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美术鉴赏

2024-05-02

中专美术鉴赏(精选三篇)

中专美术鉴赏 篇1

关键词:中专院校,音乐鉴赏,教学策略

一、音乐鉴赏的内涵

音乐鉴赏就是人们对音乐的鉴定和欣赏, 它是人们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音乐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我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常有感受音乐、欣赏音乐或鉴赏音乐的提法, 但这三种提法有实质性的区别, 从感受到欣赏再到鉴赏是理解音乐从粗浅到深层、感性到理性、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过程。 感受, 是指人们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体会。 它是针对所有事物而言, 不单指艺术作品。 它的特点是针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粗浅的、被动的;欣赏, 是享受美好的事物, 并领略其中的趣味。 主要针对文化、艺术而言。 比较鉴赏, 意义较粗浅, 感性一些, 甚至是较被动的;鉴赏, 是通过特定媒介获得对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体验、鉴赏和鉴别的精神活动。 鉴赏与欣赏相比意义更深一层次, 它不仅是感受、鉴赏的概括, 更增加了鉴别精神和创造性。 鉴赏既受到作品本身特性的规范, 又调动了人们的想象力, 而这种想象力本身就具有创造的性质。

二、中专音乐鉴赏教学中的问题

(一)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计划随意性较大。

由于目前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教学大纲, 由各院校教师自行编排教学计划, 而音乐教师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教学计划的编排上往往顾此失彼, 随意性较大。 另外, 由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导致目前的教学体系还不太完善,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因此, 根据该课程的定位, 明确教学目标, 制定出规范、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已迫在眉睫。

(二) 教学特点不突出, 针对性不强。

目前, 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 该课程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事实上, 音乐鉴赏课是一门艺术修养课, 有其自身的特点, 如果完全沿用其他课程的教学模式, 显然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另外, 由于不同来源、不同层次,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音乐的接受、理解、欣赏能力是不一样的, 音乐鉴赏课应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 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中专院校的选修课, 音乐鉴赏课对学生的艺术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是目前教学效果还不十分理想。 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表现在学习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接受教学信息比较被动等方面。 其次是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还很肤浅, 深度不够。有的学生对乐曲的内涵似懂非懂, 更谈不上欣赏了。 再次是通过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 大部分学生并没有提高对艺术的兴趣, 也没有提高自身的艺术欣赏水平。

三、提高中专音乐鉴赏教学质效的对策

(一) 改革教学手段。

教师应自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 强调学生参与的教与学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在考查、体验、探究等各项活动中感受生活, 体会人生, 观察社会, 领略自然, 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师要正确、科学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有效综合其他学科知识, 以提高教学质量, 优化教学效果。 成长无法替代, 发展必须主动。 音乐是体验性的学科,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给学生一些权利和义务, 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去体验, 让他们自己去前进、去发展。 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引入合作学习方式是现代音乐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 它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在此过程中, 教师要对任务进行过程中存在特殊困难的学生和小组给予特殊关注, 多给予指导, 必要时协助其解决困难, 倡导同学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二) 教学前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在教学前根据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调研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对教学的内容制订出一个详细的计划说明, 将教学实践过程和理论知识很好地结合起来。 制订教学计划时, 要遵守循序渐进、由简单到深入的原则, 根据音乐作品的内涵、高低、中外、类别、古今、曲风和难易程度等特点, 采用由中到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听懂并理解音乐, 激发浓厚的音乐鉴赏兴趣, 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另外还可以利用中外音乐作品、音响效果、多媒体音乐视频等材料辅助课堂并比较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

(三) 引导学生重视“听赏”学习。

音乐新课程指出, 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 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 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是人类通过特定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 可见, 声音是音乐的基本要素, 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 听觉是感受音乐的基础, 音乐知识技能、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均离不开听觉训练。 因此, 听是音乐鉴赏学习的基本方式, 音乐教师在音乐鉴赏教学时应充分尊重这一规律。 另外, 音乐最有力的作用是诉诸感情,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正是这个用意。 音乐对智力的培养固然有一定的作用, 但是, 这不是主要的。 对于音乐来说, 只能通过耳朵这个感性器官去听, 与音乐流动的音响一起体验才是最佳学习音乐的方法。

