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2022-05-11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术作品鉴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种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归类分析、比较,为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方法比较美术鉴赏课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法则,正确、规范地欣赏美术作品,从各种门类的美术作品中,充分了解美术与现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第一篇:美术作品鉴赏论文

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比较鉴赏的实施策略

摘要:在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进行美术鉴赏学习活动可以利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搜集和整合,进而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作出全面、深刻的赏析。比较鉴赏能够避免传统美术鉴赏教学单一化、片面化的倾向,突破单纯强调美术学科体系的局限,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鉴赏视角,强化过程性与体验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对美术多元性、多重性和包容性的了解。

关键词:美术鉴赏;比较鉴赏;教学策略

在中外美术鉴赏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作出鉴赏,可以让学生全面了解重要的美术家及其代表作品,了解中外美术的主要风格、流派,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一、比较鉴赏教学实施的标准和原则

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属性特征差异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在中外的美术比较中,对于两种文化的“自然观”比较可谓其中最受瞩目的一个问题了。中国人“与物同化”,而西方人“物我两立”,这似乎成了一条定则。这一定则在艺术中映射为:中国人重表现,西方人重再现。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把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鉴赏,就能得出“中国山水画是视觉心像,欧洲风景画是视觉视像”的结论。

美术作品视觉形象的符号学属性不同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符号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时候甚至比文字文献更具有可靠性。因此,重视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符号,是美术这个学科的自身特征决定的。其中美术作品的图像表达,除了具有美术功能以外,还包含人类聚居学、建筑学、地理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理论。在作品中,“肌理”“笔墨”“笔触”“构成”“色感”等符号语言特征是比较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实施中西美术比较鉴赏教学时,可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不同风格进行对比研究,比如文化背景的比较、艺术种类的比较、风格流派的比较及艺术家的比较。例如中国古代美术中的“浙派”“吴门派”“华亭派”;欧洲美术史上的“威尼斯画派”“佛兰德斯画派”;又如现代中国的“岭南派”,欧洲的“巴黎画派”;现代艺术中的“立体主义”与“超级写实主义”等流派放在一起,进行文化背景、艺术种类、风格流派、艺术家间的比较鉴赏教学研究。

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艺术家不同时期创作阶段的比较,不同人文背景下作品的表现差异比较等都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对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体系或艺术体系,某一历史时期、艺术运动、艺术风格流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一定联系的作品,作品的外部情况等作出比较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

二、比较鉴赏的类型分析

(一)对比鉴赏

对比,可以解释为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一种表现手法。把对比的双方放置到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实施对比鉴赏教学,有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能够加强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二)类比鉴赏

就是用推理的方法与同类事物相比较,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特征的一种推理形式。

(三)求同比较鉴赏

比较欣赏中的求同比较,旨在不同作品间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其相同点,并借助这个比较分析的过程及结果来促进欣赏活动中的再创作,以达到理解欣赏作品的目的。对于有相同背景、相同风格、相同内容、相同画风、相同构图、相同时代、相同题材等相同因素的作品,找出其“同”的一面,对其“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就构成了比较的基础。

(四)反差比较鉴赏

反差比较是在欣赏的过程中对相关的作品或现象进行差异性的比较,找出不同之处,以促进对作品的深入理解。这种求异的比较更容易吸引欣赏者积极主动地对作品进行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使欣赏者的鉴赏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流程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通过理论设想、实践验证、归纳概括及提炼反馈,以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运用比较的方法鉴赏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探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并行之有效的教学实施流程:分析教材——确立目标——搜集资料——创设情景一比较鉴赏——引导发现——比较探究——归纳总结——反馈提升。

分析教材:通过教材的分析,考察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的可能性和可操作性,比较内容的类型是否符合教学的原则和实施标准,还要考量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知识储备,从而找出其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确立目标:通过分析教材和学情分析确立比较鉴赏教学的目标,目标的确立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衡量,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打破单纯强调美术知识目标的局限,通过比较教学实现多样化、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搜集资料:美术鉴赏要强化教学的过程性与体验性,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发动学生自主搜集资料,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并为比较鉴赏教学提供基础和保障,这是实施比较鉴赏教学的关键点。

创设情景:要创设比较鉴赏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鉴赏的兴趣和热情,使鉴赏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比较鉴赏:把师生搜集到的资料呈现在一起,通过对比,有利于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充分揭示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矛盾,加强比较鉴赏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引导发现: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发现美术作品的审美特征和艺术内涵。

比较探究:通过学生比较探究,得出鉴赏结论,掌握美的规律。

归纳总结:在比较鉴赏的基础上,教师把比较鉴赏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鉴赏结论,使学生明确某一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特征,掌握美的规律。

