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表演

2024-05-13

情感表演(精选十篇)

情感表演 篇1

关键词:情感节目,表演,形态

情感类节目目的是解决常人在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 不但帮助事件当事人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更能引领大多数受众的思潮, 避免工作、生活中的暴力事件, 从而引导社会文明前进的步伐。情感类节目之所以在全国各大电视台遍地开花的原因, 一是满足了公众的倾诉需求, 二是引领了社会个体及群体的良性思潮。由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压力过大, 由此而产生的困惑、迷茫、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随之而来, 进而引发了因情感纠纷、家庭矛盾所导致的大量暴力流血事件。于是, 我们便从电视机上看到了这样的一组组生活镜头:教育子女的分歧、婆媳不和的矛盾、家庭生活的冷暴力等等诸如此类事件的画面, 电视情感类节目便应运而生。可以说, 电视情感类节目是一个事件当事人宣泄心底郁积情绪的平台, 满足了个体的倾诉需求。与电视情感类节目遥相呼应的还有众多粉丝级观众的存在, 之所以吸引了大多数的受众, 一方面不排除个人思想中存在的根深蒂固的“猎奇”心理, 但大部分的原因还是节目的内容、情节或许与自己的感情世界、日常生活有几分的相似之处。能够在看节目的过程之中, 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权威的法律解释, 更是为自己情感问题的解决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途径。而在情感节目中, 将普通人做为谈话的中心, 将其身上的实事做为谈话内容的主体, 又打破了以往名人明星的固定节目模式, 使情感类节目更具亲切感、新鲜感。电视节目主持人如何在节目流程中成为节目的引导者, 这需要加入适当的“表演”元素。

一、多种形态的“表”

“表”即表达、表现的意思。表达在节目主持人的专业字典中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传递了主持人的内心情感, 展现了主持人思维取向。在情感类节目中, 表达囊括了多种形态。

其一, 事件当事人对于事件的描述。主持人做为整个栏目流程中的重要角色, 不仅要正确理解当事人所叙述的事件过程, 还要用概括性、讲述性话语引述事件。这一过程中应注意公正、客观的表述事件原貌, 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 不做任何提示性方向引导, 这不仅考验主持人的职业道德修养, 更是主持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真实展现。此外, 在事件表述过程前, 应与事件当事人做必要的沟通, 一是为了还原事件原貌, 二是从个人隐私角度出发, 不在公众媒体中私自透露当事人的隐私, 以保证当事人及事件关联人的合法权益。

其二, 与节目参与者的沟通。情感类节目参与人会涉及到法律专家、心理学家等专业性极强的权威人士, 且他们会从自我的专业角度分析事件矛盾冲突、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对于主持人而言, 不要求达到各类专家的学术专业水平, 但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 这样在节目推进过程中, 便能形象准确的表述专家学者的建议。

其三, 与现场受众的交流。情感类节目是一种以个体事件为案例, 集中解决广大受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的栏目样态, 在现场的受众群体中不乏有类似案例事件类的情感问题的出现, 广泛征求现场受众意见, 能延伸到个体问题群体化的纵深性, 因此, 如何让现场受众更好的“表”自己的真实想法至关重要, 这样的做法不仅是节目质量得到提高, 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媒体强大的引导带动作用。

二、将“演”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主持人是否可以准确找到在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 是主持人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情感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实际上是指主持人为了适应节目内容和主题需要找到主持人在节目中自我角色的过程, 即以朋友、心理咨询家或家庭的身份与客人讨论, 面对面沟通, 从而形成主持人独特的风格, 也为节目贴上实时的标签。

对众多收视率高的节目做统一的分析研究之后, 不难得出一个规律:即大多数受众喜欢此节目风格和样式, 都是因喜欢主持人而起的。可见, 主持人对于节目的重要性。当主持人以一个个体身份参与到节目的流程之中, 那么个体化的特色便会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现实生活中, 我们都会喜欢坦诚、真实的朋友, 也愿与这样的朋友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 其实, 在节目中, 也如出一辙。当主持人以个体身份出现时, 对于受众而言, 更是期待着他同时囊括了作为“朋友”的基本特性, 坦诚、真实。主持人带着真实的情感、语言、动作与节目中的嘉宾、事件当事人沟通, 能够使他们放下心中的顾虑, 同时也拉近了关系, 建立起彼此相互信任的印象之后, 事件当事人、嘉宾便会积极的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在这样的氛围和环境下, 节目的推进过程便会很顺利, 也会在真实、自然、坦诚的基础上, 感染更多的受众。

1. 放弃真实的“本我”建立符合节目要求的“自我”

主持人是一种职业定位, 但同时也会有一种社会定位。在现实生活之中, 主持人做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存在时, 便会有多种的个体社会身份的展现。他 (她) 或许是一位儿子 (女儿) , 他 (她) 或许是一位丈夫 (妻子) , 他 (她) 或许是一位父亲 (母亲) , 然而在节目推进的过程之中, 由于当事人性别、年龄、身份的不同, 主持人便应该适时的放弃作为现实社会个体存在的真实性, 随时建立起符合节目要求的“自我”。可能会放弃丈夫的武断, 选择用女性细腻的情感剖析事件, 也可能会放弃自己的年龄, 选择以当事人的年龄解读事件。总而言之, 主持人自始至终都需要暂时放下现实生活中的“本我”, 随时建立起符合节目要求的“自我”,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节目本身。

2. 找准“角色”声情并茂

“角色”是指在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情感类节目当中, “角色”至关重要。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我角色定位, 在情感类节目的策划、播出等环节, 必须能够找准自己的“角色”。它既可以是与当事人、嘉宾沟通的朋友, 也可以是浑身散发成熟气息的“大哥哥”、“大姐姐”, 而不同的“角色”定位, 则赋予了不同的外在表现形态和内在感受。情感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影视作品中的“角色”饰演是一致的。首先, 在服装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角色”所展现的风格、特色, 选取适合自己“角色”的服装、颜色、款式会给受众带来良好的视觉感受和内外统一的融合感。其次, 采取适当的有声语言。主持人应根据此节目中的“角色”, 采取与此相匹配的声音状态、语调、语气以及节奏来充分丰满其在节目中所饰演的“角色”, 以便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和目的。再次, 充分调动肢体语言。情感类节目经常会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这时, 主持人不仅要做到调整好本我的心态, 还应把握住节目中饰演“角色”的心态, 以“角色”身份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反应, 使“角色”更加真实。找准“角色”不仅使主持人有了准确的“角色定位”, 还会使情感类节目变得更加真实、可信。

三、如何做到真实的“表演”

情感类节目主持人要想做到真实的表演需要掌握以下几点

1. 良好的倾听者

情感类节目通常都是为了让事件当事人吐露自己的心声, 从而帮助他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的一档生活情感类节目, 所以, 做为一名主持人必须适时的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让事件当事人对主持人有了新的理解。面前的主持人不再是离自己生活很远的公众人物, 而是走近自己生活, 倾听自己内心的好朋友。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不仅在听、而且会听。在听的过程之中, 可寻求本我在现实社会中类似的“通感”经历, 这不仅会更加真实, 也会带动受众群体的情感。同时, 在倾听的过程中, 还要了解问题症结所在, 并迅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多面的沟通者

做为情感类节目的主持人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这一能力不仅体现在与事件当事人的沟通上, 还体现在与嘉宾、现场观众的沟通上。主持人不仅应听取、采纳专家学者的建议, 也应用横向思维的方式聆听现场受众对于此类情感问题的意见, 这样多面的沟通、交流才能使节目具有典型性的特色凸现出来, 同时, 又起到了引领受众思潮的社会功效。

3. 节目流程的引导者

主持人虽然在整个节目的过程当中始终扮演着“角色”, 但也不应忘记自己本我中的主持人的身份, 不仅应在时间的掌控上做到心中有数, 还应在整个节目流程的进行中, 发挥引导者的核心作用, 把握时间、掌控侧重点, 这是节目的主流, 切不可入戏过深, 忘记本我的存在。

当然在节目制作过程之中, 作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主持人会带有以社会个体存在的个性化、特色化等特点。而电视这一传播媒介的受众群体又具有复杂化、多元化的特性, 如何适应在收敛自己的个性, 兼顾受众广泛性的基础上, 找到适合节目本身定位、迎合广大受众需求的特色, 是每一个情感类节目主持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做为广泛传播的电视媒体中的一员, 做为现实社会中生存的一员, 传播正能量, 引导社会思潮的良性发展, 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

总之, 无论什么样的节目, 不管什么样的节目主持人, 在节目定位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表演是永恒的原则。过度的表演, 甚至故意塑造取悦观众喜欢的自我形象, 即使会收到良好的收视反馈, 也会是昙花一现, 会在长时间的播出中引发受众对于主持人的反感, 继而影响节目的质量, 最终的结果是失败的。

随着社会的竞争不断加剧、观众逐渐的成熟, 情感类节目一直避免的问题正在逐渐凸现出来, 并成为重要的障碍其发展。如今, 避免显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只有进一步探索更为合理和有效方式的情感访谈节目策划和制作,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和矛盾, 让情感谈话节目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童腮军.论电视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情感把握[J].新闻界, 2008年04期

[2]杨芸.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情感交流[J].新闻天地, 2001年04期

[3]陈岐岳.浅谈表演艺术在节目主持中的运用[J].东南传播, 2009年01期

[4]黄宝峰.浅谈节目主持人与“表演”[J].当代电视, 2001年15期

浅谈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准确把握 篇2

舞蹈是以一种经过提炼、组织和韵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运用人体动作的姿态、表情和动作流程等构成画面,创造形象,从而表达某种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表演的涵义是舞者通过自己意识、意念、感觉来进行肢体语言的,而不是盲目地去完成动作。舞者的意识、意念、感觉同时也包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在内,所谓“心、意、气”正是“神韵”的具体表现。