(四) 合理压缩音乐鉴赏内容, 提高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音乐, 每个地方的音乐都各有特色。 而中专院校音乐鉴赏课的内容包括中外各地的名曲鉴赏。 音乐鉴赏课的内容较丰富, 教师不仅应该鉴赏世界各地的名曲, 还需要对音乐中的文化底蕴加以鉴赏。 教师可以先从我国的古典音乐入手进行教学, 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国内传统音乐。 然后, 教师在让学生在对中国古典音乐理解的基础上对国外的音乐加以鉴赏, 使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由于国外很多音乐家创造出了很多世界名曲, 他们对于世界音乐的影响颇大。 但是这些鉴赏内容较丰富, 教师的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 这就使得教师无法对音乐教材中的全部音乐作品进行鉴赏。 也就是说, 如果不对授课内容进行压缩, 就可能无法完成教学目标。 因此, 教师应该对音乐鉴赏内容进行合理压缩, 既要保证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鉴赏音乐, 又要帮助学生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五) 利用科技手段, 大胆革新。

传统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 无疑会有诸多限制, 而互联网络则提供了一个全天候的音乐宝库, 它不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各自迥异的音乐选择, 而且这些用之不竭的音乐资源集成了各种音乐流派, 就如同一个琳琅满目的超市一样, 可以轻松找到自己需要的音乐。 所以, 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思路, 不应将教学空间仅限于音乐教室, 可以把学生带进网络教室, 引导学生将音乐欣赏空间拓展到无限的网络世界中, 因为网络音乐无须经过专门的音乐制作部门和媒体单位的过滤就可以被网络听众所接收。 它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因素, 不需要考虑欣赏的顺序、时间, 欣赏的内容也可以随时更新, 音乐的风格可以自由挑选, 由此, 欣赏者的审美个性可以得到充分释放。 音乐爱好者在网络音乐欣赏过程中, 可以将之与教材的某些章节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对音乐审美课题进行研究。 学生针对所要探究的问题, 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 下载视听音乐作品。 在局域网上共享资源、开辟论坛, 抒发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音乐微博, 直接在互联网上与外界合作、交流。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把音乐欣赏与文学、史地、哲学和美学等多学科进行彼此渗透, 把音乐欣赏与研究性学习、“网上冲浪”有机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过程, 也是一个以听觉的感知和想象相结合的特殊认知过程。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鉴赏教学是中专生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思辨能力, 更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5) .

[2]高建华.论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 2008 (9) .

中专美术鉴赏 篇2

究(3)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3)”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的支持!

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 ● 鲁 浩

随着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次改革是一次涉及美术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评价、教学方法等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改革。我们必须构建一套综合的、系统的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样才能为教师教学提供有效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背景

《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美术鉴赏”模块中明确指出:美术鉴赏的首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美术语言与鉴赏方法,以多种方式了解和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积累审美经验,认识美术的价值和作用,提高美术素养。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 “ 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 ”。所以,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探究性教学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发现教学模式”、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提出的“探究训练教学模式”、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进行的“问题教学法”以及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学习”等都属于探究性教学模式。

探究性教学思想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方式,是指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与实践、总结与归纳,获得经验与体验,发展智慧与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活动。

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础

1.主体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好奇心强,对学习的知识喜欢提出问题,也喜欢回答问题,且高中学生又已具备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判断、推理,探究新的知识。既发挥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展。另外,青年时期也是世界观、审美观和道德观初步形成的基础时期,高中学生对理想、未来、社会、人生都有了一定的看法。在审美欣赏中,他们不仅能够对审美物的外在形象与表面的美等方面做出评价,并力图在形式、内容结构以及内在的美等方面做出分析和评价,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内在情感等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满足他们情感上的要求。

