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2024-05-13

美术鉴赏期末题库(精选7篇)

篇1: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老子李聃说过一句话,叫“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后来庄子为他补上了一句话,叫“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美无言”是一种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它揭示出,最完美的文艺作品都必须进入道的境界,进入自然朴素而没有任何人为痕迹的本真境界。

大美是自然之美,美得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画者集天地之灵气,将心中的意念与手中的笔混为一体,一挥即就,没有迟疑,没有停顿。《钟馗神威图》是典型的范曾式钟馗作品。画中钟馗,身着朱袍,左手持法棍,右手手势坚决有力,似在训斥面前的魑魅魍魉。整幅洋溢着不可方物、不可逼视的庄严和正气,令人不觉心中一荡。依稀记得课上放大家范曾的介绍片的时候他曾说过他画《钟馗神威图》时即一挥而就,一共也没多长时间。我想这就是他所追求的一种大美无言。这么美的画,真是可以“无言”以表了。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多少人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我,多少人在霓虹灯光里自我堕落,多少人被闪烁的金钱蒙昧了心灵的眼睛。这个世界需要平静中思考自我,洗涤心灵,忙忙碌碌中盲目前进只会迷失方向。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懂得停下的人才懂得如何前进。美术鉴赏就是这么一门课,让读者在平静中激动,在激动中升华。在黑夜中我们享受平静,在欣赏美术作品中我们的心灵得到升华。大美无言,这种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身心。我想这就是美术鉴赏带给我们的益处。

胡京武老师经常说,美术鉴赏这门课是“黑夜的艺术”,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只有电影才能堪称黑夜的艺术,后来我自以为我逐渐领悟到了胡老师所谓的“黑夜的艺术”这句话的真谛,美术鉴赏,只有在心里坦然平静,不功利的心境中才能真正体味美术之美,窃以为,美术之美不在于画的外表,不在于哪位画者而画,而在于当一幅画映入眼帘时,自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这种冲动很奇妙,不可言,只觉得一种热流从心脏分散而流到四肢、大脑,不觉拍手称好,再细细审视该画,觉得心神合一,于我心有戚戚焉。

在美术鉴赏课上,我感受到了大家张仃的焦墨山水的境界,笔力遒强,构图豪放,画面空灵而有笔触,苍健却显腴润,风格朴拙而雄强,别树一帜。

我领略了大家朱德群的风范,他的画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整体而言朱德群的作品与自然现象,尤其是与光,有紧密的关联,点线的交错与窜动并结合画面上的光线明暗而形成如音符般时急时缓、高低起伏的旋律,而这些都是经由艺术家心灵省思后的印象。

我喜欢大家华君武的漫画,其漫画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构思幽默机智,笔法简练而富有民族特色,风格独特。

我喜欢大家吴冠中所言的“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吴冠中先生的画综合了西画与中国画之精髓,用笔简练,后期作品常喜以点、线造形,创自己独解,诠释自然之美,人生喻其中,竟如他艰辛磨难的经历,寻味良久……而其所著文章也育人,朴实无做作,可看,所得甚多。

我喜欢美术鉴赏,一门“黑夜的艺术”,一门“大美无言”的艺术。

篇2: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一、标题:自拟

二、要求:

1、以绘画、书法、雕塑、建筑、装置艺术等美术为论文大写作范围;

2、对作品、艺术家、艺术门类、艺术现象、艺术活动等,写一篇赏析文章;

3、不得抄袭,有引用注明出处,引用内容不得超过全文字数20%;

4、字数:2000字以上;

5、A4纸打印;

6、提交时间:2014年6月9日上课,由学习委员按照学号顺序统一上交,打印班级封面。

7、论文电子版在纸质版上交前发送到:freesonger@gmail.com8、格式要求:

标题(自拟,黑体,三号字体)

班级:学号:姓名:手机长号:

文………………………………………………………………………………………………………………………………………………………………………………………………………………………………………………………………………………………………………………………………………………………………………………………………………………………………

引文:

篇3: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一、立足“美术”课, 构思“好课堂”

(一) 具有学科特点

我们在鉴赏一幅美术作品的时候, 既可以从图像学的角度分析作品的形式, 也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社会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还可以从女性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 更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进行能指、所指的分析。因此, 我们在准备一堂美术课时, 需要根据课题的特点找准设计角度。

抽象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抽象”“无形”, 缺乏故事性, 学生不容易掌握和理解。由于作品最初的吸引一定是来自图画本身的形式和美感, 而非背后的故事。因此, 笔者认为对抽象艺术的欣赏和理解应该更多的从图像学和符号学的角度进行欣赏和分析。

(二) 具有节奏感和美感

需要在满足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恰当、教学过程具有逻辑性、教学环节具有完整性的基本课堂要求的基础上, 应该具有从教学环节的设计角度具有节奏感和美感。一首音乐如果没有高低起伏的节奏感, 那肯定会缺乏音乐本身的魅力;一幅作品如果仅有一种色彩或仅有一个事物, 那不仅不真实也不会具有美感。而一堂课, 如果没有节奏感, 课堂就会失去重点, 学生就无法辨别重要的知识点。

二、分析学情把握课堂

认真的分析学情才能准确把握课堂的难度和环节的控制。

(一) 教授内容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 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 这是它与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的区别所在。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 我们需要注意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意象艺术的区别与联系, 重点突出抽象艺术的特点。本节课我课程目标从三个角度进行设计:

一是知识目标, 本节课需要掌握抽象艺术的定义、分类、代表人物、两种抽象艺术的特点及抽象艺术出现的原因;二是技能目标, 学生要能区分热抽象和冷抽象作品, 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抽象艺术创作;三是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抽象艺术, 学生能够学会多角度、换思维看问题。