舞蹈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是以人体的动态和内心的情感深刻地折射出人情、人性和人生的真谛,这也是舞蹈的终极目的所在。舞蹈之所以感染人,是因为舞蹈是一个心灵与心灵的撞击,舞者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完成者,而更应是情感的载体,需要我们对民族灵魂的触及,对真挚情感的表达,然后在表演中第一时间击中观众的心。由此可见,情感表达是舞蹈艺术生命的源泉。

一、情感表达是舞蹈的特质

从我们对舞蹈艺术的考察和了解得知,人的各种情感,不管是人的初级情感还是人的高级情感,舞蹈都可以充分、深刻、淋漓尽致地予以表达。可以说,没有任何人的情感领域内容是舞蹈不能表现的,这就说明舞蹈是一种抒情的艺术,舞蹈擅长于情感表达。

人类的感情达到语言不足于表达的程度,舞蹈就会大大奏效,一个舞步,一个身段,一个动作,能够说出任何其他手段所不能表达的东西,要描绘的感情越强烈,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它,当语言不足于表现人的强烈感情时,作为舞蹈的特殊手段-----人体动作------却具有最鲜明而有力的艺术表现能力。

这种艺术手段上的特征,也决定了舞蹈是以“抒情”见长,擅长于表现人的繁复、深邃的情感,这是舞蹈艺术一个很主要的审美特征。无论是直接抒发人们的悲、欢、喜、怒之情,或是缘物以寄情——借花、鸟、鱼、虫来抒发特定的情感,都适合运用人体动作的艺术手段去表达。

二、技巧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是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基础所在

(一)、情感在舞蹈表演中的位置

舞蹈艺术是一门最擅长抒情的艺术,同时也是表情的艺术,它的功能在于以情动人。无论舞蹈演员采用何种舞蹈形式进行表演,其本意都在于通过对特定生活内容的表述,书法出舞蹈演员的喜、怒、哀、乐之情,从内心之情外化为具体可见的形象,再通过表现出的情感,使欣赏者在审美中为之动情,受到思想上的陶冶和感染,进而产生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艺术共鸣。而情感的基础又依存于每一个舞蹈组合,舞者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的完成者,它首先是情感的载体,它要时时刻刻地告诉别人:舞蹈是为我服务的。因此,要求艺术以情动人,艺术家自己首先要有感情。罗马著名诗人贺拉修斯说:“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

舞蹈艺术也是一门视觉艺术,因为它对观众的影响是最直观、最快捷的。舞蹈演员的情感是通过表情、动作以及情绪等手段展现给观众,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情来洞察角色的内在情绪和思想活动。如戏曲演员对表情就极为重视,常常强调说:“全身的戏在脸上,全脸的戏在眼上。”戏曲演员为了丰富自己的表情,经常练眼神,强调表演时眼随手走,手到眼到。舞蹈演员也一样,在表情上有着非常细致的技巧,有喜、怒、哀、乐之分,也有悲、怨、恨、愁之别,舞蹈演员需要深刻地从人物出发,使情绪始终贯穿于自己的表演之中,通过形象思维的过程和艺术联想手段,使表演达到看景有景,看花有花,看河有鱼,看山有岭的境界。

由此可见舞蹈的内在本质属性就是抒情性,是最直接表现人的情感的一种艺术,它是人的内在情感冲动所引发出的人体动作的外化。这种人体动作的外化经过了人类文化历史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粗糙的自发模拟形态,逐渐地向着复杂,细致的自觉表现形态的发展过程,至今已形成了具有表现人的丰富深刻的情感的能力。

人的各种情感(喜、怒、哀、惧、爱、恶等)是由复杂的客观外界事物所引起不同倾向的心理反映。由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有着一定的共同需要,理想和道德标准,所以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好恶倾向,以及相应产生的肯定性情感或否定性情感都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个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某一种情感和思想之所以能够对绝大多数观众具有相同的震撼或感染力量,其原因正在于此------人们所进行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所在。舞蹈作品所表现出的生活中的诗意和人们美好的思想情感,精神世界,能够唤起人们在情感上的共鸣,引起一种或欢乐、或喜悦、或振奋、或激越、或憎恨、或愤怒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精神生活中需要和渴求时,就需要满足它。一旦满足了它,就必然在生理上得到一种快慰,在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

情感的表现是指将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于外部,以影响和作用于他人。情感表现对艺术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活动虽然具有情感宣泄的功能,但它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宣泄情感,而是为了表现情感。艺术活动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是人们表现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艺术的创作者都是希望在思想感情上打动欣赏者,得到欣赏者的理解和共鸣,因此,只有“情动于中”才能“形于言”。

(二)、技巧在情感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技术技巧往往是一个舞蹈中最为精彩的一部分,有机会展示技术技巧的舞者大多会极为重视,表演时尽力而为乃至全力以赴。为了赢得观众的赞赏,舞蹈的动作也在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越来越丰富多彩。诸如经典剧目《戎马生涯》、《草原女民兵》、《醉鼓》等,正是借助翻、扑、跌、打等技巧进行的表演,有助于表现剧情的跌、宕、起、伏,有助于表现人物的特殊心态。正是舞蹈技巧的这种特点,有助于撩起观众的心,在台上、台下形成共鸣。

事实证明,舞蹈中的技术技巧含量越来越高,因为精彩的技术技巧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带动气氛,展现舞者水平。主题动作,一般动作可以算是清水,往往不能少,技术技巧动作就像是糖、盐,是体现舞蹈“味道”的东西。舞蹈在技巧训练时,其运用幅度之大、线条之长、造型之优雅,以及着重于软度、开度、蹦、直、突出曲线美等方面,均是舞蹈的审美观念保持一致的。只有这样,舞蹈技巧的特点才能更加突出,它在瞬间给人们留下的视觉印象才更加深刻,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才更具典型性,更加英雄美;它所烘托的场面才更加壮美。因此,中国武蹈技巧在舞蹈艺术中是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同时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舞蹈是艺术之母”,它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动作之美,更主要的是通过舞蹈而活生生地表现出一个现实的和理想的世界。所以现在的舞蹈,依然要求表达感情,表现故事,而不是毫无意义的跳,当然同时,它对可看性、娱乐性的要求也更高了,所以舞蹈在表达感情的同时又要表现技巧,这就出现了高难度的动作演绎一般的情感、故事的情况,这似乎也是现在舞蹈的发展趋势。但我们需要正视的是,舞蹈技巧是对一个舞蹈高潮的推动,起烘托作用,单一的技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舞蹈技巧区别于杂技和体操的人体动作,它不是为了炫技而存在,而是为了一个舞蹈的思想情感表达的需要而存在,是为舞蹈服务的。因此,舞蹈技巧是必须要有情感渗透其中的。

(三)、舞蹈表演是情感与技巧的完美结合

舞蹈中技巧与情感都是为了表现好一个舞蹈作品,使欣赏者在审美中为之动情,受到思想上的陶冶和感染,进而产生情景交融、引人入胜的艺术共鸣。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它们是紧密结合的。如果没有情感的投入,再高难、再精湛的技巧形式在舞蹈中也会变得苍白无力,毫无光彩;而只有丰富的情感而没有技术与技巧的舞蹈则就像一碟菜只放了油而没有加盐和佐料,了无味道。因此,舞蹈中技巧与情感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运用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技巧的全过程完全隐匿在舞蹈表演的情感、律动之中,而不“显山露水”,刻意为之。那么,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之中进行训练,从基础出发,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

三、舞蹈表演中如何把握并表达情感

1、舞蹈表演中的面部表情运用

舞蹈表演面部表情是舞台场景的表现内容之一,也是舞蹈主体得以展现的重要手段,通过面部表情,舞蹈表演者可以将角色的内心情感得以充分的展露,给观众以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但是面部表情的塑造也并非易事,需要表演者进行深刻的领悟和体会,并在表演过程中充分的展现出来。

在舞蹈作品排练过程中要加强表情的专项训练。要做好面部表情动作,必须对软开度、肢体控制能力、呼吸等基础进行强化训练。在基本功的训练上。软开度是完成一定难度动作的基础,更应该引导演员注意肢体感觉,保持动作优美,调节呼吸节奏,面部表情放松,上身挺拔,下身收紧,感受舞蹈动作的节奏,强化动作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对舞蹈音乐风格和舞蹈意境的领会。任何舞蹈面部表情的开展都要以舞蹈音乐和舞蹈意境为背景,舞蹈动作始终与音乐的内容相结合,表演者不仅要学会听音乐,听出音乐的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风格,还能够明确音乐的曲式结构,理清乐句。音乐形象与舞蹈的意境密切相关,结合动作的韵律就可以在舞动中描绘出舞蹈的内涵,自己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表达,舞蹈表演者在此基础上就能够将面部表情领悟的更加透彻,在表演的时候也会更加顺手。

2、舞蹈表演中的“眼神”运用 舞蹈美是通过一种有组织、有节奏的人体动作来表现人的感情的,它不用语言,而是通过做出种种舞蹈动作和优美的姿态来抒发人的内心情感的。然而在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眼神又是点睛的一笔,如果没有了眼神的修饰,就会使整个舞蹈苍白无力,失去了美的价值。

美学最讲究的就是多样性,而我们的舞蹈艺术是缤纷斑斓的,在舞蹈表演中强调的是自我与个性美,丰富多样的中华民族民间舞,以其迥异的肢体语汇和传达情感的“神韵”体现了每个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比如维族舞蹈可以从它的肢体语言和眼神的美可以看出维族人民的自信、端庄、热情好客。美学中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每次观察一个人的时候,都可以从他的眼神中感受到他的内涵和灵魂深处。在传神的人物形象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都是通过自己独特的个性来反映出人物的本质。在社会中如果说意境是寓情于景,传神则是寓情于人,而要做到传神,我们就必须在社会实践中熟悉和理解我们所要表现的东西,只有我们对它熟悉和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感觉它,并且进一步升华。

