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2024-05-07

中国民间美术鉴赏(共9篇)

篇1: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报告 班级:计算机姓名:张雪10

41世界名画鉴赏论文衡水内画鼻烟壶、辛集农民画、献县内画,是当初做结业报告选定的民间美术讨论范畴,但一直拿不定主意。高中去过衡水,对衡水有些感情,深知衡水四大宝——毛笔、老白干、金鱼、鼻烟壶,且衡水湖湿地和任丘附近白洋淀一样,都是我喜欢的地方。辛集位于,也常常过年回老家时经过。献县位于任丘和衡水之间,纪晓岚曾经做此地知县,也常常看到位于国道旁的燕京啤酒厂,成为献县如今的名片。但感觉衡水内画全国有名,衡水武强年画也是众人皆知,经过况老师的对民间美术的传授,认为以衡水内画做结业题目较好。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起初在选择选修课时便吸引了我,但起初并不明白民间美术,与文人书画、收藏鉴赏之间的区别。学习了民间美术,懂得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深。除了民间美术,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目、杂技、民间手工艺品、武术等,都是民间传统瑰宝,而因此对一直认为平淡无奇的家乡以及华北平原有了更深的感情。

这是站在一个特殊的高度产生的感情。民间美术鉴赏,为我提供了一个中国子孙应该体会的文化视角。中国传统文化遍布,而民间美术更是深入至社会方方面面。从奥运会等国际大型活动,到百姓服饰中的小小流苏艺术设计,都是民间美术赋予人民生活的灵魂。

因为颇爱旅游观赏,常会和同学在离家不远的、天津游玩,有幸多次同天津朋友到西青区杨柳青参观(后附图)。杨柳青如今是西青区的区中心,楼前充满艺术性的“西青”字样雕塑让人感觉杨柳青充满了文化气息。石家大院里大气的戏台让我流连忘返。而杨柳青年画的细腻精致正显示了天津人的另一面。

这些都为我之后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做了铺垫。常常走访天津古文化街(鼓楼),及的传统文化展示,发现很多我们这代人早已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的传统文化。如曾和同学一起到农展附近的“百工坊”,看到很多中国的传统手艺的老传人孤独地坐在几平米的小屋里,珍惜着自己最后的时光传扬传统技艺,感觉很,如今连缝衣织补都少有人懂的年青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成为重大的问题。听到况老师讲到布老虎,方知其蕴含的朴实情感,看到织锦所染上的精美画卷,方知前辈手工艺研究的精湛,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这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也希望这些传统能继承光大。

记得老师讲天津泥人张时,想起在古文化街东趟那家店里,现在泥人、面人,已经卖到上百上千块,当时很惊讶。门口的糖人却还是2元一个的价钱,感觉一切都特别亲切,却有些陌生。在响应义务教育的我们,从小还有谁会关心传统技艺的传承和欣赏传统的民间的美术呢,最多是挣很多钱,去给我们的下一代买一个糖人高兴一下罢了。

在传统民间美术鉴赏课上,时常听到您讲起家乡的故事,感觉很朴实亲切。才知道您研究生学习的就是这方面的知识,感觉是把艺术理论应用在中国传统美术上,非常钦佩。虽然我们学习的是工科,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传统的东西是不能不懂得,听了民间美术课,感觉更能和父母,和爷爷奶奶他们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涵盖的范围太广了,略知一二已经让我常常在同学面前显摆一下,感觉自己懂得很多传统的东西,很开心。希望能多和老师接触,了解更多的知识,接近艺术,接近中国传统文化。谢谢您!

