不是很了解的为40.74%,不了解的为6.17%。

村民对于新农合政策的满意度评价:满意的占57.14%,一般满意的占33.77%,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

村民对药价的评价:村民在看病过程中,38.35%认为药品价格高;31.51%认为药品价格较高;24.66%认为药品价格一般;5.48%认为药品价格较低。

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62.50%,一般满意的占10%,不满意的占16.25%。

三、讨论与分析

(一)根据当地情况的调查,该地存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人力资源尚不完善的问题。

1.据本次调查,流源乡桃坪村原村卫生室因为医疗设备不足、药品种类少、医务人员技术欠佳等原因,前去看病的村民逐日减少,不久后就倒闭了,使得当地医疗卫生服务紧缺的问题更加严重。建议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机构建设。

2.据卫生部统计,我国普通高校2010年的毕业生规模达631万人,其中医学类毕业生规模达119万人,占18.9%[4]。虽然医学生所占比率大,但是大部分都愿意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完善的大中城市工作,从而造成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全科医生的意识,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刻不容缓。

(二)受访者中,女性、老年人占大多数,青壮年少。因为这样的人口学特征,加上村里平均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对新农合政策不了解的占6.17%。参加者中对新农合满意的占57.14%,不满意的占7.79%,不了解的占1.3%。而满意主要是因为新农合的可报销政策,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贵”的问题,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定点医院医药费用偏高。当然对新农合的宣传简单粗放,可能也是导致农民缺乏了解、产生误读甚至形成偏见[5]的原因之一。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如采用座谈会、工作人员上门介绍等点对点的宣传方式效果相对较好。

(三)关于村民对药价的评价,69.86%的村民认为药价偏高,分析原因是因为这里地势偏僻,交通相对闭塞,经济落后,人民的收入不高。

(四)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满意度

1.村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满意的占多数,但仍有16.25%的人不满意,主要是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

2.据本小组统计,30~50岁的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满意度不高,约30%的人不满意。因为30~50岁的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经济条件,提高了他们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需求水平,侧面反映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尚不完善。

参考文献:

[1]杨文彦.“医改与我”系列策划:基层医疗服务能让百姓放心吗?[J].人民网医药卫生频道,2009.

[2]张瑾.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的实证分析[C].2009.

[3]桂东县流源乡人民政府.桂东县流源乡农业与农村经济形势分析情况汇报.2012.

[4]张莉莉.2010年医学类毕业生就业趋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1).

苏州市儿童卫生服务利用状况调查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样本量

选择苏州市5岁以下社区常住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即先按古城区、新城区和县级市分层,每层600名,然后每个区各年龄组随机抽取30~40人左右,共抽样1 800名儿童。在调查前先征得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后,进行电话调查。调查由经过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完成,同时对调查表进行质量控制,其中有效问卷1 796份,应答率为99.8%。

1.2 调查内容

根据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社区儿童进行电话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儿童近一个月来的常见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发生情况,就诊行为、就诊意向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信息。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所有调查表经核查后,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χ2检验等。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

1 800名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1 796份,应答率为99.8%。其中古城区622名儿童,新城区577名儿童,郊县纳入597名儿童,三个地区所调查儿童的年龄、性别分布基本一致,见表1。

2.2 常见症状发生情况

在过去1个月中,调查对象出现的常见症状中,发热、流涕和咳嗽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0%、38.3%和22.6%。其中儿童流涕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在新城区,为51.1%,咳嗽症状发生率最高的是在郊县,为24.3%。分别对三个地区的常见症状进行比较,其中发热、流涕和腹泻的发生率在三个地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其他:2例手足口(郊县),3例湿疹、1例疱疹和1例喉炎(新城区)。

注:“-”为未做计算。

2.3 不同症状儿童的就诊行为

对有症状儿童的就诊行为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症状的就诊比例有所不同:发热患儿的就诊比例最高,为83.9%;其次是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就诊比例为46.9%;咳嗽、流涕和腹泻症状的就诊比例分别为46.4%、25.3%和40.3%。对不同症状在三个地区的就诊比例进行比较,其中咳嗽、流涕腹泻的就诊比例在三个地区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发热和呕吐的就诊比例在三个地区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

2.4 调查对象的就诊意向

就诊意向调查发现,若儿童出现流涕/咳嗽症状时,70.0%的家长会选择到医院就诊;假设儿童出现发热症状,96.4%的家长会选择到医院就诊;假设儿童出现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92.0%的家长会选择到医院就诊。对不同症状的就诊意向在三个地区进行比较,发现三个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4。

2.5 就诊行为和就诊意向的影响因素

当儿童发生常见症状时,家长未带患儿就诊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病情不重,没必要去医院(81.6%)。在未就诊的儿童中,大部分家长的处理方式是在家休息或自行服药治疗,其中在家休息占57.5%,自行服药治疗占41.5%。比较三个地区发现,采取自行服药治疗的儿童在三个地区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5。

对患儿发病后家长选择到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在古城区、新城区和郊县三地选择就医的原因中最多的是认为医院离家近,很方便;其次是家长认为医院治疗效果更好。而患儿发病后家长选择不到医疗机构就医的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看病人太多,其次是医院看病太贵,第三是医院离家太远,不方便。

