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管理观念

2024-05-05

转变管理观念(精选十篇)

转变管理观念 篇1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改革应试教育的弊端, 确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创新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始终步履维艰, 收效甚微。许多学校依然唱着素质教育的高调, 走着应试教育的老路。因此, 笔者认为, 当前, 要把素质教育尽快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是管理观念和评价观念的转变。

一、管理观念的转变

受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 现在许多学校领导和教育工作人员依然认为, 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于是学校便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 对学生的言行进行约束, 并逐级量化考核, 由学校到年级, 由年级到班级, 由班级到小组的管理细则也相应而生。大到学生的学习, 小到学生的吃饭、睡觉都有一系列清规戒律, 学生这也不能做, 那也不许做, 只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循规蹈矩, 俯首帖耳。这种严管态势在许多学校大行其道, 社会上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封闭式管理学校 (尤其是私立学校) 便是明证。不能否认,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学生少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 集中精力学习, 但这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吗?

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我们就不能一味地强求整齐划一, 应该正视学生千差万别的个性, 那种用同一标准进行的严格管理只会培养学生的奴性, 而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新根植于个性发展的土壤里, 个性发展的土壤肥沃, 创新精神才能发展。因此,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和老师应当转变陈旧的管理观念, 解除“捆绑学生的绳索”, 给他们创造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 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1. 摆正管理者的位置。

不要板起面孔当“警察”或“监工”, 老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引导学生发展特长, 鼓励学生表现自我, 给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展健康体魄、彰显个性思维的机会。

2. 不能封闭学生的视听, 不要限制学生的脚步。

学校是社会人才成长和储备的场所,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所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认识、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是必要的。让学生了解社会阳光灿烂的一面, 也了解社会黑暗腐败的一面, 让学生接受这种事实和现象, 并加以正确引导, 培养其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能力。

3. 不要刻意要求学生十全十美, 对学生求全责备。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犯错误”。实践证明, 发展过程中没有缺点、没有错误的学生是没有的, 所以只有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 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才能从思想上宽容学生。

二、评价观念的转变

转变观念创新管理 篇2

来源:《今日湖北・下旬刊》第08期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传统的成人教育管理理念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需要,必须在管理理念上进行更新、创新,才能跟上时代需求。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成人教育管理在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如何创新进行分析与论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 转变观念 创新管理 指导办学

“创新”这一名词,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并不陌生。这一名词仅是嘴上说说,简单不过,但要付之实践却不容易。其实,它运用得广泛,不管哪行哪业都可以用上,可以是创新内容、创新方式、创新思维,等等。但在本文中,笔者要谈的是创新管理理念的问题,这种创新理念是指在成人教育管理上的理念,而不是其实什么的创新理念。从整个思路上来讲,本文主要谈以下四个方面的创新。

1、创新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指导思想对于高等教育中的成人教育有着统领作用,它决定成人教育质量的高低。明确成人教育的职能和明确的现状定位是成人教育管理水平正常、快速发展的

第一文库网

基本前提。成人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办学任务、办学目的、办学要求不尽相同,在培养目标、受众群体以及社会影响方面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体制框架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与传统的普通教育相比,成人教育涉足的学习领域具有非正规化性,必须以“人人要学,处处可学,事事必学,时时能学”为核心的学习特点来指导成人教育的教育活动。在办学的战略定位上,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效补充,并以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作为组织、实施成人教育各方面工作的终极目标,真正做到创新成人教育办学指导理念。

2、创新教育教学管理理念。当今社会新学科层出不穷,原学科不断发展,课程内容急剧膨胀。为适应学科发展和科学进步,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应及时反映出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及时吸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创造出的新成果。但目前成人教育整个来说尚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一般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甚至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这显然培养不出有特色的成教人才。成人教育应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地论证设置自己的教学计划,组织编写自己有特色的教材和指导书,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的知识,删减过时的和不必要的知识,以确保教学内容跟上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转变管理观念 篇3

关键词:转变观念;创新管理;强化规范;彰显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8-02

一、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现状分析

综观我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如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以具体管理事项为主,指导性和前瞻性不足。教学管理制度既要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宏观指导和规划,又要对教学活动具体微观环节进行规范和监控;既规范课堂教学活动,又引导课外学习生活;既强调理论教学的管理,又重视实践环节的规范;既注意人才培养本身的规范,也注意教学基本建设的规范。然而,我校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中,涉及宏观指导性的制度只不过十部左右,而针对具体事务管理的管理制度占全部制度的80%左右。这样的制度设计在办学之初是非常必要的,但随着教学管理的不断规范以及学校内涵式发展,这种主要针对教学活动具体的要素,事务俱细的制度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管理质量提升的需要;与此同时,很多制度没有充分考虑环境条件的变化,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前瞻性。

