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2024-05-0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新课导入阶段提出一些启发思维的悬念性问题, 使学生在认知兴趣的引导下,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讨论后找到问题的答案。创设“问题情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其一, 利用生活体验创设问题情境。目前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 从现实中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 以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 使课本上的理论在学生的生活中得到实践的验证。譬如, 我在执教《南极洲》这一课时, 就设置如下具有生活内容的问题情境: (1) 如果你站在南极, 能够分辨出东南西北嘛? (2) 假如一直往前走, 将是向什么方向移动?学生在结合地球仪的情况下逐步体验、辨别行走方向, 从而给学生留有了自身体验的探究空间。

其二, 利用小游戏创设问题情境。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决定了他们比较喜欢游戏活动, 因此, 合理通过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譬如,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海洋资源的保护”一课时, 就安排“看谁捕得多”的游戏:全班分成四组, 每组选一位代表上台, 讲台上四个透明的玻璃缸内分别放入30粒红、黄、蓝、绿四色的塑料圈 (塑料圈代表鱼) , 学生从缸内取出各自的塑料圈则代表捕鱼, 各小组允许进行5次捕鱼活动, 每次捕鱼结束, 剩下的鱼就会繁殖出等量的鱼 (由教师放入等量的塑料圈) , 但缸内的鱼最多不超过30条。游戏结束, 学生在合计各自缸内所剩的鱼时后发现:海洋中出现过度捕捞的问题。类似的游戏活动, 有效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利用感性材料,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 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才能加深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解。一般而言,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 因此, 我们必须结合学生实际, 针对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多媒体形式转为形象化, 即: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 以利于学生更好的进行抽象性创新思维。譬如, 我在执教“黄河水系”一课时, 通过多媒体展示了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 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学生一般能知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但大量的淤泥涌入下游沉积, 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 而高出地面的河床就不能接纳支流顺利的流入黄河了。学生在如此的直观感言下, 初步感知了黄河水系的基本特点。

三、加强师生互动,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扭转了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不良局面。其中, 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学习主人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切实转变“教师角色”, 彻底改变教师单向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学生自主探究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美妙境界。譬如, 我在讲授我国的河流———“黄河”时, 首先提出:“面对我国黄河中下游水资源紧张的严峻局面, 如何治理?”的问题, 许多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其中有一个男生举手发言:“最好提出将黄河‘几’字形拉直, 从甘肃的兰州到河南的洛阳挖一条运河, 使黄河上游的水直达中下游。”虽然这个想法欠推敲, 但是还是积极予以鼓励后, 就话锋一转:“如果全班一半的同学住在这‘几’字形地区, 是否同意他的建议?”此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所有学生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共鸣, 师生互动已经进入到高潮。

四、渗透数学知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计算的能力

各学科的知识一般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渗透数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现在我们使用的初中地理教材中设计的计算题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第一, 比例尺计算。关于比例尺的计算的主要内容: (1)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的详略:比例尺越大, 地图上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但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 则表示的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单 (记为“大小详、小大略”) ; (3) 两点间距离计算:在比例尺的地图上是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第二, 相对高度计算。一般在等高线地图上, 两点间或陡崖相对高度的公式: (n-1) d≤H< (n+1) d (n为两点间或陡崖重合的等高线条数, d为等高距) 。

第三, 温度计算。大气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0米, 温度降低约6摄氏度, 其公式:T= (H/1000) ×6 (H为两地相对高度, T为两地温差) 。

第四, 区时的计算。 (1) 求时区:时区数=已知经度/15° (商四舍五入取整数, 即为时区数) ; (2)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取值原则为“东加西减”, 时区差原则为“同减异加”) 。

第五, 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乏以下三种: (1) 人口自然增长率= (年自然增长人数/该年年平均人口数) ×1000‰=出生率-死亡率; (2) 死亡率= (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3) 出生率= (年内出生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篇2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图文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习惯于地图教学的五个步骤:讲图、读图、析图、概括总结、、练图。

一、讲图,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通过对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地阅读,让学生一起来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等值线来表示,阅读时从哪里入手。那么今后遇到类似题,学生就知道从哪里入手。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三、析图,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