篇2: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美术种类很多,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存在历史试卷分析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所谓民间美术 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第二节:民间剪纸

剪纸,也叫刻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也最为普及。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是镂空雕刻,是用剪刀或刻刀来进行的,这种装饰工艺在纸的发明以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1.剪纸 具有别,但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基本相同,人们统称为剪纸。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料。

2、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间剪纸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从艺术风格来看,北方地域剪纸粗犷纯朴、古拙随意;南方剪纸工细优美、华丽明快。从剪纸作者来看,广大农村劳动妇女以剪刀剪纸,其艺术表现形式是超时空的观念构成、观念造型与观念色彩。以城市、农村男性为主的民间艺人则多以刀镂刻,玲珑剔透、工细严整、优雅华贵,以写实风格的剪纸艺术语言为主。

3、剪纸艺术在我们国家渊源流长,分布比较广泛,在长时间的发展和传播中,在不同的地方区域,很自然性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于是,剪纸艺术在长时间的流传过程中就形成了风格特异的几大派别,主要有以下几家:

蔚县剪纸、丰宁满族剪纸、中阳剪纸、医巫闾山满族剪纸、扬州剪纸、乐清细纹刻纸、广东剪纸、傣族剪纸、安塞剪纸、磁性剪纸

造型手段

民间剪纸来源于生活,剪纸的创作者把他们对生活、对自然的认识、感悟以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他们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这种艺术表达重在表现神似,而不是表现形似。因此夸张和变形成为剪纸中最常用的表达语言之一。民间剪纸的夸张,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为了使所需突出的部分更明确、更集中、更引人注目,往往在物象上添加一些纹饰,以达到完美的装饰性目的。求美的意愿也成为夸张的内容之一。表现人物时,将人物的衣服上缀满花朵;描绘动物时,将动物身上的毛皮夸张成漩涡状,或在其身上直接添加图案,这使原本普通的形象变得通透,体现出很强的装饰性。锯齿形和月牙形是民间剪纸常用的装饰纹样。

民间剪纸的创作过程,是通过夸张的手法经过现实生活的“真”,向艺术的“美”演化、深化的过程,是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心理和对美的追求、体现的过程。处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和领悟,再经过长期的实践,创作者深谙剪纸的规律,将平衡、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美妙的动律和节奏,增添了情趣,丰富了形象的感染力。

第一节: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与特色

(一)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天津的年画多出自杨柳青镇及其周围的画店,相传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极为兴盛。年画构图丰满和谐,线条匀称流畅,版刻粗犷简朴,色彩对比强烈,其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戏曲话本,民间传说,仕女娃娃等吉祥喜庆的内容,还有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

山东省境内的主要年画产地有聊城、高密、潍县等,以潍县出品的年画最负盛名。潍县木版年画相传于明代末年,早期风格特征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相近,多为半印半画制作而成。其所出风俗年画尤具特色。高密年画始于清代中期,以整张纸大小的“大挂画”最具特色,大挂画分为“半印半画”和“朴灰画”两种,半印半画年画制作方法与天津杨柳青相似,扑灰画制作工序较为复杂。聊城是山东西部的主要年画产地,生产年画以门神和美女娃娃最具特色。

河南省出产的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地处开封西南的朱仙镇。朱仙镇所出年画多为小幅,题材多是戏曲有事,历史人物和吉祥图案,还印制各种纸马和门神画。画面简洁,造型概括庄重,线条粗犷有力,用色单纯浓烈,给人以古朴凝重之感。

(二)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江苏省境内几乎各地区都有年画生产,生产的年画多为门神、纸马之类,唯苏州、扬州生产的年画品最为齐全。苏州是民间历史上的刻版中心之一,所产年画刻印精细,世称“姑苏版”。因生产年画的作坊多集中于桃花坞一带,故在当地又叫桃花坞年画。

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

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物理事物的一幅风俗画。

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1.桃花坞年画构图饱满,色彩艳丽,常以紫色调表现欢乐气氛,色彩上多在墨线上套印红,黄,蓝,绿,紫,五色,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民间艺术风格,民间花坛称为------姑苏版

2.杨柳青年画以其细腻的笔法、秀丽的人物造型、明艳的色彩、丰富多姿的形式内容而著名题材的一大种类便是娃娃,都象征吉祥美好,非常惹人喜爱。

小结:通过赏析以上年画,我们可以看出,民间年画大多含有祝福新年的寓意,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场面热闹。第一节:民间玩具

5、编织(2分钟)