2.理论基础:探究性学习理念

现代教学论强调:学生学习的性质是“开发、创新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要变“ 以教为中心” 为 “ 以学为中心 ”。“ 以教师演绎活动为主” 为 “ 以学生体验、推理、创新为主”。现代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单纯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过程;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已经不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 学会怎样学习” 了。因此,教师的使命,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进而主动地去获得知识和能力。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探究知识,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探究性教学法” 进行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

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的思想。因此,探究性教学法把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学生听” 的教法。探究性教学法是一种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的,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尝试性地探究学习,结合教师的点评,学生再体验,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

三、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意义

这种探究性教学真正体现了国际教育界流行的“You do,you understand”的思想,也体现了新一轮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其意义有:

1.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和合作。

2.有利于开展“问题教学”。探究教学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始终围绕问题进行仔细调研观察、查找资料、访问专家、实地考察、认真思考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创新能力。

3.有利于开展“情境教学”。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以课堂、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现实生活中学会和探究,即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又培养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有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尊重客观事实,坚持真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毅力等科学素养。

四、高中美术鉴赏探究性课堂模式的实施 1.探究性课堂模式的构建

其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确定探究目标 —— 建立问题情境 —— 形成假说——整合资料 —— 得出结论 —— 小结反思”。探究性教学法既有教师讲解,学生看书或查阅资料,也有师生谈话,也有学生作练习,把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最优的组合。2.建立问题情境 —— 引起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就会精神颓废,感到头昏脑胀,无异于一种苦役,甚至会对学习厌而生畏。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讲的这个道理。学生的兴趣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此,在教学中,教师须将那些不知与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由于美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教师创造问题情境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选择情绪感染力强,美术形象鲜明的作品来营造课堂的氛围和问题的情境,迅速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如此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3.合作探究 —— 点拨指导

(1)小组探究。当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情绪被感染,兴趣被激发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或结合教科书的提示,有时还可布置学生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如查找有关画家的资料等。在课堂教学中,将

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并让各组组员合作进行一些尝试性练习,即让学生自己先找一找(资料),议一议等,对所要欣赏的画面进行充分的分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时教师要到各小组了解情况,并参与学生讨论,倾听学生的观点,进行点拨和指导。这样的教学既创设了教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使学生学到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真正使学生 “乐在学中”。

中专美术鉴赏 篇3

关键词:中专学生;美术鉴赏;音乐;诗词;电影

美术鉴赏除了达到教育、认知目的外,还有着树立审美观、审美理想,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净化心灵,丰富感情,培养创造力,完善品格,生化精神境界,美化人生的重要作用。

中专阶段的学生学生普遍在16-18岁之间,自我意识处于发展阶段,自身有了解自我和建设健康心理机制的需要,如果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与身心发展来开展艺术鉴赏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科间的融会贯通。但由于个人的阅历和文化素养有限,许多时候由于对作品所处的年代、对作者的背景、当时的各种社会形态以及艺术流派、发展历史等的不了解,很难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鉴赏的目的。

社会学家豪泽尔说:“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这也从侧面说明,鉴赏本身是需要有个人文化审美素养作为依托才能够进行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本身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力以及审美的表达能力,真正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素质的教育手段。而如何促使学生学会分析鉴赏美术作品表达真实思想和情感,培养应有的审美态度、审美判断能力以及审美表达能力就成为一个摆在美术鉴赏课教师面前的大问题。

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时间,我发现以“通感”为切入点来着手进行鉴赏课的展开以及深入是一个不错的方式。

“通感”是用在语文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影视作品,由2D发展为3D、4D、5D甚至所谓的6D(立体视觉、嗅觉、触觉、听觉)等等,就是要通过各种不同、更多更丰富的形式,来加强各种感官的刺激来充分表达影片的内容,从而达到更逼真、更活泼、更新奇的观影效果和感受。而通感的课堂运用正是借鉴了类似的表达技巧,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创造出学生能够理解、了解,“接地气”的一些内容,使他们在鉴赏过程中能够与自己现有的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结合起来,能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一、通过音乐引导鉴赏