3 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在儿童发生常见症状时,古城区的就诊率相对新城区和郊县更高,说明在新城区和郊县的儿童中仍然有较大的卫生服务需求,提示本市应充分利用县区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这需要相关卫生部门对基本医疗单位资源配置进行合理安排,例如政府在儿童卫生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中,主要应支持一线卫生服务机构,特别是乡村两级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减少对医院特别是市级以上医院的政府支出。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市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压力,同时也可以确保本地市区和乡镇儿童平等地获得卫生服务的机会[2]。另一方面,提示要想提高儿童对基本医疗资源的利用率,还需要各服务机构加大对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使人们正确认识并主动获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儿童就医同样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此次调查发现,儿童不到医疗机构就诊的最主要原因是看病人太多、挂号难及看病医药费太贵等。产生这两大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相关医疗资源总体供应不足,其次是苏州市本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有报道指出,目前综合性医院的儿科渐渐萎缩,儿童药物严重不足,儿科医务人员数量少。“门急诊总量少,开放病床少,住院患儿较少,致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降低,没有规模效应”是当前综合性医院儿科的真实写照[3]。说明儿童看病难、看病贵,不仅是缺医院,而且还缺医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多部门合作,加大对儿科的扶持力度,完善用人机制。卫生部门可增设学术水平较高、功能完善的儿科诊疗中心,满足广大儿童患者群体对儿科诊疗服务的需求,缓解看病难的问题[4]。其次,需要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针对儿童医药费用报销的比例,使更多的儿童获得基本医疗保障。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研究发现,对于儿童患病后家长不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看病人太多、等待时间太长及就医麻烦等。对于儿童患病后家长到医疗机构就诊考虑的主要因素是医疗机构距离远近以及医疗机构的治疗效果。说明家长在考虑是否带儿童就医时的首要影响因素已经不仅仅是经济状况,而更多的是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的质量问题。虽然多数研究都表明家庭经济状况是儿童就医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5,6],与本研究中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苏州市地处长江三角洲,是目前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居民经济状况相对较好,所以儿童就医时家长会优先考虑选择高质量的卫生服务[7,8]。

本次对儿童就诊情况的调查显示,患病儿童中有41.5%会在采取的治疗措施中选择“自行服药治疗”;同时比较苏州市三个地区发现,采取自行服药治疗的儿童在三个地区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尤以郊县的儿童最多。另一方面,在调查就医行为时发现,在患儿不去就诊的原因中,家长认为“病情不重,不需要去医院”的比例最高(81.6%)。结合两个结果可以看出,由于家长认为儿童病情不重,所以选择自行服药治疗。在Dongfu Qian等[9]人的研究中提到,约有70%患有上呼吸道感染轻微症状的儿童在医疗时选择自我治疗。可以看出,自我治疗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成人的医疗中,在儿童中也普遍存在[10,11]。对成人的自我治疗现象,国家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在居民身体出现不适时有70%选择自我治疗,即居民患病后不去医疗机构就诊,而是到药店购药,自我治疗[12]。我们认为,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出现自我治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医疗保障覆盖水平不够高,特别是在儿童中;二是医疗费用增加过快;三是低收入人群卫生服务可及性较差;四是居民健康知识增多、时间价值观念改变使更多的居民采取自我医疗[13]。但是,对于儿童的自我治疗现象,需要认识到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由于他们自身发病特点,就医情况复杂,往往会因为家长自行医疗,导致药物滥用,贻误病情,加重疾病经济负担。所以,针对自行吃药治疗这一现象,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对父母进行宣教工作,指导家长对患病儿童进行合理用药,并普及科学就医观念,同时也让家长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服务质量[14],充分利用好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感谢美国CDC对本项目的经费支持以及苏州市疾控中心相关人员在本次调查中的大力协助!)

摘要:目的 了解苏州市儿童卫生服务利用情况,初步分析影响卫生服务利用的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的设计和随机抽样的方法,对1800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进行电话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过去一个月内发热、流涕和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7.0%、38.3%和4.0%。对不同症状的就诊行为分析,发热患儿的就诊比例最高,为83.9%;其次是有呕吐症状的患儿,就诊比例为46.9%。对就诊意向分析,若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呕吐/腹泻等症状时,选择就诊的比例分别为96.4%、70.0%和92.0%。影响就诊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家长选择自行服药治疗,影响就诊意向的主要原因是医院看病人太多。结论 苏州市儿童流感等常见症状的发生率较高,应诊行为和意向在市内三个城区存在差异。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工作总结 篇5

近期,**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省卫生厅统一部署要求,通过落实明确调查目的、突出调查重点、抓好督导检查等措施,深入扎实地开展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工作。

一是明确调查内容。卫生系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强调本次调查工作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水平和特点、变化及影响因素;城乡不同医疗保障制度的覆盖水平及对居民医疗卫生服务产生的影响;重点人群卫生服务利用情况、特殊需求、服务障碍;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满意度及其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医务人员的工作状况、感受、投入、压力、满意度等5方面内容。为评价医改效果、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水平等提供科学依据。

二是突出调查重点。按照“以家庭调查为主、机构调查为辅”原则,重点开展了三项具体工作:对抽取的涉及5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600户居民开展了家庭健康询问调查;在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各抽取临床医生20名、护理人员10名,在每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各抽取临床医生5名、护理人员3名、防保人员2名开展医务人员问卷调查;对抽取的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埠河镇中心卫生院、狮子口镇中心卫生院等8家基层单位开展了医疗卫生机构问卷调查。

