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2024-04-24

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精选8篇)

篇1: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聚焦社区建设,转变观念为居民服务(中国梦)

如何增强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是摆在当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我省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就此建言献策。他们认为,社区建设重在优质服务,关键要创新方式,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为居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环境。

城市烦恼待破解

现在,城市越来越漂亮,但很多居民互不熟悉、少有交流。

“在农村,左邻右舍的关系融洽,有事大家帮。”吴东良说,大家见面时相互打个招呼,再聊聊家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繁华的城市,是许多人的向往,但美丽的背后也出现了“新烦恼”。瞿佳代表说,随着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人的寿命更长了,养老机构供不应求的局面日趋紧张,特别是相当一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他们往往要工作到五六十岁,父母的养老就成了“老大难”。

“这充分说明当今养老问题的严重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瞿佳代表说,让他特别担心的是,社区由于养老服务缺少专业人才队伍,高校也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更大、更迫切,需要有关部门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进行谋划。

还有一些代表认为,社区发展不仅面临养老、就业、医疗等诸多新问题,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不少社区的服务项目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同时,大量新居民涌入城市,也给社区的服务管理带来新的压力和矛盾。社区服务转观念

郑雪君代表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对社区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迫切需要得到更好更全面的服务。拿温州市区来说,社区多而小的现状,以至服务功能难以完全满足居民需求。近几年,温州专门对社区进行了“转并联”,将一些规模偏小、制约发展的社区与其他社区进行合并,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城市社区的服务功能,方便了居民办事。

社区整体服务能力提升了,个性化服务也要跟上。郑雪君代表说,摆在当前最现实的一个问题就是,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后,大家对老年服务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作为媒体工作者,她所在的工作室时常会收到与养老有关的来信来电。让她感到欣喜的是,温州先后涌现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项目,有的社区推出“爱心餐厅”,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有的社区建立“幸福驿站”,为老人提供推拿、理疗、电疗等多样化服务。

车晓端代表也有同感。她说,做好社区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关键要创新方式方法。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这意味着,今后社区需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在这方面,绍兴市早有谋划,在93个乡镇及2350个村(社区)、企业建立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管员3200人,真正做到有机构管、有专人服务。

社区服务的观念也需不断转变。朱张金代表说,过去社区工作往往更多地侧重于管理,而事实上应该给老百姓提供更多的服务,并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让老百姓更好地自我管理。合力共建新平台

朱张金代表所在的海宁市斜桥镇华丰村,已经成为嘉兴乃至浙江城乡一体新社区的缩影,“虽然我们的实际名称仍是村,但大家已经习惯性地叫‘华丰村社区’了。”目前,华丰村已经建设集管理、服务、教育、养老等功能为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

朱张金代表认为,经济基础是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的前提,政府在加强引导的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提升社区的硬件设施,不断增强社区服务功能。

在推进社区建设中,迫切需要社会参与。郑雪君代表认为,政府要转变观念,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作用,积极引导支持其参与社区建设。她告诉记者,目前,温州已有一些华侨在家乡投资建设养老服务等设施。

同时,培养社会管理人才已是当务之急。车晓端代表说,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除了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和行动外,还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社会管理人才,以实现对群众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和管理。

此外,还有一些代表认为,增强社区服务功能,还要大力推进“政社互动”,通过厘清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职责,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承担部分社会服务管理职能,并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工和志愿者“三社联动”社区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政府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新机制,形成基层社会服务管理的合力。

篇2: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青年人的新选择让中国创业经济迎来曙光

“大学毕业找份安稳的工作”,中国青年人正让这个职业观念发生转变,“去创业”成为新选择。在跨越观念、具备勇气、找准方向后,中国青年人的新选择正推动创业经济展露曙光,万众创业渐成氛围。

“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想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加入创业公司。”加入北京海淀中关村创业企业格灵深瞳的覃晓飞如是说。过去八个月,他从中国知名的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学院一名在读研究生,转变成为“中国硅谷”中关村创业企业中的一员。

在学校时,覃晓飞开设了一个“西交大生活圈”的微信公众号。也正是此时,格灵深瞳CEO何搏飞注意到了这个有创意的微信号、有想法的“幕后人”。

“飞哥(何搏飞)联系上了我,交流后给了实习Offer”,覃晓飞后来知道,自己跨界进入的是一家由提出并将“谷歌眼镜”变为现实的谷歌研究院博士赵勇、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层何搏飞归国联合创立的公司。

和越来越多的技术型创业公司一样,格灵深瞳有着强大的创业队伍。曾就读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华人女孩陈心怡退学选择加入格灵深瞳;还有一位曾就职阿里巴巴集团的总监,在公司赴美上市当天,来到格灵深瞳;也有放弃可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加入公司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

这对当时的覃晓飞来说是个很强的冲击。“‘神’一样的队友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还有和硅谷一样的创业氛围……”覃晓飞说,当被问是否愿意留下的时候,他毫不犹豫选择加入创业公司。

覃晓飞的选择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人正将“创业”“创新”作为追逐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选项,事实上,这一选项的优先排序正快速提升。

以中国高校资源最为集中的北京海淀区为例,“青年人”“90后”成为创业主力军。,中关村示范区35岁及以下的创业者共6785人,占当年示范区创业者的五成,其中30岁以下创业者占比达22.6%。

