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教师观

2024-05-16

转变观念教师观(通用9篇)

篇1:转变观念教师观

转变观念的见解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一点发言机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不应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而应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提问,或新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我们的课堂只有让学生不断产生成功的感觉,才有活力,才有生命力,如果学生发现教师讲的全是教参中自己可以读懂的东西就会兴味索然。因此,可以这样说,成功是创新的根本目的和基本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成功,帮助学生尝试成功,在成功中充满自信心,喜悦地去再创造新的成功,唯有创新,才能成功,以创新去取得成功,是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的的。当然“成功感”不是盲目夸奖或随意降低难,而应符合韦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复杂的劳动,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满愉快而不茫然苦度,以学生的“成功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读懂到“会读”,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否则素质教育,创新教学只能是一句空话。

篇2:转变观念教师观

2、创设学生乐于参与的教学情景。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灵感的火花得到较多机会的撞击,想象力得以驰骋,思考力得以充分发展,学习几乎到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境地。

3、鼓励质疑,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参与意识”。这样,学习成为了学生的需要,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了兴趣及动力,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4、提供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时间、空间。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让他们合作学习、各抒已见、共同探讨,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集思广议,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尝试到合作创新的乐趣,激起了高涨的学习热情。

篇3: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在教育改革中, 课程改革是核心,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又是核心。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教学中不乏有“穿新鞋, 走老路”“换汤不换药”的现象。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 教学方法不改革, 这次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 事倍功半, 甚至劳而无功。因此, 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要更新观念, 转变思想, 积极投身到教学中去。

新课标说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 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从学生角度来说, 新课程致力于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这就需要教师去认真研究学生,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要恰当地掌握教育的契机,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转变学生观, 跟学生成为平等的关系, 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

一、正确认识自己

要使教学改革收到成效, 当前需要教师们克服两种情绪:一是畏难情绪, 二是自满情绪。教学改革如同社会其他改革一样, 不是轻而易举的, 需要有勇气和开拓创新精神。那种满足现状, 满足于把课教出去, 不求过得硬, 只要求过得去的态度是不可能搞好教法改革的。那种自以为是、固步自封、不肯学习先进的“排外”态度, 是教法改革的严重障碍。多数教师在多年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有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校园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这些教师要进一步探索、实践。像我校的苏世政老师和木兰高中徐国敏老师那样, 从理论和实践高度认真总结, 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科学化。一些教师在教法改革中有行动, 但经验不足, 体会不深, 尤其一些年轻教师, 既要深人学习教学理论, 又要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总结。

二、善于含笑讲道理

学生在自由讨论中, 难免有错, 有了错, 还要指出来。但要含笑讲道理, 不能动辄训斥、批评、埋怨和责备, 而应该以亲切和蔼的教态, 平易近人的教风, 在谈笑风生中把道理说得生动亲切, 含蓄风趣, 使学生易于接受, 喜闻乐见。

三、敢于否定自己, 欢迎学生的批评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说:“教师要勇于自我否定, 对陈旧凝固的甚至于僵化的教学习惯, 要有冲破的锐气和决心。”领导接受群众的批评是民主作风的表现, 人无完人, 教师在学生面前也不可能全对。有了错不要紧, 要紧的是教师有勇气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 接受学生的批评, 那样, 不但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 反而学生因此会感到教师的真挚和温暖, 感到教师的民主, 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 促进教学。

四、平等待人, 使每个学生都受到尊董

不应有“聪明”学生和“愚笨”学生的鸿沟, 教师和学生同在一堂课, 同学一篇课文, 同解一道理化题, 都在认识新问题, 接受新知识, 共同受教育, 因此, 师生是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教师如果把这些道理告诉学生, 并付诸实践, 那么, 教师放下架子, 师生之间就有了共同语言、共同情感, 学生就消除了上下级压抑的心理障碍。教师还应该做到, 在平时谈心解决问题时, 都一律对待 ' 一碗水端平, 没有亲疏之分。因为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 况且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相差不是太悬殊的, 只是有早晚, 或“学术有专攻”而已。正像陶行知所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篇4:转变观念,实现教师全面发展

