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对于保障学校财产安全,提高学校财务报表精准度,维护高校经济业务的安全性,提高高校经济效益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转变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转变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论文 篇1:

转型迁建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摘  要:基于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迁建办学背景,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思想观念、资源保障机制、管理体制、考核机制四个方面提出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并对改革过程中需注意的政策制度保障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转型迁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应运而生的特殊形态的新型本科层次大学[1],经过20余年的发展,正经历着学校转设和办学转型的双重压力和阵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正在推进且有不确定性,但转型发展已是明确发展战略,以浙江省为例,现有全部19所独立学院均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为改善办学条件,满足教育部对独立学院规范设置验收的条件要求,以独立学院先发地浙江和江苏两省为代表,独立学院出现了中国高教史上罕见的“迁建办学”现象[2]。据最新数据统计,全国超过100所独立学院完成了迁建办学工作。迁建办学后的独立学院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走出一条应用型、区域性、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是独立学院面临的现实挑战。

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根据实施教学的地理位置可分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作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增强就业适岗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劳动意识的最佳途径,是高校了解地方、研究地方、服务地方最重要、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但是,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学生满意度调查中最不满意的项目。相对于校内实践教学而言,校外实践教学具有内部管理的多部门协同性、实践方式的多样性、教师指导的双重性、空间与环境的外联性及时间和空间安排相对松散,资源投入要求相对较高等特征,客观导致教学质量的保证难度更大。如何利用迁建办学优势应对转型发展,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凸显校外实践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保证和提高校外实践教学质量,是完成迁建办学的独立学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转型发展,许多文献从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办学定位,创新办学机制、明晰培养目标和改革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顶层设计研究[3-5],本文在独立学院转型迁建背景下,分析了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目标和从思想观念、资源保障机制、管理体制及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总体的改革思路和对策,破解校外實践教学存在的难题,探讨校外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独立学院在应用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用型人才培养已从强化实践能力的1.0阶段升级到重视职业能力的2.0阶段,而校外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由于独立学院存在办学历史短、经验欠缺、资金紧张和师资队伍不充足等限制,目前校外实践教学还存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观念方面

学校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校外实践教学工作摆在应有位置[6];教师思想观念传统,思维定式,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师生对校外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二)资源保障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与实际教学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不足,不能满足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双师型指导教师数量有限,指导教师实践能力欠缺,指导经验不足。

(三)管理体制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过程组织管理不到位,管理手段滞后,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校集中安排的少,学生自行分散进行的多,学生实习未全部落到实处,存在实习虚化、软化、弱化现象,部分实习流于形式;实习基地建设运行管理不规范,校企合作协议签订的不少,但实质性深度合作项目开展的较少,校企合作深度及可持续性有待加强。

(四)考核机制方面

校外实践教学注重结果考核,轻视过程考核;考核内容、考核主体、考核方式单一;考核结果对考核主体的作用和影响未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与改善提升的闭环管理。

二、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上述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观念,真正充分认识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改革的实施,首先要在思想深处真正高度重视和认可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要转变实践教学附属和服务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保持一致,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把校外实践教学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学校领导的重视是重中之重,直接涉及到资源配置方案能否顺利通过、考核结果的利益相关性等,对于校外实践教学的工作和改革更为重要,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保障机制改革

实践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保证都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独立学院迁建办学后在获得新资源的同时,对母体学校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的依托也大大降低,要从保障校外实践教学顺利实施和校外基地有效运行的角度,合理配置人财物等教学资源,优化现有的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保障机制,保障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需求。

1.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校外实践教学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校外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校外实践教学不同于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除正常课酬和教学维持费用外,还需支出校外实践学生住宿、交通、伙食及保险等补贴。要按照学校全额承担校外实践教学成本原则,精准测算校外实践教学经费保障额度,加大校外实践经费投入力度,按照责权对等原则,确定学校统筹、学院执行的经费使用机制,明确经费列支范围,优化经费使用流程,强化经费使用监管,确保经费专款专用,保证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单位积极开展校外实践教学。