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草,玉米皮边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料编织出精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且美观的工艺品。

3.刺绣.:

“针绣”,俗称“绣花”。民间刺绣常以剪纸作为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有跳跃感,显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刺绣者往往根据所做的物件的形状来构图。采用“适形造型”的方法,达到饱满、对称、均衡等审美要求。

4.玩具

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民间美术作品中很多图案采用谐音和寓意的方式表达吉祥美好的象征意义。1.象征性,寓意性(谐音与寓意)

象征性:福、禄、寿 : 祝福老人长寿安康 五毒图案: 辟邪,保佑健康平安

虎的图案:虎的威严保佑儿童同时长的像虎一样威武健壮 寓意性:连(莲)年有余(鱼):丰收 五福(蝠)捧寿 : 祝寿 石榴、葡萄、鱼:多子 牡丹: 富贵

民间美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谐音:民间俗称“口彩”。

在民间美术中,最为常用的谐音方式,是使一级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

2、喻意:有“明喻”,“暗喻”等类型。

在民间美术中,常用喻意手法,将一件物体或一级画面表达出美好的意义。

篇3: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一、课前———充分备课, 理清思路

要上一堂好的美术鉴赏课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充分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教学实践表明, 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 因此课前要认真仔细研读教材, 必要时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处理。《民间美术》这一课内容中关于民间美术的介绍可谓包罗万象, 种类繁多但缺乏重点, 而且教材中对民间美术艺术语言的分析上介绍也不够详细。而中职学生的理解能力又相对薄弱, 知识积累单薄, 缺乏鉴赏能力, 当遇到很多不懂的知识点就会很快失去学习兴趣。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呢? 首先, 必须要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可以将学生熟悉的剪纸艺术作为了本堂课的切入点, 通过对剪纸艺术的分类、形式、内容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的学习, 总结得出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语言, 从而突破本堂课的难点。其次, 趁热打铁、活学活用, 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的鉴赏中去, 可采用以下几步: ( 1) 让学生学习欣赏皮影艺术, 通过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3) 安排课堂小活动———捏面人, 在愉悦的气氛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

二、课中———围绕兴趣点开展教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之前的充分备课只是前提,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得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 创境育情, 激发兴趣

好的导课要巧设情境, 激情荡趣, 引发思考, 进入状态。上课伊始可先给学生欣赏些传统的民间美术工艺品, 如奶奶的剪纸、外婆的绣花荷包……这会使学生眼前一亮, 激发学习兴趣, 紧接着转入视频欣赏, 播放一段老北京的庙会片段,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 从而引入课题。

( 二) 剪纸艺术的魅力

剪纸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类民间美术, 因为难度适宜, 也比较能让学生接受, 可以以此为切入点,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块内容可分两个大点让学生学习, 分别是剪纸艺术的分类、内容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以及剪纸艺术的艺术语言特色。

1. 剪纸艺术的分类、内容与人们生活的联系

这一内容并不是由教师讲授, 教师仅仅充当材料的提供者和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系类的剪纸艺术作品, 然后通过层层设疑, 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剪纸的分类, 得出剪纸艺术的艺术形式内容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 如传统节日、习俗对剪纸艺术创作的影响。为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展开小组抢答, 在竞争中激发兴趣, 达到以赛促教的目的。

2. 剪纸艺术的艺术语言

教师提供《老鼠娶亲》《三鱼争头》《吉庆有余》等一些列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作品, 分小组让学生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讲解, 每一组分析一件作品, 小组代表发言。在小组代表分析作品艺术语言的过程中, 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评价, 得出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形成和地域、风俗情感有关的常用的艺术语言有:借喻、比拟、象征及谐音等。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 三) 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

学习剪纸艺术后, 重回课本欣赏其他的民间美术作品, 如和剪纸艺术在形式上很接近的皮影艺术。从皮影艺术入手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鉴赏中去, 通过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举一反三, 将知识融会贯通。再把课本中出现的民间美术的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分类, 触类旁通。之后寻找身边的民间美术作品,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余姚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的背景下, 引导学生寻找出现在身边的民间美术形式,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