一部好的舞蹈作品里,并不是单一的跳完舞蹈动作,重要的是要很好的把舞蹈真正的意义表现出来。美学中“眼神”可以把思想感情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眼神”我们也可以把它定位为眼睛的神态。美学中舞蹈是美的艺术,是抒发情感的艺术,舞蹈是通过搜集社会生活习惯,从而进行提炼出舞蹈艺术,在舞蹈表演中美的舞姿需要眼神的配合才能达到艺术的升华,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

3、在舞蹈表演中的呼吸运用

在舞蹈中人物的表演,也主要依靠”气“来直接向观众交流,没有”气“的主导,观众无法追踪表演者,舞蹈表演也失去了对观众的引导作用。如在我国传统表演中,所讲的”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作用于”气“的概括和要领。如果”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便可发现这个要领发源于运动的范围,在人体头至腹之间,故人的头、颈、躯干便成了人表演最重要部位。在人体的运动中”气“可以找到一条天然的轨道——脊椎。脊椎在人体的结构上像一根支柱,支撑着人的身体。当它受”气“的作用拉成直线时人体硬直,扭曲时则人体迟缓,从而带动和传导给四肢及其他部位,形成了人体形态上无穷的变化。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莱姆,在舞蹈的表演中正是沿着脊椎这条轨道运行和传导着,把人的脊椎骨比作舞蹈中”一根连接天与地的线“。并且创造以呼吸与脊椎的训练、表现力以及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为基本特征舞蹈表现方式,而成为美国现代舞三大体系之一。这同时也说明,呼吸在任何舞蹈中都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舞蹈表演当中,因为表演中人物性格不同,人物身份,职业的殊异,所以他在呼吸用气的方法也不相同,用鼻或用口的方法是根据人的气质来决定的。通过呼吸的长短、延续、速度、大小、重新来区别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把日常生活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果断、踌躇、真挚、嘲讽、关切、淡漠、愤怒等情感夸大并集中表现出来,所以便形成了表现各种人物性格时,各有各呼吸上的特点。在表现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运气的运用上也不相同,如:体力劳动者的呼吸比较强,一般用气适口鼻兼用,是劳动的节奏来决定的。而脑力劳动者在伏案写作时,用鼻子呼气,在传统的表演中很讲究”气“的用法,表演女性大家闺秀及有身份地位的人时,都只能用鼻子呼吸,因为用口出气有失端庄。而表现普通人时,气的用法比较自由可以用口鼻通用。但在舞蹈表演中,如果是一个贯”气“于胸、收腹挺胸体姿,这个动作显然是战斗中英勇、自豪的姿态,这在部队题材的舞蹈中经常看到此种造型。如果”气“足而精神虚一些,加上身体斜腰曲背而挺胸,则是一种古代教师爷的架势,这样,鲜活的人物形象便出现在人们眼前了。恰如其分的将”气“作用于舞蹈表演的动态当中,绘画龙睛般的将人物形象描绘出来,这样”气“(呼吸)就更具体的迈入舞蹈表演范围之内。结语:

声乐表演中的情感研究 篇3

摘 要:如果音乐是人们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一种方式,那么,声乐表演就是对人类声音的演绎,而且还可以更加贴近人类的原始声音的表现。准确来说,只是把声音一模一样的再次展现出来,那不是声乐表演艺术。真正的声乐表演艺术是在原有声音的基础上进行创作,让声音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赋予音乐新的生命,从而促进声乐艺术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声乐演唱者一定要十分透彻的理解所要演绎的作品,并且要将作品本身的情感通过声音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声音变得生动起来,这样才能让聆听者更好地领略表演的意境,完成一个成功的声乐表演。所以,如何加强在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创造性是所有声乐表演者孜孜追求的目标。

一、声乐表演在声乐演唱中的作用

(一)促进艺术想象的完成

在艺术创造里,艺术想象力是一定要存在的要素。通过艺术想象力,可以向人们传达作品的意境,表现作品的情节。音乐,无论是器乐还是声乐,本身是没有形象的,但与演绎的二度创造者相结合,通过适当的艺术想象,或与歌词的结合,便会产生和呈现出特有的艺术形象。在现实中,人们的艺术想象力总是与人们的形象思维、内心的情感等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互相影响。而通过这样的艺术再加工,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所有的艺术都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而通过再加工、再创作出来的艺术想象的完成,都是情感的表达。当人们进行声乐演唱时,演唱艺术便通过人声来表现艺术,声乐表演的功能就是增强聆听者的艺术想象,演唱出的感情来自作品的内涵,除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外,还有通过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特有的艺术形象,从而帮助他们在脑海里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而,艺术的想象力又可以让表演者可以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二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促进声情并茂

要想评价一首歌唱的好不好,不仅要考虑表演者的歌唱技巧,还要看表演者是否把音乐作品的情感、情绪、内容展现出来,即声情并茂地演唱。“情”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感而发,而不是游离在思想之外的无病呻吟,因此,一首成功的歌曲,不仅需要作词完美,谱曲优美,还需要演唱者充分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让听众产生共鸣,要做到“以声传情”。演唱是二度创作,“情”是歌曲的内涵,对于歌曲情感的表现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一种艺术美的再加工,再创作,把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歌曲,以丰富而深刻的对生活的感受,心领神会且情真意切的用音乐语言将歌词演唱出来,这样便是歌曲艺术美的精髓所在。如果歌曲的演唱者不能充分诠释歌曲,那么,听众就不能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所以,演唱者应该完整解读音乐作品,然后将自己的声音、情感进行融合,做到声情并茂,为观众演绎真正动人的音乐。

(三)促进艺术实践中自我感觉的确立

音乐艺术是一种表演艺术,音乐作品需要通过演奏或演唱等形式,才能够让人们感知,从而形成艺术效果。歌唱不仅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歌唱技术技艺的艺术,同时也是歌唱者在一定的心理活动控制下使用自身“乐器”,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声乐表演者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表演,面对众多的、期待的目光,表演者们有些许紧张是必然的。然而,在紧张的情绪下,声乐表演者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声乐表演中去,更不要说完美演绎音乐作品,那么,如何来调节滋生的情绪呢?这个时候,自信心即相信自己的乐观态度。自信心是人们顺利完成各种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勇于开拓进取者不可缺少的积极心理品质,也是做人的重要品格。声乐表演者需要有纯熟的歌唱技巧,正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只有将歌唱的技巧练纯熟了,对歌曲熟练了,歌唱者才能心不慌,才能够发挥出稳定的、最好的歌唱水平。然后歌唱者需要努力把自己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去,用心去感受歌曲的内涵、脉络以及情绪的释放,使自己进入到一个无我的境界,即同歌曲融为一体。此时,就会一点一点的忽略周围的环境,所以,声乐表演者的紧张感就会逐渐地消散。虽然,声乐表演者为了克服紧张情绪,可以利用“无我”的方式进行调节,但是,声乐表演者也要进入“有我”境界,即在表演的过程中,声乐表演者要将作品的内涵通过歌唱表现出来,用声音去加强歌曲的形象感。

二、“心理调控”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初次登台的声乐歌者的心理问题

对于大多数声乐表演者来说,当他们第一次到舞台上表演时,他们往往会心跳加速,或者是他们的手和脚不能自然配合,出现颤抖,这些状况的出现,是因为他们初次在舞台上表演过于紧张而引起的生理现象。一首声乐作品,无论它写得多么详尽,也绝对不可能表现出人在表演时心理的细微变化。在舞台上表演过的声乐表演者都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几乎没有人可以心情十分平静地站在舞台上。曾经有心理学家对此做过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实现自己的追求时都需要面对各式各样的的困难和障碍,并且需要去解决这些艰难阻碍。但是,人们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时候,常常会把人们心底的不安和紧张情绪激发出来,严重时就会给人带来恐惧形成焦虑[1]。

人们常常认为不安和紧张的情绪是不可控制的,但是,实际上不管人们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受到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的支配。如果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会产生习惯性的紧张情绪,那么,就会影响自己对于舞台的热爱,甚至会对声乐表演失去兴趣。

(二)对声乐表演技能的理解与调控

声乐表演是需要表演者表达内心情感、传递歌曲内涵、意境的一种表演艺术,在表演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听众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还可以让声乐表演者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要想将歌曲成功的演绎出来,声乐表演者不但要克服自身的紧张和不安,还要熟练掌握歌唱的技巧。声乐表演者在演唱的时候,需要通过感觉和抽象的理解去控制发声机能,并且通过多次练习,掌握发声技巧。

声乐表演者要想平复登台时紧张不安的情绪,就要不断进行实践活动,通过多次的实际表演经验学习控制自身情感、情绪,从而成功的演唱歌曲。要想克服紧张和不安,声乐表演者还可以在登台前快速地重复一下练习时的状态和情绪,在心里默唱一下将要演唱的歌曲,从而让自己暂时忘记登台的紧张和不安,让自己的发音器官和生理机能得到协调和放松,这样做还可以防止声乐表演者因为过于紧张而导致的声音不流畅现象发生[2]。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要把歌曲的演唱当做是同听众的一次交流,优美的歌声是同听众交流的纽带,听众是亲近的朋友,而不是对歌曲挑三拣四的人。这样,声乐表演者的心理负担就会减小,就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声乐表演中去,用自己的真心、真诚去演唱歌曲,用优美的歌喉去打动听众,为听众讲述歌曲里的动人故事。