2.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资源规范建设

独立学院要以迁建办学为契机,对搬迁前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特别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梳理,原来签约但不再运行的校外实践基地予以退出,在迁建办学地,深化产教融合,主动与规模大、专业对口且有人才培养需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接合作,以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为原则,大力推动新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平台资源建设,做到每个专业有三个以上稳定持续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并积极培育申报高级别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项目。

3. 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兼具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是驱动独立学院应用型转型的动力源。对于校外实践教学教师队伍,要加大师资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内培外引,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和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内培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学校可通过制定政策,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校外实践教学、指导、轮训和挂职等多种形式使实践锻炼制度化、常态化,提高专业教师校外实践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指导能力,让专业教师专业化进而完成应用型教师转型。外引首先是优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教师,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其次是通过校企合作借脑引智融慧[7],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聘请行业专家、企业优秀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承担校外实践教学指导任务,解决独立学院师资特别是双师型应用师资匮乏的问题。

4. 增强资源获取能力

迁建办学后,要转变办学观念,打开围墙,主动深入融入社會和地方,加强办学实践的地方根植性[8],将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根据产教融合的原则,为加强校政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过程协同性,积极拓展社会资源,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特色班、定制班等多种形式,让政企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进而为校外实践教学带来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

(三)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1. 完善管理体系,健全责任体系

完善校外实践教学校企双主体管理体系。学校设置校、院、系三级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机构,理清各级机构部门责任权利,从校外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实施、指导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做到职能分工、具体任务明晰,企业设置校外实践教学专门对接管理机构,实现管理体系默契配合,管理机制科学、合理、规范、高效,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2. 校外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改革

针对目前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监督机制不全,学校统一集中安排比例不高,学生实习专业指导不到位导致校外实践教学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校外实践教学管理要做到课程安排到位、岗位落实到位、过程监管到位、质量保障到位。

(1)科学制订方案

学校要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按照就地就近、相对稳定、节省经费的原则,选择专业对口、设施完备、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有校外实践合作协议的单位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按照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式,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和企业需求,通过校企深度对接,共同商定校外实践教学工作方案,打破理论教学固化安排,一个专业学生可在保证相同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分解到多个企业同时实践,只要达到实践能力要求,实践内容可不尽相同。安排在一个企业实践教学但无法一次性实施的,可根据实践教学合作单位生产实际和接收能力,分批灵活错峰安排实习时间,合理确定实践教学流程。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以合作育人为价值取向,通过“企业出题、校企解题、学生做题”实现实战型的校外实践教学多方共赢模式。

(2)合理安排组织形式

学校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校外实践教学内容,合理确定安排组织形式。原则上校外实践教学由学校统一组织,集中安排,推动整建制实施。如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需要,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单位进行分散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特别是针对已有就业单位目标意向的学生,由学生申请、学院批准,可选择在专业对口、管理规范、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拟就业单位进行分散实习,实习内容与将来就职工作内容相衔接,促进学生就业。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积极创新探索线上集中实习模式。

(3)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选好配强实习指导教师

无论是集中实习还是分散实习,高校和实习单位都应当分别选派经验丰富、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安全防范意识高的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管理、指导学生实习,建立实习教学校企双导师指导制度。要根据实习教学指导和管理需要,合理确定校企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的比例,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实践和精力进行有效指导。

3.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管理

学校在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要加强基地管理,探讨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坚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让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真正顶班顶岗、真刀真枪,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良性机制,真正落实校企双元培养责任主体,实现运行有效、互动有序的全程化管理,达到校外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

4. 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信息化

树立与“互联网+”时代相适应的管理理念,规范校外实践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校友邦大学生校外实习管理平台作为校外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具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实习形式,学院管理员、实习负责人、实习指导老师、学生四类实习角色均进入系统平台,通过可视化进度管理、常态化实习检查、及时化情况反馈,结合数据挖掘,自动生成多元多维评价数据,实现过程管理规范化、效率管理数据化、质量大数据反馈科学化,改变校外实践教学虚化问题。实践过程管理彻底变实,全程可控,不再放羊,做到将计划、举措、行动落到实处。