文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四、概括总结,解释现象,归纳所学, 提高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图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练图,巩固知识,促进迁移。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在以上教学步骤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册进行练习,同时在熟读地图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图中可能包涵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图文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以生活需要分析课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一节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重要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2)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是人类制造的。

(3)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那些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4)阅读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有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用事例说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难点:

可再生资源不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举例说明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粉笔和书本提问:制造的原料是什么?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探究新知

A、自然资源 展示:图片资料 【提出例证、质疑探究】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B、从生活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没有自然资源我们会怎样?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举例说明。做活动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知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畅所欲言:从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疑过渡】

曾经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块肥肉为什么呢/ 【阅读材料】

1、引导学生读材料,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分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通过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学以致用

出示图表“我国主要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学生用数据和分析人均不足的原因,说明我国将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性,通过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质原料来自自然界,了解我们要生存离不开自然,我们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也影响我们。通过实例感染学生,激发探究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1、学生自主小结质疑。2、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探究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举实例,辩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

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黄红艳

太原六十六中学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篇3

一、“自学自测”,注重导入和引导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不变模式,知识从教师嘴里流出,直接灌注给学生。其实,学生是以一个有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活生生的人来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学生接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心理构建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教师讲、学生听”课堂上学生可能听懂了,但学生课后没有时间巩固,下次上课时上节课内容几乎都忘了,这在我们教学中时常出现的现象。

“自学自测”是指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采取自学的方式,可以自学教材,阅读地图,查找资料等等,把握课堂学习知识点。也可以根据老师预先设计的问题,结合插图或老师带来的挂图,找到相应的问题答案。这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起始阶段,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艺术,利用精彩的语言或多媒体手段(图片或影片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就地理教学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屏幕或板书黑板,把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然后学生熟读教材,可以通过看书、读图、查阅资料等方式完成问题。当然,教师要备课充分,设计问题要有重点、有针对性,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有条有理。例如:在讲中东地区,教者就中东地区是热点地区,通过投影将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资料或影片片段给学生介绍,让学生知道该地区多次战争的原因,就知道该地区为什么是热点地区;就“三洲五海”教者要引导学生如何结合中东地区地图,在图中找出“三洲”亚洲、欧洲、非洲,“五海”黑海、里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并要确定它们在地图上位置,这样在考试中无论填图还是选择都能迎刃而解。

“自学”阶段,我们一般不要打断学生的思维,应让学生多渠道、多手段自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督促学生自学,确保每位学生都专心学习,及时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指导学生“互学互助”做准备。

二、“互学互助”,让学生合作、交流

“互学互助”是在学生“自学自测”的基础上,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知识点质疑、释疑,让学生就自学过程中的难点或易错点相互讨论、交流。在这个阶段,对疑难问题相互讨论,可以先在小组内部让自学能力强,领悟能力快的学生与同组的其他同学讨论,适当的讲解,使学生在互相帮助的良好心理氛围中完成学习内容,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然后,一部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跨小组来解决,这组学生可以帮另一组学生,把学生能弄懂得学生自己弄懂。这里要明确肯定学生的合作成果,并给予表扬鼓励。最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易错的难以理解的问题,可以由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让已经会的学生来解决。在这一过程中,全班学生人人参与,个个都有受表扬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体验成功的喜悦,认为学习是“乐事”而非“苦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导学导练”,教师分析难点、疑点

“导学导练”是在学生“自学”“互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刚领悟的知识通过练习从而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的作用。就“中国地理四大区域”的划分界线,教者在设计“导练”题目要根据教学实际,有条件可以利用投影仪把区域图投影在大屏幕,在通过简单的动画箭头在图上划分出每两个区域的分界线。例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用线在图上划出秦岭-淮河一线,这样学生能够更直观,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其他的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等等都可以通过投影来解决。当然多媒体教学在我们地理教学中是尤其重要的,不管在前面的“自学”还是“互学”中,改进了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使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更加生动活泼,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学生心理更加协调,思维活动更加积极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这一环节最重要的不仅是释疑解难,最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现学生特别是有待激励学生的闪光点,表扬学生,激励学生,激活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激发兴趣,使每一节课都作为下一节课的“加油站”,持之以恒,从而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总之,在新课堂教学模式下,我们要突出了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我们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师实施新课改的基础,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新的教育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相信学生的自学潜能,更大胆让学生自学,引导他们自学。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热情、自学习惯、自学能力,那么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到那时,我们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习惯。当然,不管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符合班情和学情。目前,新课改的内涵太丰富了,真可谓是全方位的改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成为新课改革的执行者和开拓者,我们肩负着时代的重任,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的学习、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初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建构初探 篇4