三、声乐表演中的情感控制

(一)声乐演唱中情感的重要性

人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有情感的,情感是人们接触客观事物所产生的一种反映,这种反应体现的是人类同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人类的情感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种就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的感受;第二种就是人们从艺术作品中领悟到的感受,在艺术作品中领悟到的感受也被称为“审美情感”。声乐表演作为对歌曲的演绎,充分地体现了声乐表演者的“审美情感”。每一个人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然而艺术的表现力却是无限的,所以声乐表演者要想充分表现声乐艺术,除了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还要从艺术作品中领悟情绪、情感,并且将这些情绪、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去,把它变为自己演唱时的情感体验。

(二)声乐演唱艺术中情感的把握

每一部声乐作品都是由不同部分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小整体,它有自身独特的框架,作为一个出色的声乐表演者是不可以依据自己的情绪、情感随意去破坏这种框架的,而是要以严格、认真、积极的态度去理解、领悟作品的真正内涵。一首完整的歌曲是由词、曲和它的内涵共同组成的,一名声乐表演者要想成功的演绎一首歌曲,就需要深刻的领悟词、曲和这个作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可以生动、真实、准确的表现艺术作品的真正魅力。歌曲的旋律是一部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元素,它不仅可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还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情绪,因此人们认为旋律是音乐的灵魂[3]。

(三)声乐演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

1.良好的歌唱心理。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任何活动都是在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因此心理活动直接关系到人的实践能力。心理调控贯穿于声乐表演的始终,甚至作用于演唱的准备工作中。世界上有很多的声乐表演者,然而,他们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歌唱者的心理过程和他们的个性主体特征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然他们也都有自己各自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发声技术,或者是不同的声线。一名声乐表演者,要想在舞台上自由展现,就必须要熟练的掌握歌唱技术、发声技术,并且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歌曲的内涵,才能做到收放自如,才能将歌曲演绎得更加出色。声乐表演者在舞台上进行表演时需要很大的自信心,不仅是演唱曲目的自信心,还是克服紧张和不安的自信心,所以,声乐表演者一定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作为一名声乐表演者,必须将发声技巧同歌曲的情感相融合,这样才能保证听众听得舒服、听得感动。

2.情感想象与呼吸调整。评断一部音乐作品表演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听众能不能在聆听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意境,获得心灵的愉悦。声乐表演者在进行歌曲表演时,一定要紧紧抓住歌曲内在的感情和情绪,而且一定要做到准确、真实、鲜明表现歌曲。一切的艺术都是不能脱离实际生活的,声乐表演也是一样,所以,声乐表演者就需要把自己生活中的情感经验同艺术情感相融合,然后真实准确的表演出来,或者增加适当的艺术的创造和夸张处理,并且运用自己完美的声线将歌曲表演出来,彰显歌曲的动人之处。经常进行声乐表演的人都知道,在表演时调整呼吸或者呼吸的动作可以产生情感的变化。所以说,在声乐表演中呼吸技巧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元素,它可以使声乐表演变得“声情并茂”。例如,声乐表演者的吸气动作可以让人的情感意识变得更强,可以更好地激发声乐表演者的歌唱欲望,同时还可以唤起声乐表演者真实的情感、情绪,让声乐表演者回忆起练习时的情感动作和表情动作,从而更顺利的完成歌唱表演。除了“吸气技巧”可以帮助声乐表演者加强歌曲的魅力,更好的演绎歌曲,还有很多的技巧可以帮助声乐表演者完美演唱歌曲,比如,不同种类的音乐可以展现不同种类的情感、情绪,歌曲节奏的快慢不同可以表现情感的激烈和舒缓,表演力度的加强,可以使得歌曲变得铿锵有力,等等。

(四)声乐演唱艺术中“情感”与“歌唱技巧”的辩证统一

在声乐表演中,声乐“情感”的表达和“歌唱技巧”的展现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声乐表演中,如果声乐表演者的“歌唱技巧”是基础,那么,声乐表演者的“情感”就可以称之为“歌唱技巧”的上层建筑[4]。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情感的表达是歌唱技巧的最终目的和意义,歌唱技巧的运用是情感表达的手段,声乐的所有基本功都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例如,歌唱的姿态、歌唱的呼吸、喉头的位置、歌唱的共鸣、歌唱的起音、声区的统一、咬字和吐字、声音的高位置、声音的连贯性,以及怎样唱好断音、跳音、切分音、装饰音、颤音等等,怎样调节和控制音色、音质、音量、音准以及节奏等等,这些都需要常年累月的训练,不能偷懒,不能走捷径,并且是愈能熟练运用愈好。学习声乐的每一个人都知道,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是来之不易的,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功夫。但是,如果一名声乐表演者只懂得声乐基本功,那么他也不能表演出动人的、充满魅力的歌曲。并不是有了一定的技巧就可以顺其自然的、很好的表达情感,技巧固然重要,但也要将情感表达与技巧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是由于声音的美并不能代表声乐的全部艺术含义,要想展现声乐的艺术还要加入声乐表演者的情绪、情感,让音乐作品不是空洞的声音展示。加尔西亚说:“即使是初学者,也不应该把发声的基本训练和艺术表现割裂开来或机械的对立起来。一切要自然,要用感情的抒发来带唱,无需过多的想发声的生理活动”[5]。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艺术又高于生活,声乐表演也是一样,声乐中的情感表达要来源于生活,但是又是真实情感的提升和飞跃。那么,如何完成这种提升和飞跃呢?声乐技巧是声乐表演者演唱歌曲的重要方法,所以,声乐表演者常常利用声乐技巧进行歌曲的情感表达。然而,要想做到“声情并茂”地表演歌曲只有声乐技巧是不够的,还需要多年的舞台演唱经验,才可以进入到让人陶醉的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声乐表演者在进行“提升”和“飞跃”的同时也要兼顾声乐技巧,不可以凭空捏造。因为,这种“提升”和“飞跃”需要用声乐表演者的声音来表现,如果没有了声乐技巧,这种“提升”和“飞跃”便没有了意义。对于艺术加工来说,声乐技巧就是它的依托,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附,就像孪生兄弟一样的存在。而艺术技巧则依托艺术加工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不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声乐表演者往往会运用已经掌握的发声技术,融入丰富的情绪、情感,真正使声乐表现达到“情为师技为源,情深技活字字贯连,声情并茂,每个乐节间情感丰满、紧凑,动人心弦”[6]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赵秀彦.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现.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1).

〔2〕蒋莉丽.声乐表演中情感的培养.艺海,2009,(09).

〔3〕王治国.聲情并茂 神形兼备——试论声乐表演艺术中的情感处理.艺海,2007,(03).

〔4〕李艳燕,仲莉华.声乐艺术实践的创新研究.作家,2012,(02).

〔5〕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4.207.

声乐表演中情感表现的因素 篇4

一、歌唱的呼吸

众所周知,说话用气是无意识的自然呼吸。而歌唱的呼吸则必须根据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来有意识地控制、使用呼吸的量。声乐初学者因为没有良好的控制气息,原本要求唱完两小节才能换气,结果唱完两个字就已经没有气了。不是气息不够用,而是不会用气息,全都浪费掉了。笔者经常用这样的例子与学生交流:不换气来读一句歌词听听(学生能很好的完成);来不换气读两句歌词试试(学生也能很好的完成);来我们不换气读三句歌词试试(好多学生也照样能够完成)。结果告诉我们,为什么能够说话一句、两句,甚至三句都不带换气呢?因为我们说话时无意识就控制了气息的流量,我们潜意识里已经分配好了每个字气息的用量,从而我们能按要求来做。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若两个人在吵架,特别是在吵得相当激烈的时候,她们都不会在关键的时候去换气。

歌唱呼吸的控制是要通过训练才能够做的到,歌唱的呼吸种类较多,具体怎样去用完全取决于歌者所选的曲目。面对轻柔、舒缓的旋律时,我们自然会选择均匀,缓吸缓呼的呼吸方法,如《思乡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那遥远的地方》等;面对激昂、高亢的较为激动的旋律,我们会选择深厚、快吸缓呼、快吸快呼的呼吸方法,如《那就是我》中的B段高音区的演唱部分;还有《美丽家园》中间速度132拍/分钟,就要求歌唱的呼吸必须做到快吸快呼才能完成作品。

对于唱歌来说,呼吸方式是有多种的。元代的燕南芝庵在《唱论》中提出歌唱中的呼吸方式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就气”演唱者要根据不同的歌曲内容和唱腔方法采用相应的呼吸方式。偷气就是在演唱的同时偷偷换气,当我们演唱的乐句较长或乐句为长音时,就需用偷气来把乐句完成;取气就是将气息有控制的释放出来;换气通常用于乐句有规律的进行中,每唱到换气符号或标点符号时就要正常的换气;歇气,即停止使用气息,一般会在乐句结束或在间奏的部分会用歇气;就气在声乐表演中比较具有技巧性的一种气息使用方式,在乐句结束时用尽气息完成位于结束音之后的旋律尾音。

二、歌唱中的咬字吐字

《乐记》中提到:“凡音之起,有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音乐是人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工具。当人们激动时,声音的语速会快,语调会高,气息相对来说也较平时浅;反之,人们的声音会低沉,语速也会缓慢。声乐作品是音乐与语言的共同体,是曲作者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及自己平时的情感体验相结合的劳动成果。演唱者通过自己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并用在音符上说话的方式与听众进行情感的交流。因此,声乐表演更容易感染、打动听众。著名曲艺家魏喜奎的《字正腔圆》中说:“字正腔圆首先应该是字正。字正,听众才能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才能引起往下听的欲望。而且字音念准,有利于行腔的圆润,促成听觉的美感。无论唱、念都要力求把字音读准,不能囫囵吞枣。”人们常说:“吐字不清,道字不明,犹如钝刀杀人”这与声乐教学中要求的“字正腔圆”是因果相连的。因此,声乐学习者在强调发声方法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咬字吐字的训练。只有保证了歌唱语言清晰、准确和生动以及符合歌曲音乐情感的表达语言的能力,这样才能获得有思想情感的优美的歌声。如果在歌唱中吐字咬字不准确和清晰,再经过音乐的起伏转折,就很难让人听清楚唱的是什么,更不用说传情达意了。因此有些教师让初学声乐的学生只做发声练习和朗读文章及歌词而不让唱歌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字正是前提,以动人的语言达到优美的声腔,字清声美为一体。字与字之间要相互靠近,坐到声音位置的统一。并且“宽母音窄唱,窄母音宽唱。横母音竖唱,扁母音圆唱”“向前的字往后靠,明的字向暗靠,横的字向竖靠,扁的字向圆靠”使声音获得统一的共性。