5. 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

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建立和实施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8],制定《实习教学质量标准》等文件,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对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线上积极运用信息化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平台,线下通过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学校督导通过校外实践教学现场走访和电话抽查等多种方式,从实践前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任务、实践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指导到实践后的学生成绩考核等各阶段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全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估,保证校外实践教学质量。

6. 注重经验总结,形成质量提升闭环

校外实践教学结束后,及时组织召开工作总结会,总结各专业教学开展、基地建设、经费使用和过程管理等情况,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提出校外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整改方案,形成质量提升闭环,进一步完善校外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同时,学校教务部门主办校外实践教学汇报展,评选实习优秀组织单位、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实习学生,树立榜样,表彰先进。

(四)校外实践教学评价考核机制改革

完善考核机制,改变过去常规的以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成绩考核为重点的单一考核对象、内容和形式,增加教学实施单位、指导教师、校外实践基地等多目标考核对象,具体如下:学生进行过程和结果并重的形成性考核以成绩考核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参与,校企双重考核,以校外指导教师为主;校外实践教学实施单位,将集中安排落实比例与学生参与度和受益面、经费使用、生均投入、双师型师资比例和教学质量等作为考核内容,考核结果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挂钩,提高二级学院对校外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激发师生校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指导教师以指导参与度、指导水平、教师到企业锻炼挂职经历、双师型教师达成度为考核内容。学校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将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挂职经历作为专业教师职称评审导向中的刚性要求;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从基地运行情况进行考核,要结合基地条件和实习效果,对基地进行动态调整,签约后三年内无运行的基地实行退出机制。

三、政策制度保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是教学管理水平的体现,也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完善且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为校外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软件条件支撑,使得工作有章可循。政策制度对校外实践教学规范性实施的保障和约束,才能发挥校外實践教学原本设定的功能目标。无论是校外实践教学的资源配置、过程管理、质量标准还是人事师资建设管理等校外实践教学相关文件的修订制定,都需要结合学校经费及校外实践教学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政策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做到广泛认可,对教学实施单位及管理部门具有可操作性,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难以落实。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的时间要求与职称评审挂钩、二级学院的考核结果与下年度拨款相关等,都涉及到教师或二级学院的利益,所以即使在考核过程中遇到阻力也要坚决实施。

四、结束语

完成迁建办学的独立学院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校外实践教学的作用和影响至关重要。校外实践教学的扎实出色开展,有利于彰显独立学院办学特色,有利于构建应用型高校气质,有利于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针对性。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独立学院要加强校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规范校外实践教学各项工作,为推进学校转型发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挥校外实践教学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臣.独立学院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教学转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58-61.

[2]徐军伟.转设与迁址:独立学院两类转型发展模式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9(4):53-57.

[3]雷蕾.独立学院转型发展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5.

[4]张清.转型背景与独立学院发展问题——以湖北省为例[J].文教资料,2018(17):155-156.

[5]王玉芬,吴玲霞,傅益南.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方案[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8(4):22-25.

[6]吴祝武.本科实习教学管理体系的创建和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2):157-159.

[7]陈光亭,周良奎.地方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24-130.

[8]刘元林,孟庆强,潘莉,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9-21.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迁建背景下独立学院校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g20180467);2018年宁波大学重点教研项目“科技学院校外实践教学工作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JYXMXZD201838)

作者简介:叶臣(1974-),男,汉族,新疆博湖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作者:叶臣

转变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论文 篇2:

浅谈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深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对于保障学校财产安全,提高学校财务报表精准度,维护高校经济业务的安全性,提高高校经济效益都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本文以教育发展形势和高校财政改革为背景,阐述高校财务内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现状,以创新、开放的思路探讨健全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对策,促使高校建立完善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财政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学校教育也在进一步扩大规模,而部分高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强科研实力,一改传统的单一财政拨款运转模式,通过多渠道进行筹资运转。另外在高校的相关科研活动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盈利经营活动。融资和投资的多元化发展给高校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为最大程度规避财务风险,保证学校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应当建立健全高校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促进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为推进高校财政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高校经济活动的主要特点