2.以刚性控制为主,适应性和自觉性不足。现代教学管理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学分制是这一管理理念的具体体现。到目前为止,我校一直执行的是大一统的学年制,出自学年制理念的管理制度,表现出较强的刚性,它对教与学的自由保障不力,对学生兴趣和爱好尊重不够,对师生的个性化发展关照不多。这种过强的控制成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学自由的障碍。同时,由于学校脱胎于母体学校,其制度大多移植母体学校的制度,面对新的活动个体,不适性非常明显。

3.以管理者为中心,平等性和服务性不足。现行大学教学管理决策上,大多是以校长和分管副校长为首的教学管理队伍在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的制度不健全;在制度的制定环节,大多由教学管理部门提出起草,主管教学校长审阅,报学校校务会批准就发布执行,缺乏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甚至没能听取他们的意见;教学管理系统内,教师和学生常常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不平等;在教学组织运行中,学校教学支持服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者教学服务意识比较淡薄。

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

明确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理清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

1.明确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与时俱进,要着力体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的理念,着重解决增强教学基层单位教学管理的活力、增强管理制度的弹性、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内涵等核心问题,逐步形成学校统筹协调、院系管理为主、师生自主发展、服务体系健全的教学管理新机制。

2.遵循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①科学规范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基本要求,做到科学准确、合理规范。②民主管理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尊重广大教职工的意见,体现对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正确导向;要树立服务型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支持和管理保障。③发展创新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④可操作性的原则。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校为本,注重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使各项管理要求做到简便易行、落到实处;相关制度要相互配套,互相衔接,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

此外还应坚持制度建设的前瞻性、导向性、适应性原则,发挥制度的管理、引领与导向作用。

3.理清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未来5年,我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配合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教学管理由集权管理逐步转向分权管理,使其管理权限由过分集中逐步走向相对分散;由过程型管理转向目标型管理,使其过强的刚性控制逐步柔化,赋予基层教学单位更大的自主权;由事务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更加注重为师生提供教学信息服务;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加强教学业务的指导性,实现教学管理重心的下移。

三、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路径选择

1.转化制度建设模式,奉行民主性、自觉性。转变观念,视教师和学生为管理主体和服务对象,营造民主管理氛围;建立健全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管理制度建设的机制,再造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流程,实现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双向互动;积极开展制度建设调研,广泛听取师生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制度的宣传和咨询,提高制度的认同感和制度执行的自觉性。建立并完善教学管理的民主集中制,充分吸取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和主张,成为教学管理的决策的参与者和知情者。

2.强化制度计划指导,彰显前瞻性、导向性。教学管理制度建设要强化计划性和指导性,如此才能体现制度的规范和服务功能。要实现这一目标,作为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者,在出台相关制度之前,必须做好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充分了解事情民意的基础上,通过精心的规划设计、沟通交流和反复论证,实现管理在教学中的宏观性、导向性、智囊型、服务型职能;与此同时,要特别强调教务处(部)等职能部门对院(系)教学单位的服务和评估的职能。此外,要注意健全教务处(部)内设科室机构,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稳定、高效、有序地运行。

赋予教学院(系)更多自主权,使其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是适应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更是顺应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的需要。学校通过和教学院(系)签订教学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科学配置各种教学资源,促使教学院(系)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用好、用足、用活学校赋予的权力,创造性地开展本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并通过实行院长(系主任)负责制、推行目标层级管理、完善配套考评制度等,确保教学院(系)成为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

3.优化制度功能设计,发挥激励性和竞争性。现行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内容比较全面,但结构有待改善。表现为规范要求惩戒偏多,奖赏激励竞争不够。新的制度建设要以教育部质量工程为核心,以项目建设为驱动,不断完善项目申报、评审、建设、验收程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优胜劣汰、锦上添花的非均衡发展格局,为特色兴校提供制度环境。

4.细化制度执行规范,注重可操性和公平性。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尽管将重点放在具体教学事项的规范控制上,但由于缺乏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民主程序,不少制度内容繁杂、描述定义模糊、条件界定宽泛,针对性不强,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把控失当,操作不易,结果处理有失公平

总的来说,我校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关注的焦点将从微观操作层面、利益相关层面和环境适应方面向宏观规划指导层面以及激励导向方面转移,引入改革竞争机制,激发活力,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转变观念,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篇4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管理目标和管理特点

人事管理是指人事关系的管理, 它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和相关的事为对象, 在一定管理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运用组织、协调、控制、监督等手段, 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相互关系的某种状态, 以实现一定目标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的总和。随着社会大发展, “以事为本”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已衍变为社会发展的阻力。长期以来, 高校的人才管理制度一直处于传统的偏重于强调事而忽视人的管理的模式状态, 而且这种状态形成了诸如人浮于事、编制不当、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缺乏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等痼疾。高校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就是要解决这种弊端。要想从观念上认同人力资源管理, 就必须对人力资源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把握。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基本理念及基本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即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对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与配置, 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引导,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尽其才, 事得其人, 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目标。 (1)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提出, 是在传统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 真正树立人是第一生产力的主体、人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这一基本理念决定了高校施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最大限度地获取人才、培养人才、激励人才、挖掘人才潜能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着眼点, 并最终以“人”的价值实现为目标, 它具有战略性、灵活性、高效性、服务性四大特性。高校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 一是要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力求精干和高效, 用尽量少的人力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取得最大的使用价值;二是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力求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各种激励手段使人的潜力发挥到极限, 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达到工作的高水平。 (2) 通过这两个“力求”最终达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2.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差异。