舞台表演中声乐演员的情感培养 篇5

关键词:声乐演员;舞台表演;情感养成

中图分类号: J6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84-01

一、声乐演唱中的表演

作为一门极具实践性的艺术内容,声乐演唱拥有极强的艺术力量。声乐表演者除了要具备表演的根本特点之外,还要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要在理解作者思想寄托的情况下展现歌曲的思想感情,接着展开二次创作,这样歌曲才能展现出其所要表达的生命内涵和精神发展。演唱者要在自己的头脑中唤起内部视觉意象,这种意象是在歌曲规定的情景中所创造出来的,要使歌曲内容表演的真实可信,把歌曲的情境变成演唱者自己表演的情境。每一首歌曲都有特定的情境,不同歌曲的情境,就包含着不同的时间、人物、地点、景物等视像,声乐演唱者要准确地理解、认识和运用这些特性。

二、舞台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员的声音培养

(一)声乐演员的发音基本功训练。

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要保证自己的所有发音都能让下面的观众听清楚,就要保证自己的口齿清晰,另外还要有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演员的发音训练是从语音开始的,并结合了气、声、字的基本训练,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演唱者在舞台上的演唱,要求声音要有节奏感,并铿锵有力,在低音部分则需要沉稳,并把刚和柔恰当地揉捏在一起。要达到这一點就需要演唱者掌握好每个字的正确发音部位,尽可能避免吃字、倒字等。

(二)声乐演员的音色运用。

想要实现对歌曲内涵的情感解读,感受音乐内涵的完美展现,演唱者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重视对音色的掌握。音色的变化过程会受到情感的主要影响,人类的情绪轻松愉悦的时候,其音色就会明亮很多;当人满心悲伤,音色就比较低沉;当人十分愤怒的时候,其音色就会相当粗糙,音色的运用是演唱者在声乐表演中顺利进行二度创作的前提条件,针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如果演唱者只采用一种音色进行演唱,就很容易流失原作曲家自身的音乐情感,从而丧失作品的生命力。以音乐作品《黄河怨》为例,这首女高音独唱歌曲由多个乐段共同组成,音调较为悲伤,感情较为强烈,由于这首音乐作品本身具有非常浓烈的情感,声乐演员在演唱时需要恰当运用音色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品情感。

(三)规范演唱语言。

在声乐表演过程中,音乐延长演员对于整体音乐效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具体的实施和控制主要依靠演唱者的规范化使用和在实际应用的时候强化声色的融合,这是最能够强化声乐演员实现个体发展,重视规范演唱预言的新形势。首先,在声色语音规范上需要声乐演唱者了解人体声腔、口腔与舌头之间的结构关联,这样有利于声乐演员把握发音的语音最佳位置,从而达到较好的声色标准及演唱语言规范性。其次,声乐演员的演唱语言还要遵循音色的语音规律,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找准音位,保证声腔的形状,从而确保音色的纯正,以实现演唱语言的规范。

三、舞台表演艺术中声乐演员的情感培养

(一)深刻解读歌曲歌词和作品内涵。

歌曲包含歌词和曲调两项内容,歌词作为表现音乐的基本武器在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已经强化了歌曲的思想感情和情感认识,并且通过歌词的连接实现了二者的积极发展,实现作品的形象化提升。作曲家在进行歌词创作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融入自身对于作品的情感体验,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确定曲调的深化作用。这样说来,音乐表演着要重视研究自己所要表演的歌曲,要从歌词和曲调的深层次角度展开对歌曲的理解,站在全方面的角度提升对作品的解读,掌握歌曲中的展现情感要素的重点,不断朗读歌词内容,只有这样经过反复的磨合沟通,互相接触才能有效的完成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为音乐作品的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做出有效的贡献。

(二)对歌谱进行细致的挖掘。

音乐作品是通过歌谱表现出来的,歌谱作为符号的表述形式,还同时起到展现作品内涵的作用,对于音乐作品的灵魂也有很好的深化作用。歌谱能够转换并传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然后演唱者通过表演将这些思想情感展现出来,让观众接受美的享受。所以声乐表演者在进行音乐表演之前,要解读并分析曲目的内涵,要研究乐谱中的旋律和音色,用心分析歌曲中的微小细节,声乐演唱者要重视分析歌谱深处歌曲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要研究歌曲的内在和本质,我们要重视分析歌谱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明确音乐创作者的真正的创作目的,了解艺术创作的根本意义。声乐演唱者要明确作曲家在进行音乐作品的创作之后,进一步了解组曲家想要展现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情感,在这些情况的支撑下进行二次创作,结合自身的情感感受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演唱者是带着感情在演绎作品,是从内心出发展现作品的内涵。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深层次解读,强化歌曲的整体发展和意义表达。

(三)眼神与面部表情丰富。

作为心灵的窗户,一个人的眼睛能够表达出很多的情感变化,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也可以通过眼神展示出其内在的心态和情感表达,从这点上来看,演唱者要重视完成表演过程中眼睛的变化,要在眼神的改变和交流之中实现作品感情的传达和发展。 在我国传统的架花子“眼法”中就有专门进行眼神训练的方法,声乐演唱者可以分析这种眼神训练方法,提高自己的舞台表演力,提高自身在眼神中传达表演感情的能力。演唱者在展示一步作品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将自己引入到作品的环境当中去,将自己想象成是音乐作品中的主要角色,然后通过眼神表现歌曲情感。演唱者在日常训练的时候就要融入延伸训练,强化自身的实际表演,魅力。当演唱者走入到一个音乐作品当中的时候,把自己当作是歌曲中塑造的角色,以通过眼睛来表现歌曲中的情景。

总之,作为声乐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舞台表演有其重要的作用,只有灌输一定感情的声乐表演才能够实现舞台表演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浅谈歌唱表演中的情感 篇6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 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而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由于文学语言的帮助, 声乐具有思想的细腻性和感情的确定性等特点, 这是其他艺术所不及的。“言为心声”, 语言本身就具有传达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功能, 可以直接倾诉内心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情感。而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般说来, 人们在用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 丰富的情感会产生出多样化的语言色彩变化。例如:人在欢乐的时候, 说话的音色是明朗的;在悲伤的时候, 说话的音色是暗淡的;在表达爱恋之情的时候, 说话的音色肯定是甜美、柔和的……于是, 人类的语言色彩自然而然地就成为感情表达的一种方式。经过艺术创造和适当的夸张, 恰如其分地运用到歌唱的语言表现中去, 就能使歌声产生情感的艺术魅力。

歌唱表演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并且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仅仅依靠理智和冷静的表演技巧是不够的, 需要投入情感, 所以对于歌唱表演艺术来说, 不仅要从声音技巧方面来去说明, 而且要从感动听众的能力上去说, “感人心者, 莫先于情, 一声肠一断, 能有几多肠”。在中国传统唱法论述中, 常说“声情并茂”也就是“唱歌兼唱情”, “唱歌兼唱情”就是要在唱歌的同时唱出情感, 把歌中的情感充分而鲜明地表达出来, 而不能只是没有感情的唱声。《毛诗序》中说道:“情发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 说的就是歌唱来源于情, 只有表达情感的声音才能称之为音乐。在歌唱艺术中, 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 不会表达思想情感且仅仅只是把音符唱出来的歌唱者, 最多只能算做“歌唱匠人”。许多著名的歌唱家在处理歌唱时都是以一丝不苟的精神体会琢磨歌词内容思想, 用心去体会, 用心去表现。也就是“要想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 如果表演者对角色、事态、情感一概无动于衷的话, 那么在表演过程中肯定没有激情, 冷若冰霜, 仅靠表演技巧根本无法生动而真实地传达出音乐的情感内涵, 并且打动不了听众的心。

二、歌唱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该如何真实而生动的表达声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呢?所谓内涵, 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 即思想感情。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拿到一首歌曲, 首先应将歌词反复朗读几遍, 以便了解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反映的时代背景等。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 作曲家的深厚情谊蕴藏在每一个音符之中, 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 对作品的理解越深, 在演唱时表达则越准确、越完美。如《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 通过对新农村欣欣向荣的新生活的生动描绘,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同时, 我们还应看到这首歌曲体现了农村经济政策上实现了“经济责任制”之后, 由于生产力的解放, 激发了农民高度的劳动热情, 对家乡、理想、未来充满了自豪与希望。只有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 才能在演唱中通过歌词与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 从而强化感情的抒发与表现, 决不能仅仅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 一定要深入挖掘它的潜在内涵。只有把一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和意境设想的很具体, 在表达的时候才会很真实和生动。