在中国首条以创业为名的街区“中关村创业大街”,青年人更是将创业视为一种时不我待的竞速赛,这里汇聚了大量的政策倾斜和市场资源。

创业经济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创业公司小米约8000名员工实现收入743亿元,平均11个人就实现一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引擎,政策也为迎接创业经济的曙光做好准备。以中关村为例,“一块钱、一个工位可注册公司”,政策打造创业生态;围绕智能硬件的创业甚至可以获得全链条的“政策+市场”支持,大企业的底层技术、融资、设计打样、推广可为青年创业者所用。

篇3: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一个人能自己监督自己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就我自己来说,除了吃饭、睡觉等对自己有利的,好像其他方面就不会监督自己。那么一个机构呢?机构是人组成的,也不会自己监督自己。按照迈克尔·道格拉斯的X-Y理论来看来看,把人的本性看做是“恶”的时候,有一套相应的管理办法,而把人看做是“善”的时候,又有另外一套管理办法。但不论是哪一种管理办法,都离不开监督,没有监督一切都是不行的。

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让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仅可以看到别人分享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将自己知道的信息分享给别人。在这么一个背景下,我们知道得更多,这其中,跟“监督”相关的信息尤其受到大家的关注。例如上海福喜供应的鸡肉不合格,很多地区的快餐解除合约—2014年7月日本麦当劳停止使用上海福喜供应的鸡肉,2015年1月4号新华社报道“福喜所有问题食品已完成处理”,鸡肉问题现在处理了,已经转而采购泰国鸡肉的日本麦当劳会回头吗,不会。前几年的双汇、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等类似的事件还没有让我们的监管单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好像大家都是一种等待思路,这次出现问题了,这次解决,再出现再说,等着问题出现的思路,再去解决。不转换成制定相应的措施,预防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政府机构出了问题,就说是临时工做的,例如,2015年1月7号新浪财经报道:“朔州发改委一主任携1.8亿元潜逃,官方回应系临时工”。这是一种回避问题的态度。若是继续回避下去,将会发生什么?可能就是之前因为回避的这些问题继续发生,甚至更严重。

我国,公务员不再是自己。大家赋予公务员的含义太深,以至于我们不能接受他们犯一点错,所以自然就形成有什么事都藏着、兜着的习惯。其实,我们的政府相对社会发展的速度来看,它是不完全成熟的,是有缺陷的,就连清廉系数最高的国家丹麦都还在进行各种改革,为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腐败问题,这是每一个国家都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篇论文从“国际透明组织”的清廉指数出发,来看哪些国家清廉指数排名靠前,借鉴他们的监督体系建立的观念。

我们不应该害怕被监督,其实监督的目的不是为了找茬、挑不是、找问题,这些只是过程、手段而已,监督的目的是为了让一切变得有秩序、有规矩,让国家真正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都是官替民做主的观念,古时候平民百姓把清廉的官员称为“青天大老爷”。今天,也还是这样,比如要到政府相关单位办事,大家的第一个想法都是,找找有没有熟人。我们大部分时候,想的是政府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期待政府一揽子包了。

只有转变这些观念,我们的监督体系才能建立起来。

2 清廉指数

CPI(清廉指数)采用10分制,10分为最高分,为最廉洁;0分为最腐败;8.0~10.0为比较廉洁;5.0~8.0为轻微腐败;2.5~5.0腐败比较严重;0~2.5则为极端腐败。100分制则乘以10,各区间表达的腐败程度不变。这个指数衡量的是公众对腐败的感觉程度,而不是实际的腐败程度,因大多数腐败案件并不公开。

2.1 1995年—2014年中国清廉指数得分及排名

2014年清廉指数中国仅得36分,比去年下降了4分,比2012年低了3分,排名更同比下跌了20位,在175个被统计的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00。中国1995年仅得22分,2000年得31分,至2013年达到40分.这些数据表明中国不断整顿贪腐,取得一些成绩。2014年得分36分,得分降低的原因可能是中国严厉打击贪腐,暴露出的贪腐案件比较多导致。

2.2 2014年清廉指数世界前10的国家在2012—2014年清廉指数排名情况

2014年排名前十的都是一些“老面孔”,丹麦更是连续三年高居榜首。而来自欧洲的国家占了七席,它们是北欧的丹麦、芬兰、瑞典等。而这十个国家的得分也是连续三年都超过了80,其中丹麦和新西兰更是三年都取得了90分或以上。对此,“透明国际”解释到:位居榜首的丹麦有着牢固的法治架构,又支持公民社会,对公职人员行为有明确的规定”。

2.3 2013年清廉指数世界后10的国家在2011—2013年清廉指数排名情况

世界上每个国家都存在腐败现象,只是数量多少不一样而已,对于局势不稳的索马里、阿富汗等来说,清除腐败是很难完成的。这些国家的腐败问题除了局势不稳定原因以外,都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息不公开、公民没有平等意识等。

3 2014年清廉指数排名靠前国家的监督体系折射的观念

3.1 健康的机体与完善和良好的制度

良好并且较为完善的廉政制度,就缘于其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等的健康。其政治与行政,推崇公开和透明,这是廉政国家的主要原则之一。