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探讨 篇6

【关键词】 基层卫生经济学;问题及思考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06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经济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指导政府制订科学而高效的卫生政策,指导医疗机构和医药企业制订科学的经营策略,指导消费者选择正确的消费行为。研究指导卫生服务需求、卫生服务供给、卫生服务价格、卫生服务市场、药品流通体制与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卫生总费用、医疗保障制度构建、卫生资源优化配置、医疗机构的成本分析与核算、疾病经济负担与健康投资分析、卫生经济分析与评价方法。本人根据工作实际和目前基层卫生经济学管理的现状谈一些个人看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经费投入不足

1.1.1 仪器设备投入与其维护经费不配套 2003年以来,国家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

仪器设备的投入是近半个世纪力度最大的一次,主要反映在交通、通讯设施、流行病学检测仪器、应急处理车的投入。先进的通讯设备,真正做到快速反映,换句话说,就是应急预案能够保证做到通讯渠道畅通、反映机制灵敏、检测数据准确、指挥系统有效。但由于投资配比不够完善,给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带来了新的困难:一方面国家给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配备的高精端仪器设备提升了公共卫生体系的监测与监控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相应的配套经费投入,仪器设备正常维护的经费都不能保障,造成仪器设备。

1.1.2 专项防病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艾滋病经费供小于求。2006年公布的国务院令《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五章第四十一条至第五十一条规定:国家政府机关应该将防御艾滋病工作列入地方经济社区发展总纲要,不断增加艾滋病的宣传、监管、治疗工作并完善网络服务,壮大专业治疗团队。各级政府通过对艾滋病防御工作经费需求的计算,将其列入相关政府财政预算。地方政府根据相应职责承担艾滋病的预防及监控工作。国务院卫生部及其他相关部门通过蔓延趋势,确定国内对防治艾滋病的传播、监管、调查、治疗等项目。中央财政部门对在艾滋病泛滥地区及贫困地区实行的大型艾滋病防御和治疗工作增加支援。而我市的疾控体系至2002年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投入的艾滋病经费不到150万元。结核病经费投入为不断加深结核病的防治工作,控制结核病的传播,确保百姓体质良好,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的通知。通知对地方各级政府对结核病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人力保障、经费保障都有了严格的要求,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结核病防治经费的投入,根据当地情况建立健全结核病防治体系。自2001年开始,国家中央财政部门及地方政府部门均成立防治结核病专项经费或根据地方不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将防治工作预算列入地方财务预算以增加对结核病的资金投入。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以来地方政府并没有将结核病专项经费列入部门预算,仅配套了结核病CIDA项目经费168万元。计划免疫管理经费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每年完成一类疫苗接种任务及计划免疫相关管理工作需要地方政府需投入专项经费2147.1万元。但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实施七年来,全市政府安排的一类疫苗补助经费仅480万元(含冷链运行经费)。

1.1.3 人员经费补助不足我国越往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费越得不到保障,全市现有卫生防保人员3321人,其中:在职职工1706人,年需人员经费14317万元,而实际地方政府投入的人员经费仅7756万元(绩效前仅4627万元),造成防保队伍很不稳定。经了解这些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四点:一是部分部门对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下的公益卫生事业以及社会保障认识不全面,且作为疾病预防控制部門自身对其宣传不力。二是政府投入力度不够,管理不全面,以至于使公共卫生机构举步维艰。发展严重滞后、三是发展不平衡,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城市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达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发展不均衡。四是机构内部资金流动存在缺陷,服务者工资、运行开销、发展经费等缺少固定来源,只能靠服务维持经费,无力于全身心投入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以上所述阻碍了卫生服务的长远积极发展,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障碍,需引起警戒。

2 经济学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人才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基层卫生服体系经济学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卫生服务的职责所在。最近,我国致力于完善卫生基础条件,设备质量逐渐增强,工作条件不断完善。相比而言,以基层人员为首要的员工素质不高,能力不够等现象逐渐浮现。在人才严重缺乏的条件下,我们所担负的任务远远不能解决广大群众的需求。“国之大计,教育为本”。人才建设成为卫生部门的长远任务迫在眉睫。通过与教育、人社等机关的配合以及对卫生人员的需求分析,努力培养适宜的卫生人员,使人才供应与需求保持平衡。另外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加强对卫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培训,争取造就出一批管理能力优秀、公共服务意识强烈、政治基础坚定的优秀管理干部人员。但要预防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最终还是要靠人来完成。而我国越往基层,防保人员的素质越低,因而提高人员素质,重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本世纪的一项重点工程。

在2006年于北京召开的北京论坛分论坛“健康安全与保障”大会上,相关人士表明,我国正在面临着公共卫生人员不足和人才流失严重等现象,当前首要任务是培养全方面多技能的应急人员。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普通高校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两个渠道来培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人才。同济学院的聂绍发教授表明,国内关于应急人员的培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人员数量相对缺少。我国有将近14亿的人口,但是全国却只有67所开设有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专业的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人数也只有6500人左右,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说显得杯水车薪。二是员工团队不稳定,人才缺失问题突出。据统计,县、市、省、三级疾控中心人员的调出/调入比值为1.22、1.15、1.16,结果显示调入人数要高于调出人数;调出/调入人员的平均素质分数比值是1.19,看得出调出人员的素质要相对调入人员的素质较高。三是应急人员整体素质有待增强,培养方式需要改进。相关人员称,有效的处理突发卫生情况急需一批知识全面涉及面丰富的应急人才。建议当地的相关政府部门增加应急人才的培养速度,同时,为了给应急人才的开发提供政策和经费上的支持,也应该将团队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的人员开发和投入加到应急人才培养的计划和发展中来。另外还要注意不断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努力培养高水平多方面的应急人才。

3 建议与对策

为了切实做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卫生经济学的研究,解决好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经费保障和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特别是加大农村和基层防保机构的经费投入,尤其对欠发达地区的卫生机构的经费投入。针对我国的国情人口多,人均经济水平低。东西部经济及我省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特点,建议政府在对公共卫生投入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其次,注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加强基层卫生人才的培养,还要按照不同地区发展情况和需求的差异,培育出对口的专业人才。从下到上提高基层卫生体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养成良好的人员素质。提倡大学生毕业后回到农村基层就业,提高整体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加深对基础科目的建设,致力于创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卫生人员团队。吻合人、财、物与经济学的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 李卫平,石光,赵琨.我国农村卫生保健的历史、现状与问题[J].管理世界,2003,(04).