我国高校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 基本上实行封闭式静态的管理模式;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实行的是开放式的动态管理模式。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具体表现在: (1) 传统人事管理视人、人力为“成本”;而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人力当作“第一资源”, 并通过科学管理使该资源升值和增值。这是二者根本性的区别。 (2) 传统的人事管理把人事工作、人事管理视为行政工作, 属于日常人事行政事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专门设有主管人力资源的部门, 对“第一资源”有着科学、系统、专业的管理。 (3) 传统人事管理主要采取制度控制和物质刺激手段;而人力资源管理善于采取人性化管理, 考虑人的情感、自尊与价值。 (4) 传统人事管理以事为中心, 恪守“进、管、出”的呆板管理模式, 强调“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信守以“人”为中心的基本理念, 通过不断创新, 设计出一套能调动人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模式, 以达到较多产出和较高效益的人力资源利用目标。 (5) 传统人事管理部门常为职能部门, 属于执行层, 工作者常处于较低的地位, 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与工作水平;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者则常为主要领导核心成员之一, 属决策层, 地位和素质较高。 (6) 传统人事管理为被动反应型的“管家式”管理, 它仅仅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初步的打点;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主动开发型的“预言家”式管理, 它除了应将现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与配置外, 还应预瞻新科学技术革命对人力资源的需要和要求, 实现预见型管理。 (7) 传统人事管理视野狭小, 进行的是单位内部的各项微观管理, 如员工的招考、录用、考核、奖惩、工资、福利、退休等;而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的则是开放性的管理。它的工作视野开阔, 除了本单位或本系统的微观管理外, 还要着眼于社会上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包括地区、国家甚至国际范围) 和脑体力劳动的比例发展。

概言之, 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人事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 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成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高校的人才管理由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对人才使用的呼唤, 是一种必然的进步, 更是迫在眉睫的制度改革。

二、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评价

在笔者看来, 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高校而言, 早已不是什么时髦词, 对它的解读也不鲜见, 但未能吃透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封闭式的管理仍占据主导地位, 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过程中执行力偏软, 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尚受传统人事制度管理的影响, 并形成一道“屏障”, 使得人事管理与市场脱节, 教师作为“第一资源”的主体位置尚未真正摆正, 师资队伍未能真正形成战略性开发建设, 高层次人才的供求矛盾突出, 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 (3) 笔者认为, 高校管理从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过渡到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未能尽如人意, 主要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剖析:

1. 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滞后。

长期以来, 高校的人事管理都是以身份管理为主的静态模式, “身份”是管理中的主要因素, “干部”与“工人”、“职称”和“职务”身份是管理的重要标志。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开放式的动态管理, 其引进势必打破常规的“规则”, 势必影响到许多人眼前的利益。这种暂时的利益冲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灌输与执行受阻重重。这主要体现在大部分高校人事管理者都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上, 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新理论还缺乏了解, 认为高校的发展就是靠收入, 资金的短缺是高校发展的瓶颈, 却没有意识到真正构成瓶颈的是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干部职工队伍, 没有把传统的人与事的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的管理, 未重视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更未注重对人力资源的重组与提升。

2. 鼠目寸光, 未能长远和全局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性内涵。

所谓不破不立, 人力资源管理既是对传统人事管理制度的摒弃, 更是对人、人的价值的尊重与肯定。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战术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 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 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许多高校的管理者看不到这一长远性, 只想拥有眼前的利益, 而否定新的管理改革。

3. 管理层素质不高, 执行力不足。

人才管理水平, 往往取决于人才管理干部素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尚亟待提高, 在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过程中, 他们在管理中工作中仍存在着循规蹈矩、过分拘泥于执行现成的政策法规的现象。一些管理人员为教职工做好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 不能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不能主动地开展工作;一些管理人员只注重应付日常的人事工作, 忽视了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政策理论的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工作中出现开拓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现象, 而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又不能坚守, 导致执行力疲软。

4. 缺乏监督机制和保障制度。

这一点体现在人才的使用权与所有权高度结合, 人才管理的过程缺乏透明性, 人才引进的机制缺乏严谨性, 人才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笔者认为,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从战略的高度选拔优化人才资源, 激发潜能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最佳状态。目前, 一些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关系户”、“潜规则”、“亲戚繁殖”等之怪现状尚潜伏暗涌。笔者认为, 监督机制和保障制度的缺位严重影响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进程。