3.2 申报财产和制度公开的完善

这是清廉的社会的制度设计之一。税务部门主要负责统计整个国家所有公司与个人的全部财产,并对这些主体拥有的经济价值总额作出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对与政治相关人物的财产情况了如指掌。所有的人都必须将自己财产状况一一申报,相关部门要对相关人员进行监督,防止欺瞒现象发生。

3.3 规定严格的廉政制度都十分具体

其廉政制度的规定都十分具体,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哪怕是细小到与一根针归属的制度规定。制定许多规定和大量政策告诉公民什么合法,什么不合法。当中规定公务员无论什么情况不得私自挪用公款,不论额度多大;收受很小额度金额贿赂都是犯罪。

3.4 公民崇尚平等的意识很强

公民的税款支持政府的开支,所以政府官员应该接受大众和媒体的监督。

3.5 各种信息公开透明度高,并且公私分明

不论是什么级别的官员的薪资收入都是公开的,每次的加薪都会在媒介上公布,让公众知道并且接受监督。政府官员在运用政府补贴与出差用费等方面面临的监督更为严格。各个政府部门基本上无公务车辆,外出办公或者出差都是使用私车或者公共交通工具,可以报销油费和车费。

3.6 精简政府机构

通过改革管理体制,新西兰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数量,中央一级的政府部分的服务功能被转换或者授权给一些民间或者半官方机构。在小政府—大社会这样的架构下,政府机关面对大部分问题时只是扮演调控与政策统筹的角色,不去牵涉具体的操作。此外,其各地方的政府也是“既小又精”的建设体制,只提供与交通、住房、供电等基本生活服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权限与范围都非常有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避开权力滥用与权钱交易。

3.7 新闻舆论在公共权力监督体系中发挥强势作用

大众媒体可以利用自身的传播渠道自主的转播、报道、调查与评论,以此来批评监督政府官员的行为操守。政府也会与媒体保持友好的关系,更不会因为媒体揭露政府出现的差错而四处躲闪。司法部门的总监可以依据媒体和舆论透出的相关情况进行立案并且实施调查。必须向大众公开经法院审理过的案件结果,有时公布的结果倍受瞩目,这些现象令媒体异常活跃,一旦发现蛛丝马迹便紧盯不放,穷追不舍,直至找到事实的真相于有关的责任人。

3.8 道德诚信的传统是全社会公民的文化共识

芬兰的文化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廉洁。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芬兰人形成了独有的民族特质:坚韧不拔、内向自律、善良宽容、诚信忠厚。这些特质对于芬兰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芬兰正是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公民的守法意识,并且还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地形成一个人人自觉守法、推崇廉洁、诚实守信的芬兰。

3.9 重视规则意识与职业道德

芬兰通过规则意识的培育与职业道德的培训来强化其公民的廉洁与拒腐意识。芬兰的国民教育中的必学课程是社会学、法律常识,这样,在步入社会之前的青年人就掌握了解一些基本法律常识。芬兰国民在进入正式工作之前也必须参加职业道德底线的约束教育,以此来强化芬兰公民的廉洁意识和拒腐能力。

3.1 0 贿赂犯罪主体不只是公务员

将贿赂犯罪的主体由原来的公务员扩展到企业的职员。虽然瑞典的刑法内容只在本土适用,但是如果国外的政府官员或者企业人员在瑞典有行贿或者受贿的行为,同样依据瑞典刑法进行判处。瑞典政府除了对国内的商业贿赂说“不”,其外交部还要求全世界的瑞典大使馆必须规范瑞典公司在当地的管理和运营。

4 2014年清廉指数排名后十的国家主要问题

联合国索马里问题监察组组发表报告说,国际社会向索马里过渡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索马里政府领导的武装力量却仍是一支松散且腐败的部队。朝鲜腐败蔓延的原因应该是国家资源枯竭后政权机关的权威主义依旧以及用以监督这些的体系也被崩溃。哈德逊研究所的作家柯克帕特克说:“朝鲜的日常生存基本收入主要依赖于你认识谁以及你可以贿赂谁”。缅甸其腐败是缅甸军政府猖獗的腐败。

5 启示与借鉴

一切方法都是有缺陷的,应当承认。我国现有的一些规定有一定缺陷,没有谁希望缺陷存在,但这是社会发展所必经历的过程,我们应当客观对待。清廉指数较高国家的监督体系折射出,事无巨细、公开透明、规则意识、国民教育必上课程、媒体话语权、贿赂主体全面化等是我们需要借鉴的。不能自己监督自己,就让“媒体”、“制度”等来监督,这是对每个公民负责,也是对国家官员负责,是我国监督体系建立必有观念。

摘要:对比清廉指数排名前十的国家和排名后十位的国家,对比他们的监督体系,我们应该怎么完善我们的监督体系。让我们国家更先进。从古自今,中国的的执政机构既扮演裁判的角色,又扮演运动员的角色,在信息闭塞的时代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个新闻媒介高度发达和网络信息盛行的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信息,就是说我们有一个共同建设国家的媒介。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从害怕公众参与到政府行政监督到欢迎公众参与到政府行政监督中,这样才能缔造一个美好、和谐、长久不衰的社会。