一、初中地理课程开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开展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现在的初中生多为“00后”, 他们熟悉IPAD、智能手机等数字化移动智能终端设备, 对于传统纸质教科书已经没有浓厚兴趣, 更倾向于可视化学习。 教学视频将知识片段化、视频化, 给学生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对视频反复暂停、回放, 并进行笔记和思考, 从而有效控制学习进度。

2.地理学科的特性为开展翻转课堂创设必备条件

理科学科的知识点更明确, 其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通过一个概念、实验或是习题讲透, 在现阶段的翻转课堂实践中应用较广泛。 就学科而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其课程开设核心即为“人地关系”, 尤其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的教学, 侧重的是地图和地球理论知识学习, 主要介绍的是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 并学会探究地理事物、现象产生、变化的原因。其内容理论性强, 抽象程度高。 在以往的传统课堂中, 就存在一个知识点教师反复讲授多遍、学生仍难理解和做题错误率高的情况, 所以对于相关概念、原理、过程的学习, 如经纬网定位、地球公转、地形图的判读、板块运动、气候特点判读等, 翻转课堂的开展很有必要。

3.新课程的改革为开展翻转课堂带来契机

翻转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良好学习习惯、浓厚学习兴趣、科学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它与“发现、经历、体验、探索”等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不谋为何。 目前, 为了进一步促进新课程的改革, 我国已有60多家中小学加入C20中小学慕课联盟, 正在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师翻转课堂微视频大奖赛等活动的开展都为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契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翻转课堂模式的研究并非源自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 其仍然采用的是为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掌握学习理论。 该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 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 所谓“掌握学习”, 就是学生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程。 即在“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思想指导下, 以集体教学为基础, 辅之以经常、及时的反馈, 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个别化帮助及所需的额外学习时间, 从而使大多数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采用班级授课制的大班教学, 所以学生不可能按自己的时间和节奏进行学习, 他们必须跟上班级群体教学进度。 翻转课堂的出现弥补了大班教学的不足, 学生作为主动研究者, 积极参加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 在教师指导和促进下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初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下, 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本文以掌握学习理论为指导, 结合初中生的学情特点, 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 形成适合初中地理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课前、课始、课中和课后四大阶段 (详见下图) 。

1.课前准备阶段

(1) 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首先要重新梳理单元教学内容, 把适合用教学视频呈现的内容分离出来, 确定视频的教学内容。 选择教学内容的总体原则是:能增强学习效果, 需要反复观看的内容。

(2) 分析学生学情

该环节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从学生角度出发, 为教学视频的内容达到什么范围和深度提供依据, 同时能避免教学视频设计后无使用价值和教学意义情况的出现。 对于学情分析, 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

(1) 学生的年龄特征。 初中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快速发展的时期, 其形象思维能力发达, 所以教学视频设计时要注重从直观向抽象的转化。

(2) 学生的初始水平。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初始水平确定教学起点, 学生的初始水平包括学生的基本常识和技能及地理学科内容学习的基础。

(3) 确定教学策略

学习策略的确定是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性因素, “以学定教” 促使教师必须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进行持久深入的努力。 学习策略的确定包括自主学习策略的确定和协作学习策略的确定。

(4) 教学视频的设计与开发

教学视频的设计开发是翻转课堂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 其设计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需求, 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 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中教学视频的功能定位是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辅助学习。 它可以为学生的温故知新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料, 也可以为学生的课堂探究搭建一个学习的支架, 创设一个深入探究的情境。

(5) 课堂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堂教学方案是教师系统地对教学步骤、教学活动序列、用何种教学策略实现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织和安排的呈现, 对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 在本阶段, 教师可以对教学过程进行整体构思, 编写完整的课堂教学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对教学中各环节的时间控制、任务问题的设置、师生活动的组织等要素进行精心设计。