三、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 高校人事管理要切实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必须要有“亮剑精神”。具体而论, 应从以下几点付出努力:

1. 创新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传统人事管理是建立在把人假设为“经济人”的基础上, 更多的是看到人的自然属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源管理因其与人的因素的内在的密切联系而使得其重要性日显凸出:它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首要问题, 是学校教育事业昌盛不衰的组织保障, 是培养教职工献身精神的重要方面, 是学校建设发展不断创新的原动力, 是学校和社会稳定成长的重要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完整、丰富的人性假设的基础上, 不是只抓人性中的一个片段, 而是对完整、丰富的人性子以全面尊重。因此, 只有实现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管理方式的转变, 才能有管理目的和结果的转变。我们必须认识到, 人力是第一资源, 首先要意识到引进人才对改善高校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要意识到只有引进先进人才才能为高校注入新鲜的血液;其次, 要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通过人员培训等措施, 可以改善高校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也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保值增值。

2. 提高人力管理队伍素质, 增强其服务理念和服务素养。

首先, 高校人事部门要从过去传统的上级主管部门的“传话筒”、学校领导的“管事婆”的窠臼中挣脱出来, 从单一的执行者角色转变为为高校事业发展出谋划策。增强人事部门的服务意识。强化人才培训规划制度, 推行全员聘用制。推行全员聘用制就必须有培训做保障, 要意识到终身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当然, 从传统的人事制度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需要在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借鉴和积累。

3.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注重核心管理。

真正实现由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要建立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首先要规范高校内部组织构。人事部门应由行政领导部门转变为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教育、激励的管理服务部门, 其管理方法和手段也应该是各种先进理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教学、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因此, 很有必要花力气去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工作的管理体制;高校的后勤服务要学校中剥离出来, 抓住有利时机, 创造条件, 尽快稳妥地实现社会化。办产业也要与学校建立规范的关系, 明确学校与校办产业之间的职责与利益, 从而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他部门根据高校教学、科研、校办业、后勤服务各方面的不同职能, 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其次要保证高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公开性和稳定性, 各种政策之间要保持协调, 防止矛盾与冲突, 同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 这也是实现其规范化的具体要求。

4. 改革用人制度, 建立全员聘用制, 健全有效分配激励机制。

要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质分配与组合, “灵活性”必须作为重要的实施手段。这种灵活性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竞争机制, 改革固定用人制度, 破除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 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 在高等学校工作人员中全面推行聘用 (聘任) 制度。学校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任务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级各类岗位, 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权利义务和聘任期限, 按照规定程序对各级各类岗位实行“公开招聘, 平等竞争, 择优聘用”。 (4)

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制, 必须要健全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高校要积极探索适合本单位特点的多种分配形式和办法。根据“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探索建立以岗定薪、按劳取酬、优劳优酬、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校内分配办法。要将教职工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以及成果转化中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直接挂钩,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 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在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 对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要提高他们的待遇。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鼓励破格。让真正有才华的教师工作上舒心, 生活上安心, 事业上有成就感。形成教师队伍结构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建立一批造诣精深的学术梯队。

5. 制定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措施。

高校在用人的同时, 更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切莫“招来女婿气走儿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施行, 即意味必须对“人力”这第一重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及进行开发和培训。上文已经论述过人力资源是作为一种可以增殖的资源而存在的。但人力资源的增殖需要有“投资”。人力资源的战略开发需要有高瞻远瞩的措施, 笔者认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形成“战术与战略性相结合”的管理:不仅注重近期或当前具体事宜的解决, 更注重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预测与规划;根据组织的长远目标, 制定人力资源的开发战略措施, 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培训管理体系和多维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 (5) 高校本身作为一个育人基地, 对自己的教职工更要通过建立机构、制定规划、岗位培训、对口深造、内外结合、知识更新等方式, 多渠道、多形式培养人才, 并对后期人才使用和培训效果建立跟踪反馈机制。

四、结束语

高校的发展已经进入多元化的、市场化的竞争时代, 它需要“活水”, 需要更开放、更科学、更具有预见性的管理。这种管理必须打破传统的束缚, 挣脱传统“以事为本”的怪圈, 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路, 实现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全面创新, 进行科学地考核评价;在执行过程中既遵循科学严谨的制度, 又要坚守“以人为本”之原则, 追求科学性和艺术性, 不断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完善考核系统、测评系统等,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不断向纵深发展, 传统的基于成本意识的人事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高校人事工作的指导策略正在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转变。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就必须“以人为本”, 推行灵活的聘用制, 完善制度, 健全激励机制, 制定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和战略。

关键词:高校,人事制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刘伟, 方熹.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略论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

[2]辛后居, 庞文涛.基于B/S模式的研究生网上选课系统[OL].大众科技杂志网.2006 (1)

[3]吉贻祥.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南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

[4]刘剑虹.效率与公平: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3 (4)