关键词:清廉指数,监督,信息公开,透明化,媒体,公众,观念

参考文献

[1]高煜辰.关于反腐败制度的国内外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篇4: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关键词:纪录片 制作观念高科技大型纪录片

我国的纪录片在经过了“画面加解说”的格里尔逊模式。“让主体自己说话”的真实电影模式之后,在新世纪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迎来了新的创作范式纵观这几年的几部大型电视纪录片。

我们可以看到。纪录片的制作观念已经发生的很大的转变。以新纪录电影理论为依据,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手段,三维特效,CG动画等进行情景再现,采用故事化手法。将最初只是用来记录真实的纪录片模式,转变为带有娱乐大众性质的娱乐纪实模式。这种风格的转变可以说是我国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必然结果。

一、数字技术的运用使纪录片制作手法有了新的突破

近几年,随着高科技数字影像技术不断发展,许多电影都采用了大量的电脑特技进行处理,而纪录片虽然没有电影发展的早,但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来看,也逐渐步入了高科技的殿堂。比如《故宫》《圆明园》的制作,因为是反映古代帝王的生活居住地,许多场景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圆明园更是在历史的沧桑中化为废墟。为了再现“万园之园”的盛世奇观,纪录片《圆明园》采用大量三维特效数字科技进行场景的模拟与还原。其中一段3000名英法联军行进在1860年的北京街道上的镜头,显得格外真实。这组镜头其实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外景地,由30多名外国群众演员拍摄的。在这个画面基础上,制作人员利用电脑特技制作出3000人的大场面。同时,为了使140多年前的北京街道真实还原。他们找来了从康熙到民国年间的全部京城地图,从每个细节进行考证,还原了每一间房子的位置,使得战争的场景既逼真又符合历史真实。通过先进的技术运用,《圆明园》再次呈现正大光明殿的肃穆,远瀛观的壮观,方外观的精巧,方壶胜境的雍容等圆明园的秀丽景色,使纪录片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以CG(数字制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影视不仅为电影工业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同时也带给纪录片一个梦幻般的体验。央视倾力打造的《故宫》,就运用了近80分钟的cG动画,创造了纪录片动画创作的纪录。在第一集《重建紫禁城》片子刚开始。浩瀚的夜空满天星星,有两颗特别闪亮的流星划过:镜头下降滑落云层,天空渐明。急速俯冲东亚大陆.云雾渐渐散去,华北平原上开始出现古老的河道:镜头减速下降,推进到华北平原北段,镜头上出现相应的名称和公元年号:接着中古地图先后叠现出汉、唐、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的城市轮廓图像:镜头加速下降推进清北京城,掠过天坛,减速推向清代正阳门箭楼,呈现古老护城河:这时正阳门的箭楼充满了画面,镜头仰起推进.猛然越过巨大的箭楼屋顶——2005年的北京天安门广场赫然展现于眼前……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丰富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段,更增强了纪录片的表现力。抛弃了以往单纯的画面纪录模式,人为制作的特技更加增强了画面的可视性,成为当前纪录片制作的一大纪实手段。

二、高科技下纪录片制作理念的转变

科技不断进步,我国电视传播事业也在发展。脱颖而出的是我国的人文纪录片.它融入了人文关怀的传播理念,不再是简单的重现历史和再现文化景观。而是承担起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以往我们都认为以故事形式为叙事策略,注重纪录片的视觉;中击,以戏剧性、冲突性、悬疑性等表现方式和新制作技术去吸引观众只是商业纪录片的特征。但是从近几年的这些大型人文纪录片来看,不仅有了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宏大的规模及丰富多彩的影响语言.还突破性的把再造影响奇观作为创作的核心理念。让人文纪录片也走向商业化运作的道路。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高清晰的摄录设备为人文纪录片的转型起到了帮助。如《再说长江》就利用高清摄像机大规模的航空拍摄、地面拍摄以及水下拍摄,为了呈现出一幅迄今为止最为完整、最为壮观的长江影像。该片历时两年,投资超过1000万,采用高清摄像机拍摄时间长达55000分钟。在中国电视史上首次动用了高原黑鹰直升机以拍摄长江之源,并飞越长江沿岸12个省市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航拍。有了这些高科技设备的支持,人文纪录片就可以不再单纯的只是纪录,而将人与景很好的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也成为人文纪录片的主要创作理念。就拿《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来看。22年前拍摄的《话说长江》是一种典型的主题先行的创作,虽然结构很饱满,但是完整封闭。整个片子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在拍摄“苏州”部分时,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对水,桥,塔等景物的拍摄,这样整部片子给观众的感觉就像是在看风光片,被美丽风景吸引后.能留下的细节却很少。而《再说长江》更加像是在给观众讲述一个时代变迁的故事。运用最新理念、方式和手法,以平实与朴实的姿态,来获取大多数观众的认同。而在拍摄“苏州”时,用了整整一集的《曲水姑苏》来表现要是利用人物来反映自然景观,这样就使人和景很好的结合了起来,让内容看起来更加具体。

三、高科技下纪录片制作风格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纪录片发展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了,以往人们只重视纪录片真实性,因此有时候就会盲目追求纯客观记录,忘记了其他艺术形式的参与。有时候甚至形成一种老套的范本.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主持人等元素相结合就形成了一部纪录片。随着现在科学的不断进步,无论是拍摄设备、录音设备还是后期剪辑的大型计算机工具,都为纪录片的精英制作增添了色彩,摒弃了过去老套的模式,现在的纪录片更加讲究故事化,娱乐化。