我国高校不同于单纯的盈利性机构,而是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除了包括高校运营本身的财务工作,还包括部分科研活动的盈利性活动等。因此高校财务管理的范围广泛,内容复杂。但是当前形式下,我国部分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和健全,内控执行力不够,导致高校频繁出现内部贪污腐化现象。另外,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内部经济体制产生了巨大影响,高校内部的经济体制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而是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校资金的来源和使用渠道增多,高校盈利性附属企业也在逐步增长,这些都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形式下,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重视度不够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主要以国家财政拨款为经费来源,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比较单一,这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也相对单一。但是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获得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渗入到高校的财务管理中,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了资金来源和使用渠道,开展各类经营性活动,在各方面增加資金投入,如,进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等。而高校的财务人员没有及时认清学校财务环境的转变,没有意识到市场经济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理念的转变,因此缺乏必要的经济管理危机和风险管控意识,对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缺乏足够的重视度。

(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

财务人员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认识,必然导致内控制度在健全性上和执行力度上出现诸多问题。

首先,制度不够完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造成财务人员重财轻物的观念,对学校的实物资产管理不够重视,造成帐物和经济出现误差的现象。而且部分院校的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简单,权责不明确,给财务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另外,部分高校虽然制定了内部控制机制,但是执行力度明确欠缺,实际工作中出现违背内控制度的行为,仍旧无法得到改善和纠正,这就致使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变成一纸空文,无法发挥作用。

(三)高校的预算管理环节比较薄弱

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环节是进行预算控制,因此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首先是建立在全面预算管理之上的。随着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因此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预算控制,但是相较于高校的快速发展,预算管理里仍旧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预算编制粗糙,具体项目上预算不够细致,预算的计划性也不强,经常进行预算调整,使得学校资金的使用缺乏预见性,无法完全发挥预算功能。

另外,大多情况下,我国高校的财务制度执行机构和审计机构是一体的,这就导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够,缺乏权威,无法监督学校资金的使用情况。

三、健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意义

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可以确保高校正常的教育活动有序展开,确保学校资金和实物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减少投资风险,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等,对于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内控制度为高校盈利性活动提供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扩展了学校的筹资渠道,也增加了学校资金使用范围,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开展了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高校的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各项经济业务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的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则能保障高校经济业务开展的安全和完整。

(二)内控制度能有效提高学校竞争力

高校并不以盈利性为目的,而是培养综合型人才,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校之间关于生源和科研资源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保持高校的有序科学发展就一定要做到不断提高学校竞争力。当前形式下,为提高学校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高校扩大办学规模,进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经济业务,引进师资力量,提高科研经费投入等,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涉及到资金使用和财务管理。因此确保学校各项教学科研活动有序开展,必须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做到内控制度执行到位,减少财务风险漏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竞争力。

(三)内控制度可以有效减少和杜绝高校贪腐现象

贪腐也是高校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融资投资渠道的不断增加,制度上和管理上的漏洞造成了越来越多的贪腐现象,导致学校资金流失,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因此遏止和杜绝贪腐,建立公正廉洁的财务管理系统对高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权利的互相制衡,明确权责。通过预算体系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加强预算的管控性和约束性,对学校资源配置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减少腐化现象。

四、加强高校财务内部管控制度的对策

(一)提高重视度,构建内部控制环境

做好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提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度。这不仅是对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要求,更是对学校管理层,财务部门管理层以及各个专业学院管理层的要求。

首先,一定要认识到当前竞争激励的高校教育环境,提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视度,深化市场经济背景下高校改革的发展和目标。

其次,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增设相关的内部控制执行和监管部门。

最后,加强相关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高校可以给财务人员提供进修和学习机会,促使他们转变传统的财务工作理念,以新的市场经济理念为指导,深刻认识到当前形式下高校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转变,建立风险意识,增加投资和融资的敏感性,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另外,更要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他们的自控力和职业道德感,防止腐化现象滋生。

(二)健全财务内控体系建设

一个高效的内控体系是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中坚组成部分,更是做好财务内控工作的先决条件。针对高校实际情况的不同,可以设计出符合自身發展情况和战略目标的财务控制管理模式。