反馈提升:通过教学反馈,查漏补缺,找出不足,重点施教,以及师生双边互动提炼出一套比较鉴赏教学的机制,让学生下次面对类似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时能够自主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

比如,在比较鉴赏教学中,达·芬奇在1495年至1497年作于米兰圣玛利亚·格拉契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这样的一件取材于基督教圣经故事的壁画,在达·芬奇之前已有不少画家表现过,同名作品便有意大利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创作于1480年的壁画。

把这三件同样题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

首先,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的作品中的人物近乎排列,平直无奇。他们都把耶稣单列于餐桌的外侧构成了人物与情节的疏离。而达·芬奇作品在构图上把耶稣和他的门徒位于餐桌后,左右各六个,而每三个人又构成一组,每组人物之间的间隙和距离恰恰构成了两个似于M形的起伏,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与活力,像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曲,避免了重复与单调。

其次,从人物的表情及内心世界的刻画上看,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笔下的人物表情单调且有雷同。而达·芬奇笔下的耶稣从容镇定,仁爱宽容,有圣者之风,犹大的表情矛盾而深刻。对于他的门徒的表情刻画也恰到好处,复杂多变,毫无雷同,而是从人物的情感出发,表现出善与美、美与丑、崇高与卑鄙的对比。

再次,在焦点投射法的运用上,卡斯塔格诺和基兰达约也均有所采用,但空间效果没有很强的冲击力,表现得浅显。而达·芬奇通过餐桌、墙体、窗户、天花板等结构透视,体现了强烈的纵深感,并且如果把餐桌房屋主要结构线延长的话会惊奇地发现他们都交于一点。这个交点恰恰在耶稣的面部,从而更加突出了耶稣在画面和情节中的核心地位,从而展现了达·芬奇对于科学的精妙掌握,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对于科学的提倡和运用。

此外,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在画面上传达出的象征、隐喻等信息都可以通过比较而发现达·芬奇确实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作品不同凡响,而且在科学领域有非凡的造诣,在同时代画家中脱颖而出、卓尔不群。

四、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要领

比较鉴赏教学的实施要领主要有:

(一)比较的目的要明确

第一,我们要明了比较鉴赏教学的目的,不要为了比较去比较,比较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鉴赏活动。第二,还要清楚地知道要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还要知道怎样去比较。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针见血,紧扣作品的本身和学生欣赏的需要,就重要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尽量避免无意义的泛泛而“比”。

(二)选取的作品要具有可比性

选择作比较的作品时,要注意根据学生欣赏和理解的需要,选取与欣赏对象具有可比性的作品,或相同、或相异、或因果,等等,不可在毫无联系且无需比较的作品间进行牵强附会的比较,徒劳无益。

(三)比较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可以通过对比、类比、求同比较、反差比较等方法的灵活运用,形式多样,尽可能使比较生动活泼,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鉴赏在教学实践中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它可以针对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

作者:翟明帅

第二篇:美术鉴赏课鉴赏方法的分析比较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各种美术鉴赏教学方法的归类分析、比较,为美术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学方法 比较

美术鉴赏课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审美的法则,正确、规范地欣赏美术作品,从各种门类的美术作品中,充分了解美术与现实、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如何引导学生?其关键是教师要灵活适当的运用各种鉴赏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正确运用与否,就一定意义来说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美术鉴赏课的鉴赏方法,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依据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主要教学程序方式,可以将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分为:

(一)、讲述法(演讲法)。

讲述法,即直接叙述鉴赏的知识内容,是多数美术教师采用的一种传统的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它主要适用于接触少、难理解的鉴赏内容,如;中国古代艺术、外国艺术作品等,讲述法具有简单易行的特点。讲述法的缺失主要是在于由于所讲述美术鉴赏讲授内容的晦涩,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出现单向教学的问题。由于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注入式教学的危险,使美术鉴赏课成为美术教师的“独角戏”,因此,当教师在使用讲述式教学方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问问题、要求作回应等等。教师可以预备一个精简的演讲纲要给学生来配合他的讲述,也可利用黑板、投影机。幻灯机、图片、挂图等,作为视觉与听觉之辅助教具与教材,使讲述更为生动。

(二)、问题教学法。

这种方法在专题欣赏的美术鉴赏课中应用居多。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引导学生解决美术鉴赏中的问题,以增进学生的美术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刺激学生的思考能力,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的优点如下:1、 可引起学生自动的学习兴趣或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心。2、可激发与集中学生的思考。3、可激发学生继续去解决下一个美术鉴赏问题的动机。4、可增加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5、可提供复习的机会。6、可增加学生对问题相关知识的了解。7、可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知识的能力。8、可藉此考核学生的领悟与吸收的情况。如专题鉴赏中,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的引导方式。即使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艺术轨道进行欣赏,又启发了学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三)、评论式。