以往纪录片的解说词都是定位在对人的教化及信息的灌输.而现在则采用了愉悦受众的故事性叙述。另外在后期制作中,更加注重声音语言的运用。以前因为录音设备有限,不能够很好的记录下现场的声音,就得配以大量的解说词。像1979年的《丝绸之路》,大多数鲜活的场景。鲜活的人物都处于无声的状态,如《火焰山下》的婚礼场景,只看到人们欢天喜地,开合的嘴,听到的却是中规中矩的解说。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摄录设备质量也不断提高,自然对于同期声的采集效果也不同往日。2005年我国再次拍摄了新版的《新丝绸之路》,里面已经不乏具有逻辑性和明确语义的现场同期声,有声解说,同时音乐,音响,音效相互协调,使声音语言的造型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种制作手段的改变,使得纪录片风格也开始向多元化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纪录片开始走娱乐化的道路,这一类型的纪录片大量的采用娱乐的手法。电影、电视剧的手法。甚至包括游戏的手法。最常见的就是淡化事件背后的真相,故事背后的心灵,使观众直接置身于戏剧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好奇心、窥视欲和感官刺激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

四、科技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纪录片开始走向国际化

我国传统的纪录片制作手法相当单一,无非就是影像的纪录加上解说词和旁白,经过后期剪辑就可以出炉了。制作周期短,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投入。而现在的纪录片在制作规模上逐渐向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发展。这种借助高科技打造的大型纪录片,逐渐使我国纪录片开始与世界接轨,更加的规模化与市场化。

在这种大背景下,就要求导演不能只突出个人色彩,而要形成统一的风格。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要规模化、市场化,仅有个性是不够的,应当把个性化转化成类型。这几部大型纪录片正在努力寻求一种类型的风格,因为没有类型就没有规模,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这也是中国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必然要求。

现在的纪录片如同商品一样,做的好坏总要由市场来决定。面对信息全球化。中国的纪录片想要走向世界,一定不能拘泥于本国的发展与创新,这需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来改造自己。有人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商业化发展跟中国整个电视体制的改革有关系,而不仅仅是纪录片的问题。因为一个产品制造者只有在规范的市场竞争下,才能做出好的产品.否则偷工减料虽然可以挣钱.但却永远成不了品牌。如果我们把商业化作为唯一口径来要求中国的纪录片的话,我们必然会走向中国纪录片的全面没落。所以。在高新技术全面发展的今天,中国纪录片不仅从制作规模,制作手段和制作风格上来寻求突破,更要在市场中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转变纪录片制作观念。

篇5:关于婚姻观念的研究

摘要

现代人的个性特征的婚姻观念是给婚姻带来矛盾的主要原因,在面对婚姻是应该放弃一些过于自我的东西,调整一些过于理想的心态,改变一些与家人相处的方式,努力学习一些持家之道。这要求首先是要慎重对待婚姻。婚姻是一种承诺,是一种托付,既然决定步入婚姻的殿堂,就要有一生一世的打算。过于草率,对双方都是一个伤害。其次要承担责任。老辈子的人习惯上把结婚称为“成人儿”,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生理上说,已经是长大成人了;从父辈的期望上说,他们就可以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了,他们要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友爱。“80后”所处的时代进步了,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能力为社会尽职,为父母尽孝,为对方尽责。婚姻是双方的选择,需要双方对家庭的付出。其实,婚姻就是一所学校,聪明的人知道在婚姻中睁一只闭一只眼,不要用放大镜一样的眼光盯着对方,更不要盯着一些缺点紧追不放。要让对方在婚姻中有一种缩放自如的感觉。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句话,婚姻需要包容、退让、理解和付出。

关键字:婚姻 包容 观念 理解 婚外恋;

目录

1.前言......................................................4

1.1研究背景........................................................4 1.2研究目的和意义..................................................4 2.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4

2.1结婚的意义探索..................................................4 3.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5

3.1结婚的意义探索..................................................5 3.1.1为爱而婚...................................................5 3.1.2结婚是投资.................................................5 3.2离婚也自由......................................................5 3.3婚外恋..........................................................6 3.4独身主义........................................................6 3.5未婚同居........................................................6 4.关于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的思考......................7 参考文献:...................................................8

前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影响的大环境下,现代人的婚姻观念也受到西方自由主义的冲击而潜移默化,最突出表现在离婚率上升,婚前同居,单身主义,丁克家庭,婚外恋等社会现象上,这些社会现象的产生背景是什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1.1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这种价值观作用到婚姻家庭领域时,必然引起婚姻家庭巨大而深刻的变革。婚姻家庭领域的些许变化,都无法绕开婚姻家庭价值观的变化。因此,本文着重论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人们的择偶观、生育观、性观念、离婚观、夫妻关系的变化,以及独身、同居、情人等现象,分析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根源、特点、以及对未来婚姻家庭价值观念作出趋向预测。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随着世纪初新婚姻法的出台和当代社会生活中反映出的若干有关婚姻的问题,全文对这场大讨论所涉及的有关婚姻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结婚的意义;婚姻自由;单身的理由;婚外恋现象;未婚同居;丁克家庭等)进行了系统归纳总结,并对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进行了对策思考。