清朝的李渔在他的《闲情偶记》中说:“曲情者, 曲中之情节也, 解明情节, 知其意之所在, 则唱出口时, 俨然此种深情。问者是问, 答者是答, 悲者黯然销魂而不致反有喜色, 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且其声音齿颊之间, 各种俱有分别, 此所谓曲情也”。这段话表明:表演者必须首先要明白了解乐曲中的情节, 知道乐曲的意境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唱出乐曲的神情。并且在唱乐曲时, 在情感上必须与乐曲中的要求完全一致, 悲则唱也悲, 喜则唱也喜。另外李渔还批判那种口唱心不唱, 像背书式的演唱, 即所谓“有终日唱此曲, 终年唱此曲, 甚至一生唱此曲而不知此曲所言何事, 所指何人, 口唱而心不唱, 口有曲而面上身上无曲, 此所谓无情之曲, 与蒙童背书, 同一勉强而非自然者也”。有的歌唱者只注重声音不注重情感, 例如在演唱外文歌曲时, 只注重原文拼音发音的准确性, 却不想在原文词意上下工夫, 不懂外文词意也就无法准确地表达情感, 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沈湘教授就曾要求他的学生演唱外文歌曲时, 都要把每句原文和中文的含义弄懂, 唱着原文时想着中文的意思。有时, 他会突然向学生提问, 让学生翻译其中一句话, 如果翻译不出来, 沈教授就会严肃指出:你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感情和语气来唱呢?如果仅仅背外文, 那是照猫画虎。模仿也没有用, 如果不理解, 也只是有声音没感情, 表演上是感动不了人的。

已故的女高音歌唱家仲伟在谈她演唱《王贵是个好后生》时曾写出这样的体会:“我倾注了丰富的思绪, 我要分担香香的忧愁痛苦。我深深地爱上了‘香香’这个角色, 也爱上了‘王贵’这个角色”。这样一来, 仲伟以心灵的投入激起了真情的流露, 她的演唱自然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其中这“情真意切, 生动感人”都来源于心灵的投入, 如果没有心灵的投入, 就不可能有真情的流露, 一切表演会终将失败。“无病呻吟”、“皮笑肉不笑”的虚假表演是欺骗不了观众的, 只能使人感到反感。因此, 想唱好一首歌, 应该深入到歌词里, 让自己置身于歌词创作的情景中去, 投入自己的感情, 达到“忘我”的境界, 音乐表现悲则表演者悲, 音乐表现喜则表演者也喜, 这样才可能真实、生动地传达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

三、歌唱表演中的情感乃需理性的控制

歌唱者在表演中投入的情感虽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但这与表演者平素的情感还是有些不同的。人的平素的情感是随兴而发的, 转瞬即逝, 不能重复, 也无需有意的调度, 而在表演中的感情, 是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 要做到呼之即出, 挥之即去, 以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它有表演者的真实情感, 同时, 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 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艺术化的情感。因此, 在表演当中投入的情感需要一定的理智的控制。男中音歌唱家刘秉义在他的《演唱<跳蚤之歌>的点滴体会》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这首歌有许多不同的笑声, 有对国王昏庸无能的讥笑, 有对跳蚤装腔作势的嘲笑, 有讲故事者轻蔑的冷笑, 有人民大众勇于抗暴、愤怒喊出‘捏死它’以后痛快淋漓的纵情大笑。这些笑声要力求把握准确, 使之与前后贯穿一致。如果不加理性控制, 过分夸张, 哗众取宠, 或是为了追求剧场效果而出洋相, 要‘噱头’那样, 是演唱这首歌最大的失败”。

俄国有一位伟大的演员曾经这样写道:“现实的生活和激发的热情虽然要真实, 可是在艺术中应该表现得清楚, 而实在的感情按照作者思想的要求程度去表达, 不论感情多真实, 假如超出总的思想的界限, 那就没有协调, 而协调正是一切艺术共同的法则……在艺术中需要自然和真实的感情, 其需要的程度则按照总的思想要求而定”。所以, 表演意志和自制力是保证真正艺术表演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如果一名歌唱者无法控制歌唱表演这个二度创作的过程, 那也就是无法更好地去驾驭作品和表现作品了。

总之, 声乐表演是各种因素融合于一个整体中的扣人心弦的完美艺术。它的艺术魅力取决情感深刻细致的表达。因此在声乐表演艺术当中, 作为一名歌唱者, 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 领悟其内涵, 然后再用自己所掌握的歌唱技能、技巧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并把这种情感控制在理智的范围内, 把作品完整的表达出来, 这样的歌唱者才能唱出感动自己, 也感动别人的作品, 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歌唱者, 而不再是个“技术匠”。

参考文献

[1].《论音乐表演艺术》 京兹布尔格 索洛甫磋夫编

[2].《音乐表演艺术论稿》 张前 著

[3].《声乐艺术心理学》 邹长海 著

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 篇7

关键词:声乐,声乐表演,情感投入,情感表达

声乐是综合性艺术, 是音乐与语言的结合, 也有音乐家称之为:“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其最需要的就是投入情感, “情动于中形于言, 言之不足, 咏歌之”。声乐艺术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 即使有优美的歌喉与清晰的咬字吐字的完美结合、以及声音语调造型的艺术处理技巧, 而缺乏情感的准确依据与生动表达, 也是不可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创造任务的。

声乐表演是音乐表演的一种, 是以声乐表演者为主体、在舞台上演唱的创造性行为。声乐表演中自然也必须投情, 即投入表演者自身真实的情感。当然, 这种投情不是随意的, 舞台上的艺术总是带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需要在表演前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在声乐表演中尤其重视对作品的情感表现, 如何进行情感的培养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一、情感投入与情感表达

音乐艺术就其特性来说, 是一种善于表情的艺术, 音乐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它的最重要的艺术使命之一就是深刻揭示和完美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具备了足够的表现技巧手法后, 全身心地投入到恰到好处的情感内容的表现之中, 是声乐表演的情感培养的重要阶段。

1、情感投入

演唱者把自己的真实情感投入到声乐表演中去, 才可能真实生动地传达和再现音乐中的情感内涵, 并使听众也受到同样的感动。深刻理解和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是声乐表演中情感投入的基础, 但是这种情感投入与表演着自身平素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人们平素的情感, 是对客观事物的自然的反映, 它是随性而发, 转瞬即逝, 不能重复, 也无须有意的调度。而在声乐表演中的投入情感, 却是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的, 它不仅要求表演者要善于调动自己平素的情感积累, 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 而且在更多的情况下, 还要求表演者有意识地去体验自己从未经历过的, 或是体验得很不充分然而却为艺术表现所需要的情感。这样, 声乐表演中的情感, 就不仅是表演者自身平素的真情实感的投入, 而且是对远远超出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投入是要通过平时的不断训练和培养才能更好地完成的。

2、情感表达

思想情感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是歌声和音符存在的目的, 歌唱就是运用人声来充分体现这种思想和精神。情感怎样表达, 什么样的声音可能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什么样的人物事物需要用什么样的声音塑造, 都应该有理有据。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表现的手段和所有必要的条件, 并养成了这种良好的艺术表演习惯之时, 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表演。

二、情感表达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情感表达的基础是对歌曲的深入理解和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一首声乐作品, 如果作者运用了华丽的音乐语汇, 高深的作曲技巧, 而演唱者也掌握了准确的演唱技能, 但却没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内涵, 不能用真挚的感情演唱, 会使作品变的干涩、无味, 不能让听众与作品互相融合渗透, 达不到审美愉悦的效果, 这首声乐作品的生命意义也就不复存在。所以说在声乐演唱中, 情感表达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所有的音乐都是为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而声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 对于演唱者来说, 要做到“不唱无情之曲, 不为无情之唱”, 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

声乐演唱者要给观众的不是“歌词”, 而是“感情”。有感情的声音和没有感情的声音差别是很大的。平常人们“谈话”实际都是在“谈情”, 只有情真意切才会真实感人。但是应尽可能将自己融进角色的感情之中, 这就是一个好的演员为什么能演什么像什么的原因。假戏若真演, 不仅会很逼真, 而且会比实际生活更感人。“真演”就是要在感情上“真”。歌唱演员演唱时, 如果非常动情, 加上艺术手段、舞台气氛, 声音定会非常感人, 给听众予极大的震撼力。声乐作为音乐表现的特殊形式, 将音乐、语言、文学、思想、肢体动作通过情感结合为一体, 伴随着演唱者“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 将自己喜怒哀乐等错综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其目的不是为声而声, 而是通过声音将词曲的意思、感情表达出来。因此, 乐曲的优美、情感的饱满直接决定作品的感染力效果。可见, 情感在声乐表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声乐表演达成“声情合一”的状态, 在重视声音技巧训练之余, 表演者务必要认知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切实地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艺术表演过程中去。

三、声乐表演中怎样表达情感

最能令观众赏心悦目的演唱是演员“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歌唱表演, 它是以人声将音乐、语言、情感完美结合的声乐艺术。扎实的声乐基本功是准确表达情感的前提。要想准确表现歌唱内容的情感, 歌者必须有良好的歌唱技术。歌唱是用科学的发声法来发出优美的声音, 再通过音乐化了的文学语言, 生动地塑造乐曲中的人物形象、描绘其意境, 表达其思想情感为目的的音乐艺术。歌唱表演中是用人声表现音乐与情感的艺术, 因此, 在表现作品时, 首先是“心灵的投入”。

1、深入到歌词的情景中

歌词与歌曲的旋律、曲调是骨肉相连、相得益彰的一个有机整体, 它们互相配合, 成为同时涉及文学和音乐的艺术作品。歌词表达了歌曲的宗旨和灵魂, 对歌词的理解, 更是关系到演唱者的呼吸、技巧的运用以及对作品的处理和整体把握, 是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基础。

深入到歌词的情景中, 就是需要讲歌词内容认真、细致的分析, 哪些是叙述事物的, 哪些是刻画心里的都要搞的一清二楚, 要把歌词的意境牢牢的印在脑海里。这种歌唱二度创作的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声乐表演中演唱外文歌曲, 一定要把原文字、词翻译的汉语词意加以对照, 使自己懂得每个字词的含义。这就避免了“不知所云”和“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2、要想感动别人, 先要感动自己

歌唱艺术的灵魂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不会表达思想感情的歌唱者只能算做“歌唱匠人”。许多著名声乐歌唱家, 在处理歌曲时都是以一丝不苟的精神细心体会、琢磨歌词内容思想感情的深刻含义, 用心去体会, 用心去表现。“感动别人”是艺术表演追求的目的与效果, “感动自己”是歌唱者进行艺术创造所需要的内心感染力, 它来源于演员心灵的投入。如果对角色、景物、事态、情感一概无动于衷, 表演者必然缺乏创作的激情。冷漠的心灵是燃不起情感的焰火。没有心灵的投入, 就不可能是真情的流露, 一切表演都是失败的。“无病呻吟”、“皮笑肉不笑”的虚假表演是欺骗不了观众的, 只能使人感到反感和厌恶。

因此, 想唱好每一首歌, 都应该深入到歌词里, 让自己置身与歌词创作的情景之中, 去深入体验, 为其感动、受其感染。达到由“入戏”到“忘我”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行效.心理过程与声乐教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2]邹本初.歌唱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0.