首先内控管理模式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在制定和执行时要做到有法可依,防止法律漏洞造成的各种财务损失。

其次,内控制度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高校的内控制度要建立在高校的财务情况之上,参考高校未来发展战略。如,部分高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方面有较大空间,那么内控制度就可以相应地在这方面增加内容,保证校企合作等经济业务的科学化发展。部分院校有计划加大对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那么关于怎么吸引企业投资,怎么使用相关学科的专项拨款都要做出明确规定,加大对科研项目投资的内部管控。

最后,相关财务部门的关键岗位要定期进行轮岗,在提高财务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更要实行岗位监督责任制,对财务人员进行全面审核,防止权利固化为腐化大开方便之门。

(三)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

部分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利,很大一个原因是执行机构和审计机构不分离,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因此,根据高校的自身情况,可以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明确审计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防止同级机构无法行使权利等现象的发生。

另外,建立健全奖惩力度。在部分院校内,内控制度之所以执行不力,形同虚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必要的奖惩制度,内部审计不够严格,审计过程中不按照管理制度进行,审计效果出现问题不进行惩罚,部门之间互相包庇。针对这些情况,健全奖惩制度,加强制度约束力,针对审计不落到实处的现象进行惩罚,可以有效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内控管理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当前形式下,高校的预算管理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展开的前提,各大高校应当本着勤俭节约、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自身资金情况,统筹安排预算。

首先,收入预算要及时入账,更要监督各项收入的合法性,是否存在中间截留的情况,是否有单位和个人进行挪用。

另外,部门的预算编制要做到科学合理,优先保障重点支出,同时也要保障一般支出,要对支出的资金进行监控,对资金使用情况、使用效果进行跟踪管理。

其次,收支预算要采用科学的预算方法,确保收支的数字指标真实准确。在进行具体预算时,要明确预算目标,建立预算标准。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偏差要及时跟踪分析,并且要将预算执行要纳入到审计部门的监管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在科研和教学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高校综合竞争力得到明显提升,政府对高校的资金投入和科研事业的支持也在进一步扩大,市场经济因素的介入如今了经济观念的转变,使得高校的经济来源和经济发展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向,在这种形势下,部分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内控制度的缺失,内控执行力度缺乏都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以及财政改革带来巨大挑战。因此面对高校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财政状况,应该不断完善高校财务的内控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内控监督体制,加大内控制度执行力度,提高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和重视度,通过全面预算体系建设等多种方案加强高校财务内控,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从而对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财务管理进行全方面把控,为深化高校财政改革,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事业的发展,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幼兰.如何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执行力[J].经济研究导刊,2015,(16):125-125+194.

[2]黄叙.我国高校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09):146-147.

[3]文瑛,黎奇.高校财务预算管理优化策略探析[J].中国经贸,2016,(24):142.

[4]孙立华,仲伟光.简析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现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9):104-105.

[5]纪融,张承珠,马燕等.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的新构想[J].商业会计,2017,(14):106-108.

[6]包莉娜,夏凌君,孙海超等.新制度下高校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大连民族大学报,2016,18(03):275-277.

作者简介:

欧阳昕,高级会计师,湖南警察学院。

作者:欧阳昕

转变固化观念健全管理体系论文 篇3:

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可行性与营销策略分析

摘要板球在中国作为一项新兴运动和体育产品,应当抓住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将中国国情与中国板球发展相结合,积极探索其中规律,创造性地通过市场途径实现自我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板球市场现状的研究,找出其存在问题,结合国外板球发展成功经验,提出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板球 市场开发 可行性 营销策略 营销管理体系

一、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可行性分析

(一)板球市场存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经过十年的普及和推广,中国大陆已有7个省市开展板球运动,其中包括百余所学校,全国板球锦标赛、地方分区赛、城市板球赛(T20)等国内主要赛事得以固化,代表中国板球最高水平的国家板球队成绩稳中有升。以上因素的叠加,必然会对板球运动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生一定数量需要,而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社会与个人具备了满足此种需要的一定能力,因此中国板球市场是客观存在的。