(二) 认知结构分析

认知结构1, 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广义上, 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 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影响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具象艺术和意象艺术, 这对学习抽象艺术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以“像与不像”评价作品的方式对本课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本节课在教授方式上应该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 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抽象艺术的另一面世界观。

比如, 在导入环节, 我采用的方式是将“现代抽象艺术的奠基人、俄国艺术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的故事”变为教学情境, 让学生做一回“康定斯基”发现抽象艺术。即我选择两幅莫奈的睡莲作品, 将其倒置, 请同学们欣赏。同学们发现, 无法准确判断具体形象的画面也可以让我们感受整个画面的色彩美。然后, 教师再把作品放正, 学生们才“醒悟”出, 原来画面中画的是一塘睡莲, 这是一幅有具体形象的画面。

通过这个魔术般的情景还原, 同学们不仅对抽象艺术有了初步的概念性理解, 同时还初步了解了抽象艺术不是凭空幻想的, 也是来源于生活, 为后面的进一步探讨抽象艺术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三、环环相扣注重逻辑

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环环相扣, 上一个环节要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否则学生无法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

(一) “异质同构”, 打开鉴赏抽象艺术之门

康德认为想象力:“它有本领, 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2例如: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 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 都是由于欣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生命力重新复活。

在讲授冷、热抽象艺术时, 首先解释一个心理名词“异质同构”3, 这是鉴赏抽象艺术的主要途径。然后, 请同学对直线、斜线、折线等线条以及红、黄、蓝、黑等四种色彩进行实物的联想。如, 倾斜的小短线, 让我们想到急速落下的雨滴;红色可以让我们想到太阳;黑色可以让我们想到夜晚等等;

再请同学们进行情感联想。如, 急速落下的雨滴给我们带来速度的情感体验;给我们带来光和热的太阳会给我们带来活泼、热情、大胆、新潮的情感体验;黑黑的、宁静的夜晚, 给人沉稳、庄重、冷酷、神秘、静寂、悲哀、严肃、刚健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两个小练习, 同学们发现:首先, 不同的线条、色彩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就是美术欣赏中的“异质同构”;其次,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情感特点, 它们可以独自给人情感体验, 而不一定要有具体的形象。

(二) 巧用原理, 探析冷、热抽象之别

在理解了抽象艺术欣赏的关键途径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运用“同质异构”原理来感受、分析、欣赏分组讨论热抽象代表作品康定斯基的《红-黄-蓝》和冷抽象代表作品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康定斯基倡导即兴作画, 以表现艺术家的需要。他认为精神因素是艺术中最重要的东西, 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模仿或精心制作, 而是内心的需要。他特别强调绘画同音乐的结合, 他认为绘画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然对象相和谐的新的现实。绘画中的色彩犹如音乐里的音符, 它本身就能够打动观众。画家以这种抽象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在观众中唤起音乐所产生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艺术情感。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带有很强的个人情感, 因此有人称他的艺术为“热抽象”艺术。

荷兰的蒙得里安始终想象着用最简单的美术语言要素—直线和纯色组成他的画。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 个性和集体平衡, 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他认为这才是反映了宇宙最本质的客观法则。人们称他的这种抽象画为“冷抽象”, 也称几何风格派。

有了前面的原理学习, 同学们很快就发现了两幅作品的异同点。共同点是, 两幅作品都没有具体的形象, 只有艺术语言, 而且都与音乐有关;不同点是, 《红-黄-蓝》以色彩为主, 线、点是辅助, 而且无论是色彩还是线条都没有规律, 像是即兴创作的一样, 充满了各种的可能性;《百老汇的爵士乐》则是由横平竖直的色线组成, 看上去很有有规律, 很严谨。这也是冷抽象和热抽象的基本特点。

(三) 自我创作, 增强个人抽象艺术体验

在经历了学习原理、欣赏作品后,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通过的情景进行课堂创作, 不仅检验了课堂效果, 而且增强了学生创作抽象艺术的欲望。

提供两首不同情感曲子。请同学们分组在五分钟内利用老师提供的色块和色条进行抽象艺术创作。由于有了前面很好的铺垫和学习, 同学们不再觉得抽象艺术很难理解, 很快大家就创作出了自己的抽象绘画。同学们的创作经验分享将整堂课推向了高潮。

四、注重引导,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 课堂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学生主体地位不代表是把问题直接抛给学生, 而是需要教师有针对的引导, 然后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 最后总结出论点。

(一) 细化问题, 引导有方

将一个问题细化成几个不同的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例如, 在分析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时, 如果直接问“请分析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 那么同学们会一头雾水, 不知如何下手。但若是改成“请分析两幅作品中体现了哪些艺术语言, 它们有什么异同点, 给你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那么学生就会顺着老师的思路去思考、判断, 最后自己总结出冷抽象和热抽象的特点。

(二) 定组定工, 有效合作

小组讨论或合作创作, 教师上课常用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手段, 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则是因人而异。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定组定工的分组方式, 即指定分组、明确任务。

如, 在“听音作画”的环节中作出以下安排:

第1、2组:以冷抽象的表达方式表现 (提供彩色方块纸, 不可以随意撕扯) ;

第3、4组:用热抽象的方式表现 (提供彩色纸和油画棒, 可以随意撕扯) ;

注:每一组创作一幅作品, 并推选一名组长与大家分享本组创作的感受。

通过这种定组定工的方式, 同学们可以迅速定位自己的目标, 并进行有效的讨论。在分享的过程中, 由于一组只选一人进行分享, 既分享了经验, 也节约了时间, 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五、小结