[3]李晋玮, 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北京华乐出版社, 2003.

声乐表演的艺术特性及情感表现 篇8

一、声乐表演的艺术特性

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是通过声音将情感传递给观众的。通过一定的语言表演将作品的内涵传递给观众造成一定的听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创造一定的视听盛宴。在声乐表演中拥有固定的表演模式,即模仿性、 特殊性与创造性。

模仿性主要以模仿大千世界中的万物为标准。对于特定的物品进行模仿类似行为的过程,在模仿中了解体会别人的先进经验,以别人的经验来提升自己的经验, 为自己的进步创造先前条件。在声乐表演中要有严格的要求,在作品的各个方面进行提升与理解。所有的表演者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创作的,在语言表现方面要拥有自己的理解。说话与唱歌不同,但是我们所说的话还要拥有七情六欲,更不用说我们所唱出来的歌曲更是需要我们对于它进行理解与分析。在演唱过程中模仿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特性,也是入门级别的关键因素。

特殊性,听起来就可以明白其中的含义。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对于人物特性进行自己的理解,将人物特性刻画得更加丰满,刻画出一个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人物特征,表演者在表演中也可以表演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风味,看出他独有的特殊潜能。创造性便是在表演中加入自己的思想,在原有的人物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创作中发挥独特的主观创造性,在创作中保留创作者的特点,也是为后人模仿学习留下典范。

对于任何作品,模仿性只是创造性的前提,在模仿别人的过程中,不断了解学习,将别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在这样的转化下,表演者不断挖掘着自己的身体潜能,利用自己独有的人物特性,表演出一个个个性丰满的艺术品,极大发挥了艺术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性作用。

二、声乐表演的情感表现

(一)体会音乐作品带来的感受

对于作品所透露出来的情感和内容,表演者要好好地研读,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带给人们的情感,从中可以得到如何表现好作品人物特征的特点与捷径,要深挖作品的时代背景,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着手研读作者当时的心性,以及作者的个人生平。

在做这些工作时,要先重点挖掘一下歌词的含义, 根据歌词所透露出来的内涵再进行搜寻会更加容易。正确的发音也会加深演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如果唱的不是字正腔圆,所理解的含义也不可能是饱含真情实感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把基础知识打好,在拥有一定的基础上再进行模仿或者是创造。

在歌唱的时候,要对歌词进行逐字逐句的分析与研究。在对歌词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后,就可以在感情的基础上将歌曲唱好,以情动人才是演唱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其次,就是要重点把握歌曲的风格。如果是一首江南小调用东北二人转的方式唱出来,没有人会觉得好听。 在创作的基础上要考虑作为观众是否接受作品,在作品的成功上作者是没有完全的发言权的,作为观众来说, 作品的成功取决于听起来是否十分成熟以及是否符合歌词的含义,所以感情在其中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表现表演主体的内心情感

构建作品一定要深入了解作品。作品的内涵以及表达的感情是这个作品的心脏,在表演过程中是否将内在情感表达出来是重中之重,如果只是机械地练习一个作品不会真正地体会作品的真谛,只有富有感情地表达一首歌曲才可以。

声乐表演者在音乐作品中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十分必要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在早期演绎生涯中,没有按照老旧的剧本进行表演,而是自己进行了创新,在这种创新以及作品的深意被众人所知后, 梅兰芳便得到了众多的关注,成为了京剧界的翘楚。虽然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外行的热闹也变得不大一样了。 在表演得热闹的基础上,要做到打动人心,这样才能提升观众的兴趣。

(三)借助合理的想象

艺术是抽象的,有时在别人的眼里也是晦涩难懂的, 但是演唱者如果运用自己的能力将一首常人很难懂的曲子变得广受大家欢迎,就需要演唱者的自我修养以及丰富的情感,还有合理的想象。比如《广寒曲》在我们看来是一首很难演绎的曲子,年代久远不为人所唱之。但发挥一下想象力,想象一下当年嫦娥与吴刚在月宫上的生活,就可以想象得出来。通过想象,以此来准确发挥自己的情感,这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一部分。在歌唱中传递自己的感情,可以更加地促进演唱者的性格情绪的产生,使得演唱者对于演唱中的感情转折更加地得心应手。

艺术的升腾可以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提升演唱者的审美变化以及审美体验。准确地使用自己的情感、 想象等,更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艺术文化知识,将会受到人民的喜欢。

(四)运用一定的技巧

情感的表达是表现艺术的主要方式,但是艺术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来作为辅助才能更清楚地将艺术传播出去。 就像现在全国在推行普通话一样,拥有一样的语言才可以坐在一起无所顾虑地交流。在我看来,技巧的运用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由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在改变自己情绪的时候,声调也在不断变化,这样在表演抑扬顿挫时将会更加到位,可以表达出很多感情的细微变化。

演唱者的艺术修养也大大提升了演出的气场,演员自身的气质也决定了是否可以胜任这项演唱,运用自身的气质来驾驭歌曲的人物特征,可以更强地打动观众的心扉。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因为艺术是来自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事物,只有深入生活才可以更加了解人间疾苦,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涵。

三、总结

总而言之,无论是什么样子的艺术都需要艺术者用心去体会其中的含义,通过用心感受才能了解作品的内涵。优秀的作品不是靠千篇一律的练习才能读懂的,要认真研读作品才能体会到,这是一种费事但是十分有成效的方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声乐表演作为一种娱乐大家的艺术形式,帮助我们寻找人生的意义与快乐,净化着我们的心灵,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在另一个层面上表达了人民的心声以及大众的精神面貌。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普通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不普通,对艺术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声乐表演是使用声音、音乐来表现情绪起伏的,评判一个人是否有实力不是说这个人是否拥有一定的技巧,而是他可以完全带入角色,完美地演绎出角色的感觉,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才是最具有实力的。本文主要讨论了声乐表演的艺术特性以及情感的表现,在某一个层面上表达了如何唱好一首歌曲的技巧,充分把握住歌曲中的内涵才是真理。

影响舞台表演情感有效表达的元素 篇9

一、分析表演剧本, 揣度表演角色特征

剧本是舞台表演者表演内容的模板, 表演者对于剧本以及的表演角色的理解和感悟程度直接影响着其对表演内容及情感的诠释程度。

首先, 深入剧本内的世界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舞台表演的剧本是表演者表演的内容框架, 表演者不仅要通过分析剧本明确表演内容还要通过这些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内涵和思想情感, 情感是抽象而非具象的实物, 表演者在剖析剧本时要将自己代入剧本的故事之中去体会其中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以及或是整体的情感主线或是局部细腻的情感波动, 只有对剧本有深入的了解才能以恰当的表演方式诠释内容进而表达情感。表演者在一部完整的舞台表演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随着表演内容的变化而不同, 面对不同的人物关系或是表演场景表演者该有如何的感情变化是需要从剧本作品的整体内容出发去理解, 把握整体的思想情感和情绪节奏是表演者情感有效表达的前提。

其次, 感同身受的去理解人物角色的心理特征。剧本所提供的是表演情感的整体环境, 表演者对于角色的塑造要从分析其心理特征开始, 表演者在舞台上的表演若是想要实现与角色的融合就要与角色达到身心合一, 表演者要从心理上接受人物角色的思想和情感, 要懂得人物角色认知事物的立场和角度, 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和角色做到言行一致并且“表里如一”。表演者对于人物角色心理的把握要从角色的生活背景、人物关系以及性格习惯等方面多角度的进行剖析解读, 任何一个角色无论是性格还是情感都是立体多面的, 表演者只有将自己化身为角色才能将如此立体丰富的情感完整的通过表演而贴切的表达出来。

二、合理创作个人风格, 丰富情感内容

任何表演艺术都是对作品内容的再现或是再创作, 表演者对于剧本内容的再现是表演的基本要求, 而在表演中融入合理的再创作就是对表演作品的升华。

首先, 表演者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丰富表演情感。虽然表演者需要按照剧本编排表演内容, 但是表演者无论是在揣摩作品还是表演角色时都会融入自己的主观理解和思想判断, 经过长期的舞台表演训练和舞台表演经验的积累, 每一位表演者都会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 表演者在诠释和演绎剧本的情感时会添加个人的情感表达方式。表演者们通过自己的表演向观众们传递的情感一部分来自于剧本和角色, 而另一部分则是来自于表演者本人的情感释放, 角色是剧本赋予给表演者的舞台身份, 而表演者用自己的风格回馈给角色全新而丰富的生命。