美术鉴赏活动应积极采用评论的方法。这种方法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活泼与共鸣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非常重要。评论活动是在鉴赏的基础上开展的,它使欣赏活动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把平日学得的知识与技巧应用到对作品的评论中去,分析评论作品的思想、艺术、着重艺术形象是否真实典型,情感是否健康、真挚、深厚,艺术形式是否完美,风格是否新颖、独特等。同时,学生又从评论过程中获得有系统的知识.感受到思想上、精神上的力量,从而提高审美水平。欣赏一些现代作品,同龄学生作品等,都较适用评论法。

二、依据鉴赏过程中,教师安排讲解和鉴赏先后的不同,可以将美术鉴赏方法分为:

(一)、先欣赏后讲解

先让学生欣赏作品,为分析作品打下形象基础。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经过教师的综合分析.最后获得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观察和欣赏,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定期组织讨论,让学生发表个人的欣赏见解,交流欣赏体会,达到互相启发的目的。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体会再上升为新的理论从而达到教学的要求。这种教法符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易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的分析讲解中获得提高。但重要的不是教师讲解本身,而在于“读”的环节。使学生能够真正独立进入对作品的解读,这是授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边欣赏边讲解

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讲解的着重点根据学生的反映可以作适度的调整,比较迎合学生的兴趣。一般选择形象鲜明、艺术特色突出的作品为对象。例如:在让学生欣赏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雕像时,学生首先会惊叹作品中男性躯干的雄壮,这时通过讲解大卫故事的背景和经过,让学生知道大卫原来是一个儿童英雄,让学生领悟大卫是男性美的象征。作者通过对其表现形式理想化,塑造了一个成熟、健壮、怒视敌人、准备战斗的男人形象。这样把学生的体验和教师的分析归纳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备感新鲜活泼,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感知,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受到作品的感染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三)、先讲解后欣赏

这种教法易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应加强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引导,切忌用从归纳思想内容到概括艺术特征的程序化的教法。除对欣赏作品所需的背景知识进行必要介绍之外,应紧扣作品本身,从分析意象、情节、造型、色彩、线条到艺术表象入手,启发引导学生去探索作品在构思与立意上的特色,及整体艺术风格和艺术表现方而的特点,使学生真正学习到欣赏方法。让学生带着教师的“观点”到作品中去具体感觉和体验,鼓励学生得出与教师不同的判断或深化教师结论的认识,并在课堂讨论中开展交流,教师在交流中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三、依据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着眼点的不同,可以将美术鉴赏教学方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从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入手。

美术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人们欣赏作品以视觉为引导,以外形、体积、材料、颜色等为开端。最初的直观感受是整体的把握,是新鲜的、生动的,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理性分析。

美术鉴赏的理性分析包括和涉及的方而较广;如1、美术作品的时代性;2、从历史、哲学、艺术批评不同视点审视美术作品;3、各流派的演变;4、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5、作品的构成形式分析;6、作品的人文精神等等。随着理性分析的层层深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会逐渐清晰地显示出来。

(三)、比较鉴赏。

比较鉴赏是一种综合性的鉴赏方法,其鉴赏过程在较大程度上就包含了诸如“直观”“分析”等方法在内。比较鉴赏通过对欣赏对象相关现象的比较,而使鉴赏本身具有特别的新意和深度。尤其是对作品的艺术风格技巧而言,如不同的画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常常不易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如果把这些作品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各自的艺术特点就容易区分开了。比较欣赏的方法从比较的角度而言,大体上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如艺术种类间的比较、文化背景下的比较、艺术家间的比较等;纵向比较如艺术种类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艺术流派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同比较、艺术家不同成长阶段的纵向比较等等。从比较的指向而言,可分为求同比较和反差比较。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重要的是要依据多方面条件,使各种方法进行合理的组合,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需要美术鉴赏课教师的不断探索和辛勤耕耘。

参考文献:

[1]、李新生主编.中西绘画鉴赏比较[M]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2]、尹少淳著.《美术及其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6□

作者:冯 佳

第三篇:美术鉴赏教学刍议

摘要:在21世纪视觉文化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视觉感官的刺激,学生也熟稔于对现代科技文明的运用,无论是手机、电脑,还是ipad或kindle,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代学生大多数的知识,都源自视觉社会对其潜移默化的教导。但与此同时,我们的课本还停留在所谓的教学大纲与知识点时代,并没有能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进行紧密的联系。具体到美术鉴赏教学,我们的老师大多数是照本宣科,好一点的也能够对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但这些对于当下的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正确并合理地运用视觉文化,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是摆在每一个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美术;鉴赏;教学