本堂美术课, 立足“美术”, 从图像学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艺术分析和鉴赏。注重课堂的逻辑性和节奏性;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将美术鉴赏课与创作相结合, 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抽象艺术。

本节课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例如, 在“听音作画”环节, 对音乐的选择可以再斟酌。两首曲子不一定是情感对比最强的, 可以是有所偏向的就好。

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堂, 只有最求更好的课堂, 在追求好课堂的道路上, 我们任重道远。

摘要:美术作品是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课堂教学则具有很强的逻辑性。美术鉴赏则是通过鉴别之后对作品进行欣赏, 实现从理性向感性的升华。一堂好的美术鉴赏课堂就需要教师处理好情感与逻辑的关系。本文以具体的教学实践为案例分析美术鉴赏好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堂教学,情感,建构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1994年

[2]黄茜《抽象艺术在中学美术欣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3]吴廷玉、胡凌《绘画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第四章.

[4]王大根:《学校美术教育目的论》1994年版.

篇4: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关键词】美术 鉴赏 看 听 说 画 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163-02

一、现状分析

(一)高中美术鉴赏教材(湘版)

毋庸质疑,被选入美术赏析教材的美术作品几乎都是经典的,值得广大学生了解与欣赏。但问题是很多作品已经大大的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很难激起兴趣。但是这些经典的作品学生不喜欢,难道就不要学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么就需要教师通过怎样的方法让学生有兴趣学,并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到美术的美。

(二)学生赏析的参与性

大部分教师都以为美术欣赏课很好教,在课上放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谈谈作品内容,作者创作思路,最多再介绍一下作品的背景,似乎很简单,很轻松。但实际上,确实是太“轻松”了!试想,就是连着看,连续几幅看下来,又有几个人不觉得单调、枯燥呢?所以要提高美术鉴赏效果与质量,让学生真正受益,必须通过多元化的参与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与自我价值的存在。

二、解决策略

通过看、听、说、画、做“五位一体”美术鉴赏法充分创造让学生积极参与的途径,在参与中激发兴趣、开放思维,体验美术作品带来的审美体验。

(一)看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在课堂上,教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视觉环境,一方面是硬件的保障,有一个宽敞明亮的美术教室;布置一个有艺术氛围的美术教室,挂一些美术家的图片、作品与名言。另一方面是看者的素质,告诉学生要做一个文明的观众。在初期赏析美术作品时,不允许学生私下交流,先通过画面看自己的观点,就好比在音乐厅中观看演出一样,必须等一首曲子终了才能离座,这样的素质在第一节美术课中就要给学生要求。还有一方面是看的策略,根据需要可以整体看与分段看,重点看与辅助看相结合。看的过程中还要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到看中有思考。例如在鉴赏作品《韩熙载夜宴图》的时候思考美术作品的主题是审美,整个过程是怎样变化的,随着场景的变化,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差异。

(二)听

听,这里是指欣赏一幅画前,可以先了解这幅画的一些信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的去欣赏画面。听,可以包括听教师讲解,听熟悉作品的同学给大家介绍,听一些诸如《国宝档案》等节目的视频信息等。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有效的利用新型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效率。由于条件的限制,不可能经常到美术馆观看画展,但是美术是视觉的艺术,我们可以有选择的带领学生适当的去参观扬州美术馆、南京博物院等场所,听解说员的讲解和介绍,有助于我们赏析一些高质量美术作品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说

这里的说指的是学生的讨论与辩论。讨论指在欣赏一幅作品过后,给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辩论指在上有关章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围绕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例如在上《新的实验》一课中,学生对波洛克绘画的方式产生了分歧。部分学生认为,艺术作品特别是美术作品,就应该有她的样子,通过作品展现美,传递美,而不应该具有这么大的随意性;也有学生认为美术嘛,就应该随时代发展,体现它的时代性、创新性,而不受限于固有的形式。

对于这样的分歧,教师可以充分拓展。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分成两组,收集资料,包括文献资料与音像资料,并说明自己坚持的理由。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主动去研究学习的效果远远好于教师的讲授。同时准备的过程中体现了合作学习,辩论的活动中也体现了交流学习。这样的方式学生也特别喜欢,对提高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

(四)画

美术赏析课不是只看不画的课,有些作品要想更深入的去了解,去感知作者的作画意境,肯定是要动手试一试的。但是这种试一试是有度的,不可偏离了美术鉴赏的初衷。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相对的欣赏和理论的知识较多,学生真正的实践很少。学生亲自的体验和尝试性实践,既能培养学生对于课堂的兴趣,又能让其感受到在课堂中自己的感知学习,效果必然更好。湘版美术《新的实验》中,有关于波洛克艺术的部分,笔者在上课之初先带领学生走进画室,去用颜料在画纸上随意挥洒来感受波洛克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再来讲解其艺术表现形式和时代的关系等。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的感受了艺术的本体性特征,更好的便于学生去理解现代艺术。同时在欣赏一些国画作品的时候,让学生拿起毛笔,去尝试诸多的皴法,感受皴法不同所形成的画面效果,这些都是更有利于我们教学的深化的。因此,美术鉴赏教学离不开实践,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动手画一画。画的好坏已经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尝试到领悟到,有没有感知到艺术的本质魅力。

(五)做

“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指老师要做的事:

1.做足备课工作。教育界留着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简而言之,就是教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教师。欣赏美术作品,看似简单,如果教师备课不充分,只是单纯的就美术画面谈美术,那也会很枯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去联系画家的生平,美术作品时代背景,包括画家的生活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画家轶事等。有了这些知识,美术课才会生动、丰富、鲜活乃至具有人文意义。