[2] 刘澍;朱晓卉.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一项基于石家庄市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个案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状调查 篇7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调查报告,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 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1]。为深入了解和掌握甘肃省的社区卫生服务状况, 我们结合工作实际, 于2008年9月至10月组织甘肃省各级卫生监督机构, 对甘肃省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服务对象及居民的满意度、利用率情况等进行了调查, 现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甘肃省各市 (州) 、县 (区) 级 (除兰州市外) 卫生监督机构日常监管范围内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1.2 调查内容及方法

1.2.1 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状况

医疗服务情况的调查内容重点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持证及许可的相关内容, 从业医生、护士相关资格证件的合法性、有效性等;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查内容重点为传染病疫情报告、消毒隔离、医疗废物处置和预防接种工作的制度建立、设施设备和工作落实情况等。

调查方法是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卫生监督人员, 按照甘肃省卫生厅卫生监督所制订的调查方案 (包括调查表) 对每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现场调查。

1.2.2 服务对象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利用率

满意度重点包括服务对象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卫生服务的方便和合理性、安全性、经济性等以及总体评价上的满意程度, 满意程度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3个层次;利用率包括居民对其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情况和就诊、选择情况。

调查方法是随机抽查各市 (州) 、县 (区) 辖区内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2个 (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少于2个的全部调查) , 满意度是在每个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出口, 随机调查20名就诊患者 (即服务对象) ;利用率是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在每个被调查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辖区范围内随机抽取2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2 调查结果

2.1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情况 (见表1)

结果显示, 除兰州市外, 甘肃省其余13个市 (州) 均对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了调查工作, 并上报了调查结果。13个市 (州) 共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1家, 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家, 社区卫生服务站311家;从机构性质看, 属国有者258家、占62.8%, 属企业者32家、占7.8%, 属民营者101家、占24.5%, 属其他者20家、占4.9%;从持证情况看, 有368家取得了《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占95.1%, 其中由市 (州) 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发证的有278家、占75.5%, 由县 (区) 级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发证的有90家、占24.5%。由于个别许可证存在过期等原因, 实际持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者为355家。

2.2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服务情况 (见表2)

本次共调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387家, 355家持有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持证率为91.7%;检查执业医生1 522人, 1 383人持有《医师执业证书》, 持证率为90.9%, 其执业地点、科目符合要求的有1 220人, 合格率为80.2%;检查护士1 151人, 1 009人持有《护士执业证书》, 持证率为87.7%, 证件合格的有986人, 合格率为85.7%。

2.3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情况 (见表3)

在被调查的387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 有门诊日志者351家、占90.7%, 有传染病报告登记本者356家、占92.0%, 传染病疫情按时上报者377家、占97.4%;一次性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者385家、占99.5%, 对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者285家、占73.6%, 有消毒记录者313家、占80.9%;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者358家、占92.5%, 进行无害化处理者367家、占94.8%, 有处理记录者316家、占81.7%;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96家、占50.6%, 其中疫苗存放符合要求者194家、占99.0%, 疫苗出入库和使用有记录者192家、占98.0%。

2.4 服务对象及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利用率的调查结果

2.4.1满意度调查结果 (见表4、表5)

共对29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5 646名服务对象进行了满意度调查。表4结果显示, 对服务安全性满意者占81.8%;对服务态度满意者占81.8%;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方便和合理性满意者占79.2%;对技术水平满意者占68.9%;对环境和设施满意者占66.8%;对收费价格满意者占63.0%。表5结果显示, 在问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该加强的方面时, 选择“环境设备”者占49.3%, 选择“技术水平”者占38.5%, 选择“医疗费用”者占37.2%, 选择“健康知识宣传”者占26.0%, 选择“服务态度”者占23.6%, 选择“就诊流程”者占16.9%, 选择“无”者占9.9%, 选择“其他”者占0.9%。

2.4.2利用率调查结果 (见表6)

共调查29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范围内的5 701名居民, 其中知道本人居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4 759人, 占83.5%;在居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过的有4 061人, 占71.2%;在就诊首选医疗机构中, 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3 200人, 占56.1%。

3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

(1)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 自1997年开始试点, 逐步在甘肃省全省推开, 目前, 甘肃省各市 (州) 、县 (区) 所在地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本次调查的13个市 (州) 78个县 (区) 现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411家, 平均每个市 (州) 达到了32家, 每个县 (区) 平均至少达到了5家, 服务机构和覆盖人口逐步增加,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全面展开。

(2) 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逐步完善, 初步起到了便民、利民的作用。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有80%左右的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服务安全性、服务态度及方便和合理性满意;60%以上的居民对技术水平、环境和设施、收费价格满意;50%以上的居民就诊时能够想到首选居住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这说明社区卫生服务获得了多数社区居民的信任和好评, 其融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基本医疗“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并初步起到了便民、利民的作用。