( 四) 动动手, 兴趣延续

在课堂上安排动手实践的小活动, 让学生从动口动脑进一步到动手制作具有民间特色的小艺术品———捏面人, 把课堂的愉悦气氛带入高潮。教师给学生提供捏面材料和简单的泥面人造型图片, 在轻松愉悦的音乐背景下让学生们加入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 这个活动简单易上手,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提升, 在活动的过程中又深刻地体验了本民族特有的文化。

( 五) 布置作业, 延伸拓展

为了巩固知识, 真正实现用所学知识去鉴赏生活中各种民间美术作品的能力, 可通过设疑的方法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民间美术的种类? 他们会出现在什么场合? 寓意是什么? 我们怎样保护和继承民间美术? 让学生写一篇学习报告。

三、课后———认真反思, 以利后行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 也是回顾教学、分析成败、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的过程, 它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课后一定要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本次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1. 教材中教学案例———剪纸艺术还可以进一步进行打磨, 对剪纸艺术的分析和学习还可以挖掘的更深一些。课外应多收集与课堂相关的资料, 实现对教材内容的辅助理解、补充拓展以及深化升华。

2.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进而实现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

3. 在教学方法上, 强调符合美术学科特点, 符合学生实际, 符合教师个性。在教学评价上, 以激励评价为主, 既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更要评价其情感意志。

4.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上, 往往会发生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事件, 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应变能力,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实施向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给学生一碗水, 首先自身要有一桶水, 所以教师自身也要不断的学习,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空间审美能力, 同时要做到为学生而教, 据学情而教。

参考文献

[1]尹吉男.美术鉴赏教师用书[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5, 8.

[2]钱初熹.美术鉴赏及其教学[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9.

篇4: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湛江这片红土上,先人们创造了雷州石狗、吴川泥塑等丰富的民间美术遗产。这些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魅力,也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最直观也最贴近本地民众生活,是对本地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最生动的案例。把本地民间美术资源渗透进美术鉴赏的教学之中可谓是一项双赢的艺术活动,一方面,本地民间美术依靠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传承与弘扬,避免了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另一方面,学校的美术课因为有本地民间美术的内容而拉近了学生对美术的亲近感,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味,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雷州石狗、吴川泥塑是雕塑欣赏课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素材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春秋战国属楚界,秦汉为南越象郡,是百越聚居之地。在上古时代的雷州人民把狗作为图腾,作为自己与自然界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庇佑与精神力量。长期以来,雷州人民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雕刻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石狗奉置于村头、巷口和家门前,作为保佑平安的神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石狗是雷州半岛独特的文化艺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少见。这些石狗千姿百态,有的鼻大耳肥,有的咧嘴含笑,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面目狰狞,它们或坐、或蹲、或伏,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抽象的、写实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体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艺术特征。

吴川泥塑,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鬼”的民间艺术,由于取材易,寓意浓,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仅梅录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更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近年来,泥塑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狗六爹》《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等,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使用材料简便,制作快捷,体现了“快”“准”“稳”的特点。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集电、光、声、动于一体,显得更加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雷州石狗、吴川泥塑,它为中国雕塑艺术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碰撞结合的产物。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昭陵六骏固然雄伟精美,但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亲临实地进行学习和考察,而雷州石狗就在我们的身边。把雷州石狗带进美术鉴赏的课堂,让学生去面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文物,见证古代民间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民族美术文化遗产的兴趣,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再只是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不再只是记住某些歌星或球星的名字,不再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

二、吴川花桥、吴川飘色是我们上工艺鉴赏课最鲜活的案例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隔水而居的村民为方便过江闹元宵,在江上架起浮桥,吊上花灯、挂上字画、桥两旁栏杆点缀鲜花,把一座桥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辉煌。花桥设计既继承传统,又具有时代气息。桥上吊满灯笼、彩旗、彩带、彩灯、气球及各种吉祥物造型、桥两侧贴满风格各异的书画,桥头两端及两旁摆满争妍斗奇的鲜花。用鲜花、书画、灯笼、彩灯、彩旗、气球装扮桥梁供游人欣赏,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吴川飘色是运用力学原理,集铁工、木工、戏剧、杂技、魔术、美术、服饰等工艺为一体而精心制作出来的空中艺术造型。飘色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飘然欲飞。有的角色还脚踏着活动物,有的会转动、喷火、喷水。飘色的制作选题之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张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心愿。