(二)板球市场的本质

板球作为一种体育产品在国外已成为体育产业市场著名的品牌商品。从国际板球业的发展情况来看,板球运动在英格兰、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等国家的市场运营非常成功,球迷数量庞大且重要赛事不断,表现出极高的商业价值。印度板球市场的成就最具代表性,IPL印度板球超级联赛品牌价值已达四十亿美元,超过奥运会和足球世界杯,仅次于美国NFL(橄榄球联赛),而该联赛发展至今只有六年。印度板球市场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很好地满足了本国人民的多种需要,因而在体育产业市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实践的成功是对市场本质最好的诠释。

(三)板球运动的功能

板球運动在中国是一项新兴运动,能否立足于多元化的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关键在于其功能是否满足人们需要。板球运动具有的内在功能能够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多种需要,成为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源动力。一是健身功能,板球运动能够全面发展人体运动能力,能更好地发展参与者手眼协调和动作控制能力,这是板球运动在健身功能方面拥有的特色。二是教育功能,板球运动注重礼仪、尊重传统人文元素,与教育根本目的相契合,还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自控能力,板球运动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功能,是体育教育的良好载体。三是休闲娱乐功能,板球属于在户外集体运动且简单易行,参与者能较好地融人自然环境,共同参与运动的过程也增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板球赛极强的观赏性是板球运动在全世界能够拥有约20~30亿的球迷的重要原因之一。四是商业功能,板球运动在一些国家表现出强大的商业功能。

(四)板球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环境

影响中国板球市场的环境因素情况不一,最重要的是构成市场要素的情况。其中,人口以及反映购买力的收入情况属于客观因素;而体育消费情况属于主观因素,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民在体育消费方面的购买力和购买欲望。在此基础上,国家政策导向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国民对板球运动的基本认知情况则会影响其市场地位。第一、庞大的人口总量为板球市场的生存奠定了基础。第二,中国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国民购买力的提高为其消费重心向其它方面的提供了可能,也为板球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中国体育产业逐年增长。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庞大、经济发展趋势继续稳定向好,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即将进行战略性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和国民体育消费总量将会出现更好的上升空间,第四,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和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上文件的精神表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也是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最佳时机,在遵循商品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抓住此次机遇开发板球市场,不但有利于中国板球运动的自我发展与壮大,而且将为中国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板球运动的开展,社会对板球运动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的需求已经形成,因而中国板球市场的存在已成为客观事实;板球运动具有的健身、教育、休闲娱乐、商业和交流等多种内在功能,符合满足人们需要的市场本质;以中国国家板球队水平的稳定和上升为标志,板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工作初见成效,校园板球运动推广效果良好,国民对板球运动已形成一定的认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国民体育消费的增长创造了条件,作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新生力量,体育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已经到来。因此,目前是开发中国板球市场的最佳时机,即将到来的中国“十三五”和“十四五”两个五年计划阶段,必将成为中国板球市场发展的重要时期。

二、中国板球市场现状与营销策略的分析

(一)营销管理体系的现状及策略

建立适应中国板球市场发展的营销管理体系是中国板球营销的首要任务。

1.板球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现状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管理中心→中国板球协会→地方板球协会→下属单位的五级管理体系的格局是当前中国体育管理工作的常见模式,该模式实际运行效果良好,符合中国体育的实际情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但相对于市场营销的要求而言,目前中国板球运动管理体系内部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能部门设置不全,地区板球协会仅有上海和台州两家,管理体系内部机构尚未建立健全;第二,存在越级管理现象,所有未成立协会地区的活动均由中国板球协会在小球管理中心的领导下负责指导,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造成中国板球协会无法兼顾的情况,管理体系内部的隶属关系尚未理顺;第三,以上两种情况的存在造成管理体系内部在地区之间的关系和联络上产生错位,使管理体系内部无法划清各机构或单位的管理权限,参与单位因各自为战而导致地区合力无法形成,分工合作、有序竞争等良性的管理机制,在板球运动管理体系内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适应市场发展的板球营销管理体系尚未确立。