(3) 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过程中, 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做了大量工作,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绩。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从甘肃省总体情况看, 97%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按时上报传染病疫情;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99%以上符合要求;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无害化处理;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承担辖区内的预防接种工作, 其疫苗存放和出入库记录95%以上符合要求。

(4) 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通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 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责任医生长期面向社区居民和患者, 形成了以社区为范围的包干责任制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使初级卫生保健的各项工作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切实的保证, 使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0~7岁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城市初级卫生保健得到了巩固和提高。

4 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已有整整11年, 但从甘肃省的总体情况来看, 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起步晚、底子薄, 虽然近年来加大了工作力度, 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是各级政府在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过程中, 存在认识不到位的现象, 在运行过程中各部门不协调、不配合, 致使一些政策得不到落实。二是医务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意义缺乏认识, 对开展除医疗服务以外的其他工作不够重视。三是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存在片面性, 只注重看病, 对预防保健的认识较肤浅,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的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不习惯或不信任社区卫生服务。

(2) 投入不足, 人才缺乏, 使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服务质量得不到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概括地说是“六位一体”, 但从实际情况看, 甘肃省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医疗上, 而家庭病床、上门出诊、测量血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所占比重较小。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医护人员缺乏的问题, 尤其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生。从本次调查结果看, 13个市 (州)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医生与护士配备比例不符合标准要求 (医生:护士≤1:1) 的问题。同时, 现有的医务人员普遍学历不高, 职称偏低, 专业知识缺乏, 有相当一部分人未接受过规范的全科医生培训, 不能起到健康“守门人”的作用, 因此难以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

(3) 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不符合规定, 许可项目不规范, 存在非法行医现象。按照《甘肃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细则 (试行) 》规定 (以下简称《细则》)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应经市 (州) 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发放, 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 有条件的可登记中医科 (含民族医学) , 不登记其他诊疗科目。调查结果显示, 13个市 (州) 有90家 (占24.5%)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是由县 (区) 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 且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登记的诊疗科目有内、外、妇、儿等项目, 不符合《细则》规定。调查结果表明, 甘肃省有近9%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其中部分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无效) ;平均约有10%的医生、护士无证执业;平均有近20%的医生超范围或异地执业, 上述这些调查结果表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非法行医现象。

(4) 个别地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管, 存在只发证不监管或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本次调查发现, 个别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日常监督管理职责至今未移交由卫生监督机构承担, 由于卫生行政部门人员相对较少且忙于应付日常行政事务, 因此其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难以落到实处。

5 对策和建议

医疗卫生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 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 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为此, 应从以下几方面认真做好甘肃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社区卫生服务不单是卫生部门的工作, 而是政府举办、卫生主管、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要积极协调劳动保障、财政、城建、药监、计生、民政等相关部门, 多部门共同努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 逐步形成与甘肃省实际相适应的社区卫生服务格局。

(2)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和信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要深入社区, 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卫生宣传活动, 并在开展卫生服务的过程中提高居民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 使居民了解健康常识, 掌握保健技能, 在受益中感受社区卫生服务的优势, 认识到多发病、常见病完全可以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 使其自愿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进而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知晓率和信任。在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中, 要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积极开展培训活动, 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

(3) 加大投入, 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服务环境、设施设备, 切实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利用率。在政策保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经费投入, 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和服务环境、设施设备, 切实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用房、工作人员的工资费用、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及管理费用等, 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后顾之忧, 把更多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投入到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上来。

(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服务质量, 保证社区卫生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广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 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 从而培养一支掌握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指导、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计生服务知识的全科医生队伍。

(5) 卫生行政部门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监管者和技术支持部门,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 卫生行政部门要规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审批制度, 严把机构、人员和服务项目的许可准入关。第二, 加强日常卫生监督和管理, 定期开展专项检查, 不断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确保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制度落实。第三, 加大执法力度, 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对检查发现的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应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 或者有擅自扩大诊疗范围、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等违法行为者要依法严肃查处和取缔, 确保社区卫生服务合法、健康发展。第四, 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和淘汰制度, 把日常监督、绩效考核结果、承担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落实情况与财政补助资金直接挂钩, 积极探索长效监管机制。第五, 督促、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给其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其转变观念, 树立服务意识, 使其为群众提供热情、主动、规范、安全的服务。第六,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分户档案, 做到底数清楚。

参考文献

卫生服务调查 篇8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医疗质量,问卷调查,分析

“小病诊治进社区”, 是分级诊治、逐级就医的关键举措, 也是真正实现居民就医模式转变的一条途径。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 是缓解大医院诊疗压力的有效途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性质是实施以全科医疗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 虽然是一种初级卫生保健, 但并非是一种低水平的服务, 其同样需要高质量的服务。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样调查南通市崇川区学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其中2家为三级医院领建, 3家为政府举办。分别对上述5个社区及其卫生服务中心发放医疗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共计1 560份 (居民1 500份, 医护人员60份) , 回收有效问卷1 335份 (居民1 278份, 医护人员57份) , 有效率为85.6%。

1.2 调查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 自行设计《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调查问卷》、《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员向受调查者解释调查目的及问卷项目, 采取不记名方式填写并当场回收。