转变观念 强化森林经营抚育管理 篇5

绰尔林业局森林资源经受过俄国人、日本人的掠夺。建国后为支援国家建设进行了大量采伐。开发建设过程中,时刻注意培育森林资源,宜林荒山大量栽植树木,为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林业局在大葱山和伊塔施业区建立了2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2004年森林经理普查全局共有人工林 公顷。过去虽采取了采育结合的方针,但总体上受政策、资金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制约,我们对“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以及“森林培育”、“森林经营”等仅仅停留在概念上、文件上,没有在实际上得到重视并普遍开展,导致森林抚育欠账严重。

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联全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国家首次启动森林抚育试点工作,是我国森林经营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立足我局森林资源现状,改变传统经营观念,加强森林经营,大幅度提高林地生产力,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已经成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我局把森林经营作为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途径,要统筹兼顾森林数量增长和提质增效,在继续保持适度的造林绿化规模,扩大森林面积的同时,大力加强中幼林抚育和低效林改造为重点的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森林的多种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实现过去重造林、轻经营向造林和经营并重的历史转变。

国家实施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工作是森林经营工作的新要求。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学习林业方针、政策,思想上得到提高,经营观念得到转变。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的森林抚育补贴试点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下设在营林生产高度科,组织有关科室认真编制并积极上报《内蒙古绰尔林业局森林抚育补贴试点实施方案》。已完成补贴试点任务7.5万亩,设置固定标地18块。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长期开展和森林经营的普遍推广,我局采取了强有力的保障措施。

强化作业设计质量管理。作业设计是森林抚育是最基础环节,做到现场设计、清晰标注。严禁出现弄虚作假,打着森林抚育的幌子,进行以取材为目的的森林抚育。根据批复的实施方案,按照《森林抚育规程》、《森林采伐作业规程》、《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和《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中幼龄林抚育》等要求,组织森林调查队伍,在符合精度要求的二类调查数据的基础上,经过领导小组实地踏查,认真编制抚育作业设计,将试点任务落实到林场、林班、小班和山头地块,做到文件、具体任务和图表相一致。落实好试点任务。任务安排总体上突出重点、相对集中、注重效果,本着提高职工收入的原则,结合资源实际状况,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充分利用好补贴资金,实行分帐核算、专款专用。

培训学习是提高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实行二级培训制度,林业局级和林场级培训,对管理人员、技术员、验收员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达到持证上岗。为了推广割灌机,在金河林业局聘请三名技术人员,在塔尔气林场举办了割灌机培训班。

加强准备作业。对主干线和岔线公路709。4公里进行了养护。修建冻板道69公里,集材主道96。1公里,装车场15。36平方米64个,房舍1562平方米。今年林业局又将工队建设做为重点,林业局分管局长带领营林科长、林场主任到其他局认真学习小工队建设,并加大了硬件投入,新购置帐篷60顶,配备电视接收设备、电视机、发电机、太阳能发电、足够的生活物质和急救药品等。工舍建设上统一了标准,铺设地板,达到舒适保温保暖,窗明几净。合理区划出生产区、生活区、垃圾存放区,男女厕所,并设有标识牌,有利于文明清洁生产。在软件上有工人全家福、平安信和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全部上墙,配备了流动书箱和工人娱乐用品等。

抚育地块实行三级公示制度。林场有公示宣传栏、工队宣示牌、小班有小班公示牌。公示起到群众监督和自我监督的作用。

强化中间管理。营林生产调度科科长分片负责,验收员和林场技术员跟班作业,指导抚育生产情况,及时纠正抚育过程中的违规行为,有权下达整改意见和对违规行为开据罚款单。严禁出现采大留小、采好留坏现象。及时向领导小组汇报抚育进度和存在的问题。

强化验收管理。验收实行三级验收制度,林场级、林业局级和林管局级。我局今年成立了专业验收队伍,验收时由二名验收员共同验收,保证验收质量。

强化档案管理。配备档案人员对森林经营资料、文件、图片、影像、报表、成效监测资料分别门类建立档案。制定了绰尔林业局《森林抚育档案管理制度》、《森林抚育补贴试点伐区管理办法》、《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清理费支付办法》、《绰尔森工公司伐区准备作业质量检查评比办法》、《伐区质检员检查验收管理办法》、《质检员检查验收责任追究制度》等。

转变管理观念 篇6

【关键词】新课改 管理观念 规章制度 中学学校

前言

学校作为培养和塑造人才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管理观念不仅会影响学校的管理水平,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尤其是中学,是学生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其影响更大。因此中学学校应高度重视自身管理观念的转变,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以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和教学评估制度保障初中教学的质量,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一、转变中学学校管理观念的必要性