一、党员教师要做学习型老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既是贯彻落实文化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又是肩负一项工作、从事一项事业的骨干力量,切实加强学习,具备更多的知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成为“学习型”教师呢?我认为就是“真学、善思、会用”。一是真学,就是真正学习,发奋学习。二是善思,就是善于思考,注重总结。实践科学发展观,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提高用科学发展观总结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一个问题善于从现象到本质、从局部到全局、从个性到共性、从静态到动态的思考。

二、党员教师要做实干型老师。实干就是脚踏实地、扎实做事,做有益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实事,做促进本职工作的具体事。对于一个教师来说,不干事,无异于丢掉了立足之本,干不成事,就等于失去了成长和发展的支柱。干事体现了一种责任,干成事体现了一种能力,评价一个教师行不行,除了德的表现外,主要看他肯不肯干事,能不能干成事。那么,“实干”从何而来呢?首先,既要敬业又要精业。敬业,就是要敬重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工作,无论是好岗位,还是一般岗位,无论是大舞台,还是小舞台,作为一名教师,都要立足岗位干好事,利用讲台唱好戏。只要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就干好一行,任何岗位都可以使你大显身手,任何舞台都能够让你展示风采。精业,就是精通业务,熟悉本职,对业务能熟练自如,另一方面,要培养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履行职责,敬岗爱业,勤奋扎实。与对工作充满激情和渴望紧密联系的,是每一个教师对自身定位的理性态度。对自身准确定位的最基本要求是准确地了解自我和形成合理的期望值。

三、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文化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对教师来说,就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以人为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生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且师生关系应是世界上很纯洁的不掺杂人情世故的关系教师要把爱心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用平等心对待学生,典型的词句是“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这里的蹲下并非身体蹲下这种外在姿态,而是“心灵的蹲下”,可这并不容易做到。由始以来,中国有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师生是不平等的,教师应高高在上,学生要尊敬老师,服从老师等。现实中有几个老师能真正与学生建立朋友般的平等关系呢?但如果老师能“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关系,很多棘手问题会迎刃而解,可能你体罚都解决不了的事情通过深入的谈心,师生彼此理解,不但问题解决了,师生间的交心还令师生关系更近一步。师生问的年龄差异对很多事情的看法不一致,这时老师应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用心理解他们,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找出病症,以便对症下药。老师在盛怒之下也许会把握不住情绪而出现过激行为,如语言上的“你真厚脸皮”,“就你这样的永远不会有出息”等,将犯错学生孤立起来等行为,这些都会令学生的自尊心严重受挫,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从此一蹶不振。遇到这种情形,老师应控制自己的情绪,毕竟学生还是有待成长的小孩,同时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一个人,老师如果能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理智的采取一些和缓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帮助的。

四、教师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文化兴国的理念。至今,有部分教师仍以少数学生升学为目的,灌输死知识,教出来的少数所谓“优等生”,高分低能,离开了学校,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文化发展观,深刻理解文化发展观的内涵和外延,以发展的观点统领教学,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全体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开展品德教育;为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认真批改、耐心辅导、全面检测和科学评价;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开展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为了学生的技能发展,安排各种实验操作、小制作、小发明、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宁夏隆德县职业中学)

篇5: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转 变 教 师 观 念 计 划

柳毛湾镇中心学校 2010年9月

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教学不在传授,而在激励鼓舞,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行为转变。一是由重“教”向重“学”转变,二是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三是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四是由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这四个转变,可以理解为书本语言,其中的术语比较书本化。用“继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条理解:

(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

应该允许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问题而不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应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教师不应该作学生灵魂的设计者,而应该作学生灵魂的铸造者、净化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而不是“灵魂的预设者”,要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

(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

我们曾经认可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这个观点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教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