现行的美术教学大纲要求我们: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美术的媒介与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这与戴博斯所提及的视觉素养概念异曲同工,他认为“人们通过看与此同时产生其他感觉,并将看与其他感受经验整合起来的一类视觉能力”对人类的学习尤为重要。进而他以三个层次对此进行论述:首先是视觉感知能力,其次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视觉行动、视觉物体以及自然的或人造的视觉符号”的区分理解能力,最后是使用视觉对象符号交流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够将视觉文化的相关理念与当代美术鉴赏教学相联系,对于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中,有一种重要的鉴赏方式,即形式分析,这一概念是沃尔夫林提出来的。他在《艺术史的基本原理》一书中,以巴洛克与文艺复兴艺术形式作为对比,阐述其形式分析理论的五对基本概念:线描与涂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多样与统一、清晰与模糊。同时,他提出了一种由“早期阶段、古典阶段、巴洛克阶段”组成的支配艺术风格历史循环发展的历史规律,这一点明显受到黑格尔的影响。紧接着,罗杰·弗莱在《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中发展了形式主义,他对弗莱对塞尚作品中所描绘对象的形状、空间、区域、平面、比例、尺寸、光线等诸多因素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塞尚的绘画是希望通过一种几何架构对现象的无限复杂性来组织安排作品的布局结构,这种空间构成能够赋予画面一种立体感的形式。当代的格林伯格则在传统形式主义基础上,发展出新形式主义。他认为绘画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艺术如戏剧雕塑等,最重要的唯一特性就是他的平面性,而平面性在抽象绘画艺术中的凸显恰好完整的诠释了现代性的全部特征。

因而,在我们美术鉴赏教学中,面对不同的艺术作品与时代风格,我们不应当只是孤立地照本宣科,讲讲小故事,而应该对画面中的形式问题进行前后联系,从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阐述相关问题。例如,我们在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时,就可以将文艺复兴的作品与巴洛克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将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融入到讲解当中。当我们面对波提切利的《春》和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可以引导学生去观摩两幅作品在畫面形式表现中的不同,告诉学生波提切利使用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常用的线描技法,他在整个画面处理上并未完全采用后来达芬奇发明的空气透视与晕染技法,而是将所有物体的各个局部事无巨细地一一描绘。而乔尔乔内的作品中则采用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的涂绘技法,画面形式具有一种朦胧的效果,并非每个细节都一一交代清楚。同时,在画面整体布局中,虽然《春》的构图也独具匠心,但人物放置在整体效果上是相互平衡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完全脱离其他形象而进行观赏。而在《沉睡的维纳斯》中,虽然只有三个形象(包括小狗),但形象之间具有主次关系,画面也显得更加统一集中。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风格和威尼斯风格的技法进行常识性讲解,告诉学生,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技法和材料其实和我们现在的油画技法有很大的区别,《春》更多的是一种蛋彩画,而《沉睡的维纳斯》则具有了“油”的特性。

形式分析的策略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显然没有。当学生初步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之后,我们可以将后来的许多相似题材作品与之进行形式上的对比。还是以乔尔乔内那幅作品为例,最典型的借鉴与区别就存在十九世纪马奈的《奥林匹亚》当中。我们可以将两幅作品放在一起再次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虽然构图布局有很大的相似,但整体风格则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于马奈作品的平面性。正如格林伯格所述,平面性是现代艺术的最大特征,而这正始于马奈。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讲解中对当代艺术中的抽象风格感到束手无策,我们无法对学生说明,为什么蒙德里安会画出那样的作品,为什么罗斯科简单地涂抹了两笔颜料,却引起了整个艺术界的轰动与随之而来的变革。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未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形式主义中的平面性问题。那么,通过对马奈作品的分析,尤其是将其与同样构图形式的乔尔乔内作品放在一起,这种视觉冲击性显而易见。通过这种并置,学生能够知道,即便是最具先锋性的现代艺术,其实也有传统艺术的根源。如果我们无法对其进行阐述,只是因为我们不懂。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可以大致了解形式分析的一些要素与方法,同时也可以将此带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发现我们平时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美。我们当下的很多经典设计,其实也和形式分析紧密联系。因而,通过相关策略的运用,学生可以将或许有些枯燥的课堂内容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既增加其对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也激发起运用所学知识去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兴趣,从而让美术鉴赏课程在视觉文化社会中产生理应产生的教学效果。

作者:张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