2.灵活运用教材、教法。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应该永远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材,应该敢于昂首做学科的教育决策者。”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教师适当的可以“教教师所擅长的,教教师所爱好的,教学生所喜欢的。”

3.善于运用教师的美术作品。美术欣赏课,书本上大多是一些大师的优秀艺术作品,学生长期欣赏必然会产生枯燥感,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去调整和改变教学设计安排,适当的引入教师自己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一个美术教师,没有像样的美术作品是无法让学生信服的。

另一方面是指学生做的事:

1.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美术鉴赏的学习既是一个学习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提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的必需,因此在课上,教师需要适当的降低“话语权”,退至后台当“导演”,把活跃在舞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实施教学手段的多重组合,把紧张、枯燥的学习过程转变成愉快的活动。“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在学生的对话中获得能力。

2.合作是学生必要的素质。合作精神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品质之一,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作为教师就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合作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体会集体的力量,在合作中学会与人交往的能力。

“对于美术教育,我最终关注的不是美术的内容,而是能让人产生愉悦的、精神的探讨。”这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所说的,它提升了美术教育的内涵,同时也对美术鉴赏教学提出了要求,要求我们在美术鉴赏中,必须始终坚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导,充分尊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地位。在鉴赏美术作品时,整合各种教学手段,拓展多元化的参与途径,解放学生,让他们在平等、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验美,让学生保持一种对美术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美术鉴赏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家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美术课程标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4]李景真.浅谈美术鉴赏的素质教育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2)

篇5:美术鉴赏期末论文

古罗马大斗兽场——苦难与新生

班级 13金融3班

姓名 曹莲

学号 ***1 摘要:作为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罗马大斗兽场不仅仅是古罗马一座恢宏的建筑成就,更是一部苦难史与修复史。它在18世纪以前被不断毁弃、甚至作为“采石场”,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多方保护,是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建筑遗产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在今天几乎所有的建筑遗产修复中我们都能看到大斗兽场在19世纪三次重要修复、三种修复方式及理念的影子。

关键字: 世界七大奇迹 希腊柱式 基督教 三次修复

1.引言

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引用诗人马西阿尔的评价,“埃及别再拿野蛮的奇迹金字塔来自夸,我们也别再谈巴比伦的古城名刹;一切其他建筑物都必须让位给凯撒的斗兽场,一切赞美之声都应该汇合起来歌颂这座大厦。”初读以为大仲马对于大斗兽场颇多溢美之词,直到2007年7月7日世界新七大奇景名单在葡萄牙里斯本揭晓。古罗马竞技场也成为其中之一。才令人顿悟,奇迹不在于产生的那个年代,而是无论时光如何漫长,它依然是世人眼中的不朽,历史的赢家。

2.造型设计

讲到大斗兽场的入场设计,时常被人啧啧称赞,甚至到尽头仍为许多大型体育场所沿用——竞技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竞技场中央表演区甚至可引水成湖,公元248年,为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人们就曾引水成湖,表演海战。

大斗兽场最令人称道的是罗马人民对柱式结构的完美诠释。他们将多立克柱式放在最下层,以支撑这个结构,第二层的爱奥尼柱式作为一种过渡,优雅地举起斗兽场院的上半部分。科林斯柱式被放在最后一个承重层,它们华贵的仪态使斗兽场充满生机,好像花环盘绕在斗兽场的顶部。由多立克到科林斯的性格过渡的顺序,使檐部变成了圆开斗兽场的装饰带。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希腊柱式的装饰,大斗兽场将会多么单调和乏味。

3.历史沿革

3.1奢靡与苦难交织的诞生

建于公元72-82年的大斗兽场,又称大竞技场、大角斗场,实际可容纳约8万人之多。它是古罗马统治者安抚、愚化人民的“面包与马戏”政策的产物,其主要用途就是血腥的角斗表演。可以说,她的兴衰史就是一部苦难史。公元80年,9000只牲畜和不计其数的角斗士为了落成典礼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为庆祝图拉真在达契亚战胜巴比伦人而举行的“表演”持续了123天,动用角斗士万人,杀死动物万头以上。即使大斗兽场自公元3世纪逐渐衰落,慢慢走向了废弃颓圮,角斗活动仍一直持续到403年。32作为采石场的悲哀

大斗兽场也曾被用做一所昔日的医院。在红衣主教发内尔塞拆取斗兽场的石块去兴建自己的宫殿时,它才急剧衰败下来。红衣主教这样做是得到了他的叔父教皇保罗三世的许可。教皇钦准他在十二小时内可以随意拆运那些石块。法尔内塞征派了四千民工,掠走了难以计数的石料。其他建造者也争相效尤,除了法尔内塞宫外,巴尔贝里尼宫、威尼斯宫、坎切莱里亚宫都是用斗兽场的石灰石建造的。

3.3中世纪的基督教圣地

由于据称很多死在这里的角斗士是反抗罗马统治的早期基督徒,斗兽场由此在中世纪就成了圣者受难的标志,以其基督教殉道地内涵而非一个建筑作品而著名。

3.3.1不断夭折的改建方案

1671年,贝尔尼尼在坚持不触动也不隐藏任何原有部分的理念下,希望在其内部新建一个礼拜堂以及一个为标示神庙入口而建的全新立面。这样一来,即对古迹进行极少主义的干涉,只在绝对必要的地方才进行添建。如果真的实施,斗兽场将转变为一个巨大教堂。但该方案只是在1675年纪念殉难者的仪式上被当作了一份祭品。1705年,丰塔纳第一次提议对斗兽场进行全面发掘,清理廊道,拆除后世添建的东西。他力促当局加固受损严重的东墙,并在1708年提出了一份将斗兽场改造为基督教圣地的方案,这也是人们最后一次试图将斗兽场改建为教堂。不过该方案仍因种种原因未被实施。