(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是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中国的传统文化把教师比作“春蚕”、“蜡烛”,不管是春蚕还是蜡烛总是在奉献给客体的同时而毁灭掉主体。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再作“春蚕”或“蜡烛”(尽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古训,但新时代的教师不提倡做“春蚕”或“蜡烛”。举例:教师英年早逝的问题,今年1月下旬,在短短的4天时间里清华大学两位正当壮年的教师焦连伟、高文焕相继去世。医生诊断认为,死亡与其超负荷压力有关,而令人担忧的是类似这样英年早逝的事件绝非个例)而应该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不断的补充营养,成为常青的“果树”,而不是像“春蚕”或“蜡烛”一样在照亮了世界或吐尽了芳丝后就毁灭掉自己。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教师不能把课堂视为自己的课堂,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总免不了令人“惧怕”。教师应该从统治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新课程中教师不能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

(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 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要求教师认真反思、勇于实践,为我们的新课程改革做出贡献。

篇6:学校转变教师观念计划

(2010—2011学年)

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动力,积极转变教师观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服务宗旨,将实施人性化管理模式,使学校在新的学年里再上新台阶。

1、要转变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教育的本质内含是塑造人,以人为本。“教育就是把人变成人”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教师的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要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

2、要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的根本途径是“千方百计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注意是“实现”而不是“体现”。老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老师懂并不代表学生就会。现代教学认为:并非讲了学生就会了,而是学生学了、学生感悟了、才能发展。教师讲得再好也是自己在表演,有时还出现“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的怪现象。

3、要转变课堂上角色

教师在讲台上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可能对学生终身产生影响。正如“一支粉笔绘华厦,三尺讲台有雷声”。小小讲台,能展示古今中外,能讲出五州风雨,能讲出千军万马。能改变人一生的命运。然而教师在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同时,不要忘了学生。教师应是导演,应组织学生演好“戏”,排好“节目”。教师应是教练,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指导他们如何跑、如何打、如何赛!不仅战术,思想上也负责。有了骄气要批评,缺乏斗志要鼓励。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利用课堂资源,千方百计地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脑思、动手写、独立地投入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主宰。教与学要互相沟通、互相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实施多向信息传递。

4、要转变师生关系

教师要正确看待今日的学生。当今的学生:智慧、聪明、早熟、接受快、信息广、起点高,今非昔比。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尊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要以人为本。师生应是教学合作的伙伴,师生应一块学习,一块研究,共同切磋,教学相长。共同度过中学美好的时光。对学生,争取做人做学问都突飞猛进,对教师则事业有成,桃李满天下。师生应是朋友、同志。学校本身是一种服务行业,在为社会、为家长、为下一代、为祖国的强盛服务。教师的微笑致关重要,微笑是教师一种高修养,是一种高境界,是对自己工作感到满意,对自己课有必胜信心,对自己的事业感到称心的表现。

5、要把“失败为成功之母”转变为“成功是成功之母”

“失败是成功之母”的理念在教育上要转变。老是失败,会让学生丧失自信。

批评过多,讽刺挖苦,不能增强学生的抗挫折力。鼓励、表扬会给学生插上翅膀,扬起风帆。“数子十过,不如赞其一功”。不要光找学生缺点。心理学认为:当外界的剌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而且能良性循环。

6、要转变职业理想观念

教师不能只当教书匠,要作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教师应把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当作自己奋斗目标。教师职业本身特点:明显的辛苦性,复杂性,操心多,责任大。教师职业本身是一种精神境界,不可能发财。“想发财,你别来”。“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永久的痕迹”,“人要有一种精神”。要当专家型、学者型教师就不能急功近利,不得浮燥,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勤奋学习,辛勤耕耘,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辈子兢兢业业,为自己的信仰而追求,争取实现

先念书,后教书,到最后写书,这样每一个教师所羡慕的美好愿望。

7、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

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是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否则再好的教材也无用,再好的经也给念歪了。“不学无术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不会有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时代变了,对象变了,教材变了,教师必须从头学习,抓紧充电。教师要学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昭苏县育英学校 2010年9月4日

昭苏县育英学校转变教师观念小结

一、传统教学观念束缚新的课程改革

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的教,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学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长期封闭、单一的教学也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只停留在课堂上、书本里、考试中,学生成了温室里的花草,弱不禁风,一旦放到外面缤纷世界之中,他们就会发现社会中的“道德规范”与学校灌输的“理想规范”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产生强烈的不适应感。这种旧的教学观念严重地制约了新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教学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因此,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关键。