中学学校的管理观念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管理水平,中学学校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与学校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校管理观念和管理水平落后,学校也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因此,学校管理者必须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引进新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念,使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保障初中学生能够在这种新的管理环境下不断提升自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1],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学校管理观念的转变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二、中学学校管理观念转变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工作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管理制度的建立。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中学学校必须要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建立完善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能够对学校管理人员和教职工的日常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约束,提高学校管理的质量[2]。通过对教师的整体考核,能够规范教师的言行和职业操守,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应转变传统管理观念,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二)与时俱进,引进先进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航标,学习的办学理念会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所以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有效提高中学学校管理的效率,就必须以先进办学理念作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先进的办学理念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保障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有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由于受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部分学校校长的办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必然会对学校未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3],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

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很多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了转变学校管理观念的重要性,都开始尝试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在这些办学理念中,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以德治校、科研兴校以及质量强校等[4],从这些办学理念来看,各有侧重点,有的学校是以德育为重点,有的学校是以教学质量、教学科研等为重点。所以办学理念的确定首先应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次还应根据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师资力量、学校发展状况等来确定,保障办学理念符合学校的发展需要。中学学校校长在确定学校办学理念时,还可以从人文性的角度出发,选择例如关爱孩子之类比较人性化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发展,以适应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学校的发展进步。

(三)完善中学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因而课程管理也是学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直接关系到各项教学活动能否正常开展,还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效果。所以校长作为学校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学学校课程的安排与管理,以先进教学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对各项课程的教学进行优化搭配,充分发挥出各项教学的优势和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的质量和效率[5],促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水平。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评估制度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综合素养会影响到学校的综合实力,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进步,所以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也是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学学校应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成果以及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考评,了解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和作用,对教师的考评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合理的教学评估不仅能够更有力地说服他人,挖掘学校优秀教学人才,还能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到学校的教学工作中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另外,对学校教学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做到赏罚分明,对于在学校工作中积极认真且不断在提升完善自己的人员应对给予鼓励与奖励,对于不负责任和敷衍了事的人员应进行批评和惩罚,更好地留住学校优秀人才。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新课改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学学校必须转变学校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与管理制度,重视对优秀教师的培养,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忠东.新课程下普通高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1(20):9.

[2]周国宏.新课标体系下的高中体育教学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1(05):112-113.

[3]陈阳.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英语教师,2015,08(10):17-21+30.

[4]庄加荣.新课改下中学化学教育的优化与调整[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6(20):49-51.

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 篇7

一、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的内涵

(一) 人文与自我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社会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高校学生的民主意识、自我意识不断提升, 当前学生管理中学生要求平等参与涉及自身利益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 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中, 必须注入人文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保护和发扬学生的自我意识。这既是贯彻“以人为本”的主要内容, 也与高校学生的自身文化层次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是我国人才储备基地, 学生拥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 自身接受教育的程度较高, 自我观念比较强烈。如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 仍继续沿用传统的强制性管理, 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 也不利于管理目的的实现。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 应该注重转变管理观念, 以学生为管理的主体, 注重维护学生的自我意识, 本着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管理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管理水平, 才能获得管理实效。

(二) 法律与服务

在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 还应该注重积极运用法律观念和服务观念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和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 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其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服务工作, 在管理工作中, 要充分体现学生的“顾客”身份, 因此, 能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最大限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的发展, 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的鲜明特点之一。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将学生置于“消费者”的地位, 高校成为“商家”, 在尽可能提供完善的服务的同时, 还应该注重双方彼此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权利及义务。从广义上来讲, 高校学生管理, 其实就是一种法律关系的形成。学生作为受教育的权利主体, 学校作为提供教育的义务主体, 任何一个在校学生都有权力享受学校提供的教育, 因此要求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注重“有教无类”。撇开教育层面的权力, 从管理的权利义务角度而言,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学生是义务主体, 学生有义务接受学校正常、合法的管理工作, 并遵循学校为提升管理或强化管理而采用的一些合法的制度或措施。此外, 高校与学生还应该是民事权关系。学校通过收取学费来实现学生的教学、管理等, 学生通过交学费的方式来获得学校提供的方式或者服务。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都明确规定高校享有“依法自主办学”和“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的权利, 但是这种自主管理应该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进行, 必须遵循法制统一的原则, 不得与之相矛盾。

(三) 科学与创新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还应该包含相应的科学和创新的思想。科学是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注重管理方法的科学性、管理方式的科学性, 只有实施科学管理, 才能综合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的, 有效地提升管理水准。同时在管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融入创新观念。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高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思想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如果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 继续沿用传统的管理观念, 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创造性, 会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质效果。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要尊重学生的思想, 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的意见, 鼓励学生积极采用创新思维来提升自我, 不断进行新知识、新领域的探索。同时在管理工作中, 要适当地给予学生足够的、充分的表达自由意见或者建议的空间和氛围, 尽可能地减少直接干预, 多运用一些间接性的引导与指示, 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二、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现代转变的途径

高校学生管理的本质, 归根结底是一种教育活动,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遵循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及要求来实现有效管理。因此在实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应该明确要求管理人员准确定位管理活动的属性, 根据管理活动自身的规律和要求来实现有机的、规范的管理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相对系统、复杂的工程,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应该不断构建专业素质过硬的管理团队, 突出管理队伍的专业性, 不断用新知识、新技术来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 从而实现科学管理和创新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 还应该不断发展和完善管理制度, 通过管理制度的细化与出台实施, 从制度层面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机实施。

三、总结

高校学生管理本质上是一项教育活动, 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的普及, 高校学生的层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为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 应该不断地转变管理观念, 运用现代管理方式来进行学生管理, 并通过制度构建、队伍建设、方针制定等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邵国平.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服务为本的教育理念[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03) .