飘色、花桥艺术,丰富了当地民间的节日生活,展现出当地民间艺人的智慧。这是工艺美术鉴赏课最鲜活最亲近的现成教材。我们把飘色、花桥这民间工艺美术引进课堂,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有极其重要意义。所以这些本土的民间工艺美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见证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巧夺天工。

三、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高中美术鉴赏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景”

民间美术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有些东西我们只有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今天被我们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以前就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这样说来,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与艺术更容易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我们从小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从这种意义上说,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情景”。

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这为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些俯拾即是的泥土、木料、竹子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现在的农村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如婚丧嫁娶等活动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这必然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个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如:吴川的陶鼓从制作到演奏,它将美术与音乐相融;又如吴川的木偶、木鱼、舞二真、舞貔貅,都将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现在的一些电动飘色、水上飘色集光、电、动、色于一体,真是巧夺天工,它涉及到物理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本土民间美术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丰富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

总之,把当地民间美术资源引入美术鉴赏的课堂教学,丰富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同时也有利于当地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弘扬,这是一项双赢的艺术活动,值得提倡与发扬。

篇5:中国民间艺术鉴赏

“民间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一项分类,依照字面上来看就是“某某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冠上“民间”字样,显然是要与所谓的“宫廷艺术”与“贵族艺术”等有所区隔。不过姑且不论“民间艺术”的领域有多广,其基本架构“某某艺术”的重点在于“艺术”,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于艺术的含意。《辞海》(台湾中华书局)中有如下的定义:“艺术”(Art)

一、广义:凡含技巧与思虑之活动及其制作,如机械、工匠、建筑、房屋之类,皆称艺术;义与技术相当。

二、狭义:指含美的价值之活动,或其活动之产物;意义与美术(fine art)同。可见艺术是指学问与技术而言,也可谓是“巧艺”或“工艺”。这可从周朝的六种技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周礼》郑氏注国学基本丛书中有关“百工”的记事,得知艺术本来的意义就是指“工艺”,而我们从古书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之定义:

1.工艺是指生活所必备的知识。

2.工艺是指人类制作生活用具之事。

3.工艺是指考虑材料与加工技术以人工的方式制作器物之事。

4.工艺是指熟练精巧的技术。

由以上所列对于艺术的定义,再冠上「民间」而成「民间艺术」,就不难理解「民间艺术」其实就是「民间工艺」,而有别于「贵族工艺」、「机械工艺」、「产业工艺」、「美术工艺」、「现代工艺」等艺术领域。举凡在民间形成、发展并广为流传的各种通俗的传统艺术以及具有民间色彩的技术与艺能,例如传统工艺、戏曲、舞蹈、音乐、雕塑、编织、中国结、剪刻、木偶、魔术、杂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属于民间艺术。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是中华民族艺术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颗精巧的明珠。

皮影戏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而皮影戏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称之为皮影。

皮影戏是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耒,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不仅如此,皮影戏还对国内外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戏曲剧种,就是从各路皮影戏唱腔中派生出来的。中国皮影戏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戏的表演艺术手段,对近代电影的发明和现代电影美术片的发展也都起过先导作用。西方世界从十八世纪的歌德到后来的卓别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对中国皮影戏艺术都曾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建国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戏来招待国内外宾客。然而,皮影戏艺术在遭遇“文革”劫难之后,濒危的处境至今未能扭转。