2.婚姻观念转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伴随着“双重转型”——由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向开放的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必然带来相应的婚恋文化与婚恋观念的变化,导致婚姻观念与行为的多元化。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婚姻家庭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观念、新情况、新问题。针对婚姻家庭领域复杂的现象,多元化的观念,以及80后对婚姻的不同见解,当代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及各行各业的广大群众展开了充分的大讨论。

2.1结婚的意义探索

究竟为什么要结婚?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必须,同时结婚后组成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每个人有相应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社会才能得以稳定有序地发展,于是形成了一套社会婚姻规则,每个人都必须遵守这套游戏规则。当然人们也有选择不结婚或不生育的权利,就是在经济条件的允许和自我意愿的前提下选择单身或者组成丁克家庭

1.当代婚姻家庭观念讨论的若干热点问题

3.1结婚的意义探索

3.1.1为爱而婚

婚姻的核心元素之一是爱情,于是结婚不仅是共同生活的需要,更是情感交流、关怀的需要。社会以家庭为组成单元,于是就有了亲人与其它人的区别,在当今的这种社会制度下自然会产生信任危机,私有制使人类的私利性得以滋生,高科技的普及无奈地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亲人就成为最值得信任,同时能得到最多真诚的爱的对象,尤其是夫妻之间,这种情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所以为爱而结婚的想法成为婚姻思想的主流,至少爱是人们潜意识里最深的渴望。年青的时候为之而兴奋,为之而追逐,精神恋爱成为爱的核心,所谓“为爱可以不要面包”就是最好的语言诠释。3.1.2结婚是投资

当今,人们在更加重视婚姻质量和生活品质的同时,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婚姻在承载爱情的同时,人们更多的希望它是生活的保障。对婚姻的选择,被不少人视为投资行为,甚至是投机行为。

把婚姻视为投资,这种现象在自然结识相恋的婚姻中体现得还不算明显,体现最充分的要数形式传统的相亲。相亲虽然形式老旧,但是新时代已赋予了相亲新内容。大龄单身群体的扩大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年轻人被动或主动的陷入了相亲的漩涡。如今的相亲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投资风险的预估。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婚姻就是一种投资,是经济行为的一部分。但婚姻这种投资行为并不会只得到收益,还要付出机会成本,所以不适宜投机。从快乐经济学角度讲,金钱和爱情都只是一种快乐资源,而不是快乐本身,调节要适度,配置要合理,只有这样,在婚姻中快乐资源才能转化为真正的快乐。

3.2离婚也自由

恋爱低龄化,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及婚外性行为„„使得爱情、生育与婚姻由原先的统一转变为日趋分离。北京曾是离婚率较高的城市,现在这座城市的复婚率为10%。

全国结婚数量逐年稳步下降,而同时,离婚数量稳中有升。2000年,全国有848

玩多对新人喜结良缘,121万多对夫妻分手。与1990年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全国结婚、离婚数量的“一降一升”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婚姻家庭观念正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封闭走向开放。夫妻双方更强调情感的融洽、生活的幸福,更讲求家庭人际关系的平等。一旦婚后的现实与婚前的期望产生矛盾且不可调和,他们多数选择离婚而不愿意继续凑合下去。

3.3婚外恋

“婚外恋”从字面上它是一场恋爱,但从实质上它不过是一个偷情的过程,这是由男女性别不同,生理心理不同所带来的必然区别。

婚外恋的结果无非是两种:一是打破当前的组合转向新的组合;二是疯过吵过闹过之后退回去。而都市白领的婚外恋多数选择了后者,他们只想获得婚外感情的刺激,却懒得离婚。

婚外恋是一个客观的事实,是一件不容回避的事情。因为爱不再是唯一的,不再是从一而终的,如何看待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就在于这种婚外恋、婚外情对于相关的人、对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有关的各方如何看待这些事情、遵循什么样的规则。调查中发现很多人都认可这种规则,或者认为如果在玩这种游戏的时候,尽可能的减少对游戏各方的损失,那么这种游戏就可以玩下去。

3.4独身主义

独身主义是指他(她)们在生活能力上,在生理上完全可以结婚,但由于不愿意承担家庭的负担或感情遭受挫折而自愿地保持单身。

由于经济和物质条件的宽裕,现代社会中的独身群体逐渐扩大。有这么一部分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生活自由,拒绝婚姻,拒绝家庭。但对另一部分人来说,独身仅仅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排斥婚姻,不拒绝爱情,但是他们是完美主义者,会把婚姻理想化,对配偶过分挑剔,因此宁愿独身也绝不勉强自己。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独身而不禁欲才是最佳人生方案。

3.5未婚同居

未婚同居是指在我国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也没有被我国法律明确的禁止,未婚男女不以夫妻名义公开或秘密地共同生活的一种两性关系。这种社会现象,在我国正呈一种蔓延趋势,正严重冲击着现有的婚姻制度,并对婚姻家庭观念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总之,不管怎样的婚姻观念,都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传统伦理道德共同作用的产物,且不论对错,我们都应该在判断之前尝试改变抑或引导。