论高校学生管理观念的现代转变 篇8

1. 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1.1 管理单一化问题严重,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管理观念所针对的仍然是90年代出现的学生管理问题, 大体上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关键在于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这一管理观念促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越来越走向片面化, 忽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管理目标的问题, 另外, 管理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通常还反映在对学生不区别的对待, 没掌握学生的特殊情况就随意指定统一的管理条例。

传统管理观念下的管理工作常将学校的管理看成是一条条的规章制度, 不从者即被处罚, 但是这些处罚甚至只能起到反作用。片面对校规校纪的机械遵守, 培养出大量的单一素质学生。这些管理理念基本上同当前的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

1.2 管理理念行政化, 不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在于给学生群体提供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 是一所学校的内在性格特点, 将影响学生的终生发展。然而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很容易出现行政化的倾向, 同校园的文化建设格格不入。对于一所高校而言, 校园文化关系到自身的内涵和底蕴, 能够对学生自我管理起到非常正面的作用。然而当前学校管理从上到下几乎都秉承着“官本位”的角色, 很多人倾向于从校领导到院领导按照公务员级别进行排列, 这不可避免地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负面影响。

校园管理行政化促使学生在被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官本位的惯性思维, 这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习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样, 由于校园文化的缺失, 很多学生对学校没有太多的认同感, 反而对领导有着深厚的“感情”。

1.3 管理人才匮乏

由于高校学生管理状况的日益复杂, 学生的管理工作日益受到重视, 不少学校花费巨大代价加强这一管理, 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这一投入仍无法提升校园管理的质量, 这是由于我国对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缺失, 造成管理人才匮乏。国内高校管理业没能借助国外名校的经验, 没有引进教授治校的原则。从本质上来说, 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才只有本校才能培养出来, 不是单方面引进就能出现的。总之, 管理人才的匮乏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困难。

2. 新型学生管理观念——人本主义管理观念

2.1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概念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当前高校盛行的改革办法之一, 这一管理理念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这是由于, 从前我们在管理过程中只注重管理者对学生的监督以及管理条例的制定, 而没有考虑到管理工作效果好坏的决定者是学生。学生在高校内是当之无愧的主体, 人本主义的学生工作管理理念则坚持在学生管理中以学生为主体。

2.2 具体实行措施

以人为本, 要求在管理中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 校园管理者务必要将对他们的管理同他们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例如, 在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同学应当以教育为主, 尽量采取对话的方式, 用善意的心态去沟通, 这对他们的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

以人为本, 要求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以为学生服务为本, 为管理者正名。传统管理者对于学生而言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 因此“官本位”思想很容易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生根发芽。管理者应当树立服务的理念,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

以人为本, 要求在挑选学生管理工作者时选择跟学生比较亲近的人员。因此, 学生管理工作可以适当听取任课教师的意见, 甚至可以任命他们为辅导员。另一方面, 学校可以任命留校的研究生为本科生的辅导员, 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要求制定管理方案。

以人为本, 要努力构建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每个高校建设的基础, 也是校友间的精神纽带。管理工作应当服从这一文化的构建, 重点在于努力将管理工作同学校的学术研究氛围结合在一起。

结语

综上所述, 人本主义学生管理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开展。除此之外, 学生管理工作还应当从法制化的层面进行, 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清醒。尤其是在新时期, 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始普及, 大部分的学生都在同各式各样的思想打交道, 因此思想混乱的情况令人担忧, 他们对于老师的管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为解决这一问题, 管理者应当从根本为学生前途的负责。

参考文献

[1]张铤.论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本价值及实现途径.教育探索, 2012 (4) 12-14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观念的转变研究 篇9

1.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体制是加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原因在于,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必要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律性, 需要教师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所谓学生管理其实就是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所进行的全方位的管理模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 学生管理工作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 与学校诸多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想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从而有效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如果高职院校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管理工作, 缺乏必要的重视, 那么该项工作是难以顺利的开展的。实践表明,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必须以学院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基础, 这样做才能实现多管齐下, 多措并举, 切实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水平。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一直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都存在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的问题, 教师在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 机械的执行着上级领导布置的学生管理任务, 把高职院校大学生作为被管理者对待。在这种管理理念下,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难以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 管理学生应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 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二是尊重教育发展规律;三是尊重教育对象心理规律。总之, 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 应当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以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核心, 在帮助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 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学生素质。这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最终归宿。