二、新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观念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强调改变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尤其强调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的理想,最终做到在促进学生认知领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能保证学生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

三、转变教学观念要求转变教学方式

教学观念的转变体现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就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考虑更多的应是怎样“教”才能促进“学”,“教”为“学”服务。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知识结构,是转变教学方式的首要条件。

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那已是陈腐的观念了,我们政治教师应该建立的理念是:“教师,应

当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源头活水”,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经常给自己“充充电”,“激活”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如我们在课改中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利用教研组、备课组活动,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新的教学思路,交流心得体会。同时,还可落实每学期每人一堂公开课,通过相互听、评课,吸取经验和教训,取众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加快自身的发展。此外,政治教师还应突破学科界限,渗透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图文并茂、声光交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扩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可能,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学生也真正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2.积累生活素材,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基本途径。

“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中学生一般受知识结构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对抽象的政治理论,如果用纯粹的专业知识去教育他们,那只能使他们望“师”兴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从政治化、抽象化、空洞化的说教中走出来,回归生活,使政治课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接轨,为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昭苏县育英学校 2010年1月7日

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昭苏县育英学校转变教师观念小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实施,课改工作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新课程的改革不仅是一种教材的改革,更是一种观念的改革。所以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更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新课程一起成长,以适应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

1、加强培训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除积极参加县教育局的新课改培训外,我校自己利用各种讲座、学习,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课改知识讲座、新理念解读、新课改疑难问题研讨等。使教师对新课程有了足够的认识,对新课改的思想和理念有了深程度的理解,并使全体教师在如何对待新课改上,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2、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学校把教科研作为一个载体,让教师在教育科研中,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增长教育教学能力。为了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学校加大了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教师尽快提高自身素质。

3、给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他们尽快成熟

学校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充分展示自身素质的舞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学展示活动,使我校青年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熏陶下快速成长,现在我校已有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队伍。新课改中,我校青年教师出课率飞速增长,二、加强校本研修,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校本研修早已成为学校的常规工作,新课改以来,我校的教学研究更加活跃,老师们在进行常规教研活动以外,又进行了更多的尝试,如:集体备课、专题研讨、观课议课、同课异构等活动的开展使我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为新课

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课堂教学。

1、加强集体备课、观课议课,发挥群体效应

集体备课是各教研组的主要研究活动,我们力求实现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转变,所以学校要求每周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务必达到实效,切忌形式主义。每次集体备课前,先确定一名主备教师,他提前备好课;教研时,主备教师说课后,全组教师结合她的教学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提出整改意见;主备教师再回去根据大家的建议重新修改;然后再进行观课议课活动。总之,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教研组内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刚工作的年青教师受益最大。

2、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课改期间,我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听课活动。学校在师资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为教师创造条件去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活动回来后还要求教师立刻写出学习体会。目的是通过走出去,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三、改变教学及评价方式,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1、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运用新理念施教。不能再是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模式,也不能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了。新课改中,我们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主人,教师只是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我们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绝不讲;凡是学生该操作探究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2、改变学生的评价方式

过去的教学,总是以一纸试卷定学生的成绩,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张扬,聪明才智得不到显示。新课改要求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语文、外语我校采取朗读、口语、写作等多方面的评价;数学采取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等全方位的评价。通过这样的多元评价,学生更加喜爱学习了。

四、课改中的收获、反思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1、收获: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的创新逐步走向实质的创新,课改研究激活了学校的教研风气,激活了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和开展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形成了

积极有效互动的研究群体。在实验中,老师们逐步提高了驾驭课堂和课后总结反思的能力,养成了写教后记,写教学个案和精彩片段的好习惯。学生个性特长得到不断张扬:课堂上民主气氛浓厚,学生主动学习、思维活泼、心理放松、充满自信、敢于竞争、学会合作,学生各方面都得到较好发展。

2、反思:新课程理念真正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我们付出艰巨的努力;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不尽如人意,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成效;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浮夸现象、应试回潮、穿新鞋走老路等现象时有出现,课程功能与课程实施的改革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为进一步营造课程改革的外部环境而继续努力。