1.3 调查内容

《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状况 (人员情况、硬件设施) 和运营状况 (门诊工作量、门诊总收入、门诊平均处方额) 等。《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居民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信任度、对医护人员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医生医疗水平与护士护理质量、医疗环境、诊疗流程、服务态度、合理用药、医患纠纷处理的满意度等。《南通市崇川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医护人员满意度调查问卷》包括对所在单位的整体满意度以及对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执行、医疗质量监管、中心领导的管理水平、医疗 (护理) 水平、医疗设备配置等的满意度等。

2 结果

2.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状况

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配备分别为1.5/万~2.4/万居民, 护士配备为1.9/万~2.8/万居民, 其中三级医院领建的比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备少, 但从结构上, 中、高级人员前者要比后者多。硬件设施方面, 心电图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球仪、全自动生化仪、X线机、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设备设施普及, 对社区基本医疗有良好的保障。见表1。

2.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营状况

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工作量为1.8万人次/年~14.6万人次/年, 门诊总收入为198万元/年~786万元/年, 门诊平均处方额46元/人次~65元/人次, 药占比74.6%~85.4%, 其中三级医院领建的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工作量及门诊总收入均高于政府举办的。见表2。

2.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状况

被调查居民对5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满意率均值为53.8%, 其中三级医院领建的中心满意率为67.2%~73.4%, 政府举办的中心满意率为38.2%~45.3%。医护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医疗质量满意度为42.1%, 其中三级医院领建的中心满意率为43.7%~66.3%, 政府举办的中心满意率为15.7%~45.8%, 调查显示由三级医院领建的卫生服务中心满意率高于政府举办的。见表3。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是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保障, 其覆盖广泛、方便群众、能使广大群众获得基本卫生服务, 也有利于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卫生服务需求[1]。调查显示, 居民与医护人员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质量满意度均不高, 其主要原因为:

3.1 制度建设较为滞后

严格、严密的医疗规章制度在医疗质量管理中起着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医疗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作用, 其具有严格的约束力, 能促使广大医务人员有章必循, 规范操作, 保证医疗活动顺利进行。目前, 二、三级医院规章制度多达100多个, 而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仍沿用1997年医院上等级达标期间的规章制度、医疗操作常规、护理操作常规等, 全部加起来不过30几个, 无法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3.2 制度落实不够扎实

有了好的制度, 如不加以落实, 形同虚设, 不但无法起到规范作用, 反而会成为严重的医疗隐患。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附件“病史书写的规定”中明确规定了病房必须要实行三级查房制度, 并按时间节点按时完成病历的书写。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因为医务人员相对较少, 一般主治医师查房相互交叉进行, 有些病历并未按时间节点完成, 三级查房制度执行不严, 或根本不执行。一方面无法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 就只能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3.3 监管力度有待强化

监管力度的薄弱体现在:一是自身督查流于形式, 例如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医疗质量自查如病历书写、处方书写、医护操作常规的考核等等往往1年中难得有1次, 或干脆不查。二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检查次数较少, 1年仅有2次, 偶然性强, 专家的检查面也较小。三是医疗质量管理流于形式比较多, 如医务人员“三基”考核几乎是开卷完成, 不能促进社区医师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3.4 质量管理存在盲区

医技科室的质控近年来有弱化趋势, 目前除检验科的质量检查已纳入全市临检中心质控范围外, 其他临床辅助科室如B超、心电图、放射诊断等质量管理均未纳入, 成为管理盲区, 对医院的医疗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3.5 评价体系需要完善

目前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质量评价体系尚不能准确反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差异, 医院之间的分数差异很小, 有时仅差零点几分。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以期能准确、客观、公正、综合地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质量的水平。

4 建议

4.1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层面

4.1.1 强化区域质控中心建设

加强区域质控中心建设, 质控中心除了对区域范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质量监控和督察外, 还应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基础知识扎实, 知识不断更新,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修正考核内容, 以设定合格线取代原有的排序, 考核结束后将结果进行公示, 对不合格者进行警告, 提出整改期限, 并予以处罚。

4.1.2 加大质量监管力度

由市、区两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医疗质量检查, 包括医疗制度、诊疗常规、操作常规、医疗文书书写、药剂、检验等多个方面, 并增加检查次数, 不定期地随机检查着重考核在床病史, 真正关注环节质量, 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 杜绝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发生。同时, 要完善落实双向转诊制度, 使二、三级医院的优质资源快速融入和带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建设。

4.1.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合理客观的考核评价体系, 兼顾平时和年终、理论和病史的考核, 力求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医疗质量, 减少偶然性。突出理论与技能考核, 强化对慢性病知识的掌握和领会。可列出考核项目, 分配权重, 结合平时和年终考核, 得出相对公正的分数。

4.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

4.2.1 实施标准化管理

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如各级医师工作职责、值班医师工作职责, 规范医院医务人员的行为, 使他们的工作有章可循。制定病史质控要点, 将病史书写的各项要求分解量化, 实行标准化管理, 使完整病史、病程记录能按时间节点完成, 真正将制度落实, 改善环节质量。落实两级考核制度,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4.2.2 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

病房管理中应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 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和真正意义上的三级查房制度。要求主治医师以上有规范的查房, 查房有分析、有讲解, 不断提高主治医师的带教水平。通过建立三级医师查房登记册, 检查病案核实查房质量, 实地考察医师对患者病情、诊疗情况的了解、掌握程度, 调查患者对查房的意见等程序和方法, 进行查房效果评定。并给予相应的考核奖惩。