3.3.2 光环与苦难的同时终结

1744年,本笃14世下令禁止从斗兽场开采任何建材。1749年,教廷将斗兽场定为圣地。这一年也被认为是保护大斗兽场的真正开始。从此大斗兽场被当作“采石场”而遭受无情破坏的历史因其“圣地”的光环也终结了。

然而,苦难史的结束,终究换不回这个古代奇迹的焕然新生。苏格兰作家博斯威尔在1764年写道:“一个隐士在其中有一个小房间。我们穿过他偏僻的住所攀爬到曾是看台和走廊的地方„„令人惊讶的发现这个剧场的很大部分覆盖着粪肥。”这也使其成了从中世纪直到19世纪引发浪漫主义者罗曼蒂克遐想并狂热爱好的吊古伤今之地,歌德、拜伦就曾特意在月夜探访大斗兽场并写下不朽名作。

3.4全新的命运转折——三次修复与新生

大斗兽场总共经历过三次修复。

19世纪初罗马古迹保护与修复的权威是雕塑家卡诺,他对遗产修复一贯抱着极少主义的原则:在极力保存每个建筑残片的基础上,能不动的就不动,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基本的维护,即使修复也要保持在最低限度内。他曾拒绝修复来自帕提农神庙的“埃尔金石雕”,认为将手和凿子放在这样的杰作上是亵渎神物。这集中反映了他对古迹的无比崇敬,反映了他能不动就不动的修复原则。在大斗兽场1806-07年的修复中,卡诺瓦认为修复并非目的,而是要保存下所有的古代片断,使斗兽场成为原真的历史纪念碑。

卡诺瓦去世后,负责古迹保护与修复的艺术委员会由费阿、托尔瓦德森和维斯康提构成。尽管费阿也是古迹修复极少主义的代表,但托尔瓦德森与维斯康提却是“完形”理念的支持者。他们促成了瓦拉迪埃对斗兽场的“完形”式修复。1824-26年的修复重建了斗兽场的部分缺失,注重原模原样复原式的“完形”,代表了遗产修复另一截然不同的方向,即最大化干涉。

法国统治时期曾在1812年派吉索尔前往罗马进行“指导”。他对加固斗兽场的第一个砖扶壁责难有加,认为古迹应以同样的方式被“完形”——历史性建筑所有的坍塌部分应被重建,至少能给出他们原始形式及比例的确切概念,以石材或砖做这项重建工作,但以我们想要确定的轮廓准确的重建。这代表了第三种中间路线。在完整保存残存部分的同时,以简化的形式以及与原有肌体有所区别的材料大规模复原缺失部分,勾勒出原建筑的整体面貌。

最小化干涉、原模原样的复原、复原“完形”中注重材料与形式的辨正差异代表了古迹修复的三种基本路线。卡尼娜对斗兽场的修复更强调材料的差异,甚至形式的解析,在“完形”过程中保证史料的原真性及可读性,可看作第三种方式的变体。甚至在今天,这也许还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复路线。

结语

篇6:美术鉴赏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1、判断美术作品的美的基本方法。

A、理解 B、分解 C、感悟D、感受

2、美术欣赏的特点主要有历时性和

A、再生性B、再认识性C、再创新性 D、再创造性

3、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有形式欣赏法、内容欣赏法和

A、对比欣赏法 B、比较欣赏法 C、对照欣赏法 D、比喻欣赏法

4、美术的品类按社会功能分,有纯美术和(D )两大类。

A、抽象美术B、具象美术 C、设计美术D、实用美术

5、美术品类的艺术形态,其共同的艺术特征是(D)、空间性、材料性和静态性。

A、立体性、透视性 B、形状性、视觉性 C、造型性、透视性 D、造型性、视觉性

6、陶器分为细陶、(B)、紫砂陶。

A、精陶 B、粗陶 C、大陶D、彩陶

7、瓷器分为青瓷、黑瓷、白瓷、(A)、玉兰瓷、鲁玉瓷。

A、骨灰瓷、滑石瓷 B、玉灰瓷、玉石瓷C、绿瓷、蓝D、粗瓷、细瓷

8、、中国画中,与人的精神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的人物画主要有(B )方面内容的中国画。

A、文化 B、宗教 C、艺术D、神话

9、《维摩诘经变》是(C )的杰作。

A、不求形似求神似 B、以神写形 C、以形写神 D、不求神似求形似

10、山水画的审美特征表现为( B)。

A、意象 B、意境C、形象 D、情景

11、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是( D)。

A、《早春图》 B、《溪山行旅图》 C、《千里江山图》 D、《游春图》

12、文艺复兴时期,( C )成为当时的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重大发现。

A、素描画法 B、色彩画法C、透视画法 D、雕塑技法 13、真正的服装美是指穿者与衣服配合之下产生的( C)。

A、效果美 B、视觉美C、整体美D、服饰美

14、印象派画家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使瞬间( A)成为永恒。

A、印象 B、景物 C、想象D、艺术

15、现代主义绘画风格首先见于法国(B )画家们的作品。

A、立体派 B、野兽派 C、超现实主义 D、抽象主义

二、 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个或二个以上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未选全或有选错的.,该小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28分)