3、努力方向: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的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关系到学生终身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要以“借鉴经验、推广成果、完善制度、规范运作,突破难点、提高水平,立足实际、强化培训,加强教研、改进教学,创建示范、带动全面”为思路,以“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改变课程功能、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为重点,认真做好新课程相关工作,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千里之行使于足下”,虽然我校的课程改革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任务还十分繁重,挑战还非常严峻,让我们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惜团结,倍加努力工作,为建设教育强镇,发展和谐教育做出更新更大的贡献。

昭苏县育英学校

2011.1.12

学校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工作计划

(2011—2012学)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对21世纪的人才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思想好、能力强和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制定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使其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需要的重要保证。专任教师到位后我们开动脑筋,设计教师基本情况登记表和教师授课情况登记表,及时收集教师信息,掌握教师基本情况,科学分析了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了在教学、教研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教学水平不均衡等。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制订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如下:

一、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要求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断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教育法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主要是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转变教育质量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和良好的师德观。

二、培养计划

(一)初步培养

1、新到岗的特岗教师锻炼一年,参加各项培训。

2、坚持试讲制度。青年教师承担课堂教学前,必须经

教研

室同意后方可担任本学科的理论或实验教学工作。

3、坚持听课制度。要求新教师必须系统听完本课程优秀教师的一门授课和其他课程优秀教师的1~2门授课,教研室主任应经常抽查听课情况。

4、坚持指导教师制度。对新到岗教师指定一名优秀教师专人带教,进行全面业务指导,如规范教案书写、课堂设计等,明确责任,严格考核,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以教研室为单位定期开展各种教研活动,如组织以教研室主任主持的集体备课、讨论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交流教学经验等。

参加科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各种科研工作,了解学科的发展方向。

培养计划要落实。每学期进行检查,主要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今后做法等。对完成好的青年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并在晋职称、评先中作为业绩参考,对完成不好的青年教师,要求找出问题定出整改措施限期完成培养计划。

昭苏县育英学校

篇7: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心得

1、“先吃后尝”策略

学校制定本校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及具体步骤,组织部分教师先行动起来,让这部分教师在行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认识。“吃”—行动,“尝”—提高认识,观念转变。

2、“边吃边尝”策略

学校适当放低速度,让部分教师进行尝试性的改进,组织定期反思和总结,并及时进行激励和表扬,并定期组织课改交流会和观念转型座谈会,给这部分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

3、“先尝后吃”策略

对观念保守,“顽固不化”的教师,可组织教师到课改成功的学校去观摩和学习,并谈谈体会,组织教师俺家高端培训,从专家的先进理念引领观念改变。

4、明确“心转”路径,实现深度转型。及学习观、教师观、师生观、教学观、评价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转型,在教师观,教师由“蜡烛”变为“打火机”;在师生观上,师生由“对手”走向“伙伴”;在教学观上看,教学要由灌输知识走向点燃智慧。

心得:对于“先吃后尝”策略的理解和自我对照,我认为在行动之前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好教学计划的详细准备,在这方面我还有些欠缺,还需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对于“边吃边尝”策略我会积极参与定期的课改交流和观念转型座谈会,并及时反思和总结,学会尝试性的改进。

篇8:论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一、教师的教育观转变, 从教书到育人

承担教育家的使命与做一个“教书匠”有本质上的不同。作为教育家, 他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 了解教育与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关系, 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他应该是一位塑造学生灵魂的艺术家, 能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困惑和希望, 给学生以力量和启迪, 与学生的精神脉搏一起跳动, 他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开发, 他所培养的不是只会读书应试的“书呆子”, 而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体育教师都成为“教育家”, 但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

二、教师的成才观和发展观, 要从当一辈子教师转变成当一个好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 任何一个人一次性从学校拿到毕业证书, 还远远不能适应以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他必须终身学习, 从为获取某种任职资格而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身为教师, 必须成为学习者。为此, 体育教师要积极参与体育教育科研。每个体育教师都应该是研究者。教师职业愈来愈与科研人员趋向一致。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从凭借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参加科研会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体育教育理论, 研究教学实践, 把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从而把握体育教育教学的规律,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教师的师生关系观, 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现代社会的本质首先是民主化。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民主化。没有民主的师生关系, 就不可能建立和形成现代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制度。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传统, 形成了师道尊严的教师地位观和师生关系观。在信息时代, 体育教师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可能逊于他的学生。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放下架子与学生建立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