2.课始学习阶段

在初中阶段, 由于长期以来地理学科不受重视, 学生学习精力限制等原因, 学生在上课前两三天进行视频的学习往往难以实现, 所以在完成教学视频制作后, 教 (下转第121 页) (上接第136 页) 师可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将教学视频发布在网站或博客上, 要求学生在课始的5至10分钟内在线观看。 同时, 还应配合导学案一起发放,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导和任务要求, 有目标地观看教学视频, 完成导学案中设置的前测任务, 在练习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困惑并加以思考, 如解决不了就立刻加以注记留到课中反馈给老师。

3.课中学习阶段

课中学习阶段是学生课始学习的延伸, 以学生活动为主, 在本阶段, 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交流, 完成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拓展。 只有在充分设计课堂活动和组织课堂的基础上, 才能保障课堂活动高效有序地进行。

(1) 典型示范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 为了降低任务探究环节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教师可以就本课时的重难点、 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 方法等方面, 给予学生示范性的引导和点拨, 帮助学生制订、改进学习计划。

(2) 任务探究

翻转课堂鼓励学生独立的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 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除自主探究外, 更重要的是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探究。 教师事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特点进行分组, 每组人数一般控制在5至7人, 规定好小组合作探究的规则, 鼓励小组内每位成员都要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 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疑惑, 通过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实现学习目标, 形成学习成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巡视, 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进行指导和点拨。

4.课后巩固阶段

(1) 成果展示

在此阶段, 教师可以组织每个小组的汇报员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 比如阐述本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有什么技巧等。同时, 也可以鼓励学生将小组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 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机。

(2) 后测任务

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 对学生提出进阶型和拓展性的问题即后测任务。 其难度不可过大, 可以考虑设计一个高层次的进阶任务, 旨在调查学生的总体学情, 让学生再次体验成功的乐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进行可持续学习。

(3) 效果评价

在进行效果评价时,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和考试的方式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并及时进行反馈。 教师还可根据评价的结果进行个别或者集体辅导, 这样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并能通过总结反思, 重新考虑并优化教学视频、导学案、课堂教学及翻转课堂实施的设计和开发。

谈高效课堂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模式 篇5

开十四中杨美玉

高效课堂是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特点,那就是在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说、写、做,让学生展示、讨论、探究、交流,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我在实验班103、107班先试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自学—展示—合作交流—总结”,课堂上教师基本不讲,课堂教学活动全由学生来完成,试图使课堂体现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发现:学生对认知目标应付,抓不住重点,教学目标起不到指导学生自学的目的。学生自学带有盲目性,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和效果。学生展示的不到位,合作交流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针对这种状况,我思考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深入领会学习目标,使学生自学目标具体,避免出现盲目性,展示不到位时如何点拨的恰到好处,哪些知识点需要合作交流并使其有深度和广度。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在实验班的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为:出示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测试—总结七个环节。在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上,当学生自学并完成自学题目和合作交流后都要展示学习成果,不完整的让其他同学补充,不恰当处教师点拨、引导并予以纠正,教师的点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教学《中东地区》时,针对中东向西到欧洲的石油输出路线,学生提出有经过苏伊士运河近道,为什么还要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学生讨论交流后说法不一,这时学生急需知道原因,我便从“苏伊士运河是人工运河,河道浅,大油轮不能通过”进行点拨,学生精力集中,听后恍然大悟,非常高兴;展示学习成果使学生享受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是展示学习成果,“自学”后展示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经过一学期的实践磨练,实验班有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能力有所加强,由于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了,也对自己更有信心,并且表示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如103班的王永福、杨发海、杨红丽、廖泽等学生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都有很大进步。两个实验班在期末统测中的成绩与其他非实验班同类班级成绩相比明显超前,这说明在学生素质和考试成绩这两者中,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可以实现两者兼顾的。

我现在实践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依然在摸索阶段,这还没有达到是真正的“高效”。如何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把高效课堂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我的课堂教学协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也是一个摆在我眼前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参与,我探究,我不放弃。