3.丰富学生管理途径

(1) 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该门课程能够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充分展现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包含着形势政策教育, 通过该种教育能够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清楚地了解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一些热点问题, 使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热情。值得注意的是,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我们还应当不断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使该门课程同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2) 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众所周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非常强, 彰显时代特征的校园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职院校形成优良的校风。因此, 我们应当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使高职院校大学生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建立健全教育文化活动设施, 满足日益提升的大学生需求。

(3) 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些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 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部门, 并聘请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这样做能够及时地帮助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走向正途。总的来说,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4) 进一步推动我我高职院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网络化。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网络已经逐步成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缺少的工具, 是网络使用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这一大环境下,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应当转变教育理念, 将网络技术同学生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 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以及人性化, 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根据调查显示, 在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网络化的进程中, 应当将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得到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高职院校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这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给予高度的重视, 逐步转变学生管理模式, 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当然,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一起努力才能够实现。

摘要:作为我国高职院校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 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确保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近些年来, 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曝露出很多问题, 例如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模式单一等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表明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有必要正视新时期下, 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工作管理的发展变化, 转变学生工作理念, 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泰.教育管理观念革新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03:47-49+59.

谈现代企业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篇10

传统的成本管理是以企业是否节约为依据,片面地从降低成本乃至力避某些费用的发生入手,强调节约和节省。一些企业的成本管理仅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计划、核算和分析,没有考虑在新环境下,个性化需求的多元化使产品的寿命周期大大缩短;另外,技术、流通领域的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而当前的成本管理却很少考虑技术和流通中的成本。传统的成本管理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管理要求,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更新观念:

一、从管结果向管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转变

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是关注成本预算指标是否完成,以指标是否完成论英雄,这种做法忽视了对成本发生的过程管理,只强调结果,管理粗放,未掌握成本发生的流程性、季节性、地域性等细节特征,而这些方面是决定成本高低的重要因素,要想降低成本这些方面必须纳入管控的范围。现代成本管理观念要求把过程管理提升到与结果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管理更深入、更精细化。管结果的同时将管理的触角放在成本发生流程及阶段性变化上,如产品制造前对产品的计划、设计、制造等各阶段的成本全过程管理,从源头及流程上管控成本,增加成本管理的维度和精细度,以更好的落实成本控制目标。

二、从单一的机构管理向全员管理的转变

传统观念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或少数管理人员的职责,广大职工只需做好生产管理等经营工作就行,因此员工浪费现象严重,成本管理意识淡薄,感受不到市场成本竞争的压力,控制成本的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但事实上,企业成本的发生与企业各部门、各员工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每名员工的工作都会发生成本,每个人都应对职责范围内的成本负有管理与控制的责任,只有全员共同履行各自岗位的管理和控制职责才能使企业的成本有效的降低。企业在进行成本管理时,应将全体员工视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在企业的内部形成员工合作共同控制的的成本管理观念,才能有效实现成本控制的目标。

三、从制度管理向依托文化管理的转变

传统企业的成本管理依靠管理制度的强制性、约束力来进行成本管理,管理体系僵化,管理的主体确立失误,员工缺乏参与意识,不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难以让企业成本管理真正取得实效。现代企业应逐渐培养企业成本文化,良好的企业成本文化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具有推动和制约作用,应让每位员工参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引导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主动克服铺张浪费现象,形成成本管理上的人人有责,主动实施成本控制的氛围,促使员工个人行为与企业管理目标保持一致,让成本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通过文化的“软约束”作用来达到成本管理的目的。

四、从短期目标向长期的效益目标的转变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有一个年度目标,这是短期目标,研究的是企业短期内成本的管理,采取的管理措施仅出于对当期的成本管理的需要,甚至拒绝为将来获取更大收益的成本支出,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现代企业立于市场之林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目标,企业的成本支出也必须符合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成本的发生必须服从、服务于企业长远和整体经济效益的要求,绝不能单纯为了降低某一会计期间的成本而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为降低某一环节的成本而忽视企业整体效益的实现。对成本管理的观念应立足长远,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应具有长期的效益观念。

五、从内部管理向市场导向的转变

很多企业的成本管理考评是自身内部的对比,今年的成本比去年降低或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就认为取得了成效,缺乏与市场同类型企业的横向成本对比,属闭门造车,而成本管理具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只有在市场上的横向对比才能看出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成本高低的竞争,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应有市场导向的观念,放眼企业的外部,以市场上最高管理水平为目标,寻找差距,学习先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总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降低成本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内容。因此成本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地位突出,为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首先必须转变成本管理观念,本文探讨了五个方面的观念转变,能有效的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

关键词:成本管理,观念,转变

参考文献

[1]戴莅隽.试论成本管理观念更新及其成本控制新思路[J].会计师,2013(10).

上一篇:改进对策下一篇:数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