2.关于进行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教育的思考

如何建立正确的婚姻家庭观念?婚姻是两个人一生一世的大事,任何先入为主的、似是而非的看法,都会严重影响到婚姻的品质。因此,对于每对爱侣来说,需要认真考虑到以下几点:

(1)希望爱侣不断地健康成长,以确保美满、和谐的婚姻。婚姻关系是两个人共同成长与彼此刺激成熟的关系。而双方成熟的个性,才是成功婚姻的前提。

(2)要肯定婚姻的真正意义:不只是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责任;更重要的是期待从婚姻中满足爱人与被爱的心理需要,以及期待因此达到更多的成熟与自我成长。

(3)要不断地浇灌、照拂婚姻的花园。夫妻关系当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夫妻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那是要用心去载培、发展、维护的。

(4)要了解婚姻本身不可能一片坦途。来自不同家庭的男女,思考方式与生活习惯,本来就完全不同,谁也无法保证他们的婚姻道路是一片光明。只有以两颗心合一的心,紧毅地向前迈进,而且要随时不断地相互调适、锐变才能真正的白头偕老。

(5)要承认彼此之间是有差异的,但是要给予最大的尊重。真正的婚姻,应但尊重、接纳并分享这些差异,才能够使得婚姻生活多姿多彩。

(6)要好好规划两个人未来的生涯。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和生命旅程中所树立的标杆。当两个人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应当把个人的“事业抱负”、“身心保健”、“学习成长”、“投资理财”、“生活情趣”、“社交活动”、“休闲旅游”等等,做一番短期的、长期的构思,拟订双方乃至一家人可以接受的生涯规划,然后努力的去追求理想的实现。

总而言之,婚前婚后,每对伴侣首先要努力学习扮演新的角色。其实做一对快乐的夫妻,说起来似乎并不困难,实际上却不简单。有许多不同的角色都在等着你去扮演。所以要缔造真正快乐、幸福的婚姻,彼此需要付出和奉献很多。

参考文献:

[1]《我国90年代婚姻家庭观念若干热点问题的研究》——2004;清华大学;牛玉屏

[2]《论新《婚姻法》的不足》——2001;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关鑫;邢晓璐

[3]《负责任》——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18期.;孤言真 [4]《中国婚姻伦理嬗变研究》——2006;黑龙江大学;王歌雅

[5]《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2008;吉林大学;闫玉 [6]《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2005;武汉大学;焦燕

[7]《文化冲突与化解:中西方跨文化婚姻研究》——2008;华北电力大学,姬程斌

[8]《情与理的交锋》——2007;首都师范大学;陈志坚

[9]《关系契约视野下的婚姻和婚姻立法》——2008;西南政法大学;康娜 [10]《社会转型对中国城市婚姻观念的影响》——2004;吉林大学;安起锌 [1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青年婚姻情感的变迁》——2005;广西师范大学;曾婷

[12]《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2002;吉林农业大学;杨柳

[13]《尴尬的婚姻自由》——2006;苏州大学;谢燕红

[14]《中国现代婚姻文化嬗变研究》——2002;首都师范大学;黄东

篇6: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婚姻观念变革

时至今日,广大青年群体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婚姻形式。据报道,公众对它们的接受度分别为:“网婚”48.8%;“隐婚”(假性单身)为52.5%;“闪婚”34.1%;“不婚”62.7%。其中“闪婚”、“闪离”的多数在一个月以内完成相识到分手的全过程。

三十年前后,对离婚容忍度等存在如此强烈的反差,说明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巨大的颠覆性的变化。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在婚姻观念上表现出浓厚的政治色彩、阶级色彩。这过分地扼杀了人性,过度地控制人类的生理需求、经济需求,使得婚姻表现为绝对的国家化特征。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将婚姻视为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重要生活体现。人们择偶是对职业、收入等经济因素及容貌、身材等生理因素的考虑在不断增多,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今社会,婚姻已完全纳入私人生活范围,成为真正意义上社会公认的个人行为。这使得不同年代的“白马王子”面目迥异,更重要的是,凸显出强烈的人性自我松绑意识。

人的观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个体的观念往往为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所制约,所以由个体观念组成的社会观念,是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受经济关系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而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社会观念是具体和发展变化的。一定时期的社会观念代表了一定时期大多数人的社会认知能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社会道德与社会价值上的折射。简单的讲,观念取决于人获得什么程度的自由。婚姻观是人观念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是僵化的,中国人受到计划体制和条块分割制约,封闭同时造成经济上的匮乏和思想上的贫乏,盲目的政治信仰导向造成了社会观念的偏差甚至荒谬,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表达忘我、无我的境界,人性在高度文明的现代遭受愚昧的中世纪常见的痛苦扭曲,被压缩到了极致。婚姻在这个时期,就是盲目政治的牺牲品,极端政治将人分三六九等,阶级出身成为人的界线,自然也成为婚姻优劣的标尺。由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处于畸形状态,人已经成为政治化产物,物化成为国家、集体的附庸,毫无经济自由和精神自由可言,人们对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的看法严重失真,所以,文革时期的婚姻大多是背离人性的政治婚姻。