1、美术欣赏课开设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掌握法。

A、感知、分解、 B、感受、分析 C、分解、比较 D、理解、判断

2、美术欣赏的意义在于使美术的得到充分发挥。

A、认识功能 B、教育功能 C、欣赏功能 D、审美功能

3、美术创作的语言艺术构成体系包括(ABCD)艺术形象与情感相思。

A、材料工具媒体 B、造型语言 C、创作方法 D、艺术形式

4、设计美术按目的分有(ACD)

A、视觉传达设计B、工业设计C、产品设计 D、环境设计

5、宋代五大名窑指的是:( ABCD )、定。

A、汝B、官C、哥D、钧

6、中国人物画的两个基本规律是( BC)。

A、以神写形为主B、以形写神为主C、不求形似求神似D、不求神似求形似

7、以下是描绘宋代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的有(ABCD)。

A、《七夕夜市图》 B、《货郎图》 C、《耕织图》 D、《清明上河图》

8、山水画创作方法遵循的原则是( AC )。

A、外师造化B、搜妙创真 C、中得心源 D、以形写神

9、中国山水画构图取景有( BCD)的透视方法。

A、平行B、平远 C、高远 D、深远

10、花鸟具有( A)和( C )的深邃意境。

A、传神写照 B、以形写神 C、情感寄托 D、情感思想

11、文艺复兴时期三杰是( ABD )

A、米开朗琪罗 B、拉斐尔 C、扬·凡·爱克D、达·芬奇

12、服装的整体美包括( ABCD )。

A、内在美 B、外在美 C、个性美D、流行美

13、以下属于印象派画家的有( ABCD )。

A、马奈 B、雷诺阿C、德加D、西斯莱

14、以下属于立体主义画派特点的是( AB)。

A、用块面的结构关系分析物体 B、表现体面重叠、交错的美感

C、使用从颜料管里直接挤出来的强烈色彩 D、引起了视网膜的振动

三、判断改错题:(判断下列每小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划线部分。每小题2分,共14分)

1、绘画是运用点、线、面、色彩、空间等艺术语言,( 二维空间 )

2、在英语词汇中,“China( 瓷器 )

3( 不求形似求神似)

4。(黄筌 )

5、文艺复兴运动从14世纪在意大利的威尼斯萌发,到16世纪下半叶已席卷了整个欧洲。( 佛罗伦萨 )

6、否定传统艺术法则,( 现代派美术)

四、 简答题:(共26分)

1、 花鸟画与人的情感表现有什么关系?(8分)

2、山水画有哪几种透视方法?这几种方法方法有何审美特点?可以混合运用吗?(9分)

3、 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美术在特色上有何不同?(9分)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A 2、D 3、B 4、D 5、D 6、B 7、A 8、B 9、C

10、B 11、D 12、C 13、C 14、A 15、B

二、 多项选择题:

1、BD 2、ABD 3、ABCD 4、ACD 5、ABCD 6、B C7、ABCD

8、AC 9、BCD 10、AC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

三、 判断改错题:

1、× 二维空间

2、× 瓷器

3、× 不求形似求神似

4、× 黄筌

5、× 佛罗伦萨

6、× 现代主义美术

四、 简答题:

1、答:花鸟的自然属性与人类情感表现审美有密切的联系,花鸟画具有传神写照

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寄托的深邃意境。如宋代画家文同赞美竹子具有“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的人格化品格,他笔下的墨竹是弯转节劲的迂竹,象征他屡遭贬官坎坷不平生活经历和刚正不阿“素节凛凛欺霜秋”的节操,赋予了自然物象人格化审美理想和意境。

2、答:

(1)、中国山水画有平远、高远、深远三种透视方法。

(2)、平远法的审美特点:。自近山而望远山,景物辽阔;高远法的审美特点:自山下而仰山巅,上突危峰下瞰穷谷坡岸水际之章法,给人以气势磅礴伟岸崇高之感;深远法的审美特点:自山前而窥山后,景象宏伟壮观。

(3)、这三种方法可以混合运用,如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这三种透视方法的混合。

3、答:印象主义画家注重对外光的研究,并根据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物体在外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变换。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表现真实的视网膜印象,用最少的笔触表现出对象的显著特征,使瞬间印象成为永恒。新印象主义完全抛弃了线与线性透视,它造成的结果是让观众的眼睛充当调色盘,每种色彩借助它周围色彩的关系而获得它的色调。后印象主义的画家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主观感情对事物的再创造,在手法上追求表现性的笔触,用色彩描绘物体的体积感、量感以及绘画的装饰性和造型性。

★ 美术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美术教师考试试题

★ 教师职业道德试题及答案

★ 音乐教师试题及答案

★ 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四年级试题及答案

★ 统计学试题及答案

★ 古诗词试题及答案

★ 课外阅读试题及其答案

篇7:美术鉴赏期末题库

2.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

4.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9.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10.辛派词人:这是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词派。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不如辛词广,风格不如辛词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词蕴藉。

11.小李杜:晚唐诗人李商隐、杜牧的合称,二人皆晚唐杰出诗人,又生于李白、杜甫之后,故称,李商隐以爱情诗为代表。

12.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蓬勃不只由于它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

13.韩孟诗派:唐贞元年间,韩愈和孟郊在丽都高踞盛唐巅峰,后代诗人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以艰险、力矫大力诗风的平庸,勇于创新,开创了以新奇横放为特色的新诗派,代表诗人孟郊、韩愈、李贺、贾岛、姚合。文学史上称韩孟诗派。这一诗派不重视客观写实,重视主观感受。形式上创新出其,创作上讲究苦吟。他们创作各有所失,但都为诗歌做出了贡献。