4.2.3 推进人才梯队建设

人的因素是决定医疗质量的关键[2]。 (1) 二、三级医院高级职称和高年资主治医师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轮岗带教, 输出技术, 快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技术水平。 (2) 及时补充专业技术人员, 某些医技临床科室人员退休前, 应预先及时定向进行招募培训, 培养后备力量, 保证质量的连续性。 (3) 加强人员的培训, 鼓励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 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 (4) 引进专业技术人员, 提高新分配人员的学历水平。 (5) 积极争取与二、三级医院联合办理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利用其较高的管理、医疗水平以及其退休专家, 是快速提高医疗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彭桂琴.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0) :428

卫生服务调查 篇9

自2009年医改实施以来,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 初步建立了基本药物制度, 构建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基层运行新机制。然而, 医改实施的成效到底如何, 是我们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的。本研究着眼于《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下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 以W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探求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新问题并提出建议, 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三方的合作治理方案, 以促进其发展。

一、研究方法

调查中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编写《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问卷》、《关于基层医疗服务工作的问卷》、《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满意度调查》, 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情况及居民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 从而发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的矛盾所在。

2. 个案分析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 分别以医护人员、居民、就诊人员为对象进行调查。

3. 访谈法:对医护人员、居民、就诊人员进行访谈式调查, 了解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待遇、居民满意度。

4. 文献研究法:参考新公共服务理论、自治组织理论和社区管理理论相关书籍, 为调查提供理论支持。

二、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 针对居民进行的满意度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有效问卷112份;针对就诊人员调查, 共发放120份问卷, 有效问卷112份;针对医护人员进行调查, 共发放20份问卷, 有效17份。

1. 存在的问题。

国内许多学者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状况做过一系列的研究, 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投入经费不足、医疗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人才匮乏等。根据调查,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问题。

(1) 基本药物使用率低, 采购不规范, 定价不合理。首先, 基本药物范围小。至2012年为止国家基本药物种类已经扩大至520种, 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药物仍然满足不了居民的需求, 据调查, 有39.3%的居民表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药品种类不齐全, 同时, 基本药物使用率仅为70%。其次, 基本药物采购不规范。有关部门指出“坚持以省 (区、市) 为单位网上集中采购, 落实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制度”。据调查, 中心的药物都是自行上网采购的, 虽然政策已经颁布并开始实行, 但是地方对政策的落实出现了滞后的现象。最后, 基本药物定价不合理。中心的基本药物对居民实行零差价销售, 但是仍有不少居民表示基本药物价格太高。这是因为基本药物采购方式不规范导致药物价格存在偏高的情况。基本药物属于准公共产品, 政府可以运用其“暴力潜能”降低界定、谈判和实施作为经济交换基础的契约所引起的费用, 并且取得相对合理的价格。但是若由基层医疗机构自行采购, 则会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医疗机构在药品流通供求中的双重垄断地位, 扭曲药品的价格。此外, 在调查中, 有35.7%的居民认为药价不合理。同时, 也有医生表示基本药物的价格甚至高于正常药物, 导致医生看病开药无从下手。

(2) 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不到位, 健康档案建立难度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75%的居民没有接受过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指导工作。同时, 健康档案的建立也由于政府宣传不到位、居民防保意识未跟上、医护人员缺乏等问题导致困难重重。

(3) 10元诊疗费迟迟未落实。《意见》规定“全面实施一般诊疗费, 各地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一般诊疗费标准, 原则上10元左右”。调查显示, 由于当地卫生局没有下发文件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10元诊疗费政策, 因此中心也没有实施这一项政策, 75%的居民都不知道这项政策。

(4) 政府拨款不及时。根据调查情况显示, 政府对中心拨款不及时, 有医护人员在调查中表示几乎每个月的工资都会有拖欠情况。我们了解到, 中心的政府拨款由财政部拨给卫生局, 再由卫生局下发给卫生服务中心, 这一做法增加了财政流转的中间环节, 使得资金落实存在时效性问题。

2. 原因分析。

(1) 政府政策制定程序的漏洞。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因素。“10元诊疗费”难以贯彻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缺乏相应的合理性。从总体来看, 诊疗费10元包干, 对于患者是则可以降低不少费用。但是, 这是从整体考虑的。一旦分摊到人均次上, 一些利好就会被大众化, 毕竟, 有些患者在门诊中并不用接受输液等相关治疗服务。所以, 一些患者自然就会觉得多掏钱了, 自然就不会接受这项政策了。

(2) 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中的市场缺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多由政府进行投资创办, 缺乏市场竞争机制, 导致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缺乏活力。同时, 基本药物采购目前仍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行负责, 使药物供给缺乏竞争, 最后导致价格扭曲。

(3) 社区动员力度不足。所谓社区动员, 指的是把满足这区居民需求的社会目标转化成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过程。社区动员对社区卫生服务供给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与社区的合作, 导致宣传不到位, 动员力度不足, 使居民的保健意识不足,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缺乏信任, 最终导致相关服务功能的不到位。

三、对策及建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对国家的基层医疗具有深远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行活力, 解决现存的问题, 我们提出了以下的对策及建议。

1. 坚持政府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

(1) 增强政府政策规划可行性。政策规划应注重可行性分析, 认真考虑主客观多种制约因素, 特别是人员方面的因素。凡是涉及民众合法权益有重大影响的政策都应该举行听证会, 征求群众意见。

(2) 拨款及时完整。政府从本国现有国情出发, 结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展, 安排财政拨款。虽然拨款远不能满足中心需要, 但是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资金超过规定实效, 从而影响中心部分计划的开展和落实。特别突出的是医护人员的工资到账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还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合法性。