初中地理教学思维拓展及模式探析 篇6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思维拓展训练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初中地理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目的,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创造力发挥存在阻碍作用,主要表现在重知识的灌输轻学生的自立学习。但是初中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新事物的接受的能力,从这些特点出发,实行思维拓展训练的教学活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例如,讲到“北京四合院”时,对于四合院的拆与不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辩论,通过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小组之间激烈辩论,最终求同存异。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就会各抒己见,并结合当前现状谈感受,了解更多地理知识,形成更多概念,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并让学生积极参与,具有个性思维模式。

2.盘活课堂知识

在现有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是机械、盲目地让学生记位置、背城市名词等一些常规训练方式,没有将学生地理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尤其是在传授知识上面只是被动的应付式,学生没有融合到地理学习的自我需求层面,而思维训练可以弥补这些不足。例如,在教学地理规律(气候分布规律、经纬度分布规律等)时,通过对经度、纬度、经线、纬线基本知识的学习,采取图标的形式,在地球仪的具体操作带动下,了解不同经纬度的气候特点,结合当地的纬度来分析,让学生从具体的线条中理解经纬度的内在抽象运用,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知识通盘融合。

二、初中地理教学思维拓展训练的模式应用

1.以问题创设情景

问题是地理教学中的一种基本思维训练模式,问题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开启智慧的大门。课堂的目的就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将这些问题罗列出来,并以最简单生动的方法为学生解疑释惑。尤其是在地理教学的学习中,思维的开启都是从疑问开始的。譬如在讲述气候特征的时候,尤其要结合当时的气候表现,如2010年罕见的大雪,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场大雪?大雪对地域造成了什么影响?大雪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有利之处?通过设问,学生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气候特征的不同表现,从而掌握不同国家、地域不同的气候特点。

2.步步引导式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只是引导者,通过不同的引导方式,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原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形成自我求知、自我思维的习惯。例如,在学习太阳角度对地球辐射能量的影响时,设立问题情境:早晨、傍晚与中午气温相比,什么时候最高呢?学生基本能回答中午。但是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原因。再把手电直射暗箱与斜射暗箱,让学生回答亮与暗,学生很容易观察到直射暗箱比斜射暗箱亮,并让学生回答晚上用手电照路面,远近路面亮度是不是一样,学生很容易回答照近路面较亮。这样再加以问题引导,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地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与角度有关,太阳与地面角度越大,地面接受能量越多,气温越高,就很容易理解一些地理现象并为后面学习四季变化打下基础。

3.在生活中感受地理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7

一、对新课改的概述

1.新课改产生的背景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 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以及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冲突不断加剧, 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要实现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力度, 推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上述种种表现都给初中地理课程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和挑战。因此, 加强对国际问题以及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关注, 编写一些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地理课程是极其有现实意义的。

2.新课改对初中地理的基本要求

第一, 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熟练运用地球仪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主要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必须熟练掌握阅读和运用地图及相关图表的能力, 能够进行简易的地理观测, 能够采用一些有效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地理信息。

第二, 能够理解地理环境中地形以及气候等自然要素的重要性和作用, 以及它们会给人类的生产活动带来哪些影响;对人口、文化、经济三者发展的差异进行初步的了解, 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简单的掌握。

第三, 对我国、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以及学生所在家乡的地理信息进行了解和掌握, 认识我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 并依据某国家或者地区的相关地理概述, 总结出该国家或者地区所具有的地理特征。

第四, 对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系统的了解, 并根据所学知识对人类活动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大致的了解。

3.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大意义

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它不是单纯地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强化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并重点加强了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分析介绍, 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理念。既达到了传授知识的目标, 同时也满足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帮助学生为将来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于时代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在中考中都不把地理纳入考试的科目, 所以通常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就以会考的方式完成地理在初中阶段的任务。即便是把地理作为考试科目的地区, 地理的分值通常也只占总分中极小的比例。在这种现实情况下, 学校和教师通常都不会重视地理学科, 导致学生也不重视地理学科。在升学的压力下, 学生通常会将时间用在学习语数外以及其他必考的科目上, 这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就成为地理学科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的拦路石, 对地理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2.多媒体技术运用较少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球表面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以及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必须要借助图片以及大量对真实情景的模拟对教学进行辅助。虽然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板书以及图片展示的方式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但其教学效果无法和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相提并论。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地理信息立体化、形象化, 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快速地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3.教学内容无法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初中地理新课标中对许多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初中阶段的学生需要对人类在生活中所面临的资源以及环境等问题进行大致的认识, 学会基本的地理信息分析技能。但是由于地理不属于中考科目, 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解说, 只能对那些会考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对那些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一句话总结或者直接跳过, 课下也不对学生布置大量的任务, 因而, 学生也不会充分地重视地理学科, 进而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有效推动新课改模式的贯彻落实