14.宋初三体:一以当时的一些达官贵人如徐铉、李昉等为代表,以白居易为师,诗风平易浅俗,是当时的主流诗歌,此为白体诗。一以稍后的杨亿、刘筠、钱惟演为代表,以李商隐为师,辞藻华丽,讲究用典,是白体之后的诗坛主流,因诗集《西昆酬唱集》得名,此为西昆体。一以魏野、林逋等隐士为代表,以贾岛、姚合为师,多用白描手法写隐逸生活,诗风清苦,此为晚唐体。宋初三体内容上均离政治、社会较远,形式上多为近体诗。

15.王安石体:王安石体称半世体或半山绝句,王安石的晚年罢官隐居后生活和心情发生了变化,引起了诗风的变化,创作了较多的描写湖光山色的小诗,这些诗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炼。其特点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也有生硬奇绝之处,成为江南诗派的先驱。16.大厉十才子:“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十才子”齐名的重要原因是,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他们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升平、吟咏山水和称道隐逸成为基本主题;擅长写送别诗和隐居的诗歌。诗歌艺术上: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

17.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散文作品,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壁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18.山谷体:指北宋诗人黄庭坚的诗,他的诗歌特征是生奇瘦硬,其艺术特色是:一以学杜诗为宗旨,重视句法发展了拗句﹑拗律的体制;二强调“无一字无来处”,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三好奇尚硬,造语洗净铅华,独标隽旨,风格生新瘦峭峻,但兼有软绵的一面。19.江西诗派:是宋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北宋年末,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将黄庭坚、陈师道等二十余人列为江西诗派。元代人方回提出一祖三宗之谈,认为江西诗派以杜甫为祖,以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标榜学习杜甫的艺术技巧,模仿七律形式,但忽视杜甫的情感特征,以黄的诗歌理论和创作理论作为学习和模仿的关键,作诗强调“无一字无一处”。

20.“大晟词”派:北宋婉约词派。宋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7)创立大晟府,并以周帮彦为提举,招集词人、乐师整理古音、古调,创作新乐,名“大晟乐”;词人按调填词,世称“大晟词”;在“大晟府”形成的以周帮彦为首的词派即为“大晟词派”。他们的词格律严密善铺叙,章法细密曲折,回环往复,描绘工巧,语言典雅精致,善于炼字,为婉约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1.中兴四大指南宋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因宋室南渡在度中兴,故名。他们早年都有学习江西诗派的经历但后来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师法自然,面向现实生活,抒写感时忧世之情,自承一格打开宋诗新局面’。

22.以诗为词: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及把诗的手法移植到诗中,突破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23.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24.梦窗词:是宋代词人吴文英,号梦窗,他彻底改变了正常的思维习惯,将常人眼中的实景化为虚幻,通过奇特的艺术想象和联想,创造出如梦如幻的艺术境界。其词远承周清真,近承姜白石,讲究音律,追求典雅,意境深远含蓄,以密丽取胜,注重练字炼句。代表作《风人松》等。

25.永嘉四灵:指永嘉地区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这四人都出于叶适之门且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合称“四灵”,曾有《四灵诗选》。四灵都是命运落拓的贫寒之士。“永嘉四灵”是南宋诗坛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对前人,他改造江西诗派,去除其弊端;对后来,他启动江湖诗派而再创新、发展。

26.格律派词:是南宋的一个严守格律的词派。此派以姜夔为首,其它代表作家有史达祖、吴文英、高观国、王沂孙、周密、张炎等。他们作此讲究格律,追求典雅、含蓄、柔婉和“清空”,是南宋后期同“辛派”相对的一个词派。

27.边塞诗派:盛唐诗歌流派之一。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人。他们大多有边塞生活的经历,其诗多采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的形式,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从多角度描写了边塞风光和征戍生涯。

28.三吏三别: 三吏:潼关吏 新安吏 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是杜甫一组“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

29.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字景庄.后改名永,崇安人.景佑元年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

30.易安体:因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故其词称为“易安体”,其特点有三,其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其二,“易安体”融入了国家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其三,“易安体”有倜傥丈夫气。31.诚斋体:南宋词人杨万,字诚斋,因其诗自成一格,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之为‘杨诚斋体’。诚斋体的风格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浅近明白的语言和流畅直致的章法。近于口语。代表作《小池》,《晓行望云山》。

32.珠玉词:晏殊的词名叫珠玉词,指晏殊的词集。主要表现优渥生活,具有珠圆玉润,丰腴雍容的特点,词作之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领悟,努力表现了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浓厚的士大夫气,语言自然清新,音律婉转和谐。

33.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其晚年诗作雅丽精绝,既有清新闲适之作,又有沉郁悲壮之作。主要体裁是绝句。它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绝处,为江西诗派的先驱。