三十年前伟大的改革开放,复苏了一个国家,更松动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重获新生,虽然自由起初仍旧是贬义,但阶级出身等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人们越来越多的审视曾失去的民主,渴望人性更大的解放。公有制的坚冰被打破,多种所有制形式带来城镇和乡村普遍的致富欲望,也真正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由于生产力被逐步拔高、上升到正确的位置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在党和政府宏观控管下,中国人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人们能从陡然增长的西方思潮中学习尊重本性、自由择偶,这个时期的婚姻观以经济导向为主。

由于对平等的追求没有明确方向,对特权阶层的愤怒没有正确疏导,二十年前曾引起一场灾难。在婚姻观念里,同样由于矫枉过正,90年代中期,出现了没有道德观约束的性爱至上主义。性自由摧毁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引发了性罪错和性疾病泛滥,引起了社会的反思。决策层通过正确的、积极的道德和价值观导向,在不断的文化回归和人性思考中,婚姻观逐渐理性、成熟并分化成传统和激进思潮,虽然互不认同,仍能共处容忍,并且有一定的共性。表现在家庭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家庭人口规模越来越小,不管是忠实的传统婚姻,还是浪漫的激进婚姻,都不再唯儿孙绕膝、四世同堂为美。由于社会交往的加深、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日益增多、生产力水平的通过,使大家庭的局面受到冲击,户均人口逐年下降,家庭类型相应变化,核心家庭(一对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数量不断增长,传统大家庭观念逐步淡化,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篇7: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可以说,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教师。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 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首先反映在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上。

一、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在新课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因为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作为引导者,教师要具有如下的一些角色行为: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教师要慎重地运用学生原有的鉴定和介绍材料,对来自周围人对某一学生的评价小心地采纳,对学生不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成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在实施奖励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可有不同的对待。要常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视,随时修正。

三、新课程中教学方式的变化(一)课堂中知识结构的变化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

(二)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控制方式,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忆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式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在新课程中,教师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新品质的境况。(三)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时候,他的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背诵,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回答教科书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

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四)注意新课程理念下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力倡学生“自由选题、自由创造”,可能并容易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退居一隅 ,乃至成为“旁观者”,“局外人”。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应是一种传统的教育观而常常受到贬弃,但它确实提示了教育的某个本质方面的特点,仍有它的实践意义。确认这一观点,能够让教师明确在新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课程内容、方案的选择、设计到操作、运行乃至总结、评价,教师自始自终担负着主要责任,其重要性是学生的自主性无法取代的。当然,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象是发展中的、主体性的人从来不是被动地接受“改造”的,学生是把教师的施教活动作为对象加以认识和反省,教师就是在这样的交互活动中体现其主体性的。

篇8:中国婚姻观念的转变

倡导合理、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

宋春华认为,节能主要是消费观念的问题。对舒适度的要求要回归一种理性,要提倡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面积要合理,不要过大,舒适度基本舒适就行。不管是住宅还是行政办公还是大型公共建筑我们都要克服不顾实际、脱离国情、贪大求阔,盲目追求高舒适度的消费观和建筑功能观,我们不能盲目的以少数发达国家的住房标准作为我们的标准,也不能效仿复制某些富人的生活方式。要正视国情,回归理性的消费观念,坚持实用、经济、美观与自然协调的建筑观念。

严格执行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

当前,住宅和房地产业基本的特征还是处在增长期,新建建筑数量巨大,新建建筑节能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有很大一部分要靠新建建筑节能。宋春华指出:”我们已经就不同气候区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否则能源消耗就要急剧增加,透支后辈人的能源储备,并且给我们自己增添了建筑节能改造的负担。但是实际情况还有差距,我们有相当一部分新建筑没有达到建筑节能标准。根据原建设部近两年的检查2007年1-10月新建筑在设计阶段是比较好的,97%达标。但是在施工阶段达标的只有71%,新建筑还有约30%不是节能的。我们必须强调新建筑节能的严肃性,要严格依法执行新的建筑节能标准,要作为约束性的指标加以执行。“

加大既有非节能建筑改造力度

善待非节能的老建筑,这是一笔巨大的资产,大概占到存量建筑的88%,节能潜力巨大。不能把非节能的存量建筑当作不良资产一拆了之。从技术的层面来看,对既有非节能建筑的改造在技术上已经没有太大问题,关键是对改造的技术进行优化。现在已经启动1亿5千万平方米的既有建筑供暖改造。通过示范带动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启动量大面广的农村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全社会的建筑节能,农村建筑节能不容忽视。在广大农村自有住房占99.3%,平均住房面积128m2, 楼房占30.5%, 绝大多数非节能农村建筑节能问题突出。

集成实用节能技术

规划、设计、施工、部品商、开发商联手攻关。尽量利用天赋自然减少人工成本;尽量利用被动技术,减少主动技术的负担;尽量采用本地材料设备,减少引进的运输和非物质形成本;尽量采用符合模数的标准、耐久性和已更换的部品,减少维修改造的难度和投入,推出新技术的同时继续淘汰旧的,实现品质上的更新换代而不仅仅是外观上的变化,把建筑节能落实到每一个家庭。加大政策引导和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加大推进建筑节能的动力,建立起占用资源的补偿机制,反映产品品质和能耗指标的价格形成机制。

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节能

上一篇:校园消防安全知识广播稿下一篇:Bzbmoco杭州市区经济租赁住房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