其次, 表演者融合自己的情感合理创作表演形式。表演者在以自己的表演风格演绎故事塑造角色时为了有效的表达情感传递真情会适当合理的创作不同的表演形式, 一万个读者就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 同样不同的表演者对于同样的角色或是情感也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形式。语言类的表演者可以通过改变声调或是变换语速节奏表演情绪的起伏变化, 动作类的表演者则可以凭借肢体语言或是表情神情传递喜怒哀乐, 舞台表演的开放式环境会使得表演者在表演时随着感情的投入而即兴创作, 这种创作是表演者对作品情感的升华。

三、适当结合生活实际, 引起情感共鸣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艺术内容取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表演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和表达, 观众能够感受到表演艺术的魅力正是在于作品能够引起观众们的情感共鸣。

首先, 真实的生活体验才能演绎真情实感。舞台表演就是表演者综合的运用语言艺术和动作艺术在舞台上以表演的艺术形式展现生活, 虽然不能将全部的生活在舞台之上表演出来, 但却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生活的情感, 生活是真实存在, 演绎生活与生活情感的表达必然不可虚情假意, 任何的表演者都不可能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 他们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都将有助于舞台表演的情感投入, 表演者只有对自己所表演的内容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准确深入的情感领悟, 才能在舞台表演中流露真情实感, 观众才能体会到表演的真诚。

其次, 生活化的表演方式是拉近情感距离的最佳形式。艺术高于生活并不意味着晦涩难懂, 艺术的高应在于高审美和高思想而不在于表达方式的高深莫测, 尤其是面向观众的舞台表演, 表演所要达到的效果就是为了能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表演作品或是人物角色所传达的情感, 适时适当的生活化的表演方式是拉近表演作品与观众情感距离的最佳方法。舞台表演演绎着剧中的世界和生活, 同样的内容在现实中也在发生着, 表演者若是用贴近生活的语言表达方式或是行为动作习惯, 既可以让表演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也会触动观众引起情感共鸣。

表达情感是舞台表演的核心, 但这看不见摸不到的情感需要通过表演者的表演才能向观众传达, 而表演者对剧本和角色的心理特征的把握和理解程度、表演者自身的表演技能和舞台经验以及表演者的生活体验等都是影响舞台表演情感有效表达的重要元素。

参考文献

[1]赵晶晶.情到深处-论舞台人物情感的创造[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2, 03:126.

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舞蹈表演;情感表达;作用

0 前言

舞蹈属于视觉艺术的一种,其含义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节奏、表情等要素在舞蹈作品中体现。舞蹈演员可以直接展现出舞蹈的审美情趣,因此,舞蹈作品的成功或失败均与舞蹈演员的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若不注重对文化、美学修养,单靠舞蹈技术的舞蹈演员无法完成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该舞蹈作品也无法上升至美学高度。[1]因此,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作用进行简单探讨,望能对舞蹈表演的指导具有积极的作用。

1 什么是舞蹈表演

舞蹈在八大艺术中占有一席之位,舞蹈演员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动人的背景音乐、娴熟的舞蹈动作将人物形象以象征、重复、夸张、对比等手法呈现在观众面前。表演舞蹈与实用舞蹈是舞蹈的两大类别。[2]以表演与欣赏为主的舞蹈类型是表演舞蹈,其内容包括流行表演舞蹈(踢踏舞、街舞、现代舞等)与传统表演舞蹈(民族舞、芭蕾舞等);实用舞蹈包括流行实用舞蹈(爵士舞、迪斯科、秧歌舞等)与传统实用舞蹈(西洋古代宫廷舞与宗教舞蹈)。另外,舞蹈还能够按照以下内容进行分类:第一,以作品形式进行分类:“交响性”舞剧、叙事性舞蹈、抒情性舞蹈;第二,以生命为主体进行分类:节庆舞蹈、宗教舞蹈以及生存舞蹈;第三,以娱乐为目的进行分类:娱人舞蹈、娱神舞蹈以及娱己舞蹈。第四,以表演形式进行分类:群舞、三人舞、双人舞以及独舞。

2 情感表达与舞蹈表演的关系

情感表达与舞蹈表演具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舞蹈表演需要融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将思想传达出来。即使一个舞蹈演员的舞蹈技术再高,若无法表达情感,观众们便无法从表演中获得心灵上的享受,而舞蹈表演也失去了色彩。舞蹈表演中的情感并不是指舞蹈演员个人的情感,而是指向往美好之情、爱国之情等具有一定价值与普遍意义的情感。[3]创作背景会影响部分类型的舞蹈,例如少数民族舞蹈。该种舞蹈通过少数民族特有的舞蹈技巧与肢体动作,将情感表现在其生活的习俗与场景中。单纯依靠语言、音乐伴奏、视觉变化与舞蹈动作并不能将舞蹈情感进行完整的表达,还需要通过舞蹈演员将艺术形象完整地塑造出来。舞蹈演员在不同类型的舞蹈中,通过表情与动作塑造不同的艺术形象,能够使观众更容易体会舞蹈传达的思想。因此,只有在舞蹈表演中注入真挚的情感,才能使舞蹈更具魅力与感染力。

3 舞蹈表演中常产生的问题

在舞蹈表演常会产生以下两个问题:

3.1 单一、匮乏的形式内容

诸多因素(比如舞蹈演员的专业技能、外形条件、舞蹈创作作品以及舞蹈内容的限制)都能使舞蹈的表演形式产生重复、单一的现象。舞蹈演员很难将不同的情感完美地体现在大量不同类型的舞蹈表演中,这就造成了舞蹈形式内容的单一与匮乏。单一、匮乏的舞蹈形式内容也成为舞蹈表演发展的阻碍与瓶颈。

3.2 乏味、死板的情感表达

舞蹈表现的中心是情感表达,舞蹈演员通过娴熟的肢体语言与细腻的情感表现能够使观众对舞蹈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与认识。在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与角色具有不一样的气质,对舞蹈作品思想与认识的差距也较大。舞蹈演员充分发挥舞蹈技术与肢体条件,从而形象化地创作角色。上述情况是舞蹈演员对舞蹈表演的表面认识,而舞蹈表演的深层意义为舞者在表演中应抛弃自我、贴近角色,进而提升情感表达的技巧。舞蹈演员必须对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表达有高度的认识,才能使舞蹈作品中的情感表达不再乏味、死板。

4 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以及作用

4.1 舞蹈演员素质高低表现为情感表达

舞蹈表演的灵魂在于情感表达,而情感表达能够体现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舞蹈演员的综合素质也是舞蹈素质的体现,[4]具体是指舞者通过高超的舞蹈技巧与动作变化,塑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再利用面部表情、人物性格、肢体动作等将故事情节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使其充满意境。在舞蹈表演中,舞者对情感表达的掌握能够直接决定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是否成功。若舞者在表演中没有进行情感表达,观众则只能欣赏舞者的舞蹈动作,无法直接体会到舞蹈的情感与艺术层次,从而使舞蹈缺乏生机与活力。

一个专业的舞蹈演员,应具备扎实的舞蹈基础、娴熟的舞蹈技巧、丰富的情感表现以及良好的舞蹈态度等基本的舞蹈素质。观众可以直接看到舞蹈演员的舞蹈水平,但却无法直接观察其中体现的情感,只能自己去理解。因此,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舞者只有将情感完美地融入舞蹈表演中,其舞蹈艺术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4.2 舞蹈表演的艺术性与情感表达有关

展现舞蹈表演艺术性(包括象征性、造型性、律动性与抒情性)最好的方式为情感表达。不同类型舞蹈的情感表达也不同,专业的舞蹈演员能够在表演中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美地融入角色中。而对于舞蹈表演的初学者而言,应学会如何培养情感、如何表达情感,在何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角色中,从而成功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将情感注入舞蹈表演中,不仅能够使舞蹈充满美感,而且能够更好地体现舞蹈表演的象征性、造型性、律动性与抒情性。

4.3 情感表达能够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

情感表达能够直接影响舞蹈表演的感染力。[5]部分舞蹈演员认为掌握了舞蹈技巧就能将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完美地表现出来,其实不然,情感支撑与情感传递是舞蹈表演成败的关键,是连接观众与舞蹈演员的纽带,也是优秀舞蹈演员应具备的素质,更是舞蹈表演富有感染力的体现。舞蹈演员应在娴熟的舞蹈动作、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注入强烈的情感,使观众感受到舞蹈表演令人震撼的感染力。

4.4 情感表达能够使舞蹈表演完整

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将自己优美的肢体语言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舞蹈表演的艺术性才会得到完美体现。若舞蹈演员忽视了情感表达而只注重舞蹈技巧的难度,舞蹈表演就会变成杂技表演。情感表达能够使舞蹈表演完整。若舞蹈演员将重点侧重于表演角色的情感,再加以高超技巧的辅助,使舞蹈表演能够更好地反映生活,舞蹈的内容与形式就会得到良好地连接,舞蹈的情感也能得到体现。

5 结语

情感表达对舞蹈创作者而言有特别的启迪作用,对舞蹈演员而言是其艺术价值的表现,而对观众而言则可以得到心理、视觉上的双重享受。情感表达与舞蹈演员表演的完整性、艺术性、感染力、舞蹈素质均有紧密的联系,情感表达在舞蹈表演中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舞蹈演员应学会了解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从而将情感融入舞蹈表演中,使舞蹈技巧与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另外,情感表达还能丰满舞蹈表演的内容,同时提高舞蹈表演的艺术层次,并使舞蹈表演上升至美学高度。

参考文献:

[1]蔡乐.浅谈情感表现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J].音乐时空,2015(24):100-101.

[2]李明谊.浅谈舞蹈表演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J].艺术科技,2015(12):125.

[3]罗蔓.浅谈舞蹈表演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J].影剧新作,2016(01):174-175.

[4]李建超.舞蹈表演中的情感把握[J].戏剧之家,2015(09):144.

上一篇:孤僻幼儿下一篇:风险监控指标