诗歌鉴赏(2个)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

2《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3《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倍受历代诗家推崇,明代诗坛领袖李攀龙甚至推其为“唐代七绝压卷之作”。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意境雄浑深远,耐人寻味。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综观全诗:首句写景,勾勒出一派明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次句叙事,极言距离之远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之深;“秦汉”、“万里”,时空交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和战事的频繁,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三、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期望朝廷任用良将,早日平息战争,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但使”、“不教”,含蓄委婉,将厌恶战争、同情百姓、不满朝廷等诸多情绪尽蕴其中,加深了诗歌的蕴藉。“巧妙互文,灵活用典,精妙炼字”是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4《行路难 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是诗人在离开长安时的心情写怀。这首诗特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尔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南朝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5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本诗系杜甫于代宗大历二年重阳节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之作,亦为杜诗中最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前四句是一幅雄迈壮美的“秋景图”,意境载阔,气势磅礴;后四句并只是个人的叹老嗟贫。而是感叹世事多艰难,人民多灾祸。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6《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7《锦瑟》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作者写自己思恋已逝的岁月,思恋美好的年华。这种感情往往是悲苦交加,然而句中无一“悲”字,“苦”字。五十弦,一弦一思念,可见思念苦之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庄生晓梦迷蝴蝶”,似水年华恍如梦,又像美丽的蝴蝶,却更苦于无奈的现实,于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望帝死后化成杜鹃悲啼,自己又该怎样面对现实,又将把一切托付何物呢?人们尽可能传诵。但谁也不会轻易说出这是句的悲,于是他迷惘了。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天日乱玉生烟”想的多了,悲伤滚滚而来,自然有泪了。作者也许有点绕性心理,人太悲伤了,就需要一点安慰。想想将来,或许今天的泪水将成为明日的珍珠。美玉总伴随好运而来,运气好了,说不定蓝田的玉„„还没有想完,想象中的“玉山”却生烟渺茫,自己有一次跌入现实的苦闷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唉!”李商隐叹息着流走的时间里,我惋惜!“只是当时已惘然”作者扪心自问,“当时已惘然”,那么现在就不能再“惘然”了,要做些有意义的事,不能就这样一直沉浸在悲哀之中。

整个篇幅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但给人的感觉却飘然脱俗,用传说来写感情,诗句的优雅更显露出柔和凄美。情悲而不失美,静而又波澜,有后悔更有勇气,无不表达作者最深切的感受。

8《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9《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去年天气”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夕阳西下”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后来苏轼的词,就大畅此风了。

10《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上片写孤独的处境。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漫天迷雾隐去了楼台,月色朦胧中,渡口显得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互文见义,不仅对句工整,也不只是状写景物,而是情景交融的佳句。“失”、“迷”二字,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雾失”、“月迷”,皆为下句“望断”出力。“桃源望断无寻处”。词人站在旅舍观望应该已经很久了,他目寻当年陶渊明笔下的那块世外桃源。桃源,其地在武陵(今湖南常德),离郴州不远。词人由此生联想:即是“望断”,亦为枉然。着一“断”字,让人体味出词人久伫苦寻幻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晏殊的这首词有一种对时光年华的流逝的深切的慨叹和惋惜存在,而且更在极幽微的情思的叙写中,流露出了很深挚又很高远的一份追寻向往的心意,这种情思,虽然表面看来也许只不过是伤春怀人之情而已,但是隐然间却可以使读者的心灵感情感受到一种提升的作用。

11《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

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那堪冷落清秋节。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12《破阵子》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13《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摸鱼儿》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被南放之后的第十七年,当时辛弃疾正再一次被当时的朝廷调任,好友为其饯行时,辛弃疾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词。

在上片中,作者心绪不宁,是哀惋,是叹惜,更是一种迷惘与无可奈何。万紫千红的春,离我匆匆而去,一时万树枝头,落花飞红。这凋零衰败的景色本就够惨淡的了,它怎么能再经得起风风雨雨的几次摧残呢?花是春天的象征,我生怕花落春去,而希望花儿迟开晚放,但这只不过是我的一厢情愿,一种幻想而已。然而尽管如此,我仍心有不甘,向春反问:“你且留步!听说海角天涯并无你的归处,你能去哪里呢!”春默默无语、依旧悄然离去。如果说,在人间还有什么春的痕迹,那只有画檐蛛网上沾着些的柳絮,给我们一丝慰藉。

下片借陈阿娇的故事,写爱国深情无处倾吐的苦闷。这一片可分三个层次,表现三个不同的内容。从“长门事”至“脉脉此情谁诉”是第一层。这是词中的重点。作者以陈皇后长门失宠自比,揭示自已虽忠而见疑,屡遭谗毁,不得重用和壮志难酬的不幸遭遇。“君莫舞”三句是第二层,作者以杨玉环、赵飞燕的悲剧结局比喻当权误国、暂时得志的奸佞小人,向投降派提出警告,“闲愁最苦"至篇终是第三层,以烟柳斜阳的凄迷景象,象征南宋王朝昏庸 腐朽,日落西山,岌岌可危的现实。

这首词有着鲜明的艺术特点。一是通过比兴手法,创造象征性的形象来表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时局的关切。拟人化的手法与典故的运用也都恰到好处。第二是继承屈原《离骚》的优良传统,用男女之情来反映现实的政治斗争。第三是缠绵曲折,沉郁顿挫,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词风。

14《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词的上阙,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 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著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词的下阙,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可是到底还有谁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呢?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纵观全词,行文的基调都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无论是词人所见到的“荠麦青青”、“废池乔木”还是在黄昏里听到的“号角”和“空城”还是词人自身所想到的杜牧“难赋深情”和不知亡国恨的“桥边红药”,都是一种悲剧的写照。

15《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16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诗是苏词豪放词代表作之一。享有“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的美赞,本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和心灵的启示。

本词通篇咏月,构思奇拔,畦径独辟,它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把自己遗世独立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月是词的中心形象,却处处契合人事。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本词意境虚虚实实:文字在幻想与现实中穿梭,思绪在天上与人间中徘徊。孤独的作者终于求得出路:离合的悲欢,政途的苦闷,只可借自宽自慰来消解,只能旷达的一笑而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传说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游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17《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术鉴赏期末题库】相关文章:

《美术鉴赏》论文05-23

1美术鉴赏04-26

美术鉴赏四05-09

美术鉴赏论文05-16

中专美术鉴赏05-02

大学美术鉴赏05-18

美术鉴赏教育05-24

高中美术鉴赏课件05-23

高中美术鉴赏课05-23

美术鉴赏论文题目05-25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基础复习题下一篇:企业网络营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