2.相应策略

针对目前板球运动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应中国板球市场的营销管理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对此,应在充分考虑板球市场营销工作范畴的基础上,以条块清晰、职责明确、有序竞争、形成合力为原则,构建板球市场的营销管理体系。与目前板球运动管理体系相对照新的板球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具备如下特点:职能部门设置完整,内部机构得以健全,避免了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有利于管理权限的划清;理顺了内部隶属关系,避免了越级管理和地区关系错位的现象,有利于展开交流和有序竞争。新的板球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具有如下特点:机构健全、条块清晰、分工明确,使管理力度得到加强,为部门和地区之间展开合作与竞争奠定了基础,能够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从而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二)营销重心的现状与策略

1.营销重心的现状

目前全国开展板球运动的省和直辖市共有7个,参与者来自这些地区的104所大、中、小学;据不完全统计,每星期参与板球运动的人数约8万人;每年参加全国性板球比赛的人数约5千人。截至目前,由于板球运动推广和普及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校外人群参与板球运动的现象十分少见,对于8万人的板球运动人口基数而言,虽然也能对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产生一定数量的需求,但由于人口总量的限制,不论其购买力及购买欲望的强弱与否,当前中國板球市场的总体规模仍属弱小。

2.相应策略

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已呈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而当前板球市场弱小的规模,限制了其在中国体育产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有形和无形产品的销售、推广、服务以及投资吸纳等多个方面均受到压制,此种局面如不能在国家今后的两个“五年计划”阶段得到转变,中国板球市场将失去当前的最佳发展时机,甚至淡出中国体育产业市场。市场只有适度地做大,才能进而做强,两者顺序不可颠倒,只有当市场达到一定规模时,才能实质性地拥有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推广与对投资的吸纳能力,以此推动有形和无形产品的研发,使市场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据此,应当把扩大市场规模作为当前板球市场营销的战略决策。

(三)营销中心环节的现状与策略

依据市场规模的内涵,扩大中国板球市场规模的实质,是扩大板球运动的人口总量,通过留住现有人口、吸纳和发掘潜在人口,达成板球产品消费人口基数的增长。市场规模的扩大包含了许多环节,诸如场馆建设、产品销售、辅助服务、赛事策划等,但所有环节都必须围绕“人”而进行,这是制定营销策略的立足点。因此,扩大板球运动的人口总量,是当前中国板球市场营销战略决策的中心环节。

1.校园人群和“双高年轻人群”需要的现状

第一,校园人群方面:学校提供木板、球、桩门等器材,能够基本满足学生板球活动的需要,因而目前学生最关注的是活动场地问题,校园板球场地不足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二,“双高年轻人群”方面:对参与板球运动的需要,主要集中在场馆条件与服务质量,另外交通和价格因素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在板球开展地区,“双高年轻人群”具有体育消费的一定能力和需要。

第三,板球运动基本产品的供给方面:目前国内拥有正规板球场地的经营场所只有3家。目前国内尚无板球运动器材和装备的生产商,也无实体店销售板球器材,只有电商在淘宝网上进行销售,主要销售城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但器材种类只有基本装备,板球鞋和服装尚未有售,很难满足板球运动人群的购买欲望。

2.相应策略

由于知名度不高、服务力不足、竞争力不强,板球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欠缺吸引消费者和满足其需要方面的竞争力,只有实施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使板球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并赢得公众的青睐。针对如何扩大板球运动人口总量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公共关系策略。公共关系策略是营销策略的根基,只有妥善处理公共关系,才能提高板球运动的知名度,以友善的形象赢得大众舆论的好评。首先,妥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板球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政府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板球在中国的成长。

第二,媒介宣传策略。加强网络建设,通过多种形式的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板球运动,引起消费者注意并激发其好奇心,从而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影响并改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这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产品传播方式。广告宣传可通过电视、网络、杂志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还需要有创新性,只有推陈出新、诉求明确,方可赢得公众的关注。

三、结语

诸如场馆与赛事规划、产品销售与辅助服务等方面,也是板球市场营销应予以考虑的因素,本文限于篇幅与能力未对其进行展开,今后应在以上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作者:王媛

上一篇:关于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泥泥狗造型特点与艺术形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