至于皮影戏中人物、景物的造型与制作,却又是属于我国的民间美术范畴。它为了适应皮影戏的幕影表现形式,采取了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对人物及场面景物进行了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其脸谱与服饰造型生动而形象,夸张而幽默。或纯朴而粗犷,或细腻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畅,着色之艳丽,通体透剔和四肢灵活的工艺制作效果,着实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皮影人制品(简称影人)不只是用于皮影戏的演出,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双手耍玩娱乐,还可以置于窗前或白墙之上,作为室内艺术装饰。由于皮影造型古朴典雅,民族气味浓厚,既具有艺术欣赏性又有收藏价值,所以国内外很多博物馆、收藏家、艺术工作者和皮影爱好者都藏有中国皮影。在国际交往中,也常有国人以中国皮影为上等礼品赠与国际友人。

中国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据考证,从商代开始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镂空刻花制作装饰品,后来在公元 105 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为现在的剪纸艺术。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是目前世界风筝界一致公认的结论。中国最早的风筝是由古代的科学家墨翟制造的,早期风筝主要是用在军事方面的,从晚唐开始逐渐被当成玩具使用,现在中国的风筝一部分还出口日本、朝鲜、欧洲等国家。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大约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而普遍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其造型特点尤其值得研究。

现在已发现的最早剪纸实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动物花卉团花,学者们则认为可推溯到汉唐妇女使用金银箔剪成方胜贴在鬓角为饰的风俗,而虽已找到蔡伦以前的东汉纸张实物,严格意义上的剪纸恐不会早于汉朝。早期的剪纸大约跟道家祀神招魂祭灵有关,例如杜甫诗中就有“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明确记载。今日苗族仍有年节剪鬼神之形贴于牛栏或门上的巫术习俗。

在过去,人们经常用纸做成形态各异的物像和人像,与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礼上燃烧,这一习俗在中国境外有时仍可见到。剪纸艺术一般都有象征意义,此外剪纸还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装饰物。现在,剪纸更多地是用于装饰。剪纸可用于点缀墙壁、门窗、房柱、镜子、灯和灯笼等,也可为礼品作点缀之用,甚至剪纸本身也可作为礼物赠送他人。人们以前还常把剪纸作绣花和喷漆艺术的模型。

熟练的民间艺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纸剪成图形,专业艺人则有用刻刀在蜡板上制作者,称“刻纸”。经起稿、剪刻、粘贴、揭离、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层纸,而提高产量。

剪纸因材料单薄,多用满幅铺排匀称而物像互相串连的平面构图法,形象多富装饰性,避免大块黑白,用精致花纹点缀装饰主体人物。聪明的艺人在表现“猫捕鼠”时竟创造出“鼠在透明猫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烂漫的风格十分耐人寻味。平面重叠铺陈的手法不仅造成浓烈的民族风味,并且扩大了画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纸的表现力。绝大多数剪纸都并不追求严格写实,而是群众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现,例如陕西剪纸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极度夸张而成为牛身上的装饰花纹,既增添了视觉的动感变化,又加强了形式美感。

春节习俗:舞狮子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舞狮子

每当“爆竹一声除旧岁”时,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传统的舞狮活动就伴随着送暖的春风和欢乐的锣鼓,出现在城镇和农村。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欢乐气氛。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大概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战士披架着,隐伏草丛中。他还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阱。敌方驱象军来攻,宗悫用弓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阱里,人和象俱被活捉。……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狮,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起毛衣摆双耳……”。可见,在唐代已有类似现代的狮子舞了。

为什么在春节期间人们喜欢舞狮子呢?据说,明朝初年,广东佛山地区出现了一头怪兽,每逢年岁将尽,则在佛山郊区出现,到处糟踏庄稼,残害人畜,乡农不胜其苦人们就把竹篦扎成若干头狮子模型,并涂上各种斑驳的颜色,事前布置好,当怪兽出现时,锣鼓齐鸣,群狮奋舞,一齐朝着那头怪兽进发,那怪兽惊恐万状,掉头就跑,尔后,当地乡民认为狮子有驱邪镇妖之功,有吉祥之兆。于是,每年春节打锣鼓,挨家挨户,舞狮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预报吉祥之意。