1.革新地理教学理念, 贯彻落实新课改模式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有效地革新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只有学校、教师、学生充分认识到地理对于人们的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性, 才能有效地将地理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上解放。首先, 各级教育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充分重视地理学科, 认识到地理学科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讲解要做到详略得当,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后, 学生要转变以往不重视地理、只重视语数外的观念, 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有效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强大的搜索功能、海量的信息存储、逼真的情景再现为地理教学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比如, 在讲授“锋面雨形成”这一节的时候, 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形象而逼真地展现冷暖空气的形成、变化以及交锋, 再通过对降雨的过程进行逼真的动态展示, 学生就可以全面理解和掌握锋面雨的形成过程。

3.补充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素质

初中地理教学要严格遵循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考试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同时也要注重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与地理密切相关的环境和经济等知识的讲解。这样,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开阔眼界, 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 还要注重对与高中地理相关的知识的深入讲解, 为学生的高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4.革新教学模式, 采用多元化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革新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比如可以采用小组学习法、问题教学法以及探究性教学法等多种方法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要想实现新课改模式, 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革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方法, 及时了解最新的教学要求和生活中对地理知识的需求, 进而有效地实现地理的素质教育, 推动新课改模式的实行。

摘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各个学科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改变, 采取最佳的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质量的快速提高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初中地理主要通过对地图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增强学生的分析与运用技能。本文立足于教学实践, 对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进而结合作者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关优化对策, 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推动新课改模式的实行。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模式,新课改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 , 2010 (4) .

[2]刘幸.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7 (1)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8

1.“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初中地理教材和初中地理图册拥有大量的地图以及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遥感图、统计图等图像, 这些图像组成了一个内容极其丰富的“图像系统”。这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 是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 也是最大的优势。地理图像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 是地理学科的“第二种语言”, 地理图像能够形象、直观地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 表现地理事物的空间动态过程, 展示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数量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 也可以表现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是地理知识的综合体。显然, 地理图像起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 是学习地理知识与探究地理问题的最重要工具之一。

实验心理学家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心理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3%来源于视觉, 11%来源于听觉, 3.5%来源于嗅觉, 1.5%来源于触觉, 1%来源于味觉。因而可以说, 人类所获取的外界信息, 绝大多数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 而地理图像信息的获取必须通过视觉刺激来实现, 这就为“以图导学”模式提供了充分的心理学依据。

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是遵循人类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根据初中地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特点, 以图像为导线, 把学生导入课堂, 引出教学内容;以图像为载体, 呈现地理知识;以图像为工具, 解释地理现象, 揭示地理规律,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该模式也契合了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即:根据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地理课堂教学中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景观图、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 采用一些能激发学生思索、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导入,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因此, 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有利于打好基础知识,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地理能力, 开发学生智力。体现了地理学科利用地理图像, 培养学生从中提取各种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地理探究与创新能力, 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地理教育有积极意义。

2. 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初中地理教材、初中地理图册和地理填充图册为“以图导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基础性的图像材料。另外, 地理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制挂图和利用课堂上的板图、板画等进一步丰富图像材料, 所以即使在教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也能采用“以图导学”模式教学。而城市里的学校教学条件普遍较好, 很多学校教室里都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以图导学”模式实施的空间更广阔、内容更丰富。此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多教学上有用的图像, 也可以利用软件制作教学上需要的各种图像。所以, 初中地理课堂实施“以图导学”模式是可行的, 可以在大多数学校推广实施。

二“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环节进行:

1. 以图创境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结合教学内容, 以各种精美的图像, 特别是景观图片来创设教学情境, 导入新课, 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课堂上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日本》一课时, 给学生展示富士山、温泉、火山喷发、樱花、茶道、和服、建筑、相扑、地震引发的海啸等景观图片, 这些图片是日本自然和人文的真实写照, 它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继而激发学生探究日本的热情。