四、教师的教育主体观, 要从以教师为本转变成以学生为本

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变为以学生为本, 即“生本教育”。从体育教育角度来说, 最起码是必须摒弃专制、强制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使体育教育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和自我教育过程,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学会学习与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说, 要树立以建构学生主体为目标的主体教育观, 即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体育教育环境, 形成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的教育机制。

五、教师的教学观, 要从“为教而教”转变成“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 但不能为教书而教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 首先要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学习最重要的是习惯的养成, 这种习惯包括按时作息、善于利用时间的习惯, 主动学习的习惯, 喜爱钻研问题、寻根究底的习惯, 以及良好的饮食、起居、健身、生活习惯, 等等。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 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 学会学习。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 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教师为了最终不需要教, 要敢于和善于给学生必要的、足够的自由支配时间。

六、教师的责任观, 要从为学生的学习负责转变成为学生的一生负责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教师的责任仅仅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 增强学生体质, 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这两个健康维度。如果学生在中小学期间没有受到心理方面良好训练, 学到一生做人、做事的基础知识, 体育教师要负责任。所以, 作为一个体育教师, 承担着比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责任, 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发展, 在中小学期间为一生的做人和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我们必须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 不断地转变思想观念。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体育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2]肖川:《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中国教育报》, 2002, 6。

[3]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

篇9: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教师角色需要转变

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历来推崇的是“师道尊严”,教师在课内课外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被灌输者,是教师思路的体现者和实践者,教师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而新的课程标准,教师角色需要一个180度的大转弯。

(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角色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经常用这样的语言与学生交流:“你说的得真棒!能当小老师领我们分析一下吗?”“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老师也想把想法说给你们听,行吗?”“有的同学没听明白,谁愿意帮一帮他?”“请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说一说吧”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我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新课程强调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的选择。以前,在学生当中,经常发生这样一些事,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生口角,以致发展到两个人拳脚相加。老师发现后,往往是问一下缘由,指出这个对,那个不对,最后由“胜利者”向“失败者”道一声歉即可,这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个人不足,某一方面的不足会导致以后有什么不良后果。这样引导学生,班级上、下课以及各种活动不会混乱,教师也不在为过多的处理矛盾而忙得焦头烂额,学生有了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重要精力放在学习文化课上。

二、转变学习方式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能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是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学习每一节新知识之前。我先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学,让他们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出发,提出不同的问题,然后让他们组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最后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统一归纳知识的重难点,让他们试着解决问题,教师辅以相机的点拨指导,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新知识。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他们乐学,而教师也从滔滔不绝的说教中解放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采取出小组合作、同桌探讨、全班交流的学习形式,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在刚开始时,学生合作意识还未形成,出现课堂混乱,优生独霸课堂、两极分化等现象。但我并没有退缩,一边查找有关可借鉴的资料,一边向其他老教师请教,探索出了有效的小组合作策略:首先要科学组建小组,小组内成员每个人担任一名角色: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操作者,而是小组成员互相轮换,增进学生互动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要时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给予指导。比如,对不清楚合作学习任务的小组进行说明,对开展顺利的小组给予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的小组进行及时的点拨,使小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最后,要进行全班的交流、评价。

三、改革对学生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进行了评价方式的探索,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尊重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素养。

语言评价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鼓励性的语言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班有一名同学平时不善言语,我常常用“你能行”、“老师相信你”“、“你很会说话”等等语言,一句句激励性的评价,像一股春风激励了他的心田,慢慢地他愿意和老师交谈、与学生交往,成为一名在课堂上能积极思考、主动发言的优等学生。为此我深受启发,常常用“你真聪明”、“你很会说话”、“我相信你”等等带有丰富感情的语言,鼓励评价学生,弘扬了学生的个性,是大多数学生都能像他那样自由和谐的发展。

上一篇:民主财政制度下一篇:老人降血压三个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