(3) 加强药物采购的监管。监督管理必须采取政府和居民相结合的办法, 没有政府参与, 监督就没有权威, 管理就没有效力;没有居民参与, 监督不能及时发现问题, 不能表明问题是否具有严重性和普遍性。对于药物采购问题, 可以定期举行听证会, 同时定期公布药物采购清单, 设置反馈专线或专栏, 最终达到监督实效。

2. 积极利用竞争机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供给。

奥斯本认为“竞争是促进革新的永恒动力, 而政府通常是缺乏这种动力的”。在竞争的市场中, 市场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 社区卫生服务市场也是如此, 只有社区卫生服务主体多元化, 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 通过政府、社团、居民群众、个人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有序竞争, 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当然, 竞争也不是放任自流的东西。奥斯本认为, 不经规范的竞争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 公共政策必须建立竞争规则, 防止垄断或其他不公平的出现。

3. 发挥社区在配合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实现中的作用。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解决社区的卫生问题, 关系到社区居民的利益。因此, 要加强社区宣传, 增强社区居民的防保意识, 提高居民对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这必定能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相应功能的实现减少阻力。同时,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综合协调, 组织动员, 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活动。

四、结语

从分析W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出发, 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合作性治理的解决策略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性治理要想实施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从法律上还是政策上, 在履行各自的公共责任的同时, 形成多方治理的局面, 为切实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困境而共同努力。

摘要:本文从W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的运行现状出发, 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 结合公共管理理论探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挥其功能的良策并构建政府、社区、居民三方治理的方案。但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发展还有很长的历程, 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政策执行, 无论是相关政府部门还是公众都需要增强相关认识, 从而形成各方合作性治理, 为切实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性作用而努力。

卫生服务调查 篇10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6年11月对西部某省10853所村卫生室和22956名村医进行了调查。

1.2 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对村卫生室和村医进行普查。

1.3 统计分析

使用Epi data 2.1软件建立数据库, 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村卫生室人员学历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22956名村医中, 中专以下学历占村医总数的52.1%。50岁以上的村医7122人, 占总数31.0%, 其中6075人 (85.3%) 的村医是中专以下学历;50岁以下的村医15834人, 其中中专以下学历5927人, 占37.4% (见表1) 。进行χ2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 (χ2=4517.445, P=0.000) 。说明不同年代出生的村医学历构成不同, 50岁以下的村医学历主要以中专为主, 而50岁以上村医大部分学历在中专以下。

(χ2=4517.445, P=0.000)

2.2 村卫生室人员获得执业资格证书情况

调查对象中获得国家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比例为19.3%。50岁以上的村医中, 有1204人 (16.9%) 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50岁以下的村医中有3236人 (20.4%) 获得国家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 (见表2) 。进行χ2检验后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不同年代出生的村医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不同, 50岁以下村医获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于50岁以上的村医。

(χ2=39.275, P=0.000)

2.3 村卫生室房屋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10853所卫生室中, 有5474所村卫生室的房屋结构可以达到三室分开 (即诊断室、治疗室和药房三室分开) , 占50.4% (见表3) 。村卫生室的平均面积为44平方米, 房屋面积<40平方米的有3521所, 占32.4%。≥8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有857所, 占7.9% (见表4) 。

2.4 村卫生室产权情况

在调查的村卫生室中, 产权属于村医本人的有8959所, 占82.5%;属于村委会所有的村卫生室仅有959所, 占8.8% (见表5) 。

2.5 村卫生室拥有相关设备情况

调查发现, 大部分村卫生室都有出诊箱和血压计 (拥有出诊箱的村卫生室占86.6%, 拥有血压计的村卫生室占88.2%) , 但是仅有6028所村卫生室 (55.5%) 拥有检查床, 3810所村卫生室 (35.1%) 拥有高压消毒锅, 拥有儿童体重计的村卫生室只占到了10.1% (见表6) 。

3讨论

调查发现, 在村卫生室工作的村医中, 50岁以上的人占了近1/3, 而这些人基本上属于没有学历的;而50岁以下的村医中, 中专以上学历占了近3/5。说明学历的结构和年龄有密切的关系。同时, 50岁以下村医获得国家颁发的执业资格证书也较50岁以上村医的比例高, 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培训中, 如果资金短缺, 用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对50岁以下、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村医集中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 将更有助于改善村医的服务质量, 进一步提高村卫生的基本卫生服务能力。

调查中还发现, 村卫生室的房屋破旧、简陋, 规模小, 有近1/3的村卫生室面积和近一半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结构没有达到94年卫生部文件中对村卫生室建设标准的要求, 即村卫生室面积不小于40平方米且三室分开 (诊断室、治疗室和药房三室分开) 。大部分村卫生室的产权属村医个人所有, 政府出资以及属于乡镇卫生院设点的村卫生室仅占很小的比例。同时, 村卫生室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 大部分村卫生室仍停留在使用过去的老三样 (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 为病人看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看病就医。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定位村卫生室的功能, 对村卫生室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的给予财政保障, 同时按照村卫生室承担的服务、职责和任务, 进行与其规模和技术服务相适应的基本设施的建设, 确保其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和及时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戴秀英, 郭忠琴, 等.宁夏农村村级卫生服务现状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 2006;10 (22) :1159~1160.

[2]徐杰.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5:7.

上一篇:适度解读语文文本下一篇:节气养生药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