2. 以图探究

以图探究是一节课中的“重头戏”, 是最关键的一环。这个环节的教学分三个步骤: (1) 提出问题。在创设情境的背景下,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 选用合适的地理图像, 设计一些不同程度的探究问题, 根据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读图、分析图。 (2) 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问题。对于难度较小的问题, 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鼓励学生相互探讨, 并多留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3) 总结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 指图作纠正、补充、归纳和总结。下面以《日本》为例:

例1:读日本地形图、亚洲地理分区图、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探究日本的地理位置。

读日本地形图, 用笔描出日本的45°N和北回归线, 可以看出日本领土位于五带中的______。

读亚洲地理分区图和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 说出日本在我国的______ (方位) ;日本位于亚洲的______部, 在______洋的西北部, 被称为东亚岛国;日本西隔______海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 相望。

例2:读日本地形图, 思考日本的平原多还是山地多?平原分布在什么地方?能否在图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如果不乘船, 只坐车, 能否跑遍日本四个大岛?

例3:读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图,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 分析讨论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火山有什么利弊?

以图探究这个环节可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动脑、动眼、动口、动手来探究和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 达到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教与学和谐统一。

3. 以图巩固

课堂的最后环节就是以描图、填图、绘图、读图分析、读图归纳、读图判断等练习形式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这不仅可以检测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而且在填图、绘图、读图练习的过程中, 使学生做到眼、手、脑并用, 有利于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和随图应变能力, 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地图的认识,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地图意识的目的。学生课堂练习的结果应及时予以展示和评价, 通过师生间的及时反馈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运用成效及反思

笔者把所教的6个班级分成两部分, 3个班级采用“以图导学”教学模式作为实验班, 总人数有148人, 另外3个班级按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班, 总人数有149人, 下面以两种不同教学模式下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来说明“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带来的成效。七年级上学期期中成绩中, 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相差不大;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成绩中, 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2.1分、及格率高出4.3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5.7个百分点;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成绩中, 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4.5分、及格率高出7.6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9.8个百分点;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成绩中, 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平均分高出7.8分、及格率高出15.6个百分点、优秀率高出17.2个百分点。事实胜于雄辩, 在实施“以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 让我备感欣慰的是实验班学生出现的变化, 他们的成绩不仅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的成绩, 而且他们的地理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运用地理图像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具体表现在课堂试验班学生能够非常积极地阅读分析地理图像, 利用地理图像进行交流探讨, 分析问题, 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他们学习地理的信心更足, 热情更高, 其中有些对地理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渐渐开始喜欢学习地理, 学生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实验研究表明, “以图导学”是一种能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意识和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绩和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模式, 切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 值得总结推广。

当然, 在“以图导学”模式实践的过程中, 也发现存在一些不足, 如实验数据不够充分, 对学生的观察调查不够全面, 因而对实验的结果会产生一些偏差。另外, 在教学导入中, 教师如何“导”得精彩、适时、适度;在提出问题时, 如何提出有探究价值、有趣味性、启发性并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问题;在读图、分析图时如何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研讨探究问题时,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高效的交流等问题, 仍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探讨研究, 使“以图导学”模式不断地得到完善, 使其科学、有效。

摘要:心理学家实验表明, 人类获取外界信息的83%来源于视觉。而初中地理学科最大的特色就是拥有大量的地图、景观图等视觉图像。所以, 如果老师能以图像为载体, 采用能激发学生思索、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的“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 其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本文是对该探索的一个小结, 包括“以图导学”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及意义、“以图导学”教学模式运用的三个环节以及“以图导学”模式运用的成效及反思三个部分。

关键词:初中地理,以图导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晓艳.“以图导学”的地理教学模式[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9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互相配合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通过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学习环境,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会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 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善于合作交流, 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力。提出在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 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存在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 学生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个性心理随着学习过程的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的展开, 不断发生碰撞与相融。合作学习联系的建立, 为学生创造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空间, 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二、初中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策略

既然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那么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对此问题予以探析。