学生都喜欢流行音乐,说起明星来那可谓是如数家珍,为何有话可讲?因为了解,因为熟悉。而美术鉴赏课上为什么会词穷呢?主要还是因为了解的不够。所以我将学生熟悉的、较为热点的音乐内容与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例如2015年比较火热的一档电视节目《我是歌手》,其中的一位歌手谭维维演唱了一首歌曲《乌兰巴托之夜》,这是一首献给父亲的歌。而鉴赏课中也有一课讲到了罗中立油画的《父亲》。父亲是非常具象而又立体的一个命题,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话可说。而通过介绍作品的背景,在欣赏了歌曲和油画的基础上,每个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就可以试着来评论下歌曲中谭维维想要表达的父亲是怎样的情绪?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而油画中罗中立的父亲又是怎样的父亲,作者传达了一些怎样的讯息?试着让学生使用语言、文字或者绘画来传达自己的感受,或者是想像一下如何表现你自己的父亲?

这样的课堂设计中有学生熟悉的内容,就非常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起共鸣。整堂课学生顺利完成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背景内容的发掘。通过这样的课堂设计锻炼了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每个人都有了独一无二的感受,那么作为学生来说,结果可能反而并不那么重要。

二、通过诗词文章引导鉴赏

诗词与绘画在中国画中本来就是融为一体的,使用诗词来讲解中国古典美术绘画类的作品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通过一些脍炙人口的小故事,比如宋代画院的试题《踏花归去马蹄香》、白石老人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深山藏古寺》等,画作的产生本身就很有故事性,在讲解的过程中能先卖个关子,让学生思考如果他“穿越”到了宋代画院,或者他化身为白石老人,如何来表现这些画作?充分勾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了独立思考甚至是独立创作的目的。

再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本身就着重于表现意境,表现文人的情怀,从这点来说,诗词绘画通过通感互为补充,给人营造出一种道不尽画不完的感觉,令人回味无穷。诗画一体如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隔窗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等等,文字和绘画如此契合,从小在古诗词诵读中长大的孩子们,在这些文字前难道感受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么?

三、通过电影引导鉴赏

电影是一个融合了声光音影,全方位体现的艺术,这样的艺术用来引导美术鉴赏课真的是绝好的素材。很多电影都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用来代入课堂。而且由于电影本身所包含的音乐、画面、语言、故事性等丰富内容,可以很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内容。

例如讲述梵高时,梵高的纪录片、影片本身就有好几个版本,这些内容包含了梵高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故事、画作等等以及一些采访和评论,这些丰富的内容补充了学生之前对于梵高认识的不足,为学生的鉴赏提供了更多更深层的素材,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力。这些素材的引入丰富有趣,故事性强,画面优美,逻辑严密,学生在观看影片内容时就已经从多方面立体的了解了梵高的点点滴滴,再看梵高的画作时,联系到之前所了解的内容,就会产生“通感”,从而看到许多之前所看不到的内容,讲出一些之前讲不出的感受。

在鉴赏课的课堂上,我通常会从感知作品的艺术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以及发掘作品的深层含义几个方面让学生进行鉴赏。以此为顺序,请学生在各个环节使用语言、文字、诗歌、音乐或者画作来描述作品给他(她)们带来的感受,这些内容都用到了“通感”这样一个神奇的武器。比如描绘作品的内在形式和审美价值时,通常我会要求学生描述作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令你想起了什么?比如哪段乐曲?哪句诗词?或者哪个电影的片段?你是否喜欢?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时候实在是惊叹于孩子们惊人的想象力。在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上,更是与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息息相关,我会尽量多的搜寻一些当时年代作品所处国家的其它一些影音作品、诗歌文字等内容共学生赏析,分析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和所处环境对作品产生的影响。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铺垫,在发掘作品深层含义方面相对来说就稍微容易一些,学生们可能会说出与作品想要表达含义相关的一些内容。当然这本身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部分,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上一篇:娱乐节目对电视的影响下一篇:实验教学控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