舞狮子,除春节外,在喜庆的日子里,也常以舞狮助兴。民间一般舞狮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有的地区称太狮),一人扮作一头小狮子(有的地区称少狮),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绣球作引导,并先开拳踢打,以诱引狮子起舞。狮子随着鼓点的快、慢、轻、重,忽而翘首仰视,忽而回头低顾,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摇头摆尾,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在模仿动作上,有舐毛、擦脚、搔头、洗耳、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采青等。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篾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中国民间艺术欣赏祖国大家庭中的各民族,都有着高度的审美能力和卓越的创造才能,在他们当中产生、流传、发展着的民间美术及其丰富多彩,是我国传统文化精华之一,是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间艺术是相对宫廷艺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和专业美术而言的,被鲁迅先生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是指以劳动人民为主体作者,为了满足劳动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生活需要和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服装及其配件、床上用品、食炊用具、家具以及年画、剪纸、演具、玩具等。它在艺术上集壮美和朴素于一身,表现出朴实明朗、火热向上的风格,散发着劳动人民内在的真挚、善良、直率、热情等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篇6:中国民间美术鉴赏

(1) 开放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构建了自由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备课时,分别为学生准备了四个课件和四组不同内容的学习资料,所以学生上台讲解时就能娓娓道来。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物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扩宽了学生艺术视野。课前准备了很多本地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作品图片和实物 ,学生对本民族传统的苗族刺绣、苗族剪纸的传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本土民间美术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篇7: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上课时,老师给我们看了纪录片《留住手艺》,《留住手艺》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而精心制作的纪录片作品。其所呈现的非遗项目,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点,节目还记录了一批特别具有历史文化含量,并且在世界非遗保护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项目。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重塑越窑青瓷、中国风韵龙凤旗袍、扎染、明清家具等。让我深一步的了解到中国民间美术的特别之处以及其精神含义。其中让我感兴趣的便是扎染,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它是用线、绳等对织物进行紧固的结、系捆、绑、缝扎、然后放在“染液中进行煮染”。由于扎结的外力作用,使得织物染色不均,拆除扎线后,织物上既可出现意想不到的花纹,这便是扎染。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

篇8:当代中国民间美术初窥

(一)原发性与乡土性:无论是当代还是古代民间美术的创造者都是生活在社会上最底层辛苦劳动的普通大众,所以民间的美术作品表现出原发性和乡土性。作品中包含了劳动人民对社会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社会的热忱。质朴、自然的普通大众性格,使他们创造的作品带有很强的原发性。在民间的美术作品上大多看不到过多的修饰,都散发着十分质朴的乡土气息。(二)群体性与承袭性:民间美术是劳动人们结合自己日常生产活动的智慧的结晶,是群体创作的结果。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有了一些突破,在继承原有美术作品优点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鲜的元素,不断创新,这也使得当代民间美术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三)民俗性与地域性:民间美术出自劳动人们的双手不同于美术艺术家的最大特点就是其作品有很强的民俗性。民间的美术作品中融入了民间劳动者对生产的切身体会以及思想感情,因此民间美术作品有很强的民俗性。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十分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差异也十分明显。另外,多民族的这个元素也促使近代我国民间美术有着很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的美术作品有着代表自己当地特色的元素。(四)工艺性与实用性:民间美术作品,一开始大多也是作为人们的物质需要出现的,因此民间美术作品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直到近代才发展为艺术品,具有工艺性。比如“虎头鞋”在创造时,劳动者首先考虑的是它的实用性,后来逐渐地发展为工艺品,这就充分体现了民间美术作品是工艺性和实用性的结合。

二、当代民间美术的归类

民间美术作品多种多样,但是大体上归为以下几类:

(一)祭祀类:民间美术作品最多的就是在葬礼上用纸做的花,其实除此之外还有神像、神马等。民间的劳动大众知识水平不是很高,所以在民间美术作品上也会对封建色彩有所体现。(二)娱教类:脸谱、皮影、面具都属于娱教类,这些民间美术起初都是早教用来哄小孩子的玩具,后来发展为民间的艺术。(三)装饰类:年画、剪纸、鞋样等。(四)游艺类:现在每逢元宵节还会有些地方出现舞龙、舞狮的表演,这两种就是游艺类的民间美术。(五)穿戴类:除了我们上面提到过的“虎头鞋”,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各个民族自己特色的服饰上,这也鲜明地体现了民间美术的民俗性和地域性。(六)起居类:以代表性的窑洞为特点的居民建筑房屋,以及房屋内用家具和雕刻的装饰品等。(七)生产类:锄头、铁锹等农用生产工具,此外,还有交通工具,手工业工具等。(八)用品类:厨具餐具以及起居用品都属于用品类。民间美术大致归为以上八类,其实不外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美术活动全面性的美术价值。

三、近代我国民间美术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地球村”形成,虽然带来了不少的先进科学技术,但是也大大地冲击了我国的文化,尤其是近代我国的民间美术活动。变脸、杂技等我国传统优秀的民间美术活动学习的人越来越少,在逐渐地走向消亡,现在的人们崇尚外国的“洋货”,却忘记了自己优秀的国粹。所以,拯救我国民间美术迫在眉睫。

四、解决方法

近代我国的民间美术面临着消亡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尽早下手去解决这个问题。

既然现代网络媒体技术如此发达,使得外国文化给我国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这一“利器”,来传播我们国家的民间美术,促进民间美术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我国的文化发展。

作为中国人,拯救民间美术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自觉地加以保护,主动学习,并加以继承,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使民间美术文化源远流长。也可以把民间美术文化作为艺术生的学习专业来进行学习,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要懂得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民间美术的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篇9:中国民间美术发展略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保留了本国的民族传统文化特点,才能创造出有文化底蕴和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2011年2月,民间美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之中,在法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遗产名录的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规定了学校、媒体以及各学术机构所应该承担的宣传、普及、教育的义务,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单位给予税收优惠的扶持政策,这对于民间美术的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和前些年相比,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已经是突飞猛进了,在媒体上的曝光率也高了不少。但是,民间美术的发展问题仍然堪忧。现在大多数民间美术艺术家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环境都比较艰苦,但在这样一个市场化、经济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能在清贫的条件下坚持这一份对于艺术的热爱已经实属不易,高质量、高艺术性的创作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要想发展民间美术,传承人应该后继有人,但是手工业者收入较低是现实存在的难题,如何能够在诱惑众多的现代社会中吸引新生血液来继承这些民间美术并能够坚持下来,这恐怕是民间美术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

民间美术在发展过程中还遇到了作品商品化的问题,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作品的商品化可以使民间艺术的表面形式获得延续、得以普及,但过度商品化却又使许多民间美术的精品和精华不能得以很好的流传,因此掌握商品化的度是一个关键。市场化的商品应该以民间美术的精神、审美理念和文化传统对民族符号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市场化获得的经济效益发展民间美术的精品,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的双赢局面。

在这一方面台湾的文化产业有一些借鉴之处。台湾有许多文化创意产品,他们把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典出渊源、构思精巧,既时尚又充满传统的草根气息。让人们了解文物的文化内涵和传统精神,拉近了人们和传统的距离,为优秀文化创意产品的产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优秀的文创产品反过来增加了人们对于传统的兴趣,传承了历史。其实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样,要想使民间美术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发展,首先要普及教育。随着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变换,许多原来的必需品和常见的艺术形式变得不那么常见,因此民间美术的宣传是非常重要的。民间美术的普及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各级教育工作者、社会、媒体的共同努力,使民间美术被人们认识、了解、理解之后,才能产生出更多的民间艺术衍生品,才能让民间美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才能使民间美术的精品更好地创作、流传。

许多民间美术是依附于民间习俗、祭祀活动和传统节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习俗、活动都日渐减少,民间美术的功用性逐渐下降,也影响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其实,很多优秀的民间活动和节日是应该被保留的,通过各项活动的举办,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被传承、被发展。

上一篇:集中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暨干部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方案下一篇: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