1.科学组建学习小组, 明确小组成员责任。

合理分配小组成员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然后按照“异质同组、同组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 每个小组四人为宜人。依据学习基础, 每组有一名优等生、两名中等生、一名学困生。这样做既能保证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又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建立了合作学习小组后, 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的责任, 突出每个个体的作用, 使每一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还有帮助他人进步的义务, 为所在小组中其他学生的学习负责。一个小组, 只有在一个好的小组带头人的带领下, 才能始终如一地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开展讨论、探究, 开展有效学习。四人小组内, 除了组长外, 还设置一名副组长, 一名发言人, 一名纪律委员。组内分工落实后, 要引导学生懂得“分工不分家”的道理, 对每一个学生所担任的角色可根据教学情况定期作适当调整或轮换, 以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学生间的合作, 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中。在合作过程中, 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是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 掌握情况及时调控, 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 注意激活“冷场”, 控制“过热场面”, 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教师还要参与学习讨论, 及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 灵活运用教学机智, 调整学习时间, 同时要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 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入。

3.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予以多元评价。

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班级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学习情况予以多元评价,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以上三点笔者以人教版教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为例说明, 本节的教学目标是: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 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范围并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说出各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个人经历等因素后科学组建学习小组。课前在小组长的带领或督促下, 组员预习教材, 收集资料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中老师进行必要的导入后, 检查或展示小组的预习情况, 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适当加以引导。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 对知识用不同的形式加以检测后, 预定的教学目标自然会实现。当然, 教师不要忘记对学生的学习予以评价,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任何教学模式切忘生搬硬套, 同样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不能搞一刀切,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实际情况开展有效教学。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线教师要力争解决, 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创建高效初中地理课堂。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 未来社会越来越注重个人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 能否有效表达自己的见解, 能否概括与吸收他人的意见, 等等。因此, 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地理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地理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胡青春.浅谈地理课堂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03) .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篇10

1. 片面认识学生主体性, 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

很多教师片面地认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主体性, 认为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展开, 却忽略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1]。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层面仅仅停留在表面, 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缺少相应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结构引导, 学生很容易走向误区, 进而在初中地理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窄, 学习阻力越来越大, 自信心及学习兴趣都会大大消损。

2. 教师过度主导, 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空间

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还停留在教师绝对主导的层面, 强硬地将考试技能及书面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迫使学生的思维方式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学生缺乏自主的思考时间及空间, 从而导致他们创新性思维及批判性思维被遏制。造成学习兴趣慢慢丧失, 甚至出现逆学现象[2]。

3. 忽略学生个体差异, 教学内容偏离学生认知水平

当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评价标准往往都是统一建立, 授课模式也是面向全体学生设定。我们知道, 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 家庭教育环境、基础知识掌握能力都存在客观的差异。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及吸收能力各不相同[3]。

而很多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设计、授课模式及评价机制都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客观差异性特点。

二、“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对新知识、授课内容、思维方式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同时教学内容设计及授课模式都是紧紧贴合学生实际[4], 围绕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所展开[5]。最后在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之上, 教师要合理跟随学生的思维主线,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这种“主导—主体—主线”三维教学模式不仅充分响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还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三、“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分析

1. 体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及考核标准一定要遵循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学生的自身认知水平展开教学内容。将学生分为各个小组, 让学生讨论、相互分享生活中能量的传递, 生态链的循环, 各个家庭空调装置的方向及位置等。并互相分享自我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精神,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突出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给予适当引导[6],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辅助设施, 如FLASH、多媒体、影视片段等, 将抽象的教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动画效果, 让学生从根本上发现及认识地球面貌的形成过程。并在学生逐渐建立的认知能力上, 及时提问, 深化知识结构, 反馈教学效果。从而逐渐优化教学模式。

3. 遵循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主线地位

在习题讲解过程中, 对于学生已经建立的认知水平,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鼓励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索, 并围绕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指导。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将学生进行分组负责此题目中的某一个问题, 并进行讨论解决, 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空间。那么, 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之上必然会投入讨论, 探索出不同的解题方法。那么教师就要遵循他们的思维主线进行辅助性的指导, 并尊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四、总结

笔者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化认识, 结合一线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主导—主体—主线”三维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自此教学模式实施以来, 学生学习积极性、自主探究能力明显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新的突破,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2]张胜前, 李家清.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地理分支标准的特点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4) .

[3][5]罗国忠.关于提出探究问题的实证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0 (05) .

上一篇:模式与环节下一篇:纯化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